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9 09:35: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区护理发展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综合而来的,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提供连续性的、动态的综合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及慢性病为重点,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为一体的综合、便捷的护理服务。目的是解决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满足其对护理技术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提高社区人群生命质量。服务对象是以社区的人群为主,面向个人、家庭提供服务。现将社区护理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介绍如下。
1社区护理的意义
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实现了病人在家中享受到和在医院一样的治疗服务,社区服务提高了社会效益。在社区工作中,通过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学会自身保健是免除疾病、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关键。护士进入社区,用知识与技术解除病人的痛苦改变人们不良卫生习惯等,增进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提高护士对事业荣誉感和自信心。
2社区护理现状
2.1社区护理人才匮乏在对社区护理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基本上以医疗、预防为主康复护理、保健内容较少,不能充分体现社区护理的特色。1个社区服务站服务1条街,1个街道居民有3000人~5000人,护士仅1名~3名,社区服务只有初步的治疗,社区保健知识宣教、自我保健、疾病预防等工作难以开展。长久以来,我国护理服务一直注重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服务十分薄弱。社区护理是一项范围较广,所需知识面较宽的工作,其服务不同于临床,要求社区护士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而目前的社区护士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再加上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也未受到社区护士的足够重视,致使社区护理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无法提供高素质、深层次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急需大量的全科护士,而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还是一项薄弱环节,缺乏培养专门的护理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
2.2社会对社区护理工作缺乏信任和理解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然而社会上对社区护理工作仍有偏见,有些人对护士的价值并不真正理解,部分人群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一,这样病人的护从性必然很低,护理效果自然受影响,反过来势必制约社区护理的发展。
2.3公众的卫生保健意识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没有相应提高,主要原因是过去的医疗卫生部门工作重点放在院内治疗,对防病保健工作投入少、宣传少,现在社区中的大多数老人文化程度低,卫生保健意识也很低。另外,目前一些人下岗,经济收入低,影响人们对卫生保健的投入,他们的钱只能用在有病治病上,谈不上无病防病。
3社区护理发展对策
【摘要】目的: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做出进一步探究和分析。方法: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并且病情变化比较快,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监护的患者,所以护理人员的责任非常重要,有着非常大的工作量,但是护理人员的数量并不多,属于护理风险控制当中的一项薄弱环节。本院在2018年之后,将排班模式进行了改变,持续质量改进,并实施全程监控结果:直到2019年,在1年的改进以及实施当中,患者的需求以及监护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压力,有益于持续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改进,减少了护理当中产生的差错,存在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重症医学科;排班模式
【中图分类号】R1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0-118-02
持续质量改进(CQI),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逐步发展的。其中,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患者以及现今设备仪器集中的科室,利用相应的监护,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并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出来。所以,强化对ICU患者实施的安全管理,提升护理质量监管。因此,本文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共有24名护理人员,主管护师2名,护师共8名。其余人员为护士职称,专科护士一共为6名。平均工龄6.54年,其中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为10人。所以,护理人员的年轻化,工作方面存在不足,患者要求复杂以及多样化,需要经验十分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其给予强化监督,对护理进行完善,以便患者和家属更加满意。如表一所示。
1.2方法
科室共有床位12张,为两组,2名专科护士担任护理组长,护士长以及护理组长,需要做好相应的监控护理质量[1]。第一组人员应用床位包干制度,一名护理人员对1-2名患者负责,这些患者的治疗以及相应的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等都由该护理人员负责。其中,需要精准、完善的对护理记录进行书写,将专科特征进行体现,组长以及专科护士需要对年资低的护士给予指导,帮助其完成相应的护理工作等,并定期学习和反思。第二组应用统一管理制度,所有护理对全部病房进行管理,组长以及专科护士实施相应的健康监狱工作等护理内容,护士负责护理工作,记录护理过程等。持续质量改进涵盖了危病患者护理质量、环境监管、技术操作、患者安全以及舒适等。结合每一项护理环节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质量控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并确定质控点,将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进行强化。利用有组织以及有目的考核,可对抢救措施的落实有效性给予保证。护理组长和相关专科护士,针对重危患者抢救工作、重症患者的临时处置,需要快速、正确、果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任务。
每日需要对两名激动护士进行安排,以便帮助两组护士,对相应的护理工作完成。夜间护理,需要高年资的护士带领两名低年资护士。年资低的忽视,分别管一组,高年资护士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系统的质量监控、将参与性、监督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等职能进行了发挥,使得低年资值班护士减轻了自身的工作压力以及心理压力,避免了有差错产生[2]。
针对有着疑难病例的患者,需要组织全科护士对其实施每月1次的护理病例查房,责任护士汇报护理患者的床号、基本情况等,其中要包括饮食要求、护理级别等。之后,科室人员给予补充和完善,最后护士长和护理责任组长提出问题,全员进行讨论,护士长最后给予相应的讲评。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有耐心以及爱心、理解等,关心患者。所以,要强化护理责任心,正确处理护患关系。
2结果
两组工作不同的小组,对于质量的提升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如表2所示。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措施,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特征为组织性强、参与面广的不间断活动,护理效果质量非常高[3]。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对质量意识進行强化,坚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监控,以便将质量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对于护理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以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便自身的能力提升。此外,护理人员要做到技术精湛、技术操作规范、创新求实。积极主动学习更多的新技术,对新的领域进行开拓。总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析中医内科护理医学的护理理念及其发展论文
摘要:中医内科护理作为现代医学中护理方面必不可少的一种护理方法,它在很多临床验证中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医内科护理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现实问题。将分析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其中包括人力方面的不足、科学研究能力的欠缺以及实际操作条件的匮乏等等,对中医内科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对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医学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状;中医;内科;护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在各个医学研究中的经济投人,很多的新式医学研究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而且现有的医学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就包括越来越现代化的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它的发展却一直在停滞,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入,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1.中医内科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是我国自古就存在的,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相关护理工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我国本土存在的护理中,古代中医师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同时又扮演着中医的护理工作者。中医护理,尤其是中医内科护理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人,现代医学的护理行为和护理理念初入中国,使得中医护理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但近年的各种研究数据显示,中医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较大幅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点得到了医学界学者的普遍认可。
