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服务营销管理论文

服务营销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09 16:56: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服务营销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服务营销管理论文

篇1

钟鼎楼食府西直门店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主推生机餐,以新派鲁菜为基础,融合了精品粤菜和新品川菜的特点,菜品以鲜汤为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蓝海特色菜品。钟鼎楼食府所在的山东蓝海酒店集团,一直将“您的需求,我的责任”作为整个集团的服务理念,钟鼎楼食府也以其一贯以来的高品质服务在北京地区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口碑。

2.钟鼎楼食府的员工培训现状

钟鼎楼食府的员工培训计划较为完善,且有与之相配的验收和监督制度。在钟鼎楼食府,每周都有服务经验分享交流会,基层和中层的管理人员与员工分享经典面客案例,共同探讨和学习解决服务中问题的方法。钟鼎楼食府对于员工的仪容仪表有一套严格的标准,监督工作做得较为到位,在员工培训里也加入了社交要素的内容,在这样持之以恒的员工培训和服务精神灌输之下,使得顾客心中的酒店形象较为积极统一,钟鼎楼食府的服务在整个北京都有较好的口碑。

3.钟鼎楼的员工激励机制现状

钟鼎楼的员工激励机制共有四个方面:第一,在对外销售酒店产品时取得好的销售业绩;第二,在日常工作中取得进步和表现较为优秀的;第三,在对客服务中表现优秀,赢得了顾客满意和顾客表扬的;第四,在对客服务中遇到顾客不满时及时反馈并最终解决顾客不满,赢得顾客满意的。这四方面的奖励可以较全面地评估一个员工在工作中的整体表现,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4.钟鼎楼食府的差异化战略现状

为了培育酒店固定的消费群体,钟鼎楼食府对传统的服务内涵加以延伸,为宾客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和追踪联系,增强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的能力,使良好的宾客关系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钟鼎楼食府建立了酒店宾客档案,以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该酒店的客服助理团队掌握着重要客户的详细资料,并且不断根据餐中观察更新完善。对于有特殊习惯和喜好的客户,还有专门的定制化服务人员,尽力用客人感觉最舒适的方式提供服务,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5.钟鼎楼食府的价格现状

钟鼎楼食府是山东蓝海酒店集团旗下的高端餐饮品牌,地处北京西直门繁华地段,酒店成本本身高昂使得酒店的菜品和服务成本较高。虽然钟鼎楼食府不收取酒水开瓶费、包间费,也不设包间的最低消费,但是每一餐都会收取当餐菜金的10%作为服务费,虽有新鲜的食材和贴心的服务与之相配,但是还是有不少顾客表示钟鼎楼食府的价位太高了。

二、钟鼎楼食府服务营销方面的不足

1.服务人员数量限制

服务质量考虑房间预订情况、保证服务质量所需的人员配备,酒店在经营旺季时常常出现订满情况,服务人员数量远远不够。人员紧缺和工作量加大不仅不能保证每一桌客人都可以得到贴心到位的服务,而且大大加重了每一位服务人员的工作量,疲劳工作使得餐前准备、餐中服务和餐后清理的质量都大打折扣,对客服务的质量有所下降,引起老顾客的不满和新顾客的质疑,这对于顾客忠诚度的维护是极其不利的。

2.员工培训、激励机制不完善

钟鼎楼食府的培训验收和仪容仪表、服务标准检验有明显的实效性,在下发验收文件一周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之后,检验和监督力度就会明显降低,员工中也会出现惰怠的现象,这就使得培训和监督失去了本来的意义。钟鼎楼食府的激励机制在很多方面落实得不够到位:许诺的奖励不能及时到位甚至不予兑现,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中有技师级别也有新到岗的员工,但都使用同一激励评定标准,这会导致激励中心偏向少数员工,并抑制新员工的积极性;激励检查和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使员工有机可乘,激励的发放并不完全体现员工的进步和努力程度。

3.客户管理存在薄弱部分

在会员卡销售和管理方面,会员的后续服务做得不够到位,购买会员卡的客户享有的只是就餐折扣的优惠,并无相应的宾客回访和跟踪制度,会员客人下一次到店消费时,并没有得到“贵宾待遇”,而只有在其餐后出示会员卡结账时酒店才会知道该顾客的会员身份。这使得购买了会员卡的顾客出现未得到重视的消极感受,造成顾客不满。

4.价格制定不够灵活

钟鼎楼食府面对当前特殊的市场大环境,在价格的调整上并不及时。很多顾客反映酒店菜品价格并未作过调整,“价格太高”不仅成了限制很多普通消费的顾客再次来店消费的因素,也成为老顾客在心理上不认同酒店发展模式的原因。菜品价格过高让很多顾客望而却步,流失很多潜在客源。

三、钟鼎楼食府服务营销改善的建议

1.加强内部营销,关注员工状态

酒店服务质量依赖于全体员工以及全体员工构成的内部市场,因此,内部营销首先应该受到重视,否则酒店的外部运作将会受挫。工作量太大、工作时间长是员工抱怨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员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在经营旺季到来之前酒店应加强员工招聘工作,并尽可能减少员工流失,足够的人员配备不仅能减少每一位员工的工作量,加强工作能力,也能保证整体服务质量。为了缓解酒店经营淡旺季的供需矛盾,在经营淡季,适当增加服务人员的休息时间,使其身心得到调整,为旺季的高劳动强度作体力准备;同时,在休整中加强培训工作,增强服务人员在旺季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的能力。还应该灵活运用激励机制,在酒店经营旺季,更多地激励提供优质服务的员工。内部营销是外部营销成功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内、外营销策略整合,酒店的服务才能协调一致,产生积极的效益。

2.员工培训和激励机制标准化

员工的惰性是一直存在的,作为管理人员必须做好“管人”的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持之以恒监督管理,保证员工时刻以标准的仪容和服务状态面客,保证服务质量。员工激励机制对于员工工作状态以及酒店营销成果有很大的影响,钟鼎楼食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和落实激励制度:明文规定奖励的评定标准,及时兑现给予员工的奖励,并鼓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员工继续努力;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和评价,对于不同工龄和技能级别的员工采取差异化激励评定制度,使得每一位员工的努力都得到肯定;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要做好员工奖励的互相监督,杜绝“人情管理”,严格遵守激励评定制度进行激励发放,做到公平公正。强化激励机制可以激励员工克服困难,酒店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增加激励面,提高激励频率,根据服务人员的需求进行差异化激励,提高服务质量。

3.扩大客户管理关注面

在当前市场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钟鼎楼食府应就原先的宾客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并不仅仅将宾客关系的维护重心放在重要客户上,而应该把每一位到店消费且有发展潜力的客户都看做“重要客户”,对一般消费水平的普通顾客要做好跟踪和后续访问,强化客户关系,将客户发展的重点转移至一般消费群体,这样才能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下抓住广大的消费者群体,求得发展。建立酒店宾客档案,建立宾客联系和跟踪制度,建立宾客组织如推行VIP卡和俱乐部,等等,这些措施使分散的宾客与酒店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广泛的社会网络,并且不断强化其对品牌的忠诚度。当然个性化服务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这就需要在宾客满意和效益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结合服务模式,从而既降低成本,又满足客人的需求。

4.灵活定价,寻找突破口

2012年以来,我国酒店行业遭遇了一次酷寒,政治和经济的环境变化导致整个行业大大缩水,顾客的消费水平受到了很大影响,顾客对于酒店价格的敏感度增加。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钟鼎楼食府不应该再继续保持原有的菜品价格,应该进行菜品的改良修正和价格的重新制定。采购部和后厨应该积极商讨对策,在菜品改良、成本控制等各方面进行优化,在保证利润的同时,进行菜品价格的下调。钟鼎楼食府应及时认识到,在酒店行业面对特殊的市场环境时,应该把营销的重点从高消费的公务顾客转向一般消费的顾客,只有完成这样的营销方向转变,才能在当前的市场立稳脚跟。

篇2

中图分类号:F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4-0008-01

一、什么是电力营销服务

电网企业的电力营销供电服务是电网企业为了满足客户们的需求,给客户们解决相关的问题,让客户能够安心的去使用产品。电力企业的服务一般包含着四个内容:服务的质量、业务服务、服务支撑、客户的满意程度。电网企业的服务有着以下几个特性:

(一)公用性。经济的发展让我们离不开电力产品,现在市场如果缺少了电力产品,那么人类就很难生存下去。电力产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的话,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无形性。电力这个东西是我们摸不着的,就像虚拟的产品一样,他是以一种物理化学的形式存在的。

