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0 11:52: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作分析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等级公路建设施工,在北方地区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仅几个月的施工期,给野外作业环境恶劣的工程机械在点多、面广、线长的情况下增加了作业难度。为有效减少无效的作业台时,减少机械的故障频次,应有针对性的在施工计划安排、人员配备、机械配件的供应保证、检测手段的完善、保养作业时间等方面给维修保养工作及技术保证合理的组织。
由于受季节性影响,在施工淡季,往往会对技术状况下降的施工机械视情进行恢复性维修(我公司习惯称机械冬修,以下简称冬修)。冬修不同于施工现场的抢修保养,它是辅之以厂房设施,工具仪器设备等由具有一定维修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员予以完成。这些集中进行修理的工程机械因机型复杂、结构不同难以实现流水作业,往往采取就车修理法。这种修理方法,要求维修人员技术相对全面,却对维修质量的保证或提高带来不利因素。来自技能的、责任心的、机配件的、工艺装备的诸多影响,客观上把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应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形成有效的质量检验体系,严格技术规范,利用先进的修理手段,改进作业方式并不断总结加以完善,以达到实现维修质量目标。这一维修质量的要求与通常所说的质量没有本质区别,但就工程机械而言,使用条件的苛刻,应该说在程度上更为严格。
2机械维修工作原则
维修工作不是简单的通过各自的技术劳动,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解决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并拿出最佳方案,以最经济的方式予以解决。
机械维修工作原则应从原则规定和技术(具体)要求两个层面理解。首先,所规定的维修原则必须能保证工程机械通过维修达到使用要求,且可靠性、耐用性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必须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较短的时间消耗达到这一要求。从以上两方面看,第一个方面主要是维修工作应达到的目标;第二个方面是讲经济性的问题。制定机械维修原则,不仅要考虑应达到的目标,而且必须考虑其经济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机械维修工作的开展,也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束缚,机械维修工作偏重维修技术,忽视经济管理,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机管部门大胆探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先后出台了《机械维修成本考核办法》及《机械统计核算细则》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通过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就如何强化机械管理,加强薄弱环节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收集整理的原始数据为开展企业的经济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
机械设备管理,倡导以经济效率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力求减少机械寿命周期费用的投入,在施工中对机械进行合理的技术使用,并提高维修工作的经济性。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生产条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在定期维修的基础上,推行状态监视维修,努力提高维修质量与效率。
人是机械维修的行为主体,因此在机械维修原则中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因素,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人是第一位的,围绕维修对象——机械,核心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使维修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维修技能适应现代化机械的维修要求。
3机械维修制度
在公路施工企业中,工程机械维修制度长期实施的是“计划维修制”,基本内容是工程机械在使用中按照预定计划的间隔时间(或里程),规定保修项目,逐级增多,更长时间的定期工作则划入修理的范畴。这种在“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根据机械损坏和零部件磨损的规律制定的制度,在几十年的施行过程中,对工程机械保持完好的技术状态,延长使用寿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维修制度。然而,科技进步,大大加强了工程机械的发展进程,使得工程机械的制造水平和使用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进而机械的周期使用寿命延长了,可靠性、耐用性提高了。但是原有制度规定的保修类别和间隔周期的一程不变,使得保修周期与机械实际状况不相一致,影响了机械的使用效能,增大了修理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近年来,被广泛宣传的“预防检修制”的基本思想是“定期检查,按需修理”。它是通过预防性检查这一环节(技术手段)来确定保养和修理。它的核心是“按需修理”,也就是按照维修对象的实际技术状况,而不是按照实际使用时间来控制的维修方式。这种制度较好的解决了“计划保修制”中僵化的强制性修理,但也要注意避免漏拆漏检导致失保失修。有关资料表明,两种制度都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计划保修制”正在发展故障的早期诊断技术;而“预防检修制”也提出根据维修记录资料,找出机械的磨损规律以确定修理周期。由此看来,这两种制度有很强的互补性,对工程机械而言,两种制度没有先进、落后,高级与低级之分,总是在于对某机件视情最适用、最有效、最经济。所以,面对两种制度要认真结合实际,根据人员构成,维修能力强弱,维修机具装备及机械的自身技术状况一并考虑,即要做到最大限度追求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又不会有漏保漏修的现象出现。
以上是对工程机械的维修工作中几个主要方面提出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不是从工程技术角度而是从组织管理角度加以阐述。我们在今后实践工作中将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不断完善,加速机械维修工作的现代化步伐。
二、工作环境因素——有形展示
残联的工作职能是“代表、服务、管理”,是按照“弘扬人道主义,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工作宗旨开展工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层残联的整个单位是“窗口单位”,直接面对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所以基层残联的工作环境因素十分重要,工作环境的有形展示它直接体现了工作的水平与工作能量,这对于残联组织这样一个新型事业团体来说尤其重要。太仓市残联在积极构建服务型工作部门的工作中,将有形展示的表象性扩展到服务内涵的人文性,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工作内涵拓展。该上墙的上墙,该公示的公示,工作环境醒目了然,办公区就是服务区,让残疾人一进入就感觉到是到了“娘家”一样,工作的成效就必然会令各方面满意。
