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七年级期中数学总结

七年级期中数学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28 08:09: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七年级期中数学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七年级期中数学总结

篇1

一、引言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国的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机遇,这个时代急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我国的各阶段教学在此大环境中同样需要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时代的呼唤。教学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而且需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与创造力。问题教学法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模式,对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当然,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模式也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能力选择和确定。

二、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介绍

(一)问题教学法的提出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最早提出的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他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的过程。到了20世纪中期,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教学法始于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等人。他们系统地探究了问题教学的本质、认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及方法体系后形成的系统的理论。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问题教学,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问题教学也被广泛使用,促进了其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在中国,问题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学家孔子就要求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到了南宋,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由此可见疑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定义与特点

问题教学法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的特点是首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提出问题是进行思考的前提,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通过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另外还讲究“布白”艺术,追求启发性思维的效果。这种“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新兴的“问题教学法”还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主动为特征。

三、不同年龄阶段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一)问题教学法在小学的应用

传统的小学教学主要采用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面临的改革,新课标提出改变这一现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问题教学法是贯彻启发教学的重要模式。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用生动活泼又简单易懂的语言让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小学生把精力集中于课堂,再辅之以活动和游戏,并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时应优先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高中的应用

初、高中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能力与小学生有显著差异。他们的身心发展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这一阶段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表现出的特点是:对学习的基本内容有一定的掌握,但对一些重要内容不能高效率地掌握。事实是,初、高中的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当然,他们也已经初步具备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不仅需对其思考方向稍加引导,同时要考虑如何应用问题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师不仅自身要会提问题,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而且必须明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讨论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最终结果。

(三)问题教学法在大学的应用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而且逐渐形成世界观、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自主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自主性是大学生活动的核心。与中学学习不同的是,他们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围绕如何使大学生尽快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而进行。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且课堂讲授要求做到少而精,提出的问题要清楚明了,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势必要求大学生在课外通过自学掌握的内容多;老师提出问题以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开展多方面的学习。例如,参加专题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考察、查阅文献资料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教辅活动为拓宽大学生知识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问题本身要有探讨价值和充满趣味性、刺激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或具有现实意义;老师提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生活阅历,在学生的探究能力范围之内,这样学生才能有自信继续探索;老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问,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然后与大家一同探究与讨论;老师采用问题教学法还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求理解、巩固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树立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培养创造性。在大学这种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中,老师要激励学生萌发一种重新组合各种知识,从新的角度解释已有现象的创新愿望,从而产生探索和创新的需求。

四、结语

对学生来说,问题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从中找到乐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习惯,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对老师来说,问题教学法对老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有利于推动老师知识的更新。问题是老师知识更新的推动力,让老师及时查漏补缺,更好地站在时展的前沿,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其实,问题教学法在课堂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一是课堂上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或者是没有问题可提,二是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三是问题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提出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和参考书;四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困难、单调,或者模糊,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样下去,中国教育所培养出的将会是一批又一批的不假思索便接受新知识的“书呆子”。由此可见,尽管问题教学法有许多优势,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1]Schw arts, P. et a.l W ebb. Problem-Based L earning:Case studies,Experience and Pac tice[M].Kogan Page Limited,2001.

[2]卢钦萍.问题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2013.

[3]崔玉文.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运用,2013.

[4]王艳.问题教学法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2013.

篇2

随后会议进行了学术交流。本次研讨会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大型工具书数字编纂平台的建设

上海辞书出版社童力军的《面向知识服务的辞海数字出版平台的设想》认为,利用互联网技术来编纂《辞海》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提出了实现《辞海》从内容的编纂、管理、、运行的整个流程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立全产业链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最终成为权威的汉语基础知识服务引擎,以适应读者在互联网上和移动互联网上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科学权威信息的《辞海》数字化建设的总目标。他具体介绍了《辞海》编纂系统的四大系统平台(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辞书核心网络编纂系统、多元系统、在线知识服务系统)和数据库(第六版《辞海》数据库、第一至五版历版《辞海》数据库、《大辞海》数据库、标准数据库、图片数据库、语文词典数据库、百科辞典数据库和多媒体资源数据库),使《辞海》编纂系统达到和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易文网张国强的《从互联网思维谈辞海网络版的建设》提出辞海的网络版可以不是纸质版的翻版;指出工具书的体量也很重要,数字版可以完全突破纸质版的限制;将来的网络版以移动用户为主体,从而导致编辑、生产的流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要以用户需求为标准,提高用户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对内容、功能的快速更新,需要有完整的机制,基于语料库,增加实用性,以及盈利模式等互联网思维在《辞海》网络版上的体现。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周澍民的《试以互联网思维探索大型工具书数字编纂平台建设》首先介绍了国内辞书数字化编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重复建设严重、低层次建设较多,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业界内和跨界的合作理念;提出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探索大型工具书数字编纂平台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要从出版物的销售转变为知识的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伟的《〈现代汉语词典〉义项增补引发的思考》提出了编纂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时增补义项的几条原则:必须重视资料积累工作,既要充分反映新词新义又要慎重稳妥,以及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可为《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提供更多的服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徐海的《电子词典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电子词典呈现的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外几个大型出版机构已经完全用电子版词典取代了纸质版词典,但电子版词典并非完全是纸质版的翻版,而是提供了更多的例证,检索方式和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多模态和多媒体的应用也使得电子版比纸质版有更多的呈现空间。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贺敏的《外教社双语词典编纂系统的研发》介绍了双语词典编纂系统软件的研发背景,结合词典编纂流程说明该词典编纂系统的架构与功能、特色与创新之处。

同方知网杨艳梅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改版的思考》举例介绍了中国知网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对《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字化改版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路。总体思路和原则是以“知识服务”为中心和“快速检索;深度挖掘数据,强化知识的系统性以及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用户学习成本”三个基本点来设计产品。针对这个思路和原则,需要深入挖掘、标引数据、构建知识网络。同时她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栏目导航、专题知识的设立,从而打造一个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知识服务型数据库产品。

上海辞书出版社陈为众的《浅议〈辞海〉百科条目的分类离散化》介绍了对《辞海》百科条目根据释文内容离散化为一个一个知识点,并分类标引建立数据库,分层分类地管理这些数据库,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数据库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2.关于数字化辞书盈利模式的探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分社彭冬林的《外汉汉外词典数据库建设及其商业应用》分析了纸质词典的现状,认为电子词典目前尚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数字化的技术改变了词典的编纂模式,并提出了内容为王,用户参与,用户至上,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解决方案的观点。

上海词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范剑淼的《数字辞书的发展趋势和盈利模式》介绍了中国第一个网络词典的发展历程;通过采用五层加密技术保护合作版权数据,防止内容被盗版;提出了只有有效保护资源的稀缺性才能繁荣一个产业,销售数字版权才是最可靠的盈利模式的观点。

同方知网李小红的《关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网络版)〉品牌化经营的思考》介绍了《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网络版)》项目的背景和进展情况,该项目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同方知网的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出版社具有的专业编辑人才优势和同方知网的网络平台传播优势,强强联合,提出了网络版和纸质版齐头并进的出版模式,网络版可以很丰富,纸质版可以很精品的观点。

英汉大词典编纂处张颖的《辞书编纂与读者融入》提出了读者参与编纂《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的构想,认为这是互联网和移动时代赋予的机会。

世界图书出版上海有限公司章怡的《硬笔汉字书写教学系统》为使用者提供了在数字化环境下硬笔汉字书写教学的解决方案,通过该系统可以判断用户所写汉字以及笔顺的正确性,并在确认书写正确的基础上,判断书写的工整性。

