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7 15:41: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文化又制约着语言。在各种语言形式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习语,因此习语在体现各种文化之间差异的方面也是较为明显的。本文正是从中英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习语入手来讨论中英两国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习语上的表现。
习语在中西文化差异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下面择其要者简而述之。
第一,国民性格方面的文化差异。国民性格方面,中国人朴实、谦虚、宽容、无私;英美人的性格则是开朗、外放、重视自我、用较强的自信心,有时甚至会有些孤傲。汉语习语如“随遇而安”、“适可而止”、“安分守己”等都表现了中国人中庸、知足、明哲保身的为人处世观;而英美人则大胆豪放,喜欢独辟蹊径、追求创新,不安于天命等,如“no money,no honey”,“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等,此类习语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二,风俗习惯方面的文化差异。中英两国的风俗习惯不同,那么源自风俗习惯的习语表达的意思或形式也就不同。从饮食习惯来说,大米和面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汉语中就有许多跟饮食有关的习语,如“偷鸡不成蚀把米”、“吃饭吃米,说话说理”等;英国的主食主要是面包,在吃面包时配黄油和果酱即营养又美味,与面包有关的习语在英语中也是很常见的,如“bread and butter”;“out off bread”(失业)等。
第三,制度方面的文化差异。英中两国不同的制度文化是其不同语言形成的原因之一,对于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习语来说也是一样的;这一点仅仅从中英动物习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可以看到。例如:“龙(dragon)”在中国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兽,象征着权利、尊贵、吉祥、成功和力量。汉语习语有许多与龙有关,如“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等。然而在西方龙却被视作一种残暴、狰狞、恶毒的猛兽怪物。西方常称凶狠暴躁的女人为恶龙,如: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由此可见,制度文化的差异导致同一种动物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使人们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联想。
第四,宗教方面的文化差异。西方国家一般多信奉基督教,《圣经》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深刻影响着整个西方文化。因此,有大量习语出自《圣经》,例如:“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Judas kiss”。中国人则多信奉佛教、道教,因此也随之而来了一些与佛教、道教有关的习语,例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
第五,历史典故方面的文化差异。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它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历史文化信息。许多英汉习语来自典故、神话、传说、寓言等。汉语习语如“匡衡凿壁借光”、“女娲补天”、“刻舟求剑”等。英语如“someone’s name is mud”;“the wolf and the lion”;“An apple of discord”等。这些习语,都与各国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只有理解其文化内涵方得其义。
第六,民族心理方面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比较突出的有勤劳简朴,自强不息;务实谦虚,和蔼中庸,热情好客;家庭为重,喜群居;讲究同堂之乐和孝道等。汉语很多习语就有这些心理的反映,如:“细水长流,遇灾不愁”就体现了我们要勤俭节约;“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则体现了自强不息、坚持不懈民族心理。
不同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不管在地域特征、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文化的差异。
(一)地域特征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与地域有关,特定的地域环境是文化形成的温床,不同地域环境下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采取的语言表达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即便面对同一词语,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往往会对其有不同的语义联想。比如asummer’sday,对中国学生来说,这个季节是燥热难耐的,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夏季则是一年中最为舒适的季节,因此在看到这个词组时,英国学生会自动带入美好,而中国学生则可能理解为厌恶,这种迥然便是地域特征不同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的结果。如不了解这一中西文化差异则很难正确理解词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二)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主要指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往往风俗习惯也会有所不同。以美食文化为例,我国由于自古重视美食文化,因此不同的烹饪方法都会精准且对应的词汇专门表述,如“煎”、“炸”、“炒”等词汇。而在英语中,“煎”、“炸”、“炒”等则被“fry”统一指代。汉语中的“炖”、“煲”、“蒸”等,在英语中则被统称为“stew”。这种中西文化差异都是风俗习惯不同而产生的。
(三)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作为文化和语言沟通的桥梁,思维方式不仅是文化特征的体现,同时与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重要关系。虽然人类思维规律有共性的部分,但由于文化氛围的不同,各个地方的人思维方式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就有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会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以写信地址顺序为例,中国人在汉语习惯上通常按照国名、省名、城市名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而在英语中习惯中则是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种中西文化差异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
(四)价值观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区别美丑、善恶的价值体系,是一种持久信念,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价值观体系中其实都是一种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其中西文化差异的显著性:比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便对谦虚和礼义十分推崇,以和为贵;而在西方,人们则推崇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在这一价值观影响下。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和判断,争强好胜,对个人利益据理力争,个人价值只为自己服务。
