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爱国主义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04 13:20: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爱国主义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爱国主义论文

篇1

(二)通过德育渗透,时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劳动

在这里,笔者以我国传统的节日为例。首先是植树节,每一年的植树节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时机,教师应当好好把握,引导学生栽上一盆花抑或是种上一棵树,促使学生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识别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让学生明白各科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其次是清明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革命烈士陵园,教孩子利用材料做出了一朵朵的白花,让白花承载着自己的一份心意献给长眠地下的烈士们,并开展扫墓活动,通过这种纪念、敬畏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另外,每当九月开学的时候,学校的青草都会长得十分茂盛,这时候就可以组织学生拔草,督促学生树立起劳动光荣的美好信念。除此之外,每到重阳节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并陪老人们聊聊天,给老人院的老人们带去安慰和温暖,将尊老爱幼的思想深深植于学生心中。

(三)利用劳模的事迹及学校里表现优秀的师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不管是在自己家里还是来到学校,都要具备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善我们的生活以及生活环境,共同爱护我们的大家园。在班会当中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以及自立自强的精神。因此,班主任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戏剧脸谱、剪纸等都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的艺术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辛苦创造的成果。此外,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爱国的设计家、发明家等,譬如詹天佑、冯如等,他们不仅很有才气,而且还很有骨气。在班会中,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这些内容作为德育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篇2

二、品析、感悟语言

语文教学说到底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品析和感悟,而品析、感悟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师要设法让文字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达到思想境界的有效提升。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他们沉迷于玩乐,终日无所事事;他们服饰怪异,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作者巧用比喻描写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形态,又用反语“标致”表现作者的反感与嘲讽,并用动词“扭”表现清国留学生的扭捏之态。作者仅用寥寥数语便勾画了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的丑态,表现了作者的失望与厌恶之情,因此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寻求真知。在仙台,一次看电影时日本学生狂呼“万岁”,而电影内容是枪毙中国人,这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至此,教师可以问学生“刺耳”的原因。很明显,日本学生的欢呼,伤害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以致影响了他的职业选择。鲁迅赴日留学,本为学医,这次看电影之后,他弃医从文,改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篇3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当今世界,每时每刻都会出现一些热点或焦点事件,而在现实社会中的这些热点事件和焦点问题我们基本上都能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追本溯源。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这些热点信息进行筛选利用,如可以在升旗仪式或主题班会的时间来结合这些热点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会学生以历史的眼光来理解这些事件,来更清楚地认识现实并进行反思。又如遇到历史上的一些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学校附近的纪念馆进行参观,在参观的同时教师向学生讲述这些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意义。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深化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组队来组织一些主题性的爱国主义活动,如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或让学生自己编剧重演重要历史事件等。学生们在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历史并思考历史,在有效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让他们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

篇4

在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作多方位探索,通过“系列教育”达到某一方面教育的成效,将“系列教育”的成效融会贯通,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通过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来激励学生,开展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的活动,还可以将一些为祖国建设事业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在近年反暴力恐怖活动十分艰巨的情况下,用身边的反恐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在“学英雄、学雷锋”的活动中,我校曾多次组织师生开展“情系我的兄弟姐妹”捐资助学活动,为本校的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以及为身边的小伙伴分忧解难,每年五月借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温暖等。通过“国情系列”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以后,深入浅出地讲清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确立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的观念。通过“成就系列”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家乡的发展史,特别是近几年的新气象,激励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的紧迫感。学校还利用学校特有的教育素材进行教育,即开展“校史系列”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爱他人、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的情感。由此可见,抓住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二、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篇5

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学生;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入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学生的情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教活。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教材。设计好问题与习题。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掌握要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学生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认识、提高认识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

