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健康产品调研报告

健康产品调研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08 20:54: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健康产品调研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健康产品调研报告

篇1

1。标题。一般来说,市场调研报告的标题没有严格的格式。它要求与文章的内容溶为一体.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用精练简洁的文字去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市场调研的标题有:在标题里直接写明市场调研的地区、调研的项目和市场调研这一文种;在标题里直接提出某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问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如《牌冰箱被冷落》;用主标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再用副标题说明市场调研的项目、地区和文种;用大标题点明市场调研的项目、范围、内容和情况,用小标题说明全文的主要内容。

2。前言。前言部分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调研报告撰写的依据,报告的研究目的或主旨,调研的范围、时间、地点及所采用的调研方法、方式。

3。主体。市场调研报告主要包括概要部分、正文部分、结尾部分。这三点组成报告的主体。

4。结尾。这是全文的结束部分。一般有前言的市场调研报告,要有结尾,以与前言互相照应,综述全文重申观点或是加深认识。

1商品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产品销售对象的数量与构成,消费者家庭收入水平,实际购买力,潜在需求量及其购买意向,如消费者收入增加额度、需求层次变化情况,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程度的变化、消费心理等。

2商品市场供给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资源总量及构成,商品生产厂家有关情况,产品更新换代情况,不同商品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商品供给前景等。

3商品销售渠道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渠道种类与各渠道销售商品的数量、潜力,商品流转环节、路线、仓储情况等。

4商品价格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成本、税金、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消费者对价格变动情况的反映等。

5市场竞争情况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竞争对手情况,竞争手段,竞争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

2016产品调研报告范文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在开展一个商业项目之前都应该做好调研报告,能够让自己避免工作中的失误规避经济损失,全文如下

产品交易市场作为产品流通的一种组织形式,发挥着集散产品、形成价格、传递消息、服务产销、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宏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湖南省产品交易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人民群众日用消费品和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及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省产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湖南省产品交易市场已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产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2012年,全省产品交易市场2597个,总摊位数55.48万个,营业面积1834.20万平方米,实现成交额3543.4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320个,总摊位数19.84万个,营业面积1036.78万平方米、成交额2969.65亿元,分别占全部产品交易市场总数的12.32%、35.76%、56.52%、73.81%。

(一)大型市场规模扩展,发展迅速。据统计,我省成交额5亿元以上的市场96家,占全部市场个数的3%,实现成交额2465.71亿元,占全部市场总成交额的81.4%。其中,5-10亿元产品交易市场有46家;10-100亿元的产品交易市场有44家;100亿元以上的产品交易市场有6家,分别是:长沙市红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农副产品大市场、湖南钢材大市场、湖南高桥大市场、湖南省三湘南湖大市场、中南汽车世界大中南汽车贸易公司、湖南九华钢材物流园。全省产品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产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2130.15亿元,增长25.6%。100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1219.59亿元,增长25.9%。显示出湖南大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明显。

(二)市场门类齐全,专业市场占优势。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一批涵盖工业原材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和生产要素等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市场,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主,综合市场和其他市场为辅,门类齐全、协调配套、各具特色的产品市场体系。全省2597个产品市场中,综合市场有1586个,产品成交额为1359.18亿元,占比38.36%。其中,农产品综合市场712个,工业品综合市场88个,其它综合市场777个。专业市场1011个,产品成交额为2184.25亿元,占比61.64%。全省320个亿元市场中,综合市场有121个,产品成交额为1011.11亿元,占比37.8%。其中,农产品综合市场42个,工业品综合市场 26个。专业市场达199个,产品成交额为1958.54亿元,占比62.2%;从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看,专业市场比重均较高,分别为56.5%、70.2%和66%。

(三)批零市场竞相发展,批发市场为主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产品交易市场已从单纯的交易主体的聚集场所逐步转向为大批发商、大商、大经销商的培育基地,向集中化与规模化经营方式发展,提高了产品交易市场的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由于内部资源的整合,批发经营比重提升。2012年,全省320个亿元市场中,以批发为主的市场有172个,较2009年增加25个;以零售市场为主的市场有148个,较2009年增加32个;批发市场实现成交额2248.46亿元,零售市场实现成交额721.20亿元,分别占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75.7 %和24.3%,批发市场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比重较2009年提高7.7个百分点。

(四)长株潭地区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从市场分布看,2012年,长株潭三市拥有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129个,实现市场成交总额1968.34亿元,分别占全省同期市场总数的40.3%和市场成交总额的66.3%,市场的集中度及辐射能力进一步显现。处于西部地区的湘西、怀化、张家界、邵阳和永州等五个市州共有亿元市场72个,占市场总数的22.5%;实现成交额451.88亿元,仅占市场总成交额的15.2%。

二、我省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环境加速改善和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全省产品交易都呈现平稳上涨态势。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

(一)商业网点规划滞后,且实施难度大。多年来,由于商业网点规划缺乏上位法支持,且未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导致规划得不到落实。产品市场项目随意上马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项目缺少科学论证,或者是不经过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就立项上马。商业项目雷同,特色不突出,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造成了市场的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而在新开发区、城郊结合部,产品市场的规划建设则不能很好的满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专业批发市场有市无场与有场无市并存,一些批发市场在城区,造成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城郊近来兴建的大型专业市场大多处于闲置状态。

(二)市场整体辐射能力较弱,竞争压力加大。全省产品市场发展结构不够平衡,产品市场总体水平不高,各专业市场的扩张受到制约,产品辐射面不广。同时,各市场之间的行业布局不尽合理,市场与市场之间经营的产品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发展空间难以做大。2012年,从全省亿元市场经营的产品分类看,以简单、初级、低档的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鞋帽类和农副产品为主的亿元市场达140家,缺乏高端及特色市场,产品交易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带动周边小企业和手工作坊的发展,产业规模难以扩大。并且同一个市场内的产品相似性较大,产品结构单一,由于技术含量低,缺乏协调,因此同一市场内的商户的竞争压力较大。再者,基于当地产业发展起来的市场,还存在着与竞争范围内其他市场的竞争,竞争压力较大。没有产业作依托,势必增加销售成本,减弱产品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制约发展空间。

(三)产品交易市场的管理不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对薄弱。目前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大小参差不齐, 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产品交易市场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 个别市场处于放任自流的现象, 致使许多摊位摆设杂乱, 经营环境差, 违法违章行为比较普遍。特别是部分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扰乱了市场秩序, 也严重危害和威胁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许多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管随意性很大, 许多违规经营的情况以罚代管。消费者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的情况时有发生, 严重危害到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以及消费者对产品交易市场的信心, 影响了产品交易市场的持续发展。

