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4 02:35: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为了谋生而从事教师职业,是低层次的。一个人对一件事有了兴趣,再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带有了一种情感,有了情感以后做起这些事情来,奉献和享受已经分不开了,奉献的时候就是享受,享受的时候就是奉献,这才是人类生存的高境界。
过去我们谈师德,一般说得比较多的是自律、奉献、人格,很少谈教师的发展提高,很少谈教师需求。实际上,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造就了自我,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教师也是一个有生活感、生命感、价值感的人,而不只是一个掌握知识、传播知识的机器。每当教师节,我们都在读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好像教师除了吐丝流泪、蜡炬成灰便无所作为,成为一种“悲苦性”的职业。
有位教师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不想做‘成灰泪始干’的蜡烛,我是一个灯泡,给我电就可以发出光芒,比蜡烛明亮,比蜡烛快乐,比蜡烛长寿。”
教师最伟大、无私的品格在于教师从不嫉妒学生的成功,而是希望学生个个成功,他总是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学生。教师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从不担心学生超过自己。相反,学生成功越早,名气越大,水平越高,超越自己越多,教师就越高兴。如果教师像太阳,源源不断发光发热,让学生都沐浴在其光芒和温暖中,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如果教师能使学生都变成太阳,人人发光发热,交相辉映,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教师的真正使命是遵从“生命优先”法则,激发学生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促进学生人生幸福,这是教师的终极目标。学校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体验幸福的生命历程。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校应当成为一个道德丰富的炽热地燃烧着的策源地,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某个活动领域中获得幸福和欢乐,这个活动是道德的美和道德的完善,从充满着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活动中得到了体验自己的人格尊严感的幸福。”教师是一种幸福、快乐的职业。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学生的幸福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教师的幸福感是一种高峰体验。我们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生涯幸福感,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充满深情、饱含热情、挥洒激情,才会充满智慧的火花。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学生。
全国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做一个富有智慧的班主任》一文中说:“‘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万,并且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山村教师周玉树、蒙兰凤、庞占奎、王生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强守护着一方土地,虽然清贫,但我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来自内心的幸福的笑容。”
教育就是追寻幸福、创造幸福的过程。
快乐之花的盛开,需要智慧的汗水去浇灌:快乐需要预设。在备一堂课前,我都要问一下自己,你都要和学生共同体验什么,我们会共同体会到哪些幸福,我们不只在知识上有收获,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心灵上会有交流。课前,我给学生留下大约十分钟的演讲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共同体会《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黄土高原的坚强执著的奋斗耕耘;认识了一个在《花田半亩》里跟病魔斗争的叫田维的勇敢、美丽的女孩;还有我们共同倾听了当今中学生对文化爱国的真诚呼唤,还有令我们感动的索尼相机的广告……这是我们共同期待的幸福,这是我们师生之间共有的幸福,我们预想这五分钟会有哪位同学带领我们去向何方,体会着拥有期待的幸福。
课堂上,每每看到学生苦苦思索后顿悟的表情、每每听到学生有见地的激情的争论,这种幸福的瞬间成为教书育人最本质的感悟与体验。课下,我会为学生一次认真的作业而感动,为学生的轻声问候而感动。教育生活中,有很多故事,只要注意去发掘,你一定会发现和拥有许多快乐。真正的教育需求的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过自己追求的生活,诗意工作才是真正的幸福。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更要诗意地工作。教师这个职业虽然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不多,但是却承受着社会巨大的压力。来自家长殷切的期待、过高的要求,也源自辛勤的工作却赚来的不是很丰厚的收入,这两点使得一部分人受不了压力、受不了清贫,没有选择教师的职业,或者在选择了之后又转向其他行业。我想,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一项美丽的职业。
“乡村的夜晚安宁而恬静,你窗口的灯光温暖而舒适;乡村的教室简朴而单调,你育人的话语隽永而充满哲理;乡村的天空高远而辽阔,你宽广的情怀包容而无悔;孩子的眼神纯净而善良,你无私的灵魂阳光而伟岸。”这是安徽蚌埠怀远县邹庙小学孙本召同学写给他的老师的一段话,我们为这温馨的文字动容,自此,教育的高尚犹如一方晴朗的天空,清澈、明净,滋润、荡涤学生的心灵。是的,教育应该像诗一样轻灵,能够穿透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拥幸福之心,执著工作。
我们的生活会面临很多诱惑,但是我们要坚守我们所选择的!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每天夜半跪地拜天,长此不辍,其虔诚终天感动了天帝,一日天帝现身眼前,问他所求,这人便说:只求今生不愁吃,不愁穿,无病无恙,最好再有几个闲钱游山玩水。眼睛总是盯住别人的幸福,心里常常垂涎别人的生活。幸福不是瞪着眼睛垂涎于别人的拥有,而是珍惜坚守自己当下的,那么又为何在自在的日子里自寻烦恼呢?