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组织教师学纲。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教师认真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第二,抓住备课这一关。给时间让教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教师集中备课。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研究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如,在研究新教材三年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研究:“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该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掌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采取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运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正面教育。少年儿童具有模仿性强,可逆性大的特点。我们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向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选择榜样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和可接近性。思品教学中,我们在贯彻“深”的精神的同时,还贯彻了“厚”的精神。由于每课教材都反映了大纲的一个教育要求,但因篇幅所限,都不够“厚”。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几个小故事,或让学生搜集更多地反映课文中观点的事例,使得说明观点的材料更加丰富。比如,我校教师在教学《拾金不昧》一课时,为了使这一课“厚”起来,组织学生表演了《归还飞机票》的小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加深了对本课观点的理解。我们还采取了演课本剧、小品、歌咏舞蹈、参观访问等使课文内容丰富起来,以求得学生对教育观点的深刻理解。

二、狠抓系列化活动,拓宽思品课的教育空间

由于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实践为基础的,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发展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思想品德课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采取了系列化活动向学生进行多渠道的思想品德教育,做为思品课教学的补充。

1.注重思品课的社会延伸。我校在抓好思品课课堂教学的同时,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延伸。如我校思品教师董秋梅在教学《在集体中想着别人》一课时,在总结全课内容时有这样几句话:“同学们,在我们集体中关心别人一次、两次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想着别人,主动关心别人,把方便让给别人。雷锋叔叔之所以受到大家的爱戴,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向他学习,就是因为他能始终想着别人。希望你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关心别人。”董老师这番话,不单单是本课教学内容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思品课的社会延伸,突出了导行的持久性和永恒性。在老师的激励下,我校黄涛等8名同学主动坚持常年照顾翠竹小区的孤寡老人,受到了学校及社会的好评。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校学生开展了净化、美化一条街活动,定期清扫红梅小区部分居民楼环境卫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称赞。目前,全校学生争做好人好事已蔚然成风。

2.根据思品课内容,结合学校特点,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我校的学生来自天南地北。由于各地教育的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及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针对这一实际,我校思品教师在教学《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一课后,向学生进行《楼内规则》、《红梅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纪律卫生具体要求》、《校园秩序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的教育,使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逐步的形成。目前,我校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校内外各项规章制度,文明、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向上的校风已经形成。

3.根据思品课的内容,结合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去年是大连开发区建区十周年。我校思品教师在教学《祖国在我心中》一课后,与少先队大队部联系,开展了“我爱家乡——开发区”的系列活动,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个系列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1)祖国——我爱您。(2)开发区,您好!(3)开发区的发展——父辈的建设。(4)开发区长大我长大。在开展“开发区,您好”这项活动中,我校每个中队的队员,在思品教师、中队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演了20余项文艺节目。这些小队员抽业余时间,围绕着“开发区,您好”这个主题,查找资料,采访先进人物,排练文艺节目,讴歌了大连开发区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所取得的举世中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次活动,尤其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篇6

总书记指出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要热爱祖国,就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是论文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论文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爱国,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而爱国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

同学们,你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你们。因此,大家更要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篇7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是每个大学生都应继承和弘扬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性国家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当前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1、爱国主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他们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爱国主义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是检验大学生道德和人格的试金石。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失去人生目标和方向,只追求眼前的一点物质利益,贪图物质享受。在这种情况下,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可以使学生的人生目的更明确,人生态度更积极,人生理想更远大。

2、当代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下,“远离崇高、淡化政治”等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也在大学校园流行开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健全,个人利益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尊重,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成功可能,这自然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然而一些青年学生在自我发展意识的过度追求下变得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国家观念,民族精神有所削弱,缺乏民族责任意识。

[2]

同时,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普遍对未来前途充满危机感,使很多的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自认为和个人未来发展不直接相关的问题,如对国家、社会的责任考虑不多。有些学生主观地认为励精图治、报效祖国的豪言壮语似乎只是镜头前的表白或演讲大会上的慷慨陈词,实际生活中往往是优先考虑自身其次才会想到国家、社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淡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笔者能深切感受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笔者也在积极探寻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基础”课教学有效结合的方法。

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基础”课全程教学设计

篇8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5-0003-03

作者简介]徐继元(1975―),女,广西灌阳人,本科,桂林市灵川县大圩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如何使这一主旋律融入中学生思想中,使之成为激发中学生热爱祖国的驱动力?近几年来,我们认真地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性规律,在多角度探寻爱国主义教育辩证艺术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尝试:

