时间:2022-12-27 23:25: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理高考考点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及各省自主命题的试题,都直接或间接涉及气候知识,气候是高考必考知识点。对气候知识,高考考什么?从《高考考试大纲》可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必考内容。解读为:运用气压带、风带、季风等知识解释气候的成因、分布及特点;主要考点可分解为:1.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相关气候气象等值线图的判读与运用。2.气候统计资料图表(常规的气温降水图及气温降水变式图)的判读与运用。3.大气环境问题与气象灾害成因、特点、危害分析。把近几年高考试卷中与气候相关的典型试题进行归纳、归类,为师生学习气候及其相关知识提供启示或思路。
一、气候的类型、特征、原因
运用气温降水图,分析判定某一气候类型,像这类试题,属于传统题,相对较简单,只要掌握了气候类型判定的相关基础知识,识记清晰,调动气候特分布、特征、成因等知识就可答题。
例1:(2008年高考文综江苏卷第28题)图1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答题。
问题: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气候特征相同点//不同点**;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气候要素分布(变化)特征、比较及原因
这类试题主要体现在针对气候某要素(如:气温、降水、气压等)特征的剖析,要求学生能获取正确解读地理图表信息,明确影响气候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洋流、大气环流、人类活动、下垫面等),并能迁移知识,在时间与空间分布等角度,对所求区域的气候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要牢固树立分析某一要素问题表述方向、时空、数量变化情况,多角度思考答题点。此类考题出现频率高,而且每年不同省份的试题设问内容侧重点不同,可变性、新颖性较强。
例2:(2013年高考文综浙江卷第13题)结合图文材,读图答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
材料二: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甲(37°47′N)1月气温9.3℃//7月气温17.1℃;乙(36°54′N)1月气温4.7℃//7月气温25.7℃
问题一: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问题二: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三、气(候)象灾害种类、防治等
这类试题在气候特征及要素等知识上,对地理主干知识、高频考点――气候知识的运用,更加深一层,从另一层面、另一角度――自然灾害(成因、时间、分布、影响、防御等)方面,对气(候)象相关知识进行提炼、阐述等,并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与生活中的地理、身边地理相关度较高,现实生活气息较浓。
例3:(2013年高考文综安徽卷第34题)结合图文材料,读图答题。
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问题: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四、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这类试题表面上看是考查河流特征(水文、水系等)知识,实质是对气候相关知识的考查,间接考查气候知识内容,因为气候是决定河流水文水系最主要因素之―,同时也体现知识跨度与跳跃性,对学生思维具有一定挑战性。
例4:(2007高考文综天津卷第36题)结合图文材料,读图答题。
下图中甲、乙两区域都是重要的种植业分布区。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填表说明黄河、恒河部分水文特征与气候的关系。
五、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这类试题结合了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从自然地理到社会人文地理,要求学生能从农业与气候关系的角度剖析相关地理现象,调动相关地理知识,论证与探讨相关地理问题。陌生度与难度性都较高,如:
例5:(2013高考文综四川卷第13题)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此大题还被《中地参》评选的2013年高考地理“十大好题”之一。
《考试大纲》是高考的风向标,是复习备考的依据和指导性文件,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在充分研究剖析考纲,正确把握复习方向的基础上,抓纲入本。第一轮复习要遵循“自然地理――透,人文地理――活,区域地理――熟,中国发展问题――用”的复习原则,以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主要目标,进行基本知识点的梳理。在构建和整合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把落实“双基”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面对新问题的时候,既能快速迁移出所需的地理知识,找到答题的突破点,又能较为全面地整理答题思路,灵活而高效地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研究高考试题,探索命题角度,感悟命题趋向,规范解题思路
研究高考试题,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从宏观上明确文综试题的基本特点,领悟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探索高考试题的命题角度,感悟文综试题的命题趋向和发展动态。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可以发现,地理学科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主线和高频考点。例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已把气候这一高频考点考得“淋漓尽致”,不论试题命题方式、情境材料、依附的地理区域怎样变化,呈现的命题角度都是非常明确的:突出考查气候因素、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关系,体现了高考考点与课本知识的对接。
3.强化主干知识,重视过程方法,培养思维品质,形成综合能力
对地理主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是高考考查的基本目标,也是地理学科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对地理规律、区位理论等主干知识复习时,就要强化对规律、原理的理解,比较异同,呈现过程,寻求联系,归纳方法。例如,在复习热力环流这一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时,可从热力环流示意图入手,逐一揭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图像分析热力环流这一基本原理所隐含的以下关系:温度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压的关系等,从而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明确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重视地图复习,掌握读图方法,实现图文转换,提升地理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灵魂,读图训练是形成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径。在目前的高考地理试题中,无图不成题,利用大量新颖丰富的地理图像,突出考查学生对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成为高考地理试题考查的主线。不论是原理图、分布图、示意图,还是区域图、景观图,都承载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因此,学好图、用好图就成为地理复习备考中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提升地理技能的关键。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把填图、绘图、读图、用图、判图、析图贯穿于复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确定地理区域、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特征、再现地理原理、提炼地理规律、寻求地理联系、突破解题关键,实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增强应对高考地理试题中新图像、新材料、新情境的能力。