中医内科护理以整体护理和辨证实施护理行为为基本理论和基本特色,这也是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之上的,体现了中医内科护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临床护理离不开各种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内科护理的核心,包括针灸、拔罐、中医贴敷等等,其正逐渐得到医学界人士的广泛采用,也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肯定。
2.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
2.1中医内科护理专业人员匮乏
虽然我国现在的整个医学系统相对已经较为完善,而且从医人员也在大幅度增加,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医学人员却非常之少,只占到所有医学人员比例的9%。现在的很多医学专业学校大部分都是以教授西方医学为主要内容,中医医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少,所以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员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内科护理人员。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大医院中的护理人员中的92%都是学习西方医学出身,对中医内科护理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手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对中医内科护理中常用的针灸、药透等等护理方法的运用很不熟练。因此,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匮乏是目前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阻碍,人员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中医内科护理的地位始终不能提升,医学护理也会因此不完善,出现明显的短板。
2.2中医内科护理人员操作自由性不足
在现在的绝大部分医院之中,很多能够实施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过程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比如说经常用到的穴位按摩、中药敷贴以及拔罐等等,由于很多医院沿用了人为老式的护理制度,导致这些中医内科护理方法失去了被执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利用中医内科护理来恢复患者的过程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中医内科护理的实际运用不容乐观。
2.3中医内科护理创新匮乏、制度老化
现存的中医内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潭死水,由于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大量的中医内科护理,因此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没有方法去通过自身的认识以及护理过程的问题解决并去创新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即便是专业的中医内科护理创新研发人员,也是因为缺少临床的实际经验而事倍功半,而中医内科护理的制度固守也导致了这项技术不能将制度作为依托来发展,因此制度的老化也使得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发展缓慢。
3.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3.1人才培养模式
中西医结合护理事业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机构已有200多家,至2009年,我国有三甲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18所”。在现代医疗服务正形成治疗、康复、预防、养生、保健的多元化形式背景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而高层次、高素质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依托中医药大学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中医护理人才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攻坚能力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为中西医护理的真正融合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加快西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课程改革力度,逐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基本融合,培养具有较强西医护理能力以及一定中医护理能力,能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基层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3.2培养目标
目前公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内涵标准为“系统掌握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人才培養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顺应社会的需求,并反映时代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社区护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将中医整体观、辩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有机结合。辨病护理、辨症护理、辨证护理有机结合。
3.3课程内容改革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引领和整合临床护理;选取中医护理特色明显的病种,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理念,根据护理程序重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使中西医护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改革步伐,以顺应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改革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环境适应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认定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成熟的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护理学科尚缺乏清晰的学科专业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发展二级学科、培养不同类型的护理专科人才是护理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级学科的确立需要与医学发展相匹配,其专科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未来的发展领域可为护理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医护理学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独特的护理技术,在老年医疗、社区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巩固、提升中医护理的专科地位,创立护理二级学科,可为护理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队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西医护理学校毕业生成为中医院护理的主力军,在开展中医护理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盲区。中医基础理论薄弱、护理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临床中医护理技术使用率低下,与技术水平下降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教育层面的缺失,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影响了中医护理水平的发挥,限制了中医护理向高层次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中医护理队伍现状制定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内容及标准,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规范化教育,可造就一支独具中医护理特色的专业队伍,有利于中医护理学科理论发展、临床实践的深化、中医护理水平的提升。
3.拓展专科领域
国内外研究表明,专科护士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专科护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专业护理知识不断积累,护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临床专科护理人才发展相对落后,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梯队无层次。卫生部曾明确提出,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拓展专科领域,对专科人才培养准入资格、目标、形式、考核及管理等进一步细化。通过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完善的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培训模式,构建中医专科护理人才梯队,对拓展专科人才培养领域、积累专科人才培养经验、促进专科护理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可行性
1.培养基地院校联合,形成优势互补
优秀的专业师资和丰富的临床资源是培养专科化护理人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专科护士的理论、实训基地大多设在医院,虽然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但理论培训的护理专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采用院校联合培养模式,体现医院与高校间的优势互补,由高校负责理论培训,设置中医护理专科护理培养课程,打造专科护士培训平台,将专科化理论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中,师资力量包括学院的资深教授、医院的资深医护人员,还可选配跨学科师资,讲授不同学科的课程。实践基地设在医院,遴选符合评审标准的实践基地,由符合资质的临床带教老师承担实践技能培训,以满足临床实践培养需求。
2.专科定位清晰,发展领域广阔
虽然目前我国对专科护理人才的称谓尚未统一,但普遍认为其共同点是满足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的特殊要求,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经过特定的机构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由权威机构考核并获资格认定,在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是目前我国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综观国内专科护理发展,在临床认可度高、成长迅速的专科护理通常在医疗所不能顾及或无暇顾及的岗位或领域,专科护士发挥的作用是医疗无法替代的,有专门针对一种疾病的护理,如糖尿病、肾病;专门针对一类疾病的护理,如肿瘤、骨科、心血管科;专门针对一类人群的护理,如产妇、婴儿;拥有专门一种护理技术,如血液净化、静脉输液;拥有专门一类护理技术,如手术室、伤口造口,中医护理就属于专门的一类技术,在西医护理无法涉及的领域,解决西医护理所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或症状,其专科性在于中医护理技术的专科性及护理理论的独特性,这是中医护理区别于其他专科的表象和内涵所在,而且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更为扎实、技术手段更为丰富、应用领域更为宽广。
