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4 14:47: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益智课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课堂质疑,优化教学设计,激活教师课堂应变力
在上海长宁进修学习期间,我曾在长宁区市三女中七(1)班执教过《密室日记》一文。语文课文在教学的过程中,背景知识极为重要,《密室日记》一文的教学更是如此,课文以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反映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为主题,课文中的主人公安妮所流露体现的孤独、害怕、恐惧、压抑、对未来的憧憬等诸多情感全部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按照常规教学,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就应是对其时代背景知识的相关介绍,但我认为这样做体现的仅仅是教师让学生注意时代背景,而不是学生主动发现去注意时代背景。因而,我的教学设计首先是从标题入手,让学生关注标题,对题目质疑。绝大部分学生都对“密室”提出了疑问,这是什么样的密室?为什么安妮是在密室中创作日记,她的创作环境为什么那么特殊?这样,师生共同关注时代背景就比先入为主地让学生接受时代背景好,学生对安妮密室中的日记创作也就更感兴趣了。由题目“密室”的引入,我再让学生换位感受如果自己身处密室中会有些什么感受,学生在未学课文内容时就已对课文主人公安妮的情感有了初步的猜测,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像寻幽探险一样,去检验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猜测把握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重视学生的质疑,能优化并摆脱常规教学设计。
当然,让学生自主质疑,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会超出教师的教学设计范畴,我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学生质疑的临时生成,会让我们在以后的备课中多思考,制订出更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想法的教学设计。同时,学生的质疑也能让教师多思考,激活提升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教师备课,教学设计千变万化但又殊途同归,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多考虑让学生质疑,通过学生的质疑了解他们的想法,就会让死板的教科书变成生动的学生教材,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必然不会流于俗套,达到教学设计的优化。
二、课堂质疑,点燃学生思维之火
在进行《密室日记》的课堂内容教学时,我在让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没有先设疑,而是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作为七年级的同学,她们的质疑水平当然是有限的,她们不可能提出多么精妙的问题,也不可能一语中的,她们所提出的往往是对语段中某个句子某个词语的理解。但通过她们对句子的提问,我发现她们很多人所提的都涉及对这篇课文关键句子的理解,而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段落内容和把握文章主题的。《密室日记》一文重在抒写安妮在密室中的诸种情感,情感是多变复杂而抽象的,为了表达这些情感,安妮在文中用了很多比喻句,同时在涉及时代背景时也用了诸多带有象征意义的句子和词语,这无疑就为理解把握这篇课文增加了难度。让我高兴的是这些句子,学生提到了很多,而且还问得比较详细。如,其中有一个句子“在我心目中,我们八个人好像是一块蓝天,四面八方被逐渐逼近的乌云包围着。我们站着的这块圆圆的地方还是安全的,但乌云正在围过来,我们和那一直逼过来的危险之间的圆圈愈收愈紧。我们周围都是黑暗和危险,我们急着寻找逃出去的路,结果彼此你挤我撞。我们张望下面的混战,看看这上面的平静和美。”学生在提问时对“蓝天”“乌云”等词语都提出了疑问,这些疑问的提出都在我的课堂设计范畴内,接着又有学生提出“上面”和“下面”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的提出在我的预料之外,但其他学生很有兴趣,纷纷起来谈自己的理解,这个质疑环节让这个本不爱举手发言也不需要举手发言的班级进入了一个小小的。不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通过提问质疑让学生都能参与课堂的目的达到了,这个小插曲也推动了整节课后面的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现了问题,刨根问底的天性使学生有了想学的冲动,而越学越会发现问题,越问也就越要深入学,久而久之,学生对学语文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可能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有所收获。疑是未知通向已知的大门,不会质疑,连“门”都找不着,自然是永远也进不了知识的大门。
语文教学的终结目标,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初中学生离这一目标的要求虽然还比较遥远,但如果我们能从现在抓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能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同时也能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
地位。
三、课堂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一、何为“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以教学为目的,教师借鉴游戏功能中的设疑、闯关、挑战、自由自主等设计理念,将教学的内容与游戏进行整合后,在学习者的游戏环节中,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下,从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落实教学目标和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牛玉霞在她的硕士文章中,定义“游戏化教学”为依据游戏的设疑、挑战、自主等理念,将教学目标隐含于游戏活动中。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要学习的内容,采用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使学习者在轻松,毫无思想负担的情绪下,从兴趣中掌握知识、提升实操能力和个人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践,信息技术课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深入人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游戏化学习、快乐学习、以人为本等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寓教于乐这个古老的命题再次被教育界所重视,游戏化教学开始在各个学科、各个年段的教学应用中如雨后春笋,崭露头角。
