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1 21:54: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安全生产管理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当前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1.1建筑行业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关于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约有250余部,尤其是199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2004年出台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促进我国建筑市场和行业的规范和安全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些已有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依靠现有规章制度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只规范了特定施工阶段并未涵盖建筑生产全过程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不到位使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无法可依。
1.2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高
按照现行建筑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法人是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但是由于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漠,忽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等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普遍存在。
1.3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监督检查仍然停留在突击性、专项性的事后检查,缺乏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和追踪问责机制。对于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客观、公正及时进行处理,或者处理中缺乏严肃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2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2.1完善法律法规,使建筑业安全生产有法可依
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尽快出台切合实际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并在其中明确监理方在安全管理中的权力,例如工程开工前必须得到监理工程师的审批,同意后方可开工,如果施工单位未获批准自行开工的,就暂扣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特殊的分部分项工程在施工前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如未编制的要进行严肃处理,此外,还要进一步明确总监理工程师的权责等。
2.2完善政府安全监管体制
由于建筑行业施工过程和最终产品(大多属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特殊性,如果缺乏政府的干预和管制,势必陷入混乱状态,故而必须建立科学高效严格的政府安全监管体制,加强政府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做到“管建结合,相互促进”。
2.3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推进建筑业安全生产
2.3.1运用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在施工现场各关键部位安装摄像头,建立施工单位现场安全监督的远程监控体系,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品的不安全隐患扼杀在第一时间。同时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以降低潜在的施工风险。
2.3.2鼓励建筑安全科技的研发、推广
虽然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在这个科技爆发的时代,建筑行业也必须重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例如可以建立“高校—科研机构—施工企业”三位一体的产、学、研互动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同时促进科学技术向施工安全生产领域的转化。
2.3.3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
新型材料的产生以及在建筑施工领域的运用为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提供了契机。例如高性能混凝土、墙体节能保温材料、节能保温绝热材料等既能满足稳定性、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又能使整体建筑更加安全。
2.4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安全生产设备的购置及其日常维护费用;第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课题的研究和安保技术的开发推广费用;第三,为施工操作人员配备法定的劳保用品、用具、设施等的费用;最后,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所需的费用以及紧急救援和日常演练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等。可以说上述四项费用是构成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投入,缺少任何一项都会为企业安全生产埋下隐患,但是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增大眼前利益,大量缩减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不仅使企业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保证,同时也导致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能力低下。
2.5提高施工人员素质,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针对上述建筑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的现状,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如建立日常培训制度,并由政府拨款或强制施工单位设立“施工人员教育培训基金”,做到专款专用,专门用于施工单位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业务素质及安全意识的提高。
3结语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其所掌握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高效整合,最终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这就凸显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高难度。因为不安定因素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集聚,然后在某一环节全部爆发,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注重对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环节的重视。
作者:顾鹏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关键词:
交通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高速路
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概述
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求制度本身具有逻辑严密、符合生产实际要求以及各个层级之间权责分明的特点,同时需要体系中的各个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之间能够有效配合,相互协作,以便构成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在交通建设项目中需要充分的发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作用,需要通过正确的理论指导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将安全生产管理详细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岗位中,在实际生产流程中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要求,对每一项工作活动进行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使其形成整体动态的有机体,保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各个工序之间分组明确且能够相互协调配合,让每个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交通建设行业中最为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经过我国高速路等交通建设的多年发展和实践发现,我国很多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单位都缺乏相应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实际生产中依靠经验处理问题,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缺陷,管理流程的制定也不完善,这些问题都影响着交通建设的安全生产,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着我国高速路交通发展的步伐和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国务院提出了“十二五”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战略目标,要求交通行业构建一套符合自身要求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1]。
2高速公路安全生产的现状和不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安全出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在现阶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进程日益加快,且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2008~2012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图所示。但是随之而来的交通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并没有与其协调发展,致使我国交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交通建设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但是仍旧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我国道路交通建设的安全管理形势仍然严峻,因此必须要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便能够良好提高其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2.1建设市场不规范
交通建设企业和单位在项目前期投招标的环节中存在着弄虚作假或者是低价竞标的现象,这种情况导致中标单位后期无法承担实际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条件。随着后期项目建设实际工程量的不断增加,所产生的供需矛盾也在日益扩大,其中主要的问题有安全生产管理的监控能力不足、拥有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或者是熟练地技术人员数量稀少等问题使得项目建设团队的低水平不符合工程安全高度风险的要求[2]。
2.2项目整体建设期间不具备安全生产管理
目前我国很多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都运用了安全生产管理,但项目管理人员一般只注重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缺乏对项目整体建设期间的安全生产管理,没有做到对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管理,这种现象将会导致前期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引发后期的安全事故,不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效运用预防的作用[3]。
2.3项目建设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高速公路的项目建设中,存在60%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都是因为操作不规范、从业人员技术存在缺陷或者是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这些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都与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操作人员,其中很多都是农民工或者是低素质的人员,其一般特点表现为文化程度较低、纪律性不强、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这些特点和因素都导致了交通建设具体施工过程中从业人员不按照操作流程、工作指挥进行实际作业;另外,项目管理人员的总体安全管理水平偏低,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缺乏安全管理的意识和指挥,使得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存在缺陷,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4]。
3交通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构建措施
交通建设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和体系之间应该相互配合,构成健全的制度体系,才能够保证其安全生产的良好运行效果,安全生产制度要求交通行业的各类从业人员需要规范自身的行为,构建健全的安全生产体系,从而提高我国交通建设的健康发展。
3.1构建项目整体建设期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根据项目整体构建系统的思想,将项目从前期开工准备、施工过程、施工结束以及施工评价作为交通建设的项目整体,在其整体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安全生产管理的思想,结合安全生产管理的多种要素以及安全事故发生的各项原因进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有安全生产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制度以及评价考核制度等等。使得各个制度之间能够互相补充、协调合作、相互监督,从而构成一套动态有机整体,以便能够为项目系统整体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服务[5]。
3.2安全生产管理手册的设计和制作
在交通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要设计和制作相应的安全手册,对于项目建设中各项要素的安全使用进行规范和指导[6]。在安全生产管理手册的编制前期需要对项目建设中的隐藏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存在风险进行评价,并且制定相应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将其作为安全生产管理手册编制的基础。
3.3提高项目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由于我国交通建设中所发生的很多安全生产事故都是因为操作不规范、从业人员技术存在缺陷或者是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因此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生产意识尤为重要,其具体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从业人员在上岗操作之前需要进行专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并且在学习培训之后需要进行相关的考试,只要通过考试的从业人员才能够正式上岗;②在交通建设项目的具体施工期间,施工单位要定期培训各级领导、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让他们真正做到会管、能管、管得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需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身素质,使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切实将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到位,提高我国交通建筑的安全生产管理。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于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行概述,其次分析我国高速公路安全生产的现状和不足,最后提出交通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构建措施,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①构建项目整体建设期间安全生产管理系统;②安全生产管理手册的设计和制作;③提高项目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通过以上措施希望能够构建健全的安全生产体系,从而使得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科学健康发展。
作者:冯志成 单位:广中江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米恩.交通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及体系探讨[J].科技资讯,2012(1):222~223.