三、主体因素——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过程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寄托了全部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为班主任,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怎么能带好班,教好学生?怎么能对得起家长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因为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影响,是任何一位普通任课教师无法企及的。
每次接班,笔者总是深入了解,仔细观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举个很小的例子:新生入学,基本上是今天拿到学生的材料,明天学生就到校报到。而就在这不到一天的时间内,笔者把班级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姓名和主要特点已经牢记在心,第二天学生到校时,直接叫出姓名,学生感到奇怪,家长感到欣慰。“这个班主任有责任心,很关心我们的孩子,孩子在这个班级很好,我们很放心”这些话是每次接班时家长们讲得最多的。笔者听了以后也非常欣慰,这说明家长是认可笔者的工作的,这也为以后更好地和家长配合教育学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换位思考
现在的孩子很难管理、很难沟通,因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比较容易冲动,情绪化,很容易对立,以至于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和原来的做法一样,很容易把小孩推向另一边。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笔者经常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换一种立场看待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冲突,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做出与平时惯常思维下不一样的行为。
比如说,在比较炎热的夏天,笔者便站在学生这个方面去考虑:是否很热而影响听课效率;是否很困而影响听课效率;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听课效率。笔者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告诉学生,他们非常理解,也非常地支持和配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再比如说,有个学生经常迟到,笔者也尝试了很多方法进行教育,可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于是那天早晨他再次迟到,笔者只是过后和他一起坐在办公室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他:假如我是你,家离学校这么远,早上又想多睡一会儿,我也会迟到的,不迟到好像有点困难;假如你是我,看见班级的同学早上经常迟到,肯定也会很生气;假如你是班级的同学,看见有人经常迟到,为班级的荣誉摸黑,肯定也会看不起这个人。这次,笔者看见这个同学的面部表情和以往不一样,非常有悔意。第二天,这个同学给了笔者一张纸条,上面的内容非常令人感动,“老师我错了,我辜负了您以前的教育,昨天你和我的谈话没想到是这样的,放心吧老师,我以后再也不迟到了,再迟到的话太对不起您了……”。果然,这个同学再也没有出现迟到这种现象了。
有一次我们(7)班的生活委员在收取一个月的饭钱和水费时,人比较多,钱又要找进找出,到最后缺一百元。生活委员非常着急,回忆了很多场景,就是想不起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个生活委员笔者是很放心的,从来没有出现过问题。一般来讲,这个一百元是不可能找回的,笔者也是基本不抱任何的希望,准备自己拿一百元补齐算了。这时候班长站了起来,对着全班同学讲“同学们,大家想一下,生活委员很不容易了,每个月都要收取饭钱,很辛苦的,假如你是她,也许你每次都要出问题,我们大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我建议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时同学们都议论开了,都在积极地回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这时有一个同学说,他好像看见小李同学交钱的时候,生活委员少拿了一百元,应该是这个所导致的。而这时候的小李同学也说了,好像是这么一回事,交钱的时候人比较多,生活委员那里钱又比较多,可能弄错了。于是立刻把钱包拿了出来,一看,立刻叫了起来,“哦,是我少交了一百元”。我看到这里,很欣慰地笑了,这些学生真好,平时没有白教育。
教育中的换位思考,要求学生跳出自我本位意识,从教师、从同学、从集体等多个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教师变换惯常的角度看问题。它有利于走出自我,与他人融洽相处,使集体团结、和谐;有利于开阔心胸、开放心态;它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和更有效的管理。
三、激励机制
激励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满意感,它表现为学习带来的愉快;学习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成绩而得到奖励;对自己将来学习的一种期望等等。由于激励因素的积极作用,笔者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制定激励制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利用外部因素,如社区资源、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更重要的是用精神鼓励等内部因素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尽量多的同学得到成功的乐趣。于是笔者就多搭舞台,多创造激励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得学生走向成功。
在日常的管理中,笔者把管理分割成若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笔者也达到了自己的管理目的。比如班级大扫除,笔者并没有说今天我们要大扫除,而是说今天我们来体验一下小组协作的乐趣。于是笔者把班级分成若干地方,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在自己的所属领地愉快地和同学们一起劳动,又快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同学间的协作得到了锻炼,同时也获得了成功,而笔者也达到了目的。以前笔者曾带过一个班,有部分同学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笔者便在班级里搞了一个活动,让全班同学评比作业,评出几个名次过后给予奖励和表彰,并号召其他同学像这些同学学习。很自然地,作业马虎的同学便像这些同学学习,作业有了一定的改观。
激励的形式有多种多样,班级表扬、学校大会表扬、同学介绍学习经验、升国旗、各种荣誉的表彰等等。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好的一面的机会,笔者也非常注重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
班级管理都由一些琐碎的事情所构成,可是我们绝对不能马虎。班级管理的精髓是“理”而不是“管”。“管”只能管事,只能治标,但是“理”要理人,能够治本。在班级管理中,只要精于“管”,重在“理”,我们就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班级。笔者还是信奉那句话“在所有的主任中,权力最小的是班主任;责任最大的还是班主任”。
参考文献:
[1]张金秋.管理得法才有效[J].基础教育参考,2008(8).