(四)产品市场基础配套设施落后。我省产品市场大多建于80-90年代,基本属于第一、二代产品市场,规划起点低,基础设施落后,有的甚至是利用街道或其它空地搭起简易货棚建起来的,水、电、通风及排水设施都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专业规划,大部分产品市场没有配套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交通。大部分专业市场缺乏专业物流、仓储、配送体系这个魂,有的虽在周边自发形成了仓储和物流区,但大多是极其低端的临时建筑,缺乏规划,管理粗放,安全隐患大,给市场监管带来很大的难题。如长沙高桥大市场等产品市场的仓储都集中在黎托和东山这两个街道,因为两个街道均为武广开发片区,仓储基本上都是临时建筑,仓储交通出入、货物存储安全、信息化管理、交易方式转变等与市场需求不配套,满足不了部分消费要求

(五)新型业态对产品市场冲击大。近几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店及购物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蓬勃发展,它们运用配送、制等现代商业组织形式和规范化流通运作模式,在产品流通领域不断扩大自己的份额,对传统的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提出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产品交易市场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将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进一步促进产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三个意识。一是强化大流通意识。流通活,百业兴。产品交易市场是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场所,是广大企业产品销售与原材料采购的重要渠道,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引导群众消费、促进产品生产、活跃商贸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素质性、结构性因素影响,我省产品交易市场面临规划引导不够、创新能力不足、转型提升缓慢等问题,又受到连锁卖场、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流通模式和省外部分新型交易市场的挑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我省产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好地发挥其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化规划意识。规划是发展蓝图。好的规划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统筹性、法定性、稳定性,使空间与产业得以有效拓展和发展。我省要改变产品市场散、小、品质不高的格局,必须要强化规划意识。三是强化开拓意识。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湖北、浙江等地产品市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思想解解放,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让利、放权、给政策,既要大胆又要大度。

(二)突出三个抓手。一是抓规划引导。要放眼长远,着眼全省、全国,围绕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的总体目标,将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时要依托现有主题市场、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总体要求,通过市场布局和调整带动城市经济产业布局的优化,充分考虑产品市场集群化,形成大市场、大商圈的格局。二是抓战略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为突破口,突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市场的建设培育,把重点市场建成上规模、高品位、配套全、设施优,集产品交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博览、品牌建设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市场。三是抓提质改造。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支持现在有条件的产品市场进行提质改造,不断提高完善市场配套设施,提升市场档次;支持将现有分散的小规模同类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向市场集群化发展,增强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提高市场创新能力。引导重点市场创新交易手段和营销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积极推进连锁经营、仓储式平价批发、、经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建立信息咨询、共同、展销展示、配送服务等现代市场功能,把重点骨干市场培育成产品集散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商务活动中心、技术交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产业引导中心。建立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集仓储、物流配送、旅游购物、流行趋势于一体的市场服务综合体。强化市场助推产业发展功能,依托市场产品信息和采购需求高度集聚的优势,探索市场与产业集群合作机制,提供市场实时动态信息,推动众多服务市场的中小微企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提高市场信息化能力。加强规划和引导,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有机融合。加快建设产品交易市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查询公告系统、联网监测监管系统等。鼓励发展适合产品交易市场自身特点的网上交易模式,加快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的应用,完善交易支付安全认证、移动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鼓励主动对接网上市场,积极培育和引进网商,使产品交易市场成为网商采购平台和实物体验平台。鼓励加快建立支付、信用查询、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市场软实力。

三是提高市场监管能力。积极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的制定、宣传与实施力度。启动集贸市场管理办法修编程序,完善市场管理法规。建立适应市场产品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假冒伪劣的长效监管机制,实行对市场上市食品、农产品、重要产品的可追溯管理。建立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实行部门联合执法,精简执法检查,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食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推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制定不同类型市场的管理服务标准,鼓励市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建立有资质、有品牌的市场管理公司,打造专业的市场运营管理团队,对市场实施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鼓励专业的市场管理公司做大做强,通过输出专业管理、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我省产品交易市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四是提高市场创品牌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加强市场品牌注册、经营、管理与宣传,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指导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尽快注册服务商标、防御商标等;鼓励市场注册集体商标等,并授权经营户使用;积极支持市场争创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励品牌企业在市场设立总经销、总、特约经销等,提高市场上市产品品牌率。

五是提高市场主体综合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举办者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途径,增强资本实力,提高市场改造提升、对外拓展、兼并收购的能力;鼓励现有品牌市场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兼并、整合现在各类市场资源,培养组建市场集团公司,采取连锁化、超市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四)强化三个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成立由有关部门组织,定期的会商制度,统筹协调流通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按照分工明确、统一、协调、高效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强化人员和经费保障。对重大项目,要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为项目量身定做服务措施、优惠政策、解决建设难题。

篇2

一、永丰牧业

在喂养上,通过采用全日粮混合饲喂机,全面替代传统的人工喂养方式,全程进行机械化喂养作业,相对于传统喂养方式,机械化喂养有诸多优势:一是进行自动配料,这不仅节省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更能做到配料精准,添加合适的微料,促进奶牛健康成长;二是搅拌均匀,在饲料品质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三是提高了3%的产奶量,增加产值。

在牛犊性别控制上,采取性控的方式,实现了人为控制新生牛犊性别的目的,该措施主要是根据x与y基因,分离提取,达到改变性别的效果,使得生产母犊的几率保持在95%以上,取得了可观的收益。

在牛粪处理上,与环保路线紧密结合,以科学、环保的方式,解决了牛粪污染问题。主要为修建大型沼气池,将奶牛产生的牛粪,作为沼气原料,生产沼气,供400余户群众使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牛粪处理的棘手问题,而且便利群众,造福一方。

二、惠生蔬菜

在灌溉上,通过采用滴管替代漫灌,使得水直接到达蔬菜根部,减少了挥发,降低湿度,节省用水量达50%至60%,同时也节约了用电量。

在防虫杀虫上,使用大量黄板,利用虫喜欢黄颜色的特性,进行除虫。较于打药除虫,不仅使得蔬菜更加绿色健康,而且效果显著,减少虫害对蔬菜的影响,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使得打药周期延长,节约了成本费用。

在育苗上,采取嫁接苗的方式,比如利用野茄子苗的根系与人工培植的茄子苗身嫁接,这样做有极大优势:一是提高了产量,增加收入;二是使得蔬菜生存周期长,有的蔬菜正常生存时间大概为两个月,而嫁接苗的蔬菜,却可以全年生存,从而确保了反季节蔬菜的供应量,提升产值;三是销售方式更为灵活,由于蔬菜生存周期延伸,企业在该类蔬菜市场价较低时,可以选择暂不出售,等待价格回升,再售出,确保了利润空间。

