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6 14:17: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会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管理会计运用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会计的职能是包括反映、监督和参与经营预测和决策。财务会计主要注重前两个基本职能,而管理会计注重预测和决策。管理会计在经济业务活动过程的主要目的有四个:一是预测,为编制财务计划提供依据;二是控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核算并跟踪管理;三是决策,通过核算结果对可选方案提出最优方案;四是评价,对实际业绩进行考核并为下一会计期间积累资料。管理会计运用于会计的一些方法,为规划、决策、控制与考核提供资料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最终决策依据。管理会计偏重于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投资渠道、培养方式等教育体制状况不一。但财务管理模式基本大同小异,大都采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很少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未能行使管理会计的职能。面对各种不同的条件和对象,如何运用管理会计的内容进行规划、预测、控制、评价是现今财务管理的一项主要目标。管理会计中独特的预测方法,可以根据各种不同备选方案选出最优方案,进而可以为高校投资发展决策,制定招生计划及确定最低收费标准等提供决策依据。因此,高等学校在其经济活动中充分运用管理会计这一手段,对其经济活动加以反映、监督、预测和控制,从而提供决策的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一)投资决策的应用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大多数高校需要扩大办学规模,投资需求大。如何能使资金增值,避免财务风险,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实现低成本扩张,将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可以运用管理会计中的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两个基础概念进行决策分析。如果将资金存入银行,可以获得利息,几乎没有风险;如果将资金购买股票,可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几倍的报酬,但风险却较大。高校财务管理可以运用概率分析的方法对风险和报酬做出科学的比较。以现金净流量,内含报酬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多元化投资策略,优化投资组合,形成一个财务风险相对分散而投资效益达到最大点的投资组合。管理会计中的投资决策方法将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预算管理的应用
管理会计的规划控制职能主要是通过全面预算来实现,其中财务预算处于核心地位。目前,大部分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时,一般是以以前各种费用的实际支出数为基础,对预算期内的变化因素进行调整来确定。这种做法的一般缺点是将原来不合理的费用支出甚至错误决策带来的不必要支出继续存在下去,从而继续造成浪费,既不符合真实性,也缺乏客观性。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由于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原则,支出又不尽均衡,如一次高额购入大型实验设备即作为设备购置费一次列支,而不是以折旧形式计入成本(支出),以“以前实际支出数”为基础的不合理性显而易见,或造成经费支出浪费、或造成经费安排不到位。零基预算就是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或者说,零基预算是写在“白纸”上的预算。这种编制预算的方法不从原有的基础出发,根本不考虑基期的费用支出水平,一切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来考虑各个费用项目的必要性及开支规模。具体到高校就是要根据年度或预算期的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教学计划、科研计划、购置计划、维修计划等,充分考虑支出的必要性以及价格质量等因素,按照有关的定额、标准进行编制。为了发挥预算对支出的控制作用,预算的编制要力求明晰、详尽,增强预算本身的可操作性和对支出规模支出过程的可控制性,做一件事清清楚楚、花一分钱明明白白,力戒“大概、可能、差不多,然而恐怕很难说”的模糊预算,起不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形同虚设,计划要切实可行、预算要执行严格,同时要考虑执行中的变化因素,安排预算要留有余地、以利于防范突发事件和确保资金周转。同时还需要做好有关标准、定额资料的积累工作。
(三)成本二分法的应用
现代管理会计的成本二分法不仅适用于生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同样也适用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它通过分析学生数量与办学成本的依存关系,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数量对哪些项目产生影响,从而能合理地安排支出,有效地配置资源和节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具体表现为:
1.固定成本:指在一定限度内不受学生数量变动影响而固定不变的成本。如:离退休费、仪器设备或教学设备等。另外,管理会计还将固定成本按其支出数额在实际工作中能否改变,进一步细分为酌量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酌量性成本:指管理当局的决策行为能改变其数额的成本,如培训费、招生广告费等。约束性成本:指管理当局的决策行为不能改变其数额的成本,如离退休费、房屋及设备租金等。对固定成本,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其应用主要包括:要分清那些经费项目是属于固定成本、酌量性成本,还是约束性成本;在编制预算时,要想降低酌量性成本,必须从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减少绝对额着手;降低约束性成本,要从经济合理、规模适度地利用高校的扩招能力,提高高校的招生率与就业率入手;另外,固定成本宜采用总额控制、定额管理、费用包干、专项下达的管理模式。
2.变动成本:指总额在相关范围内随学生数量的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动的成本。如奖学金、物价补贴等。对其应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经费项目是变动成本,并熟悉其特点,其宜采用定率管理的模式。
3.混合成本:指其成本总额不随学生数量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如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对其应用主要包括:分清哪些经费项目是混合成本,并了解其影响因素。同时应用回归分析法加以分解,以确定其成本性态的影响金额。
4.实证分析。笔者引用某高校2001-2003年之间教育事业费中设备购置费、公务费的实际支出情况,分析办学成本与学生数量的关系从中可见,2001-2003年学生数量从13641人增加到15287人,但设备费总额3年来基本持平,不受学生数量增减影响。而公务费却随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从生均来看,随学生数量的增加,生均固定成本呈减少趋势,而生均变动成本却增加。
(四)责任中心的应用
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子系统,是为了适应经费责任制的要求,对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和考核。所谓责任中心,就是单位内部有专人承担规定责任和行使相应职权的内部单位。搞好责任会计,设置好各责任中心,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层领导的聪明才智。
(五)量本利的分析应用
量本利分析是在成本习性分析基础上,对业务量、成本、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的分析,其中的方法对高校财务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在高校中,“量”为学生人数,“本”为办学成本或办学投入,“利”为事业结余。从财务角度分析,在是否扩大招生规模的决策中,在不增加新的固定成本的前提下,假设生源充足,则取决扩大招生规模能否带来贡献毛益,即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增加的教育成本。只要扩大招生规模能带来贡献毛益,补偿部分固定成本,则扩大招生就是可行的。随着高校办学自的进一步扩大,在保证完成教育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高校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办学活动。这些活动是有偿进行的。作为学校就要考虑到至少招多少学生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这时可以利用量本利分析原理,预测招生人数的盈亏临界点,通过计算确定最低的招生人数。
三、在高校财务管理中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途径
(一)在高校财务部门设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管理会计活动是根据基本的财务管理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需要用较为复杂的数学方法。如果手工计算,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在会计网络化的基础上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基础教育比较落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育模式不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所用理论基本沿用西方的。因此,要提倡理论研究的现实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能适应现实之需的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并充实到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当中。
(三)转变观念,改进财务管理方法
