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线上期中总结

线上期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01 17:16: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线上期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线上期中总结

篇1

摘要:随着“互联网+”前沿的信息技术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了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出该课程目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传统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的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可以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實践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前沿信息技术,探讨“互联网+”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促进该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本质上改善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评价论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66名在校就读本科大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项目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能达到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学生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3.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相结合的认可度均较高。课程建设以后改进的方向:应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方式,将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进行修订,并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篇2

延续前一课内容,本节结合另一位期货市场分析大师约翰・墨菲对趋势的总结,我们将介绍趋势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本期主题是支撑与阻挡。这两个区域在上涨、下跌的单边行情中经常出现,而对于震荡趋势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就是震荡趋势的图形体现。

侧栏:定义课

支撑:定义为购买,这种购买有实际的或潜在的、足够的交易量,以至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以阻止价格趋势下降,近义需求。

支撑可以是一条价格线也可以是一个价格区域,在此价格上对某种股票足够的需求量可暂时将一轮下降趋势阻止住,甚至可能使下降趋势反转。

阻挡:与支撑相对应,定义出售,这种出售有实际的或潜在的、足够的股票数量以至于可以满足所有的买方,从而在一段时间内阻止股价上涨,近义供给。

一个阻挡区域同理在此价格处对某种股票足够的供给导致上升停止,而且可能扭转上涨趋势。

第一节:基础课

支撑或者是阻挡位是如何形成的呢?根据定义,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任何一个给定价格线上都会同时存在一定量的供给和一定量的需求,两者的相对数量将随着形势改变而变化,而且也将作用于价格趋势。

一个支撑区域代表着需求的集中点,一个阻挡区域代表着供给的集中点;市场中供需是非常灵敏的,某价位上只要有中等规模过量供给就会足以阻止一个上涨运动,集中在某一价格线上一点点额外需求就会阻止一个下跌运动。

估测支撑和阻挡区域潜在重要性

1、交易量是第一个判断标准,一个单独、尖锐、高交易量的底部,将会比同样的交易量分散在一系列底部及其间的反弹中的情况(如,一个长矩形或下降三角形,在同一水平线上都有许多底部)提供一些更强的支撑,成交量越大,这个支撑/阻挡区域越重要;

2、市场在该区域所经历的时间,价格在某个支撑/阻挡区域逗留的时间越长,该区域越重要,这也是投资者常说的,盘得越久涨的越高/跌的越深,也是时间换空间其中的一种(以后在时间周期中会讲到);

3、交易活动发生时间距当前的远近。形成于熊市早期的中等底部,或许将一年大好时光用于构筑一个市场主要趋势底部,然后在四五年或更长时间涨上去,这一中等底部提供的阻挡将会相对较小。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两年前发生的交易活动比四五年前发生的交易活动更有潜力,交易活动发生的时间越近,支撑/阻挡发生影响的潜力越大,但这并不是说中等趋势的底部就因此而失掉其所有势能。

没有个人可用的精确数学公式,将主观判断运用到三个判断因素的测量中,在此需要强调的两点是:

1、最大的危险在于低估阻挡的强度,通常高估其支撑/阻挡强度对交易来说要安全得多;

2、投资者应注意的是相对概念。对定位和评估支撑/阻挡线最有用的图表――对于近期细小运动来说,日线图自然是信息来源的唯一渠道,同时追溯一年或更久的日线图记录可用于定位中等趋势程度的支撑/阻挡线。实际中,容易夸大一个近期建立的细小支撑/阻挡区域的能量而忽略一个真正的中等支撑/阻挡线的重要程度。因此在判断交易活动发生时间距当前远近的问题时,会因投资者的交易时间周期(长、中、短线)不同,支撑/阻挡区域的重要程度随之不同。

例如,对于一个以年线分析走势并进行长线交易的投资者来说,日线图形成的支撑/阻挡区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对于一个短线交易者来说,日内分时图中的支撑/阻挡区域可能更重要。