二、对于游戏,学生态度如何
在开始本课题的研究之前,曾经尝试过将游戏化元素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践游戏化教学。从教学的课堂活动氛围看,对于同一教材的学生而言,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教学明显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要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而且学生彼此之间愿意交流,主动合作。在课堂学习中,接受能力强,操作快的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喜欢去帮助不会做或操作遇到问题的学生。而在平时的常规课中,学习提不起劲,经常趴在桌上睡大觉的学生,尽然也开始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操作着教师下发的任务,这是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一种新气象!因此,为了解游戏化教学在中职学校开展确实可行,对学生进行了游戏化教学的相关性问题的调查。
1.学生玩游戏情况
从一项学生玩游戏情况调查,表明92.8%的学生是经常或偶尔玩游戏的;仅7.2%的学生表示从不玩游戏,在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女生。
在你使用电脑经常干什么的一项多项选择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8%的学生都喜欢使用电脑玩游戏,其次有86%的学生利用电脑与同学聊天以及95%的学生利用电脑下载音乐、电影图片、软件等。
2.学生喜欢何种类型的游戏
在你通常喜欢哪类游戏的调查中,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玩枪战类游戏,而益智类和闯关晋级类的游戏,女生就明显高于男生,但对于角色扮演类的游戏,男女生比例都较高,合计占了全部人数的30.95%。3.课堂游戏化,学生感想如何?
我们从调查问卷中不难分析,可以得到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学习知识的话,86.9%的学生表示会觉得很新鲜,很好玩或会觉得非常感兴趣,对此项措施表示非常赞同,仅5.71%的学生表示会影响他(她)的学习,有可能让他(她)分心。
从以上几项调查中,表明学生对游戏具有极大的兴趣,而且部分学生甚至到了沉迷的地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兴趣,班级情况,投其所好,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的形式,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教学游戏化,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对游戏有一个正确的新认识。
三、中职游戏化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
摘要:以“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为主题,制订观察量表,对《观察一棵植物》一课进行课堂观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确,评价任务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活动要让学生成为主体,目标、评价、教学要充分体现一致性。
关键词:课堂观察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过程 一致性
一、观察背景与主题
(一)观察背景
2017年5月27日,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7年修订)》,明确从2017年秋季开始一年级开设科学课。2017年9月15日,为了准备苏州市吴江区教研室和姑苏区教研室联合举办的一年级科学任课教师培训,苏州市吴江区小学科学核心组、中心组23位教师在吴江经济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进行先期研讨。这次活动中,我校的李菁璐老师执教了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一课,参加研讨的教师以“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为主题进行了课堂观察。笔者根据团队观察和交流的情况,结合个人的观察和思考,最终形成这份课堂观察报告。
(二)观察主题
本次课堂观察的主题是“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其中目标是指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来自学科课程标准;评价是指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评价任务监测目标达成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支持过程。按照传统的观念,应该先有目标,再有教学,最后进行评价,由此课堂观察的主题应该是“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学术上通常也称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倡导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的逆向设计,即先有目标,再考虑评价,最后设计教学,因此我们拟定的课堂观察主题是“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其实,主题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目标、评价、教学三个因素两两之间存在一致的关系,组成一个一致性的整体。也就是说,“目标与评价一致”“目标与教学一致”“评价与教学一致”构成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的所有含义。
二、观察工具与结果
(一)观察工具
观察团队制订了如表1所示的“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观察量表。该量表的设计主要考虑目标、评价、教学三个因素,假设学习目标的设计是正确的,那么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教学过程也应该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是一致的,学生表现应该是最能具体说明的。
(二)观察结果与分析
在课上,我们利用上述量表,主要观察了本节课的三项评价任务、相应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表现,而非课堂的激趣导入、拓展小结等环节,也不太关注课堂串联的卡通故事情境。并且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对整课进行反思:其“目标、评价、教学”是否一致?是否需要做出更为合理的设定或调整?
