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20:01: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本着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给学生最适应的教育,让学生最快乐的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既能全面发展,又能突出个性的合格小学生。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
4、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能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
5、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形成学生认同,乐于参与的激励性评价形式。
6、为突出校体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按季节和时令选择相应授课内容。
7、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
三、课程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日常交往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现将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内容
1、习惯养成
2、优秀诗文(国学启蒙)必读
3、名人故事
4、大棚西瓜的种植
5、安全教
四、课程实施及建议:
1、课程教学结构:
创设情境小组交流汇报表演师生评价
2、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3、课时安排
每周1课时(两课时安排在一起,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
4、活动地点:
本班教室或根据需要而定
五、具体目标:
1、必背《国学启蒙》。
2、选读书目:中外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名人故事、《爱的教育》。各班根据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书目,每学期读书至少在两本以上。
3、每学期积累名人名言20句以上,做到熟读成诵,并能讲述两个以上名人故事。4、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40万字。
六、课程实施的有关要求
1、制定校本计划(包括阅读目标、内容、措施、考评学生方法),写在教案扉页上。
2、要求学生将成长规划和读书目标写在读书积累扉页上。
3、开展班级图书借阅活动。
2、乒乓球校本课是以乒乓球项目(乒乓球入门技术及结合技术、提高技术、基本战术)为练习的主要手段。通过乒乓球选修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乒乓球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该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提高对乒乓球运动的鉴赏水平,推进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好的推荐书目和正确的阅读指导对健全小学生的心灵、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有重大作用,社会各方面已经形成共识。它是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新教材的启用,倡导着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着教育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倡导着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既为语文带来了新鲜气息,又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前景。语文活动课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特别强调直接体验,特别注意潜能发挥,特别注重个性养成,这就能使学生能体会实践的愉快,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信息,获得独特体验,在交流中张扬学生的阅读潜能、语言表达力。
二、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能力。在阅读时间、形式、速度、方法、内容诸方面都能有较大的.突破。
2、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语言得到丰富积累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思维水平。
三、阅读速度及内容:
1、提倡朗读,每分钟不少于50至60字。
2、阅读浅近的文学语言类读物,如童话、儿歌、寓言、故事。
3、要阅读一些数学读物;自然、社会科学类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也可以选读一些适合学生的“有声读物”。
四、方法及措施:
1、提倡课内阅读为辅,课外阅读为主的方式。
2、组织阅读小组,小组内阅读层次互补。每个小组里要选定组长,负责领导监督管理本小组的阅读进程。
五、课程计划
第一课时:提前布置参观音乐书吧,然后再参观音乐书吧,了解音乐书吧的布置,环境。
第二课时:从书的封面、目录、扉页、出版日期、出版社、作者等方面具体地分析了解一本书。
第三课时:学会给图书分类。
第四课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
第五课时:寓言故事朗读。
0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现代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就是营销策划活动。许多高等院校也都开设有这门课程,但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企业的营销策划岗位的能力要求不符。因此,基于能力导向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1营销策划课程的概述
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着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而市场营销策划是这些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是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策划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知晓营销环境,懂得营销策划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不同的营销策略并能合理运用。开设营销策划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策划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系统性、综合性,主要包括创意形成的能力,营销策划表达的能力,搜集、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营销沟通的能力等。可以说,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是在其他专业课程基础上的综合与提高,其涉及专业面宽,应用实践性强。
2现阶段在营销策划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课程设计上存在缺陷
营销策划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高校内开设的营销策划课程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环境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还是处于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而没有把市场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缺乏案例教学
营销策划的本质是教授学生一些具体的方法,营销策划课程相对于教授学生“是什么”来说,更应该重视教会学生“怎么做”。通常情况下,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方法是采用“理论+案例”的模式,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采用课堂案例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虽然这种模式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由于学生与案例有关的经验很少,案例通常被当成具体的实例或演示用的例证,不具有实用性,学生ψ钪盏慕崧塾胄纬刹呗缘墓嬖蚧故遣荒芮逦地理解。因此,案例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3)学生缺少实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训教学,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实训项目。为了使教学更贴合实际,符合市场需要,通常是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寻找合适的模拟策划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训,但是实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障碍,比如,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得到企业的支持,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进行实训教学的效果。
(4)考评方法不科学
学生进行策划实训的结果主要来源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评价。虽然教师编写了具体的评分标准,但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缺乏策划实践经验,由他们组成的评审组对各小组的营销策划项目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成绩是由卷面考试与实训考评共同组成的,其中卷面考试占70%,最终考试还是主要停留在你问我答的层面上。因此,忽视学习过程而重视考核结果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
3基于能力导向的本科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营销策划的实践能力
