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书法教育论文

书法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04 09:57: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书法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书法教育论文

篇1

1.高校书法教育是美育的范畴美育向来归类于人文教育范畴,它的目标是发展完美的人性,培养人文素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有着其他教育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书法艺术在我国最为普及,她已成了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的一门艺术。它等同于美术、音乐、舞蹈艺术,是对生活中的美和对客观事物美的高度艺术概括与抽象,同时也是书家内在感情的表达和抒发,具有其广泛的、深刻的审美意义。在高校书法教学中,对部分书法作品进行美的深入剖析,一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线条和空间结构是美的,二是让学生懂得美在何处,三是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书写创造美的意境等欣赏的基本常识,以便学会分辨出各种美感的类型。这种突出艺术欣赏、鉴赏的教学方法,增加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大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的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分辨力和创造力。

2.高校书法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精神

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归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就是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中国书法一向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用毛笔作为表现工具的书写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国璀璨文明的历史嬗变过程。我们在追寻历代书家墨迹中,感悟和体会到他们的人格魅力,领略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我校近十年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证明,书法教育具有提高人格修养的巨大潜力。通过书法教育达到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高校书法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补充的重要方式。

3.高校书法教育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修养

一是通过书法教学,增加在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门类的了解。重点推荐和介绍在中国书法史上,诗、书、画、印的名流文人,如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顺,明代的唐寅、文微明、董其昌,清代的郑板桥、金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家。除诗、书、画、印之外,书法还和音乐、舞蹈、建筑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我校书法教师通过多年积累,总结出适合我校的教学方法,根据年级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史,让书法教学成为有声有色、视野广阔的艺术课堂。二是通过书法教学,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哲学思想的了解。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是以其深厚的古代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文化气质为基础的。她既体现了道家“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又体现了儒家“中和”的审美思想。在的书法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书法名家的生平介绍、创作的内心世界剖析以及艺术风格、书法原理的解读,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到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从而了解到的传统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

二、高校书法教育改革中实施的具体举措

1.准确定位,自编高校书法教材

普通高校开设书法教学时间短,没有美院或艺术院校在书法教学的经验积淀。在教学条件、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没有材,我样在书法教学上针对生源艺术素质的薄弱环节,自编书法教学的课程,因材施教。书法教材一是要体现书法课程的文化内涵,要突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价值和意义,树立一个写好汉字是作为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理念。二是要增加书法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三是应注重培养普通大学生的日常书写规范和一般创作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书法临摹与创作中增强主体和创新意识感。

2.分院系实施多层面化书法教学

一是书法教学按文科、理科、工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对于工科背景的院系学生,在篆刻技巧方面可进行专题强化训练,力求将篆刻的技法与数控等刻字艺术有机结合,真正达到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广告专业大类的艺术类学生,侧重加强楷书、篆书的线条等技法训练,对其以后从事的广告专业设计会有所借鉴的作用。二是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化的应用。由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普及,书法教学多媒体手段的应一是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二是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用投影仪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观看书法名家的技法教学录像和光盘,增加了艺术直观印象,丰富了视觉,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书法任课老师要不定期安排学生走上社会,有组织有选择访碑游学、实地考察和学习,利用本校书法名师的影响,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激发大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

3.在书法实践教学中建立教师与大学生一对一的辅导机制中国书法最具有人文学科所特有的精神意识品质。前人留下的许多极品精品很难理解,需要通过一对一对话交流牵手形式辅导,以解决对书法作品理解。比如,一时一地的环境因素、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因素,每一幅书法作品的背景等等,都延伸着对广阔的历史和文化时空的理解。书法教师在书法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地阐释书法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所在。这就需要从一对一的辅导机制建构入手,把握书法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篇2

