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畜牧兽医课程论文

畜牧兽医课程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07 04:36: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畜牧兽医课程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畜牧兽医课程论文

篇1

基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贺明艳.基因工程疫苗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1):222,175.

[2]王玉堂.疫苗在水生动物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二)[J].中国水产,2016(5):65-68.

[3]邹伟斌,陈丹,谢少霞,等.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6,41(4):1-5,8.

[4]田尊明,李祯祺,于建荣.疫苗相关专利的全球研发态势分析[J].生物产业技术,2014(3):66-72.

[5]徐云.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新余学院学报,2015(2):11-14.

基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玲,孙文松.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2):149-15.

[2]朱旭芬,赵小立,丁鸣,金文涛.“基因工程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8:54-55.

[3]任如意,魏继承.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12-114.

[4]阮小蕾,李华平.研究生《基因工程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62-63.

[5]姜大刚,李静,姚涓.研究生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生物学杂志,2011.28(2):103-104.

[6]马婧,眭顺照,李名扬.园艺专业研究生《基因工程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6):152-155.

基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陈观水.农业院校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1(18):140.

[2]马静云.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121-122.

[3]苏泽红,练高建,何淑雅,等.生物科学专业基因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3,40(18):157.

[4]刘晓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交际,2016(02):236.

[5]李晓薇.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创新教育,2016:120.

[6]肖国学.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反思性教学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135-136.

[7]李晓薇,董园园,李海燕.《植物基因工程》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J].高教学刊,2016(03):116,119.

[8]李相前.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基因工程教学思考与实践[J].广州化工,2008,36(04):64-65.

[9]安新民,李云.网络资源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02):60-62.

[10]王敏,黄璐琦,李萌萌.药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2):1365-1370.

[11]董妍玲,潘学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06):175-176.

[12]裔传灯,周勇,张昌泉,等.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5(03):103-104.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75-01

现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当前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而提出的在当前我国国情下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理念。

一、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

丰富的实践能力是不仅是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必要保证,也是学生灵活运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从专业角度讲,为落实贯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畜牧兽医专业为在其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为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具有动物科学饲养管理的能力、动物疾病临床诊断能力、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及防控能力和具有动物繁殖改良的理论知识和动物繁殖调控能力。基于此,教师更倾向于做科研、写论文、出成果,从而对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就有所降低,在学生培养过程加入创新的知识就更难了。

1.加大信息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在保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职业能力是中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如: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和兽医临床之间的桥梁,它以兽医解剖学、细胞学等为基础,学生在学习时要大量获取上述课程资料,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畜牧兽医行业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畜牧兽医职业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知识通融与迁移能力,优化课程的实训项目和内容,删除或减少验证性项目,补充或增加针对性实用性内容。由于教学时间充足,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入更多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为畜牧业现代化生产发展方式的科学更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完善保障。

2.实施鼓励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努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中职技校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能力考上理想的普通高中,在社会、学校、家庭上自卑感较强、压力较大,由于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独立思考,过于依赖老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合理授课、区分对待,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应当严要求、高标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引导他们争做领头羊;对于学习不太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心,给他们提问的问题要结合他们的掌握程度尽可能简单,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必须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努力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从而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 即根据畜牧兽医行业的设岗特点将各课程划分为若干内容模块。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自身的帮带作用,出现了一些畜牧兽医体系新的组织形式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1.邀请优秀毕业生作经验介绍。由于这些毕业生就生活在同学们周围,极易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激发起学生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变成创业的自觉行动。

2.大胆实行责任承包制。学校帮助学生与实习场建立承包合同,合同中规定好生产指标与奖惩措施。如育雏的,雏鸡的成活率应达到百分之几;饲养蛋鸡的,产蛋率应达到多少等。这样建立合同后,学生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磨炼了意志,增强了创业意识。

三、结语

正是由于我们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畜牧兽医实习教学中,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成为了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的来说,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开展应重点完成两方面任务,一是畜牧兽医人才在当前畜牧行业市场日益完善的环境中,成为社会的又一焦点需求人才。二是中职技校作为培养该专业人才的教育场所,学校也要注意设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提升自己的全面素养,加上学校和畜牧兽医部门支持配合,就一定能造就出一批受社会和学生欢迎的实习指导教师,畜牧兽医的体系也必将越来越完整,畜牧兽医在中国的发展必将更加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宋书贞.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兽医教学中应用[J].科学教育.2010,(03):66-67.

[2]斯琴花.浅谈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3,(16):25.

[3]陈君辉.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创新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 中旬.2011,(09):72.

[4]王龙.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学创新的几点探析[J].新课程: 上.2012,(05):298.

[5]路春贤.浅谈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13):168-169.

篇3

近年来,各省市设置的中职升高职的途径不少:有中职毕业生参加统一高考,有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中职等毕业生的对口招生考试(三校生考试),有中专生参加高等自学考试,有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等。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生源主体仍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导致中职毕业生升学热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前三种升学途径主要采取对口考试方式,复制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模式,中职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一般学习基础差,对笔试考试有一种天然畏惧感;[2]二是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多数合作院校招生时限制了必须完成五年学程等要求,甚至部分“2+3”衔接里中职的“2”变为基础课2年,学生感觉约束多、学程不灵活,动力不足,尤其是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条件有限,对不灵活的长学制忧虑多。

(二)培养定位不清晰

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对应“养、繁、治”三个岗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同样以“养、繁、治”三个岗位为重点,中职、高职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缺乏协调统一,部分衔接办学中职阶段成为“基础课”阶段,或高职阶段高层次性体现不足,吸引力不强。(三)课程体系衔接度不够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另对中、高职培养特点掌握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技能要求高、理论素养要求一般的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在中职阶段;技能要求一般,理论素养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没有开设在高职阶段。[3]