Abstract:Innewages,itishardtocarryouttheworkofstudents’ideologicaleducation,especiallyfortheworkofteachersinchargeofclass.Teacherinchargeofclassisorganizer,educatorandguiderofclasscollectiveandthetieofconnectingschool,societyandfamily.Theworkofteacherinchargeofclassdeterminesthequalityofschools’moraleducation.Startingofffromtherealityofclassmanagement,thispaperexpoundshisreflectiononthework,hopingtotheworkofteachersinchargeofclassisofeffectivenessanddirection,thustoachievebettereffect.
Abstract:Todaywhichmanagesintheimplementationscientificstylemicrocomputer,carriesonreasonablytherefinementoperationtothebirthcontrolfile,isthenowadaysrecordsmanagementworkurgentmatter.Articleunioncurrentpresentsituation,fromresponsibilitybright,thesystemrefinement,managesaspectsandsoonstrengtheningtoobtain,tohopethatcanmakethebeneficialdiscussionwitheverybody.
keyword:Birthcontrolfile;Recordsmanagement;Refinement;Legalsystemconsciousness;Restraint
计生档案,纵挂横联,牵扯到千家万户。在实施科学化微机管理的今天,加强计生档案的细化管理工作,对于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处理好工作中的突发问题与遗留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与依据作用。
计生档案的管理工作,也经历了由手工档簿到微机管理的过程,即由原始的粗劣而简单的手工报表到先进的具有科学化的电脑操作,这期间的些许酸楚与艰辛、迷惘与探索,笔者曾于二十世纪末期《中国人口报》上以《走科学化微机管理的道路》为题阐述过自己的拙见。而今,实施微机管理档案的工作已有十个年头,人们从茫然中走出迷惘,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逐渐地由不熟知、不适应变为认识到位、得心应手。各级部门领导,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也从思想的根本上认知了计生档案工作在计划生育中的重要性,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明确专人,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实现了计生档案工作管理系统网络化,有效地保证明人了工作的正常运转。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目前的计生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诸如,在职责明化,制度细化,管理强化等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东西,下面就本人在几年来的管理工作中所持的一些做法归纳几点不成熟的见解,以与同行共同商榷与探索。
一、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与任务。确保档案的及时性完整性与安全性,是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与任务,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在这方面我重点抓住了“四不”“三联”“二要”“一保证”等逐一加以落实。“四不”即确保档案不损坏,不丢失,不零散,不混乱;“三联”即联络其他乡镇,联络其他行业,联络村级基层组织,以防漏统漏报;“二要”即要工作经常化,持之以恒,要规范计生网络的基本体系;“一保证”即保证计生档案万无一失。
二、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规范约束。档案管理工作,是人口计生工作的枢纽,建档不易,管档也十分繁杂。这就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加以规范约束。
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要保证镇处计生档案的准确无误,就要首先抓好包片计生干部与村级计生统计员等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起月考季评年累积的奖惩制度,坚持常抓不懈,紧而不松,从计生档案的收集、上报、整理、入档存档都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操作规范,准确及时。同时,还要建立联络服务制度,畅通反馈渠道,镇村级的计生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与计生服务对象沟通,以取得准确的第一手计生状况资料。另外,建立收集整理建档卡的时间制度,确保每个单位当日的资料不漏收,月报之前统计好,做到上报及时,统计准确,只有这样,计生档案才能完整安全。
三、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人员须有“档案重于泰山”、责任大于天的思想,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个别抽档、改档乃至毁档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根底入手,明察暗访,真抓实干,不徇情枉法,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以保持计生档案工作的纯洁性,以达到档案入档、存档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安全性。
总而言之,计生档案的管理工作,不是件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好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草率马虎,只有将工作方向细而又细,认真对待每一点,每一步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新形势下加强通联工作,是报刊工作的特性所决定的。特别是专业报刊受行业的局限,信息来源大多靠专职人员,肯定是难以及时准确地将行业各个角落的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出来。这就更加需要广大社会群众为报刊提供报道线索,为报刊撰写新闻。说到底,报刊的竞争,是新闻信息的竞争。谁能得到独家新闻,谁就能占领有利的竞争地位。而新闻信息的来源,需要千千万万人的帮助。而联系千千万万人的纽带,就是通联工作。因此,通联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加强通联工作,是报刊编采工作改革的需要,是了解读者的重要途径。通过广泛搜集广大读者对报刊的意见,为进一步推进报刊编采工作的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据。可以经常性地调查和研究读者的心理和需求,检验报刊改革的成果。离开了通联工作,报刊和读者之间的沟通就会产生障碍,读者与报刊的关系就会疏远,报刊的编采人员就很难摸到读者的脉搏,所有的编采工作就难免会带有盲目性。通联工作的削弱和不力,报刊就难以得到读者的监督和鞭策。报刊的改革也就会缺少真正的动力。
二、专业报刊通联工作的重点
在新形势下,专业报刊通联工作的重点是由报刊工作的新发展、社会前进的新变化和通联工作对象的新特点所决定的。笔者认为,目前的通联工作重点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广泛收集读者意见,为报刊改革提供依据。我们专业报刊主要是办给业内读者看的,行业内读者同样需要了解更多的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这就需要通联工作者去研究读者,分析读者,了解读者的接受能力、信息需求和阅读心理。掌握了这些情况,为报(刊)社提供了读者的求知信息,使报(刊)的改革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努力发现报道线索,为报刊报道提供参考。通联工作除了要协助报(刊)社做好一个时期宣传报道计划外,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与读者、作者接触机会多的优势发现和收集那些鲜活的新闻线索,为记者、编辑提供采编工作的支持。特别是专业报刊的作者大都来自于第一线,身边的事最直接最准确。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来源。