(三)非储存性。电力是不可以储存起来的,一旦电力被运输出去,那么就会像网络那样传送出去,不可以储存。因此,电网的质量对电力产品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无形性在供电服务中是很重要的,电网企业的服务和其他行业的服务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服务是可以看得见的,但是电网服务却不是这样的,电网企业的服务只有靠客户们的感知来衡量,因为这个服务是无形的。还有就是,电网企业的服务人员一定要认真负责的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对客户们的问题要积极的去回答,态度要和善,工作人员的态度是很重要的,电网企业一定要培养工作人员们的服务素质,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态度影响着整个公司的发展。一般来说,任何企业的服务因素在公司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果说一个公司的服务质量太差,那么就很有可能失去大量的客户。一个好的服务往往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服务态度,这样才能促进公司的发展,公司的形象也会随之发生着变化的。

二、电力营销中供电服务管理

电网企业所提供的质量服务对客户们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客户们的反馈对电网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总之,两者的影响是相互的。客户对电网企业的质量充满着期待,如果说,公司想要提高自己的公司形象,那么就必须要在各个方面上满足客户们的需求,能够听从客户们的一件。只有能够站在客户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话,那么就一定可以让公司的发展向前进的,因为企业拥有了客户们的支持。如果说电网企业连最基本的服务都没有做到的话,那么就很容易使得客户不满意,还有就是电力产品的价格是否合理这直接影响着客户,客户的消费支出的高低对电网企业有着一定的关联。也就是说,电力企业能够在价格上最大程度的去满足客户们的愿望,相信电网企业的发展是不需要怎么去担心的,但是这样说就并不代表着要电网企业全部去听从客户们的要求,只是说,电网企业需要在客户的角度上去思考一些问题。这样,才能让双方都获取最大的好处,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

三、如何管理客户对电力营销服务的期望

电力营销服务企业的核心是服务客户,顾名思义,服务客户就是满足客户对电力营销服务方面的要求与期望。电力营销企业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得到客户们的肯定,从而增强该电力营销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与水平。所以,在我们了解客户的需求的同时,指导客户设定科学的合理的期望,如此一来才能够对客户的期望进行有效率、有质量的管理,让该电力营销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客户的期望值相匹配。下面,我将总结与归类电力营销服务管理人员应该满足客户什么样的要求,从不同主体、不同角度来分析。

(一)电力营销服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满足客户对电力营销企业产品的质量的所有要求。消费者在使用电力产品时,要求电流的电压、电力等等稳定,因为电力产品往往潜在危险大,而且破坏性比较大,对人的生命存在着威胁,所以电力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消费者相当看重的,电力产品的所有需求包括质量需求、价格需求和售后需求。价格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大众,让大众都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取电力,价格战已是当前最重要的竞争策略,在该方面需要有一定的措施;如何让消费者打破心理的顾虑,能够放心购买该电力营销企业的电力产品呢,那么售后服务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给消费者的一个承诺,给消费者的一个保障,售后维修、手机退货等等,采取全方位的竞争策略。

(二)电力营销服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产品需求。电力产品的发展并不是停止不动的,是在不断的变化。

(三)电力营销服务管理人员需要关注社会主体,学会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每个客户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消费水平等等都会有所不同,那么它对于电力产品的需求就会不同,所以,要想获得大量的客户源,就必须扩大服务领域,让电力产品的种类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这样消费者自然就会增多,长期下去就会收获极好的经济效益。电力营销服务企业经营人员要想满足上列客户的要求,那么就要制定出完备的计划。电力营销企业应该让消费者了解他们所拥有的服务,使消费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该企业所拥有的服务,从而在拥有的服务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服务,这样就可以带领消费者设定我们所拥有的服务标准,避免满足不了客户需求的尴尬现象,为消费者作出供电保障服务。结语:总而言之,电力营销管理企业服务理念必须包含消费者的客户需求与期望,对客户服务方面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满足客户对产品的所有需求,指定合理的经营策略,让电力营销管理服务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篇3

[分类号] G252

图书馆服务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服务行为道德为准则,以服务制度与流程为保证,以图书馆服务形象为重点,以服务创新为动力的组织文化。

内部营销是一种将组织员工视为内部客户的管理哲学,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满足组织中内部客户(员工)的需求来取悦并保留住能够胜任的员工。通过在图书馆内部开展类似于营销的活动,逐渐地培养馆员的服务意识,激发馆员的服务自觉性,帮助馆员树立良好的服务价值观,从而将“以读者为本”的服务文化很好地传递到组织的各个层面。内部营销不仅为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技术与方法,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内涵。

建立“以师生为本”的服务文化是高校图书馆提升其服务质量的根本。本文力图在内部营销的视角下塑造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探讨范围仅限我国高校图书馆。

1 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概述

图书馆的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通过建立良好的服务文化,使组织内全体成员在长期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服务价值的共同认知和行为规范,提高读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本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体现组织存在的社会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于服务文化的构建普遍采用四分法,即将其分为:①精神层,表现为组织整体的服务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服务愿景、服务理念;②制度层,主要体现在组织的刚性制度中要表现出硬性的服务导向部分;③行为层,是指组织员工在日常的工作行为中要具有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将用户至上、客户第一作为行为准则;④物质层,主要体现为一个服务型组织要能够在其提供给客户的产品与服务中或在组织环境设施等方面向客户传递出一种视客户为上帝的服务意愿。

由于“服务”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离性和不可储存性,高校图书馆在对全校师生进行读者服务的过程中,馆员的服务水平在整体的服务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师生在图书馆所接受到的服务与其说是实体的书籍或资料,不如说是在服务过程中的一个心理体验或感受,而这种体验或感受直接来源于馆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因此,为了向师生提供更优质的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体现高校图书馆的价值,作为服务型组织的高校图书馆应当从建立组织服务文化着手,在全馆上下建立起一种以“服务师生”为导向的服务价值观,塑造“以师生为本”的服务文化。

2 内部营销理论的演变

内部营销这一理念最早由Berry(1976年)在其研究服务型企业的学术论文中以关键词的形式出现,并将其作为提升企业服务质量的关键方法。该研究以“为了有满意的顾客,企业也必须有满意的员工”的前提为假设。学术界普遍将内部营销理论的这一阶段称为“员工满意”阶段。

内部营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内部营销是激发员工间相互服务意识的工具。Hales(1994年)对内部营销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内部营销在于吸引、保持、激发员工的服务意识和顾客意识,从而使员工促进感知的服务价值、增加外部营销的有效性,增强服务竞争优势。这一阶段的内部营销称为“顾客导向”阶段。

内部营销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将内部营销与实施组织战略相联系,视内部营销为一种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工具或技术,认为内部营销可以增强员工对外部营销战略的认识、理解、参与和认同,从而减少和消除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革阻力,增加成功实施外部营销战略的可能性。这一阶段普遍认为内部营销对于组织执行战略变革具有一定的作用,内部营销进入“战略变革与执行”阶段。

内部营销概念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其实是三个相对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演进阶段。首先,在员工满意阶段,对于服务型组织,其外部客户享受到的往往并非是实体产品,而是组织一线服务员工所传递的服务,确切地说,是一种客户对实际获得与心理预期之间差值的感受。由于服务型员工并非是机器,所以个体传递的服务质量之间就会存在差异。维持员工愉悦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是组织在整体服务质量上保持一个较高水平的基础。其次,员工只具有对工作满意的心理状态是不够的,还要具有“顾客至上、客户第一”的服务意识。因此,如何在组织中培养这种服务意识便成为内部营销顾客导向阶段所关注的焦点。再次,人类社会在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开展以服务为核心的变革、如何在这种战略变革中减少部门与部门间、人员与人员问的摩擦,成为内部营销第三阶段研究的重点。通过前两个阶段.绢织中产生了对工作满意并且具有客户意识的服务型员工,从而为第三阶段的服务变革提供了前提和保障。由此,内部营销理论上升到了组织的管理层面。

3 内部营销在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构建中的作用

3.1 辅助形成组织的服务价值观

服务价值观是服务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服务文化中最难以观察、量化和达成一致的部分,其主要体现在服务文化的精神层面。组织中服务价值观的形成,受到了来自组织内外环境以及员工个人固有价值观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一个组织完成服务型变革的标志,就是在组织内形成了适合于本组织的服务价值观。具体到高校图书馆,要实现其服务变革,就要依托于本校的发展特色,逐渐地自上而下形成“以师生为本”的服务文化,进而构建起以“服务师生”为导向的服务价值观。内部营销为克服从“以馆员为导向”的传统观念向“以师生为导向”的新服务观念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变革阻力,将“以师生为导向”的服务观和组织愿景很好地传递给全体图书馆工作人员,并在服务行为和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中表现出来。通过在全馆内部运用各种营销思想和方法,将图书馆馆员视为内部客户并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进而将成效导向于组织的外部客户――全校师生,从而实现了馆员内在的服务价值观外显化。

