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4 12:00: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产业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政府方面:(1)投入不足:虽然文化产业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但要想成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安徽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文化强省战略的制定者和推动者,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致使较多项目无法落实。(2)政策引导性不强:政府虽是文化战略的制定者,但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民营资本涉足文化产业的较少,因为无法整合资源,更不足以提升文化产业开发水平。(3)法制体系不完善:目前徽文化开发处于浅层面上,文化产品缺少核心技术,容易被模仿,有因为法制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导致文化产品开发不长久。
2、企业方面:(1)缺乏创新意识:由于开发徽文化的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文化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仅有旅游业开发较为顺利,但是这里说的旅游业仅指观光旅游,没有重视附带文化产品的开发,因没有新创意不断融入,徽文化的产业化之路显得更加漫长。(2)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企业不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经常出现产品被模仿的现象,产品开发所产生的利益被分散,影响了继续开发文化产品的积极性。(3)融资渠道少:因国内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目前的资本仍集中在基础产业和制造业领域,涉及文化产品开发领域的资本较少,影响了文化产业融资的效率,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分析总结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借鉴其他省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现提出以下改善徽文化发展环境的对策,以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
一、文化产业化相关内容及意义
1.“文化产业化”已成为世界潮流
文化实现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结果。人类在衣食住行等生存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并且,即使对于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形成以实用性和“文化内涵性”相结合的新的需求。举个简单例子,穿衣的目的从基本的保暖御寒,演变为体现个人特色风格的“时尚性”。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占据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汽车制造业一直是日本的主导产业,然而在1995年时,日本娱乐业的年收入额就已经超过了汽车制造业。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发达。其版权产业、视听产品、影视业以及出版业都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比重。
2.我国实施文化产业化的必然性
(1)为了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必然要实施文化产业化。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就是人在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后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从旅游行业近几年的收入增长情况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在精神、娱乐上面投入较多,旅游不再是只有少数有钱人才能进行的活动了。
(2)文化产业化是文化走进现代化的必要选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发展,文化不再只是脑海中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变成可以生产并带来经济效益的一件“产品”,艺术、大众传播以及娱乐休闲等文化事业借助于互联网紧密连接起来,充分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3)文化产业化引导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都掺入了产业化,例如象征体育文化最高级别的奥运会。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是我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大集合。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只是中国政府的功劳,它与商业运作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是分不开的。
(4)文化产业化促进未来文化的优良发展。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性、科学性、普适性。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步,才能为世界文化的丰富性添一抹色彩。科技使人进步,文化的科学性能够使文化摆脱封建、愚昧,向正确的、高级的方向发展。文化的普适性即大众性,单指望政府引领大众文化的前进是不现实的,也是很难实现的。必须通过产业化,借助商业力量的推动,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二、文化商业化的相关概念及侧重点
文化商业化可以说是文化实现产业化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单借助于政府对文化的保护、弘扬以及传承来发展文化,文化无疑会走向没落。因为它没有跟大众挂钩,而是独立存在于一种保护机制内。所以文化商业化是让文化融入社会、融入群众的不二选择。
1.文化商业化使文化保持常青、新鲜
现在的社会是由商品组成的,以人(或者说是金钱)为主导,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商品包围着。所以,将文化以商业化形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体验都成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无疑是使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
2.文化商业化构建了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冲击
商业化会赋予文化以更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新的价值和内涵,自然会导致传统文化受众比例下降。大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是有偏差的,他们觉得将传统文化与商业隔离起来,才是对其的尊重和保护。这种想法显然是感性的,在现代社会里,文化和生活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渗透,墨守成规者企图将文化产品关入壁垒,以为这样就可以抵御外界新文化的入侵,实在是太过自欺欺人。
3.当文化商业化过度偏重于经济效益时,会导致文化产业市场走向衰亡
当前商业化的存在的问题是,只发展文化衍生产业,而没有在其根本上探索及创新。舍本逐末的下场一定是惨淡的,所以政府要落实到具体制度上,重视源头产业,才能够提供不断新生的文化养料。
三、文化产业化和文化商业化的共同点
当前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海量,想让优秀文化得到良好发展,就必须要对其进行产业化,以一种制度模式来制约其散漫甚至恶性发展。而无论是产业化还是商业化,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最终都是以商业的形式进行传播与发展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精神”就意味着它是以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为前提,“产品”则体现其商业性,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无论是将其“产业化”还是“商业化”,其目的都是为了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四、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过度商业化上