(1)学校将书法美术教育作为打造“特色”、提高升学率的工具。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仍然是将分数和升学率作为主要标准。近年来,随着学校间竞争加剧,办学出“特色”成为许多学校吸引生源的思路之一,不少学校着力强化书法美术教育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在保证常规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力打造书法美术教育这一差异性的竞争亮点。随着艺术高校招生数量逐步扩大,许多高中学校将其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捷径。众多文化课不佳的高中生专攻美术,他们的升学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总体升学率。从客观角度而言,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从高中到高等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总体发展和提高,但是从动机的本质而言,这种发展和提高却与提高升学率这一功利性的办学理念直接相关,这又违背了书法美术教育的最初宗旨。(2)家长将书法美术教育作为培养“特长”的途径。相当多的家长支持孩子学习书法美术,目的主要是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长,以便升学时能够享受到加分的政策。加分政策主要侧重于体育、科技等方面的特长项目,对于书法美术的加分尚不明确。即便如此,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在书法美术方面的特长仍可增加升学的“砝码”。事实上,某些中学也确实正在执行针对艺术特长生的优惠“土政策”,在文化课程成绩相同的基础上优先录取艺术特长生。这在客观上刺激了家长们培养孩子书法美术特长的热情。这必然使得家长对孩子书法美术教育的投入停留于盲目和跟风状态,也难以发挥家庭在审美教育方面的有效作用。(3)社会培训机构将书法美术教育作为实现经济效益的手段。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为社会培训机构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书法美术教育需求也成为社会培训机构的利益增长点。培训机构一次性投入成本是固定的,招生数量越多,授课时间越长,边际成本越低,经济收益越高。因此,培训机构往往随意扩大班的容量,延长授课时间。书法美术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气质特征以及理解能力等诸多个体因素,采用一对一式的单独充分交流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障。但是在社会培训机构,“小班授课”只是招生噱头,实际班内学生人数少则20人,多则40~50人,教学效果最小化而经济收益最大化。导致以上种种功利目的主导书法美术教育的深层原因,正是实用主义的教育观。许多学者将审美教育视为促进智力发展的途径,为学生成才服务的简单工具,其自身没有独立价值。而所谓的“成才”其实就是智商水平的提高和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深入习得。在这种观念中,书法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协调平衡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关系,最终目的仍然是促进智力、提高智商,进而提高学业成绩。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积极向青少年提供书法美术教育的环境和机会,其目的是在紧张枯燥的文化课程学习之中舒缓情绪、调节身心,从而以更加饱满、轻松的精神状态迎接更加紧张枯燥的学习和考试。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书法美术审美教育超越现实功利性的精神内核被抽空了,不仅丧失了自身独立的价值,而且已经沦为智力发展和成绩提高的奴仆。以书法美术教育为代表的审美教育,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弥补现代社会造成的各种人性危机和心灵问题。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把审美教育视为人性完善的途径。审美能够弥合人性的分裂,使人成为完整和自由的人。席勒的美育理论是批判应试教育的思想武器,在思想实质上与素质教育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相一致。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形成符合审美本性的美育共识,就成为矫正实用主义书法美术教育的关键之一。

2开展书法美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粗鄙单一在书法美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将“艺术”和“文化”割裂的现象,重艺术技能而轻文化价值。艺术和审美都属于广义文化范畴,是观念性和物质性、思想性和技艺性、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其中渗透了密集的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情感判断。但是在中小学的书法美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抽空思想性和价值性的倾向,文化基因进行过滤,而将技法与意境割裂,其结果是片面强调书法美术的技能,而忽视了更加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书法美术教育实施中,也存在着注重灌输,轻视启发与体验的现象。由于对艺术技能的片面强调,教师往往较多地使用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对于需要记忆和练习的技能型知识强调较多,而缺乏耐心的启发和引导。体验是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途径,甚至决定着审美能力的高低,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忽视对学生形成审美体验的引导,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涵、意蕴的挖掘不够深入,普遍不能帮助学生形成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从某种角度而言,审美教育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甚至比所讲授的内容更为重要。学生对书法和美术的兴趣是天然自发的,如果能够采用既适合审美规律与目的,又契合孩子天性特点的教育方式,那么学生的兴趣不仅可以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发掘并培育他们身上的天赋。但是,如果教育方式出现偏差,甚至采用简单、粗鄙、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会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兴趣,扭曲他们对书法和美术的基本观念。

