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0 19:50: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意义是两方面的,首先对于老师而言,由于学生具备数学学习的思维,所以在理解力和自主学习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老师的教学压力就会得到相应的下降,也就是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降低其工作强度,对于老师而言具有减负作用。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可以加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将变得更加轻松,而且学习效率会得到明显的提高。综合而言就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可以缓解老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进行不同类型问题的总结和分析。经验总结法简单而言就是利用过去的学习经验总结出相应的学习方法,然后利用在今后的学习中,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小学教育中可以普遍推广。例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会涉及应用题的计算,在应用题的计算中,有几个类型,比如时间计算、距离计算,还有速度的快慢比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比较凌乱,但是通过总结发现,其实都具有一致性,即这些问题的计算都可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式,也就是说在解决应用题的时候,只需要把数量的关系建立好对等的方程式,所有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可以触类旁通地解决其他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利用经验总结法培养数学思维,主要是要找到数学问题中的一致性,在一致性的基础上总结解题方法,促进思维的养成。
2.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数学学习中,发散性思维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利用发散性思维可以扩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说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会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这对于综合开发学生的思维结构意义重大。利用自主探究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的配合,即要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开放式教学的手法。比如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布置任务,让小组来进行讨论和学习,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自主交换想法,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授课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程进行相应的提示和指点,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这样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会越来越强,考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课前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笑话或者故事,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导入《南辕北辙》的故事,可以向学生播放《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录音,然后让小学生思考这个故事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很多学生会考虑到,如果方向不明确的话,只会越来越偏离目的地。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列举日常生活中去图书馆、公园、学校或者游乐园等情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位置与方向”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引导小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数学是一门应用性、逻辑性、科学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数学概念、定理、计算公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很难理解、记忆,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小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自己家里电视、桌椅的宽度、长度,然后计算电视机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引言
众所周知,由于小学教育的独特阶段,教育学家们普遍认为小学教育的教育任务与初、高中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初、高中教育普遍被认为是片断性课程与系统性课程的结合,即在完成其基本阶段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为后续教育阶段做好充分准备。而小学教育则在其基本阶段教育与后续阶段之间划了一条严格的界限,也就是把小学教育的入门性提到了首位(1)。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并不在于庞大、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高效率的教学速度,而是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能力。作为基础性学科的数学学科笔者认为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教学中要培养的不仅仅包括计数、运算等外显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在的基本学习理念。接下来笔者将就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培养展开论述。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树立起合作理念的必要性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优势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数学学科构建与发展,在不断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育传统。(2)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行下,随着对外教育研究交流的推进和我国少年学生在国际测试和竞赛中取得的不俗成绩,我国的数学教学经验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1.我国少年学生解题能力强:在小学数学常规教育训练下,我国小学生在有特定时间、情境压力的数学竞赛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技巧并有其独特、高效的解题技巧。
2.我少年学生数学基本功扎实: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重视对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中国少年儿童的数学计算能力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
3.学生具有严谨的数学素养:中国学生在经常性的课内课外数学训练中,对待数学态度严谨,可以按照其规范的思维模式进行数学学习。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局限
由于小学数学教育缺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自主讨论研究的氛围与动力,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通过教师的单一传授获得,小学数学教学缺乏活力,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受到教育界认识的普遍重视。
1.学生思维固化,缺少创造性思维:在长期以考试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下,学生解题模式常常有着格式化、规范化的倾向,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以及自主思考的发展。
2.对数学的应用停留在竞赛,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我国少年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出现学校与现实的脱节现象,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数学技巧解题,却缺乏对现实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
3.少年学生缺乏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练习与学习多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对数学的魅力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探究的自主性。
(三)新时期世界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大势(3)
21世纪是发展、改革的新时期,世界各国为获得期人才优势地位努力开展教育尝试与改革,世界小学数学教育的普遍倾向可以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1.扩大数学的应用范围,丰富数学教学目标