追求幸福是人的生活动力,倘若不能追求幸福,生活似乎毫无意义。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对其教学、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自身感受。教师职业幸福感不仅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密切关系,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还同时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师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是否能够培养出既有动手能力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职应用型人才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关注高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不仅需要由高等教育培养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大量动手能力强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实用型人才,为此,自八十年代末,我国就大力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的职业特色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朝阳之势。现在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方面均已能支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毕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理论不成熟,认识不完善,管理各个方面还只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因此也给高职院校教师造成了诸多的压力,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影响高职教师幸福感的内部因素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幸福来自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答疑、授道、解惑者,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英语已普及为一种全面的教育,但英语在我国仍然是一门“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外语教师的短缺,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短,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现状更不容乐观,首先学历相对低,高职称教师相对较少,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授简直凤毛鳞爪,且有一部分英语教师只是自己的英语水平还不错转专业而来的,而非专业的英语教师,对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理论知之甚少,再加上大部分教师教学工作繁忙,所以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气氛差,对于什么是英语教师发展,大部分英语教师认为专业发展就是提高学历和职称,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二)自己能力的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传统上人们往往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来形象概括教师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还有什么会比“桃李满天下”更让教师感到幸福呢!学生的成功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就,教师自然也会获得满足和成就感,但是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成就,得到的都是负面信息,就会降低教师的自我期望水平,自然也就感受不到职业的幸福感。
可如今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基础太差,并且缺乏信心和热情,表现在英语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反对纯英语教学,教师有时不得不先说英文,然后再用中文翻译,久而久之,就造成了高职英语课堂上听到的更多是中文,而非英语,教师和学生均无法得到发展。
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要通过高职高专英语水平测试,其通过率也是考核学院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可是由于一些学生的基础太差并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表现在教学上可真的就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学生对其根本不重视,教师反复强调讲解的重点、注意事项仍然是屡纠率错,甚至在学院组织的模拟考试中,一批学生缺考,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每逢此时大大受挫。
(三)自主性的实现
高职院校由于发展历史短,各种制度尚不完善,有些高职院校都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升级而来的,不可避免地将管初中生的那一套应用到高职院校管理中来;另外职业教育强调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就形成了教学中的各种条条框框,再加上高职院校学分制度执行得不彻底,免修等奖励政策不明朗,更加阻碍了教师自主性的实现。
三、影响高职教师幸福感的外部因素
(一)物质条件
收入与人的职业幸福感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自古人们总以“穷教书匠”来称呼教师,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的福利、退休制度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可,好像人们一提到教师总会提到“稳定”二字,但在薪酬方面,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薪资待遇未能合理体现其工作的付出,低于社会其他职业领域中年龄相仿、教育程度相近的朋友。目前,高职院校的薪酬与普通高校存在明显差异,课时费、每学期完成的标准课时量、科研在日常工作中的比例均相差甚远。另外平行比较,众多高职院校分属于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有的属于教委,有的属于行业,这两种院校在住房、福利待遇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二)社会条件
高职院校虽然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其发展的不完善以及并没有多少年的历史,并未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在许多人看来,高职是考不上大学的补充,还有人会将高职和职高、中专混淆,造成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面临偏见。
(三)工作条件
1.在高等教育大扩张时期,学生人数急剧上升,造成了高职院校师生比过低,教师工作量大,而且有些教师还得管理班级,做班主任工作。
2.管理制度僵化,目前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仍旧参照的是本科院校的要求,管理效率低下。
3.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师的要求高,不容易满足,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院校既要求教师英语水平高、科研能力高,又要求教师能够与专业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学习某些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高职英语教师也是茫然的。
参考文献:
[1]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外语学院学报,2004(2).
[2]Elizabeth Holmes.Teacher Well-being Looking After Yourself and Your Career in the Classroo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
[5]杨采莲.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高教论坛,2006(4).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幼儿教师在幼教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享受着幼儿教育工作带来的愉快和幸福体验。具体分析如下:
1.与领导、同事、家长和谐相处。
这些都是幼儿园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幼儿教师要尊重并听从园领导的指示,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同事之间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相互支持;要多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只有在各种关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幼儿教师才会带着一种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工作之中。
2.随着工作的努力和时间的积累
自身的工作能力在不断提升,得到了领导、同事、家长的一致认可,逐步从新手教师转变为骨干教师,对于工作得心应手,幼儿教师才会投入更多的激情。
3.发自内心爱孩子,并赢得幼儿的信赖与喜爱。
最重要的是幼儿教师要发自内心尊重、爱每一个孩子。幼儿虽然是不成熟的个体,但自从其出生便拥有与成人一样的权利,同时师幼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应平等地给予每一个孩子一样的爱。以上这些都是做好幼教工作的前提。
(二)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意义
1.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造就与幼儿、家长、同事、领导的良好关系。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会转化为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会产生更多的亲和力,从而使幼儿愿意与你亲近、同事愿意与你交流、家长愿意与你沟通,于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教师也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和配合。