5.优化区域复习方法,构建空间思维地图,建立区域分析模式,突出区域基础地位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提供了背景材料,有机地联系了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区域地理试题能更好地让同学们将所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了目前高考能力考查的主旨。因此,搞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是高考取胜的关键。这就需要同学们从自然到人文、从整体到局部地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和思路,构建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和空间思维地图。
我们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利用《考试说明》,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考点内容,及时回归课本
《考试说明》的20页至27页罗列了地理学科的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全部考点,绝大部分的考点都可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只有一小部分的考点在人教版教材中没有出现而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出现。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等。因此,我们要求学生:
1 通读《考试说明》的每一考点,找出课本对应的知识点,以点带面重新构建知识网络
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中,我们都是利用《创新设计》来作为复习蓝本,但是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复习中过度依赖复习材料而抛开课本,虽然《创新设计》为学生总结归纳了很多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但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重新整理,以致于在屡次的考试中出现了答题不规范,缺乏条理性的问题。课本中语言的表述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并要求掌握的。利用《考试说明》,落实每个考点的内容,自查一下还有哪些是不太熟悉的知识点,及时回归教材,可以点、线、面有机结合,构建知识网络。
2 与《课程标准》结合,增加行为动词,明确各个考点的能力要求,提高答题能力
《考试说明》仅仅给出了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是粗线条的,不易掌握,因此我们可以结合一些行为动词,常见的行为动词有:描述、简述、说出、阐述、例析、评价、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不同的行为动词,对学生的答题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对这些行为动词的把握和答题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逐渐熟悉各类行为动词和答题要求,答题言简意赅,准确科学,在市质检和省质检的两次大型考试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3 适当补充,充实考点内容,不遗漏每个知识点
对于《考试说明》里面罗列的考点,人教版教材没有出现的,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我们补充了对流层的基本特点:①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另外还补充了逆温现象,而且还配套了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
二、借鉴参考例题,把握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归纳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又细分为13个水平层次,对每一个层次能力的具体要求,都配备一道近几年本省或其他省区的高考试题中较有代表性和带有典型意义的例题分别加以解释,具有很高的借鉴与参考价值。教师不仅要深刻领悟其能力要求的内在涵义,还要在平时练习与考试中体现各考点的能力要求,让学生逐渐适应高考考试的要求。
到了复习的第三阶段,复习的重点主要是学科内综合试题的分析和综合科模拟试卷的练习,我们尤其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每次的练习和考试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备课组老师分工协作,利用各种渠道,多方收集材料,去粗取精,选取比较好的命题角度,来考查学生对新材料、新情景的信息提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近阶段的强化训练,学生解答此类题目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熟悉试卷结构,合理安排时间
《考试说明》提供了一份参考试卷,我们通过解读可以了解试卷结构和试题比例: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地理学科单项选择题有12题安排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其中必答题1题占37分,选考题为3选1,占15分)。考查的必修模块内容占85分,3个必修模块在单项选择题中各有体现,在必考的非选择题中也有较为均衡的分布。试题基本都是以图表作为信息载体设计的,考查图的类型多样,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
我们平时训练的试卷都是以《考试说明》的参考试卷作为设计练习的蓝本。以相应的题型模式为主来训练,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类题型的考试要求。从几次的考试情况看,学生对文综试卷的整体结构比较熟悉,但是对文综三科的解题顺序和时间的安排还需要通过一定次数的训练来磨合。
地理课堂是教育学生、传授知识最重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自我适应社会能力的场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场所。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与少、能力的高与低。对于文科学生相对较难的地理学科来说,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少数同学厌学,这就导致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缺乏兴趣,效果较差。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注意想办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以树立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下面我就对怎样提高学生的地理课堂学习效果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看法。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
要想有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学生要能够产生学习这科的兴趣,要有学习这一科的想法和欲望。如果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是存在排斥心理的话,那么课堂效果就无从谈起。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才谈得上学好地理。结合我校学生地理基础较差这一特点,我注重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学生愿意学习你这一科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源泉。教师只有怀着满腔热情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倍感老师的亲切和温暖;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信赖感,使教师能成为学生的朋友,甚至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倾诉对象。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关心他、为他好的一个好老师,他如果不认真学习你这一科的话他就会在面对你的时候觉得不好意思,这样他就会努力地去学习你所教授的这一科。
