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电子工程专业论文

电子工程专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24 14:34: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电子工程专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电子工程专业论文

篇1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从第三学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嵌入式集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嵌入式集成电路方向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主要课程: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同时设置多门其他方向的选修课: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

篇2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篇3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散慢、肤浅和随意。从面上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比较松散,实践过程衔接不紧,逻辑性也不强;实践过程中说闲话的、从事其它活动的有不少人,这种现象称就是“散”。从实践安排的内容上看,缺乏一定的深度,实践只在表面上打转转,对问题的本质触及不多,这种现象称就是“浅”。从实践参与的主客体来看,有比较大随意性:一是老师比较随意。有的教师治学不严,放松对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对各种不良现象不问不管,听之任之,管理、指导均不到位。二是学生随意。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自由涣散,旷课、迟到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就是“随意”。“散”、“浅”“、随意”成了很多高校目前制约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对广东海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而言,前面这些问题虽然也有一点,但并不突出,该系专业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实践环节,珍惜每一次给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机会,甚至自己出钱找关系为学生联系实习,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专业多年来一直缺乏实验条件,建设专业实验室投资较大,去生产单位也只能参观不能动手实践,这成了制约专业实训开展的主要原因。

3解决办法

3.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过程

在认识上重视学校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实践教学需要相对的教学投入来保障,投入高,成本大,如果流于形式,不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落到实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贻误了学生,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2加强实际培训,提高指导老师技能实践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实践的效果,教师只有对指导的方法、实践的内容了如指掌,才能保证指导到位。目前很少有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需要组织实践教师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提高指导教师的技能,除此之外,新、老教师之间还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积极虚心学习,充分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一支专业技能强,作风过硬的专兼职实践教师队伍。

3.3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比例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观念,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从事教学多年的老师都懂得,一个老师既要指导学生实践,还要保障学生安全,可谓是责任重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导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要保证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稳定,让老师安心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制度措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4加强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考核和监控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管理的方法和体制,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老师管理、现场管理;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督导和过程监控,并要清楚认识设备的危险性,告知学生,对实施效果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各种措施实施到位。我们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训采取指导教师责任制,这个专业特点是危险性较大,所以必须有安全责任到位的意识,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原则。

3.5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强化校校合作办学

校校合作办学方案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普通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必需和企业或者其它有实力的学校合作,校校合作是广东海洋大学办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实践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校校合作和产教结合作为学校办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趋势下,能为校-校联合办学带来一条新路,使全社会办学互助,节约型办学,共享型办学。这学期该校有3周的专业实训就采取了这个办法。选择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作为该校的合作学校,原因有三个,一是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是华南地区该专业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拥有一名院士和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二是费用较低,不出省路费节约,住宿在对方学校学生宿舍,住宿费用也低廉,对方学校收的实训费也在该校预算之内;三是地处广州,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利用实训间隙走访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因为从该校多年的就业数据统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90%以上的学生都在珠三角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在对方学校安排了电气工程的三个实训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的过程实训、电能计量和校核、综合自动化动态模拟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广东海洋大学均没有实训条件。学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亲自动手体验电力系统主要生产环节的工作,实训结束后都表示这次实训真正是实训,不虚此行。

篇4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设计)

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3.5科技创新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篇5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

(设计)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

3.5科技创新

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篇6

摘要:在研究生结构调整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的背景下,文章根据专业学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探析了基于生源遴选、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科研选题、学位论文等重点环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质量控制路径,以实现工程硕士招生、培养、学位论文及其评价等环节的有效对接,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70-02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快速增长,教育部决定全面调整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结构,自2009年开始直接在应届大学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大其招生规模。通过多年的调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接近50%。虽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构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处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阶段,在满足培养特色和目标定位的前提下,各高校对如何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本文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环节及其质量控制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定位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属于同一层次的硕士学位,但类型不同,侧重不同,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色与要求,以培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其培养目标。作为最大类别的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其课程设置既要体现知识的宽广性、新颖性、先进性和综合性,更要符合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需要。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其培养离不开工程实践。同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还应来自于行业应用需求或工程实践,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或前景,通常还应体现一定的行业或职业应用背景,而且其学位论文应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生源质量、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科研选题、学位论文等成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环节,是保证其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重点环节及质量控制路径

(一)分类复试,优先倾斜

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是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历史较短,其培养质量尚未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全面检验,社会和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目前还难以达到学术学位的高度,许多学生对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一定顾虑。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让报考者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定位和良好的社会需求状况及就业前景等,特别是作为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应主动出击,针对电子信息类高校和行业就职人员展开针对性重点招生宣传,提供比学术型研究生更优惠的政策;另一方面,复试时采取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的分类复试措施,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验、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进行专项考核并作为录取重要依据,同时,对有工作实践经历或工程实践实习的考生给予优先录取。