二、中西中西文化差异的渗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中西中西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语言中词义、句义等各种语言现象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学习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学生西方思维视角的培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东方语系,这两种语言不管在历史文化还是区域文化等各方面都截然不同,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可能很难理解一些西方文化现象,而思维方式或视角的不同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西方思维视角的培养,而只有站在西方文化思维视角才能形成审视西方文化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视角。
(二)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内涵
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渗透和传播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西方英语语境下平等待人、互尊互让等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在了解这些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西方人为什么喜欢恭维、称赞对方的习惯会有更深的理解,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学习英语有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学生跳出中国式英语的怪圈
在英语学习中,人们很容易受到自身所处文化背景的干扰,学习到的英语往往不够地道,如中国的英语在西方看来就只是中国式英语,而非真正的英语。学生在组织英语语言时,仍然会站在汉语的思维方式上进行,表达出来的英语具有浓浓的地方风味。在大学英语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通过文化渗透和传播能够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文化和语言结构的进一步了解,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有步骤地、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有利于减少英语学习中本土文化的干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跳出中国式英语的怪圈。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建议
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中西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学习障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视。
(一)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要促进学生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的综合提高,首先需要具备高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对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全方位地丰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换位思维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摆脱中国式英语的困扰。
(二)通过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言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篇章和词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因此教师可以加强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蓝本,在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对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对英语国家的地理、风俗、饮食习惯等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学生正确、充分地理解所学的材料,使学生对英美国家和中西文化差异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识积累
根据所学教材及学生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英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文学作品或报刊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和载体,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使学生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特点有更多的了解,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异地文化,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并能在实际交流中加以利用。
(四)开设文化课程及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1.2价值观念从习语中能够看出一种语言使用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念。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注重隐私。比如,“don’tputyourfingerinthepi(e不要多管闲事)”“、youhavetoblowyourownhor(n各人只管吹好自己的号)”。而中国强调集体主义,看重集体的力量。汉语有很多这方面思想的习语,例如,“人多力量大”、“集思广益”、“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英语中很多习语也体现出西方的平等思想,如“everyoneisamasterandaservan(t每个人既是主人也是仆人)”、“equalwork,equalpay(同劳同酬)”等等。中国受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等级、尊卑、地位等封建观念根深蒂固,在习语中国也多有体现,如“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等等。
2.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方法
王佐良说过:“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说明了文化含义在翻译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翻译习语时不仅要翻译出原语言的字面意思,还要注意其文化内涵。为了方便翻译,本文根据英汉习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将其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中的比喻形象和语言表达形式相似或相近的英汉习语,文化内涵也相同,这一类习语可以采用直译法和直译加注解法。第二类是文化中的比喻形象和表达形式不同,意义也不相似的,这类习语采用意译法。