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教师设计了如下三个学习目标:(1)能利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观察一颗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从而激发探究植物特征的兴趣。(2)能运用“根、茎、叶”等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植物的信息。(3)能根据观察结果,画出一棵植物的简图,培养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好习惯。
1.关于第一个学习目标。
相应的评价任务是: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的1~2个外部特征。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呈现评价任务,请学生远距离观察一棵植物,说说看到了什么。(2)学生根据评价任务进行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3)教师根据交流引向“茎”的观察,并指出联结叶子的叫“茎”。(4)教师把远观引向近距离观察。
从这个评价任务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观察似乎是从教师的提问“请同学们远距离观察这棵植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开始的。而根据我们整理的课堂实录来看,学生的观察其实始于教师出示“这棵植物”。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先让学生认识植物,再让学生对不认识的植物进行观察,这导致教师出示实物时,学生观察的重点不是这棵植物的特征,而停留在这棵植物到底是什么上。所以,教师导入之后、呈现评价任务之前,学生的观察是盲目的、无效的;教师呈现评价任务之后,学生逐步明白自己的观察目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这里应将评价任务前置,发挥评价导向、促学的功能。
2.关于第二个学习目标。
相应的评价任务是:对照实物,指出植物根、茎、叶所在的位置。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呢?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进行观察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去观察?(2)教师小结:无论是用手去摸还是用鼻子去闻,都必须在老师允许的、安全的情况下进行。(3)教师呈现评价任务,请学生近距离进行观察。(4)教师再次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用什么方法去观察植物,那么你知道要观察什么吗?(5)学生再次进行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6)教师提问:在刚刚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植物的根?并请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观察。
这里,学习目标的设计是清晰的,评价任务的设计是可行的,教学过程也是围绕着学习目标逐步推进的。但是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大约进行了20分钟时,在其他学生交流的时候,第一小组的2名学生离开了座位,在教室的右前方自由走动;第三小组的一半学生忙于整理自己的物品;第六小组的全部学生完全处于自由交流的状态;其他小组的学生基本上都出现了心不在焉的现象,处
于自我放松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评价任务的设计应该以学生喜欢为原则。这里的评价任务可以考虑修改成
“律动形式”(用人体模拟植物,随音乐舞动),从而既能解决一年级学生好动的问题,又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此外,教师组织教学过程(3)时,呈现评价任务后,学生进行了自主观察,但是没达到教师的要求。于是,教师继续组织教学过程(4),强行引出用眼睛看植物的颜色、形状、数量,用手指摸植物的软硬,用鼻子闻植物的气味;接着组织教学过程(5),让学生第二次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观察。对此,笔者觉得,用眼、手、鼻进行观察应该是学生观察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行为,而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的简单告知。
3.关于第三个学习目标。
相应的评价任务是:画出一棵植物的简图。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呈现评价任务,请学生完成“观察记录单”。(2)教师指导如何填写姓名、观察日期,然后一边讲解画植物的顺序及方法、一边用贴图进行展示。(3)学生根据评价任务画出植物简图。(4)教师展示学生简图,并请学生相互评价,说说好在哪里。(5)教师用图片演示这课植物开花的过程,揭示这株植物是。
这个环节“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程度较高。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非常统一,围绕评价任务设计的教学过程也达到了要求,学生的简图都包含了根、茎、叶这三个植物的主要特征。其实,上面两个环节中,教师虽然有一些失误和不足,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具有比较强烈的“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意识,努力追求着目标与教学的一致性、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总之,这节课体现出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课堂的基本特征。
三、讨论与建议
(一)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确
实现“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核心是学习目标,即课程标准要求在一节课上的具体化。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明白了学习目标,才能教得明确;学生明白了学习目标,才能学得明白。学习目标不仅直接决定了评价任务的确立,而且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所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才是课堂教学的开始。
(二)评价任务要让学生喜欢
评价任务依据学习目标,用于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嵌入教学过程,用于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好的评价任务不但要指向学习目标,还要追求具体、清晰和明白,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要让该年龄段学生喜欢,并且以能实现的方式完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进行自我引导和调控,明确学习的方向。
(三)学习活动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美术教育理念和美术课程体系也逐步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有很多教师仍然摆脱不了“我教你画、我说你听、我动你跟”的陈旧模式,教学方法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依据,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算高效呢?美术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效率。
一、对两节“同课异构”的美术课的思考