(二)注重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实践性与职业性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专业学位通常与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以培养能够承担特定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与工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明显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两者应有显著差异。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为主线、实践为基础、职业为导向,除了设置体现本学科专业特点的核心主干课程,更要设置以培养研究生工程能力为目标的应用类、实践类、职业技能类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这部分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不低于50%,其中至少包括一门职业技能训练或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以充分体现本工程领域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使所培养的工程硕士具有专业(或职业)领域宽广的知识和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和技术素养。

(三)专业实践应依托工程实际或企业生产环节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应用于工程实际或企业生产环节。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积累工程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多数来自于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没有工作经历,对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没有直接的实践体会或工程应用,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专业实践训练,在未来的应用中就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而工程实际或企业生产环节正是应用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的现实载体,这些载体可以是校内各工程中心,与导师有项目合作的企业,各专业领域在企业建立的专业实践基地,或学校在行业骨干企业建守的工作站等。

(四)学位论文选题应与应用或工程实践相联系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一,选题不仅应体现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和目标定位,而且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是培养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科研选题应以是否能够提升研究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创造能力为标准,既要考虑选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要考虑选题的技术应用性和工程实践的可行性,避免选题的理论化倾向,体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技术价值、工程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途径因课题来源不同而不同。工程实践是选题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生通过系统调研、深入分析,结合自身特长、兴趣和工作意向,能够从工程实践的实际问题中找到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切入点。由于问题直接来源于工程或生产实际,使选题不易滑入学术型研究,还可以充分满足研究生个体发展需求。产学研合作项目是选题的又一重要来源。这类选题针对合作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不但可以解决企业的工程或生产实际问题,还可以增强研究生对企业生产的感性认识,能够在研究中将专业理论与工程或生产实际联系起来,锤炼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基于导师的应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项目是目前常见的选题途径之一。因为这些项目的提出,或是解决某些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的技术共性问题,或是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具有非常强的应用针对性,也符合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同时在经费保障、实验条件、实践应用等方面能够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有利于保证培养质量。

篇7

按照国家战略需求,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正在进行结构化大调整,即在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适应新科技革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为充分反映国家、社会及学校对研究生的提高培养质量、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制定培养计划、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的最基本性文件,也是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培养方案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不仅涉及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影响到一定时期内所培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以及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声誉等。本文就以重庆邮电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为例,探析适应其发展规律和发展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充分发挥各方面才智,共同完成培养方案的制定

研究生培养方案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要充分反映国家、社会及学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业务教师群体的作用,这里面要包括偏重教学型教师、偏重科研型教师,既要有丰富培养经验的资深老教师,也要有刚从学生转入教师角色的新教师;这些业务教师有不同的业务专长,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具有专家发言权,是培养方案制定的主体。其次,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具体从事着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毕业等工作,积累和汇集了大量有关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教育信息,还掌握了社会对历届毕业研究生的质量评价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动态等信息,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可以为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大量的信息支持。然后,在培养方案初稿完成后,要征求各培养方案干系人的意见,其中包括相关学科专家、企事业兼职导师、学校行政单位、主要用人单位、学生等等。

二、准确进行学科定位并了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培养方案要从学科的发展概况、优势和特色出发,对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进行科学整体规划。其中培养目标指导着方向,围绕着“创新性人才培养”,重视社会需要,显现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主要由思想政治目标和业务目标构成。首先要确定研究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研究生培养不能离开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要求研究生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目标离不开本学科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定位以及市场需求。重庆邮电大学是我国数字通信发源地之一,一直站在我国通信技术研究的发展前沿,具有长期的研究积淀和学术传承,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类特色学科综合实力位于全国本学科前茅,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内享有盛誉。这些电子信息类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重庆市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大需求,强化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满足国家和重庆市对信息技术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科技成果的迫切需要,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贡献。在研究生培养中,要求研究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同时,电子信息产业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所以要求研究生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完善培养方式

(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学习、社会实践、论文工作三环节全过程中坚持“以用为本,以创为先,贯穿全程”的建设理念,将“产学研用”合作在培养环节中的横向拓展和纵深发展,面向培养三环节的不同要求,分别建设针对专业基础关键点的系列研究生实践教学主题实验室构建强化研究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实践环境;建设面向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研发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构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建立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的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构建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实践环境,同时,还通过建立健全多维立体,保障到位的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生实践教学软环境。

(二)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导师应根据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与研究生共同制定出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研究生的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低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低于1年。

