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

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03 09:53: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10-02

移动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丰富的娱乐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网络发展之初,仅用于开展科学研究和传递情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旋风开始席卷全球,网络的使用以指数形式递增。从用户数量来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截止201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截至2011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占青少年总体的64.4%[基金项目: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13年度专项调研课题(青少年工作研究)(QSNYJ2013124)],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最新的网络媒体,得到了全国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学家通常将青少年期的年龄界定为11岁左右到21岁左右,大致相当于中学和大学教育阶段)的认可和追捧。它已经涉及到青少年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无可否认,网络正在不断重塑我们的生活。尽管对网络的作用一直众说纷纭,但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河南省属于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发展起步晚,经济水平还远远跟不上沿海城市,而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用工需求少,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城镇失业人员增多,于是出现了大量河南人外出务工,衍生出了一些新群体“留守青少年”、“新生代青年农民工”等等,另外,手机等终端的普及也给网络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这是河南省的社会特征。从上文的数据中可知青少年是网络用户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建立亲密社会关系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所面临的网络互动与现实社会互动的冲突也最多。

鉴于河南省青少年的新情况以及网络生活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本研究以河南省青少年为调查样本,主要从网络基本使用情况、网络使用频率、网络使用能力、网络使用活动、网络使用动机、对网络的观点等方面调查河南省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具有建设行、可实施的建议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河南省的两所高中、两所初中以及一所职业学校的308名学生接受了调查,完整回答了《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量表》,此量表参考了北京大学赵国栋等编制的《北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量表》,回收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86%,其中男生占57%,女生占43%,年龄主要集中在12―18岁,来自城市的约占52%,来自非城市的约占48%。

2.研究方法

参考北京大学赵国栋等编制的《北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量表》【3】,删除原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方面的调查,增加适用于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的项目,修订原有项目表述以便适合青少年,最终形成本次调查量表《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量表》。本量表主要由人口统计变量和量表组成,其中量表又由几部分组成:网络基本使用情况;网络使用频率、网络使用能力;网络使用活动;网络使用动机;对网络的观点。量表内各条目按照1-5级评分,1分:非常不同意;2分:比较不同意;3分:中立;4分:比较同意;5分:非常同意。

3.填表方法

在正式实施问卷调查时,研究者在班级的自习课上进行发放,郑州市外的由班主任在自习课发放指导学生填写,所有的施测者按照统一的指导语指导学生填写,任何量表只要有一整个项目未填,即按无效回答处理,不计入统计分析。

4.统计方法

将收集到的问卷原始数据输入到Excel数据模版里,使用SPSS17.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

在填写问卷的学生中,63.2%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其中88%的人使用的是台式机,只有12%的学生使用的是笔记本,相比于大学生拥有电脑的普遍性,仍然有36.8%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电脑;在上网频率这个项目中,有占一半的学生回答“偶尔上网”,只有24%的学生表示经常上网、几乎每天上网、每天必然上网;在上网地点上,55.2%选择的是在自己家里上网,27%的选择在网吧上网;在上网时使用的电子设备选项上,用台式机和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一样,都超过了30%。在每周平均的上网时间上,总的平均时间达到17.43小时,平均2.5小时/天。

在网络使用活动项目上,问卷数据显示青少年只是偶尔会通过互联网搜索学习资料、讨论学习问题、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教程等进行网络学习;青少年网民网络应用的娱乐化特点比较突出,达到85.8%,青少年的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使用率分别占比例处于前列;网络沟通交流上也表现得非常活跃,即时通信、微博、社交网站和个人空间的使用率也高于网络学习的,经常在网络上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的达到75.3%;青少年网民网络购物行为较少,86.8%的青少年表示不经常网购;73.9%的青少年表示自己目前的休闲娱乐多半与科技产品有关(上网、游戏、听歌);而在其他的例如:在网络上经常做现实不允许做的事(19%)、我喜欢在网络发表我的看法和观点(29.4%);在互联网里找志同道合的朋友(24.5%)等等这些脱离社会的行为青少年并不如我们所预先认为的高比例。

在网络使用能力项目中,65.9%的青少年不认为上网和操作浏览器软件对于自己是很容易的;71.6%的青少年不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有关电脑使用的各种基本技能和方法;只有13.1%的人认为自己是个电脑高手;73%的人不认为学会使用各种网络技术是容易的;83.7%的人不会解答自己身边同学问的关于互联网的问题。

在网络使用动机项目上,较显著的特点是,青少年上网没有特别明显的动机,达到30%以上的几个动机分别是:和朋友分享心情(30.2);增进与家人、朋友的感情(31.4);为了休闲娱乐(35.3);为了缓解压力(39.3%)。在其他动机如为了节省电话费、及时获取信息、网络购物、实现自我价值等上,青少年大部分都是保持了中立的态度,只有少数人有这些动机。

在对互联网的观点项目上,分别只有不到20%的青少年认为在网络中自己更有成就感;认为自己喜欢网络交流方式;认为在网络中感到兴奋和快乐;认为网络可以激发创造力;认为在网络中很容易找到归属感。大部分青少年对网络保持一个客观中立的态度,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家认为互联网是积极向上的,是能改变生活的,在“网络可以帮我提高现实技能(如沟通技能)”;“认为科技和网络技术发展得太迅速”;“认为互联网几乎对我的生活中的各个部分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项目上的比例达到20%以上甚至30%。

三、问题与对策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青少年网络使用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糟糕,虽然使用的项目目的等方面与设想的不同,但从大体的结果来看还在可控之中。下边讨论下青少年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主要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网络生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使用项目比较集中,主要集中于音乐、视频、游戏以及社交网站与软件。

从统计结果上来看,青少年使用网络的项目奉行娱乐至上,很少触及下载学习资料、讨论学习问题、网络视频学习等内容,并且电脑使用时间较长,2.5小时/天,这应该与青少年平时课业任务较重,压力较大有关,导致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中,娱乐项目占了绝大部分。