首先,高校领导者应更新观念,切实改变以往墨守成规的财务管理僵化模式,增强创新意识,引导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决策。其次,财务人员应改变一贯的事后报账算账的财务管理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找出一条在集权模式、权威被认同的思想下而财务管理能动性、主动性又能充分发挥的路径,实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程财务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师资队伍的能力良莠不齐
为了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好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为了能够为国家和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教师自身就需要具备非常高的技能实践以及教学能力。但是,在中国的会计行业中,很多的高校教师也是刚刚走出校门没多久,甚至很多的教师并没有到社会企业中实习过,了解过。只具备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技能是万万不可的,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只有一个,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严重缺少实战经验。
3.体验式教学法的提出
众多专家和学者针对高校教学中存在的弊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讨论,而对于高校会计学科的知识掌握,专家们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法”。该种教学法主要针对以往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而提出的,体验式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方法和轨迹,然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的感悟。另外,通过情感和身心的全方位投入,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模拟出真实的企业运转状态,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来学习专业知识,可谓是事半功倍。
4.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4.1创设情境
由上可知,体验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会为学生创设出一个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在该情境中进行模拟活动,从而达到学习目的。体验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去体验。而这时就要为“体验”创设一个情境,并且该情境的创设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随随便便设置一个场景。情境环境的创设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经验,不能创设学生完全不懂的企业经营环境或者较为复杂的企业活动,这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负面的学习情绪。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班级学生所关心的关键问题,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犹如置身于真实的企业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4.2进行有效的仿真操作
该步骤是进行体验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为学生创设好一定的情景模式之后,学生就要进行仿真操作了。仿真操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们真正的了解会计事务,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4.3交流经验,总结教训
1.2法务会计产生的基础法务会计的产生、发展与适应是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法务会计学科在我国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职业,很多的理论都是从国外引进,虽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制度建设与业务经验,但是却不能生搬硬凑,必须要与我国的国情想吻合。虽然在今天我国法务会计业务集中在经济领域,并且诉讼支出业务比重也很小,但是不能因此而不重视,我过的法务会计业务只要包括四个方面,诉讼支持、调查会计、损失计量和舞弊甄别。
2我国法务会计的现状分析
2.1法务会计的需求分析当前,法务会计在国际会计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发展趋势,业务领域随着经济和法制的发展一直在不断扩展。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完善,现有的司法会计活动已经出现供不用求现象,法务会计在解决我国会计与法律实践问题、完善我国法制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弥补我国司法会计不足和完善我国会计学科体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渐显现,因此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法务会计职业。我国经济领域纠纷案件越来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经济案件被诉至法庭,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还缺乏规范性,法制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整个经济案件中,经常是经济主体的会计信息成为整个案件的关键,因此,案件双方关注的焦点也就是会计信息。而法务会计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形势的需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法务会计人才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欢迎。
2.2目前法务会计的教育现状自2001年以来,中国开始在国内高校试办法务会计专业,河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法务会计方向、云南财经大学的司法会计专业方向,这是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先驱。此后,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陆续展起法务会计教育专业,有政法院校、有财经类院校,也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既有在本科生阶段设的,也有作为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具体的开设方式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将法务会计课程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开设,仅在本科生阶段开设。例如,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这样的课程设置可能会略显单薄。第二,在本科生阶段设立法务会计方向,如南京审计学院、浙江财经学院等。第三,将法务会计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在硕士学历教育阶段开设。21世纪初,在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开始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对外招收硕士研究生,此后,国内其他知名高校也开始法务会计的硕士学历教育,这一举动推动了我国法务会计理论制度的研究与业务拓展。第四,招收法务会计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复旦大学在2005年开了招收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的先河。在招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时,复旦大学首次开设了“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专业,此后,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在国内其他院校开设,包括政法类和综合类大学。因此,法务会计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虽有所发展,但是后续提升完善的空间很大,需要教育界、会计界、法律界以及相关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另外,非学历教育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学历教育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非学历教育以其灵活的培养方式为行业实务输送所需人才;在学历教育发展成熟后,非学历教育则作为一种补充,弥补不足之处。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开始面向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会计师、审计师、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各类商务调查事务所从业人员、在校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的大学生与研究生提供法务会计培训。