3.2 为服务文化的内部传递提供沟通渠道

良好的内部沟通可使得图书馆充分了解并满足其内部客户(馆员)的需求,以更好地激发其服务潜能,为全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读者服务。因此,如何建立高效率的内部信息交流渠道成为了内部营销所关注的一个重点。引入内部营销思想并依托高校图书馆先进的内部信息系统,在正式与非正式组织间、部门与部门间、馆员与馆员间、上级与下级间建立起一个健全的、多样化的、灵活的沟通反馈网络。馆员通过内部网络在进行服务信息的沟通与传递中可逐渐形成对服务文化与服务任务的一致性认同,减少在服务过程中因

沟通不畅而产生的误解与摩擦,使其在进行内外部服务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个愉悦的心理状态与高涨的服务热情。因此,内部营销为服务文化在高校图书馆内部的有效传递提供了保障。

3.3 消除服务文化制度层建设的阻力

制度层面的服务文化可被视为一种刚性文化,其对服务文化精神层的构建,特别是对组织内部服务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推助和强制的作用。由于组织内部旧有的制度文化已在组织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惯性与定式,因此在面对“以师生为本”新服务观点构建出的服务文化制度体系变革中,馆员们会产生强烈的不适,心理压力增大,伴之而来的是抱怨、工作浮于表面、服务积极性下降等问题,对服务文化建设构成阻力并严重影响读者服务质量。通过开展内部营销,培养具有顾客导向意识与类似于商业组织中营销意识的工作人员,使之认识并理解“制度变革的缘由”,逐渐消除由于制度层面变革所产生的不愉快,减轻变革中的阵痛,将这种在服务文化制度层建设所产生的阻力降到最低。

4 以内部营销策略建设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文化

基于内部营销建设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是伴随着图书馆日常工作实践进行的,通过在服务文化建设中融入内部营销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馆员的服务价值取向与读者服务水平。笔者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以内部营销建设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进行了策略探讨,以供商榷。

4.1 基于内部营销方法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塑造

4.1.1 建设“以师生为本”的和谐服务文化精神层借鉴内部营销建设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精神层,就是通过对“内部客户”这一概念的重新审视,明确馆员个体间、部门整体间的内部服务关系,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文化精神层建设工作。

在建设“以师生为本”的服务文化精神层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层可引入内部营销思想,在图书馆组织内部依据条件客户、任务客户和职能客户来确立内部客户关系。馆领导与馆员存在着条件客户关系,为了使馆员完成工作任务,馆领导必须努力为馆员服务,提供保证条件、创造机会和提供支持,保障馆员能够实现既定目标。同时,馆领导与馆员之间也存在着任务客户关系,馆领导委托给馆员工作任务,馆员应该认真尽职地完成委托人给予的任务。对于图书馆部门与部门间、同部门馆员与馆员间来说,也存在着相互提供服务的关系。例如,采编部为读者流通部提供采购并编目好的书籍资料,读者流通部通过了解师生的切实需求,向采编部提供信息以辅助采编部进行符合师生需求的书籍采编,这种相互提供服务的关系为职能客户关系。

引入如上三种内部客户关系,可使高校图书馆在上级与下级间、馆员与馆员间、部门与部门间建立起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从而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将“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图书馆组织内部中。通过一线馆员的外部读者服务,将这种服务观体现在“以师生为本”的服务环节中,从而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4.1.2 融入内部营销思想,减少服务文化制度层的变革阻力

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制度层面的建设主要表现为在制定制度时要体现“以师生为本”的服务理念。然而,对于任何一个组织,在推行内部制度变革中都会面临着一定的阻力。为使得高校图书馆顺利建设服务文化的制度层,可适当地运用一些内部营销的技巧来减少这种变革中的阻力。

高校图书馆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现有规章制度下,将内部营销中的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策略运用到服务文化制度层的建设当中,以降低因制度文化变革所带来的阻力。首先,图书馆领导可依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科研情况,多方面采纳馆员与广大师生的意见,制定出能够以满足教学科研需求为目标,为师生提供优质读者服务为宗旨的服务制度,将“以师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到能约束馆员日常服务行为的内部产品――服务文化制度中。其次,在内部价格方面,图书馆管理层应严格控制因在全馆推行服务文化变革而带来的馆员心理成本的变化,可通过公开季度“读者满意度”与“借阅流通量”调查结果,将服务文化变革所带来的绩效提升显性化,即通过控制内部价格策略来消除馆员因服务文化制度变革所产生的恐慌与不安。最后,在内部分销和内部促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起有效的内部信息沟通网络,使得馆员可通过内部网络对本馆的服务文化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有可能,图书馆应定期开展以“假如我是一名学生读者”为主题的内部交流会,以使馆员通过角色的换位思考来参与到图书馆服务文化制度层建设中来。此外,图书馆还可通过校园BBs讨论组与内部刊物等形式,宣传每月的优秀服务馆员,以促进服务文化制度层的变革顺利进行。

4.1.3 以服务创新为导向,构建服务文化行为层

行为层面的服务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推进组织内员工在其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作出有利于组织服务整体水平提升和发展的经验以及创新性活动。由于高校图书馆的自身结构和所处环境都比较稳定,在长期固有的运营模式下,从领导层到馆员,甚至是外部服务的受体,都形成了传统的读者服务定式,不利于主体进行创造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可将内部营销中的授权与激励机制引入到服务文化行为层面建设中,本着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以奖励性激励为主,零成本激励为辅;以内激励为主,外激励为辅的激励三原则,通过内部表彰、领导关怀、浮动岗位津贴等方式,对馆员进行激励,使他们对于组织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感到满意,认为现有的工作岗位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并逐渐在工作过程中萌生改良自己岗位服务活动的思路,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

此外,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开展合理的内部授权,为馆员营造一个灵活自主的工作环境,使得他们能够更及时地将自己日常工作中所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运用到内外部的服务行为实践中,从而产生服务文化行为层面中的创新性活动。授权制度应由全馆各级员工共同参与制定,并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公之于众。为避免开展授权所带来的权责不清问题,图书馆管理层应合理地将权利的使用范围逐层下移,并通过充分的内部培训使接受授权的馆员具备使用授权的业务能力与道德水平,对于服务实践中不合理的授权,要予以及时的修正或撤销。

4.1.4 结合内部营销,建设服务文化物质层物质层位于服务文化的最表层,是服务文化的外显部分。物质层面的服务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一个组织用于满足其服务受体所具备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员工服饰、组织建筑和环境等。对于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文化物质层建设上可以说还存在着应当改进的地方,而这种物质层面的改善也贯穿着内部营销的思想。

高校图书馆应将内部营销思想融入到服务文化物质层面建设中。推行统一着装上岗,并要求馆员在工作期间佩戴校徽、馆徽。这样使得每位馆员在与同事接触性的工作当中表现出了整洁、规范以及对对方的尊重,从而提高了内部客户即馆员与馆员之间的满意

度。在建筑设计及科室布局方面,要尽量配合服务流程来进行规划,以方便各项业务的沟通与调配,避免出现流程复杂以及科室布局混乱的情况,使得馆员在处理日常事务中能够更加简单、高效,从而缓解其因日常工作所产生的压力,提高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对于工作环境方面,图书馆不仅需要为馆员提供一个整洁舒适的工作场所,还可在图书馆读者大厅中以类似于LED屏幕的醒目方式将“以服务师生为本”的服务宗旨予以显示,不断地向馆员灌输图书馆整体的服务理念,使其明确自己在整个组织服务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性地位,从而能够将实际行动更好地融入到为师生提供优质的读者服务当中。

4.2 服务文化建设中所运用内部营销方法的管理

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领导,应在服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运用内部营销的综合管理思想,对服务文化的构建进行宏观把控。施行内部营销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成立内部管理小组,在全馆定期对所施行的内部营销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估,看其是否对服务文化建设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并将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将之融入到下一阶段的内部营销计划与执行中;②对运用内部营销方法中产生的日常事务要建立事务日志与备忘录,尽可能要求每一位基层馆员做好自己的事务日志,以备日后对营销方案进行参考与改善;③成立一个由馆内领导组成的风险控制小组,并制定内部营销的风险防范与危机处理预案,以此来保证服务文化变革的成功。5结论

在高校图书馆基于内部营销建设服务文化,可以顺应社会服务变革的发展潮流,真正实现“以师生为本”的服务宗旨,进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体现出高校图书馆为师生提供优质、专业信息服务的应有价值,为一所高校整体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内部营销建设,不断促进服务文化的提升。需要全馆上下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有利于服务文化的各种内部营销模式,提高内部营销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Berry L L,Hensel J S, Burke M C. Improving retailer capability foreffective consumerism response. Journal of Retailing, 1976,52 (3) :3 -14.

[2] Hales C. Internal marketing as an approach t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A new perspeetive or a metaphor too far.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Journal, 1994,5 (1) :50 - 71.