一、引与扶

“引”表现在德育中,就是引导、指导、诱导。所谓“扶”,即帮助、扶持。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是很多的,我们老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一项内容都抓得那么具体周到。我们在教育中可指明方向,指明路径,让学生自己去“走”。如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首先从爱学校、爱家乡做起,就是向学生提出要求,宣布计划和目标及实施方案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诱导学生去行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树立了热爱学校和家乡的观念,主动维护学校公共秩序和积极做好事,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是不成熟的中学生。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思想往往是不成熟的,或认识有偏差,或理解不深刻,或行动不自觉、不持久,在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扶”着他们去走,多指导。如我们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有极少数学生认识有偏差,行动不持久,我们就利用校会、班会和政治课教学反复强调。热爱祖国具体表现为热爱家乡、热爱学校,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总是“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只有知家乡的人,才能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

二、知与行

无论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先做好思想工作,使学生认识到某方面的知识,弄懂某方面的道理,这是使学生思想产生质变、获得进步的第一个步骤。因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指挥的,然而人的行动还会受习惯的支配,有时候认识到了未必有行动。因此说,在“知”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引导,形成习惯,这时“知”才能巩固,“知”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例如,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就是遵循知与行的辩证教育框架的。在教育中分知(知国)、爱(爱国)、报(报国)三个层次进行,我们认为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所以,知国是基础,爱国是关键,抱国是目的。也就是说,知国、爱国是“知”,报国是“行”。因此说“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升华,“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可以说,没有“行”的“知”是失去意义的“知”,没有“知”的“行”,也就是盲目的“行”,是不巩固的“行”。只有将“知”与“行”结合实践,教育才真正有收效。这是“知”与“行”的第一个意义。“知”与“行”的第二个意义是“知”“行”互促。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不断深化的,知道的东西未必有深刻的理解和切身体验,而通过“行”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使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提高了,又可以促进“行”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的活动中,在讲明道理后,引导他们组织纪律检查和文明、卫生监督员,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回乡进行社会调查等。而恰恰在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和社会调查过程中,他们亲身感受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和前途的光明,在监督、检查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教育,并自然而然地对爱学校、爱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而这更高层次的认识,又会激发他们更好的行动,“知”与“行”又能起到互相促进作用。

三、管与放

爱国主义教育总离不开“管”字。比如升国旗仪式时如何列队,大家的姿势怎样,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等要求,教师应给学生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给予严格的监督。通过这种严而有序的管理,使学生从内心感到祖国的尊严和伟大,从而坚定他们爱国的自豪感。然而,人总是有个性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行为举止特征上,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不可能要求千人一 面,千口一腔,一切按我们的要求进行。在不逾规矩的情况下,应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思考,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当今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往往呈多元化格局,人们的思想在发展,观念在更新。那么,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只要不损国格、人格,只要没有辱国之行为,没有违道德准则的东西,学生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许多问题我们可以不约束学生。比如,我校在学生中以班为单位开展“自治自理”实践周活动,由学生来当实习班主任,代替班主任管理一部分事务。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自治自理”实践周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管理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爱校信心,得到了学生的赞成和学校领导、老师的肯定,也就打消了那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看法。这就是说,当管则管,当放则放,管有益于学生和社会,放也有益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益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阔思维的爱国人才。

四、高与低

面对受教育的学生,教育者的姿态要做到“高”与“低”的结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必须在思想境界、知识修养、才智见识、道德风范等各个方面都要比学生高,否则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因此,我们时时要以自己各方面的高素质去培养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把他们引向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但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我们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能处处以师长自居,而要做学生的朋友,平等待人,亲切地关心、勉励学生。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桂林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烈士墓等。参观和祭扫活动,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信念,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了思想,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得到了学生的赞许。因此我们既要站得高,又要放下架子;既要像老师,又要和学生交朋友;既要理解学生,又不能随意迁就他们,迎合他们。只有把握好其间的关系,才能俯仰自如地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我们根据学校“德育为首,教育为主,管理从严”的治校方针,在针对中学生多角度地探寻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艺术中,进行了认真的设计和积极的实践,成效显著。而要深入地探寻爱国主义教育辩证艺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还有许多新课题,有待于我们继续积极地探索、实践,把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抓紧抓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出更多、更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才。

