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5 10:52: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共同合作去探究。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身边的材料》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的议论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为扎实做好“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按照区委组织部的要求,成立恩阳区残疾人联合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下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办公室。
二、分类施策,确保实效
一是召开“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二是领导带头参与。各级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并自觉带头讲好党课、带头学习研讨、带头查摆问题、带头整改落实,以实际行动为全区残联系统党员干部作出表率,带领机关全体党员形成“深学实做”的生动局面。三是机关党支部制定了学习计划,依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开展党员互学互比活动。四是创新学习方式。在常规学习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网络通讯设备,采取网站培训、印发资料、QQ群和微信群讨论等方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
三、领导干部,带头学习
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残联党组及其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区残联党组制定了领导班子“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关键就是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在“学”上用真功,在“做”上见真章。班子成员带头参加学习讨论,带头谈体会、讲党课、作报告,带头参加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带头立足岗位作贡献。重点掌握内容,深刻把握“两个先锋队”的本质和使命,进一步明确“四个服从”、严守“四个底线”的要求,掌握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进一步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自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自觉投身到“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中来,区残联通过制作宣传栏、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建立微信群等多种方式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教育氛围,使机关上下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使“四讲四有”真正落到实处。
五、定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结合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以党支部为单位于每月10日前后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重温入党志愿和入党誓词,围绕“五查五问”(查党性修养,问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查规矩纪律,问自我约束严不严;查攻坚成效,问担当精神强不强;查道德品行,问带头示范好不好;查宗旨观念,问群众感情真不真),对照入党志愿谈理想、谈信念,对照入党誓词找标准、找差距,以当初入党时的真诚和激情坚定理想信念,增进对党的感情。鼓励有动笔能力的党员抄写、入党志愿书、入党誓词,组织机关党员开展集体宣誓活动。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机关支部的党日活动,带头重温入党志愿和入党誓词,交流思想体会。
六、认真开展专题学习讨论
按照“”制度要求,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每次围绕一个专题组织讨论,每个专题集中学习讨论不得低于1天。坚持集体学习、集中辅导、专题讨论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认真开展“五个一”活动,确保学习教育效果。结合专题学习讨论,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党性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持续深入开展思想理论、法纪、警示和先进典型“四项教育”。结合行业实际,按照“共性标准+个性标准”的模式,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合格党员具体标准、不合格党员具体表现”大讨论,引导党员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实际,对照“合格”找差距,对标“优秀”知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落实整改措施。
七、创新方式讲党课
(一)领导班子带头讲优质党课
机关党支部每季度结合专题研讨主题,领导班子为全体党员讲一次党课,注重运用身边事例、现身说法,强化互动交流、答疑释惑,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创设即时移动党课
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党课活动,鼓励所有党员干部通过残联微信群,及时相关理论文章和资讯信息,拓展党员干部知识范围。
(三)到挂联帮扶村讲党课
理事长周播根据挂联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情况,以《做农村合格党员,创脱贫攻坚模范》为题,围绕农村党员应该如何学如何做、脱贫攻坚怎么做等方面为基层党员干部上了一堂专题党课。通过开展这样的组织活动,让农村党员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在当地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八、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七一前,支部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班子成员要对照职能职责,进行党性分析,查摆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进行“四对照四查看”:对照讲政治、有信念,查看是否信念坚定、政治清醒,有没有精神空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等问题;对照讲规矩、有纪律,查看是否手握戒尺、心存敬畏,有没有不守纪律规矩、党员管理不严格、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对照讲道德、有品行,查看是否严以修身、严以律己,有没有、优亲厚友、违反道德规范等问题;对照讲奉献、有作为,查看是否积极进取、勇于担当,有没有工作消极懈怠、守摊子、不发挥作用等问题。针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组织党员对班子进行评议。
九、加强驻村帮扶,深化党建扶贫
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通过“第一书记”办好民生大事实事,实现帮扶组织化、机制化、长效化,推动精准扶贫,提升群众致富奔康能力。残联机关领导干部要到帮扶的玉山镇两个贫困村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建扶贫工作,协助村党支部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和村组干部建设,重视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与贫困村党员一起开展“红色先锋”示范行动,不断扩大机关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把机关组织服务脱贫攻坚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十、立足岗位做贡献
党员领导干部立足岗位职责实际,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争做“实干先锋”。在普通党员中组织开展以“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比学习、比作风、比业绩,群众测评、个人自评、领导点评”为主要内容的“三亮三比三评”活动;以“扶残助残,有你有我”的演讲比赛,通过活动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到实处。
十一、开展民主评议党员
