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20:59: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市场拓展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论文关键词】行为股利理论;现金股利;股权分置改革
一、行为股利理论的理论综述
行为股利学派从行为科学角度研究股利政策,改变了传统理论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展了财务学家的研究视野,使得对‘骰利之谜”的阐释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由于行为股利学派是行为财务学在公司股利决策领域的延伸,所以行为股利理论的很多分析方法都来源于行为财务学。
(一)国外行为股利理论文献回顾
Lintner(1956)提出股利行为模型,根据公司公平的观点,即把盈利中的多少返还给投资者是公平的,设定了一个股利支付的目标比率。由于公司管理者认为稳定支付现金红利的公司将受投资者欢迎,存在现金红利溢价,投资者对公司增加和减少现金红利的态度具有不对称性。因此,公司尽可能稳定现金红利支付水平不轻易提高或降低。Shefrin和Statman(1984)在投资者自我控制问题、期望理论和后悔厌恶(regretaversion)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投资者为何偏好现金股利的模型。现金红利可以使投资者克服自我控制问题。同时,公司支付现金红利有利于投资者从心理上容易区分公司盈利状况,避免遗憾心理,增加投资者的主观效用。这一理论可以说明公司支付现金红利实际上是迎合投资者偏好。Baker和Wurgler(2002)通过放松MM股利无关论的有效市场假定,构建了股利‘‘迎合理论”(cateirngtheoryofdividendso)该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通常对公司进行分类,支付现金红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现金红利的公司被视为两类。投资者对这两类公司的兴趣及红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进而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红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dividendpremium)。即当投资者对支付现金红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红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对发放股票股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发放股票红利。
(二)国内行为股利理论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运用行为股利理论,讨论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形成机理。陈炜(2003)采用超额收益率的事件研究法,利用深市1995~2002年数据,提出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政策的制定与公司管理层迎合市场和投资者需求有关,某时期市场对某种股利政策感兴趣,则投资者倾向于该种股利政策。黄果和陈收(20o4)运用Baker和Wurgler的投合理论研究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根据股票价格所反映出来的投资者的需求,投其所好制定出相应的股利政策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饶育蕾和马吉庆(2004)研究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对现金股利存在心理值域,一旦派现超越这一值域,不仅使企业流出大量现金,而且可能物极必反,引起投资者对恶意派现的猜忌。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也有学者提出上市公司发放股利并没有真正考虑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沈艺峰、黄娟娟(2007)认为,在一个中小股东法律保护较弱的市场中,对于股权相对集中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利用股利剥削中小股东的动机,作为股利供给方的上市公司所制订的股利政策往往只迎合了大股东的股利需要,而忽视了中小投资者的股利需要。
(三)本文思路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客观环境以及股权分置导致的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形成了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支付水平偏低、分配动机复杂和政策稳定性较差三大特征。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国内股票市场中大量国有股和法人股非流通,这使得中国股票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买方市场状态,造成股市过度投机,短线投资者远多于长线投资者。他们绝大多数对上市公司派现不感兴趣,而是更为关注二级市场上股票价格的涨跌。同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东持股数量约占总股数的l/3,流通股股东很难对上市公司的股利决策产生影响。而Baker和wurgler的股利迎合理论以及所进行的两个检验的样本都是基于股权相对分散、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好的美国证券市场,他们并没有考虑到类似于在中国等股权相对集中、而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又较差的国家里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目前,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在股权分置改革的特殊背景下,运用行为股利理论探讨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现金股利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和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中国所有上市公司2002~2007年的年度股利分配政策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了下列上市公司:①含有B股或H股上市公司的样本;②上市公司处于特殊处理(ST或PT)的样本;③在2007年l2月31日之前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④金融或公共事业行业上市公司的样本;⑤上市公司总资产或净利润小于0的样本;⑥所需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本文选取每股现金股利作为被解释变量,股权分置改革从根本上对股权结构产生了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在股利政策的研究都表明股权结构是影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文将股权结构作为解释变量。为了量化股权结构,本文取了股权结构的两个重要表现形式作为解释变量:流通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因此,建立以下模型:CDPS=a+bLTBL+cH1+dEPS+eRI+Ⅱ£PC+gDA+hSIZE+8其中:a为常数项;b—h为回归系数;£为残差项。
考虑到各公司经营状况差异较大以及不同年份各影响因素对现金股利政策的不同影响,因此,该模型适合本文分析的需要,即通过分别计量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股利政策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流通股比例、盈利能力、现金充裕度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并对关联性作纵向比较,来考察股改前后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是否有影响。为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的理论解释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控制变量包括每股收益(EPS)、业务收入增长率(RI)、每股现金净流量(EPC)、资产负债率(D/A)企业规模(Size)。
(二)现金股利实证结果分析
1.股改前2002~2005年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表1)。
表1显示:(~)AdjustedR—squared达到了0.304,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F值较大,说明模型的整体显著性水平也很好。Durbin—Watson值接近2,反映自变量并没有自相关现象。②常数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HI)、每股收益(EPS)、企业规模(Size)的t统计值都大于2,且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③流通股比例(LTBL)、业务收入增长率(RI)、每股现金净流量(EPC)的t统计值小于2,说明参数非显著可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推出股权分置改革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和企业规模对每股现金股利都有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每股收益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较大。值得注意的是,流通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由此推断:股改前,流通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甚微,上市公司在发放现金股利时几乎并没有考虑流通股股东这一因素。
2.股改后2006~2007年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表2)
2)。表2显示的是股改后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业务收入增长率、每股现金净流量、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表2显示:①AdjustedR—squared达到了0.343,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F值较大,说明模型的整体显著性水平也很好,Durbin—Watson值接近2,反映自变量并没有自相关现象。②除业务收入增长率、每股现金净流量的t检验值小于2外,其余五个自变量连同常数项的t统计值都大于2,说明参数通过显著性检验,参数显著可取。③回归结果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后,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对每股现金股利都有影响,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企业规模与每股现金股利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流通股比例、资产负债率和每股现金股利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三、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流通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股改前的正相关转为了股改后的负相关,同时参数估计值由股改前的非显著可取变为显著可取。换言之,股改前流通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几乎无影响;而股改后,流通股比例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且参数估计值的绝对值增大了2倍,说明股改后流通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更大。股改前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以及现金股利发放率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这与先前一些学者提出的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和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是相吻合的。但从股改前后参数估计值的比较来看,股改后,参数估计值在减小,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程度在降低。根据股利迎合理论,以往的股利政策仅仅为了迎合大股东的需要,而不考虑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局面有所改观,这说明股改的效应开始体现。
目前,固话话音业务持续下滑,语音替代产品层出不穷,各电信企业都忙于发展新的业务增长点,提高非话音业务占比,优化收入结构。从产品角度看,宽带作为重点转型业务发展态势良好。从区域角度看,城市通信市场逐渐饱和,而农村地区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产品与区域交叉考虑,采用PEST分析方法对农村宽带市场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政策经济,还是在社会技术方面,农村宽带市场的发展时机都已经成熟。
1农村宽带市场PEST分析
农村宽带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宽带市场的发展承担着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任。许多农村信息化的重点项目、业务均以宽带为载体实现推进,如全球眼、ITV、电子阅览室、“平安乡镇”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公共信息卫生系统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宽带在农村地区更快速更广泛地渗透。
城镇与农村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城乡“数字鸿沟”的现象依然存在并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宽带市场发展,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从另一角度来看,较低的普及率也意味着农村宽带市场相比城市宽带市场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农村宽带市场营销策略建议
2.1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产品组合策略
我国农村宽带市场情况复杂,不同地域的农村地区有着特定的经济发展特点,多样的受教育层次结构,各异的基础信息设施普及程度,对于宽带的需求自然各有不同。从地域角度看,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对宽带的需求强度明显高于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发展规模看,宽带普及率较高的地区对宽带质量、速度和内容的要求也不同于宽带零星发展的地区。电信企业应紧紧围绕特定顾客需求,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更好地满足不同农村宽带用户的需要。
电信企业可以将宽带产品与较成熟的固话产品或其他业务产品绑定,推出具有一定优惠的业务产品组合。如中国电信2007年起针对家庭客户推出的“我的e家”品牌就是将旗下优势产品进行整合,以组合方式销售。
2.2以整体顾客成本最低为目标的价格策略
现代营销理论认为买方将从企业购买他们认为能提供最高顾客让渡价值的商品或服务,而所谓顾客让渡价值是指整体顾客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之间的差额部分。整体顾客价值是指顾客从给定产品和期望得到的全部利益,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品牌)价值。而整体顾客成本则是顾客在购买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货币、时间、精力和精神成本。
考虑到农村宽带用户,电信企业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资费套餐,实行灵活的资费标准,激发消费者对宽带产品的使用。同时,电信企业也应该在时间、精力、精神等方面为农民降低成本。如为农民缩短申请办理宽带的等待时间,简化办理宽带的手续,透明易懂的计价账单,快速便捷的维修保障,在提升了整体顾客价值的同时降低整体顾客成本,实现了更高的价值让渡。
2.3以提供最佳便捷性为导向的渠道策略
在农村地区,电信企业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现有资源作为有效的销售渠道,为农村用户提供最佳的购买便捷性。
在人口较为分散的农村地区设置销售渠道,农技站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如果电信企业能够与各地的农技站合作,免费提供宽带服务体验,让农民们有机会通过宽带互联网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产品和农业信息。通过切身体验宽带的优势,可以使农民增进对宽带的了解,帮助农民掌握互联网使用技巧,进而激发农民对宽带产品的消费需求。
2.4以沟通而非销售为目的的促销策略
农村宽带市场不同于城市,主要在于从整体看农民对于宽带互联网的了解和认知度还不高。农民科技意识不高、信息意识淡薄已成为推广宽带产品的主要障碍。这就要求电信企业在农村促销推广宽带产品时,更应注重与农民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了解他们真正所需,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而不应仅以销售为目的进行促销。
电信企业可以定期下乡进行科普活动及业务产品展示,通过与农村用户的直接沟通,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宽带互联网的优势。还可以通过分发印有电脑使用基础知识的宣传小册子与现场免费学习使用宽带小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农民学会使用互联网。也可以邀请一些通过宽带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农业大户参加讲座,对普通农户帮带引领,以点带面的推广宽带业务。
3.结束语
电信企业要切实把握各地不同的情况,通过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产品组合策略、以整体顾客成本最低为目标的价格策略、以提供最佳便捷性为导向的渠道策略、以沟通而非销售为目的的促销策略加速推进农村宽带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更好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姚传富,周春柏,许敏.对农村宽带市场增长潜力的调查与思考.通信企业管理,2007,(11):26-27.
