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2 05:35: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电影毕业生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除中国本土电影之外,外来大片在中国市场上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美国式大片之外,其他欧洲国家的电影,在现如今的电影市场,也越来越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些外国电影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基本上都是以英语为通行语言。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速,英语越来越成为国际语言。英语是最为重要的交际语言,很多人不能亲身到世界各地,但是在电影世界里,很多导演都喜欢到世界各地取景,在电影的世界里,透过小小的银幕,就能随时随地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风情。语言是最好的交流方式,而英语作为最流行最通用的语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不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英语电影是十分受欢迎的。从很早的时候,中国一些电影厂就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他们训练和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台词翻译的人,这就很好解决了语言不通的障碍。本文试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对电影翻译进行分析。
一、字幕翻译与等效理论
电影是属于具有传播效果的艺术,不同国度的电影,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语言,同样也是文化中的一部分,电影中的台词就承载着语言传播的文化功能。电影中的人物通过台词,通过言语上的交流,来传达不一样的含义,来联络感情。可见,台词翻译是一件多么重要的工作。大部分需要进行翻译的作品,都是外国作品,很多人担心将英语翻译成中文,总会存在水土不服、词不达意的效果。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或许达不到想象中的效果。但在专业团队的操作下,这样的顾虑是不存在的。电影是艺术,艺术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用接地气的台词翻译来操作电影,会让外国电影更具中国特色。
在中国,英语的普及程度并不是特别高,所以在观看这类电影时,还是有诸多限制。不懂英语的人观看总是存在障碍。电影作品中的台词,并不是生硬冰冷的文字语言,这些台词,都是导演与编剧浓缩之后再次精辟的语言文字,每个字,每个停顿,每个语气,都有特别的意义,都包含了不一样的情感在里面。在奈达的著名等效理论中,则对台词翻译有了更为专业的注释。所谓功能对等理论,从专业术语来看,这是从词语的具体意义到语言本身,用相近或相似的其他意义来代替,用最自然也最流畅的方式将这个意义表达出来。这个理论事实上,也从本质上对台词翻译提出了很多现实要求。所谓翻译,必须保证翻译的句子的意义不会发生改变。
二、从等效理论看《毕业生》的台词翻译
(一)语用等效
电影《青春路上》是一部难得的青春励志电影,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别样的青春年华和新农村新农民的人生风采。影片紧扣大学生就业时代特征主题词,真实地演绎了以大学生村官郑杰、方菲为代表的大学生从高校到农村、从理想到现实、从稚嫩到成熟、从失落到成功的历程,充分彰显了新一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精神风貌和生活追求,很好地诠释了“青春在创业中闪光”新时代青年精神。影片真实感人,是一部主题鲜明、艺术感染力强的精品力作。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面对目前就业的特殊环境,我们择业观念必须转变。
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在这一期间,由于各高校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导致这一阶段的毕业人数以平均每年100万的数量在增加,这为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艺术类大学生更是在“艺考热”的狂潮推动下,仅2004年至2007年的增长速度就为72.78%,成为众多高校毕业生中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在教育部相关数据统计中,艺术专业均以就业率低、失业率高而榜上有名。这一系列的数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但收效甚微。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必须了解社会赋予我们的新的任务,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现状,转变就业观念。
一、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过快,同时就业岗位增长相对缓慢,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相对紧缺;相关部门服务不到位,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才流通渠道不畅、就业方式相对单一。我国是一个地区、城乡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者工资福利状况差别也十分显著。据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大学生把眼光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的工作岗位上,很少愿意到基层国家急需人才而又条件艰苦的地区、行业工作。以北京为例,首都的艺术类毕业生基本上都希望留京,其实北京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北京的艺术文化团体虽然多,但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来自祖国各地的艺术人才的就业需求。如果我们的学生愿意像影片中郑杰、方菲一样投身基层、走向中西部地区,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100%,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其实,所谓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二、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我们的就业态度要改变,坦然接受,先就业,总结经验,时机成熟后再有目的地、有方向地择业。艺术类学生就业渠道窄,更要求我们做到先就业。虽然专业方向不对口,但是工作经验是相通的,这对我们以后再择业都是有利的。就如《青春路上》女主角方菲,她的专业方向是计算机并非畜牧业,但她的观点就是,先就业当村官搞生猪养殖,同样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三、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转变就业方式和思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给予了大力度的支持,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我们毕业的学生,真正从事艺术工作的其实占少部分,大部分毕业以后都从事其他的一些专业工作。就业方式多元化的同时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主流。如果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要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那么由就业到创业将成为这种制度变革的一次新的革命。
看完电影之后,深有感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影片刚开始旁白说“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从此上路了”。这句话从侧面道出了大学生村官事业的一个很现实的功用,让那些躁动、困惑的“80后”大学生有了一个奋斗的方向,而且这个方向不是那么遥远和虚幻。
2012年12月22日,北京电影学院高朋满座、明星云集。当天,北京电影学院正式成立校友会,而管理系建系25周年庆祝典礼也于同日举行。作为管理系发行专业第一届毕业生,于冬上台发言,这位年轻的博纳公司总裁表示:电影是做不完的,10年之后我不想再做公司CEO,我的最大理想是回到母校,回到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当老师。真挚的言语背后,是对母校深深的爱与敬意。
梦开始的地方
在中国电影发行史上,博纳影业创下了很多先例:第一个全国零点行动;第一次在亚洲同步上映;第一个在媒体上投放电影商业广告;第一家把公司标识放在所发行影片的前面;第一次集结五大广电集团力量投资电影……13年来发行了167部中外影片,累计票房超过50亿人民币,连续6年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以上。于冬本人也成为国内最成功的电影营销专家之一。