3、积极组织各类稿件,为报刊版面丰富内容。发动行业外人士写稿,体现群众办报方针是专业报刊通联工作的职责。专业报刊会根椐不同时节,拟定每个时期的报道重点,因此通联工作要研究报刊的报道风格,及时向作者、读者发送报道动态,沟通作者、读者与报(刊)社的联系,不断向报(刊)社组织更多更好的稿件,促进报纸刊物的质量提高。
4、广泛发动多方力量,为报刊经营多作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埋头办报刊是不够的。专业报刊更是如此,订阅数量、广告数量的多少都直接影响着报刊的生存和发展。显然,通联工作更要为报(刊)社的经营管理服务,要通过与读者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关系搞好报刊的发行经营工作,使报刊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为报(刊)社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三、加强和改进专业报刊通联工作。
怎样加强和改进专业报刊通联工作,如何落在实处?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看法。
1、把通联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调查中发现,目前许多报(刊)社普遍存在着对通联工作不重视的现象。个别单位对非专职人员能否胜任报(刊)社交办的任务产生了怀疑,原有的通讯员队伍几乎名存实亡。以往过年过节,报(刊)社都忘不了和通讯员联谊,每隔一段时间给他们寄发报道提纲,经常评选优秀通讯员或优秀稿件。如今一些报(刊)社坚持多年与通讯员联系的做法几乎消失,导致通讯员队伍呈散兵游勇、各自为阵的现象。通讯员队伍分布不均、覆盖面窄,年龄老化,素质提高缓慢等,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2、强化通联工作职能,提高为通讯员服务的能力。通联部是报(刊)社的群众工作部门,是报(刊)社的窗口。通联工作要配备专人负责,工作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还要有良好的公关能力和业务素质。报(刊)社领导应从新的思维、新的观念给通联部一个定位,并在各方面给予支持,调动通联部工作人员积极性,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架起通讯员与报(刊)社之间的桥梁。通联工作还要拓展服务领域,走出去,虚心向外界同行学习,提高工作能力。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通讯员进行异地采访,扩大媒体影响力。
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方面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等就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要研究、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当前要将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推广,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的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技术推广有无限广阔的领域。
一、提高认识。领导要高度重视,要把安全保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形成领导带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对全院干警加强安全教育,通过其它法院重大突发事件的惨痛教训,让全体干警居安思危,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形成“安全保卫,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对全体干警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培训。
二、筑造“防火墙”。一是将办公区与审判区、立案大厅、接待室等人员密集区域分离,办公区设立干警专用通道,禁止当事人入内,这样就有效地对本院人员与外来人员进行了分流;二是在法院各入口处安装电子安检门,对进入的当事人进行安全检查,一旦当事人携带金属器械进入,电子安检门会自动报警;三是安装电子监控,对法院各个区域进行24小时监控,通过监控画面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进行处置,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监控录像能为闹事者定罪量刑提供第一手证据。
三、加强安保队伍建设。目前各法院大门警卫有的是法警执勤,有的是聘用的保安执勤,安保力量薄弱、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各级法院要配备必要的安保力量,逐步形成以法警为主导、聘用制保安为补充的安保力量,并要通过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安保人员的素质,一是身体素质要过硬。加强擒拿格斗等训练,练就过硬的本领;二是思想素质要过硬。要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每位安保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安保工作的重要性,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做好随时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三是应急能力要过硬。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处理果断,要培养同当事人周旋的能力,避免矛盾激化升级,要培养保护好现场的能力,等待支援。
四、完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种规章制度是实现安全的可靠保证。制定《安全检查制度》,《值班值宿制度》,《重大情况及时上报制度》等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制定应急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处置专门机构,负责突发事件的领导、指挥、协调等工作。
五、加大检查力度。建立安全检查长效机制,采取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查,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解决,对于违规的责任人要给予相应的处理,确保各项安全制度落到实处。
2充分准备,制定方案
班主任进行家访,首先作好家访的准备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如开学初,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初步制定家访实施方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则按计划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校与家庭的学习、表现情况,自行申请教师家访,使自行申请与整体安排相结合,既体现了家访的灵活性,又体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
2.1家访前期准备:在家访前,我们必须要了解掌握学生的一些基本素材,如学生的爱好、优点、缺点与不足,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家长在哪些方面配合,如何应对哪些生成性的家访问题等。准备有关学生表现的各种材料,材料要真实、齐全,这是做好家访工作的首要条件。老师通过准备材料,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具体表现,要将学生在学校、年级、班级中所处的位置进行正确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避免在家长面前对学生简单地作出“好”与“坏”的主观评断。准备好后,就要先与家长预约,看双方在时间上有无冲突。并且,家访一定要让该学生知道,不然学生会认为你偷偷摸摸的家访,或去告状、或有目的可求,这会失去学生的信任,也会减弱家访的效果。转