(四)鼓励实行双导师制,一位研究生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研究生导师来自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论文工作必须在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五)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主体框架,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宽广度和研究潜力的发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和相关师生需要根据培养目标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切实把课程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构筑起适应时展、关注前沿、注重应用、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生课程设置应遵循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应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研究生课程可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是反映本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课程。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非学位课程是根据各学科研究方向的要求并结合研究方向的特点,为研究生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以及为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反映现代科技水平和学术前沿的课程等。非学位课包括专业课、自选课和实践环节(含有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学术活动、文献阅读综述)。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提高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为主,大量采用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另外通过“科学研究和创新方法”等讲座,创造良好的学校科研人文环境,对课程体系形成强有力补充和支撑。建立针对研究生课程的评估体系,定期系统分析课程设置。

五、强调实际应用性,加强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环节,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升华。可以综合反映研究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提出自己观点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的最好检验。围绕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考察研究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为目标,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过程、以及最终完成论文都注重应用性要求。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重在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六、其它问题

篇8

2提高工程设计选题比例,鼓励到企业做设计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围绕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这三大目标,加大紧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型选题的比例。注意选题的深度、广度与工作量大小要与本科生的实际能力和学校的教学计划相适应,不能贪多求大,要确保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或取得阶段性成果。工科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工程设计型、应用型题目应占80%以上。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毕业设计选题中,为学生接触行业的前沿科技、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创造条件。

鼓励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平台,由厂方提供实际工艺改革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或工程设计项目,学校教师与厂方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拟定设计题目。条件成熟的部分专业也可安排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完成毕业设计。企业提出毕业设计题目和导师人选后,学校依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审核。题目确定后,由学生网上选题。选题页面提供课题工程背景、学术价值、经济价值方面的简要介绍,企业指导项目还需提供合作企业概况和企业导师简介。

3加强过程监控,确保设计质量

学生选题名单确定后,在第七学期末前两周内安排学生与导师见面,由导师详细介绍课题的内容和要求,向学生下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布置文献检索、外文文献翻译和开题报告等任务。对于企业指导毕业设计的项目,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由校企双方通过协商,确定本届毕业生指导的具体安排和管理措施。学校向企业方介绍本校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和教学流程安排,提供《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条例》、《毕业设计(论文)撰稿指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汇集》等相关资料。遴选企业指导教师时,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丰富的独立科研经验。

在毕业设计进行到第三周时,开展初期检查,重点检查题目设置、课题主要任务与要求、工作量和进度安排等。第七周时进行中期检查,审查进展情况、有无偏题或跑题、完成课题存在的困难和解决方案。在答辩前一个月,重点检查学生的设计和论文初稿,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设计任务。校外进行的毕业设计工作,学生按企业作息制度上下班,由导师对学生进行考勤,学生每月一次书面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论文环节中专业方面的指导与论文专业内容质量的把关由企业导师负责,学校教师负责论文的形式审查,协助做好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协调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毕业设计经费向与生产实践、科研、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及硬件设计制作较多的课题倾斜,毕业设计评优指标也向此类课题倾斜。

4改革成绩评价模式,引入企业专家意见

篇9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52―05

引言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逐年递增。截至去年,全国在校研究生已超过100万人。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以下称“清华大学电机系”)目前有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643人,已经超过该系在校本科生的规模。研究生的培养成为本系教学的重点。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的目标,清华大学电机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缩小与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差距。本文着重介绍清华大学电机系在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学术交流、注重实践培养和严格规范学位评审等环节所进行的改革尝试,以及这些改革措施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的积极效果,和对促进学生就业于能源电力企业和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发挥的推动作用。

一 根据就业去向确定研究生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内容

2006年-2010年问,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就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不含工程硕士生)人数分别是226人和397人。图1和图2分别据此统计了研究生的就业去向。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知,能源/电力企业和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已经成为近70%的研究生就业时的首选,“进入主流行业、发挥大才干”已成为大多数研究生首选的就业取向。

反过来,为了适应这种择业的需求,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如何把握其技能需求,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205名毕业研究生的调研和对国家电网总公司、南方电网总公司、区域电网公司、省电网公司、电力设计院、发电公司、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输配电装备制造企业、电力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10余家用人单位的访问,对包括学科认识、毕业生工作状况、行业用人需求、毕业生知识和技能需求在内的共9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调研。我们得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结论:

1 基本功扎实是在后续事业中取得成功的基石,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2 加强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当成为研究生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3 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智商+情商”兼修,即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施等各项专业技能,也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

结合这些调研分析结果,本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拟定从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学位评审过程管理三个环节来加强专业教育,综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并在规范化的学位评审制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二 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