在蔬菜大棚生产中,通过使用卷帘机,铺设防寒棉被,提高了效率,以前人工需要30分钟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8分钟,同时,节省人力,节约人工成本。通过使用烟雾机,以雾状方式喷洒药物,不仅提高效率,而且使得喷药更加均匀,确保喷药效果,提高了蔬菜质量。通过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量,调节空气,满足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对二氧化碳的需求,促进蔬菜健康成长。

三、国人菌业

国人菌业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液体菌种进行制种,缩短近50%的食用菌生产周期,同时使得生产成本降低约50%。通过使用高压微喷技术进行加湿,加速出菌生产,控制产品品质。通过引入无公害化生产流程,明确技术工艺标准和操作流程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品质优良、产量丰富。通过利用微生物发醇技术,进行废菌胞处理,为菌胞生长提供生物有机肥,实现了废物处理,变废为宝的双重收益,促进了菌种生长,提升质量,节约成本。

篇3

经过60多年的积累,荣事达以在品牌、市场、技术、管理、制造等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为依托,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近年来,荣事达企业正在从产品制造型企业转型成为培养受社会尊重的企业和企业家的双创平台。

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马睿告诉《祖国》杂志记者:荣事达以智能家居产业为定位,在智能家居中大量引入互联网+、大健康和节能减排等技术,打造荣事达智能全屋系统及十大产品生态圈和十大功能生态圈。建立起了向全社会开放的400个产品项目库,10个服务项目库,30个销售项目库。荣事达经过6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品牌、资金、信息、技术、文化、管理、人力资源、制造和市场等九大要素资源。绝大部分创业项目因为不具备以上九大要素而活不大、活不强。荣事达将9大要素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弥补创业的短板,使其快速成长,大大提升创业成功率。

“荣事达人”认为的创客不仅仅可以是个人、团队,也可以是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创客只要有一技之长,同时具备品德、品质、品味,他们就对创客进行评估,将创客拥有一技之长作价入股,将创客视同利益共同体,成为合伙人。创业项目以事业部模式独立运营、独立核算,将创业项目分为创客期、创业期和成长期三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需求导入相应的要素资源。创客期,重点导入硬件、初始资金、信息等基础要素;创业期,注重弥补技术短板、规范管理;成长期,导入大型资本和营销渠道等。同时,不同的职能部门提供数据分析、运营指导、研发和技术管理方案等,使创业人获得持续性的资源对接和成长支持。这种围绕创业者痛点推行的加速方法论,全过程分阶段精准扶持,优化了各种要素的高效配置,大大提高了“双创”成功率。以机制创新为核心,双创中心、事业部制、合伙人三位一体,开放企业优势资源搭建双创平台,广泛甄选、吸纳创客,将其拥有的资源量化为股份,将创业者和企业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通过利益满足、价值实现、思想引领、工具提供,实现共赢。

荣事达的“双创”具有显著的三个特色:一、形式上更具开放性:九大资源、六大平台和440个项目向全社会开放;二、内容上更具可复制性:大企业都拥有许多优势资源,只要引入三位一体机制就可以实现;三、结果上更具安全性:分阶段的精准扶持,使创业项目加速发展,100%存活。

截至目前,荣事达双创平台的所有创业项目100%存活,2015年的20个项目,实现3个亿销售额,792人就业。2016年的100个项目(含创客期项目60个,预计销售额7亿元,新增就业2000人)预计营业额11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加快了新技术的引进,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打造成为中国标杆式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

s事达双创平台计划在3年内在各领域申请专利3000项,其中发明专利500项以上。3年内创建智能家居国家级试验中心、检测中心、工程中心、联合创新中心,打造产、学、研示范基地等。通过举办双创大赛,广泛和充分地动员创客、创业团队、大学生和科委投身创新、创业中,可以挖掘创意和有价值的项目,实施企业对接和项目孵化。

篇4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机的普及率逐年升高,使用者的范围也逐步扩大。现在,高中在校生携带手机的越来越多。为全面了解我校学生校园内携带手机及使用情况,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与做法,4月21日,校教育处组织了《学生校园内携带使用手机情况问卷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0份,实收有效答卷3850份,问卷上不要求填写任何个人信息,确保了调研结果的真实性。调研结束后我们对调研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研究。

一、调研数据显示,在校园内携带手机的学生共占52.83%,22.73%的学生一直带或经常带手机。在手机的存放问题上,25.12%的学生放在宿舍,20.75%的学生选择随身携带但上课关机,还有4.13%的学生选择随身携带上课也开机,即在携带手机群体中,随身携带的占近50%。由此看出,我校学生手机持有率较高,使用较频繁,对部分学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且造成消极影响。

二、(1)在携带手机的作用方面,53.0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3.82%的学生认为手机只是满足个人虚荣心的需要,36.8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用。另外,有6.62%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

(2)在对待学生校园内携带手机的看法上,25.90%的学生选择家长支持,选择家长坚决反对的占21.95%,47.64%的学生选择家长认为无所谓,还有4.49%的学生认为家长是因为孩子看到同学带极力要求没有办法才为其购买手机。

(3)关于手机的消费问题,价值500元以上的手机占大多数,其中1001元以上的占12.75%。每月的消费金额21以上的占9.06%,即18%左右的携带者月消费超过21元。

以上统计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手机并不会对生活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部分学生购买手机仅为满足个人虚荣心的需要。而手机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中学生来说,算是一种高消费,这样的购买动机势必引起同学之间的互相攀比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给家庭经济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三、在手机用途上,中学生使用手机用于家庭联系的占48.49%,用于和校内同学、校外人员联系占10.61%。有15.9%的同学收发过无聊短信,并有2.99%的学生通过手机接触等不健康信息。从这项统计来看,手机的使用对部分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学生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不必要的短信、电话,势必会分散其学习的精力,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不健康的信息更是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在校园内公用电话的问题上,56.13%的同学认为公用电话太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22.51%的学生表示从来不使用校园内的公话。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将适度增加公用电话数量,充分满足学生需要。

综合调研结果来看,我校学生在使用手机的动机和用途上均存在一些问题,其危害性主要有:部分学生上课时间开机,违规使用手机,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也是对老师、同学的不尊重;学生使用手机不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高中生正处于性格塑造时期,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特征,使得他们的消费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学生使用手机,会造成攀比的心理,不利于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学生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必要的短信、电话,会分散他们的精力,影响学习成绩。