2.1文化内涵相似或相近的习语翻译方法
2.1.1直译法直译法,原语言中的形象意义和目标语的形象意义相同就可以保留翻译。如“armedtotheteeth”可以直接译为“武装到牙齿”,而“纸老虎”也可以直接译为“papertiger”。再比如,“toaddfueltothefire”译为“火上浇油”;“awolfinasheep’sclothing”译为“披着羊皮的狼”;“coldwar”译为“冷战”;“timeismoney”译成“时间就是金钱”;“toshowone''''scard”译为“摊牌”;“burnone’sboat”译为“破釜沉舟”等等。
2.1.2直译加注释法如果读者缺乏相关的文化信息会不太容易理解直译,所以有时需要加上注解。如“allarenotmaidensthatwearbarehair”如果直译为“不戴帽子的未必都是少女”,中国人可能就觉得莫名其妙,不理解其意思。所以应该再加上注释,西方风俗习惯一般是中年妇女会戴帽子,而少女一般不戴帽子,用来指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这样翻译就清楚明白,易于理解,同时也了解了西方风俗。
2.2文化内涵不同的习语翻译方法
意译法当原语言的形象意义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时就采用意译法。如“toraincatsanddogs”如果直译为“下猫和狗雨”,就会让读者很困惑,所以意译为“倾盆大雨”“。望子成龙”,若译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会让西方人产生误解,因为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必须意译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再如“drinklikeafish”应意译为“牛饮”。“bornwithasilverspooninone’smouth”也应意译为“生长在富贵之家”。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关键词:化妆品;广告语;文化差异;措辞;句法;词法
一、引言
化妆品市场在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为许多著名化妆品品牌提供了巨大商机,如兰蔻,资生堂,倩碧等。人们购买化妆品的原因并不总是基于个人需要,也因为品牌背后的隐含意义:象征了优越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化妆品公司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想尽一切办法说服他们购买自己的化妆品,如利用化妆品广告宣传。然而,化妆品广告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是语言。本论文从语言学方面比较中西方化妆品广告语,期望找出其反映的文化差异以及导致语言差异的原因。当然,本文也希望为广告商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文广告语
(一)语音方面:多使用双关。
双关语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因此,成功撰写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双关语广告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语言字面的含义,用作双关语的词通常与产品的某种特点或品牌名称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例如:
1.趁早下“斑”,请勿 “痘”留。(某化妆品广告语)。
这个句子与办公室的流行用语“趁早下班,请勿逗留!“有着相同的发音。广告商使用“斑”和“痘”,完全表达了产品能有效祛斑、祛痘的作用。中文中,“斑”和“班”的发音相同,“痘”和“逗”的发音相同。然而,他们的意思却完全不同。这里广告商在广告中运用相同的发音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 也表述了产品的效果,这就被称为双关语。
2.金斯顿曾在她的作品中说:“只有中文里有双关语”。(金斯顿,1982)在中国的文化中,双关语非常受欢迎,因为中文里,很多字听起来相似。几千年来,中国是一个基于人际关系的国家,因此,中国人不喜欢用文字直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真正意图。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双关语是处理人际关系中最普遍的交流方法。
(二)句法方面:多使用排比句。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例如:
1.“拥有健康,当然亮泽。”(潘婷洗发水)
2.“明星风采,纯纯关怀。”(美加净)
3.“清凉舒爽,全家共享。”(六神沐浴露)
“拥有”和“当然”,“明星”和“纯纯”,“清凉”和“全家”是平声。“健康”和“亮泽”,“风采”和“关怀”,“舒爽”和“共享”是仄声。这样的设计能够很好的吸引消费者,因为它可以给他们带来美好和温暖的感觉。
(三)词汇方面:多使用平和的词语。
兰蔻空间,一个宁静和谐的享受空间。(Lanc?me .cn)“宁静”和“和谐”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情绪或周围的自然氛围。中国社会提倡和谐,这个广告中,很明显广告商非常了解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所以在这里用“宁静”和“和谐”给消费者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能够亲近自然。
三、英语广告语
(一)语音方面:多使用重复。
重复是最主要的修辞方式之一,基本上,使用重复的单词和短语意在强调、明了、扩大或深化情感效应。在一些化妆品广告中,广告语撰写人经常使用该方法重复强调某些信息。例如:
(1)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ou from OLAY total effects! (olay.com)
(2) Real women have real curves. (dove.us)
(3) Maybe she’s born with it. Maybe it’s MAYBELLINE. (maybelline.com)
(4) A new fragrance. A new look.(dior.com)
广告商通过重复使用“happy” 、“real”、 “maybe”、 “new”等词,意在指出化妆品的优点,以唤起消费者的兴趣。
(二)句法方面:多用简单句式,少用复杂句式。
使用简单句式比使用复合句式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为读者不愿意花太多时间阅读复杂的句子,另一个原因是这样既能够减少广告的成本,又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例如:
(1) A sea of modern beauty! (h2oplus.com/ )
(2) Because you’re worth it. (lorealparisusa.com)
如果广告商希望建立一个基本概念或主题,并希望它能深入人心很久,广告语中更推荐使用简单句。通常这样的广告语只需容易记住的几句话。以上的两个例子,每个都只有一句话,每句都在10个词以内,而且每个词都很简单。从英文化妆品广告语中不难看出西方人的性格特点。西方人十分开放、简单,并且西方国家的历史也没有中国历史长。例如,美国重视个人价值,认为自己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相信他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他们认为应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还经常令人吃惊的坦白自己的政治观点,无比珍惜受到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权。 (hungarianamerica.com/fulbright/fhb1.html)
(三)词汇方面 :多使用形容词。
(1) Get luminous looks for holidays,
Wrap yourself in rubies,
Wrap yourself in our holiday gift,
Find your best face.
