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1 05:34: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成人教育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3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t2)05-036-03
成人英语教学是我国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成人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对我国成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探讨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成人英语教学发展的意义,积极利用近年来我国日臻成熟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成人英语教学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提升成人英语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我国成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基础不一,层次比较明显
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成人教育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层面,存在着不同的英语学习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成人英语教育者发现,成人英语的教学对象存在很明显的层次区分: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好,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不存在学习难问题,学习进展顺利;一部分学生由于工作原因,接触英语的机会比较多,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度较高,学习态度积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部分的成人英语学生由于长时间不学习和使用英语,原有的英语知识已经淡化,基础较差。因此,教师在成人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对象层次明显的特点,积极进行“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率。
(二)学生年龄不同,学习效率悬殊
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比较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之间年龄差异越大,学生之间的学习效率也越悬殊。外语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母语的干扰是语言学习的最大障碍,而且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母语固化过程逐步深化,消除母语干扰也就更加困难,会影响外语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成人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学习效率。
(三)学习时间紧张,工学矛盾突出
成人教育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职工作人员,他们本职工作忙,有些还要兼顾家庭,学习时间主要以业余为主,学习时间紧张,工学矛盾突出旧。工学矛盾是导致成人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英语学习仅仅只利用课堂时间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学习进步,应该是目前成人英语教学工作者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策略缺失
大部分成人教育的学生一方面由于长期脱离教学环境,在重新进入学习状态后往往很难快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事倍功半”;另一方面由于未能得到专业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也处于缺失状态,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成人英语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建议和引导。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成人英语教学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积极性高;学生阅历丰富,理解能力较强;学生平均年龄较长,自主学习能力强等。成人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成人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这些优势要善加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成人英语教学发展的意义
(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建设充满信息、方便学生获取信息的教学环境。高等教育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8年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对十省市667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高等教育信息化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与提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网络使用者职业结构分析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占网络使用者的29.9%。综合这些数据及网上调查、学术会议资料总结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微型计算机价格下降个人微机拥有量的加大、互联网的普及,学习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接受和认可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成人英语教学发展的意义
1.极大地提升了成人教育的英语教学资源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成人教育工作者对于成人英语教学信息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得到开发,相关的网络精品课程得到推出,近年来有许多基于网络教学的英语教材得到出版和推广。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清华大学出版的《新时代交互英语》等,这些教材都配合有相应的光盘、网络课程,更加方便学生学习。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成人教育的英语教学资源,给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可行条件。
2.较大程度地实现了学习者的适时学习需求
。
成人英语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拓展了教学空间,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较大程度地实现了成人英语学生的适时学习要求。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与学生共享;教师利用电子邮件系统收取和批复学生作业;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络精品课程及相关的电子图书资料便于学习预习、复习功课等,这些方式和方法都可以使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便于学生灵活地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
3.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进步
根据调查发现,在成人英语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应用率已达到86%以上,在教学中,教师普遍能够主动地应用多媒体及网络,信息化教学环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语言类课程的特性,信息化教学环境也更加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拓宽了学习途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部在2007年7月10日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基于计算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使用要求,这充分说明信息化英语教学、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并得到认可。
三、基于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人英语教学策略发展研究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在成人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效果。根据成人英语的教学特点,利用已有的高等
教育信息化建设资源,在实践中主要开发了以下基于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人英语教学策略。
(一)利用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展成人英语教学“第二课堂”策略
工学矛盾突出是成人英语教学中教学和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要提高成人英语教学效率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就目前来看,利用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是比较可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多媒体“第二课堂”
由于成人英语学生基础不同,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顺利掌握,所以将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进行实时录像,并将其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是十分必要也是可行的方法,能够使教师的课堂讲授效率最大化。
2.网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
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多个方面,每个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并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有必要利用丰富的计算机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网络精品课程,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进行选择,提高学习效率。
3.网络教学平台“第二课堂”
成人英语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大部分学生必须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但是学生的业余时间并不固定,这样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时间开展网络实时教学,便于学生进行“适时”学习,节省学习者奔波于校园及单位、家庭之间的时间,解决成人英语学习者的工学矛盾。
(二)利用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成人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在成人英语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因材施教”的需求非常的迫切。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而进行英语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成人英语教学的分层教学在具体实行时由于学生专业不同、学时安排不同、学习时间不同等原因实行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往往采用基于高等信息化资源的“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仍然采用平常的班级授课模式,对学生的业余学习进行分层指导。隐性分层教学根据学习者实际情况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层:
1.基础层
针对成人英语学生中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必须掌握知识点的课件和相关加强练习题,便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反复训练,使其牢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进阶层
针对成人英语学生中基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提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并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3.提高层
针对成人英语学习者中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提供相关的扩展精品课程和网络学习资料,便于学生进行英语课程的预习与复习。
应该注意的是,在实行“隐性分层”教学时,教师并不公布分层结果,这样可以有效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达到了因材施教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三)利用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创设成人英语“虚拟语言习得环境”策略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Ca-hale和Swin认为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方面,它特别强调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说,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交际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关键。但是由于成人英语学生的学习特性,课堂学习时间短,工学矛盾突出,远离教学场所语言习得环境缺失,这些原因造成“交际能力”成为成人英语学生的薄弱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创设“虚拟语言习得环境”,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听、说”虚拟语言习得环境
中国的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多年来存在“哑巴式英语”学习的弊端,这一现象在成人英语学习者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成人英语教师应引导成人英语学习者利用英语即时聊天工具、BBS论坛等信息化手段,指导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虚拟交互环境”,学生之间采取自主策略结合成学习小组,相互之间进行口语、听力的练习、交流,弥补学生语言习得环境缺失的不足。
2.“读、写”虚拟语言习得环境
根据调查,在成人英语学生的“读、写”能力中,“读”的能力相对较强,而“写”的能力较弱,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成人英语教师应引导成人英语学生利用英语E-mail、英语博客、“一对一”笔友等方式创设“虚拟读、写环境”,进行“读、写”的交流、学习,主要侧重于“写”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改变学生“提笔忘词”的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教学策略对于成人英语教学、学习是可行和有效的,这主要源于成人英语学生两个方面的优势特点:一是成人英语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基于需求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积极主动地应用教师所提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二是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社会阅历,自制能力较强,能够借助信息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成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英语教学、学习效率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基于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人英语教学策略。当然成人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成人教育工作的深入展开和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不断研究,未来必将会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得到开发,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我国成人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翟舒,网络环境下成人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10,(7):61-62.
[2]张延宜,远程教育中成人英语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7):109-110.
[3]李忠春,张加新,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5):15-18.
[4]唐信春,成人英语教学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120-121.