2.2家访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帮、勤、细、激。
(1)对生活贫困生家访要“帮”。生活贫困生是班级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生活贫困生学习情绪极不稳定。这些学生就易成为令人慨叹的“辍学生”。因此,班主任老师如果能够经常地家访生活贫困生,就可以有效地调节他们的情绪,对稳定班级控制学生的流失有着重要作用。班主任老师家访生活贫困生要做到三帮:一帮解决难题、二帮鼓舞士气、三帮激发热情。
(2)对行为极端生家访要“勤”。所谓行为极端生是指班级中那些纪律和行为习惯极差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复杂,是班级中不安定的因素,是典型的“问题生”。如果对他们出现的问题不及早解决,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行为极端生的家访是班主任老师家访的重中之重。面对此类学生进行家访,不能当学生有问题时才去家访,应该在他们各方面表现好的时候进行家访或许效果会更好。老师在家访时,应尽快找出他们出现问题的“病因”,及时对症下药,使他们逐渐进步成为守纪律的标本、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楷模。
(3)对性格内向生家访要“细”。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由于性格内向生的成因比较复杂,他们中大多存在孤独、多疑、偏执等不良心理,在班级中经常表现为不合群、认死理和好顶牛等现象。有时,如有不慎,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出现极端行为,以致发生偶发事件。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家访前就首先对他们进行细微的观察与了解,充分掌握准备家访的信息资料,同样,在进行家访时对他们家庭进行细访,也仍然显得尤为必要。
(4)对优生家访要“激”。品学优等生是指班级中思想品德与学习成绩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在班级中不仅大多受到老师、家长的青睐和信任,而且也多为班级干部,是班集体建设中的骨干和核心。正因为是班中的“精英”,所以就更容易出现骄傲自满,不图更大进步,固步自封现象。“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优秀的学生也有缺点和不足,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应根据这些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家访。在家访中,互相的交流合作应起到极大地调动品学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品格的锻炼,而且还应该起到及时地帮助他们消除骄傲自满、惟我独尊等不良行为习惯,使之更好地促进品学优等生的更快发展和健康成长。
3做好家访记录,及时反馈
每次家访后,班主任要及时地写出详尽的家访记录,把家访过程、家访达成的共识,家访中受到的启发及家访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并根据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行为表现,结合家访中了解掌握的资料,及时反馈,对学生重新分析评估,制定新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
4家校通信畅通,随时监督学生的情况
虽然,上门家访是我们今天谈论的主要话题,但通过手机电话、网络交流沟通所起到的快捷作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然显露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话的交流仍然是班主任和家长联系的方式之一,在这里,家长往往充当家庭交通警察的角色,与班主任共同采取教育措施加以疏导。班主任也可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点滴进步,通过打电话的方式随时告知家长,家校共同配合教育、督促。如在交流中发现学生存在了问题,老师与家长就亮红灯,分析原因、寻找对策、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取得点滴进步,老师与家长就亮绿灯,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长期这样,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是档案交接手续不严密。按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要求,档案人员交接应是一项认真细致、手续严密,责任重大的工作,而在一些基层单位档案人员离岗或调动工作时,移交不按程序办事,手续不按程序办理,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的字也不签,从而出现一些基层单位档案交接只有一串钥匙的现象,忽视了档案交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忽视了档案交接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是档案监交工作不严格。一部分基层单位的领导把档案交接当作事务性的工作,看成是档案人员之间的事情,从而对档案交接准备工作很少过问,就连档案监交之时也懒得光临,使得基层单位档案监交工作不严格,工作程序不完整。
笔者认为:做好档案交接工作,不仅是明确档案人员责任,维护档案安全完整,确保档案工作连续不断有序进行的需要,而且也是《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赋予档案人员的职责。如何做好档案交接工作,笔者认为应做好下列工作,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档案交接要纳入基层单位的议事日程、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之中。档案交接是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基层单位的重视,尤其是基层单位负责人应把档案交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档案人员离岗或调动工作单位时要把好关,做到档案人员离职离岗先办理工作交接手续,然后再办理调动手续,对未办理档案交接手续的档案人员,不得签发调动工作通知,不得办理工资转移手续,不得离开原工作岗位,并要把档案交接工作纳入单位工作制度,列入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之中。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基层单位档案交接工作的监督检查,对那些明知档案交接手续未办理妥,仍然随意签发调令的人员,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依法进行处理。
二是档案人员离岗离职之前要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档案交接分为移交和接收两个方面,而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档案交接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对于移交方来说在正式移交之前主要做好五项工作:1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帐物相符、心中有数;2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一时归还不了的要问明原因,整理好借据,并在借据上注明原因及催还情况;3对未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要分类存放、清理排序,做到系统有序;4按档案移交要求编制档案移交文据及表格;5撰写档案移交说明。对于接收方来说,在接收之前要做好三项工作:1了解移交单位职能活动内容和工作活动情况;2向前任档案人员了解档案保管和档案工作情况;3必要时要了解或检查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情况。只有交接准备充分,才能保证交接工作顺利进行。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前,各市邮政局设立储汇局,专门管理邮政储汇业务,未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设有稽查室,由储汇局管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按照总行制订的市分行机构编制计划要求,各市分行设置审计部。审计部是主管对市分支机构内部控制和各项经营活动实施监督评价,及对邮政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实施检查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对市辖机构开展业务审计、财务审计、离任审计,对机构开展业务检查工作,实施内控评价及风险评级。审计部设总经理1人,审计员1人,另外按照网点多少,配备一定数量的稽查人员。按照辽宁的情况,审计部审计人员、稽查人员实行市行集中管理体制,县支行不设审计部门和人员。审计部配备了专用车辆和笔记本电脑,增强了审计、稽查工作的时效性、机动性和有效性。审计部由市分行行长或副行长分管,在管理关系上,市分行审计部对应省分行审计部。