[2],王伟.守护平安———交通建设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意识及注意事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100.
[3]阿里木江•阿不都热依,帕丽古丽•木合买提.新疆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的安全生产管理研究[J].山东交通科技,2014(5):126~128.
在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中,市场竞争变得愈加激烈,石油企业为了能够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加强集输联合站安全生产管理十分重要。集输联合站的安全生产管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方法,有针对性解决石油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促使集输联合站的安全生产管理逐渐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及时有效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油田企业市场竞争优势,谋求长远生存和发展。由此看来,加强集输联合站安全生产管理研究十分有必要,创新管理方法,对于后续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集输联合站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
在当前石油产业迅猛发展下,油田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为了能够脱颖而出,加强集输联合站安全生产管理是必然选择。就集输联合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来看,主要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了达成管理目标,有针对性的组织和控制集输联合站生产过程,降低资源浪费的同时,减少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提升石油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安全生产管理,有助于降低石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风险系数,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当前我国大多数的石油企业已经了解到加强集输联合站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并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相配套的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缺乏具备充足专业经验和管理素养的人才,所以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可以说,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高低,直接影响到集输联合站生产安全,很多工作人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了解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事后出现严重安全事故后才会后悔。故此,通过选择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动态风险管理机制十分迫切,对于油田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集输联合站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1.安全管理意识薄弱。在集输联合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由于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配套的安全管理制度,所以安全管理工作开展中未能切实落实到实处,或是敷衍了事,过于依赖技术手段,对于原油输送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认知和考虑不周全;加之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难以积极投入到工作中,为原油输送埋下了一系列安全隐患,不仅影响到集输联合站的正常管理工作开展,还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利于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2.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石油企业在生产活动开展中,对于集输联合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给予了相配套的支持和帮扶,但是由于工作自身特性,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中受到资金、环境和人员等多方面的制约和阻碍,安全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合理,难以为后续实际工作开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持和保障。与此同时,石油企业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督,安全监管部门机构设置不完善,未能将安全责任制度切实落实到实处,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无法遵循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处理,更多的是凭借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进行处理,很融为后续企业发展埋下安全隐患。还有很多的石油企业,在内部各个部门工作交流过程中,忽视对集输联合站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致使安全生产管理各项工作迟迟未能提升日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石油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3.人员责任意识不高。在集输联合站安全生产管理中,部分石油企业制定了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流程,但是部分集输联合站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自身责任意识不高,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未能严格遵循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流程开展工作,工作不够规范,敷衍了事,缺乏工作积极性,这就为后续工作埋下了一系列安全隐患,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三、集输联合站安全管理的有效解决对策
石油企业在经营生产中,原油输送安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生产安全,由于工作自身特性,受到多种客观因素影响,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故此,为了能够确保原油输送安全有序进行,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和完善,提出以下几方面措施。1.加强人员教育培训,提升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安全意识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集输联合站生产安全,为了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加强对人员的教育培训。首先,帮助工作人员提高对输油管道安全管理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能够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安全知识。其次,定期组织输油生产安全的相关宣传教育活动,企业内部全员参加,调动人员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氛围,促使企业工作人员可以了解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做到有效方法,切实将各项责任落实到实处。最后,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创新管理方法,制定完善的集输联合站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促使各项工作能够有效落实到实处,逐渐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最后,还要注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的提升,在岗位实践前,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工作,学习和掌握输油生产安全专业知识,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在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具备更高水平的应急能力和责任意识,确保集输联合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可以有序进行。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加强风险管控。石油企业在生产活动开展中,原油输送过程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埋下安全隐患。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原油输送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根据不同风险类型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机制,针对工作重点着重进行管理。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自身国情,进一步创新管理方法,建立更具中国特色的集输联合站安全管理体系,为后续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最后,还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盒保养,及时有效的消除其中故障隐患,降低设备故障几率,保证输油设备安全有序进行,尽可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3.提升科技水平,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在集输联合站安全管理工作中,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管理科技水平,为集输联合站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但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落实到实处,提升管理成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集输联合站的安全生产管理,应该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促使集输联合站的安全生产管理逐渐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提升油田企业市场竞争优势,谋求长远生存和发展。
作者:张帆 单位:辽河油田锦州采油厂
参考文献:
1、我国采煤安全生产现状
煤矿开采对于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煤矿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我国平均每7.4天发生一起特大煤矿事故,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究其原因在于煤矿的不良现状: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严重存在,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第一的方针不能落到实处;上岗不到位,缺乏真抓实干的精神;安全设施不完善,技术水平低,矿井总体防灾能力不足;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管理人员的水平低、素质差,没有经过专业的生产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安全管理上抓不住重点,往往在生产中没有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规定,发生突发事件后不知所措……这都是长期困扰我国煤矿生产的难题,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背景极不协调,与党的执政目标完全背离,因此着力解决和处理好采煤安全生产管理这一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2、采煤安全生产管理对策分析