3.业内数字资源的共享和应用,以及规则的制定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孙述学的《辞书数字出版的一些思考》提出了在数字化语文辞书方面的几个要点:顶层设计是数字化的根基,语料库是核心竞争力,结构化数据是起点,变革编纂方法是必由之路,产品与服务是未来,向学习工具的转化是重要趋势,用户体验是终极诉求。对作为根基的顶层设计对资源、产品、方法、人才、营销五个层面的影响分别做了阐述。

同方知网张宏伟的《辞书编纂与知识型工作自动化漫谈》分析了辞书编纂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于用户对知识服务的需求,并提出了同方知网在服务辞书编纂和出版转型升级的工作和设想:基于云计算技术、同方知网首创的“云出版+云数图+云服务”的模式,服务产业上下游。

南京展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杨原的《书稿制作中XML标注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介绍了在印前制作过程中对书籍结构化的一些方法和规则,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总结了发生标注差错的原因,认为有部分标注错误最终仍然需要人工修正。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言技术部杨寿勋的《论词典DTD的统一问题》,从该社开发辞书编纂平台的实践中提出了统一DTD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篇3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7章:三角形;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第一周5.1相交线

第二周5.2平行线

第三周5.3平行线性质5.4平移

第四周数学活动,小结与单元检测活动

第五周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六周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3多边形及其内角

第七周7.4镶嵌活动小结期中考试

第八周8.1二元一次方程组8.2消元五

第九周8.3再探实际问题和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一周9.1不等式9.2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十二周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9.4课题学习

第十三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四周10.1统计调查

第十五周10.2直方图10.3课题学习

第十六周进行复习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顺序是: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册书的6章内容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第九章。这6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一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后章五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材编排有如下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

2.注意给学生留出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4.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书突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以及类比的方法.

重点训练项目是:通过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初步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推理;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与求法,实数的概念及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关系;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法与应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法与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二、学生学情:

本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本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本学期要切实采取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要求:

如下表: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

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第八节自习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

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学困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学生基本情况:

根据分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况严重,纪律涣散,意志力薄弱,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便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学期中我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新概念几何,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自觉性降低了,学习的风气有所淡化,是本学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教学目标要求

期中授完第九章,期末授完下册全册。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数教学起止时间章节

1—8周201x.3.1—14.24第一章1.1—第三章3.6

9周4.25—5.1期中考试

10—17周5.2—6.26第十章10.1—第十二章12.3

18—19周6.27—7.10期末复习考试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从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来看,本班优秀率有突破10人,算是达到预期目标,但及格率只达到43%多,与预期尚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来看,仅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努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成为制约他们学习的瓶颈,造成班级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二、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同时,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15%;合格率:50%。

四、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主要学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

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

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六、课时安排

七年级一周有6节课,本学期总共有20周,共有课时120课时。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4课时

5.1相交线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5.4平移

小结、复习2课时

第六章直角平面坐标系7课时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小结、复习2课时

第七章三角形9课时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课题学习镶嵌

小结、复习2课时

第八章图形认识初步12课时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小结、复习2课时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课时

9.1不等式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

小结、复习2课时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9课时

10.1统计调查

10.2直方图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小结、复习2课时

其中每小章节后有一节作业讲解课、总结复习课,大概需要30到40课时。具体安排以实际为准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5一、教材分析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怎样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准确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第四章多项式的运算

本章主要要求了解多项式的的有关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多项式的加、减、乘运算,以及乘法公式。注重联系实际,为将来学函数奠定基础让课堂内容生动、趣味化,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出概念。

重点:对于每个概念的正确理解,以及各项法则的正确、灵活的应用。

难点:探索各项法则的形成原因。

第五章轴对称图形

本章主要体会对称之美,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应用。认识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设计开放性很强的练习,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局部”与“整体”的教学思维的训练。

重点: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难点: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几何规律。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本章紧扣数据,抓住概念本质,紧密联系实际对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极差、方差的概念进行阐述。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形成结论的教学方法。

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及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理解极差、方差的有关概念与意义;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的分析。

难点:能联系实际问题,利用数字特征分析数据组的统计特性,并对不同数据组的性质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平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三、目标任务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四.主要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3)自主作业习惯;(4)课后复习习惯。

8、改进阶段考试形式,改进评价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対基础知识技能“推迟判断”,让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二~三周: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四~八周: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

第九~十周:多项式的运算

第十一~十四周:轴对称图形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5-0182-02

小陆同学小学时是班长,数学成绩很好,经常考满分,可是在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中,数学只考了65分,低于班级的平均成绩,家长很着急,小陆也很委屈,说自己很努力,就是没法提高成绩,数学老师顾老师也很纳闷,说小陆入学时成绩优秀,但几次单元测试成绩却每况愈下。其实,像小陆这样在小学时的数学成绩很好,但到初中后其数学成绩明显下降、甚至讨厌数学不想学习数学的不在少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和这些学生、部分小学教师交流,并阅读了全部小学数学教材、把小学教材与初一教材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是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中小学数学教师都缺乏相互交流的意识,小学数学教师不会解初中数学题,而初中数学教师做小学较复杂的应用题时,经常是“望数兴叹”,只会列方程解,不能用算术方法分析解答。像这种现象在各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不能持续、和谐发展。

二是中小学教学内容不同。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形象、直观。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想象能力都要求不高。到了初中,内容逐步加深,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困难。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

三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小学生在记忆上以机械记忆为主,在思维上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师一般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讲解多次,详尽细致,到初中后由于学习内容的相对抽象,课堂知识容量增大,教学进度较快,很快就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跟不上的感觉。

最后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由于时间相对多,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常见题多,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初中后,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而刚入学的初中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学生在小学就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生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能力,对自觉性比较差的孩子,就觉得失去了依靠,同时也失去了约束,导致短时期内成绩大幅下降。

当然,对初中新生来讲,新环境、新同学、新教师……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初一新生大多数是12岁左右的孩子,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发生聚变等因素也会使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针对上述原因,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显得犹为重要和迫切,为了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衔接的观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相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材体系更加系统、科学,各学段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合理衔接就更为重要。初中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中小学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

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认真阅读小学数学教材,对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切实加强本地中小学街接教研活动,中学数学教师通过听小学高年级的课,主动跟小学高年级的教师相互交流,了解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特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树立中小学数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小学毕业生到了初中以后,感到一切都很自然,数学课堂依然是那么有趣,这样还怕我们的学生学不好数学吗?