42岁的于冬,有一张招牌圆脸,常带笑,看上去颇有亲和力。见到熟悉的人,或者认识的记者,隔着大老远,他都会热情地跟你挥手打招呼。冯小刚形容他“外表忠厚,内心不安”。
1971年,于冬出生于北京,从小爱好电影的他在临近高考时下定决心,要追逐自己内心的梦想。北京电影学院,这个在所有电影爱好者心目中光环闪闪的地方,成了于冬心中的目标。
“我喜欢电影,但却没有绘画等一技之长,所以当时就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管理系。”至今回忆起踏进北京电影学院大门的那一刻,于冬仍记忆犹新,“从踏进电影学院的那一刻,我就觉得这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2010年,北京电影学院六十年校庆,于冬被选为十大优秀毕业生。作为管理系唯一的入选者,与摄影系张艺谋、导演系陈凯歌、表演系于洋等十位优秀代表一起上台领奖。在台上,于冬特别提到“感谢管理系”,那天,听到下面管理系的同学在给自己鼓掌,于冬很感慨:“我觉得20年,对于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来讲是一个青春的岁月,我都贡献给了中国电影。”
迷茫的时期
1993年,于冬大学三年级,还在为毕业之后的去向发愁,因为他是管理系发行专业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我记得老师问我你想去哪儿,我当时想都没想,我说电影学院边上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我当然就去北影了。后来老师还真是给我第一批分配的,就是分到北影厂。”当时北影有几个苛刻的条件:不分房,所以必须是北京生源,党员,男生,这几条于冬都符合。
从正式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到几年之后转入中影,于冬一直做电影发行。在国有体制内摸爬滚打的几年,使他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变革的见证者。当时刚刚被迫扔掉铁饭碗又要面对进口大片的北影厂,和其他地区的制片厂一样,都在酝酿着内部的变革,电影厂要打破原来的统购包销的方式,搞自主发行。可以说,于冬在最好的时机进入了电影发行这个行业。当年于冬班上的17个同学,毕业后都去了各大电影厂。“如果说我和保利博纳相比其他民营发行公司的优势,那就是我们很专业。”科班毕业的于冬自豪地说。
最初,于冬是北影厂一个普通的发行员,主要工作是到全国的各条院线、主要影院发行北影厂的电影。和现在的影院和发行有比较固定的分账模式不同,当时就是靠发行员卖拷贝,谈票房分成。“基本上每去一个地方就是喝酒,一杯酒就定一个拷贝,就是1万块钱。你多定我几个拷贝,我就多喝几杯酒,”于冬回忆说。
陈凯歌曾经跟着于冬发行《和你在一起》,一起跑了几天,陈凯歌感慨道:“于冬挺有意思的,每天背着个拷贝哪儿都跑,哪儿都一顿大酒,从早到晚,三顿酒,谁受得了?弄不好就叫推销员之死。”曾经在上海影城工作的陈庆奕记得,当年还是发行员的于冬很有亲和力,“其实那时候片源少,遇到好的片子大家都抢。于冬给人感觉很好,为人处世很周到。”
1994年之后,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电影改革政策出台,制片厂也都会有新的应对调整,发行方式必然改变,于冬就在这种逐步深入的电影改革中成长起来。
一年后,中国电影业发生了很多事。那一年,北大华亿创始人董平买断发行了陈凯歌耗资巨大的《荆轲刺秦王》;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投了第一部电影《甲方乙方》,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商业时代……但那一年也是中国电影行业的低谷年,全年票房不到5亿元,用导演何平的话说:“中国电影都快要崩盘了。”
“我记得1998年、1999年的时候,中国电影处在最低谷的时期,和我同期毕业的同学,基本上98%都不干了,只剩我一个了。那个时期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迷茫的时期,就是不知道这个电影会怎么样,因为太惨淡了。”于冬说。直到现在,像他这样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做发行的人,在电影圈也非常少见。
走出体制
“事实上,1998年前后的那个低谷,也是酝酿这电影业产业化变革的一个前期。我觉得就有点像黎明前的黑暗一样,等待曙光。”于冬说。
那一年,华谊兄弟成立,张艺谋拍了《我的父亲母亲》,章子怡拿了百花影后,贾樟柯因《小武》和《站台》在全世界拿奖备受瞩目,陈凯歌的《刺秦》已经开启了大片时代。
“所有这些电影人,民营的电影公司都在蠢蠢欲动,都在发力,都在启动,对我来讲很新鲜,这也酝酿了1999年以后,我从中影集团出来,组建博纳发行公司。”于冬回忆说。1999年,29岁的于冬和几个伙伴创立了博纳文化公司,公司主营电影发行。当时公司注册资金30万元,其中27万都是借的,只有3万块是于冬多年的积蓄,“这都是留着娶媳妇的钱。”
那个时代,每年拍的一大堆国产影片,绝大多数都躺在片库里。于冬瞄上的第一部电影是黄建新执导、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说出你的秘密》,当时已拍完3年。
于冬私下找到黄建新,“我很想发行这个电影,但是没有多少钱,先给你30万作为定金,做不成做得成,你就相信我一次。”全部身家都交出去后,于冬还需要钱,付款洗拷贝、发行,他硬着头皮去找别人借。
最终,靠着多年做发行在各地积累的人脉关系,《说出你的秘密》收获1000万元票房,于冬从中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50万元。
有追求的投资者
如今十余年过去,昔日对手们纷纷倒地,活跃着的几家公司也已走上各自不同的道路。而博纳依旧沿着“大制片厂”的路线默默耕耘……
《桃姐》《窃听风云》《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美人草》《新警察故事》《孔雀》《我的兄弟姐妹》……提起于冬,提起博纳,背后紧随的是上百个曾红极一时的知名电影。只要你时常走进电影院,那么十年来,你一定看过于冬发行或投资的影片。于冬,这个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为电影事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10年12月,40岁生日前,于冬把博纳影业带到纽交所上市。有人问他:“上市之后,你拿钱干嘛?”他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建院线、投银幕。”
于冬给博纳的定位是做“百年老店”,立足本土市场,通过发行,向上游制作延展,又向下游的电影院拓展,完成上下游的垂直整合。5年来博纳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合肥、长沙、西安、苏州等城市已投资建设20家五星级多厅影院,163块银幕。未来三年,集团将在全国增建40家影城。博纳每年还保持稳定发行15部左右的电影,其中,自己投资出品的占10部左右。
于冬的另一个野心,是将业务向美国主流市场拓展。如果说,于冬在2003年赶上了内地和香港合拍片的潮流,他现在看好的下一个潮流则是:内地和好莱坞的合拍片。
中国进口大片的配额制,注定美国大片不可能随意进入中国市场。“美国公司不能在内地成立制片、不能搞院线、不能做发行、不能建影院……但是我可以做,这就是我的机会。”于冬说。
动画产业已是重要的文化产业支柱之一,而作为动力源泉的高校动画教育却面临着“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为何高校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动漫企业的需求?高校动画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将进行重点解析,首先来了解下动画教育的发展。
1中国动画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动画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万氏三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动画人成为中国动画的开山鼻祖。对于动画人才的培养是从上世纪中期开始,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动画大师在由颜文梁先生1922年创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里开设了动画科,这里成为我国最早培育动画人才的摇篮。至两年后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动画科毕业及肄业学生总计40余人,被分配到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工作,众多驰名中外的动画大师与名家们都是出自这里。1952年秋,该科被并入北京电影学院。1959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动画专业专科班仅招收了两届大专学生,于1963年停办。