过度商业化,体现在文化上就是过度娱乐化甚至媚俗。目前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导致一些文化产业单位急功近利,过多强调利润,以低成本制作影视、音乐等面向大众的文化作品,虽然利润相当大,但是却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影响恶劣。这种过度商业化对青少年的毒害是显而易见的,一些所谓的“青春文学”“伤感的青春影视片”“神化明星”“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会诱导他们形成扭曲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景端.文化产业化不是文化商业化[J].博览群书,2012(12)
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高、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的朝阳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创造物质财富和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开滦煤矿是清代中创办的企业,享有“中国近代煤炭工业源头”和“中国北方民族工业摇篮”的美誉。百年开滦积淀的文化资源极具典型性和稀有性。近年来,开滦加快自身特有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提炼和创新,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不断壮大文化产业规模,以开滦模式成功践行“文化强企”、“促进文化事业”和“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之战略,破解出资源型企业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密码。
一、开滦模式的内涵
开滦在文化产业开发建设实践中,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为“容器”,用活有形和无形两种文化资源,运用文化创意新思维激活矿业遗产保护,坚持“保护与展示”、“改造与再利用”、“提炼与创新”相结合,探索形成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三种模式。
主题博物馆模式:2009年落成的开滦博物馆,运用多项高科技手段,实现了集“保护、研究、传播、展陈、追忆工业文明、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于一体,挖掘和收藏了近现代万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真实再现开滦首开中国路矿之先河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等。
典型遗址保护开发模式:开滦以国家级矿山公园建设为载体,遵循“有效保护、科学展示、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原则,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对开滦首创中国近代工业典型的“几个第一”遗址、遗迹加以保护性修缮与开发,以典型遗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展现中国百年近代工业文化。
创意、休闲、艺术体验与商业服务模式: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景区中,利用始建于19世纪初期的老厂房,以突出工业符号和特色的建筑视觉品质和景观环境设计理念,巧妙打造成“KMA开滦魔力之地”文化创意休闲园区。形成了以“中国音乐城”为主流业态,集音乐培训、乐器展示、影视创作、版画制作、景观设计、会展服务、广告设计、休闲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区,成为品味高端、内容高雅、创意创新、商业服务综合配套的文化产业市场运营空间。
开滦模式实现了由典型的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创新型转化,实现了开滦博物馆、工业遗迹遗址保护等文化事业项目与文化产业项目的巧妙对接与融合。其核心是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中国近代工业文化旅游产业雏形。
二、开滦模式的成效
一、引言
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城市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化产业能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使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更多满足。因此,“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但并不是文化产业大省,因此,如何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各界的重视和不断投入,陕西教育、影视等文化产业化发展已有一定成就。然而,相对于诸多城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却较为滞后,本文主要从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出发,对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实行民间文化产业化,在保持民间文化功能特征前提下,可实现文化商品价值增值最大化,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化,对陕西及全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民间文化产业化,有利于陕西民间传统文化输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民间传统文化大多源远流长,不仅历史底蕴丰厚,且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但受地域交通等因素限制,民间文化常囿于当地“养在深阁人未识”,无法为满足更多群众文化需要服务。民间文化产业化,用现代方式对民间文化经营和管理,向群众有偿供给文化商品,可大力促进陕西民间文化输出,使之更贴近广大群众生活,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文化需求。
2.民间文化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农村文化消费发展缓慢,与发展迅猛的城市文化产业相比,农村文化娱乐显得尤为单薄滞后,各种黑色、灰色、黄色消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抬头现象,种种民间传统文化却被弃之如履。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既有利于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也可籍此引导农民文化消费合理健康进行,达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目的。
3.民间文化产业化,有助于陕西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现代物质文明是以生物多样化的减少为代价的,而现代的精神文明则是以文化多样化为代价的”。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现代文明冲击,许多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已趋“边缘化”,其中有些已濒临灭绝。单纯依靠政府文化事业投入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既增加政府负担,也难以面面俱到。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化,则可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民间文化进行记录、整理、提炼和宣传,达到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的目的,使其“后继有人”。同时,民间文化产业化,也可促进陕西民间文化同各种现代文明横向交流,使之在体现民间文化传统特色同时,剔弊纳新,体现时代精神,为其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4.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可吸收相当一部分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从而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如陕西省以“安塞腰鼓”而著称的安塞县,目前从事腰鼓等民间文化艺术的骨干艺术人才达6000多人,近年来,平均每年有2000名以上的安塞腰鼓高手和其他民间艺术大师外出表演,传授技艺,可创收近百万元。
5.民间文化产业化,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民间文化产业化,不仅可提高从业人员收入,而且,通过产业链的形成和运行,可带动当地旅游业、娱乐业、演出业、民间工艺品制造业等文化产业群的发展,且有利于塑造地区整体形象,促进招商引资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形成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产业化发展放大文化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的乘数效应。