学校应安排教师轮流到相关合作企业开展营销策划专业实践,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市场运营,为企业的营销策划提供咨询和服务。这样既能把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优化,还能提升其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营销策划的教学科研工作,可以达到将教师的教学科研、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及培养学生营销策划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举三得。
(2)选择优质教学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那么学校为学生建立一个稳定、优质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基地所承载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两点:首先是要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内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充分运用实践,避免以后在工作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状态;其次是根据市场及社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让学生从一个需要工作的人华丽的转变为工作需要的人,切实的提升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创业策划,锻炼其能力
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策划,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大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策划,就迫使其必须主动进入市场,了解市场,最终明白市场与社会需要其具备怎样的能力,然后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所欠缺的能力。学生通过策划创业项目,可以帮助其更加深刻的领悟营销策划到底能够利用什么具体方法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实现了教学活动从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到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转变,使学生成为不仅“懂营销策划”的人才,更成为“会营销策划的人才。”
4结束语
基于能力导向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其次要以营销策划能力培养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参与到真实的企业营销策划实践活动中来,在传统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为企业输送更多的营销策划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琼.浅论高校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A].文学界,2012.
作为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经典教学方法之一的项目教学法,在我国当前的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中备受青睐,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引入,专业课教学模式已有所改进,许多中职专业课教师在本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正在应用项目教学法。既然实施项目教学法,就要有相应的校本课程。
《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与项目化;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些新课程理念是我们编写校本课程的支撑点。
在校本课程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归纳边反思的方法对课程结构的编排进行改革,即整合课程内容,重构学科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整合课程内容
在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处理上,删除过时的内容,增加先进的内容,合并类似的内容,去掉重复的内容,减少理论繁琐的内容,增加实践个性的内容,使整个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的实际。
二、以“项目、任务”为基本思想,重构学科教学
校本课程的编写,打破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教材顺序(以原来的教材作为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以课题(模块)为单元,以项目、任务为主线,通过设计不同的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
例如,编写《电工基础》中“照明灯的安装与更新”是这样处理的:先把这个模块分成三个任务:(1)照明灯的安装(白炽灯);(2)照明灯的安装与更新;(3)日光灯功率因数的提高。然后每一个任务都按以下思路进行:给出任务项目或情景(问题的提出)――解决该任务需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查阅、综合的能力)――设计解决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分析、处理的能力)――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任务完成情况(比较、评判能力)――提出新任务(提出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学生,围绕实践(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查阅、评判比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任务一 ――照明灯的安装(白炽灯)与更新是这样安排的:
一、任务提出
让学生设计安装老师出示的电路,通过学生分组查询《城市照明与景观节能设计规划建设标准及工程安装维护实用手册》《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节能系列图集》《电工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技能实训》《电工电子实用手册》等资料以及从网上查询有关白炽灯的使用及工作原理、安装注意事项、常见故障处理方法等信息,指导学生进行照明灯电路的设计和安装。对安装好的电路,使用示波器进行波形的测量,使用万用表进行电压和电流的测量。
二、相关新知识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正弦交流电,这是因为正弦交流电在传输、变换和控制上有着直流电不可替代的优点,然后明确指出,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是分析和计算正弦交流电路的基础。
三、任务解决方案
1.白炽灯的安装步骤
2.安装的工艺要求
3.安装的注意事项
4.白炽灯管不亮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四、动手试一试
有一只在楼上的白炽灯,用一只单联开关来控制这盏灯,无论是装在楼上还是楼下,开灯和关灯都不方便,装在楼下,上楼时开灯方便,到楼上就无法关灯;反之,装在楼上同样不方便。为了方便起见,就在楼上、楼下各装一只双联开关来同时控制楼道口的这盏灯。
五、知识拓展
1.交流发电机简介
2.白炽灯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六、思考及练习
三、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
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制订课程标准,开发项目化的校本教材。我们在“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的过程中,制订模块化的课程标准,并以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或相关的产品为载体,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情境式、任务式等编写“教学做”一体化的校本教材。教材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材,符合学生认知和技能养成规律,把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项目进行整合,体现“以服务生产实践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厂实践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原则,突出鲜明的职教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0-02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的普通本科高校。如今,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这类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即既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又具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灵活的实践运用能力。[1]
一、实践教学目前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3]。但是,通过广泛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及参加相关会议交流,在化学化工及材料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没有建立稳定的认识实习基地。一方面,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生产任务繁重,再加上学生人数众多,企业怕学生实习影响安全生产,不愿接受学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校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考虑专业对口、技术水平高的大型企业,所以寻找稳定的实习单位较为困难。另外,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指导老师无法提前进行实习准备工作,大大影响实习的质量。