期间中国动画停滞十年,此时北京电影学院也只培养了两届动画专业学生,仅仅是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定点培养基地。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招收动画本科学生,尽管十年间只招收了三届学生,不足50人,但为中国动画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八十年代后,国产动画的内容出现低龄、幼稚化的现象,使其普及范围逐步缩小。而进行产业化模式制作的美、日电视系列动画片蜂拥而至,占据国内播出市场的半壁江山。众多外方独资或中外合资的动画加工厂纷纷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凭借丰厚的酬金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动画专业人才,从事动画制作的中期加工环节,导致本土的原创型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制作的产业结构。从此,动画人才缺失的问题成为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动画长期处于文化产业的边缘化地位,直至90年代中期,政府与社会各界才开始重视与保护动画产业,随后的十多年中,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限制境外动画、保护本土动画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本国的动画产业。
在我国动画产业落后的背景以及国家振兴文化产业美好的前景下,教育界清晰的意识到产业需要人才,动画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于是,高等动画教育轰轰烈烈的展开。1996年,北影动画学院正式开始每年招生;1999年南京艺术学院设立动画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动画学院。此后,动画专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艺术类、综合类院校中设立,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新兴专业。
2高校动画教育的现状
2012年,中国动画行业仍在继续蓬勃发展,政府每年都投巨资支持动漫产业基地的建立,全国纯动漫卡通企业(含工作室)约有12500家左右,人才缺口超过80万人。如此大的就业缺口,对于高校来说,确实是喜闻乐见。据不完全统计,至截止到2012年,我国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高校约达1300多所,在校生约60万人,每年将有10多万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步入社会。
然而,如此热门的动画专业却在《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被评为就业红牌专业,并且是连续三年(2011~2013)获得此“殊荣”。80万的就业需求量,远远超出了10万毕业生,为何动画专业还被挂红牌呢?为何动漫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失业多,而动漫企业却天天叫喊着人才急缺呢?如此井喷式的发展,却造成了人才大缺口的后果。由此可见,高校虽“批量生产”了大规模的动画人员,但并不符合产业与企业的要求。业内专家表示:“高校培养出来的动漫人才不能与动漫企业有效对接,是导致‘企业招不到人才,动漫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如此,我们就需要分析下高校的动画教育。
大多数高校的动画教育存在诸多通病,可从老师、学生、学校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师资力量不足。像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院等这些办学时间长、专业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的顶级院校毕竟是少数,由于大多数院校的动画专业开办时间短,大部分的动画专业教师往往是东拼西凑,靠其他相关专业(美术、计算机)转型而来。真正科班出门、对动画创作深入了解的动画老师凤毛麟角。另外,为了要达到教学评估中关于教师学历比例、职称结构等要求,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将学历、职称作为应聘人员的资格审核条件之一,只招聘博士研究生,而据了解,目前国内设有动画专业博士生的学校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一所,每年招收的学生只是个位数,根本无法达到高校的招聘需求。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忽略了该专业的特殊性,动画是一门动手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相对于职称、学历更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真正参与过动画项目制作的人才。
其次,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而展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生源情况也是很重要的。在中国进入大学学习动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艺术类考生,在进行美术统招考试时,往往只是考素描与色彩,但动画这门专业格外需要学生的速写、默写、创作等能力,可在美术招生考试中却忽略了这些专业特殊性,以至于最终入学的学生基本功并不扎实。此外,部分学生文化课成绩偏低,为了能进入大学混个文凭,往往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二三个月的突击训练,而取得了艺考的通行证。目前,这部分学生并不占少数,但其艺术素养偏低、进入大学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于动画专业兴趣也不浓厚,单纯为了文凭,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第三,学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包括硬件设备与软件环境。少数知名学府具有出色的硬件条件,如教学场所宽裕、仪器设备先进、教材资料丰富,能够充分满足教师、学生的教、学、研的使用;大部分学校虽然配备基本的硬件设施,能满足正常的使用,但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教学场地少、理论教材缺乏等问题;还有部分学校连最基本的线拍、动检、非线编辑设备都没有,单靠几间画室、机房,就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怎么可能进行创作、实践呢?此外,很多高校对于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大同小异,都号称要培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原创性”、“复合型”人才,而在现有的生源情况、师资条件、教学设施基础上,绝大部分学校很难完成这个目标。
3总结与思考
我国高校的动画教育在短短二十年中,不论是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确实是为社会输送了很多人才,这点值得我们肯定。但也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针对本文中谈论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不论是师资、生源、还是学校的专业建设方面都应该考虑到动画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性强。如:积极展开产学相结合,放低学历职称要求,多引进些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人员,也可派遣高校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或者深入到企业内部顶岗实践。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增强有效对接,采取类似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模式,使高校毕业的人才符合企业要求、满足中国动画产业的需求。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文与艺术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十多年的反复,目前美国高等教育的艺术教育包括电影与电视教育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课程安排更加注重实践性:
第二,教学人员更加注重技术性:
第三,教学目的更加注重市场性。
众所周知,在美国大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教学委员会。按照美国大学的规定,每位教学人员,无论是刚刚参加工作的讲师或者是资深的终身教授,每个学年都必须参加一个教学委员会。而其中有一个称为CurriculumDevelopment Committee即课程改革委员会,负责对于新课程的建设的审批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因为它负责对于学院每个系的监督。按照北卡州立大学的规定,如果有的系在三年内没有新的课程建置,就会受到警告;四年就会涉及到工资升迁等。从九十年代开始,美国的艺术教育专业包括电影与电视专业增加了不少新的课程同时也删除了一些传统的课程。如果同八十年代的课程进行比较,大约50%的课程是新课程――不仅是理论,就是技术性的课程也有较大的改变。课程变化的更大特点就是有一些课程的寿命很短,大概讲上两三次之后就不再开设了。