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科学建立需要良好的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积极实行安全生产培训,树立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
安全生产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如何去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保障个人的生命安全,也是各级领导真正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出发,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根本保证。
首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法。把安全生产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安全生产实践操作上。讲授理论时应侧重于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让学员多积累一些实践知识,而且在现场实地操作,进行实物讲解。这样从感性认识直接到理性认识、视觉、触觉、感观,同时投入学习,不但易懂而且记得牢,利于学习―些真本事。
其次,案例警示培训法。众所周知,每一起重大、特大煤矿伤亡事故案例都是工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可以说是安全生产培训教材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在安全培训中,要充分利用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一是可以强化安全意识;二是可以唤起培训人员对有关安全法律条文或有关规程措施规定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三是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四是给学员积累了实践上的经验或教训。特别是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时可以采用案例警示培训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加强资金科技投入,建立煤矿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是一个复杂、多变、开放的人机环境系统,其复杂性和特殊性表现在:矿井环境条件恶劣,煤矿职工素质低,煤矿机械化程度低,矿工的劳动强度大等等。科学技术手段的作用是提高人类对矿山灾害事故的认识水平,力求对矿山灾害事故成因的全面了解和对矿山灾害事故的根本防治。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企业进行安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更要允许企业把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列入成本支出,使企业有能力更新改造老化的设备,实现技术装备升级。提高机器设备的本质安全性,从而实现煤矿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
第三、加强煤矿瓦斯治理
研究瓦斯治理问题,应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煤炭科技工作者对瓦斯赋存、运移及涌出规律,地应力、瓦斯压力、瓦斯渗流规律;对瓦斯煤尘爆炸特性及其演化传播规律,及热动力学特征;对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对瓦斯抽采规律;对矿井火灾机理及预防等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各煤矿企业要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方针,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强化矿井“一通三防”技术措施的落实工作。为了有效地遏制我国煤矿重特大瓦斯事故频发势头,国家还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多次提出以瓦斯治理为重点,实施“煤矿生产安全科技行动”专项计划,加强科技攻关;编制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开展集中治理,逐项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多项瓦斯治理措施。
第四、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由“管理”向“经营”转换
实践证明,“安全经营”的思想,更符合现场安全管理的需求。因为,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只要管理部门安全技术管理规定齐全,按规定对照现场检查评定即可。安全管理规定有漏洞,是管理部门工作未做好,现场没落实好是基层工作不达标;从“安全经营”的角度出发,各级领导和各级管理部门人员要把做好现场安全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不仅要做到安全技术管理、规定齐全,而且要确保现场真正落实好,使基层部门及岗位人员,对各项管理规定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现场落实不好,仍然反映的是各级管理部门工作做的不到位。
因此,要做好煤矿安全工作,必须确立“安全经营”的机制。自上而下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并且责、权、利要明晰。明确的工作职责,促使各级管理人员努力“尽责”;责、权、利明晰后,各级管理人员将会自觉地“尽心”去“经营”相关的安全工作,安全管理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五、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煤矿生产管理水平的安监工作
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煤矿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落实安全第一的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的责任制度,是企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制度和所有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它的建立健全和考核落实,使每一个管理者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增强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心,能够真正做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同时,配套落实相关事故责任追究制,事故责任追究制是指发生事故后对事故责任者根据责任的大小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它促使煤矿管理者增强责任心,使管辖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达到标准要求,实现安全生产。
另外,煤矿安全管理的结果反映到现场,就是现场是否具有较好的工程质量和完善的安全设施。职工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一句话,现场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是否真正落实到现场。在现场的安全监察过程中,若发现事故隐患和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就要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法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
3、结束语
总之,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和诸多专业知识。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每个方面,每个过程,每个专业,每项工作和每个人、每个部门有缺陷或有漏洞,都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安全因素。因此,在采煤的生产管理中,应该不断探索安全管理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管理的关系,积极实行安全生产培训,树立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提高全员整体素质;加强资金科技投入和加大煤矿瓦斯治理力度,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由“管理”向“经营”转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煤矿生产管理水平的安监工作,建立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真抓实干,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积极投入到采煤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行为安全管理;煤矿安全生产;生产管理;应用研究
引言
煤矿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而人为导致的安全事故所占比例不断加大,这就说明安全行为管理已经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必须对其加以规范和管理。
一、行为安全管理的意义
行为安全管理可以对预期的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规范和纠正,从而有效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管理水平,加强对于煤矿生产中的安全管理控制,进而促进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行为的形成和应用。一般来说,安全行为管理对于生产员工的参与更加的注重,通过对其进行安全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其安全生产的意识,有效地减少工作人员在实际的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不规范、不合理、不严谨的错误行为,并且还可以对生产中不安全的因素进行预测和监控,加强对于整体生产的安全管理,提高煤矿生产中的安全性。
二、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1、行为安全管理在前期准备阶段的应用
在进行煤矿的开采工作时,需要在施工前期进行合理的安全管理小组的分工,明确各小组的安全责任,并由组长组织行为安全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小组的成员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行为和规定,以此来规范和维护整个小组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并且按照行为安全管理的程序来对煤矿的开采生产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对整个开采过程进行系统的管理分析,掌握煤矿生产中的关键数据和重要信息,并提交有关的管理部门进行统计。另外,想要使得安全行为管理能够在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取得最好的成效,相关的管理人员就应当在平时的煤矿管理工作中加大对于行为安全管理小组的培训和教育,使其掌握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提高对于煤矿中遇到的危险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并且不断地改进煤矿生产人员的安全行为,创造安全、和谐的施工氛围。
2、行为安全管理在安全观察阶段的应用
想要减少煤矿生产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加大安全观察的力度,及早的发现危险因素并且对其进行规避。首先,要减少煤矿开采工作中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就要对煤矿工作人员的一些不安全行为进行明确,并且通过对工作环境以及人员心理素质的观察,加强人员的可度量行和可控性,从而根据这些不安全行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其次,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组长及班长需要定期的进行煤矿安全交流学习,积极向基层的员工传达行为安全管理的相关细节,不断的加深煤矿工作人员对于安全施工的了解和认知,从而能够保证煤矿基层工作人员对于行为安全管理的掌握。最后,要将管理人员观察所得的工作环境、施工设备以及煤矿开采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等资料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整合,在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处理方式进行相应的统计,加强管理人员对行为安全管理的了解。
