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6 20:51: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络交际语言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电脑并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这一方式进行人际交流。时下,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键盘开始取代纸张成为书面交流的主要媒介,打字取代了笔墨成为交流的主要方式,许多人开始断断续续地捡起并熟识遗忘多年的汉语拼音。然而,写(打)字毕竟没有说话来得快;键盘打字又受到其按键设计的限制,同时说话者的面部表情、神态和心理状态也因为书面交流中听觉和视觉的缺失而得不到传达,因此在网络交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快速便捷的交流目的,同时又希望达到声情并茂的交际效果,语言交际者常常突破语言常规,创造性地运用符号,大胆地创造新字、新词和新的句式,从而使语言在网络上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实,网络语言是一种伴生于网络技术的文化现象,由于大多数网民都很年轻,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变和创新等特点,于是他们蔑视传统,具有极强的反经典意识,崇尚创新,完全不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和标准的约束,因此创造出一种方便网络上应用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语体。而大众口中所谓的“网络语言”,既指那些在传统词汇当中并不存在,而只存在于网络上特有的语言符号,又指那些在网络交际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传统语言符号[1]。这些新的表达方式或意义既是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和挑衅,又是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和发展。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就如何认识和规范网络用语略陈管见。
一、语言变异的语用依据
人们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须遵守一定的语言“常规”(norm),即人们所公认的言语交际标准。然而,在特定的场合或语言环境下,语言使用者故意偏离常规,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造成语言的变化及其表达上的突兀感,实现精妙、干练和传神的语义表达。这种偏离语言常规的形式就被称之为语言变异(language deviation)。语言变异的形式多种多样,geoffery leech将语言变异的形式归纳为常用的八种,即语音变异(phonological deviation)、词汇变异(lexical deviation)、语法变异(grammatical devia-tion)、语义变异(semantic deviation)、书写变异(graphonogical deviation)、语域变异(deviation of regis-ter)、方言变异(dialectal deviation)和历史时代变异(devi-ation of historical period)[2](p42-52)。当然,语言变异并非仅限于此,它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变异形式。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这些变异现象随处可见,俯拾即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一套固定的语码系统,即语言常规。依据这一常规,人们可以顺利地进行话语交际。同时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当一个新字、新词或新的表达方式被大众普遍接受之后,它便进入了语言的“自动化”(automation)程序,成为了语言常规的一部分。然而,长期的使用使它失去了刚出现时所具有的新鲜感或美学潜力,所以,它不断地偏离常规,出现变异[3]。
其次,语言的变异决定于语言本身及其表达对象的复杂性。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相当微妙,语言的表述常常会受到局限,人们常常会有思想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无助感。在表达语义的变化及细微的差别时,仅使用常规性的语言是不够的,人们往往还要借助于语言变异,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来达到常规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效果。再次,语言的变异又决定于交际者的语用目的。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人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交际情景。为了达到某些特殊的语用目的,人们往往需要突破语言常规,有意改变词汇、语法和句法等,从而造成语言的变异。最后,语言的变异也决定于特殊的文体风格。作者为了突显自己独特的风格,除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常规以外,有时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变异。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style isdeviation of the norm)[4](p96)。语言变异通过创造出与常规不同的语言形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助于形成作者与众不同的文体风格。
二、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
网络语言广义上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可分为三类[5]: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聊天室、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网恋、网民、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虚拟空间、注意力经济等;三是cmc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和符号,如美眉、菜鸟、青蛙、酒屋、酱紫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在语言变异上,也以第三类最为显著。本文仅从狭义层面对网络语言变异进行分析。
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音、语法和词汇,以键盘输信息作为主要方式的网络交际所带来的语言在网络上的变异则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分别对词汇和语法的变异进行分析和归类。
(一)词汇变异
词汇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词汇的变异也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更准确地来讲是“形”和“义”的变异。在网络交际中,音同/似形异义异的特征使得“形”和“义”的变异成为可能。正因为各种语言都存在着同/近音异形异义的字/词(汉语当中此情况尤甚),所以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语用目的,比如使语言显得生动有趣、调侃或者让自己更快融入到一个群体中去等等,网民们往往会采用谐音对原字词进行模拟,从而创造出和原词语读音相近但形态和意义都相异的表达方式。笔者将从以下一例来介绍网络语言变异中主要的方式——谐音。
“偶今天要装台酷鸡,心至少是屁兔或者菜羊,有一个15的纯平靓芒。对了,偶要上网冲冲浪,发发伊妹儿,有时间还要做个烘焙鸡,56k的猫是少不了的。至于老鼠嘛,随便买个就可以了。不过内存一定要大,偶可是要装温酒吧的。”
对于这短短的一句话,初上网的“幼虫”一定会感到云山雾罩,二丈摸不着头脑。其实它的真实含义是:“我今天要装台酷机,芯至少是pⅱ或者赛扬,有一个15的纯平靓显示器。对了,我要上网冲冲浪,发发e-mail,有时间还要做个个人主页,56k的调制解调器是少不了的。至于鼠标嘛,随便买个就可以了。不过内存一定要大,我可是要装win98的。”
那么,在这段网痴们完全无法读懂的话当中,又存在着哪些谐音呢?笔者在此做了一个总结,如下表所示:
此表反映出网络语言生动、简洁、情景化、人性化的特点。其变异主要体现在英语和汉语词汇上,具体表现为“谐音”上词形的变化。综合上表,谐音表现为:(1)英汉之间的谐音,如:“酷”、“屁兔”、“伊妹儿”、“烘焙鸡”、“猫”“芒”和“温酒吧”(此词还同时包括数字的谐音);(2)汉语内部的谐音,如:“菜羊”、“心”和“鸡”;(3)汉语方言的谐音,如“偶”。除此以外,还有(4)英语汉译词义的选用,如“老鼠”。
当然,谐音只是词汇变异的一种。其实就谐音本身而言,上例也无法完全囊括其全部的特征。就拿数字来说,由于部分数字的读音与字/词的读音相似,数字的连读还能够仿生,所以就有了如“886”(拜拜了)、“4”(for)和“5555”(模拟哭泣的呜呜声)等数字谐音的出现,这就使网民避免了繁复的打字运动。另外,原本读音相异的两个词,也可以在加快语速的情况下,变得相似,如“这样子”和“酱紫”。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词汇变异的另一个表现形式:词汇的缩写/略。就英语而言,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1)首字母的缩写。笔者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诸如:lol(laugh out loud)、asap(as soon as possible)等;(2)单词或短句的缩写。如:“thanks”写成“thx”;“see you later”直接写成“later”等。就汉语而言,也有以下几种情况。(1)使用声母的缩写。如:tmd(他妈的)、nb(牛逼)、lp(老婆)等;(2)汉字的缩写。如:“电子邮件”缩写为“电邮”;(3)单字或叠字的使用。单字如“晕”(表惊讶)、“汗”(表敬畏、紧张或尴尬)、“顶”(表支持)、“闪”(表走人)等是括号内所表意义的一种缩略。叠字如“姐姐”和“”都写成“jj”,前者出于便捷的考虑,后者则是出于避免尴尬的考虑。(4)英汉字词的混搭。比如:“羡慕ing”,表示当事人正在羡慕中(确切讲是对意思的缩略)。
还有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它的出现,使得网络语言变得更加生动且富于想象力。这就是符号和图标的运用。根据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的调查,网络上尤其是bbs上,标点、符号的使用率达到了55.07%,高于汉字的使用率。符号使用率之频繁,由此可见。那么,符号主要指的是什么?在谐音部分,笔者已略微提及数字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在此不再赘述。这里的符号主要是指数字以外的其他符号的运用及其组合。如:“:-)”或“:)”表示“高兴”;“:-(”“:(”表示“不开心”;“~”放在“x”后面如:“爷~”,表示一种好极了的状态;“zzzz”用来表示表示“打鼾声”;乱码“¥!#%”则表示“不知所云”。“x”则用来代替一些禁用语。如:“牛逼”(脏话)则相应的变成了“牛x”。另外,还有很多符号在一起组成动物或风景的图形,其功能就不再是出于便捷的考虑,而是为了营造一种新奇的感觉。
(二)语法变异
网络语言是虚拟世界的语言。它不同于日常交际的语言,更没有书面语言那么规范。也正是因为网络这个相对比较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网络语言在使用上具有不受传统语法制约的随意性,才使得语言的多样性成为可能。人们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观点、交换意见,表达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书面语的规范。只要不妨碍交流,并能够使交流变得更便捷、有趣,甚至只要能达到特殊的目的和效果,各种符号、字符都可以在不完全偏离语言规范的基础上,组合出丰富多彩的形式。
这从某种意义上就不得不造成语法的变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性的变异。如:你今天google了吗?google本来是一个著名的搜索网站的名称,是专用名词,在这个问句中则变成了动词。也有形容词变成动词的例子,如:“网易bbs今日被黑。”黑原本为形容词,在本句中却变成了动词。这类词性的变换,虽然就表达方式而言,有更多的选择,并使得表达显得新奇,但它也同时使得语言的使用脱离传统的规范,从而客观上造成用语的混乱状况。(2)各种语言的混用。就中国而言,主要是汉语和英语的混用最为常见。如前面在谐音部分提及到的很多变异所产生的新词汇实际上近似对英语单词的直接音译,同时省略为其中的一部分。如:“从网上当首歌”的“当”,就是英语单词“download”直接音译后的省略;“时下最in的服饰信息”中的“in”表示“最时尚,最流行”之意。再者,笔者在前面也提到汉语的动词加上英语的动词的正在进行时态,表示一种状态,如:“幸福ing”,表示:“正在享受幸福的状态”。另外,在网络语言中还出现了违反常规语法的构形形态,即重叠(reduplication)现象。在此用来指代单词的某个音节或字母的重复,一般用来表示强调,如:“it’s been a looooooong day.”中“looooooong”是对单词“long”的元音字母“o”的延长,试图从体态上表现出时间上的延伸。语言的混用,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形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种交流和表达的方式将在相对限制较小的网际空间里迅速得以传播和发展。
三、认识和规范网络用语
网络语言的确有着独特的魅力,其本身也不失为一种文化。然而,正如笔者最初所述,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和发展,同时它对传统的语言规范也带来了挑战和冲击。那么,对于网络语言,大众应持怎样的态度?是该包容还是该限制?是该禁止还是该净化?
