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4 22:17: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研究背景
中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成长和探索时期,是职业生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进行生涯教育能直接帮助学生填报高考志愿,为选高校、选专业做好科学系统性评估,为升入大学确定大学学习方向做好准备,为高中毕业后不能直接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提供所需准备性条件和相关劳动技能。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进入高中后学生对文理倾向的选择犹豫不决,对自身性格特点及适合的专业不了解,高考时盲目报考所学专业,导致大学中学生申请转专业屡见不鲜,或者造成许多学生厌学、就业未果。我国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难辞其咎,但是目前我国高中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范围非常狭小,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部分普通高中,且多是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绝大部分高中还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也没有配备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基于以上原因和我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我进行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内容及途径的研究。
二、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探索
高中生的自我探索具体分为四个方面:兴趣和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价值观。
(1)兴趣和爱好的自我探索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回答“最喜欢什么,最喜欢做什么”。
(2)能力的自我探索是知道自己“目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方面存在优点,哪些方面存在缺点”。
(3)高中生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决定着对工作价值的认识和工作选择的种类。高中生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我希望通过职业获得什么”。
2.环境探索
环境探索是探索外在的工作世界,包括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的薪资待遇等。高中生的环境探索主要是通过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以及自身主动的信息收集来对职业环境进行认识的。
三、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1.利用地方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从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来看,开设职业指导课可以在普通高中各年级开展,但必须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指导,同时密切结合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科学、系统地开展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未来社会角色定位的引导,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明确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索阶段的发展任务。
2.职业规划咨询
学校鼓励心理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资格,利用团体的职业咨询和个别的职业咨询两种方式进行生涯规划的辅导。团体咨询时,咨询人员必须搜集与工作有关的信息,来协助学生作出一些重要的决策,并通过团体咨询的过程激励学生职业决策的动机,使高中生能够主动开始探索自己的生涯。个别咨询应帮助指出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给他们分析各行各业的特点和要求以及考入高校所需的条件,帮助他们把握好机遇。
3.利用社会实践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
学校可以利用周围及外部的资源,与社区、用人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将这些单位作为学生参观和实习的基地,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机构见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访谈、实习等活动方式,了解某些单位或某些工作场所的情况,加强社会实践。
4.建立职业生涯辅导相关网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学生成长档案最早是一种新的课程评价方法,最初使用这种形式的是画家及后来的摄影家,他们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向预期的委托人展示。后来把这种做法应用到教育上,就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目前已经在许多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甚至大学得到了应用,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为学生记录他们的成长“故事”。
一、建立高中学生成长档案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高中学生成长档案有利于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高中学校的教学方式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一个不断探索、复杂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可以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便于了解学生实际能力的演化情况,更为高中教育方式的进一步调整、深化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撑。其次,建立高中学生成长档案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目前,已有的学生档案记载的内容一般都为学生成绩、班主任评语和学校的一些奖惩记录等,很少有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特长兴趣、社会实践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档案不能充分反映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一个学生能否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信心,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成长档案了解自己的特长,充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努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独特的成才方式。
二、学生成长档案的内涵及内容
本文所指的高中学生成长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类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背景,以便于分析学生心理,及时与家长沟通。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第二,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第三,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等。
该类档案的收集,可以由班主任来完成。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者,是与学生接触交往的先锋,只有班主任切实掌握了自己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才能有效开展工作,和家长保持联络,并且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变化,找出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另外,学生的基本情况应该是动态的,即应该及时记录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二)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类
这类档案建立在传统的学籍档案的基础之上,并加以补充扩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第二,学生学习态度能力分析。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学习困难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可以弥补单纯记录学生学习成绩的不足,有不少学生学习态度非常认真,但可能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其他原因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对于这些学生,记录他们的学习态度,分析他们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仅关注学生最终成绩,也有利于学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建立。
(三)学生的实践训练、技能水平、社会能力类
这类档案主要是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训练成果、社会实践情况等内容,并由学校对其职业特长加以分析指导。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学生各学期实践训练的成果记录、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等等。
三、高中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思路
鉴于成长档案的特殊性,对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学生成长档案提出几点建议。
(一)树立对学生成长档案的正确认识
学生成长档案从多角度、多方面真实记录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对于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学生的热情投入和高度重视。如果学生对成长档案抱有抵触情绪,仅将其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那么就失去了建立成长档案的意义。因此,在入学之初,学校就应对学生进行档案教育,使其明确成长档案的价值,从而积极配合学生工作者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将自我的真实想法和体会认真记录下来,不断修正、完善成长目标。
(二)注重学生成长档案的连续性和过程性
与其他类型档案相比,学生成长档案的生命周期对连续性和过程性的要求更高,它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比较,侧重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素质提高、能力培养和连续发展。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这种连续性记录方式,可以看到学生的不断进步,看到他们辛苦付出所换来的成果。这种内在激励机制是成长档案连续性和过程性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断积累学生信息,全程关注学生成长档案。学生成长档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