2.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可以给自己带来事业上的成就感。
在工作中职业幸福感能为个体创造更多的原动力,可以把职业的幸福感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实现理想,努力接近自己设定的目标。当荣誉的光环照耀在你身旁时,你会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由此教师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荣誉,幸福就这样获得了良性循环。
3.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造就生活幸福感。
幼儿教师如果在工作中很幸福,那么在生活中会扩散他的幸福,而且幸福不仅体现在脸上还有心情上,会把这份幸福感染给家人及周围的朋友。大家都分享到你工作带来的幸福,会更加支持你的工作,因为你的工作给大家带来了欢笑与健康。
二、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1.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家长的评价是影响其职业幸福感的外在因素之一。
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不过一百年,在1903年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官方创办了第一个幼儿园(湖北武昌幼稚园),之后在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中国第一代幼儿师资,是敬节堂的洁妇和育婴堂的乳媪,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女性,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在外界看来似乎还很可笑,妇女走出庭院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那时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很低。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虽然中国学前教育到现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直到现在,在不少人的心中,幼儿园里带孩子只是母亲或保姆带孩子职能的一种代替和延伸,职业的神圣感和社会地位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幼儿教师丧失了职业幸福感。学前教育在师范院校早已是热门专业,近几年在呼和浩特的教师招考,吸引了大批专业理论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年轻教师进入幼儿园,这些教师中几乎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本科学历的教师可占一半,幼儿园的师资水平明显提升。但相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来说,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略低一些,家长乃至更多的人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幼儿教师也不够理解,没有认识到其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全部的教育责任便给了老师,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幼儿教师要求苛刻,期望过高,幼儿教师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这样下去,幼儿教师会对工作失去热情,哪还会有幸福感。家长对幼儿教师的态度、评价也会影响其职业幸福感。
2.幼儿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首先,幼儿教师工作的独特性。(1)工作的艰巨性。由于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其工作具有艰巨性。因为幼儿身心的幼稚性,幼儿教师不但要承担教育责任,还要承担保育责任,幼儿教师承担的保育职责是其他各级各类教师都无法比拟的。当前独生子女增多,幼儿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度提升,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幼儿教师身上的责任加重,要求工作的全面细致性,幼儿教师几乎要对幼儿生活中、学习中每件事、每个环节都要给予关心和帮助。总之,幼儿教师所做的工作非常细致、具体和琐碎。(2)工作时间较长。幼儿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对其他各类教师较长。还是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从上班开始精力就要高度集中,甚至顾不上喝水上厕所,得时刻关注班里每一个孩子的活动及应对突发状况。下了班还要写教案、教育笔记、教学反思、多种计划、论文等。私立幼儿园的教师下班时间更是不固定,一天工作平均在12个小时。其次,工资待遇较低。呼和浩特市公立幼儿园工资基本上在两千元左右。但在我调查的这些幼儿园教师中,所有人都对目前的收入很不满意。私立幼儿园的工资基本上不到一千元,没有保险,基本生活保障都难,所以幼儿教师改行的很多。如此大量付出劳动,却与得到的不成比例,幼儿教师心里怎么能平衡,幸福从何谈起。
3.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环境因素。
幼儿园的环境因素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用一句诗词来形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且学前教育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叫做环境育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影响幼儿也影响着幼儿教师。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室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简单地说如果幼儿教师每天工作的幼儿园周围是个垃圾场,园内没有活动场地,教室内空间狭小孩子又多,嘈杂声一片,幼儿教师连休息、备课的地方都没有,资源缺乏,有好的创意得不到幼儿园的支持,长此下去,也就蒙混度日,或是另寻出路。宽敞明亮的室内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幼儿教师专门准备的备课室休息室,让幼儿教师感到自己在被关怀,一来到幼儿园就心情舒畅,自然会把这种积极的情感带到工作之中带到家庭之中。幼儿园环境中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内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行为、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幼儿园的文化氛围等。这里我主要想谈一谈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对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首先,幼儿教师希望获得领导的支持、肯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领导的赏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因素和手段。因为,对教师来说,它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工作业绩是否获得认可等。幼儿教师的发展与领导有很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幼儿园的发展。幼儿教师获得园领导的认可,感到自身工作很有价值,增强职业幸福感。其次是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工作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牵着教师的心,在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认识上,家长一方面是社会的代言人,一方面是教师工作的直接评价者。绝大多数的家长尊重、信任和肯定他们的工作。这是对幼儿教师辛勤劳动的承认。这种被承认和认可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再次是幼儿教师与幼儿爱的互动,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给予幼儿爱时,幼儿也会以一份真诚的爱回报教师。对于教师的付出来说,幼儿的爱是最大的安慰、补偿和回报。这是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我在多个幼儿园实习过,在我的观察中发现很多40岁左右在幼儿园当教师超过15年的老师,看到幼儿因为想父母哭闹、尿裤子、办错事,都很默然,甚至生气地指责,比较烦躁,工作积极性明显低于年轻教师,得到幼儿爱的反馈较少,职业幸福感偏低。
(二)内在因素
1.幼儿教师的工作态度。
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体验。古今中外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把工作干得有滋有味,似乎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工作,如裴斯泰洛齐、福录贝尔、陶行知等,他们就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但实际中有不少幼儿教师工作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感受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
2.幼儿教师工作中的成就感。
幼儿教师工作的成就感可从两个方面获得,一是自身的工作能力在不断提升,二是幼儿的成长进步。幼儿教师工作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的幼儿,教会幼儿认识自己的水杯、毛巾,成功地组织一堂课,内心都会伴随着无比的喜悦,看到幼儿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之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认为自己能胜任这项工作并非常有价值,当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内在因素之一。
3.幼儿教师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影响其职业幸福感。
已有研究表明,那些富有理想、热情洋溢的教师,以及执著地为实现其理想而努力工作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为他们过分努力投入到工作当中,精力的消耗会非常大,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然而现实并不总是如愿的,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影响职业幸福感。