[5]梁智,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利弊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3):130-131,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96-01
个性造就人才。在新课程要求下,教育部门相应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创新举措,通过加强学生的阅读教学,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文章重点探析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个体间的差异性,在课堂学习与生活习惯当中都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质。这些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面对相同的教学模式,其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也都各不相同。针对我国传统个性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在优化与创新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2013年4月,我校针对个性化教学中所存在的误区,在进行相应的改善与创新过程中,通过对我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重点关注,在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下,有效实现了科学化的个性化教学课堂应用。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对班级里每位同学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类,按照学生知识积累程度与语文认知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对每个小组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在个性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小组进行科学化、理性化的引导,在培养学生的个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充分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实现高效化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促进人才成长。
二、重视语文教学的实际含义
通过对我国传统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可以明确发现,我国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追求教学效果,传统的语文教育也已经从预设非生成走向了开放化的目标预设阶段,课程教学过于追求目的性。这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对我国基础文化教育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抑制了我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机构应更加重视语文教学的实际含义,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注重语文实际意义的教学,以此改善我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详细讲述了语文的实际含义与学习要点,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目标,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渐培养正确的个性化阅读学习方式,以此满足语文基础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引导学生品味阅读语句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教材语句中的感彩,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美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汉语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传统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品味阅读语句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品味语文词句的精髓,感悟其中深厚的情感色彩。个性化阅读教学注重对学生个性化思维与阅读能力的培养,立足于语言,基于语文语句的情感特点。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些关键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帮助学生在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挖掘自身创造力,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个性化阅读教学,在实践环节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单一模式的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以个性化教学活动为引导,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感受语文视野的宽广,体会到语文阅读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拓宽自身的语文知识层面,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智力问答的形式,就课程内容中的难点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讲解的形式,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引导。同时,教师更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将生活环境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了解到更多的生活环境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化的语文知识体系。阅读是一种充满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格外珍惜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与创造性思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个性是人才的基本特点。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不单单以传统阅读为主。通过阅读延伸与课程内容活动,充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充分的锻炼。通过长时间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巩固,学生对课程内容增添了更多个性化的理解与应用,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变得多种多样,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内容
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主要是对高校成人教育的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的管理,它保存有每个学生从入学直到毕业这段时间的所有信息,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奖惩情况、学籍异动等信息。学籍管理的内容则包括新生建档、学籍异动、奖励与处分、毕业资格审查、以及查询统计等。
学籍管理离不开建立完整的学籍档案。学籍档案中的各项内容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时期输入到系统中的,学生基本信息在建档时输入到系统中。动态信息则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的,如考试成绩是每学期输入到系统中,奖惩信息是学生受奖惩后增加的。学生学籍档案能完整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教学管理各职能部门能及时查询或统计出所需的信息。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涉及到的信息量大,数据繁琐。这就迫切要求学籍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
二、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现状
1、管理层对学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的学籍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比较复杂。要做好学籍管理必须要有规范的制度保障,充裕的资金支持,专业化的队伍的维护以及各相关部门及其人员的通力配合等环节。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则是高校管理层对成人教育本身重视不够,很多时候只是将其作为院系及学校自身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缺乏足够的资金及人力、物力投入,造成了成人教育办学及管理的举步维艰这一尴尬现状。
2、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及技术手段的滞后
首先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制度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好的制度具有以下特点:指导性和约束性,规范性和程序性,鞭策性和激励性。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上的或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员有约束作用,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其次是技术手段的滞后。在当前,仍然有许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极不适应社会、学生对成教发展的需要。学籍管理的常规工作,如新生缴费注册、打印学生名册、教学计划管理、面授登记表打印、学生成绩登记表等各类有关学籍的管理,有一部分采用计算机管理,但还有一部分仍然是手工操作,并且是采用单机管理,这一方面是受管理软件的限制或是设备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手段也相对落后,赶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3、学籍管理队伍的不专业,管理的随意性大
学籍管理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工作,因此学籍管理需要一个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来进行操作。同时,管理人员还需要与时俱进的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包括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熟练运用,对相关管理制度的熟悉,对基本的工作流程的把握等。目前在各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一方面是管理队伍自身建设的不利,包括专业人员的匹配失衡、人员间相互协作性较差及工作的低效等;另一方面则是管理者自身专业性知识储备的不足、管理及服务意识的缺失、管理的随意化倾向比较明显等。
三、推进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规范化
1、规范化管理的理念
规范化管理是源于企业管理范畴的术语,企业管理中所谓的规范化管理,是根据本公司的章程和业务发展需要,合理地制定公司的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达成公司管理运作井然有序、协调高效之目的。
规范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是:效率和效益。系统化、常态化、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表单化、信息化是规范化管理的措施要求。此外,规范化管理还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1,系统思考即贯彻整体统一、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相互制衡、和谐有序、中正有矩六大观念;2,员工参与即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来,以保证其理解、认同和支持;3,体系完整即有完整的思想理论,对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整合和协调;4,制度健全即有能构成企业组织运行游戏规则,健全组织成员行为激励诱导机制的管理制度。
2、专业化队伍的培养
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是一个兼有多重职能的复杂系统工程,它有极强的政策研究性和技术性,同时要求管理人员要有极强的计划性、准确性和原则性。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当前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彻底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理念,将科学、先进、高效的管理理念引进学籍管理领域。
从目标的视角而言,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队伍专业化是指把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管理与操作具体学籍事务的工作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专业化能够促进从业人员的极大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队伍专业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无论是哪个视角,高校学籍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核心是实现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从传统的随意性及不规范管理向现代的科学、高效、先进的管理的转变。
推进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离不开专业化队伍的培养。专业化,首先是意味着该团队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熟悉相关的管理规则、制度,同时能够满足相互间的协作;专业化也意味着高的工作绩效以及好的工作效果。
3、完善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制度是规范化的保障,实行规范化的学籍管理离不开制度,但是首先必须要保证制度的完善性及时效性。完善的制度是要有完整的制度体系,没有制度的漏洞,同时要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具体到学籍管理制度,就是既要有宏观的指导性的制度规范,又要有细节化的操作性行为指导及工作流程的安排。此外,学籍管理制度还要有时效性,制度虽是规范的,已定立的,但制度又是处在动态且平衡的管理运作之下。
4、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的规范化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高校都建成高速校园网并连入中国教育科研网。校园网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为我们实现学籍管理计算机化、网络化管理在硬件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是光有良好的硬件基础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应用系统。各高校应设计开发出自己的管理系统,而且要有统一的功能模块来与二级院系的教务系统想衔接,也就是要有规范化的技术运用。
5、学籍规范化管理的益处
其一,可保证正常教学的运行。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要使其到达协调、有序和高效,关键在于管理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其二,有助于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及提升管理的效果。规范化的学籍管理制度,首先可以保证管理的效率,因为有了专业化的学籍管理团队参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严格的制度安排,这必将有利于管理的效率的提高。其次,由于具有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及相应的监督及奖惩制度,可以极大地消减学籍管理的随意性,降低错误率,将极大地提升管理的效果。
学籍管理是贯穿整个教学管理始终的工作。人才资源是一切资源的核心。当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毕业生就业日益市场化。高校学籍管理改革不仅要适应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且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积极推进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规范化,采用高效率的学籍管理手段,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加适应时代要求,为促进成人教育事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庆霞.高校学籍管理规范化的几点思考[J]. 教书育人,2007,(S5):39.
[2] 钟良才.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思考[J]. 继续教育研究,2009(7)131
[3] 林静新.高校成人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7):17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是指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这两门课程是我国高校制药工程、化学、环境化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1],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形式多姿多彩,但理论知识及操作性知识对人类的整个生命与生存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要求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吃力,这些现象已成为困扰质检业、制药业和教育界的两大问题。学者对此问题高度关注,很少基于人类认知规律进行分析。
1.教材建设应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
人类的学习是一种对事物、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到运用的认知过程,在心理上表现为观察事物、思维活动、进行情景迁移[2]。认知心理学强调[3]人脑在接受外部信息时,他会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处理,抽取其本质,把主要的、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4]。这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5],创设能激起学生思考和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要建设有机化学系列教材,就应该了解学习者已知了什么,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其使用条件结合起来储存在大脑中,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如果一味地只顾自己讲解,不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教学过程就会是痛苦、不愉快的。
2.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满怀激情,充满信心,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课程内容乏味、脱离现实生活,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化学有关的专业也在其中,这就需要把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经典原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即要求教改的相关教师拥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制药工程、药物分析、药物检测、药物工艺及其过程中所涉及精密仪器的使用,等等,需要有针对性地把这些知识链接,让学生对该领域的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再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加工,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体系编著上要求教材知识体系纹路清晰,背景知识充分,教材建设中应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体现进一步探索的深入性。
3.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开展设计性实验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已经不在新鲜,教育界也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结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设置甚至相互脱节,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性知识之后有必要让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研究,让其有机会使用有机化学甚至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机会接触大型研究设备,用这些设备解决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性的报告,培养学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小心翼翼,每一步过程都不敢独立思考操作,生怕出错,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能否用另一种方法做,换另一种方法做效果怎么样,结果会不会不同,能否用另外一方面知识解释,如何解释合理,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在短时间内完成由知识结构到认知结构的转化。
4.鼓励学生参与前沿课题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新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结合二级学院教师的课题科研工作和其他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此时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不再是重点,在学习操作性知识的过程中伴有研讨性、设计性、综合性甚至多步合成或全合成性实验,对合成产品进行药理学筛选、药剂量分析等应用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增强有机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生可能达不到教师的期望,但是能系统理顺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所用到的仪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为掌握一门技能和提高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从本校的招生阶段出发,潜心对本专业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心理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颖,王晓忠.高师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2(29):56-57.