1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清华大学电机系多年来始终坚持研究生课程的改革,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研究型教学、鼓励双语或纯英语教学、促进高水平研究生教材编写等角度开展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多突出性成果。先后有“现代电力电子学”、“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4门课程荣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称号。“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研究生学位课重基础研究型教学方法”项目荣获2008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研究生双语专业课程建设项目荣获2010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完善研究生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包括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完善,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清华大学电机系不断增加研究生课程的深度与探索性实践,优化课程内容设置,适当删减部分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课程。我们认为所学课程应为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与先进理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不仅要使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正确地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同时还需拓宽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完善了一批研究生课程,新增开设了“磁性物理与电磁检测”、“电力电子器件原理与应用”、“磁测量原理与技术”、“现代电力系统优化新进展”(深圳研究院)课程。已通过批准开设“电能质量”、“现代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复杂性与大电网安全技术”等课程,优化调整了“现代能量管理系统”、“电气设备可靠性工程”、“电力系统广域监测与控制”、“电力系统理论与分析”等课程的内容。这些课程由于一方面介绍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另一方面也满足当前智能电网与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受到学生的欢迎。

3 聘请海外学者短期讲学

为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借鉴其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开展“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资助计划”,先后聘请一些国外的著名教授、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共有100余名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选修了海外学者讲授的课程。表1列举了近年来聘请的国外知名大学来本校进行短期讲学的课程内容。

三 加强学术交流,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1 选派研究生参加国际联合培养与短期访学

为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加强研究生的国际化联合培养力度,清华大学电机系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短期访学交流,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2007年至今清华大学电机系已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26人次,前往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2010年和2011年共选派9名博士生进行短期访学交流。表2为清华大学电机系近5年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情况。

清华大学电机系选派的学生在国外著名大学学习交流,师从著名教授,学习到国际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已取得显著成果,如博士生何同学在“IET Generation,Transmission&Distribution”、袁同学在“IET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林同学更是在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文章的基础上,还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博士研究学术新人奖”。

2 建立专项基金资助制度,加强研究生国际交流

为支持博士生出国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博士生与国际同行学者直接交流沟通,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研究进展和动态,提高学术水平,清华大学电机系依托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专项基金,

资助博士研究生参加在其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影响大的国际会议,鼓励研究生出成果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专项基金自2009年6月设立至今,已实施资助40名博士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受资助的博士生覆盖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新技术所有二级学科和深圳研究生院能源与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资助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受资助的学生既开拓了国际视野,又促进了其创新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的培养。如博士生罗同学将与会报告内容完善并在“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期刊上发表文章。之后,该博士生又以此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并申请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3 改善研究生学术交流氛围

要想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创新的思想需要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孕育。清华大学电机系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的氛围。

电机系成立“研究生学术交流中心”,通过组织调研,及时了解研究生所需,定期整理汇总各类学术活动信息。促进二级学科间的学术活动信息共享,以及相近研究方向的深层次学术探讨,使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得到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

2007年底创办《学术前沿导读》电子刊物(以下简称《导读》),该刊目前已出版10期。《导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1)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2)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情况:(3)相关专业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4)科学研究方法与科研研究经验等。《导读》主要归纳总结国内外电气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思路;及时准确、分门别类地归档记录系内教师、研究生已有的与最新的学术方向与研究成果,并定期。《导读》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它很好的起到导引作用,通过对学术资源的整合,将初涉学术科研生涯的研究生导引到更广阔的资源、获得更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最前沿的学术环境中。

4 促进师生间的学术交流

良好的师生交流是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时也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博士生论坛是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非常重要的平台。清华大学电机系利用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安排博士生导师会议在博士生论坛期间召开,既使老师们参加了博士生导师专题讨论会,同时也保障了更多的博士生导师参加博士生论坛并对博士生的学术报告进行点评,为全系师生间进行学术交流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博士生论坛每年组织一次,每次有120名左右研究生参加论坛。博士生导师专题讨论会自2007年开始举办,每次都有10余位至20位博士生导师参加。

以“聚焦行业热点,关注学术进展;着眼学科交融,开阔思想视野;感受学者风范,品味学术人生”为宗旨,清华大学电机系于2004年推出“行家行话”学术活动品牌。该活动每学期举办一至两次,现已经成功举办23期。每期的嘉宾均是电力行业内的著名专家或业界精英,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院士、大型电力企业技术专家等。

清华大学电机系为加强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学术探讨,积极组织召开访学报告会,安排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名校归国的访问学者、公派出国生、短期访学生,向全系师生介绍他们在国外一流大学的访学经历。访学报告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 依托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加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从2009年起,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个新的培养类型。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形式之一,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而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是我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对于这种新的类型,如何制定好培养方案,特别是如何突出“应用型”特色,值得各个学科深入思考。