【论文关键词】行为股利理论;现金股利;股权分置改革
一、行为股利理论的理论综述
行为股利学派从行为科学角度研究股利政策,改变了传统理论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展了财务学家的研究视野,使得对‘骰利之谜”的阐释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由于行为股利学派是行为财务学在公司股利决策领域的延伸,所以行为股利理论的很多分析方法都来源于行为财务学。
(一)国外行为股利理论文献回顾
Lintner(1956)提出股利行为模型,根据公司公平的观点,即把盈利中的多少返还给投资者是公平的,设定了一个股利支付的目标比率。由于公司管理者认为稳定支付现金红利的公司将受投资者欢迎,存在现金红利溢价,投资者对公司增加和减少现金红利的态度具有不对称性。因此,公司尽可能稳定现金红利支付水平不轻易提高或降低。Shefrin和Statman(1984)在投资者自我控制问题、期望理论和后悔厌恶(regretaversion)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投资者为何偏好现金股利的模型。现金红利可以使投资者克服自我控制问题。同时,公司支付现金红利有利于投资者从心理上容易区分公司盈利状况,避免遗憾心理,增加投资者的主观效用。这一理论可以说明公司支付现金红利实际上是迎合投资者偏好。Baker和Wurgler(2002)通过放松MM股利无关论的有效市场假定,构建了股利‘‘迎合理论”(cateirngtheoryofdividendso)该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通常对公司进行分类,支付现金红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现金红利的公司被视为两类。投资者对这两类公司的兴趣及红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进而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红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dividendpremium)。即当投资者对支付现金红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红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对发放股票股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发放股票红利。
(二)国内行为股利理论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运用行为股利理论,讨论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形成机理。陈炜(2003)采用超额收益率的事件研究法,利用深市1995~2002年数据,提出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政策的制定与公司管理层迎合市场和投资者需求有关,某时期市场对某种股利政策感兴趣,则投资者倾向于该种股利政策。黄果和陈收(20o4)运用Baker和Wurgler的投合理论研究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根据股票价格所反映出来的投资者的需求,投其所好制定出相应的股利政策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饶育蕾和马吉庆(2004)研究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对现金股利存在心理值域,一旦派现超越这一值域,不仅使企业流出大量现金,而且可能物极必反,引起投资者对恶意派现的猜忌。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也有学者提出上市公司发放股利并没有真正考虑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沈艺峰、黄娟娟(2007)认为,在一个中小股东法律保护较弱的市场中,对于股权相对集中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利用股利剥削中小股东的动机,作为股利供给方的上市公司所制订的股利政策往往只迎合了大股东的股利需要,而忽视了中小投资者的股利需要。
(三)本文思路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客观环境以及股权分置导致的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形成了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支付水平偏低、分配动机复杂和政策稳定性较差三大特征。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国内股票市场中大量国有股和法人股非流通,这使得中国股票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买方市场状态,造成股市过度投机,短线投资者远多于长线投资者。他们绝大多数对上市公司派现不感兴趣,而是更为关注二级市场上股票价格的涨跌。同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东持股数量约占总股数的l/3,流通股股东很难对上市公司的股利决策产生影响。而Baker和wurgler的股利迎合理论以及所进行的两个检验的样本都是基于股权相对分散、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好的美国证券市场,他们并没有考虑到类似于在中国等股权相对集中、而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又较差的国家里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目前,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在股权分置改革的特殊背景下,运用行为股利理论探讨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现金股利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和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中国所有上市公司2002~2007年的年度股利分配政策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了下列上市公司:①含有B股或H股上市公司的样本;②上市公司处于特殊处理(ST或PT)的样本;③在2007年l2月31日之前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④金融或公共事业行业上市公司的样本;⑤上市公司总资产或净利润小于0的样本;⑥所需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本文选取每股现金股利作为被解释变量,股权分置改革从根本上对股权结构产生了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在股利政策的研究都表明股权结构是影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文将股权结构作为解释变量。为了量化股权结构,本文取了股权结构的两个重要表现形式作为解释变量:流通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因此,建立以下模型:CDPS=a+bLTBL+cH1+dEPS+eRI+Ⅱ£PC+gDA+hSIZE+8其中:a为常数项;b—h为回归系数;£为残差项。
考虑到各公司经营状况差异较大以及不同年份各影响因素对现金股利政策的不同影响,因此,该模型适合本文分析的需要,即通过分别计量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股利政策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流通股比例、盈利能力、现金充裕度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并对关联性作纵向比较,来考察股改前后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是否有影响。为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的理论解释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控制变量包括每股收益(EPS)、业务收入增长率(RI)、每股现金净流量(EPC)、资产负债率(D/A)企业规模(Size)。
(二)现金股利实证结果分析
1.股改前2002~2005年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表1)。
表1显示:(~)AdjustedR—squared达到了0.304,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F值较大,说明模型的整体显著性水平也很好。Durbin—Watson值接近2,反映自变量并没有自相关现象。②常数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HI)、每股收益(EPS)、企业规模(Size)的t统计值都大于2,且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③流通股比例(LTBL)、业务收入增长率(RI)、每股现金净流量(EPC)的t统计值小于2,说明参数非显著可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推出股权分置改革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和企业规模对每股现金股利都有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每股收益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较大。值得注意的是,流通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由此推断:股改前,流通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甚微,上市公司在发放现金股利时几乎并没有考虑流通股股东这一因素。
2.股改后2006~2007年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表2)
2)。表2显示的是股改后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业务收入增长率、每股现金净流量、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表2显示:①AdjustedR—squared达到了0.343,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F值较大,说明模型的整体显著性水平也很好,Durbin—Watson值接近2,反映自变量并没有自相关现象。②除业务收入增长率、每股现金净流量的t检验值小于2外,其余五个自变量连同常数项的t统计值都大于2,说明参数通过显著性检验,参数显著可取。③回归结果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后,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对每股现金股利都有影响,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每股收益、企业规模与每股现金股利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流通股比例、资产负债率和每股现金股利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三、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流通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股改前的正相关转为了股改后的负相关,同时参数估计值由股改前的非显著可取变为显著可取。换言之,股改前流通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几乎无影响;而股改后,流通股比例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且参数估计值的绝对值增大了2倍,说明股改后流通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更大。股改前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以及现金股利发放率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这与先前一些学者提出的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和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是相吻合的。但从股改前后参数估计值的比较来看,股改后,参数估计值在减小,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每股现金股利的影响程度在降低。根据股利迎合理论,以往的股利政策仅仅为了迎合大股东的需要,而不考虑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局面有所改观,这说明股改的效应开始体现。
作者:岑道权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
拓展陕南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