2.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实习模式是单纯的现场参观实习,这种模式虽然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但是参观实习虚多实少,学生只是单一的参观,不能动手操作,加上怕影响企业生产,大部分学生几乎就是走马观花,很难对实际的生产工艺、具体设备的结构和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严重制约了认识实习质量的提高。
3.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近年来的不断扩招,使得学院的实习经费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只得压缩实习时间,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再加上学生的不断增多,教师资源和实习场所配置出现相对短缺,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只能在表面上大致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与工艺流程,无法接触到实际工程问题,更不能动手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二、改革思路及措施
现代电子工业发展很快,一方面电子产品中大量使用了新的电子元器件,另一方面在电路设计中也广泛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而现行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中很少涉及这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学生毕业后很难与现代电子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轨。如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我们积极探索的一个新问题。从我国现阶段中职教育的研究发展来看,采用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对中职学生的培养。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在教学中紧紧围绕项目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工作任务,在任务的引领下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职业岗位能力。
在职业教育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内容、形式与实践技能教学、训练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中职《电子技术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1)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推动了校本教材的建设。中职学生面临的是就业上岗问题,以“满足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前提开发校本教材、以“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为宗旨编制校本教材,使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很快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够学有所用。
(2)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加快了中职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步伐。一体化的教学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练习技能,用理论指导技能的学习、在练技能的同时理解理论知识。
(3)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大大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一体化的实训教室上课,教师一边传授理论知识一边向学生演示实践操作技能,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吸收并消化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既减轻了老师上课的压力,也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二、校本教材《电子技术基础》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教学设计
校本教材《电子技术基础》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设计是坚持以“行动导向”为原则,以电子装接与调试实际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各种技能大赛为指导,形成“课程项目化、教学一体化、安排灵活化、学习小组化、考试全程化、实践职业化、评价多样化”模式和相应的体系。针对《电子技术基础》校本教材并结合相关实践的特点,采用模块化、项目式教学,并在多媒体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完成教学的。如:集成运算放大器模块中,先引出中级职业资格考证项目——声光合控开关制作与调试。由其工作特点引申到相关工作元器件、工作电路和工作原理。学习到相关元器件
2.项目课程设置构建
理实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一样,没有现成的教材与样板,项目课程的设置有它自身的原则。首先:项目应该能把知识与技能相串起来,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其次:项目应来自企业生产或人们生活的实践,能反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选用的电路与集成电路芯片应该跟上当前社会的发展。另外:项目要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有些知识虽然已学过,但不会运用,而通过一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充分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的项目的训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定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的课题项目才能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项目要涵盖本专业工种的鉴定标准,并着重体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将校本教材《电子技术基础》项目课程分为二大模块:数电和模电。把这两个定为核心模块。在这两个模块下开发相应的理实一体化课题和项目如下:
课题项目框架:整合了原学科体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内容,模拟电路共设置为五个课题、五个项目、十九个任务。数字电路设置为四个课题、四个项目、二十一个任务。每个课题项目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知识技能要求,同时各个课题与项目之间又是分层递进的,前一个课题是后一个课题的基础,后一个课题又综合了前一个课题的内容。数字电路的四个项目只要通过接插件将前面的项目一个个组合起来,即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第四个项目——数字钟,可以有效利用仿真软件和实习器材,大大节约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益。
3.理实一体化实施原则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实施时应在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都应保证其实施的可行性:
3.1 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的一体性,以保证在课题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指导作用的有效性。
3.2 教学环境的一致性,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教室里除了有台凳桌椅之外,还增添了多媒体装置,常用电子仪表,常用测量焊接工具,让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既能满足项目的实践要求,又能满足项目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求。
3.3 教学时间的统一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已经融为一体了,每周8节课,一个半天连排,每个半天可以完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
3.4 学习评价的过程性,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一张试卷能定夺的,对学生在项目完成的各个方面都有过程性的评价。
4.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实施过程
在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学习的形式,分组的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其中主要的是以互补的形式为主,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性格内向的与外向的搭配等。每组人员为3—4名。每组设立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落实项目的安排。小组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在组长的指挥下,对各成员进行分工。例如:成绩好的负责“一对一”辅导成绩差的,理论强的负责电路的设计,动手能力强的负责电路的焊接,共同对电路进行调试与测量。成员努力的成果与全体成员共同分享。
5.学习成果评价方式
在项目教学中追求的不是学习成果的唯一正确性,因为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与“错”,而是“好”与“更好”。因此,在项目教学中,学习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