3、行为安全管理在生产阶段的应用
想要切实有效的实施行为安全管理,还需要对煤矿的开采工作一定的组织和预防工作,对于煤矿开采生产阶段来说,生产中的操作人员、机械设备等都是煤矿安全管理的范畴。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工序安全管理是整个煤矿生产的关键工作,因此,对于工序的安全管理则是严格按照施工操作的标准进行煤矿的生产,且相应的工作人员对于材料、机械的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过程控制,这种过程控制可以实现煤矿开采中的事前控制,即对于生产中的动态控制,这种方式可以在事故还未发生之前就及早的发现并且进行处理,从而保证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进行。除此之外,在煤矿开采工作工序管理中,控制生产工序的要素可以有效地将事故的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从而消除引起事故发生的安全隐患。现在的煤矿矿井的设置都是环环相扣,每一道生产工序都会对后续的生产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只有将每一道工序都进行安全行为的管理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煤矿开采工作受到影响,从而才能够提高煤矿开采工作的效率,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4、建立相应的安全行为保障体制
由于煤矿的开采工作的安全管理存在很大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因此想要提高安全行为管理在煤矿生产中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安全行为保障体系,这样能加强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系统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另外,相关部门通过建立煤矿生产中的安全行为保障体系,可以使得煤矿开采工作人员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煤矿的生产工作,即可以有效地调动煤矿生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安全行为保障制度还可以对职工进行相应的行为约束,避免其因自身的原因而造成安全事故。同时,安全行为保障制度的建立也是为了贯彻和落实相应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制度,加大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力度,尽可能的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结束语
煤炭行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因此对于煤炭开采过程中的行为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煤矿的安全开采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煤矿需求,还能够加快煤矿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强化行为安全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进而加强经营管理者在生产中的安全意识,保障煤矿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行为安全管理能够提高煤矿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度量能力和对于危险的判断和认知,可以有效地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作者:谢丽明 单位:伊犁永宁煤业化工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栗继祖,陈新国.ABC分析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07)
长江宜昌航道局是从事长江宜昌段航道维护管理的公益事业单位,航道维护管理工作是该局日常工作的核心,也是该局的立局之本、生存之基。显然,航道维护管理工作中的安全生产管理,自然也是该局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其作用和影响不言而喻。不断加强航道维护管理工作中的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职工人身和维护设备的安全,是该局安全生产管理的永恒主题,也是全局干部职工关注的重点和共同的期盼。
一、航道维护安全生产工作特点
(一)航道维护管理工作安全的双重性。航道是航运的基础,航标是航行船舶的“眼睛”。航道维护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航行船舶的安全。因此,航道维护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性安全工作,它是长江干线上航行船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性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者,航道维护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生产活动,也有着要确保自身安全的属性。特别是由于这项生产活动的特殊性,其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多的不安全因素,是一种高风险产业。尤其是生产活动所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船舶,它既要为长江干线上其它航行船舶提供航道畅通的社会性安全保障,同时自身也是长江干线上航行船舶的一部分,也要作好自身船舶与人身的安全,尤为以水上生产为主的单位,安全工作首当其冲,重中之重。安全工作在航道维护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实现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果没有好的安全状况作基础、作保障将是不可能的。
(二)航道维护管理工作环境的复杂性.航道维护作业现场工作环境条件较差,工作场所窄小,不同的水域、航道、水位、水流、气象条件都会对船舶安全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船舶受自然气候、航道水文、水上交通秩序、人员心里素质、业务技能素质等诸多外部和内在千变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水上的特殊的环境条件,加之枯、洪及冬、夏两季,出现三九严寒、三伏酷暑、风雪雨雾、浪涌等,航道维护船舶在枯水期为防备万一出浅,探摸开发新的航槽,故存在接触行轮没行驶过的水域。因此航道维护工作进行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与复杂性。
二、航道维护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一是今年长江来水量偏少,长江流域又出现秋旱,当前,也没有大量降雨,冬旱正在加剧,据预报,长江流域春季的雨量也偏少,因此,可能形成秋、冬、春三季连续干旱缺水。漕窄水浅是长江全线面临的困境,加上部分河段特别是中游河段水深的提高,更加剧了水位枯浅的矛盾。二是三峡库区175米蓄水的影响。三峡库区175米蓄水期间,下泄流量仍是影响中下游航道的因素之一。在库区回水变动区,易出现泥沙淤积现象,航道易出浅。库区汊道增多,交汇水域也明显增多,也增加了船舶会让碰撞的几率。175米蓄水成库后,库区水面展宽,风、浪的影响将会加大,雾的形成也会增多。三是航道整治建设工程的全面铺开。枯水期是航道整治建设工程施工的高峰期,而今年的航道整治建设工程施工任务较往年成倍增加。航道整治工程已全面开工,全线航道整治工地有近二十个,工期、进度、水位的矛盾明显;施工与通航的矛盾十分突出;大量的“三无”民船混迹于施工队伍之中,民船和民工队伍的管理难度大,安全隐患多。四是沿海工地的生产施工任务重。一方面,工程船舶施工的强度明显增强,施工安全风险增大;另一方面,各工程单位的船舶调遣更为频繁,船舶调遣的安全压力也增大。五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冬春季节气温低,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频繁,不安全因素增多;冬季季风将陆续影响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寒潮大风对航行与作业安全、建设施工和航道生产将产生影响;库区地质灾害也将会更加严重,目前,龚家坊地质滑坡灾害已启动黄色预警机制。
三、加强航道维护工作安全防范措施
(一)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结合枯水期“三保一创”通航管理专项活动要求,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安全和生产的关系,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状,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二)加大航道维护力度,确保航道畅通安全。密切关注水情,加强航道探测和研究分析,及时掌握航道的变化情况,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航道维护预案,提高航道维护工作的主动性。加大沉船水域航道的探测,加强同辖区航道整治工地项目部的联系与沟通,正确处理工程施工与航道维护之间的矛盾。
(三)继续加强安全教育,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组织职工认真学习《长江航道典型事故案例集》,教育职工克服麻痹松懈思想,提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严格遵守《长江航道航标维护作业安全防护技术规程》和《长江航道安全生产五十条》等规章制度,加强各种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管,教育职工加强协作,互相提醒,互相监督。
(四)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根据冬春航道特点和气候特征,将船舶防碰撞、防浪损、防搁浅、防火、防冒雾航行作为安全监管的重点,认真落实防落水、防火、防冻、防滑、防触电等安全措施。严格落实动火作业审批制度和用火现场安全保护措施,加强氧气、乙炔等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和存储期间的安全管理。加强各工地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管理,严格执行安全作业各种规章制度,确保生产安全。
(五)强化重点时段安全监管。严格执行重点时段值班制度,做到人员到位,措施落实。每周应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情况自查,不仅要查安全防护设施和生产作业环境,而且要查领导思想认识、职工安全意识、单位安全监管制度、现场安全纪律、违纪违章处理等,并将检查情况作好记录。对重点部位、环节要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六)做好地质灾害预防预警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预警,畅通信息渠道,及时更新地质灾害信息,按照应对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要求,有针对性开展应急演练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地质灾害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对可能出现新滑坡预警点,加强观测并做好记录。全力做好应急处置的物资器材的准备工作,确保能快速、高效、有序处置突发事件。
在我国的建设工程整体安全形势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不完善的建设安全法规;相对薄弱的安全监管工作;建设企业不扎实的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不健全的建设市场机制;建设从业者偏低的整体素质。要想使这些影响到建设安全生产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就必须要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对管理监督进行强化,从而能够保证建筑设备工程的安全生产长效化的实现。
1.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关怀观