2.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由于地理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性,与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 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
课堂不是教师独自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要求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整堂课都在不停地讲,而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要看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最好老师讲了之后还给学生留一些自我消化和向老师请教或和同学讨论交流的时间。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每堂课上完后都觉得有收获、有意思,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三、分析高考考纲考点,讲课时做到重点突出
教师应多分析每年高考的常考点和必考点,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能做到重点突出,不重要甚至是不考的就可以不讲或少讲。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能很好地把握重点,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在考试的时候如果学生发现考试的题目基本都是老师讲过的重点,考试成绩很理想,那么他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很佩服的感情,同时自己也树立起了学习地理的信心。
四、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做知识性和规律性的总结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为了使高三学生复习地理有明确的方向,教师应对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了解透彻,同时认真研究高考地理试题并把握其命题思路,进而从根本上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加强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们自发地努力学习并拓宽知识面,发现、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才能满足高考及社会的需要。
二 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其中对于以下两点应引起特别重视:
1.重视透彻的理论讲解与事实之间的联系
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教师对于理论的讲解要十分透彻。而在学生理解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发散与拓展,则是掌握原理的前提。以自然资源为例,其定义用以理解内涵,其分类用于加深对内涵拓展;如国土资源、国土整治的概念内涵,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以及防治的科学依据,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的形成原理等都要在原理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给学生系统地讲解其中的关系,使他们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性
师生合作的民主性表现在师生之间对于问题进行共同商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以及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学有裨益。为了使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更有深度、建立的知识构架更加完整,学生自身应当重视初高中知识的整体联系,培养读题解题、自我检查、独立思考和深入辨析的能力,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习惯。
三 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复习时间
高三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以适应“时少事繁”的高考复习。而老师应把自己的总教学计划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按总的教学进度来制定学习计划,使其相互协调。老师与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截止次年三月,重点是老师参考教材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该阶段要求复习的深度与宽度,而不能刻意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老师将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为数个专题,意在帮助学生知晓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侧重于能力的提高,该阶段的复习一般为期两个月;在第三阶段,即直到高考前夕,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为高考做好准备。
四 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以往的教学与学习中,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零散的知识点上,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所带来的巨大价值,结果使得学到的知识难以成为深入研究的基础。在我们整理加工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诸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时,可以准备一个问题本,提醒自己勤加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自己从根本上、真正地消化吸收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五 加强空间思维训练,提高空间认识能力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如同“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这些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成为了命题素材。在试题中要求考生推断时差、判读地图、分析和判断世界或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等考点都是为了测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认识能力。因而在高考地理复习时要着重练习考查空间能力的试题,以训练空间思维的能力应对相应的考点。
六 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原理与规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助于我们更严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观点的基础上,对于训练解题思路以及不断提高解题能力,有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参考:
1.解题时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
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要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按时间顺序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如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在地理范围上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另外,还可用列表分析或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方法,来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通过对比相似问题的异同,以及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排除干扰因素,把握概念的实质,最终形成正确概念。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题水平