消费力因素消费力是指消费者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能力或力量[6]。制约消费力的因素的是消费主体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收入水平。收入和消费呈正比关系,收入越多,消费越旺,消费主体的绝对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陕南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收入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偏低的收入水平势必使一部分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收入来源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持久性收入是支持居民消费需求升级的因素,暂时性收入并不能促使居民扩大消费水平。近几年来,虽然陕南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上升较快,但仍未改变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导地位。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和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以农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呈下降趋势。文化素质。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对消费需求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高科技智能化消费品需求的影响。随着智能化产品数量的迅猛增长,如果农村居民缺乏消费这些智能化产品的文化素质,无法掌握智能化消费品的技术要领,就会造成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大量闲置,影响他们的消费需求;二是文化素质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本”,会影响居民的就业与收入,从而制约他们的消费需求;三是部分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如自给自足、偏好低价商品的消费观念等。收入差距。收入差距因素一般是通过收入预期机制和消费支出预期机制来影响和制约居民的消费需求,低收入消费者在与高收入消费者进行比较时,往往会通过储蓄财富或投资收益来缩小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2009年末,陕西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732.03亿元,比2005年净增加4407.84亿元,增长1.25倍,年均增长17.6%。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05元,比2005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4.9%,明显低于储蓄增幅,反映出人们不敢消费的问题[7]。不论是储蓄还是投资,都会导致低收入者现期消费需求降低,而且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低收入者往往会预计将来消费支出的增加,从而减少现期消费支出,最终影响市场消费能力。收入差距因素还会通过影响供给关系来制约消费。有些企业为了提高经营效率,主动放弃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市场,造成低收入的农村市场得不到应有的产品供应,而城市市场却出现大量库存和积压的问题。社会保障差距。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社会消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陕南农村的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虽有较大发展,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养儿防老”、“小病扛,中病拖,大病等着见阎王”的现状。信贷资源分配差距。根据农村信贷功能可将其分为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信贷2类,生产性信贷可扩大农业再生产,消费性信贷能有效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目前,陕南农村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农村信用社。由于农村信用社放贷需要抵押,农民很难贷到款,造成了生产性信贷资源和消费性信贷资源的不足,他们只能依靠自身和亲朋好友来筹集生产性资金,从而减少用于生活性的消费支出。为了应对消费性信贷资源的欠缺,农民往往会选择储蓄来应付像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盖房婚嫁或者防灾、防病、防老等支出,造成消费现金的紧缺,抑制了消费。供给因素产业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产业结构对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首先以工业品质量结构和品种结构为主体的工业品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如在家电销售过程中,居民对价格高但能耗低的产品的购买兴趣明显低于低档家电;在装修房屋时也是从价格方面考虑多而不是遵循质量优先原则。其次农业结构对农村消费市场有制约作用。在陕南,近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他们主要依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养成了自给自足性质的实物消费习惯,在粮食和蔬菜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在城市蓬勃发展的餐饮业到农村基本没有市场。基础设施不足制约居民消费需求。基础设施作为农村消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还会限制农民收入的提高。目前,陕南农村仍存在交通不便利、通信无网络、电力无保障、电视信号差、农田水利灌溉不到位等影响消费市场的基础建设问题,居民消费尚未脱离“大额消费走县城、日用百货到集镇、零星用品赶大集”的状态。为了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现状,在缺乏国家财政支持的前提下,农民只能通过压缩消费支出来筹集财力和物力,对信息商品、家电、农用机械的消费需求受到限制。流通设施供给不足制约居民的消费需求。在陕南农村,由于流通设施欠缺,企业无法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物流配送,许多新产品在偏远的农村市场根本就找不到,使得消费者就是有钱也无法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农民的农产品也无法顺利运送到城市的市场上去变卖,从而削弱了他们的购买力。消费观念落后传统的风俗习惯支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也影响着他们的消费决策方式,有些甚至演变成消费习俗,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陕南农村居民受传统文化影响,比较重视房产和婚丧嫁娶、添丁满月以及节庆消费,形成了多年积累一次性集中消费的特点。许多农民在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上省吃俭用,但在婚丧嫁娶等方面却不惜重金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修房看风水,修坟墓讲气派,造成了居民消费支出的配置不合理和消费结构畸形发展。
拓展陕南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陕南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其区域和资源优势,以发展生态旅游业、土特产、绿色食品和中药材生产等加工工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大幅度提高农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⑤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的合理流动。要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并通过“雨露计划”等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工资水平[9]。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产出效率。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减少土地的经营成本。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既要增加农业机械的总量,又要加强教育培训以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和应用水平,使农民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科技务农水平,增强他们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等现代化农业,降低土地污染,提高产业化水平,保持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稳定增长。改善农村市场的消费环境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具有一定影响的制约因素,一般分为自然消费环境和社会消费环境两方面。加强自然消费环境保护。陕南的自然消费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受工业污染的威胁。秦岭、巴山山地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来自山泉和溪流,受季节影响较大,备受干旱和洪涝的困扰,汉江河谷盆地水资源也不同程度受到工业和生活排污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频繁的洪涝灾害使可用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呈下降趋势,空气质量也呈下降趋势,需要加强保护意识。加大财政投入,搞好农村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是制约陕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与消费环境硬件设施的改善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步骤。因此要加强政府支持力度[10],要积极推动“以农补工”阶段向“以工养农”阶段转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公共财政在促进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网络通讯和水电煤气等综合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完善农村通讯网络,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用水、用电供应,为人们使用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电脑、手机、小轿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创造条件。加快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体系。目前,我国农村供销社的流通功能已经基本丧失。为加快陕南农村消费市场的形成,政府应从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方面给予扶持,以规模较大的集镇为中心,大力发展连锁超市和专卖店,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高农村市场的商品质量和数量,有效改善流通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信贷和保险体系。有效消费需求的形成需具备2个基本条件,即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如果消费者有购买能力,但没有购买欲望,也不能实现有效消费。因此,要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国家财政对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使农村居民敢于和愿意消费。完善陕南农村金融体系,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来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农倾斜力度,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产品的增值。建立农业生产预警和保险机制,增强农民抗御农业风险的能力,利用市场保险机制来分担农业、农村、农民的大部分风险,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确保农民增收。加强消费引导,鼓励并带动消费需求追求长期效用的最大化是合理消费行为的本质特征。消费者应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获得最大的消费需求满足,如果只看到眼前利益,进行挥霍、浪费,或者只考虑未来,把储蓄作为唯一的目标,都不符合这一标准。提高劳动力素质。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程度差距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西奥多•舒尔茨认为“改进穷人的福利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量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11]。因此,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3加强宣传引导。思想观念支配人的经济行为,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总会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渠道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加强消费观念的引导,是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改善农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政府应通过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相关公共政策的出台,从宏观上约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然后通过必要的经济手段,诸如价格、税收、补贴等措施倡导科学消费方式,并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村居民培育现代消费理念,拓展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并带动消费需求。国内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内需是根本动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要在实施“万村千乡”工程中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挖掘农村市场新的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继续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鼓励社会投资用于发展教育、旅游、现代物流等刺激消费的领域,发挥陕南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
大庆石油管理局《二次创业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开拓市场作为二次创业的一项战略任务纳入其中,其“六种发展观”、“四个开拓”为企业拓宽市场经营理念指明了方向,这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那么如何在市场拓展战略上求得创新呢?