传统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生产基本上都是对项目本身的安全状况予以更多的关注,并且将监督和管理项目实施结果的层面做为安全工作的中心,这样就将参与项目的人员安全的管理忽视了,因此很难在建设细节中有效地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因此存在着缺乏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方式以及走过场的安全宣传教育等问题[1]。通过对人-机-环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保证人、机和环境协调工作是有效的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关键。人-机交互界面是事故发生的最多的环节,而其中人的过失以及人的因素是导致事故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所以必须要积极地推进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展开一切的管理活动,在制定和实施项目安全管理活动的时候,必须要立足于项目建设者的角度进行考虑,紧紧地围绕着建设者的安全展开一切安全活动,使得安全管理的主角变成一线的建设者,将一切有利的条件创造出来,对建设者这些积极的引导,使其能够在建设和安全活动中做到自我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能够将主动型的安全管理氛围形成。同时也可以对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进行积极的组织,最终将建设者的安全管理意识激发出来。
2.全面的落实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观
由于建设项目的安全事故以及安全隐患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部性,但是如果其一旦酿成事故,除了会使整个企业受到严重的影响之外,甚至还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除了会严重的伤害到事故工程建设企业人员,还可能严重的威胁到非事故工程建设企业的人员。现在建设工程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产环境具有越来越小的距离,建设工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除了会对建设工程企业自身造成极大的危害之外,更会导致周边社会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必须要积极地落实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理念。从安全隐患的特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建设工程安全隐患具有复杂性以及隐蔽性的特点,往往只有立足于多角度对其进行观察,才能够将这些重大隐患发现。由于社会各成员处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这样就会有助于企业发现各种隐藏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任何与安全事故场景有交叉的人和物都可能受到伤害,所以社会成员必须要积极的参与到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中。除此之外,作为建设生产过程的质量缺陷,安全隐患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只有动员全员参与安全管理,才能够充分地与建设工程安全隐患的特点相适应,及时的发现建设工程中的各种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2]。
3.积极的落实安全动态管理的观念
在建设工程环境以及活动的变化下建设工程的安全隐患或者安全风险也在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风险因素除了性质、数量以及种类等会出现变化之外,同时其安全风险量也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变化,比如施工技术风险的阶段变化特性就非常明显,这充分的表明了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存在着时变性的特点,因此必须要对建设工程的进展进行密切的跟踪,有效的落实安全风险评价,才可以真正的做到对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控制[3]。必须要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全面地落实安全生产动态管理,积极的预测和评价建设过程的安全风险,并且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安全风险在监控和评价,这样就能够充分地保证每个环节的安全生产和施工。因此,建设单位要想落实动态安全管理,就必须要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充实,将一整套的与自身特点相符合的动态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来,其主要包括安全风险监控制度、建设过程安全风险再评价制度以及安全生产预评价制度。总之,由于安全事故具有识别蔽性以及突发性的特征,其发生的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动态性,这就决定了必须要保证安全管理属于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要想将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做好,并且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要采取措施应对安全风险的时变性特点。
4.积极的推行安全管理的“第三方监管”
由于建设者往往已经习惯了建设项目环境,再加上安全风险因素就存在着较大的隐蔽性,所以如果单纯地依赖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人员很难将安全风险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住,必须要将独立的第三方引入进来,能够立足于不同的角度以及全新的视野将建设工程的安全风险揭示出来,这样就能够将安全管理人员在建设工程中存在的盲区消除掉。现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属于我国主要的第三方监管,但是政府安全监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强制性,很容易与建设企业之间出现各种恐怖,使得企业往往只能采用被动安全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时候就可以将安全培训机构或者咨询机构引入进来,从而能够将安全管理的第三方力量形成。
5.结语
在建设工程中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建设工程的人员安全得到保证,并且有效的促进企业生产效益的不断提升,建设企业就必须要充分的重视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不断的创新安全生产管理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关怀观、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观以及安全动态管理的观念,并且对安全管理的“第三方监管”进行积极的推行,最终全面的促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中平.政府对建筑行业农民工安全管理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5(02)
1、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企业作为公用事业,人民生产生活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电力企业供电的安全性提升,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对电力企业良性环境和和谐用电环境的构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电力企业要想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需要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得以完成,所以说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同时也关系到职工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所以安全生产的最根本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使股东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另外企业要想发展,需要安全生产随行,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是企业得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2、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2.1缺乏安全意识
电力企业生产活动当中,从领导到职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不高,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有习惯性违章行为,容易导致人员责任事故较为频繁地发生。尤其是在检修和施工工作中,由于对现场的安全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上没有认真落实,从而导致作业规程和现场的安全得不到保证,导致人员伤亡情况严重。
2.2安全管理措施得不到落实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不定却存在着,同时各项措施也得不到具体落实,如在现场运行中,没有及时对运行规程进行修订,“两票”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各项装置的管理存在着不规范的情况,发现设备缺陷时没有及时进行处理,从而导致设备长期处于带病状态下工作,使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受到较大的影响。认识不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态度还是工作作风都缺乏认真的态度,许多时候安全工作只停留在嘴上说的状态,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得不到落实。
2.3安全管理薄弱
在大部分电力企业当中,由于领导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预防措施。对于安全工作的管理也存在着不到位的情况,出了事故就开始抓安全管理,而过段时间又放松了,而且在抓安全管理工作时存在着碍于情面,怕得罪人的情况,所以导致许多时候安全管理工作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检查督促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跟踪检查,不能严格进行事故处理,从而导致事故发生的较为频繁。
2.4职工安全责任心不强
在电力企业安全事故发生中,其中由于安全责任心不强所导致的事故占很大一部分。这主要是由于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对《安规》不熟悉,在执行过程中为了一时方便,往往简化手续,导致执行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再加之各部门之间联系和沟通的较少,这样就留下安全隐患,使安全生产受到不小的威胁。
3、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规范安全制度建设
企业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制度、教育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监察制度,以及职业健康监护、女工保护规定等,并定期检查。要用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做到安全监管有章可循。同时,严格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
3.2标本兼治,杜绝习惯性违章
3.2.1严抓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安全作风,针对常见习惯性违章,增强反事故的正确习惯。
3.2.2规范现场作业程序,落实现场安全措施,确保现场生产流程的可控、在控。加强现场安全措施标准化管理。保证现场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提高人员失误的防范和控制水平。
3.2.3严抓安全监察,严格处理各种违章。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有计划地组织学习现代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管理方法,开展安全警示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