三、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
1.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已有所起步
处于中华文化发源腹地的陕西,拥有如地方戏曲、陕北民歌、农民画、剪纸、社火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目前,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就有169个民间文化项目,但这仍然不能涵盖陕西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近年来,陕西在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领域开展了许多工作,如在全省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对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同时,陕西也在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寻求民间文化产业化。
近年来,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得到一定重视和发展并取得许多成绩,如岐山县北郭乡发展的民间饮食文化游,通过民间饮食文化和旅游业结合,带动酿醋业等连带行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如画乡户县,通过举办农民画艺术节等活动,在发展农民画产业的同时,吸引项目、资金和人才发展当地经济。这些都是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2.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策略建议
相对于教育业、旅游业等,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还未得到充分开发。陕西拥有如此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应抓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好时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争取新的发展机会。,笔者认为在其发展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政府在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首先,民间文化产业化,需要政府对某些关乎本地经济、文化发展全局的项目以“投入者”的姿态,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解决其资金问题;其次,政府要担当民间文化产业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鼓励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如对从事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进行一定的优惠和税收减免等;再次,政府还可作为民间文化产业化的“对外宣传者”,向外界宣传当地民间文化优势,吸引更多外地资本进入本地民间文化产业化建设中。
(2)加强产权意识和品牌、信誉观念。一要树立产权保护意识,保护已有的无形资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无形资产”的争夺成为商战中常见手段,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也必须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避免再出现如2004年“蓝田厨师”域名被抢注的现象。二要坚持品牌观念,塑造良好文化产业形象。不但要树立品质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不可自己砸自己的牌子,同时也要避免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三要注意避免民间文化资源的流失。在我国早期对外交流过程中,由于缺乏资源保护意识,曾造成了“景泰蓝”、“宣纸”等传统制造工艺的流失。陕西民间文化产业化也应对这方面问题加以注意,在产业化过程中要关注各种珍贵艺术、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能因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造成文化资源的流失。
(3)保护民间文化原有底蕴和内涵。产业化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赢利为目的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在民间文化产业化过程中要大胆借鉴和吸收现代文明的精髓和经验进行发展和创新,但也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使民间文化失去原有的文化底蕴及精髓。应以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为前提,不能以产业化的名义使民间文化就此变味,成为哗众取宠的大众。如出现像小品《如此包装》中所描述的用RAP包装传统评剧的现象,则将是民间文化的悲哀。
(4)重视民间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人”的因素。文化产业是知识和人才集中的产业,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化根本在于人才,尤其是兼通民间文化和现代经营管理的人才。因此,在民间文化产业发展中应特别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避免使之成为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同时,发展民间文化产业化也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是炎: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社会化.与现实,2001年第5期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也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今天,在全球经济化和加入WTO的挑战面前,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
第一,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实践证明,文化不但能成产业,而且可以做强做大。但有两点必须注意:(1)文化产业必须以促进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市场需求,但并不是所有市场需求都合理,文化产业不能完全市场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二者最佳结合;(2)文化产业的建设关键在人的观念和智慧。好莱坞电影业称霸世界,每年出口达数百亿美元,主要是因为那里聚集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导演、演员和制作人员,还有大批市场营销人员。文化产业是消耗自然资源较少,但对知识、技术和人才要求却很高的产业。不要一讲发展文化产业就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投入大量资金。
第二,当务之急是建立文化企业,发展中国的文化跨国企业。实现文化产业化,市场化是前提,企业化是基础。有市场就必须有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文化产业化是为市场而生产的文化企业和为文化产品而流通的市场有机统一。同物质产业一样,文化产业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企业。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的全球化,而它的直接发动者和组织者是跨国公司和跨国的经济组织。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向世界,不可没有自己的跨国公司。因此,认真研究跨国公司的发展规律,加快壮大自己的文化跨国公司,是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三,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更多地要依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减少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要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建立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一个综合性投资融资格局。要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 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要通过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以及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构筑应对WTO的国办、民办一体化的“文化产业方阵”。
