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8 12:58: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影像检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CT平扫如果仅仅是肺炎,或是肺结核,其影像学检查也就到此了。但是,如果把握不准,或是考虑肿瘤的可能性时,那就相对麻烦一点。首先,其影像学检查少不了做CT检查。如果病灶较小,或是对病灶内部结构以及周围特点分辨不清时,需要加扫薄层。也就是在普通CT平扫的基础上,根据病灶的大小,选择适合于病变特点的、较薄的层厚再进行扫描,以进一步了解病变内部及其周边尽可能多的信息。
CT增强扫描 CT平扫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对淋巴结或是血管影分辨不清,就得做CT增强扫描。通过静脉给患者注射对比剂,以进一步分辨出是血管影,还是淋巴结,或是肿块,以及了解肿块内的性质、特点等。增强扫描通常分动脉期、静脉期、毛细血管期。为了抓住这3个不同的扫描时期,就得进行3期CT扫描。通过大范围的扫描,还可以看看远处有无淋巴结转移灶。有时还得延迟3~5分钟时间进行延迟扫描,对病变提供更强有力的证据,加以鉴别诊断。
CT灌注扫描按照以上的方法检查,就相当于给5个病人进行CT扫描。如果医生单纯考虑病灶本身,为病人减少X线的辐射剂量,可就病灶本身进行扫描,甚至对病灶的中心层面进行扫描,这叫CT灌注扫描,以明确对比剂在病灶内的峰值,这更能明确病变本身的特点,利于影像学的鉴别诊断。
CT三维重建如果医生考虑肿瘤,为了便于手术,给胸外科医生在手术时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可给病灶进行CT三维重建成像。这不需要再进行CT重新扫描,而是将CT检查的原始资料在电脑上取出重新组合成新的立体图像,这叫做三维重组。三维重组所显示的效果,与患者检查时屏气的质量有着密切的相关。
尽量用拍片替代透视
情景一
郑老先生突患重病住院,诊断却一直不明。医生先后安排郑老先生做了几次X线检查。儿女们对此很担心,X线对身体有损害已是众所周知,如果需要反复做X线检查,那么有没有一个身体耐受的安全上限呢?比如一年内最多做几次X线检查?
自从伦琴1895年发现X线起, 100多年来,X线设备从最简单的X线装置,发展到数字化计算机化设备(CR、DR、CT等),但其基本原理相同。随着其应用越来越广泛,X线电离辐射危害也成为医生和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家对放射辐射危害的认识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过度恐惧,另一种是满不在乎。
X线检查对人体的损害到底有多大?这要视其照射剂量而定。据有关专家测定,胸部正位摄片时,肺接受的X线照射剂量,仅为造成人体损伤的单次最大剂量的1/20000。另外,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推算,一次X线摄片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为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有一点值得注意,胸部透视检查的射线剂量是胸部摄片的几十倍,因此应尽量用摄片替代透视。
CT辐射剂量是X线100倍
情景二
王女士因病住院,先做了X线检查,后来医生又为其安排了CT检查。王女士想,既然要做CT,那么能不能直接做CT,而免受X线伤害呢?
CT成像的X线剂量大约是普通X线成像剂量的100倍,但越来越多的CT设备增加了辐射剂量控制措施和低剂量扫描方式,来降低辐射。随着设备的更新,临床诊断率逐步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因重复检查受到的辐射。尽管如此,与摄片相比,CT的辐射剂量还是很高的。合理检查是减少辐射损害的唯一途径,因此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
X线摄片检查和CT检查,对于身体不同部位各有优缺点。X线摄片可更好地显示宏观表现,CT则能更好地显示内部细节。有一点可以肯定,CT不能完全代替X线检查,因为两者是互补关系。
准确篇
CT排数越高越好?
情景三
张先生因颈椎不适到医院做了CT检查,拿到结果后发现,自己做的是32排CT。同事告诉他,CT排数越高,检查越准确。张先生认为自己的检查结果不够准确,计划着到另一家医院再做一个64排的CT检查。
排数代表CT内部安装探测器的数量,排数越高,接受射线信号的效能越高,可以加快扫描速度,提高图像质量,缩短患者受辐射的时间。多排(层)螺旋CT与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相结合,能使人体内的器官以立体的、高分辨率的形式显现出来,更真实、清晰地显示病变。但是,设备只是医生使用的诊断工具,一些基本的常规检查并不需要使用高新设备,也能达到诊断要求。此外,再先进的设备也要合理使用,同时结合影像医生丰富的经验,才能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MRI与CT孰优孰劣
情景四
祁先生在驾驶车辆时发生交通事故,医生怀疑其有颈椎外伤,因此给他同时安排了CT检查和MRI检查。祁先生心里琢磨,两个检查做一个不就行了吗?有必要同时都做吗?