二、加强内容上的衔接

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构建知识网络。小学和初中有很多衔接点,如小学过的正数和零就是初中所学的非负数,小学中的点、线,图形,公式到初中仍然沿用。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更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牢牢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找出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让学生产生熟悉感,再通过比较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的不同与联系。

三、加强教法上的衔接

初中教师的教学,绝大多数是循环制。九年级的课堂教学和七年级的课堂教学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七年级的教师转变角色。

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的优点,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初一新生在小学听质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人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以后酌情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的总结说明。

四、加强学法上的衔接

小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初中数学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1.教会学生预习。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往往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教材内容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应注重学生的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3.教会学生检验。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因此,让学生学会检验,能全面地思考问题。

例如,学生往往误认为2a>a,理由很简单:2个a显然大于1个a,忽视了a包含的意义,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从而造成了错误。

4.教会学生复习。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和“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小结,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其次,培养学生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如将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中技巧性强的、易错的题目及时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去更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寅生,王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篇5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课程计划管理,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加强课程计划管理。严格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重点规

范学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开发等方面行为。

2、加强教学和复习进度的管理与控制。各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进度,并根据教学进度组织质量诊断检测工作。禁止随意加快和放慢教学进程。降低作业和练习的强度、把握考试和评价的难度。

(二)优化教学行为,推进轻负高质。

3、围绕"有效教学",开展主题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探索教学疑难问题解决方法,积极推广"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模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创新教研机制和方法,促进校本教研有效开展。

4、加强教研组长工作交流,开展优秀教研组长教研工作经验总结交流会,更新教学观念,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

5、改进常规教研,强化校本教研,探索网络教研。提倡学区教研、校际教研、联片教研、城乡联研等区域教研形式,使校本教研走向常态,走向合作联盟,促进我市教研机制和方法的创新。

(四)继续推进教学规范达标,完善教学管理及学科教学常规。

6、继续推进农村初中"教学规范达标"评估工作。一抓规范,以典范引领规范,坚持"成熟一批、评估一批"的原则,注重过程,切实有效地推进第六批规范达标验收。二促创新,本着"简约、适度、有效、选择"的原则开展达标提升活动,朝更易操作、更易量化、更易考核的实效性方向发展。承办温州市农村初中"教学规范达标"活动阶段性展示会,推动我市农村初中课改的深入开展。

(五)搭建学习、评比的平台,支持教师成长。

7、继续加强学科中心组建设。组织第四批学科中心组成员的结业典礼活动。做好第五批学科中心组成员的推荐和考核工作,为青年骨干教师成长搭建学习、实践与交流的平台。

8、认真做好优秀教师的考核和选拔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协助教育局做好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的评定和推荐参加温州市教坛新秀联评工作。

(六)改进教学调研与视导,研究指导教学工作

9、抓好学科教学调研工作,重在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促进学科教研组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10、加强对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及学科教学规范的主题调研工作,提高教学调研的计划性、针对性及有效性,完善教学规范机制。

(七)改进考试评价,完善质量管理

11、协助做好温州市20nn年初中学业考试英语听力口语模拟考试工作,引导学校做好模拟考试后的总结与反馈。

12、完善初中教学检测评价机制。毕业班教学质量突出中考"三率"及综合m值的评价功能。组织20nn年瑞安市初中学业考试模拟考试工作,加强对初中毕业班的质量监控。

13、组织对七、八年级的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发挥统一考试对初中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20nn学年第二学期七、八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均由教研室统一提供。

瑞安市20nn年上半年初中教研工作行事历

周次日期内容

12.7~2.132月11日(星期五,农历正月初九)教师报到,12日学生注册缴费、始业教育。

22.14~2.20①温州市农村初中"教学规范达标"活动阶段性展示会准备会议;

②初中组各学科教研员参加温州市教研员工作会议;

③初中语文九年级教学研讨会;

④初中社会思品教研组长会议。

32.21~2.27①初中数学教研组长暨"读读通"数学教研网创建会议;

②初中英语教研组长及第四批学科中心组会议;

③初中科学教研组长会议。

42.28~3.6①瑞安市"三坛"评选第一轮考核(3月5日,现场教学设计);

②承办温州市农村初中"教学规范达标"活动阶段性展示会;

③瑞安市初中英语优秀课堂教学评比(主题:词汇教学)。

53.7~3.13①温州市初中学业考试复习会议(文科);

②温州市九年级语文学业考试复习会议暨瑞安市中考语文复习会议;

③温州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新纪元);

④初中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竞赛;

⑤初中社会思品市直学校九年级"有效复习"研讨会。

63.14~3.20①温州市初中学业考试复习会议(理科);

②瑞安市"三坛"评选第二轮上课考核;

③温州市初中英语学业考试复习会议;

④初中数学学业考试复习会议(滨江中学);

⑤初中社会学业考试复习会议。

73.21~3.27①温州市初中英语口语、听力模拟考试;

②温州市初中"精品百课"阶段性教学展示会(安阳实验中学);

③"教学规范达标"主题调研;

④初中英语学业考试复习会议。

83.28~4.3①温州市名师大讲堂(初中英语);

②初中数学"送教下乡"暨第四批中心组结业活动;

③初中英语第四批学科中心组关于有效作业主题调研;

④初中社会思品八年级"有效教学"研讨暨第四批中心组结业活动;

⑤温州市初中教师学科知识竞赛活动(发文)

⑥瑞安市论文评审。

94.4~4.10①清明节;

②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研讨会;

③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复习会议。

104.11~4.17①温州市农村初中学校"教学规范达标"评估验收;

②温州市名师大讲堂(初中科学、语文);

③温州市第一届"摇篮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大赛复赛。

114.18~4.24①期中考试;

②小学与初中科学教学衔接研讨会;

③初中社会思品说课评比。

124.25~5.1①五一节;

②初中科学学科调研。

135.2~5.8①温州市初中英语口语、听力学业考试;

②初中社会思品七年级"有效教学"研讨会。

145.9~5.15①瑞安市学业考试模拟考试;

②初中数学课堂"学生自主学习"主题教研暨第五批中心组成员学习活动。

155.16~5.22①初中英语有效作业研讨会;

②初中科学新教师教学研讨会。

165.23~5.29组建第五批初中学科中心组。

175.30~6.5期末试卷审稿。

186.6~6.12①端午节;

②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篇6

1、抓好学科组建设。努力使艺术学科的教研活动规范化。尽可能地按照计划把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2、认真开展好艺术组教研活动,以活动促教学,以交流促发展。

3、搞好艺术组校本培训活动,力图从各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各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积极配合学校教研室,开展好艺术新课程研讨活动。

三、主要工作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钻研教材,继续学习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在艺术教学中体现艺术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现在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根据学校与地方的实际,拓展学生学习资源。注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教学资源的重组,尽量使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这学期继续推进学校教研组活动,严格按照教导处安排了“一课三上,三课一评”活动,严格按照计划,落实调研工作,及时组织教师探讨、交流,开展教研组活动。

(1)有效备课

备课必须课时齐全,内容详实,格式规范。要特别强化“六有”:有教学目标,有教学重难点,有教学准备,有板书设计,有课堂生成,有教后记。教学环节设计要科学合理,并有一定的创新性,课堂生成和教后记力戒形式主义,杜绝不备课就上课的现象发生。加强对教师备课情况的检查,每月不定期的抽查一次,改变以往重检查少指导的方式,每次检查都有文字记载,并及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教师。

(2)有效上课

教师上课,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教师要真正做到教学态度亲切,教学方法恰当,教学过程机智,教学效果明显。努力做到“三要”、“二互”,即目标要明确、容量要饱满,重点要突出;师生互动,课内外互延。本学期组内每个教师至少开设一次公开课。

2、教育科研

(1)积极撰写教学案例与教学随笔,将在艺术教学中的自己的反思、体会整理成文。组织艺术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机构的论文评选,积极向教育类杂志投稿。

(2)积极参加学校科研处的交流活动,本学期教师交流的主题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围绕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准备、课堂参与、主动质疑、倾听发言、有序操作、合作交流、阅读教材、认真作业、自主检查、课后作业、课余读书等进行准备,交流内容要具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科特点谈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进行适度的提炼总结。切忌泛泛而谈,要把自己实际怎样做的说清楚,可以写成具体的案例。轮到交流准备的教师要在上一周的周三前将交流稿发给科研处吴颖老师,经审核通过的稿件在教师例会上作交流,并在月考核中加分。