“同课异构”是指使用相同一个年级,相同一本教材并且相同一个课程内容,但是经过不同教师用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去设计这个课程,最终形成表现内容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种使用同一个课程设计不同结构的教学方法就称为“同课异构”。
2013年5月,在我市湘版美术新课标教材培训暨省美术课题开题会上,我有幸听了两节同是《变色龙》这一课“异构”的设计课。针对这不同设计的两节课,对比发现,因课堂教学设计不同,教学效果也迥然。下面试分析以上两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带来的教学效率。
两节美术课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对比
■
设计一:从三维目标的达成分析这节课,教师为达到目标一(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目标二(掌握一定的表现技法——重叠画法)设置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示范和讲解为主,学生只是看、听,少有实践、思考。而学生活动一填色练习中,教师选择用圆形纸片的方式填色不便于学生操作,而且圆形的色块粘贴在变色龙线描稿上与变色龙形态很难融合,达不到使变色龙“变色”的目的,加上该环节耗时过多,导致下面的创作活动时间比较仓促,许多学生难以完成有新意的作品,作业单一,缺乏创意,最后评价环节也只能点到为止。学生在这节课上获益较少。整堂课的教学效率较低。
设计二:从整个教学过程看,这节课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衔接自然、深入浅出,时间安排合理。教师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演示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无形中激发了探究的乐趣,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大胆自由地去实践,设置的学习活动趣味性、参与性强。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达成了三维目标:学生了解了变色龙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重叠画法的表现技法,每个学生都画出了一只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变色龙,这种轻松、趣味式的教学又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和热爱,促成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总之,这节课结构科学,教师注重引导启发式教学,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是一节学生乐于参与、高效的美术课。
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众多新观点、新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成为教师的普遍共识。向45分钟要效率、要成绩,高效教学理念的落脚点也正应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目标。通过本次同课异构的听课学习和思考,我对高效课堂提出几个见解,与大家共勉。
1.教学设计的高效
高效的教学设计是用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所以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科学地制订学习目标。目标的制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以学定教”,不可盲目地高要求,目标过高,学生无法完成,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受到打击。目标太低,又达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课堂就更无高效可言。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任何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都有它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出发,才能为课堂的高效教学提供好的前提条件。
2.活动设计的高效
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愉悦性、参与性、融合性、创新性。美术课教学重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特别是中小学的美术课更加侧重愉悦性、参与性。比如,《变色龙》的教学,在教师乙的课堂上,首先用贴合小孩子心理的“介绍一位好朋友”引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思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呢?接下来播放一段幽默的动画视频,变色龙是其中的主角,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题,同时学生通过动画对变色龙的形态特征也有了最初的认识,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评价设计的高效
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地学到知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在此次同课异构的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越高,争取成功的愿望和表现欲越强。课堂评价中的教师评价应该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以正面的鼓励为主,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只要敢尝试肯努力,就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与同学的认可。同时,教师在学生互评中需要耐心引导,促使学生运用适当、合理、准确的语言进行评价,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评价水平。自我评价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做判断,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找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
以上是我对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思考和认识,美术教学的合理、高效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累积、总结,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创造出更加科学、完善的美术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政治课堂,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教师本想当堂解答,却因问题的特殊性而一时又无法解答。在教学中,出现这种状况是无法回避的,只有正确认识,总结方法,才能较好地改善这一现状。
一、政治课堂学生说“不”的三类问题
(1)教师在短时间内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例如解释“”是反政府、反人类、、反科学的本质时,学生突然提问:“老师,你说‘’与科学文化知识背道而驰,给社会、家庭带来了灾难,可是为什么当初一些科学家甚至领导也练了‘’呢?”这个问题的成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难以在课堂上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这时如果政治老师回避问题或说自己不清楚不仅会让学生失望,还会淡化自己所授知识的可信度,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立即解答又难以说清楚,容易忙中出错,甚至让学生感到老师在疲于应付。