各种检查方法都各有其适应证,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有时要一起使用才能准确地对疾病作出鉴别诊断。CT和MRI也是各有特点,比如CT有辐射,而MRI没有;CT成像快,MRI却成像慢,因此CT更适合于急诊检查;CT空间分辨率高,能更好地显示细小的结构;MRI的组织分辨率好,更适合软组织的检查;CT对骨质和钙化的显像更好,而MRI对骨质和钙化则显像不清晰。
在颈椎外伤的检查中,CT更好地显示复杂骨折的骨质情况,MRI更好地显示脊髓的损伤情况,二者结合则可完成全面诊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医生会在诊断过程中给患者更合理的建议。
CT适用急诊检查
情景五
赵女士的母亲因突然出现侧肢瘫痪,被救护车紧急送到了医院。医生简单检查后,安排其尽快做CT检查。赵女士认为,医生抢救过于敷衍,只会乱开检查单,因此心生不满。
CT检查简便易行,安全、无创伤,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各种急症的急诊检查,对包括中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各种急腹症和全身外伤都有极佳的诊断效果。虽然CT是一种有射线辐射危害的技术,但正是CT的应用,使无数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逐步普及到县以下医院,CT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降低生活质量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根据病因不同,该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由于二者的治疗方法截然相反,一旦误诊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在CT问世之前,临床医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率仅为67%左右,而CT的应用将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提升到接近100%。对中风患者进行CT检查,虽然患者会受到一定量的射线辐射,但是其生命却能得到挽救,所以CT检查十分必要。
PET检查肿瘤最敏感
情景六
魏女士的两名同事近期都被检查出患了癌症。魏女士因此终日担心,她怀疑自己身体是不是也有问题。听朋友说,有一种检查叫PET,做一次就能查出全身的肿瘤。魏女士也想尽快去医院做一次。
PET是目前最昂贵的影像学技术,也属于有射线辐射技术,其一次检查费用在万元左右,我国现行医保不予报销。但是PET能在活体显示代谢情况,而且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在肿瘤的良恶性分级、肿瘤分期和发现恶性肿瘤的全身转移病灶方面有价值。
由于PET的空间分辨能力不足,显示组织器官的清晰度还不够,近年又有将PET和CT集成一体化设备的PET-CT问世。该设备既能敏感地显示肿瘤等病变的异常代谢改变,又能利用CT的高清晰度把病灶准确定位,受到临床的欢迎,尤其在肺周围性孤立性结节评价方面有较高价值。
提示篇
检查前准备很重要
做各种检查都有相应的一些注意事项。既要保护患者,又要保证影像质量,这都需要医患的密切配合。这里只简要提出几点常识性注意事项。
做X线摄片时,患者应按医师要求做好检查准备工作,如除去项链、胸罩、发辫、膏药等可能造成伪影的东西。
自从伦琴1895年现X线起,一百多年来,X线设备从最简单的X线装置,发展到数字化计算机化设备(CR、DR、CT等),但其基本原理相同。随着其应用越来越广泛,X线电离辐射危害也成为医生和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家对放射辐射危害的认识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过度恐惧,另一种是满不在乎。
X线检查对人体的损害到底有多大?这要视其照射剂量而定。据有关专家测定,胸部正位摄片时,肺接受的X线照射剂量,仅为造成人体损伤的单次最大剂量的1/20000。另外,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推算,一次X线拍片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为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有一点值得注意,胸部透视检查的射线剂量是胸部摄片的几十倍,因此应尽量用拍片替代透视。
CT辐射剂量是X线100倍
王女士因病住院,先做了X线检查,后来医生又为其安排了CT检查。王女士想,既然要做CT,那么能不能直接做,而免受X线伤害呢?
X线摄片检查和CT检查,对于身体不同部位各有优缺点。X线摄片可更好地显示宏观表现,CT则能更好地显示内部细节。有一点可以肯定,CT不能完全代替X线检查,因为两者是互补关系。
CT成像的X线剂量大约是普通X线成像剂量的100倍,但越来越多的CT设备增加了辐射剂量控制措施和低剂量扫描方式,来降低辐射。随着设备的更新,临床诊断率逐步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因重复检查受到的辐射。尽管如此,与摄片相比,CT的辐射剂量还是很高的。合理检查是减少辐射损害的唯一途径。因此,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
CT排数越高越好?