清华大学有关学科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清华大学电机系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我们认为,专业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达成此目的,需要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体验和实践。清华大学电机系注重利用企业资源,建立专业实践或合作培养基地,推进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实现“人才强国、人才强校、人才强企”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系统性、学科交叉性及知识前沿性和企业在重大工程项目平台和高水平工程实践方面的优势,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密切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的结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清华大学电机系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了研究生工作站合作协议。清华大学电机系每年将选拔一批以专业型硕士生为主的研究生,赴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行合作研究,研究专业包括: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直流输电技术、电力系统仿真、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自动控制、信息技术、智能电网等。工作站的建立是对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很好保障,必将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 规范学位评审制度,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1 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预审查制度

2006年开始,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实行《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预审核实施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为清华大学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两年多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该办法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并进行修订,从而完善了工程硕士论文预审核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提高。

2009年,从工程硕士开始,清华大学电机系率先对学位论文进行重复度审查。经过对最近两年答辩的近40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的重复度审查,结果表明该项审查对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提高起到显著作用。

2 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送审评阅、答辩过程

自2006年年底起,清华大学硕士答辩改为集中答辩,给答辩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论文评阅人的聘请、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答辩硕士生和导师及答辩秘书对时间节点的把握、答辩工作的组织安排、导师和答辩硕士生对答辩后收尾工作的认识等都存在一定问题。清华大学电机系高度重视硕士生答辩工作的严格把关, “电气工程”学位分委员会2010年9月专门讨论,通过并实施《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对硕士答辩的相关工作提出了规范要求。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编写《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秘书工作提示》和《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工作提示》,专门组织召开硕士研究生答辩动员会,要求全系预计答辩的工学硕士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答辩秘书以及全系各所主管研究生工作副所长参加会议。通过动员会,对硕士研究生答辩的全过程、各项工作的时间安排进行全面介绍,明确提出系级论文预审查、论文送审评阅、论文答辩各环节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结合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即将进行毕业答辩的实际情况,对答辩各个阶段中主管副所长、答辩秘书和答辩硕士生等相关人员的各项工作及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对硕士论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进行讲解,要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但内容要保证质量,同时也要重视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答辩动员会效果良好,今年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比以往有所下降。

篇10

 

 

超星数字图书馆

 

超星数字图书馆成立于1993年,是由北京世纪超星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在线数字图馆,2000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目前拥有数字图书200多万册,按照“中图法”分为文学、历史、法律、军事、经济、科学、医药、工程、建筑、交通、计算机、环保等22个学科门类,是国内资源最丰富的数字图书馆。

 

其检索方式分为分类检索、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三种。

 

① 分类检索:根据“中图法”进行归类,层层单击目录,由大类到小类,便可查到与类目相关的所有图书。在每一级类目下都设有查询文本框,也可以在查询文本框内输入书名或书名中的关键词,来查找相关图书。

 

② 简单检索:简单检索也称为快速检索。用户选择好书名字段、作者字段或者全部字段后,在查询文本框内输入检索词来查找相关图书。

 

③ 高级检索:用户在高级检索界面可以选择并输入多个检索条件,如分类、书名、作者、索书号、出版日期等进行组合检索,各字段之间可以用逻辑“与”和逻辑“或”来组配,单击“检索”按钮可以查到图书。

 

方正电子图书数据库

 

方正电子图书资源库是方正Apabi数字资源的核心部分,涵盖社科、人文、经管、文学、科技等类别。其中的方正Apabi高校教参全文数据库更是针对高校需求而建立的专业数据库,旨在整理、搜集覆盖“文、理、工、医、农、林、管”等重点学科专业的经典教材、高校指定教参等数字资源。

 

方正电子图书数据库检索功能与超星数字图书馆相似,提供学科分类导航浏览、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的功能。如查找有关“英语听力”方面的图书,在主页面的搜索框选择检索条件为“书名”,在搜索框内输入检索的内容“英语听力”,点击检索按钮即可查找相关图书。

 

书生之家电子图书

 

书生之家是建立在中国信息资源平台基础之上的综合性数字图书馆,由北京书生公司开发制作。集成了图书、期刊、报纸、论文等各种出版物的(在版)书(篇)目信息、内容提要、精彩章节、全文等内容。目前书生之家电子图书100多万种,主要包括文学艺术、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计算机技术、社会科学、历史地理、科普知识、知识信息传媒、自然科学和电子、电信与自动化等31大类。

 

Netlibaray电子图书

 

Netlibrary是世界上电子图书(eBook)的主要提供商之一,它整合了来自350多家出版机构的5万多册电子图书。90%的电子图书是1990年以后出版的。Netlibrary注重电子图书的更新,每月均增加2000多种。

 