[2]孙凤琴.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12:130-132.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33-04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拓展,以“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和“信息化教学创新高级研修”为代表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相继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如火如荼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却呈现偶发、低效的发展现状,已成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关注的话题。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综合国内外的论述,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信息化教学发展能力等内容。同时,高校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首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知识与技能以及信息意识与道德。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实施与评价、研究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本文根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和成人学习理论,研究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培养模式及其应用策略,以期为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一些有益尝试。
一、成人学习理论及启示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是教师作为成人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因此,运用成人学习理论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取得实效。成人学习能力、成人学习动机、成人学习特征等理论与成人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策略等密切相关,成为今天成人教育和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的成人智力发展和韦克斯勒(D.Wechsler)、卡特尔(Cattell)等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证实了“成人能够学习”,“成人学习能力的增长不因生理成熟而终止,也不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成人学习动机理论认为“成人对学习中可能体验到的快乐感、自尊感和自信心等是维系成人学习特别是自发性学习的生命力所在;成人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愿望等个人因素和教育环境相一致的程度”。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马科姆·诺尔斯(Malcolm Knowles)提出了成人学习的五个方面的特征,强调了学习者的独立性、已有的生活经验、以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学习动机更多来自内部的特点。
成人学习理论启示我们,成人学习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创造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②倡导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③提供多元化选择的机会;④开展面向问题的学习;⑤以行动为本位、合作探索:⑥鼓励积极参与。
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
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笔者从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体系、培养策略、培养方式、培养氛围等方面,明确提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遵循教学发展、设计整合、分层递进、问题导向、行动本位、服务支持等原则。
1.教学发展原则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本能力培养应确立以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为目的培养理念,将偶发、低效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转变为协作、持续、高效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学习,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发展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式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文化。
2.设计整合原则
在教育信息化视野下,教师独立于其他职业人群的核心职业素养是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称“设计与整合”)素养。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内容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整合”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单纯强调多媒体网络知识与技能的弊端,达到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
3.分层递进原则
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在教师的不同方面,具有层次性。不同年龄、不同基础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其学习需求和目标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学习需求、不同专业学科教师的实际能力水平进行分层、分类、分段培养。例如,将教师的信息知识与技能培养分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两个层次,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整合能力培养分为“关注技术应用”、“把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关注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形成”三个层次。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为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水平现状的教师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
4.问题导向原则
成人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成人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并且对可以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都与他们的工作发展、学习提高、生活改善、自身完善和社会服务等联系在一起。成人学习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应从解决实用问题入手,选择针对性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学习内容,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5.行动本位原则
教师是经验丰富的成人,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储存了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这些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是一笔巨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培训者应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资源,通过教法研讨、教学观摩、头脑风暴、案例学习、角色扮演、教案设计、作品创作、操作演练、评价反思等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的培训方式,调动教师继续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促进他们将所学、所感同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原有经验认识和能力水平基础上,完成对新理论、新方法的建构。
6.服务支持原则
按照成人学习动机理论,各高校应重视教师培训中各个环节和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氛围。一要建立和完善培训服务体系,让教师在培训中体会到快乐感、自尊心和安全感;二要积极争取国家、地方、学校各方的政策支持,制定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如培训证书与教师职称评聘挂钩、与评奖评优相关联等),增加教师对参加培训后有利结果的预期,以便很好地强化教师的学习动机和培训后的成功感;三要重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服务。
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框架设计
目前,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文献共34篇,其中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相关的研究主要有:
黄纯国探讨了混合学习模式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准备、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论述了培训中需特别处理好的“讲授与探究、课堂与网络、理论与实践、自主与协作、过程与结果”等五大辩证关系。张静等“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培训平台,并将企业中柔性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探讨了基于网络的柔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模式”。赵健等“从专题学习网站作为支持协同教学的资源型教学环境的视角出发,从中观教学设计的角度阐述了专题学习网站对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支撑作用”。周红春等“结合暨南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模式、方法与策略”。
由此可见,国内关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些信息化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段等局部问题进行的探索,研究工作较少,且不够系统全面,难以满足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笔者设计构建了“三层次、六类型、五阶段”的培养模式,详见图1。
在图1中,首先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水平,将其分为初、中、高三种层次。初等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在教学中只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中等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在教学中不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还能用于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备课和教学方法研究;较高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除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三种水平层次教师的培养目的分别为基础起步、能力提升、应用与发展。
在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的设计上,根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同层次,分别为初、中、高三种水平层次的教师设计了多媒体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教学设计、网络通信知识技能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与发展研究等三个层次的培养体系,每一层次培养体系又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分别设计了两组培训主题(课程),即多媒体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发展研究等六组培训主题(课程),体现从“知识与技能”到“设计与整合”、从“教学实践”到“发展研究”等由低到高的、循序递进的培养原则。同时,对六组培训主题(课程)相应地设计了体现行动本位的专题式、案例式、情景式、探究式、自主式、协作式等六种类型的培养方式。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在于培养教师的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评价与反思、研究与发展等基本能力。在图l模式中,针对三种水平层次教师和六组培训主题(课程),笔者把培养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形成、设计与整合能力形成、实施与评价能力养成、研究与发展能力养成、意识与责任养成等五个阶段,体现由基础到提升的渐进过程,其中“意识与责任养成”贯穿始终,以沉锚效应固化于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中。
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应用分析
上述培养模式在应用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对高校教师进行定位分层。所谓定位,是指高校教师对照三种水平层次的标准,在自我反思基础上对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一种判断,初步确定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属于那一种水平层次。而“分层”则是指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尊重教师自己定位的基础上,按照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对三种水平层次教师进行分类培养,使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水平层次上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后有所提升。
1.初等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目前,在高校,仅仅具有初等水平的教师通常是刚刚入职的非信息技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以及利用PowerPoint自制教学课件并进行课堂演示,对信息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内在需求。对于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重点“关注技术应用”,通过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设计培训,使其具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开展教学和进行多媒体课程教学设计的初步能力。同时,还需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以政策驱动、服务支持等方式,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达到提升其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的目的。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初等水平教师缺乏必要的多媒体教学知识与技能。对于这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常采用“传递,接受”类型的培训方式;通过在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室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硬软件知识专题讲座和操作技能演练,使他们掌握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信息和音视频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对于教学设计的培训,可采用“传递-接受”与“行动-探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举办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专题讲座,开展教案设计、微格教学、教学观摩、教法研讨等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能力。
2.中等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中等水平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多媒体教学和教法研究,但还不具备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能力。要提高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一方面通过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途径和方法以及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学习,提升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要使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简单的政策驱动是不够的,还需要“以任务为内核,以课堂为平台,通过技术驱动带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从量的改变到质的提升”。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对于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多采用“传递-接受”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校园网和互联网,通过专家导引式培训、自我导向式学习、远程培训学习等,开展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情景式培训,使教师具备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创造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多采用“行动-探究”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网络学习平台,采用头脑风暴、案例学习、角色扮演、教案设计等方式进行培训,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代教育理论、途径和方法,学会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掌握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3.较高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较高水平教师除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重点是“关注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形成”,使之能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同时还要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文化。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政策导向和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课程设置外,真正的动力核心是教师源于成就需要的发展驱动。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对于教学实践培训,宜采用“自主式”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虚拟学习社区和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课件制作、展示、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师对情境和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达到培养“实施与评价能力”和全面提升“设计与整合能力”的目的。对于发展研究培训,宜采用“协作式”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例络协作工作平台,设计并上传学习任务,并提供多样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充分的认知工具,要求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习任务,跨学科组建学术共同体(教学团队),协作完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建构。
五、结语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评价与反思、研究与发展等能力,培养原则包括教学发展、设计整合、分层递进、问题导向、行动本位、服务支持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建构的“三层次、六类型、五阶段”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是一种尝试和探索,表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教师的水平因势利导,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进行,从政策驱动下的被动学习到技术驱动下的带动学习、再到发展驱动的主动学习都是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through the analysis about domestic traffic planning course op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field experiment class, produc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design, open experiment and graduation design combination of multi-level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In each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link means further research and analysis.
Keywords: engineering applied traffic planning multi-level experiment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 G4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实践是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解决的是城市交通规划的理念、原则、思路、程序、步骤以及模型方法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充分掌握交通规划的全过程以及交通规划的步骤与重要的规划理论模型。这门课程既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讲授交通规划类课程时应该充分掌握课程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模型与计算机规划软件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工程项目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效果与学生知识吸收的最大化,。
我国很多高校针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均开设了实验教学环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达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规划专业人才,有必要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发各层次实验教学项目。
国内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各高校的交通规划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实验课,但在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东南大学本着培养交通规划、物流系统规划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以工程项目为依托教授理论知识,并开设了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同济大学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主要分为两个层次:课堂操作实验(20学时上机)和交通规划课程设计(2周)。长安大学交通规划课程依托教师所承担的国际合作规划项目讲授理论知识,并以西安市长安路公交走廊优化分析作为课程设计内容。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在讲授交通规划原理的基础上,侧重于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模型的软件开发。吉林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规划与管理方向开设了城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针对实际工程项目展开。北京工业大学交通规划课程实验环节侧重软件的学习和应用,通过学习CUBE、TRANCAD、EMME/2、VISSUM等交通规划软件,开展城市和公路交通规划,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以及大型活动交通规划和停车场规划。北京交通大学编写了交通规划实
践指导手册,针对交通规划所涉及的交通调查、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的相关实验环节进行了详细说明。
此外,交通工程专业教师也对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理论探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梅振宇、黄志义、项贻强、王福建等人[1]在分析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分4个层面,即专业感性认识、课程模块模拟操作、业务实习和综合训练层面,构建了交通规划专业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框架。东南大学的陆建、王炜[2]在总结10多年来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突破实验课程建设的单一模式,面向工程实践,拓展实验教学的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采取多种实验手段,对交通规划类课程要求的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内蒙古科技大学的于景飞[3]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对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和方式、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了包括交通调查实习、软件应用实习和课程设计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北京工业大学秦焕美【4】总结了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的特点以及其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交通规划软件实验室教学思路、教学形式和方法。长沙理工大学况爱武【5】从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的特点出发,探讨了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2.1 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
交通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达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针对理论教学内容,开设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明晰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实验体系框架,是做好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关键。交通规划类实验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系统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通规划课程针对城市道路网规划,讲授了从交通与土地利用分析、道路网络拓扑建模、交通需求预测到交通方案评价的整个规划流程,每一个环节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体系应当体现规划的系统性,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交通规划对象是交通系统,交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第二,复杂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公路网规划、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场站枢纽规划与设计、停车场规划、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等,应用面广。
第三,学科交叉性。交通规划实验教学涉及运输经济学、数理统计、预测学、最优化理论、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计算机基础。
第四,发展速度快。交通规划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跟踪学科发展新动态。
第五,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性。交通规划工程中既有大量的定量计算,也有很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只有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才能使学生形成对交通规划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工程概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2.2 实验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对于本科生这个层面的实验教学,主要是立足于认识交通规划工程的特点、培养工程概念以及科学素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在系统学习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模拟、创造工程实践环境,开展认识实习,使学生充分了解交通规划的流程,掌握交通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需求预测、影响评价以及软件仿真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基于以上考虑,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分为课堂实验教学、外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开放型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六个模块、四个层次进行,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规划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图
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3.1 课堂实验教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熟悉各专项规划的基本流程及规划原理,重点培养交通规划中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交通建模能力和交通规划软件操作能力。课堂实验教学内容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是,专项规划案例教学,包括,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案例、公路网规划设计案例、道路网通行能力分析案例、交通项目影响评价案例、慢行交通规划案例、停车场规划案例等;二是,与交通规划密切相关的软件操作学习,包括:数理统计分析软件SPSS以及EXCEL,交通需求预测软件TransCAD、VISSUM、EMME-3、CUBE等,交通制图软件AutoCAD,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r等。两条主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案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的形式,而软件学习则是实验室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3.2 外业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外业实验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交通信息的采集能力,结合实际规划课题或者模拟开展居民出行调查、交通流特征调查、交通基础设施调查等基本调查内容。从调查人员调配、调查表格设计以及调查实施等多个环节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3.3 课程设计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课程设计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整体流程的把握,加深对交通规划基础理论和原理的理解,是对学生知识综合性的锻炼。课程设计学时一般为两周,题目选择一个简化的交通规划课题,任课教师给出规划要求、规划年限、路网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等原始数据,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利用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借助计算机软件,完成原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交通需求与社会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给出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
3.4 生产实习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生产实习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工程的感性认识,强化对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培养初步的交通规划经验。生产实习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开展:第一个渠道,本校教师承担的交通规划课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第二个渠道,学校与规划院、科研所合作,提供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岗位。
3.5 开放型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分析
开放型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交通规划理论的深入理解,扩宽学生知识面,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放型实验并非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必修型实验,而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兴趣主动申请参与。开放型实验形式灵活,内容可以涵盖数据挖掘、交通规划建模、以及交通仿真软件二次开发等。这些实验可以结合实际课题,要求学生根据需求设计、组织实验,需要学生掌握交通规划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能够分析规划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3.6 毕业设计内容分析
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利用交通规划理论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性地在交通规划的某一领域展开较为深入地研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下一步深造或者就业打下基础。
结论
本论文在借鉴国内诸多高校开展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提出了交通规划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由6个模块、4个层次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对体系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论文是对我校交通规划实验教学工作的总结,通过系统的实验教学,我校学生对交通规划基础理论理解深刻,学生能够较为熟练掌握交通规划软件完成简单的交通规划工程,具有较好的工程素养,符合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梅振宇, 黄志义, 项贻强, 王福建. 交通规划课程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框架设计[J]. 理工高教研究:2010,29(8):125-127,133.