在教学《材料》一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共同去探究。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能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但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步骤,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步骤。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允许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体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能有结果,让其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能使学生的概念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认识更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充满生机。相反,如果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教学,缺少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堂上就会出现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随着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目前,课堂仍是科学探究学习主要活动场所。提高科学课探究的质量,才能真正落实“以探究为核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课探究质量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发现在科学课的教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科学课重在实践,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我在教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时,准备了七种物体、一个水槽、一把小刀、十枚回心针、三块大小相同的小木块和记录表,同样也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如小石块,泡沫塑料,蜡烛,萝卜,橡皮,带盖的空瓶等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先让自己动手,感知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然后全班讨论、思考物体或沉或浮的原因是什么?进而让学生理解重量与体积对沉浮的影响,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实验得到结论: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而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这样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选择性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如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一课时,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但把他们对发明放大镜的意义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对比观察照片及电视屏幕,让学生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观察的结果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秘密,那就是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这样的观察和发现,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三、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亲身体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多“想一想”,多“说一说”,多“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即使探究失败了,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六年级科学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又看到淀粉滴在碘酒上产生的蓝色物质,更是兴趣高涨,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参与的重要性。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及时展开交流讨论
科学探究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再加以必要引导。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科学下册《观察混合后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取出少量的沙和豆子进行观察,我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观察,摸一摸,闻闻气味,看看颜色和形状,猜一猜混合后是什么样,再倾听他们的不同表述,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分析他们这些想法的原因,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探究。
借县小学信息技术团队赛课活动机会,笔者决定开展以新浪博客为载体,借助团队力量,对Scratch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根据教学进度,选择Scratch第八课《不停息的线条》作为课题,由团队中的黄莹莹老师承担开课任务。
案例展示说明
通过黄莹莹老师的两次试教,两次小组讨论,团队最终确定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范例研习,探究发现
师生互动,反馈交流
自由创作,搭建脚本
展示作品,创意无限
下面是具体的教学流程描述: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3分钟)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Scratch制作“走迷宫”小游戏、“神奇的万花筒”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和创编故事。那你们会让小猫画画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作品,它的名字叫“不停息的线条”,它能让小猫在舞台中自由地画画(如图1)。
2.范例研习,探究发现(10分钟)
师: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第8课《不停息的线条》”作品,尝试着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探究如下三个问题:
哪些指令能让小猫跟随鼠标指针?
哪些指令能让小猫画出线条?
单击不同的色块,如何实现将小猫画出来的线条改成相应的颜色?
本环节,我们团队每一位成员都会针对性地选择一两名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学生探究的全过程,并在团队博客中进行详细记录。根据大家的反馈,我们发现学生探究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种情况:打开范例,在舞台中绘制图形,然后再观察范例中的脚本,另外打开一个Scratch界面,模仿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指令,仔细观察,如果指令中有文本框,可以输入数字,不断地修改文本框中的数字,观察其变化。
第二种情况:打开范例,在舞台中绘制图形,然后再观察范例中的脚本,通过对脚本中指令的拖曳、删除、再重组的方式,观察其变化。偶尔打开教师所提供的三个问题,边观察范例中的脚本,边思考老师所提供的三个问题,想办法去解决。
第三种情况:打开范例,在舞台中绘制图形,然后再打开教师所提供的三个问题,针对问题,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这三个问题。
学生探究过程千奇百怪,上面所罗列的三种情况是最普遍的,个别情况不再罗列。
3.师生互动,反馈交流(5分钟)
本环节教师针对环节二中的三个问题,与学生共同研讨,通过学生的上台操作演示,全部学生的共同回答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通过本环节的反馈,为环节四的“自由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自由创作,搭建脚本(20~25分钟)
在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四个问题:
你准备选择一个什么角色来画线条?