将图2中的矩形位置放大为5分钟图形后,会发现周期不同,支撑/阻挡区域划分以及重要程度也随之变化。

支撑/阻挡的如何进行角色互换的

任何证券交易活动都会倾向于集中在几条价格线处,就是盘整区间,其实也就是支撑/阻挡区域。这几条价格线在过去一段时间有大量股票易手,由于一个有巨额交易量的价格线通常会成为股票趋势反转点,因而,反转线倾向于“重复”――关键价格线不断互换角色,从支撑换转到阻挡并从阻挡转换到支撑。

在阐述两者转换之前,先要说明一下支撑/阻挡失败的意义。一个正常的细小波动形态迟早会被突破,这种突破通常不外乎是以下两种方式(以支撑为例):

1、在上涨运动中价格突破所有先前的上涨波形,随着这种情况之后,很少回落到很远之下的支撑处,而是某种区域形态的发展――可能是持续型或反转型,这种突破通常出现在上涨趋势中的短暂调整之后;

2、回调在前面的细小运动顶部没有停止并反转,而是在那个区域慢慢下滑,以致滑至前面细小运动底部。这种运动已“跌破了支撑”,或者说“支撑失败”,任何这种反弹都带着趋势转变的明确信号,如果在支撑破坏时或之后伴随较大成交量,该信号尤为重要。

支撑/阻挡的失败意味着在此后当价格再次触击这个区域时,先前的支撑/阻挡角色就已经发生了转换。有个说法,仅当价格穿越支撑/阻挡区域达到足够程度时,两者才转换角色;但是这个所谓的足够程度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在判断时会添加相当多的主观色彩,每个做分析的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有效穿越标准,但有一点,价格穿越得越远,越能确定支撑/阻挡两者的转换。

第二节:应用课

发现支撑和阻力区域的存在不难,但准确判断这一区域是否是某价位的支撑或是能够构成支撑,就需要综合运用基础课学过的知识了。在此,有一些帮助判断的原则。

支撑/阻挡的3条判断标准

1、由于支撑/阻挡的穿透也许仅仅表示横向持续暂停,所以只能说趋势变化而不说反转,但这种穿透有时也会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反转。对支撑/阻挡的突破常常被认为是中等趋势反转的第一步,同理,中等支撑/阻挡的突破通常为主要趋势反转的第一个信号。

2、 价格上涨/下跌冲过前一顶部/底部价位比冲过前面伴随交易量的底部/顶部建立阻挡/支撑要容易得多。投资者会发现一些抛盘/买盘出现在前一高点/低点处,但通常仅足以产生一个暂停而不是或多或少大规模的回调或形成巩固形态,这是趋势上涨/下跌到一个真正的阻挡/支撑区域时发展成的形态。

3、如果一个阻挡区曾遭到进攻――如果价格反弹上去,撞击阻挡后再回撤,阻挡的一部分能量明显被消掉了,某些悬置的供给在回击第一次进攻中被用光了,因而下一个上涨运动中,在阻挡水平处可吸收的股票会变少。从图表的交易量可看出消耗掉的阻挡能量的近似值。在大多数情况下,对阻挡水平的进攻会越来越容易,通常状态下,对阻挡水平的第三次进攻将会成功穿越它。反之亦然。

支撑/阻挡转换与图形形态的结合

(1)当价格从一个下跌三角形中跌破时,三角形的底部水平线原本为一条需求线,立即转换角色而变成一条阻挡线

(2)头肩型(双顶/底、三重顶/底顶)的颈线,本应为需求线,当被跌破后转变成阻挡线。

(3)当价格以活跃的交易和绝对优势上抬冲出顶部线后,矩形的顶部或供应线变成一条支撑线。

(4)紧靠缺口前的价格区间中产生过较大交易量,这种回撤就只会短时间停止,而且在回补缺口后会迅速反转,突破缺口通常为这种情形。

(5)对称三角形的第一个反转点通常伴随着高的交易量,但在边界内部的后续波动中,交易活动锐减;当价格突破三角形并且远离三角形的第一个反转点时,反转点处的价格水平由于交易活动的影响,会变成抵抗随后运动的支撑(或阻挡)。