[2] 陆建,王炜. 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0-12,25.
[3] 于景飞. 基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43-44.
[4] 秦焕美. 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50-53.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redrick Winslow Taylor)在《科学管理》一书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培训的重要性,当时针对的是工人操作技术的培训,目的是提高劳动效率。考量企业培训的历史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企业现代培训在关注技术培养的同时,开始关注人的个性因素。因此,对成人培训对象的学习研究,直接影响到培训的实施和效果。本文以成人学习理论为基础,对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成人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纵观世界的成人教育,以美国为代表的成人学习理论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系统化形成三个时期,成人教育已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学术领域。以林德曼、桑代克、诺尔斯、梅基洛为代表的成人教育学家,对世界成人教育理论形成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至此,成人教育理论产生了三个学派,一是诺尔斯的成人教学思想;二是包括麦克卢斯的余力理论和诺尔斯的熟练理论在内的成人学习生活情境理论;三是梅基洛成人学习的观念转换论。其中,影响力最大、最为广泛的是诺尔斯的成人教育思想。
1967年,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提出了“成人教育学”概念,他把成人教育学定义为“帮助成人学习的科学和艺术”,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新标志和新技术”。其理论的出发点是区分成人和青少年儿童在身心发展、社会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质的区别,通过分析成人学习活动和青少年儿童学习活动的差别,诺尔斯提出了确立其理论的四个基本观点。
(一)学习倾向上,成人学习的自我概念从依赖型人格向独立型人格转化
诺尔斯认为,成人学习者和青少年儿童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存在着显著差别。在青少年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决定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法,青少年儿童的学习被动地依赖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成人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教师的依赖性。成熟的成人学习者在多数情况下有能力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虽然个别情况下仍然依赖教师的帮助,但是在主导的心理需要上,它们更倾向于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
(二)学习认知过程上,成人学习以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为主
诺尔斯认为,个体生活经验在对青少年儿童与成人的学习活动的影响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对青少年儿童而言,生活经验主要来自成人(教师和家长),并且很不丰富、全面。因此,青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对其学习活动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对成人而言,情况则大不相同,随着个体的成熟和实践活动的增加,成人的社会生活经验日益丰富,这些经验对个体的学习所起的作用也日益增大,成人的学习活动不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要途径,而是更多地借助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学习任务上,成人学习与其社会角色任务密切相关
成人的学习任务已经由青少年时期的以身心发展为主,转变为以完成一定的社会职责为主。青少年的学习任务主要是促进其身心成熟与发展,他们必须按照社会的统一要求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对成人而言,学习的任务是促使其更有效地完成他所承担的社会职责。由于成人学习主要是为了完成他的社会角色任务,因而对学习的针对性要求很强。成人学习的这一特点要求成人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必须适应成人社会角色发展的需要,即成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学习目的上,成人学习从为将来工作准备知识而学习向为当前直接应用知识而学习转变
青少年的学习目的是指向未来的生活,而成人的学习目的在于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因而教育活动对成人而言应该是一个十分明确的学以致用的过程。成人学习者能够针对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学习,并带有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
诺尔斯的学习理论主要依据成人与青少年儿童在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特点(主要是人格特点)上存在的质的差异,明确划分出现代成人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青少年教育)的区别。
二、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学习特点
(一)学习具有职业性
成人学习者的计划几乎都是结合他们的社会职责,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为中心展开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是其学习的主要原因。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简称空管)担负着维护空中交通秩序、防止航空器相撞的职责,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空管技术人员学习是为了适应职业和工作的需要,会把学习和自己的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学习动机具有职业性特点。
(二)学习具有实用性
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在接受培训之前都经历过专业学习,具备较系统的与民航空管相关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自学能力。他们重视与本职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而非学术性,重视应用性而非理论性,重视技能而非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加强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意识具有明显的定向性。
(三)学习具有自主性
成人都具有清楚的自我概念,具有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构成包括管制、气象观测与预报、通信导航监视等专业技术人员,他们都是具有理工类本科以上学历的成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需求,具备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学习目的不是为了系统接受教师的讲授,而是有目的地接受知识。
(四)学习具有经验性
成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已经拥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坐标,对许多事物都有亲身的体验或间接的经历。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构成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通常以个人经验作为指导,并且会根据相关经验,判断学习价值,制定学习计划并独立完成。
(五)学习具有终身性
随着民航运输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空中交通管理面临重大变革,空管新技术、新机型、新装备不断涌现。民航空管技术人员为了适应民航空管技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促进自己全面的发展。
三、成人学习中培训教师的角色
早在1924年,德国法兰克福工学院教师罗森斯托克认为,成人教育需要特别的教师、特殊的方法和特殊的观点,以一般教育的观点施之于成人是不适当的。诺尔斯把成人教师称作“成人教育工作者”,成人教育工作者是“一个负有某种帮助成人学习责任的人”。
诺尔斯认为,成人教育工作者一般行使如下六个职责:
一是诊断职能,帮助成人诊断具体的学习需求。
二是动机职能,创造某种条件,引起成人学习的兴趣。
三是计划职能,与成人共同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
四是资源职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从事最有效的学习。
五是组织职能,建立并管理一种组织结构,有效地制订和实施成人教育计划。
六是评价职能,帮助成人评价学习活动的结果。根据诺尔斯的“成人教育思想”,对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来说,培训教师的角色有别于普通教育教师。
(一)培训教师是帮助者和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承担了全部责任,学习者的任务倾向于一种被动地接受教师教导的任务。诺尔斯认为,成人教师是一个促进者而不是一个教导员,是一个领路人而不是一个奇才。他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教”,而是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学习,他的角色是向导(leader)、辅导者(mentor)和协助人(facilitator)。在师生关系上,培训教师与成人学习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建立学习者彼此接受的、和谐友好的、开放的学习气氛,双方是互动的学习过程。
(二)培训教师是学习者
在成人学习过程中,成人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时在专业上甚至比培训教师更强。在教和学的互动过程中,成人的实践经验可能对培训教师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冲击,培训教师不仅要从学习者的实践经验中吸收养分,而且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培训教师与成人学习者对话,从反馈的信息中建立反思意识,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培训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基德认为,如果一个成教教师失去了学习的愿望,那么他实际上就等于失去了继续与保持学习能力的人为伍的资格。因此,培训教师要不断地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从师生角色来看,只有培训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他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者的心态,实现与学员的良好合作与沟通。
(三)培训教师是参与者
对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培训往往不同于其他成人,他们大多数都有来自实际工作的经验。培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当作是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商讨、共同交流。培训教师参与的方式可以是交互式,也可以是同步式,及时了解学员所需,了解学员要解决哪些问题。
(四)培训教师是研究者
在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培训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组织以及学员的个体差异等,目的是探索培训课程教学的基本流程和实施规律,以及指导学员的不同教学模式。特别是对教学材料的组织,教师既要精选教学案例,还要充分调动民航空管技术人员把自己的工作实例拿出来,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和编撰,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员解决实际工作难题。
四、成人学习理论下的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策略
由于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显现出丰富的多元性,在对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空管技术人员学习的个性和优势,以空管技术人员学习者为中心,以空管技术人员学习需求为范畴,以学习过程为教学重点,构建适合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学习的培训教学模式。
(一)以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学习的需求为基点,确立明确的培训目标
民航空管技术人员是承担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责任的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他们是带着“问题”来参加学习的,参与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职业能力,能够通过学习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就决定了培训课程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而应当“因需施教”。这里的“需求”,不仅包括培训内容的需求,还包括培训教育形式的需求。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多元需求,依据他们不同的起点、层次和专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培训内容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突出“学用结合”。因此,在培训目标的确立上,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关的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以满足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学习的目的为基本价值取向。例如,由于民航空管管制人员的工作具有高强度、高风险、责任重大的特点,管制人员在指挥过程中,神经系统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针对管制人员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锻炼。
(二)融合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将经验作为范例应用教材
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格拉赛费尔德认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领域建构自己的经验。”成人教育精神之父林德曼也认为,在成人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最有效的课本”。因此,强调在成人学习中高度重视成人的经验已成为一种共识。