三、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思路
1.培养层次多元化
中医护理队伍基础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中医护理教育应该在坚持中医护理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在校期间开设中医护理专科培养课程,在前期通科教育的基础上,让高年级护生接受专科理论、技能培养,本科阶段着重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提升专科能力奠定基础;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基于高起点、高要求的原则,面向临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在职教育阶段的培养可根据学历、职称不同分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可分为专科护士型培养及临床护理专家型培养。专科型培养指学历、年资较低的护士要求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病人提供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养生、康复等指导;专家型培养指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以知识更新、拓宽特色护理项目为主,培养能够在中医护理实践中解决疑难问题、充分展现中医护理工作价值的专家型护理人才。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层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
2.课程设置多样化
目前的专科护理培养对象往往存在学历教育与临床经验不能兼顾的情况。因此,中医护理专科培训采用课程模块,因人制宜,已通过学历教育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完成规定的专科实践操作,保证足够的临床训练时间;在职教育者给予理论培训,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为培养中医护理人才开辟多途径培训通道,提高培养效率,加速人才培养进程。
3.教学方式灵活化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借助集中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示教、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临床实习、论文撰写等形式,开展自主性学习、互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也可强化专科实践操作技能,有助于全面提高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效果。
4.核心课程特色化
对于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教育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核心课程着重于体现中医特色,通过递进式中医护理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造就具有综合才能的中医护理人才。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培训、专业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其中理论培训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以中医专科理论为重点,逐步提升护理科研、循证、教育等能力;专业模拟训练包括中医病案分析、中医护理技术应用、营养食疗运用、情志调养方法、养生康复知识指导等,着重训练中医护理临证运用能力;临床实践通过中医护理查房、实际案例分析提升辨证施护能力,强化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营养食疗、情志调养、养生康复等技能训练,逐步提升创新运用、解决临床疑难问题能力。
5.能力考核综合化
专科护理人才注重培养其独立获取和分析信息、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健康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为专科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采用综合评定方法考核,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个案护理、综述、论文答辩等考核形式,以评价其专科综合应用能力。
四、成效展望
1.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
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为中医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可明确中医护士的角色定位,规范专科工作范围与内容,提高中医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培养一批能发挥中医特色、符合临床需求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专科型人才的基础上,可以成长为一支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且精通中医护理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家队伍,引领中医护理的发展。
2.开设中医护理专科
中医护理技术以“简、廉、便、验”受到群众普遍认可,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但目前门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很少,门诊开设中医护理专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医疗无暇顾及的领域大展身手,根据中医护理理论,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应用护理技术、护理手段明确,适应病种范围广泛。如耳穴埋籽可治疗失眠、咳嗽、高血压;脐部贴敷可治疗便秘、腹泻;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盆腔炎;特别对于病情较轻且无需住院治疗的病人,中医护理专科无疑是最佳选择。发挥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作用,开设中医护理专科,主要承担以下服务功能。
2.1咨询、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咨询服务,指导中药服用、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体质识别、营养食疗、情志疏导、四时养生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
2.2中医保健方法指导开展易筋经、八段锦、按摩、气功、太极拳等养生保健技能辅导。
2.3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针对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护理技能治疗相关疾病,如耳穴埋籽、拔罐、刮痧、贴敷、热熨、熏洗、中药换药、中药灌肠等。
3.开展社区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在社区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其“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观念与社区“预防为主”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的优势得天独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医专科护理服务将帮助社区不同的人群和慢性疾病病人实行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发挥在养生保健上的优势,推广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操作,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4.开展教学科研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护理专家就已经意识到发展专科护理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医院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以专家带动专科,以做强一个或多个专科来发展医院,跟进世界医学发展脚步成为共同法宝。改革和发展使医疗分科不断细化和专科专病诊疗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每个三级甲等医院都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等重点专科和专病治疗中心,各专科、中心或拥有国内多项先进医疗技术,或拥有多项甚至数十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等,对专科护理提出挑战。如何发展专科护理以适应时代需求,已成为我国护理人员面临的迫切解决的新课题。
1 我国发展专科护理的难点
我国专科护理水平相对落后,表现在护理教育阶段理论架构上的不完整,造成护士专科知识不系统;医生有太多的机会到国内外访问、学习和参加学术研讨会,及时地学到医疗领域的新技术和获得学科前沿信息,而护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较少,到省外访问学习难,到国外学习就更难;对专科护士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不够,缺乏培养专科护理人才之人才;专科护理发展未引起医院领导足够的重视,他们对护理的偏见还存在;护理管理者缺乏发展专科护理的紧迫意识和具体办法,对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存在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方面的明显不足。
2 发展专科护理的可行性策略
2.1 发展专科护理,教育先行在不断要求提高临床专科护理质量和护士专科技术能力的形势驱动下,美国20世纪初开始实行培养硕士以上水平的专科护士教育,并扩展到临床许多专业,包括ICU护理 、急救护理、糖尿病护理、造口护理、癌症护理、临终护理、感染控制等各领域,目的是提高临床专科护理实践水平。1954年以Rutgers大学设计第一套专门培养临床护理专家(ONS)的硕士课程,用于培养精神学方面的护理专家成为CNS培养体制正式建立的标志[1]。由此可见,教育先行是发展专科护理的科学方法。如果不在学校阶段做专业基础教育建设工作,单从临床继续教育着手,就会有事倍功半之感。所以,一方面呼吁我国教育部门和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联手,借鉴国外经验,在提高护士的学历教育的同时,科学设计融有专科知识的护理理论教育课程体系,让护士在专业理论学习阶段接受专科理论的学习和专科思想的培养,是发展专科护理至关重要的一步。
2.2 开辟科学培养临床阶段专科护理人才的途径在美国已经在200多个专科护理领域培养了10万余名专科护士。荷兰、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实施专科护士培养制度。近年来,临床护理专家和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在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开始实施,并且在ICU护理、糖尿病护理、感染管理、癌症护理、社区护理、精神护理等13个护理专科领域培养专科护士,目前日本有40名临床护理专家和1 256名专科护士。在国内,浙江邵逸夫医院借鉴美国罗马琳达医学中心的管理经验于2000年率先在国内设立了高级临床专科护士角色(advanced praotice nurse ,APN)。北京、江苏等地已经开始在ICU护理、糖尿病护理等领域开展专科护士的培训,例如,由香港大学、香港造口治疗师协会和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合作开办的造口治疗师培训认证[3]。这些仅能证明我国的专科护士培养和专科护理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与世界先进国家专科护理相比差距悬殊。因此,我国医院管理部门有必要尽快地为发展专科护理做更多的工作,如要求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在哪些专科培养专科护士,并且成立相应专家组,制定专科护士培训课程、工作标准,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办培训班,对参加培训班的人员规定资质条件,臂如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并且有3年以上专科护理经验等,有条件的培养专科护士或临床护理专家,培训合格给予资质认可,期待她们在护理实践中充分发挥专科业务指导作用,促进专科护理的建设。