3高职院校法务会计的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充分体现该专业的职业方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就业。就业目标主要是就业范围、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岗位群或者就业岗位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要与社会的基本需要相吻合,反映社会对于法务会计的各种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应该是各种企事业单位,达到就业目标,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务会计工作基本技能,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掌握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取得法务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要加强法务会计的道德建设。另外在侧重就业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会计能力目标的培养。会计能力目标是指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应具有公共能力或通用能力的职业能力。能力目标就是必须会法务会计基本理论,精通法务会计业务,熟知国际法务会计惯例,具有高尚的道德、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广博的知识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能力目标强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培养具备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通才。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悉法务会计的基本业务,并且具备法务会计的一些证件。
3.2人才培养的内容
3.2.1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注重教育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让学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学生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课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法务会计专业毕业生才能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会很简单,让用人单位招到适合本单位的会计法务人员,还能让毕业生能够轻易的找到工作,实现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丰富。
3.2.2重视法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目前在法务会计专业教育中,虽然职业道德教育比较薄弱,但是学校不仅会在加强注重学生的智育以及会计专业技能培训的时候还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视,对法务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以及违背职业道德照成的后果加倍宣传,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让其学生法务在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社会责任感方面都变强。能很好的处理个人利益以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不会照成法务会计信息失真,职务犯罪的现象。
3.3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3.3.1建立“双师型”教育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最关键的一点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人员精干,即会实践操作技能又懂理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是形成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前进的基础。
3.3.2聘请退休的教师因为在教师中,有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离退在家,有一部分完全可以有精力继续工作,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挖掘其潜力,这样可以解决师资缺少的问题,而且也可利用其威望以及影响扩大学校知名度保证学校师资力量的稳步提高,并且可以建立一些网络教室,可以培训年轻老师,在教学、科研上监督和培养,加强优化老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3.3建立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在确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利用资源加快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以岗位聘任为主要内容、以岗位津贴为主要分配形式的人事分配制度,强化竞争机制,吸引充满生机的、高层次的新生力量加盟。通过培训、科研、教研活动和以老带新等形式,加大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扶持中青年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在引进、稳定、培养人才上,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并注重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配置。
3.4实践教学的方法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遵循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以及灵活性:首先要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教材的内容。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所采取的教材主要是以对某企业的经济业务开展为对象,这样的单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的市场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教材选择要以市场变化为导向,注重学生对市场最新技能的了解与掌握;其次丰富模拟实验的形式。模拟实验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要丰富模拟实验教学的形式,在开展单项实验的基础上丰富会计核算、会计工作岗位流程以及实验资料,以此提高实验教学与实务学习的联系性。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模拟实验室
首先高校要建立以会计电算化会计的模拟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范畴越来越广泛,会计电算化不仅仅被应用于会计的核算体系中,其还被应用于对会计信息的预测、分析等体系中,因此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高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会计电算化应用技能的培养,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的模拟模块;其次企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模块。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的工作性质不同,因此高校要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单位性质的会计岗位建立相应的实务工作模块,以此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当然这种模拟实验锻炼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认真对待的基础上,比如高校要尽量保证模拟实务操作的真实性。
3.建立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
无论怎么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都不能替代实践锻炼的地位,因此实践基地是高校会计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要加强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支持力度.高校要进一步增强高校实验设备的种类,提高实验室建设规格的质量。高校会计实训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要不断提高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会计工作设备,更新会计软件;其次完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锻炼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与应用的具体形式,也是学生获得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共赢”的合作模式,比如高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大型企业、集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一方面为企业解决用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最后建立完善的实践监督机制。高校要加强对实践基地的监督,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约束在校外参加实训的学生,让学生在实训锻炼中真正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二、保障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对策
1.加强职业教育意识,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岗位对接