(三)在坚持学生成长档案私密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成长档案的开放程度
[基金项目] 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 1重点课题(MZ11003)
一、引言
有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经过查阅资料和文献研究,我们发现研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论文较多,而针对高中生的人际交往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只是侧重一两个方面,全面的研究家庭关系比较少。因此, 根据高中生的家庭关系情况,进行昆明市主城区高中生家庭关系的差异性分析,能针对下一步开展家庭关系辅导和教育提供重要依据。
二、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被研究对象是昆明市7所普通高中的部分学生,共计涵盖3所重点中学,3所普通中学,1所少数民族地区中学,22个教学班,12个民族,959人。包括普通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被试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基本情况一览表
年级 男生 女生 总人数
N % N % N %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128 28.2
254 55.6
74 16.2 174 34.5
264 52.5
65 13.0 252 26.20
570 59.50
137 14.30
合 计 456 503 959 100
二、结果分析
(一)从年级上进行家庭关系的差异性分析(见表2)
表2. 家庭环境各因子得分在年级上的差异
年级 N 亲密度 情感表达 矛盾性 独立性 成功性 娱乐性 组织性 控制性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高一 244 7.12 1.95 5.45 1.72 2.93 1.91 4.92 1.64 5.27 1.60 5.58 2.11 5.79 2.04 3.20 1.94
高二
高三 578
137 7.35
6.99 1.69
1.89 5.30
4.89 1.63
1.74 2.84
3.34 1.90
1.92 4.99
5.26 1.60
1.42 5.61
5.56 1.79
1.76 5.15
5.36 2.15
1.93 6.17
5.80 1.84
1.80 3.45
4.08 1.84
1.77
F值 2.804 4.944 3.676 2.046 3.225 3.637 4.464 9.637
t值 .061 .007** .026* .130 .040* .027* .012* .000***
方差齐性检验发现,Sig.均大于0.05,故方差呈齐性。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如上,在控制性上高三同学明显优于高一、高二的同学,t=9.637,p
(二)从性别上进行家庭关系的差异性分析(见表3)
表3. 家庭环境各因子得分的性别差异
性别 N 亲密度 情感表达 矛盾性 独立性 成功性 娱乐性 组织性 控制性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男 457 7.16 1.79 5.16 1.54 2.91 1.92 5.07 1.55 5.64 1.72 5.28 2.08 6.03 1.87 3.50 1.83
女 502 7.33 1.78 5.40 1.63 2.94 1.91 4.97 1.61 5.41 1.75 5.29 2.15 6.02 1.92 3.43 1.91
t值 .154 .032* .803 0.345 .041* .927 .954 .535
注:*p
方差齐性检验发现,Sig.均大于0.05,故方差呈齐性。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如上,女生在家庭生活中情感表达优于男生,t=0.032,p
(三)独生子在家庭环境各因子得分上的差异性分析(见表4)
表4. 是否独生子在家庭环境各因子得分上的差异性检验
一、当前高中生的公德意识现状:
现象1:课间进入教室,教室前面的地面上有一张很刺眼的废纸,不少同学从这走过回到座位,几乎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现象2:开学初刚粉刷干净的教室后墙墙壁,离地面约一米多高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有了几个很明显的大鞋印。
现象3:自习课上,大多数同学在做作业,有两个坐一起的同学在座位中间悄悄地下起了象棋,有个同学玩起了手机。
现象4:上课铃响了,有个同学急匆匆的往教室外面走,遇见老师,说到:“我上厕所。”老师问:“刚才下课怎不去的?”回答:“我忘了。”
类似的这类现象不是发生在小学,而是在我们的高中学生身上,而且并不是个别现象。从当前我们高中生的这些行为可看出,不少高中学生公德意识不强,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既是衡量一位同学的整体素质的标志之一,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甚至社会的进步。
中学生社会公德是指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每一个中学生的素质涵养与道德水平。具体表现为是否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方面。当前高中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整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着一部分学生缺乏公德意识的现象。因此,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老师,我觉得要认识到提高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当前高中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状况,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培养高中生的公德意识。
二、班主任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1、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公德榜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我们也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的时候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父母的信赖,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来说也显得十分有必要。在道德培养方面,教师的言行,更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公德心,教师尤其是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班主任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青少年,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青少年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
教师除了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外,在课堂教育里,要注重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比如在我们政治课的教学中可以联系一些传统美德故事和哲理小故事,使学生在知识系统里产生道德因子。
2、通过班级的常规管理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注重公德养成教育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正的德育,有效的德育,必须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1]社会公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期任务,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养成习惯,从而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对高中学生公德心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上,班主任要狠抓班级常规管理,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提出要求,即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比如班主任可以联系实际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操作性强的班级常规管理具体考核办法,在尊敬老师、遵守校纪校规、关心班级、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帮助他人等方面定出具体细则,每天都对每一位学生在校德育表现加以考查评分,一天一小评,每月总分公布一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做到奖惩分明。要把遵守社会公德与学生评优,推荐选举班干部等结合起来,凡是不能很好地遵守社会公德的学生不能评为三好学生和当选班队干部。同时对每位同学的表现及时进行总结,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并经常督促整改。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效果。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助学生形成公德品质
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自我改善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要想克服道德践行中的各种困难,认真履行社会公德规范,就必须加强道德实践,从平常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培养道德自律能力。[2]班主任要助学生形成公德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予以教育。活动的形式很多,在学校里,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以社会公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做的好的学生一些物质与精神的奖励。如演讲会:宣传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辩论会:针对同学们认识的一些模糊看法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小品表演:自编自演小品,讽刺日常生活中的不道德不文明现象,告诫大家遵守社会公德用实际行动来遵守社会公德,等等。我们学校在班级里进行“日行一善”的主题活动,每次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所做的好人好事,然后把成绩汇总,当做学期末的一种考核依据,在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上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还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为了配合市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清理班级的卫生死角,还可以走出校门,清理街道“牛皮癣”,打扫慰问敬老院,到马路上当交通协护志愿者等等,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争当“文明公民”。总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公德品质。