三、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幼儿教师对本职工作应树立正确的认识
对工作的正确认识,包括对工作的性质和价值的认识。幼儿教师只有对工作的性质和价值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它,体验到幸福感。因为每一种工作都有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有些人认为幼儿教师就是看孩子的保姆,什么人都可以干,其实不是这样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首先我们自己应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幼儿在六七岁时脑重已达成人的90%,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语言都是在此之前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说明幼儿期的教育非常重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都知道0~6岁,存在着很多不同关键期,比如说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师要在这段时间注意对幼儿坚持性的训练,并告知家长进行配合,可以帮助幼儿拥有良好的坚持性,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或是工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错失了早期发展的关键期,今后将很难弥补,甚至影响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所以说幼儿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幼儿教师的责任重大工作拥有巨大的价值。其次,为什么同样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师,面对同样的孩子,有的能从幼儿身上体会到幸福感,有的却不能,其原因是源于不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如果想从幼儿身上体会到幸福,我们要改变对待幼儿的看法,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因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局限,经常会犯一些让成人看了极其可笑的错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里充当“妈妈”的角色,应该理解包容孩子的缺点、错误,去帮助他,而不是指责、怒骂、嘲笑。孩子的天真无邪,爱得真挚、纯洁,让许多成人自愧不如。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作家周树人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所以,幼儿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儿童观,理解幼儿就会减少大发雷霆和误解幼儿,而且幼儿的好多优良品质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二)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幼儿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可以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评价,也可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所以,社会应重视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对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尽可能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并让学生有机会去幼儿园参观、见习,从而对幼儿园有一定的了解,在进入幼儿园时不会茫然失措,更容易适应幼儿园。其次,是幼儿园提供各种机会为在职教师充电,或鼓励他们外出学习。最后,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后,主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得失,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幼教工作的得心应手,便会得到领导的认可、同事的好评、幼儿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会使幼儿教师感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教师要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改革发展中、融入学生和家长中,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青海省西宁市教育局局长薛建华在今年开学工作会议上如此表示。针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西宁市教育局确定2010年为“教师职业幸福服务年”。那么,信息技术教师的幸福感是什么?增强职业幸福感到底有哪些路要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思考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1 在夹缝中求生存:信息技术教师的尴尬。偶然在西宁信息技术教育交流群里看到老师们在大倒苦水――
有人说:其他老师可以全力教好自己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却是犁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经常为他人做课件,辛苦是自己的,荣誉却是他人的。
有人说:领导总觉得你很闲,只要是和电脑沾点边的事都会安排到你头上。学校的各类报表、计算机维修、网络布线及维护,都是你的事。你在教学上很难出成绩,没有什么成就感。想在业务上有所提高,又基本没有静下心来研究的时间。
有人说:“在职评、评优等方面,我们被边缘化了,先进、优秀之类的荣誉,基本没有自己的份儿。”
以上的抱怨,似乎可以概括为四大方面:工作任务繁,工作定位难,工作报酬低,工作奔头儿少。看来,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不满意,职业幸福感太少,愤懑的多,诉苦的多,经常是劳而无功。“繁难低少”,在夹缝中求生存,似乎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普遍心态。
2 专业成长和心灵生长:摆脱尴尬的路径。要唤起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摆脱目前的尴尬与窘境,必须首先端正我们对职业价值的认识,追求一种“为己”而不是“为人”的专业成长和心灵成长。这是一个不懈求索的漫漫旅程,所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2.1 关注工作细节,感受职业幸福。教育须重细节,许多令人幸福的成功正是从细节开始的,
某教师带领学生开博客,在博客中与学生分享信任、互动与成长的快乐。从学生的留言中可见:“今天,老师教会了我开通博客,网络上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太开心了……”“老师,我开始写小说了,记得宋我博客看看哦。”“自从老师把我带进了博客,我喜欢上了这里。”“我要感谢老师,感谢她为我开启了网络世界的大门。”
还有一位老师努力做学生的“伯乐”,每当发现学生独特的视角或创意时,就欣喜若狂又不乏夸张地向全体学生推荐,并命名为“xx(学生姓名)x号”。结果,使教学拥有了极为丰富的创意资源库,不管是参加各级网页设计比赛,还是各类电脑作品制作的比赛,都能因为作品富于创意脱颖而出,取得骄人的成绩。
有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以上的两位教师都是通过在细节上努力,获得了成功与幸福。切记老子的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要培植信息技术教学的参天大树,必须注重“毫末”,关注细节的精彩,这样才能逐步走向成功,产生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2.2 关注专业成长,感受职业幸福。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有关教学的实践经验累积不够。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年轻,缺乏教学经验,要获得职业幸福感,就要关注专业成长;要构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九层之台”,必须“起于垒土”――从强化基础性知识和能力开始。
但我们的教师为什么感觉不到快乐呢?本文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外因方面,首先,幸福需要一定程度的物质支持,但由于现实中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落后,致使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很艰苦,且经济收入达不到自己的心理期待;其次,在广大农村,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尤其是优秀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达到让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家长期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而跳出农门改变命运,所以农村的升学压力很大;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育观,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尤其是一些年龄稍大的老教师,由于常年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农村,对新技术和新观念的接受和理解,确实比较困难;最后,当代农村,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多年,将孩子完全交给学校管理,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学校教育的难度增加,无形中加大了农村教师的工作量。此外,咽炎、颈椎病、腰椎疾病、神经衰弱等职业病困扰着教师,这也是他们职业幸福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教育部门应从宏观上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并制定相应的规则将每项支出落到实处,以此改善农村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设身处地地为农村教师和学生的人生幸福着想,为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好实事,同时为教师们提供到其他示范性学校考察、学习的机会,以增长他们的见识,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其次,学校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这主要通过如下三点去落实:第一,管理者要尊重、爱护、体谅教师,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工作状态、业务能力和遇到的困难,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第二,在为教师减轻工作负荷的同时,要通过与他们民主、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引导他们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教师联谊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减轻应试教育机制带来的压抑感;第三,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唯分数论成败。