第四,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鼓励文化经营单位之间优势互补,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的合理组合,形成优秀人才、高新技术、名牌产品、高效益经营单位为龙头,资产为纽带, 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发挥它们的骨干作用。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我国文化支柱产业还没形成气候,国家应制定扶持政策,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比如,我国国土辽阔,风光秀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积极鼓励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就是个好举措。应该让旅游拉动内外需求,带动经济增长。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加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
第五,要扩大文化资源的配置范围。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被迪斯尼公司拍摄成动画片,将它打向世界,仅在上海就创造票房价值230多万元;好莱坞巨片《侏罗纪公园》和续集《失落的世界》,采用了中国的恐龙蛋化石资料,让全世界的大人和小孩惊叹不已。事实说明,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中国文化产业要从过去主要依赖国内资源,逐渐发展为依赖国内和国际两种文化资源,做到天下财富为我所用,天下人才为我从善。当今世界,谁能够做到这一点,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
第六,放宽市场准入,制定投资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加盟,但当前我国只有很少的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此,并且规模都不是很大,比如说中国的文化产业企业没有一家名列中国企业500强,这和国外的文化产业极不对称,以卵击石,何以竞争?国家应对那些投资文化产业的个人或实体(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采取免税、减税、贴息贷款、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使得有逐利性的资本转向文化产业,从而从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七,注重文化市场的全面培育。对我国文化市场的培育首先是行业性市场的培育。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市场,如图书市场相对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更多的文化市场,如竞技市场、艺术类市场等还需要更大的开发。其次是对东西部地区市场的开发,文化市场的东强西弱客观上要求随着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也来个文化西部大开发,从根本上改变西部文化市场的落后状况,从地理层面上清除壁垒,完善全国市场;最后是要注重城乡文化市场并重,努力改变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市场产品单调的状况,避免文化层面上的城乡差别,使两头并举,全面发展。
第八,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化。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厚的文化积累,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独有文化类型,这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中国文明长盛不衰从远古洪荒一直延续到现代。这一历史事实表明,传统文化主导的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世界其它文化所不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其生存智慧和文化魅力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谜,具有吸引文化市场目光和思维的奇异性。(2)传统文化在其演化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文化瑰宝,这些珍奇的文化遗存从上古时代一直排列到现代的整个中国文明史序列,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从漠河到海南的山山水水之间,谱写着中华大地上勤劳的人们从石器时代走到网络时代的壮丽诗篇。辉煌的故宫,巍巍的长城,谜一样的秦皇陵,神秘的三星堆,神圣而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不胜枚举的古迹如星斗一样闪烁在中华大地。这些古迹都是富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国独有的品牌资源。(3)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融合外来文化,并在六朝以后以儒释道为主流的文化形态,遗留下许多灿烂的文化圣地,儒教的文庙,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成为文化旅游的热点。(4)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既吸取着传统文化的营养,又在各民族的地理环境中保有和发展着自己的传统,其民情风俗、工艺技术和构成一道道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景线。总之,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既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宝贵财富。
市场就是现实中活生生的需求,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将使传统文化更多地获得被社会接纳和发展的可能性,使中华文明获得新生,以自己的独特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首先要科学评估和保护好传统文化资源。科学评估就是要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伦理和宗教价值、艺术价值和满足文化市场的经济价值等等进行评估。保护好传统文化价值就是要建立切实的制度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造成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尤其应对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其次,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框架中,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合理地位,发挥文化产业化在整个产业化中的作用。最后,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同国际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化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又成为中外经济技术交往的契机。