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新趋势是题目条件设置不明显,有多层逻辑障碍,迫使考生必须对已知条件进行仔细的判断、分析、推理,从而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再以推出的条件为基础层层推进,才能正确解答题目。
3.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灵活运用
高考向来注重考查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题中将地理知识与热点、焦点问题相联系,检验学生将理论和原理转化为解决问题之方法的能力。学生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时,无形中拓展了其对知识本身理解的深度与宽度,也通过这种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令其理解与掌握一些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如此一来,便达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每位高三学生在地理复习中总有各自独特的方法,但是主线总是一定的,都要夯实基础知识,再参考教学大纲建立自己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框架,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从整体出发,详尽地分析问题和严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依照现实中的地理现象,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去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内涵及拓展;紧扣知识主干,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以便提取题中的关键信息。学生要通过对复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和适量的练习来熟悉高考内容,完善知识体系,磨练自己的审题、解题技巧,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在刚上高三时,很多学生非常不适应,反映说,高一高二没有这么忙,学习也不是这么费劲,感觉平时上课很轻松,最后考试背背就行了,怎么现在老师上课讲的都是从前没有学过的。
(三)备课组活动有效性低,基本停留在事务布置或工作分工上,缺少真正有效和全员参与的研究和讨论。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对新课程及新高考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依然在老教材和新教材之间犹豫,在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徘徊。
(二)不了解新高考的考试信息、考试动态,对新课程高考考什么、怎样考不清楚。
(三)对学生及其学情的研究和把握不准,教师讲太多,占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了解学生的想法,讲解没有针对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备考的策略
(一)注重基础、科学传授,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地理教师有了自己的兵就要想办法带好他们。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现状,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起点低一些,要求适当些,不要急于求成,把教学中难度大的先放一下,在注意教学内容完整上做文章。教师要善于整合适合自己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知识模块,按照能力要求,采用下列知识系列1(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系列2(自然地理+人文+区域地理),系列3(自然地理+人文和区域)等等,教师选择好教学顺序对所教学生是很重要的,因为你选择的是学生如何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如何形成学生学习地理习惯和方法的过程,也是如何培养学生获得各种地理能力的过程,最终如何形成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的过程。
(二)重视地理基本能力的培养
学习地理不仅仅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相关的地理能力。那么需要哪几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1)读图、析图的能力。该能力要求学生从各类地图中获得相应的区域地理信息;(2)处理图表和数据的能力。利用图表和数据归纳和说明相关的地理原理和理论知识;(3)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概括和解释的理论方法;(4)自学的能力。自学能使学生学到许多课本外的东西,补充课堂上学习内容的不足,增加更多学习素材,开阔学生视野。
(三)研究领会新课改背景下的命题设计理念
1.注重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1)考查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包括探究学习)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
2.注重考查学习方法
(1)空间定位的方法;
(2)对现实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模拟、假设的方法;
(3)区域比较的方法;
(4)案例分析及论证方法。
3.注重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1)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
(2)试题情境设计选用实际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4.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
(1)试题设计选取被普遍关注的全球或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2)考查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地理认识能力。
5.体现地理学的前沿性
(1)地理学研究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2)地理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013今年7月份,福建教育学院组织了一场中、高考学科教师“说题”视频资源征集评选活动,首次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说题”这一教师岗位技能要求。这次征集活动也是一次教师岗位练兵活动。“说题”岗位练兵意义何在?“说题”要说些什么?应该怎么说?不少老师在接到这一任务时有些茫然。以下笔者结合若干例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做好试题研究,对改进自己的日常教学、提升教学水平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说题”岗位练兵的意义可以从福建教育学院文件(闽教院〔2013〕88号)中略见一斑。《关于开展中、高考学科教师“说题”视频资源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里说:为引导广大教师深入钻研中考、高考试题,把握中考、高考的命题规律和方向,重视试题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讲题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试题讲评能力……这段文字就是说,一线的教师要会研究考题,了解考点;会讲考题,会分析试卷,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考题,找出考点、命题规律,从考题入手钻研教法,改进教与学。”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总结命题规律,反思、改进日常教学。”
“说题”到底要说些什么?要怎么说?