一、以《纲要》为指导,提高拓展市场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入,来自油田的活源锐减,企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职工的利益相应地也受到严峻考验,是固步自封、缩手缩脚,还是拓展思路、勇于实践、敢于“亮剑”,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大力实施拓展市场经营战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油田市场的日益萎缩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基建企业普遍“吃不饱”,企业生存发展步履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三种意识,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一是树立“慢进则退,不进则亡”的市场危机意识。油田产能任务量逐年锐减,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生产经营难度大是目前整个基建市场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闯出去求生存、求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拚搏中,剖析总结自身优势和劣势,强化形势、目标及任务意识,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树立“着眼长远,先予后取”的市场培育意识。在市场开发上,要靠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赢得信誉,在站稳脚跟的基础上,再扩大规模和效益,稳固与用户的合作关系。三是树立以诚相待,合作双赢的市场公关意识。市场拓展困难重重,要敢闯,也要学会“借脑、借势”搭船出海。近年来,我们坚持“近联强企”,“合作双赢”,逐渐提升企业知名度,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为独自闯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大力实施拓展市场经营战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基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形势紧迫、任务艰巨。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在打造产业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就是要寻求市场机遇树立六种发展观念。一是树立依托油田,不依赖油田求发展的观念;二是树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求发展的观念;三是树立市场份额与效益并重的发展观念;四是树立靠比较优势求发展的观念;五是树立以合作促发展的观念;六是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只在这样,才能打造我们的“旗舰”,发挥基建企业的产业优势,让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和更多的产品“走出去”,在更广阔的市场天地中寻求商机,实现更大的发展。
(三)大力实施拓展市场经营战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实现建设集团的“十一五”规划目标,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还需要发扬真抓实干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力实施拓展市场经营战略,放宽眼界,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全方位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打造品牌,壮大实力,同时学习并创新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以综合实力确保企业可持续稳步发展,保证二次创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以《纲要》为指导,在市场中注重品牌塑造
《纲要》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优质服务就是效益”、“质量就是市场”、“保证工期就是诚信”等新理念,为打造企业品牌,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一)要在提升市场开发的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
无论你开发市场有多大,必须把提高项目收益、提升开发水平摆在突出位置。在市场开发中,要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避免只求速度不重视效益的倾向。要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评估,每个项目在投标前都要进行反复论证和测算,不能盲目地“扩大战果”,确保市场开发与效益同步增长。要发挥优势,进一步参与高端市场竞争,要全力争取那些利润丰厚、影响力大的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促进效益水平和企业知名度的不断提升。
(二)要在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能力上下功夫
产品和服务整体档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是我们当前市场开发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市场开发中的难点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通过一些核心技术,增强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能力。其次要做到优质服务。细节决定成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其他条件对等的情况下,决定胜负的往往都是一些细节。要建立用户回访制度,诚心诚意征求意见,及时反馈用户信息。就我厂而言,始终把产品售后服务工作,当作市场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三到位”即在产品安装过程中、安装投产时、产品试运行三个阶段服务到位,使企业在用户和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产品和服务竞争能力的提升。
(三)要在品牌的培育和塑造上下功夫
品牌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市场竞争也是企业的产品品牌的竞争。因此,要牢固树立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制胜的市场经营理念,着力培育和打造知名品牌。要把大庆厚重的文化底蕴融入到品牌建设中去。要转变过去那种“只重效益,不重品牌”的思想方式,努力打造精品名牌。要加强品牌宣传,充分利用媒体、网络优势,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转贴于
三、以《纲要》为指导,强化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企业市场拓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一系列与市场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这是“走出去”的“加速器”。为此,在市场拓展中,必须要加强市场开发机制和队伍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拓展环境,为企业市场拓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在市场拓展中要加强机制建设
市场开发靠的是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没有一套好的机制做保障,开拓市场就是一句空话。具体地说:一是要结合自身企业外拓市场的实际,制定完善鼓励市场拓展的配套激励机制。按年初制定的目标,把指标分解、责任落实到人。二是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特别是建成建设集团与公司及各厂之间的比较健全完善市场开发网络,实现市场信息、营销渠道、区域市场服务资源的共享。三是要建立对外合作机制。通过对外合作,“近联强企”,提高竞争力。
(二)要培养打造素质过硬的市场拓展人才队伍
企业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按照《纲要》的要求,企业发展必须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着力在外拓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我们先后在全厂范围内公开对市场开发人员进行竞聘,实行竞争上岗,对市场开发岗位进行了分工,由3名业务能力强,具有一定理论实际经验的同志调整到外部开发队伍,销售产品遍布14全国个省市,2007年全年外部承揽工作量达到1.97亿元,打开了工作局面,见到了一定成效。我们把熟悉法律,通晓商务、材料知识,掌握一定专业技术,会预算、懂管理的专才组合在一起,专门成立投标小组,参与市场竞争,从市场运作效果看,这些措施是可行的、是正确的,效果非常明显。
一、营销战略的最终目标是顾客资产最大化
在很难靠技术、渠道等某一方面取得长久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实现它们的目标以及如何制定它们的营销战略呢?随着1996年Robert C. Blattberg&Deighton提出顾客资产的概念,通过学者的研究和企业的实践,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士认识到顾客资产最大化才是企业营销战略的最终目标。通过与顾客良好关系的维持,保持顾客忠诚,创造顾客的终生价值,应该是企业能保持发展和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最佳途径。企业的营销体系也由单纯的交易营销转变为与顾客保持长久良好关系的关系营销。
什么是顾客资产?19世纪80年代Phillip.Kotle:就提出了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livered Value)最大化策略。顾客让渡价值是整体顾客价值(Total Customer Value )和整体顾客成本(Total Customer Cost)之差。整体顾客价值就是顾客从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一系列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和便利性等;整体顾客成本是指顾客为了购买一件产品或服务所耗费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出的货币资金等,整体顾客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当顾客让渡价值最大时,企业便会赢得顾客。
随着关系营销在19世纪90年代的发展,1996年,罗伯特·布拉特伯格(Robert. Blattberg)和约翰·丹顿(John. Dei-ghton )在顾客吸引开支和顾客维系开支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了“顾客资产”(Customer Equity)的概念。根据Blattberg等人的定义。顾客资产是指通过与顾客的良好关系的维持,创造出顾客的终生价值,进而转变成企业或组织能够予以测定并管理的财务性资产。简言之,顾客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的顾客终生价值折现值的总和。所以说,顾客资产就是所有顾客终身价值的总和。换句话说,顾客的价值不仅是顾客当前的盈利能力,也包括企业将从顾客一生中获得的贡献的折现净值,把企业所有顾客的这些价值加总起来,称之为顾客资产。顾客资产之所以称之为资产,是由于它符合有关资产的定义,即: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表现为财产、债券和各种权利以及知识形态的经济资源。
Rush , Zeithaml&Lemon研究发现,顾客资产是企业一项新的竞争优势来源,并提出了基于顾客资产的新战略框架.即著名的Rust模型。该模型以顾客资产作为企业战略基础,以顾客为中心,以价值资产、品牌资产和维系资产为驱动,通过顾客价值的测量和计算来决定企业的各项营销决策。价值资产(Value Equity)是对所有顾客而言,购买选择受价值感觉的影响。这种价值感觉主要由产品质量、价格和便利程度所形成。这些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认识、客观的评价和理性的判断。品牌资产((Brand Equity)则表示顾客对品牌主观的和无形的评价,它超越了顾客感觉到的客观价值。顾客对品牌的评价由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战术所主导,受顾客的消费体验及顾客与品牌的关系/联系的影响。维系资产(Retention Equity)是对于重复购买的顾客而言,维系活动和关系培养活动能提高这些顾客再次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机会。这种通过维系活动和关系培养活动而获得的顾客资产称为维系资产。
由于顾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战略越来越以顾客资产最大化为导向。这就要求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及营销行为架构从产品、业务为核心转向以顾客资产为核心。顾客不仅具有稀缺性,而且具有价值性,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此时的顾客已不仅仅是企业的资源,而且,准确地说,是企业的一种资产,一种可以经营管理的
二、顾客资产最大化下的营销战略
传统的基于产品的营销目标下,企业营销战略主要是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战略)、市场拓展战略、市场竞争战略以及整体产品视角下的品牌战略。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战略)是基于产品的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市场拓展战略是基于产品角度的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多角化开发;市场竞争战略是从产品角度进行竞争,采取产品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聚焦战略;品牌战略更是在整体产品视角下,从产品差别化或提高产品竞争优势的角度进行,采取品牌组合、品牌延伸等战略。