在评价方式上,项目教学不仅用传统的笔试、口试的方式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更强调运用完成项目的方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标准上,灵活运用绝对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项目教学的目标要求,关注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进步程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主体上,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知识评价、技能评价、质量评价、素质评价、团队合作评价五种评价方式。下面是对手提式扩音器制作与调试项目的评价表。
三、结束语
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不是理论和实习的机械叠加,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升华。只有教师真正地更新了教学理念,真正转变了教师角色,真正找到了一种具体的、合适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理
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加强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能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增强体质,学习体育“三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满足社会的需要。体育校本课程要求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并针对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千差万别来进行课程开发。同时,校本课程反映了课程管理地方化和民主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这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全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参与到体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来。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从而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2.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由于我国课程开发的权利一度集中于国家,长期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使得部分体育教师缺少对课程实践反思的主动性。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做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要求的准备。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因此,体育教师通过对课程开发,进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尝试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
现在,许多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有所不满,他们与体育教学内容接触最多、最深,最能反映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目前,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总体感觉体育教学内容枯燥,没有趣味;第二,对长跑类的教学内容有强烈的惧怕和畏惧;第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被达标项目所替代的现象很反感,反应也很强烈,等等。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是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原有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学生的体育经验出发,考虑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体育校本课程方案的制定
(1)校本课程的确立要体现国家和本校的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五大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其目标的确立要能体现本校的体育特色和本校运动项目的地方特色。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要注意几个体系,避免目标过于单一或过大,要注重课程目标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阶段性。因此,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国家对学校办学目标的要求基础之上。
(2)科学地分析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学校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依据应遵照《决定》和《纲要》等文件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善于借鉴以往和现有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对学校已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适应性改造,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和所处地理环境,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紧紧围绕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3)加强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制定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
进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应注意各个层次教学计划的制定,各层次教学计划之间要体现渐进性和持续性。新形势下,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同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新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要求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要满足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不同需求。因此,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制定之前,学校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体育基础、兴趣和动机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因此,通过若干学时或若干单元的体育校本课程教学,使不同学生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这也是体育教师在今后制定课程方案时值得深思的问题。
2.加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调动师生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加强学校领导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程度,是取得学校校本体育课程改革进展和进步的关键。有调查显示,有近40%的领导对开发校本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持无所谓的态度。因此,要引导和带动这部分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对此,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应积极地做好宣传工作,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在此基础和前提下,建立学校校本课程组织机构,加强开发和领导。
(2)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现代教学观念下,调动体育教师参加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组织教师参加体育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水平;其次,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校本课程的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再次,让优秀教师代表参加校本课程的组织机构,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与此同时,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首先,校本课程开发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真正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等;其次,做好体育校本课程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课程开发的意义;再次,吸收学生进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注意学生的学习反馈意见,以及时改进课程改革工作。
3.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1)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
体育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目前,部分学校缺乏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应采取多种培训的措施和渠道,以提高教师的开发素养,如学术交流、各种短期培训以及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研讨等途径和形式。这使教师在学术交流中学习到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经验,为学校间联合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和交流空间。