篇9

一、歌词创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歌词是声乐作品的基础与前提,因此,中国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体现在歌词创作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层面上。

奏响中国五四时期歌词创国主义精神“前奏”的,是“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从1903年到1919年,他先后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共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共6集。“沈心工创作的乐歌内容,从总体上看,正反映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多方面的要求:唤起民族觉醒、民族自强的,如《小兵队》《同胞同胞须爱国》《黄河》;鲜明地呼吁民主革命的,如《革命军》《美哉中华》……”①也可以说,这些歌词的主旋律,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许多歌名,如《同胞同胞须爱国》《美哉中华》等,都直接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以后,易丰斋作词的歌曲《问》,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扛鼎之作。该歌曲初刊于1922年出版的《今乐初集》,歌词中发出呼唤:“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充满了对当时中国社会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愤懑和对祖国前途命运无限忧虑的爱国之情。

赵国钧作词的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初刊于1924年5月4日,是为纪念5周年而专门创作的,也是我国第一首直接歌颂的歌曲。其爱国主义精神,流淌在整首歌词的字里行间。

二、曲谱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曲谱是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歌词各占整个声乐作品的半壁江山,只有二者有机统一、完美结合,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五四时期曲谱创作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歌词创作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步一体、水融,同样取得了成功。

其一是创作理念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的作曲家们,首先在创作理念上有明确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并形成了一整套用于指导曲谱创作的爱国主义理论。例如,《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的曲作者萧友梅,就于1920年、1923年先后发表了论文《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关于国民音乐会的谈话》,公开主张歌曲创作的民族化,强调爱国主义思想。“他认为中国音乐复兴的途径,‘不能把旧乐完全放弃’,而是‘要采取其精英’,‘剔去其渣滓,并且用新形式表出之’,他主张用西方的技术和工具,但‘必须保留’我国传统音乐的‘精神’,‘万不至失去民族性’。他还认为,如果‘我国作曲家不愿意投降于西乐时,必须创造出一种新作风,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与其他各民族音乐有分别……”②所谓“我国传统音乐‘精神’”的实质,就是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核心,正是爱国主义精神。

其二是旋律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旋律素有“音乐作品灵魂”之称,其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可以表现爱国主义这种特定而又重要的情感。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作词),采用了中国民歌《孟姜女》的旋律,表现出国力衰弱中的少女爱情与爱国情交织在一起的勇敢执著的复杂情感。同时,还借用了我国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旋律加以润色变化,凸显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又如陈啸空作曲的《湘累》(根据郭沫若同名诗歌创作),也巧妙运用了京剧青衣唱腔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追思、崇敬、歌颂之情。而萧友梅作曲的《问》和《五四纪念爱国歌》,也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旋律因素,践行了他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主张,做到了理论与创作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其三是作曲法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的曲谱创作,虽然主张中西合璧,但强调“以中为主”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方面,更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赵元任作曲的《卖布谣》(刘大白作词),歌词“以质朴的歌谣体,叙说农业手工业劳动者的辛劳悲苦,从一个侧面勾画了当时洋货倾销,农村经济破产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更强烈的爱国之情。据此,作曲家以钢琴均衡的音型伴奏贯穿全曲,在“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处,运用了西洋作曲法,正如曲作家在“歌注”中所言:“那几句因为讲的是洋货,所以在和声方面也大用而特用起洋货来了。”但是,作曲家仍然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干,他建议此歌用无锡方言演唱,以彰显中国风味和中国神韵。

三、演唱艺术的爱国主义精神

演唱是声乐的生命与灵魂,如果没有演唱,就只有纸上的歌谱,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声音艺术的声乐。因此,中国五四时期声乐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体现在其演唱艺术的层面上。