3对流行文化缺乏有力的回应

流行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格局中的重要构成力量,借助于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它们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现行的书法美术教育中,教育者们普遍忽视流行文化的挑战。流行的日本漫画、影视动漫作品、恶搞美术、街头涂鸦等艺术产品会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吸引力。流行文化对文化艺术经典的颠覆和恶搞成为一种常态技法,消减了经典艺术品的意义深度、价值标准,能够给文化接受者带来新鲜刺激的消费感受。中小学生在系统扎实的艺术训练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往往会被种种新奇浮躁的技法所吸引;他们在缺乏丰富的审美体验的情况下,很容易对扁平化的消费型审美产品产生依赖和偏好。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得青少年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在成形之初就遭到了扭曲。流行文化以平面化、娱乐性为主要特征,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传播目的,其思想性、严肃性被大幅消减。中小学的书法美术教育应当用于正确面对其中负面因素的挑战并做出有力回应,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化的辨别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

篇3

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借助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实现精神世界自由发展,让幼儿的创造潜能走向现实,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习惯了“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模式,习惯了惯有的规范标准,导致画画教学成为了临摹练习的课堂,音乐活动演变成了重复的发音训练,舞蹈教学则整天压腿、劈叉,成了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在幼儿教师权威至上的引导下,幼儿逐渐丧失了自己探索、感知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能被动的记忆和训练老师分派的各种任务,整个艺术教学成为了固定的套路,机械、规范、模仿,成为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主题。幼儿的灵性和创造性渐渐消失。

(二)重艺术教育结果,轻视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贯穿幼儿艺术教育的始终,它对人格的培养、境界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打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日常教学中,轻视日积月累的积淀,而是改为片面的追求艺术教育结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幼儿学了哪些歌曲?绘画线条是否横平竖直?舞蹈步伐是否优美等,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效果,一些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汇演比赛中,不惜搞突击战术,让幼儿在翻来覆去的训练同一个舞蹈,幼儿在舞台上机械地唱着、跳着,脸上挂着成人设计的“笑容”,虽然比赛后幼儿得了一些奖赏,但这种作法完全与艺术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从中体会到的不是美感的享受,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厌倦,造成了艺术技能训练和艺术情感的培养之间彼此冲突。

二、幼儿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

幼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功利心太浓,从而扭曲了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取向,为了迎合家长或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他们往往将自然愉悦、温馨情感和非功利化的审美活动异化,用漂亮的艺术外衣将幼儿进行包装,甚至借此进行大赚钱财的商业行为,至于幼儿的艺术引导、艺术教育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各种功利化的目的,掩盖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

(二)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幼儿教师固守着陈旧的艺术教育观念,不能正确地引导幼儿艺术的审美教育观,也缺乏主动发展幼儿个性的积极性,部分教师看来,幼儿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学几首歌,画几张画,跳几个民族舞等,至于艺术教育能环节生存压力、增强对美的发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发展等作用,教师往往认识不到,结果耽误了幼儿的艺术发展之路。

三、幼儿艺术教育发展思路

(一)正视幼儿发展,赏识幼儿创造

幼儿天生就有艺术天赋,比如听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拿着画笔画出正在做饭的妈妈。可以说,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艺术活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需要能保持一颗完整的童心,去赏识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表现方式,鼓励幼儿用手中的画笔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他们自由发挥、自由创造时地快乐,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走出艺术教育的困惑,以正视幼儿个体发展为基础,引领幼儿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

(二)明确个体差异,给与适当的引导

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让他们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单纯重视知识技能或艺术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摒弃那种不分有无艺术天赋,而强迫所有幼儿都要接受同一项艺术技能的训练的盲目做法,激发幼儿从艺术教育中,主动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真正体会艺术教育的真实魅力。

(三)培养艺术感知,创设审美空间

“人须具备音乐的耳朵,艺术的眼睛”。马克思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艺术感知力的重要性,审美感知力是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需要在生活实践的土壤中慢慢积淀培养。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愉快的精神环境,大胆发挥幼儿的个性,引导幼儿参与三位空间环境的创设,有意识地提升幼儿视觉感知能力,另外要加强不同风格的中外名曲、不同内容的童话故事播放,刺激幼儿的听力感知能力,只有将幼儿长期置身于这种艺术气氛浓厚的空间,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才会水涨船高,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行动上,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努力创新的意识,也可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感受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亲眼看、亲耳听、亲自说的活动中,有效发展审美感知能力,体验社会实践能力。