(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开发
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应该充分结合各校实际和体育教学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办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特色。自然环境资源是最经济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教师通过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筛选、开发和利用,进而将学生引入他们熟悉的环境中构建体育知识。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1)制定与体育校本课程相对应的课堂管理制度
体育校本课程教学的复杂性,要求教学管理者应该把注意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学校应该允许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究式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展开讨论和学习。因此,要积极建立相应的教学规范,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各种教学方法。
(2)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管理
学生学业成绩的衡量不应使用单一的尺度,应从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入手。实施学业成绩综合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以往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当中,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业成绩管理办法,明确学业管理人员职责,细化学业管理的步骤,规范对学业管理的评价,以求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保证其学业成绩的各个方面均衡健康地发展。
除此之外,应加快完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如,注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主体多元化。同时,拓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内容,将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列入到体育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当中。
参考文献
[1]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就需要对班级每个学生具体情况的充分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因为家庭情况等多种因素,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等情况不尽相同。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和个体差异情况。
1.获取学习基础的一手资料
在进行信息技术第一课的教学前,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中通过对浏览器的使用、文字的输入等计算机基本操作情况的询问,初步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技能基础,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行合理的座位安排,选拔小组长。在教学过程中,制作学习情况记录表,重点关注零基础的学生,及时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安排结对帮扶,以强扶弱,共同进步。
此举在其他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同样适用,因为信息技术每周只有一课时,如果学生课后没有机会去复习巩固,很可能会遗忘部分知识,技能方面也会有所生疏。课前充分的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全班性的集体回顾,或是进行个别的辅导。
2.寻求家长的学习支撑
我们的调查问卷除了涉及学生学习基础方面的问题,还包括了学习基本条件等方面的情况,比如家中是否有电脑、父母是否允许使用电脑、父母能否每天陪伴一起学习、家中是否有IT人士等等。一方面可以为合理安排后期课外的亲子探究活动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家长资源,让部分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甚至将家长请上班级讲台。在《认识计算机》一课的教学时,我们就邀请了在南京珠江路电子一条街上班的家长给学生们介绍最新的电脑硬件发展情况;在教学物联网相关知识时,邀请在公安系统工作的家长为学生讲述通过物联网进行安全保卫的实例等等。
一个班级一般有40多个学生,上百位的家长,这就是一个人力资源库。而资源的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合理地使用,让这些资源有效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3.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
因为在信息技术课的大部分课时中,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电脑,因此这门课程往往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如果学生的喜爱仅仅是因为上课可以玩电脑,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失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引导学生真正爱上信息课,乐于深入探究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就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内容。比如班级有小军事迷,在教学浏览网上信息的内容时,就可以让他尝试精准地搜集到自己所需的军事信息。一些小游戏迷喜欢“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就可以安排在Scratch学习中进行挑战,以此为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类似的小游戏,鼓励他们有所创新。
除了技术层面的差异,班级中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特长爱好等情况也各不相同,在课前对学生的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必将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靠船下篙,创设贴近班情的主题情境
主题式学习往往是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着一个主题,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锻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主题式学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一般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情境,活动主题的设置尽量体现信息技术的学科特征,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已有经验,活动过程的安排要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理解技术,将技术灵活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同时,通过组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逐步提高他们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对症下药的故事情境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看故事,还有的爱讲故事,选择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来组织教学自然是必要的,可是如果仅仅是讲故事,那还停留在低层次上。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让情境有着更多的教育意蕴。
在学习演示文稿这一版块前,笔者发现已经有一些学生掌握了“WPS演示”的基本使用方法,经常在制作班级的晨会、班会演示文稿时应用到这些技能。但也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图片过多,动画效果设置不合理,过于花哨,常常是一个幻灯片内容比较少,但图片和动画效果却使用了好多种。于是,我在设计演示文稿版块的教学时,选择了“成语故事会”的形式,要求利用“WPS演示”制作一个成语故事,最后汇报时看哪一个小组结合演示文稿说故事效果最好。其中,将“画蛇添足”这一成语故事的演示文稿作为学件,提供给学生去对比、参考。通过适度的引导,学生领悟到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动画效果的设置要合理,不能“画蛇添足”。
2.心系班级的真实情境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学生而言,班级就是他们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家,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是每个班级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建设好家园呢?可以挖掘的相关主题也不少。比如针对班级生态角的植物总是枯死的现象,让学生根据生态角里的植物种类,分组搜集网上信息,再让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呈现、表达信息并进行分享;结合班级的“亲子共读”活动,设计并制作“亲子共读”电子刊物;开展“我理想中的教室”创意电脑绘画主题活动,活动后将学生的作品打印张贴,既美化了班级的环境,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获得了成就感。