当前美国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更加注重实践性或实用性。比如说传统的美术教育即艺术(Fine Art),学习油画的越来越少了,而学习设计的越来越多,于是油画课程就由过去的五个课程减少到两个课程;而设计则从两个课程增加到六个课程。电影专业中的电影理论课程过去是两个课程六个学时,现在减少为一个课程三个学时,有的学校则完全取消了这个课程,改为电影与电视传播理论或影视理论等。电影史也是如此。或者改为电影类型研究或改为特殊的电影文化史。这样,从七十年代已经确定的传统的电影课程:电影理论与电影历史,就被改变了。当然,也会有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出现:比如说电影理论改变名称或改变一下侧重点变成电影美学(Aesthetics of Flim)或者电影哲学(PhiIosophy of Flim)等。当传统的电影学课程被减少之后,多余的学时可以用来开设更多的实践性或者技术性的课程。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电脑与网络的流行,特别是新兴科技在电影与电视创作中的应用,美国大学影视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影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这样,类似电脑合成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多媒体设计,三维动画网络音响设计,数字剪接等课程分外流行。而且电影电视专业的实践课程也从过去的摄影棚和暗房实践转到实验室即电脑实验课堂Lab进行。
由于上述的新型课程的建置,美国大学影视专业的教学人员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成为新的教员。目前,由于美国经济困难,美国大学的工作也越来越难找。美国影视专业目前并不是很热门的专业,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比起八十年代减低了不少,因此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一位有电影历史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一名仅有硕士学位的电脑图像设计专业的学生却被聘用为助理教授。以北卡州立大学为例,在电影电视专业中的从教人员中只有一位是博士学位的教授讲授电影与电视的历史:还是美国电影与电视历史:同时他还开设电影理论的课程――一年只开设一次。而讲授电影制作课程有三位分别教授电影摄影,电影录音和电影后期制作。而有五位开设数码技术的教师,而且他们的课程还是高级课程――即三和四年级的课程。这样,就出现了重实践或重实用而轻理论的情况。
同目前国内出现的情况相似,由于美国经济的困难,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出现困难。同其他专业比较起来,影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还好一些,特别是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但从就业的机会和需求来看,绝大多数是属于技术性人才,按照美国迪斯尼公司的一个报告来看,未来五年到十年这家公司将会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人员退休,而且由于国际上的发展,他们需要大约雇佣五万到八万人员,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从业人员为技术人员。在这个报告中还透漏将在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大陆招募上万专业人员。人才市场的这种情况就使得美国影视专业的教育的目的有所改变;从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转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培养的技能式人才。
由于电影与电视在美国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娱乐形式,美国大学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电影电视热。这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大学里面的影视专业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而有关影视的课程却越开越多。从九十年代开始,在美国大学中最为热门的就是跨学科研究(Jnterdisciplinary Study)。我们不是说这种研究不好,应该讲这种研究非常好而且非常重要。但是,这种研究也为一些“半调子”或“二把刀”提供偷懒或者“成为专家”的机会。目前,美国大学里面出现的影视研究热就是一个例证:很多人把影视作为媒体,在“文化研究”的大旗下进行各方面的研究而开设各种课程。比如《女性电影研究》《电影人类学》《电视与社会》《黑人电影》等等。注意,开设这些课程的有些教授并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影视教育,甚至缺乏基本的影视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具有其他的专业学位,就敢开设这些电视与电视的课程。有些教授就很聪明,比如在教学中避开专业性的电影作品的形式分析,而侧重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主题、思想与故事的分析。
我这里特别想说一下“文化研究”。曾几何时,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y)在美国和中国被炒作的红及一时。有些人甚至认为文化研究彻底改变了当代电影研究。当传统的电影理论与电影历史研究遇到困难时,文化研究为电影研究开拓出一个更为宽广的研究区域。但是我以为,目前流行的文化研究是替代不了传统的电影研究的。我们可以把文化研究作为电影研究的一个特殊的、具有独特意义的研究部分,但却不能用文化研究替代电影研究。
以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北卡洛莱纳的几所州立大学的影视教育为例,美国学生学习影视艺术,似乎比中国学生更自由,更独立,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因此也就相对地更轻松一些。在北卡州大的16所大学中,大约有几百位以影视艺术作为专业的学生,大多分布在不同的院系里面,有的属于视觉艺术院系,有些属于传播院系,也有属于影视艺术院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对于影视艺术学士学位要求是128个学分,其中专业课程至少为54个学分,即要求至少15-16门专业课程,一般通识课程即要求的公共课程要求必须有44个学分即12到15个课程,其余的选修课 程为30学分即8-10门课程,非专业课程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任意选择。而且,学校也为了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课程,来增加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底蕴:对于美国大学来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作型能力的技术精湛,学识充实的创造型人才。
美国大学目前还出现把影视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来开设的情况。庄于美国人对于电影与电视的特别关爱:美国人到电视院观看电影的次数要远远地高于中国人,而电视是每个家庭必备的电器,所以美国大学中开设电影电视的公共课程作为每个学生基础教育课程。虽然各学校的影视课程名称不一,比如有的叫《电影欣赏》《电视观赏》《影视经验》《影视概论》《电影与视觉媒体》等,但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就是讲如何观赏电影与电视的。这样的课程很受欢迎,因为学生们有机会观看更多的电影。除了作为公共课程,其他各系还开设有关的特殊课程,比如文学系开设《电影与文学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妇女与电影》乃至《功夫电影》等。这些课程除了对本系开放,还可以作为选修课程供其他系的学生们选修。
对于影视艺术研究生来说,除了要求学习一些影视技术课程,还开设了大量的历史,理论,批评等专业方面的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划分细致和严格,研究生可以从电影制作,电视制作,影视剧作,动画技术,特别是3一D动画,数码电影技术,摄影,美术设计,剪辑,录音等专业技术课程,一般研究生可以选修3―5门专业技术课程,获得15―20个学分:而其他的课程,比如影视导演艺术,影视编剧,影视理论与批评,美国电影史,和世界电影史,最近比较热门的东亚电影历史等,都是研究生要求学习的,记得在一次中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研讨会上,很多教授提出影视教育是要培养一些“拍”电影或“做”电影的,还是要培养一些说电影或“谈”电影的人才时,大家展开了争论,但由于某些原因,这场有意义的争论从来没有进行下去。实际上,目前国内无论是做电影,还是说电影,都是人才缺乏,因此美国大学的影视教育是有借鉴意义的。
在社会主义农庄成长的小女孩养着具有政治符号象征的宠物,在经历了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后的矛盾和蜕变,最后意外葬身于拆迁爆破的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是对坍塌意识形态的追忆与纪念?这一点正是为广大网友所攻击的,宣扬其为前苏联招魂的举动是为开历史的倒车。