篇4

开发智能是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近10多年来,国际上研究并推广的主要成果之一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育中,问题是学生面对一项任务时才出现的,这项任务通常是由教师或教科书布置的,而且往往没有给问题规定解决方法。当学生在问题中找出一个适当的“模式”时,他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正式提出的,此后很快跨出了美国国界,被英国、日本等国引进。美国数学课程把“解决问题的数学”作为第一项标准,认为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中心,是全部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所有数学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标准强调,在鼓励和支持解决问题的课堂中,要进行广泛而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探讨。学生应与其他同学以及教师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探讨,应学会用几种方式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另外,他们应该像评价问题答案那样,学会评价解决问题的过摸。当儿童通过几年的发展,他们应遇到较多的完全不同类型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于现实世界和数学内容本身。

重视问题解决已成为发达国家数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日本最近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十分重视将数学活动全部纳入“问题解决”的视野。德国在数学的跨学科目标中,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列为五大目标之一,并指出:“促进这两种能力的首要条件是安排以解决问题为方向的教学。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最佳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和推测答案。”

2.强调数学应用

强调数学应用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他们的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就将数学知识和应用相结合,作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各年龄阶段安排了相关的内容,如钱币的兑换和计算,价格和购物计算,各种购物方案的确定和评估,时间和行车时刻表的使用,长度、面积、体积、容量与重量的估计和测定,旅游中的问题,居室与建筑问题,出版印刷中的问题,说话频率的测算等。

3.促进数学交流

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之二,就是作为交流的数学,认为:如果学生想要进行数学交流,并且经常地应用数学,就可以把数学作为一种语言。数学交流即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多用游戏的方式)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用动作的、直观的形式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交流可以帮助儿童理解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描述、交流、倾听、书写和阅读是交流的技能,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构建知识,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且澄清自己的思维。当教师提出要探索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解释他们的想法时,教师就推进了交流的过程。

教学中的交流过程,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特别重视创设情景,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去动手、去讲、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别人的表达。因而课堂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小组活动和大组交流。

4.加强数学思想方法

当前和21世纪很少会有人用那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解决问题。现代社会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从小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和启迪,以便为将来能够解决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矗这也是一直将发展数学思维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的原因。

篇5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自愿学习美术,就必须提高他们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方式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体验,如进行多媒体课件展示,现场绘画教学并让学生练习等室内教学方式,还可以将课堂搬到室外进行写生练习或是田野调查等。这样不仅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应用,还能使学生通过的亲眼观察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得到更多的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美术知识,而是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2.丰富教育资源

首先,应加强师资培养。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石,教师的教法不能一成不变。拥有丰富教师资源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学培训,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聘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进行教师培训,或是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教育经验等。对于缺乏美术教师的偏远地区学校,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前去支教的美术教师一定的补助,为他们提供教学资源,并且鼓励美术教师前去支教,帮助偏远地区的学生。其次,应丰富教学设施和教学类别。中学的美术课堂大多只是教师口授、展示图画的教学形式,枯燥的美术课堂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美术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学校应购进美术器材,甚至是开设单独的美术画室,学生可以在里面听课、练习绘画;补充图书阅览室的美术书籍,供学生借阅学习。美术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它不单包含绘画这一类别,开设类别丰富的美术教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多方面了解美术,从更多的角度感受美术课的魅力,如陶艺课程、手工创意课、剪纸课程等都对丰富美术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

3.转变教育观念

篇6

用越来越大。数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造,不断进龋因此,小学数学课程应以未来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数学思想为主线精选教学内容,力求加强基础,反映本质,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着眼于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开拓精神。

2.充分体现数学的基础工具性。

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数学的符号、图象、术语和表格是一种专门性的科学语言,这是信息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语言。数学课程应当让学生掌握这种科学语言,并运用它去理解和表达思想,运用它储存和传递信息。