二、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服务于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为主旨,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重点专业为依托,利用阿勒泰地区充足的少数民族初中生源,探索与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联合举办专业“3+2”分段实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强化专业内涵的有机衔接,搭建人才系统培养的“立交桥”,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一)改革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负责宣传。招录学生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年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择优录取,并按要求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办理录取手续。毕业时年龄不得超过22周岁。学生实行学籍“双注册”制度。[4]新生报到后,按程序进行高职学籍预注册,并同步按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学生转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时,按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不能转专业,不能中途转学。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行3学年中职和2学年高职分段制培养模式。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3+2”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负责提出办学规划和专业招生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指导、组织专业和课程建设等,会同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组织实施。前3学年教育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负责,后2学年教育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直接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学习成绩合格者,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颁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历文凭。学生在完成前3学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课程,因特殊情况自愿放弃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者,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

(二)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

中职与高职“校校”衔接培养,时间长、跨度大,如何保证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层进而不重复;如何保证学生三年中职毕业可以选择升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如何保证中职阶段完成后学生具备就业能力;面对畜牧兽医类专业少数民族生源多的情况,如何衔接好培养;课题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解决以上三个衔接中存在的首要问题。1.分清就业岗位层次课题将五年衔接畜牧兽医专业的工作岗位划分为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两类。初始岗位:兽医门诊助理兽医师、化验员;畜牧兽医部门技术指导人员、养殖场技术员;兽药厂、饲料厂营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等。发展岗位: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一线连续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可以从初始岗位升迁到发展岗位。发展岗位包括:兽医门诊主治医师、化验师、动物医院管理;动物养殖场技术场长、场长,兽药厂或饲料厂区域经理或部门经理、公司总经理,畜牧兽医服务管理员等岗位。2.分清培养目标与规格层次课题组根据中职和高职阶段能力需求,分阶段设置培养目标与能力。中职教育阶段“3”,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畜禽养殖职业素质,掌握畜禽饲养管理、繁殖知识与技能、饲料配合技术。能够熟练运用畜禽饲养和繁殖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日常可预见性工作;在特定情况下完成较为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高职教育阶段“2”,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动物疾病防治职业素质,掌握畜禽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技术,能熟练运用疾病防治知识与技术技能完成较为复杂工作;能独立处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同时以畜禽养殖类拓展实践课程,强化养殖生产管理能力培养。3.分清职业资格要求层次在中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中级畜禽饲养工、中级家畜繁殖工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达标;同时通过自治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在高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高级兽医防治员、高级动物防疫员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可同时获取高职饲养工资格证书;少数民族学生取得MSK三级B证书;同时获取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三)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课题根据现代畜牧业生产和中高职教育规律,在总结以往与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办学“中高职一体,工学结合‘两段式’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专业按照中高职衔接,“工学交替,理论跟进,岗位教育,定向培养”的设计思路,对原有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构,设计了专业“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实现学生养殖基础能力、养殖综合能力、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四层次递进;通过在饲养、繁育、兽医三个职业岗位,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校外实训基地生产和顶岗实践,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特点:中职阶段,3年,1-6学期。第一至第三学期学生以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夯实专业基础为主要内容在校学习,参加专业基础单项技能训练;第四至第五学期学生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集中一定的时间在校内实训场参加生产实习,熟悉专业生产,掌握养殖基础能力;第六学期学生全部时间深入到养殖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将学生培养方向分为牛、羊、猪、鸡、马五个方向(少数民族学生牛、羊、鸡、马四个方向)和兽医、育种两大岗位,在学校和企业派出的“双导师”指导下,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入养殖企业,参加具体的畜禽饲养等一线岗位实践,掌握养殖综合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高职阶段,2年,7-10学期。第七、八学期开展动物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参加校内实训室(场)生产性见习,掌握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第期是一个长达近半年(一个畜牧生产循环的最少时间)的大学期,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以兽医岗位为主协岗锻炼,重点在专兼职教师指导下一边完成畜禽疾病防治岗位综合技术学习,一边让学生习得技术岗位工作经验,培养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在养殖岗位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学院与企业派出“双导师”对学生开展养殖课程理论和实践指导,提升中职阶段形成的养殖综合能力。第十学期学生定向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上岗,进行兽医、养殖、育种三大岗位顶岗锻炼,在由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班主任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三导师”指导下独立承担技术岗位工作任务,实行绩效评价,从而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中高职接替,全学程五年,从素质教育到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实现校内校外工学交替,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中高职紧密衔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实践教学不断线,职业素质养成与岗位能力稳步提升。

(四)基于专业中职与高职不同培养层次,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1.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的组合式课程针对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并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对专业汉语、实用英语、养马、养猪等课程采用组合式灵活设置。2.根据中高职培养环境构建的三级实践体系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养殖技术和防治病能力。因此,本专业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平行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第一级,随课程进行的实训课和教学实习,主要开展单项技能训练;第二级,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生产实习,主要开展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第三级,在顶岗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与预就业见习,主要开展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三级能力递进、逐步复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三级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对新疆主要家畜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进行系统训练,突出阿勒泰地区畜牧生产特点,以便达到学生毕业后可以“零距离”直接进行岗位工作的教学目标。

(五)基于生源特点构建了五年学生素质教育设计

针对“3+2”初中起点生源综合素质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大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教育。针对区域特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社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社团(协会)活动;坚持支农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奶牛、肉鸡养殖创业基地实践;此外,学生参加国家或省部级各种知识、技能和文艺、体育等竞赛中受到的表彰和奖励,或在校内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成绩突出的,经认定,给予一定学分,提前毕业。(六)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1.建立师资“三交流”机制一是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两校共同开展“教师个人成长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共同落实“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共同开展“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共同开展“集体备课”等,并定期开展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每年至少一次;二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交流。两校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双带头人和校企骨干教师定期交流,至少保证每学期1次,通过交流共同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共同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通过互派支教教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派出高水平专业教师为主,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以派出汉哈双通教师为主),共同出资组织专业和课程职教培训等措施,加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2.实训条件共享本着两校优势互补,围绕中高职衔接“3+2”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共享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形成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格局。3.提升合作层次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的理事长单位,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新疆第一产业职业教育园区成员单位。依托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平台,在阿勒泰建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阿勒泰基地,在基地大平台上两校共同深化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进一步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