3、兴趣小组

组织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和表演技能,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

附苏步青学校xx年度第一学期校本培训行事历

(xx年8月—xx年2月)

周次

日 期

内 容

负责科室

8月27日

9月2日

暑期师德培训

校 办

1

9月3日

9月9日

1.正式上课

2.听随堂课活动开始

教 务 处

2

9月10日

9月16日

1.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

2.新教师汇报课

3.教师、教研组、备课组制定计划

教 务 处

教 科 室

教 务 处

3

9月17日

9月23日

集体备课活动(1)

金秋晚会筹备组正式启动(艺术组)

包丛丛老师、项晓晓老师新教师汇报课(艺术组)

教 科 室

备课组长

4

9月24日

9月30日

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理论学习与培训(1)

参加平阳县艺术节美术赛事筹备工作启动(艺术组)

教研组长

5

10月1日

10月7日

中秋节、国庆节(9月30日—10月7日,放假调休)

6

10月8日

10月14日

1.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案例评比

2.集体备课活动(2)

3.参加平阳县科技节网页现场赛选拔活动(艺术组)

教 科 室

备课组长

7

10月15日

10月21日

“教学活动月”(1)张彬老师示范课 九年级(艺术组)

黄海敏老师示范课七年级(艺术组)

教研组长

8

10月22日

10月28日

“教学活动月”(2)

金秋晚会节目筛选(艺术组)

教研组长

9

10月29日

11月4日

1.县第七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专项评比

2.“教学活动月”(3)

平阳县艺术节美术赛事比赛(艺术节)

教 科 室

教研组长

10

11月5日

11月11日

“教学活动月”(4)

金秋晚会(艺术组配合政教处)

平阳县科技节网页制作现场赛(艺术组)

教研组长

11

11月12日

11月18日

期中考试

12

11月19日

11月25日

集体备课活动(3)

艺术组教研活动周:杜章菱、徐定超、孙婷婷、范慧杨、项晓晓、包丛丛老师公开课(艺术组)

备课组长

13

11月26日

12月2日

1.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理论学习与培训(2)

2.市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竞赛报名

3.七、八年级电脑作品现场赛(艺术组)

教研组长

教 科 室

14

12月3日

12月9日

15

12月10日

12月16日

1.集体备课活动(4)

2.温州市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竞赛(命题)

备课组长

教 科 室

16

12月17日

12月23日

温州市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竞赛(解题)

教 科 室

17

12月24日

12月30日

1.温州市八年级“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大赛(初赛)

2.复习的高效性教学活动(1)

教 科 室

教研组长

18

12月31日

1月6日

复习的高效性教学活动(2)

教研组长

19

1月7日

1月13日

复习的高效性教学活动(3)

教研组长

20

1月14日

1月20日

21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00-01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成绩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其他理科科目的成绩。如果数学弱科,不仅会影响到中考成绩,还会影响到高考成绩。针对初中数学弱科矫正,笔者通过对数学弱科同学的调查分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生数学弱科对策进行了初步探索。

1 初中生数学弱科现状分析

弱科是学生在所有学习的课程中,总体成绩处于班级中上游,但一门或者几门课程成绩较差,这种情况可以称为“弱科”。本文选取数学弱科学生的标准是一个学生的总体成绩处于年级前50%,但数学成绩处于年级后60%。滕州市级索中学七年级共有172名学生,分为四个班,其中7.1班44人、7.2班42人、7.3班43人、7.4班43人。通过对期中考试中总分在全校的名次与数学在全校的名次的分析选取数学弱科生,其中7.1班有5人,占11%;7.2班有6人,占14%;7.3班有9人,占21%;7.4班有2人,占5%,整体数学弱科情况较严重(见表1)。

2 对数学弱科的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

学生总体成绩较好,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商都没有问题。为什么数学成绩较差,在通过与弱科学生的个别沟通后,开了一个20人(其中两名同学因故缺席)的数学学习调研会。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调查,最主要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及分析如下:

(1)认为自己基础差的18人,占90%。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小学就没有学好,没有天赋。严重缺乏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这类学生,最主要的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指导学生做数学题开始不要选择较难的做,而要从较简单的题目开始。很多同学本来就数学基础较差,甚至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公式都不是很理解,做较难的题目纯粹是在浪费时间。相反,从简单一些的习题入手,逐渐掌握课本上最基础的知识,进而去做一些较难的题目,那样才能够逐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其次是数学教师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在课堂上发现弱科生有回答问题的意愿时,多提问助其恢复自信,积极面对数学学习。

(2)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的16人,占80%。有些同学有自卑心理,认为考试时很多题目即使比自己成绩要差的同学都会做,自己却不会做。每次都成绩较差,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事实上初中生年龄较小,容易以自己的好恶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努力累积的结果,而不是短时间突击能够达到的。所以要求学生不要一开始便在数学学习上投入过多时间,急功近利。短期又未必能见到太大的效果,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反而适得其反。作为老师,第一,要求学生与以前的学习方式方法平稳对接,保质保量地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如课本与配套的练习等,等逐渐适应中学数学学习后,体验到了进步的乐趣,形成了学习的毅力。后期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同时,推荐一本例题多些,分析和讲解得比较详细的参考书进行同步学习。第二,加强检查和督促。对于没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进行适时的批评并督促其完成,对于完成任务较好的同学进行适时地表扬,以助其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认为自己缺少数学学习方法的15人,占75%。对于这类同学,笔者介绍了一些学习的方法。第一,要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对于重要的数学定理和性质更要充分理解,善于应用。对于每个定义、定理,必须在牢记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推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并解决问题。第二,多看课本例题。虽然老师在讲解基础内容之后,总是会补充一些习题,具体化所学的概念、定理。对于弱科生来说,反复研究例题才会将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使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理清每一道例题的思路,掌握它的思维方法,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或同类型的题目,心中有了大概的印象,做起来也就容易。反复做例题。一段时间再看例题,可以自己先做一遍,再对照解答,整理自己的思路,总结经验。第三,做更多的习题。想学好数学,必须做更多的练习,这是常识。但很多同学因此而落入了误区,实施题海战术。这样容易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搅的一塌糊涂,浪费时间。多做习题真正的要求是在理解每一道题的基础上多做习题,而不是看着答案就会做,脱离答案无从下手。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的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这时再遇到这一类的题目时就易如反掌。当每一种思维方法都掌握之后,就可以去做综合题目。第四,多做综合题。综合题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能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通过做综合题,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使自己的数学水平不断提高。第五,建立数学错题集。对于数学弱科生来说,整理错题是必须的,在整理题目的过程中能加深印象,不仅要有题还要有解题的思路,要分析出题的思路和解题思路。数学学习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只是定期翻阅错题集并不能达到目的,最好是隔一段时间自己再去做一遍,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 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对弱科生数学矫正的坚持,期末考试中有12人占到60%的同学数学成绩有了提高,期末考试中数学名次高于自己的总分名次的达到10人。这说明,一旦中学生有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建立了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一个学期的坚持能够改变数学弱科的现状。

参考文献

篇8

“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学生”,是我们一贯的治校理念。我校领导班子实行分工负责,集体合作。凡事做到对事不对人,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做到有事谁主管谁负责,实行领导问责制。