2.3 医院要加大培养专科护士、发展专科护理的力度专科护理人才培养和专科护理建设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工作,靠学校教育和培训班形式培养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还远远不够,医院领导应十分重视,一方面,院领导在护理管理岗位上要重用真正懂得现代护理业务的管理人才,因为她们懂得如何去管理和指导专科护理的发展;另一方面,院长要在培养资金和学习机会等方面给予护理部门大力支持,加大年培养资金的额度,为专科护理骨干的培养,专科护理的发展创造条件。
转贴于
2.4 医院护理部促进专科护理发展的做法
2.4.1 护理部力争院领导支持护理部常有较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但往往苦于缺乏资金来源不能达到目的。护理部主任要善于与院领导沟通,宣传护理发展现状和迫切性,尽可能多的争取专科护理人才培养资金,为护士争取较多的外出访问和学习机会。
2.4.2 专科护士培养对象的选择选择大专(或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专科工作3年以上、有专业发展潜力、品质优秀的护士作为专科护士培养对象。护理部门有必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保证她们专科工作岗位的稳定性。
2.4.3 积极外送学习和培训充分利用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ICU、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资源,积极选派相应专科的具备一定资质条件的护士参加学习培训。
2.4.4 护理部为发展专科护理建立护理专家组根据本院重点专科发展情况,借鉴国际上相应专科护理发展经验,如癌症护理、精神护理、社区护理、小儿护理、老年护理和产妇护理等专科方面,开展专科护士培养的前期准备及专科护理发展的基础工作。针对专科护理的实践、交流、咨询、指导、管理、教育的职能,对重点发展的专科进行护理知识的系统科学架构、制定各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根据香港护理界和白求恩医院发展专科护理的经验,制定有关专科护理工作标准,对专科护士的培养、专科护士对下级护士的指导、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十分必要,也是发展专科护理的有效途径,要求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在专科知识方面学习,并按专科工作标准工作。在一定时期内专家组及科室对她们进行分阶段考核,要求达到基本掌握的水平。
2.4.5 重视培养专家式的专科护士长护士长是临床一线护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质量的管理者,所以护士长首先应该是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最好是专科护士,并应该吸收成为护理部专家组成员,否则专科护理的发展工作将面临重重困难。
2.4.6 加强对培养对象的有计划培养和考核,争取尽早获得资质认可对每个重点专科要求制定发展目标,按目标制定出专科护士培养对象阶段性培养计划。每年对培养对象进行能力和职能考核,包括掌握本专科护理发展动态情况、每年完成本专科学术论文1~2篇、为本专科制定新的有价值的护理服务技能标准、定期撰写主攻领域的综述文章、主持本专科危重病人护理讨论和护理查房、定期做专题报告会、每年作出专科护理工作总结报告(包括所在专科当年的工作进步情况和下一年的发展方向)等。当资质认可机会到来,护理部积极帮助培养对象取得资质,以推进专科护理的发展。
3 小结
如果说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护理服务是护理工作在预防疾病、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和促进健康等专业范围的拓展,那么不断提高护理的专科化程度即发展专科护理则是护理学在专业深度意义上的发展。世界专科护理的发展和我国医疗的专科化进程迫切要求迅速发展我国的专科护理工作,因此,探讨发展专科护理的可行性策略是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的要任。
参考文献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1]。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2]。国内护理界正努力探索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为实现更广泛人群的健康做着积极贡献。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3]。
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 据常亚萍等[4]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 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5]。
1.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6]。据统计资料表明[7],目前有84.0%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8]。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9],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4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 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据调查统计,2001年的社区护士中有91%为中专学历,而且临时聘用人员占社区护理人员的2/3[10]。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4],我国开设的社区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有专家统计[4],社区护理服务项目花费人次最多的是输液,占66.1%;花费时间最多的仍是输液,占80.2%。
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2.1 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 在社区护理中,居民健康教育是社区服务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护士由于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又最有时间和机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她们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健康教育的护理,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11]。国内专家也指出[12]:健康教育应首先纳入到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
2.2 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3],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 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故社区护理人员在帮助居民形成良好行为方面要求拥有行为改变的知识和处理策略;要求拥有评估健康行为和确认对象是否执行健康行为能力以及协助人们改变、评价行为的技能[13]。社区护理人员应运用健康教育的模式,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2.4 多途径与多层次地培养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 社区护理工作要求从事社区工作的护士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大部分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将由护士来承担,因此培养社区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14]。当前,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可分在校、在职和岗前培训3种:一是在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增加社区健康教育课程;二是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再培训;三是建立社区护士健康教育岗前培训制度,学习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理论,锻炼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能力。
2.5 改善社区服务体系及人力配置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可行的、统一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建立各种规划和评价体系,使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服务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我国社区护理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15]。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应该逐渐扩大护理的活动范围。同时,有关部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上应增加护士的比例,使她们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的发展方向,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和利用现有的条件,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林奕,张军.社区健康教育的程序及其运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14(7):27.
[2]曾小东,黄正芳.社区护理技术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2):104-105.
[3]魏荃,朱光明,李枫.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全科医生,2002,5(7):555-557.
[4]常亚萍,李曼春,张晓玲.城市社区卫生护理服务分析[J].全科医学杂志,2001,6(3):143-147.
[5]曾玲.社区护理人员现状的调查分析[J].广州医药,2000,31(4):78-79.
[6]杨玉娟.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3,17(9A):1005-1006.
[7]包家明,顾惠娟.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认识误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48-452.
[8]钟华荪,毛俊,王育珊.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施社区护理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管理,2004,4(3):47-49.
[9]高丽丘.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68-70.
[10]李晓惠,许晓虎,贝冬莲.深圳市社区医护人员对全科医疗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2,5(4):280-282.
[11]高晓梅.整体护理的基石——护理健康教育[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6(4):512-513.