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让家长一同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形成家校合力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与中学生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其言行举止对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莫大的影响。中学生正处在道德意识逐渐成熟、社会公德心逐步确立阶段。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从父母或亲友的举止言行中去接受社会公德中的“应该”和“不应该”。父母或亲友的教育方式或言行都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社会公德的确立。因此,班主任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理念,是加强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渠道。
可以在家长会上给家长提供一些教育上的好的建议:自己做好表率,如要求子女按时起床,自己也要做到;让子女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等等,看似会浪费时间,其实这样会让子女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控制子女的零花钱,高中生的主要任务应是学习,零花钱多了相互之间会形成攀比心理和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要求子女在家尊敬长辈,对人要懂礼貌,有了这样一种氛围,在学校里他自然也会做的很好等等。班主任平时也要和家长多联系,让家长不光知道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让家长知道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表现,对于不良的行为要及时告知,家长老师共同监督改正。家校合力了,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不会显得那么困难。
实践证明,只要班主任思想重视,认识正确,措施得力,工作持久,我们高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就一定会增强。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社会公德素质,就继续要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品质,将来走向社会成为各行业高素质的人才。
一、活动目的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紧密围绕省委“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深入领悟我市“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积极踊跃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实践活动,使广大中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增长才干,感受服务社会、贡献才智的喜悦,从而树立正确的远大志向,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之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活动内容
按照“受教育、长才干、做服务”的原则,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结合“八荣八耻”主题教育,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暑期“四个一”社会实践活动:
1、参观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场所。通过参观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瞻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烈士墓,举办夏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之游”,考察新农村建设,浏览“血铸中华”、“民族魂”网站等多种形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中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组织一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立足实际,开展助老扶幼、助困扶弱、清捡垃圾、保护环境、公益宣传、秩序维护等各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各地、各学校要将志愿者服务活动同“七一”前后组织开展为老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三老”人员服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3、为回报父母、长辈做一件实事。通过为父母、长辈做饭、洗衣、整理家务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行动上回报父母、长辈,并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切实接受社会公德教育。
4、学习一项生产生活技能或自理自护知识。通过动手实践,到田间地头学习农业生产,深入市场体验市场营销,真正去学习和掌握日常生活实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通过书本和亲身体验学习自我保护、生存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三、活动原则
各团县(市、区)委、市直有关学校团委在部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就地就近就便的原则。中学生社会实践要立足于学生所在社区、乡村,便于学生广泛参与。
(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可以个人分散活动,可以就近自由组合活动,也可以由学校组织一些集中性的重点活动。
(三)力所能及的原则。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以学生可以做到为前提,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
(四)安全保障的原则。要教育学生增强安全意识,落实保障措施,认真负责地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事先做好突发事件的预案。
四、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各团县(市、区)委和市直有关学校团委要高度重视,召集有关人员组成暑期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切实做好活动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认真指导制定落实好工作计划。
(二)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各团县(市、区)委、市直有关学校团委要在学校放假前将活动内容布置给每一位学生,并就开展好这项活动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切实做好动员工作。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要认真做好记载认证,活动结束后我们将组织评比表彰。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124-02
新课程改革勇于突破传统制度,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虽然在我国积极开展,但是其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较多的瓶颈,这些瓶颈制约了综合素质评价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详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对策与建议。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
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力量是政府。我国很多省份都积极地投入到评价高中学生体系的改革之中,而且也了相应的实施意见,从而达到高中学校积极落实改革。推动改革的主体不是学校而是政府,因此,这样的改革是具有很大效应的。目前各个省份对高中学生制定的评价体系因为地域的差异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南方的教育水平相对于北方而言要高一些,几乎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是由南方学校进行的,南方较北方而言有许多优势,所以进行改革相对容易一些,在整体改革方面,南方的学校更加细致快速。这次改革之所以是由政府来领导是由于改革的难度很大,对高中学生进行评价的传统模式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对其进行改革的困难很大,所以由政府的行政力量来领导改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这场课程改革推翻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采用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来进行评价,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社会的需求。
2.评价内容一致化。在对高中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是根据教育部所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来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主要分为六个板块,这六个板块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将学生的道德精神、合作能力、运动能力以及表现能力纳入到评价范围之内。这些都是无法进行量化的评价因素,所以学校在评价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学生收集的材料,比如,可以反映学习能力的成绩、反映运动能力的比赛证书、反映道德精神的学校奖励证书以及反映表现能力的社会实践证书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传统教学中对高中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主要是教师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体则不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课程改革后增加了多个评价主体来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而且综合素质评价使得在传统评价体制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有了可以参与评价的机会。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不仅是老师一个方面,还包括了学生以及家长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使得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单一化,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各个方面,使得评价内容更加完善。以往学生只是被动让教师评价,现今学生有了可以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的权利,使得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缺点,方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改正。
4.评价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与测量,这种方式已不能够反映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所以现今高中学校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这两种方式既能够区别学生的素质高低,也能够促使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过程性评价就是对学生日常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进行量化的评价,这就避免了有些学生平时表现很好而考试发挥失常的可能性,总结性评价就是对学生高中毕业时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5.评价结果形式全面化。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的评价有着较大的不同,以往主要是利用考试分数来进行评价,课程改革之后是用等级来评定,A表示优秀D表示很差,那么B和C则分别对应良好和及格,通过等级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可以解决一些评价指标无法量化的问题,而且通过等级评价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
