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幼儿园音乐论文

幼儿园音乐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4 04:26: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幼儿园音乐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幼儿园音乐论文

篇1

二、幼儿素质教育中民间音乐体现出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儿童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对其情感态度的形成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全面综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实施美育能够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艺术作为美育的重要教育途径其情感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应对我国民间音乐艺术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出各地艺术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音乐能够拓展儿童的视野,陶冶儿童的情操,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对儿童的情感进行丰富。

三、开展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提升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幼儿音乐教师在整体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能否对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并对幼儿进行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规定,高等音乐院校中须开设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同时指出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应对全国各地有代表性、影响性的民间音乐进行学习和研究,对本土音乐的传播也要给予重视。为了培养能够将民间音乐真正带入幼儿园音乐课堂的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民间音乐的内容,并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

(二)提高幼儿对民间音乐的兴趣

音乐通过从听觉上以节奏、旋律等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并对人的情感进行丰富和影响。提高幼儿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应首先从培养其听觉能力入手,通过让儿童感知音乐的美形成旋律感,更好地开展音乐教育。我国各地的民间音乐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教师通过带领儿童对音乐节奏进行学习和模仿,随着音乐打拍子能够培养儿童的感知力,在儿童逐渐熟悉民间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将欣赏民间音乐作为教育起点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各地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对发展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及音乐感知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广大音乐教育者在长期实践中发展具有民间特色的音乐就是音乐教育的最好资源,儿童通过对民间音乐进行欣赏和学习能够开拓视野,丰富自身的经验。著名幼儿音乐教育家铃木在其“天才教育”理论中提出世界的音乐就是具有各民族风格特色的音乐。

(四)充分发挥本地民间音乐资源的作用

民间音乐并不只是体现出其自身单一的音乐知识,对民间文化底蕴、风俗人情能够直接体现出来,具有艺术本质性的意义。民间音乐资源体现出的民间文化有助于儿童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尽行理解和认识,民间音乐具有的人文价值相对于其自身的知识技能更具意义。广大教育者通过研究发现,将民间音乐带入幼儿园音乐课堂是最好的素材,本地音乐具有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包括其使用的方言等本土性文化与幼儿的生活环境紧密联系,使得儿童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联系到家庭、生活及社会的各方面,反之在潜移默化中也促进了儿童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积极利用民间本土音乐的特点,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音乐特色,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对儿童进行教育,例如湖南民歌《浏阳河》等。

篇2

二、对幼儿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育

可以丰富孩子的音乐认知感,使幼儿的想象空间扩大人们用音乐抒感,用音乐愉悦生活,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和高尚的情感。同样音乐也可以促进幼儿的智慧发展、调节幼儿的情绪、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品,带给幼儿美的享受。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是本民族创造和继承下来的优秀且独特的音乐,表现出独特的存在价值。在民族民间音乐中,绝大多数是五声调式12356,没有4和7,这一特点正好符合幼儿旋律感知的规律,这样的音乐大部分存在于汉族音乐中,如《茉莉花》中只有12356。在幼儿想象力拓展方面,民族民间音乐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制约下幼儿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应当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得到体现,这对于幼儿想象力的拓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通常民族民间文化背后都有一些美丽的传说故事,并在民族音乐作用中有所体现。比如傣族的葫芦丝演奏《竹林深处》,讲述的是傣族小伙子与傣族姑娘在凤尾竹林里面谈恋爱的故事,在竹林的深处有一美丽的傣族姑娘翩翩起舞,而对面的傣族手敲象脚鼓,与清和的旋律相附和。这傣族人民生活的美好画面,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又如拉祜族的芦笙舞等,人们围成一圈或几圈,边吹边舞,体现了拉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包括祭祀、礼仪、娱乐等内容。再如白族歌曲《蝴蝶泉边》,音调优美,风情浓郁,在歌曲中仿佛看见五颜六色的蝴蝶飞来,人们随着翩翩起舞,以美妙歌曲表达了心中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活动课的开展将民族民间文化的神秘和美好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打开想象的翅膀在民族民间音乐中自由翱翔。

篇3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引发人们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能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只有在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中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未来的幼儿教师们掌握更新的音乐理论和实践技能。

一、音乐教育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考虑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逐渐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

如何解决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这一普遍现象,是我们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性在每个孩子的自然本性中都存在,人的音乐才能高低取决于内在的音乐性有没有被充分地发掘出来。我们身边的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了人的音乐能力,尤其是早期儿童音乐能力的普遍存在。儿童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接受能力、表现能力都明显超过成人。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从过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到如今加强技能方面的培养,作了重大的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学模式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专业是一对一的授课模式,而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成本上却无法做到。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是我们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教学的新尝试,采用的方法是有分有合,用小组“合”的方法解决共性问题,用个别“分”的方法解决个性问题、因人施教,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一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教学效果显著。只有幼儿教师的音乐能力加强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