Netlibrary80%的电子图书面向大学读者,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各个领域。其中不仅包含学术性强的专业著作,也收录最新出版的各类人文、社科图书。它覆盖了以下主要学科:科学、技术、医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工商、文学、历史、艺术、社会与行为科学、哲学、教育学等。

 

 

02查找刊物

 

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是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录期刊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为主,也收录部分基础教育、大众科普、大众文化和文艺作品类刊物,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核心期刊的收录率达96%,收录独家授权期刊2300余种。该数据库按照学科划分为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等十个专辑。

 

数据库提供期刊导航、初级检索、高级检索、专业检索、分类检索等检索方式。

 

① 期刊导航:期刊导航是对整刊进行检索,以某期刊名称为检索词,查找该刊物所有的论文。可以按照已知刊名的音序方式(A—Z)或在检索提问栏中直接输入刊名进行查找,也可通过期刊导航界面的左侧栏的“专辑导航、优先出版期刊导航、独家授权期刊导航、世纪期刊导航、核心期刊导航、数据库刊源导航、期刊荣誉榜导航、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刊期导航、出版地导航、主办单位导航、发行系统导航”等十多种表示期刊特征及特性的导航系统来查找。

 

② 初级检索:初级检索是进入数据库后系统默认的检索方式。一般的检索程序是:首先在界面左侧“文献分类目录”下选择适当的专辑限定检索的学科范围,然后在“检索项”中根据已知线索选择检索入口(主题、篇名、关键词、作者、机构),在检索框中输入检索词,再对检索结果的精确度(“精确匹配”或“模糊匹配”)、时间范围、来源期刊范围做出选择,最后点击“检索”按钮,即可查看检索结果。例如,检索三年内有关外商企业利用关联交易避税现象及其防范措施研究方面的论文。首先在“文献分类目录”中全选十类专辑,其次在“检索”标签中确定检索词如:外商企业、关联公司、避税及其逻辑组配关系,确定时间范围为2011~2014年,点击“检索”按钮,即可得到检索结果。

 

③ 高级检索:高级检索与初级检索的区别,主要是它同时可进行多个检索项或一个检索项的两个检索词的组合检索,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多个主题、多种条件限定的课题检索结果。多个检索项或两个检索词之间主要是“并且、或含、不含”的逻辑运算关系。

 

④ 专业检索:专业检索要求检索者自行构造检索提问式来准确表达其多主题、多条件的检索要求。

 

⑤ 分类检索:通过首页的“文献全部分类”来检索某类目下的所有文献,多用于对某类文献进行文献统计。

 

 维普资讯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

 

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由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出版,收录中文期刊8000种、中文报纸1000种、外文期刊4000种,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和图书情报8个专辑。

 

页面左上方的“专业版”进入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的“期刊文献检索”功能模块。该模块提供基本检索、传统检索、高级检索、期刊导航等检索方式。具体检索方法与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相似,不再细述。除期刊文献检索,该平台还提供文献引证追踪、科学指标分析、高被引析出文献、搜索引擎服务5个功能模块的服务。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是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范围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学、人文社科等领域,是了解国内学术动态必不可少的帮手。该数据库可以按照分类、期刊出版所在地区及期刊首字母导航浏览,也可以输入刊名、篇名、著者、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检索结果内容包括论文标题、论文作者、来源刊名、论文的年卷期、分类号、关键字、所属基金项目、数据库名、摘要等信息,并提供全文下载。

 

全国报刊索引综合数据库

 

全国报刊索引综合数据库由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负责研制,从1993年开始发行,2000年分成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技术版两个版本发行。收录了全国包括港、台地区的中文报刊资源,涉及所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党政军、人大、政协等重大活动、领导讲话、法规法令、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各行各业的工作研究、学术研究、文学创作、评论综述以及国际、国内的重大科研成果等。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选编3000余种公开发行的优秀中文报刊制作而成的数据库。内容涵盖了教育、文史、经济、政治四大领域。该数据库分人大全文、索引总汇、专题目录索引、中外人文社科文献集萃四个子库。

 

检索功能主要有三种:

 

①简单检索(系统默认),检索字段包括标题、著者、出处等。

 

②二次检索,可以缩小检索文献的范围,提高检准率。

 

③高级检索,只限于一个数据库内,不能进行跨库检索。检索词之间可以进行“与”、“或”、“非”逻辑组配运算,支持截词检索。

 

 John Wiley 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

 

John Wiley 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由美国约翰威廉父子出版公司(John Wiley & Sons Inc.)创立于1807年,所出版的期刊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化学和化学工程、统计学和数学、电子工程、通信以及商业类等领域。出版公司下属的“John Wiley 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学术质量很高,多数是相关学科的核心资料,是科研学术活动的重要信息来源。