但是,如果突破运动未将价格带至远离三角形第一个反转价位处,任何回撤运动都可能会将价格带回斜坡边界,而且如果市场回撤直到趋势冲出三角形顶点后才发生,那么通常回撤将价格带回至顶点水平出后,才会遇到支撑(或阻挡)。顶点代表重心价位或三角形支撑和阻挡的中轴。在对称三角形两条相交线交点附近的顶点线支撑/阻挡最强大,当顶点线在图中向右延伸时,支撑/阻挡变弱。所以,如果后续突破运动不能将价格带至远离三角形区域,而且运动趋势逐渐终止、变平展,在顶点已过之后开始往复运动,这种运动要注意,一旦顶点线支撑/阻挡不住,这种往复运动很可能会形成跳水/突破并大规模向下/向上加速运动。

第三节:提高课

支撑/阻挡的心理学

这部分内容以期货术语进行描述,投资者或许在其中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能更深刻的理解支撑/阻挡产生及其转换的心理原因。

把市场参与者分为三种:多头者――已经买入合约的交易者;空头者――已经卖出合约的交易者;观望者――在买与卖之间犹豫不决者。

假定市场在某个支撑区域波动了一段时间后开始上涨,此时:

多头者――在接近支撑区域买入的人,非常高兴,但后悔的是当初没有买的更多,如果市场再掉头回到支撑区域附近,就增加多头头寸;

空头者――怀疑或已经意识到自己站错了队伍,乞求上天再给一次机会,让价格再跌回他们卖出的区域,以不亏钱的“盈亏平衡点”解决掉原有头寸;

观望者――有两种,一种是从未持有过头寸,一种是已经在支撑区域平掉了多头头寸;前者属于后知后觉者,终于认识到价格将进一步上涨,下决心在下一个买入时机进场,持有多头头寸;后一种人因过早的平掉多头头寸,追悔莫及,指望再有机会在接近他们卖出的地方把那些多头头寸补回来。

这四种人此时都已经决定在下一轮的下跌中买进,那么当市场价格下降到该支撑区域附近时,他们的倾巢买进自然会把价格重新推高。

篇3

本期我想重点把2008年证券市场的变化趋势及市场可能出现的热点预测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给大家做个参考,也使大家好对2008年自己的投资计划和布局中有一个参考。2008年沪、深两市模拟预测趋势请参考附图。今年在对沪、深两市进行模拟预测时,使我发现今年与往年的预测结果有很大变化。在我连续三年对沪、深市场进行模拟预测过程中,其结果两市变化趋势都是呈反向变化的。预测结果相反,在预测上我把它称之为两市的互补,互补在判断趋势上是最难的现象。因为,大家都知道沪、深两市在变化过程中有着极其密切的联动性,所以一旦两市出现反向预测结果,此时往往都要依靠辅助分析方法加以确认和修正,否则模拟预测结果将会使人不知所措失去参考的目的。今年相比往年就简单多了,两市预测结果趋于一致,这一现象在我预测中是很少见的,同时也相互验证了沪、深两市沿着这一趋势变化的可能性。从模拟趋势图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2008年市场是一弱势变化状态,这种形态的出现也可以说是对市场从998点大涨5000多点的一个调整。2008年市场的变化趋势,我们再从技术上进行一下分析。根据上证的整体走势,从起始点95.79点开始,到2007年6124.04点止,使我们发现市场变化具有典型的周期性,而且其周期规律表现的极其完美。根据周期分析,自998.23点开始上升运行的时间周期应该运行21个季度K线单位,截至12月份市场仅运行了10个季度K线单位,也就是说从998.23点开始上升的行情远没有结束,至少还要运行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如果市场处在上升阶段并不能认为市场只是一路上升,而是循序渐进地上升。根据周期及市场运行时间,2008年上证市场将要进入上升周期中的调整期,而且调整的时间至少需要3到4个季度K线单位时间。所以以周期分析,208年也是一弱势的走势。从趋势和周期两种分析方法分析结果看,两者均给出了2008年证券市场将是一弱势的行情走势,走势虽有反复但是从分析结果看,市场再创新高的可能性并不大。我这样说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希望股民朋友在新一年炒股中,对自己近两年形成的投资理念要根据市场变化,作一下适当的调整。