篇4

1.1双语教学的含义及迫切性

双语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用两种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旨在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达到掌握第二种语言的目的[3]。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主是中文结合英语进行授课的教学方式。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了在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这一提议,可见对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视。因为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不仅能开阔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畜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4]。在这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支持,就必须依赖高校畜牧兽医专业所取得教学和科研成绩,最终离不开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水平和教学手段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何提高高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育水平,如何与世界接轨,最首要的是要掌握语言沟通交流的工具[5]。因此,在我国高校尤其是畜牧兽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1.2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部在继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后,又在200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数量,鼓励高校在本科教学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说明了双语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开展双语教学重要性在于对教师通过研读相关的英文原版教材,不仅能丰富和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面,还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强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双语教学不仅能学习到专业知识,还能了解动物生理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而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逐步提高在专业领域的英语沟通能力,无形中为提升走向社会的综合竞争力打下基础。

2动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优势及可行性

本学院施行动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队伍:本学院动物生理学课程组的5名教师均为畜牧兽医专业博士,不仅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基础也比较扎实;而且,有4名老师有在国外至少一年的科研经历,英语发音及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好,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也相对较强。这无疑为在本学院开展动物生理学双语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2)本课程自身特点:动物生理学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血液循环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呼吸及其调节、尿生成及调节等,对本科生来说这些内容相对抽象、难懂。若仍以传统的口授、板书、挂图等教学手段讲解,很难清晰地展示其动态过程;而且对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学生的想象力也产生一定的挑战。(3)校的软件配置和硬件设施:校图书馆有大量的相关中外文资料可供查阅,所在办公室有高配置的网络计算机可用于平时的查询使用。另外,几乎所有的教室已安装多媒体设备,为双语教学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强大的管理及维修团队保证了多媒体设备的正常顺利使用。由于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用非母语的英语形象地描述某一复杂的活动,若有多媒体的辅助,即使再复杂的动态过程也能直观展现出来,这不但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肌肉收缩过程时,神经-肌肉接点间兴奋的传递、兴奋在肌细胞上的传导、横管处兴奋-收缩偶联及肌丝滑动等过程若只用板书和挂图等手段很难直观形象地展示;而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工具,将相关图片、英语音频、视频及动画融入在课堂教学中,上述过程就会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3生理学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尽管生理学双语教学具有种种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出种种问题。(1)语言运用:我国目前对双语教学语言的使用标准没有明确规范[6]。在各个高校两种语言的使用比例并不相同,本校一部分专业课双语课堂教学中英文所占比例相对较多,这种双语教学方式脱离了本校实际情况,使得大部分学生像听“天书”一样,根本不了解深刻含义,教学效果就不难想象了。(2)教材选用:目前的双语教学,尤其是动物生理学没有统一的双语教材,可供参考的英文教材及相关资料尤其缺乏。大多情况是,开展双语课的专业课老师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及经验从网络上下载一些相关的英文资料及英文课件,或将中文课件译成英文。这会导致同一课程组的老师由于翻译水平的差异引起精确性出现差异,造成教学上的随意性及对同一内容表述上的差异性。(3)教师方面:虽然本课程组大部分老师具备良好的学术背景(具有农学或生物学博士学位)及国外留学经历,但英语毕竟不是自己母语,想要在双语教学中用英文准确表达教材中的内容,难度相当的大,更不用说那些用汉语都很难表述清楚的内容了。若老师用生硬的英语进行授课,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听得迷迷糊糊,不但专业英语水平无提高,连专业知识也没掌握住。(4)学生方面:本学院招收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英语基础整体上较差,虽然阅读能力稍好,但听、说能力弱;若让时间被严格控制的生理学双语课上听懂英文专业词汇及相关知识十分困难。(5)教学效果不理想:①双语教学占用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为保证教学进度,不得不对内容进行删减,教学内容在量上大打折扣。②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课堂上的英语交流也妨碍了师生间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探讨。

4开展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应对措施

(1)适当定位: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应将双语教学定位在“以汉语教学为主,适当渗透英语”的基点上。本学院的动物生理学一般开设在大学第三学期,这时学生的专业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公共英语水平普遍偏低,故教学过程中外语使用的比例不易过大,以免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2)教材选择: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目前教学现状的英文版教材和中文统编教材,并将二者有机融合。在讲义中对原版英文教材进行注释,兼容中英文教材的优点,尤其对出现的专业词汇、术语增加中文注释;在每章结尾增加中文概要,以利于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和掌握。(3)双语教师培养:即使授课老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英文水平,要想使双语教学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开课之前还需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外语培训,尤其是口语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英语发音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4)教学对象:由于学生个体英语水平的差异,双语教学可预先设一个实验班,授课对象定为有一定英语基础、英语听说能力较好、理解力较强的学生。班级人数不宜过多,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上课内容,以便跟上课堂节奏。通过实验班双语授课经历不断总结双语授课心得和教学经验,提出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双语授课方式和方法。

总之,只有制定出适合本学院实际情况的动物生理学教辅材料,形成包括教材、讲义、课件在内的一系列双语教学资源,建立较完善的动物生理学双语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对动物生理学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以期为本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动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陈晓光 吕琼霞 刘玉梅 邓雯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翠燕,闫文龙,许钦坤.动物生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21).