[3] Pierey N F, Morgan N A. Internal marketing strategy: Managing thecorporate environment for marketing.

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Planning, 1989,8 (I) :4 - 6.

[4]邓湘南.基于内部营销视角下的服务文化构建思考.技术与市场,2009,16(1):38―39.

[5]吉卫红.基于顾客导向的图书馆内部营销管理探讨.情报杂志,2005(12):149―151.

[6]寿志刚.内部营销理论的拓展研究[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篇4

 

在世界经济频繁波动的现代经济当中,教育培训,特别是中国的教育培训市场却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甚至在经济衰退侵袭很多行业的时候,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却出现了勃勃的成长生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行业的特殊属性,使得其与经济波动的周期有错时效应,各层人士对教育的需要是刚性需求。而且教育投资还是一项终身投资。二是因为教育培训业的反经济周期性。金融危机带来产业结构大调整,新兴产业以及新技术需要新的知识技能,危机还使得一些行业发展速度减缓,劳动力市场上求人倍率继续下降,失去工作和准备就业的人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增加就业筹码,以便经济复苏后,找到新的工作机会,因此人们参加教育培训就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三是教育培训行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政治、社会和育人功能,政府在严峻的经济和就业危机形势下教育管理论文,对教育培训只能重视、不可轻视,必然通过加大投入和颁布各项支持性措施来促进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但是,面对巨大市场,中国的教育培训行业迅速膨胀和发展的同时,信誉、质量等问题也都暴露无余。为了对教育培训行业更好的实施监管,在赋予教育培训市场以足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的同时,做好监督管理的工作,市场准入制度就成为了对其实施有效监管的最重要的一道门槛和保障。

一、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市场准入制度发展现状

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准入制度的发展是近二十年里面才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的。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准入管理的法律基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配套使用管理办法。全国各省市均出台有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主要包括机构设置审批、机构变更审批、机构终止审批、招生简章审批、招生收费审批、年度审核。整套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相似,且审批的比重较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的通告中所规定,各省、自辖市、自治区均出台了《关于换发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的通知》,2010正式启用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未取得新版办学许可证者,一律视为无证办学。无证办学均视为市场不准入。

教育培训机构首先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设立申请。行政审批通过后颁发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经营活动前招生简章和其宣传广告必须进行行政审批备案。审批备案后教育培训机构可以进行正常经营。教育培训机构应于每一年度结束后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审核,审核意见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公布,审核意见不能通过的机构,在整改后如果审核意见再次不能通过,取消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即市场不准入。

二、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培训市场准入标准设置不合理

如果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培训机构从业范围重叠,培训行业机构过度饱和,形成恶性竞争。培训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必然导致不良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不得不进行价格战争,价格过低导致教育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就是培训市场混乱的根源。而如果市场准入门槛较高,那些不符合办学条件无法取得许可证,没有许可证的学校难以引资改善办学条件,也无力吸引优秀教师执教,进而造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而随着公办教育机构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将更高,更难拿到许可证。如果设的门槛过高,多数学校都达不到要求时,门槛也就没了存在的必要。

(二)教育培训市场市场准入类别管理缺位

教育培训市场不仅完成了数量上的飞跃,而且还渐渐由点及面形成了涵盖各类教育培训方向的网络,如今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IT、语言、基础课程等几大类,艺术、职业技能、学位资格、婴儿教育、亲子教育等一些新奇的课程变得随处可见,几乎所有消费者能想到的培训项目都已经成为了现实,而传统的几大培训项目的课程针对性也越来越强,划分的越来越细。而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准入资质标准是针对学校特点设置的教育管理论文,并没有针对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教育培训机构具有的教学期短和授课灵活和教学内容市场化以及学生少、对场地要求不高,这些特点并没有被资质设置所体现。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真空的无标准可依的局面。因为没有具体的资质标准,资质审批中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就遭到了挑战。

(三)教育培训机构资质审核程序过于复杂

教育培训机构出现问题,投诉者首先会找到资质审批单位。资质审批单位为了躲避相应责任,制定了极其苛刻的资质标准和极其繁杂的审批程序。教育培训机构为申请资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都在客观上增加了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负担,忽视了培训市场培育的过程,不利于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做大做强,限制了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发展。

(四)审批部门多,管理部门少

目前,国内不同城市的培训机构,审批部门都有所差异,有的培训机构是教育部门审批的,有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的,还有工商部门审批的,这就导致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管缺位,管理混乱。近几年由于对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监管严格,办学门槛高,这些教育辅导机构几乎都达不到办学所需条件,于是打起擦边球,都打着“教育咨询公司”的幌子,私下开展教育培训。

三、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的设计

(一)市场容量总量设计与控制

市场容量主要是指教育培训服务的需求量,市场预测有助于教育培训机构营销管理者制定正确的营销决策,有助于教育培训机构掌握新知识、教育产品、增强教育培训机构的竞争能力,同时市场容量的测定也是教育培训机构制定科学计划的重要依据。教育培训的市场容量是控制市场中培训机构数量的重要依据。各个地区可以根据一定时期的教育培训需求总量,综合考虑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存量,来确定一定时期之内的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总量规模和准入的进度安排。

(二)市场资质标准科学设定

教育培训机构资质标准的设定应当适应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教育培训机构本身有着很多自己的特点,这些独有的特点是其生存之道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对于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有不同的资质标准。第一资质必须有详细的分类主要应参考以下几个因素:培训内容、培训层次、培训规模。第二资质必须由教育部门统一发证,由专业评审委员会统一制定资质标准。第三资质必须是动态的必须和市场接轨做到与时俱进。

(三)市场准入的审批程序合理简化

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全程代办服务、一表受理、告知承诺、集中年检、网上协同审批等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联席审核制度,联席审核应该实行一次性集中告知、统一受理、集中办件、承诺办件、特事特办、先批后办。并实行超时默认制、缺席默认制。实行牵头部门负责制各牵头部门对协审部门有协调权、监督权,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减少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审批制度建设。

(四)完善、明晰市场准入制度的监管主体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规定,经营类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由工商部门审批,国家应尽快出台盈利性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教育管理论文,制定具体的标准,同时明确教育培训机构教学业务的监管应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检查、督导、评估,加强对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监督。加强与财政、税务、物价、审计、民政、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开展管理工作。政府应明确教育培训市场的主管部门,各司其职,改变“多头管理,谁都不管”的局面,从严规范借教育咨询公司名义打“擦边球”从事教育培训的教育培训机构。

而对于私人性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应按照市场规律运行,政府只在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上发挥作用,严格规范其发展;政府部门及公立学校举办的面向社会的经营性培训应与政府、学校脱钩,可以登记注册成为独立法人,也可以并入其他培训机构;对于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培训服务,应由市场和政府双边提供,培训服务消费者部分付费,政府拿出专项资金补贴,委托部分机构实施,由“政府调控价格”,按市场需求杠杆和公平竞争机制进行管理。同时为吸引更多更好机构加入培训,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应同时附以机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董秀华.专业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2007:143-156.

[2]侯可文,李英.国有教育培训机构走出困境的思考[J]. 现代企业教育. 2005 (11):18-22.

[3]翟立新.印度IT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考察与研究[J]. 《江南论坛》. 2010(4):78-84.

[4]夏永林,俞驰,刘立.西安地区考研培训市场调查研究[J]. 技术创新管理. 2008:56-58.

篇5

摘要基于學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在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本文将会对市场营销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使得能够在加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力度时,达到学生市场发展适应程度的增强,以此来实现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职业能力市场营销目标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对各领域人才进行培养的一大重要工程。在现如今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而在这样的变化当中,最需要的就是综合素质较强的营销人才。基于此,各个高校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就要以现代经济环境为依据,以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为前提,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在与市场需求的变革相适应的情况下,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市场发展了解程度的加强,从而达到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高效提升。

1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市场营销专业实际上是外来专业,其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领域的时间并不如其他专业时间那样长,以致在实际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科体系建构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能够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改革其教学模式,使得能够在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益进行提高的情况下,对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满足,从而在实现教育在社会功能方面作用的发挥时,达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当然,要想保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提供相关保障。基于此,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就要对营销人才在市场动态的分析和掌握方面给予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相关经验和市场分析能力。使得能够在实现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营销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时,达到营销人才对市场发展的有效适应

2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市场营销教学策略

2.1在市场营销教学中进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进行主动学习,并对学生在学习中所进行的体验给予重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模拟出市场的真实情景,并在以不同情景的模拟为依据的情况下,设定出相应的任务角色,使得能够在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实现学生对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处理。如此就不仅可以将真实的市场环境为学生模拟出来,还能够帮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从而在加强学生对营销知识技能的掌握时,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2在实际教学中改进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课程教学也已经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在这种结合当中,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也应用进了多种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像ERP的沙盘模拟、MOOC平台的优质教学视频、理财电子对抗实训室的运用以及营销类电子软件的教学应用等等,这些都是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手段。在这样的教学手段当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和作用就被充分的发挥了出来,其不仅能够对专业课程中教学案例的选取起着决定性作用,还能够在互联网技术和教学课堂中实现对各种最新信息的有效传递。基于此,就需要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能够通过对市场营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进,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讲解,从而能够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时,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提升。