张先生因颈椎不适到医院做了CT检查,拿到结果后发现,自己做的是32排CT。同事告诉他,CT排数越高,检查越准确。张先生认为自己的检查结果不够准确,计划着到另一家医院再做一个64排的CT检查。
排数代表CT内部安装探测器的数量,排数越高,接受射线信号的效能越高,可以加快扫描速度,提高图像质量,缩短患者受辐射的时间。多排(层)螺旋CT与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相结合,能使人体内的器官以立体的、高分辨率的形式显现出来,更真实、清晰地显示病变。但是,设备只是医生使用的诊断工具,一些基本的常规检查并不需要使用高新设备,也能达到诊断要求。此外,再先进的设备也要合理使用,同时结合影像医生丰富的经验,才能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MRI与CT孰优孰劣
祁先生在驾驶车辆时发生交通事故,医生怀疑其有颈椎外伤。因此给他同时安排了CT检查和MRI检查。祁先生心里琢磨,两项检查做一个不就行了吗?有必要同时都做吗?
各种检查方法都各有其适应症,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有时要一起使用才能准确地对疾病作出鉴别诊断。CT和MRI也是各有特点,比如CT有辐射,而MRI没有;CT成像快,MRI却成像慢,因此CT更适合于急诊检查;CT空间分辨率高,能更好地显示细小的结构;MRI的组织分辨率好,更适合软组织的检查;CT对骨质和钙化的显像更好,而MRI对骨质和钙化则显像不清晰。
在颈椎外伤的检查中,CT更好地显示复杂骨折的骨质情况,MRI更好地显示脊髓的损伤情况,二者结合则可完成全面诊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医生会在诊断过程中给患者更合理的建议。
CT适用急诊检查
赵女士的母亲因突然出现侧肢瘫痪,被救护车紧急送到了医院。医生简单检查后,安排其尽快做CT检查。赵女士认为,医生抢救过于敷衍,只会乱开检查单,因此心生不满。
CT检查简便易行,安全、无创伤,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各种急症的急诊检查,对包括中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各种急腹症和全身外伤都有极佳的诊断效果。虽然CT是一种有射线辐射危害的技术,但正是CT的应用,使无数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逐步普及到县以下医院,CT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降低生活质量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根据病因不同,该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由于二者的治疗方法截然相反,一旦误诊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在CT问世之前,临床医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率仅为67%左右,而CT的应用将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提升到接近100%。对中风患者进行CT检查,虽然患者会受到一定量的射线辐射,但是其生命却能得到挽救,所以CT检查十分必要。
PET检查肿瘤最敏感
魏女士的两名同事近期都被检查出患了癌症。魏女士因此很担心,她怀疑自己身体是不是也有问题。听朋友说,有一种检查叫PET,做一次就能查出全身的肿瘤。魏女士也想尽快去医院做一次。
PET是目前最昂贵的影像学技术,也属于有射线辐射技术,其一次检查费用在万元左右,我国现行医保不予报销。但是PET能在活体显示代谢情况,而且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在肿瘤的良恶性分级、肿瘤分期和发现恶性肿瘤的全身转移病灶方面有价值。
由于PET的空间分辨能力不足,显示组织器官的清晰度还不够,近年又有将PET和ICT集成一体化设备的PET-CT问世。该设备既能敏感地显示肿瘤等病变的异常代谢改变,又能利用CT的高清晰度把病灶准确定位,受到临床的欢迎,尤其在肺周围性孤立性结节评价方面有较高价值。
检查前准备很重要
做各种检查都有相应的一些注意事项。既要保护患者,又要保证影像质量,这都需要医患的密切配合。这里只简要提出几点常识性注意事项。
1.做X线摄片时,患者应按医师要求做好检查准备工作,如除去项链、胸罩、发辫、膏药等可能造成伪影的东西。
如果是由于外伤所引起的腹痛,少不了要做超声检查,看看是否有肝脏破裂、脾脏破裂,以及有否腹腔积液和肾脏的问题。其次,就是做CT检查,以证实上述情况的存在。如果考虑有肠穿孔的可能,还得进行X线的站立位腹部平片的检查,看看膈下是否有一轮“弯弯的月亮”,以考虑膈下游离气体的存在,诊断肠穿孔的可能性。如果外伤伤及尿道,还要做尿道X线造影,以明确尿道受伤狭窄情况。
胃肠道检查