2.更新数学教学反方法、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
3.多种途径考察数学学习效果,调整数学考试内容
4.鼓励数学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理念的经验总结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理念的培养不同于基本数学技能的培养,它是一种深层次的的、有关潜意识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培养,是一种长期性的习惯培养。对如何切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问题作了如下整理与总结。
(一)校内合作学习训练
1.课堂合作:学生在课堂上可依据划分好的小组对老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采取合作方式,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合作分工,例如有人负责讨论观点、有人负责纪录要点、有人负责成果展示等等。小组可以每节课按照一定顺序交换分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训练学生倾听、讨论、记述、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2.课下合作:对于课上不清楚的问题,除了鼓励学生向老师求助外还要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倡导不同层次之间同学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杜绝小团体意识。
3.合作效果检查机制:通过定期统计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表现、课下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措施,对合作效果明显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帮助合作效果不明显的同学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二)校外合作学习拓展
教师要定期为学生提供课外研究性课题,课题选择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既不能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也不能远远超出学生现有水平使学生丧失信心。课题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客观上便会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合作对象进行合作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家长发挥独特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合作中的问题困惑,既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功效,同时促使学生感受积极性学习的乐趣。
四.合作学习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过程,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因而要使合作学习不偏离初始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便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指导。
(一)合作组的人员构成要符合协调性原则:分组要避免同一水平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要合理分配学习成绩较好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得以弥补自身弱点,同时也可以使学习较好的同学多角度地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潜在问题。
(二)避免刻板印象对交流合作的影响:老师要鼓励小组合作中学习不理想的同学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能仅仅是好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弱势学却只能在一旁倾听而不参与互动。
(三)合作过程要避免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其创造力,因而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形式要相对自由而不能死板硬化。
五.总结
记得伟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学生外尔曾经这样描绘他的老师:“希尔伯特这位吹笛人所吹的甜蜜的芦笛声,诱惑着许多老鼠投入数学的深河。”希尔伯特所传授的内容不仅仅是数学,更是他对科学的信念以及对理性和科学的热爱。今天作为数学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们是多么憧憬这样的境界啊,而要真正挖掘出数学的无穷魅力,便要从小抓起,给予学生自由、开放的交流空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参考文献: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载体,设置有效的合作学习线索,科学组织合作探究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数学课堂上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一、科学开展分组,搭建合作学习良好载体
小学高年级学生基本或已经进入了青春前期,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上表达和参与的欲望更为强烈。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合作学习小组,采取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首先是在人员的数量上合理控制,每一个小组的成员保持在6-8人,全班一般分为7个左右的小组。其次,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笔者兼顾到了不同层面,尤其是将学困生均衡地分布到每一个学习小组里面,保证他们能够在小组里面得到帮助,尤其是在学习技巧与思维方式等方面,实现帮带效果。另外,为了保证合作小组的作用充分发挥,笔者强化了对每一个小组牵头学生的业务培训,指导他们如何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独立思考,如何组织相互讨论、辨析,更好地驾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二、引导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自主获取答案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充分思考与合作,集聚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点正是合作教学的精髓所在。如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内容时,笔者采取实验操作、思考题引导、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逐步突破,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并要求学生按照小组为单位,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进行“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灌沙实验”,学生在圆锥里灌满沙子,往圆柱里面倒,连续灌装直到圆柱灌满为止。要求学生将这样的实验反复两次,确定结论一致之后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实验结束之后,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1、圆锥要灌注几次才能够将圆柱灌满?2、两次实验结果一致说明了这一结论是否具有可靠性?3、从这一实验说明了同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是什么关系?4、尝试用字母公式来表示圆锥体积计算方式。”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对于“圆柱体积为同底等高圆锥3倍”的结论已经确认无疑,并进行研究分析,从这一关系中推断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1/3 ×底面积×高”,学生依靠自己的操作、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主获得的学习成果掌握更为牢固。
三、倡导集思广益,拓展学生思维方式方法
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与拓展,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方向与目标是正确的,多几种方式也未尝不可。借助于合作教学这一自主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维的角度方面更要深远和宽广。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一题多解训练,致力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下题:“某筑路班组进行农村道路施工,前6天修筑了112米,以同样的速度继续施工,继续用了15天结束工程,这条路一共多少米?”在这一题的解题中,具有多种方式与途径,笔者启发学生从不同方式进行思考与解答,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探究出了归一法、比例、分数以及列方程等不同的解题方式。归一法:先计算出15天修筑的道路长度,然后加上前6天修筑的长度,合计为道路总长度;比例:利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规律,确定共组效率确定的情况下,时间与总量为正比例,设15天修筑长度为x米,224÷6=x÷15,得出道路总长度为x+112;分数:先计算出修筑道路的总天数,接着计算出6天在总天数中的几分之几,以112米除以这样的分数,即可得出道路总长度;方程:设道路总长度为x米,(x-112)÷15=112÷6,可得出结果。通过这样的思维引导与拓展,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不同的解题方式,并且极大地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四、组织技巧交流,发挥先进经验辐射效应