1.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现行的评价指标多半都是难以进行量化的评价,这就导致了评价过程中容易有误差,因为这些不容易量化的评价因素在收集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有些评价因素没有相应的证书来进行佐证,而学生又具有该能力时这就需要教师实际评价,这种情况在评价过程中非常常见,而且这种情况很难进行判定。另外,对于学生的等级评价所涵盖的内容较多,多数是位于B等级的良好,而良好的界定范围却非常大,不利于甑别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
2.教师缺乏相关培训。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难度非常大,因为在评价过程中的许多指标都是无法进行量化的,如果教师缺乏相关的经验,那么教师将很难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而且在评价过程中也容易出错。为了全面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日常表现也是评定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
3.容易虚报评价结果。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全方面的,所涉及到的东西特别多,而且大多是不易量化的评定因素,这就容易导致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可能性。高中学校教师为了让学生考上好的大学,便在综合评价中夸大学生的优点、忽视学生的缺点,这种行为影响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性,降低了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学生的优势。
4.综合评价过程趋于形式化。按照教育部所颁布的规定,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要落实到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作为评价指标。但是一些学校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而且评价的高低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划分的,对于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为了应对差事。
三、完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对策与建议
1.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因为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非常复杂,所以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来使教师更好地评价学生日常的表现,而且对于评价因素要进行量化,这样才方便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对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教师是评价学生表现的主要因素,所以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评价水平,要通过培训来使教师对一些不易量化的评价因素进行合理的评价。
3.严格管理评价制度。不少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着弄虚作假的行为,这种行为损害了较多学生的利益,使得拥有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没有明显的升学优势。所以一定要严格管理评价制度,对于综合评价弄虚作假的教师或学校要进行严肃处理,以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
我国在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还处于摸索阶段,不少评价方式都没有较好的完善,这也阻碍了我国综合素质评价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敏.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2011,(2):20.
[2]张湘韵.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3,(4):15.
[3]柯政.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分析:以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0.
[4]崔允漷,柯政.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
培养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是高中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品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走向社会后参与政治活动的范围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价值观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要把些内容传递给高中生,使其接受,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给受教育者,才能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的行动,这些媒介形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一 高中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应该具备的特点
1.客观性。首先,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要具有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以及教育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它们需要依附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进行,失去了物质基础教育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标和内容的,并且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客观存在和外在表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以客观的形式存在的。
2.承载性。承载性是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本身就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承载性是其固有的特征,通过承载物和受载物之间的承载运动表现出来。载体承载的内容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政治观念等,只有在载体提供的场所中才能进行承载运动,受教育者才能受到教育者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任务、方法等也需要通过载体的承载来发挥相互之间的效应。
3.传导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承载性和传导性容易被人们混淆,传导性和承载性有很大的区别,承载性体现的是载体的轨道作用,传导性是指载体具有传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载性为传导性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传导性更加体现出载体的纽带作用。通过信息的传导,教育者才给受教育者创造了全心情境,正是由于载体具有传导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使用的有效手段,教育载体由教育者操作,这表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体性和目的性。培养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可操作性,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把教育主体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教育者使用的载体一定要具备可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使用者是教育者,其主导地位显而易见,失去了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就得不到发挥,教育也流于形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能得到培养。
二 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的合理运用
1.载体运用前要合理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种类很多,形式复杂多样,如果对载体的使用杂乱无章,势必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由于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比较晚,教育者在使用载体时往往忽视了对载体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载体的分布不平衡,影响了载体作用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应该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间进行科学整体的规划,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育环境、受教育者的特点为基础,对载体进行全新的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系统,对受教者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到实际条件,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管理方式,教育形式,还需要具体的从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保障等诸多方面考虑。例如,网络载体需要投入资金建立网络系统,学校的技术保障和实际管理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载体运用前要合理规划,才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2.发展大众传媒载体。在信息化日益加剧的时代,高中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了,大众传媒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大众传媒载体是指为了实现思政教育利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书籍、电影等等,由于大众传媒的覆盖面比较广,传播也比较迅速,因此时效性非常好。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校报、学报等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积极发掘大众传媒载体的优势与劣势,合理利用开发,实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