[2]孔凡志.《动物生理学》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

[3]刘延吉,田晓艳,阮燕晔.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篇5

畜牧兽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是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辽宁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一、修定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要求,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这一要求,我动物科技学院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专业人士与专业教师共同重新修订了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了课程体系,确立了“弹性学训交替,分段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所示)。人才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1阶段:职场体验,培养职业基本素养和专业基础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实施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通过企业参观、“体验式”顶岗实习,认识畜牧兽医行业特点,体验专业能力要求,明确学习目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完成校企双方鉴定通过的职场体验报告。第2阶段:学训交替,训练岗位专项技能,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接猪、鸡、牛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工作岗位应具备的专项专业技能,实施“学训交替”教学,教学做一体化设计,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完成专项技能训练,达到岗位技能标准要求。第3阶段:轮岗互换,强化岗位核心能力。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岗实训,积累岗位工作经验,强化岗位核心能力,达到多岗位(猪、禽、牛生产)技能标准要求。第4阶段:顶岗实习,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从事岗位工作,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获得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图1“弹性学训交替,分段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设立“双师”工作室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提高教师技能水平,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走进企业、科研单位进行顶岗实践,学习生产现场的新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我们又从企业选聘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技术人员作为畜牧兽医专业兼职教师。为此,我分院在校内实训基地设立“双师”工作室,由企业选派高级技师,学院选派骨干老师入驻“双师”工作室。技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新课程,完成授课任务,同时指导青年教师生产实践,以此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加强学生技能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优化实践教学环境

近年来,按照建设“教室即实训室,实训室即教室”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思路,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畜牧兽医专业实训设备、扩建包括畜禽解剖生理实训室、动物微生物检测实训室、畜禽繁育实训室在内的10个网络多媒体实训室,加强了实训室内涵建设,保证了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学院又与企业联合建设铁岭象山牧业养猪场、铁岭象山牧业养鸡场、铁岭象山牧业饲料厂、动物医院4个校内实训基地,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另外,本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新建校外实训基地14家,使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达到30个,年接纳实训学生总量达到300人次,满足学生6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需求,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监控

为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院建立了学院、分院、专业三级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教务处作为学院级管理机构,在主管教学院长的领导下,对各分院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协调和控制,分院对每个专业的教学环节进行管理,各个专业主要对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组织和管理。为保证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学院制定了《实验教学管理办法》、《“体验式”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轮岗实训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毕业实习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制度中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规范了实践教学行为。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实践教学进行监控。首先,学院的教学督导部门,对实践课进行随机听课、打分,并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的技能水平提出反馈意见;第二,学生评价老师,评价指标包括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水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第三,专业教师间互评,评价指标为实践教学准备情况、教学文件的执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书育人。

五、构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4个阶段,学生实践教学考核主要从单项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专业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进行。

1.单项技能考核

根据畜牧兽医专业职业岗位群要求,经过教研室反复讨论修改,确定了单项基本技能训练项目、考核办法及考核评分标准,并严格按考核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2.专业核心技能考核

采取过程考核、项目考核、作品(课业)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其中,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40%,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实操表现以及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等;项目考核占总成绩20%,主要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项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考核;作品(课业)考核占总成绩40%,主要考核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

3.专业综合技能考核

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轮岗互换的形式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来完成的,因此,我们是通过任课教师评价(占40%)、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占30%)、学生互相评价(占30%)来进行专业综合技能的考核。

4.专业职业技能考核

本项目的考核是由三方面组成,实习表现占20%,实习周志占30%,毕业论文占50%。其中实习表现从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遵章守纪、专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五方面进行权衡,由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评定;实习周志要求学生每周记录实习工作内容及感受,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评定;毕业论文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进行评定。

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为培养满足畜牧兽医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我院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与监控,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有力地促进了实践教学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新华,李金成,陈代武.医学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171-173.

[2] 崔奇.关于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实训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

(6):44-45.

[3] 胡月琴,苏英.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

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3):40-41.

[4] 王勇.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析[J].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2007,(8):25-26.

[5] 侯清麟,肖文兴,刘善球,等.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

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5):15-17.

篇6

[中图分类号] S85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56-01

一、 引言

众所周知,动物检疫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严格规范的动物检疫是保障上市的肉类食品安全无害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为了维护社会公民的合法利益,执业人员必须将动物检疫作为首要考量的问题与标准。

就目前而言,有很多地方的执业人员素质不高、各部门间协调存在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肉类食品的安全上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各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帮助严格规范动物检疫。

二、 动物检疫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执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动物检疫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这项工作对技术有相当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对于动物检疫这方面的法制相对而言并不健全,但动物检疫的工作要求具有比较强的法制性,因此,从业人员在法制性这方面就没有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导致从事动物检疫工作的工作人员都缺乏一定的专业素质,不能正确的看待并发现动物检疫存在的问题。除了缺乏专业素质外,有些地方的动物检疫部门缺乏约束性,根本无法按照规定执行检疫工作,形同虚设。

2.各个部门协调存在不足

现阶段,关于动物检疫我国已经建立明确的法律和规定,这个职能的负责单位是各个相关政府机构。但是动物检疫是一个技术强的工作,其具有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特征。这项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单凭一个部门是很难完成这项工作的。动物的检疫工作的高效完成必须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目前我国制定了很多关于动物检疫问题的条例,但这些条例都因不具有针对性而没有发挥出其作用。现阶段的动物检疫由很多部门共同负责,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完成。但是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各个部门的责任,致使实施这项工作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如果这项问题出现问题就会造成“踢皮球”的状况,无法找到责任人,这更加加大了动物检疫工作的落实与实施的难度。

3.对饲养与屠宰方面的管理不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有很多地区都采用了规模化的养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检疫的负担。但是仍有不少农户家中存在着养殖现象,这些农户所养殖的动物无法做到一一的审核管理,这就加大了动物检疫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动物检疫的不确定性。除此之外,很多商贩与养殖户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国家所颁布的对生猪等动物需要进行集体愤然并进行统一检疫这一政策。为了谋取利益,他们通过去外地进行销售或者私自宰杀来避免检疫,这就导致了动物检疫的漏洞,让动物检疫不能落到实处。

4.检疫设备落后

现阶段,还有地方存在动物检疫没有权威性的现象,现在国家已经发现实施这一措施的重要性。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但我国大部分地区不仅缺乏相应的检测环境与设备,而且缺乏大量的检测人员。这就严重的阻碍了动物检疫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 解决动物检疫问题的对策

1.培养并建设优秀的检疫人员队伍

动物检疫工作关系着食品安全,不容小视。这就要求检疫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技术都需要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要加强对检疫人员的培训,对已经参加过培训的检疫人员进行考核,不通过考核的不能让其上岗。所参加的培训需要由专门的对动物检疫方面的课程。除了必须具备的技术水平之外,还要着重培养检疫人员的责任心,让检疫工作更好的发挥其职能。