 

John Wiley 提供三种检索方式:快速检索(Search)、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和浏览检索(Browse)。

 

 Springer 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是世界著名的科技出版社,通过Springer link系统发行电子图书并提供学术期刊检索服务。目前该社共出版530余种期刊。其中大部分期刊被SCI、SSCI 和EI 收录。还与SCI、EI 建立了全文浏览的链接。期刊所涉内容是科研人员的重要信息源。

 

 WorldSciNet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WorldSciNet出版公司出版的书刊以高学术水准著称,出版的78种专业刊物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工程及混沌与非线性科学等学科。WorldSci Net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提供主题和字母顺序两种检索途径浏览所收录期刊。

 

Elsevier 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爱思唯尔(Elsevier)总部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的1 100多种期刊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位学术期刊。Elsevier Science 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涉及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商业、经济管理及社会科学等学科。论文大多来自核心期刊,并且被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二次文献数据库所收录。

 

Elsevier 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可以按刊名字顺序(Browse by title)或者按分类(Browse by Subject)浏览期刊,也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高级检索(AdvancedSearch)、专家检索(Expert Search)两种检索方式进行检索,输入检索词、选择检索字段及资源类型进行检索。

 

EBSCO 数据库

 

EBSCO 数据库是EBSCO 公司提供的学术信息、商业信息网络版数据库。目前中国用户通过该系统可以访问十余个全文数据库,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术期刊数据库和商业资源数据库。

 

① 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8000余种学术期刊的文摘和索引。其中全文刊近4700 种,同行评审刊3600 多种,涉及生物科学、工商经济、咨询科技、通信传播、工程、教育、艺术、医药学等领域。

 

② 商业资源数据库:收录2300 多种期刊的全文。其中同行评审刊1100 多种,涉及经济学、经济管理、金融、会计、劳动人事、银行以及国际商务等领域,对所有商业学科进行了全文收录(包括市场营销、管理、MIS、POM、会计、金融和经济)。著名的期刊如《每周商务》、《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经济学家预测报告》等。

 

Kluwer全文电子期刊

篇11

作者简介:曹玉苹(1982-),女,山东单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刘润华(1958-),男,山东梁山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刘复玉(1963-),男,山东潍坊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贺利(1972-),女,四川广安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周兰娟(1978-),女,山东德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电类基础课程自主性、探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2145),主持人:刘润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2-0066-03

为了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第一批获批卓越计划的高等院校之一。卓越工程师的核心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本科毕业生,有必要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1-3]。高等院校非电类专业普遍开设了“电工电子学”课程,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定了教学改革方案。因此,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开设的少课时“电工电子学”课程,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适合于非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电工电子学”课程现有教学方案存在的不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电工电子学”课程已成为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形成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在教材建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针对新时期卓越工程师的教育需求和少课时的客观条件,现有教学方案存在以下不足:

(一)理论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际应用电路偏少

少课时“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内容只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电路的暂态分析、常用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和数字集成电路及其应用[4]。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非电工程师需要面对测量与控制系统、变压器、电动机、直流稳压电源等典型电工电子设备。因此,如何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效融入实际应用电路或典型设备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5]。

(二)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为主,缺乏应用背景

实验电路多为针对单一元器件的典型电路,不具有明确的应用功能[6]。实验内容以验证电路的工作原理为主,未涉及故障情况的分析和处理。由于实验时间有限,损坏器件会影响成绩或经济赔偿,学生无法根据兴趣对电路的故障特性进行测试。因此,如何增强实验电路的实际应用背景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现有考核形式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实际工程应用中只有问题,需要工程师自己确定采用何种方式分析哪些参数。而现有考试已在题目中明确指出电路分析方法和需求的参数,导致学生脑海里只见公式,不见知识体系,只见单个独立的方法,不见各方法的对比与综合。因此,如何通过合理设置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适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少课时“电工电子学”教学方案。

二、利用应用电路丰富教学内容

(一)优化整合理论教学内容

1.结合专业特色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如针对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介绍炼油厂分布式控制系统,针对石油工程专业介绍采油控制系统。通过接触工程实践中的系统,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电工电子系统的概念,不仅拓宽了视野而且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结合生活场景介绍电路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如以空调的温度检测和控制系统为例(如图1所示),介绍项目需求、功能分析、电路设计、电路制作和调试等环节,使学生从宏观上建立模块化分析和设计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零散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图1 空调温度检测和控制系统

3.在相关理论章节融入实际应用电路或典型设备。如在电感元件部分引入变压器,在三相交流电路部分引入三相变压器和三相异步电动机,在二极管元件部分引入直流稳压电源等。典型应用电路增强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增强实验教学内容的应用背景