3.合理利用网络载体。网络是信息化时代高速广泛传播信息的载体,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的途径。现如今,网络已经慢慢融入了高中学生的生活,改变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各学校目前也都在为积极建设一流的数字化校园而努力,建校园网站、设相关网页,做论坛这些都可以方便大家的学习。同时,网络载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种新形式,它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高中学生对网络怀有很大的好奇心,合理利用网络载体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者应该建设集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思政教育网站,对学生进行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规避网络不良信息,接受正面的网络教育,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4.创造活动载体。活动载体就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一系列活动,把思政教育的信息渗透在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提高素质。高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组织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等,通过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象的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它,使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读书学习活动、学习先进典型活动、评选表彰先进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学习、务实学习的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三 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帮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活动,而载体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法的使用,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内容的学习,教育者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需要一定的载体为
其服务。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众多的表现形式,比如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网络载体、传媒载体等,但众多载体有着共同的特点,载体的有效运用就要在符合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际,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载体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119-02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兴趣是学生倾向于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的心理特征,它是促进学生学习、求知的内在推动力量。当学生对某一学科充满兴趣的时候,学生就会持续并且专心致志地研究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成绩。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1.作文题目不明确,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近些年来,教师出作文考题仍然受八股考试的影响,作文题目通常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学生为了“扣题”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作文立意的思考上。这就脱离了作文考察的真正目的,变成了考察学生揣测题意的能力。并且为了“扣题”,还有的教师给学生总结了些小技巧,例如,遇到责任类型的作文,教师教授学生可以通过“赞扬孔繁森,批判,联系高中生”这样的模式来写,这样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基本一个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作文选材单调。教师和家长都认为,高中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高中生的生活就只是“学校—家庭”或者“学校—宿舍”这种两点一线的模式,缺少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所以在作文选材的时候就显得太过单调,经常采用老套的作品题材,这样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语文作文的兴趣。例如,作文中结合古代人物来论证,就写屈原、张海迪、司马迁、李白、贝多芬等这些作文中经常出现的人物;或者作文要求写关于爱心的,学生就会写献血等。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积累,培养学生兴趣。写作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又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反映生活。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因此,要想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应该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对实践、素材、表达技巧、选材立意等方面的不断积累,才能让学生感觉写作不再是个难题,而是充满兴趣。让学生在积累中培养写作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社会实践,积累写作素材。现在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尤其是要面临高考的考验,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很少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生活体验。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多创造一些环保活动、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的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阅读与写作的联系异常紧密,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前者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后者则表现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积累,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针对这篇文章中的经典段落进行背诵,并要求学生仿照段落自己写一段文字,这样学生通过模仿就会使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并且能开阔学生的思路,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结合身边实际情况。写作素材不仅可以在社会实践、阅读中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一样可以进行积累。如校园广播,在课间或者放学的时候,学校广播一般会广播些新闻或者学校里的大事,这些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2.创新命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题目的选择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作文题目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影响写作练习的效果。好的作文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所以教师要精心选择或者设计作文题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题目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生活实际。高中学生接触到的人或者事物都非常丰富,教师如果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炼作文题目,学生必然会对此次写作练习充满兴趣。例如,很多高中生有追星的现象,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提炼出“是否该崇拜偶像”或者“崇拜偶像之我见”这样的作文主题,必然会使学生文思泉涌,兴趣盎然。
(2)贴近社会热点。教师在作文选题时还要注意贴近社会的热点,让学生通过对热点问题进行思考,既让学生关系国内外大事,还能通过此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你如何看待“占中”事件》《中国梦如何与亚太梦融合》这两个作文题目可以让学生去关注社会热点并查找相关的新闻信息等,这类题目看上去很难,却与社会发展热点相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作文题目要注意具有求知的广泛性。具有求知广泛性的作文题目,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增加学生阅读积累并且使学生关注社会。例如,《谁来为伊拉克战争负责》、《全球化的影响》这两个作文题目能够让学生去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这类题目看上去太过宽泛,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高中学生严重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但是受实际条件限制,不能每节作文课都让学生去参加实践,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语言引领、多媒体技术、现场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共鸣。
4.积极评价、培养学生兴趣。教师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努力去发现学生作文中优秀的地方,并对学生进行表扬,从而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①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要全面,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段落等方面进行全面地评价,并指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不好的地方,教师最好能够给出修改意见,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②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所见、所闻、所想和经历都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历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只重视指导、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模式,忽视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的教学现状一定要改变。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重视高中语文作文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方法,不断激发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有内容可写并且会写,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
参考文献:
[1]文博豪.作文教学的一次革命——“中学作文素质训练研究与实验”记实[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25(12):33-34.