你打算画几种颜色供角色选择?
你能添加橡皮功能吗?
利用画笔类中的指令,你还能为自己的作品添加其他功能吗?
带着这四个问题,学生进入创作环节,教师给出温馨提示:
完成作品的同学把作品提交到学生端的共享文件夹“第8课《不停息的线条》”中。
如果你已制作完成,可以通过学生端的共享文件夹,下载别的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
如果你已制作完成,还可以轻轻地离开位置当小老师,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如图2、图3)。
5.展示作品,创意无限(3分钟)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把作品提交到共享文件夹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作品(如下页图4、图5),看谁的作品最精彩,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可以给同学们的作品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
老师也做了一个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如下页图6),有没有觉得它有点像我们的画图软件?除了可以设计画图软件外,我们还可以通过Scratch设计一些小工具软件,如设计一个计时器,在特定的时间时,设置响铃提醒;设计一个节拍器,让用户看着屏幕上闪烁的节奏,跟着节拍律动等。只要有好的创意,就可以试着在Scratch中试着做一做,Scratch有很多的功能等待我们去挖掘呢。
为了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创作时间,我们通过提交作品,让学生自发地欣赏他人作品等多种渠道展示学生作品,而减少师生一起评价作品的时间。本环节我们一般会选择1~2个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课后教师再对学生作品进行一次整理,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在后面的课时中进行反馈。
Scratch教学模式研究
以上所呈现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通过两次试教,大家共同研讨,最终呈现出来让大家觉得比较满意的一个教学流程。
我们团队的每个成员在整个研讨过程中,不受常规应用软件教学模式的束缚,把关注点从关注“老师的教”,移到“学生的学”,通过对大家所记录材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学生的探究需要有针对性,面对一个全新的范例,教师课前需要做足工作。针对之前所学各范例,再结合具体的学情,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等,从而有的放矢地确定研讨问题。
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用心探究,显得很重要。
给足学生创作的时间,尽量不打扰学生。
一、地震监测工作
1、2016年上半年,监测中心历时近半年,行程5000多公里,完成地震传输线路改造,统一采用光纤传输,实现光纤直接到户。这项重大改造使得信号传输效能提高,解决了长期历史问题,推动了监测中心软件升级,从过去只有一套美国测震系统软件,升级成为港震系统与美国测震系统并网运行,大大降低故障风险,确保观测设备正常运转,观测数据连续可靠。中心机房在原有基础上,对线路和设备进行优化整理,所有线缆全部下槽,更换全部电源插座,地线重新安装连接。这样不仅美观简洁,还便于调试维修,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安全隐患。
2、新建大长山地震观测台站,目前完成基建工作,我市海域地震监测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3、《震情通报》影响范围扩大,2016年前三季度9期2340份,报纸震情通报专版版面21期63个版面,并在网上。《震情通报》累计受众达上亿人次。
4、强化防震减灾专家库管理,动态更新专家信息。继续完善防震减灾专家的管理工作,做好入库专家的分类、信息更新、统计等工作。定期向专家寄送震情通报等。目前我市共有专家104人,其中,外籍专家13人,院士4人,国家级专家12人。
5、做好日常震情值班管理工作,做好震情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认真解答个人和相关部门对地震知识和工作的意见。
6、强化协作区数据共享机制,紧密联系周边省市地震局,定期与省局分析预报中心沟通,掌握大趋势,密切关注测震、前兆和宏观观测资料、异常信息。严格执行周、月、季、年会商制度;关注异常,强化会商。2017年xx地震趋势会商会报告获得全省第一。
二、观测基地相关工作
绿化工程在秋季已完成补苗,目前审核中心业已完成对现场的核查工作,验收工作近期可完成。
根据基地运行实际情况,对发电机供电区域进行了调整改造,由最初只供给1、2、3号楼,改造为井房、物业楼、狗舍等主要生活区均得到发电机供电,这样既解决了特殊情况下基地用电不全面的问题,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大功率发电机的作用。
为节俭资金,基地人员直接到农村采购玉米,经粉碎后,喂食宏观动物,大大降低了喂养成本。另外,对宏观动物的饲养、防疫做了细致的安排,对黄鼠狼、蛇等采取了较为有效的措施。
基地防洪压力特别大,一直是夏季的重点防范任务。为了防止下雨防洪时触电,特意把危险地段进行改造,既保障抽水机供电,又保障其他区域安全。另外对运行设备和备用设备在雨季前做好维修保养,对排水渠道重新疏通。每当xx地区预报有大雨的时候,会及时提醒相关人员做好防洪准备,同时要求基地人员,在每一次大雨到来之前,提前到岗到位,备好沙袋、汽油泵、手电等,做好相关准备。7月20日,亲自带领全局年轻干部赶到基地,严阵以待,准备抗洪。
三、业务培训工作
2016年7月份,在金州组织开展了地震监测业务培训,来自局机关、监测中心、各县市区的业务人员共4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邀请了辽宁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主任及前兆观测学科组组长到会授课。
培训班上,辽宁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主任介绍了全球、全国及辽宁省2016年上半年地震形势,学科组组长介绍了地震前兆观测异常识别及理论分析,分享了论文编写方面的宝贵的经验。xx市地震监测中心的两位工程师分别从地震成因、测震分析软件使用、地震分析相关理论知识和分析预报软件使用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培训,并且进行了实际操作演练。