3.突出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生活中、生产中和市场流通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课程应精选出最具有实用价值、最基础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方向大众化

近年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大众数学”、“人人都要学会的数学”等口号。“大众数学”主要针对以前数学太难、太深、要求太高,只有少数学生能学好,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对数学产生冷漠、恐惧、讨厌的状况而提出来的。其含义有两层:一是数学要为大众所掌握;二是大众所需要的数学,要为大众所利用。事实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所规定的数学课程内容应当是人人都能学,人人都需要学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使数学从神秘走向现实,从书斋走向社会,从学者走向大众,21世纪的数学课程,应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

教学方法自主化

近十几年来,各种新教法不断产生和引进,如发现教学、尝试教学、愉快教学、情境教学等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从总体而言,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基本模式,仍然是仅仅着眼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增长和积累,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学会模仿解题。

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沿袭了千百年,有着极大的惯性。有些课,看上去有了启发提问、课中游戏、学具操作等,显得热热闹闹,但还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框框在运行,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有所突破,关键在于真正做到自主化。

所谓自主化,简单他说,是在教师指导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猜想,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课堂结构高效化

教改的关键是教师,教改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他如课外活动、个别辅导、家庭作业等仅是教学的辅助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因此,教改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

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必须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改的首要问题,向课堂教学时间要质量,向教育科学和教学方法要质量。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牺牲学生的健康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也是不允许的。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衡量课堂结构达到高效化有五个主要因素: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程度;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和方法的水平,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

基本训练序列化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条成功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使小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有良好的数学基本功。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提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从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测试结果看,在参加的2l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小学数学成绩名列第一,表明我国小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育,应该继承和发展我国抓双基的成功经验,为了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必须先解决基本训练的规范化、序列化、科学化问题,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序列化。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年龄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使基本训练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数学教育,从概念到概念,教师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学生靠笔和纸学习。这种落后的办法沿袭了几百年。

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必须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有教具、学具、电教手段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教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数学模型和丰富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洁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因此,应该积极开展研制工作,为学校配置全套数学教具。

教师有教具,学生应该有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看得见,摸不着,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发展。因此,应该抓紧对小学数学学具的研制和开发,通过试验,逐步推广使用。

电教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21世纪数学教育中将被广泛应用,目前也应抓紧研究开发,并注意规范、系统,逐步积累经验和推广应用。

计算工具电子化

21世纪的数学教育,必将从原始的纸笔计算转到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这是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计算器是否适合小学生使用,国际上曾有三派意见第一派主张小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理由是:①适应时展的需要,社会上已普遍使用计算器,小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是一种必要的能力;②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概念和进行推理思考上;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派主张禁止小学生使用计算器。理由是:学生会依赖计算器,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低下。

第三派是既不反对又不主张,采取等待观望态度。

经过多年的争论和实践,目前已逐步趋向一致意见:计算器必须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各国在做法上有所不同,有的从一年级就开始使用;有的在低、中年级不用,到高年级开始使用。我赞成后一种做法,在低、中年级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练好基本的计算技巧,养成一定的口算、笔算能力。到高年级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有助于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减轻负担,把主要精力放在思维活动方面。

考试方法标准化

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问题已经强调了多少年,社会各界人士大声疾呼,教育行政部门也三令五申,为什么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始终降不下来,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深思。

追究原因,有的责怪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的埋怨出版社,滥编复习资料、练习册。我认为这些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考试命题超大纲、超教材,要求过高,题目又多又难。