许多语言学家、知识分子对于汉语的异化和变形,表现出了极大担忧,有关忧虑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有关抨击不断出现在各种论坛。有的语言学专家认为,人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比如近年国内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熊市、牛市等单词已经远远超出了股市的运用范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从读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简单而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6]。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亲朋好友之间、同行之间使用某些约定俗成的行话、术语与暗语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不宜扩散。这将带来思想和社会秩序的混乱。时代的发展趋势表明汉语正在走向全球化,所以提倡纯洁汉语,说普通话。而模糊、混淆词语和概念非但有碍交流,而且往往是某些人蒙骗公众、骗人钱财的惯用手段,因此网络语言的规范化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议题。
笔者认为,其实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作出种种限制;网络语言之初衷不过是为了使用之便捷。网络语言的发展恰恰说明,语言文字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持接受和引导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禁止了事。接受,就是作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人应该自动学习网络语言,了解网络语言,避免落伍;引导,就是政府要通过引导使大家使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语言,防止污浊的网络语言出现和流行。当然,对于网络语言的引导和规范,其具体实施的过程并非想像中那么简单,其难度是还是相当大的,因为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只有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够保证网络语言积极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伟.网络传播中语言符号的变异[j].现代传播,2002,(4):89-91.
[2]leech,g.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1969.
[3]黄家修,赵炎春.论语言变异及其语用效果[j].现代外语,1996,(4):12-16.
论文摘要:网络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符号与语言交际符号是两个并行的系统,网络非语言交际发挥着表明态度、强化感情、补充说明等作用。语言交际符号系统当然是主要的,但在非语言交际符号的辅助下,网络交际才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于2005年5月公布了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根据报告中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对7所高校2005年的网站BBS用字的调查统计显示,BBS上标点、符号使用率达到了55.07%,高于汉字的使用率。网络符号的大量使用是网络语言日益凸现的一大特点。这些标点、符号、表情等网络符号实际上属于非语言符号。在网络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符号与语言交际符号是两个并行的系统,语言交际符号系统当然是主要的,在非语言交际符号的辅助下,网络交际才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一、日常的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日常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人们在交际时,特别是在口头交际时,往往不只是动嘴就了事的。在动嘴说话的同时,还伴有非言语的声音(如咳嗽、鼻音、声调等),而身体的其他部分也会有所动作。最富有表情的是面部;身体的姿势、手势也在传递信息。再推而广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习惯,以及各种认知都无一不在传递信息。因此,尽管有声语言和书面文字非常重要,我们也应该知道,还有一套与之平行的符号系统,可统称为非语言交际。”[1](P201)非语言交际符号在交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oss和Samovar都曾声称两个人面对面交往时,高达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2](P107)另一美国心理学家爱伯特·赫拉别恩的研究也证明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
简而言之,非语言交际就是指人们语言手段之外的交际行为。大致包括近体语、体态语、副语言、环境语言,还包括交际者的体型、身高、肤色、衣饰、发型等几方面。作为一种交际方式,可以直接用来表明态度、交流思想、抒感、掩饰内心状态,辅助语言的表达。
二、网络非语言交际
网络交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手段。仅仅靠文字来进行交流的网络交际,虽然能打破空间的限制,建立人与人的即时交流,但同时由于传播方式的限制,交际双方无法面对面交流,看不到对方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语言的信息,导致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手段的缺失。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受到严重限制,使我们的网上交际如同在“带着镣铐跳舞”。尤其是网络聊天的交际形式,交流的即时性更不满足于语言的单一表现。语言本身有一个补偿机制。为了补偿非语言手段这一重要缺失,人们创造了各种网络表情来描摹日常体态语等非语言信息,使非语言交际在无法面对面的网络交际中以它特有的形式发挥作用,辅助文字形式的交流,使双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中的非语言交际符号就是日常非语言符号的书面化、符号化。
三、网络非语言交际的发展阶段
目前,网络交际中存在的非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情符号、字符图形、图形表情、动画表情、特殊符号、字体及色彩、图景式聊天背景、头像、QQ秀等。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一)符号阶段
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符号,通过各种标点符号、数字、字母的组合,形成各种既形象又抽象化的表情脸谱。比如笑的表情就有很多种表现:∶-)最普通的笑脸,∶-D张嘴大笑,∶->邪恶戏谑的笑……我们只需把符号右转90度即可领略其中的“眉目传情”。网上还有不用转头就可以看的“垂直式”表情符号:(0--<面无表情,目光呆滞,(^o^)大笑,(^-^)微笑,(^-^)v和平或者胜利……表情符号发展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字符图形,即将各种符号组合成各种复杂图形,甚至是图景。
(二)图形阶段
这个阶段,丰富多彩的图形图画替代键盘符号占据了绝对优势。表现形式主要有图形表情、动画表情、特殊字体以及聊天背景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图形表情。最初人们可用的表情只有聊天软件中设置的固定的少量图形表情。自从QQ软件支持自定义表情后,各种表情图形的创造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加。通过下载君君表情全集V5.0版、杰杰QQ表情全集V7.6版,可以收集到近五千个图形表情,此外还有许多网民自己创造的图形表情。与早期的表情符号相比,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
除了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这一特点外,这一时期的表情还呈现出动态化、复杂化和与文字相结合的趋势特点。在近五千个图形表情中,70%左右的表情是动态化的,或是描绘一个动作的流程,或是描绘一组动作、一个情节,即使是生活中的静态实物,也可以让它在屏幕上“动”起来。表情的复杂化表现在有很多表情是用一组卡通、一幅图画来表达一个词义。并可以设置表情快捷方式,当在屏幕上敲出这个词时,就会自动用这个图片代替。一组卡通、一幅图画的意义有时会不太明确,需要一定的文字进行说明。在所有图形表情中,这类表情与文字相结合表情已经达到了23%左右的比例,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四、网络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分类
基于网络这一特殊平台,网络交际中的非语言手段不可能与日常交际的非语言手段达到一致。一方面是由于网络传播媒体的限制;一方面,网络的非语言交际产生后的历史还很短,许多日常非语言手段还没来得及转换;此外,有些日常非语言交际形式,如声音、空间、近体语等不具备形象的因素,无法实现与网络非语言交际形式之间的转换。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将网络非语言交际分为五类:
(一)网络体态语
这是网络非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运用最广泛的手段。主要包括表情符号和网络图形表情,分别用抽象的键盘符号和形象的图形形式描绘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头示语言、手势语言和体势语言,它在网络交际中的作用与日常体态语的功能大致相同,实际上是日常体态语的书面化和网络化。在搜集到的两百多个简单表情符号中,70%以上的属于网络体态语。其中60%以上描绘面部表情,表现了高兴、生气愤怒、惊讶、悲伤、疑惑、恐惧等情感,40%左右描绘面部动作。图形表情中的大多数也属于网络体态语,达到总数的82%。有的是描写简单的面部表情,有的则以动态的形式描绘人们复杂的肢体语言。
(二)网络副语言
日常副语言包括“辅助语言”符号系统和“语言外”符号系统。前者是发声的系统,指的是音量、语调、音质、音高、发音清晰度等。后者指的是在言语中所加入的停顿、语速以及哭声、笑声、咳嗽声、打哈欠声等人口所发之自然声。这些因素附着在语言的声音形式上,辅助语言的表达。但在网络交际中,语言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传播,脱离了语言的声音形式,这些副语言因素无所附着,在网络交际中无法发挥作用。于是人们利用想像来实现抽象的声音形式与具体形象的转化,通过一些特殊符号、字母、数字来表现日常的副语言。如:“啊~~~”,通过具体形象的波浪线描绘声音的波动起伏;“这个嘛——”,通过破折号的延长联想到声音的延长;“我不想去!”,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空间隔离联想到音节之间的停顿;“因为。。。。因为。。。。”,通过几个句号连接的断续联想到声音的断续;55555~~~~~,用数字谐音表示哭声;Zzzzz~~~~~,用符号把打呼噜的声音形象化,这是源于漫画中的创造。
(三)网络环境语言
环境语言是指与交际具体文化环境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颜色、灯光、雕塑、绘画等等。网络聊天中的不同字体和色彩,以及聊天软件中的不同聊天背景都属于网络化的环境语言。这些字体、色彩、图片背景一旦进入交际领域,起到了情感表达、信息传递、氛围调节的作用,也是一种非语言符号。它的功能与日常交际的环境语言大致相同。
(四)网络个人形象语言
非语言交际还包括交际者的体型、身高、肤色、衣饰、发型等。在网络交际中也有这一手段的运用,主要包括表情符号中描绘个人形象的符号、聊天软件中的头像,此外网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自己的形象——QQ秀。这些形式都可以向对方传递性别、年龄、职业、面部特征、性格等丰富的信息。
(五)实物形象语言
主要是以表情符号、字符图形和图形表情等形式来表现。它们虽然在网上被统称为表情,但不是体态语范畴的表情,而是描写事物的具体形象。在网络交际中这些符号往往替代文字传达信息。表情符号中5%左右是属于这类的,如:3∶=9牛,<·=〕>><鱼。字符图形中82.7%属于实物形象语言,表情图形中也有很大比例。