通过此次培训,参训人员掌握了前兆观测的理论知识及异常识别工作方法,提升了业务人员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提高了应对地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四、加强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1、六月份,我局组织监测预报业务人员赴地震多发地青海省地震局和兰州市地震局学习和交流,对地震监测预报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在青海局,深入了解了青海省的地震构造背景、青海地震活动背景和灾害损失,特别是监测预报工作整体情况和近年来监测预报质量及效能等相关情况,实地走访海北藏族自治州地震局和湟源地震台,对海北州当地防震减灾工作开展情况和地震台网监测运用的先进仪器和手段进行实地了解。
在兰州局,就地震监测手段、监测预报管理等方面内容与兰州局监测中心展开了详细地交流,并到兰州市地震博物馆考察建设情况,聆听文物、史料、图片等地震相关留存物品的介绍。
两地学习,收获很大。不论是西部地区艰苦工作环境下地震工作者的兢兢业业默默奉献,还是他们立足岗位钻研技术,工作上精益求精的品德,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促使我们要更加珍惜当下,好好工作。
xx市地震局近年来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得到了两地的称赞,大家都积极谋求继续加强沟通交流,互相借鉴,在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提升监测预报工作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先进经验和前沿技术的广泛运用。
2、八月上旬,带领监测中心一行赴辽宁省地震局开展专题业务学习。期间实地观摩省地震局台网中心、仪修中心和分析预报中心设备设施运行、业务流程,并以学习交流座谈、跟班实际工作等实践形式,了解了省地震局关于台站建设、台网数字化改造、设备监测运转、地震应急会商等情况。并就信息共享、加强培训等事宜达成一致,这将大大促进提升我市地震监测业务能力。
鼓励年轻科技人员申报项目,提高科研水平。由监测中心推荐上报国家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少震弱震区前兆特征分析——以xx地区为例》通过省局答辩上报国家局。未来将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创造科研氛围和空间,鼓励科技人员加大搞科研力度,提升中心科研实力,并继续高水平人才的引进。
五、项目管理工作
完成全局项目管理工作,全年上报若干有关项目申报、续报、调整、投资、信息化审计、稽查和完成情况等材料至发改委和建委。
我局申报2016年市政府投资项目3个:1、xx市劳动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项目。2、xx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项目。3、xx市主城区典型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及防震减灾系统建设项目。
六、党校学习
2016年11月28日-12月27日为期一个月,我参加了市委党校第三期市管干部进修班。本次进修班中认真学习了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了部分基本理论,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班级研讨。通过学习,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党性修养得到加强,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对xx“两先区”建设有进一步的认识。
期间赴古田、瑞金实地开展现场教学,感受巨大。 “”已经有八十七年历史,“”精神,至今对党的建设、军队建设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脱离群众、形式主义、等问题,必须化大气力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发扬“”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着的突出问题, 切实解决党风廉政问题。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校学习是加油站,是鼓舞精神士气的地方。我将继续带领地震监测工作队伍,鼓足干劲,全局谋化,精心细致地做好地震监测基础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地震安全保障。
七、 “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与党风廉政建设
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今年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即“学党规,学同志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之后又一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的是道德修养,做的是真人实事。归根结底是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明晰党的政策方针,始终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解决一部分党员党性意识弱化、宗旨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着重强化党性修养问题。