篇7

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萎缩甚至停滞的状态。在某些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教育少之又少,在理论学习或实践参考方面,都是以西方艺术文化为主体,即使有一些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也是相对凌乱和不完整不系统的,这样具有很大倾向性的艺术教育是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目标任务更是无从谈起。在外国艺术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有的院校开设了世界艺术等相关课程,但更多的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流于形式,长期停留在起步阶段,例如,在艺术史、艺术欣赏、基本乐理等方面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内容,并没有完整的融入世界艺术体系的框架之内,缺乏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等相关内容,这样,使得学生们对西方的艺术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把握,对相关内容更是一知半解,一头雾水,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外,艺术教育是十分注重学科体系建设,各类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他们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各类教材的选用、各等级师资的选配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是各院校自己独有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各具特色,所以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市场当中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我国,教学内容较为僵化,课程、教材的设置及选用相对单一甚至趋同,教学大纲的设计和相关教材的编写不是十分严谨和科学,所以导致了教材内容较为粗糙,教学质量不高,各院校特色不鲜明,出现了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都呈现出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方向、统一的特点等景象,这对于教学的深入开展和科研的深入研究是非常不利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是无差别、无特色,就业问题较为严重”。此外,我们在艺术教育的教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问题,例如,更多的时候坚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单纯讲授为主,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抄照搬国外或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对教师自身所处教学条件、学生状况等各个方面的深入思考,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篇8

先说行距、字距。书法要求字成行成距,两行间大约一字到一字半的距离,如董其昌等的书法行距便更大了。上下两字的距离一般有半个多字的距离。这样给人一种放射状的感觉,以增加作品的张力。而题画则不然,画上的字既要和画融在一起,又要能独立存在,让人一看便知哪里是字,哪里是画。通过题字或给画造势,或给画增加意境,这才是最好的效果。要想达到这些效果,字应当行距、字距都密一点,其相互依靠,形成一片字的感觉,细心观察徐春藤的墨葡萄和扬州八怪的题款便可明了。即便是倪云林画的雅逸山水,字也是很密的,像董其昌、陈洪绶等人的字便太稀了,给人柔弱之感。

仔细观察书家字和画家字,会发现书家字不论本人想要多狂放,还是紧紧地被法度所缠绕,总的来说还是很平正的。而画家的字,更多天机,左歪右斜,似正非正,有的字很长,有的字很扁,更具装饰味道。有的字左部大右部小,有的字右部大左部小,有的上大下小,有的下大上小。给人新奇之感,总之是多出常人想象。

在运笔走势上差别不是很大,但一些画家有时会加上一些隶书或篆书用笔。即便平常画家的字,在起笔、藏锋处也会加强装饰,或方、或圆,不太按正规书法来。在笔势上更会造势,如齐白石、虚谷等人的字便是造势而成的,不是一笔很长便是一笔很短,行笔中似有扭动,又有变化,非常有特色。

篇9

作者:张磊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诉请被驳回后,该案被允许直接上诉至南非,南非认为,该国宪法要求政府有义务考虑来自那些遭受别国国际不法行为损害的公民提出的外交保护请求,并且对这些请求做出适当处理。其他类似案例也经常被援引。还有的学者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个人越来越多地控诉自己的国家没有为他们实施外交保护。与早先驳回所有诉请不同,今天的法院已经开始对行政决定进行司法审查。实施外交保护的义务可以在国内司法系统中找到。德国、瑞士、英国和南非的法庭都从本国法律中找到或演化出这种义务,他们的结论仍然是外交保护作为斟酌权的性质正在改变。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理由存在诸多漏洞:1.保护的义务并不等同于外交保护的义务。如果仔细阅读上述所援引的这些国家的法律条文,包括我国《宪法》第五十条和第八十九条,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条文只要求国家保护海外国民,并没有明确要求国家必须采取外交保护的方式。很显然,外交保护并不是国家保护海外国民的唯一方式。2.国内法上的义务并不等同于国际法义务。退一步讲,上述论据最多只能证明这种保护义务是该国国内法上的义务。在外交保护领域,我们要区分国际法义务与国内法义务。外交保护是一项国际法领域内的法律制度,所以,我们讲外交保护是国家的权利是就国际法层面而言的。外交保护的法律性质不因国内法的规定而改变,这种国际法与国内法并行不悖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美国,要成为有对外效力的美国公民,在美国出生或者入籍是必须条件,但要成某个州的公民只需在那里居住即可。所以“州公民”在国际法上可能不是美国公民,美国政府对“州公民”的法律义务也只是国内法层面的。3.国内法的趋同并不能等同于国际法规范。再退一步讲,即使大多数国家国内法都规定国家有外交保护的义务,那么这种趋同也不必然导致一项新的国际法规范。首先,由于目前关于外交保护并不存在国际条约,因此,国家义务论没有条约依据。其次,国内法的趋同也尚未构成国际习惯。国际法委员会特别报告员约翰•杜加尔德(JohnDugard)在提交国际法委员会的《关于外交保护的第七次报告》中曾经建议将外交保护界定为国家的义务。但没有被各国所采纳。正如奥地利的政府意见所言,在制定《草案》的过程中,各国对外交保护是国家权利几乎都不持异议。这些都足以证明国际习惯所要求的心理要素尚未成立。再次,国内法的趋同也尚不构成《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所谓的“一般法律原则”。国际法院尚未在任何判例中将国家实施外交保护的义务论作为一般法律原则加以运用。事实上,一般法律原则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国际法渊源,因为《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将其限定在“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所谓“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就是指经过国家的同意。正如劳特派特(HerschLauterpacht)所分析,这种同意的表达方式有两种———明示同意和默示同意。前者构成国际条约,后者构成国际习惯。因此,无论采取哪种途径获取国家的同意,所谓一般法律原则都难以避免地成为国际条约或国际习惯。