1.2在网上做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比例虽然不高,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网络上做一些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这些事情自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长不允许青少年做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平时认为的网络危害,另一方面是现实中无法操作的事情,比如与较远地方的同学亲友联系等等。前者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要进行监管和教育,防止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1.3上网动机不明确,需要引导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青少年使用网络,没有一个主要动机,所有项目都比较平均,但是从上文使用情况来看,最终选择娱乐项目的占绝对比重,与原始动机不明确不符。

1.4使用网络能力不足,需要提高网络使用能力

在统计中可以看出,上网时出现问题,青少年并不知道如何解决上网问题,对网络问题处理能力不足,当出现问题时不能自己解决或者帮别人解决问题,需要给青少年一指导,帮助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策与建议

为了解决青少年网络使用动机、使用项目以及使用能力方面的问题,引导青少年正确的使用网络处理问题,并且防止网络对青少年造成伤害,提出以下对策:

2.1加强网络管理力度,防止对青少年造成伤害

青少年主要使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游戏,网络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在不适合青少年的音乐、视频、音乐中增加限制,防止青少年接触到不健康的娱乐项目,造成身心的损害;家长应指导青少年网络使用,帮助青少年在上网设备上屏蔽不健康信息,经常检查青少年网络设备,加强监管;网吧监管要加强,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拒绝进入,一旦发现有网吧接收青少年上网,直接关门整顿;净化网络环境,把毒源清除出网络。

2.2增加户外活动,提高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青少年融入大集体,减少网络使用。

学校和家长应该增加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多组织大集体活动,减少青少年无聊独处时间,让青少年融入大集体,同时也能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到更多的社会技能,拉近家长、教师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建造和谐家庭、和谐校园,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家长和学校要做好沟通,多交流青少年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解青少年的真正想法,更好的处理青少年遇到的困惑。

2.3学校增加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以及解决网络问题。

中学应开始计算机课程,介绍计算机文化,教授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当遇到问题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多进行网络使用方面的介绍和活动,让青少年了解更多的网络知识;教授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学习,从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针对河南省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部分已经可以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其他措施需要监管部门、学校、家长通力合作,尽最大努力引导、教授青少年合理、健康使用网络。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让青少年不受网络的侵害,正确获得知识。但由于提出的措施还未全面,后续需要在大范围内检测相关措施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提出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pdf》.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pdf》.

[3]赵国栋等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vol.8,No.4 (147-162) 2010.10.

[4]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4-7.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0-07-15].http:///special/cnnic26/.

[6] 石绍华,高晶:北京市青少年的上网情况及心理发展调查报告。北京市政府、共青团市委编,2002年.

[7]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8]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评述[J] .社会学研究.1995 ,(4) :41-48.

[9]侯磷.网络消费行为对生活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33-34.

[10]吴明隆. SPSS 统计应用实务[M] .台北文魁信息股份公司,2000.

篇2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13-02

网络成瘾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解泰州城区小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笔者于2006年12月-2007年5月选取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目标人群进行调查,并采用3种网络成瘾标准对网络成瘾状况进行评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泰州市3个区随机整群各抽取城镇小学2所,共抽取6所小学。对所抽取小学四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调查学生1 952名,回收有效问卷1 947份,其中男生1 026名(52.7%),女生921名(47.3%)。

1.2 方法 2006年12月份开展预调查,确定问卷的条目和适宜条目数。为不影响学校教学,要求问卷在25 min内能完成,发卷、填卷、收卷时间在40 min内。鉴于学生可能隐瞒网络使用情况,问卷最后调查是否如实回答了问卷中涉及上网问题,了解调查对象回答上网方面问题的真实性。

网络成瘾率分别采用Young标准[1]、Beard标准[2]和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CYAND)[3] 3种标准对调查对象进行评判。Young标准由8个项目构成,以是、否作答,有5个回答“是”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考虑到含义较复杂和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小学生,故稍作修改,分别为:(1)一心想着上网;(2)需要上网更长时间才过瘾;(3)多次努力想减少上网时间或不上网,但没成功;(4)试图减少或停止上网时,感到烦躁不安、闷闷不乐,易发脾气;(5)每次上网的时间比计划的要长;(6)现在的学习受到很大影响,成绩下降,或上网是最主要的休闲方式;(7)对家人朋友或其他人说过谎,隐瞒迷恋上网情况;(8)每当遇到困难或烦心事时,就去上网。Beard标准与Young网络成瘾标准条目一致,但要求满足前5项的同时,后3项至少有1项符合。

CYAND标准:前提(必要条件)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修改为“现在的学习受到很大影响,成绩下降,或上网是我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在这一前提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3个条件(补充条件)中的任何1个即判定网络成瘾:(1)总是想着去上网;(2)每当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

1.3 质量控制 调查者在每班首先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和内容,要求独立作答,并说明该调查为不记名,不会公开被试的个人资料。另外,问卷中设立6个非单字符答案问题,出现错位或重复录入时可及时纠正。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0.0对数据进行核查,运用χ2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上网情况 被调查的1 947名小学生中,上网的学生有1 537人(78.9%),上网学生接触网络时间中位数为30个月,P5为5个月,P95为87个月。学生上网目的为:查资料1 179人(76.7%)、聊天或交友379人(24.7%)、玩游戏628人(40.9%)、既聊天又玩游戏238人(15.5%)、看电影397人(25.8%)、看动漫503人(32.7%)、下载音乐393人(25.6%)、浏览娱乐新闻233人(15.2%)、浏览时政新闻319人(20.8%)、其他150人(9.8%)。1 931位学生回答了是否如实回答了问卷中涉及个人秘密问题条目,其中35.2%表示如实回答了所有问题,22.2%回答了大部分问题,23.4%回答了小部分问题,19.2%没有如实回答涉及网络使用相关问题。由于存在隐瞒上网真实信息情况,下文中统计的网络成瘾率一概称为报告网络成瘾率,以与真实网络成瘾率区别。