内因方面,首先在职业观上,一些教师对教育的认知有所偏差,他们意识不到教育的神圣,没有将它作为一项事业在追求,而是仅仅靠它谋生、混饭吃,这样的工作态度,必然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更有甚者,其行为和思想竟达到了误人子弟的地步,其次,在知识结构和自身素养上,山区农村教师很多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本科师范教育,一些人除了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外,在精神层面上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认识,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了解程度,就直接性地决定了他们对职业幸福的感知度。
什么是幼儿教师职业疲劳(又称职业倦怠)呢?主要指: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幼儿教育从业人员情绪和精力消耗过多,从而出现身心疲惫、心理抵触、情绪低落状态和对工作及对象的疏离感。针对这一现象,本人对区域内多所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跟踪调查,试图寻找幼儿教师职业疲劳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幼儿教师职业疲劳的原因分析
幼儿教师职业疲劳的表现多种多样,有身体不适(头疼心烦气闷、失眠焦虑不安)、职业失落(想离职改行)、情绪低落、心理抵触、效率下降的,也有消极对抗(脾气粗暴)、牢骚满腹、无所作为的。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主客观原因:1.工作压力大。在工作上,由于班级幼儿多、工作总量大、在班时间长、制度管理严、工作要求高、检查评比多等多方面工作,加之乡镇幼儿园还没有条件实现“两教一保”的基本要求,因此,幼儿教师一人就需要担负起班级几十个幼儿的安全责任、生活卫生等问题,这就使得老师身心都得不到休息、放松,极易产生劳累之感。2.力不从心。这集中表现在:1.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低,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跟不上形势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极易产生负面心理、消极情绪,进而缺乏工作兴趣、打不起精神。2.教师自身的工作效率低,极易产生身心疲劳。3.家庭事务多、工作压力大。4.生活单一,缺少活动锻炼,无法调节身心健康。3.福利待遇低,发展动力小。幼儿教师人员性质差异、薪酬待遇偏低、专业发展和学习提高机会缺少等,甚至连她们自身正常的生活、学习、医疗、养老等所需费用都无法得到保证,更无法外出学习进修、在园职务提升和专业发展。4.社会压力大。主要包括上级职能部门(教育、卫生保健、安全)、幼儿家长和社会期盼。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安排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活动性和趣味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由于“二胎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生育高峰的来临,幼儿入园和学前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加之幼儿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发展的滞后,这给幼儿园发展、大班额设置、教师的工作量等方面,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二、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畅想
面对内外诸多因素和困扰,我们幼儿教育从业人员(幼师)该如何畅想和找寻职业幸福感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1.要积极创建优良的职业发展环境。一是优良的政策环境。国家、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要关心、支持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的发展,要为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提供优良的发展政策、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二是优良的校园环境。不论是校园的生态环境、物质条件、办园设施,还是校园的人本管理、人文环境、人际关系,或者是校园文化、办园思想、办学理念等,都要更加科学规范、人本和谐。三是优良的外部环境。广大幼儿家长要理解、尊重和支持幼儿教师的工作和劳动,要和幼儿园教师建立起互尊、互信、互动、互爱的家园关系。2.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广大幼师要敬业爱岗,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幼教职业,找到从事这个职业的意义。其次要热爱生命和生活。正确处理好幼儿园与家庭、个人与幼儿园、家事、私事和公事间的关系,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丰富自己的生活,我们就会坦然、轻松地面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不会拘泥于职业的单调、工作的苦累。再次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要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专业修养和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不只是一种畅想和追求,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需要我们广大幼教从业人员科学的认知、正确的判断、用心的体验和努力的改变,需要我们将内在的、外在的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更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爱岗敬业,爱幼乐教,勤于工作、善于学习、甘于奉献,把幼儿当作孩子、把职业当作事业、把苦乐当作幸福,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收获幼教人生满满的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李晓萍.新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的个案分析.首都师范大学,2013.
[2]刘利庆.基于幼儿园管理的公立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延边大学,2014.
[3]魏红梅,胡松,王燕.青岛市黄岛区高校教师慢性疲劳综合征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6.
[4]马雪琴,王永慧.对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的调查.《卫生职业教育》,2014.
[5]赵艳荣,崔亚玲.灵魂的香味——保定市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调查与研究.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2012.
一、职业压力大――经常处于忙碌又焦虑的状态
现在的教师,早已不能像古代的私塾先生那样一心只读圣贤书,单纯地研究教学、教育学生了。他们要搞好班级的日常管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注重平行班级之间的较量,要应对上级的各项检查,更要追求升学率。另外,还要处理好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组织收费……诸如此类难以计数的繁杂琐碎的工作,令承重能力有限的教师经常承受着无限的挑战。教师也不过是普通的血肉之躯,压力太大了就难言幸福。
单说考试这一项,虽然很多省市名义上制定了取消各级各类学校分数排名、公布成绩等减负措施,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也已经实施了好多年,可是实际效果并不令人乐观。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仍然是以分取人,许多学校我行我素,对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依旧分数至上。为了追求体制内的一些待遇,教师们不得不配合教育主管部门,拼命追逐高分。题海战术,车轮大战,“摧残”学生的同时也折磨着自己。而稍微清醒的那部分有职业良知的教师,更是在向现实无奈地妥协后,备受心灵上的煎熬,进而陷入不断的迷惘与困惑中,不知道自己所倾力付出的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所应做的。
教师的工作量之大,亦是许多只看到他们双休日和寒暑假的人群所不清楚的。现在很多地方学校的师资力量与生源分配都严重失衡。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当地的教育品牌,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就为孩子择重点入学,有理想有抱负的教师也都纷纷择名校而栖,导致部分重点学校的班级人数达到了八十以上,而个别学校才三四十至四五十不等。可想而知,那些被盛名所累的教师们,拿着同样的工资,却要付出好几倍的努力,学生人数众多带来的工作难度除了要占用更多精力组织教学、更多时间批改作业之外,还要着眼于每一个孩子各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其提供有效帮助和针对性的教育,保障其安全,这些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艰巨责任。另外,学校要前进,教师要成长,教师的业务学习与研究工作同样要频繁进行。一个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总是有无限可能多的事情,要他不得不终日行色匆匆,埋头苦干。有些班主任或语文教师(批作文)甚至经常把工作带回家加班干,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应有的休闲娱乐无法保障,你又怎能奢望一个身心俱疲的教师充满幸福感地去工作呢?