部分学者提出,外交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权,国家既是权力和权利的主体,也是责任和义务的主体。作为保护人权的重要手段,外交保护已是国家的责任。另一部分学者从国家职能的角度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外交保护作为政府职能,即保护人权,是国家核心本质的必然结果。所以,国家理所当然地有义务对个人实施外交保护。然而,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并不一定正确。国际社会既强调保护人权,也强调法治精神在强调保护人权的同时,国际社会也在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前进。法治化意味着国际法自身的发展更加谨慎,然而,人权保护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各国存在分歧。如果简单地以模糊或有争议的理论来改变一项存续百年的制度,这似乎是武断的,与法治化背道而驰的。外交保护并不一定总是保护国民的最优选择有的学者认为,从人权保护角度来看,将外交保护定性为国家义务会更有利于保护海外公民的权益。然而,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联合国大会2005年通过了《世界首脑会议成果》,它指出人权保护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途径得到实现。至于哪一种程序或补救办法最有可能实现有效保护的目标,这取决于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所以,外交保护不是唯一的选项。事实上,外交保护也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外交保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国家之间的激烈对抗,因此,国际法才要求首先用尽当地救济,要求用尽当地救济最有力的理由就是它使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不致因为众多细小争端而受到威胁。所以,不应当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国家必须实施外交保护。另一方面,外交保护还涉及一个成本问题。如果其他方式能够用更小的成本取得与外交保护一样的效果,那么就没有理由将外交保护作为国家的义务。例如,领事保护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实施条件简单,不要求等到实际损害业已发生,不要求首先用尽当地救济,不会引发国家之间的激烈对抗。将外交保护规定为国家的义务缺乏可操作性首先,假如外交保护是国家的义务,那么,世界上的一些强国将不幸地沦为一些个人营私的工具。个人完全有可能通过变更国籍或者获取多重国籍的方式来驱使一个或几个强大的国家来保护自己的私人利益,而国家却对这种裸的“利用”无法拒绝。这一缺陷的最大受益者很可能就是跨国公司。在新时代,跨国公司国籍中的效忠义务正在逐渐淡化,他们第一效忠的是利润,而不是个人雇员或者他们从事商业活动的地方或者国家。其次,国际争端是纷繁复杂的,国家需要斟酌来应付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传统外交保护制度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的。