(2) Your lips will be smooth, replenished and indulged with sublime and reshaping color. (Lanc?me)
形容词“luminous”, “best”, “smooth”, “replenished”, “indulged” and “sublime”都是用来形容良好肤质的词。好的肤质是所有人(尤其是女性)渴望拥有的。这里广告商使用这些形容词很容易就表达出了产品的效果。
四、总结
本文回答了东西方国家化妆品广告语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答案是肯定的:东西方国家化妆品广告语之间存在差异。作者不仅从语言中找到了这些差异,还从文化背景方面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结论是东西方文化中的审美观、个性特征、家庭观念、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发展都有所不同。最后,作者建议广告商在撰写化妆品广告语时应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撰写者应考虑目标客户所在地的风俗和文化特征,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Anderson, M. Social influence effects of advertising using highly attractive models [D]. 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04.
[2]蔡基刚. 英汉写作修辞对比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
2.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拓宽教学渠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资源的稀缺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指出了:“由于我国可利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等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获得结果,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校应该拓宽教学渠道,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普及多媒体应用,以多媒体传播西方文化为主,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设多种西方文化课程,如:经济、军事、信仰、礼仪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广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来学习西方文化,要有计划性、阶段性、重点性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鼓励学生听一些英语广播,看一些影视资料等。通过绕口令、猜谜语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外语,并且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英语讲座、小品演出等活动,从而为学生学习好语言打好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2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强教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作为语言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具有系统性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上,把西方文化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才能基于文化差异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交换引用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意见,不断沟通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不但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了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和乐趣。
2.3重视英语语言的教学,注重文化的导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个单词、句子的含义。而引入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是对学生加深学习语言的记忆,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避免学生语言错误,规范学生跨文化交际用语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避免语言的错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英语的应用技巧,也应该注重文化的导入。近几年来,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加强了考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为了准确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要将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结合起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加深对语言的掌握,加深对目标英语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点,巧妙地借助汉文化为整书添色不少。
3《源氏物语》与《红楼梦》
3.1取材相似
参照史实,两部作品讲述的对象都是宫廷上层人。《源氏物语》描述的是平安王朝时期的贵族社会,当时是日本的全盛时期,上层大官贵族奢靡之风严重,整个社会太平和混乱参半,复杂而且矛盾。藤原依靠皇室外戚,逐渐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并开始干涉政事,掀起了同族间的争权大战,皇室为了保全政权,通过大寺院设置了“院政”,极力抵抗藤原的反派势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中下层贵族几乎没有任何晋升的机会,从而在其他地方找寻突破口,促使不少地方贵族势力云集,庄园百姓此时也遭受了巨大的苦难,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的热潮,激化了社会矛盾,太平盛世面临了空前的危机。《源氏物语》选取这段历史作为故事背景,讲述主人翁源氏的生活和爱情经历,从侧门反映了当时贵族社会的骄奢逸,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极度不满。
3.2表达了对妇女的同情
《源氏物语》中虽然作者着重向读者描绘了源氏的爱情故事,但是并没有局限于描述爱情故事本身,而是借助对源氏爱情和婚姻的描写,展现出当时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的惨痛经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男女的婚姻经常伴随着政治色彩,很多政治上的明枪暗斗都通过男女的婚嫁来解决,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妇女担任了政治交易的工具,也成了这场交易下的牺牲者,紫式部对该现象毫无遮掩地描写,勇气可嘉。紫式部笔下的女子社会地位不尽相同,有的身份高贵,有的则低贱到微不足道,虽然如此,这些女子却遭受着同样的处境,都充当了政治交易的有效工具,最终沦为贵族男人手中的棋子,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饱受欺凌。《红楼梦》同样借助凄美的爱情故事表现出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在故事中表现出的是男人对女人的残酷,但是追根溯源,摧残妇女的不是男人,而是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决定了男人就是拥有大男子主义,男人高于女人的思想根深蒂固,男人很自然地会把女人当作手中的,这点和《源氏物语》不谋而合,女性的卑微在两部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文字体现。决定男人对女人看法的是制度,是社会风气,从中日文学在这一观点上的高度一致可以推断出中日文化的高度相似性。毫无疑问,《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受到她所处时代的束缚,通过文字表达出她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感慨贵族阶级的衰亡,但是并没有从根本去否定社会和阶级制度。紫式部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妇女命运的凄凉,表现出对妇女的同情,但是另一方面却认为源氏是妇女的坚实庇护者,将源氏高度美化,也表现出对源氏的同情以及肯定。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将封建社会里公子哥对女性的玩弄表现得生动形象,突出表现公子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但是却把贾宝玉的形象不断美化,并从全书的视角表达了对这个善良、慈善化身的公子哥的歌颂。《源氏物语》中还植入不少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这一点和曹雪芹的作品又一次不谋而言。