3.3常抓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中硬件的健康水平是电力安全运行的关键。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提高设备的检修质量;其次,还要加强设备管理中危险点的分析和控制,因为设备的危险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可能表现为静态或是动态两大类,其处于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对其进行控制时也要具有动态性,应从人身、电网和设备三方面入手进行。
3.4提高全员安全管理素质
要想提升职工安全管理素质,要求职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使其安全意识得以不断的提升,从而在工作才能做到安全防护及遵守安全规程。这就需要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要对员工进行强制性的安全教育,同时还要定期进行安全知识竞赛,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得以不断的积累经验,增强其安全意识。另外企业还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教育的培训场所,从而根据员工的工种特点来进行分别培训,增加培训知识的实用性。
3.5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电力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超前做好预防工作,一经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避免事故再次发生。抛开外力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事故的不断发生主要是因为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不尽相同,有的还很低。其次是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不一样,有些隐患尚未知晓。因此,电力企业应树立风险忧患意识,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快速机制,把问题设想得复杂些,后果设想得严重些,措施考虑得周全些。
4、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其安全生产贯穿于生产的整个过程当中,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同时安全也是电力企业得以不断提及的永恒主题,因此电力企业要想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加强其安全生产管理是其关键环节。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持久性的工作,是没有止境的。在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电力企业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就决定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只有电力企业持续的安全生产,才能有效的保证对电力需求的供应,所以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4956(2016)4-0243-0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议题,而安全管理是教学科研发展的前提条件和保障[1]。近年来,高校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实验室爆炸、有毒气体泄漏、惰性气体窒息、火灾等安全责任事故屡见不鲜[2]。这些事故给教育界敲了一记警钟,提醒我们要加强高校安全管理,重新思考各项工作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1高校设备采购中注意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的必要性
高校设备采购作为高校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安全管理的前端。设备采购的安全管理就是要求采购行为的过程、结果与整个安全生产管理协调、一致[3],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把安全管理做到源头,防患于未然。高校设备采购作为安全管理的前端,把好关,把安全隐患杜绝于源头,防患于未然,就会大大地减少今后的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的发生。因为,采购物品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安全使用。(2)大大增强买卖双方的安全生产意识。把安全问题纳入对采购设备、供应商的审核及采购人员工作成果的考核指标,可以使采、供双方共同注意产品安全的生产和采购,有利于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管理。(3)示范效应增强。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基地,是人才培养的殿堂,也是社会行为的示范窗口,它的行为往往成为全社会效仿的典范。高校采购安全管理的实施,必将以示范效应,带动整个社会的安全生产以及安全生产管理。
2安全生产管理中涉及设备采购的主要问题
2.1采购前所涉及到的问题
在执行设备采购之前所涉及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各相关部门对设备的安全问题论证不够充分。高校现阶段对设备采购的前期工作主要为各部门在接到经费计划后,做好计划清单,重点对采购项目的设备名称、具体型号、技术规格、要求数量等问题做好调研论证工作,往往忽略了对设备安全问题的考虑[4],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对设备“危险点”的识别和管理工作准备不足;(2)由于对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不明确,所以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以及为避免事故的发生应配备的附属设备设定不准确,“危险点”防护措施不完善;(3)安全管理责任人未落实到位。
2.2采购中所涉及到的安全问题
采购过程当中涉及到的主要安全问题有两方面:(1)对供应商的安全资质及设备的安全性能要求不明确,在招标采购过程中,对供应商的安全生产资质要求不够,标书中没有安全资质类的要求和说明,对具有安全隐患的设备,消除隐患的解决办法不足,安全管理的配套设备不完善;(2)采购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不强,传统的采购中,采购人员往往从设备的价格、质量、交货期、售后培训等方面进行考虑,往往忽视了采购之后设备所面临的安全问题[5]。
2.3采购完成后所涉及到的安全问题
采购完成后涉及到的主要安全问题有两方面:(1)采购执行部门与负责安全的部门对接不顺畅,设备采购签订合同之时,往往缺少安全部门指导办理安全环保类审批的程序;(2)采购完成后对设备安装过程中的安全责任事故认定不清,对于具有安全隐患的设备没有向安全职能部门备案,致使安全部门不能完全掌握涉及危险设备的安装位置,造成监控的空白[6]。
3如何在设备采购过程当中提前减少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制定采购规范,明确安全生产管理内容
高校仪器设备采购流程日趋完善和规范,然而很多高校对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未作出明确要求。实施采购,提前规避不安全的问题,首要的是建立制度,规范行为。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安全采购机制,制订安全生产守则,从制度上杜绝不安全因素的滋生[7]。结合安全生产管理,高校采购的相关规范与制度主要包括:(1)论证采购需求制度。在设备、设施购买之前,设备采购主管部门和申购使用单位要进行充分的论证,采购部门应该在申购使用单位的指导下,广泛询问供应商,确保对所有需要采购的设施、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做到全面了解。除使用单位等部门相关人员外,还应在校外聘请技术人员参与论证,尽量提前杜绝实验室的不安全因素,配合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2)采购人员管理制度。明确采购工作人员的配备情况,对采购人员定期进行安全生产培训[8]。(3)采购计划审核制度。审核采购计划不仅要考虑购置设备与教学科研的关系,也要注明设备安全等级、使用年限、厂商对用户的培训、最后处置等问题。(4)其他相关规定制定。如在“招投标采购评标规范程序”、“采购实施细则”、“采购监督实施办法”、“供应商须知”等校内相关文件中对安全生产管理相关设施及仪器设备做出明确要求,提前规避实验室安全问题[9]。
3.2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合格供应商
采购部门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除了关注设备设施的性能、价格、质量、交货日期等问题外,还要综合考虑供应商是否具有安全生产相关资质,分析供应商在能耗、产品合格率、后期维护等方面的表现,严格按照采购相关规定,审核供应商的相关资质,从质量、价格、安全、合作等多方面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与选择[10]。高校设备采购使用单位应当综合考虑教学科研需求、社会效益、安全问题,对众多指标进行权衡。高校采购部门对供应商可以实施逆向管理,从已经产生的安全问题方面对供应商提出要求。建立供应商信息库,通过招标采购,甄选出产品安全、性价比高、具有合格资质、信誉良好、售后服务有保证的供应商,建立学校的物资供应网,在采购当中,优先考虑库中的商家并随时对信息库进行补充,提高采购效率,确保采购设备的安全性能。
3.3对采购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相关培训
在高校,设备采购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脱节,采购人员在采购设备中往往只考虑设备性能、经济效益、压缩成本。在实施采购过程中,也应贯彻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积极对采购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相关方面培训,提高采购人员整体素质,培养采购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的价值观。另外,在实施采购过程当中,具有安全保证的设备设施要优先考虑,对于危险的或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设备原则上不进行采购。采购人在编制采购文件时应对产品的安全系数做明确要求并优先采购安全系数高的设备。同时,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就要求高校的采购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关注安全生产新动向,提高自身素质,保持采购的先进性,尽量减少采购的设备日后出现安全问题。
3.4实施采购监控制度
采购部门应当配合使用单位、财务、审计、纪委等相关部门,抓好采购监督检查工作。高校应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成立采购监督小组,落实备案制度,切实做到先备案后执行。采购监督小组应定期对部门采购计划进行检查,对采购过程中未落实安全生产制度的单位进行查处[11]。
3.5建立采购工作安全生产管理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1)包括供应商提供商品性价比、质量、售后服务、供货期限等指标;(2)是否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两个维度的数据均可通过用户反馈后采用统计方法得到,并配以打分制度将其标准化,以此数据作为考核依据,达到高效采购的同时,还提前预防日后设备、设施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3.6权责分明,责任到人
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设备采购,都要到安全部门履行报批、报审、备案。安全部门要加强监管、督导、检查,并定期通报安检情况。建立从上到下责任到人的完整工作体系,危险点专人管理、专人负责。明确各种安全责任归属,如设备安装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应由负责安装的一方也就是供应商负责。
4结语
高校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是一个非常综合而又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的人员多、设备广,单从采购角度无法全面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各部门协同努力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种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教学、科研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学校和谐稳定大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2]史天贵,李春光,许晨昱,等.高校安全生产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6):1-5,18.