2.2 Young标准报告网络成瘾率 按Young标准评判,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4.9%,其中男生为7.6%,女生为2.0%,男生高于女生(χ2=32.461,P=0.000);家中有计算机的学生成瘾率高于无计算机的学生(χ2=9.964,P=0.002)。见表1。

2.3 Beard标准报告网络成瘾率 Beard标准评判,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8%,其中男生为2.7%,女生为0.8%,男生高于女生(χ2=6.958,P=0.008);家中有计算机学生成瘾率高于无计算机学生(χ2=9.843,P=0.002)。见表2。

2.4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标准统计报告网络成瘾率 按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调查组2005年标准评判,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9.9%,其中男生为14.4%,女生为4.9%,男生高于女生(χ2=49.569,P=0.000);家中有计算机学生成瘾率高于无计算机学生(χ2=17.202,P=0.000)。见表3。

3 讨论

随着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网络已成为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调查显示,泰州城区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上网现象较普遍,达到78.7%,已接近整个江苏省大中学生水平[4]。由于网络存在许多不良信息,有必要关注小学生的上网情况,如不正确引导和管理,一些学生会沉迷于其中,成为网络成瘾者,对学习和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第2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调查报告认为,13~16岁是青少年学生上网的重要时期,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学生占到47.5%,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非常重要[5]。本次调查显示,城区小学四年级上网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中位数是30月,即50%的学生在二年级后开始接触计算机。由于绝大多数计算机上了网,因而引导城镇小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工作从小学二年级时就要开始。应通过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使得青少年学生将互联网作为娱乐工具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应用互联网的其他功能,特别是对学习的辅助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有近20%的学生没有如实回答网络使用相关问题,不到40%的学生报告如实回答,提示调查所得的网络成瘾率比实际的要低。邓艳霞等[6]在湖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现况调查时也意识到这一点,尽管采用匿名调查,但仍有部分学生可能隐瞒真实情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网络成瘾者倾向于隐瞒自己的实际迷恋程度;另一个原因是家长和教师多反对学生上网,使得学生害怕自己有关情况被家长和教师知道而没提供真实信息。提示调查所得成瘾率低于实际成瘾率。

Young标准在国内的许多研究中得到了应用,而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调查组认为美国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不能直接拿Young标准来作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的研究依据。因而建立了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标准。相比而言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标准比Young标准宽,Beard标准比Young标准更加严格,3种标准评价获得的报告网络成瘾率比值接近10∶5∶2。调查结果表明,即便按较为严格的Young标准判断,有4.9%的学生报告网络成瘾。提示小学四年级学生中存在网络成瘾现象,特别是家中有计算机的男生更为突出。

4 参考文献

[1]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disorder. Cybersychol Behav,1998,1(3):237-244.

[2] BEARD KW, WOLF EM. 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sychol Behav,2001,4(3):377-383.

[3]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11-23).

[4] 刘辉,方群,孙照平.江苏省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流行病学研究.中国校医,2006,20(4): 346-348.

篇3

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便捷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直至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2007年,“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但结果收效甚微。某某因玩游戏连续几天泡在网吧而猝死,某某因网瘾发作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类似这样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他们都有可能是“网络成瘾症”的受害者。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缩写作IAD),最早由葛尔・柏格在1995年提出,指的是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具体症状为,患者对现实生活冷漠,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和痴迷。更有甚者,会表现为在上网时身体颤抖,手指经常出现不由自主敲打键盘的动作。不过,在业界,伯格的这一理论,目前仍存在争议。

其实,就大多数人而言,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过长。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的上网时间为19亿个小时,比两年前增加了60%。网络成瘾人群所占的比重也很大。200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而最近,澳门公布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况及成因研究报告显示,澳门已染网瘾的青少年约占总数的22.6%。

篇4

TongchuanCityhighschoolstudentsusingtheInternetfor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

【Abstract】Internetisgraduallyenteringpeople''''slives,manyschoolsaretryingtospreadcomputer,encouragestudentstotakeafavorablepositionintheinformationage,manyparentsgivethEirchildrentobuycomputers,participateinvariouslearningclasses,childrenlearnnewknowledgeonthenetwork,acceptthenewinformation.Howshouldwedealwithintheendnetworks,thenetworkcanreallybeeffectiveforourproduction,live,workandlearningservices?TheInternettoseewhatyoungpeoplehaveit?InternetonthEIrlearning,livingandthinkingwhatkindofimpactwillit?Youngpeopleonline,itisusefuloruseless?Ithinkthenetworkisnotascourge,but“Wanwusangzhi”,welookatacorrectunderstandingofthenetwork,effortstostandardizenetworkbehavior,rationalchoicenetworkinformation.

【Keywords】Youngpeople;Internetphenomenon;analysis;Strategy

1.目前青少年上网的现状调查

2001年4月,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2005年11月22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了我国首个有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约有1650万,其中网瘾者的比例高达13.2%,也就是说有超过200万青少年网民沉迷上瘾,难以自拔。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使用网络,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已经刻不容缓,而这一行动需要的是爱心,需要的是社会各界共同的参与。〔3〕

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Q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5〕

为此据笔者对铜川市第一中学、铜川市耀州中学、铜川市矿务局第一中学、铜川市宜君县一中等高中,对2000余名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有86%的人上网玩游戏,5%的人上网聊天,4%的人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它娱乐,5%的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上网地点上比例最高的是家里(58%),其次是在网吧(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15%)。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占8.4%,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

2.结果分析与对策

2.1积极影响。

2.1.1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篇5

[中图分类号] D913.5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我国对于网络行为的研究主要从2000年以后开始,对于网吧上网青少年生存状况的研究非常有限,仅有的全面性研究是我国台湾地区的向阳公益基金会于2001年进行的“E世代青少年网吧经验调查报告”。为深入了解上海青少年在网吧上网的状况,本课题小组采用自编的“网吧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调查问卷”。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网吧上网青少年的基本资料,第二部分是网吧上网青少年的网络使用状况,第三部分是青少年网络成瘾量表。第一、二部分为研究者自行设计;第三部分经台湾大学心理学系陈淑惠教授授权,使用其编写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两周后再测性度为0.83,各因素间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8与0.90之间,信度效度具佳,是国际普遍接受的网络成瘾量表。课题研究小组于2006年10月对上海网吧中正在上网的25岁以下青少年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经有效性筛选后,有效问卷446份,有效问卷达到89.2%,具有较好代表性。