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短片讲述的是一个“就是一个女孩走着走着,后来她死了”的故事,但其中的政治隐喻却引发了中国,甚至是俄国网友的各路解读。象征着颇具争议的前契卡(克格勃)领导贝利亚和杰仁斯基的萌宠物引发广泛争议,“再卖萌的外表也改变不了历史上杀人如麻者的嘴脸”,而“我们的战士,神圣的信仰,永远都不会磨灭”则触动了苏联情结者内心深处对纯真年代的回忆。一位俄国网友表明,“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当做它(1991年苏联解体)没有发生,假装忘记了我们曾经所有的光荣与梦想。”
电影中小女孩有这样一句台词:“妈妈已经背叛了我们,他们都背叛了我们!”
“不是我们背叛了你们,而是你们背叛了人类。”豆瓣网友如是评论。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教育爱的含义: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研究的意义:
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对改进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容忽视和冷落的。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肩负的是教育幼儿的重任,对他(她)们进行角色塑造,确立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使他们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爱,那么她就不能真正理解教育,也就不能真正热爱儿童。大学教师用自己的教育爱思想来感化和传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素养有关的课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
目前国内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相比国外,我们做的还有很多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XX年度细分产业研究报告产业报告调研报告20XX年报告行业报告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国历史上对教育爱虽然有过提及,解放后虽然斯霞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之上,并未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教育爱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但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经验和理论上,未能在实践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采用多种方式: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手段来做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为教育者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的新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和毕业班的学生,包括学前教育本科生、五年一贯制毕业生、高职毕业的谈话,和发问卷请她们填写,这也是一种让她们认识教育爱的重要性的途径,也会使她们从新的角度和用新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职业情感,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儿童。
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昆体良已明确认识到并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
①裴斯泰洛齐不仅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爱的精神。阿图尔布律迈尔指出:在裴斯泰洛齐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爱。
②正是这种使所有人感动的炽热的爱促使他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以实践其教育理念。昆体良、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却没有对教育爱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育爱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到后来学者了。凯兴斯坦纳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而是教育所必需的。其次,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他指出:凡不能为爱他人而活着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③再次,他将教育爱视为一些特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爱的内涵有巨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后,他已触及到了教育爱的本质问题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文章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4492858292651.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有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或称毒害性教育的现象。他在强调教育者必须具备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者必须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凯兴斯坦纳关于教育爱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触及影响了与其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的研究。这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明确认识到并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是最提倡教育爱的人,并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教育的根,他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爱。
④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学生价值可能性的实现,即帮助其成为他自己。最后,他讨论了教育爱的特征。他认为教育爱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即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①消极方面:不籍爱以图发生作用。②积极方面:并不意图促进别人的个别价值倾向,而是针对别人心灵的整个价值能力,使他所有的价值倾向发展。
⑤斯普朗格对于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探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并促进了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Goldstein从实践层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她分析了关于教育爱的研究如此贫乏的原因。
人们认为,教育爱太明显了,以至于无需研究。
人们认为,教育爱太复杂了,以至于无法研究。
这有其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初期,儿童教师渴望被人视为专家。虽然照顾与爱(caringandlove)非常好,但它们并不象科学知识那样令人印象深刻(impressive)。因此,爱的研究被忽视了。其次,她非常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她以爱的三角理论(thetriangulartheoryoflove)
二国内研究:
我国向来提倡尊师爱幼。但历史上对教育爱的研究可以说是匮乏的。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认识到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但都未能引起教育者对教育爱的重视。解放后,斯霞总结自身教育经验和体会对教育爱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她指出:热爱教育工作,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当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⑦她同时认为教育爱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斯霞对教育爱的探索主要还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未能在理论上对教育爱进行深入地探讨,也未从实践上去加以研究。这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她提出的母爱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批判。目前,教育爱正开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重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教育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一些人也在这方面做了探讨,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关于教育爱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台湾学者邓石岩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提出:爱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沃土在家庭和学校里,爱几乎是教育的全部教材。有了爱,环境再困苦,孩子还是会健全的成长;失去爱,即使是富裕的境遇,幼小的心灵仍不免枯萎。所以我说爱就是教育的力量⑧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他提出:帮助学生依其根性发展成他自己,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教师的爱表现在慧眼识英雄上,看出每一个孩子的特质,予以启发、教导和训练......⑨再次,他认为教育爱是无条件的。他说:爱是一种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它的特质是给予,所以爱是没有条件的。当教师的心被条件化时,就很难施展有能力或有启发性的爱。⑩邓石岩主要是从活动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爱的内涵。他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爱的内涵
WiseMedia
总结: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爱思想主要研究的文献查阅,我们不难发现:首先,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是逐步深入和发展的。其次,人们对教育爱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再次,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具有局限性,即受限于他们对爱的认识程度。最后,在教育爱的研究方面,我们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缺乏系统的研究,而国外已领先我们很大一截。
研究方法:
访谈法:通过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来了解她(他)们教育爱观念现状。2问卷调查法:自己设计问卷,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出他(她)们的教育爱观念。3文献#from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来自学优网http://gkstk.com/end#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
进度安排:
年6月272015年9月:毕业论文选题;2、2015年9月2015年12月20: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3、2015年12月底2015年3月底前: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框架:
第一章:教育爱的涵义和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章: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幼儿教师对教育爱的缺失第三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分析第四章: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师德(尤其是教育爱)
参考文献:
[1]、[古罗马]昆体良著,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阿布律迈尔主编,尹德新组译,杜文棠审校:《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第67页。
[3]、[德]乔治凯兴斯坦纳著,郑惠卿译:《凯兴斯坦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4]、EduardSpranger著,查岱山,余文堂译,孙志文主编:《人的条件》,(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2年版,第11页。
[5]、[台]王文俊:《人文主义与教育》,(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72年版,第335页。
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目: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
xx年xx月xx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如2015年4月26日或2015-04-26。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15]53号)执行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年2月2015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年3月2015年4月:论文修改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15年12月第1版。
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
WiseMedia
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2015年第6期第140页。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15年第4期第38页。
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第54页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6期,第33页。
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2期,第39页。
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2015年第1期第204页。
《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院(系)审查意见
院系(公章):
年月日
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WiseMedia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WiseMedia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总述
周记一
这是选定课题的一周,所以这周的任务就是选定课题。
关于这个课题,早定晚定,早晚得定,时间越久,想的越多越不同,所以寒假以前的先拟定在我看起来毫无作用。很多事情就是会有人觉得这样做够积极,把时间压紧,结果就是欠考虑。所以当下的事情当下做,比先前预谋有效率很多。因为人都是懒的,在被迫完成一件事情的一段时间之后,那件被迫完成的事情就显得毫无意义。
关于这个课题我想过做一个感人的动画,但是处于没有专业指导自己能力不足不够实际就放弃。另一个是古村落纪录片,这是指导老师之前给我的拟选题,但是老师又表示这个估计有点难,花的精力必定会很多。这周我也找了些资料发现,确实我对这块东西缺乏经验与认识,问了些同学了解的相关内容,制订一份构思拍摄计划,前方真是困难重重。
老师建议如果真的太难就换,我想过剧情片,在毕业前拍一部留作纪念,我原本以为这东西充当不了毕业设计,但随后了解或许可以,那么干脆一起会省事很多,所以当下这也是一方面构思,这个的困难在于剧情如何站得住脚。
继续想想先把周记写了,系统规定明天不写好就会过期,明天的记忆不好说。
老师说500,系统说300以上,因为500在300之上,故先凑字数的发表下签到方案的感想:总的来说后来修改版的方案人性化很多,不过要是能把周五的下午签退给取消掉那就更好了,因为这能有效缓解公交车因超载而引起的种种问题。
周记二
这周的任务和上周一样,还是关于选题的。所谓万事开头难,难完开头事情也就事半功倍了。选题最终敲定为微电影情景剧,也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我认为拍这类的意义就在于能有一帮人回味,所谓影视界的剧组情义吧。很高兴最终老师通过了选题,虽然不是很理解我要表达的故事内容,其实我自己想的也挺简单的,生活化的故事,配上些搞笑元素,有意思的台词,让人共鸣的情感,所谓能让一些经历过的人回想起点什么,也就跟现在爱情电影差不多,但是在结局搞点联想的东西,更让人回味,喜欢想的人能想到很多,而喜欢看过程的把结局当作结局也不会影响整体情感。