申报单位(包括学校或校际联合体)目前暂时限定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范围之内,区县牵头的校际联合体必须有2所及以上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组成。参与的学校必须具有强烈的实验愿望和教育改革创新意识,相关的实施经验,较为成熟的培养方案,志愿积极参与实验的管理和师资队伍。
二、培养方案
申报单位要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以下简称“实验项目”)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学生遴选办法、课程计划、学习经历、学程安排、学业管理、成效评价等内容。
1.培养目标。对准备实施的“实验项目”需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表述,包括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领域,有否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的约定,后续发展的方向、空间等。
2.遴选办法。根据实验培养目标,制定参与“实验项目”学生的准入条件标准,有明确的可操作的遴选办法,并形成面向社会公开的规范制度和程序。
3.课程计划。围绕“实验项目”,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课程计划除国家规定课程外,要有与“实验项目”目标相匹配的课目设置及相应的说明(如目标、模块、课时、学习经历、结果评价等)。国家课程与学校自创课程比例应达到1:1。自创课程可引进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专家开设,也可由学校教师自行开设。
4.学习经历。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有多种学习经历,除根据一般要求所实施的高中学科教学外,应包括参与课题研究或创意项目开发的经历,相关的社会实践体验经历,到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或国内外有关学校访学的经历等。
5.学程安排。对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三年在校期间的学程应有详细安排,既要保证上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经历完成,又不能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程内容是学生有兴趣、愿意投入且能够完成的。
6.学业管理。对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学业管理应作出明确安排。除《**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记录学生成长和发展情况外,还要有学生在创新素养方面成长的专门跟踪性记录,并保持经常与任课教师、家长、学生本人的反馈和沟通。
7.成效评价。项目单位需形成结合学业管理跟踪记录,开发学生创新素养成长性评价方案,并认真实施,作为总结学校实验成效和学生后续学习、发展的基础资料。
三、保障措施
申报单位需具备优秀的带教导师团队、充足的教学资源、相应的条件设备和面向社会的专题网页,以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1.导师团队。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与学校教师共同构成的导师团队。其中,课题研究或创意项目开发的领衔人要由高校、科研机构知名教授与高中学校特级教师共同组成,在“实验项目”中起实质性领衔作用。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的课题研究或开发项目中涉及的指导教师,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比例不低于50%。参与该计划的高中学校教师中应具备相应的能力。
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按照“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至2012年秋季学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在广西实现了全覆盖。每一项资助政策的出台,都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切实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使更多人分享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让广大学子真切感受到了教育公平阳光的温暖。目前,在普通高中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我区现有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中,国家助学金、特定学生免学费、社会团体或个人助学金、学校学费减免等属于保障性资助。虽然普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助学项目资助对象是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因此项目资助不能与国家助学金重复,实际上仍属于保障性资助且获得此类资助的人数很少。以桂林市为例,自治区教育厅下达给桂林市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助学项目2012—2013学年度的名额为840名,占全市普高学生人数1.2%,奖励金额168万元;2014-15学年度的名额为781人,占全市普高学生人数1.15%,奖励金额156.2万元。极低的奖励比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纵观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依然是以“教育机会均等”式的保障性资助为主,缺少适用于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过程扶持的资助方式。随着国家资助力度加大,教育公平已迈出了重大步伐,党和政府向全社会做出的“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已基本实现。在不断完善保障性资助政策的同时,增加和完善适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过程扶持的资助方式,引导、激励他们提升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成了目前高中阶段资助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是一种过程资助,通过一定的经费支持,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其实现能力提升、充分发展与全面发展。具体是指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以学年为单位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申报发展目标项目,经学校审核通过后给予学生一定经费支持与指导并进行结果考核,促进学生发展目标实现的资助。[1]
发展性资助坚持资助与发展相结合,励志与强能相结合,管理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组织实施,通过开展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为载体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诚信感恩意识。
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意愿的调查分析
当前,普通高中的资助项目主要是国家助学金,其覆盖范围:市区普通高中资助面约占市区在校生总数15%;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族自治县普通高中资面约占全县在校生总数40%;其他县普通高中资助面约占全县在校生总数30%。资助标准为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具体分为二档,一等为每生每年2000元,主要用于补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二等为每生每年1000元。由于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数多于资助比例,学校主要依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来确定资助对象。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的认识又是如何的呢?为此,我们在广西各选择3所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问卷由填选择题构成,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点分方法,分别赋值为5、4、3、2、1,5表示非常赞同,1表示非常不赞同,分数越高,说明表现越积极,即1、2表示否定态度(简称不赞同),3表示中性态度(简称中性),4、5表示肯定态度(简称赞同)。若某项目平均值是3,则表示对该项目持中性态度;若平均值小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否定态度;若平均值大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支持态度。[2]
调查对象为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卷600份,回收有效率100%。
2.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的认识
调查问卷中的1、2、3、4分别代表“资助的目的主要是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资助的最大功能应体现在激励、促进发展上,让优秀的学生获得资助”、“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应发挥资助的激励、促进发展作用”、“资助应突出其对贫困学生发展的激励、促进作用,生活困难问题应由贫困生自己解决”等问题。
从表二可看出,三个年级的P值大都是0.00( P<0.01),表明不同年级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认识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从均值来看,不论是从4个项目维度还是从总体水平来看,高一年级总比低一年级的高。当代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7-19岁之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他们的心智也逐渐走向成熟,对自我认识、目标追求越来越清晰,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到了高三,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渴望在公平的环境下凭自己的才干和努力赢得大家的认可。在各维度的标准差中,也只有高三年级问题“3”的标准差最小(0.489)。标准差反映的是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小,表明数据越聚集。可见,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的认识随年龄的增长而越多元、深刻,渴望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去完善、发展自我。