首先作为培养会计专业的高等院校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终身技能的能力,因此高校要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并且将职业教育理念融入到相应的教学体系中;其次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一定要注重与实务的联系性,及时根据社会中的岗位对课程进行调整,以此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2.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会计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平时要注意深入实际,了解目前经济发展的走向和实务中需要解决的财务问题。高校应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制度化,定期将会计专业教师选派到企业的财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帮助企业解决实际财务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把这种实践成果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最后,应尽快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人才,充实实践教学队伍。新鲜血液的加入有利于不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有利于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共同提高,也有利于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
在财会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大部分高校罗列了《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然而没有安排《管理会计》的配套实践课程。由于《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现代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也是应用型的人才,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无法满足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传统的教学计划,只能让学生了解有限的管理会计理论教育知识,无法让学生体验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这不仅影响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更有可能殃及学生的就业前景。此外,大部分高校的授课老师本身也不具备管理会计的实务经验,本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强,使管理会计实践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知识积累不足
据调查,70%的学生认为《管理会计》这门课不重要,上课过程没有认真听课,因为他们认为财务会计才是会计专业的核心内容,实用性较强,而管理会计的内容一方面已经在财务管理有所涉猎,另一方面管理会计涉及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管理学本来就比较枯燥无味,并且没有实用性。因此,学生内心轻视《管理会计》课程。此外,管理会计不仅涉及会计学与管理学学科,也包含部分统计学,数学及信息学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管理会计之前,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财会类专业学生大部分是文科生,对于数学及统计学知识的积累不多。同时,我国高校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主要集中于教材理论知识,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导致学生难以从企业的整体上把握管理会计的知识。
三、高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进一步整合与完善《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体系
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要确保《管理会计》课程的内容的实用性、必需性和合理性。要达到教学内容的独一性,首先应该明确《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三门课程各自的教学目标;其次应该界定这三门课程各自的教学内容范围,理清各自的知识内容;最后要分清这三门课程各自的侧重点。《管理会计》课程的侧重点在于生产经营活动,其目标是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相关信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课程应以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为基础,以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评价为主线,构建其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而《财务管理》课程的侧重点是资金的运动,需要以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为主线构建其内容。《成本会计》课程的侧重点在于企业的成本最小化,以成本核算,成本报表编制及成本报表分析为主,构建其教学内容。明确了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后,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熟悉《管理会计》教材,掌握其基本理论,同时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构建逻辑性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体系,进而根据内容体系有意识向学生灌输管理会计逻辑思维。
(二)进一步革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以增强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动力,积极革新教学方法。如推进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灵活性和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管理会计》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有效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度。如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启发式与问答式相结合。首先,运用讲授法系统讲解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管理会计基础知识的应用,同时结合启发式、问答式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的互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也可以呈现简单、直观、易懂的平台,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财务制度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般都是采用国家投资办学的方式,国家为高校提供资金,但是这种投资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投资,而且国家将这些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权利都委托给了高校,也没有对这些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设定计划,相当于国家并不承担这笔资金的所有权。高校虽然行使法人权力,却也不承担相关的责任,国家没有对高校资产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高校又不核算成本、盈利和亏损,导致高校的财务管理具有很大的弹性。
(二)财务指标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经济活动也日益增加,并且形式和内容多样化,这也导致了高校财务风险的加大,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设置了统一的财务评价指标,以便对高校活动中产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财务分析。但是还有很多高校并不重视财务分析,财务工作也仅限于表面,根本不了解财务数据的内在联系,也就无法发挥财务分析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作用。没有统一的完整的财务评价指标,就无法合理规范地进行财务管理,也就无法让财务管理为高校发展出一份力。
(三)财务运行机制问题
我国高校目前多采用的是校长责任制,这就导致高校财务管理的财权分配矛盾,校长和高层领导直接掌握财政分配权,直接领导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这样很容易造成追求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的现象,加上经济责任制度的不完善,高校资金只出不入,无人承担经济责任,非常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中的意义
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包括了投资决策方面、预算管理方面、本量利分析的应用、成本二分法的利用等,这些应用无一不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帮助,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在投资决策和预算管理方面的应用。管理会计可以为高校的预算管理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由于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增大。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学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根本无法为高校的决策提供依据,而管理会计中的投资决策方法可以为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帮助,比如说核算教育成本和学生人数之间的关系,为编制财务计划提供依据;核算需引进的科研技术成本与带来的结果,选择最经济合理的引进方式;还有购置教学和试验设备等都可以运用管理会计来进行核算,帮助管理部门进行结算、理财、监督和收集信息反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降低高校办学成本,从而推动高校发展。
三、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一)形成适合高校的管理会计理论