二、网吧上网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1. 年龄构成

从年龄构成上看,网吧上网青少年平均年龄为21.28岁。其中为成年人占18.4%,18岁以上的青少年占81.6%。

2. 性别构成

从性别构成上看,网吧上网青少年中男性占了69.5%,女性占了30.5%。本次调查结果不同于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2006),CNNIC的调查中男性网民占58.8%,女性网民占41.2%。网吧上网青少年中男性比例占据主体,且比全国一般网民中男性比例高出10.7%,可见青少年中男性更愿意去网吧活动。

3. 学历构成

从学历构成角度看,小学及初中以下学历的青少年占0.5%,初中学历的青少年占21.2%,高中及三校生学历的青少年占47.6%,大专学历青少年占20.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少年占9.9%。可见,高中及三校生学历的青少年接近网吧上网青少年总量的半数,是该人群中的主要群体。此外,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网吧上网青少年总量占整体的69.3%,而全国网民中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为49.4%(CNNIC,2006),显然上海网吧上网青少年的学历低于普通网民的学历。

4. 目前状况构成

从网吧上网青少年的目前状况而言,在校生占27.5%,就业人员占51.6%,社区青少年(失学失业)占20.9%。与CNNIC的调查数据全国网民中失业人员占8.5%,网吧上网青少年中无业人员比例明显高于全国网民水平。

三、网吧上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1. 网吧上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自我知觉

当被问及是否自己有网络成瘾的倾向时,9.4%的青少年认为自己肯定网络成瘾,14.6%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有较大可能有网络成瘾,41.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不太可能网络成瘾,而34.7%的青少年认为自己肯定没有网络成瘾。绝大多数的网吧上网青少年在认知上认为自己没有网络成瘾,并对网络有一定控制力。

2. 网吧上网青少年认为去网吧上网对自己学习、工作的影响

57.8%的青少年认为去网吧上网对自己学习、工作基本没有负面影响,而36.7%的青少年认为有一些负面影响,3.4%的青少年认为有较大负面影响,而2.1%的青少年认为对自己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可见,青少年们认为去网吧对自身学习与工作基本没有负面影响和产生影响的各占一半,基本没有负面影响的略高于有负面影响。

3. 网吧上网青少年认为去网吧上网对自己人际关系的影响

78.2%的青少年认为去网吧上网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基本没有负面影响,而18.4%的青少年认为有一些负面影响,2.5%的青少年认为有较大负面影响,而0.9%的青少年认为对自己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可见大部分青少年并不认为去网吧上网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结果不同于去网吧上网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可能的解释原因是去网吧上网的功能之一便是交友。

四、网吧上网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

1. 量表总分情况

网吧上网青少年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中的分值如下表:

与我国台湾陈淑慧教授的量表常模相比,大部分指标略高于常模,但无显著差异。其中每周上网时间有较大的提升,但此数据却低于CNNIC做的全国网民的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6.5小时)。

2. 网吧上网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状况

通过量表计算,网吧上网青少年中网络成瘾者占13.5%,非网络成瘾者占86.5%。该数据显示网吧上网青少年中网略成瘾比例明显高于常模5%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网吧上网使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研究进一步发现,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之间存在差异,量表总分、核心症状、相关问题、强迫性上网、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周上网吧时间这些若干项指标中均存在较大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发现青少年网吧经验不同于以往简单的负面直觉判断。本研究表明,从E时代青少年的角度来看,或通过上网认识和了解社会,或以个体闯荡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或和志同道合者联网游戏寻求团队联合与对抗,这是青少年追求存在感,寻求社会认同,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的重要途径。而网吧不仅提供了一定的网络学习和娱乐,更为朋辈群体交往提供了平台。但是,我们也发现网吧中网络成瘾比率较普通群体为更多,且网吧中监护不足,网吧上网更易造成网络成瘾,也更容易对青少年身体造成损害。

我们认为,对青少年网吧上网问题和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正确的态度不是将其视为洪水猛兽阻挡在外,而是应注重规范、预防和引导,设法将网吧这种现实世界的影响塑造得更好的同时,以网吧为切入点,有效接触网瘾青少年,协助网瘾青少年摆脱网瘾。从而有效规范和引导青少年网吧上网行为。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规范网吧管理规定、实施统一执法队伍

建议通过向上海市人大提出立法建议的形式,建立一个上海地区统一的网吧管理法规,内容应以明晰网吧业主可为权利和应尽义务为主,建立网吧分级管理制度。

2. 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丰富青少年休闲场所

针对学校与老师,我们提出具体建议如下:(1)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让青少年认识什么是网络成瘾、网瘾的危害等;(2)学校应调查学校附近的网吧,了解学生主要的网游场所;(3)教育与辅导相关人员应加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生活态度、休闲娱乐与人际互动等方面的辅导工作,协助学生规划时间与安排休闲活动,同时亦可辅以自我探索、小组辅导及个别咨询等措施,增进学生自我概念,以提高其融入真实社会互动的兴趣;(4)教师亦应协助学生培养多元的兴趣、休闲活动与嗜好等,减少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活动。

3. 引入社会工作制度、促进家庭功能恢复

社会工作作为新型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载体,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就青少年网吧上网和网络成瘾现象,我们认为社会工作可以在如下方面发挥作用:(1)建立以专业社工为主的地区外展队,负责对地区内的青少年聚集场所进行外展,了解青少年群体的动向和信息,向他们介绍政府部门或NGO的各类服务项目,向需要帮助的青少年提供个案及小组辅导服务,并经常组织青少年活动如运动比赛、特别主题活动等;(2)在全市建立一定数量的危机中心,以向网瘾青少年、网吧劝归对象和网吧上网过程中受侵害对象,提供暂时性、过渡性的基本食宿条件和安全保障,同时提供心理社会支持和可自由参加的健康休闲活动;(3)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干预计划。此次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网吧青少年与家庭因素有密切关联。戒除网瘾有赖于复建家庭功能,通过社工的介入,强化家庭亲子功能,加强沟通交流,充分发挥父母在家庭中的教育、引导、舒缓、安抚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妙、孔克勤.台湾网络成瘾问题硕博士学术研究现况[J].心理科学,2005,(5).