1.为了体现实验电路的应用功能,对实验电路的规模进行扩大。以“一阶RC电路过渡过程的研究”为例,该实验主要观察电阻和电容端电压的波形,电路缺乏实际工程意义。可以在现有器件的基础上增加555定时器以构成脉冲信号发生器,学生重点研究一阶RC电路,同时了解应用广泛的555定时器,明确一阶RC电路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2.在实验预习环节增加软件仿真,学生通过仿真软件模拟实验内容。为了了解故障电路的特点,模拟元件短路、开路、电容容量衰减等典型故障。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对电路进行改造,观察信号的变化。通过软件仿真不仅满足了学生尝试改变电路的好奇心,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故障电路的特点,有助于在实际操作中快速解决故障。

三、利用研究性、启发性等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实际联系理论的能力

对于非电工程师,“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的重点不是讲授深奥的理论,而是培养学生将电工电子基本知识应用于各自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应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程问题面前有章可循地联系所学知识和方法。

(一)从研究性教学方法出发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解决具体问题,应首先介绍电路的基本元件、基本概念、定律和分析方法,其中基本元件不仅包括电路分析中的基本元件还包括模拟电子技术中的基本元件。学习完这部分内容之后,学生就具备了自主分析电路的基础。然后选择既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又能够覆盖主要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案例需求作为研究目标,将各个功能模块作为研究内容。教师按照功能模块组织教学内容,针对每个功能模块讲授涉及的典型电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功能电路。由于石油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对电路硬件制作要求不高,所以只对电路进行仿真调试,不进行硬件制作和调试。典型案例如空调温度检测和控制系统,该系统涉及温度检测(热敏电阻)、比较(集成运算放大器)、延时(暂态分析)、发光报警(二极管)、声音报警(555定时器和功率放大)、继电控制、直流稳压电源等环节,能够覆盖主要教学内容。

(二)利用启发教学法增强学生自主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

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提炼电工电子工程师实现功能设计的深层次思维内涵。例如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体现了逆向思维,戴维宁定理体现了黑箱建模的思想,启发学生利用这些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融入相关理论章节的典型工程应用电路或设备,重点介绍外部特性和关键原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理解工作原理。如变压器,主要讲授电能和磁场能的互相转换原理,剩余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

课堂上涉及的工程应用案例有限,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典型案例解决同一类型问题。如介绍空调温度检测和控制系统,引导学生尝试设计炼油厂反应器压力检测和控制电路、有害气体报警器等。

四、优化多元考核方式,培养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

近年来普遍采用的多元考核方式有作业、半开卷考试、课程论文等,根据卓越计划特点对考核方式进行优化,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

(一)改革传统作业模式,创新多元化考核方式

现有的电工电子学作业大多是抽象和简化的电路,实际工程意义已被省略。为了紧密联系工程应用,应大量增加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作业。作业题目应介绍实际应用背景、电路模型与实际器件的对应关系。如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作业采用延时继电器,二极管作业采用整流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作业采用变送器中信号变换和放大电路等。该类型的作业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由于电工电子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随时可以用到,需要牢记。传统的闭卷考试容易误导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允许自由携带少量资料的半开卷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无需记忆的懈怠心理,导致一些需要牢记的知识和方法没有掌握。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半闭卷的考核方式,即由教师统一提供参考资料。由教师明确哪些知识和方法是需要牢记的(如三相交流电、一阶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等),哪些知识和方法在应用时可以查阅资料(如常用中规模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表)。对于后者,在试卷中应根据需要提供资料。

为了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题目要求进行改革,不再明确指出利用什么方法求哪些参数,而是由学生根据应用需要自行确定哪种方法最优、哪些关键参数需要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有助于学生明确方法的使用特点、公式的适用条件,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设置课程论文环节,培养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规范和创新思维,设置课程论文环节。结合典型电工电子产品讲授什么是创新以及创新的重要性。由学生自主选定生活中的电气电子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并撰写论文。要求阐述所选产品的主要工作原理,指出存在的问题,展望发展方向。学生利用幻灯片做报告,回答提问。该课程论文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电路,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宽了视野。启发学生分析电子产品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根据需求启发学生分析电子产品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思维。

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需求出发,研究少课时“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案。对于课程论文环节,学生选题不仅有传统的电热毯、收音机、LED显示屏等传统电子产品,还出现了移动电源、智能手环、心脏起搏器、电吉他等新兴产品,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针对学生困惑进行解答,并指导论文写作规范,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和锻炼。课程实践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该教学方案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少课时专业基础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0(17):30-32.

[2]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 2012(1): 15-19.

[3]王菁华,等.“‘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3):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