(2)实践中的某些做法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而产生的问题。一次,我讲到《依法保护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中的“学校保护”时,一学生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也应该保护我们吧,可是一些老师却在我们作业没完成时经常骂我们。”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一片附和之声,更有个别学生强烈要求学校按规定处罚那些教师。
(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有一次,在学习“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时,有学生提出:“老师,现在到处都在讲‘素质教育’,可我们一天要考四五门课程,这是不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否就是考试?”
二、课堂上学生说“不”的问题的特征
(1)它的产生与教材内容有关联。学生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虑,必然向“教师”这个引路者提出,教师解答此类问题实际上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教师回答时不能轻描淡写或避重就轻,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者的形象。
(2)它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由于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社会阅历相仿,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也正是其他学生的所思所虑。解决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同时教育了其他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教师,这类问题更是不能回避的。
(3)它的存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学生的问题源于教师所授知识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使学生产生的困惑。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解释现实社会现象、认识社会的过程。
三、课堂上学生说“不”的问题的解决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并不应回避实际问题,也并不应无限超前或落后于实际,而应把它和实际相结合,与帮助学生解决头脑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觉得政治教师所讲的东西有用,这样他们才会爱学、乐学。教师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2)“赞赏+引导”原则。学生发言时,教师应给予期待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欣赏的态度并认真倾听,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因困惑而提问往往是政治课堂最精彩之处,学生的提问在很大程度上也给教师以启发,进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教师对学生观点中的“合理内核”应多加鼓励和赞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去伪存真”。
理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1.作为教师,必须唤醒“学生主体”的意识。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它将以问题为轴心,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读书,获得对语言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多向交流,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探究学习,不断增强获取新知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为学生,必须确立“学贵质疑”的思想。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教得再好,学生无动于衷,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逼迫”学生发问,哪怕非常浅显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让所有学生知道老师喜欢敢于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学生。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也能得到老师的认真关注,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要让学生学得有尊严、有个性,需要充分发挥赏识管理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作用,让学生在寻求帮助时受到特别的尊重,觉得提问是好思敏学的一种表现,是聪明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特别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发问切中要害、角度新颖的学生,给学生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
二、授之以渔,学会质疑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理应由学生解决。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难也在所难免。教师不要过于急着替学生解决问题,而应注重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有意义的学习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学生通过同化、顺应,接受了多少事实性知识,掌握了多少程序性知识,品味到哪些情感,产生了哪些遐想,加上学生个体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千差万别,这些情况都使教师难以全面了解。而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疑惑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变无疑为有疑。并且有意识地渗透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
1.从课文标题上提出问题。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泼水节在几月几日?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为什么会难忘呢?
2.从重点词句上提出问题。如《白杨》一文中,“沉思”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3.从情节发展上提出问题。如《登山》,列宁出发时走小路是为了赶时间看日出,可回来时为什么还要走小路,并且走在前面?
4.从内容结构上提出问题。如《登山》,课文主要写列宁同志与困难斗争、自觉锻炼革命意志的精神,为什么还要加上一段登上山顶看到日出景色的文字?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
5.从人物言行上提出问题。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写道:“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在这段话中,为什么重复“这一条”,不说所有的呢?省略号表示什么?