二、存在问题
1、内部审计难以保持相对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果
相对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从国外银行的经验来看,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是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而不是行政管理者,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没有管理层的干涉下执行各项审计任务,可以自由地报告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不会受管理层的干涉。而从我行的实际情况看,审计部门均在各市行领导之下,使得审计部门难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果。
2、审计队伍人员相对较新,多数没有审计从业经验,业务能力较低
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相关业务知识,还要懂得财会知识、审计知识和法律知识,还必须掌握电脑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而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内审部门刚刚组建起来,而且是和稽查部门合并设立,原来又没有专门的邮政储蓄内审部门,审计人员多为稽查人员、储汇会计或其他人员担任,难以一下子掌握内审人员所必须的各项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邮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从邮储银行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组建部门的需要,原有稽查人员流失较为严重,部分相对优秀的稽查员被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稽查工作的质量。
3、银行从业人员内控思想较为淡泊,使得审计工作难度加大,效果锐减
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垒行法律合规意识还很欠缺,合规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全体员工合规经营意识不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在日常管理和开展新业务时没有充分重视业务的合规性。部分人员认为储汇资金安垒是审计人员和稽查人员的事,各营业岗位、业务管理岗位、会计岗位内控意识淡泊,对审计部门提出的问题不能切实整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效果。
4、邮政储蓄网点分散,地理分布较广,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和审计成本
邮政储蓄网点点多面广,广泛分布在城乡各地,这是邮政储蓄的优势所在。这一特点从审计角度看,也正是审计工作的难度所在。虽然配备了稽查专用车辆,但有时鞭长莫及,审计和稽查的成本较大,给邮储银行带来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5、审计部门管理体制与网点管理体制的矛盾日渐突出,增加了业务审计的难度
邮储银行成立后,审计部门由银行管理。从网点管理体制上看,一类网点归银行管理,占网点总数的10%左右,比例较低;二类网点和网点归邮政局管理。而垒部网点的业务审计(稽查检查)工作由邮储银行审计部门负责。审计和被审计部门不同的管理体制使得两者矛盾日渐突出,增加了业务审计的难度。
6、银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与银行业务发展需要难以适应,使得审计工作难度加大
邮储银行刚刚成立,人员以原邮政局储汇部门人员和部分邮政人员为主。从整体情况看,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与银行业的发展需要难以适应,使得审计工作难度加大。
7、高风险业务的人员配置需要与现实人员配备矛盾尤为突出,分级授权制度难以执行,潜藏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大部分业务需要执行分级授权制度,各级人员之间认真履职,相互制约,才能保证各项业务健康稳定发展。而我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考虑到人员成本较大等原因,多数岗位难以按照业务要求配足人员,只能采取兼职的办法解决业务操作的问题,授权制度难以真正落实,无疑会给储汇资金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加强邮储银行市分行审计工作的对策
1、进行人力资源整合,加强审计力量
根据邮储银行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和稽查人员构成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需要,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将稽查人员适当压缩编制,将原有稽查人员过渡成审计人员,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充实审计力量,将稽查检查与业务审计、财务审计、经营责任审计等审计项目充分结合起来,纳入到日常审计工作中来。
2、优化审计管理体制,实行垒省审计人员统一管理,实现审计人员的相对独立
省分行审计部门对各市分行的审计人员实行统一管理,采取派驻制,各市审计人员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等划归省分行管理。从而增加省分行审计人员配备,实行下审一级,增强审计力度。对于市行审计来讲,审计部门相对独立,直接向省分行报告情况,不受来自市分行的干涉,可以全面地反映审计结果和判断。
3、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我行审计队伍刚刚组建,多数人员以前没有从事过审计工作,因此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我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审计人员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应逐步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工作,加强对审计人员审计、会计、业务、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适应不断发展的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只有银行审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高了,内部审计水平才能提高。
4、建立审计人员准人、准出制度,保持审计队伍的稳定
一是要严把审计人员进入关,建立准人制度。在配备审计人员时,要设置必要的准入条件,优先安排业务素质高、精通会计知识、政策水平高、具有一定计算机水平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随着内部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审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二是要严把调离关,建立准出制度。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维持审计队伍的稳定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建立准出制度。如果由于工作需要,审计人员调离,要经过省分行相关部门批准,方可调离,最大限度地维持审计队伍的稳定性。