[2] 陈淑惠等.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3).

[3] 刘斌志.社会工作视野与和谐校园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5,(6).

篇6

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和社会限制,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上网”已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之一。处于信息时代的青少年渴望最广泛的社会交往,他们要突破地域、文化、年龄的界限扩展交往圈。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提供给青少年主动的跳出自我生活的小圈子、面向多元世界的机会。

一、有关网络成瘾概述

篇7

“公益广告的道德教育是指借助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传播社会道德文化信息,使认识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伦理观念、道德信息,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自信、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道德行为。”①对于经常使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无疑是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互联网业应该担负起维护和引导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通过网络公益广告发挥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

一、利用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因

网络公益广告就是通过网络广泛传播某种公益理念,倡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并以符合社会利益的准则规范自身的行为,支持和呼吁社会事业或风尚。

首先,网络公益广告具有广泛的青少年受众基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占青少年总体的64.4%。②这说明青少年网民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之一,并且普及率很高;其次,网络公益广告的广泛性和社交性、互动性、非强迫性、低成本性等特征会使传统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得到发挥;最后,青少年对网络资源不加节制的使用以及网络本身生态环境中的嘈杂信息,给青少年很多负面的影响,逐渐歪曲了青少年群体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所以要运用一些方法和途径改善网络生态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获取氛围。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视域下网络公益广告的问题

在网络公益广告中,因为传播方式的使用不善,严重制约了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目前网络公益广告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传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网络信息过载,公益广告分布不均衡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使用网络主要是满足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娱乐需求,即时通信的交流沟通需求以及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的信息获取需求。③在这个大环境下,为数不多的公益广告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通过网络观察分析得知,网络公益广告主要是在一些商业网站或专门的公益网站上,降低了青少年与其“不期而遇”的机会。

2、公益广告缺乏创意,与青少年观念契合度低

目前的网络公益广告在主题上与传统媒体基本相同,多涉及环境保护、社会公德等方面,并且在形式上创新不足,缺乏人文关怀。青少年网民具有年轻、充满活力、重视审美、喜欢挑战和接受新鲜事物并且渴望群体归属感等特性,这些缺乏创新的网络公益广告与青少年群体观念的契合度低,难以激发青少年点击网络公益广告的欲望。

3、公益广告互动性差,青少年参与难度大

网络公益广告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青少年群体喜欢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新鲜的事物并进行参与,形成一个信息互动圈,找到自己的社区归属感。有研究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参与网络公益广告制作的意愿也比较强烈,有70%的人表示愿意参与到公益广告的设计、制作和传播中来。④但是目前的网络公益广告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明确指出受众互动的途径,交互性在广告创作中没有得到有效普及。

三、增强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对策

由于网络公益广告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要发挥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功能以及净化网络生态,就必须从网络公益广告创作本身和传播环境两个方面展开。

1、提高网络公益广告的创作质量

在互联网中,青少年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主动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信息,包括包罗万象的广告。因此,网络公益广告在选题、内容上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从而起到教育作用。

(1)选题新颖,迎合青少年心理。 “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⑤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比较关注的是与他们自身相关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热点话题,所以网络公益广告要加大这些题材的投入,并且大胆突破、精益求精。网络公益广告在宣传语、画面和色彩使用上,要突出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迎合青少年的心理。比如,语言要借助网络流行语,富有感染力;画面(动画)采用中国剪纸元素或沙画形式,富有视觉冲击力;形式上采用创意微电影的方法,富有强烈的吸引力等。

(2)借助“娱乐”,符合青少年需求。 “娱乐是消除日常生活中不满和紧张情绪的手段。”⑥青少年本身就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倾向于通过游戏、视频、虚拟社交等进行娱乐。由于这些载体具有互动性强、“粘性高”以及娱乐性强的特点,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以游戏、微博、各种视频终端等为载体传播网络公益广告。

(3)加入“偶像”,促进青少年模仿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很多学习行为的产生,除了亲身经历以外,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模仿,并得出媒体所营造的符号环境的示范效果更大。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趋于多元化。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邀请大多数青少年崇拜的明星或“草根”担任代言人或形象大使,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对他们的外化的公益观念进行模仿学习。

2、开辟网络公益广告新的传播渠道

过去的网络公益广告通常在政府网站、企业网站或者公益组织网站上,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接触到公益广告的概率很低。所以,要开辟网络公益广告新的传播渠道,扩大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

(1)青少年互联网应用之“先锋”:搜索引擎。由于网络搜索引擎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所以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比较喜欢从搜索引擎上获取信息和资料。因此要在各种搜索引擎上加大公益广告的覆盖面积,当有青少年网民搜索“公益”、“公益广告”等词汇时,把有价值的的公益广告的网站或网页的链接放在搜索首页,并且以新奇的视频或动画甚至悬挂横幅的形式呈献给青少年,以吸引他们点击。

(2)青少年手机上网通讯之“新星”:微信。目前手机成为青少年网民最重要的上网终端。根据《2011年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络行为分析》数据表明,截止2011年12月份,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85亿人,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80.0%。⑦随着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快速、便捷的聊天工具——微信,其用户大幅度上升,截止到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目前仍不断上升。青少年是个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群体,当他们在网络上看遍了微博、社区、网站等公益广告之后,偶然间在微信上看到了公益广告,给他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就会进而加入学习公益广告的行列之中。