管理会计一直以来都是应用于企业中的,它的理论更适合企业的发展,如果要让管理会计更好地应用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就应该结合高校的实际经营状况,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理论进行完善和修改,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管理会计理论,以便于管理会计更好地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和高校发展提供助力。
(二)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由于管理会计需要分析财务数据并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所以其算法极其复杂,难以人工完成。因此,必须在高校财务部门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技术来完成管理会计的工作,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建立高素质管理会计人员队伍
管理会计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提高财务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财务部门直接受高校领导管理,所以高校领导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转变管理模式,财务人员则由“报账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发挥财务管理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实际工作状况培养一支灵活专业的高素质会计人员队伍,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1、改善高职会计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
高职学院管理者应清楚定位各专业培养目标,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训,加大对教学设备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为教学管理服好务;会计专业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会计实践,不断学习会计和其相关的新知识,既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又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研究适合学生需求、社会发展的教育方法,强化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搞高学生综合素质
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强化操作技能,学会自主学习,既要“学会”,又要“会学”。掌握学习方法,具备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培养继续学习的需求、能力,才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高职教育的不断推进,日益显现出高职会计教育的弊端。高职会计教育存在着教材内容滞后,比较偏重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及会计的动态发展性;培养目标的重点不够突出;偏重讲授理论知识,忽视实际应用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偏重传统会计教学设备,忽视现代化设备的应用。因此,这些弊端造成学生毕业出路窄、灵活差、上岗适应慢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教学效益低下的主要表现。
1、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影响教学效益的产生
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便于学生就业,会计专业设置上存在较大随意性,既沿袭了过去的按学科设置专业的做法,又盲目学学的专业设置。而这种盲目性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其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很难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要。因为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设置方面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①课程设置滞后、课程内容滞后;②专业课与基础课比例失调;③重视诠释方面的课程,忽视理论功底的课程;④相关的专业课设置存在明显遗漏;⑤专业课之间内容交叉重复,衔接性差。
2教学目标管理缺乏明确性影响教学效益的大小
会计教育目标决定会计人才培养的类型、培养方向,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运用哪种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授哪些教学内容。而当今教育目标上存在着两大现象:一是把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同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加以区分,二是普通高校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同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等同。
3应用型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教学效益的提高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可会计实践经验匮乏,只注重理论教学。由于待遇问题,许多高学历、高技能、高层次的教师往往不愿进高职院校,即便来了也留不下。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师中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拥有比例不到30%的“双师型”教师,而很多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无论是实训教师还是专业理论课教师,90%都是“双师型”。
三、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提升效益的基础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其岗位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会计核算、记录经济业务事项、作出会计预测、实行会计监督、提出管理决策建议等。为满足会计职业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出面向不同岗位群,拥有良好职业素养及一定知识和技能结构,具有一定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基本能力高级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首先是要加强专业基本能力培养:需要加强的基本能力为:会计确认能力、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分析能力、会计监督能力、会计软件应用能力、会计预测和决策能力;其次是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包括继续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应变能力
2、加强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块化设计是提升效益的途径
(1)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
高职教育始终面对两个市场即就业市场及生源市场。在设置、调整专业时,既要考虑生源市场、吸引考生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就业市场。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侧重了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的同时也照顾了生源市场需求。“就业导向”体现了职业岗位、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是“订单式”培养设置专业的一种典型形式。对于“订单”量大、持续时间长的专业,可以根据“订单”设置专业,反之,可以考虑以“订单”设置专业的方向,通过专业方向的调整以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化。
(2)开展行业调研,制定会计专业能力标准
由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涉及的能力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其制定相应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主要指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的职业素养、实践技能以及各单元鉴定考核方法等内容。能力标准由能力代码、能力名称、相关能力、能力要素、能力简介、能力表现水平、鉴定指南、条件说明等构成。由于会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动态性,因此在开设专业、制定能力标准、设计课程以前,必须进行大量行业调研,找出行业中最“必须”、最“实际”、最具有“生命力”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各高职学院具体情况设计要开设的相关课程、设置相关的会计专业、制定相应的能力标准,以突现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3、加强教学策略调整是提升教学效益的主要方式