以上仅用两种不同的技术分析方法,把2008年证券市场的变化趋势简要地做了一下分析。有关2008年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的理论分析,对于我们这些中小散户我建议最好还是参考专业经济刊物中经济学家的有关分析文章为好。2008年市场反应虽然呈弱势调整走势,但是市场仍会有很多可供我们投资的机会。根据趋势分析,从中归纳出了两大板块可能成为2008年的投资热点,一是房地产板块,另一个是电力板块。由于两大板块股票很多不好把握,我重点看好的是房地产板块。个股有600246万通地产、600533栖霞建设、000511银基发展、600256广汇股份。

以上分析仅是自己对市场的一点看法,不构成对读者的投资建议,据此入市读者后果自负。在此提前向一年来支持和信任我的广大股民朋友及本杂志的编辑们送去我的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福禄满仓!

MTM动量指标

一、MTM指标的原理

动量指数(MOMENTOM INDEX)就是一种专门研究汇价波动的技术分析指标,它以分析汇价波动的速度为目的,研究汇价在波动过程中各种加速,减速,惯性作用以及汇价由静到动或由动转静的现象。动量指数的理论基础是价格和供需量的关系,汇价的涨幅随着时间,必须日渐缩小,变化的速度力量慢慢减缓,行情则可反转。反之,下跌亦然。动量指数就是这样通过计算汇价波动的速度,得出汇价进入强势的高峰和转入弱势的低谷等不同讯号,由此成为投资者较喜爱的一种测市工具。

一个具有自由机制的市场中,价格受制于供求的相互关系。需求大于供给则迫使价格上升,而价格的上升又使供应者增加生产或使需求者寻求代替品使价格下跌。不管是上涨,还是下跌,其速度是逐渐缓冲的,不可能发生突然逆转。动量指标就是利用恒速缓冲的原则,来观测股价的涨跌速度,分析股价的波动速度,研究股价在波动过程中各种加速减速惯性作用。

股价在波动中的动量变化可通过每日之动量点连成曲线即动量线反映出来。在动量指数图中,水平线代表时间,垂直线代表动量范围。动量以0为中心线,即静速地带,中心线上部是汇价上升地带,下部是股价下跌地带,动量线根据汇价波情况围绕中心线周期性往返运动,从而反映汇价波动的速度。

二、MSM指标分析要领

1、运用MTM指标应该综合其它技术指标共同分析。

2、一般,股价上升,动量值也会随之上升,在没有其它非技术影响的情况下,MTM大体可以反映出股价变化的速度。

3、MTM与MA配合使用较好,主要方法:在股价上升时MTM下降

曲线与MA上升曲线交叉时,空方力量加强,在交叉点投资者应及时卖出股票;在股价下降时,MTM上升曲线与MA下降曲线交叉时,空方力量减弱,在交叉点,投资者应买进股票。MTM与MA配合使用时,周期一般定为10天。

4、MTM由下向上突破0线位置为买入信号,由上向下突破0线位置为卖出信号。股价如果不断创出新高,而MTM未能配合上升为背离现象,行情有可能出现反转,股价不断探底,而MTM没有配合下降也是背离现象,应该注意逢低吸纳。

三、MTM指标的应用

1、一般取N=10。

2、一般而言,MTM上穿0轴为买入信号,下穿0轴为卖出信号。但如果M=0,则V=VN,那么N日其间,市势或可能平移,或可能上升后回,或可能下降后回升。因此,O轴附近的买卖信号需要小心处理,包括:

①调整市道MTM在0轴附近的上上下下可以不予理会;

②上升趋势逆转,MTM下穿0轴为卖出信号;

③下降趋势逆转,MTM上穿0轴为买入信号;

④上升当中,MTM下穿0轴可能是假突破,回档结束后续上升;