实物形象语言这一非语言手段可以说是非语言交际在网络交际中的独特表现。它们的功能是代替语言的表达,更加直观,同时达到谐趣的特殊效果。在某些文字无法完成交际的特殊场合,实物形象语言的替代就显得尤为可贵。
五、网络非语言符号在交际中的作用及功能
(一)表达功能
这是网络交际中非语言符号最重要也是最初始的功能。人们在同一句话后面加上不同的表情就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如:你不理我(难过地);你不理我(惊讶地);你不理我(尴尬地);你不理我(愤怒地)。
(二)替代功能
设置QQ表情自定义快捷键,当敲入一个词就会自动由相应的图片来代替,这一功能是非语言符号替代作用的集中体现。替代作用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特殊效果的替代,产生幽默、生动的交际效果,适合年轻人口味。二是受客观条件限制,文字无法发挥作用时可以用便捷的非语言方式来替代。三是回避话题的替代,如,当对方唐突地询问年龄,可以用一个笑脸来回避回答,委婉拒绝。
(三)强化、补充、说明作用
非语言符号是一种显现性的符号,它较之抽象概括的语言交际符号更生动、形象,所传递的信息可以使语言交际的信息更清楚、更明确,也可以对语言信息起到强化作用。在自定义表情中有很多是图画、动画与文字的配合,这些图形表情实际上是用一个或一组动作来对特定短语进行强化和说明。
六、网络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一)伴随文字表情达意
网络交际不可能完全由非语言的符号来完成,脱离了文字,这些非语言符号的意义表达是不明确的。
(二)诙谐性和趣味性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交际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创制出许多可爱的表情,营造出轻松幽默的交际氛围。
(三)虚拟性和无限丰富性
如同文字是有声语言符号的符号一样,网络非语言符号是日常非语言符号的符号(网络实物语言除外)。它的能指是它们的网络形式,即各种非语言的网络载体,所指是体态语、副语言、环境语言等表达的意义。人们可以把点头摇头等各种非语言附加在不同的载体上,它可以是各种动物,也可以是卡通、漫画人物,表现出极大的虚拟性,同时,载体的不限定性使网络非语言符号无限丰富。
非语言交际是日常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人们在交际时,特别是在口头交际时,往往不只是动嘴就了事的。在动嘴说话的同时,还伴有非言语的声音(如咳嗽、鼻音、声调等),而身体的其他部分也会有所动作。最富有表情的是面部;身体的姿势、手势也在传递信息。再推而广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习惯,以及各种认知都无一不在传递信息。因此,尽管有声语言和书面文字非常重要,我们也应该知道,还有一套与之平行的符号系统,可统称为非语言交际。”[1](P201)非语言交际符号在交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oss和Samovar都曾声称两个人面对面交往时,高达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2](P107)另一美国心理学家爱伯特·赫拉别恩的研究也证明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
简而言之,非语言交际就是指人们语言手段之外的交际行为。大致包括近体语、体态语、副语言、环境语言,还包括交际者的体型、身高、肤色、衣饰、发型等几方面。作为一种交际方式,可以直接用来表明态度、交流思想、抒感、掩饰内心状态,辅助语言的表达。
二、网络非语言交际
网络交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手段。仅仅靠文字来进行交流的网络交际,虽然能打破空间的限制,建立人与人的即时交流,但同时由于传播方式的限制,交际双方无法面对面交流,看不到对方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语言的信息,导致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手段的缺失。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受到严重限制,使我们的网上交际如同在“带着镣铐跳舞”。尤其是网络聊天的交际形式,交流的即时性更不满足于语言的单一表现。语言本身有一个补偿机制。为了补偿非语言手段这一重要缺失,人们创造了各种网络表情来描摹日常体态语等非语言信息,使非语言交际在无法面对面的网络交际中以它特有的形式发挥作用,辅助文字形式的交流,使双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中的非语言交际符号就是日常非语言符号的书面化、符号化。
三、网络非语言交际的发展阶段
目前,网络交际中存在的非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情符号、字符图形、图形表情、动画表情、特殊符号、字体及色彩、图景式聊天背景、头像、QQ秀等。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一)符号阶段
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符号,通过各种标点符号、数字、字母的组合,形成各种既形象又抽象化的表情脸谱。比如笑的表情就有很多种表现:∶-)最普通的笑脸,∶-D张嘴大笑,∶->邪恶戏谑的笑……我们只需把符号右转90度即可领略其中的“眉目传情”。网上还有不用转头就可以看的“垂直式”表情符号:(0--<面无表情,目光呆滞,(^o^)大笑,(^-^)微笑,(^-^)v和平或者胜利……表情符号发展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字符图形,即将各种符号组合成各种复杂图形,甚至是图景。
(二)图形阶段
这个阶段,丰富多彩的图形图画替代键盘符号占据了绝对优势。表现形式主要有图形表情、动画表情、特殊字体以及聊天背景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图形表情。最初人们可用的表情只有聊天软件中设置的固定的少量图形表情。自从QQ软件支持自定义表情后,各种表情图形的创造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加。通过下载君君表情全集V5.0版、杰杰QQ表情全集V7.6版,可以收集到近五千个图形表情,此外还有许多网民自己创造的图形表情。与早期的表情符号相比,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
除了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这一特点外,这一时期的表情还呈现出动态化、复杂化和与文字相结合的趋势特点。在近五千个图形表情中,70%左右的表情是动态化的,或是描绘一个动作的流程,或是描绘一组动作、一个情节,即使是生活中的静态实物,也可以让它在屏幕上“动”起来。表情的复杂化表现在有很多表情是用一组卡通、一幅图画来表达一个词义。并可以设置表情快捷方式,当在屏幕上敲出这个词时,就会自动用这个图片代替。一组卡通、一幅图画的意义有时会不太明确,需要一定的文字进行说明。在所有图形表情中,这类表情与文字相结合表情已经达到了23%左右的比例,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四、网络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分类
基于网络这一特殊平台,网络交际中的非语言手段不可能与日常交际的非语言手段达到一致。一方面是由于网络传播媒体的限制;一方面,网络的非语言交际产生后的历史还很短,许多日常非语言手段还没来得及转换;此外,有些日常非语言交际形式,如声音、空间、近体语等不具备形象的因素,无法实现与网络非语言交际形式之间的转换。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将网络非语言交际分为五类:
(一)网络体态语
这是网络非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运用最广泛的手段。主要包括表情符号和网络图形表情,分别用抽象的键盘符号和形象的图形形式描绘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头示语言、手势语言和体势语言,它在网络交际中的作用与日常体态语的功能大致相同,实际上是日常体态语的书面化和网络化。在搜集到的两百多个简单表情符号中,70%以上的属于网络体态语。其中60%以上描绘面部表情,表现了高兴、生气愤怒、惊讶、悲伤、疑惑、恐惧等情感,40%左右描绘面部动作。图形表情中的大多数也属于网络体态语,达到总数的82%。有的是描写简单的面部表情,有的则以动态的形式描绘人们复杂的肢体语言。
(二)网络副语言
日常副语言包括“辅助语言”符号系统和“语言外”符号系统。前者是发声的系统,指的是音量、语调、音质、音高、发音清晰度等。后者指的是在言语中所加入的停顿、语速以及哭声、笑声、咳嗽声、打哈欠声等人口所发之自然声。这些因素附着在语言的声音形式上,辅助语言的表达。但在网络交际中,语言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传播,脱离了语言的声音形式,这些副语言因素无所附着,在网络交际中无法发挥作用。于是人们利用想像来实现抽象的声音形式与具体形象的转化,通过一些特殊符号、字母、数字来表现日常的副语言。如:“啊~~~”,通过具体形象的波浪线描绘声音的波动起伏;“这个嘛——”,通过破折号的延长联想到声音的延长;“我不想去!”,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空间隔离联想到音节之间的停顿;“因为。。。。因为。。。。”,通过几个句号连接的断续联想到声音的断续;55555~~~~~,用数字谐音表示哭声;Zzzzz~~~~~,用符号把打呼噜的声音形象化,这是源于漫画中的创造。
(三)网络环境语言
环境语言是指与交际具体文化环境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颜色、灯光、雕塑、绘画等等。网络聊天中的不同字体和色彩,以及聊天软件中的不同聊天背景都属于网络化的环境语言。这些字体、色彩、图片背景一旦进入交际领域,起到了情感表达、信息传递、氛围调节的作用,也是一种非语言符号。它的功能与日常交际的环境语言大致相同。
(四)网络个人形象语言
非语言交际还包括交际者的体型、身高、肤色、衣饰、发型等。在网络交际中也有这一手段的运用,主要包括表情符号中描绘个人形象的符号、聊天软件中的头像,此外网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自己的形象——QQ秀。这些形式都可以向对方传递性别、年龄、职业、面部特征、性格等丰富的信息。试论网络非语言交际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9卷第5期
(五)实物形象语言
主要是以表情符号、字符图形和图形表情等形式来表现。它们虽然在网上被统称为表情,但不是体态语范畴的表情,而是描写事物的具体形象。在网络交际中这些符号往往替代文字传达信息。表情符号中5%左右是属于这类的,如:3∶=9牛,<·=〕>><鱼。字符图形中82.7%属于实物形象语言,表情图形中也有很大比例。
实物形象语言这一非语言手段可以说是非语言交际在网络交际中的独特表现。它们的功能是代替语言的表达,更加直观,同时达到谐趣的特殊效果。在某些文字无法完成交际的特殊场合,实物形象语言的替代就显得尤为可贵。
五、网络非语言符号在交际中的作用及功能
(一)表达功能
这是网络交际中非语言符号最重要也是最初始的功能。人们在同一句话后面加上不同的表情就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如:你不理我(难过地);你不理我(惊讶地);你不理我(尴尬地);你不理我(愤怒地)。
(二)替代功能
设置QQ表情自定义快捷键,当敲入一个词就会自动由相应的图片来代替,这一功能是非语言符号替代作用的集中体现。替代作用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特殊效果的替代,产生幽默、生动的交际效果,适合年轻人口味。二是受客观条件限制,文字无法发挥作用时可以用便捷的非语言方式来替代。三是回避话题的替代,如,当对方唐突地询问年龄,可以用一个笑脸来回避回答,委婉拒绝。
(三)强化、补充、说明作用
非语言符号是一种显现性的符号,它较之抽象概括的语言交际符号更生动、形象,所传递的信息可以使语言交际的信息更清楚、更明确,也可以对语言信息起到强化作用。在自定义表情中有很多是图画、动画与文字的配合,这些图形表情实际上是用一个或一组动作来对特定短语进行强化和说明。
六、网络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一)伴随文字表情达意
网络交际不可能完全由非语言的符号来完成,脱离了文字,这些非语言符号的意义表达是不明确的。
(二)诙谐性和趣味性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交际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创制出许多可爱的表情,营造出轻松幽默的交际氛围。
(三)虚拟性和无限丰富性