2.3在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案例的更新

在市场营销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相关技能进行转变,而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就是不可缺少的课堂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将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的案例选取出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如果说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取时,选择的是最近发生的案例,那么学生在对其进行体验和感受的同时就会增加自己当事人的代入感,进而也就可以实现案例分析教学情境性的增强。同时,教师在选择了案例之后,还要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给予充足的重视。在讲解案例时,教师应该引导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发言,并对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给予鼓励,使得能够在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空间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当学生分析完成之后,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分析,并对自身观点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在总结归纳对案例分析的讲解时,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方式,就能够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情况下,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结语

总之,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然后在以市场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如此方能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大数据环境下的市场营销方式改革发展新方向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市场的变化,大数据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管理人员也应及时关注市场的变化,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且为企业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尽可能避免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从而促进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市场营销改革发展

前言

近年来,大数据发展势头迅猛,市场营销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革,通过大数据分析各行各业的变化,为企业发展精确定位客户群,从而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大数据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也将持续扩大,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推动企业的发展。

1.大数据的特点和价值

大数据在市场营销方式改革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有效的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大数据具有信息量大,数据信息全面等特点,并且能够减少极端数据对企业的影响,确保所得到的信息的高效准确,同时采取计算机记录信息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人工收集信息的麻烦,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分析市场需求、了解市场的情况,及时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企业市场营销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借鉴,对于市场营销的定位更加准确和高效,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2.大数据时代市场营销面临的挑战

2.1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障。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数量和种类众多,并且难以区分真实性,企业想要获得准确真实的信息更是比较困难,大数据虽然具有海量收集数据的特点,但也无法通过分析抽样数据的方式,得到当前环境下的预测信息,从而导致未能对客户进行更加详细准确的定位,制定的营销方式不科学,增加了经营风险。[1]

2.2成本增加。大数据系统本身的成本就比较高,并且企业还要招聘专业的人员来负责这一领域,增加了人力成本,引入各类专业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才能够保持大数据系统的运营,因此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

2.3数据的安全性降低。在信息时代,大数据信息的传输主要依靠互联网,因此数据的安全性得不到根本的保障,很多企业也因为缺乏足够的经验而使自身的发展受到威胁,同时计算机设备与信息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遭受黑客袭击,造成重要信息泄露,影响了市场营销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不利于市场营销数据的分析。

3.大数据对市场营销方式变革的影响

3.1产品策略。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人们的经济水平提升,对于产品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逐渐向产品创新靠拢,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市场影响的方式也发生了变革,通过大数据来开展个性化的营销,掌握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消费喜爱,了解目前市场消费的趋势,从而帮助商品营销者更好地规划营销计划,最终制定出顺应市场发展的产品策略,促进产品的销售和经济的增长。[2]

3.2渠道策略。随着网络的普及,市场营销的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线下营销为主转变为线上营销为主,通过使用大数据来分析消费者线上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力,了解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从而帮助市场营销人员制定出专业化的营销策略,不断扩展营销渠道,对于线上的产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准确定位,从而帮助企业制定出更加优质的线上营销管理模式,在大数据时代下,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从而有针对性的投放广告,实现产品的广泛营销,增加曝光度,也提高产品的变现能力,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3]

4.大数据时代下市场营销新思路

4.1挖掘潜在客户。利用大数据挖掘出潜在的客户,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力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除了提供良好的服务之外,潜在客户的挖掘也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应利用好大数据这一手段,挖掘潜在的客户群体,拓宽自身的市场,从而增加企业利润;[4]还应利用大数据对各种媒体、软件进行分析,与拥有稳定用户的APP建立合作,为企业做营销,也可以自主筛选潜在的客户,为客户推送与其相关的内容,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更加迅速有力。

4.2开展精准营销。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没有稳定的客户群体或者是自身过硬的软实力,都会快速被市场所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了解客户的喜好与需求,这样才能将自己合适的产品推广给客户,同时还应为客户建立消费档案,对于不同年龄层和不同职业的客户做出详细的规划,使用大数据,将大量的客户信息进行精准的分析,对客户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从而有助于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实现精准营销;[5]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所浏览的网页,所购买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从而精准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偏好,也帮助设计者设计出客户更加乐意购买的产品,有助于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开展,从而赢得客户信任,提升客户满意度,使精准营销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篇6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在二战后,随着世界信息化浪潮得到了很快发展。我国旅游业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21世纪,旅游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面,我国学术界对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较新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作为旅游信息化的一部分,国内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探讨了许多相关的概念,例如,刘文波等(2000)探讨了旅游网络化经营,曹军辉等(2001)探讨了信息化决策,傅细三(2009)探讨了旅游信息化,比较接近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刘晓虹等(2001)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是旅游业领导部门统一组织和规划,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利用旅游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加速旅游经济发展。此外,还有郑向敏(2002)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探讨,等等。

二、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是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众多学者探讨了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田丹等(2000)、钱益春(2001)都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唐俊雅等(2002)认为旅游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一些学者研究了旅游信息化中技术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吕宝水、王菊园(1999)分析了信息技术对铁路旅游的意义,杨丽(2002)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旅游统计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地区案例研究中,一些学者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说明了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陆亦农等(2000)对新疆旅游业的探讨,廖真萍等(2001)对云南旅游信息网络的分析,等等。

三、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从现状来看,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着不足之处,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探讨。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情况,孙静(2003)认为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胡云(2004)认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整体水平不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技术应用不成体系,缺乏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盘红华(2008)结合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对旅游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张补宏等(2011)论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发展低碳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推动我国旅游新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低碳旅游的健康发展。

在地区案例中,石长波等(2009)认为黑龙江在旅游信息化程度及经济、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建设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充分条件;王杨帆(2009)概述了西安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廖钟迪(2011)总结广西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对于信息化网站的建设,杨春宇等(2002)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发展要解决搜索引擎、交易安全性、信用建立的问题;刘庆广等(2004)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低、信息更新缓慢、效益不高、信息库应用功能单一等问题。

四、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何适应旅游的要求,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策。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包括,彭滋霖等(2000),成剑英(2003),胡云(2004),孙静(2003)等。例如,胡云(2004)探讨了管理模式和思想要现代化,完善信息网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发展对策;孙静(2003)分析了要掌握旅游信息规律、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等发展对策。

对于网络营销管理方面,赵云昌(2001)强调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杨絮飞(2001)探讨旅游业网络营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策略;史灵歌(2004)认为中小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实应加强有关各方的协调与沟通,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以电子政务促电子商务;王嘉(2006)认为在新经济时代,推动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开发,保护网络营销。在具体案例上,林卫红(2000)对广州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要理顺体制,建立权威性的旅游综合信息网。

一些学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对策,张美英等(2003)认为旅游信息化发展应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胡磊、董莉莉(2004)分析了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对策。在地区实例中,罗怡(2001)认为应结合GIS和网络技术,来设计昆明市旅游信息系统,薛亮等(2002)分析了青海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原则、结构、设计等。

五、研究简评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对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当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相关概念众多,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多样化。

篇7

所谓应用,“应”就是反应、适应,“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销售管理等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显然,人才培养目标是在课程体系的编排、课程单元的设计下实现的。因此,以课程有效性评价、指导课程实施是一种必然途径。 

一、课程有效性的相关概念 

(一)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当把课程理解以社情为依据、学情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和完整的学校文化,具有动态性对话性情境性生长性特征。换句话说,课程就是一种活动,一种整合资源、创设情境的活动。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生迅速地从校园人转变成职业人。 

(二)课程有效性。学习上的“有效性”,指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考量学生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1]。 

二、课程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曾有学者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中提出有效教学的衡量指标为以下几点。 

(一)符合教学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自己的心智,培养能力是辩证统一的。教师不能单纯地抓知识传授或只重视能力发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简捷地获得全面知识,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和曲折,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应当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进一步发展的目标而共同活动。 

(二)教学有效果。通过学习,学生应当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及数理分析能力等。 

(三)教学有效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以较少的学习投入获取较好的学习收益。 

(四)教学有效益。教学效益是教学活动获得的收益、教学活动产生的价值。对社会而言,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人才,人才创造出社会价值,那么教学应该是产生效益。对个人而言,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掌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学会做人、做事,对学生而言应该是产生学习效率。 

(五)教学有魅力。在有效的课堂中,教学氛围应该是和谐、融洽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是愉悦、轻松的,同时是乐于接受挑战的。学生与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互动能力,对问题进行由浅到深层次的探讨、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发展自己的持续学习能力[2]。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措施 