3.3艺术表达形式的一致
上一节已经详细说明了《源氏物语》中和歌受中国诗词的影响,和歌包含了各类日本古典诗歌。日本文学中的诗词源于中国,所以当时的诗多由汉字组成,代表的意义也大多可以用汉字的意思来解释。但是这种文学上的借鉴并不是抄袭,日本人写完诗之后十分注重吟唱,所以把这种充满了日本特点的诗称为和歌。和歌与我国的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有众多相似之处,无论节奏还是格律都和唐诗类似。众所周知《红楼梦》中出现了至今流传甚广的诗词猜谜酒令,通过大量的诗词对细节部分进行描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阶级的精神面貌,这点在《源氏物语》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红楼梦》中作者通过采用不同的预测形式,大多以隐写的方式,描绘主人公的未来命运,这一点在《源氏物语》的文字里也能发现类似之处。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 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 carp)、鳗鱼( eel) 、鲨鱼( 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 “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
3.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4.高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5.旅游英语错误分析——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
6.对高职旅游英语能力培养途径的几点思考
7.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材的选择和有效利用
8.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开发的调查问卷分析
9.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10.试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11.新疆本土旅游英语教材开发初探
12.用ESP理论分析旅游英语的特点及教学法
13.旅游英语翻译方法浅析
14.文化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15.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探究
16.旅游英语及其翻译
17.基于ESP理论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18.浅谈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9.试论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革新
20.探索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改革
21.论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
22.按情景分岗位编写旅游英语教材
23.论旅游英语特征及其翻译
24.江南古镇旅游英语解说系统的构建——以乌镇为例
25.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
26.浅谈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
27.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28.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旅游英语的语言特征
29.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
30.论高校旅游英语拓展课程教学改革——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英语拓展课程建设为例
31.高职旅游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旅游英语专业为例
32.旅游英语语言功能与大连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33.高职旅游英语教材研究
34.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思路
35.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实践
36.对我国旅游英语翻译的问题探讨
37.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ESP发展模式探讨
38.旅游英语导游课的特色及应用
39.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讨
40.论ESP需求分析理论对旅游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41.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42.基于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初探
43.旅游英语翻译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44.论旅游英语的翻译方法
45.论旅游英语翻译的不足及策略
46.浅谈旅游英语的教学
47.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处理方式
48.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49.如何基于工作过程对高职学生进行旅游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50.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和文化差异探讨
51.从旅游业的发展探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2.ESP理论对英语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启示
53.论深化《旅游英语》的教学改革
54.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分析
55.探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6.旅游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对策
57.旅游英语翻译偶得
58.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旅游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策略研究
59.任务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以旅游英语为例的调查分析
60.“大旅游”时代旅游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61.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刍议
62.论应用型本科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