5、建立奖惩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
强化内部审计管理与控制,建立健全审计责任制,以便促进其增强纪律观念,遵守职业道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同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健康的内部审计和控制文化,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从而创造全体员工都充分了解且能履行其职责的环境。
6、要加强审计的电子化,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一是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不断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对电子稽查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信管系统、经营管理系统以及会计系统反映的各种信息,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客观的结论,用于指导现场审计,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二是要根据网点分布较广的实际情况,保证审计部门的专用车辆,增强审计工作的突击性和时效性,切实开展审计工作。
7、加强合规性监督,建设合规性文化
根据邮储银行刚刚成立,全行合规意识比较欠缺的实际情况,各业务部门和支行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合规性文化教育,通过培训、宣传等各种形式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全体员工正确的合规管理理念,把合规理念贯彻到垒体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逐步树立全员内控思想,营造全员内控的文化氛围,促进各岗位员工认真履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发挥员工在防范操作风险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按照业务健康发展的需要,合理配备人员,切实实现分级授权管理,减低风险隐患。合规文化建设好了,审计难度自然就降低了,从而提高审计效果。
(一)图书出版和发行的市场化变革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图书出版和发行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首先过去由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局面彻底被市场化、多元化的出版发行所打破。一方面,出版发行的主体引入了出版社自办发行及集体、私营书店发行和著者个人发行的竞争机制,除了国营的新华书店以外,还有各种性质的图书发行公司、集体或个体的民办书店,既有各大出版社的网站,又有网上书店;既有书海云集的图书城,也有出版单位或商直销的批发市场。它们之间的相互竞争无疑为推动图书市场的活跃与繁荣注入了强心剂。其次出版发行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现在除传统的三大书目报以外,利用网络技术在网上出版信息,各种形式的图书博览会、订货会、书市或是由出版社、书店直接提供的书目信息报等都成为获取出版发行信息的重要来源。
(二)图书出版量过大但图书质量良莠不齐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要出版图书10多万种。但出版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逐利倾向渐重,出版质量受到冲击。一方面,一些出版社出现大量的选题“撞车”现象,重复出版,缺乏精品。甚至有些竞相迎合市场,反复抄袭。目前书市上某类图书畅销,书市上立马出现仿抄之作。但另一方面质量高、创意新颖、专业性强的图书少,新增学科的专业书更是匮乏,出现了学术著作冷寂的强烈反差。科学所需要的高品位的理论书籍相对较少,造成高校图书馆难以买到适合研究型读者需要的书籍。甚至有些出版社为了迎合市场低层次的需要,出版一些五花八门、粗制滥造的消遣类图书,而质量高、专业学科窄的专业图书、学习性图书越来越少。
(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刺激了新兴学科图书的需求
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以后,我国调整并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办学规模的扩大,新兴学科与专业的涌现,科研重心的转移,新教学目标的确立正是高教改革不断深化的最好体现。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却普遍存在着馆藏图书学科分配比例严重失衡,甚至有些专业至今尚无可利用的馆藏图书。这种馆藏质量与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致使利用率降低,难以保证读者多方位的需求,不能适应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这一形势的需要。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图书采访的形式和内容
信息时代现代图书馆正向数字图书馆转型,当前我国各类商用信息服务公司、文献提供商、出版发行商等竞相在网上推出产品和各种新服务项目,除了提供书目、索引、文献以外,还向用户提供最新目次服务、定题服务、全文传递服务等。他们不仅把原先编辑出版的印刷型文献纷纷通过网络载体以电子版形式提供给读者,还专门提供没有印刷版的网络文献,不仅能在网上查阅数据库本身的全部内容,还能链接到相关的数据库和专业学(协)会的网页,帮助读者扩大信息来源。与曾经风光一时的光盘版数据库相比,网络载体文献资源具有更大的优势,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已开始由光盘数据库向网络载体文献数据库发展。另一方面,图书采访工作也完全摆脱了原来的手工操作,、验收、录入、订购等工作都可以在网上操作完成,有效地缩短了采购人员花费在繁杂工作环节上的时间,使采访工作变得科学有序,为开展调研工作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与质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二、我国当前图书采访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图书采访内外环境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应该根据这些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我国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图书采访模式,这样在图书采访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及不足。
(一)高校图书馆采访观念落后
大多数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状态中,观念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受传统图书馆理论的影响,“即小而全、大而全”单一分散的馆藏建设模式,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图书结构和馆藏特色,这种以馆藏量和年购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图书馆规模和档次的标准,以数量优势显示其地位与作用,大大降低了图书的质量。其次,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影响,采访工作缺少开拓进取的精神,更缺少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实践,使采访工作达不到应有的重要作用,甚至流于形式,只采不访,使采书和用书脱节,严重削弱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二)图书采购招标单一