本年度,我们将班子的考勤纳入到教师的考勤中来,具体由值周领导负责检查,如实登记,周末汇总,例会通报。我们坚持了班子带课制度,在我校,班子成员均能与所包年级跟踪带课,身先士卒的模范作用比较突出。我校副校长张树义,不仅协助校长抓好学校的全面工作,而且担任八年级组包年级工作和八年级的数学课;教导主任赵卫光,不仅负责全校教学的指导、检查和教科研工作,而且还担任七年级组包年级工作和两个班的数学课;教导副主任陆杰,不仅负责全校学生纪律和安全教育工作,而且还担任九年级组包年级工作和毕业班的数学课;教导副主任宋国辉,不仅负责学校的德育和学校资料的整理工作,而且还担任八、九年级两个年级的体育课。

一年来,全体班子成员坚持出全勤、干满点、超勤工作,从无怨言,积极合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并在完成分担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校长每学期坚持听课50节,主任听课40节,超量完成县局规定的听课节数。

二、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本着“从严治教,从严治校,从严治师”的原则,要求全体教师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严禁体罚学生、侮辱学生、有偿家教和私定资料等有损师德的行为。提倡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本学年,我们把教师的到岗守校、遵纪守规看作是师表工程,一抓到底。我们严格了教师请假制度,并将县局下发的《乐亭县教育局关于在职职工病、事假期间生活待遇的暂行规定》和《乐亭县教育局有关常用政策》印发给全体教师,并规定了请假程序和请假要求。此项工作,具体由教导处负责,照章办理,并且对当天请假的教师进行登记公示,以便教导处、政教处查岗。

一年来,大部分教师都能够遵守学校规定,无一人旷工、擅自离岗现象的发生。有的教师带病坚持工作,甚至病倒在教室里。

三、教学常规管理。

根据县教研室的指示精神,“真抓实管,严抓细管,狠抓善管”,从新、高、细、严、实方面抓好常规落实,紧跟课改步伐,推陈出新,高境界、高目标、高追求、严标准、严要求、严督查,做过细的工作,从教学实际出发,把各项制度、措施落到实处。

在教师备课的质量上,我们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按学校统一印制的教案格式,备详细教案。各年级组必须做到“六个统一”,即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资料、每月一试和教学目标。

我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是:⑴、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⑵、每周安排公开课,全校教师都可以听,然后利用校本教研活动日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

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我们还要求教师做到“四精四必”,即精讲、精练、精批、精评,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检查,随堂听课外,我们还注重了过程管理。每学期对各年级组及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认真评估,包括: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笔记、作业批改);三总结(总结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并提出改进措施)。

注重教学过程管理,我们更注重管理效果。全校三个年级组实行每月一试制度,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命题或由教导处负责引进外来试题,并由包年级领导统一组织、统一阅卷、统一登统。政教处负责对各年级的成绩和各学科成绩进行详细分析、论证,并通过教研活动日,指导教师做好试卷分析。

通过严格的管理,细致的操作,本学期我校期中考试,教学成绩令全体师生看到了希望和未来。七年级组全镇总评第二名,其中政治、生物两个学科获得第一名;八年级组全镇总评第一名,其中英语、数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获得第一名;九年级组全镇总评第二名,其中数学、政治两个学科获得第一名。

20*年中考,我校再一次创造了历史上的辉煌,升入乐亭一中的人数达到了32人;20*年的艺术节,我校参赛的节目荣获全县二等奖;20*年的乒乓球赛,我校参赛的学生获得女子组全县第二名。

四、深化校本教研。

本学期,学校成立了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科研工作方案。

我们注重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鼓励,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业务指导。实施“名师工程”,推出“校园名师”,确定“骨干教师”,选拔“教学新秀”,并开展一系列的听课活动。并通过听课、评课活动,探索教学新路,为青年教师早日脱颖而出,努力构建专业发展的平台。

我校金蕊老师的模式课,在县电视台空中课堂节目中已经播出;焦彩萍老师指导的八年级英语口语竞赛,获得全县二等奖;张翠红老师的体育优质课,在全县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另外,我们还先后组织部分青年教师到滦县、丰南、新戴河初中等学校听课学习,使教师获益匪浅。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尝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为进一步解决教师“满堂灌”,我们开展了学习山东杜朗口初中的教学模式活动。学校要求各年级组每月举行一次学杜朗口课堂教学开放日,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响应,付诸行动。

五、加强环境建设。

我们始终坚持了升国旗制度,通过每周的升国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动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栄誉感。同时我们还利用课间操后的时间,每天坚持校园广播,听到绘声绘色的广播、褒贬时评的文章,使全校师生每天受到一次教育,受到一次震撼,得到一次意外的收获。培育了学校精神,营造了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34-03

一、探其缘起--学生一次次掉入同一个陷阱之中

"哎,又掉入陷阱中了"一声感叹,缘起七年级上数学期中考试的一道填空题: ■的平方根____________。

当我看到这道题时,感到学生解这题应该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类题目学生之前已做过、错过、订正过多次。但实事是有好多同学这次又错了。我很是疑惑:为何学生错过多次,老师讲过多次,而学生还是老是掉入同一个陷阱之中呢?我该如何教学,才能减少学生犯同样的错呢?

其实这些学生常犯错的题目,就是我们常说的"易错题"。 所谓"易错题"即容易错的题,就是那些学生"一看似懂,一做就错;老师一点似明,再做又错"的习题。这样的"易错题"往往会成为数学学习中的绊脚石。那么,如何避免一做就错,再做又错的现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以大量易错题为载体,作出初浅的论述。

二、诊其所由--浅析易错题的基本成因

(一)前摄干扰引起的易错题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新数学概念之前,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验,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或者通过以前的学习,获得了新数学概念相近的知识,这些前概念处理得当与否,很容易对现学知识造成干扰,形成易错题,这也是心理学所讲的前摄抑制,当两种材料处于既相似又有不相似的状况时,干扰作用最大。

例1: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多项式的乘法》教学时,学生关于完全平方公式的易错题让我印象深刻。总有部分同学在(a+b)2=a2+2ab+b2这一重要的公式犯下错误--(a+b)2=a2+b2,是课堂教学种学生参与体验公式的形成过程不够充分吗?还是课后的练习巩固不够呢?细细分析可能都有,可积的乘方(ab)2=a2b2所造成的前摄抑制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

(二)概念模糊引起的易错题

数学概念是运算、推理、证明的依据,如果把正确理解概念作为"第一台阶",那么应用数学概念解题可以说是"第二台阶"。从反馈情况来看,概念理解不准确往往是解题错误的直接原因。以下几个例子是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及运算法则的错误理解或因概念、法则含糊不清而犯的错误:

例2-1:-a5的底数是 ________ ,指数是____________。

错误解法:底数是-a,指数是5。

正确解法:底数是a,指数是5。

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是对于幂的概念有点模糊,幂是由底数与指数组成的,形如an,其中a也可以是整式。在教学中可以用(-a)5与此题相类比,加深学生对于幂的概念的理解。

例2-2:计算:a5・a2+a・a6+a3・a4。

错误解法:原式=a7+a7+a7=a21;

正确解法:原式=a7+a7+a7=3a7。

分析:错误解法是学生把合并同类项的概念与同底数幂相乘相混淆。在教同底数幂相乘时要让学生比较a7+a7+a7与a7・a7・a7的区别,加深对于合并同类项的概念的理解与同底数幂相乘法则的运用。

(三)忽视隐含条件引起的易错题

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只着眼于题设中已经给出的明显条件,缺乏挖掘题目中所隐含条件的能力,特别对某些综合性的数学问题,往往因考虑问题不严密,致使解答时出现了不完美,因而出错。

例如: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习题中,常因忽略考虑二次项系数不为零、根的判别式≥0这些隐含条件,造成解题时的易错。