试问能不能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小一样,设计一些既能深化课堂学习,又好玩有趣、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作业呢?能不能让学生爱做,又要动脑筋,又不能怕麻烦,又可以合作完成,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又可以选择做与不做,老师批改起来也轻松愉悦呢?把之前所做的几种尝试拿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学生要不要作业?对比一下以上两个学校的作业,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但作业必须革命,作业并不只是复习和巩固知识,更不仅是为了考试;作业是给学生提供又一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作业革命该如何进行?笔者在实践中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希望给大家提供参考。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业因生而异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事物、进行感知,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很多题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很少能通过作业练习真正获得学习技能、学习态度的养成,学习能力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没有后劲。所以,尝试将过去单一的作业设计为富有童趣性的、生活性的、自主性的、综合性的练习。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知识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分层作业也是必要的。为学习优势的学生设计一段时间相对固定的作业,如读书笔记、观察日记,对于阅读与观察的内容要相对统一,以便检查与交流。在班教室前面挂了一块小黑板,且特意把小黑板挂得很低,专门为鼓励利用工具书查到课文中的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的学习困难同学,让他们把自己查到的相关知识点抄写在上面,学生既得到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又能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想争到这机会的学生争先恐后,趋之若鹜。
二、课下动手做一做,丰富作业类型
扎扎实实地课外阅读无疑是语文家庭作业的重头戏。为了引导学生读书,专门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在周末设计“逛书店”的作业,统一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生们将教室搬到了书的海洋。
有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画成画,有的做成贴纸画,有的剪纸,有的拼图……做这种作业,同学欢乐,老师自豪,家长也啧啧称道,一举多得。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的涉猎到与教材相关的、物、绘画、工艺、家庭、道德、等等方方面面能力、生活常识。学生可以邀请同学合作、家长参与,甚至邀请教师参与…… 这样,作业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还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展示他们的潜能,使学生和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获得了放大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从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语文素养”来说,目前的学生普遍的优势是抄写字、词能力不弱,但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能力是短板。怎样弥补孩子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短板?“多读书读好书”相关活动引导、培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在作业预设上着手,用“动手做一做”的内容替换一下抄写之类的作业。笔者曾经在周六、周日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用两天的间,亲自动手做一到两件手工制作,可以是折纸,也可以是橡皮泥、小鸡、小鸭、小草、花朵等等,并在班上展示作品,汇报制作过程。这不失是“弥补孩子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实践能力这一短板的摸索和有益尝试。希望有更多的这样尝试摸索融入到平时的作业设计中,真正为学生作业减负做点实践探索,为作业革命经验积累。
三、结合生活,融入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0
关注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是时代赋予教师新的历史使命,它要求教师不但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发展者。实践证明,新课程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为教师提供了比较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使新老教师都将焕发出新的生命。下面就我学习新课程理念后,结合案例、实践和听课,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看这样一个案例
一、感受“力”
学生实验:每人用力拉伸一束橡皮筋,并坚持一段时间,找一找用力的感觉。
师:①人的最初对力的感觉,是从肌肉紧张的感觉中得出的。
②在拉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让我们共同展开下一步的探索――究竟什么是呢?
二、探索“力”、体验“力”
1、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手拉弹簧,钩码拉弹簧
表明:物体对于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归纳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归纳二: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②彼此不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2、力的相互作用
学生实验:同学们用力互拍双手,双手有何感觉?