此外,还可从文章矛盾处、空白处、标点处、蕴意上等提出问题。开始,学生可能觉得无从问起,提不出什么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仅限于字词句上,没有实用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多示范几次,使学生的提问水平逐步提高。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
三、认真研读,善于质疑
我忽然发现身后传来了一片“舒了一口气”的声音。
一位较年轻的干警站起来,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小朋友们,童年是美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才第一句话,便引起了咱六年级同学的怨言——“什么?‘小朋友’?”“他才小呢!”“我们都快初中生了,凭什么叫我们‘小朋友’!”“住嘴!”老班们又活跃起来。那位干警似乎什么也没听到,继续说:“可是,没有人是永远一帆风顺的,到处都是危险,到处都是陷阱。不懂法,不守法,便容易走上歪道。我这儿有一个真实案例……”他的语气忽然变得严肃,大家也随即安静下来,一阵子,便只听见干警的说话声与“沙沙”做笔记的声;我也第一次发现,顽皮的同学也有安静的时候。
轮到5岁的孙炳坤了,他胆怯地小声说“饱”,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糖果不放,这个细节让富有经验的赵老师捕捉到了。看来他没有弄明白“饥”和“饱”的含义,得想个办法!“你要是不饿,就坐在后边玩吧。”赵老师故意说着。一会儿,她回到孙炳坤身边,问“是不是想吃糖?”孙炳坤点点头。“想吃东西就是饿了,不想吃东西,才是饱了。记住了?”这次,孙炳坤似乎明白了,终于跟着说出“我…饿…了”。“不错!”,她赞美地摸了摸孩子的头。
这是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聋儿班的孩子们在上生活认知课。从1992年开始,这里就接收听力障碍的学前儿童,因此,在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一、审视课堂
在我们的课堂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儿童以纯粹的知识学习为主以及被过度的看护、管制和规训,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及其自由成长的智慧。逐渐变得被动、刻板、僵化和苍白。他们所获得的各种知识与他们自身的心灵需要相分离,并成为了自主发展的异化物,这使得他们逐渐地失去了个体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创造性,他们潜在的智慧成长被阻隔了、遮蔽了。
一个学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听数学课,是因为教师把课堂分配得极具条理,根本用不着我们去担心,顺畅得像高速公路。”这段话对各位老师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新课程标准中的“我能做、我能读、我能说……”统统被各位老师代替了。孩子在课堂就像倍受优待的婴儿。对于这一普遍现象,东北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有过一段十分精妙的评析: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是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的答案为止。这不禁使我想起这样的一则笑话:课堂上老师讲天花板一词,有一位学生问起什么是天花板,老师启发说:你头上面是什么?生:头发。师:头发上面是什么?生:帽子。师:帽子上面是什么?生:有一个窟窿。顿时闹得学生哄堂大笑。师气急败坏道:笨,头上的就是天花板。
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的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普遍现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由于教师长期的唱“独角戏”使学生在纯粹的、外在的知识面前逐渐丧失了个体意识、主置、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知识不仅没有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实践经验和力量,反而成了他们的精神负担。
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一种外部压力,而非个人成长的精神动力,他们并没有感受到知识越多越主动,越快乐,反倒觉得知识越多越被动、越痛苦。
在日常课堂里,由于学生们没有体验到做知识主人所特有的学习兴趣和快乐,只是被动的接受,因而成为以考试为唯一价值指向的知识的“容器”或“奴隶”。
在大力倡导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我们是需要深刻的检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约定成俗的课堂。
二、改革课堂
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提出几个为什么;不在于讲授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而在于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否感兴趣;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不在于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于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信心;不在于学校走廊上悬挂了多少名人名言,而在于学生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由多少深刻的感受……
儿童来到世界上不只是作为空荡荡的“知识仓库”。他们走进学校不单是为了让教师通过严格的管理和一系列特别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许多规定的课程内容。他们的头脑绝不是一个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转知成识 ”和“转识成智”,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呼吸和搏击。
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是知识充满活力,不能是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故此,所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决不是那种仅仅占有了许多书本知识却食而不化的人,而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愉快的成长。让知识增长他们的智慧。
三、理解课堂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千古真理,细细思量做到的又有几人?课堂是宽容、善待和正确的引导人的地方。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儿童身上充满着天真、幼稚、无知。面对儿童,教育者应该时常检视自己的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永远保持一份敬畏、责任感、谦卑和宽容的情怀。
我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喜爱看古典武侠电影。在这些影片中时常有这样的场景:拜师学艺。师傅能够用极其简单的器材,再加之一句或几句提示都能使弟子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绝学。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我认为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师傅的方法得当。其二,徒弟的专心好学。我们是否也从中有所感悟呢?