如同文字是有声语言符号的符号一样,网络非语言符号是日常非语言符号的符号(网络实物语言除外)。它的能指是它们的网络形式,即各种非语言的网络载体,所指是体态语、副语言、环境语言等表达的意义。人们可以把点头摇头等各种非语言附加在不同的载体上,它可以是各种动物,也可以是卡通、漫画人物,表现出极大的虚拟性,同时,载体的不限定性使网络非语言符号无限丰富。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众所周知,日常生活交际不仅有着语言的交际手段,还有非语言交际手段来协助我们表情达意的顺利进行,例如:肢体语言:表情、动作、说话的语调、速度、音高,服饰,发型,化妆等。网络交际尤其网络聊天也是如此,有着语言手段和非语言交际手段,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当然网络由于其自身环境的影响,非语言交际手段通过各种变换,有着不同于日常生活非语言交际的表现方式,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非语言交际手段在网络聊天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聊天中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地位变化不仅是因为它适应了人们表达的需要,更是使用者社会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本文着意从网络聊天中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出发,探讨其中所反映出的网民使用者的社会文化心理。同时本文为了更好地探讨网络语言中的非语言交际手段,本篇中所收集的语料为人们网络交际广为使用的腾讯QQ交际软件。
1网络聊天常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
网络聊天中,网民们为了弥补日常面对面交际的缺点,在网络中创造和运用了众多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一开始运用键盘上的标点符号组成抽象的表情脸谱的符号阶段,到丰富多彩的图形图画,不断地对非语言交际手段进行丰富,来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在众多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中,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网络体态语、网络副语言、网络环境语言、网络个人形象语言、实物形象语言等。网络体态语包括表情符号和网络图形表情;网络副语言主要通过一些特殊的符号、字母、数字来表现日常生活的副语言,如发声、停顿、语速还有咳嗽、笑声等等;网络环境语言指在网络中的字体、色彩、聊天背景等;网络个人形象语言指与交际者个人形象相关的体型、身高、发饰、发型等,一般表现在QQ秀方面,向别人传递性别、面部特征、性格等方面的信息;实物形象语言,主要侧重使用事物真实的图片以及形象描绘。(唐未平,2006)
笔者搜集的三百个网络QQ聊天中常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具体分析如下:
网络体态语大部分使用的是QQ自带的默认表情符号,还有一些是由人们后来为表达丰富的感情、情绪而创作的,如:兔斯基、小狐狸克雷尔等等诸多表情,用来描绘人们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语言和体势语言,在网络聊天中的作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际中的体态语功能大致相同,形象地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悲伤、疑惑、恐惧等情感,让我们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能更直观更现实地感受对方的各种心情心理,这种网络体态语也就是我们日常体态语的一种网络化表达,更适合网络交际和传播对高速信息传达的要求,并且弥补了网络交际中空间隔离的缺点。在网络聊天室中广为使用。网络副语言主要是附着在语言的声音形式上,来辅助语言的表达,在网络聊天室中常见的这种表现形式主要是以下这些:“~~”这一种键盘符号的运用,例如在“啊~~~~”表示声音的波动起伏,非常的象形,也非常简单实用。“……”这种一连串句号的使用一般表示声音的停顿,传达出欲言又止,犹豫的心理状态,还有最多的是使用数字谐音,如“5555555”传达出哭声的表达,在年轻人中使用比较广泛。网络环境语言,在搜集的资料中看,这一类主要是利用变换字体以及色彩或者设置聊天的背景来进行营造,一般在中学生中使用的比较多,但相比其他几类非语言交际手段,这一类所占比例很小。网络个人形象语言在QQ聊天室中主要通过QQ头像以及QQ秀来进行个人形象信息的传达。QQ头像一般大致分为三种:自定义头像、经典头像和动态头像,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喜恶来进行头像的选择。QQ秀中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系统默认的,一种是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购买的,后一种往往着装打扮更能传递出用户的个人形象信息:时尚、森女、性感、职业等等。实物形象语言,是这五类非语言交际手段中使用最少的一类,这一类主要是描绘事物的具体形象,一般通过实物图片和键盘符号组成的具体物体,如“--
2网络聊天非语言交际手段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语言与非语言交际手段,都是为了实现表达自己的需要,当然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人们所使用的一切方式都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网络聊天中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也不例外,在网络环境中它作为辅助于文字的一种交流手段,映射出了网民众多的社会文化心理,主要表现在:
重视表达效率。多种形象的非语言交际手段的运用,表现出网民的重视表达效率的心理。网络非语言交际手段,有着很强的形象表达功能,尤其是用来呈现文字不易描述的网民情感、心理:喜怒哀乐、晕、惊讶等等。将多个打字动作甚至多个文字的描述简化成一个符号表情进行传达,既简捷又方便,满足高效表达的要求。
追求趣味表达。在网民使用的众多网络体态语中,QQ中默认的符号表情,大多使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普通朋友、陌生人的聊天中,大家往往乐于使用自己搜集的各种有趣的表情符号,像兔斯基、绿豆蛙、企鹅蛋蛋等,这些符号相比于QQ中的默认符号,往往更形象、更具有喜感,让人看了会感觉可爱喜人,这一类符号往往在聊天室中一经推广,就会得到广泛使用。从这里可以准确地看出人们在表达中追求趣味性。
重视创新,凸显自我。在网络聊天室中,参与的一般是年轻人,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沉浸在聊天室中。年轻人又是最张扬个性的一个群体,被程式化和效率追赶着的年轻人早已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他们追求不拘陈规、追求新鲜刺激,往往为了凸显自己的个性,广泛搜集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聊天室中往往会看到很多创意十足的表达图片。如:我支持、这事你怎么看等等。一般采用的都是网络恶搞的图片,增加了聊天室的趣味性,也让聊天交流变得更加轻松,吸引交流者。这也达到了网民在聊天室中打发无聊时间的目的。体现了网民创新、求新求异的社会文化心理。
含蓄的心理。在网络交际中,往往交流的是陌生人,虽然是虚拟的网络环境,但是大家还是为了给对方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往往喜欢使用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表达愤怒、厌恶等消极的情感的时候,往往采用比较含蓄的方式,用比较可爱的小动物或者被恶搞的明星来呈现出抓狂、愤怒等情感。并且网民在聊天室中追求隐匿自我,QQ头像大家都不愿意用自己真实的头像示人,QQ秀也是用卡通形象来进行表现。所以不论是聊天中使用的体态语还是网络个人形象语言都可以看出网民的含蓄、隐匿自我的心理。
调侃戏谑心理。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网上聊天大家拆除自己的社会身份,躲开了社交中的众多顾及,从而使网络成了情感宣泄的窗口,大家在这里为了调节心理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现状,用众多恶搞的表情来进行情感的表达。将网络上的恶搞模因:图片,进行广泛地传播。如:王宝强《人在途之泰》中的贱词填图及时一个很好的例证。
3小结
综上所述,人们使用的交际手段都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从QQ聊天室中搜集了300个大家在聊天中常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在对它们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类型的非语言交际手段所占的比例,从人们使用的数目多寡以及使用的倾向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是人们在最轻松的环境中,最本真的体现,表现出了人们重视效率、追求简洁、注重创新,追求趣味、含蓄的心理诉求,以及调侃戏谑的心理体现。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网络交际作为人类交际的新型方式,同样必须通过语言予以表达。在实际的网络交际活动中,为了能够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网络语言无论是在口头上还是在书面语篇中都存在模糊性。
二、网络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根源于客观现实。网络语言是自然语言,同样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正是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决定的。网络快速、便捷、高效等特点,要求网民进行网络交际时讲求经济性,这种特有的网络环境下的交际,在本质上体现了网民在跨空间和跨时间的背景下对交际效益的追求,精确性的网络语言可以使网民快速达到网络交际目的,并能达到最佳效果。 网络语言的经济性首先主要表现在运用最简洁、最直观的语码承载最丰富的信息。其主要语言形式包括使用缩写、数字、符号、不规范拼写、短语、短句、语码混合等。如:how r u= how are you; JK= just kidding; 7451=气死我了。其次,网络语言的经济性体现在大量使用语法不完整句子和省略句,语法结构复杂的句子则很少见。如:(1)just feel lonely and miss him. (省略了主语)(2)very nice picture! (省略了定冠词)
上述例子表明,受语言经济性支配的网络语言缩减形式很少受句法和词法规范限制,随意性强,顺应网络交际的特殊语境,具有明显的模糊性特征。
三、模糊语言在网络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网络交际中的模糊语言主要有三种形式:模糊词语、模糊限制语和模糊句式。
(一)模糊词语
模糊词语主要指语言中那些外延界限不确定的词语。在网络环境交际中,常使用一些外延概念不确定的形容词和数量词等表达交际双方的独特、夸张意思,形成了字面上的模糊。
比如:形容词转化为动词:white your lies,不要黑我、好好地酷一把;名词形容词化:Clinton speech, users-friendly,你太菜了;形容词转化为副词:terrific lovely, amazing great,狂爱、卖爆了;新造词:Q=可爱、口耐=可爱、木有=没有、控=强烈偏好、给力,等等。这些词汇在现实语言中很少使用,但是这些新造词语由于语义和语法层面的变异性,造成了更强的抽象性,由它们组合的表量更加具有模糊性。如:(1)You guys rullz!! (rullz=强)(2)小姑娘粉口耐滴! (粉口耐=很可爱)
这些网络模糊语句可以任由对方理解,留给对方想象的空间,反而更具有鼓动性和吸引力。
(二)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具有独特的语义特点和丰富的语用功能,其词义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可以防止语言表达的绝对化,并通过对语言的模糊程度的调节,对话语的内容的真实性和涉及的范围进行修正与限定,因此在网络交际中得到广泛使用。模糊限制语分为两种:(1)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即可以改变话语原意的词或短语,其主要功能是对话语的真实性和涉及的范围进行修正,如:a bit, almost, quite, or so, more than,很,大约,不到,左右,差不多等。(2)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即不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使语气趋向缓和委婉的词语,如:I suppose, probably, It seems,应该,可以,最好,要是……如果……等。如:
A:How about your game?