归纳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效果
学生实验:探索力能产生怎样的效果。
生A: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实验表演)
生B:力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快慢……发生改变(实验表演)
生C:象玻璃、石块这些硬物,受到一个不大的力作用后,会发生形变吗?
归纳四: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体会“力”
1、投影练习(课件)学生逐一举牌回答。
(1)一枚铁钉受到磁铁的吸引,则铁钉
A、不吸引磁铁B、不一定吸引磁铁C、同样吸引磁铁(原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力作用在弹簧上,只会使弹簧发生形变B、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后,一定会发生形变
C、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运动状态不断改变
(原理:力能使物体产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性作业:
(1)做一做(引体向上),想一想其中的原理。
(2)根据力作用的相互性或力产生效果的原理设计一件小制作。
课后分析:
1、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把握了一个“趣”字,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身力的常识入手,为要学生学习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丰富多采的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丰富的活动体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素,两者不可偏废。
3、本课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做中学”,在活动中感受力,探索中体验力,应用中体会力。教师积极引导,使学生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让他们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独立地观察、比较、联想、归纳,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从而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有关力的知识,逐步发展体验学习的能力。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的深度、广度以及课堂反馈的效益度来分析,都达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指标。
4、在“认识力作用的间接形式”,“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相对性”,“归纳力的作用效果”等本课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处,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做一做”(磁铁与铁钉的相互作用)、“试一试”(提供多种器材)、“看一看”(课件模拟真实)等自主学习方式在相互的合作交往中探索、体验、体会。从富有创意的课外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进而显示了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效果。
5、本课让学生主体参与,通过活动、情境、交往、成功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地位。
我觉得在新课程的科学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几下几种形式:
首先是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作“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其次是把“自主”变成“自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第三是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
要做到几下几点:
第一是要关注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上,教师都知道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甚至很多具体的细节问题上,仍然难以脱去“单方面教”的痕迹。学生的需要还没有真正地被注意和重视,这可能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专家建议,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
第二是要知道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了真正的“引导”的。“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教师习惯于直接“给”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与教师的交谈中,专家发现,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发现学习,对探究学习的理解过于狭隘。
第三是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第四是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我认为,只有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并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根据一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是教师教学能力体现,是教学跳出年复一年的简单复制的途径。
总之,面对课程改革,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关注课堂活动是否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关注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才是全身心的投入,我们不只是在教和学,我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生命的满足感才会得到成全,我们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58-02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勇敢提出问题、积极研究问题,才会获得收益。爱因斯坦强调提问的重要性:“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然而在今天,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不知怎样问或没有机会问,学生好奇善问的天性被禁锢,因此,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坚持兴趣引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兴趣爱好是学生提问题的源泉,是学生学好科学课的基础。学生只有对科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不断去探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如讲《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先讲述了儿提时代做的一件傻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实施有线广播工程,每家每户屋内安装一个黑色的纸质小喇叭,小喇叭中间是一个圆形白色压电陶瓷片,正反两面分别焊接一根导线,外轮廓镶嵌黑色凹型硬纸片,我嫌黑色纸片不好看,用剪子剪掉了,把不显眼的压电陶瓷片悬挂在墙上,自从纸片被剪掉后,小喇叭再也不能发出声音了。当时自己年幼并不知道怎么回事,直到上初中,才明白其中奥秘。同学们,你们能讲出小喇叭不发声的奥秘吗?想知道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声音的产生)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教学《空气中有什么》,上课时教师做演示实验:在水槽中点燃蜡烛,并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灭。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看到刚才的实验现象你想提哪些问题?学生纷纷发言: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慢慢熄灭,而不是一下子熄灭?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刚才的实验,你还有什么重大发现?愿意自己做一做实验吗?此刻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他们按教师的要求一丝不苟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生成了新的问题:水为什么会上升?燃烧用去了多少气体?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二、自备实验材料,加速问题的生成