二、信任与尊重危机――教师面临社会的质疑
2008年的中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四川大地震这一历史性事件折射出很多职业人群在灾难面前人格的高尚与灵魂的低劣。除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和可爱可敬的部队官兵们,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舍弃生命为孩子撑起“安全之伞”的教师们。可不幸的是,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范跑跑”。就在网络等媒体还在对此口诛笔伐、余怒未消之时,又出现了“杨不管”事件。一时间,教师这个群体以前所未有的频率站到了公众的天平上,经受着一轮轮职业道德的拷问。其实,有关个别教师的负面报道之前也是屡见不鲜,为什么现在社会反响如此强烈?冰冻三尺,自然非一日之寒。部分教师的确素质低下,师德不高,教育学生简单粗暴,不讲究方法,更不会与家长及时沟通,解决问题,与之关联的人群难免会对此产生失望或对立情绪,这也需要引起其他教师的深刻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每天孜孜不倦、为学生倾心付出的教师,每天默默无闻、为教育奉献所有的教师,毕竟占了我们教育战线的大部分呀!惩恶扬善、弘扬正义永远都是天下大道,由“点”及“面”看待问题本身就有失科学,“窥一斑而见全豹”更是缺乏公正。
另外,现代社会的部分家长们其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要比部分教师丰富,甚至在有些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教师。这让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地迷信与崇拜教师的力量,不再对教师的建议言听计从了。这也是对教师自身的严峻挑战。试想,老是处于质疑增多,信任与尊重减少的困境中,教师还有什么精神力量支撑,去履行这艰难的育人重任呢?幸福,于他们的职业而言,将遥不可及。
三、教师待遇――总是期待阳光普照的那一天
在我们中国,历朝历代的教师都是一个清贫的职业。“家有一斗粮,不做教书匠”恐怕真的是好多人的肺腑之言。只说历次涨工资,先是报纸造势,舆论宣传,全社会基本都知道教师要提原先工资的百分比了,教师们也是望穿秋水,可到最后都属于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数地区的教师们腰包只被吹鼓了一阵,风过后依然干瘪如初。这也真是没办法,谁让教师人数比干部多,地方财政这锅粥又太少呢?有则短信是这样恶搞教师的:一位教师下夜班,路遇劫匪。教师哭诉自己职业的穷困,谁想劫匪亦泣不成声,说:“不用怕,快走吧。前面也是自己人。”
这虽是个夸张的笑话,可总透着那么一股现实的悲哀。这两年物价明显上涨,教师的工资待遇增长幅度却相对滞后,生活质量无疑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由它决定的上层建筑――工作积极性,又能高到哪里去呢?不过是教师的一己良知,一身重任,于道德力量的感召下,无奈而吃力地推动自己前行罢了。
四、行动与心态――亟待全方位调整的教师自身
教学相长是教育的规律,也是教育真理。笔者理解,这里的“学”,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学习。一个停止学习、停止读书的教师,一个任凭教育改革如何轰轰烈烈仍然“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教师,难以想象在教学方面会有什么长进,在学生当中能树立什么令人信服的威望。已逝教育学者商友敬老先生曾说过:“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中。”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材料之外,其他的书基本不读,这是反常的现象”。读书方能立己,方能成就一个追求精神独立的思考者、探索者、创新者;读书方能在别人的思想之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并可能尝试着用思想点燃智慧的课堂。也唯有如此,教师要变枯燥乏味的职业现状为活色生香、多姿多彩的职业生涯,才有可能。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何去何从并无绝对,重要的是心态。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为生命奠基》一文中这样认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获得更加美好生活的事业。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是的,没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现实中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最满意的是高升学率,于是我们不得不在很多功利的限制和牵引下艰难寻求那条“中庸之道”。这不是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所以,教师既不必过分自责,也不必总是怨天尤人,消极处世。
一直以来,教师职业的艰辛与不易总是被我们教师自己强调着,我们的与怨声载道不仅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教师的整体形象反而因为一些贪图名利之人给损坏了,一提起教师就是补课费,再说起教师就是体罚。媒体对于教师的正面形象宣传的越来越少。教师职业的崇高在大众的眼里越来越模糊。而身为人师的我们,心里越来越多的却是失落。面对此种现象,不仅无力改变,还要面对新的考验,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难教育了,孩子的偏激,不爱与人为善,上网,不学习,这些情况更使我们头疼 。除非离开教师这一行业,否则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找到热爱这一行的理由:只有乐业,教师才能找到职业的幸福感 。
今夏学校组织我们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一书。阅读与思考交织,学习与实践互补,借鉴与创新相融合使我的暑假生活很充实。时间虽然已悄然流去,但是名师箴言,实践困惑仍然激发着我的思维督促着我进步。此书确实让已过不惑而渐失敬业激情的我有了行走于幸福云端的感受。
学名师经验,长乐业精神。
经过阅读,我突然明白,教学的过程是际上是最应该珍惜的学习过程。就是说,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学习什么,研究什么;学生缺少什么,我们就应该创造什么。苍颜白发的于老师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青春活力不老的心态:以“童心”敬童心,以尊敬换爱戴,以博爱换敬爱。在仁师的启示下,我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好像在教学的路上自己才刚刚启程,本来有些职业倦怠了的心告诉自己身为人师就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忘记了年龄,忘记了所得。只有这样在教学的路上,才能永远年轻。只有带着学生的笑脸前行,才能快乐着。
想幸福就必须乐业.
从于老师身上,我领悟到一种品格:把积累智慧当做生命之要的人才能真正的拥有谦卑获得真诚的敬佩,把志趣看得比名利重要,就走进了一种境界。
我有幸站在了这两者的门前,静静地领受。
我是一名骨干教师,正在成长中的骨干教师,我渴望被认可,尤其是学生的认可。有了学生的认可,作为教师才能真正感觉到职业的幸福感,我走在这条路上,正在寻找。终有一天,我也会像于老师一样,行走在幸福的云端,而学生就是我阅览整个宇宙的风景。因为,我爱语文,更爱教语文,我相信,有了热爱,就不再会缺少什么。
我很怕有这样的结果,在多年以后,我教过的学生一想到我就很纠结。更不想要的是现在正在教的学生一看到我就很厌恶或者是痛苦。我的学生想到我就能心内感到一丝宁静和温暖,并且这种感觉能与她相伴多年,那就是说我能给学生带去终生的幸福感,多好!
我庆幸,自己正走在播撒幸福的路上。
爱让我把心化成一片海
把工作成事业来干,才能品出乐趣;把工作当成乐趣去做,才能彰显人性的伟大,于老师即是如此。
于老师告诉我们,她管理班级有一个诀窍:那就是无条件的爱学生,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是真心爱她(他).