其次,各个部门需要紧密的协调与合作。各个检疫部门需要紧密的配合起来,建立一个严密的检疫网,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加强联系,培养各个部门的责任心,全力建设期一个完整的检疫体系。

2.全面实施对动物检疫产地进行标识

屠宰场必须对生猪屠宰的各个过程进行严格的检疫,首先进入屠宰场的动物在进行规范屠宰之前要检查期的产地的检疫标识。这样可以避免具有疾病的动物进入屠宰场,减少传染源,减少动物被无规则的宰杀的现象。与此同时,要对养殖户做好动物的防疫工作。不断加强各个屠宰场的管理,坚决打击私自屠杀的现象。切实做好定点屠宰和屠宰审核工作。对其检疫建国需要进行存档备份,让每一头被屠宰的动物都能有据可查。为了使屠宰变得更加合理规范,还需要加强定点屠宰的立法工作,严格控制好屠宰源,保障市场上肉类的安全性。

3.着重提高检疫部门的设备

只有完善的检疫设备与检疫方法,才能准确的发现疫病所在。因此,必须引进先进的检疫设备,在所有的检疫处都建立起先进的检疫设备。除了提高硬件设备之外,还需要学习新的检疫方法。各个检疫部门都要加强对疫站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动物检疫标准,防止动物传染源无序的传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肉类食品安全。我们要让消费者积极监督,对不合格的产品积极举报,让百姓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四、 小结

从本文所归纳的几个问题能够看到,我国在动物检疫这一方面仍然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各个检疫站的安全性,各个检疫机构或者监督机构需要加强联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动物检疫网。要真正的将动物检疫落到实处去,提高我国肉类食品安全,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淑云,刘思华. 湖南省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A].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4.

篇7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是是高等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又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动物疾病的防治、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畜牧业生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水平,才能让学生通过该门课程掌握重要的专业技能,为成为一名创新型专业兽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很多高等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已认识到兽医微生物实验课重要性,为了突出其实验教学的地位,将其单列,独立设课,不再依赖理论课。但是教学体系还是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课前准备——课堂实验——实验报告;每个班次每周安排一个实验。虽然经过不断地教学改革,整合实验内容顺序,但每班学生两次实验之间要间隔一周,实际到第二次上课时候,上一次的内容又联系不起来了。在随机考核实验技能的时候就发现,学生掌握技能不充分,甚至很多同学对于微生物实验的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无菌操作还是很茫然。

教育部多次提出对高校实验课进行改革,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比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安排往往需要占用比较多的时间,只有一个实验室,难安排,班次多,安排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还是太少。在上完实验课程后,给8个平行教学班级安排了为期一周的综合实习周,就占用了1个月的时间。但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后,对学生进行技能的随机考核和调查发现,对比实验课期间的考核结果,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掌握专业技能也更扎实。

2 构建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

针对原有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体系陈旧,综合设计性实验太少,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必须打破原有教学体系,构建新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2.1 压缩整合验证实验内容。

验证实验内容包括了微生物实验最基本的技能学习,是初接触微生物学习必不可少的,但是占用了太多的课时,且比较分散,可以将原来的实验中基本的技能压缩到1~2次实验课。设立“兽医微生物实验须知和基本技能学习”模块。将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细菌的分离与移植、无菌操作、细菌的鉴定、生化与药敏、培养基的制备等技能操作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课上通过录像结合示范的方式进行集中传授,将这些技能相关录像计算机保存或上网,在后续的实验学习或课余可供学生随时进行学习,直到掌握为止。

2.2 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在原来1个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增设2个综合型设计实验,共3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涉及内容更广,除了细菌的分离与鉴定以外,应包括病毒学和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两方面的内容。每一项内容可以给学生多个平行项目选择,c# 图像识别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组成小组,自己查阅文献,自主完成具体的试验技术路线,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完善后,最后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并以论文的格式提交书面实验报告。

3 应用新技术

科技日新月异,不断渗透到教学课程中,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及时采用新科技、新技术,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兽医微生物实验新技术。

3.1 及时采用新技术,更新实验内容

比如培养基的制备,以往的教学内容繁多,包括把各种培养基成分分别称量,再电炉加热溶解,调节PH值,棉塞制备,包扎,高压灭菌,冷却,倒置平板等。步骤繁多,耗时长,制备棉塞耗费时间且效果参差不齐,往往需要5个课时,学生才能勉强做完这一次实验,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且学会了也已经落在了时代的后面,在生产科研中早已不用这样的制备技术。笔者便改革了实验内容,培养基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自学,提前预习,实验内容改革为半成品培养基的配置。购买半成品培养基,应用电子天平代替普通天平进行称量,不需调节PH,电炉加热溶解改用微波炉加热,更加安全,购买硅胶塞替代棉塞。经过改革后,实验效率大大提高,原本要拖延2个学时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3个学时就可以完成,且学生积极性更高,从考核的结果来看,掌握的技能更全面。

3.2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以往教师采用的是板书+讲解+示范操作的模式来进行实验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后来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教学PPT。比如细菌、真菌形态的观察,通过计算机,就可以把很多细菌、真菌图片收集到PPT中,形象直观,更容易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辨别不同的形态特征;细菌运动力的检查不易成功,就可以把拍摄下来的录像通过计算机进行播放,讲解。一些重要的实验技能操作,学生只通过一次实验课不能完全掌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课后或下一次上课时进行复习和练习。应用计算机后,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了。

3.3 显微成像系统的应用

微生物实验中细菌的形态观察是一个难点,传统授课必须对每个学生逐一进行指导,用目镜指针指示细菌,对细菌在所处视野内的位置、形态等描述很难准确,教师工作量大。购置一台显微成像放大系统,系统可以将细菌图片通过显微镜直接连到电脑以及投影仪上,将学生的疑难问题放大,鼠标一点就能讲解清楚,不仅大大提高了授课效果也缓解教师的授课压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3]。