充足的实验材料是有序进行实验的保证。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搜集实验材料的能力,且他们喜欢搜集,如讲《工具和机械》单元时,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钳子、小锤、镊子、螺丝刀等家庭常用工具;讲《声音的变化》一课时让学生搜集废弃小钢锯条,代替课本中的钢尺;讲《电磁铁》时,让学生寻找形状不一的各式磁铁、小磁针、铁粉、细导线、电池、铁钉等,鼓励自制电磁铁;讲《植物的种子》时让学生课前搜集多种多样的种子并带到班内展示;讲《蚯蚓》一课时让学生捉蚯蚓、饲养蚯蚓、观察蚯蚓。总之,凡是学生能动手找到的实验材料,尽量让学生去寻找。因为寻找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步认知、研讨、探究的过程。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求知欲强,在自备材料时,每位学生一定会研究手中的材料、动手做小实验,脑海中一定会生成很多相关的问题并互相探讨,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积极的培养。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搭建提问平台
在课堂上,让每名学生都提出自己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是很不现实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搭建提问题的平台。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分组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因素,保证在发挥优秀生引领作用的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经过研讨筛选,凝结成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最终达到提升全班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使每名学生均受益。
四、改进评价机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提出的评价方向,善待学生的提问,使学生在得到积极肯定评价中强化问题意识。
我一直从教小学数学,但多少年来在学校教导处兼管科学教学,经常参与科学老师们的研讨活动,研读教材、探讨教法、寻求发展。我很喜欢科学教课书的编写,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内容丰富。每一课的主题探究,书中没有现成的结论,要通过学生自己去猜想、实验、探究、观察、发现、归纳等,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学生上科学课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当时我心里就踹磨着,什么时候数学课本也像科学教科书这样编写那就好了。好在新课改数学课本的编写已经向这方面发展了。以前教材中结论、计算、应用题例题等都写得完完整整,现在书中留了布白,给学生思考、填写,学生有了机会,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天地。
2004年学校成为第一批常州市“做中学”项目实验学校,我便参加“做中学”课题,把“做中学”在科学中的理念,延续应用到数学教学当中,感觉非常好。2008年,我又参加了“做中学”推广运用课题:“做中学”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该课题被批准为省“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几年的实践感到学生收益匪浅,成效显著,学生在学习态度、方式、能力等方面均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数学探索――我要动手探究体验
“做中学”刚开始阶段,记得课堂里让学生去做,学生不知道做什么?从哪儿做?怎样做?你看我,我看你。只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去做。逐步地发展到小组里讨论出“做”的方案,再分工合作,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做一做、填一填,仔仔细细地观察,新奇的发现。学生更多的是快乐,变得越来越有自信。慢慢地由原来的认真听课为认真动手做,自主探究;从单一的一问一答,变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是等、靠、要,课堂里发言成了少数几个学生的专利,害怕自己说错了难为情;甚至把没被教师叫到发言当作是幸运的。现在课堂里各抒己见,生怕自己的发现被同学抢先说了,积极展示自己的风采,常常为一种观点而争辩。
例如,在认识圆柱体的侧面时,以前是看教师做,得到圆体侧面是一个长方形。现在,人人动手,有做圆柱体的,有折圆柱体盒子的,再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课堂里热闹开了。这个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侧面展是长方形。”另一个小组发言说:“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还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是不规则图形。”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动手研究研究,一番探索体验后,各小组开始交流。有了实践体验和思考,就为发言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纷纷拿出展开图形,摆出理由。小组的精彩发言出乎了我的预料:“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都可转化成长方形,书上结论精辟。”这些不同的声音,让我体味到“做”所产生的学习方式变化,所带来的数学课堂变化。
再如,在学习“方程单元等式的性质二”时,一位学生提出:“不等于0的数,是不是指同乘同除以都要不等于0的数?”当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呢?”结果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同意两个意思都有,一是同意同时除以时0除外,极少学生拿不定主意。这时我及时给予引导,大家写几个等式试试看,举举反例来研究一下,学生们在“做”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只是指等式两边同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做”的过程中理解,在争的当中明辩,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学生体会到一种,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数学思维――深层次挖掘提炼
“做中学”在数学中的应用,从不会做到会做,从怕说到想说、抢说,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但我认为不能停留在“做”的形式上,要让“做”得到提升,让学生真正感受并获得深刻认识。通过实实在在地“做”去感悟、去探究、去观察、去发现、去归纳,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三、态度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堂中发现以前一些学生不是不发言,就是分心走神,小声讲话,做小动作,学生要讲、要动。让学生有事可做,让学生做自己的事,那么做起来就特别带劲,还十分认真、尽力,学生必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课题刚开始实施阶段,上数学课布置学生带操作材料,确实是只有几个人带,我心里在为他们着急。现在课中需要用材料时,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准备,就等你给机会他们做。你看现在课中填写的表格,比以前认真;内容不像以前那样大多相同,而是内容丰富多彩,有创意,把自己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归纳得到的都填写在表格内,且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的过程,由以前无目的“玩”,变得有目的有计划,好似一个个小科学家在做精细的实验,一次不成功,再来一次,变得有责任心、有信心积极性高,兴趣浓。也正是我们所要培养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力争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学生本身的特点设计出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探究活动。
探究式活动是一种多方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活动,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科学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组织、引导是必要的,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明确教师、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地位和作用