图书采购招标是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的选择图书供应商的一种模式。在招标工作中,由于多数参与招标工作的人员来自学校其他一些部门,是非专业人员,对图书馆业务工作不熟悉,因而往往将图书供应商的书刊折扣率、资质等方面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而对图书馆在图书供应商处所需要获得的服务与工作上的配合考虑较少,从而制约了图书馆整个工作流程的改进与优化。
(三)图书采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许多高等院校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也扩大了招生规模,开设的学科专业和科研课题年年增新,读者对文献资料的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近几年,随着文献信息急剧增长,文献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现在中文图书的价格平均每册为30元左右,与图书的经费增长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近几年高校的图书经费有所增长,但是所购的藏书仍然不能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尤其是高校的扩招、教学体制的改革、专业的调整、新兴学科的建立等。高校的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的工作,有限的图书采购经费,根本无法满足这些变化的需求,结果使读者对图书馆产生了很多怨言,图书馆也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四)图书馆采访人员素质不高,人员比例不合理
就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人员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采访人员知识结构、知识更新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采访人员的素质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着馆藏质量的高低,一名称职的采访人员应具备三方面的能力:知识能力、信息能力、操作能力。而目前,图书馆的采访人员一般只是具有图书馆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知之甚少,这就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的藏书质量;二是采访工作人员人数过少但工作量大而复杂,势单力薄,不能更好地从事复杂而重要的采访工作。
三、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采访工作的对策
完善高校图书采访工作,有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为广大在校师生提供便利的教学、科研环境,是高校发展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高校图书采访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一)加强图书出版发行法制建设
对于目前图书出版发行出现的诸多问题,一方面国家应加强出版发行法制建设,大力整顿图书市场,规范图书出版、营销行为,依法惩治任意出卖书号、剿窃盗印、非法出版的投机者,严禁伪劣图书上市,禁止相互抢出热门书、畅销书;另一方面要着力于公正的出版竞争机制、营销机制、价格机制和管理机制建设,宏观统一、微观调控出版计划,严格审查图书出版报批手续和书号的使用,加强成本核算,堵住“高定价”、“高回扣”的促销漏洞;另外还要规范新书征订目录,严禁虚假的书目报道,增加新书目的报道量,确保新书征订的系统性、完整性。
(二)广泛收集图书出版信息
对图书出版信息的掌握是做好采访工作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多渠道收集图书出版发行信息。可以利用从书店、出版社等渠道获取的各种印刷型书目收集;也可以通过图书出版发行专业报刊收集,利用其中的消息、广告、评价文章收集中文图书的出版信息;此外还可以参加书展及一些相关的图书交易活动,现场了解掌握出版发行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网上书店、图书网站等获取信息。在网络已经普及的情况下,利用网站等获取信息,不仅可以了解图书的出版情况,还可以了解图书的内容和其他读者对图书的评价,甚至还可以阅读到图书的部分章节,从而使采访人员获取的图书信息十分全面,有利于采访人员对图书进行合理的选择。
(三)采访手段逐渐向网络化转变
图书采访的网络化能提高采访的速度和效率,现在很多出版社、供应商都建立了网站,从互联网上可直接登录到这些网站,直接了解出版发行信息,同时也可直接将采购要求从网上传递给出版社和供应商,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缩短了时间。现代化的高效采购方法能将采访人员从低效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解、获得和掌握文献出版情况,了解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上。图书馆采访部门也能减轻选书和订购的负担。这些都有利于提高采访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了图书采访的成本。
(四)建立高校图书采访信息系统
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一套图书采访信息系统,首先是建立文献信息子系统。这个系统必须囊括足够文献资源信息,如新书书目信息、各大出版社网站、电子出版物的出版信息、各种书评信息等等,以便熟悉国内外各出版机构的出版动态与出版特色,及时地了解每一种文献的具体情况;其次是建立馆藏信息子系统。建立有关本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文档,内容包括已有馆藏文献与已预定的新书的信息,方便采访人员进行与审核,从而减少重订和误订现象的发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再次建立专家支持子系统。由于采访人员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不可能对每个专业学科都十分地了解,仅仅依靠采访人员来选书,会影响到藏书的质量。因此,采访人员应加强与学科带头人、专家、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采访的质量;最后建立信息反馈子系统。便于读者和采访人员沟通的反馈系统,有利于采访人员根据反馈回的信息,及时地掌握读者对文献的需求,对藏书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便及时地、适当地调整采访计划。
(五)把电子型和印刷型图书有机结合起来
电子图书以其所具有的信息新、价格低廉、体积小这些优势得到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校园网以及遍布校园每个角落的网点和终端为电子图书的利用提供了先进的网络条件和优良的阅读环境;高校师生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高、应用能力强和对新事物新技术所特有的敏感和认知,为电子图书在高校的普及铺平了道路;几大著名的电子图书系统针对我国高校的特点所采取的资源购销模式,即将所拥有的几十万种电子图书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系统以打包的形式提供,通过镜像站等方式为高校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一天24小时的信息服务,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文献信息资源总量和服务范围。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电子图书与印刷型图书、电子资源与印刷型资源的优势互补,构筑起强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正是这两者的优势互补,使得电子图书在高校得到了大规模的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印洪斌.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的质量控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