(一)有效调查。为设计出更具有效性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之前应当对“社情”、“学情”进行调研。“社情”即社会需求、学生职业发展情况。“学情”即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如学生的入学成绩、实习经历、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社情”与“学情”的调研是课程设计的依据,既要使课程符合社会需求,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有效设计。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计体现在专业整体课程设计、分科课程情境设计、情境教学活动设计三个方面。 

1.专业课程设计。就专业整体课程而言,应当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专业核心能力。以此为目标将整体课程进行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领域的重构。依据调研及对营销管理行动领域的重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面向营销岗位群把专业核心能力定为策划、调研、销售。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分科课程的设计与安排应当突出以上三种能力培养。 

2.分科课程情境创设。分科课程的设计,应当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确定情境名称及项目。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情境教学设计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推销技术》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推销管理能力与沟通能力等。为此,课程采用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法,通过选取推销工作的两个典型的工作情境——上门推销和柜台推销,分别以保险产品和家电产品作为推销的客体引导学生进行推销实践。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有效的课程设计,应当强化情境教学设计。情境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它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和学生外部的情况[3]。有效的情境教学设计是结合学生自身成长需要和实际工程任务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化理论知识、体认专业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是在完成工程任务,客观上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化为生产管理行为,取得一定的学习结果。 

3.情境教学活动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注重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实现学习与行动的同一性。每个学习情境以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围绕该学习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序化,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于工作过程中,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如上述《推销技术》这门课程在设计时应当在情境中不断重复步骤,达到强化、体认的目的。通过对不同情境下推销活动的分解,学生在从事职业技术活动时系统地考虑问题,了解完成推销工作的意义,明确工作步骤和计划,具备独立计划、实施、检查的能力,进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学做合一”。这种课程设计的理念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有效实施。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设计付诸实践的过程。有效的设计需要有效的实施,而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真实的职业环境。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以齐齐哈尔齐工商贸有限公司为依托,对外承揽工程任务。市场营销专业实施以项目带动课程,以课程促进项目的“两化”教学。市场营销专业以专业公司和环宇创业团队为载体,对外承接项目、工程任务,以融入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在部分课程标准中体现出以齐工商贸的工程任务如小商品营销、化妆品营销、农产品营销和营销策划、调研等工程任务。 

(四)有效评价。有效的评价,不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评价目的。有效的评价,应当促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职业兴趣和探究兴趣。因此,为了加强课程的有效性,应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 

四、提升课程有效性的保障 

(一)转变师生角色。提升课程有效性,首先要转变教师角色,即变知识的传授者为资源的整合者。本着课程即是活动的设计思想,将教学任务与企业实际的销售、管理、策划任务相结合,进行资源整合。其次,要转变学生的角色,即变知识的接受者为知识的运用者。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可以完成各种经营管理的项目。 

(二)创设职业环境。真实的职业环境可以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外在保障条件。市场营销专业实施以项目带动课程,以课程促进项目的“两化”教学改革,大大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市场营销专业公司的成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任务工程化,工程任务课程化”的两化教学,培养营销管理、服务一线的营销人员,提升与锻炼关键技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提升课程的有效性,使学生迅速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 

参考文献: 

[1]张诗亚,周谊.震荡与变革一20世纪的教育技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232. 

[2]黎纪东.提高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档案管理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篇8

安全库存与订货批量是影响库存成本的决定性因素,对安全库存和订货批量的科学设计和有效管理是降低公司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在物流管理文献中的安全库存和订货批量基本上都是基于制造业物流管理活动来进行定义和论述的,中海油的物流管理活动与制造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其安全库存和订货批量的设计应该与制造业有很大的不同。

安全库存。制造业的安全库存是可通过历史数据求得的企业正常运转所需的最小库存量。由于中海油的大部分物资需求量是不确定的,历史数据对今后的指导意义不大。而且中海油单日生产成本很高和安全要求又强,所以,按照制造业的模式设计中海油的安全库存是不可行的。本文对中海油安全库存的定义是:中海油的安全库存等于最大采办周期内最大可能需求量。

安全库存水平。制造业安全库存水平定义为目前安全库存量加上已订购量减去延期交货量。对于中海油库存管理而言,延期交货量可视作确定性需求,如果延期交货(出库)日期不在其后一个订货周期时间内,那么它对库存安全不会有影响,所以,中海油的库存水平等于目前库存量加上已订购量(不含延期交货量)。

订货批量。安全库存水平是满足公司生产需求的最低库存。但受其他成本因素的影响,实际的库存水平总要高于安全库存水平,其经济订货批量是使生产总成本最低的订货批量。制造业由于其对物资的需求频率基本固定的,也不考虑库存成本,与中海油的物资管理环境决然不同,所以对中海油的物资管理是不适用的。

在中海油的物流成本中,物资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占绝大部分,订货成本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仓储管理主要由中海油的内部关联公司总承包,担负生产准备或物资采购人员的数量不可能随着业务的减少而即时裁减,所以,订货批量对中海油的订货成本影响很小。中海油的经济订货批量主要由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决定。所以本文认为,中海油的经济订货批量是在不提高采购价格的前提下,供货商承诺提供的最小供货批量。

二、中海油物资管理与控制

控制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直接控制是通过采取行动与环境取得平衡来决定工作成果的控制方式。间接控制是上级通过事后业绩评价影响作业人员当时行动的控制方式,也叫影响控制。对于中海油物资管理活动而言,由于海上石油物资管理的复杂性和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上级很难实现对现场物资管理活动进行实时指导,更多是通过公司规章制度手段进行间接干预。

这样,公司的《物资管理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的《物资管理规定》不是以成本控制为主线来进行设计的,具有明显的生产主导性,如安全库存和订货批量大小由业务部门来确定;库存物资积压、物资报废处理基本上由业务部门来主导等。商务合同部虽然名义上是物资管理的职能部门,但在《物资管理规定》中,其赋予的职责趋向于物流服务商的管理职能,对物流质量和成本控制没有足够的权限,因而缺少降低物流成本的动力。

本文建议,《物资管理规定》以物流价值链为走向,以成本控制为主线,以成本驱动因素优化为设计原则,以科学的权责分工和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控制手段来进行统一编制,即在《物资管理规定》中,采办管理、仓储管理以及生产管理中的物流活动都属于物资管理活动中成本驱动因素的一部分,公司应该明确唯一的职能部门(本文假定为商务合同部)全面负责物流管理活动中的质量与控制职能。

1、物流价值链及成本驱动因素。

《物资管理规定》的设计不但要有利于物流的增值活动,还要有利于对物流成本的控制活动。首先,可以将物流价值链的组成部分:采办、采购、外部运输、仓储、内部运输及生产使用等具体增值活动分解开,然后找出并分析影响各个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刚性因素)和人为因素(可调因素),最后通过运筹规划确定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活动组合。

2、权力责任分工。首先,权力和责任要统一,谁对某项活动拥有实际决策权,谁就对本项活动的绩效负责。其次,权力与责任的分配要科学,即谁对某项活动拥有更多信息和效率优势,谁就负责此项活动。再次,激励要相容,即谁的利益与某项活动的绩效有冲突谁就不能对此项活动拥有决策权。通过《物资管理规定》的优化设计,将每项活动的权力和责任合理地分配到具体的部门或岗位,以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控制。

3、计划与控制。首先,《物资管理规定》要有利于在物资管理计划与控制中对各部门目标变量的设定,如库存成本、库存周转率、需求频率估算与实际需求的吻合程度等等。其次,部门的目标变量与其外部影响因素的关系易于确立,以便于建立事后评价标准对部门绩效进行更科学的独立考核,如库存成本与采购价格、库存水平的关系等。最后,《物资管理规定》中要构建部门间的联动绩效考核关系,即公司整体绩效与各部门的绩效之间要挂钩,从而达到更有效的间接控制效果。

三、建言《物资管理规定》有所修订

1、商务合同部全面负责物资管理活动的质量与成本控制,其它业务部室为协助方,向商务合同部提供规范化的需求信息并配合物资管理活动。

2、安全库存及订货批量由商务合同部牵头来确定。即各业务部门提供物资需求计划,并注明最小提前通知期和提前通知期时间内的最大需求量,商务合同部根据某项物资总的需求情况、提前通知期、订货周期等参数确定安全库存和安全库存水平;订货批量则在采办过程中确定。