三、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的最为核心的需要 有三种:基础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心理需要(归宿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应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基础需要是可以通过保障性资助予以满足的;心理需要是经济资助所无法解决的,必须借助相关教育帮扶措施;成长需要,不是单有经济资助就能满足的,它更需要通过教育引导解决内动力问题。在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既要将保障性资助落实好,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法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又要根据不同学生个体不同的需要层次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地提供满足他们各种层次需要的帮助,尤其是发展过程的扶持,保证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获得的资助金额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个人的努力和发展状况相匹配,从而实现资助能够保障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四、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机制的构建
(一)资金来源。项目资金主要由资助管理部门划拨的专项资助资金、学校按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3%—5%的经费以及来自于社会、个人的资助资金构成。对于获准立项的发展性资助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二)项目构成。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项目、学科竞赛项目、校园文化创建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研究性学习项目: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实验报告、标本或模型制作等;学科竞赛项目:必须符合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规定,参加“三模一电”、机器人比赛、发明创造大赛等活动,或参加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项竞赛活动;校园文化创建项目: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项目: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其他: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其他项目。
(三)管理策略。组织管理:发展性资助项目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资助办主任、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发展性资助项目评审小组,评审小组负责制定发展性资助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协调项目的开展,负责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以及效果分析评价等日常管理工作。每个项目须配备指导教师1~2名,指导教师由责任心强、热心学生工作的学科教师、班主任或资助办管理人员担任。过程管理:由立项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和结题验收四个环节组成。立项申报阶段,学校指导学生填写项目立项申请书撰写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评审阶段,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立项项目进行评审筛选,通过公示后即给予50%的资助经费;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立项获批后,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各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学校资助办对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要进行检查,防止学生挪作他用,切实发挥资助资金效益;结题验收阶段,项目课题组向学校评审小组提出结题验收申请,提交项目结题申请书、成果报告及相关佐证材料,评审小组对申请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审,评审验收通过公示后即下达项目剩余的50%资助资金。
(四)成果推广。一是编印课题优秀项目成果集,并通过网站、成果报告会等形式进行项目成果推广交流,二是点面结合,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
五、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实施效果及意义
2013年秋季学期,我们选择两所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开展发展性资助项目的试点工作。学生申报并获准立项项目28个,涵盖研究性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内容。项目小组的活跃活动,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
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发展可能与发展条件之间的矛盾,又能激发学生的成长成才愿望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既兼顾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学生的发展性资助诉求;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具体发展目标实现作为资助效用的评价尺度,克服了保障性资助中重“输血”轻“造血”的弊端,是对现行普通高中资助方式的重大突破。
(一)突出了资助过程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统一。《水火箭实验研究》项目小组,申请到项目经费后,运用动量知识和流体力学原理,开展了水火箭实验研究,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二级火箭与一级火箭连接问题、气密性问题,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研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反复修改实验方案,最后实验取得了成功。在学校举办的科技活动月活动中,“水火箭”的发射展示,赢得了师生的一片赞叹。可见,将资助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不但是对现行普通高中贫困生保障性资助方式的突破,而且有利于强化资助的“输血”与“造血”功能并重,充分发挥资助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资助方式的创新。本课题研究总结出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管理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评价方法,填补了目前广西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空白。在优化当前以国家助学金、免学费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性资助体系的同时,学校并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争取更多的资助经费,设置既有共性、又能体现个体发展差异性的资助方式,将学生所获资助金额与其本人发展状况结合起来,兼顾公平与效率,有利于确保资助工作真正以学生利益为最高目标,确保学生资助工作真正为促进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三)有利于与我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相融互促。广西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才开始高中课改,广西普通高中新课改方案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每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3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3年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学分必须达到23个学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课程规定的要求,更应是学生成长的自身需要。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有利于激发受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受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而获得相应的学分,变单纯的受资助为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使贫困学生在助人、服务社会、传递社会关爱的过程中, 用自己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不仅给贫困学生带来了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综合技能,又很好地回馈了社会,锻造了自强之才。正如《住房装修的市场调查及预算方案的编写》项目小组负责人在“项目成果展示会”上所说的:“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我们不仅初步了解了装修行业的运作及市场状况,而且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收获了比金钱要贵重得多的东西,体验了团体合作精神的力量,在为小组成员家庭住房装修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分享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世勇,王林清,马彦周.学生激励的新视角:发展性资助[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178-181.