[3]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195.
[4]杨国华.高校设备采购前期论证工作的管理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10-11.
[5]马美仙,侯忠.高校设备招标采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204-205.
[6]刘桂艳,张喜刚.实验室危险仪器设备安全规范化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5):183-185,191.
[7]王晓燕,万国良,李青.构建高校绿色采购监督机制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37-240.
[8]李恩敬.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9(2):198-200,210.
[9]马民虎,黄道丽.政府采购信息安全技术的目标及其法律保障[J].情报杂志,2005(9):83-85.
地质钻探是随着我国实体经济不断发展而衍生的重要产物,它通过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和开发,进而保障各行各业建设的基本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地质钻探作业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并且整体开采规模较大,这就意味着,在实际作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环境问题,工艺的运用也会承担更为沉重的风险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企业和钻探主体要仔细分析当下地质钻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安全和生产的角度出发着力探索改革措施。
1分析管理现状
当下,我国地质钻探工程在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方面建设的问题大致可以列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效率与安全的失衡。近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和劳动法的不断完善,劳动人员的安全保障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并且也成为劳动者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法律依据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地质钻探工程的规模正在日益壮大,其蓬勃发展离不开施工效率和速度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钻探企业并没有充分协调好生产效率和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往往过于重视对工期的保证,而忽略了劳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部分施工企业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施工管理条例,这些框架上的疏忽都为地质钻探埋下了安全隐患。
(2)专业机构地位降低。安全的保障仅仅靠劳动者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专业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机构对其进行宏观指导。然而,现阶段,有许多负责地质钻探勘察的企业或者是单位,并没有重视发挥安全管理和监督机构的作用,同时,也对这一机构中的人员进行缩减,甚至是否定这一机构的设立。这种做法就会让原本复杂的地质状况分析变得更为艰难,同时,也明显弱化了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的作用。若是前期地质钻探的安全风险并没有被及时发现,那么,在后续的实际作业中,操作人员就有可能在不知情或者是未受到任何提醒的情况下遇到危险,给整个钻探工程带来严重的损失和后果,造成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严重破坏。
(3)资金供给不充足。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工程前中后期的预防和补救,其具体工作的开展受制于工程的实际操作。也正是因为安全管理自身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地质钻探单位便忽略了其工作的重要性,相关领导主体往往过于重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把大量的资金都投放在钻探设备上,并没有给安全管理留有充分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设就会受到十分明显的阻碍,甚至会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工作瘫痪。也正是因为经营者的这种唯利思维,致使后续的钻探工作隐患重重。
2分析工作不足
当下,我国地质钻探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大致可以列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工艺方面。在正式进入钻探环节之前,操作人员需要事先对施工场地进行全面分析和考察,要分析施工现场所处的环境,周围的交通以及居民状况等等,并以此设计出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的运用方案。当下,有部分操作人员在实际勘察现场的过程中较为粗心大意,并没有深入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因此,在工艺的设计上也缺乏必要的精确意识,进而产生了后续工具运用不恰当、钻头大小不合适等细节性问题,这些细节性问题都会影响施工进度。
(2)人员方面。地质钻探的顺利完成从根本上在于操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因此,其对人员的综合能力也有着较高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地质钻探工程的操作团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都来自于农村,有许多人并没有接受过地质钻探的专业培训,对于各项工艺和工具的掌握也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懂,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质量。同时,有部分施工单位由于想快速完成钻探工作,节约人力成本,对这些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也十分有限,仅仅是简单地提示一下工具操作方法。这就导致有许多不够专业的操作人员在施工现场开展作业,出现各种问题。
(3)设备方面。由于地质钻探工作同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息息相关,因此,其钻探工具和设备的使用便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但我国地质钻探工作起步较晚,设备的发展较为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仍旧存在一定距离。而且我国设备在开发上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没有突破,这也就导致设备在进行地质钻探的过程中并不能较为精确地反应出现场的基本状况,对于部分潜在问题和隐患的排查仍旧有所欠缺,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并且在实时监督和风险估算上也不够精确。
3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根据上文中所叙述的当下地质钻探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可以大致将解决的方法列为以下几点:
(1)强化体系。地质勘查单位要意识到自身职能的重要性,要重视对安全生产的把控,在宏观上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地质勘查单位要认真理解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对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例,对自身内部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必须要保证力度的严格和权限的严谨。此外,地质勘查单位也要加大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无论是在系统还是在设备上都要加以完善,并配置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发挥管理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全面配合钻探工程的落实。同时,地质勘查单位也要加强对自身内部人员的教育,提高领导班子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其工作自觉性。
(2)强化流程。除了要强化宏观体系的监督之外,地质勘查单位也应当加强对事故的实际处理,建立起完善的处理流程和机制。若是在钻探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发生了安全生产事故,有关调查人员应当及时进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尽快做出应急反应,收集现场基本资料并加以记录,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随后,调查人员要将调查结果反映到上级部门,并做出官方决定,下发应急措施,减少事故发生带来的损失。同时,地质勘查单位要建立其追责机制,对于不可抗力的事故,要重点弥补其损失。对于人为操作失误所引起的事故,要对相应的操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并做出系统的反思与整改。
(3)强化预防。正如上文所说,地质钻探所在的施工现场具有多样性,因此,操作人员也会在实际工程进行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管理人员要树立起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预防意识,强化对地质勘查现场的分析,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得到批准后,操作人员也要进行适当的演练,提升自身的应变能力,降低后续事故发生的损失。安全管理人员也要及时同操作人员进行交流,要对其安全防护进行指导。
(4)强化管理。地质钻探工程大多开展在户外,部分施工现场甚至是在野外,因此,操作人员的实际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安全管理机构的工作不仅仅是要强化对机械设备,对操作工艺,对操作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同时,要兼顾对野外环境的考虑。安全管理人员要注意安排地质钻探的时间,考察好户外作业的天气状况,气候特点和地形地势等等。并且安全管理人员要确保操作人员随身的通讯设备信号通顺,做好应急防范。
(5)强化更新。设备的使用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钻探工程的进度,因此,操作人员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根据钻探岩石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合工程开展的钻探设备。并且地质勘查单位也要注重对设备的更新和维修,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要加以修理和检查,提高维护的效率,避免二次返修。此外,单位也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要以数字化和自动化为偏向,以此保证钻探工程开展的精确性。我国也要在钻探设备开发这一方面加强人才和资金投入。
4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对地质钻探工艺技术的安全和生产管理是十分合理且必要的,这是保证操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应有之策,也是提升钻探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单位要从主观和客观上共同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强化人员培训,强化工艺革新,推进技术开发,从综合层面、多个维度发展地质钻探工程,进而保障我国经济建设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任重道远,相关单位要权衡利弊,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申立.地质钻探工艺技术中的安全与生产管理[J].世界有色金属,2018(15):268-268.