课堂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构建的地方。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尤其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因此,教育者应该懂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道理,应该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而不是迫不及待、随时随地地去教育别人。
课堂是一个允许、包容、甚至鼓励儿童“犯错误”的地方。探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需要关心、安全、理解、支持和保护的环境,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孩子们整天生活在批评、指责之中,无形中时常给他们以暗示――我不行,那么他们很快地就会自责和自闭。
课堂是一个活动、游戏的场所,是开发、放飞孩子们想象力的地方。教育尤其是课堂教育,需要解放儿童的思想,放飞儿童的心灵,让他们“从做中学”。
理想的课堂活动犹如人生之探险,智慧之博弈。智慧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先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当代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具有机敏、幽默、豁达、洞察的智慧。教师之“魅”在于用智慧的生命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以唤醒更多智慧的心灵。
【启示】
1.课堂不仅具有传达知识,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课堂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们心灵的体操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课堂既要体现热爱和追求知识,更要体现热爱和追求智慧。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人格。
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愉快的成长。让知识增长他们的智慧。
3.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顺应课改或随波逐流,更不能对课改持悲观态度。要先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着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观念;然后认真学习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积极与同行开展校本教研,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标精神,切实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白萝卜和冰糖煮水可以止咳,润肺,去火。如果肺热咳嗽喝白萝卜和冰糖水效果很好。
冰糖雪梨用雪梨,冰糖一起慢火炖制而成。冰糖雪梨具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之功效。梨确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肌的作用。因此对急性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现的咽喉干、痒、痛、音哑、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效。梨又有降低血压和滋阴清热的效果,所以高血压、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处。冰糖,雪梨如果再加入琼珍灵芝一起煮,止咳润肺效果更明显。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高效课堂师生互动多媒体阅读品味
一年一度的“同课异构”活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并且圆满杀青。两位老师各有千秋。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文本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学活动,其实质是发扬个性、发展共性。同样是讲授《像山那样思考》这一文本。我校的张老师思路清晰,结构合理,以导学案为蓝本,深入探讨研究,解决导学案的。而徐州一中的王老师则技高一筹,在没有学案的情况下,将所有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点面结合的方式,引导开来。同学们在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质疑、解疑,领会文本主旨的本领。在学习中进步,在比较中找差距,这也许是每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学校办学要有特色,教师成长更应该有个性。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请多给老师们一点施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多多提供这样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
两节课的共同点是都注重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位语言,把握作者情感。同时两位老师都有一定的范读。指引学生学会泛读、精读、品读,学会在阅读中品味领悟。我觉得这点两位老师都做的非常好。因为我觉得读书声是每节语文课都不能少的环节,缺少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是残缺的不完美的。然而现在许多老师单纯的追求语文课堂的新式多样,尽搞些花把式。盲目追求新奇的同时忘记了语文课堂的根本。授课者与听课者互动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授课者与听课者互动,做到授课者、听课者、学生信息对称,听课评课活动才能有其实效性。任何一节课都是教学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听课评课活动的实效性取决于我们对课堂背景的针对性的了解。
教学的价值在于追求有效。有效指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课堂活动内容的价值,关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参与,主动参与。这次评比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可谓是颇具匠心,思路清晰,追求实效。二位教师都突现各自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