成人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不是再接受系统的学科知识。因此,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课程内容要选择那些能够直接提高适应其发展或者现实中最需要的知识或技能,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民航空管技术人员都有来自民航空管一线工作实践中的第一手经验资料,例如空管通信、导航和监视设备维护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设备维护经验,学习中非常重视对现场应急处置问题的解决和空管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因此,利用和开发空管专业技术人员丰富的工作经验十分有必要,例如,将设备维护经验作为范例应用教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其“实用性”的学习需要。当然,不同性质的成人培训教育应有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侧重。如岗位培训,就要将民航空管的岗位规范、行业规范和标准作为培训内容选择的依据。对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教育应根据空管发展和民航空管技术人员的需要,选择最新的、最有启发性的、最为关注的培训教学内容。
(三)创设问题情境,相互启发和合作指导,探索参与式的培训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创设情境,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民航空管技术人员培训课程内容应当更多地设计一些真实教学情景,开展情景化教学。如设计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故障案例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林德曼认为,成人教育是讨论式的协作活动。德国人库尔特・勒温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指出社会成员之间的对话和讨论,有助于在个体和主体之间达成理解和认可,于是“小组学习”成为成人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成人教育的“教学技巧重在经验――实验室经验的讨论、解决问题的个案研究、模拟联系、试析等,是常用的教学法”。为了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成人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如在空管通信、导航和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开展设备故障案例分析和讨论。由于每个民航空管技术人员拥有的知识阅历、设备维护经验不同,对于同一问题会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理解和判断。合作学习和相互启发,可以加强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教师之间的充分讨论;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可以促进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全面理解,可以引出更多的有效信息,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促进个人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共识的形成,以弥补单独学习的不足。
(四)建设民航空管远程教育培训中心,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民航空管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培训教育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以民航行业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建立民航空管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教育,给民航空管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助于解决工学矛盾。
参考文献
[1]赵亚红.二十世纪美国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历史轨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2]高志敏等.成人学习研究考略――基于梅里安的追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张维.世界成人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4][美]马尔科姆・诺尔斯.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耿金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影响[J].成人教育,2007,(9).
[6]Edited by Peter Jarvis,Twentieth Century Thinkers in Adult Education, London:Croom Helm,1987.
[7]卢维兰.成人学习理论对教师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8]李天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25-02
一、“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
实习”实践环节教学的意义
(一)认识实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对专业进行初步了解的实践环节,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感性认 [1-2]。在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重、磁、电、震、放射性等地球物理知识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
认识实习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还没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课,缺乏专业知识的了解,学生自身迫切需要了解所学专业基本内容和学科方向,充分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室参观和野外地质考查,指导学生检索专业相关文献,明确学生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热情[3]。
二、“勘查技术与工程”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80年代到90年代,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每年6月份到大连金石滩地质实习基地开展地质认识实习,由地质系承办所有地学专业的实习教学工作。2000年以来,地球科学学院在长春市周边开展地学认识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4]。“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不仅需要地质认识实习,还需要从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角度出发,需进一步补充完善认识实习课程体系,即包括地质认识又要有地球物理专业特色,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三、优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
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评估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之前对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有个概况性的认识,为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奠定基础,使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在未接触专业知识时形成一个先验知识,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易于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二)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健全认识实习体系。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构建包括勘查技术专业方法技术原理与应用条件知识讲座、野外考查、参观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认识实习体系,教学形式丰富。其中专业知识讲座是主体,野外考查和参观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2.精心准备认识实习内容。精心准备“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教学内容[5]。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讲座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勘探基本方法原理与应用条件及发展历程简介,各方向专题讲座由各教研室分头准备,落实到主讲教师;参观应用地球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排各实验室老师结合教学仪器和模型讲解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应用前提和能解决的地质问题;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地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野外考查路线要事先备课,通过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了解长春周边地质结构和地貌,了解地球物理方法在工程环境、矿山油田等领域的应用;对外参观单位实习前要联系好。
(三)加强教学管理
1.注重实习动员。为了更好地完成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在实习开始要进行实习动员[6]。明确认识实习重要性、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式等。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多读专业参考文献、多听专家教师专业知识讲座、多观察野外地质现象、多记实习笔记、多思考[7],在听报告、参观实验室、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形成对地质和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感性认识。
2.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各班班长和各组小组长要认真负责[7],每次上车都要清点人数,男女生要结伴而行,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不准单独行动,遇到突况,及时通报教师,学生间要互帮互助;集体行动要有时间观念,不能拖沓;爱护参观单位仪器设备;接人待物,文明礼貌;爱护环境,学生在外考查要有环保意识,不得乱扔垃圾等行为。
3.认识实习成绩考核多元化。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20%,教师根据学生出勤、纪律、吃苦、合作精神等方面表现给成绩;实习报告成绩占80%,根据报告内容、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书写等给成绩。若实习教师足够多,也可按实习小组做PPT汇报实习内容及对专业的认识[8]。
四、“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
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效果
(一)通过专家讲座,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通过勘查技术专业各方面专家讲座,一方面介绍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方向及就业去向;另一方面让学生领略大学教师治学态度和对专业的执着,提高学生对勘查技术专业的学习热情,巩固专业思想,引领学生不断进步,确定个人未来发展方向。
(二)实现教学相长
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一方面,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对本学科的急需了解的愿望,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各方向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搜集、检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相关资料,提出认识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三)优化认识实习实践教W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2012年开始不断探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实践,原有的认识实习只包括地质实习或者地球物理实习优化后的认识实习实践体系既包括地质认识又包括地球物理专业特色。地质实习包括了解长春周边地区地形地貌构造,伊通火山群实地考察,大顶子山实地考察。地球物理实习包括专业知识讲座和实验室参观,结合新立城水库、贺家屯东沟废弃矿山野外考查了解勘查技术方法及其应用,长春市地震局地震速测速报中心参观。2015年增加了移动平台实验室参观,制作了长春周边的地区遥感图片,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长春周边地形地貌,结合伊通莫里清油田增加了石油地质的相关知识。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认识实习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优化后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题讲座、实验室参观、相关单位参观,野外地质考察。多种教学形式穿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专业热情。优化后的认识实习在学生们中反应较好,学生在认识实习报告中写道:“通过二周的认识实习,我解决了一直困惑自己的问题,我是谁,我能干什么?”认识实习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所学专业主要内容和社会的需求,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是本科毕业到勘查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还是通过考硕考博进一步学习,还是出国深造。
(四)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吃苦精神、团结合作等方面在实习过程中都得到加强和锻炼。检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相关文献有助于了解专业及其发展最新动态;总结实习内容,编写实习报告,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吃苦精神,现在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有的学生比较胖,上山后竟然出现呕吐等症状,针对个体差异,对有些身体差或者有过敏病史的学生,也不要勉强他们上山,从环山公路转过去也可以,学生身体素质还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泉,陈刚.“由观到悟”城市规划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 革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1).
[2]白润波,刘福胜,朱坤.大学生认识实习体制改革探究 [J].高教论坛,2011,(9).
[3]谢昭明,刘跃华,黎学明等.改革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4]王义强,单玄龙.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M].长春:吉林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4:1-15.
[5]周龙昌,陈小鹏,王琳琳等.精心设计实习内容提高认识 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4).