篇9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品牌危机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及社会都造成了恶劣影响。2008年9月,一直有着良好品牌形象的三鹿被查出其婴幼儿奶粉中含三聚氰胺,不久该事件被认定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国务院启动了I级响应机制,三鹿遭遇前所未有的品牌危机。随后,蒙牛、伊利、光明受牵连,被撤销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国内整个乳制品行业陷入危机。2009年全年,享誉全球的丰田先后陷入“刹车门”、大规模召回事件和“爬坡门”,公司因此不得不放弃预期的发展战略,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品牌价值缩水使得公司陷入发展低谷。这两起典型的品牌危机不仅极大地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导致了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危机,而且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其作为近几年来品牌危机事件的顶峰,掀起了人们对品牌危机的又一次研究热潮。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品牌危机爆发的突然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变得更加严重。创建一个世界级品牌的考验时间已经由过去的20年以上,缩短到3年左右,高速成长的品牌俨然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利器。纵观国内市场,伴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众多企业更加重视品牌的塑造,纷纷采取措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然而品牌所有者在享受其带来超额利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遭受着因不恰当的品牌运作方式导致的危害,加之越来越多的媒体广泛地传播企业的品牌事件,品牌危机正愈演愈烈。2004年之前,国内市场品牌危机事件屈指可数,而之后,平均每年有影响力的品牌危机事件就近50起。品牌危机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以及众多的社会问题,不论对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和谐都增添了阴影。

企业要正确地进行品牌危机管理,就势必要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分析品牌危机产生的原因。目前,现有文献虽然对于品牌危机起因的概述较为全面,但对危机起因影响程度的研究较少或主要集中在定性描述上,缺乏对危机成因特征的准确性分析。由此,本文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选取国内品牌危机事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企业品牌危机起因的特征和启示,以求对企业品牌的塑造和品牌价值的维护提供参考。

二、品牌危机事件选取及分析

(一)品牌危机事件的选取

根据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等原则,本文选取2004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名牌》杂志公布的年度“品牌危机全回顾”作为原始数据。自2004年以来,《中国名牌》杂志每年均会刊发题为“品牌危机全回顾”的文章,对当年的品牌危机事件做较为详细的回顾和评价。该杂志有着较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其由新华通讯社主管,是专门从事品牌战略研究的工商经济类月刊。自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报道中国名牌现象,传播优秀工商理念,促进中国名牌的创造和保护,展示优秀品牌形象。《中国名牌》杂志以新华社为背景,依托于新华社庞大的信息资源和数千人的记者队伍,能够及时权威、专业、有深度的信息;在公关活动方面,它能够调动全国各地的媒体,拥有做好各个媒体间充分互动的实力。

2004年至2009年期间,杂志共刊登307起品牌危机事件,事件既涉及企业品牌也涉及产品品牌,每个品牌危机事件均包含危机发生年月、危机品牌、危机起源、危机指数、危机简述等内容,其中危机指数由杂志社品牌监测中心根据品牌危机评价系统分析得出,主要指标有危机性质、关注程度、波及范围、持续周期、企业应对、资产损失、品牌减值、品牌恢复等。

个别危机事件中涉及多个行业或多个品牌,文章根据典型性选取其中某一行业的品牌作为代表。例如2009年10月份,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雀巢、壳牌等18家企业涉嫌隐瞒排污情况,遭遇品牌危机,因该起危机事件涉及多个行业的品牌,本文根据典型性选取雀巢等食品与饮料行业的品牌作为代表。品牌危机爆发的因素众多,可能是单一因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便于研究,本文选取危机的主要成因作为危机起因。例如2009年11月份,新闻出版总署叫停网易的美国暴雪公司网游《魔兽世界》的审批,并退回关于引进出版该网游的申请。对此,文化部则表示,按照相关规定,文化部是网络游戏的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终止《魔兽世界》的审批通知是不符合规定的,属于越权行为。此次品牌危机表面看是企业在转交权过程中处理不善所致,但实际原因在于法律环境的突然变化,导致企业难以防备,故文中以外部环境恶化作为主因。此外,本文所指的企业品牌既包含狭义的企业品牌,如宝洁、中国移动等,也包括产品品牌,如海飞丝、动感地带等,如此称谓旨在与城市品牌、国家品牌等相区分。

(二)品牌危机事件分析

本文在对307起品牌危机事件起因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了品牌危机起因相关理论和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起因分为总体4大类,具体16类。如表1所示。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涉及内部与外部多重利害关系的复杂情景,一个或多个威胁性事件的发生促使了企业品牌危机的爆发。由于诱发品牌危机的因素类型众多,且具体的诱发因素因不同的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复杂性,故本文从危机事件数和危机程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行业进行了举例分析,为品牌危机起因的阐述总结提供依据。

1.品牌危机事件数归类分析

首先,从企业品牌危机的总体起因来看。由品牌资产管理问题、品牌管理策略失误、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和企业外部环境恶化导致的危机事件分别为179起、36起、52起和40起,分别占总数的58.3%、11.7%、16.9%和13%,如图1所示。

其次,从危机事件的具体起因来看。将各因素造成的品牌危机事件数由多到少排列(如表2),产品质量问题、品牌信誉问题、服务问题造成的品牌危机数目分别占24.1%、15.0%和7.8%,分列前三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品牌传播策略问题、宏观环境问题等造成的危机数目紧随第三名之后,分别为7.5%、7.2%和6.8%。从早期的秦池、三株,到近年来的三鹿奶粉、丰田大规模召回等事件不难看出,产品质量关系着消费者的切身生命健康,一旦出现问题,会引起消费者极大的恐慌,品牌受到的冲击极大。从大连雪龙冒充奥运极品牛肉、欧典捏造品牌洋血统和劲霸男装入选巴黎卢浮宫等事件来看,品牌信誉是建立消费者对品牌认同和忠诚的重要前提,是品牌持续发展的保证。

2.企业品牌危机程度分析

有些品牌危机起因虽然造成的事件数较多,但危机程度不大,较易受企业控制;相反,某些危机起因造成的危机数目较少,但对企业品牌的危害较大,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中国名牌》杂志社刊登的各年品牌危机事件均包含相应的危机指数,其表示品牌危机事件造成的品牌危机程度,用来表示事件造成的企业品牌危机程度,而五角星的多少表示程度的大小。为了方便定量分析,本文将实心和空心五角星分别等于数值1和0.5,危机指数根据五角星对应数值求和得出,数值越大表示程度越深。定义危机指数平均值为Ai,危机指数和Si,危机事件数为Ni,其中i取整数,i对应2004年至2009年不同的危机起因,由Ai=Si÷Ni计算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

战略决策失误、财务危机和品牌扩张策略失误造成的事件数虽然只占3.6%、3.6%和1.3%,但对应的危机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59、4.45和4.38,危机程度位列前三。据统计,世界上1 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约有850家是因战略决策失误所致。因此,战略决策失误一旦出现,对企业品牌的影响就极有可能是致命性的。典型事件如2009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遭商务部否决,战略扩张失误遭遇品牌危机。其他如宏观环境恶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媒体舆论等的危机指数平均值也均超过了4.0,表现出较强的危害性。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因素,如战略因素、财务因素、品牌扩张策略因素等虽然不是造成品牌危机的普遍性因素,但却是品牌危害性较大的因素;外部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和媒体舆论)造成的危机事件数和危机指数平均值均居前7名,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媒体舆论强大的传播和影响力,使得外部因素成为危机管理不可忽视的对象。

3.企业品牌危机起因行业举例分析

造成品牌危机的起因众多,类型各异,不同行业之间的危机起因存在异同。由于篇幅限制,文中仅以汽车与零件行业、日用消费品行业为例进行分析。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中国汽车年产销量世界第一,国内车企众多,品牌竞争异常激烈。而日用消费品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选择这两个行业较具代表性。

首先,对比汽车与零件和日用消费品两行业危机事件发生次数(如表4所示),前者品牌危机主要起因包括产品质量问题、品牌信誉问题和服务问题,分别造成了48%、12%和9%的事件数;后者品牌危机的主要起因有产品质量问题、品牌信誉问题、品牌传播策略失误及媒体舆论,比例分别是32%、23%、10%、10%。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都是造成两行业品牌危机的主要因素,但同时存在不同点。汽车与零件行业发生39起危机事件,明显高于消费品行业的21起,且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了汽车业近一半的危机事件,比例远远高于后者,主要原因是汽车行业的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一旦出现问题更容易引发危机。两行业的危机因素特点与从危机事件角度分析相比,具有一定相似性,即产品质量因素和品牌信誉因素造成了多数品牌危机。其他一些行业如食品与饮料行业、家电业和服装鞋帽业等也都印证了上述观点。因此,品牌危机预警评价应着重考察产品质量相关指标。

表5为两行业的危机指数平均值。其中,战略决策失误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虽然只导致了1起危机事件,但危机指数高居榜首;品牌信誉问题、媒体舆论和产品质量问题及品牌信誉问题等保持了对企业较大的危害性。对比发现,不同的品牌危机起因在不同行业中的危害性有所不同。例如由于汽车是耐用消费品,售价高昂,质量与消费者的生命息息相关,消费者对质量和信誉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日用消费品,出现的质量和信誉问题造成的危机程度自然要高于日用消费品业的品牌危机。