本次说题的内容是“2013年的全国各省市中考、高考试题”。要求“针对试卷中的其中一道题或一个知识点的相关题目,着重说清四点内容,①题目的考点分析及其思想方法的体现;②解题思路的分析;③题目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④反思及感悟。”
据此要求可以理解为,要通过分析试题,以下方面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
考什么?(考点)为什么?(依据,思想方法)――(教什么?为什么这么教?)
怎么解题?――(怎么教?即应该根据解题思路来定教学思路)
还能怎么考?――(还要教什么?还能怎么教?)
如何改进日常教学?――(有规律可循么)?
下面通过对今年厦门市地理中考考题中两题的分析,具体讲解说题过程。
例1:《2013年厦门市初中毕业及高中各类学校招生考试地理试题》选择题9~11题。
读图3“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9~11题。
9.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A.山脊、山顶、陡崖、山谷
B.山顶、山脊、山谷、陡崖
C.山谷、陡崖、山顶、山脊
D.陡崖、山谷、山脊、山顶
10.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
A.从西向东流 B.从东南向西北流
C.从北向南流 D.从西南向东北流
11.甲村所在虚线区域内的地形类型是
A.平地 B.丘陵 C.高原 D.山地
第(9)小题:
考什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识别山峰(山顶)、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
怎么解――如图,①处为等高线曲线闭合最高处,为山顶,②处为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处或脊线高于两侧,为山脊;③处为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处或谷线低于两侧,为山谷;④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在这些地形部位的判读中,学生只要一种部位判读正确,就可得出正确选项“B”。启示:可借由此题,对解题技巧进行讲解和示例。
还能怎么考?结合生活实际,增加题目的趣味性。
(1)考地形部位特点――在图中①~④中,哪个地方更适合发展攀岩运动?哪个地方更容易发育成河流?