B:The game is kinda hard for me. i kinda think i should get it done as soon as possible. (kinda=a little bit)
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B对游戏的难度程度不太确定,而且对自己应该怎么做比较模糊,因此运用了kinda一词, 使对话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从而避免了武断,体现了在当时的网络环境下,两人对话的随意性和丰富的内涵。
(三)模糊句式
网络模糊句式主要包括祈使句和省略句。祈使句本身含有请求、劝告、邀请和号召的意义,在跨时空背景下网络交际中,容易让交际双方产生模糊含义的理解。省略句的语用模糊在网络交际中更为中外网民所常用,是网络模糊语言最引人注目的代表性句型。网络语境下,网民要在跨空间和跨时间的背景下达到交际目的,就一定要采用省略句来节省篇幅、突出重点,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由于省略句从另一个角度说是不完整的句子,因此它会伴随句子产生很多的模糊意义,从而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例如:
A:Hru (即How are you!)
B:Hi
A:Where r u frm (即Where are you from?)
B:im frm ny (即I am from NewYork!)
B:and wht abt u (即and what about you?)
这是网民之间常见的对话,反映网络语言语句简短、直接的风格。这是因为网络交际受时间限制而追求快捷、简便的风格,网民之间只是在一个虚拟空间交流,不需要面对面地交谈,形成了模糊简略、直截了当的风格。
四、模糊语言在网络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网络模糊语言存在于特殊的交际环境中,针对特定的交际对象,因而具有很强的交际目的和特定的语用功能。
(一)客观准确功能
跨时空背景下的网络交际要求网民的语言使用准确清楚,然而,语言的准确性并不只在于使用精确的语言,有时候使用模糊语言比精确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比如:汶川大地震后,“范跑跑”这个名字就是网友起的,本身具有模糊性,它具体叫什么,“跑”又是什么意思,都不清楚,但在网络中,它将“跑”字以一种“幼齿化”的方式嵌入人名之中,在特定的语境下,一下子就点明了这一新闻人物的特性,让每个网民都能立刻反映出这个人物的准确信息背景。相反,如果对这个人物进行很精确的描绘,还得不到这样的效果。随后的“郭美美”、“楼歪歪”等也沿用了相似的模糊网络命名法,它们的网络认知度、准确度、接纳度和传播度都很高。
(二)礼貌功能
礼貌原则同样是网络语言交际的重要特点, 在健康文明的网络交际语言中, 注重礼貌问题,有突出的积极作用,能使双方的交际得以成功进行,并且可以塑造说话者友好的网络形象,有利于交际再次进行并达到交际的目的。例如:
A:“亲,能把正版瑞星杀毒软件借偶装一下吗?”
B:“哪位美眉,能把正版瑞星杀毒软件借偶装一下吗?”
C:“冰天雪地跪求正版瑞星杀毒软件!!!告诉破解版也行!”
很明显,这三句网络用语体现了发言者有意采用友好、赞美等礼貌性模糊语言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模糊语言的礼貌功能在超时空的网络世界里无疑是一种剂。
(三)简洁功能
模糊语言不确定性的特点,使它包含的信息量较大、概括性强,可以用较少的语言传递足够的信息,恰当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语言简洁、凝练。由于网络交际快速、简捷的特殊语境,促使网络交际者运用大量简约模糊的语言。例如:
国师:剧本写好了没有呢?
小王子:Ing...
在这个简短的对话中,发话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量明显不足,“Ing...”很明显比面对面表达中的“正在写呢”要更简单、省时。双方由于在网络语境的帮助下,完全能够理解对方的意思。
(四)幽默娱乐功能
语言学界对语言幽默形成的原因有“心理期望扑空”说,网络模糊词语的使用正有这样的效果。网络模糊语言突出的特点就是词形、语形出人意表,超出常规,在人们心理上先激起这个词语一定有某种特殊语义的“期望”,继而略加思索才发现不过是常规的意义,已有的“期望”“扑空”了,从而引起心理上的愉悦或顿悟,这就是网络语言生动幽默产生的心理机制。
比如:网民创造出了一些充满感彩、刺激视觉感官的符号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Zzzz”是指在睡觉;“:-)”和“^_^”都表示微笑,表达心情高兴或开玩笑;“:-(”表示沮丧的脸,表达不开心或不满,等等。这些模糊但内涵丰富的符号组合形象生动,充满乐趣,弥补了网络交际的一些不足。这些表达在现实世界是不可能出现的,它营造了随意、轻松的网络交际氛围,达到了让人耳目一新、幽默诙谐的效果,很受广大年轻网民的欢迎。
总之,网民们采用模糊词语、隐喻等各种模糊手段,使得这些网络用语妙趣横生,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充分体现出网络模糊语言的幽默娱乐功能。
五、结语
模糊语言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网络语言的特点。但模糊语言有消极作用,滥用网络模糊语言容易造成误解,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在网络语境中使用模糊语言要注意把握好度,做到恰当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明臣.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53-1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网络通讯作为一种新的通讯方式,使人们可以在千里之外进行方便快捷的交流,比如外语学生可以通过Email与讲目的语(如英语)的本族人进行“对话”,交流思想。这正是广大外语教师和外语学生所追求的理想的学习环境。网络的许多工具都满足了人们这种跨时空交际的需要。国外很多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和学者在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教学方面己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他们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语言交际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而且为将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展示了网络环境下英语课外作业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上的巨大潜能。
一、网络环境下以语言交际为核心的小学英语课外作业方式
1.网络环境创设虚拟的情境――人机对话
(1)百度一下,英语更精彩。
利用网络中的搜索引擎可以克服英语作业的封闭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英语,增加信息输入,多多注意身边的英语,用英语来丰富自己的词汇。例如,一些国家的英文缩写“USA”“CAN”“UK”等;电视电台中的“CCTV”“BBC”等。到了一些英美国家的节日,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收集有关万圣节(Halloween)、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圣诞节(Christmas)等节日的传说和有关知识,更好地去体会英美文化,感受异域风情。
(2)电脑老师,身边的专家。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作业,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如让学生上网查一下我们知道身边的店名、街名、广告语用英语表达的方法,从中找出错误的拼写、病句,然后在班上开设“错误医院”,请“大夫”们会诊。至于碰到不理解的英文词句可以自己上网查字典,再在班上开展“比一比,谁的本领高”的竞赛,让学生用解答、互考等方式展示所学知识。
(3)虚拟现实,我是小导演。
网络可以虚拟出现实的场景,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学了“Ask the way”后,让学生上网去找一些公园、车站、学校等场景,并根据这些场景和伙伴进行思考,并想象一下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然后用简洁、地道的英语句子表达出来。
2.网络环境搭建沟通的桥梁――师生对话
对于语言的初学者(尤其是对于尚未形成英语言语能力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一方面真实的交际者――教师,通过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等肢体语言让学生理解语境,当学生初步理解语境,具有初步的言语能力时,直接用言语与学生交流,即实施双向言语互动――师生对话。当然,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跟每个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而此时的“师生对话”式的课外作业则弥补了课堂上的缺陷。
在My Family一课中我将课外作业设计如下:1.练习跟读单词,我把我在课堂上教的单词录成音频文件,让孩子跟读,直接通过QQ语言传给我。2.和老师一起给课文动画配音,我将其中某一个角色的配音配好,让孩子配另外的声音。3.老师对你家的家庭成员进行一个采访,认真回答我的问题,明天在班上汇报。课后,孩子们都很乐于去和老师一起完成作业,做这样的作业孩子们乐在其中,作业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压力或负担,而且和老师的感情更深了。实践证明,儿童是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即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即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交际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儿童只有在与人交际即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快速掌握语言。
3.网络环境创设真实的交际――生生对话
互联网是强调交流沟通的,而此前的抄写类的家庭作业则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家里独自完成作业,通过互联网,则可以有效地和伙伴交流合作。从年龄特点上来分析,儿童喜欢共同分享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合作,其实是他们共同游戏的过程。合作型作业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合作的网络作业可以是共同去搜索身边的英语。例如:我在三年级开展了一个“生活英语大搜索”的活动,结果,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来的英语琳琅满目。除此之外,模拟语境,表演自编的英语短剧,共同表演唱英文歌曲等。这样的合作型作业可以促进学习者的互相沟通互动,凸现了群体的魅力,比学生单独完成作业要有吸引力得多。合作型作业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值得高兴的是,通过网络,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合作,教师只要注意小组的合理搭配,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就可以较好地完成作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交流的日益频繁,网络语言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网络语言是为适应网络交际传播模式而诞生的一种新语体,是用汉字、符号、数字、字母等随意组合,甚至用谐音、错字来改词造句的一种文字游戏,这种文字游戏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特定空间里使用的;但目前,它正走出网络、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同时冲击着语文教学、冲击着传统的语言表达规范。因而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语言,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1.方便快捷。由于上网要收费,网民在聊天时,极尽可能地追求高效率,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修饰词语,只要对方能看明白,能省则省,能缩则缩,怎么简便就怎么来。于是“886”(拜拜了)、“9494”(就是就是)、“RMB”(人民币)等数字谐音或字母缩略语便诞生了。
2.形象幽默。网上交际是学习、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所以网民抱着追求放松的心态,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形象幽默的网络新词。如称爱好徒步旅行的朋友为“驴友”,因为他们身背行囊,跋山涉水,就像吃苦耐劳的毛驴一样;称资深网友为“大虾”(大侠),因为他们弓腰驼背,整天埋头于网络,形似大虾;称网络新手为“菜鸟”;称漂亮女孩为“美眉”等等。