63.旅游英语翻译若干问题研究
64.试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6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之浅见
66.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67.关于旅游英语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68.从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材料的翻译
69.基于岗位需求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70.旅游英语实地教学改革探析
71.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72.从文化翻译观角度分析旅游英语翻译——以杭州景区为例
73.试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74.高职旅游英语职场化的教学改革
7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慕课资源体系的拆解与重构
76.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7.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进展
78.旅游英语课程设计初探
79.旅游英语教学中地方文化的渗透——以康巴文化为例
80.论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81.高校旅游英语课程设置与学习的语言经济学思考
82.高职旅游英语课堂跨文化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83.高等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探讨
84.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5.旅游英语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南旅游景区标示语的英译为例
86.试论旅游英语的特点与翻译
87.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
88.旅游英语翻译文化对接问题的探讨
89.高校培养复合型旅游英语人才的对策分析——基于河南旅游产业国际化背景
90.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91.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2.旅游英语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93.旅游英语教学之文献研究
94.旅游英语职场化教学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95.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96.旅游英语与其翻译策略
97.ESP教学方法在高职旅游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98.旅游英语教学方法与问题
99.大学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100.关于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英语听力课的教学思考
101.项目教学法在ESP课程中的设计原理及教学实践——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为例
102.新时期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03.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移植现象与策略
104.近三年我国旅游英语规划教材现状抽样分析
105.对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若干思考
106.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07.应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
108.论旅游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元素教学实践
109.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110.“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新思考
111.交际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分析
112.浅析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处理
113.旅游英语翻译中诗歌的处理
114.浅谈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英文)
115.旅游英语翻译策略刍议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旅游英语主题教学模式研究
117.浅论旅游英语与跨文化交际
118.旅游英语实践教学与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119.大学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索
120.高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121.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
122.旅游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123.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124.旅游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处理策略
125.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因素的中、外对比
要把中文旅游资料中的这些文化信息准确翻译并传达给外来游客,让他们了解中国景观的文化底蕴,从而吸引国外游客,有必要了解旅游资料中表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1、语言对比:汉语属汉藏语系、分析型、表意文字、声调语、隐含性语法、重意合,而英语属印欧语系、分析和综合型、拼音文字、语调语言、外显性语法、重形合。
2、文化对比:(1)、语用意义的差异:同一词在东、西文化中有不同褒贬义、联想义及象征义。 (2)、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如:兽中之王在中国人心目中为虎而西方指狮子
3、心理对比:(1)、中国人重直觉与具象整体而西方人重理性与逻辑个体,即汉语的形象性、笼统意义和英语的功能性、具体性。 (2)、强调谦虚和褒扬的中国心理文化导致许多敬辞和谦辞, (3)中西习俗不同,如中餐的第一道菜是冷盘,最后一道菜为汤;而西餐以汤开始,以甜点结束。再有在中国不主张小费,而西方则极为普遍。
三、旅游资料翻译原则
旅游资料的文字介绍以优美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其诱人的信息,达到令游客心驰神往,欲一睹为快的祈使功能,迎来大批观光览胜的海外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结合中、西文化差异及旅游资料自身的特点,我认为在其汉译英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中文旅游资料为本,在翻译时要吃透原文,即要准确传达原文中的信息,又要表现出原文的文化渊源与文化色彩。
2、以旅游资料的译文为重点,即译文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着名翻译家朱虹说:“我们中国作家的作品固然必须有中国的特色才能吸引国外读者,可是另一方面译品同时也是商品,向国外推荐时也必须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旨在不损害原意的基础上,使用符合译语文化观念和习用语言结构模式的表达方式,调整旅游资料的信息量与篇章结构,尽力使译文与原文功能相似,让译文好读好懂,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使之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那么如何发挥译文的广告宣传作用,达到原文的交际效果呢?