[2]刘爽.浅析安全生产管理在地质钻探工艺技术中的应用[J].石化技术,2018(5):230-230.
[3]黄芝权.岩土工程勘察中钻探工艺的选择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9):86-86.
实际的船舶生产制造是非常庞大而系统的下程,尤其对适应现代水上交通运输和海洋开发等不断发展需要的船只制造对技术含量、劳动力和资金储备的需求越来越高,一艘船从设计到总装下水需要很长的生产周期,期间涉及各种高精、复杂和繁多的下艺流程,而且作业环境机械化程度一般不会很高,条件非常艰苦对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要求非常大。国防科下委严重申明和认定船舶建造企业属于危险作业行业之一,近年来船舶生产中人员流动性很大,安全管理下作存在各项严重的隐患,虽然在每个员下的共同努力改进下,安全管理下作已经有所改善,但是船舶生产下作涉及人员实在太多,每年仍然存在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因此船舶生产活动中对安全技术和生产的规定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并贯彻落实到位,提高所有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
1船舶建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分析
船舶生产制造下程复杂而系统,整个生产周期中都存在各种安全风险,主要可归纳如下:
1.1火灾隐患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很多易燃易爆物品用于对零件和中间产品加下,包括天然气、乙炔甚至下业氧气等作业下业燃料一,这此气体材料一的活性很高在存放和输送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爆炸而引起火灾事故。
1.2触电风险
船舶生产车间环境非常复杂,需要各种仪器仪表和电缆电线辅助生产,车间内存放有各种机械生产类设备,生产人员在实际作业操作时不慎失误或日常保养维护疏漏很容易引起线路短路、绝缘保护失效或漏电现象,进而导致触电事故发生。
1.3高空作业风险
生产过程中的分段装焊和分段总装环节中作业人员通常远离地面,在这期间作业人员搭建脚手架时很容易出现高空坠落安全事故发生,而且分段组装时一般要求拆除防护栏,没有防护栏保护作业人员稍有不慎便会高空坠落。
1.4挤压碰撞
各种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会高速的运行,可能操作人员的失误或是其他现场流动的作业人员一时避让不及便会导致挤压和碰撞等严重安全事故。为了做好船舶企业的安全生产,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影像下程进度,企业需要加强作业现场管理,建立配套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强化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稳定船舶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环境,这样才能给下程进度和质量提供充分保障,促进企业效益稳定提升,对企业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意义
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系统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规范下艺生产流程和作业操作流程,对生产活动中涉及的安全隐患和危险源有效地预防、及时排查和改善处理。从而促使船舶制造生产活动规范有序的进行,为现场施下人员、管理人员和质检人员以及产品提供安全保障,同时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建立科学规范化的生产环境,使企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升,生产活动更加规范有序。船舶制造企业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不仅仅是对生产过程中环节明确规定相关作业规范和标准,另外包括搭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平台和实施途径,规范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达到相关安全生产标准,为船舶制造生产下艺改进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性保障,为生产现场监督管理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同时是每个船舶制造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
3船舶建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分析
3.1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策划
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的标准化指标必须具备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首先需要明确项口建立人员与参与人员培训口的和要求,结合实际生产需要严格划分生产环节中标准化操作规范,以相关法律法规下对船舶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和指标要求为基本前提,从企业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和企业安全生产技术等方面着手制定相关规范指标,其中包括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为基础将安全管理内容细化为员下素质、车间班组安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生产管理组织构建、安全信息标识和安全回忆等细则内容,以船舶建造标准和下水标准及规范制度为蓝本融合船舶生产车间下艺元素将生产作业现场管理细化为生产技术标准管理和现场技术管控等内容。
3.2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船舶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监控,主要通过加强危险源识别、和评估为防范途径,主要强调事故发生的分析判断,方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手段有效控制和改善;以生产技术体系为基础,持续规范化改进技术指标强化安全能力建设,保证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更安全有效。影响船舶生产技术安全能力建设的主要涉及安全生产理论研究、监测监控技术、劳动防护技术、下艺水平、安全生产培训技术和设备下具技术等。但在制造生产过程中发挥事故防控作用的安全生产技术主要依靠下艺技术水平、劳动防护技术和监测监控技术。因此,需要以下艺下装技术、劳动防护技术和监测技术为核心建设安全生产技术体系,以安全生产培训技术、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和设备下具技术为支撑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3.3现场安全管理体系
船舶制造每个项口需首先搭建现场管理顶层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方案按步骤有序地规范现场下艺布局、设备设施布局和完善现场环境,从而保障生产现场管理条件满足规范管理需要。同时将现场管理方案纳入企业管理层决策范围,建立出责任划分清晰、管理渠道通常的管理体系,以此为基础结合现场需要逐步完善各生产环节规章制度,包括现场作业人员标准、设备设备管理标准、原材料一使用标准和现场环境标准等方面的统一规范要求,同时建立配套的安全生产长效责任机制实现从环境、设备、技术和生产作业的规范标准化,为火灾、漏电、高空坠落和挤压碰伤等安全隐患提供及时排查和处理执行参考。
4结语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是动态的持续内部改善过程,是船舶制造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下的必然需求,随着水上交通和各种水上下程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对船舶生产的质量需求日益上升,因此船舶行业需要保持一个开放进取状态构建符合生产需要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且在下艺和规模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持续的保持和自我完善更新下去。
参考文献:
[1]未荣君,赵明哲.船舶建造现场管理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