3.新奇另类。年轻人好奇心强,表现欲强,喜欢追求新颖、时髦。由于网络交际是隐性的,这就使得许多网络参与者没有任何束缚,极力展现自己的个性,将一些汉字、符号、数字、英文字母随意地混杂组合在一起创造出许多另类的表达方式。如0001000=我真的好孤独(“1”表示一个人,“0”表示空乏);“(^@^)”表幸运的小猪;MorF=是男还是女(Male or Female的简化);“Zzzzz……”表睡觉等。
二.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网络语言是一种变异了的语言样式,与传统语言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一面,也有消极、负面的一面。
(一)网络语言的正面影响
1.创新了现代汉语的词汇。
任何一种语言的创新、发展都要从其它方言中吸取养分,现代汉语也不例外,它总会不断地从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外来语中吸收“养分”,以丰富自身的语言系统。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方言,为汉语词汇的更新与补充提供了一些新的词汇,如“宽带”、“黑客”、“网友”、“网虫”、“在线”、“上传”等网络用语,经过长期的使用,已被现代汉语吸收,成为基础汉语的一部分。这些网络词语不但无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反而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为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提供了方便。
2.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手段。
现代社会生活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不可能要求人们的表达手段是一成不变的。网络交际与口语交际不同,网络中没有语音、语调及体态等手段来辅助交流,所以网民就用键盘上的一些符号,创造了许多能够表达自己情绪和肢体语言的表情符号和动作图形,来模拟现实的交际,以弥补文字的不足。这些图形和符号使网络交流具有可视性的交际效果,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手段,符合现代人的个性化要求。
3.促进了书面语言形式的多样化。
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又创造出多样化的语言形式。在网络中,人们已不满足于用单纯的文字来表情达意,于是创造出形式多样的网络用语。如拼音缩略语“GG”(哥哥)、数字谐音“520”(我爱你)、表情符号“^_^”(笑脸)、英文缩写“GF”(女朋友)等,这些网络用语不但将网民的意思表达清楚,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简洁的途径;而且促进了书面语言形式的多样化,为人们的思维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1.影响学生对正确词汇的学习。
网民们在交流中大多运用拼音输入法,而拼音输入法中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失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版主”,因为拼音输入法中最先出现“斑竹”一词,所以为节省上网时间,网民们便将错就错,用“斑竹”替代了“版主”;而更多的网友为显其另类、好玩,故意使用错别字来代替正确的词汇,如把“俊男”写成“菌男”,把“美女”写成“霉女”,把“邮箱”写成“幽香”,把“我”写成“偶”等;更有甚者,以异化的词来代替常规的表达,如把“这样子”写成“酱紫”,把“WINDOW98”写成“瘟酒吧”,把“奔腾处理器芯片第二代PN”写成“屁兔”等。以上做法会模糊传统规范词汇与不规范词汇之间的界限,影响学生对正确词汇的学习。
2.影响学生对规范语法的理解。
许多人上网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他们不会在语言编辑上下功夫,只要对方能理解即可,所以网络语言非常随便、通俗、简约、口语化,许多语言淡化了语法,偏离了规范。在这里,形容词可以做动词,如“主页被黑了”,“到BBS去炫一下”;名词可以做动词,如“你天涯了吗?”“你博客了吗?”;字母可以做动词,如“有事Q我”、“有事e我”(有事发短信息给我);副词可以修饰名词,如“非常苹果”、“很女人”(很有女人味儿)、“很克林顿”(很不诚实)等等。有的网络语言在句式的表达上也敢于冒传统语法之大不韪,采用港式的说法,如“累死掉了”、“难过得死掉了”、“有说过”、“走先”(先走)等。这些网络语言违反了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使传统语言规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使用这种语言,学生正规的语言运用能力就会下降。
3.影响学生对民族纯洁性语言的继承。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由于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所以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而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无形中给素质不高的网民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在网上尽情地使用一些粗话、脏话发泄着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他人的仇视,对现代汉语的纯洁性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如“WBD”(王八蛋)、“BT”(变态)、“748”(去死吧)等屡见不鲜;“狗屁”等字眼、“TMD”(他妈的)的国骂充斥于网络;甚至一些江湖黑话,如“撕票”、“绑票”、“避风头”、“上手”、“挂彩”等也广有市场;有的网络词语故意歪曲词义以显新颖,如“偶像”(呕吐的对象)、“可爱”(可怜没人爱)、“蛋白质”(笨蛋++神经质)、“神童”(神经质儿童)等,造成了语义的混乱;还有的故意中英杂糅,生词造句,如“3KU”(谢谢你)、“I服了You”(我服了你)、“You狠”(你狠)等。网络语言的粗俗、扭曲与混乱会导致学生网络交流的低俗化、浅薄化,使网络谩骂、歪曲语义、胡编乱造成为一种“时尚”,影响了学生对民族纯洁性语言的继承,弱化对母语的亲和度。
三.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的策略
网络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语言进入教育领域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语文教育不可能是远离网络的“世外桃源”。当挑战来临时,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以正确的方法去引导,承担起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
1.客观公正地看待网络语言。
每一种新的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迎合新生一代学生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产物。著名语言学家陈原说:“在人类社会交际中,语言文字是经常变动的,无论书面语还是口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主要的原因是使用这个语言的社会在变动着。”网络语言虽然对汉语的规范化、纯洁性带来很大的冲击,但不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支持还是反对,它都将作为一种现实客观存在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既然能长期存在于网络交交际,并衍生到现实生活中,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只有在发展中得以升华的那一部分才会被社会所接纳。语言也不例外,它在自身的发展中有很强的自我清洗排污能力,那些有生命力的语言自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规范语言吸收、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记录,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公共记忆;而没有生命力的语言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淡化和消失。所以,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现代文明的垃圾,横加指责,禁止使用;也不能不加消化地全盘吸收,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它,允许它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2.引导网络语言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网络语言作为当代新兴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代表了上网一族的言语特色,符合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面对网络语言向传统语言的渗透,教师不妨学习一下网络语言,只有熟悉网络语言并融入到学生中去,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透视他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及使用情况,才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一旦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精通网络语言的“大虾”而非“菜鸟”时,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引导;否则,教师就会丧失教育的主动权。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网络语言的鉴别能力、评判能力和筛选能力,让他们自觉地吸收那些有生命力的、对社会、对民族文化有益的语言,摒弃那些低级的、粗俗的不健康语言。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规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汉语言的内在逻辑与美感,认识到规范的语言文字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语言文字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长期使用网络中不规范的语言,就会影响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导致自身感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通过这样的引导,让他们自觉地纠正网络语言中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形成健康文明的语言规范,创造一种全新的网上生活方式。
3.强化学生对民族语言的亲和度。
汉语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优秀的语言之一,其语汇容量大,词义丰富,表现力强,是我们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代表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底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语言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它内在的规范与准则已得到几代人的认同。而网络语言是一种“快餐文化”,带有明显的美国化倾向,除了词语中夹杂大量的英文字母及英文单词外,更重要的是受美国追求简便省事、开放直接等文化观念的影响,这种语言缺少深度、文采与灵气,无法跟含蓄、严谨、精致的汉民族传统语言相比。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块主阵地,提高学生对民族语言的鉴赏、审美能力,让学生多读名篇佳作,从古代诗词、现代美文中去汲取民族语言的营养,强化学生对民族语言的亲和度,激起他们对民族语言的热爱。只有尊重并热爱民族语言,才能自觉维护和运用民族语言,才能使网络语言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亲近民族语言,传承民族精神,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总之,网络语言进入课堂教学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高明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与时俱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重建课堂教学,因势利导,兼容包并,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正面引导,吸纳网络语言中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元素;并通过培养学生认知祖国传统语言的美丽,来规范并引导网络语言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与网络的良性互动,使语文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K]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8.