第九,加大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投资。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它的发展主要依赖“有腿资产”,需要用“资本”来追逐“知本”,因而,对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有巨额回报的。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无论在大学,还是在企业, 很少有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科目,更多的焦点是放在第一、第二产业人才的教育。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在高校设置相应的文化产业院系、设立与此相关的基金会或采取奖励的方法鼓励社会对文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培养懂专业、会管理、能运作的文化生产者、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不但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理论的探索,而且可以使真正懂得文化、市场和经济的综合型人才投入到文化开发的浪潮中去,加快文化产业的快 速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壮大自己的文化产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发展现代化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随着经济基础、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形态的转变,整个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形态的形成,我们群众文化事业,只有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更改革,走产业化,适应市场经济,才能发展。我们的文化事业,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下,强调文化的“统一性”、政治性、教育性和服务性,全部实行统一规划的计划管理模式,统统由国家经费开支,造成文化事业与经济运行分离,也就造成了几十年来文化事业单位的综合定势:躺在国家财政上等靠要。财政供给不足,自身经济拮据,制约了文化的发展。要发展就必须走出这种制约,因此,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走文化产业化之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群众文化体制势在必然。
二、从群文事业的发展形势和意义,看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必然性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需求的不断高涨,竞争意识的日趋激烈,给我们群众文化事业提出了转轨变型、建立新体制的新课题。我们还将面对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延伸的知识经济时代,这又给我们的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跟上时代步伐的要求。新课题、新要求,需要我们的群文工作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路子。要以甘为人先的改革姿态走产业化道路,摒弃旧的思想观念,不断地认识群众文化发展的形势,不断地提高对实现产业化的思想认识。
三、强化产业意识
所谓产业化,用经济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用投入、产出的观点分析、管理一个单位。按照这个定义来回顾一下群文事业单位发展,可以这样说,还没有形成用经济的方法,即用投入、产出的观点分析、管理群众文化工作。因而形成了经济与文化失衡的状况。归根结底就是产业意识不强,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文化事业的趋势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思维定势,形成了只讲事业不讲产业,只讲公益性、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等等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方式、旧观念。因此,在群众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强化产业意识。
四、抓住文化本体优势项目。强化特色精品意识
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市场。文化艺术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定位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而定。因此,在文化产业的项目选择上,就有一个要适应市场需求,还有一个发展自身优势的问题。所谓文化本体优势项目,对群众文化产业而言,就是要开发有群众文化特点,有创造性,有影响,有效益的产业。只有文化本体项目才是我们最熟悉,最具有优势,最易于操作运行,也是最容易取得稳定效益的项目,也是其它行业无法替代的。强化特色,就是不但要有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有项目的独特风格情意,还有名人、名牌效应。强化精品意识,就是文化产品也像其它商品一样,产品质量决定着市场效益,精品意识,就犹如企业创名牌产品一样去创作文艺作品。
麦子对微文化的解读:各民族、各个国家、每个人的沟通,要尊重每一个人微的状态,不对任何人构成不利的影响。要尊重每一块土地、每一种民间的每一种文化、每一种生活方式。要尊重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藏传佛教,所有的宗教,所有的思想,只要它不对你构成不良的影响。要在所有的文化中找到一个共同点——“微”。所有的文化就是“微”,也是“微”本身。我们只需要去传递、去感受、去欣赏天和地的存在,这就是永恒。你在永恒之中,你的状态也是永恒的。你的37度是永恒的,当你脱离了37度,你就是有痕迹的了。刚才也说了,微哲学中有一点是“万物无痕”,万物本来没有痕迹,你的身体里面没有病灶,有病灶就会有痕迹,人体是一个自然的无痕的整体。大自然也是无痕的,但现在人类制造了多少痕迹?我们简直就像魔鬼。我们做这些只是为了幸福快乐,但我们的幸福观、快乐观是什么呢?就是掠夺自然吗?我们完全背离了永恒的基础。我们生活在这么伟大的自然中,鸟语花香,绿树环绕,这已经让我们能量充足,我们仅仅只需要去相互传递,欣赏,这就使我们非常快乐了。但我们还要牺牲掉我们下一代的幸福来达到我们“幸福”的最大值,我们的内心已经彻底被物质堵塞了。全人类的文化必须是通透的文化,能够把所有的人类文化串起来的,只有“微”能够做到。我来到这里是有使命的,我不能忍受人善被人欺,好人受苦,被欺的人和欺人的人都不快乐,全部的人类都不快乐地堵住了心灵的出口无法沟通。我想告诉所有的人,不仅仅是中国人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微就是一滴雨露,一条江河里面的一点水,很渺小。科学家透过一点水,看到了庞大的微生物群体。艺术家的镜头里,透过一滴水珠闪烁太阳的光辉如此璀璨。在微小的世界里面,我们的笑容可以轻易普及到每一个角落里面,我们的声音可以畅快地到达一个目的地,理由很小,目标很精致,现实好触摸,心理比较简单地满足。做一个很小的事业,多少人心有不甘,我是如此有梦想的人,怎么可以做这么丁点的事业?万丈高楼平地起,也需要一砖一瓦、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登高望远。
小我的致命因素是贪大,目标很大,胸怀不宽,看事物唯我独尊,做事情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就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道德经》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把小事物做到了极致就是经典的风景,也许是可以风行的文化。长春许多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过程中,都是从小做起的。长春文化产业界的明星李宝凤,剪纸只是她童年的一项业余爱好。但初中毕业时,她却因为画得一手好画而被职业高中录取。高中毕业后,李宝凤在一所小学担任美术老师。“在上第二节美术课时,我发现孩子们连几毛钱的蜡笔都买不起,那种心酸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萌发了教孩子们剪纸的念头。”李宝凤回忆说,就是这节课,让她走上了剪纸创作的道路。
1997年,李宝凤创作的长3米、高1.8米立体展示多位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大型剪纸作品《大观园》在北京展出,引起轰动。古老的剪纸艺术再一次获得了世人的关注,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位天性倔强的农家姑娘有着更大胆的想法:她要让这项民间艺术通过批量生产的方式达到产业化,让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都领略到它的美。
2000年年初,李宝凤的凤凰剪纸艺术开发中心开业。2005年,李宝凤成立了长春市宝凤剪纸艺术有限公司,以生产剪纸商务礼品及旅游纪念品为主,并创造了“宝凤剪纸品牌”,现已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批量生产剪纸艺术品的厂家,并在上海、北京、大连设立了分公司。
我们身边有许多微文化,都是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小到你忽视了它的存在,大到影响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有文化的根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小处入手,小处开发,从自己的爱好出发,才能找到真知,才能发现你的所作。当前是群众文化兴起的时代,人人都是文化的主角,人人都是文化事业中的一份子,人们对文化的爱好和参与度超出我们的想象。过去我们只看到了大文化,看表演节目只能看到央视春晚,看舞台节目只能到大剧场,看书只能去图书馆,现在,一切都变了,一个刘老根大舞台遍布东北,传统的二人转等地方戏曲节目在街头巷尾都有很大的市场,传统艺人没有经过很专业的培训就登上了大雅之堂。小电影、电子书、网络游戏、艺术品欣赏等超出想象的艺术事物,在手机上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和参与。
我们走进了小微的时代,走进了人人都是生活个性主角的时代,只要你想要参与,想要表演就有机会,各地电视台疯狂火爆的才艺表演,每天都有新星点亮明净的夜空。参与就是消费的开始,一个细微的点缀就是市场,在某一个细微的产业链条中,你是否发现了自己的市场?