(3)青少年上网阅读新闻之“蹊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广告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内容更加详实和灵活多样,在的灵活性和受众数量易统计、低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⑧比如,在传播形式上,新浪网站上有流媒体广告、对联广告、视窗广告、导航条广告等。在信息获取方面,青少年除了使用搜索引擎之外,就是使用网络新闻应用。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借助于新浪、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的平台具有与该平台定位相符合的公益广告,使青少年在阅读新闻时可以对公益广告进行点击学习。

3、优化网络公益广告的议程设置

随着网络媒介的出现,传统媒介“把关人”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政府、媒介和受众都在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因此,要通过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机构三方面来扩大网络公益广告的曝光程度。

(1)政府要大力提倡和控制网络公益广告。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有关网络公益广告活动的法律法规,对网络公益广告信息和内容的真实性进行适当的筛选和控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府官方网站上设置关于青少年公益广告版块或专题,提高公益广告教育的说服度,最终实现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

(2)企业要重视青少年网络公益广告,培育长远受众。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未来经济消费的驱动力。对企业来说,通过企业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品牌宣传和引导,是一项重要的长远投资。由于网络公益广告的低成本性,企业可以通过新颖独特的公益宣传得到青少年的关注,并且使其在内心深处对该企业产生好感,并在未来的消费中优先考虑这些负责任、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

(3)公益组织要利用网络公益广告凝聚青少年力量。公益广告组织应该提高其网站的知名度,增强互动性,以此来获得更多的青少年关注,进而引发参与线下的实际活动。互联网就是病毒式传播的基地,青少年就是这一病毒扩散最好的对象。他们经常使用网络聊天公益、论坛、社区、微博等网络媒体,加上网络速度传播之快,符合他们共同价值观的公益理念和形式就会形成广泛传播,影响力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①③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2-8

②龚莹莹,《当代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及社会功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④邢江伟,《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0

⑤冯志敏、朱洁:《公益广告的攻心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⑥方建移、张洁,《大众传播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篇8

2010年7月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网民71.2%集中于10~29岁的青少年群体,其中最多用途的是手机即时通信,搜索信息和社交网站也占了大部分。

永不断线的手机网络

大学生小杨自称患有“手机上网综合征”,每隔几分钟就会摸摸手机。

小杨最初接触手机上网是在大一,当时买了一部新手机,发现可以上QQ聊天,觉得很新奇,“每天上课的时候就偷偷把QQ挂在手机上。”小杨说,那时候,移动公司刚推出GPRS流量套餐5M免费试用包,一个月还用不完。

大二下学期,小杨更换了一款智能手机,发现了其强大的WAP网络功能,除了登录QQ之外,还可以登录人人网、豆瓣、博客、贴吧。“上课时或者无聊但没有电脑在身边的时候就随手打开手机登陆一下WAP。慢慢地,每天用手机上网的频率竟然超过了电话短信。”这时候,移动公司已经停止了免费流量包,小杨开始使用10M的包月流量业务。“关掉了网页图片,基本10M还是够用的。但有时候看图下电子书也不够用,多亏移动公司把流量包扩到30M。”

“上网早就成了手机的主要功能,有时候一天也没有电话和短信,但基本上从早上醒来一直到晚上睡觉,手机网络一直连接着。可以用电脑的时候才不会用手机,但用电脑的时候不是很多。”小杨说。

吃饭走路手不离机

在某大学读书的小方是不折不扣的“网虫”,以前,每天上课之余都要花五六个小时守在电脑桌前。最近,室友发现他玩电脑的时间变少了,改玩起手机来,吃饭、走路都“手不离机”。

他说自己得了“手机上网综合征”,有时睡到半夜都会醒过来看看群里在聊什么,有没有人找他。

实际上,像小方这样为手机“寝食难安”的大学生还挺多。方便和价格便宜是大学生用手机上网的主要原因。

随时随地掏出手机来就能上网,既可以打发无聊时间还能跟人交流、获得资讯。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认为手机上网的首要原因是方便,不能带电脑的时候用手机就能搞定。

除了方便,价格优惠也是学生用手机上网的重要因素。电信运营商为了吸引这些消费生力军,提供了不同的优惠资费套餐。然而,大家普遍表示,随着手机网络应用的拓展,流量包越来越不够用了。

手机网瘾是隐患

手机上网让学生享受到“随时随地都能上网冲浪”的便捷和愉悦,却给大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挑战。

篇9

3.枫桥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周长康,杨燮蛟,ZhouChang-kang,Yangxie-jiao

4.惯常行为理论与大学生被害预防李綦通,LiQi-tong

5.社会组织化程度与青少年犯罪王焱,Wangyan

6.论饮食对青少年犯罪的潜在影响刘炯,LiuJiong

7.保护未成年人子女利益的东方经验——社会关护员参与涉少家事案件调解的理论与实践史志君,侯文飞,ShiZhi-jun,HouWen-fei

8.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问题分析师艳荣,ShiYan-rong

9.少年法庭运作机制的现实困境与完善——以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为视角秦明华,王列宾,QinMing-hua,WangLie-bin

10.民国时期青少年感化教育探究——从上海公共租界案例谈起姚远,YaoYuan

11.污名化与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屈琦,QuQi

12.美国少年审判机构现状概览——兼谈我国当前少年审判机构改革及其相关问题高维俭,GaoWei-jian

13.青少年犯罪问题审理"尊龙名社"案的基本情况吴寅星,WuYin-xing

14."尊龙名社"——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新动向麻国安,MaGuo-an

15."尊龙名社"案之忧思——关注网络"网罗"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金泽刚,JinZe-gang

16.从边缘到中心从"尊龙"到"靖国"——中国现代化进程视域中的"尊龙名社"案孙抱弘,SunBao-hong

17.青少年网络帮派的危害、原因与应对夏明芳,江世法,XiaMing-fang,JiangShi-fa

18.日美两国如何净化青少年网络利用环境尹琳,YinLin

2.我国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实证研究赵国玲,李强,ZhaoGuo-ling,LiQiang

3.受虐妇女报复性犯罪轻刑化处罚之根据杨清惠,YangQing-hui

4.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的互动归因及其化解——兼评网络游戏的原罪问题陈伟,ChenWei