⑤下降当中,MTM上穿0轴可能是假突破,反弹结束后复下降。

可见,MTM操作宜有其它指标帮助判明趋势。

3、通常在市势完成快速发展,开始减速时(但并未见顶或底),MTM指标已率先掉头向下或向上。因此,MTM指标领先于价格变动。经验表明,领先时间约达3天左右。这样,MTM的上下拐点是价格拐点的早期警告信号。

秋储冬藏,厚积薄发

上一期,我们从投资者教育的角度,分析了蓝筹股发行时机的选择对市场的影响。很遗憾,中石油的上市终于引发了蓝筹版的“5・30”悲剧。上证综指在中石油上市前后8天里,大幅下跌15%,而最近的明星蓝筹股,如中国神华、中国远洋、中国铝业、中国石化、宝钢股份,甚至中国石油等股票的下跌幅度均超过20%,累计跌幅甚至接近50%。

期待暴跌的蓝筹股出现“华丽的转身”不太现实。

11月的蓝筹股调整与“5・30”的题材股调整,本质上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牛市中期的大调整,我们其实可以把5・30看作本轮调整的开始。由于题材股与蓝筹股启动的时间不同,因此调整的时间也不同,但从下跌幅度和下跌力度来看,这两类股票的调整却有极其相似之处。众所周知,5・30之后,题材股中的绝大多数品种不仅没能解套,反而有相当多的品种再创年内新低。同理,盲目相信舆论宣传,最近买入蓝筹股的投资者,也不可轻信高PE的蓝筹股能上演“华丽的转身”。上期我曾讲过:牛市中60倍PE的蓝筹股不一定跑赢100倍PE的垃圾股。现在我再补充一句:在调整市中60倍PE的蓝筹股也不一定比100倍PE的题材股抗跌。如果在年底围绕股指期货的推出或时间表的推出,指标股或许会出现有力度的反弹,对于08年预期动态市盈率过高的蓝筹股要把握机会暂时离场。

储冬藏必将厚积薄发。

半年来,虽然指数表现为震荡上扬的行情,但题材股与蓝筹股分别经历了一次暴跌,幅度之深、力度之大即使在熊市中也很少见。这两类股票经过如此暴跌,如果能够经过今冬风与雪的考验,来年必将再度喷薄而出。我个人判断,由于题材股先调整,因此题材股的行情将引领大盘再到新高,除了实质重组股(这类股票不好把握)之外,以推出创业板为核心的创投概念和科技股最值得关注,其次是医改概念股;而蓝筹股调整较晚,可能调整的时间较长,因此蓝筹股可能要到8000点或10000点等重要阻力关口再次发挥作用,这其中的主要机会将围绕股指期货与资产注入展开。对待12月的行情,投资者应该积极调整持仓结构,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明年的机遇与挑战。

最后我必须提醒投资者:牛市虽未尽,赚钱却很难。

无论是做多头、空头还是滑头,只要坚持下去都会各得其所,怕的是投资者在这三者之间不停的转换角色。五千点之上的行情,操作难度将大大提高,对投资者的要求不仅局限在知识和技术层面,对投资者在自信、意志等精神层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能轻言牛市结束――年终岁首全攻略

2007年年末之际,深沪股票静态市盈率已达70多倍,于是国内国外批评股市“过热”的声音不绝于耳。格林斯潘认为中国股市“是个迟早要破灭的投机性泡沫”。管理层人士放出“不排除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的狠话。引发相当多的个股10天跳水20~30%的大动荡。中国股市真的“过热”了吗?指数“过热”的深层原因在哪里?998点以来的牛市是否已经结束?这是每个投资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评判股市“过热”应科学分析