而基于顾客的营销目标下,企业营销战略不仅有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战略)、市场拓展战略和市场竞争战略,更体现了顾客导向和动态竞争环境的要求,而且品牌战略是基于品牌资产视角下的,并增加了顾客战略的全新内容。这时的营销战略已经与传统的营销战略有了较大的区别,即使相同的战略,由于角度的转变,内容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战略),在顾客资产的视角下,已经转变为识别、区分和寻找对企业具有较高生命周期价值的高质量顾客,并通过与企业的互动,提高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在顾客资产的视角下的市场拓展战略已经转变为更多的着眼于顾客忠诚度的加强和生命周期的拓展,即顾客资产边际效益的提高;在顾客资产的前提下的市场竞争战略的唯一目的是顾客可感知的让渡价值最大化;品牌战略在顾客资产的视角下重点已经从产品转移到了品牌资产方面,对品牌的投资已经着眼于创造顾客价值而不是产品差别化或提高产品竟争优势,品牌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资源投资;作为新增加的顾客战略,它的主要内容是:顾客生命周期管理、顾客数据库的有效利用、顾客价值的准确计算和新顾客获得、顾客维持、老顾客追加销售的最佳组合。它的目的是通过财务上的评价分析以及顾客数据的运用,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追求顾客终身价值的最大化。
三、营销战略各模块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营销战略各模块之间是以产品为基础、通过品牌实现的(图1),而基于顾客资产最大化的营销战略(图2).顾客因素是最重要的且贯穿整个战略的始终。在经营理念上,始终树立与顾客合作、共赢的思想;在业务流程上,每个营销决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以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为宗旨,充分考虑顾客需求的满足、顾客价值的挖掘、顾客关系的维持;在组织结构上,实行全员营销,每个部门都了解顾客、熟悉顾客;在营销过程中,重视顾客服务,创造和发展有价值顾客,培养和激发顾客的情感关系,建立顾客信任和顾客忠诚。
四、营销战略的执行
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战略规划,是基于产品来进行的,在企业所负有的使命基础上,以战略业务单位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其主要内容如下:确定战略业务单位、为每个战略单位安排资源、计划和发展新战略单位、企业战略行为绩效的衡量和评价。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战略至少会产生以下一些局限:在对产品进行资源投人的前提是该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且不说在产品为中心的企业战略中会不知不觉地忽略顾客的需求。如果能够达到这些要求,企业就要有两个关键点必须把握,即顾客和产品,由此企业不得不在这两个关键点中疲于奔命;决策可能会被一些表面的现象误导,也许有些投资可能会为公司未来带来隐患但是在当年却是受益的,这就容易造成公司战略绩效的衡量和评价的近视症;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战略计划中,所有的判断指标都市围绕产品的,通过对于产品的指标进行评价而做出决策并实施的。但是产品的指标反映的是过去的状况,是历史指标,对未来的预期性不足;产品组合管理中仅用少量几个关键因素解释业务绩效,往往会产生一些偏差,产品组合管理的分类中并没有对不同种类的业务和所处环境加以有效的区分。而顾客资产组合管理的主体顾客资产作为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的联结点,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在以顾客资产为核心的企业战略实施计划的步骤如下:
1.确认顾客资产并建立一个完整的以顾客资产为核心的结构,即从顾客和公司的关系如满意、信任等方面来分析公司的顾客资产。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48-02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全球化布局与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深化,以服务外包为核心的现代新兴服务贸易正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其中以IT为核心的国际软件外包尤为明显。但软件公司寻求外包服务的道路并不容易,如何进行战略分析与选择,是成败的关键。
大型企业常根据企业的层次结构将战略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公司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小企业的战略层次结构则可以灵活一些,当只经营一项主营业务时,公司战略与业务战略可以合并。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通常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与评价、战略实施与控制几个阶段。随着市场与环境的变化,企业还需要适时重新思考自己的战略定位与选择。中国目前软件业中小企业占绝对多数,研究中小企业的软件外包战略,可以为同行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拟就小型软件企业寻求外包服务发展策略作粗浅探讨,并以一家小型软件企业的实践为例,分析企业的战略选择与战略实施。
二、某软件公司的概况
该软件公司是一家小型美资企业,总部坐落在美国加州,2003年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当时拥有员工近30人,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软件研制与销售。2004年底公司吸收风险投资,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于2004年底至2008年底间作出三次重要的战略选择:尝试软件外包服务;找准在外包细分市场中的公司的定位;通过企业并购做大做强。
在战略实施上,该公司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实现了三次战略选择的目标。(1)2005年初组建外包服务项目团队,尝试承接关联企业的软件产品研发外包任务;(2)自2005年底开始与微软公司合作,为欧美市场数百家企业提供MBS Axapta/AX ERP软件系统的定制化外包服务,成为微软公司的金牌合作伙伴;(3)于2009年初完成对同业中的一家业绩优秀的公司的收购,增强企业的ERP实施和市场开发的能力,完成了年收入超过1 000万美元的业务发展目标,并成为微软公司的金牌合作伙伴的前1%强。
三、战略选择评析
1.放弃自有软件,选择软件服务外包作为公司的发展方向,走对了第一步。自主产权的软件产品往往是软件企业发展的功臣,而不会被轻易放弃。但是从战略分析的角度来看,软件产品市场有其生命周期(包括开发、成长、扩张、成熟饱和、衰退五个阶段),基于产品的经营业务会从明星或问题业务,转变为现金牛业务和瘦狗业务,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战略分析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该软件公司原有的供应链管理软件产品无法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沦为瘦狗业务。为了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该公司选择软件外包服务发展方向,通过承接关联公司的软件研发项目进行尝试,在人才、技术、过程管理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为公司的后续发展开了个好头。
2.选对了外包服务的细分市场。小型软件企业因其资源与能力的限制,宜采用重点集中战略,选取合适的市场细分空间:一方面自己有能力进入这个细分市场,另一方面这个细分市场中获利的空间足够大,可以支持企业的后续发展。
该公司分析了管理软件市场的特点:需求方的企业数量众多,这些企业往往有定制化需求;供应方的企业数量也很多,但向全球进行市场推广的供应商较少;管理软件的实施服务成本较高,主流供应商通常借助合作伙伴来实施或定制化这类软件产品。因该公司在前几年公司已经积累起管理软件的研发能力,可以进入管理软件外包服务细分市场。
3.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有个清醒的认识,找准了市场定位,选对了战略合作伙伴。该公司的第一笔软件外包业务虽能获利,但缺少长期发展的潜力。基于对企业内外环境的清醒的认识,该公司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努力成为微软公司MBS合作伙伴中的强者。
该公司当时面临的外部有利因素主要有:(1)微软ERP服务于中小企业,市场容量大,成本较SAP和Oracle ERP低,全球化推广速度较快。(2)微软ERP系统的实施与定制化服务由其合作伙伴完成,微软公司可以提供相关培训与认证服务和技术支持。
该公司当时面临的内部条件主要有:(1)是小公司,现有人员以技术见长,可以成为大厂商的合作伙伴,承担软件外包的技术性工作。(2)跨国公司的地缘优势,有利于寻找市场机会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3)公司的软件质量管理水平,远高于一般的ERP咨询公司。
4.企业并购是迅速扩张之路。企业并购按其业务相关性分为不相关并购和相关并购。相关并购可以分为纵向并购与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是指企业在同一产业链中不同环节拓展业务经营范围;横向并购将同业竞争对手转为企业内部力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软件外包企业中,为了做大做强,企业并购案较为常见。
该软件公司选择并购业内绩优企业,是后向一体化并购。该公司凭借自身较强的技术实力,取代了被并购方的离岸定制化外包服务团队;并购后,该企业吸纳了20多名被并购企业在美国的ERP顾问和项目经理,成功进入ERP实施领域,可以提供更有含金量的ERP系统实施与咨询服务,同时也可以挖掘到更多业务机会。
四、战略实施评析
好的战略规划和选择,如果在实施中处理不当,仍然不能实现原有的战略意图。如果战略规划有误,但战略实施能力强,并能及时加以调整,也可以弥补战略规划的不足。
1.将战略目标进行分阶段细化。第一步:获取MBS合作伙伴的资质,争取MBS Axapta定制化项目。第二步:壮大项目团队,通过高质量地完成更多项目,做大做强,争取成为微软公司的金牌合作伙伴。
2.做好企业资源规划与配置。人力资源是软件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企业资源规划与配置,必要时需要调整组织结构与领导班子。该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1)建立骨干团队,先期脱产培训并通过考试为公司取得了MBS合作伙伴的资质。(2)在美国本土发展营销与项目管理力量。(3)逐步完成原有人员的技术转型,分批转移到MBS定制化项目组。(4)裁汰不合适的管理人员。
软件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该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系列举措,从三个方面来促成外包战略的实施,一是在技术方面,有利于迅速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外包项目团队。二是在市场方面,保障了外包企业两头在外的基本需要。 三是对企业高管层人员的大胆聘退,体现了公司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实施外包战略的决心。
3.在市场拓展方面,选好市场切入方式。软件外包企业在国际市场拓展上,需要结合内部条件和市场机会,选好进入市场的方式。初期一般会有如下几种选择:(1)凭自身实力接单,积累项目经验。(2)通过收购快速进入新的市场。(3)与外商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在发展阶段一般会有如下几种选择:(1)通过并购快速扩张现有规模。(2)与国际厂商结为战略合作伙伴。(3)直接海外创业。
该公司较为充分地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源优势,在市场拓展方面综合运用积累经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企业并购等方式,逐步取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4.技术部门负责做好项目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和工期管理工作。该公司在项目工期管理方面主要措施有:(1)做好项目的范围管理,对较大的项目的范围界定与工时估算,由在岸与离岸团队合作完成。(2)重视需求变更管理,以降低项目的商务风险。(3)建立timesheet系统,为项目工时管理与成本管理及时提供信息。
质量管理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1)制定了适合MBS项目各阶段的过程标准。(2)成立独立的测试团队。(3)做好缺陷预防工作。(4)不寻求ISO9001认证或CMMI的评估。
该公司在项目管理中的举措符合实际需要。因为该公司在前几年承接的多数是以固定总价方式发包的定制化项目,利润较薄,加强项目管理对于公司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该公司可以承接到以时间与物料耗费方式发包的实施项目后,成本压力会有所下降。
为赢得客户的信任,外包企业需要具备相应的资格证书。许多软件企业通过ISO9001认证或CMMI评估来证明企业的软件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水平和能力。该公司通过员工取得的MBS AX系列业务与技术考试的证书,证明了公司具备承包这类项目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因为该公司已经建立起较为合适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小企业,不刻意花费资金去取得ISO9001认证或通过CMMI评估,这种决策是务实的。
五、结束语
本文中的案例公司有两个特点是大家不易模仿的:一是在业务拓展或战略转型时有能力吸收到风险投资;二是跨国公司,在市场拓展能力与机会方面有特殊优势。
有两点值得大家借鉴:单纯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定处于有利位置,企业需要进行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分析,决定其战略选择;在外包服务中如果只是单纯承接业务领域分散的软件服务外包单子,不如依托主流厂商或主流产品走外包合作伙伴的道路,更容易形成企业专业化外包服务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银厂.基于钻石模型的国际软件产业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软科学,2010,(4):15-19.