4 与科研结合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的前沿基础学科,兽医微生物实验课程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科研的过程,为学生揭开科学研究的神秘面纱,为学生将来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科研课题的选题可以来自于本教研室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来自于生产应用[4]。所选的科研课题,都包含了所有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无菌操作技术、细菌分离与移植以及微生物的培养观察技术等,通过科研来学习,可以使学生以立体的形式全面掌握兽医微生物实验的各项技术,专业技能掌握更牢固。

5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微生物实验课程考核一般采用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出勤率和期末技能抽签考核的形式综合评定。由于实验报告往往存在抄袭,除个别外出勤率基本无差异,期末技能抽签考核的形式,学生考核项目太少,并不能准确反应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而教师备考的工作量很大,最后的实验成绩表现缺乏公正,在学生成绩上拉不开档次,表现非常优秀的学生成绩却平平。

这就需要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为每一位同学建立一份实验课程成绩档案,其中包括平时表现考勤(10%),实验报告(30%),论文(20%),随机技能考核(20%),期末考核(20%)等。改革以往的期末技能抽签考核方式,采取平时的随机技能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考核项目,更能全面的反映学生对微生物实验技能的掌握的真实情况。对于增设的综合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学会以论文的形式提交结果,并把成绩包括在期末成绩中,这对促进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能力的提高很有意义。

有条件的教研室还可以应用多媒体试卷进行考核,将微生物学实验考核内容如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处理分析、以及综合设计性试题等以图片、录像、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制成电子试卷,利用电脑对微生物学实验进行考试。实验考试时,应用联网计算机机房,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将答案写在纸质的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教师将答题纸收回进行批改[5]。

参考文献

[1] 武文艳.论高校人才培养理念[J]科教文汇,2011(1):26.

[2] 林雁冰,颜霞,韦革宏.构建创新型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J].高教论坛,2010(10):31-33.

篇8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8-0017-01

Practiceof“Competence-based”ModeonCattle andCowDiseasePreventionCourseReform

ZHAO Zheng 1CHEN Xue-wen 1XIE Shu-tao 1LI Shi-jian 2LING Ze-hui 2YAN Gao-zhang 2

(1 Departmant of Animal Science,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Nanning Guangxi 530007; 2 Guangxi Royal Dairy Co.Ltd.)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cattle and cow disease prevention course teaching,indrouced 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e-based teaching mode on cattle and cow disease prevention course,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cattle and cow disease prevention;teaching reform;“competence-based”teaching mode

“能力本位教育”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其强调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不再以传授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是着重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核心技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主[1]。“能力本位” 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打破了书本式教学形式,在解构传统教材的基础上,重构教材,职业针对性强;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考核制度科学、合理。因此,高职院校应参考“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并从学生就业环境及岗位需要出发,确定培养目标[2]。养牛与牛病防治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以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为方向,以提高学生从事养牛与牛病防治业务能力为目标,是学生从事养牛与牛病防治业务的一块敲门砖。现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如下,以供借鉴。

1养牛与牛病防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知识与能力培养,偏重其一

长期以来,养牛与牛病防治课程教学只注重知识培养,学生多读书、读死书,常缺乏创新胆识和主动钻研的能力。而对养牛与牛病防治能力的培养,仅仅是“附加课”,常常失去操作性。如此以来,因过于强调理论化培养学生,导致学生专业实践性较差,与社会所需的业务人才需求衔接不上。

1.2 教学方式落伍,学生缺乏主动性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授课方式在养牛与牛病防治课程中得以体现,即填鸭式教学模式,机械的灌输导致学生丧失主动学习兴趣,容易出现思想僵化现象[3]。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所学专业知识得不到更好地转化应用。

1.3考核制度不完善、不科学

传统的考试以书面答卷为主,多以考察学生的记忆力为手段,而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得不到体现。学生的素质未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与国家关于高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2“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养牛与牛病防治课程上的实践

2.1发掘课程自身特色

养牛与牛病防治课程教学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理论课教学以外,适度增加实践操作课。增强学生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的力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2.2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方式

2.2.1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突出难点、重点、热点、前沿,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其与先进科学技术接轨,明晰养牛与牛病防治技术发展方向,并结合当地特点,实地讲学。

2.2.2教学方式改革。一是提倡Seminar报告形式。教师制定报告题目,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形成Seminar报告,教师设特别课堂进行评比。到目前为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已经开展创新课题逾10项,独立完成论文和Seminar报告逾30篇。二是鼓励现场教学,增加专题讲座。引领学生深入现代化养牛场实训基地,教师聘请畜牧师、兽医师进行现场教学,并传授就业经历[4]。三是倡导自编教材,与企业合作开发。课题组成功编写了养牛与牛病防治专业教材,突出该校学生自身需要、当地区域特点,以养牛企业为实体,突出企业特点,强调学以致用。四是与生产企业合作制定生产实习方案。根据华南地区养牛企业的生产实际,制定养牛与牛病防治课程与工学结合的实习方案和实习考核方案;按照规模化养牛业的要求,将实习生分成奶牛饲养管理组、奶牛兽医保健组和奶牛繁殖组3个实习组,每组10 d轮换1次,轮换时必须在上一个实习项目考核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项目的实习;另外,每个项目的实习都制定了相应的具体考核办法,如实习生人手一份的奶牛饲养工技能训练考核单、奶牛饲料调制技能考核单、奶牛繁殖员技能考核单、奶牛场兽医防治员技能考核单、奶牛修蹄技术技能训练考核单、奶牛场接产员技能训练考核单等[5-6]。

2.3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化

规范了试卷评审机制,细化各项评分指标、评分结构,科学评分比重,采取明细化评分、逐点评分。试卷妥善入档、保存,并请专人审验[7]。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取得成功,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以提高。

2.4 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挂钩

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锻炼课题研究能力,指派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专门辅导,让学生汲取教授的学识和思维能力,潜移默化,使学生得到学术研究的科学熏陶。 3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2):30-34.

[2] 蒋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8):60-61.

[3] 刘文晖.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效果认证[J]..职教论坛.2005(11):54-57.