5."三本"的隐喻与群体性的抗争——基于HK学生罢课事件的社会心理学解读卫小将,王跃敏,WeiXiao-jiang,WangYue-min

6."综合治理"起源于对青少年犯罪的治理吗张应立,ZhangYing-li

7.学校社会工作与校园暴力的防控张善根,ZhangShan-gen

8.上海工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徐志林,XuZhi-lin

9.试论社会调查制度在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莫洪宪,邓小俊,MoHong-xian,DengXiao-junHtTp://

10.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王蔚,Wangwei

11.美国青少年"管制物质"滥用犯罪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简析李立丰,LiLi-feng

12.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H乡为个案胡滨,HuBin

13."和谐社会语境下检察机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综述皮勇,黄琰,PiYong,HuangYan

14.试论未成年犯矫正的基本原则吴宗宪,WuZong-xian

15.未成年犯缓刑适用偏差及其解决季凤建,李伟哲,JiFeng-jian,LiWei-zhe

16.从中日少年案件处理流程与矫正之比较看少年司法模式苏明月,SuMing-yue

1.致全国少年法庭成立25周年的信(节选)王胜俊,WangSheng-jun

2."富二代"犯罪的法律思考徐建,XuJian

3."富二代"犯罪研究要讲究科学性和准确性肖建国,XiaoJian-guo

4."富二代"犯罪提法应慎重杨永明,YangYong-ming

5.社会学视角中的"富二代"杨雄,Yang-Xiong

6."富二代"与未成年人犯罪小议陈建明,ChenJian-ming

7."富二代"犯罪与司法樊荣庆,FanRong-qing

8.富二代犯罪主要是一个社会问题王良,WangLiang

9."富二代"同样需要法律的公平对待青少年犯罪问题谭晓玉,TanXiao-yu

10.应对"富二代"犯罪关键还要靠教育丛州,CongZhou

11.流动儿童的敌意与行为问题——以上海为例的问卷调查何雪松,刘东,张靖,HeXue-song,Liudong,Zhangjing

12.上海地区青少年"涉黑"犯罪实证研究涂龙科,林勇康,TuLong-ke,LinYong-kang

13.青少年帮派犯罪之预防与矫正杜文俊,李雅璇,DuWen-Jun,LiYa-xuan

14.结构视野下的新型使用行为研究林少真,仇立平,LinShao-zhen,QiuLi-ping

15.初中生欺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浙江省象山县二十五所初中为例赵红霞,马和民,ZhaoHong-xia,MaHe-min

16.隐私权视角下的涉罪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宋远升,SongYuan-sheng

17.未成年男犯人际信任与家庭环境的调查分析张智,陈海赟,王永杰,马瑜,李娜,付慧慧

18.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少年司法转移处理和非刑事处罚替代方式瓦尔达.鲁斯思,ValdaRusis

19.一项极具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广州法院试行少年审判心理干预机制调查周道鸾,ZhouDao-ying

20.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解释的发展与完善赵秉志,ZhaoBing-zhi

21.论我国的未成年人赦免制度胡春莉,HuChun-li

22.未成年人共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王燕玲,WangYan-ling

1."富二代"犯罪不是伪命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编辑部

2.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轨迹及其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曾天德,龚瑛,何燕平,ZengTian-de,GongYing,HeYan-ping

3.侵害陌生人之青少年犯罪探究——以天津市犯罪调查为例张宝义,ZhangBao-yi

4.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及其矫正——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李丰春,LiFeng-chun

5.城市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S区为例井世洁,JingShi-jie

6.论儿童文化权利及其保护——中国儿童文化政策的视角郑素华,ZhengSu-hua

7.离婚父母抚养监护未成年子女问题研究及实践对策苏州中院少年庭课题组,JuvenileResearchTeamsofSuzhouIntermediatePeople'sCourt

8.少年刑事审判组织研究曾康,ZengKang

9.未成年被告人主观恶性考量系统建构——以"望、闻、切、问"四诊法判断机制为核心朱婷,ZhuTing

10.香港青少年跨境吸毒问题研究徐媛媛,XuYuan-yuan

11.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制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综述王邕,WangYong

12.少年司法的历史谱系与叙事——读《超越刑事司法》张海斌,ZhangHai-bin

13.青少年犯罪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以湖北省未成年犯问卷调查为分析基础张远煌,姚兵,ZhangYuan-huang,Yao-bing

14.危险性与被害性:未成年犯罪人人身特征分析衣家奇,YiJia-qi

15.外来人口第二代犯罪问题研究郭理蓉,GuLi-rong

2.少年法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定位——中国法学急需建立的一门新学科徐建,XuJian

3.论未成年人犯罪之网络诱因——以文化冲突为视角单勇,张旭,ShanYong,Zhangxu

4.现代化与未成年人犯罪李锡海,盛兆林,LiXi-hai,ShengZhao-lin

5.未成年人的心理疏远及其防范陈和华,ChenHe-hua

6.工读生对攻击的自我效能感和行为反应的后果评估李闻戈,LiWen-ge

7.刑法修正案(七)第八条解析王强军,WangQiang-jun

8.刑法修正案(七)第八条的司法适用杜邈,李明见,DuMiao,LiMing-jian

9.论未成年人犯罪出罪机制刑法中的表达——对转化型抢劫罪司法解释合理性的分析刘源,赵宁,LiuYuan,ZhaoNing

10.社会工作介入少年司法制度之探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席小华,XiXiao-hua

11.澳大利亚少年司法系统和新南威尔士州少年司法的新趋势马克.玛瑞恩,MarkMarien

12.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少年司法部在少年司法系统中的角色瓦尔达.鲁斯思,ValdaRusis