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又能确保学生和家长联系方便,建议学校在校园内增设公用电话。学生不再携带手机进入学校。

2016手机使用调研报告范文二: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飞越成长,全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高新科技产品成为了消费热点,手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通讯工具已经逐步走进了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达1.44亿,手机成为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网工具。青少年的手机拥有数量相当可观,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来说,在这个信息飞跃的时代,手机几乎人手一部,走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大学生一边走路一边拿着款式不同的手机打电话或者发信息,这已然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手机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面对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大学生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调研受访的大学生中,手机的拥有率达到了100%,也就是说手机作为普及化的科技产物,在大学生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扮演着或重或轻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须品。如此高的手机拥有率,势必也就造成了手机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的普遍化、多样化与严重化。而此篇报告所针对的便是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大学生中的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与问题,分析高校学生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特点、危害及其一些建议。

在调研报告形成之初,首先针对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这个问题做了问卷调研与访谈,从存在该现象与问题的报告主体入手也就是大学生群体,从他们身上获得这一报告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最重要的资料。分析回收的问卷,统计数据,从中获得如下信息。

调研数据显示,84.4%的大学生会在课上使用手机,仅有16.6%的大学生会在有急事不得不用的情况下使用;在课上使用手机的大学生中, 9.0%的人在课上什么都玩,26.3%的人在使用手机软件的聊天功能与同学或朋友聊天,21.0%的人在浏览手机新闻或登陆网页,还有31.5%的人在玩游戏,,12%的人做与学习有关的事;在关于每节课上使用手机时间长短的问题上,66.8%的人使用时间在半节课以下,23.1%的人使用手机的时间为半节课,还有10.1%的人课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为半节课以上;在关于上课使用手机的原因调研中,13%的认为课上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一个习惯,40%的人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上使用手机,38%的人因为老师讲课乏味听课无聊选择使用手机消磨时间,还有9%的人无论什么课都使用手机;在受访的大学生中普遍认为班级上课时间内课上玩手机的同学较多且自己也容易受到周围玩手机同学的影响而跟着玩;受访大学生对手机使用的危害都表示不是特别清楚或不以为然。

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在课上使用手机现象与问题存在的几个特点:

1. 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问题存在群体普遍化的特点,大量学生在课上使用手机;

2. 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用途的多样化,但是绝大部分的同学并未将手机的使用用于学习方面,而是只是将手机使用功能的娱乐化;

3. 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时间大部分都在半节课以内,使用时间相对可控;

4. 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相互影响,一部分课上使用手机的学生会影响其周围的同学,使其受影响,然后使这部分学生也使用手机;

5. 大学生对课上使用手机危害的忽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长期使用手机对人体造成的

危害不甚了解或不以为然,而根据相关实验显示,如果每天使用手机超过两小时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特别是对使用手机上网对视网膜的伤害。 在得出了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几个特点之后,我们就有必要对这种现象也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就学生而言,中小学是应试教育培养模式,是被动灌输性的学习,而大学是素质教育模式,是主动性研究型的学习。应试教育让学生失去了对知识本身的渴求,经过三年高压下的高考训练,学生在宽松的大学课堂反而有些无所适从。因为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愿意主动去学习知识,对于课堂上某些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尝试,反而引起了学生的抵触,觉得上课像玩儿一样,学到的东西太少。还有一方面原因便是大学生对于学校开设课程的兴趣度不高,失去课上学习动力,且由于近年来,大学生专业方向和工作不对口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开始质疑听课的意义并开始对于上课不认真对待,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便更为突出。

就老师而言,造成如今大学课堂上手机盛行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任课老师的熟视无睹与放任自由,教师的课堂松散管理让大学生们心不在焉也更有恃无恐。既然学生在课上使用手机的风险是低的甚至是无风险的,那么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便是呈蔓延状的且难以杜绝的,由于大学更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大学教师们便少了像高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强制学习压力,学生也就少了被监管的束缚,此种现象便会越来越严重。

就学校而言,学校的监管力度存在欠缺,对于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缺乏有力的措施进行制止,也难以制止。

发现问题的原因之后,便要探讨如何去改善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情况。

篇5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

 

石油化工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多家东营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辖区内获批进口原油指标总量超过胜利油田年产量,未来原油加工量和整体装置开工负荷率将明显提高。

 

1 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6年,东营市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4461.2亿元、4431.2亿元、182.2亿元、294.4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34.5%、36.1%、22.1%、26.8%。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已形成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完善、规模庞大、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格局,壮大成为全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市,2016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年。

 

(一)集约效应优势明显。石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及东营区、广饶县境内。通过系列技術、装备、工艺等改造提升,国Ⅴ标准成品油供应全国各地,油田化学品成熟对接胜利油田市场,化工新材料方兴未艾,石化产业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431.2亿元,完成投资317.3亿元,工业用地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2622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9336万元/公顷;加工原油和燃料油4893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9.06%,主要产品成品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9%,居于国内地级市首位;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占到集群销售收入的95%。

 

(二)创新能力提升强劲。集群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带动了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等的快速增长。整个石化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居于国内地级市石化产业的首位。

 

(三)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强化目标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健全长效机制,全市超额完成了“十二五”下降17%的节能目标任务。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化工企业“三评级一评价”(节能、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项指标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两化融合深度契合。集群内石化企业实现了全厂DCS、ERP、SIS系统,原油调和、石油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系统法应用,广泛应用了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生产优化工具,普遍应用了移动巡检、移动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急指挥、智能仓储等智能手持终端等,两化融合程度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联合石化协会开展石化企业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工作,垦利石化、胜星化工、海科集团等3家企业试点成效明显。开展了化工园区(聚集区)智能化改造工作。重点对临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智能化提升,建成了产业园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打造集智慧办公、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公用工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体系。

 

(五)集群产业配套完善。集群在临港物流、研发孵化、原料储运、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交易平台、生产销售建设等领域配套完善。临港物流。建设了万吨级深水大港——东营港,码头总量达到39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成为涵盖液化品、散杂货、客运、集装箱等多种运输业务的区域性中心港口。油气运管道。已建在用原油管道11条,辖区总长度354公里,本市炼化企业管道供应能力1780万吨;全市建成成品油管道3条,长21公里,成品油外输能力900万吨;建成长输天然气管道7条,辖区总长度265公里,资源供应能力20亿方/年。研发孵化。东营市石化产业辖区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36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以石油石化为特色、以高端科技服务业为主要业态,规划并开工建设了东营创新广场等科技孵化设施。交易平台。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交互、线上交易、区域交收、在线金融、智能物流、价格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石油石化产品交易平台。