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这一主体,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前、课间、课后的每一个阶段,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每课的科学知识,必须做到五点: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了解课程的新理念,了解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二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思路,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精心设计每一课堂课(即备好每一堂课);三要如何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或课外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方法、探究过程、探究结果;四要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即上好每一堂课);五要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即总结每一堂课)。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就不能有效地传授科学知识。课堂和课后的实验过程,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起引导作用,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实验,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种类型的研究材料。同样,也要求学生准备一些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说明自己的想法、观点和实验过程与结果,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别人的批评,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只有充分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善于取舍教材,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要有“善于用教材教”的意识,但不能纯粹按教材去进行教学,要做到灵活使用教材,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合理取舍教材。例如,在教学小学科学人教版第一单元《播撒希望的种子》、《小苗快快长》及《开花结果》这三课时。因为正值每年的二三月份,南方还没有有播种什么作物,天气还很冷,不宜种子的发芽,学生也没有亲自动手种植什么,不能观察到种子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情况,教师可根据当地的实际,可以将三课合并起来先上一至二节课。让学生了解种植植物的种子方法、种子发芽的条件,让学生知道观察植物的种子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有关常识和记录的方法后,并指导学生播种并布置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到期中和期末,再上两三节课,根据学生的观察情况进行交流和总结,这样会让学生学得快乐、轻松、扎实还有体验。中途可以灵活地上第三单元以后课文,这样老师和学生都有了充裕的时间安排自己的课程和长期观察的时间,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另外,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都要面面诸到,有时,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和探究活动的需要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合理设计能使学生有所发展的探究方式。
目前的《科学》教材版本较多,各地使用的版本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地实际来体现“用教材教”的观念,有时可以各种版本的教材穿插使用,有时也可因地制宜编写教学内容和设计实验活动,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都可以运用,这样教师和学生有了很大的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有积极性。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才能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三、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进行科学探究
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用眼多“看一看”,用脑多“想一想”,用口多“说一说”,用手多“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学生。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才能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教师要相信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表现一定会让我们吃惊!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要提供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是学生探究活动取得收获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且使探究活动趋于完善和有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盲目的、没有规律的、随随便便的思考和提问到有选择性的思考和提问;从漫无边际的观察到有条不紊的探索研究,从不认真到细心,从凭兴趣到有目的地学习,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适时、必要的尺度,教师介入不宜过早也不能过迟,教师指导得过早,学生没有自我探究和发现的余地,过晚,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就感到无助,特别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找不到有关资料和信息时,教师要提供相应的知识和信息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成功与探究的兴趣。
五、要组织学生认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每一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有一位博士曾经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所学知识和经验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在表述时,各人的说法不一样,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我们作为教师,就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认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予以肯定和批评,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取知识,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六、要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要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某一知识的获取,专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如要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在课外进行探究课堂中是无法完成的,要想掌握这类知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课外的研究时间进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森林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这一方面切不可忽视,要根据探究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拟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地探究,这样才能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