三、企业品牌危机起因总结

(一)品牌危机大都源于企业自身管理

品牌危机是企业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关键因素。从图1及表2可以发现,产品质量或服务问题的危害范围最大,31.9%的危机由此爆发。众多企业在追求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渐渐忽视了质量的严格把关或“顾客第一”的服务宗旨,遭受了严重的品牌危机。2009年,全球汽车巨头丰田因过度追求成本而忽视质量,全年召回问题车辆逾800万辆,品牌价值一落千丈,企业深陷召回泥潭。导致危机爆发或难以控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缺乏信誉和诚信,在媒体的曝光下,遭受了广泛的质疑,引起了极大的公愤,极大地损害了品牌的形象。2008年,康师傅企业被迫承认,其矿物质水广告中声称的选取优质水源其实是自来水,虽然企业强调其生产的矿物质水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10789饮料通则中有关饮用矿物质水品类的定义,但企业缺乏信誉的行为导致部分商家纷纷将康师傅矿物质水下架。同样,经营管理不善或权益纠纷等因素,如不及时处理,在媒体的广泛传播下,同样导致严重的品牌危机。因此,品牌危机的起因主要在于企业内部的品牌管理和其他管理问题,外部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不同行业的品牌危机起因集中在质量、信誉和营销方面

一方面,造成企业品牌危机的原因涉及企业运作中的众多方面,如产品或服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外部复杂的环境,如行业环境、社会环境等,无不影响着品牌危机的发生。品牌危机的起因呈现内外夹击的复杂特点。不同的行业因为运作方式的不同,品牌危机起因有所差异。尤其是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危机起因差异显著。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不同的行业危机起因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或服务问题、品牌信誉缺失、品牌营销策略三方面,部分行业如汽车和零件行业等因这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品牌危机事件数占比达80%。尽管危机起因总体分布较为复杂,但质量第一、服务至上、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对于不同行业中塑造品牌的企业是共通的。

(三)品牌危机起因的本质是信誉和信任危机

品牌危机的发生是普遍的,即品牌危机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任何企业都会遇到一定程度的品牌危机。企业在塑造品牌的同时,实质上是在作出承诺。企业不仅要按照承诺的内容为顾客提供价值,同时还要为没有承诺的内容作出努力。品牌的责任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品牌对顾客的责任。企业产品或服务存在安全问题,意味着企业忽视了对品牌最基本责任的承担;企业未按照宣传的标准向顾客提品或服务,意味着企业违背了品牌事先的承诺;产品或服务代言人不恰当的言行,意味着对品牌良好形象宣传责任的忽视。第二种是品牌对社会的责任。企业依靠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创造着社会财富,同时承担着不危害社会、人类和自然的社会责任。企业污染环境、无视环保等行为均表明了其社会责任的缺失。此外,品牌营销策略问题中的文化冲突、恶意攻击等行为更是对顾客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忽视。即使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竞争者恶意陷害造成的企业品牌事件,没有得到企业恰当和及时的处理,依然会因为顾客和公众的不信任而使企业品牌陷入信誉危机,最终导致品牌危机。因此,信誉和信任危机是品牌危机起因的本质。

(四)品牌危机起因有向非利益相关者延伸的趋势

依据波特五力模型,企业处在这样的一个行业环境:上游的供应者、下游的购买者、行业内的竞争者、潜在的进入者和替代品企业。企业的品牌管理不仅仅是对内部因素的经营,更是对整个行业利益相关者的管理。一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违法、违规行为,高层管理者的错误决策,关键人员的变动等成为品牌危机的起因。另一方面,上游供应者的产品质量问题,下游购买者的文化观念冲突,竞争者的恶意攻击等也成为诱发品牌危机的重要因素。其中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对企业危机的形成作用明显,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危机事件较为普遍,且一般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品牌危机。行业环境以外,企业还面临着包括媒体、市场监督管理者、其他认知品牌的非消费人群等。媒体的错误报道、公众传言等看似与品牌不相关的事件,也在逐渐成为品牌危机的诱因。因此,造成品牌危机的因素正在向着行业环境以外的其他非利益相关者延伸,品牌危机的管理不仅涉及到产业链的上下游,而且已经延伸到了产业以外。

四、对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启示

(一)政府层面

1.应进一步加快各行业产品和服务等标准的修改、制定和实施

行业标准的缺失或陈旧一般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某些行业中的企业为创造可观的利润增长,趁标准缺失之机,夸大自身产品功效或服务档次,涉嫌以欺骗的手段说服消费者,虽然增强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但极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对消费者构成威胁,但是因为标准的缺失和媒体的广泛传播,一旦 “问题”被曝光,短期内便会引起公众的恐慌,企业难以据理力争和恢复品牌声誉,不得已遭受巨大损失以至于破产倒闭。典型例子如,自我国入世之后,一些国际品牌虽然有毒物质含量超标,却能在国内市场盛誉多年,成为国内品牌难言之痛。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加快某些行业标准的制定,维护企业和公众的正当利益。

2.完善经济运行的市场体系,为企业创造公平、诚信的品牌竞争环境

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理念和社会责任的承担,已经成为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十分不和谐的现象。国内众多行业依然充斥着如月饼行业的陈馅新饼、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等潜在规则,这已严重破坏了竞争秩序。经济学原理指出,在市场经济交换中,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自然会成为市场经济内在道德律令和游戏规则,但对于国内非完全市场经济的现状,政府应推动诚信的进一步法制化,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净化品牌健康发展的环境。

3.适时、适当地规范企业品牌营销策略,引导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文化

品牌给消费者带来功能利益的同时,也带来心理上的利益,并且有时后者远远高于前者。企业品牌策略的运用既是迎合消费者心理的过程,也是影响甚至改变消费者理念的过程。优秀的品牌文化能够引导健康的消费理念,相反,不恰当的品牌营销策略会助长社会不良消费风气。诸如近年来的垃圾食品的过度消费,奢侈品消费的快速增长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监督者,有必要规范企业品牌营销策略,促进市场经济深层次健康发展。

(二)企业层面

1.优秀的品牌文化是谋求企业与社会双重利益的保证

企业品牌文化的形成应该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而社会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大众,因此塑造品牌的过程唯有与大众消费文化相吻合,企业才能顺利发展。优秀的企业品牌文化的塑造应首先明确企业品牌的使命,即企业对于品牌的发展所承担的责任。社会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取得企业利润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的长期整体利益。企业品牌是促销工具,更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承诺。因此,塑造优秀的品牌文化,不仅有利于满足大众文化需求,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而且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2.长期设立以最高管理者为领导的危机管理小组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和品牌资产管理的企业内部因素,导致了超过85%的品牌危机事件,且因决策失误导致的事件危机程度更为严重。品牌危机爆发的普遍性决定其应是一项日常管理活动,融合到组织管理过程之中,而非“异常性管理”。因此,企业品牌危机的消除关键在于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改进,应长期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在培养全员尤其是管理者危机意识的同时,着重在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质量、财务管理等方面采取管理措施。同时,危机管理小组的建立应以高层管理者作为领导,充分增强危机管理小组的执行力,保证危机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消除潜在危机。对于由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品牌危机,一般是难以避免的,企业危机管理小组只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危机发生,及时正确地处理,以最小化危机造成的损失。

3.建立品牌危机事件责任发言人制度

企业违反诚信或忽视履行社会责任的事件,容易受到媒体的传播,进而引起公众的关注,加快了品牌危机的演化和升级。Bradford & Garrett通过实验强调,无论在何种危机情境下,企业“必须”采取“回应”途径。实际上,企业品牌的塑造是责任履行的过程。企业一旦犯错便陷入“沉默”,久而久之,公众便认为企业缺乏责任心。因此,企业应建立危机事件发言人制度,在对危机事件进行预估的基础上,坦诚及时地回应媒体,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应以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的危害为代价,相反,企业应建立起公众的信任,努力提高自身的“正外部性”。

(三)消费者及公众层面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复杂性的增强,品牌存在的基础不仅包含消费者,而且包括媒体,市场监督管理者、合作伙伴、供应商、零售商及其他认知品牌的非消费人群。消费者及公众一方面是品牌文化的接收者,另一方面作为品牌塑造的基础,拥有一定品牌文化塑造成功与否的话语权。企业以顾客和公众为本,同时顾客和公众的理念和习惯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由此,消费者及公众不仅要监督企业的不正当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且要积极追求正确的消费习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世界品牌实验室.2009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EB/OL].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 省略/

world/2009/,2010-03-08.

[2] 韦晓菡.浅析品牌危机的成因与类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5):56-59.

[3] 雷平贤.企业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