怎样发展乡村文化?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是很难做到的。最近,我们在成都一些乡镇调查发现,为精简机构裁员,不少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也被裁了,公共文化事业设施不够健全,有的镇电影院成了危房。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认为,绝不能“等靠要”,而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乡村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农民职业内涵,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演展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中国乡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传统、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民居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乡村教育、风味餐饮、生活智慧等等,保存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首先应对这些资源进行盘点梳理,摸清家底,做到资源清楚,然后按照优先发展原则,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对一般性的具有生长可能性的文化资源维持伏,不宜匆忙开发;而对那些非转化资源予以有力保护,绝不能破坏性开发,以确保乡村人文生态的平衡。对这三种资源分门别类和科学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推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和发扬。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的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
1前言
我国是体育大国,正向体育强国的道路上前行。体育事业向内涵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需求,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成为孵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核。从时展的角度来看,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日益繁荣的体育事业发展,为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时代机遇的内核与动力。审视当前的发展环境,以及发展现状,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内外条件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化发展布局有待进一步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
2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时代机遇
体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将“体育+文化”以产业化方式实现发展,能够推动体育事业现代化构建。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步入新的高度,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同时也为体育文化产业向多层次、多领域范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时代赋予体育产业新的文化符号,也提供了时代机遇。
2.1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构成了时代机遇的内核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多元化,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色的文化产品,在现代人的文化追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大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0年北京冬奥会,世界级体育盛事在中国开展,为中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国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因此,立足新的时代环境,人民对体育文化的日益增长,构成了体育文化产业时代机遇的内核,从市场层级出发,为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体育文化需求从单一的文化符号构建,向多元化创意文化发展,都是基于时展之下,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向多领域、多层级发展的集中体现。面对需求侧的增长,中国体育文化需要不断地调整发展模式,在产业化发展的视域空间,实现体育文化产业向新领域发展。
2.2日益繁荣的体育事业格局构成了时代机遇的动能
毋庸置疑,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体育强国战略的推进,到全民健身文化的推广,这一系列的体育事业发展格局,为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的动能。一方面,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多产业结合的发展情形,为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体育+文旅”“体育+彩票”等的发展情形,为当前体育文化产业化构建提供良好的产业发展动能;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承办体育赛事,特别是世界级体育赛事方面,我国成为重要的主办国之一,良好的体育事业发展环境为体育事业迈向新台阶,推动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时代机遇动能。因此,紧扣时展,从日益繁荣的体育发展格局中,构建时展机遇的动能,符合新的时展要求。
3当前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为体育事业向新的维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近年来,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特别是“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元素。但是,从发展的现状来看,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缺乏顶层设计,影响了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成效。因此,从现状出发,剖析发展中的问题,为新时期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布局提供可靠依据。
3.1产业化发展规划不足,战略导向欠缺
体育产业化发展是一个过程,如何实现科学规划,直接关系到产业化发展成效。从当前来看,体育产业化发展呈现出“散”“乱”等问题,缺乏战略性发展的有效导入。首先,体育产业格局尚未形成,在产业化发展中,产业布局分散,在一体化产业发展中,缺乏良好的产业环境;其次,产业化发展规划不足,过于强调短期产业经济效益的追求,在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中,缺乏常态化产业发展构建;最后,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这主要在于产业化发展所需的市场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开发,体育市场资源的不足,影响到产业化发展的实施。因此,从产业化发展规划出发,强化战略性发展布局,这才是新时期体育文化产业面向未来发展的内在需求。
3.2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发展有待升级
体育文化向产业化领域发展,是新时期体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产业化发展对体育文化资源、政策环境、市场管理等有更高要求,现有的体育产业发展布局,显然难以支撑高质量的体育产业化发展,发展转型升级有待推进。首先,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较晚,在战略布局中,在体育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及开发方面,有所欠缺。如“体育+旅游”“体育+彩票”等产业模式,暴露出产业化发展的短板;其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缓慢,特别是在体育文化制造业、文化创意领域的发展相对缓慢,滞后于快速发展的体育市场;最后,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人才保障尚不完善,体育专业化人才的欠缺,影响到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效性。因此,产业化发展对体育文化资源及要素有了更高要求,现有的产业化发展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3.3产业化发展政策不完善,缺乏环境条件
政策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产业化发展布局的重要内在要求。从实际来看我国尚未制定实施针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地方政策为导向的发展情形,难以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发展布局。首先,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在政策引导、产业扶持等方面,我国应立足国情制定与之匹配的产业政策;其次,政府在市场发展引导等方面,缺乏政府职能的发挥,特别是体育文化市场的不良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最后,政府在体育产业和发展领域,缺乏资金扶持力度,过于强调市场资本的导入,难以形成多层面的体育产业化发展布局。这也说明,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强化政府职责,在“政府”“市场”等的参与中,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因此,新时期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应着力于产业程度的提升,通过发展政策体系的建立,夯实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基础。
4新时期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是繁荣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面对新的时代机遇,以及发展中的问题,应从发展的视域空间,谋划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在笔者看来,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应立足新的历史高度,在转型升级中,提高产业化程度,在顶层设计中促进产业化新发展。体育文化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衍生品,也是体育与文化有效融合的重要产物,应从新的发展维度,构建新的发展路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维度铺设发展路径。