[12]温泉,郭盈,刘映辉.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新医学,2003,4(8):718-719.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照理说,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入向前发展,我国推行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应该深入人心了,然而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气”寥寥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1]。笔者本身就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也经常到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督导、检查,发现:我市基本建立起服务功能完善,人员配备齐全,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但其背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不适应、不协调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归纳起来如下。
存在的问题
政府及政策支持不足,经费困难:限于经济条件,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诸多困难。如: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到位不足,使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力支付相关费用,濒临退出。
健康意识不到位,无相关有力优惠政策,社区居民不认可:去为居民查体建档,大约有40%的居民就会问:“建档有什么好处吗”(好处指直接经济利益),没有好处就不建档。大约有20%的居民认为现在身体健康,挣钱是第一位的,等年龄大了再注意健康也不迟。
医护人员待遇差,晋级难,队伍不稳定:医护人员待遇差、压力大、地位低、风险大;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级职称少,晋级难度非常大,造成医务人员更迭频繁,在岗人员不稳定,与社区人群建立联系不便,对社区卫生工作质量和效率影响较大。
医护人员角色转换不到位:缺乏社区医疗护理理念,工作的范围局限,对社区医疗护理工作的地位、作用和专业功能认识不足,老是停留在“坐堂行医”的老模式上,导致对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职责定位不明,从而影响社区医疗护理工作的发展。
缺乏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护理法规及质量控制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成立至今没有一套适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护理质量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3级医院、2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的是同一套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社区医生护士专业水平不高: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对社区人员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的服务,它需要医疗护理人员既熟练掌握医疗护理专业的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掌握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老年、康复医学心理学及一些人文科学等知识,目前社区护士中,学历大多为中专,有些社区还聘用临时人员,这些虽然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为社区人群提供生理、心理、社区全方位和连续性的服务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社区卫生医疗护理价值不能充分显现:尚未系统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网络以及社区卫生医疗护理人员尚未具备全面医疗护理技术和应付能力,使社区卫生护理价值不能充分显现。我市的社区卫生医疗护理工作大多由快退休护士或一些高年资护士承担,她们对社区医疗护理工作充满热情,认真负责,为社区居民解决了不少健康问题,但她们大多数未接受过正规的社区卫生医疗护理训练,在开展社区卫生医疗护理工作中难度较大,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社区卫生医疗护理需求。
对策与设想
强化公益性,突出政府职能: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如果从顺应民意、体恤民情、关注民生这个角度讲,它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大问题,这样的问题必须由各级政府出面协调解决,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贴的比例,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配套相关政策,吸引居民前来就医:配套门诊规定病种报销、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等就诊政策和制度,使居民自然而然地到社区中心(站)来就诊和建档,逐步接受慢病系统管理。
提高待遇,稳定医疗护理队伍:医疗护理风险大,将导致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医务人员待遇低,将导致基层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低;难以留住人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为他们打造健全的内部成长机制,鼓励参加继续教育学习,鼓励撰写论文,开展医疗护理科研,并与评选先进及晋级挂钩,根据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实践中专业程度的高低,工作量多少,给予不同的薪金。
制定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社区卫生医疗护理工作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专业性,这是由它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制定适合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使社区卫生医疗护理管理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我国社区卫生医疗护理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应该逐渐扩大社区医疗护理的活动范围,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强化在职培训,提高整体素质: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知识面以及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社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对社区医务人员的教育模式要不断进行改革,加强在职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教育,使社区医务人员充分认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成为合格的社区卫生医疗护理人员。
完善相关政策,探索适合本地的社区医疗护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有相关的政策来保证,使社区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应用。针对本地的社区卫生医疗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索地方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成立社区卫生相关考核指导组织,制定社区卫生医疗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发挥对社区卫生医疗护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及管理职能。
分层管理与分工管理相结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网络,以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反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定期检查各种制度的落实及医疗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并同时发放病人及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表,让病人和社区居民参与评判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好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月组织对社区工作进行抽查,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通过层层管理,使各层医疗护理人员有压力、有目标,并能各负其责。
多途径与多层次地培养社区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从事社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大部分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将由护士来承担,因此培养社区医疗护理人才是医疗护理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社区护士工作能力的培养可分在校、在职和岗前培训3种;一是在医疗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增加社区护士工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二是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再培训;三是建立社区护士工作能力岗前培训制度,锻炼社区护士工作能力。
讨 论
大三学生刚结束临床实习,面临就业,经过10个月的临床实践,他们能够从宏观上对理论学习以及临床实践的结合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集中式实习”模式认同度得分在调查模块中最低,88.6%的受试者赞同“交叉式实习”。“集中式”实习模式导致实践课时有限,轮转科室限制;安排集中,过于紧凑;理论与实践不同步,导致实践与理论脱节,不能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不利于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吻合了学生认为最后一学期理论课程安排过多,学生负担重,学生不得不更加倾向于理论的学习,削弱了实践学习效果的调查结果。实践课时比例分配认同度得分不高,放性题目调查结果显示应该增加实践课时比例至50%。国内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平均为1∶0.48,欧美国家基本达到1∶1。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增加实践课学时,调整实习模式,采用“交叉式”实习模式相比于“集中式”实习模式能更好地配合理论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或者借鉴台湾模式,在实习最后采用“The last mile”(定岗实习,6周),即根据学生意愿选择医院与科室进行实习,能更有利于与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双向选择与匹配,有利于就业单位的选择,更快地进入护理者角色。