[4] 曲永利,张洪友,苗树君.畜牧兽医专业开展综合技能训练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40,42.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08-02

农业部为提高兽医教育水平,在2008年开始实行执业兽医考试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兽医从业人员水平。大学是培养兽医的教学单位,如何调整教学大纲,适应执业兽医考试制度对大学毕业生要求,成为我们教学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一、从新定位培养目标,与国家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相适应为适应

国家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培训、考核、认证制度的实施,必须对现有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按照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的要求制定相关培养方案[1]。

二、合理选用教材、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在以往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中,教师只能讲解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其他部分自学。为适应新的要求,我们在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要增加专业课程学时,以便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知识点讲解给学生。同样在教材选用方面,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自编教材,要选用规划教材[2],因为大部分规划教材为统编教材,这些教材广泛收集并借鉴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最大程度地反应了本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满足执业兽医考试需求。

三、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临床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板块,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层层深入,将理论知识不断糅合在一起。在制定大纲时适应执业兽医考试要求,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和掌握实验、实习等环节内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高校师生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对理论的检验或验证,只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后经过1~2年锻炼就可以了。实验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结果受教师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实验课前不预习、对实验过程不思考、对实验操作不认真、实验结果不分析、实验报告相互抄。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难以胜任执业兽医所要求的标准。要知道实验课效果与教师的专业素质、责任心和课堂组织实施密切相关。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第一环节,它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必须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实验、上好实验课、严格审查实验报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熟练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要不断进行理论知识的更新和拓宽,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这是做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3]。平时要培养学生严肃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技能的严格训练,不断提高实验技能,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尝试综合实践教学过程

建议在实验课程基础上,教学计划增加综合实验教学课程,要求实验课程中所用的实验对象不再是独立性的实验,而是综合性实验,也就是要以动物疾病为实验模型,改变原有单独课程体系实验,在实验课程前成立病例制作教师小组,由小组根据临床常发病及各门理论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制作传染病病例模型和普通病病例模型,综合实验课的实习内容完全从制作的这些病例模型展开。根据每种疾病的特点,在疾病发展的每个特征阶段,学生要利用所学所有专业课程知识和课程实验知识对病例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实施诊断和治疗。期间要通过对患病动物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及临床学科知识等各方面的检查,随时跟踪病例的病情发展,详细真实地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从而将理论知识、实验技能有机地与真实疾病相结合,必将真正理解疾病的本质,并显著提高临床上对疾病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疾病的诊断不仅仅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对疾病程度的掌握,因此要使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由“定性”上升到“定量”就必须使学生能够全程跟踪病情的发展过程。随着病情的发展,在每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也就是动物的临床表现发生明显改变的环节,要使学生能够利用“病理学、诊断、内科、外科、产科、寄生虫、传染病”等各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科所需要的化验、检查方法对动物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给出阶段性诊断结论。动物疾病的病情是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若不进行人为的干涉,则病情可能逐渐加重,因此在每个阶段都可以进行治疗,为使学生全面掌握病情的发展过程,需要待动物出现“典型”临床表现时实施治疗。治疗过程中要求学生应用所掌握的药理、内科、外科、产科、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各门课程中掌握的实验检查技能对疾病进行治疗实践,通过系统的治疗使学生将各种专业实验中掌握的方法和理论有机融合,并与实践接轨,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治疗能力[4]。动物五大类疾病包括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传染病、寄生虫病,除了对这些疾病进行积极的治疗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使学生掌握预防方法。因此需要建立对照模型,为使学生真正理解预防的内涵,要求对照模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制作完成,制作中一方面要减少模型中外界因素的处理水平,另一方面可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因此需要使学生掌握疾病的病因和本质。通过全程的对比分析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掌握扎实的预防技能。通过综合实验教学,学生不仅会对疾病的本质及发展过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会掌握扎实的临床诊疗及预防技能。

参考文献:

[1]隋慧,史丽华,杨松.基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进行动物医学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6):29-30.

[2]王讯,黎德兵,宋薇,司晓辉,康波.谈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与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3):40-41.

篇10

关键词: 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动物生产;专业课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animal production; course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73-02

0引言

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新世纪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大多停留在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这一层面上。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尚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高度的重视。许多人把传授理论知识视为“看得见的硬任务”,而把培养实践能力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将不再是模式化的“学历教育工厂”,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满足多种学习知识的需求并具备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实践型和实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目前现状,我们以“高等教育法”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农业院校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际情况,深入探索在新的形势下,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畜牧兽医学类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模式、运行机制和实施措施。

1实验与实践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素质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纵观各个动物科技学院(系)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几十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虽然经过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但总的框架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陈旧,缺乏反映现代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实验,不能充分调动同学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

1.2 实验内容简单孤立,缺乏形态和机能、局部与整体、正常和异常有机统一的多学科、综合性实验,且各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1.3 绝大部分实验课属重复验证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即验证性的实验,缺乏创新性的设计实验;

1.4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未能融入产、学、研相结合的真正内涵;

1.5 授课方式单一,传授式授课已不能满足现今素质教育的培养方案;

1.6 实验经费相对紧张,实验动物和实验材料仍显不足,使实验教学缺乏一定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陈旧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已不适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培养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畜牧兽医类创新人才的一道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2实验与实践教学创新机制改革的思路、方法以及工作方案

总体思路和方法:依据现代农业生产对畜牧技术的需求,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改革教学内容为核心,培养实践技能为重点,强化队伍建设为根本,改善条件为基础,对传统的实验与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构建适应现代畜牧生产和疾病预防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比重,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畜牧生产和疾病预防为导向,不断改革实验与实践教学内容,拓展综合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内容。加大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和开放度。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2.1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开展分层次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要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可将实验教学内容分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将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动手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摆脱过去以理论知识为线索组织实验教学的旧模式。

2.2 虚实结合开展实验教学,发挥各种实验平台优势实验教学平台总体上可分为硬件实验、软件实验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四大类,如果为学生创造综合实验平台,将硬件实验平台、软件实验平台、仿真实验平台和虚拟实验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不同平台的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3 灵活运用实验模式,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目前实验教学的组织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式教学为主,尚未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存在个体差异,笼统地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实验教学进度、相同的实验教学时数,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得到不同方式的实验教学指导,要设置随课实验、独证实验、开放实验等多种实验模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4 改进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全方位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们所采取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是“课程式”的管理模式,与一般的理论课程的教学管理相类似,实验教学安排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实验教学,由设备科负责管理、采购、维护实验设备。为了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和实验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要改进实验教学管理机制,提供科研制度保障,创造各种实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和实验开发中去。