“单位最希望职工学习的内容(项目)”排在前五位的是:岗位技能23.2%、专业技术知识15.5%、解决问题的技能13.7%、业务知识13.1%、法律知识7.1%。选择率为0%的是:外语知识,婚姻/家庭教育知识,消费知识,环境知识以及伦理知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成人教育需求调查研究黄宇1杨慧姜2姜晓宇1其他选择率最低的5项是:计算机知识0.6%,卫生健康知识1.2%,人际交往与沟通1.2%,组织文化知识1.8%,心理知识3.6%。
2.单位特征对选择倾向的影响
经二阶聚类分析,发现“四川省内县级城市”单位希望多学习“岗位技能”、“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等与具体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成都市以及地区级城市单位对职工学习“人际交往与沟通”、“业务知识”、“心理知识”具有更多的宽容和支持。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更多希望职工学习“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事业单位希望职工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专业技术知识”;而私营企业与外商独资企业希望职工多学习一些“岗位技能”。第二产业单位的选择偏向于“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第三产业单位偏向于“团队工作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
3.选择教育内容的出发点
“贵单位希望学习此项内容的目的是(多选,10项限选3项)”题目中,明确以单位为获利者的选项被选中频数为55.58%,具体构成为:提升职工岗位业绩14.29%,提高单位的竞争力13.84%,储备内部人力资源11.38%,使职工适应工作岗位7.37%,促进共同价值理念的形成4.46%,提高单位效益4.24%。目标中性(没有明确指明受益对象)的选项被选中频数32.15%,具体构成为:为提高职工综合素质22.77%,适应社会、科技的发展要求9.38%。明确以职工为受益者的选项被选中频数为12.28%,具体构成为:使职工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6.25%,使职工获得文凭(学历/学位)、证书或资格6.03%。
二、成人教育方式
1.学习形式与途径
被调查者74.4%选择职工以“不脱产”形式参与成人教育。学习途径的前四位选择排序为:“社会培训机构”32.1%、“企业内训”21.4%、“网络大学”19.6%、“自学考试”16.1%。其中,第三产业单位更倾向于“自学考试”和“社会培训机构”,第二产业倾向于“企业内训”与“社会培训机构”。
2.教学方法
“贵单位希望学习此内容的教学方法”(多选,15项中限选3项)题目,“案例教学法”被选中次数占有效问卷数的75%,“实地参观法”47.62%、“讲座法”32.14%、“研讨法”22.02%、“课堂讲授法”22.02%、“模拟演练法”20.24%和“网络学习法”19.05%。
3.学习服务
“最希望提供的学习服务”题目,选择“提供丰富便利的学习资源”占39.9%、“教育机构提供有关方面的指导与咨询”25.6%,“提供相关学习信息的咨询、建议与指导”25%。通过二阶聚类分析工具发现,单位特征对学习服务的选择存在差异,再用交叉列联表显示:成都市工作单位的被调查者中52.4%的希望“提供非富便利的学习资源”,四川省内地区级城市被调查者47.6%希望“教育机构提供有关方面的指导与咨询”,县级城市工作的20名被调查中35%希望成人教育机构“提供相关学习信息的咨询、建议与指导。第三产业被调查者中,43.5%选择“提供丰富便利的学习资源”,29.6%选择“提供相关学习信息的咨询、建议与指导”。第二产业被调查者中,47.9%选择“教育机构提供有关方面的指导与咨询”。
4.考核方式
对于课程的最终考核方式,“通过实践操作方式考核”占38.1%,“结合课程与单位实际以研究性成果的形式考核”21.4%,“无需考核”占17.9%。成都市单位被调查者39.6%选择“通过实践操作方式考核”,23.2%选择“无需考核”。四川省内地区级城市单位被调查者46%选择“通过实践操作方式考核”,23.8%选择“结合课程与单位实际以研究性成果的形式考核”。第二产业中被调查者关于考核方式的选择比较分散,25%选择“平时作业和标准化考试相结合的形式”、22.9%选择“通过实践操作方式考核”、20.8%选择“无需考核”以及18.8%选择“结合课程与单位实际以研究性成果的形式考核”。第三产业被调查者45.4%选择“通过实践操作方式考核”,25%选择“结合课程与单位实际以研究性成果的形式考核”。
5.认证形式
关于学习内容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证以及以何种形式进行认证,67.2%的被调查者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认证,32.8%的被调查者选择不需要认证。在可接受的“认证单位(办证单位)”选择中,需要“政府认证”的占33.9%,“行业与协会认证”的占23.2%,有42.9%的单位可以接受其他各种形式的认证。
6.障碍因素
单位参与成人教育学习的主要障碍一项,被调查者选择率前四位是:“时间不便”35.7%;“单位组织精力不力”22%;“效果不好”19%和“费用太高”18.5%。被调查者单位所在地和学习障碍两项的交叉列联表显示,成都市单位被调查者的学习障碍比较分散:“单位组织精力不足”占28%、“时间不便”25.6%、“效果不好”23.2%、“费用太高”19.5%;地区级城市的学习障碍集中在“时间不便”(49.2%)和“费用太高”(23.8%);四川省内县级城市50%的被调查者则认为是“单位组织精力不足”,40%选择“时间不便”。按单位的所属产业来分类,第三产业单位在“时间不便”上的选择要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被调查中,34.3%的选择“时间不便”,23.1%的选择“单位组织精力不足”,19.4%选择“费用太高”。第二产业单位则认为“单位组织精力不足”“效果不好”(合计50%)是制约职工参与成人教育的最大障碍。
三、成教课程建设的参与态度
对参与成人教育课程建设,被调查者具有较为一致的积极态度,绝大多数调查者认为成人教育应与企业对接,找到企业需求与成人教育的结合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
1.用人单位参与制订学习计划
75.6%的被调查者认同单位参与制订学习计划,合作建设与单位实际相联系的课程内容。82个成都市被调查者中67.1%愿意与成人教学单位合作,根据自己单位的具体要求制定职工具体学习计划。地区级城市单位63个被调查者中,34.9%选择“单位可以提供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要求”,36.5%的选择“教学单位根据单位的具体要求进行”。县级城市20名被调查者中60%愿意单位参与制定学习计划,但需要教学单位根据单位的具体要求进行。
2.“研究成果替代传统课程考试”
所有的被调查者(100%)都支持职工结合工作开展研究,研究成果(论文、软件、管理方案、建议报告、调研报告、以及其他形式成果)由单位认可,可以替代教学单位组织的传统课程考试。64.9%的被调查者表示只要能提高职工的能力、工作效率和业绩,单位认可职工的研究成果并给予激励。
3.单位资金支持意愿
90.5%的被调查者选择单位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职工学习课程,但对给予支持的条件,分行业、地域有所不同:32.1%的被调查者要求职工学习不能占用正常工作时间,主要是地区级城市的第二、三产业单位;28%的态度是“必须由单位制定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产业单位;30.4%的态度是“只要职工愿意学习”(就可以支持),多在成都市单位。
四、调查归纳与讨论
1.总体特征
首先,单位绩效导向,以单位利益增长为中心进行支持和合作,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态度。在学习内容、形式、考核等方面要求成人教育围绕单位工作来设置,对于员工个人生活、一般素质方面的课程基本不予考虑,对影响单位工作、占用工作时间的教育形式支持较少。其次,学习内容有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具体工作岗位的相关技能、沟通能力的学习;二是倾向于专业和知识体系的学习,追求学历认证。中心城市单位更倾向于前者,县级城市倾向于后者,成都市单位被调查者另外还在沟通技巧、团队精神等软实力方面的需求相对明显。第三,被调查者对认证方式持开放态度,42.9%的单位可以接受政府和行业协会之外的其他认证,32.8%的被调查者认为本单位的培训可以不需要认证,反映出单位在职工培养中求实用、讲实效的态度。第四,对成人教育与单位需求结合持欢迎和期望的态度,希望从自身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但在以哪一方为课程制订的主导者,还存在地域和行业的分歧。
2.校企合作趋势
响应需求,加快变革,成为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推动力之一,真正做到个人、企事业、教学单位多赢,才能获得职工所在单位的积极支持,获得成人教育的长久生命力。“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与经济的转轨相适应,引入市场机制,这既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型的重要保证。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主要包括:办学的市场化,招生的市场化,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的市场化,以及学校内部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等方面”。就成人教育内部来说,可广泛市场调查,以联合办学、协作培养、定向代培、委托培训等形式,修订招生计划和教学计划,使办学最大限度地与用人单位挂钩。变革考核方式,使学习成果与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学而能用。加快课程改革,结合企业实际设立相关课程,采用适应职工学习特点的教学手段,充分使用远程教育技术,提高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利用率。应采取多种形式教学,扩大学习地点和时间的灵活性,降低对用人单位工作的影响。就外部来说,成人教育学校应换位思考,主动站在用人单位立场,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需。应探索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在企业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工作问题研究等方面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
美国成人教育理论在成人教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成人学习模式研究、成人教育教师角色研究及成人教育综合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新成就与新发展。
丰硕的理论成果奠定了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确定了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对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特色在于成人性,学科价值在于实践性。
一、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前期和中期,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萧条、美苏冷战、科技革新、工业化进程、移民大潮、民权运动及城市化运动等变革,美国社会处于大发展、大改革时期。
美国社会学家韦尔斯(H.G.Wells)说到:“人类的历史,愈来愈成为教育与灾难两者之间的一场战争”。这种观点反映一种社会发展需求,即教育成为新形势下战胜灾难、适应变革的法宝。[1]归纳起来,推动成人教育实践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带来教育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多的成人从事日益复杂的经济生产。经济发展需要技术工人,技术革新推动传统行业改变并增加新的职业,而工人素质的提高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而需要大规模的教育及培训。
从经济和就业的角度看,主要有五类人需要参加再教育:第一类是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没有工作技能的人;第二类是没有完成学校学业,缺乏工作准备的人;第三类是已经完成正规学习,但工作技能不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的人;第四类是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的人;第五类是现有技术技能不符合当前技术发展要求的人。[2]
农村传统经济也同期产生新要求。农村社区和农业贸易的发展促使农民要学习种植技能以提高农业产量。在19世纪的后25年,一些自发性组织先后成立,如农场会、农民俱乐部、美国农业联合会等,均开展农民培训活动,农业生产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从此沿袭下来。
经济发展刺激了教育的扩张,尤其是教育将成人纳为教育对象,传统教育向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辐射和覆盖成为教育领域新的增长点。
(二)人口因素
人口增长和年龄结构对教育提出新要求。20世纪前期和中期是美国人口的第三次增长高峰期,同期大量的移民涌入美国。
1915年至1967年的短短52年时间,美国人口数量便从1亿增长到2亿。年龄结构方面,1820年,美国市民的中位年龄为16岁,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数字为21岁,1980年为30.8岁。[3]成人学生渐渐成为学校的“新顾客”,各级各类学校增招成人学生以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人口素质偏低也给教育带来挑战。二战后,有1/5的美国市民是功能性文盲。20世纪60年代初,在全美不到两亿的人口当中,有2 300万成年人不会读和写,5 600万成年人没有获得高中毕业文凭。[4]
退伍军人的教育问题成为教育领域新的关注点。二战前,美国退伍军人约500万,二战后,退伍军人约1 200万,如此全国退伍军人总数猛增到1 700多万。在男性成人中,43%的人是退伍军人,退伍军人的教育培训成为当时美国社会的重要任务。
根据《士兵权利法》,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推出了一系列军人援助措施,如放宽退伍军人上大学的年龄限制,为生活困难者提供助学金共计50亿美元。
(三)教育文化因素
1大学推广运动
19世纪末开始的大学推广思潮冲击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此期,人们提出大学没有界限,大学的校园就是国家的国界线,大学教育要扩大知识覆盖面,生活教育也是大学教育的内容。到20世纪初,人们转向对大学角色的思考,认为大学应该为整个国家的公民服务,国家公民也应是大学的教育对象。大学推广运动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认识的基础。
在大学推广运动的影响下,1968年,美国各高校纷纷设立继续教育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共建立1 102所,成人学员560万人。1978年,美国成人约1亿5千万人,参加各种学习的3 032万,其中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1 100万,参加职业教育的132万,参加成人继续教育的1 800万。[5]这表明,美国的成人中,约有20%的人在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