高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总结与提炼能力,尤其是结合自身的学习基础、思维特点等方面因素,归纳了许多实用性较强的数学学习经验,组织学生将这样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出来,能够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技巧,起到汲取众长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将各种教学刊物中介绍的先进学习经验向学生进行传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经验的介绍交流活动,学生走上讲台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学好数学的,这一环节重点发挥好数学学习优秀学生的经验介绍以及数学成绩进步较快学生的经验介绍,这两种经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全班学生数学学习技巧的进步。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以及人体生物钟知识,指导学生把握好一天之中最为理想的数学学习时机,以及科学规划自己的复习频率、批次,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效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合作教学模式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尹美霞.“小组合作学习”再认识——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考试周刊.2011(40)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一、强化认识
小学数学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的时候培养学生做人的品质,想要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实现有效的学习,需要广大数学教学共同研究讨论具体做法。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思想上明确学生课堂地位的变化,要转变之前学生被动性倾听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和教师交流合作替身教学效果。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引导其开发智力,肯定学生的观点,解放其双手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其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发展,以此呈现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是教学活动最关键的一点,课堂教学目标不仅能够遇见教学效果,还能够作为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参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学目标的明确表述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极为重要,要保证目标适当并且符合实际发展状况。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确定,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方法,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确定。
三、构建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分析要研究学生所经历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或情感体验,研究其在数学知识掌握、能力构建、情感形成、态度发展和人格培养过程中体现的价值。新环境下的有效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法,开始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设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现个性化的数学学习。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
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构建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认识,使其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保证问题的形象性,实现其层次的推进性。只有形象生动的问题设计才能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回答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尽量设计出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循序发展,实现数学问题的顺利解决。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尽量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其主体能力,引导学生勇于尝试,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实践之后能够完成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化,这种知识认识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认识,这样才能让知识掌握的更为长久稳定。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在向学生介绍周长的相关知识之后,学生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也就是求四条边的和,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特点展开性质研究,进一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教师在给予一定的指导,带领学生总结性质、归纳定义,确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正方形的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研究探索正方形周长的特点,确定其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带领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是以其行动为开始的,不重视实践和思维发展的练习,就不能实现思维的有效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一件事物展开细致的观察、深入的分析、形象的比较所总结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会让其形成深刻的印象,之后所展开的抽象思考和只是概括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吸收。引导学生分析规律性的知识内容,研究其特点,在发散其思维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实践动手活动能够提高课堂的活跃氛围,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更多的学习体验。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细致设计构建有助于教学实施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知识内容,更能够强化知识概念给其留下的印象,使其牢固掌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寻找能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安排,尽可能的让学生结合多种感官认识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以此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其从多向思维的角度研究问题,使其实现思维的发展,强化其动手能力。
(四)有效的练习设计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要通过难易适中、层次性强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深化知识理解,实现思维发展。
四、结语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教学,实现手、脑、口全部参与的学习过程,提升其能力,保证其获得知识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小学数学的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以老师的教学为主,老师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传授给学生。随着教学改革的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老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那么,到底该如何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呢,下面笔者将进行深入论述。
一、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改革的原因