四、中国旅游资料翻译的方法
1、典故的翻译
典故是旅游资料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谚语,某些作品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因结构固定,义在言外,已失去指称意义,只有语用意义,在直译以后读者无法理解典故含义时,要对典故作适当转换。
(1)直译、加注和释义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如:叶公好龙Lord Ye's love of dragons ( Lord Ye was d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affec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美女话西施The most beauty is Xi Shi (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Chinese history)。
(2)补译、音译和意译结合如:昭君出塞Wang Zhaojun's Marriage to the King of theXiongnu。
(3)意译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为什么英译成“ Moon Rabbit ”而不译成“ Jade Rabbit”?原因在于:“玉免”乃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挂花树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为月的代称。将它译成Moon Rabbit体现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风味,发表硕士论文读英文不易产生异解,不会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
2、景点名的翻译
景点名是旅游的向导,是社会交往的媒介。在信息化社会中,景点名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外贸、科技、文化交流、新闻出版以及社会生活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旅游资料图片说明文字的翻译
旅游资料的图片具有形式简洁,内容明了,信息翔实,宣传生动的特点,其说明文字的翻译技巧如下:
(1)一般采用英语的词、词组或短语来译。用名词、名词性短语、名词和介词短语如:北京故宫舞门The Meridian of the Imperial Palace in Peking 、风光如画的湖南张家界The Picturesque Zhangjiajie Hunan Province、重庆夜景Chongqing in spot lights。
(2)根据图片内容,选择改译、直译、意译或加注;如:蓉城新姿 new looks of Chengdu、厦门一瞥Xiamen / A corner of Xiamen /A bird's eye view of Xiamen、七仙岭温泉(海南省温度最高、泉眼最多的温泉) The Seven Fairy Maidens Spa (with the hottest temperature and the largest number of springs) in Hainan。天府之国(四川) the land of Plenty or a heavenly kingdom, 人间天堂(西湖)Paradise on Earth。
参考文献:
2.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3.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4.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学理依据
5.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
6.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查与启示
7.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语域特征多维分析
8.商务英语写作多模态设计的实证研究
9.学生感知需求的调查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重构设想
10.跨学科构建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的共同核心——基于北美商务沟通和欧洲商务语篇的跨学科设想
11.商务英语词汇:描述、认定与教学——基于《财富》商务英语词表的数据分析
12.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3.商务英语学科建设中的教师能力要素研究
14.构建商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框架
15.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对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启示
16.论“商务英语专业国家标准”的学科理论基础
17.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
18.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体裁分析
19.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学理依据:研究目标、主题与本体
20.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的生态位思考
21.商务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
22.商务英语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研究
23.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
24.商务英语文体特点和英语商务报告写作
25.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运用
26.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理论脉络、特色与实效分析
27.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商务英语课程建设
28.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核心任务的实现
29.“商务英语”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30.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定位
31.探析商务英语特点及其翻译原则
32.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33.商务英语信函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34.商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师发展——基于ESP需求理论分析
35.析几种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及其译例
36.基于隐喻使用的《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评估
37.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8.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
39.商务英语:历史、现状与未来
40.国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和出版的现状与分析
41.基于网络连接主义的商务英语教学设计及评估
42.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43.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以西华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44.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45.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46.商务英语词汇名化的语料库考察及批评分析
47.大学商务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
4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
49.商务英语语言特点与翻译信息对等
50.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ESP需求分析视角
51.商务英语的界定
52.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若干方向的商务内涵建设构想
53.商务英语谈判:国际研究现状分析及拓展(2004—2013)
54.论商务英语二级学科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55.谈如何加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建设
56.基于国际商务沟通的商务英语理论体系
57.国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论综述
58.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研究——兼谈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
59.商务英语信函的文体特征分析
60.商务英语学:学科概念与学科属性
61.《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地方性解读:国标与校标的对照
62.商务英语专业有效实施商务课程全英教学的策略刍议
63.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64.商务英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65.商务英语专业词汇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
66.关于编制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的探讨
67.国际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研究
68.从目前的研究看商务英语学科体系的构建
69.教师发展“大师复盘模式”:以商务英语教师发展为例——顾曰国和Evan Frendo访谈录
70.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7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72.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词汇比较研究
73.英语专业设立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
74.商务英语学科理论体系架构思考
75.中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教学法”的应用
76.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语篇连贯研究与教学
77.商务英语翻译原则探讨