剧本是完成了,也许还会再修改修改,之前写的一版同学说太过平淡没有起伏。也对,微电影毕竟是门艺术品,没有亮点或者说没有写细节故事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之后加的内容也许还不够跌宕起伏,但是故事明显饱满了,目前我很有信心拍好,让大家喜欢。那么下周就开始着手选演员啦。演员的表现力在一部剧中的重要性那是相当之大,表现好的话也许根本就不用什么外在铺垫,这可能有点难找,不过我也做好环境渲染气氛的准备。还是不够五百字,就再杂谈谈签到的事情:据同学了解如果签到按了2次,则时间是以后一次为准,所以我也知道了不能无聊去按那个东西。
周记三
这周天气阴雨绵绵,听说还要持续很久。
天气在一个拍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元素,尽管我们没怎么学过光影。所以还是希望天气预报不要再开玩笑,快点放晴,让大家都好进行。
说到这个进行,本周没有太大动作,第一是演员,其实在上周已经大致找好,还没看其表现力。另外就是考试原因。因为本周六要进行一个很重要的考试,所以本周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看书上面。那这篇周记就多写写下周的拍摄计划把。
由于剧情大部分在教室,寝室,少部分在户外,如果计划好的话,把思路理清楚,那么几天还是能搞定的,这股自信嘛来源于跟剧组。想想在校时间也不多了,该抓紧的要抓紧,早点完成拍摄工作后期可以多点琢磨。
一、阳光德育采用三种教育方法
(1)激励。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时刻注意激励学生,让他看到希望,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家庭以及社会的温暖。学校努力做到校园每个角落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氛围。学校的广场和道路都采用希望、友谊、、阳光等命名,大楼采用方正、同方、海尔等命名,采用优秀的企业文化随时感染学生。学校制作了“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文化墙,让“德技双馨、行胜于言”成为每个学生的座右铭。一面由师生共同绘制的壁画更凸显了“职教梦”“青”“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在各幢教学楼的楼道以及宣传画廊中,学校技能金牌选手、高考状元、优秀毕业生等典型事迹的介绍,无不给学生以激励。学校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体验。
(2)引导。一棵小树即使始终沐浴着阳光,也难免会长出杂乱的枝丫。青春期的学生有着各自的懵懂和冲动,缺乏自律意识。学校通过编印学生手册,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明确规范,及时纠偏;利用法制副校长等社会资源,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利用开设模拟法庭,拍摄校园微电影等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文明素养。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真、善、美,自觉走到阳光下,远离阴暗面,始终积极向上,茁壮成长。
(3)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每年开展“美丽教师”评选活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注重在学生中树立典范,每年评选“身边好人”“美丽学生”,开展技能之星、志愿服务之星、文艺之星、礼仪之星等十大学生明星评选,让学生能始终对照先进找差距,瞄准目标见行动,“他能成功我也行,你行我行大家行”,激发潜能,快速成才。
二、阳光德育采取“四结合”实施策略
(1)道德建设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校把“五课一堂”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五课”即班会课、德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团队活动课、五名工程选修课,“一堂”即道德讲堂。班会课、德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改变说教模式,通过主题班会、法制案例、心理剧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团队活动课由各班级团支部组织,通过活动了解历史、培养理想信念。五名工程选修课通过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看名片、背名诗,达到看、读、听结合,学、品、思一体,提高品行,提升修养,培养有儒雅气息的职教人。道德讲堂通过定期开展道德故事宣讲、法制案例评析、模拟法庭巡演,整合德育课程、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关工委、优秀企业文化等资源,让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作为主讲人,讲自己的成长经历,感染、激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各类评比与整体提升相结合。我们把星级班级评比、校市级主题班会评比、市级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与优秀班主任评比相结合,通过评比,激发班主任团队不断研究教育方法,讲究教育艺术,促进了班主任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文明风采大赛、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与优秀学生的评比相结合,尽量扩大评比面和获奖比例,让更多的同学有通过活动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评比,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好胜心,促进了学生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通过形成各项评比的全面参与、逐级筛选机制,提高整个师生队伍素质,打造了奋发向上的优良班风、学风、校风。
(3)社团建设与素质拓展相结合。学校把社团活动列入课表,实现了社团活动的课程化。在抓数量的基础上,重点抓社团的质量,着力打造学校品牌社团。通过加强对社团的考核评比,每年开展社团展示活动,积极拓展社团在校内外的影响力。通过组织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努力在社团内发挥作用,锻炼能力,培养兴趣特长,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4)德育常规与德育创新相结合。学校严格按照“三个规范”和德育督导条例的要求,做好日常的德育管理工作和学生的思想工作,组织学生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并按要求执行。每天开展十项常规的检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用纪律约束言行,用规范提升素质。
在教学中,学校积极进行德育工作的创新。比如,拍摄微电影,持续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组织法制漫画比赛;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组织各班制作班级网页,及时记录班级的成长过程;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理想和奋斗目标;积极开展一班一品建设和评比活动,让每个班级都形成自己的班级特色;组建市级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实现班主任工作的传帮带,让年轻班主任迅速适应角色,提高管理能力;通过编写多部校本教材如《礼仪规范教程》《就业与创业》等,开设校本德育课程,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当下,许多人开始用手机阅读电子报纸,在互联网上在线收听广播,在公交车上观赏移动电视节目,使用微博、微信进行信息互动和人际交流。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信息可以在一瞬间覆盖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人们把这些新的媒介形态叫做“新媒体”。在传统电影领域,受到它的影响,一个新的影视艺术――微电影也应运而生。今天,无论你打开各大门户网站,还是登录各个视频平台,又或者百度一下或谷歌一下,都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微电影。
微电影的作品很多,但成功案例太少。事实上,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微电影作品当中,真正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并获得盈利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一经推出便迅速的湮没知之甚少,有的是昙花一现。很多个人工作室或小制作公司倾其身价拍摄一部作品,结果往往是石沉大海,血本无归。这些不但是物力资源上的浪费,也间接造成微电影人才的流失,为微电影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在中国微电影事业井喷式爆发的背后,微电影的盈利模式却仍然处在探索当中,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微电影的盈利困境分析