2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
在社会各因素的推动下,各类成人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如夜校、暑期学校、一贯制学校、寄宿制劳动学校、农业教育社团、卫生教育组织、宗教教育组织以及大量的自愿团体等。
成人教育逐渐根据不同的人群划分出不同的教育类型,如职工教育、市民教育、妇女教育、老年教育等。
成人学习内容从原来的全科学知识教育逐渐分化出专门的,指向特定专业和特定学习任务的教育,如读写算基础教育、同等学历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改行教育、闲暇教育和健康教育等。期间,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短期课程、家庭学习课程、小组讨论学习和教学辅助资料学习等。
3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及专业刊物的涌现
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相继成立的具有代表性的成人教育专业团体有:美国大学继续教育学会(NUCEA, 1915)、美国成人教育协会(AAAE, 1926)、社区服务与继续教育全国理事会(NCCSCE, 1969)及成人教育组织联盟(CAEO, 1973)等。成人教育专业组织的建立使得成人教育工作者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组织。
同时,成人教育专业刊物的出版为成人教育专家学者传布研究成果和观点主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具有影响力的期刊有《成人教育季刊》(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成人学习》(Adult Learning)、《国际终身教育》(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成人教育研究》(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Adult)及《训练与人力资源发展》(Training/HRD)等。二、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百业复兴,学术领域也起步待发。此时的成人教育学界在具有前瞻性眼光的热心人士的奔走努力下,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发展。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M.S.Knowles)对这些高质量、高产量的研究成果评论到:“在1960年至1980年的20年间,所获得关于成人学习者特点和成人学习方法的知识比以前历史上积累的还多。”[6]
(一)成人教育学科研究
1成人教育哲学研究
1926年,著名成人教育学家林德曼(E.C.Linderman)的《成人教育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dult Education)一书奠定了成人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
林德曼基于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成人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提出成人教育的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是成人的个人发展,二是社会改良的重要手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还有:布莱森(L.Bryson)研究教育需求,提出学习者教育需求观点,著有《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 1936)和《下一个美国》(The Next America, 1952);赫钦斯(R.M.Hutchins)提出“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概念,认为教育目的不仅是为国家的发展,也为个人自我能力的最大限度发展,代表作有《学习社会》(The Learning Society, 1968);此外还有葛兰霆(H.Grattan)的《知识的需要》(In Quest of Knowledge, 1955),鲍威尔(J.W.Powell)的《成人教育哲学》(A Philosophy for Adult Education, 1967)等。1926年至1948年,成人教育专业期刊《美国成人教育期刊》(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dult Education)大量刊登了关于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发展还是为社会进步的大讨论文章。
2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
此期的成人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成人教育与民主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弗莱雷(P.Freire)著有《教育:自由的实践》(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1967)、《被压迫者的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1968)及《自由文化行动》(Cultural Action for Freedom, 1970);海威特(D.Hewitt)与梅瑟(K.Mather),著有《成人教育:民主的动力》(Adult Education: A Dynamic for Democracy, 1937),主要阐述成人教育的重要性,该书同时也是一本成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编;克拉克(B.Clark)对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与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提出思考,著有《变革中的成人教育:制度不确定性研究》(Adult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Study of Institutional Insecurity, 1956);莱温(K.Lewin)研究如何利用社会体系、社会制度来推动和促进成人学习,代表作有《社会冲突的解决》(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1948)。
3成人教育心理学研究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桑代克(E.L.Thorndike)研究成人学习能力,廓清了人们对于成人是否有能力继续学习的模糊认识,著有《成人学习》(Adult Learning, 1928)、《成人兴趣》(Adult Interests, 1935);凯特尔(R.Cattell)研究成人学习能力与智力的关系;洛基(I.Lorge)对成人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作比较研究,提出学习能力比学习速度更为重要;哈威格斯特(R.Havighurst)和莱温森(H.Levinson)对成人不同时期的学习能力作比较,提出人的不同生活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因而需要不同的学习能力。
成人学习动机研究。马斯洛(A.H.Maslow)提出以需要层次为基础的人类动机理论,认为成人的学习动机是为满足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霍尔(C.O.Houle)利用访谈法研究成人学习动机,得出成人学习动机的三类导向:目标导向、活动导向和学习导向,代表作有《心灵的探索》(The Inquiring Mind, 1961);塔夫(A.Tough)研究成人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认为学习是一个渗透性行为,即成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从同伴、专家、教师及学习资料中获得帮助。
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哈威格斯特提出不同生长阶段的发展任务需要不同的学习内容,成人学习的目的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的社会职责和社会角色,代表作有《发展性任务与教育》(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1952);诺克斯(A.B.Knox)研究年龄与生理发展、学习能力及人格倾向的关系,著有《成人发展与学习》(Adul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1977);约翰·斯通(J.Stone)和弗里拉(L.Rivera)采用调查研究法对成人学习内容需求进行研究,得出成人的学习任务与儿童的学习任务不同,成人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而非学术性和理论性;艾里克森(E.H. Erikson)提出“人生发展的八阶段说”,代表作为《同一性与生命周期》(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1957);此外还有普勒斯(S.L.Pressey)和库伦(R.Kuhlen)的《生活历程的心理发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 Span, 1957)等。
(二)成人教育专题研究
1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托曼(E.C.Tolman)对学习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提出不同学习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学课程;萨彻曼(E.A.Suchman)对以探究为中心的课程进行研究;帕敦(M.Q.Patton)研究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聚焦质性评价、创造性评价和实践评价,著有《以实用为中心的评价》(UtilizationFocussed Evaluation,1978);此外还有泰勒(R.W.Tyler)的《课程与教学原则》(Principl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1950)、克劳班彻(L.J.Cronbach)的《走向课程评价改革》(Toward Reform of Program Evaluation, 1980)、谷巴(E.G.Guba)的《有效评价》(Effective Evaluation, 1981)等。
关于成人教学方法的研究有,谢菲尔德(A.D.Sheffield)的《创造性讨论》(Creative Discussion,1936 )、凡斯勒(T.Fansler)的《讨论启发创造力》(Creative Power Through Discussion, 1950)。其他学者还有舍得林(A.Shedlin)、托马斯(R.Thomas)及克拉曲菲尔德(R.S.Ctutchfield)等,研究内容包括小组教学、讨论教学、探究学习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等。
2成人学习模式研究
罗杰斯(C.R.Rogers)在分析“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助式”学习模式和“交互小组”学习方法;勘特(N.Cantor)的《学习的动力》(Dynamics of Learning, 1946),讨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以及学习者的自我实现;此外还有祖伍(E.Drew)的专著《自我实现:教育的新焦点》(SelfActualization: A New Focus for Education, 1966);贝特(N.Berte)的专著《学习合同的个性化教育》(Individualizing Education by Learning Contracts, 1975)等。
3成人教育教师角色研究
渥斯敦(G.Waston)研究教师怎样促进成人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著有《关于学习,我们知道什么?》(What Do We Know About Learning? 1960);波斯特曼(N.Postman)和威葛特纳(C.Weingartner)研究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角色意识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祖伍对以自我为出发点的自我实现学习进行研究,倡导教师的角色是学习者的促进者;塔夫提出成人学习不是知识传输的过程,学习者也不是教师意志强加的对象,著有《没有教师的学习》(Learning Without Teacher, 1967)及《成人学习计划》(The Adults Learning Projects, 1979)等。
(三)成人教育综合研究
在进行这些零散的、独立的分支研究的同时,不少学者开始从全面、综合的角度审视整个成人教育与成人学习领域,试图对成人教育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总结和展望。
诺尔斯是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致力于论证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研究,是西方第一位完整构建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学者。诺尔斯以成人学习者和儿童学习者的特征差异研究为基点,提出成人教育学学科建立的理论假设,并开拓性地研究了非正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课程设计模式、自我导向学习及合同学习等理论,丰富的研究成果助推了成人教育学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代表作有:《非正规成人教育》(Informal Adult Education, 1950)、《美国成人教育运动史》(The Adult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62年版、1977年版)、《现代成人教育实践》(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1970年版、1980年版)、《成人学习者》(The Adult Learner, 1973年版、1978年版、1984年版、1990年版、1998年版)、《自我导向学习:学习者与教师的指南》(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1975)、《行动中的成人教育学》(Andragogy in Action, 1984)、《学习合同的使用》(Using Learning Contracts, 1986)和《一位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养成》(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 1989)等。