[2]陈原.陈原语言学论著:卷二[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71.
[3]于根元.网络语言冲击波[EB/OL] .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07-06.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2月,我国网民群体已达到5.13亿人。这个庞大的数字标志着我国进入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现在学界一般把网络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网络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在网上交际所用语言,也就是所谓“网民”们说的话语。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后者,区别于传统的汉语,网络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具有活力。而网络语言之所以如此生动形象,活力四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语言使用了形式多样的修辞手段。随着人们对网络言语交际的认识的加深,对网络语言修辞的研究日趋成熟,而本文试将对网络言语交际中所用的修辞的社会及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一、社会心理修辞学视角下的网络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的目的越明确,话语就越正式,感彩就越集中,或褒或贬,或亲或疏,就越能感染听读者,因而越能产生理想的修辞效果。社会心理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这种修辞行为。网络语言幽默诙谐,往往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例如:“菌男”(俊男的戏称,意为丑男),“霉女”(美女的戏称,意为丑女),这几例由于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格使网络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让人忍俊不禁。此外还有“晕”、“倒”一类运用夸张的辞格,收到了不是真实却胜似真实的效果。而用“呼呼”表示睡觉;“咳咳”表示尴尬或心虚时发出的声音;用“呵呵”来摹拟人们笑的声音,使人们进入聊天室,虽然不能看到聊天者的样子,但到处都可见这个拟声词,让人仿佛听到了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声,看到了他们真诚的笑脸,这种感觉无疑是温馨的。在网络交际中多种多样的修辞行为更能感染信息的接收者,从而产生一种理想的修辞交际效果。所以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研究网络言语交际中的修辞格是很有价值的。
二、网络言语交际修辞的社会心理模型
1968年,马克·科奥斯科·詹姆斯在《修辞交际学导论》一书中就提出了一个修辞交际模型,在他这个模型中不仅包括了交际双方修辞的外部层次还包括了修辞双方的简单心理过程。不过这个模型是建立在静态修辞的基础上的,而修辞交际行为是通过修辞主体间的心理互动而实现的,所以一个完整的修辞交际过程中应该也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社会心理因素参与的过程。陈汝东在《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中综合了多种社会心理因素构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修辞交际模型,现在以这个新的修辞交际模型为基础,结合网络言语交际修辞的特点将网络言语交际中修辞行为的社会心理模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调查阶段。调查阶段是修辞主体的思想形成阶段,修辞主体的交际动机促使他想达到一定的修辞交际意义和效果。例如:
甲:“这种问题都敢贴,真是只菜鸟。”
乙:“( o )哇,原来有只走召弓虽的老鸟潜在这里啊!!!”
甲是话轮的发起者,当他看到乙发的帖子后,想对乙提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同时表达一种嘲弄,轻视的思想情感。这就是这个网络交际中的调查阶段。
第二个阶段:编码阶段。编码阶段是信息的形成和调适阶段。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手段是让语言能更好的表达思想。网络言语交际不是面对面的交际,缺少肢体情态语言,所以在网络言语交际中要想使信息接受者能更好的理解信息就必须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段。在上一例子中甲要表达一种对乙的否定,甲可以说“你的问题很简单。”这是不运用修辞的语言形式,但这不足以表达一种“嘲弄、轻视”的情感,所以他必须对原有的语言形式和手段进行调适。结果他选用了一个带有隐喻色彩的网络词语“菜鸟”,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表达他的情感了。
第三个阶段:解码阶段。解码阶段是修辞接收者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和评价阶段。古典修辞学中所说的“修辞是一门说服人的艺术”,正是基于通过话语建构和话语理解而达到对修辞接收者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和控制的。而在网络这一特殊的交际环境中,要想这一阶段顺利的进行,修辞接收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修辞能力外,还要对网络语言知识体系和网络修辞体系有一定的认识。因为在网络外的言语交际体系中,我们是很少用“菜鸟”这个词的。而乙接收到这个句子后,他不会立刻回复某甲,而是通过必要的语言知识系统和修辞知识系统去判断句子的真实性及甲所用修辞手段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果句子的理性意义和修辞意义都相符,则定义为真实的话语,其间必然掺杂着乙复杂的思维和社会心理活动。
第四个阶段,反馈阶段。乙根据真实性判断做出相应的回答,乙根据甲的修辞信息选择一定的修辞手段来模拟某乙此时的心理特质并对甲的情感做出回应。如上文中的“( o )”(图示)、“走召弓虽”(析字)、“老鸟”(仿词),其中第一个图示格是网络语言里很普遍也很有网络特色的修辞手段。这样一个完整的网络言语交际的修辞社会心理过程得以完成。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类交际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发展、传播开来。网络信息社会高效快速的特点要求网络语言必须遵循经济原则,最大程度地对已知信息进行缩简。所以,经济性是网络语言的典型特征。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即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如何通过认知机制手段得以实现的。
网络语言的经济性
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 因此网络语言的经济性无疑也是遵循传统言语交际活动语用理据的结果,同时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网络语言的许多方面,从语音省略、词汇构造、到流行语的简洁,都是受到语言经济原则的潜在制约。网络语言的这些经济性现象体现了人们的认知机制,即通过概念隐喻、转喻、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等认知方式得以实现的。
网络语言经济性的隐喻机制
Lakoff 和 Johnson 说过,隐喻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常将新事物与他们己经认知的旧事物联系起来,并基于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形成了用一个概念域来表达另一个概念域的隐喻。所以当有限的词语不能充分用来表达所有的需要时,隐喻便产生了。在隐喻的使用中有一个方法论上的原则在起作用,即经济原则。
所以,当计算机和网络出现要为相关的一些新概念命名的时候,遵循“经济原则”,那么就是利用现有的词语来表达具有相似概念的新事物。比如,网络语言中,发帖子叫“灌水”,隐身(只看帖不回贴)叫“潜水”。“灌水”和“潜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两种行为,这里却用来分别喻指两种网络上行为概念。网络语言中大部分概念都源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概念的隐喻投射,比如:“病毒”,原义是具有侵害性的微生物,在网络情境中指的是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网络中很多概念的表达形式是现有词汇在网络环境中的隐喻义。
根据雅克布逊的观点,隐喻是一种选择关系。网络语言隐喻机制中选择的喻体的,大多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简单的事物;这是语言经济性的要求,也是网民追求认知“省力”的必然结果。
网络语言经济性的转喻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认知机制,是基于事物之间邻近关系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指在同一个认知模型内部分与整体的认知现象,通过某个认知上突显的、易感知的、代表性的部分替换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 ,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转喻机制在网络语言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认知模式,也是语言经济原则的需要。
转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语音上的表现就是拟声词和许多数字或字母谐音的使用。网络拟声词是主要是对动作行为所发出声音的模拟,从而用这种模拟声音来代替动作本身或整个事物,可视为一种语音转喻。例如:“呼呼”表示睡觉,“卡擦”表示砍了或者杀了某人,“呜呜”表示哭泣。数字或字母谐音是指利用数字或字母来表达与汉语或英语读音相近的谐音形式;而数字、字母本身的意义已经不存在,只是其相近的读音被借用来代替其他词语的意义。这些数字、字母构形简单,在网络的交谈中,使语言简化很多,使交际更便捷;而且这种表达形式只有在网络情境中才会使用,是网络语言特有的经济性。谐音现象,是利用不同符号间能指的相同或相近使所指发生转移,即用与符号X的语音形式相近或相同的符号Y的语音形式来指代符号X。也可以说是在同一个象征单位内,用相近的语音单位来喻指整个象征单位;这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部分代替整体的现象,是基于语音相同或相近基础上的语音转喻。例如:9494(就是就是)、1314(一生一世)、3Q (thank you),F2F(face to face)。
网络语言的词汇层面上,缩略词的大量使用是转喻认知模式的典型代表。缩略词包括拼音缩略和汉语缩略两种类型。拼音缩略主要是指利用每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结合成的形式;比如,RP(人品)、BT(变态)、GG(哥哥) 、LP(老婆)、PMP(拍马屁)等。汉语缩略词指的是使多音节变双音节,或多音节、双音节都单音节化,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音节,言简意赅,在交流中容易快速被对方领悟,既省时又有一种力度感,很适合网上信息高效传递、快速沟通的交流特点。缩略方式的经济、简洁性得到了广大网民的青睐。如,三支一扶 (大学生毕业后通过考试选拔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的工作)、白奴 (指“白领的奴隶”、“白领工奴”) 、潮 (“新潮”的省略语,指时髦 )。一个汉语词语也由“音(汉语拼音)、形(汉字)和义”三个层面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单位。如果用其中一个层面或者一个层面的某部分来指代整个汉语词语,就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所以用汉字的声母组合或形式缩略来代替汉语词语,体现了以突显的、易辨别的部分来代替复杂整体的转喻经济性。
网络语言的转喻模式实现认知省力和语言的经济性。在转喻过程中,人们将认知重点放在相对凸显的形式或内容,而较少关注甚至忽略其他范畴,这样,需要认知的范畴减少,认知的内容最突显,人们需要投入的认知成本更少,认知过程更省力。所以拟声词、数字及字母谐音词还是缩略语、都是通过转喻手段,把必要信息压缩到在接触的一瞬间就能立刻了解的程度,即能够用最经济的话语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结语
网络语言的经济原则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文化经验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而产生的具有经济简洁、生动形象等特点的一种语言变体。网络语言的经济性是隐喻、转喻和范畴化等认知机制在语言上的体现。(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寅.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Croft,W & D.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Crystal,Davi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Typlor,J.R. Ten Lectures on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6] 柴磊. 试析语言的“经济原则”在网络交际中的运行和应用[J]. 山东外语教学,2006(4).