1.1草根微电影很难盈利
这点身为草根族的微电影学生爱好者最有体会。笔者走访了河南某高校新闻系影视编导专业的几名毕业生,他们在毕业后成立了一家工作室,主要工作是与婚纱影楼合作拍摄并制作婚礼视频。其中一名学生小王谈到“因为对于拍电影特别感兴趣,所以在大学选择了影视编导这个专业,在学校时就和同学合作拍摄了一部以校园爱情为题材的微电影。毕业之后,和几个同学成立的微电影工作室,拍了好几部原创微电影,而且也拿过一些奖项”。我们通过和一些中小企业合作,他们提供赞助,我们在电影中为他们进行广告宣传,也算抵消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但目前还没有一部盈利的作品,只能依靠和影楼合作来赚钱了。”
在微电影制作中,每一个步骤,比如剧本创作、造价预期、组建团队、选择演员、选取拍摄地、后期制作、发行都需要资金链的支撑,而这就成为了草根一族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微电影的成本从高到低,从几百万到几百都有。但是如果想拍一部质量较高的微电影,成本至少要上万,还不能算上演员的费用。这就造成了草根微电影极难盈利,此外,缺乏营销也是草根微电影无法盈利的主要原因。
1.2微电影没有形成市场化产业链
现阶段微电影的商业模式比较单一,一般是与视频网站和广告商合作,采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和播放,微电影投放的成本并不昂贵,只收取很少的费用或完全免费。虽然如此,就微电影本身而言,却并不能很好的盈利。特别是一些原创的不含商业性质的微电影,几乎连成本都维持不了。原因在于网络这个平台式开放性的,受众可以免费的浏览观赏,并且进行传播。其实,这也就造成了微电影的创作者的版权得不到应该的保障,版权的丧失可能就意味着利润极低。
在这种情况下,微电影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广告商的投资。与广告商的合作是一种获得利润的方法。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微电影的质量。广告植入太少商家不满意,植入太多观众又不买账,这个度需要把握的很准确。微电影想要盈利就需要发展,需要市场化。微电影可以把合作的领域拓宽,比如延伸到音乐、游戏、文学,将行业资源尽可能的扩大。如果还是依靠广告主作为盈利的唯一模式,那么,微电影的前途却是让人担忧。
2.微电影盈利模式探析
2.1举办各种微电影主题活动
青年代表着未来,年轻代表着希望。微电影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对青年学子的引导和扶持青年学子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中。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微电影赛事、节目展演、以探讨,观摩,座谈等形式共同探究微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定向投资等方式把他们吸引到这一行业当中来。这也从一个方面抵御了过度商业化对微电影本身艺术价值的侵蚀,另一方面可以依靠微电影相关活动盈利。通过举办各种旨在推动微电影事业发展,为微电影发掘人才的微电影赛事,微电影评奖和各种微电影节,如中国网络电视台举办的“‘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人民网举办的“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举办的“中国首届大学生微电影节”,“2013海峡两岸微电影大赛”等,都开拓了微电影盈利新渠道。
2.2与广告联姻实现共赢
网络上曾流行过的一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微电影生于恶搞,死于广告。尽管受众对于广告极其排斥,广告性太强也成为阻碍微电影发展的因素。但在盈利模式上的困境让网络视频和微电影不得不与广告联手,在企业的资金支持下,为企业量身定制宣传产品的广告式视频短片。所以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广告,不仅要在节目内容上吸引观众眼球,充分打动观众,同时还要让受众充分感受到企业所表达的品牌精神以及所蕴藏的企业文化,从而找到在兼具艺术创作与又形成广告效益的完美平衡。因此企业在制作微电影时要从新媒体的受众群体;传播目标顾客习惯使用的媒体方式;公司现有的资源对新媒体开发的支持程度。商业微电影必须寻找到这个平衡点,虽然本质是广告,但内容要具有感染力,才能实现共赢。
2.3打造微电影产业链
由于微电影依靠版权获得利润的可能性极低,而对广告的过度依赖会影响其质量,因此微电影想要取得发展,想要获得利润,就需要进行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打造属于微电影自身和周边的产业链。以《老男孩》为例,影片取得成功之后,在影片中由筷子兄弟演唱的感人至深的主题曲《老男孩》也通过单曲的形式与观众见面了,还获得了下载冠军和很高的销量。微电影《找寻真我Love Once More》中讲述了纯美的爱情故事,影片中展示的印尼巴厘岛美景和异域风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很多人看了之后就表示一定要去旅游。这代表了微电影在音乐和旅游方面完全有能力拓宽自身的盈利渠道。除此之外,微电影还可以和人们日常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比如可以开发化妆品、饮食、家居、房地产等方面的领域。另外,微电影可以制作为影像资料发行,让盈利的方式更加宽泛。更可以尝试与电视媒体的合作,从而实现版权盈利。
2.4探索用户付费模式
据统计,2010年手机视频市场收入为7.1亿元,2011年手机视频市场收入为21.6亿元,2013手机视频市场收入预计达到116.1亿元。对于视频运营商来说,随着手机视频用户的增多和用户付费意愿上升,盈利最终将依赖用户收费。由于手机用户大多利用碎片时间,因此作为手机视频重要内容的微电影无疑将从这一快速增长的产业收益的产业中获取巨大的利润空间。
2012年,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宣布将与中国电信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微电影微剧”频道,双方将着力于打造国内最大的付费“微电影微剧”发行平台,由华谊兄弟独家负责平台运营管理以及引进内容提供商、营销策划等工作。该平台将致力为中国电信天翼手机用户和宽带用户提供微电影微剧视频服务。
在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根叔”,他的毕业致辞是独特的“根叔体”。今年,“根叔”的致辞主题是告别。
告别,首先是告别美好的大学生活。根叔说:“你们即将告别抢座位的日子,告别没有空调的宿舍,告别你怎么都不相信没赚你们一分钱的食堂,告别教室里的乏味,告别图书馆中的寻觅,告别社团中的忘我,告别你留下浪漫、青涩的林间小道和石凳。”
一席朴实的话语,重新燃起了同学们对已经散场的青春的无限追忆。而追忆过后,又是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索。根叔提出了告别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为了完成成长的蜕变。他要求同学们告别“一帆风顺”“游戏人生”“浑浑噩噩”“人云亦云”“忽悠与被忽悠”,甚至为了“成人”,而告别不成熟的自我,学会“自由发展和保持一份独立精神”。
为了这份独立精神,“根叔”要求大家远离世俗,他幽默地说:“华中大的小伙子们、姑娘们,千万要告别啃老、告别俗气,更要告别麻木、告别粗鄙、告别精神苍白的自己,为国家,为你们自己!”
人话――成都理工文法学院陈明俊
如果说当下大学校长们的毕业致辞,已经将潮语不断、个性十足视为一种潮流,那么成都理工文法学院的陈明俊院长,就是这股潮流的引领者。
今年,他的致辞主题是“人话”,这也顺理成章地成为风靡一时的经典语录。
首先,是说给快要毕业的男孩们听的。他说: “男孩子要有自信,即使只有一米五八的个子,也要活出一米八五的感觉;要洒脱大气,能屈能伸,能起能落,能受胯下之辱,能享诺奖之誉;更要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硬汉,肩膀要挑得起家国,心脏要抗得住轰击,脑袋要容得下梦想,两手要干得了重活,双脚要去得了异乡,敢到钓鱼,能去南沙淘沙。”
其次,是说给即将走出校门的女孩们听的。他强调:“女孩要自尊自立,只有自尊了,才能够自立;只有自尊自立了,才能够自强;只有自尊自立自强了,才能真正拥有属于你的自己。”他更希望女孩们能活出自己的风采,用钢铁般的事实去向世界宣告,除了下蛮力,姐丝毫也不让须眉。
最后,是说给全体毕业生听的。他带领大家总结青春和人生,他说:“最好的青春,就是虽然艰苦,依然有梦可做;最好的人生,就是虽然卑微,依然内心强大。”他更用时下最流行的词汇,表达出对毕业生的期望:“希望你们趁还赢得起,也输得起时,在无权、无势、或许还无貌的绝地中,来一场丝的逆袭或草根的翻身。”
包容――西南财经大学张宗益
被称为“最萌校长”的张宗益,在这个毕业季,继续用他平易近人的方式,跟毕业生诉说着什么是“包容”。
在致辞的开头,他用“一个破水桶的故事”表达了包容的力量。他说:“农夫有只破水桶,因为长时间漏水而感到自卑。农夫便用漏掉的水来浇花,以安慰这只破水桶。”他提醒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学子们:“尊人则自尊,容人则自容,人无完人,金无足金,宽者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