二、音乐教育要注重“音乐欣赏”教育

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音乐欣赏能力又可以分解为对音乐音响的整体感知能力、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能力。我们在一些幼儿教师开设的公开课中发现,幼儿教师往往只重视技能训练,在制定音乐教育目标时,也往往是单一的技能目标,只要孩子会唱会跳了,就认为目的达到了。如果没学会,就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直到学会为止,结果却忽视了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这种状况尽管有所改变,但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以唱唱跳跳为主。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技术陶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说道:“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标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以上理论说明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幼儿教师牢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领孩子步人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当然,音乐技能课与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它们都是为了完成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学前儿童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得到发展。

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从大体上看,不外乎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这三类,但是每一类活动又可以演变出十分丰富的教育形式,例如,唱歌活动可以和语言、节奏、律动、舞蹈相结合;音乐欣赏可以和情境创设与戏剧表演、情感体验、想象与绘画、主题旋律的演唱和节奏乐演奏,以及自由的舞蹈动作创编等相结合;同时,可以将音乐游戏贯穿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可以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全面的展现、锻炼、培养和提高。

三、音乐教育要研究教育对象

篇4

歌唱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教学有它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会给学生带来身心上的愉悦,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开发儿童的智力,其中想象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我们说人要有想象力,有了想象力社会才会发展和进步,科学家的诞生就是因为有想象力,才会给人们带来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及动力。反过来想,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了想象力的话,最终会被历史所淘汰,被社会所淘汰。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站得高看得远,培养学生要有远瞻性,为学生今后的想象力发展打好基础。那么,目前歌唱教学在幼儿园里是如何实施的呢?笔者在幼儿园的公开课中发现,许多幼儿园的歌唱教学处于一种功利的状态,即追求热闹,吸引眼球,一堂课下来看似很丰富,实际上歌唱音乐的本身对于儿童来说像是一个走过场。音乐本身要素中的节奏,音高音准,以及钢琴伴奏中的美好音色让孩子们学到的太少太少。笔者认为,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模仿和听为主,首先是给孩子一个听觉的环境,而不是首先有这样或那样的多媒体画面,儿童歌曲也无需非常热闹的伴奏,钢琴就是一件非常好的教学工具,它的伴奏好坏就能给孩子起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对儿童歌曲的进一步研究,和进一步的再创造是必须的,与此同时,教师的基本功和对音乐的理解就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要重视孩子们的听觉发展,要带给他们听觉上的记忆和想象力。一些国家为什么非常重视儿童的音乐环境,就是要孩子有想象力,而这种环境主要是听觉上的,非视觉的。家里的乐器是演奏的,是给孩子们或是成人们听的,不是看的。在一些西方国家我们了解到,他们给孩子们的音乐环境和氛围多半是一听觉为主的,如意大利的一些乡村家庭中我们从资料上就看到了橱柜里的许多音乐CD 片,走访过这些西方家庭的专家就说这些资料就是给孩子们听的。在一次国际儿童音乐论文答辩中专家们还说;“CD片就是给孩子们听的,是在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中播放给他们听的,可以是专项的也可以是随意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音乐上的听觉得到正常健康的发育。音乐的环境也应该是儿童成长的一个部分。为此笔者呼吁幼儿园的老师们多为孩子们的健康发展着想,让小孩子们多聆听音乐给他们该来的乐趣,回归自然,从一首简单而优美的儿童歌曲做起,找出音乐中的亮点。使其终身受益。

二、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兴趣

篇5

歌唱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幼儿教师能在课堂上充满情趣地自弹自唱教学,势必会激发幼儿对音乐审美的渴望,这是幼教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和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因为它不但可以达到充分调动幼儿学唱歌曲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又可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自弹,是指为自己唱歌弹伴奏,它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弹奏技巧技能,具有即兴伴奏的能力;自唱,是指为自己伴奏独唱,它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唱歌能力,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有表情的、自如、富有表现力的演唱。

目前职高幼师毕业生的自弹自唱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正谱弹得很好,为别人弹伴奏可能也弹得很好;也有的学生在别人伴奏下自己唱的很不错,也很投入,但自己弹的时候就力不从心了,不是唱歌状态不积极,面无表情,就是钢琴伴奏声音响而噪,衬托不出歌曲的气氛和效果,达不到幼儿园课堂教学的目的,影响到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

幼师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园音乐教学的质量。如何改变幼教专业学生自弹自唱能力薄弱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是我们急需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幼教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幼教专业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谈谈一些认识。

1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任何音乐技能技巧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对自弹自唱能力的训练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钢琴课上要将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与即兴伴奏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还可结合教授和声原理在键盘上的实际应用,以及各种伴奏肢体手法与音乐形象的统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要有意识地着眼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因为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幼儿园教师,不是独奏家,音乐家。所以教师在不同教学阶段对学生应提出不同要求和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适当进度,这不但使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也使教学有章可循。

在自弹自唱的初级阶段,学生们虽然学习了简单和声与伴奏编配知识,但独立练习还是比较困难的,为促进知识较顺利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密切配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进度,选择那些对伴奏能力有用的练习曲和乐曲,从各种简单到复杂的伴奏音型结构入手,由易到难把这些教材进行系统地串联并选择一些简单的正谱伴奏歌曲让学生进行弹唱练习,教师可利用这些歌曲实例,启发引导学生了解、分析歌曲,让学生标出和弦,注意它的和声伴奏音型,之后教师给予范唱范奏,做到对音乐的理解、表现细腻而准确,使学生在充分理解基础上对歌曲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随着弹奏曲目的增多,学生慢慢积累了一定的和声语汇,接触各种常用伴奏音型、调式、调性,学生弹唱技能及和声理论知识也不断丰富,学生不断从中吸取养分,开阔了视野,丰富自己的伴奏效果,为今后的阶段练习做好充分准备。