于老师从不吝惜爱心的挥洒,爱心使她有一片如大海般广阔而极具包容的心胸。
做到如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打学生,只要打一次,你树立的威信就荡然无存。如果能让学生觉得你是从内心里真心对她好,他们就会觉得不好意思,你想让他干什么,他们就会干什么,一定会给足你面子。
我做过班主任,在小学做了五年,在中学做了两年。对于于老师的说法我很认同。
读到于老师的话,我想到了母亲在我出嫁时对我的告诫:人是敬怕的,不是打怕的。是啊,武力解决问题,是最愚蠢的作法,尤其是用在学生身上。
一个人在忧伤,恐惧,厌烦,或愤怒的时候,你讲什么他都不能听进去,接受能力肯定不行。所以,不管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都要想办法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知识的莹润,智慧的增长。
班主任切莫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监狱长,每天黑着脸监视着学生。这是没有把学生当做发展的人看,而是把他们看成了自己获得成绩的工具。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应像于老师那样用爱管理学生,并且让自己的爱感染着学生,最大范围的浸润整个班级,爱传递着,就会汇成一片爱的海。
爱心成海,那就是人间大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教师的心胸如果能像大海般广阔,那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反思:我们要怎样认识自己
国培时,听到过很多名师给老师的角色定位。普遍认为过去对老师职业的比喻都不准确甚至错位。
春蚕、蜡烛都是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的。学者们认为老师也是人,普通人,需要生活,需要解压,需要尊重,为什么必须要奉献了自己才算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象------学生?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也从来不认为老师应该去奉献生命,好好地活着健康的活着,是他们的愿望。张莉莉奉献了,世界上多了一个最美教师,可是也多了一个最让我们牵挂和悲悯的弱者。保护学生是老师的责任如果不以生命为代价那该多好哇,所以,我们期望,学生平安,老师平安,家人更平安。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西农村中学国培教师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回收率为90%。同时获取被试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男教师79人(48.8%),女教师83人(51.2%);大专学历56人(34.6%),本科学历106人(65.4%);教龄为5年以下38人(23.5%),5-10年54人(32.1%),11-20年54人(33.3%),20年以上18人(11.1%);中学二级教师85人(52.5%),中学一级教师77人(47.5%);收入2000元以下教师140人(86.4%),2000元以上的教师22人(13.6%)。
(二)研究工具
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本研究采用李郭保编制的“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2]第二部分“职业幸福感量表”。量表共分6个维度30个项目,每个项目共5个选项,⑤④③②①分别赋值54321分。分值越高表明该个体幸福感越强,反之则越弱。
中学教师工作特征问卷。选取甘怡群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工作特征问卷”[3]。问卷包括4个维度24个项目,问卷采用6点评定,“1”为“完全不符合”,“6”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工作特征越明显。
(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问卷由研究者现场指导国培教师匿名答卷,当场回收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后,采用SPSS1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特征中,缺乏支持和公平感(M=3.01,SD=0.65)、知觉到的忙碌感(M=3.96,SD=1.22)、人际消耗与冲突(M=3.58,SD=1.10)感知的社会偏见(M=3.10,SD=0.92)、总体(M=3.34,SD=0.67),各维度最高分为6分。从得分情况看,农村中学教师工作中知觉到的忙碌感及人际消耗与冲突两方面程度比较严重,感知的社会偏见、缺乏支持和公平感趋近中等程度。
(二)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整体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幸福感(M=3.28,SD=0.47)、对职业工作本身的满意度(维度1)(M=3.48,SD=0.14)、对学校及领导的满意度(维度2)(M=2.84,SD=0.13)、对收入福利的满意度(维度3)(M=2.15,SD=0.11)、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维度4)(M=3.36,SD=0.09)、师生交往的幸福感(维度5)(M=3.75,SD=0.09)、与同事交往的幸福感(维度6)(M=3.85,SD=0.09),各维度的最高分均为5分。其中对学校及领导的满意度和对收入福利的满意度明显偏低。另外,通过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无论是总分还是各维度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都是农村各中学的骨干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有关。
(三)教师工作特征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采用偏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特征与职业幸福感各分维度进行相关计算,结果(表1)显示,职业幸福感中的“总分、工作满意度、对领导的满意度、对收入的满意度、社会支持的满意度、师生交往幸福感”这五个维度,与工作特征中的“知觉到的忙碌感、人际消耗与冲突、感知的社会偏见”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同事交往幸福感”与“缺乏支持和公平感、人际消耗与冲突、感知的社会偏见”三个维度也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农村中学教师感知到的这种负性工作特征越明显,其职业幸福感水平越低。
多元回归分析(表2)表明,教师工作特征的各维度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力。其中“知觉到的忙碌感、人际消耗与冲突”是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程度的重要因子。“知觉到的忙碌感”影响着“领导的满意度、收入的满意度”;“人际消耗与冲突”影响着“工作满意度、领导的满意度、师生交往幸福感、知觉到的忙碌感”;“感知的社会偏见”影响着“社会支持的满意度”,“缺乏支持和公平感”影响“同事的交往幸福感”。另外,从表2可知,工作特征中“人际消耗与冲突”这一因子最活跃,出现了5次;其次是“知觉到的忙碌感”出现了3次;再次是“缺乏支持和公平感”和“感知的社会偏见”,各出现一次。因此,农村中学教师工作特征各因子,通过对职业幸福感的各维度的不同影响,最终导致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水平不高。
三、讨论
工作特征是指与工作相关的因素或属性,它对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4]教师职业幸福感是衡量教师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从研究结果看,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不高,工作特征对职业幸福感具有较大的预测作用。
(一)知觉到的忙碌感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知觉到的忙碌感是农村中学教师突出的工作特征,平均得分明显高于维度平均分。农村中学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部分中学生的自觉性不够,并处于青春叛逆期,教师得花很多课余时间去指导、矫正学生行为。面对升学压力,不少农村中学教师以加大工作量、延长工作时间来争取好的考试成绩,但收效往往不尽如人意。工作中深感忙碌而“出力又不讨好”,工资福利待遇偏低,致使农村中学教师较少获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导致职业幸福感降低。
(二)人际消耗与冲突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热情。教师喜教乐教,工作成效不断提高,成就感不断增强,职业幸福感也随之而来。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教师不良的心理反应与不良行为,严重影响教师正常的心理状态,阻碍教师发展,降低职业幸福感。人际消耗与冲突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本研究中,农村中学教师人际消耗与冲突特征明显,平均得分高于维度平均分。教师在工作中,无论是与领导的正面冲突或私下的埋怨,还是同事间不良的竞争引起的嫉妒、无助,抑或由于学生成绩不理想所产生的不满或怨恨等,都会让教师身心疲惫,工作成效低下。长此以往,会导致农村中学教师幸福感缺失。