 

2 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几点思考

 

(一)“炼化一体化”是大型石化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炼化一体化”是集上游炼制到下游化工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优势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生产效率高、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依托东营市现有炼油产业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清洁化、园区化”思路,采用“常减压-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蜡油加氢裂化”的总加工路线,实现全加氢型炼化一体化流程,提高装置规模和经济性,依托园区条件集中供应氢气和水电汽风等,生产过程清洁、安环、环保。近期重点是整合炼油企业资源,向烯烃、芳烃领域进行延伸,提高基础石化原料供给能力,同时减少成品油产量。远期重点是对落后炼油产能进行整合置换,通过淘汰东营市部分炼油产能,在东营石化产业基地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二)延伸产业链是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当前,柴汽油的加工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并且随着进口原油市场的开放,利润空间将会逐步压缩。石化产业向化工方向发展已是当前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学习惠州石化、九江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推进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转用化学品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促进东营市化工产业链的增值。

 

(三)调整优化布局是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东营市北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强现有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监管,推进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企业向石化产业基地搬迁,兼顾目前己经形成的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将基地建设与布局优化充分结合,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化工产业与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实行一体化管理是提高化工园区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坚持“五个一体化”的原则,即以产业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化工园区管廊、码头、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要到位,水、电、气(汽)、煤炭等生产物资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并且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维护。设置应急管理中心,统一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置。

 

(五)智能工厂建设是打造精品石化企业的有效手段。推动先进优化系统(APC)在石化和化工企业的应用。提高生产执行系统(MES)应用普及率、覆盖范围及应用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的目标。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激发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石化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控模式变革,全面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着力打造产品特色鲜明、服务竞争力强、盈利能力水平高的精品石化企业。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2

 

近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政协牵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科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结束,形成了《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东营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2012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服务业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获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篇6

《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显示,在我国,每周的户外活动时间超过10小时的孩子仅占4.8%,户外时间7~10小时的仅占9.3%,3~7小时的占37.4%,而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的孩子则达到48.5%。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的教育项目负责人余海琼表示,在小学阶段,孩子平均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应在1小时以上,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应超过7小时。

“宅”这种生活方式正在儿童中蔓延。一方面,一些父母把孩子圈在狭小范围内,以保证安全和卫生,泥土不准摸,昆虫不准碰,给其灌输一种“户外很危险”的观念。另一方面,父母正试图让孩子更早地接受教育。城市里的孩子往往见多识广、能说会道,但由于被割裂了与自然的联系,会失去感知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感受不到花鸟鱼虫的细节之美,体会不到新发现的快乐,之后就会表现出缺乏注意力等问题。

电视、电脑和手机的普及,更是给了孩子更多留在室内的“理由”。2012年,厦门学生张欣窈研究的课题《“自然缺失症”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调查中问到:“有一项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你到哪里完成这项作业?”对此,88%的同学回答“上网找”。眼下,孩子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看似变得“聪明”,但这只是一些“成品知识”。当孩子们习惯接受“成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遭到了极大削弱。

篇7

其新闻稿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中国在短时间内已经在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促进经济向低碳排放模式转型,既是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的共识,也是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着力点。

在低碳经济的竞争中,中国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其水平或许与中国的男子100米跑差不多。难道中国竟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奇迹,变成低碳经济赛场上的“牙买加飞人”博尔特?

这种奇迹真的发生了吗?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根据气候组织的报告,最能说明中国领跑低碳经济的行业当属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其中,风能发电是“最为风光的”。中国的风电装机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突破1千万千瓦,赶上印度成为亚洲第一,预计到明年还将超越德国和西班牙,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榜眼”。

但“风光”的背后,难以掩盖的是技术的落后和市场的无序。实际上,中国的风电发展并不健康,这大概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在气候组织报告之前一个月,中国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下称“电监会”)公开了一份中国的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电监会组织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专家组成了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专家组在肯定中国风电发展成效的同时,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诸多问题。

例如,中国的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外相比明显落后,仍局限于材料的选用和局部工艺改进,没有形成掌握风电整机总体设计方法的核心技术和人员队伍,变流器、轴承、变浆距等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

换句话说,中国的风机制造企业,至今不过是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组装车间”。

此外,中国企业“组装”出的风机,产品质量和运行可靠性都存在问题,国产机组可利用率与国外同类机型的机组相比明显偏低。

即使是气候组织,也指出中国企业与先进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中国风机制造的领头羊金风科技公司,研发费用“绝大部分用在了样机上,而样机成本的90%以上是零部件采购”。

被气候组织视为中国低碳经济另一亮点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同样不容乐观。

的确,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一批光伏企业,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在2007年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时任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的Alexander Karsner曾举出无锡尚德的例子,试图说明中国的低碳技术已经很先进,并以此怀疑中国要求发达国家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合理性。

但无锡尚德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在光伏发电相关技术方面占据领跑地位。

正如气候组织在其报告中所描述的那样,“中国光伏企业多半处于大规模制造状态,技术含量不太高”。

在光伏发电的上游,即多晶硅材料的生产中,中国企业也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关键技术和设备。

更有甚者,一些多晶硅企业将四氯化硅等有毒的副产品直接倾倒,带来了严重污染,也给“光伏发电”这个清洁产业蒙上了阴影。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消费在外,污染在内”。

过去几年中,风电和光伏成为了投资者的一个新宠。中国很多地方政府官员,也热衷于发展这样的新能源,并当作其政绩。但超高速的增长,很容易埋下祸根。

以风电为例,由于缺乏电网发展规划的支持,很多地方的风电无法外送。在中国西北部的,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300多万千瓦,但其风电的送出方式至今未落实。

电监会的调研报告还描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由于风能资源评估偏差、风电场布局不合理、设备选型不当等因素,中国风电场普遍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亏损。

中国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风能发电和光伏发电的“过热”问题。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指出,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的倾向。

中国的风电和多晶硅“”,让国外的风机制造企业和多晶硅设备提供商成为了大赢家。就现阶段而言,它们才是中国低碳市场最大的掘金者。中国牺牲了市场,却仍未换来所希望的先进技术。

中国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产业,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一定要合理布局,并注重技术创新,而最忌讳的莫过于头脑发热。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低碳经济绝不仅仅是风电和光伏。

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那么,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开发清洁煤技术,理应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