此外,学者李威雷特(A.A.Liveright)、布鲁诺(E.Brunner)、詹森(G.Jensen)、哈伦伯克(W.C.Halenbeck)、约翰·斯通(J.Stone)、基德(J.R.Kidd)、史密斯(R.M.Smith)以及卢因(K.Lewin)等,也从系统的角度开展成人教育研究,代表作有《成人教育总揽》(A Overview of Adult Education, 1959)、《成人教育的教与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dults Education, 1964)、《成人教育:学术研究中的新概况》(Adult Education: Outlines of an Emerging Field of University Study, 1964)、《志愿学习者》(The Voluntary Learners, 1965)、《成人教育手册》(Handbook of Adult Education, 1970)及《成人是怎样学习的》(How Adults Learn, 1973)等。
三、结束语 从历史上看,20世纪前期和中期的美国成人教育处于成人教育的制度化时期,并向成人教育的体系化时期迈进,理论研究形成多种流派、多种学说,研究内容覆盖成人教育各类现象,并同时伴随一定程度上的整合。成人教育实践不断推进,成人教育内容不断扩展,各种理论相互补充、更新,在论争的过程中,成人教育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臻于成熟、完善。
(一)该时期理论发展的贡献
奠定了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成人教育的实践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同步,但与此相悖的是,直至20世纪中期,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才真正兴起。这一时期,科技革新、文明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勃兴。以往的认为人在前半生学习,后半生工作,教育只限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学校教育的观点已不能满足全体人民对学习的需求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众学者的理论传播和实践宣传下,成人教育学以一门新学问身份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人教育学的产生,反映出以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需要加以拓展的事实,这是教育实践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学纵向分化的产物。[7]实践的累积、研究的拓展和知识的储备,使得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特色越发鲜明,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并逐步朝独特的专业化领域迈进。
确立了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关于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成人教育的概念、性质、功能、目标等问题;关于成人学习者与成人教育教师的研究,包括成人学习者的社会属性、身心特征、群体结构、学习需求等问题,成人教育教师的教师角色、教师素质等问题;关于成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包括成人教育课程目标与内容选择、成人学习组织形式、成人教学方法等问题;关于成人教育科学管理研究,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问题。
(二)该时期理论研究的启示
这一时期美国成人教育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成果,为世界范围内构建系统的、完整的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建立了坚实基础,是成人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对现今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特色在于成人性。任何一种存在之所以有价值是在于它的独特性。[8]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成人教育的问题与趋势》一书中指出,有关成人学习特点的问题是成人教育理论本质性的核心问题。[9]成人教育学学科独特性的展现必须彰显其研究对象,即要为成人学习者服务,以成人学习为基点,以成人发展为旨归。
1.1学习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人在生命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不仅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活动,它也是成人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活动,成人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潮流[1].
1.2学习的方式是多样性的,渠道是多元化的
终身学习体系中各种学习形式具有弹性,比较灵活,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民众的学习需要.此外,终身学习的场所也不受局限,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庭、社区、社团、工作场所等进行学习.
1.3学习强调自主性
终身学习强调自主性学习,即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
1.4学习内容广泛
它也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学习.终身学习的内容必须要促进人各方面发展,不仅学习新知识和职业技能,德育、体育、美育等生活文化教育也应该得到不断提升.
1.5学习是人人都可以享有的权利而不是特权
终身学习是指所有的人都有同等的学习机会,不受其出身、性别、种族、年龄、收入等因素的影响.终身学习倡导全民的学习权,尤其是弱势群体,其学习机会应受到保障.
2终身学习视角下分析我国成教生学习行为现状
2.1成人的学习特点
关于成人的学习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成人学习的特点.本次问卷调查以福建省四所高校成教单位(成教院、继教院、成教部)的本、专科夜大和函授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0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361份,占90%,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成人学习的特点.
2.1.1成人学生学习具有自我完善的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80.3%的学生之前经历了一段学校生活,在踏入社会后,又发现自己在各方面有些欠缺,所以他们都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现状,使自己各个方面更加完善.如改善生活质量、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社会责任、适应社会进步、不断更新知识等.这与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2].
2.1.2成人的自我概念从儿时的依赖性转变为
个体的独立性成人本身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能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自我指导.调查结果也表明,84.2%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持之以恒,这与终身学习强调自主性相一致.
2.1.3成人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
这些可以作为学习的重要资源统计结果表明,68%的学生能把过去的学习体验与现实的教育环境联系起来,并对新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架构.这与终身学习渠道多元性相一致.
2.1.4成人学习导向由以学科为中心变为以问题为中心
在已经参加过工作的学生的比例中,其中有75.3%的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因而其学习具有目的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的特点.
2.1.5成人学生的学习具有功利性和焦虑感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88%的学生感觉压力较大,学习时间不多且分散,因此他们的学习往往带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其次,成人的焦虑感会弱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2成人学习存在的问题
成人教育学生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比较大,他们的学习容易受到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严重不足.
2.2.1学习目标具有双重性
调查结果显示,68%的成人教育学生扮演双重角色,即社会在职工作者和学生,这种双重角色心理,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表现出双重性.同时,这种双重角色心理要求他们强化对学习目标的认知,并考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2.2学习动机具有从属性
成人教育学生学习动机常常取决于工作的情况.从统计的数据得出,80.4%的学生当工作和学习在时间安排上相冲突时,通常都是以工作为主.如果所学的内容与工作密切相关,那么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会比较强;如果学习内容与工作无关,他们的学习就会被动.这种从属性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3].
2.2.3学习目标缺乏竞争性
成人教育学生是在职或业余学习.调查结果显示,90.3%的学生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取得文凭,学校也只要求每科的成绩达标就行.同学之间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制度,这导致学习目标缺乏竞争性.
2.2.4对学习目标的期望具有保守性
一般情况下,自信程度和个人经历中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自我能力评价的高低.根据统计数据表明,76.8%的学生认为个人经历中挫折与失败在学习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大部分的成教生对自我学习能力评价普遍偏低,因此他们对学习目标的期望也偏于保守.
3提高成教生学习效果的策略
终身学习理念要求人不断地持续地学习,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的自我完善为目标.但是从我国目前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学习的情况来看,成人的学习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学习动机、成人心理、学习目标、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几个方面着手,提出了提高成人学习效果的五个策略.
3.1激发成人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动机,加强对学历文凭的管理
由于成教生大部分都参加了工作,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评职称等方面的需要.近年来,许多培训机构也打着只要付钱就可以取得文凭的招牌,唯利是图,使很多成教生轻易获得文凭,这种文凭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而非建立在知识能力基础上,这使得成人教育文凭的公信力急剧下降.想要改变这种形势,成人学习者只有改变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具体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对成人学习者的学历评价方面,应实行严格的考教分离制度,为提高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质量提供保障.二是正确引导就业导向,把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证书相结合作为就业人员的考察标准,使成人学习者真正学到应用性知识.
3.2帮助成人学习者正确认识自我
成人学习者有较强的自我认识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的焦虑心理,使他们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心.如何帮助成人学习者正确认识自我?首先,成人学习者要分析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譬如向成人学习者进行有关成人学习方法和理论等方面的宣传.其次,要对成人的学习进行督导,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适合他们的学习时间,解决突出的工学矛盾.比如,函授、夜校等办学形式,可满足不同成人学员的学习时间要求;远程教学、广播电视等教学模式,可不同程度满足成人学员的学习空间要求.再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成人学生也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掌握科学的心理分析方法,增强社会适应性[4].
3.3确定学习目标和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首先充分认识入学教育环节的重要性,积极转变成教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结合学生实际案例,让其对新的教学模式有明晰的认识,这样可以消除学生顾虑,树立学习信心并确定学习目标.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坚决按照计划执行.这样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使工学矛盾得以解决.在制订计划时要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并把学习目标具体化,使学习真正有所收获,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3.4设置适合成人学生学习并符合职业化的课程
成人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并希望习得职业发展的知识,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立即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实践技能的课时,对于职业技能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可定位4:6,对于理论知识要求强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可定为6:4,其它的职业可以介于二者之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