小学数学的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学生进行数学启蒙的最主要的途径。而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关系着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也能够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优化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是很抗拒的,这便是因为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没有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没有找到良好的数学学习的方法。为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教给学生知识,知识是非常浅层次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数学的学习有一个乐观积极的态度。当然,老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有很大弊端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囫囵吞枣”的,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还没有把知识完全消化就直接咽下去了,这样的教学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也不能够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没有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力,而且还太过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导致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由此可见,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就是为了寻找到更好地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使其发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继而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小学数学进行改革的有效策略
1.互动教学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非常落后的,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课堂的参与度非常低,老师们只关注自己对知识的传授情况,没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很多老师都以为教学是一个单向性的过程,只要自己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自己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其实不然,相比过程而言,我们更重视结果,老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增强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也能够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跟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比如说,老师在教学生认识一些数量单位的时候,在告知学生这些数量单位之后,要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些数量单位的认识。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在这节课中存在的疑问,老师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来了解学生对数量单位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学这一节课的时候只是告诉了学生有哪些数量单位,因为他觉得这节课的内容很简单,没有什么值得详细讲解的。结果在学生做题的时候,发现学生根本没有弄清楚这些数量单位的意义和运用情况,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2.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也走进了小学课堂。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化,还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放一些视频、图片,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提高很多。基于此,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的“认识物体的图形”一课的时候,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很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东西,例如篮球、饭盒等,通过让学生看这些图片,让那个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拉进数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够使得学生对图片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综上,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们更应该积极响应教学改革的号召,在教学中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的游戏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刚接触小学教育方式的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考验,因为小学生心智未成熟,注意力差,自控力不足,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因此,教师很难将所有学生都做严格控制,而教师分散在管理学生上的精力较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对一些抽象定义、数学公式的教学,学生只有充分投入其中才能有效吸收知识。
自古以来,不少教学工作者和教育家就对游戏教学模式赋予高度评价,例如柏拉图就以其独特的先见之明提出游戏是引导小孩子学习天性的有效途径。游戏与数学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活动,但小学数学的游戏教学模式就是应小学生的特性而产生的。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模式即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先展开一些具有趣味性又充满数学知识的游戏活动,通过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游戏模式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在游戏中获取更多数学知识。[1]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帮助教师节省管理时间,提高教学速度,还能使学生随之进入学习状态,增强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的游戏教学模式开展的有效性
1.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时发现,小学生的独特天性让大部分教师都十分头疼。调查显示,教学工作中教师最大的阻碍就是难以调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是各项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小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学习态度,教师就会花大量时间用于对小学生进行纪律管理,难以按照预定教学速度进行教学。
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游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会先随教师进入游戏中,通过有效的游戏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产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做合作研究,得出结论。根据笔者教学观察也发现,进行游戏教学也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将学习和游戏有机融合到一起,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形状”一课前,教师可以拿出一些不同颜色的图形,如一个红色的圆形代表1,蓝色的圆形代表2,红色的正方形代表3,蓝色的正方形代表4,按照这种方式将图形做数字编排,先由教师向学生做图形介绍,再开始游戏状态。由教师不断变换图形组合,让学生按照记忆计算出数字总和并做快速抢答,在游戏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被激发,并在学习中锻炼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一举多得。
2.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而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中,数学意识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做出正确的数学表达。有些人认为数学与生活毫不相关,除了上街买东西需要简单的数字计算,其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难以得到运用。这就是由于数学意识的缺乏,其实数学就存在生活中,反之,学好数学也能有效运用在生活中。[2]游戏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数学学习的意识,教师也应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例如在开展“除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让学生做小组任务分配。如果全班有48人,可分为4组,12人为一组,让学生计算有多少种分小组方法,并根据实际任务所需人数做选择再让学生完成相应任务。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按总数做除法算数的数学方式,还能够学到按照实际需要选择有效方式的能力,方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中,学生可以按照课堂进行的方式做分组选择。