(2)考地形类型判断――在乙河干流处,选择修建大坝的位置(峡谷)。
(3)判断坡度陡缓――在图中选取两处登山路线,判断从两处登上山顶,那条路线更省力,哪条路线更省时间。
(4)估算陡崖的大致高度。
(5)再加深一点――绘制经过某些位置的剖面图……
第(10)小题:
考什么――(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在指向标地图上,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怎么解――先读指向标,判断走向(南―北),再读等高线的数值判断高低,或通过河流粗细判断上下游。答案为“C 自北向南流”。
反思与感悟:可以小结一下,河流流向的判别大致有几种方法,(1)根据等高线图中的数字判断地势的高低(哪高哪低)(2)通过图示河流的粗细判断上下游。(3)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根据图例显示的颜色辨别或根据灰度辨别。
还能怎么考?(1)在不同河段设置两三个点,比较水量的大小;也可比较河水流速的快慢。(a、b、c 相比)
(2)告知沿河工厂的选址一般建立于村庄的下游,在不同河段设置两三个点,找出工厂选址的最佳位置。(a、b)
(3)在河流中选取不同的点,计算河流落差。(d、e)
(4)联系“气温――海拔关系”,山脚与山顶的气温值。
第(11)小题:考什么――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怎么解――虚线区域等高线稀少,地形平坦;该区域海拔在100-200之间,因此判断答案是“A 平地”(即对应于小比例尺地形图中的平原)
还能怎么考?(1)可以用小比例尺地形图判断五种地形类型。(2)与农业规划相结合,根据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判断甲村可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
一、前言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同时高中地理作为高考语数英加小综合(政史地一张卷)中一门重要科目,重在考查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以及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因此,学生能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三阶段的复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备考复习中既要巩固和深化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高考复习是学生发展地理思想、熟练掌握地理方法的难得的教学过程,同时地理教师的备考复习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吃透《高考考试大纲》,把握高考趋势,有的放矢
《高考考试大纲》着重强调考查考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研读《高考考试大纲》既可查漏补缺,免走弯路,省时高效,又能熟悉高考题型、题量、难度分布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近几年的地理高考中,更多偏重在能力考核方面。首先,将原来旧大纲地理十大方面的能力要求整合为获取和解读、调动和运用、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将原有地理基础知识要求认识记忆训练修改为调动和运用;对地理信息的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训练改为对地理信息的调动和运用。其次,强化能力考核。《高考考试大纲》更强调考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高校和社会都需要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考试相应增加了对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能力的考查,也增加了对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核。第三,地理作为综合科目考试的其中一门,考试内容所占比例较少,故对该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就尤为重要。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不同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过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领会《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实质才是关键,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才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教师要想尽快适应高三的教学,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在高二教学期间就要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高考复习阶段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教学和工作。在除正常的上课时间外,还要在课外能挤出较多的时间来吸取营养,例如博览群书:看课本、教参、课外参考书、试题调研等。课本是高考的依据,教师必须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同时更需要教师知道如何讲,有哪些方法可以讲,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如果一位教师只有一种方法教授课本里的知识点,他又怎能教好全班甚至几个班的学生呢?充分利用教参中指明了重点、难点和考点,结合课外读物和网络地理教学资源,学习理论和专业新知识、新思维、新规律,与新课改同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其次,地理教师要积极开展高考的教育教学研究,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教学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而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于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同样对于高三地理教师而言,对每一届复习教育案例和对每年的高考地理深入研究,列出所复习中的注意事项和知识点的明细表,以便教师自身把握好考生情况和新高考的导向,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第三,地理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分析,做反思型教师。一名优秀的高三地理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不断的进行反思,进行记录,在反思和记录中成长。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看到自身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这才能成为真正的为人师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才能够不断克服教学中的错误和不足。同时运用反思和记录的方法,通过表达、交流与其他地理教师共同分享自己在地理学习和探究中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四、注重备考方法,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1.积极创设适度备考方法。针对普通高中学生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等现状,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与之配合,这就需要适度复习方法。所谓“度”,就是指课堂复习要求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复习的速度和训练的强度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复习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要求内容如表1。