例3:已知方程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错解:因为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所以>0,即 >0,解得k>-3

分析:由于忽视隐含在题目中的条件 ,即 ,故出现错解。

(四)以偏盖全引起的易错题

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求出一解,就会导致不完整解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出现漏解情况的原因,积累经验,强化数学分类的严密性,分类标准的科学化,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层次、有步骤地向更优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在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别明显。

例如:有关三角形的高线问题,常因不同的三角形类型忽视分类讨论而造成的易错。

例4:为美化环境,在某小区内用面积为30m2的草皮铺设一块腰长为10m的等腰三角形绿地,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绿地的另两边长。

错解:(1)当AB为底边时,设 AB=10,AD=BD=5,SABC= ■AB・CD=30,CD =6, AC=BC=■(m)。 (2)当 AB为腰时,AB=AC=l0,CD=6,AD=■=8(m),BD=2m,BC=2■ (m)。

分析:本题分类标准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到图形的基本性质还需考虑到图形的位置或形状。在这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再制定分类标准时,可以先按图形的性质分成AB为底边与AB为腰两大类后再依据图形的位置关系即以高CD在ABC的形内、形外两个角度再对前两类进行细化分类,当然亦可先考虑图形位置再考虑图形性质进行分类。

正解:学生的上述解法虽然进行了分类,看似正确,但仍漏了一种情况:当AB为腰且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AB=BC=10,AD=AB+BD=l8,

AC= =6 (m)。

分类讨论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全面考虑,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案,学生中存在不会分类,分类不全面,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从而造成易错。

三、对症下药--求解易错题的有效策略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 所以我们教师应在易错的环节上设置"陷阱",诱使学生陷入歧途,制造思维冲突,诱发灵感,产生真知,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试错能力。这样既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又能使学生深刻地有突破性地认识到错误所在,有利于自诊自治,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

(一)课前谋划精细化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课前,教师应预测到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例如,讲解方程■-■=1 之前,要预见到本题要用分式与等式的性质,两者有可能混淆,在引入新课前要准备一些分数与等式的性质练习,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混乱与错误。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降低错误打下基础。

(二)课堂方法多样化

1、学会读题

对于易错题,学生之所以易错,读题能力弱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读题时,学生审题不仔细,捕捉信息的能力差,常以"看错了"作为既悔之不及又自我安慰的心理借口。上学期七年级上的一次期末模拟考试中的一道试题让我印象深刻:

如图,在ABC中,∠ABC=45°,AB=4■,AC=5,以点A为圆心,r为半径作圆,则当r取何值时,A与线段BC有一个交点?有两个交点?没有交点?

在学生独立思考及小组交流后,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做全对。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

∠B=450, AB=4■

sinB=■

AD=4

① 当r>4时,A与AB有两个交点

② 当r=4时,A与AB有一个交点

② 当r

这道题目之所以易错,主要原因是学生读题不仔细,在课堂知识的惯性思维下,出现了知识性错误和策略性错误,对"直线"和"线段"不加仔细的辨别,直接将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比较作为判断依据,把直线改成线段,限制条件增加,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了。可是读题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提高,要求教师注重平时的培养和锻炼。

(1)让学生读题

课堂上一道题目出示后,许多老师往往以自己的朗读代替了学生的审题,这样的弊端至少有两点,一是学生有依赖心理,反正老师会读题的,我乐得轻松,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放松的,不积极的。二来题目中的易错点和关键点老师在读题时,很容易突出呈现,学生缺乏自主发现的过程,久而久之,弱化了学生审题能力,许多学生课堂能听懂,课后要做错,这也是原因之一吧!所以,课堂上的题目出示后,应当让学生静静的自主读题。

(2)让学生划题

做作业时,要让学生审题时,把重要的句子或易错的地方划出来,例如上题中的线段BC,又如应用题中的关键句子。这样,由于审题原因导致的易错题就可以大大的减少了。

2、学会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性质类似,推出与这两个对象的其他性质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而知识点之间的相似性是造成易错的重要原因,所以,通过类比学习,分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本质,从而减少错误的发生。例如,在分式教学中,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分式与分式方程的解法,表现有:

化简 ■+■

解:原式=■+■=x(x+1)=2x+1

出现这样的错误,在于学生把分式中的约分和方程中的去分母两者混淆了。所以在学习分式这章时,关键是要用与分数类比的方法导出分式概念,分式基本性质与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与等式的性质2类比的方法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然后在化简分式和解分式方程的类比中理解两者的本质区别,避免上述错误的发生。

3、学会反思

反思整理作为易错题教学的重要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重新审视错误的根源,也可以使学生在反思中强化认识,加深印象,反思的方法有很多,建立易错卡是不错的选择。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深感其利。

(1)易错卡的内容

主要有①错题再现;②错因分析;③正确解法;④规律总结;⑤类题训练。

(2)易错卡的使用

学生独立建卡--同组学生间交流--易错题汇总--阶段测试

(三)课后训练题组化

易错题,是学生知识和思维的盲点所在,要想克服这个盲点,必须加以强化训练,题目的出现不能以点的形式,而应当是线或面的形式,这样学生的印象才能更深刻。例如,在初三中考复习阶段,对于线段之和最短这类易错题的复习,我就以题组的形式呈现。

题组1:如图1点E为正方形ABCD边BC上一点,在BD上确定一点P,使PE+PC最短。

题组2:如图2菱形ABCD中,AD=2,∠BCD=60°,点E是AB的中点,P是AC边上的一个动点,求PE+PB的最小值。

题组3:如图3 MN是o的直径,弧MA、AB、BN的度数之比4:1:1 ,o的半径为1,点P在MN上移动,则AP+PB的最小值是-----------

图1 图2 图3

显然,解决线段之和最短,需要寻求和其中一条线段长度相等的线段,从而将线段的和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问题,寻找到问题的最初出发点,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就得心应手了,练习归类整理,学生的印象就会深刻多了。

四.反思整理--易错题教学的启示和困惑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回头看看每一次的课堂实践和教学反思,心中对易错题的认识也由模糊到逐渐清晰,课堂中易错题何时呈现,以何种方式呈现,如何有效解决易错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况在易错题教学中影响等等,或许我们无法彻底解决它,但我们可以尽量的减少,结合平时的实践,将易错题教学的启示和下阶段计划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与大家分享。

1.启示:易错题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错误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 事实上,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错误和失败不仅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课堂上,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也正是由于这些错误的不断提出与修正,才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

2.困惑:如何更有效处理易错题在不同层次学生的解决策略

受学业基础、思维水平、知识能力的差异的影响,每一个班级中总有一些思维水平特高的优秀生和思维水平比较低下的特困生,不同的学生对于易错题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一个40位学生左右的班级中,在课堂教学中,易错题的讲解如何设计内容、如何组织教学方式来更好发挥这两类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得以发展,使易错题的教学效率最大化,也是一个尚待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近两年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后,听了几位专家关于新课程教学的新理念讲座、报告,思想颇有触动,也极具危机感,于是在老教材中也尝试用新观念来上课,以防全面实施新课程时措手不及,尝试带来了甜头,期中考试班级平均分提高了13分,逐想整理一下。

一、“换位法”教学详细过程

从传统的观念来说,学生始终处于坐的角色,倾听老师讲课并跟着老师的思维转的角色;即使少数学生有自己的解题方法,亦没有及时发表供大家商讨的机会。要让学生思维广、有创新,必须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怕学数学变为乐学数学,就必须改变传统一站与全班坐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数学课应让师生换换位,让学生在课堂中,多思考、多动手、多讲叙、多评论,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并作为学生一员与他们合作讨论,我把这一教法简称为“换位法”。

“换位法”以创设情境、设疑自学、自演自评、点拔释疑为线索。把45分钟根据内容的易难大致分为看一看、议一议、讲一讲、改一改、评一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做到人人参与,优等生当小老师,中等生当讲解,中下生当板演,教师押阵、组织,使课堂变得活跃变得有生机。

(一)、创设情境

学习动机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基础,数学兴趣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现实的、有趣的数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创设悬念。

如:初中数学第一册·第一节内容“1.1节正数与负数”,我就仿照师大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怎么不够用了”的图示:教师操作多媒体,出示全国各城市天气预报表,提出问题:在这张天气预报上你有不认识的数吗?你知道这些数的含义吗?