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考核方式问题主要体现在形式单一、题型缺乏灵活性与综合性、缺乏实践性与创新性。受调查者赞同的考核方式排于前四位的是试卷考核、实验室模拟操作、个案作业、论文。可见学生更加倾向于追求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与国内很多研究结论一致多样化的考核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综合能力。目前欧美国家,包括台湾地区还有国内的部分院校较多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模式,该考试方式不仅能检验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以及临床运用技巧,更能反映出学生在面对临床实际情况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突况应题。有超过50%的受调查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临床护理实践者、社区及家庭护理提供者和健康咨询者角色的培养;在教师注重能力培养方面,超过60%的人赞同的项目只有批判性思维、护理照护者和治疗性护理干预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理念在不断地完善,开始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与角色的培养,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护理教育应注重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护理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基础医学知识、护理技术的掌握以及护理病人能力的培养,应更加注重认知、情感、交流等层面的教育与引导,培养评判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以及持续发展与合作能力等。
三、课程设过多,缺乏人文课程
调查结果显示,课程设置模块认同度得分并不高,说明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开放性题目调查中显示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数量太多,存在重复课程,应该将部分课程设为自学或者选修;课程设置过于死板,开课学期顺序需要调整,大三下学期课程开设过多,时间紧张,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不同层次的受调查者间进行对比,认同度得分并无差异,说明这是我国护理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目前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是医学模式,缺乏护理专业特色,从专业特色角度讲最突出的问题是跨文化护理教育欠缺,护理伦理、多元文化、跨文化护理、家庭护理以及各国法律等方面课程开设较少,欧美护理教育人文课程达到总学时的1/3以上,而我国基本在20%左右。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增加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人文素质课程、科研课程以及一些专科护理课程,主要包括《跨文化护理》、《循证护理》、《卫生法律》、《人际沟通》、《护患关系学》、《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大学语文》、《医院文化》、《医学英语》、《就业指导》、《护理科研》、《护理发展的前沿趋势》、《计算机》、《急救课程》、《老年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等,而应该删除一些专科性强的临床课程,主要包括《耳鼻喉学》、《口腔科学》、《五官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影像学》、《细胞生物学》等。我们可以借鉴欧美本科护理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立足于护理专业特色,优化整合课程,减少总学时数,调整选修课比重;适当加大人文课。
四、缺乏全方位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决定着人才培养方向,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本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受调查者认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应定位于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其个性发展,而不应该是传统的教师单方面进行知识的灌输,这与国内很多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开放性调查题目结果显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体现在人文素养以及科研能力培养两方面的欠缺。在参加美国外国护理学校毕业生委员会(CGFNS)考试中,我国护士通过该考试的比例较低,失败原因主要是解决人文素养方面问题(包括法律、伦理方面)能力较差,这种缺陷恰好折射出我国护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社会中,健康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趋势,而中医早被世人所认可。在传统的中国大背景文化下铸成。它是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融合了人文科学,还注入了自然科学,在护理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中医护理所具有的学术特色和优势
1.1 中医护理理论优势—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生命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内环境包括人体脏器的功能状态、精神心理状态等;外环境包括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在治疗护理时,既要祛邪,又要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护理疾病的目的;同时注意预防、康复和养生保健。
1.2 方法优势—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护理方法
在中医药中,对治疗的疾病包含两种治疗法:药物治疗法及非药物治疗法。需结合外治和内治一起进行治疗和调节,使用才有效果。中医治疗最常见的药物治疗法是中医复方,它含有多种不同有效的成分,可以根据不同的人体体质,针对各种因素,起到调节作用,运用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利用。非药物治疗法,是主要以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热熨、熏洗和气功等方法,当中针灸治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创举及发明,它针对人体体表的刺激,来进行身体调整,在我国广泛应用。
1.3 养生保健优势—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
在养生保健方面中医护理结合了预防,保健,治疗及康复等几个方面,主要以加强对身体的调养,增加抗邪的能力,对疾病的侵入有所防范,最好在早期就能及时治疗。在人类追求返朴归真、尽享天年的今天,中医护理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4 操作优势—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易于推广
随着中医药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临床的同时中医护理的技术操作也得到明显关注。在治疗治疗小儿厌食常用的捏脊疗法;神经衰弱、长期头痛头晕应用药枕治疗的疗效显著;而对于风湿、类风湿性疾病多用温泉浴、泥沙浴;佝偻病、缺钙用日光浴进行治疗。此外还有火罐、热敷、熏洗、挑割、浴足等,均属于中医护理方法。这些疗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适应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1.5 效费比优势—效益高、成本低
用中医治疗的护理费用与西医相比要低很多。当人们需要使用中医护理时,可以体会出,支出了较低的治疗费用,还能得到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治疗服务的需求具有的特定的含义,努力满足及符合我国城市居民在现有的收入水平低的状况。
2 中医护理发展的思考与前景
2.1 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护理学科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中西医两者结合的发展,在实践中,中医学不断完成它学科的重要体系。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在两门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不断增长知识,在促进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层面上能得到更高造诣,所以能让它们更系统性,实践性与科学性。
2.2 优势互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和谐发展
都有不同特色和优势的现在医学与传统医学中,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也有两者的局限性与关联性,但是它们主要是以研究人体为护理方法为对象,两者也是为了人类的健康而共同去摸索着规律,而共同担任与参与人们的健康为主要目标的任务。
2.3 中医护理纵向实现从基础向专科的发展,横向实现从医院向社区的发展
这些年来,中医在专科护理上有所突破。现在在某些大型的中医院中,普遍使用危重病人监护仪、血液透析等设备和心肺复苏、心脑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等还是离不开护士的积极配合。在中西医治疗某些并发症时,这些专科护理运用会得到更有发展的前景及发展空间。
2.4 注重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中医护理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
在新世纪的时代,更需要及时造就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基础扎实和有高水平创新精神的中医护理人才。这也是护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要把这些护理人才建立成专业的队伍,主要培养这些优秀的人才,来作为现在一项相当急迫的任务来看。
2.5 加强与国际间及地区性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中医护理学术的繁荣
理学科的进展;在吸收国际经验时,也应向国际护理界推广宣传中医护理及信息传达,让世界了解中医护理,让中医护理为全世界的人们做服务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朱庆生,为传统医药适应人类医疗保健需求而努力[A]?编辑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集[G].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4.2-7.
[2] 国务院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Z],2005.