4.1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化程度
转型升级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选择,也是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产业化发展程度的内在保障。一方面,体育文化产业要摆脱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在高质量产业发展转型中,通过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的多层级发展,适应新的时展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将分散的体育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能够进一步夯实体育产业化发展基础,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中取得实效。
4.2做好产业顶层设计,实现发展新格局
顶层设计直接关系到体育文化产业的质量层级,同时也是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保障。一是各地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应立足地方体育文化产业资源特色,在特色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形成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地推动体育产业化发展;二是在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应立足长期战略发展的经济效益,在短期与长期经济效益的构建中,通过长期战略发展导入,优化产业布局结构,以更好地实现体育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三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要紧扣实际,要稳扎稳打,切勿揠苗助长,盲目跟风,影响产业发展布局。
4.3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快人才培养
群众文化作为中国未来最有潜力的产业,是党和政府这些年以来要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群众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日益居于突出的地位。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中,群众文化资源、群众文化消费、群众文化市场日趋国际化,群众文化竞争力显得日益重要。尽管我们有着丰厚的群众文化资源,但是,在群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面临很多挑战。我国群众文化产业呈现出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我国的文化产业也要日益开放,这也给群众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和挑战。开发、整合、包装群众文化资源,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群众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体制改革滞后,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难度大,导致地方群众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群众文化产业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困扰我国群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2.政府职能混乱不清。一些地方政府,对群众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不仅导致了市场微观主体的交易成本过高,而且依靠以行政资金为主要手段和行政推进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配置资源的传统体制,导致了管办不分、资助覆盖面窄、监管缺失等一系列弊端。
3.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由于受传统体制束缚,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普遍对群众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开拓群众文化市场意识不强,群众文化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文化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导致群众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4.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还有就是群众文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民间资本进入群众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文化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文化投资主体单一,各级政府财政紧张,加之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筹资渠道单一,使得群众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群众文化产业的创新思路
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群众文化产业发展
(1)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促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群众文化为主向管群众文化为主转变。改进群众文化管理模式,创新群众文化管理手段。鼓励群众文化产业进行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得群众文化产业朝着私有、股份制方向发展,完善群众产业管理制度,或投资或集资或引资,发展多种渠道,鼓励有竞争力的群众文化产业走出去、引进来,参加各种活动,扩大影响力。
(2)加快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群众文化产业体制,对群众文化产业的运行方式、机制进行创新。不断修改完善群众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加快群众文化市场发展步伐,坚持以群众文化产业发展为主、以政府引导为辅的模式。通过政企改制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文化产业,确立群众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地位;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努力打造一批较强创新能力强大和市场竞争能力优秀的群众文化产业。
2.拓宽渠道,开拓市场。群众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是阻碍我国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诸如发展群众文化产业,它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公益事业,但是这些群众文化产业却都不同程度存在有“等、靠、要”的陋习,存在有小打小闹、停止不动、消极怠工等现象。因此,应广开渠道,多方筹集经费,努力做到群众文化产业大家办。在经营方面,过去多数产业都有“守株待兔”、“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这种观念显然已经过时。现在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提高群众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向消费者或其他企业推销自己,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在保持原有内涵和底蕴的同时增添新鲜感,做好市场调研,及时调整产品方向,以满足不同人的喜好与需求。
3.创造个性鲜明的产品,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在进行群众文化产品的前期设计时,必须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选择定位、设计,要将自身的群众文化产业特色、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展现出来。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群众文化,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充分理解它们真谛的基础上,做好群众文化产品的定位,创造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群众文化产品。
群众文化产业想要拥有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有所收获,就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让大家去熟悉它、认可它。发展既具有我国特色又具有竞争力的群众文化产品,需要站在文化产业的顶峰,与知名的群众文化产业多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主动地将新想法、新观念引进来。通过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进而发展壮大群众文化产业,增强群众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自然还要打破行业、部门等所属界限,整合群众文化资源,培育有竞争力的群众文化品牌产业和产业集团。同时,创新是群众文化资源开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推动群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创意化、特色化制胜,才能扩大群众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要重视人才培养和管理。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产业,并使之保持一定的后劲,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群众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同时,特别注重培养造就和引进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为群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占领群众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群众文化也是一种高智力、高科技的产业,因此,群众文化产业的竞争,也就集中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上。通过加强群众文化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群众文化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强培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等手段,充分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管理,尽快培养具备群众文化产业的相关知识,掌握现代科技、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专业人才。