3.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在工作中不断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这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社会需要更多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创新能力成为考核中的重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帮助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游戏教学模式中,合作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中一个亮点。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中的三角形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小组合作,探究两个等大三角形能够有多少种组合情况能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教师让学生事先准备卡纸,在课堂上用剪刀剪下平行四边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比较在平行四边形的构成中,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组合对平行四边形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在这种游戏探究中,前后桌学生就能够形成合作关系,有交流有合作,激发每个学生的思维,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总会有新的想法产生,在拼、剪、凑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得到有效激发。而通过这个游戏,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构成性质和不同三角形的特性,这对学生日后在生活中运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有效性做铺垫。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模式是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把握好教学与游戏两者间的关系,帮助用游戏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又要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之余积累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完成教学任务,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91
小学阶段是学生为数学学习打基础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努力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并使学生们养成自觉学习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对于我们自身的数学教学来讲都是比较重要的。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教师们在数学教学中也开始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如何根据最新的形势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扎实的根基,如何更好地根据人才培养新标准制定出最适合学生们数学学习的新的教学策略等,这些都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背景下作为教师群体来讲需要努力的方向。那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我们自身的数学教学能力呢?笔者结合对于新课改的相关了解和自身对于数学教学的一些经验总结,总结出了几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大家接下来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所受益。
第一,加强教师群体对于新课改的理解,进一步结合新课改下针对考纲和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素质。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行使得教师们以往所坚守的教育教学方式面临着革新的“命运”,想要使得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教育教学形势下的需求就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且还要不断地汲取新的“营养”,不断地改良自己的教学方式以便于更好地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
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教师们也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其中有成功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很多教师一直是在不断地摸索着前进的,这对于教师来讲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实验来不断地汲取和总结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学生却不应当成为教学方式改革的实验品,因为有句话叫“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我们不能将学生作为屡次教学方式实验的样本,作为教师来讲,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首先应当是主动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新课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积极的参加校方组织的关于新课改的相关主题讲座和相关教学培训班,不断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方式,并学以致用,及时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总结和获取到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再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这才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做到的地方。
第二,营造相对和谐而具有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构建友好而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了解,采取最适合班级学生们学习的教学方案,并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环境的好坏也能够影响到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高低,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年龄相对小一些,对于很多事情的喜好往往具有主观性,对于自身所处于的环境评价的高低对于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也是具有较大的影响性的。比如说,如果我们给学生们营造的是一种比较宽松而且自由的教学氛围,那么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也会慢慢地放下内心的芥蒂,逐渐舒缓自己的紧张情绪,继而慢慢地放松自己,让自己开始适应这个教学环境。在一种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学生们也会比较容易敞开心扉,与教师和同学讲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意见之类的话语,这对于教师们接下来更好地开展好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工作来说也是非常有效的。当然,除了一个好的教学环境之外,我们还要通过努力与学生之间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来赢得学生们对我们的认可,在对我们产生了比较好的印象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好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较之于师生关系一般的班级来讲,如果教师本人能够在个人形象和教学方法上得到学生们的普遍认可,那么学生们在教学中最直观的反应就是会认真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并且期待通过好的表现来赢得教师们的喜爱和认可,这样的话教师们的课程授课也会得到好的结果,对于教师个人授课水平的提升来讲也是比较有利的举措。因此作为教师来讲,我们要努力赢得学生们的喜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照顾到学生们的感受,不断地寻找更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做到微笑示人,让学生们对我们自身产生一种好的印象,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有针对性地提升个人的授课水平会使得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为轻松一些,也会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为科学基础的数学学科,课程的研究和改革尤为突出与重要。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美术能刺激儿童的感官,以唤醒儿童的表达欲望,数学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美感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挖掘数学的内在美,怎样用美去感染熏陶学生,使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尝试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拟进行“小学数学与美术整合的研究”实验。