护理科研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研究或评价护理问题,通过研究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水平。循证护理指护士在计划其护理活动时,能够将最佳护理科学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及患者的意愿三者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患者需求的护理决策,是一种科学的临床护理决策模式[1],护理学科要快速发展,必须要以系统和丰富的护理理论为基础,并在科研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护理理论,开展循证护理的基础在于有大量高质量的护理科学研究证据,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的高低与护理实践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究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及循证护理实践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为开展临床循证护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某地级市三甲综合医院临床护士200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该院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在岗临床护士;工作时间1年以上。排除标准:从事非临床工作的护士;进修护士、实习生;因其他原因无法填写问卷的护士。
1.2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后入科室发放问卷并讲解问卷的填写要求,之后统一回收问卷。调查工具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等;第二部分问卷为护士科研能力自评量表[2],包括四个维度,该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979,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均在0.7以上;第三部分问卷为循证护理实践知信行水平量表[3],共三个维度,25个条目,问卷的效度系数为0.940、信度系数为0.859。
1.2.2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3和 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用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对数据进行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用Pearson相关分析护士科研能力与循证护理实践水平的相关关系。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有效回收率93.5%。56.7%的调查对象工作时间少于10年;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占60.5%;职称以初级为主,占70.4%。
2.2 科研能力 本研究中,187名护士的科研能力得分情况见表1,总体得分率较低,其中论文写作知识这一维度的得分率最高。可看出,被调查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较低。
表1 护士科研能力总体水平(n=187)
2.3循证护理实践水平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187名研究对象的问卷总分均分为4.10±0.53分,实践行为、态度、知识各维度平均分分别为3.65±0.83、5.12±0.90、4.32±0.71分,见表2。
表2 临床护士循证实践知信行各维度及总体水平得分比较(x±s)
2.4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水平、循证护理实践知信行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科研能力和循证实践知信行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临床护士两个问卷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科研能力与循证实践知信行水平的相关性分析(r)
注:~~P
①循证护理实践行为维度;②循证护理实践态度维度;③循证护理实践知识维度;④循证护理实践知信行总水平;⑤软件操作能力维度;⑥论文写作知识维度;⑦科研基础知识维度;⑧统计学知识维度;⑨科研能力总体水平。
3讨论
3.1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水平 临床护理科研能力是评价护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指标[4],要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需重视对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科研能力自评量表等级划分标准,本研究中,科研能力处于中、低等水平者占较大比例,分别占56.8%、39.5%,处于高等水平者仅占3.7%,这与其他研究[5]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说明护士的科研能力亟待提高,应引起临床护士自身和护理管理部门的重视,意识到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项科研能力中,得分指标最高的是论文写作知识,得分最低的是统计学知识。方玉桂等[6]研究发现临床护士的科研基础知识及统计学知识是护士进行护理科研活动的主要障碍。这说明护理人员的统计学知识和科研基础知识这两方面比较薄弱,是最需加强的知识环节,应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培训或继续教育项目,提升科研能力的薄弱方面,促进临床护理科研的开展和护理实践水平的提升。
3.2 临床护士循证实践水平 循证护理是未来护理发展的新趋势,将在护理研究成果的推广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87名临床护士得分最高的是循证实践态度维度,这与国内外很多调查[7]结果相似,护士对循证护理实践持正性态度。得分最低的是循证实践行为维度,说明因各种因素的制约,循证护理实践行为现状不理想。我国循证护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需重视对护士循证实践思想的传播,并加大对国内外护理发展新动向的宣传力度,丰富循证护理实践的证据数据库。护理管理者需为开展循证实践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并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以推动循证护理实践的开展。
3.3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和循证护理实践知信行水平的相关性 一项护理研究的成果只有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才会发挥最大的效能,才是研究的目的[8]。对于在临床和社区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护理科研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充分发挥循证护理的作用[9]。本研究分析了护士科研能力和循证护理实践知信行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科研能力总水平和各维度水平与循证知信行总水平和各维度水平间呈正相关关系(p
掌握护理科研知识,是进行循证护理实践的基础,培养护士查阅文献信息的能力,分析文献的能力、科研基础知识、统计学知识及论文写作知识等,利于培养护士查找证据、评价证据、运用证据、传播证据及分享证据的能力。临床护士具备一定水平的科研能力是开展护理研究活动的基础,而临床护理科研成果也将被作为新的证据不断地充实循证护理的证据库,一般而言,擅长进行护理科研的人,更擅长获取对护理工作而言真实、有用的信息。开展护理科研、进行循证护理实践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护理科研可充实循证护理数据库,循证护理也可推动护理科研成果的转换,是联系护理科研和实践的纽带。
参考文献:
[1] 蔡文智.循证护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2] 刘瑞霜.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5):243-244.
[3] 杨如美.英文版循证实践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及循证实践影响因素问卷的初步修订与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1-117.
[4] 张美芬,尤黎明,刘可,等.我院护理本科生研究能力系统性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322-1324.
[5] 韩梅.山东大学附属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1-37.
[6] 方玉桂,吴艳妮,等.护理人员医学统计学知识需求调查及继续教育对策[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5):559-56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增长,护理学科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1]。现代护理观认为护理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理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也包括健康人;护理服务范畴不仅在医院,而且还包括家庭和社区[2]。现代护理观念的改变,导致护理工作方法、服务范畴等发生了变化,同时对护士素质产生新的挑战。护士素质是指在一般素质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特性,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特殊的素质要求[3]。现代护士应具备如下素质:
①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祖国,热爱护理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坚信护理事业是人类崇高的事业,具有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服从组织及领导安排,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护士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其工作职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患者一视同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时刻为患者着想,视患者如亲人。创造整洁、舒适、安全、有序的诊疗环境,施予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③专业技术方面的素质:a、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科护理要点,能及时准确地制定护理计划。掌握护理心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知识,不断积累经验,撰写论文,了解最新的护理理论和信息,积极开展和参与护理科研,勇于创新进取。b、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是一个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精益求精。高超的护理技术不仅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c、掌握急救技术、设备和急救药品的应用,具备相应的应变能力,能熟练地配合医生完成对急危重患者的抢救。d、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守工作岗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工作认真仔细,作风严谨扎实,做好查对制度,牢记医疗安全,杜绝医疗差错事故发生。e、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有用的信息,能通过细微的观察和适当的方式,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f、护理病历书写能力。运用护理程序搜集病历资料,参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应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g、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力,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良好的医患沟通能用语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而心理精神治疗对于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④身体素质:强健的身体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最根本的保证。护士要有健康的身体,精神、精力、体力能保证顺利地工作。护士在平时要注意修养、加强营养,并注意锻炼身体。