3.来自学生的主题情境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些他们十分感兴趣的主题。比如,在前期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题是对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类型的调查,给出的选项有:科学(科技)类、动漫类、历史类、军事类、文娱类、体育类、游戏类、植物类、动物类、环保类、其他(学生可以自己补充)。一般教师会认为大多数孩子会选择游戏类,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三年级每个班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一些共性,比如各个班选动漫类和动物类的都比较多,其他类型则较分散。我们在设计主题情境时就可以参考学生的选择,在探究活动中根据他们相应的选择进行分组。
适切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帮助他们迅速抓住学习重点,有效突破学习难点。教师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努力创设贴近班情的主题情境,和学生一起探究,让他们能够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信息素养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形成一种集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意识。
三、静候花开,面向未来发展的学习评价
虽然在课程实施方案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必修课程,但是一般没有统一的学习结果的检测,因此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评价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更强调实践性,尤其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每一课的四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放眼未来,关注班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1.注重过程参与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每个班的学情都不一样,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可避免。这些差异主要是学习起点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往往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比如有的学生因为从来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对课堂上的操作练有畏难情绪,能让别人代劳的就不愿意自己动手。即便是同样的学习起点,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大相径庭。比如同样是操作技能较强的同学,有的在课堂上不仅不屑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在一旁干扰别人的学习,而有的则好为人师,乐于跟别人分享经验,并努力更深入地探索相关的问题等等。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根据班级学情设计分层的任务,进行分层评价,另一方面,也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部分。评价方式可以是多元的,自评、师评、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等等,但要给学生一种导向,让他们知道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不断进步,有更多的收获。
2.注重能力提升的评价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要根据课题(基本内容),以选择、改编、新编等形式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我开展充分的对话,激发想象和思维,帮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校本课程以其独特性、适应性、注重学情等特性,如今已成为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在中小学美术学科领域,校本课程更有着因材施教的独特优势,其作用越来越突出,必将成为未来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
一、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资源优势
1.传统美术资源。甘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甘肃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美术资源。这里有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艺术,天水麦积山艺术、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壁画艺术、马家窑彩陶艺术等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传统美术资源。从原始的画、彩陶艺术、商周青铜、汉唐遗风到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这些都无不展现着甘肃雄厚博大的独特艺术遗韵。
2.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使甘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承。就民族民间美术而言,品种繁多,风格独特。比如拉卜楞寺唐卡艺术,就具有鲜明的藏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其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再如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他们在服饰、刺绣等艺术方面都有许多极具民族特色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如今都应该受到高度的传承与保护。庆阳剪纸、皮影、刺绣、临夏砖雕、陇东麦秆画、武威水陆画、山丹烙画、酒泉夜光杯雕等。
二、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思路、策略
甘肃省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甘肃省悠久的传统美术资源、独特的民族民间美术为基础,根据各地方、各校实际情况,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特色及学生培养需要的美术校本课程。虽然目前为止,部分学校在这方面可能也有过一些尝试,但无论从实践效果还是推广力度来看均未达到应有的高度。由此,我们必须从理论角度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法,以便于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积极应用。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develops, should by the school collective power primarily, have to practice while consummates. Builds between one kind of school mutually to exchange the study, mutually supervises the advance the good atmosphere is the region whole advancement effective policing method. The establishment appraisal feedback mechanism can unceasingly move towards for 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maturely provides the system safeguard.
[Key word]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curriculum; Elementary school; Whole plan; The practice tried to find out; Reconsidering consummation.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是体现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发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的主动积极性,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教师学生个性化教学追求的一门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施,对提升学校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我区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全面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同时,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当作课改实验的一项重要任务,展开了全面尝试探索实践。
1总结已有经验,研究区情实际,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体思路
在2002年以前,我区个别学校在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开展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中,已经初步进行了课程教材的开发编写尝试,如城区10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在2001年就开发编写出一册教材。还有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多年,且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设计。由此,我们在决定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之后,马上就组织教研室精干力量,联系有关学校人员,进行调研讨论,总结已有经验,研究我区学校、教师实际,最后形成三点基本认识:①我区所属全部为小学,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中师毕业,个人设计课程体系,开发编写教学纲要、教材能力不够。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学校在设施、经费、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的全方位支持,因此学校集体力量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②开发校本课程对于我区广大学校、教师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项工作只能是一个边摸索、边总结、边完善的过程。③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为保证学校开发研究工作能够坚持下去,需要全区性的有效管理指导。在此基础上,最后我们确定全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为:学校整体规划为主,教师个人开发为辅,先计划,后实施,先课时内容安排,后具体教学活动设计。而后,我们制定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决定区教研室组织学识水平比较高的教研员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指导组,各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和开发组,并拟定每学年全区召开一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会。这些,为我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定出了明确的整体工作规划和步骤安排。