2.5 完善评价体系,客观考核学生实践技能实验教学的评价应该从多角度去考核学生,如实验预习、实验态度、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完成的设计作品以致实验考试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操作水平。采用灵活的实验教学机制,实验教学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形式、多方位的。

3实验与实践教学创新机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3.1 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及实验课程的优化整合

为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为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我们在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本着“向全校大学生开放、向所有的实验课开放、向科研工作开放、向社会开放”的基本原则,对实验室的体制进行优化整合并建立严格、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1.1 建立和完善“校、院两极管理,院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结合我校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办学方向,积极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把过去学科和课程组管理改为现在的学院统一管理。

3.1.2 积极构建高层次、高水平、高学历的实验技术队伍。为切实保证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从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入手,对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实行重新聘任、竞争上岗,并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考核制度,将其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此极大地增强了实验技术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3.1.3 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教材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使其更加符合实验教学的需要。为了配合学校实验教学的改革计划,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来在各门课程中开设的实验教学内容剥离出来,将相近课程的实验课整合成一门独立的课程,真正做到单独设课、单独考核。

3.1.4 对实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首先由传授式实验向引导学生探索式实验转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使感性认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为此,尽力配有专门的精密仪器室、多媒体教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CAI系统,将优秀、典型的实验课程制作成多媒体教学片、课程网页在网络上对全体学生开放。

3.1.5 加大对实验和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为保证畜牧兽医类专业在实践和实习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实验条件和所需的大量实验材料和实验动物,校、院应该加大对实验和实习两项经费的投入力度。

3.1.6 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为积极改善学科的硬件设施,我们按照教育部实验室建设标准和条件进行集中、分批建设,并加大对资金、人力的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保证校教学设备经费的投入。

3.2 增设专业综合性实践环节,及时调整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在深入探索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加强对学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畜牧兽医类专业生产实习是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接触生产实际、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操作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

3.2.1 将本科生导师制引入到学生管理之中为充分加强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发挥老师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对同学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从大三开始,结合老师的科研项目,实行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和课余闲暇时间到导师的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老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2.2 将本科四年中的第八学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改为从第七学期开始,增加专业综合性实践环节。

3.2.3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均为产、学、研结合紧密且在省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需要,同时实习基地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与学校有密切的科研合作计划。

通过本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我们构建起一套层次分明、立体互动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调整优化实验内容,大幅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比例,探索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多学科综合的实习教学模式,强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等措施,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实践教学绩效评价、考核与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培育成为全省重点的有特色的专业。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25-03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需要。

一、教学团队建设意义

高职院校基础兽医学课程包括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微生物学等课程,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只有牢固掌握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合理地饲养、繁殖、改良家畜和防治家畜疫病。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对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的整体建设目标是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课程和基地建设等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建设的核心队伍。具体建设规划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人才梯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科研和教研活动等。

1.人才梯队建设。教学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扩大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范围和力度。建设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形成梯度,老、中、青结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9人,校外兼职教师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高级兽医师1人。到2016年,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要求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达到50%,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60%,外聘兼职教师增加到6人,专职教师双师素质比率达到100%。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加强教学团队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行公开课制度、开展教学能力竞赛、优质课评价、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活动。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教师听课制度、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科研新秀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具体要求。为提升教学团队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历,采取鼓励措施,督促他们到“211”国家重点农业高等院校攻读学位、进修学习。定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2.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所服务的专业(群)建设坚持与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紧跟畜牧及兽医类相关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和发展前沿,把握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不断改革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以主要就业岗位确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克服按学科设计课程体系的惯性,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认真实践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下功夫,全面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合理设计教学评价项目与考核方法,如技术应用课程考试采用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复式考试法;实训考核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相结合;顶岗实习考核要全程评价,填写生产实习考核表;毕业考核进行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或综合考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4.教学资源建设。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结合动物生产和兽医疫病防治技术岗位技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材建设规划工作。编写符合现代兽医发展要求、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科学实用的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类规划教材,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精品课程为基础建设公开课程网站和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站,着重加强专业群和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相关专业网站合作,多方位互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5.教研和科研活动。教学团队教师围绕专业及其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团队成员要积极申请厅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每年发表1~2篇教研和科研论文。积极进行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以此扩大专业教师的社会和行业影响力,逐步形成团队的科研优势。

三、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研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引导教师为企业服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实习空间,工学结合,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专业技术优势,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注重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的优化组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相互团结协作,才能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团队成员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形成具备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教师队伍,以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任务。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学团队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技能和执教能力。因此,专业教师应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具备“双师型”素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假期到企业熟悉岗位实践,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并且在职称评定时将到企业实践锻炼半年的经历,作为必备条件。支持教师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条件,参与企业课题的研究,积极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或产品技术开发,依此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核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教学团队建设的综合成效的一个主要方面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的。学校和企业是产、学结合运行系统的主体,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技术与产业开发、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合作。学校可聘请企业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开设专业。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职业功能性。学校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可在企业内建立“场中校”,使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接触实践,指派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可在学校设置“订单班”,企业每年投入一定经费,设立企业奖学金,根据学校实习安排,批量接受学生专业实习;教师为合作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开展科研活动,申报科研课题,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网络视频同步教学系统等教学资源;校企双方联合开展企业冠名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就业环境,促进学生的就业。

教学团队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团队带头人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教学改革方向。团队成员要积极进行教学研讨,开发教学资源,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加强新技术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团队内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和奖励方式,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学校应加大对教学团队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保证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明江.浅析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与趋势[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9):104-106.

[2]巴世光,古光甫.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5(711):63-65.

[3]崔景艳.加强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建设[J].职业时空,2012,8(12):69-70.

[4]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14-15,23.

[5]花美莲.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2,(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