2分散难点,个个击破

2.1 首先解决弹奏方面的问题

2.1.1 分段练、慢练。有许多学生弹奏乐曲时,只是简单地弹出音符、节奏、时值等,触键动作僵硬,没有感情,缺乏表现力,毫无音乐的美感。因为我们知道,丰富多彩的钢琴伴奏音色,是靠不同的触键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音阶、琶音等手指基本功训练。但弹奏具体作品时,则应该根据音乐表现的要求,像具有古典气质的作品或深情、抒情的作品,就可适当运用手腕和手臂,弹奏出音乐的内在张力,只有对不同艺术形象、不同的情感配之以多姿多彩的音色,才能增强音乐的美感。

当学生在弹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根据弹奏作品内容,指导学生将它分成几个部分,并适当放慢速度进行慢练,也可将其中的难点进行单独的反复慢练以降低弹奏难度,待弹奏技术问题解决了,再快速而完整流畅地弹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2.1.2 分析乐曲、选用恰当和弦,选配合适的伴奏音型

即兴伴奏选用和弦首先要分析旋律的调式,一般以正三和弦为主,副三和弦为辅,和弦进行要遵循和声学基本原则,学生还要善于运用和弦转位方法来调整键盘位置以取得更佳的和声效果。由于乐曲的调性各异,还要求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从音阶、琶音、和弦入手来熟悉键盘各调位置,熟练地掌握变调弹奏本领。

音型是伴奏的基础,它是千变万化的。根据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选

配合适的伴奏音型是十分重要的。常用的伴奏音型有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全分解和弦,当然伴奏音型还可根据各自能力自由发挥和创新。

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歌曲所选用的伴奏音型是不同的,只有让学生掌握各类不同的伴奏音型,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歌曲的伴奏。

2.2 其次解决歌唱的问题

声乐课上,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教学效果,一定要注意基础训练。要循序渐进,遵循声乐教学心理,有效提高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发声的生理机制,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歌唱发声的简单原理,声音的共鸣原理,共鸣腔的划分,了解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特点及噪音的保健等。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歌唱训练,歌唱训练首先从呼吸开始。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能有优美悦耳的歌声。一切声音表演技巧都与呼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克拉克《论呼吸》中主张歌唱第一件事就是学习适当的呼吸。普利斯曼在他的《喉头生理学》中认为: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力。我国传统声乐论著中说:“气者,音之师也。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这说明了古今中外的歌唱者都十分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掌握呼吸技巧中的四个要点:吸气、控制、流动、换气。

接下来是发声练习,它是训练声乐技能技巧基本简单的练习。实际上是把构成歌曲旋律中最基本简单的动机或乐句提炼出来配以单纯的母音或音节,在适当的音域内做半音上行或下行移动反复练唱。

歌唱语言是声乐训练的重要部分。要想完美地表现歌唱语言,必须从语言的准确性、歌唱性、生动性三方面入手,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艺术化语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由声母与韵母发音准确,声母与韵母辨正分明和声调准确来表现的,语言的歌唱性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歌唱咬字吐词,是在口咽腔“贴着咽壁吸着唱”时吸着念字,被动念字,到了高音区把字头也挂在前面,往后“兜着唱”,“兜着说”。根据歌曲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找准字头的语气“喷口”,这样才能使歌唱成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优美动人的听觉艺术。

在教授学生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技巧后,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尽可能让学生大量接触不同类型、风格的声乐作品,充分挖掘各类声乐作品中所蕴藏的情感因素和审美体验,挖掘声乐作品的审美价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和掌握歌唱的技巧,而是着重体会和表现歌唱的内涵,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3磨合熟悉,协调配合

经过前阶段的充分准备,学生自弹自唱技能发展到成熟阶段,学生自弹自唱达到此程度后,练习时基本已能自然进入歌唱状态,弹与唱协调配合,但由于每个学生素质与练习方法的差异,还需进一步深入实践。

4实践锻炼,巩固创新

经过了弹唱协调配合阶段后,仍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配弹练唱和实践,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弹自唱能力,并在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教师可通过回课,请学生到台上弹唱表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弹唱表演既是学生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展示,又是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一次考验,有的学生因心理素质较差,基础知识薄弱,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往往不能完整地弹奏,教师要循循善诱,以足够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在实践中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增强自信心,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而加强和提高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弹自唱的能力,更重要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对今后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幼教专业弹唱水平是知识、技术与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切实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全面稳妥地推进教改。

总之,音乐教师只有在自身不断地求索和创新中,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工作的乐趣与价值,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参考资料:

[1] 余笃刚. 声乐语言艺术[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2] 邹长海. 声乐艺术心理学[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