78.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原则——“4C”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运用
79.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80.CBI教学理念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81.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体验式商务英语教学探索——以《商务英语》课为例
82.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合作项目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为例
83.我国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84.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实训教学的改革思路
85.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英文)
86.商务英语用语特点浅析
87.商务英语中的翻译策略
88.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89.浅议商务英语口语课中交际活动的设计
90.二语习得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行为影响因素探究——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实证研究
91.合作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中运用
92.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考量
93.交际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4.商务英语词汇特征分析及翻译刍议
95.河北省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研究
96.商务英语教学中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的关系
97.论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定位
98.论商务英语谈判中商务文化意识的体现
99.高校机辅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系统的研发
100.商务英语理据和课程设计原则
101.商务英语的汉译原则
102.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3.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典使用调查研究
104.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信息等值研究
105.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106.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
107.探究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模式
108.学科创新与商务英语的复合型特点研究
109.高职高专商务英语项目教学法之我见
110.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技巧
111.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112.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模式
113.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之探索与实践
1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学习
115.广西商务英语人才专业能力需求调查与分析
116.论商务英语词汇学
117.商务英语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
118.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
119.对大学本科商务英语课程的比较研究
120.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
121.探析商务英语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122.国内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综述
123.中西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教学
124.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
125.商务英语语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126.论大学商务英语教学课程战略理念与模式构建
127.商务英语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探索
128.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以成都纺织高专为例
129.论商务英语翻译策略中的文化差异因素
130.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131.商务英语综合能力评价研究
132.商务英语教学视角下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式研究
133.论商务英语对汉语的影响
二、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尽管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工作者所关注,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却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学,目前的教学似乎只限于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作零星的介绍。这种现状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文化因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英语教学已是刻不容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穿文化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Canale和Swain也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所说的社会语言能力与Hymes的适合性和得体性有着相似的内容。由此可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又可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董亚芬先生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要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学习者必须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教材与文化内容相结合
一套好的教材不仅要体现该目的语的语言特色,还要包含一定数量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体现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的特色。《大学英语》正是这样一套教材。的确,不论及语言、话语的大概念(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解释语言。阅读研究表明,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正确使用背景知识,填补文中非连续事实的空白,使其与其他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正确的理解。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浩瀚无边,在此只能举几例以作说明。
1.历史地理知识
历史地理给人强烈的时空感,在文化中烙印很深。如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课,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发生的一个故事。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如双方力量对比(北强南弱)、经济基础(北工业南种植业)、政治主张(北主张废除奴隶制,南则极力维护奴隶制)等无一不在故事中有所体现或暗示。第五册第二课“TheFifthFreedom”(第五种自由),如果我们不了解三百多年前英国的少数拓荒者横渡大西洋到美国求生的原因,不了解1941年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对国会致辞中提到的四种自由,我们就难以体会这“第五种自由”。第四册第九课描述的是美国西部的变迁以及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课文涉及到美国古老小镇的生活、西部拓荒者的“成就”、西部的地名和地貌(如威斯康星、明尼苏达;丘陵、峡谷、山脉等)以及气候、矿藏、动物、森林等生态资源,甚至还提到原始部落印第安人的情况。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知识将使我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社会价值观念
美国学者认为价值观念和传统理念是文化的核心,不剖析这个核心就无法真正理解各种文化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是产生交际故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英语中许多典故所涉及的人和事件往往来自于圣经、英语文学宝库以及希腊罗马神话传说。“WhyITeach”一课引用了圣经里的一个典故:“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说的是上帝用黏土造人,将生气吹入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生命的活人。“clay”在这里指的就是和精神相对应的肉体,暗指上帝创造了生命,而教师却帮助铸造了人的灵魂与个性,把上帝的创造与教师的教书育人相提并论,甚至教师的作用比上帝的更神圣,更崇高。不了解这个典故,就无法理解“黏土”为什么会“呼吸”,也就无法体会到教师神圣的使命。英语谚语同样反映文化传统。寓文化于语言中,正是谚语的魅力所在。以下几个常见的西方谚语都体现了某种文化价值观:
1.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家庭观)
2.Toomanycooksspoilthebroth.厨师多烧坏汤(个人主义)
3.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自助)
4.Honestyisthebestpolicy.诚实是最好的策略(诚实)
5.Wholoseshislibertylosesal1.失去自由,也就失去了一切(自由观)
6.NothingsucceedslikeSuccess.一事成功,事事成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