2集中培训,安排任务,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前的思想认识准备
之后,我们随之组织召开了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会,各校选派分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培训。会上,我们讲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开发过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还给大家介绍了城区10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的初步经验,让大家明白我们完全有能力进行课程教材开发工作,从而克服畏难情绪。会议另外安排了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任务:①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带领开发组成员,按照全区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思路步骤,认真研究学生需要,研究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实际,研究本地及学校附近社区资源情况,集体讨论,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教学计划;②学校根据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分配任务给任课教师设计课时教学内容;③组织任课教师互相交流讨论教学设计,最后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组成员集体确定形成教案;④学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课程教案,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可编印教学用书。经过培训及任务安排,各校领导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认识,由此使我区学校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参与教师干劲十足的良好校本课程开发氛围。
3汇报交流,个别指导,做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方法研究与工作督促
为了交流经验,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也为了能够督促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我区每学年举行一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研讨会。会上,要求各学校汇报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进展情况,提出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寻找不足,研究解决办法。通过汇报交流活动,工作开展好的学校,其成果得到展示,工作开展较差的学校,其差距也被暴露。这样,在大家互相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起到了互相监督,鞭策后进的作用。通过汇报交流活动,大家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不断明确。
比如在开始阶段,相当一部分学校认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乡土特色为主,以本地风土人情为主,经过反复实践讨论,大家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一个领域,不仅反映不出学校特色,更限制了教师课程开发的多样化个性特长,限制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发展。因此,在明确了这一认识之后,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现在我区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不仅有风土人情教育,文化历史教育,有环境教育,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也有食品卫生教育,生活常识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还有学科教学的延伸补充内容,如书法教育,诗文赏读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等等,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学校特色越来越鲜明。在教案设计和教材编写方面,开始大多数学校采用选用选编方式,形式以文字叙述为主,经过不断摸索,大家牢牢把握为学生服务,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个中心,从学生的需要着想,不断改进校本课程教材的呈现方式,目前各学校所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教材更加适应小学生的心理水平,图文并茂,卡通画、漫画、拼音,形象生动,好读易认,其中有好几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教材也完全是自己独立开发编写出来的,如城区10校的《健康成长》系列教材,城区30校的认识学校、认识周围环境《校本课程教材》,城区32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城区38校的《交通安全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知识》、《饮食保健知识》、《养成教育》、《自理能力》教材,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综合实践》教材。校本课程教学方式也灵活多样,既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如城区14校的《科技》,城区18校的《饮食与健康》,城区25校的《古诗文赏读》,城区43校的《口语交际》;也有以学生调查为主的,如城区1校的《街道历史》,城区7校的《名人名街名店》;也有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如城区40校的《消防教育综合实践》,城区41校的《航模》,《种植》。各学校在校本课程教学方面,能够注重使学生动脑动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空间。
几年来,在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交流讨论,不断反思中,使我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够始终沿着一个比较正确的轨道前进,不断成熟,不断完善。平时,教研室人员还随时与学校沟通联系,进行个别指导和个案研究讨论,这些都有效保证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良性发展。
4检查评价,展示表彰,做好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及经验的认定推广
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我们也按规定结合课改工作制定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评审制度》,成立了大同市城区校本课程评审委员会。但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开创摸索特点,特别是起步阶段,应以鼓励大胆探索为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审议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不进行预先立项审批,只作结果认定评价。在这种工作思路指导下,我们每学期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汇报交流研讨会,推选出几所工作比较好的学校在会上作重点发言,给大家介绍经验,展示成果,以示表彰。两年来,先后做过经验介绍和成果展示的学校有城区10校、38校、39校、25校、24校、7校、45校、14校、18校等。另外,我区教研室每年集中组织一次课改工作检查,其中也包括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情况检查,对此,我区教研室人员通过看教案、听课、访问学生等,了解各学校校本课程实际教学情况,及对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情况。每年年终,召开全区教学工作总结表彰会,在此期间,我们对学校上报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进行集中审议评价,并结合了解到的日常教学工作情况,给予认定总结,对于开发成果有价值,平时教学比较好的学校,在大会表彰,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同时,我们积极推选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参加省、市评选,其中城区10校、38校的校本课程获得2003年大同市课改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等这些,都极大地鼓励激发了学校、教师投身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工作的积极性。2005年底统计,我区各学校共开发校本课程10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