2.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地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论证的能力。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高考试题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考察学生此项能力。因此在复习中,教师既要强化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又要学生必须掌握各种地理图表的分析方法,例如等值线图、统计图表、联系框图等。
表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
3.注重高初中地理知识的整合,提高复习效果。区域综合题是地理学科考试中常见题型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和解决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所占的分值较大,但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学生还怕此类题型,而该地理试题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是知识的跨度大,综合性强。因此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轮系统的复习,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去解释初中地理的地理事实,以初中地理的区域为载体,去考查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在初中地理的复习中主要是加强地图及相关常识的复习,更要熟悉各大洲常见地区地图的基本特征,包括重点地区地形地貌、气候天气等特征。而在高中地理的复习中,要以高中课本的知识体系为依托,把精力投入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方面。
4.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思路。在培养学生单科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首先,教师需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从而在知识的交叉点着力。如讲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讲人口迁移时,联系历史上殖民活动;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时,用生物化学进行解释说明。其次,注重综合各科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形成以综合思维为核心,并以思维的综合、全面、深刻、敏捷等为其特征,如西部开发,教师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西部开发的范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探讨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并进行预测。同时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对西部进行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因素,西部起步较慢,开发较迟,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西部开发要吸取美国西部开发遭到大自然报复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和运用综合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高三地理备考复习过程中,通过上述几点措施,不仅有利于我们每个高中地理教师转变和更新观念,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紧跟地理高考方向,及时调整备考复习策略,达到与时俱进,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第一步。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倾听学生的诉说,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程度,师生共同剖析原因,商讨对策,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使学生增加学习劲头。
激励学生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第二步。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胜过无数次指责批评,即使是学生对知识答错了,也要给予肯定,加以鼓励,使学生看到希望。
典型进步事例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第三步。教师可以用往届学生学习地理的典型进步事例进行大肆宣扬。事实总是胜于雄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强大的精神鼓励。
二、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系统、合理的复习计划
高三复习的最终目的,是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考上理想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和理想,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高三阶段复习的统筹安排和教师的复习计划,并帮助学生根据相应的要求制定出最符合学生实际,最有利于学生成绩提高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制定的越详尽越好,让学生感觉到有奔头,而且目标不遥远易实现。对每一次的阶段考试,尤其是摸拟考试,教师应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总结、查漏补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做到万无一失。
三、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
首先教师应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及高考考纲,对上一年与新一年的考纲进行对比,分析近年来考点、热点在往年高考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抓住重点。其次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理解、讨论归纳,自己找出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逐渐发现教材中粗体字的标题多为课时的重点。在一节课中教师费时、列举事例最多、强调次数最多之处,也多为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关于地理时事和热点问题,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随时加到教材中,使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脑海中刻上印象、留下记号,培养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收集地理时事与信息的习惯,引导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理论去分析、解释地理时事,既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觉得地理有用而兴趣大增,又对相应的地理知识起到强化作用。
四、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和答题技能
指导学生运用记忆法复习地理概念、地名、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原理,因为这些知识是不变的。牢固掌握就可攻破诸多选择题。同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图文结合记忆、比较记忆、联想记忆、理解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提高阅读与分析能力。在每一单元知识小结时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法,根据重点知识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整理出科学实用的知识网络,形成头脑中清晰的知识脉络。
地理的大多数知识都能转换成图表,所以图文对照法及图文转换法应该贯穿整个复习过程中。