不能将指数涨幅与股价涨幅划等号。从指数涨幅看,两年来上证综指涨了5倍,今年涨了150%,确实可以得出“过热”的结论。但千万别忘了指数上涨的虚假成分。一是上证综指是将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一起计入指数;二是工行、中行等大盘股上市当日即计入指数,至少吞吃了几百点指数,容易快涨;三是超大盘股的巨幅上涨,虚增了指数,如中石化、宝钢涨7倍,招行、浦发行涨8~10倍,联通涨5倍,长电涨4倍,平安涨3倍,工行、中行均涨1.8倍,人寿涨1.5倍。但是,从平均股价来看,两年来从6元到18元,仅3倍,今年从12元到18元,仅涨50%,指数与股价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尤其是10月份在指数上涨10.7%情况下,80%的股票反而下跌10~30%,只相当于3300~4030点的水平。故不能仅就指数涨幅笼统地批评股市过热。

不能以静态市盈率估值排斥动态市盈率估值。时至11月,照理,2036年报表应成为过去时。但是,许多人批评股市“过热”,估值高达70倍市盈率的根据依然是06年报表的数据,是静态考量,如果按照2007年前三季业绩作动态估值,平均市盈率仅42倍左右,得不出“股市风险急剧积聚”的结论。

不能对一二级市场的估值采用双重评判标准。现在广大投资者都对一件奇乖的事感到不可思议:一方面批评42倍市盈率的股市二级市场是过热,另一方面却容忍并批准一级市场以高市盈率发行超大盘新股,如建行33倍,神华44.76倍,人寿97.6倍,中国远洋98.7倍,令人无所适从。

现有新股发行机制和利益倾斜有问题。前几年新股发行市盈率限定在20倍以下,并向二级市场配售,由于一二级市场唇齿相依,故当时的平均市盈率维持在30~40倍。而现在实行机构询价,并聚积了3.37万亿专门从事无风险套利的一级市场认新大军,由于中签率极低,筹码又大多在机构手中,容易纵。于是,大盘新股上市当日市盈率便炒高到七八十倍,上百倍,抬高了整个市场的市盈率。

中国股市真正的、最大的“过热”是扩容过热

为什么说最大的“过热”是扩容过热呢。第一,从市值看,2005年6月998点时,中国股市流通市值仅7000亿,总市值2.3万亿。仅用了两年,流通市值便达9万亿,总市值达28.5万亿,分别扩张了12.8倍和12.4倍,远远超过指数和股价涨幅。

第二,从证券化率看,仅仅两年,就从15%上升到135.5%,涨幅高达9倍,跃居世界第四,增速实在太快。第三,从流通市值与居民金融资产比例看,9万亿除以9万亿加17万亿储蓄,高达34.6%,而美国至今只有40%。

然而,有关方面竟认为,当前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是供不应求,应加快红筹股回归和国有股减持,并停止了股市资金供应(如基金发行),却从未用写入十七大报告的科学发展观来反省并批评中国股市扩容过热中的弊病和风险,很少正视“5・30”以来,尤其是9月以来超大盘股快速扩容后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财富缩水所暴露的市场供大于求、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由此我认为,股市扩容“过热”是真正的过热,要比经济过热和股票二级市场过热严重得多,值得管理层和市场人士高度警觉,摒弃粗犷式发展模式,放慢大盘股扩容节奏,停止红筹股回归方案,给市场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在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业绩上狠下功夫。否则,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为广大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方针便成为一句空话。

不是牛市结束,而是牛市整固

自10月16日冲顶6124点后,主管部门领导三天内连续向市场发出风险警示,大盘尤其是个股出现急速深幅调整,市场出现了令人恐慌的“牛市结束论”。对此,我不敢苟同。

首先,推动这轮牛市的几大动力并未释放完毕。那就是,人民币升值加快、经济高增长的可持续性、股改后大股东利益诉求推动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注入优质资产整体上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及“创造条件为广大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取向等,这些牛市的动力无一有衰竭、结束的迹象,反而处在新的起点上。用尚福林的话说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景良好”。因此,不能轻言牛市结束。

其次,中国股市6000点与日本股市39000点泡沫破裂无可比性。当时日本股市市盈率高达110倍,而现时中国股市动态市盈率仅42倍,当然,我强调牛市还在进行时,并不是说年内最后两个月会一路呈“快牛”走势,而是认为需要做牛市整固。