但是,与建设新的风电场相比,开发清洁煤技术要困难得多,大概也不容易体现出某些地方官员的政绩。

此外,如何降低建筑、交通等行业的能耗,控制其温室气体排放,同样影响着中国低碳经济的未来。

在这些方面,中国也远未达到领跑世界的地步。

实际上,气候组织的报告对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中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政策引导,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单纯 依赖行政管理手段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将出现长期动力不足的情况。如果未来政策能更注重整体战略协调、更强调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可执行性,鼓励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市场化手段调节、促进商业模式和投融资方式创新,那么低碳市场将得到更快更稳的发展。”

应该说,中国近年来在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发展上已经取得令人可喜的进步,但要像100米跑道上的博尔特那样傲视群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篇8

安康位于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汉江由西向东贯穿其中。境内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地貌和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蕴育着丰富的农业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近年来,各县区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制品、纺织和医药制造等六大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财政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有效探索农产业加工业发展途径,近期,市工信局组织开展了农产品加工及其魔芋、黄姜、茶叶、生猪、油料、粮食、制药、茧丝绸等重点产业专题调研,并撰写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二、发展现状 (一)全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截止20xx年底,XX市全部农产品加工业单位个数为12485户,占全市工业的77.27%;从业人员46632人,占全市工业的43.98%;完成增加值31.81亿元,占全市工业的38.65%;完成总产值88.67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9.02%;实交税金6.22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9.15%;提供劳动者报酬7.77亿元,占全市工业的34.43%;(20xx年XX市全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见附表1)。

(二)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截止20xx年底,全市年营业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个数为109户,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2.63%;从业人员10877人,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2.91%;完成增加值19.7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4.43%;完成总产值52.1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2.98%;实交税金5.1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4.77%;实现利润3.5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1.97%(20xx年XX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见附表2)。

(三)六大重点行业发展现状

XX市农产品加工业涉及到统计分类各个行业。20xx年,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制品、纺织和医药制造等六大行业完成总产值78.62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88.67%,已成为六大重点行业(20xx年XX市全部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见附表3,20xx年XX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见附表4)。

1、农副食品加工业。包括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加工、制糖、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和其它。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单位数7589个,完成总产值36.51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41.17%。

2、食品制造业。包括焙烤食品加工、糕点制造、方便食品制造、乳制品制造、调味品制造和其他。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单位数784个,完成总产值9.86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11.12%。

3、饮料制造业。包括酒的制造、软饮料制造和精制茶制造。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单位数954个,完成总产值6.22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7.02%。

4、烟草制品业。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烟草制品业单位数22户,完成总产值8.06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9.09%。

5、纺织业。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纺织业单位数132户,完成总产值8.31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9.37%。

6、医药制造业。包括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单位数27个,完成总产值9.66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10.89%。

三、主要特点 (一)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据专题调研资料显示,目前,魔芋、黄姜、茶叶、生猪、油料、粮食、制药、茧丝绸等产业已成为安康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各产业调研报告见附件1-8),其中魔芋和茧丝绸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有相当份额。

(二)龙头企业初具规模

20xx年,全市109户年营业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总产值52.17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58.84%,其中魔东魔芋、江兴医化、雨润集团、新兴米业、安康正大、金福海油脂等龙头企业初具规模。

(三)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20xx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88.67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0.79%,其中,年营业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52.17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3.50%,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

(四)产品结构趋向合理

20xx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涉及统计分类的各个行业,但主要产品只有32种,大都是来自于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并且都属于国家扶持发展的产品,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产品结构不断趋向合理(20xx年XX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统计表见附表5)。

四、存在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

20xx年,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中,个体经营户为11673户,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数的93.50%,而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数仅占6.5%,其中,年营业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数仅占0.87%。

(二)产品附加值低

从加工单位看,农产品初加工单位数较多,深加工和精加工较少,增值能力差;从产品品质上看,大多数产品档次低,包装差,产品品质不高;从产品用途上来看,初级原料产品所占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低。

(三)基地建设不配套

由于基地建设没有跟上,可供加工的农产品不足,造成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过剩。据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仅食品植物油生产能力过剩近2万吨,茶叶生产能力过剩近100吨。其中,秦东魔芋、江兴医化、金福海油脂等大部分龙头企业都存在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问题。

(四)共性问题尤为突出

人才短缺、融资困难和发展环境不尽人意等制约瓶颈一直是工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加之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小、底子薄、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问题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建议意见 (一)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及《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结合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际,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相关措施,大力发展魔芋、黄姜、茶叶、生猪、油料、粮食、制药、茧丝绸等主导产业,进一步促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鼓励和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在规划和建设项目上,实行优先审报,重点倾斜扶持;在企业融资上,积极组织开展银企业合作,解决融资难题;在原料基地建设上,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原料供应,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三)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篇9

(一)机构设置

全县设立卫生监督机构1家,共有卫生监督员14名,其食品卫生监督股室2个,人员8名,负责全县餐饮经营企业的卫生行政审批及日常监管工作。

(二)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主要监管内容

按照行业规定,该县卫生监督机构具体工作有:负责餐饮业的选址、工艺布局、从业人员卫生,食品卫生,发放卫生许可证及餐饮业的日常监管;负责保健食品专营店或药店经销专柜的卫生许可的审批及保健食品的日常监管。

(三)行政工作(许可、监管、执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三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九条至第四十九条、《黑龙江省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黑龙江省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及各类食品企业卫生规范等。

(四)卫生许可情况

全县共有餐饮业339家,其中县城内224家,农村乡镇115家,从业人员1089人。按照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的标准,多数饭店没有达到A、B级标准,少数餐饮业只能达到C级企业标准,而且经审查验收合格并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只有84家。

(五)监管内容

食品卫生监管内容主要是餐饮业及集体食堂的卫生监督检查。对食品企业监管频次是一、四季度季监督,二、三季度月监督。监督检查的内容有从业人员健康证,单位卫生许可证,原料进货索证情况,畜禽肉及其制品使用情况,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食品保存情况,餐具、用具消毒保洁情况,单位卫生组织及卫生制度落实情况。