不仅复习有方法,答题更有技巧。做题前审题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但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审题?我教给学生的做法是:用最平常的心去看懂题意,看清图示是最基本一步,然后寻找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地理背景等,审题要慢、下笔要快,才能做到不走题、不偏题、不漏题。具体到各类题型又有不同的方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笔者相信,只要在后期复习中师生密切配合,巧抓实干,定会取得巨大进步,在高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关键词:物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55-01
高三复习持续时间较长,通常情况整个高三阶段都是复习时间。高三复习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轮复习为单元复习,时间:为上年9月至次年3月中旬,第二轮复习为专题复习,时间为次年 3月下旬至4月底,第三轮复习为综合复习,时间为次年5月。高三后期复习通常指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该阶段是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知识的查漏补缺的重要过程,因即将面临高考,学生普遍感觉时间紧任务重,且刚完成第一轮复习,学生身心较为疲惫,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学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整体策略
激励斗志,坚定信心;回归教材,夯实双基;考点同顾,防止遗漏;错题重温,避免再犯;强化重点,关注热点;定时训练,提高能力;规范解题,减少失分;自丰复习,强化落实。
二、复习建议
l、激发学生斗志,坚定必胜的信心
经过第一轮的系统复习,学生均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但对于知识的熟练应用以及较难的综合应用能力还比较欠缺,因而做综合训练时感觉时间紧且准确率不够理想。因而会造成学生对自己第一轮的复习效果产生怀疑,进而动摇学生后期复习信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第一轮的复习效果进行正确评价以及对后期的复习方向进行准确把握,树立学生自信心上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在后期复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鼓励,及时指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短期内能取得明显成效)并协助学生及时解决。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信心。另外,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督促也尤为重要。学生到后期身心疲惫,体能已到达极限,难免会出现懈怠等状况,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督促非常重要,课堂和学生的作业必须强化督促,学生作业最好全批全改,随时提醒学生。
2、指导学生制定后期自主复习计划
后期复习的主体在于学生,而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差异较大,学生应针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制订后期自主复习计划,重点在于知识的查漏补缺和能力的提升,强化重点、难点、热点知识的掌握,提高典型题型、重点题型、常规题型的解题和得分能力,同时学生应结合高考考点,以便在制定复习计划时遗漏考点,另外在制定计划时必须考虑短期内效果要好,避免得不偿失。这些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教师要加强督促落实。
3、回归教材,夯实双基,形成知识网络
教师应统一安排课堂或自习时问让学生回归教材,可将高考考点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考点阅读、理解教材,形成知识网络,犹其是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注重对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注意结合考点回顾典型、重点题型。强化知识的记忆,比如记忆内容较多的章节,如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分子动理论、气体性质、电场、磁场、光学、原子物理等。同时不可忽视实验和阅读材料。
4、巧设专题,分类强化
专题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强化,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重点、难点、热点、典型题型、重点题型、常规题型。因此教师在专题的选择上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既要针对重点、难点、热点、典型题型、重点题型、常规题型,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接受能力,不需要面面俱到,且难度一定要适中,切忌一味拔高难度,同时要注意控制专题个数和时间,讲、练、评有效结合,注重让学生动手,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归纳、总结和点拨。例如可设置以下专题:选择题专题、实验专题(力学实验和电学实验)、动力学问题专题、天体运动专题、动量、功和能专题、电磁感应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的专题。
5、适度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教师应精选习题,切忌题海战术,练习题应以常规题型、典型题型、重点题型、知识的综合应用等为主;可充分涉及信息题,如与奥运体育项目相关的问题。(如接力、跳水、滑板等),新能源问题(太阳能汽车、电动汽车,核能的安全利用等),航天科技问题(如神舟飞船、登月工程等);注重一题多变,陈题翻新等。教师应视学生的练习效果进行适度评讲,评讲时应侧重解题思路的形成、解题方法的归纳,题型的类比和延伸、解题技巧的把握,规范解题的示范等。
6、规范解题,强化技巧,巧抓得分点
后期复习一定要强化学生规范解题能力,强化学生合理分配时间能力,强化解题技巧、巧抓得分点的能力,强化审题能力,运算准确度的能力,规避低级失误能力。如解选择题应先通读题干和所有选项,充分运用分析法,临界分析法、假设法、图像法、优选法、逆向思维法、赋值法、排除法、相生相克选项法。论述题应强化过程分析,状态分析,关系式建立,不确定时可采用模糊答题技巧。版面设计最好一分为二。强化过程量的准确计算,避免因计算失误而功亏一篑,浪费时间。培养审题能力应注重关键条件的梳理,排除干扰因素。同时记忆性知识拿捏不准时应相信第一印象,尽量避免仓促更改答案。
中图分类号院G63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673-9132(2016)27-0230-109
教师应该把“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作为教学理念。教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其养成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高考,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是高中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高三地理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如果到高三仍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到高考时肯定是要吃亏的。那么,如何教授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呢?
一、应该以引导为主
高考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复习时间紧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学习计划。在引导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时,教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告诉学生,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与之相符合的学习计划。由于高考的很多知识都是以初中知识为基础,利用高中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在复习计划的制订时,应该以高一的地理课本为主,而高一的选修课则是把知识点深入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