【关键词】深圳客源市场拓展
一、深圳入境旅游市场总体形势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深圳已从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城市和中国首座“国际花园城市”,不仅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奇迹。昔日旅游资源匮乏、旅游业基础薄弱的边陲小镇,如今一跃成为一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由表一可知,目前深圳旅游业无论是在旅游接待规模还是在旅游收入等方面,在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深圳入境旅游市场的总体特点
据抽样调查表明,深圳2005年入境旅游市场总体特点如下:
1、近九成海外游客为香港同胞
2005年来深海外游客中,香港同胞占86%,台湾和澳门游客比例也分别小幅度升至5.8%和0.8%。来深外国入境游客占总体入境游客的7.4%。亚洲仍然是入境外国游客的最大客源市场,其比例为60.7%。
2、海外游客以散客为主
2005年来深海外游客中,团队游客占3.2%,散客占96.8%。
3、入境海外游客以回头客为主
2005年大部分入境游客是多次来深,来深次数在4次以上的入境游客占90.9%,特别是香港游客,96.2%来深的次数在4次以上。入境游客来深圳期间,大多数(79.5%)入境游客在罗湖区停留消费,在福田区停留消费的超过三成(31.3%),而在南山、盐田、宝安、龙岗等区停留消费的游客则较少,分别为9.3%、1.1%、5.8%和4.0%。
4、旅游消费以外国游客最高
2005年入境旅游者人均天花费为637.53元,其中,外国入境游客的人均天花费最高,为1268.32元;其次是澳门游客,为1153.84元;台湾游客869.35元;香港游客最低,为518.08元。与2004年相比,澳门和台湾游客的人均天花费分别增长16.8%和12.9%;外国和香港游客的人均天花费分别增长9.8%和4.8%。
5、外国游客以在宾馆饭店住宿为主
调查显示,私人住所和宾馆/饭店是入境旅游者在深的两大主要住宿场所,有56.50%入境旅游者选择私人住所,37.92%选择宾馆/饭店,其它占5.58%。不同客源地的入境旅游者在住宿设施选择上差异甚大。对于多次来深圳且停留时间相对较长的香港游客来说,选择在私人住所过夜已是十分普遍。香港游客在私人住所过夜的比例占69.56%,在宾馆/饭店过夜比例只有25.47%。相反,外国游客和澳门游客选择宾馆/饭店的比例占到近八成。
三、入境海外客源市场分析
1、入境海外客源地分析
2005年,深圳海外客源市场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按五大洲分,总体特点是:亚洲市场稳居第一、北美市场迅速增长、欧洲市场略有回升。外国客源市场中,排在外国客源市场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英国、泰国。
2、入境海外客源结构分析
(1)性别结构。2005年入境游客中,男性游客占58.7%,女性游客占41.3%;出游形式结构中,团队占3.2%,散客占96.8%。在团队游客中,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在散客中,男性占80%,女性占20%。
(2)年龄结构。入境游客的年龄以35-44岁年龄段为主,占46.0%,45-64岁年龄段所占21.1%,而25-34岁年龄段则显著上升5.8个百分点,占到26.4%。
(3)职业结构。2005年来深入境游客的职业构成中,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贸人员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22.3%、18.8%和17.7%。其次是家庭妇女(10.3%)、服务员/推销员(7.8%)、技工/工人(6.3%)。与去年相比,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退休人员分别增加了1.7个、1.6个和1.7个百分点。
(4)旅游目的结构。2005年团体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比较集中,63.6%是为休闲/游览/度假,为探亲访友和商务的分别只有10%左右。这与散客的旅游目的分布截然不同,散客中36.7%是为休闲/游览/度假,29.3%和25.0%是为探亲访友和商务,相对而言,散客的旅游目的较为分散,呈现多元化。
四、入境海外客源市场预测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深圳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可以说是利大于弊,而且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经济特区,将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花园式、园林式城市,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市。可以预见,深圳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正日益凸现。经回归预测,到2020年深圳入境游客总量将达到8392.4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0.46%;到2020年深圳接待海外过夜游客总量将达到1424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6.62%。
近年来,由于深圳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高档旅游产品的不断涌现,来深游客增长迅速。随着深圳西部通道的开通、香港迪斯尼的开业,以及《CEPA》协议的签署对深圳入境旅游带来巨大延伸客源的影响,2020年的预测数据估计还会提前实现。
五、入境海外客源市场拓展分析
1、入境海外客源市场拓展方针与战略重点
树立深圳旅游整体形象,确定完善品牌定位,加快在海外客源市场包装推广力度;利用港澳作为海外重点促销招商基地,吸引访港澳的各国旅游者来深旅游,并利用港澳现有国际旅游品牌和成熟的营销体系,使深港、深澳旅游产品在国际客源市场上捆绑销售,并重点推荐一些含金量高的旅游产品,如会展旅游、海滨度假游等;稳定东南亚市场和日本市场,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和独联体市场;以“144小时便利措施”为基础,加强与广州、珠海、中山等珠三角旅游城市的联动,以“珠三角大旅游圈”的整体形象向国际市场进行联合促销,以期形成珠三角旅游城市一体化的国际品牌;积极申请增加免签国数量,延长免签期限,方便境外旅客进出深圳。
2、入境旅游主要目标客源市场及拓展策略
通过拍卖、转让和MBO等多种形式的转制之后,我国饭店企业从产权角度提升饭店绩效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接下来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通过连锁化提升产权已经明晰了的单体饭店的绩效,进而提高行业整体绩效。长期以来,单体饭店一直是我国饭店业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一个简单的事实是,通过多种形式构建饭店(集团)公司与饭店联合体,适当提高行业集中度,将有助于饭店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因此,如何根据单体饭店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连锁经营模式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资源基础理论(theResource-basedView简称RBV)出发,剖析饭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依据资源与能力的差异,对单体饭店进行分类,然后分析各类连锁经营模式资源与能力供给情况,探讨如何在保持单体饭店产权独立的前提下找到理想的连锁经营模式。
一、基于资源观点的组织发展策略
1990年以前,组织战略以“外部分析”为导向,即以关注组织外部的机会与威胁为主,其目的在于为产品寻求最佳定位。1990年后,战略导向已经转为“内部分析”,即以关注组织内部的资源与能力为主。Aaker(1989)指出组织的长期竞争优势与绩效的基础是存在于组织内部的“资源”与“能力”。同样,Wemerfelt(1984)的研究提出,“资源”和“产品”就好比是一个铜板的正反两面,大部分产品的完成必须以资源的投入及服务为基础,组织应由决策取向转变到以“资源”替代“产品”的思考角度进行战略决策,从资源的角度来进行战略决策对组织更加有益,特别是针对组织的成长。这种理论即被称为“资源基础理论”。
单体饭店连锁化经营模式的战略选择: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当组织拥有独特性的资源时,可利用这些资源形成竞争优势,或是吸引其他组织与其进行合作,确立下游组织对其的依赖,因此资源对于组织而言具有相当的重要性。Hofer和Schendel(1978)认为组织资源包括5个类别,分别为:财务资源、实体资源(有形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组织资源。Markides和Willamson(1994)则将资源分为顾客资产、渠道资产、投入资产、程序资产以及市场知识资产等5类。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学者将资源分为6个以上的类型,如Grant(1991)将资源分为财务、实体、人力、科技、声誉和组织等。Hunt(1997)提出有7类资源,即(1)财务资源:现金的保留及财务市场的评价;(2)实体资源:厂房、原料和设备等;(3)合法性资源:品牌、商标和特权等;(4)人力资源:员工个人的技术与知识;(5)组织资源:能力、控制和文化;(6)信息资源:有关消费者、竞争者与科学技术的知识;(7)关系性资源:与竞争者、供应商及顾客间的关系建立。
组织若要获取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不仅要考虑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更要思考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能力。Prahalad和Hamel(1990)提出,组织必须拥有核心能力,才能利用资源并创造出“核心产品”,组织必须认识到核心能力是组织最主要的资源。有学者指出能力包括两大类,包括职能性能力:如生产、营销、财务、人事和研发;以及战略性能力:包括垂直整合、多元化、国际化等能力。能力对组织而言,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要件。Collis(1991)将能力分为3大类,包括(1)核心能力,是组织不可或缺的资源,是相对于竞争者的组织专门科技资源、互补性资源或者组织习性;(2)组织能力:是指运用管理能力改善公司效率与效能的能力,如鼓励创新、集体学习、信息与科技的转移能力等;(3)管理传统:是为组织选择战略时的限制,包括有形资产(如土地、组织、设备等)和无形资源(如领导风格、文化以及历史等)。此外,Hamel(1994)也提出核心能力为衡量资源基础的指标,其将核心能力分为3大类,分别是(1)市场进入能力:如品牌管理、营销与销售、配销与后勤保障、售后服务等;(2)整合性能力:如质量保证、生产周期管理和即时生产等;(3)职能性能力:指有助于组织发明具有独特性产品或服务的技能。