⑤心理素质:护士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严于律己;有宽阔的胸怀,能听取不同意见,工作中能互相交流经验。工作之余,可采取多种方式,释放和净化内心强烈的情绪,调整心态。
⑥文化仪表方面的素质:护士不但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精通护理专业知识,还要加强文化修养,有不断进取的求知欲,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多学一些语言学、社会公共关系学、人文医学等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在执行治疗或护理时态度要严肃、认真、慎重、细致。注意文明礼貌,用语规范,态度和蔼,服装整洁,仪表大方,提升自身形象,增强自信心和公众信服力。
⑦健康教育的义务宣传员:健康宣教是利国利民,利于健康的手段。护理工作同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通过健康教育,宣传疾病的预防理念,普及卫生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健康的认识,加强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关注。促进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⑧学会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4]。实行举证倒置,从法律角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给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管理办法》等,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在学法、懂法基础上,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举证倒置,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方法,执业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意识到不违纪、违规、违法,才能保护自己。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素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靠崇高的理想信念,通过刻苦学习、训练和社会实践不断的积累得来的。因此,护理工作者必须紧跟护理发展的改革步伐,通过培养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以患者为中心,不但要掌握常规的护理技能,而且要掌握人文、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患者身心护理需求。不但要具备快速识别反应的能力,而且要善于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目前,从国际护理发展来看,我国的护理事业有着广阔的前景。护理工作者只有在磨练中不断成长,提高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医疗事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董霞.254名护士现代护理观认识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8,09:05.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166-02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一直是家庭乃至社会担心的课题。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就是把人的生物特征和需要,不断地纳入到这一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规范之中,生物学因素决定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存在[1],而家庭和社会因素则决定着心理现象发生和变化的方向。心理疾病导致青少年出现很多问题,恋物行为就是其中之一,青少年恋物倾向的形成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密切相关,其心理发展阶段的不稳定性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
1恋物行为与恋物癖的区分
1.1概念区分: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儿童容易哭闹、焦躁不安,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儿童失眠、拒食[2]。目前恋物行为不局限于幼儿,青少年当中也越来越多见。根据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对于某样事物或物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及狂热。比如说对某一个布偶的依恋,必须有它的气味才能睡觉,否则会产生睡眠障碍,这些都是一种恋物行为。“恋物癖”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对对象的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迷恋,而恋物行为是存在于青少年身上的一种“恋物行为”,还没有达到“癖”的程度[3]。
1.2恋物对象:具有恋物行为的这类群体,他们的恋物对象可能是毛巾,毛毯,毛绒玩具,或者其他某种具有特殊气味的东西。而患有恋物癖的群体,他们的恋物对象大多是对异性身上的某种东西很感兴趣,收集异性身体接触过的东西,比如内衣,内裤等,多见于男性,恋物癖是一种性心理障碍。
2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采用抽样方法,选择某大学的入学新生以及某中学在校生,总共400人为研究对象,年龄13岁-20岁(15.90岁±2.158岁)。
2.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无记名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当场填写并回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81%。
2.3因素测量方法: 总共设计了30个问题,分别从青少年的生长环境、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对其展开调查[4]。
2.4统计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Ver12.0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3结果
3.1相关因素及分析
3.1.1性格与有喜欢的气味的相关性:性格有内向和外向之分,不同的性格在该项目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对有喜欢的气味选择上存在联系。通过卡方检验,该组数据中性格与有喜欢的气味的数据得出的P值为=0.002
3.1.2护理干预措施:该项目对研究对象当中选中了其中为大一新生这类群体,此类群体中主要采取的是认知领悟疗法[5],认知领悟疗法治疗过程中,通过让患者回忆叙述幼年的生活条件和症状产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及具体内容,帮助他分析发病根源,分析其幼时生活事件与日后行为的关系,给他讲解正常心理发育过程,恋物是一种变态与不成熟的心理表现,是十分幼稚和愚蠢的。对其进行护理干预且取得一定效果。大多数人意识到这是一种坏习惯,并努力使自己改掉。
3.2
3.2.1父母的关心与物品是否带来安全感的相关性:父母的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会影响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会使得孩子转移其他东西找寻安全感。通过卡方检验,该组数据中父母的关心程度与物品是否带来安全感的数据分析得出P=0
3.2.2护理干预措施:该项目研究者针对父母对小孩的影响力,对家长进行教育、大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走访小区通过讲解父母的关心程度与对孩子成长的联系,使得家长加强意识。 让全社会都来重视青少年物品依恋问题,家长老师应该充实心理学知识, 早发现青少年行为问题并及时治疗; 治疗措施上有的放矢; 注重自身素质提高, 并且与青少年、家长交朋友取得信任、共同合作才是行为矫正疗法的关键所在。
3.3
3.3.1喜欢的物品与伴物而眠存在联系:本组数据中参照了毛绒玩具,电子产品,小饰品四个选项,与是否伴物而眠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卡方检验,该组数据中喜欢的物品与伴物而眠的数据分析得到的P=0
3.3.2护理干预措施:采取脱敏疗法,例如晚上想要抱着毛绒玩具睡觉时,可以按照医生的提示,这是幼稚的行为,必须戒掉。同时采用厌恶疗法,告诉患者当产生恋物意念时候, 回想过去由于恋物受到的责备、唾骂和处分, 联想将来对个人前途的影响。通过联想的厌恶疗法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4讨论
4.1性格差异对物品依恋的影响:不同的生长环境影响一个孩子产生不同的性格,而性格上的差异会有相应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性格上的一定缺陷会对某物或某行为产生一定依恋,而物品依恋较为常见。相对缺乏安全感或过分依赖的青少年会对具有毛绒感或温热触觉等特征物品有依恋感,比如夜晚必须手持毛巾而眠才能安然入睡等。所以应重视性格上的不足以弥补行为上的缺陷。
4.2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现况:现如今大多数人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世界。与孩子缺少必要的关心与沟通,如此长期使孩子被冷落,加上独生子女的现状,缺少伙伴,会使得孩子转移注意力,恋上某件自认为有安全感的物品,与其说话,游戏等等一些异常行为,甚至吃饭睡觉的时候都不离开身边,一离开了就会不安,烦躁。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与孩子的是否健康成长息息相关。
4.3青少年伴物而眠的习惯:除了缺乏安全感,还有可能是习惯没有及时得到纠正,使得伴物而眠习惯化。青少年的恋物行为没有受到重视,这与家长或者是周围的人缺乏与此相关的专业知识有关。因此早期对孩子进行纠正以及向周围的人宣传青少年恋物行为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陈丽君,程利国.青少年依恋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成都教育学院学报;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8)73-76
[2]吕斌.解读恋物行为[J].中华家教.2006(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