(1)建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学法指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情感等,使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堂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表达的内容,而不单纯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法中课堂上学生的被动地位。“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课堂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充分理解、体现学生知识、情感、智力,根据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目的、学生的实际、学生学习难点设计适合学生水平、多种多样的并受学生欢迎,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这种教学模式正确处理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通过活动、对话、实作、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自觉参与的教学活动。
(2)实现教学活动选择的多样化
会计学科既具有较多的公式、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它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习会计时,只有把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公式、原理、概念,才能使综合知识灵活运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学法,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也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组织者,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学法的开端是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其不同的教学方法。
(3)丰富教学活动资源准备
根据自己的教学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制作学习环境中能使用的学习资源。选择、设计学习资源时,教师一定要明确这种资源它的使用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习环境中,教师不能用学习资源进行演示,而是要给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因此,最好选择交互性强的媒体呈现教学信息。
①编写能力模块教材与学材
确定课程内容以后,接着的工作便是编写或着选择该门课程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实际包含两种类型一是教材,又叫教师用书,结构主要由前导技能、教学步骤、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活动设计、设备需求、职场安全、评价方法等内容组成。二是学材,又叫学生用书,它的结构主要由前导技能、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内容描述、学生自测、参考资料、实训练习等内容组成。
②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当今这个信息快速化时代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学媒体变得丰富起来,不同的教学媒体有其不同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亦是不同的。教师对媒体的选择是一个学习理论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若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体,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4、实现教师与学生观念的转变是提升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
实现教师与学生观念的转变主要包括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生观念的转变两个方面:
①教师观念的转变
2目前法务会计的教育现状
自2001年以来,中国开始在国内高校试办法务会计专业,河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法务会计方向、云南财经大学的司法会计专业方向,这是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先驱。此后,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陆续展起法务会计教育专业,有政法院校、有财经类院校,也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既有在本科生阶段设的,也有作为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具体的开设方式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将法务会计课程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开设,仅在本科生阶段开设。例如,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这样的课程设置可能会略显单薄。
第二,在本科生阶段设立法务会计方向,如南京审计学院、浙江财经学院等。第三,将法务会计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在硕士学历教育阶段开设。21世纪初,在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开始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对外招收硕士研究生,此后,国内其他知名高校也开始法务会计的硕士学历教育,这一举动推动了我国法务会计理论制度的研究与业务拓展。第四,招收法务会计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复旦大学在2005年开了招收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的先河。在招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时,复旦大学首次开设了“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专业,此后,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在国内其他院校开设,包括政法类和综合类大学。因此,法务会计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虽有所发展,但是后续提升完善的空间很大,需要教育界、会计界、法律界以及相关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另外,非学历教育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学历教育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非学历教育以其灵活的培养方式为行业实务输送所需人才;在学历教育发展成熟后,非学历教育则作为一种补充,弥补不足之处。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开始面向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会计师、审计师、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各类商务调查事务所从业人员、在校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的大学生与研究生提供法务会计培训。
3高职院校法务会计的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充分体现该专业的职业方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就业。就业目标主要是就业范围、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岗位群或者就业岗位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要与社会的基本需要相吻合,反映社会对于法务会计的各种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应该是各种企事业单位,达到就业目标,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务会计工作基本技能,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掌握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取得法务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要加强法务会计的道德建设。另外在侧重就业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会计能力目标的培养。会计能力目标是指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应具有公共能力或通用能力的职业能力。能力目标就是必须会法务会计基本理论,精通法务会计业务,熟知国际法务会计惯例,具有高尚的道德、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广博的知识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能力目标强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培养具备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通才。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悉法务会计的基本业务,并且具备法务会计的一些证件。
3.2人才培养的内容
3.2.1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
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注重教育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让学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学生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课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法务会计专业毕业生才能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会很简单,让用人单位招到适合本单位的会计法务人员,还能让毕业生能够轻易的找到工作,实现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丰富。