[2]曾军.广东地区企业员工心理弹性结构维度及相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一、活动时间
2018年寒假期间
二、活动宗旨
感恩高中母校、展示学子风采、弘扬大学精神
三、活动内容
在校大学生在寒假返乡期间,通过拜访母校领导老师、与学弟学妹们座谈以及举办讲座或报告会等形式,汇报自己在大学的学习、发展以及取得的成绩等情况,并就学习方法、志愿填报、个人规划等方面与母校师生交流心得、分享体会。同时通过《我们的舞台》宣传片播放、“我的大学”PPT宣讲等途径介绍我校的发展历程、专业特色、办学条件以及就业去向等情况,解答高中学生关注的有关高考和大学生活的热点话题,努力搭建起我校与相关高中学校之间的桥梁,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xx信息工程大学。
四、组织单位
由学生工作处、校团委联合主办,学工处招生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各学院学办、分团委负责在本学院范围内组织落实。
五、参加对象
全体在校普通本科生均可报名,以个人名义或自行跟老乡、高中校友等一起组建团队参加,学校鼓励成绩优良、性格开朗、表达能力较强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及曾获校级奖励的学生积极参加。
六、活动组织
1.策划报名
请各学院通知对活动感兴趣且有能力完成活动任务的学生,积极开展活动策划,并于2017年12月27日前到所在学院学办辅导员处自愿报名,原则上参加活动的学生不可同时申报个人与团队,请参加的学生填报《“优秀学子母校行”社会实践活动报名表(个人或团队)》(见附件2)。团队人数建议控制在3-5人范围内。
2.学院遴选
各学院汇总本院学生报名表后,在审查、遴选或面试的基础上,确定推荐参加的学生名单(建议不低于本院本科生的4%),面向我校优秀生源基地或省级重点中学的优先,并填写《xx信息工程大学“优秀学子母校行”社会实践报名情况汇总表》(附件3),于12月29日下午16:00前将汇总表纸质版(领导审批签字、盖学院公章)和电子版报送至学工处招生办公室。
3.集中培训
寒假前,各学院负责面向本学院参加活动的学生开展院级层面培训,培训涉及安全教育、活动准备、活动组织、活动总结以及学校介绍等内容。
4.活动实施
寒假期间,参与活动的学生(含团队)根据活动策划和学校学院相关要求,具体实施“优秀学子母校行”社会实践活动。
5.总结报告
下学期开学后两周内,请参与活动的学生(含团队)向所在学院学办提交活动总结报告。报告包括如下四项:
(1)“优秀学子母校行”社会实践反馈表(附件4,纸质版);
(2)图片(与高中大门的合影,代表性图片3-5张,电子版,JPG格式);
(3)“优秀学子母校行”活动小结(纸质版);
(4)媒体报道等其他有关支撑资料(原件或照片、截图等,选报)。
6.成绩考核
“优秀学子母校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社会实践领域的常规性内容,纳入学校的社会实践成绩考核与学分认定范畴,具体内容以《xx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学分制管理暂行办法》(校发〔2008〕11号)规定为准。各学院根据相关规定,及时做好成绩考核与学分认定工作。
7.评奖推荐
根据《xx信息工程大学“优秀学子母校行”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学发[2017]45号,附件1)文件精神,活动设置先进个人、先进团队、优秀实践报告、优秀指导教师以及优秀组织奖。
请各学院在开学后两周内,汇总学生提交的总结材料,进行考核鉴定和评奖推荐,根据文件规定的评选标准,按比例推荐先进个人、先进团队、优秀实践报告、优秀指导教师,并填报《“优秀学子母校行”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汇总表》(附件5)。推荐名单须在学院范围内公示三天,无异议后通过奥蓝将电子版材料报送学工处招生办公室。优秀组织奖由学院按规定自行申报。
8.总结表彰
学工处汇总后,组织复核、公示、发文,适时开展全校表彰活动。
七、工作要求
1.“优秀学子母校行”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各学院应高度重视,依据通知要求,结合学院特色进行招生宣传,明确专人负责,统筹策划,精心实施,在宣传南信大的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2.活动前,各学院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指导,为每位学生(团队)配备活动指导教师,确保活动全过程安全、文明、有序,真正展示出我校优秀学子的风采,同时努力做到“学生有收获、活动有成果、媒体有声音”,积极发挥微博、微信、QQ群等传播平台,宣传活动的开展情况。
3.活动后,各学院要及时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具体成效、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改进措施(总结文字部分要短、实、精)。下学期开学两周内,总结纸质材料、申报优秀组织奖报告、附件5评奖材料等(无须报送学生纸质申报材料)经学院分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学院公章后报送学工处招生办公室,电子材料通过奥蓝系统或电子邮箱报送。
八、联系方式
活动联系人: 办公电话: ;
办公地点:老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