其一、因为大盘蓝筹股中巨额获利盘需要消化。今年中国股市的壮举就是将大盘蓝筹股市盈率狂炒到30~40倍。然而,占流通市值28%的基金和44%的机构竟然振振有辞地称“价值投资”、“完全合理”。其实,这正是股市“过热”的症结。因为这些大盘股,论送股,没有可能,论分红,不抵银行利息;所谓的“价值投资”其实是空的,只是概念。而国外成熟股市,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仅十几倍,如汇丰、通用、可口可乐16~18倍,埃克森美孚石油、英国石油12~13倍,钢铁股10倍,且一年均几次分红,大大超过银行利息。因此,大盘蓝筹股的高估值不可持久,正如去年第四季度狂炒大盘股后于今年1~5月集体调一样。

其二、因为超大盘股连续扩容造成的老股资金面失血严重,恢复需要一个过程。9月建行上市日即是神华申购日,使大盘一次失血;神华上市后狂炒,使大盘第二次失血;中石油认购又使二级市场7030多亿资金“搬家”,使大盘第三次失血;中石油上市前后,老股又出现了资金大挪移,使大盘第四次失血。这就是10月16日以后指数只下跌10%,而多数股票却下跌20~30%、相当于又一次“5・30”。惨烈损失的缘由。

那么,如何看待二八与八二现象。从7月5日3614点至今,沪深指数扶摇直上,散户账面上的资金如流星般下坠。我们观察到,这波上来主要是大主力利用资金优势,刻意做盘的结果。一边肆意拉升高价大盘股,做高指数,一边反手对中小盘黄金般的股票进行疯狂打压,利用很少一部分资金,把大多数中小盘的股票打下去10~20%,引起散户大面积恐慌,不断割肉。很多散户朋友们经过“5・30”半夜鸡叫的屠戮,已经无法承受再次的打击,很多人几近疯癫状,散户厅里面一片怨恨声。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牛市,我们一定要适应。目前的下跌是暂时的,我们必须看到下跌的主线是什么?是对股价反映内在价值进行修正。当然,既然是修正,那么就有一个修正不足和修正过度的问题。在下跌的过程中,你必须重新审视当初买入的理由是什么,现在有什么变化。如果没有变化,那就必须坚持!一个成功的炒家,必须要在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放弃的时候放弃!而目前,坚持就是胜利!

目前大盘走势比较呆滞,高价热门股已经开始向下寻求支撑,热点已经开始悄然转移。中低价的真正金股已经历经无数次诱空,这些都是逼空的必要前奏,我们判断这个动作一定会很凶猛,一定会非常有激情,压抑已久的情感需要大力宣泄,憋是憋不住的。 目前的盘势需要更加敏锐的触觉,不要被纷扰的市场迷了眼睛。

眼下股指虽然高了,但我认为不必过度惊慌,由资金推动的上涨必然会促使最后的疯狂:即鸡犬升天!如果没有看见中低价股的疯狂,行情就不可能到头。所以拿着好股票但最近没轮到的朋友,一定要有耐心,忍字头上一把刀,坚持!不要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

操作提示

眼下,大盘在重新冲到600。点关前,出现了再次震荡。该如何操作呢?

第一,对整数位上的管理层调控要有思想准备。今年以来每当冲到一个整数位,管理层都进行调控。例如,2月底,3000点时,用“泡沫”争论调控,跌到2541点。“5・30”4300多点的时候,又用调高印花税进行调控,跌到3404点。眼下,到了6000点整数位,自然再度进行调控。其目的是:控制单边上升市,以避免连续暴跌,影响股市的稳定,一旦震荡、整理、换手后,在整数位站稳了,管理层也就认可了。因此,6000点只是调控点位,而不是终极点位。

第二,由于月线第二个缺口被回补,因此对年内的高点不要过于奢望。今年涨幅已达到157%,从3563点~6124点,涨幅也高达71.9%,所以调整的时间会比较长,即使冲破6124也难以站稳,因此要做好5300~6000的反复箱形震荡整理的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