(六)卫生监督部门尽职尽责

餐饮业的监管工作是长期的、动态的。卫生监督部门在监管中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多年来卫生监督部门对全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准入管理,依法发放卫生许可证,依照职责分工加强监管,确保了餐饮业的卫生安全状况,特别是在各重大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期间,都尽职尽责完成了卫生监督任务,迄今为止未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每年食物中毒发生率也都远远低于5/100000的指标,较好的维护了全县的对外形象和社会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按照现行餐饮业验收标准,餐饮业应按要求事先向卫生监督部门呈报申请,提交设计图,厨房和餐厅的硬件设施设备都有法定标准。但从实际看,都是先开业后申请,以致造成很多业户的设施设备达不到要求。目前餐饮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饭店厨房和餐厅的面积比例达不到有关标准。二是没有做到事前申请,不经验收,随意从事餐饮经营活动的现象屡禁不止,随意性、盲目性从事餐饮业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消毒设施不健全,食品卫生达不到标准;四是卫生制度执行的不好,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淡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较大,餐饮业普遍存在着难于管理的现象,卫生条件和设施存在极大隐患的小型餐饮业占多数,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上存在着流动性较大,不便于健康管理的问题。五是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做的不好,无健康证的人员从事餐饮工作的人员大有人在。六是企业倒闭和新增企业的频率较快,难于监督,不便于监管,餐饮市场变化的节奏加快,给监管工作带来困难,目前处于监管不到位,缺乏成型的监管模式。七是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欠缺和空白及资金、车辆、采证工具的不足,制约了食品卫生尤其是餐饮业监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卫生监督员培训经费不足,知识更新慢,不能很好适应餐饮业监管要求。八是各执法监管部门配合、协调工作尚需加强,执法力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历史遗留的问题,还有人们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全县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餐饮业卫生状况底子不好,D级餐饮业底数偏大,由于社会下岗职工较多,谋业出路少,现实经济状况与监管之间存在相互碰撞的问题。如果一旦严格按标准执行,80%的企业达不到从业要求,就意味着将有一大批下岗职工失去就业机会,依法取缔恐怕引起社会矛盾,这是监管工作最难解决的实际问题。另外,监管部门的人员少,难以达到检查频率,存在监管盲区和死角的问题。

三、关于加强餐饮业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培训学习,增强从业人员依法经营意识和安全意识,增强企业自律。

(二)严把企业准入关,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发证,并严厉查处无证经营行为。

(三)建议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增加监管人员编制,地方财政拨付专项经费,在检测设备上加大投入,确保餐饮业监管工作有一个新的起色,尽快解决监管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以确保公众的饮食安全。

(四)加大《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要采取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积极组织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研讨会,研究餐饮业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并开展专题辅导,使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一个新提高,推动食品监管工作上档次、上水平。特别是《食品安全法》实施在即,将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对餐饮业、化妆品和保健品的监督工作,对于这项新的工作,相关人员要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完成角色转换,争取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餐饮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调研目标、方案设计及组织策划

(一)调研目标

总目标: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黑大各代表性学生样本的餐饮消费结构现状、需求特点、顾客满意度等,以及走访现有经营商家,了解日常经营问题、顾客消费偏好、竞争状况等,综合分析黑大餐饮业市场的总体格局与需求趋势。

分目标:

1.全面搜索黑大餐饮业消费需求现状

2.开展全校各代表性的学生消费者对北黑大餐饮业的满意度的调研

3.适量走访食堂经理和黑大现有经营商家了解经营现状和需解决的问题

4.分析黑大餐饮市场营销现状及需解决的问题

(二)调研对象及形式

根据对黑大餐饮经济的总体分析及对黑大附近餐饮业的整体把握,本次调研以在校大学生及经营商家为重点调研对象,以消费者需求现状与趋势为重点调研方向。采取区域分组调研的形式,集中3天左右的时间进行顾客深度调研和市场扫描及分析,调研方式以问卷调研为主,访问调研及市场观察为辅,间或幽灵实验调研,并收集相关经济与市场的第二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调研对象抽样:

1) 在校大学生消费者 抽取样本150个,抽取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收入、不同口味偏好的代表性样本。

2) 校食堂工作人员 抽取样本20个,其中食堂经历、采购人员、厨师、一般工作人员各分配一定的数量。

3) 黑大附近现有经营商家 抽取样本20个,其中传统中式餐馆、快餐店、奶茶咖啡吧、特色小吃店、火锅店、糕点店等各占一定比例。

调研方式:1)问卷调研 2)访问调研3)市场观察4)电话网络调研5)幽灵实验调研等

调研的主要内容:

1) 在校大学生消费者调研主要内容:现有市场消费品牌及顾客满意度,市场消费数量及层次,消费者对现有品牌的认知与评价,餐饮消费的心理,影响消费者餐饮选择决策的关键因素,餐饮消费的新需求等。

2) 校食堂工作者调研的主要内容:从食堂原料的采购体系,到食品的制作工艺,到食品安全卫生的把关,再到销售的菜色价格,最后到食堂的服务情况,进行大概的了解,并分析其优势、劣势和现面临的问题。

3) 现有经营商家调研的主要内容:经营的餐馆类型、风味,产品的渠道体系,主要经营支撑点,主导产品的促销手段,为顾客服务的原则,经营者现实满意程度,经营者的营销心理,经营者的期望值与要求等。

4) 访谈调研内容:主要了解消费者对小资再现主题餐厅的品牌和产品的理解、评价、建议,以及对他们的偏好进一步掌握。

5) 幽灵实验调研内容:切身的感受23家餐馆的产品、口味,就餐环境,服务水平,卫生状况等,然后分析评价,去粗取精。

(三)调研组织实施过程

调研组共有3人,进行为期7天的黑大附近餐饮业市场调研。

二、调研的主要统计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研共收回有效的在校大学生消费者调研问卷137份、校食堂工作人员访谈笔录20份、学府四现有商家访问笔录20份,通过对上述问卷和访谈笔录的统计处理,辅以调研小组的小结报告,获得黑大餐饮市场调研结果如下:

1. 黑大餐饮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消费量大。

首先,从实地调研的结果来看,黑大外有正规经营店铺及摊位的餐饮店约有101家,其中中式快餐店,传统中餐馆,特色小吃店,西式餐馆,火锅店等等,具体如下表1所示。其次,黑大餐饮也得迅猛发展主要依托黑龙江大学的学生消费者,据有关资料统计,黑大在校师生约3万,消费群体庞大,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每天都出北门吃饭;最后,从黑大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来看,位于南岗区,消费水平还是较高的。通过问卷调研,黑龙江大学在校学生月平均消费在1500左右,又细分为5个消费段,如下表2所示。