3.2.2重视法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目前在法务会计专业教育中,虽然职业道德教育比较薄弱,但是学校不仅会在加强注重学生的智育以及会计专业技能培训的时候还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视,对法务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以及违背职业道德照成的后果加倍宣传,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让其学生法务在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社会责任感方面都变强。能很好的处理个人利益以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不会照成法务会计信息失真,职务犯罪的现象。
3.3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3.3.1建立“双师型”教育队伍是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最关键的一点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人员精干,即会实践操作技能又懂理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是形成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前进的基础。
3.3.2聘请退休的教师
因为在教师中,有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离退在家,有一部分完全可以有精力继续工作,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挖掘其潜力,这样可以解决师资缺少的问题,而且也可利用其威望以及影响扩大学校知名度保证学校师资力量的稳步提高,并且可以建立一些网络教室,可以培训年轻老师,在教学、科研上监督和培养,加强优化老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3.3建立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
在确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利用资源加快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以岗位聘任为主要内容、以岗位津贴为主要分配形式的人事分配制度,强化竞争机制,吸引充满生机的、高层次的新生力量加盟。通过培训、科研、教研活动和以老带新等形式,加大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扶持中青年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在引进、稳定、培养人才上,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并注重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配置。
3.4实践教学的方法
3.4.1完善实训条件
在课程实施的基础上要是加强学生的实训条件。在课程设置时要使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学习同事进行,这样就可以实施“教学工厂”。让缺少实际经验的毕业生,有充足的实训经验,不会在成为制约其高职院校合作的瓶颈。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不科学。主要体现在:(1)原始凭证要素填写不规范、不齐全。原始凭证填写字迹不清晰、不工整,金额数字填写不规范;入账发票不能及时入账,经常出现跨年或超期限票据;记账凭证的缺少填制日期、凭证编号、会计科目、金额、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签名盖章等基本要素;已报销的发票未加盖现金、银行收讫、付讫章以及已报销字样章。部分票据无相关领导审批;因对方遗失需补制的原始凭证复印件不履行登记手续;原始票据丢失的,经办人没有办理原开票单位盖有公章的说明。(2)账务处理较为随意,未按要求编写摘要。记账凭证的摘要编写随意,表述不准确,无法满足查账要求;会计科目的入账较为随意,存在胡塞乱放的现象;附件张数不填或填写不准,漏盖相关人员的名章。凭证装订不符合要求,凭证封面、侧面相关信息填写不完整,缺少装订人、保管人等名章。现金日记账未能日清月结、定期盘库,盘库记录没有或不完整;银行日记账不能做到日清月结,对账工作不及时,支票签发人与银行对账工作是同一人;资产账目不能做到“账实相符”;电脑生成的总账、明细账、日记账格式不符合相关要求。
(三)会计监督流于形式。随着高校经费来源趋于多面性,以及整个教育行业“去行政化”的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工作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指导作用,外部监管作用正在逐渐弱化;单位内部相关人员由于其所处地位限制,无法独立行使会计监督职能,难于抵制一些程序合法而内容不合法的事项,例如:部门购买的购物卡发票换开成“办公用品”发票在办公费中列支,不附带购物清单;私人的电话费、汽车油费等发票在科研课题经费中列支等,使这些不符合报销要求的发票得以报销。
(四)会计制度不够健全。目前,大多高校的会计制度都是零散的、独立的文件形式存在的,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会计管理体系,因此一种情况是存在一些管理真空地带,无法进行有效管理。例如因为没有明确的会计工作程序,因此在账务处理及工作传递程序就会存在原始凭证丢失、会计资料传递无法衔接等问题。另一种情况是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无法严格执行,流于形式。例如财务专用章管理不严格、现金管理不严、财务信息化服务器及数据库管理不严格等等问题。
2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会计基础工作在每天的工作中都存在,对于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不是很直观,所发挥的作用不能直接体现出来。因此,学校领导及财务处负责人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认识不足,认为能够满足日常业务需要就行,对于业务培训不是很重视,即便培训也多数是走走过场,参加培训时并不认真学习,流于形式。这样会导致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不甚了解,思想上麻痹大意。
(二)工作重点安排不合理。部分高校在进行工作安排时,工作重点只放在资金管理上,不重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资金使用绩效分析等工作,各部门重编制、轻执行的思想仍然十分严重,经费使用缺少监督,支出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项目执行缺乏跟踪、分析、评价。
(三)抓建设不抓落实,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在进行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时,仅仅将工作做在表面,抱着应付检查的目的,虽然看起来各项基础规范规章制度都面面俱到,但是实际工作过程中,并不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工作较为随意,无法使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四)缺乏有效监管,即使出现不规范行为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改正。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工作还一直遵循最基础的工作流程,仅仅将业务局限在“算账﹑记账﹑报账”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忽视了有效地监督职能,缺乏有效的绩效分析。缺乏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3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改进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首先学校领导要加强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取得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必然选择,是会计制度改革进入更高阶段的重要前提,是依法理财,提高会计精细化管理有力抓手,是建设现代大学财务制度、适应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从领导层面加强对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的认识,这样才能使会计人员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日常工作,才能取得真实、有效的原始凭证,并完整的记录账簿、规范地填制报表。
(二)加强培训,提高水平
建立起正常的、科学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积极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加强学习新的财经法规以及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还要及时更新财务信息化相关新知识,成为适应新业务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各高校会计人员之间也要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互相交流经验,探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三)加强考核,健全机制