[7] 林纲. 网络用语的类型与特征[J]. 修辞学习. 2002(1).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电脑进入千家万户,网络无所不在,许多关于网络的新事物随之出现,如网络文学、网络语言等,而它们的使用范围正越来越广,甚至从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青少年学生作为网民的主要群体,使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他们的时尚,甚至使用在课堂上、作文中。网络语言的渗透冲击着中学语文教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以下对中学生的网络语言调查问卷表足以证明这一点。
一、中学生使用语言的调查
我们对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高一105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第一领域、对网络语言的熟悉度、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等问题,兹将调查结果列表如下:
网络语言的熟悉度是被调查者对网络语言是否熟悉的自我判断。52.3%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网络语言,没有人认为自己不知道网络语言。可见,大多数受调查者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对网络语言是有一定认识的,当然,这种认识多数都是感性的。在随后的调查中,我们列举了一些网络用语和词语,让被调查人说出网络语言的含义或用法,62%的人都能较准确说出含义或会使用这些网络语言。客观地说。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熟悉度还是比较高的。
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喜欢上网,虽然学生80%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但超过51%的学生了解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高达92%的学生在日常用语和网上聊天时使用网络语言,有46%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会经常或偶尔想起网络语言。学生大多住校。但住家的学生有超过52%的人会去上网,有5%的学生在学校用手机上网。多数学生认为上网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天不上网感觉像少了什么似的”。调查发现,上网聊天、手机短信、网络游戏等是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领域,占到近90%的比例,娱乐仍然是中学生上网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值得注意是7.5%这一数据(作文+周记:0.9%+6.6%),这是网络语言实用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观察到,不少学生对于一些网络语言已经是习焉不察,在语言中自然使用网络词语。特别是,在同学之间的戏谑玩笑时。网络语言甚至占据了主角的位置,网络语言正在无形地影响中学生的语言。
网民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决定了网络语言的使用面、发展方向和前途。调查中,44.76%的学生对网络语言持一种理性的态度,认为网络语言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好的一面,也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在使用中要区分语境,合理使用有必要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11.42%的学生则是网络语言的坚定支持者,他们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是一种好的语言形式,没有必要规范。值得注意的是43.80%这一部分人,在网络语言的规范性上,他们既不肯定亦不否定,主张顺其自然。这固然表明他们的态度,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网络语言对生活的影响。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二、中学语文教师的应对态度
(一)采取宽容的态度。
1.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现象。既然有那么多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聊天、“钓鱼”、求刺激,那么就需要网络语言来沟通、来交流。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确立,觉得一些网络语言新鲜、好玩儿,因而使用是可以理解的。
2.在城市,中学生网民不少,学习成绩中等以下者尤多,这部分学生网络生活有余,网络语言掌握得多,通用词语掌握得较少,两相比较,他们当然喜欢用网络语言。
3.传统作文教学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阅历浅,用于写作的素材较少。害怕作文。网络生活能让学生开心,反映其网络生活的网络语言频见于作文之中,也是不难理解的。
(二)坦然承认网络语言中有积极的成分。
1.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
与传统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减少了外来的束缚,使作者的思维可以自由驰骋、天马行空。他们往往想象丰富,语出惊人,普通平常的字眼被赋予新鲜丰富的含义。如:“灌水”原指向容器内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极高的文章;“青蛙”指网上的男性公民;“水母”则指在BBS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等等。
2.网络语言具有形象性
网民们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的表情和动作,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描模现实生活图景。如:“(-_-)”表示神秘笑容;“*<…|-)”表示圣诞快乐;“Zzzzz……”指睡觉的样子。有些网络词语还借用动物名称,利用谐音、对比、反讽、双关等修辞手法,充分调动网民的感官,激发想象力,使网络语言显得风趣形象。如:“爬虫”(初级网虫,有点水平的网络新手)、“菜鸟(网络新手)”、“恐龙”(丑女)等。
3.网络语言具有幽默性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语言充满了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活泼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使人立即联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又如:“版猪”(版主,电子公告版管理员)、“飞鸟/老鸟”(超级网虫,网络高手)、“食肉性恐龙”(长相丑陋的泼妇)、“食草性恐龙”(长相丑陋但稍温和的丑女)等,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幽默诙谐。
(三)谨慎对待,不盲目乐观,更不放任自流。
1.网络语言存在不规范性
从规范的汉语表达形式来看,网络流行语中汉字、数字、英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病句成堆。一些青少年学生缺少辨别力,盲目模仿导致周记。作文中出现五花八门的别字、胡编乱造的成语、莫名其妙的新潮词语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形成健康规范的语言文字习惯必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更何况。学生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如果一味地使用网络语言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因素”,毕竟在网络语言规范化之前,阅卷老师对网络语言一般都不会接受,这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分数。
2.网络语言存在粗俗性
无孔不入的网络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百度一下,发现包含“狗屁”的相关网页约有465万篇;被鲁迅讥讽为“国骂”的“他妈的”则约1010万篇,其中直接以“他妈的”作标题的约有949000篇。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 可以标新立异的地方,极易把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因素诱发出来并恣意张扬,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中学语文教师的应对措施
(一)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所扮演的主导者的角色,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加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把课文内容当成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把它们当作需要修改或创造的东西来对待。积极地去探究作者的语用经验,然后带着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把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修改或创造。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应尽可能地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优化的语境中,获得深刻的语感体验,学得语用经验,实现语用体验的传递和语感的迁移。
1.引言
2004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明确指出: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1]。2014年9月开始,我校国际教育学院采用文华在线与培生教育集团联合开发的《朗文交互英语平台》进行英语听说课程,利用校园局域网,采取网络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听说课程教学。
2.朗文交互英语平台
朗文交互英语平台是以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英语综合技能为目的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内容共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包括四至五个单元。该课程以真实的教学视频为主,穿插听力、发音、口语、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语言技能的讲解和训练[2]。视频内容、讨论主题丰富有趣,增强了学生对特定场景下对目的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语用能力。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上,老师、学生可以自主进行课程学习、查询学习进度、布置作业和进行批改等各项工作。通过课程的管理板块,教师可以获得及时的反馈,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隐藏单元或更改单元顺序。将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更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个人潜力得到最大挖掘[3]。
3.基于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听说教学模式实践
3.1构建基于网络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听说教学新模式。
我院是合作办学学院,原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为6+4模式,即每周6课时的综合英语课和4学时的口语课。2013年开始,我们除了继续沿用传统6学时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外,还为学生建立了听说学习网络平台,将4学时的口语课分成2学时的外教口语和2学时的视听说课程在线学习。30人一个班,安排了4位老师专门负责学生的视听说在线学习。外教口语和视听说在线学习都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教师利用平台,设置单元计划与布置任务等配合课堂课后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
3.2制定《英语视听说》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学习指导手册。
进行《朗文交互英语平台》授课的教师,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分别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并为学生编写了学习手册,方便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程特点、课程内容、操作流程。教学日历中明确列出朗文交互英语数字教材上的哪些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哪些内容学生课后学习。每学期进行16周的学习,每周完成1个单元任务,用时一次课2学时(90分钟),完成听说任务包括:listening,listening challenge,speaking,pronounciation。每次课利用5~10分钟时间进行导学,讲述听说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并布置学生在听说过程中完成的任务。操练一般安排60分钟,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等。最后20~25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检测,通过各种形式查看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以上任务。课后,学生在完成每次课布置的任务时,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程度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多次提交答案和作业。
3.3划分学生等级,方便因材施教。
学生入校后,采用和我们合作的外方院校开发的英语水平评估试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英语水平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将学生分到相应的级别班级。教师依据各级别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起点,制订学习计划,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除了每周一次的课堂学习外,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地点和时段。随时在开放的语音室、图书馆、教学楼内甚至宿舍等能够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场所,通过电脑平板或手机等网络终端登录平台进行在线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互动,督促和监督学生。
3.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估方式。
教学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导,这种评价使教师有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种学习环境中监控并指导学生的表现,帮助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帮助学生监控记录自己的学习进展[4]。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学生相互间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等,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终结性评价主要针对总的教学效果,期末考试可在朗文平台上实现机考,考试内容可以由教师自己组卷,也可以利用朗文已有的题库对学生进行考试安排、时间控制和改卷等,并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4.结语
基于《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系统。它借助网络技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模拟真实情景,促进学生交互式学习和自主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现了一个融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为一体的外语教学全新视角,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朗文交互英语.培生中国文化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