图表1

北门餐饮类型及分布情况

类型 中式快餐店 中式传统餐馆 特色小吃店 西式餐馆火锅店 糕点面点店奶茶咖啡吧

数量 16 26 35 3 3 6 10

表2

黑大在校学生的月平均消费分布情况

消费层次 500~800 800~1100 1100~1600 1600~2000 2000以上

所占比例 7.1% 42.9% 45.2% 2.4% 2.4%

2. 主要消费类型、口味偏好明显,重复消费普遍

大多数学生喜欢中式快餐,快捷方便,口味喜欢多样,但比较大众,喜欢在一定时期内重复选择一家消费,基于习惯因素

3. 消费的时间分散,餐饮服务趋于全天

4. 消费主体一般趋于24人,消费能力较高

5. 黑大餐饮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各经营商家之间日趋同质化

6. 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缺乏营销创新

(二)黑大附近餐饮消费者满意度及需求现状分析

1. 食品安全卫生是消费者选择就餐地点的首要因素。

2. 消费者的口味习惯和偏好主要倾向于家常菜,大众口味中又偏辣

3. 产品质量及服务是影响消费者选择就餐地方的主要因素。

4. 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认知理性,学生消费水平较高,也比较稳定

5. 消费者对就餐的食品卫生安全的满意度低

6. 消费者经常光顾的餐馆比较集中,如快餐店温州饭摊,传统中餐馆有得意楼、三合缘等

7. 大多数消费者对餐馆提供的直接而实惠的促销方式感兴趣

8. 宣传优惠单是消费者了解餐馆信息的主要渠道

9. 大学生消费者一般以小群体消费为主,对新鲜时尚的事物感兴趣

(三)黑大附近餐饮店经营现状及分析

1. 不断有新的商家参与黑大餐饮市场竞争,同时也有商家的退出,形成当前相对平衡而又微妙的关系。

2. 众多餐馆的环境、规模、菜肴种类、价格及服务差异不大,趋于同质化

3. 在目前国内物价水平上涨的情况下,各餐馆包括校内食堂,部分菜品价格有所上浮,涨价的菜式一般以肉类为主,平均涨幅约20%~25%,成本有所增加

4. 黑大餐饮行业缺乏规划引导,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食品安全卫生得不到保障

篇10

一、组织开展情况

为确保此次调研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辖内机构高度重视,迅速开展,均按照调研通知要求成立了分管领导任组长,统计条线、业务条线和客户部门、办贷机构有关人员为成员的调研小组,严格对照通知要求选定调研企业,着专人进行沟通对接,就企业的实际信贷需求等认真填写了调查问卷,并做好相关记录,将调查情况充分与业务实际结合再次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形成调研报告。

二、总体调研情况

当前企业因疫情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国内市场需求下降,订单减少、库存压力大和资金紧张;针对疫情影响,企业主要希望政府出台阶段性免征企业增值税及附加、社保费,降低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率,提供稳岗补贴,提供房租、水电费等补贴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也希望出台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贷额度,给予贷款周转、展期和降低抵押条件或提供信用贷款等金融政策。

三、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原因。

调研中发现,疫情期间辖内小微企业发展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养殖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工复工时间受限,原材料供应不足,几乎没有经营利润。2020年前三个月,小微企业经营运作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与工业、农产品加工、项目工程等传统增长模式相关的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金困难,因此部分小微企业具有一定信贷需求,但是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主要原因是辖内大部分小微企业从贷款的门槛、流程需求、抵押担保要求以及对风险的容忍度方面都不符合信贷条件。这类小微企业客户本身生产规模较小,销售渠道狭窄,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比较粗放和薄弱,无充足的抗风险能力,对于类似疫情的不可抗力因素,缺乏有效应对措施。虽然随着疫情期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税清费、返利退息、利率下浮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持续发力,企业资金得到了部分回笼,面临的部分支出也相应减少,生产经营压力有所缓解,但是因不符合准入标准,难以与专业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农商行)的贷款服务相对接。

四、提高有效信贷需求的相关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大力支持中小型金融机构。从调研情况和实证分析结果看,市场定位更加明确的农村信用社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效率远远高于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机构点多面广,具有信息、成本、管理等优势,与小微企业更加“门当户对”。既能增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又能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竞争性。因此,市场定位为小型、微型企业的农村信用社可以有效提升银行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工作效率。完善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建立适合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解决中小微企业授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和完善与中小微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模式,合理调整信贷投向,充分发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主渠道作用,突出支持地方重点中小微企业。

篇11

二、突出五学措施,强化学习效果。

为了确保学习培训不流于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结合实际,采取五种形式狠抓了学习培训。一是加强引导主动学。通过"动员会领导讲、座谈会群众讲、讨论会党员讲、交流会定人讲"的形式,对规定学习书目和分局编印的《科学发展观基础知识手册》,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读、扎扎实实钻。130多名党员干部主动参学,人均记学习笔记1.5万字以上。二是开辟专栏交流学。在分局红盾网站开辟专栏,及时学习材料、相关文件、学习动态、心得体会等,要求干部挤时间浏览学习。目前,已学习动态45条,上传学习材料20篇、文件15个、党员干部学习心得体会文章256篇。三是专题讲座辅导学。邀请区委党校、区委讲师团的专家学者对全局干部进行了为期6天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培训和在工作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辅导。目前,全局举办各类培训讲座、辅导报告20场次。四是领导干部带头学。分局党组成员自觉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坚持"六带头",即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做辅导报告、带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带头查找问题、带头解决问题,用自己的行动为分局干部作出了表率。五是支部组织互动学。以各支部为单位,采取科室(业务小组)领学、班子成员辅导和干部全员参与的心得交流、观看专题片、网上答题、集中测试等形式,形成了领导带头、党员示范、干部参与、整体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突出五个关键,深化调研讨论。

分局党组将调查研究作为摸清情况、寻找差距、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基础性环节,着力抓好五个关键,确保调研取得实效。一是把握三个视角,精心确立调研专题。坚持立足全局选题、针对差距立题、注重实效定题的原则,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职能,更好地服务全区经济发展大局"等31个调研专题。二是注重"两下两上",扎实开展调研走访活动。按照"带着问题下去、找到原因上来,带着课题下去、形成思路上来"的要求,分局领导干部躬亲实践,深入企业、经营单位、基层工商所、农户求策问计。目前,分局领导到基层工商所和企业中调研18次,各部门负责人及干部走访企业550户、走访农户430户。三是深刻分析思考,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在扎实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寻找可应对良策,31个重点专题全部形成调研报告,为下一步制度机制完善创新打好了基础。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及"七个征集"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止目前,发放征求意见表和调查问卷550份,梳理意见建议4条,征集科学发展金点子63个、群众语言54条、群众意愿22条、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现象11例。五是着力"五体现",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采取定专题、定时间、定地点"三定"措施,通过人人发言,讨论交流,做到"五体现",即将解放思想成果体现到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服务全民创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体现到创新和完善监管机制、加大专项整治和市场监管力度上来;体现到创新和完善维权体系、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上来;体现到创新和完善执法体系、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水平上来;体现到创新和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