综上所述,资源基础观点认为组织所拥有的持续性竞争优势,是通过组织内部资源与能力的积累、培养而形成。而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对于资源与能力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但大多数研究者都将实体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无形资产、科技资产以及各种不同的能力作为组织生存发展以及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饭店企业关键成功因素之剖析
1.饭店企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对于关键成功因素,已有的文献上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与定义。在早期的文献中,关键成功因素也被称为“限制因子”、“战略变量”以及“关键变量”等。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界直到1979年才将此概念明确下来。Boynton(1984)认为关键成功因素是指组织在特定的产业中,欲获得良好的绩效或者成功,所必须给予特别且持续注意的一些事情,包含目前及未来影响组织营运活动的成功的因子。Aaker(1989)认为这些因子就是“竞争能力”或“资产”。Ansoff(1984)、Hofer&Shendel(1987)、Hill&Jones(1989)、Crag&Grant(1993)以及Sharon(1994)等都主张关键成功因素是一种资源或能力。
对于饭店企业关键成功因素,国外研究者已经有了不少的探索,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饭店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同样可以分为“资源”和“能力”两大类。因此,本文将饭店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定义为:饭店经营者在该产业中要能维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达到自我设定的长期营运目标所必须具备的竞争能力或资源。
国内外学者对饭店企业关键成功要素的研究,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类(见表1):
饭店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应培育和拥有相应的关键成功因素,也即它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源与能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饭店业的实际,本文提出9类最为关键的能力与资源作为饭店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见表2):
2.基于关键成功因素的单体饭店分类
当前,我国有部分单体饭店拥有的能力与资源相对全面,因而能在独立运营的状态下仍然保持较高的绩效产出。但是,即使同处一个市场环境,我们同样也能发现大量绩效低下的单体饭店。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看,这些单体饭店的绩效低下是因为或多或少缺乏关键成功因素,也就是缺乏部分重要的资源与能力。例如品牌资源、财务资源、营销能力、优质服务提供能力等。根据资源与能力上的差异,本文将我国目前经营绩效低下的单体饭店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见表3):
类型Ⅰ,全面短缺型。此类单体饭店在高级管理人才、财务资源、品牌与声誉、内部管理以及营销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足。
类型Ⅱ,人力资源与管理能力短缺型。此类单体饭店通常由房地产商或有实力的业主投资建造,财务实力较为雄厚,一般拥有优越经营条件(规模、地点、市场等),但高级人才资源与专业管理能力缺乏,这也进而影响到了品牌、市场开拓、成本控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
类型Ⅲ,品牌与营销能力不足型。此类单体饭店内部管理制度较为成熟规范,管理人才有较为充足的储备,人才专业性较高,自身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但缺乏品牌与声誉方面的支持,也缺乏市场推广和开拓方面的强大能力。这类单体饭店往往拥有较好的本地、国内客源市场基础,但缺乏国际客源,经济效益难以大幅提升。
类型Ⅳ,财务与客户资源匮乏型。此类单体饭店自身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运营管理体系,有一定的管理人才储备,但缺乏品牌与声誉方面的支持,财务资源较为匮乏,不足以支持其购买管理合同或者特许经营权,同时也缺乏适合其档次定位的客户资源。
以上4类单体饭店都有其资源和能力上的缺陷。要提高其绩效,有必要引入一定的连锁经营模式,从外部吸收所缺资源与能力,以提高饭店运作成功的可能性。
三、饭店连锁经营模式的特征分析
1.饭店连锁经营模式的类型
饭店连锁经营模式按其形态可以分为7种(见表4):
“直营连锁”和“收购兼并”这两种模式都将导致单体饭店所有权的转移,进而丧失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对于这两种经营模式本文不予讨论。事实上,从当前国际和国内饭店联号的扩张态势来看,运用直营和收购既有饭店产权的方式也已经逐渐减少,主要的扩张方式集中在租赁、管理合同、特许加盟以及饭店联合体等形式上。因此,对于绩效不良的单体饭店来说,要在保持产权独立的前提下采取连锁经营模式,主要可通过“租赁连锁”、“委托管理经营”、“特许加盟”和“饭店联合体连锁”4种形式来实现。
2.各种连锁经营模式所供给的资源与能力分析
“租赁连锁”、“委托管理经营”、“特许加盟”和“饭店联合体连锁”4种连锁经营模式有其各自的特点,在资源与能力的供给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租赁连锁经营模式下,饭店联号可凭借自身的客户网络资源、高级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以及品牌和声誉等无形资源为单体饭店注入活力,同时饭店联号也将凭借自身强大的营销与市场拓展能力、标准化运作体系、技术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人才培养能力为单体饭店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管理合同是由饭店联号和业主两方签订的一个法律合同,其中饭店联号负有运营和管理饭店业务的责任;而业主则不做经营决策,但承担筹集运营资本、营业费用以及偿还贷款的责任(Gee,1990)。典型的管理合同服务如下(见表5):
由此可见,通过管理合同的形式开展委托管理经营,饭店联号可向饭店输出高级人力资源、客户网络资源以及品牌和声誉等无形资源,同时其强大的营销与市场拓展能力、标准化运作体系、技术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人才培养能力将大大提高单体饭店成功的可能性。
特许加盟,本质上是饭店联号(授予方)和饭店业主(受许方)之间的一种协议。根据协议,饭店联号允许饭店业主使用联号的名号和服务;作为回报,饭店业主向饭店联号支付特许经营费和使用费(Gee,1990)。在签署特许协议之后,业主有权使用饭店联号的设计、系统、程序以及最重要的全球预订系统和联号广告、促销以及采购项目等。因此,运用特许加盟连锁模式,饭店联号可向饭店输出客户网络资源以及品牌和声誉等无形资源,同时为其提供强大的营销与市场拓展方面的支持、标准化运作体系、成本控制能力和技术能力,这无疑也将极大的弥补单体饭店原有资源和能力的不足。
饭店联合体是多个独立饭店的自愿联合(Housden,1984),其成员饭店通过联合体可以获得单体饭店无法取得的重要资源(例如预定网络)。如世界一流饭店组织、世界小型豪华饭店组织、UTELL等。饭店联合体并不真正拥有下属饭店,也没有管理饭店的责任,不能要求成员饭店按照统一的管理模式运营(戴维奇,2002)。饭店联合体成员可以保留自己的品牌,由业主按照自身的意愿管理饭店,同时参与联合体的一系列支持性活动(如联合促销、培训等)。饭店联合体的中心任务是进行整体营销,增加成员饭店的收入(戴维奇,2002)。由此可见,饭店联合体主要向单体饭店提供客户网络资源以及品牌和声誉等无形资源,同时也输出营销与市场拓展能力和技术能力。
四、单体饭店类型与各种连锁经营模式的匹配
单体饭店加入饭店联号或者饭店联合体,与其形成连锁化经营,已经成为单体饭店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借助饭店联号和饭店联合体的整体力量,单体饭店可获得必要的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并开拓市场、争取新客源,学习更多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方法,提升饭店内部运营与管理能力,提高对客服务技术与服务水平。因此,连锁经营模式对于单体饭店发展的意义重大。根据饭店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不同连锁经营模式所供给的资源与能力的分析,本文提出一个单体饭店与连锁化经营模式匹配模型(见图1):
类型Ⅰ的单体饭店,可选择租赁连锁经营模式,即业主可将饭店出租给专业饭店联号开展经营,获取租金。
类型Ⅱ的单体饭店,则可以选择委托管理经营模式,即通过与饭店联号签订管理合同,在保持所有权的前提下,使用饭店联号品牌,将管理权转移给饭店联号委派的专业管理人员,以管理费和奖金的形式向饭店联号支付费用。
类型Ⅲ的单体饭店,由于自身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人员储备较为充足,但饭店在市场上缺乏品牌影响力,在市场开拓方面,尤其是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存在障碍,因此可使用特许加盟连锁方式。这一方式只需支付饭店联号品牌使用费以及部分销售费用,成本相对较低。此外,这种方式由于没有将管理权让渡给外部的联号公司,投资者对饭店仍可以实施严格的控制。对于管理水平很高的单体饭店来说,这种模式是迅速扩大自身影响的一种有效方式。
类型Ⅳ的单体饭店,其自身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但较为缺乏财务资源,因此选择饭店联合体经营模式更为合适。饭店联合体运作较为简单,提供的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单体饭店所需支付的费用也相对低得多。而且加盟饭店自身的品牌不必发生改变,可以保持较高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Aaker,DavidA.(1989),Managing Asset sand Skills:the Key to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Winter,pp99-106.