例如,国籍持续原则是外交保护条件之一。该原则要求个人在从发生损害之日到保护国正式实施外交保护之日持续具有保护国国籍。换言之,即使个人在保护国实施外交保护之后不再具有保护国国籍,外交保护可以继续,也可以被终止,这取决于保护国的态度,因为外交保护是国家的权利。然而,假使外交保护是国家的义务,那么在上述情况下,国家就不得不继续保护一个“外国人”。这无疑是尴尬的。再次,假如外交保护是国家的义务,那么不实施外交保护的国家就要承担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那这种国家责任该如何追究,目前尚无有效的国际法途径。即使《欧洲人权公约》可以对千百万欧洲人提供救济办法,但很难说《美洲人权公约》或《非洲人权和人民权利》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此外,世界人口多数都在亚洲,但亚洲却至今尚无一项区域性人权公约。即使可以追究,这种问责制度也还有很多限制条件需要明确,否则,国家将因为种种琐事而疲于应诉。国际法人本化思潮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外交保护的法律性质已经转变为国家的义务。各国国内法的趋同与国际法规范的产生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这不能成为外交保护性质变化的依据。即使从保护人权的角度提出外交保护是国家的义务,在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都存在值得质疑的地方。事实上,保护人权并不一定要给增加义务;给予斟酌的余地也并不等于不保护人权。所以,综上所述,外交保护仍然是国家的权利。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79-01

小学生学习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传承、传播中华书法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清楚的认识书法教学的重要意义及教学现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书法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书法教学,说白了也就是写字教学,教学生如何写好汉字。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书写能力很差的现状一直是教师头疼的问题。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渐渐转变,更是加深了这一现象,现阶段的很多小学生,先不说要求写的好,即使把字写对都很成问题,最让人头疼的是“不认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应归根与以下几点:

1、.书法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自实行考试制度以来,书法教学就渐渐的走出人们的视线,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分数、考学决定着命运”,于是,学生、教师、家长都十分注重孩子的成绩,像书法课这样的副课,学校、教师和家长普遍不重视。因而,现阶段的书法教育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已陷入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这些无不引发人深思、令人焦虑。有些学校及教师受教育成果功利性的影响,不是把初学书法以认识、接受、尝试为主,学会用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点画为主要内容教学,而是把书法教学改为学生自主的写写课文中的生字,抄写一些句子就完成任务了,导致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样书写美观的汉字,许多学生容易写错别字,不懂汉字结构,不知笔顺规则,字体缺乏美感。

2、师资资源缺乏,无法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近年来,教育部门已经把中小学生书法教学列入素质教育中基本技能训练的一个方面,学校已把写字列入课表,并开展课外书法艺术活动,为尽快使中小学写字教学走上轨道,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但是,现阶段的小学教师多是特钢转正等,真正在书法上有造诣的教师越来越少,师资资源缺乏,没有专业的教师指导,使得书法课教学极不规范,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二、提高小学语文书法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正视小学书法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共同提高。规范写字是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实现素质教育以培养、提高、优化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的基本保证,小学语文书法教学,应引起广大教育界的重视。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书法教学的重要意义,正视小学语文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写字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学校及相关部门还应加大书法教学的经费投入,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并不断的壮大,为小学语文书法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2、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真理至今颠扑不破。实践证明,兴趣越是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中,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加大学生书写汉字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书写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为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关书法家的趣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历史,感受文字乐趣;引导学生编写写字儿歌等,激发学生爱书法、爱学习书法的兴趣。

3、注重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我们要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掌握执笔、运笔方法,逐步做到字写得正确、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学生写好汉字的关键,只有学生书写的习惯良好,学生的书写速度才会提得上来,书写也才会整洁、可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写字的姿势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头要正,身要直,臂放松, 脚放平。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记住顺口溜:头正,肩平,臂张,脚分开;“三个一”要求记心上。这里的“三个一”是指笔尖离手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子离桌子一拳。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除了教师有针对性的培养外,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学习成长中,难免定力不够,还需要家长共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4、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书法练习,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更适用于小学语文书法教学。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中,教师在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教师应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书法书写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进步、提高。在小学阶段的书法练习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进行汉字的基本组成:横、竖、撇、捺、折、点、钩的练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摹写:将透明纸蒙在字贴上书写,临写:对照字帖,写出该字)等之类的书写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总结: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探究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篇11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

法律意识的形成源于生活,为了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抓好法制教育,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学习内容,去研读领悟。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觉地向学生讲法,否则就可能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深研教材,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善于创设话题,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结合课本中有关纳税习题和纳税知识的介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也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学习结果更加有效。

三、教师把握好度,以免将数学课变成法制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