5.明确社会责任,提高服务质量。作为群众文化产业,其文化产品不单是供人们使用那么简单,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事实上,低俗的群众文化造成的精神污染是巨大的,比环境污染的危害还要大。因此,群众文化产业在注重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的同时,也要肩负起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优秀文化的责任。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整个世界的群众文化正在向着相互融合的方向上发展。因此,我国群众文化产业发展是存在有必然趋势的。我们要非常重视估量群众文化产业的重大作用,要把握好机遇,并且将各种资源有效的充分利用起来,共同发展我国群众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一、文化产业意义和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行性
按照的经典理论可知: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何为文化产业化?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看,中国2001-2002年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将文化产业描述为:就所提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除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属性。
毋庸置疑,坐拥五千年身后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使我国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不可否认,我国是文化资源拥有的优势国,同时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弱势国,即:从文史典籍(《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到艺术形态(京剧、书法、国画)再到节日文化(除夕、中秋、端午)等诸多方面,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可供开发利用的先天优势有很多。可是直至目前,我国对于文化传统的发扬、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产业的运作、文化品牌的打造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
二、当下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结合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行文化产业化的国内形势和经济危机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低迷停滞的国际环境,我认为我国当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文化领域和文化产业接受投资过少、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发展速度缓慢等3方面问题。
1,文化领域和文化产业接受投资过少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2009年1-7月份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0.5亿元,同比增长56.7%,比上年同期的增幅提高34.1个百分点,但其投资完成额仅占1~6月全国城镇投资完成总额的1.08‰而在2009年1~5月份国家财政支出统计显示:1~5月国家财政支出合计为22497.0亿元,但用于文化体育传媒的支出仅为331.8亿元,支出比重位于财政支出15个大项的倒数第二,仅占其1.5%。
不仅如此,除国内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过低外,我国文化产业在接受和利用外商投资的水平和比重也远低于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据《中国经济年鉴2008》有关数据表明,我国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747.68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直接利用投资4.51亿美元,仅占全部投资额的0.5%,而外商投资的重点依然存制造业(408.65亿美元)和地产业(170.89亿美元),约占全部投资额的77.5%,这也为我国致力于改善经济增长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更新换代敲响了警钟。除此之外,2007年我国与外商签订直接投资合同37871项,其中文化体育娱乐业为2072项,仅占全部总数的0.5%。由此可以判断我国在直接利用外资的结构和方向上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化在融资方面所面临的内外交困不容乐观的现状。
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和文化产业结构的投资乘数的事实,我认为综合考虑国内国际形势,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台理引导外资对文化产业的注入,储地征用优惠、税收减免、对文化产业科技立项研究予以鼓励、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创意团体的加入、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等具体扶持措施。此外,还可以建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对具有可行性的项目进行补贴,对于已经成功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能够出口的给予退税等。从而在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通过可观的乘数效应的推动,使我国的文化真正走向做大做强的产业化道路,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实现保8目标新的发动机。
2,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品牌原本是用来识别某个或某些销售者的商品和劳动的名称、标记、符号和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当今时代,品牌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成功的品牌意味着较高的利润和较多的市场份额。在面对全球化金融危机的今天,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要加强竞争能力,就要实施品牌战略。而文化品牌,无疑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将文化品牌的打造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放在突出的位置,意义重大。
但提到大的文化品牌,人们往往会想到欧美的好莱坞、百老汇,想到Fi韩的游戏和动漫,可是把目光转向国内,代表中国文化的东西看上去很多,例如昆曲、京剧、年画、中医等等,但以上种种与美国大片和日本动画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形式而非文化品牌,换言之,日美的文化是可以给其国内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是相差很远。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国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白日本,在欧洲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来于源源不断的财富,据统计,全球电子游戏的市场份额中,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软件均被日本厂商所掌握。
据日本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年报》统计,早在2001年度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8.3%,仅次于制造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与日本不相伯仲的美国,其娱乐业年收入高达400亿美元,早已成为美国当之无愧的第二大产业。而据我国文化产业司有关数据显示,我同2001年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907亿元,仅占与GDP比重的2.96%。
那么应如何改善这种落后被动的处境,我认为借鉴文化发展大国日本,也许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近20年来,日本政府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国会通过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著作权管理法》、《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等多项法律,其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与国会相配合,通过在财政、税收、融资方面的政府支持和社会团体、大型企业财团等民间力量的支持,终于使日本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可以与美国平分秋色的文化强国。而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早已明确指出:人们对激励会做出反应,而经济学分析的背景之一就是制度决定人们的行为,因此要用制度来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也许日本文化品牌成功发展的部分原因也可归结于此。
与之相仿,我国于2009年7月22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对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通过客观分析不难发现,《振兴规划》的出台虽然对文化产业来说是利好,但目前还处于一个口号阶段,具体的政策能否得到落实才是关键。例如文化领域无形资产评估和质押办法的规范、文化技术标准的制定、文化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设立、文化财税政策完善,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融资。因此我国政府今后也应在政策层面上出台相应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在微观上引导我国打造独立自主的文化品牌。
3,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发展速度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