2、带学生观察高山与盆地的海拔示意图。问:“-155”表示什么?

3、出示一张试卷,老师批阅“-5”是什么意思?

4、这种带“-”号的数你在其他地方见过吗?

二、设疑自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和悬念的设置能够使学生感到有疑需学,激发探究欲望,何以解疑?必须看书(查找资料),互相讨论,寻找答案。这就是最初的学生自主学习,长期坚持直到学生能自己设疑、自己解决,就起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了。如何设疑?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堂课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设置问题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有阶梯性,附合“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力求在课堂中牢牢吸引住各个层次学生的注意力。

仍以“正数与负数”为例:引课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学,设问的问题:

(1)什么是正数与负数?

(2)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判断

通过设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严谨答题的习惯。

设问的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关键所在,并非每处设疑,一节课若“四处设岗”,必然穷于应付,有可能冲淡了一节课的重点。

(2)要精心设计“设疑”问题,应使问题具有令人信疑参半的迷惑性,与十分浓厚的吸引力,让学生一见问题便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三、自演自评

《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技能目标中提出了过程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探索体验,创新尝试、实践的机会,自演自评就是一种较好地能展示过程的一种方法。

前一环节设疑自学讨论,只能让学生对知识是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落实设疑后,务必进入第三阶段即“自演自评”阶段,对设问的典型题目,按难易程度,有目的地让相应层次(中下生)同学在黑板上演示,体验做题当中思维的周密程度如何。演示完成,立即进入自评环节,对演示的结果作出评议、分析,说出看法,对的加以确认,错的错在何处。先鼓励后进生或中等生发言,如有不妥之处,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分析、纠正,让大家都有锻炼的机会。同时给学生创造表现才华的天地,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这样也正符合了中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这一特点。

在使用自演自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前几节课中,老师要刻意培养学生的发言习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举手发言,上台时注意走路姿势,站在台前,保持严肃,讲课时手执教鞭,人与题目保持150°,要求声音响亮,吐词清楚,突出重点等。

(2)平时要保护学生敢于发言的积极性,应鼓励学生创新,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敢于让学生碰壁。

在自评中,让学生们充当小老师的热烈气氛中,七嘴八舌,挖掘教材中所学知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如学习了《第四册》P18,想一想:已知矩形ABCD,AB=cm,BC=1cm,若将纸片沿AB对折成如图形状,点B落在B′,那么D与B′的距离是多少?求DB′?

在学生自评中竟有十种解法。

一种:图1,作高。

二种:图2,延长CB′,得∠4=60°,证:B′D=B′C。

三种:图3,作B′F∥DA,证AFB′D是平行四边形。

四种:图3,作B′EDC,证B′E=0.5,在直角ΔDB′E中,∠2=30°,DB′=1。

五种:图4,连结DB、B′B,证DBB′为直角三角形,证∠1=30°。

六种:图5,延长BC到E,成为平行四边形ACED,∠E=60°,证

ΔB′CE为正Δ。

七种:图5,延长CB′至F,使DFFC,用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证。

八种:图6,延长AD、CB′相交于E点,证B′为EC的中点。

九种:图7,作OEDB′。

十种:图7,作B′FAC。

四、点拔释疑

经过“自演自评”后的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但通常还是零乱、分散、彼此独立的,恐怕还有一些错误的解法,都需要教师适时引导、点拔,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串得起,拎得出,用得上。要实现这一点,我一般是从以下方面来做:

(1)首先对“自演自评”阶段中较好的思路进行总结,好在何处,错的原因加以分析。(2)其次讲述自身对本堂课知识点的理解,要求在重点突出的前提下,再用图示表示,最后一一列出,如:

①已知=5,=7,求a+b的值。

在分析时,先作草图示意再按线路层层分配,答案有4种,做到不遗漏,解决了只有二种答案的错误,直观易懂,效果好。

②求---的值?

解:--

=-X3

③已知A、B两地相距28千米,甲每小时行8千米,乙每小时行6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问经过多少小时他们相距离106千米?根据题意:

(1)背向而行时,8X+28+6X=106

(2)当同向右而行时,8X=28+6X+106

(3)当同向左而行时,8X+28=6X+106

(4)当相向而行时,8X+6X-28=106

此题关键:学生真正理解,图示中上面路程之和=下面路程之和,点拔释疑的使用,应明白的是:“设疑”与“辨析”是一对矛盾,“无疑处,教有疑,有疑处,教无疑”

二、“换位法”教学的意义

运用“换位法”不仅顺应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观念思想,而且还克服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几个问题。

1、这种教学模式程序符合构建主义数学观

过去我们总认为教师讲的越细、越多,学生学得就越好,认为“抱着走”总比他们自己走要快、要稳。但是我们没想到,这样做学生只会张着嘴巴接,而不会明着眼睛找。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以自身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活动。“换位法”正是建立在学生各自不同层次水平之上的,谈出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使新的数学材料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特定意义。

2、“换位法”从根本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会了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教师才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学生掌握了学习的真谛。“换位法”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让他们掌握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也可以在这种方法中学到各种不同的教学思路,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即教师也在教学中学会了如何教。

3、“换位法”让师生走出若干围城

运用“换位法”进行教学,就让每个学生都有站起来当“小老师”的机会,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角色换位的心理,老师的神秘感远走了,师生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融洽了、民主了。

后进生问题作为老大难问题,在“换位法”中却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传统教学中,后进生处于边缘地位,不受重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现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后进生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舞。“换位法”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变“怕学”为“乐学”。

在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讲一题,学生做一题。这种老一套教学方法会使一般学生学得很累。而“换位法”坚持先设疑自学,让学生先做题,自己设法解决问题,让他们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教师会教得轻松,而且也会改变学生做题不敢下手的局面。

“教贵引导,学贵领悟”。对于尖子生,我们认为只有学会是远远不够的,“换位法”不仅能让这些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更能让他们所学知识在“小老师”般的自改自评中得到巩固、升华;同时他们帮助他人时也学会了深层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由此可见,“换位法”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开始面向全体学生,最终改变了“只为少数人教学”的现象,达到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

“换位法”不但改变了学生现有的困境。与传统的教师靠系统的传授来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不同的是:在“换位法”中老师开始跳出知识重点多次叙述的陷阱,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成功地转型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参考文献】:张行涛、周卫勇主编的《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卷上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篇11

近两年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后,听了几位专家关于新课程教学的新理念讲座、报告,思想颇有触动,也极具危机感,于是在老教材中也尝试用新观念来上课,以防全面实施新课程时措手不及,尝试带来了甜头,期中考试班级平均分提高了13分,逐想整理一下。