13.儿童权利意识的本体价值与培养理念宫秀丽,GonXiu-li

篇10

2005年11月22日,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主持的国内第一个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在京。根据专家意见和课题小组成员的多次深入探讨,制定了国内首个网瘾评测标准。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补充条件的任何一个,就可以判定他有“网瘾”。这三个条件是:1.总是想着去上网;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在网瘾的三个补充条件中,满足的条件越多,则其网瘾的程度越深,在当今广大青少年中,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有人在。我正希望通过对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状、原因和措施这三方面的阐述,真正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一、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之现状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的占比分别为11.2%和36.3%,相比2012年底均有所上升,尤其在初中群体中的升幅较为明显,说明中国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继续发展,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是中国网民的主要增长点。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网民规模达到3.45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964万人,半年增长率仅为2.9%。网络游戏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上年底的59.5%降至58.5%。我们从权威的报告中不难发现,互联网的发展是神速的,而其中的主要增长点正是初中以及以下学历的学生,我们可以预见青少年能否正确使用互联网是十分紧迫的问题,真正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给予高度的重视。

许多青少年认为上网可以使自己处于无限自由的遐想空间,可以摆脱学习的烦恼,高度紧张的精神压力和学校的束缚,从中体验到在学校难以寻觅的“乐趣”。然而,这时的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情商不高,自控能力不强,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一旦青少年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便很容易违背人的生理规律,不注意科学用脑,荒废学业,如不加以合理地指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悔恨终生!

二、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之原因

首先,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他们内心的困惑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释放,就可能使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寻找缓解这些矛盾的途径。青少年身心处于快速生长之中,对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对新事物兴趣浓厚,对接触或获得感兴趣的和好玩的东西有强烈的内心驱动力。而网络和网络游戏正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而且生活在当下的青少年,由于受到当代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更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随着自我意识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未成年人更加关注自己,产生强烈的自我体验,对自己的评价更加的独立、抽象和稳定。在网络中,可以开辟自己的空间,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积极参与。网络也日益成为青少年们展示个性的重要舞台。

其次,我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也有影响。家长和教师在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需要,对互联网及网络游戏这类新兴事物认识不够全面,意识不到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危害,更不能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游戏。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父母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孩子应该言听计从。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以命令的口吻对孩子提出期望或要求,孩子犯了错误就严厉批评甚至拳脚相加,导致父母和孩子的疏远,从而使得一些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研究表明,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大多与缺乏关爱、缺少交流、生活空虚以及家庭暴力有关。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尽情释放心灵压力、寻求精神寄托的途径。

最后,当前我国在互联网监管方面仍然存在某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秩序和规则的不完善和监管不力等方面。网络及网络游戏产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预防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成瘾的具体措施不得力。而对于网吧的管理,尤其是非法经营的网吧的管理在许多方面也没有做到位。网吧是导致许多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重要环境因素。许多未成年人在网吧中沉迷于游戏,严重阻碍了自己的身心发展。

三、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之措施

在网络游戏蓬勃发展的今天,一味指责网络游戏这种客观事物的错误是无济于事的。针对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家庭、学校、社会应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立体交叉式防护网络,让青少年能在网络游戏中得到正确、及时的引导和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加强对网络的学习和了解,丰富自身在网络游戏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与家长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真正成为青少年网络生活的指导者。在这里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从以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身上学习,借鉴经验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卢梭认为,教师必须是个懂得生活、热爱生命、道德高尚、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人,他是儿童的最佳示范者。卢梭认为一个在天真质朴生活中长大的孩子,自然的作用必然能使他养成敦厚和重感情的性情,而教师热心的关心,用儿童了解的道理去启发儿童,便能使儿童成为一个宅心仁厚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保护儿童,更应该教育儿童懂得如何生活、保护自己,能禁得起命运的打击,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存下来。教师最好能够成为学生的伙伴,能够一起分享快乐,获得学生信任的教师。我看了卢梭是如何期盼教师指引学生的,第一,必须热爱这个岗位。第二,必须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第三,必须能和孩子成为朋友。我想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在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这个问题时,是有很大启示的。如果我们能教会孩子保护自己,那青少年就一定懂得沉迷于网络游戏无疑是自掘坟墓,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发展。如果我们可以和学生成为朋友,那么每当他们受到挫折时,遇到困惑时,便愿意和教师这位大朋友分享自己的迷茫和困惑,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指导同学了,同学也就不会觉得现实是无助的,而要借助于网络来排解自己的愤懑和不满。也就不会有大量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青少年正处于自身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有较强的自尊心。作为教师,更应该主动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多多奖励。不要动不动就惩罚。有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后来向我倾诉时,会讲自己成绩不好,觉得没面子,害怕老师和家长的惩罚。而在网络游戏中则不会有这种现象,青少年通常通过每一个关卡时,都会有及时的奖励。针对这种常见的现象,我们来看一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如何做的。“爱满天下”这四个字是对陶行知最好的概括。爱每一个学生,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爱的关键是理解和信任。流传甚广的“四块糖果”的故事是陶行知爱的典型案例,有一位同学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被陶行知看见啦,阻止后并令他放学后到自己办公室去。然而陶行知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并没有责罚这位同学,而是奖励了他糖果。让这位同学深受感动。这就是教师爱同学,理解同学的最好例证。针对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我们应当聚焦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其心灵,积极交流和引导,培育和鼓励他们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从根本上使青少年摆脱网络游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林逢祺,洪仁进.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11

④张丽.小城镇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3(4):106-109,125.

⑤杨丽珠,李灵,田中敏明.少子化时代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中、日、韩跨文化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1999(5):32-35.

⑥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一基于健康和教育的视角[D].南京: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20.

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报告.[DB/OL].http:///q- snbg/201312/t20

131225_43524.htm,2013-12-25.

⑧{13}李杨,任金涛.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保障体系现状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2(11):54-57.

⑨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全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4-15.

⑩关颖.家长的教育素质及指导――独生子女人格调查引发的思考[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33-39.

{11}王占伟.学校与家庭教育格局如何重塑[N].中国教师报,2014-02-26:010.

{12}杨咏梅.家庭教育三重“霾”[N].中国教育报,2014-03-

13:005.

{14}新华社.《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EB/OL].新华网,http:///edu/2011-08/0 8/c121830

0875.htm,201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