2.Boynton,A.C.,&Zmud,R.W.(1984).An assessment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54(8),17-27.
3.Chuck Y.Gee(1990).International Hotels: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By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the AMERICAN HOT EL & MOTEL ASSOCIATION.
4.Collis,D.J.(1991),A Resource-based Analysis of Global Competition:the Case of the Bearings Industr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2,pp49-68.
5.Geller,A.N.(1985)Tracking Success Factors for Hotel Companies.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 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February,76-81.
6.Grant,R.M.(1991).The Resource-based The 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33,No.3,pp114-135.
7.Hofer,C.W.&Schendel,D.E.(1978),Strategy Formulation:Analytical Concepts,West Publishing St.Paul.
8.Hamel,G.(1994),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pp213-240.
9.Hunt,S.D.(1997),Resource-advantage Theory: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Competitive FirmBehavior.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Vol.31,No.1,pp59-77.
10.Markides,C.C.andP.J.Willamson(1994),Related Diversification,Core Competenc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3,pp363-380.
11.Prahalad,C.K.andHamel,G.(1990),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68(3),pp79-91.
12.Wernerfelt,B.(1984),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5(2),pp.171-180.
13.Wernerfelt,B.(1991),The Linkbetween Resource and Typeof Diversification:The ory and Evide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2,pp33-48.
14.余声海.我国观光旅馆业行销策略之研究.中原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1987.
15.巫立宇.台湾国际观光旅馆之关键成功因素分析.国立政治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回顾及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受到广泛关注,理论界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其中也不乏对集群竞争力的研究。纵观现有文献,目前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集中在产业集群竞争力内涵、来源机制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构建上。
1、 产业集群竞争力内涵
从现在学者研究观点来看,目前,产业集群竞争力解释存在着三种观点:一是因素观点,该观点认为各种因素的质量水平决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二是结构观点,该观点强调产业集群的关系导向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由内到外、由低级到高级变化的动态过程。三是动态观点,该观点强调产业集群的功能导向。
纵合上述三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种观点,本文认同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以产业集的各种资产要素(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设施及技术条件等)为基础经济学论文,以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及其层次递进为运行方式,具有对环境的利用和规避能力,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能为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带来实质性功效的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是一个新领域,近年来,虽然许多学者试图在基于定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尽力探讨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模型,但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模型主要有两个,即钻石模型和GEM模型。
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主要是用来评价国家竞争力的,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支持产业表现和企业战略、结构、竞争状况,结合政府与机遇两大变数,得出“钻石模型理论”。“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 (机遇和政府)组成(见图1)。
图1:波特(Porter)的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钻石模型)
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对钻石模型进行了补充,增加了另外几个因素:国内资源、国外资源、机遇和政府,形成了新钻石模型。该模型评价集群竞争力的基本思路是:将焦点集中在产业集团内外部和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上,分析地区生产结构的竞争力,并最终规划为宏观层面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范围的专业化模式。在新钻石模型中,各个因素组成一个相互增强的体系,各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国家要想在某一产业集群取得成功,产业内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和竞争性是不可缺少的论文提纲怎么写。新钻石模型:
图2:改良后钻石模型
GEM模型是由加拿大学者Padmore和GiUson在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修改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他们把前述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六个因素分为三对:因素对Ⅰ―基础,包括资源和设施;因素对Ⅱ―企业,包括供给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公司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因素对Ⅲ―市场,包括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该模型以世界范围的集群竞争标准给六个因素分别打分经济学论文,他们把各个指标分为1到10这十个等级,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对各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按照以下经验公式计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得分。GEM模型
图3:GEM模型
GEM模型把握了产业集群的关键症状,并提供解决这些症状的分析框架,但GEM模型并不能反映出企业之间的网络协作关系,而企业之间的作用恰恰是集群获取技术创新、外部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区域品牌等竞争优势的关键。同时,GEM模型缺乏总得分的明细评价标准,难以评价和比较大量不同种类集群的竞争力(蒋录全等,2006)。另外,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在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面的应用也比较广泛(Gerold等,2001),但该方法对统计资料依赖比较重,在传统产业统计资料支持下的投入产出法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也值得怀疑(刘恒江,2004)。
二、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已有文献中,对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较多地锁定在集群内部,而与集群外部的经济发展等关联度指标较少地涉及,如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等的联动性指标等。对指标权重取值和数据预处理的方法讨论较少。对集群竞争力评价进行了较多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应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对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缺乏创新。这表明对集群竞争力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也给后来的学者留下了极大的研究空间。
基于产业集群竞争力文献综述和目前产业集竞争力评价研究的不足经济学论文,本文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六大类:集群企业、辅助机构、市场、资源、设施和政府,每个大类又包含若干个小类(见表1)
表1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集群企业
生产专业分工
集群区域根植性
集群产业链
垂直合作关系
水平合作关系
企业间竞争
生产要素可获能力
集群辅助机构
行业协会服务能力
教育培训机构服务能力
研究开发机构服务能力
金融机构服务能力
管理咨询机构服务能力
信息机构服务能力
市场
市场应变能力
市场拓展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规模
市场前景
资源
传统技能
资源禀赋
社会网络关系
本地经济状况
基础设施
生活基础设施
通信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
科研基础设施
政府
一、航运企业面对的新形势
据中国社科院近期的统计显示,随着CPI数据一直在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及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出口为主要导向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出口企业的成本增加也传导到了航运市场。
中国铁矿石谈判失利、原油价格上涨以及传统市场的出口货量减少,让航运企业不得不直面一个动荡的市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电子商务恰恰能发挥航运企业的优势,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因而在航运企业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渐成航运企业发展新引擎。
对航运企业来说,全球性跨国公司不断要求承运人能够提供覆盖全球各地的服务;制造商由于商务全球化,对全球供应链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而国际互联网以其全球化、个性化和即时性的特点,把客户群转移到网上,以虚拟形式呈现在航运公司的面前。客户的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正由实体交易转向虚拟交易,即通过网上交易完成对实体需求的满足。
另外,各大航运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正由航线型模式向全球承运的模式转变。电子商务可以将遍布于全球各地的人员、设备、信息、知识和网络等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协调和整合,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营销体系。互联网使营销体系得以遍布全球每个角落,捕捉并探索到全球每个新客户的需求和变化。
因此航运企业中运用电子商务是一种必然趋势。正如联合国贸易暨发展委员会(UNC-TAD)2000年全球海运研究报告指出,电子商务在远洋运输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成为航运企业强化竞争的手段。
二、电子商务的优势
广义的电子商务很早就在航运企业中得到了应用。如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航运界就利用电子数据交换实现舱单信息的传送。互联网的出现将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扩展,使电子商务出现了革命性的飞跃,并对航运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航运业作为现代物流和信息科技的主战场,电子商务的先进技术与服务手段将成为航运企业保证与提高自身竞争的必胜法宝。在新的电子商务环境下,船期查询、运价查询、无纸办公、智能决策、网络营销、电子订舱、实时跟踪、在线服务、舱位互换以及业务重组等,反映着21世纪航运企业运作的新概念。
国际互联网使整个国际航运市场联为一体,航运企业面临着由其所带来的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为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和更多的机遇。航运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一方面可使客户有更多、更广泛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扫清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的障碍。电子商务突破了航运企业中以单向运输为主的运作格局。电子商务中任何一笔交易,都含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而航运企业经营的物流就其现代功能来说也集四流于一身。因此,航运企业利用其全球网络和完善的运输系统完全有能力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自行组建电子商务网站,突破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向现代物流业拓展。
电子商务作为降低成本的直接途径,是航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方式。它改善了航运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使企业与上游或下游企业形成坚实的战略联盟,使企业可以迅速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并及时反馈到企业的决策活动中去。航运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供应链的有效建立,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三、电子商务在航运企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