(三)社会偏见及缺乏支持和公平感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现实社会对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评价普遍偏低,而教师对自身职业吸引力的评价还明显低于其他人,[5]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不认可态度已内化到教师本人身上。对于工资收入不高、待遇福利较低、工作辛苦繁琐的农村中学教师来说,来自社会的这些偏见无时不干扰着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影响着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农村学生家长大多在外打工,凡涉及学生的教育问题,老师很难得到好的家庭教育支持。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公正的绩效评价,使教师间竞争激烈、关系紧张,甚至互有敌意,没有安全感,职业幸福感随之大打折扣。
四、建议
(一)培育合作文化,提供心理和团队支持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7―0022―02
幸福是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幸福这一主观体验的产生,只有建立在创造性劳动基础之上。一旦劳动具有了创造的性质,个体就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使自身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以说,创造性劳动是个体幸福感真正的来源。
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何而来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幸福的职业,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幸福。幸福包含享受和创造两个层面,通常来说,创造是享受的前提,享受是创造的结果。享受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内容,创造则是幸福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幸福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创造过程。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完全依靠他人创造的丰厚成果来获得幸福享受。但教师职业具有巨大的创造性价值,这些价值要通过劳动得到体现。只有取得实在的劳动成效,才能实现精神性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是教师职业幸福感产生的具有动力源性质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不仅具有统御作用,而且是教师对自我生命的肯定、把握;既是实现教师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也是教师工作成功的标志与创造美好教育人生的根本保证。
对于那些在学校环境中找不到成长的支点,感觉职业生活就是上课教书,无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生活意义的教师而言,只有赋予其工作以创造的成分,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灵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灵感的源泉。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这些年复一年地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真正源泉,只有劳动具有了研究的成分,教师才可能真正地完善自身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实现教师主体本质力量的发展和生命境界的提升,真正形成深入主体生命内核的催人奋进的幸福感。
二、追寻职业幸福感的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师要想走上幸福之路,就必须不断地研究和学习,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终身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
1. “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的发展历程。“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提倡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以研究的姿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发展个人的行动理论,增强自身的实践理性。1926年,布科海姆在他的《教师的研究》一书中阐释了这样的观点:“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抓住这种机会,不仅能有力迅速地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和尊严。”此后,“教师成为研究者”便成为一种理念。明确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主张的是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的深入人心与他在20世纪70年代倡导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息息相关。由他倡导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把教师研究的重要性推到了醒目的位置上。他认为,所有课程研究和设计,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教师团体,无论是学校自发研究项目还是国家资助的项目,所有的工作都应建立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之上,都依赖于教师的工作。教师是其教学情境中的研究者,也是其实践的最后、最佳的裁决者。他认为教育的理想是: “每个教室都是一个实验室,每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他第一次将“问题的解决者”、“课程的开发者”、“变革的成员”、“社会科学家”融入教师的角色之中,鼓励教师成为批判、系统地考查自己实践的研究者,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实践(或称研究型实践),与教师的日常习惯性实践是有区别的。在研究型的实践中,教师是以探究的方式反思自身的实践,而这个探究过程是有意识、有系统并持续不断的。也许个别教师在日常习惯性实践中也有好的创意,但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则会思考:好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是好的?能不能使它持久并且更好?不仅如此,研究型实践比日常习惯性实践具有更严格的程序,通常它要经过计划―实施行动―观察―反思这样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而把教育实践行为调整到理想的状态,使教师的行为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进教师的工作,推动教育的发展。
总之,斯腾豪斯的“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把教师置于了研究者的位置上,改变了以往教师等待研究者提供新成果或纯粹依赖习惯和经验的状况,使教师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这不仅培养了教师研究的责任,而且有助于教师掌握研究的技能,形成自身的教育风格和教育理论。同时,教师通过研究自身的教育情境和教育实践,发展了自我意识及自我教育、职业实践的能力。
2.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够使教师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日常的、知觉的和不断生成的真实世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它直接启发、拓展个体全面的生活视野和价值视野,并引导、尊重个体独特的生活价值取向和追求生活价值的方式,尊重并关怀个体日常生活的价值。由于现代社会理性与科技文化的过度张扬,现代学校教育也随着全方位的科学化忽视了教师个体日常生活的价值诉求,现代学校教育被简化为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教师工作完全没有创造成分,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课教书,生活在一成不变的规范之中,每天都重复着“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工作程序,其生活世界变成了现代知识和技能传递的“流水线”。
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够使其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于一个具有思想、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当一位具有研究意识的教师走进教室,尽管他将要教授的知识是他早已熟知的,但是他的工作却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回归生活世界,让自身工作具有研究和创造的性质,感受到自我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愉悦感,降低甚至消除外部世界名与利所带来的负面心理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