一、“换位法”教学详细过程

从传统的观念来说,学生始终处于坐的角色,倾听老师讲课并跟着老师的思维转的角色;即使少数学生有自己的解题方法,亦没有及时发表供大家商讨的机会。要让学生思维广、有创新,必须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怕学数学变为乐学数学,就必须改变传统一站与全班坐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数学课应让师生换换位,让学生在课堂中,多思考、多动手、多讲叙、多评论,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并作为学生一员与他们合作讨论,我把这一教法简称为“换位法”。

“换位法”以创设情境、设疑自学、自演自评、点拔释疑为线索。把45分钟根据内容的易难大致分为看一看、议一议、讲一讲、改一改、评一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做到人人参与,优等生当小老师,中等生当讲解,中下生当板演,教师押阵、组织,使课堂变得活跃变得有生机。

(一)、创设情境

学习动机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基础,数学兴趣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现实的、有趣的数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创设悬念。

如:初中数学第一册·第一节内容“1.1节正数与负数”,我就仿照师大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怎么不够用了”的图示:教师操作多媒体,出示全国各城市天气预报表,提出问题:在这张天气预报上你有不认识的数吗?你知道这些数的含义吗?

2、带学生观察高山与盆地的海拔示意图。问:“-155”表示什么?

3、出示一张试卷,老师批阅“-5”是什么意思?

4、这种带“-”号的数你在其他地方见过吗?

二、设疑自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和悬念的设置能够使学生感到有疑需学,激发探究欲望,何以解疑?必须看书(查找资料),互相讨论,寻找答案。这就是最初的学生自主学习,长期坚持直到学生能自己设疑、自己解决,就起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了。如何设疑?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堂课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设置问题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有阶梯性,附合“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力求在课堂中牢牢吸引住各个层次学生的注意力。

仍以“正数与负数”为例:引课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学,设问的问题:

(1)什么是正数与负数?

(2)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判断

通过设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严谨答题的习惯。

设问的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关键所在,并非每处设疑,一节课若“四处设岗”,必然穷于应付,有可能冲淡了一节课的重点。

(2)要精心设计“设疑”问题,应使问题具有令人信疑参半的迷惑性,与十分浓厚的吸引力,让学生一见问题便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三、自演自评

《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技能目标中提出了过程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探索体验,创新尝试、实践的机会,自演自评就是一种较好地能展示过程的一种方法。

前一环节设疑自学讨论,只能让学生对知识是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落实设疑后,务必进入第三阶段即“自演自评”阶段,对设问的典型题目,按难易程度,有目的地让相应层次(中下生)同学在黑板上演示,体验做题当中思维的周密程度如何。演示完成,立即进入自评环节,对演示的结果作出评议、分析,说出看法,对的加以确认,错的错在何处。先鼓励后进生或中等生发言,如有不妥之处,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分析、纠正,让大家都有锻炼的机会。同时给学生创造表现才华的天地,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这样也正符合了中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这一特点。

在使用自演自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前几节课中,老师要刻意培养学生的发言习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举手发言,上台时注意走路姿势,站在台前,保持严肃,讲课时手执教鞭,人与题目保持150°,要求声音响亮,吐词清楚,突出重点等。

(2)平时要保护学生敢于发言的积极性,应鼓励学生创新,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敢于让学生碰壁。

在自评中,让学生们充当小老师的热烈气氛中,七嘴八舌,挖掘教材中所学知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如学习了《第四册》P18,想一想:已知矩形ABCD,AB=cm,BC=1cm,若将纸片沿AB对折成如图形状,点B落在B′,那么D与B′的距离是多少?求DB′?

在学生自评中竟有十种解法。

一种:图1,作高。

二种:图2,延长CB′,得∠4=60°,证:B′D=B′C。

三种:图3,作B′F∥DA,证AFB′D是平行四边形。

四种:图3,作B′EDC,证B′E=0.5,在直角ΔDB′E中,∠2=30°,DB′=1。

五种:图4,连结DB、B′B,证DBB′为直角三角形,证∠1=30°。

六种:图5,延长BC到E,成为平行四边形ACED,∠E=60°,证

ΔB′CE为正Δ。

七种:图5,延长CB′至F,使DFFC,用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证。

八种:图6,延长AD、CB′相交于E点,证B′为EC的中点。

九种:图7,作OEDB′。

十种:图7,作B′FAC。

四、点拔释疑

经过“自演自评”后的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但通常还是零乱、分散、彼此独立的,恐怕还有一些错误的解法,都需要教师适时引导、点拔,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串得起,拎得出,用得上。要实现这一点,我一般是从以下方面来做:

(1)首先对“自演自评”阶段中较好的思路进行总结,好在何处,错的原因加以分析。(2)其次讲述自身对本堂课知识点的理解,要求在重点突出的前提下,再用图示表示,最后一一列出,如:

①已知=5,=7,求a+b的值。

在分析时,先作草图示意再按线路层层分配,答案有4种,做到不遗漏,解决了只有二种答案的错误,直观易懂,效果好。

②求---的值?

解:--

=-X3

③已知A、B两地相距28千米,甲每小时行8千米,乙每小时行6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问经过多少小时他们相距离106千米?根据题意:

(1)背向而行时,8X+28+6X=106

(2)当同向右而行时,8X=28+6X+106

(3)当同向左而行时,8X+28=6X+106

(4)当相向而行时,8X+6X-28=106

此题关键:学生真正理解,图示中上面路程之和=下面路程之和,点拔释疑的使用,应明白的是:“设疑”与“辨析”是一对矛盾,“无疑处,教有疑,有疑处,教无疑”

二、“换位法”教学的意义

运用“换位法”不仅顺应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观念思想,而且还克服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几个问题。

1、这种教学模式程序符合构建主义数学观

过去我们总认为教师讲的越细、越多,学生学得就越好,认为“抱着走”总比他们自己走要快、要稳。但是我们没想到,这样做学生只会张着嘴巴接,而不会明着眼睛找。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以自身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活动。“换位法”正是建立在学生各自不同层次水平之上的,谈出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使新的数学材料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特定意义。

2、“换位法”从根本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会了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教师才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学生掌握了学习的真谛。“换位法”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让他们掌握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也可以在这种方法中学到各种不同的教学思路,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即教师也在教学中学会了如何教。

3、“换位法”让师生走出若干围城

运用“换位法”进行教学,就让每个学生都有站起来当“小老师”的机会,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角色换位的心理,老师的神秘感远走了,师生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融洽了、民主了。

后进生问题作为老大难问题,在“换位法”中却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传统教学中,后进生处于边缘地位,不受重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现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后进生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舞。“换位法”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变“怕学”为“乐学”。

在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讲一题,学生做一题。这种老一套教学方法会使一般学生学得很累。而“换位法”坚持先设疑自学,让学生先做题,自己设法解决问题,让他们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教师会教得轻松,而且也会改变学生做题不敢下手的局面。

“教贵引导,学贵领悟”。对于尖子生,我们认为只有学会是远远不够的,“换位法”不仅能让这些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更能让他们所学知识在“小老师”般的自改自评中得到巩固、升华;同时他们帮助他人时也学会了深层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由此可见,“换位法”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开始面向全体学生,最终改变了“只为少数人教学”的现象,达到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

“换位法”不但改变了学生现有的困境。与传统的教师靠系统的传授来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不同的是:在“换位法”中老师开始跳出知识重点多次叙述的陷阱,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成功地转型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参考文献】:张行涛、周卫勇主编的《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卷上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