事实上的确如此,许多演唱者也正是以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来诠释、演绎、演唱中国五四时期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声乐作品。例如《五四纪念爱国歌》,萧友梅编成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曲,由众多爱国青年歌者在1924年5月4日纪念5周年的北京青年会国民音乐大会上演唱,他们以满腔爱国主义激情,唱出了“壮哉此日!壮哉五四!”的心声,收到了以情动情、振奋人心的效果。又如沈心工创作的爱国主义的“学堂乐歌”,就由许许多多爱国的中小学生倾情演唱,也收到了激励人们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效果。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注:本文为2012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音乐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项目编号:12B004)

注释:

①俞玉滋.“一棹艰辛赴上游”——纪念近代启蒙音乐家沈心工诞辰120周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4).

篇10

一、以音乐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是,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决非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更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应更新过去唱一首歌就等于上好一堂音乐课的错误观念。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44-02

在民族院校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是民族院校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各民族院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及等方面的挑战。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外部挑战

1.民族院校自身面临的挑战。首先,民族院校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民族发展与团结,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如何与时俱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创新是摆在民族院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次,民族院校的学生具有多民族、多信仰、多文化性等特点,加之其生长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民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都为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了难度。再次,如今国内外的某些势力也利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分化,这也使民族院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面临复杂矛盾和特殊困难,这些都给民族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一定的挑战。

2.全球化浪潮的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使某些学生在广泛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让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加上我国某些高校教育体系中原本就存在的薄弱环节,这些都使各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展开带来新的挑战。

3.市场经济的挑战。在社会的改革和建设过程当中,有新情况和新问题出现,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而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在各方面素质都不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影响,有部分同学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的导向,社会逐步转型,带来的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和个人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等冲击着社会的原有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情感已经成为所有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迫切任务。

二、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部问题

1.教育内容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良好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我们特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目前,一些高校学生反映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就开始接触爱国主义教育,到了中学和高中也会继续通过学习加强爱国主义修养,到了大学,我们还是在简单地重复从小到大所学的内容。理论导向过于单一、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教授内容重复等,这些问题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度降低,从而影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

2.教育方式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多通过思想政治课讲授的形式,多以灌输教学为主,学生一直是被动“填鸭式”地接受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容易对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思考,不利于学生养成主观能动性,也不容易培养学生的自主爱国主义意识。一些高校通过带领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阅读爱国主义方面的书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高校中学生对专题讲座等形式也不是特别认同,往往都是被动听的多,主动学的少。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民族和语言等的差异,造成了民族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不能一味灌输,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寻求适合不同民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好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

3.教育时效性问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富有时代特征,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多停留在历史时期或者战争年代的人物故事,离目前较近的也就是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之间的阶段。学生在学习时认为这些题材缺乏时代感,从而对爱国主义有距离感,他们认为爱国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感受最为敏锐、行动最为积极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增加教育内容。民族院校在开展两课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展开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同学发言的形式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加深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除此之外,高校的各门学科和各种课程中都或多或少有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及内容,我们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相结合,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热情,进而深度挖掘专业课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全方面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

2.重视校园文化载体功能,拓展教育新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丰富有效的校园文化,因此,各高校应顺应形势,把握规律和时代特征,富有创造性和时效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才多艺,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愿意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各高校更要重视校园文化主的阵地。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文艺演出、党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时政热点讲座、参观教育基地等活动,让他们从多渠道、多途径了解爱国主义,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党校培训班、团日活动等形式,这些让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爱国主义理论。他们的表现可以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感染周围的同学,同时能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实现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顺应时展,努力开辟教育的新途径。民族院校在继续传统教育方式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新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寒假社会实践、大学生学科学术竞赛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应该从室内走向室外,从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学生的生活。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已经不满足看看书、听听讲座的单纯形式,因此,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自己感受参与、切身体会往往比填鸭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亲身了解国情,感受生活,在实践中培养民族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使爱国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并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民族院校更应牢记使命,认清形势,做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维护好祖国的和平和民族地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树宏.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求的层次性[J].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008,(4).

[2]吴永刚.何晓东: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鸡西大学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