2现状分析《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人的塑造、人的建构、人的发展始终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它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辩别力。
3课题界定《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本课题就是通过数学与美术的联系,让数学发出美的光辉,发现数学的美,学习美的数学,放飞美的梦想,拓展数学思维。
4研究基础我们学校是玉州区乃至玉林市最大的小学,是玉林市的窗口学校,拥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有资金、设备、科研手段,本特别是我校拥有一批科研知识丰富,领导能力超群,极力支持教师工作,帮助教师成长,深受教师爱戴的好领导
本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均是我校的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从教多年,教学功底深厚,具有出色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参加课题实验的热情很高,把搞科研当作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积极性特高。有诸多优厚条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作为小学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数学本学科的科学美、艺术美,而且存在着数学教学美。数学教学美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来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通过数学教学审美活动,可以极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通过美的熏陶,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对小学数学与美术整合的研究,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综合能力的需要;是使学生凸显自主,张扬个性的需要;是使学生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需要;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的需要;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需要。
6研究内容构建数学与美术的整合,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行、综合性和选择性;以美术为契点,将数学与美术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美术说数学,以美激情,以美启智,以美促能
让学生用图画表示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在“画数学”的活动中品位着知识的魅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做数学的乐趣。这样,数学的应用意识将在生活中觉醒,数学的创新意识也将在活动中萌发;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在实验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研究。超级秘书网
7研究目标和方法因为数学与美有着独特的联系
所以我们实验和研究的目的要认真研究美术与数学的内在联系,潜心挖掘数学之美,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美的教育,用艺术的教学手法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图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用美术的形式对数学进行构思,引导学生学会将数学内容向生活延伸,张扬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发掘每个孩子的多重潜能,自己去寻找美丽,发现美丽,欣赏美丽,使学生乐此不疲。初步构建小学数学感性培养与理性培养和谐发展的教学新模式,拓广小学数学美育研究的新视野。通过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美的感知力,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边研究边实践,采用文献研究法,自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验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8实施步骤
8.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成立课题组,制定方案,积极搜集资料,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
8.2尝试阶段(2007年3月至12月)尝试教学改革,极力挖掘教材的美,在班级中实施操作。
8.3发展阶段(2008年1月至9月)完善教学改革,利用多种形式,如探究讨论、学生专访、主题实践等方式,提高数学艺术,让数学与美术手拉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广阔的天空,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8.4总结阶段(2008年10月至12月)全面总结验收,撰写课题报告及专题总结,接受验收。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实施中边实践边总结,力求形成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方案、实验报告、论文,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
9经费管理自筹经费
计算教学:计算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学计算的特点恰当的运用运算性质和定律,并选择较为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过程让数学计算更加的简便。解决问题教学:让小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理解数学学习问题,并且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数学学习问题,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计算教学就是学生通过数学计算学习,培养自身的记忆力、注意力以及观察能力,同时计算教学也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灵敏性。通过对学生进行计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细致、严格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对学生的记忆、观察、思维等能力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解决问题教学的内涵主要是改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教“题”而忽视教学“应用”这一现象。通过开展解决问题教学研究,主要是让我们教师能够站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应用题教学,以此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让问我们的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目标。
二、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及观点)
(一)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刘鸿坤、张奠宙教授在他们所著的《数学教育学》里的“数学教育中的计算与问题解决”中,对什么是数学计算及问题与习题的区别做了很好的探讨,依据他们的理论观点,张维忠老师将其主要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问题属于一种情境状态,这种情境状态会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一定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且学生在当前的状态下还没有完全理解和确定的解答方法和法则;第二,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不包括常规的数学教学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数学计算问题和数学的应用题;第三,在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状态下,如果能够给学生构成学习困难就必须的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障碍性,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找到计算出的问题的程序和答案;二是可接受性,主要说的是对学生的“数学计算练习”是否能够接受这个问题,这表现出学生对计算及解决问题的兴趣;三是探索性,对于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能否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二)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领域专家乔纳森(David.H.Jonassen)认为:“问题一般包括两个关键性的特征:一是问题应该是某种情境下的一个未知实体(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乔纳森所提及到的情境其含义是从规则系统的数学计算问题到争论不休的复杂的社会实际问题,其范围较广泛。美籍匈牙利的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对“问题”做了明确的界定,并从数学计算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分类。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所谓的问题就是意味着要去寻找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一个可见不立即可及的目标。”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研究重点