如果病人是吃饭不规律,常常在饭前或是饭后所引起的疼痛,可考虑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可能性,通常要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如果发现溃疡,考虑其癌变,或是直接发现是肿瘤,则需做CT平扫加增强,以明确肿瘤及其与周边的关系,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如果是下消化道的肿瘤,就要做钡剂灌肠,以及CT检查。如果是小孩肠扭转,以及手术后或是肿瘤占位所引起的肠梗阻时,就得做X线站立位腹部平片检查,看看是否有气、液体的存在,以考虑肠梗阻的可能性。如果是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就要做CT平扫加增强,寻找肿瘤所在的位置。
消化腺检查
如果是肝脏的问题,就要做超声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特别是需区分肝囊肿、肝血管瘤或肝肿瘤时,离不开CT平扫加增强,或CT延时扫描,甚至磁共振。如果确诊为肿瘤,还要看看是否有远处转移,就得进行大范围的CT平扫加增强。
如果上腹部疼痛是因为胆囊引起,也离不开超声检查,看看是否有胆囊结石,或是胆囊肿瘤。如果是前者,仅需做CT平扫,有时考虑隐性结石,还得进行磁共振的胰胆管成像;如果是后者,又得在CT平扫的基础上进行CT增强扫描。
暴饮、暴食者所引起的腹痛考虑有胰腺炎的可能时,需进行CT扫描。如果是考虑胰头癌的可能性时,除了CT平扫加增强外,还要进行超声检查,以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看看十二指肠圈有否增大的迹象,以间接判断胰头癌存在的可能性。
泌尿系统检查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 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 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 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 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 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 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了合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减少重复检查,切实减轻患者负担,现就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以下简称检查互认)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医疗机构间检查互认包括检查资料互认和检验结果互认。
二、在医疗机构间互认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对于合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降低患者就诊费用,简化患者就医环节,改进医疗服务,在医疗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都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开展医疗机构间检查互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并逐步推广开展医疗机构间检查互认的有效措施。
三、开展医疗机构间检查互认工作首先要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监督管理,促进医疗机构对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等实施质量控制,参加质量评价,推动医疗机构间的技术交流、技术沟通、技术支持,促使医疗机构为开展检查互认奠定工作基础。
【关键词】牙种植;影像检查;特点;选择应用
种植义齿影像检查是牙种植术实施的关键环节,能够为牙种植术的实施提供颌骨与骨质方面的解剖结构的影像资料,还能在术前提供牙骨相关结构的精确评估[1],这样影像检查能够在提供资料的基础上优化牙种植术设计方案,对于牙种植术成功率的提升作用突出。
1 常用影像检查及其特点
1.1 曲面断层片检查 曲面断层片检查环节主要是在牙种植术前实施,其作用在于检查牙种植术的实施区域病变存在情况,还能为手术的实施提供基本的初步的骨量评估资料,是牙种植术实施的基础环节,能够为手术的实施提供资料参考与指导,牙种植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基于曲面断层片检查应用经验,曲面断层片检查优势可以总结为两点:以一种胶片图像显示整个颌骨与牙列,影像资料具有直观、系统、全面的特点;曲面断层片检查应用的放射剂量较低,安全性高,成本低。曲面断层片检查以其安全、系统性已经成为牙种植术实施前检查的必备环节。需要注意的是,曲面断层片检查缺陷也不容忽视:同一张胶片中不同区域的检查具有不同的放大率,易形成较大的误差,如前牙区放大率达25%,垂直放大率为10%,水平放大率为10%,手术区域内不同的放大率直接导致了线性测量误差高达3mm甚至更高;一张胶片检查无法系统显示颌骨的宽度,资料完整性较低;骨密度方面的相关评估缺乏,且准确性有待提升。
1.2 根尖片检查 牙种植术中的根尖片检查主要是观察牙种植体周边骨组织分布及变化情况,根尖片检查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片信息资料,骨组织影像资料十分清晰,而且费用较低,当前牙种植术影像资料检查中应用广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根尖片检查主要显示骨组织,影像范围较小,尤其是牙槽嵴颊舌径影像资料缺失,资料完整度有限。