建议各高校应尽快建立预算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加强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检查监督,让预算绩效制度落到实处,产生效果。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使得所有事项有人负责。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二、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规避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高校在与其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中,高校处于信息的优势方,而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却处于获取、掌握信息的劣势方。高校存在利用这一优势为自身谋求利益的可能,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高校掌握着大量有关自身财务治理模式、资产总量及其分布状况、资金来源及其构成情况、财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有关收入总量及其分类、支出结构及其合理性、结转结余资金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这些信息如不公开,外界很少清楚其真实情况,高校与外界的利益相关者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逆向选择问题主要发生在高校与政府建立关系之前。高校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促使政府签订对高校有利的协定,而政府由于信息的缺乏则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就目前高校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看,主要包括招生规模与收费标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预决算报告等。这些信息无中介机构的鉴证报告,透明度及质量可能存在问题。另外试编的财务报告尚未披露,无法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检查。这表明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够、质量不到位,使投资者处于无法获得高校真实财务数据与管理结构的状态。同时,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存在依据各高校上报的数据拨付款项,易导致资金低效率配置的风险。高校在披露会计信息时不可能顾及所有投资者决策依据的侧重点,所以有公开会计信息反而导致投资人减少投资的可能。这样一来,就产生了高校为获得投资做出“逆向选择”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资源的低效分配和使用。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已连续3年公布了部门预决算报告,同时设立独立的信息公开栏目,不仅为公众监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更是为高校试编财务报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道德风险方面存在于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产生之后。一旦政府无法接触到高校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同时监督的成本又过高,高校便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用这一契机通过粉饰财务信息、隐瞒或夸大真实的财务数据,以套取人员经费、骗取捐赠配比等手段谋取私利,从而牺牲国家利益。另外,高校管理者的任期并不算长,虽然有离任审计,但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先离任、后审计”的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达不到“边审边改”的效果,发现问题时已无法督促高校整改。因此干部往往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夸大个人业绩,搞个人“形象工程”。通过推行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公开部门预决算报告,落实高校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鉴证服务,提交审计报告,可以有效地避免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现象的发生。高校会计信息披露不仅是落实“高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规定的要求,也是建设诚信高校的重要渠道,是高校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平台。
三、兼顾高校与投资人双方的利益,实现双赢
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关系,不同的利益关系之间会形成博弈。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决策各方相互作用情况下如何进行决策及有关决策均衡问题的理论。目前,高校资金的来源包括财政性资金和非财政性资金。前者主要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后者主要包括学费收入、宿费收入、校办产业收入、个人或社会组织的捐款、银行贷款、其他自筹经费等形式。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将使其经济利益相关者群体也越来越多样化。从目前状况来看,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校的内部人员,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捐赠者、校友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笔者以高校为主体,分析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及捐赠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揭示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
(一)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在委托关系成立之后,必然会衍生出委托人与人利益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政府将大量的财政拨款下拨到高校,希望高校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高校则希望在履行高校功能的同时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如高校的社会地位、声誉或者其他利益。在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高校缺乏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会将会计信息“隐形”,而这种“隐形”也就成为高校腐败频发的根源。国家要根治腐败现象,必须从根源抓起,阳光财务就是遏制高校腐败现象的一剂良药。强制要求高校披露会计信息,不仅可以减少高校腐败现象,还高校一片“净土”,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力措施。
(二)校友捐赠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之所以将校友捐赠者与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主体分开分析,是基于这一群体捐赠行为的特殊性———捐赠者对高校进行资金捐赠投入是不图回报的,完全出于捐赠者对高校的感情因素。正是因为这一投资主体的利益出发点与其他投资主体不同,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中,高校希望校友增加捐赠资金,而捐赠者则希望高校高效率使用捐赠资金。为实现最佳博弈效果,高校必须公开披露会计信息,尤其要披露完整的捐赠收入及使用状况,并要在高校的信息平台进行公示。这不仅可以方便捐赠者及社会公众监督资金的使用,更能体现出高校对捐赠者的尊重,进而塑造高校的新形象,提升其软实力。推行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依法办学、阳光办学,从根源上抑制,遏制高校腐败现象。同时,这也是落实责任主体的需要,避免信息者各自为政或主体责任缺失。
适当的分离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能更好地满足教育领域的要求,预算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就需要分成两套,预算会计仍然是采用现金制,财务会计则是采用全责发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供成本信息和绩效信息。报告环节需要分别提供,使用者对这两者的报告的信息要求不同。
(二)核算的融合
在学院日常核算中,需要设计一整套科目体系,其中包括预算科目和财务科目,当遇到两者有相同的业务需要处理时就按照财务会计进行核算,月末的汇总要结转到预算的账簿体系,当两者处理的业务有不同时就按各自的体系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月末编制预算报表。
二、预算会计和高校财会结合的具体路径分析
(一)预算会计体系的重构
政府管理的现行规定对学院预算会计的设置体系有明文规定。预算会计不需要在其体系下设置完整的账簿,只要按照现金制反应收支即可,因此,预算体系需要设置的总账科目有:收入、支出、结余、累计净结余。
1.预算收入在收付实现制下确认的收入,确认口径可以和财务会计的一样,这样一来报表编制轻松了很多。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对于高校的收益影响不大,是非财政性的,预算会计体系的收入可以按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直接确认,无须再做调整。在学院确认预算收入时借方可记“预算结余”,贷方可记“预算收入”。
2.两者在支出的确认中存在差异,其中包括:固定资产的确认支出、在建工程的确认支出、无形资产的确认支出等方面。在财务体系中不会将这些确认为费用,在预算中却不是。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方面前者确认为费用,后者不再确认为支出。如果飞行学院的固定资产是融资租赁的形式取得的,应该在支付时认定为预算支出。
3.无形资产所应用的实际情况不同摊销方式不同,用于事业的价值一次摊销,用于经营活动的价值分期摊销。制度的改革后,统一了现有的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上与购置固定资产一致,无形资产的支出在预算支出中确认,确认后的预算支出应借记“预算支出”,贷记“预算结余”。
4.预算结余在预算体系中属于平衡性的,反应预算的收入和支出的差额,是在未来会计期间里可以使用的。5.累计净结余科目所表示的是累计净结余的数额。在年末学院应该讲预算收入和支出的余额转入累计净结余科目,借记收入贷记累计净结余,同时借记累计净结余,贷记支出。结转后收入和支出无余额。
(二)财务会计体系的重构
1.当购置固定资产时并不确认支出,而是需要资本化的相应处理,使用期间必须提折旧,记在当期的费用中。无论是用于什么性质的活动,取得无形资产不需要确认支出,直接进行资本化的处理。自行建造的固定性资产时需要进行资本化处理的,借方应记在在建工程,在工程结束时,需要转到固定资产,记在建工程在贷方。
2.关于资产类也有相应的调整,原来的各项基金综合的改为长期性、限定性、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分别反映长期资产形态的净资产、有特定用途的净资产、无特定用途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