(一)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学生层面。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计算的准确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2、教师层面。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在理论讨论和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提醒数学额教师在关注“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参与、重视学生的主体探究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学校层面。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挖掘教学资源,科学整合,形成小学数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各年级深入、均衡、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二)课题研究内容
1、面向每一位学生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应体现学科的实用性,而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计算的准确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将对学生的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计算教学内容),还应该利用教学内容来开发学生智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数学保持较高的兴趣。
3、强化探究性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以数学理论学习与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相结合为主要目的,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倡导实用性
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学生面临的计算“程序”将越来越复杂,“过程”将越来越繁琐,更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从教学内容的时空来看,大量的数学学习已不再是学生在枯燥、无兴趣的氛围中学习,现已将单调的计算教学融入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营造趣味性
兴趣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内驱力。为此,作为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小学数学教学,其教学理念的设计应形式多样,力求借助于多种感官参与下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在兴趣驱使下的问题探究与创新的过程。
6、体现独特性
小学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的设计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
(三)课题研究重点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改变传统的单纯的技能性的训练和机械、重复的强化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增强计算的实践应用,体现计算教学的实践意义。在计算教学中创设并提供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运用计算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实现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结合,并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思路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理念与文献资料结合在实践操作层面逐步感悟,积累经验,总结升华经验,形成系统理论,以点带面,将辐射面逐步扩大——由实验班辐射到每一班,由精品课辐射到每一堂课。
(二)课题研究方法
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搜集、查阅文献资料,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确保研究取得实效。
1.调查分析法。
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就小学数学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找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理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一些新的适合当代素质教育的方法。
2.文献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中注重搜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就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相结合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和研究。
3.行动研究法。
从表面上来看,小学数学的学习似乎很容易。毕竟小学生们听从教师的安排,也对数学课堂感到新鲜。但是学生们的新鲜感能够保持多久,他们能否适应教师的安排,他们从课堂上能够吸收多少知识。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们的思量。就个人观点而言,我觉得小学数学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向学生们传递数学基础知识,还应该挖掘与培养学生们的特质,同时也要完善教师授课本身的教学特质。因此,我建议教师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质培养。
一、流畅性
从教师的教学特质而言,流畅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中一方面是指课堂讲解的流畅性。课堂的流畅性能够给学生们带来如沐春风的感受。虽然对于小学生们来说,不会从课堂的流畅性追究到教师教学思维的敏捷、充足准备等等,但是他们能够体会教师教学的胸有成竹,从而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如此情况,教师们能够感受到课堂上学生们对教师的依赖,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可见,保证课堂的流畅性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作为教师,即使数学知识对于我们来讲是小菜一碟。但是,为了保证课堂的流畅性,教师们必须做好课前准备,从知识点本身到举例,再适当地融合实际生活中的故事。丰富、流畅的数学课堂在抓住学生们眼球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进行了数学教学。流畅性另一方面的意义即非单一性,这对于课堂是十分重要的。总结多年数学的教学经验,经过与小学生们的相处,相信大多数的数学教师都能感受到小学生们的兴趣方向。由于他们的天真、幼稚与天性,他们喜欢的是多姿多彩的课堂。沉闷的、单调的数学课堂即使能够控制学生们学习知识的情绪与氛围,但是教学效果方面也是不太理想的。因而,保证课堂的非单一性是数学教师们需要注重的教学特质。满足小学生们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游戏、参赛等环节,诱导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数学。课堂的流畅性又是为了培养小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流畅性即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理解概念、表达概念。思维的培养应当从小学生们抓起,从而锻炼他们的反应与应变能力。作为教师,无论从学生角度,还是从课堂角度,我们都应当注重流畅性。
二、变通性
变通性即灵活性,也是指思维的跳跃性。懂得变通性的人会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从一种思维跳跃到另一种思维,从而达到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水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自身的变通性。首先,教师们要学会在课堂上变通。的确,为了保证课堂的流畅性与教学进度,教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已然做好了教学安排。但是,教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考虑,特别是针对小学生而言。就个人观点,我觉得成功的一节数学课需要“人和”这个重要因素,即学生们对数学课的兴趣。举例来说,如果在数学课之前,学生们刚刚结束体育课。相信在课堂上,他们的心思还在操场上,还在飘荡。处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们需要及时做出教学调整,不能按照备课本上的程序走下去。教师们应当及时变通,以一种引起学生们注意的方式提出教学话题,然后当学生们的情绪融入之后,再行接下来的教学程序。这就是简单的课堂变通。变通性还要求教师们在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时运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理解方式。因此,对于教师同样的讲解,他们对数学还是存在着疑问。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们需要变通自己的讲解方式与态度。对于反应能力慢的学生,教师需要耐心地、详细地解释;对于调皮的学生,教师需要严肃的态度;对于害羞、不自信的学生,教师要鼓励、表扬。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讲解与教育,教师们平时应多观察、了解学生,从而才能更好地运用变通性。当然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培养人才,培养学生们的变通性也是教师的责任。变通性的培养将会为创新思维的塑造奠定基础,希望教师们能够引以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