1.3 咬合片检查 咬合片检查主要是为手术提供无牙颌颊舌径的宽度与外形资料,能够与根尖片检查形成互补性,但是咬合片检查中形成的后牙区颌下腺或舌下腺影像资料清晰度较低,关键的是无法提供详细的关于可利用颌骨垂直高度的资料。
1.4 体层片检查 体层片检查主要是提供颌骨后部资料,其中包括颌骨高度、宽度及颌骨周边解剖组织结构资料,还能提供牙槽嵴顶与下颌管间的详细间距,资料十分详尽、完整。体层片检查在骨量较轻的患者术前检查中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提供多向化的体层片影像资料,能够为优化骨移植、上下颌神经移植术的实施提供影像资料,且影像断层厚度与实际牙床厚度相符,影像资料质量较佳。但是体层片检查影像资料显示的清晰度较低,影响了其显示效果。
1.5 CT扫描检查 牙种植术前CT影像扫描检查主要是扫描检查颌骨轴面结构,影像断面厚度为2mm左右,扫描采集的结构资料还能插入或重建各种数量的重叠图像[2],能够实现原始图像系统化、综合化的加工处理,为临床提供多种模式重建后的影像资料,实现了曲面断层图像、三维图像[3]、侧断面图像三者间的综合统一。此外,CT扫描检查形成的重建资料精确率要低于原始图像,但是能够保证种植区域测量的准确性。总的来说,从临床应用经验来看,CT重建图像能够提供术后种植区的病变资料;清晰显示颌骨内牙槽神经管走向与颊舌径宽度;提供骨质密度资料;重建技术联合放射模板能够为种植术的实施提供精确化的引导,进而优化种植术的设计方案。但是CT扫描技术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放射剂量大;检查区域过于笼统,单独性的特定区域检查环节较为薄弱;金属伪影的存在影响着影像资料的质量;重建图像断层问题发生率高,影响影像资料质量;影像检查成本高。
2 牙种植术影像检查项目的选取
牙种植术影像学检查是牙种植术实施的重要环节。现阶段,牙种植术影像检查项目繁多,且效果不一而论,牙种植术接受者应该在选择牙种植术影像检查项目的时候基于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影像检查项目。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牙种植影像检查项目应该将检查项目对颌骨信息的反映度作为基准,同时考虑检查项目应用的安全性与成本,力求保证检查信息的全面性,为牙种植术的实施提供全面、有效的资料指导。另外,曲面断层片检查是术前检查的必备环节,该技术能为手术种植点的确定提供指导,再结合根尖片检查与体层片检查能够为形成全面的种植区影像资料。针对病例较为复杂的患者影像检查项目的最佳选择是CT扫描。
参考文献
影像诊断;X线;辐射
X线影像诊断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普遍和广泛的临床诊断手段,对X线产生的危害大家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据英国一学者经过30多年的研究,指出人类自身各种行为活动中,危害最大的是吸烟,第二是CT检查,第四是X线透视,因此X线对人体造成的巨大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从我国医疗临床来看,由于人们对X线照射的危害性重视不足,因此存在着过度照射的现象,有研究表明:通过对26170例普通X线受检者受照部位进行分析,筛选出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照射的部位。有5495例受检部位为重复照射,占21%;有4710例受检部位为不需照射,占18%[1]。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X线检查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1 X线过度影像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对人体的危害
1.1 X线透视过度检查 X线透视检查在我国应用的非常普遍,直到今天还在大批使用,包括一些大医院,入学、招工、参军、常规胸部体检仍在大规模使用。普通体检中X线胸片和胸透等常规检查成为体检的“保留节目”。过频、过度检查对健康无益,尤其对于怀孕初期妇女等特殊人群来说,这种放射线体检对胎儿产生致畸影响。即便对正常人来说,这种伤害虽非短期所能显现,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已很低,那么作为肺结核等肺部疾病主要诊断手段的X线胸片,在正常体检中已不重要,没必要让那些健康的员工在享受体检福利待遇的同时,每年都被放射性X线照射一次。一次胃肠X线检查接受剂量又要比普通X线透视要大的多,而每年一次的的胃肠体检就会接受到更多的X线剂量,对身体更加有害。
1.2 乳腺X线过度检查 乳腺肿瘤是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乳癌已成为妇女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杀手。许多单位出于对女职工的关爱,与X线透视一样每年都进行一次乳腺X线体检。与自我检查、医生触检和活组织切片检查相比,X线照射确实能更早发现乳部肿瘤,但很少有人知道乳腺X线照射的放射危害。在美国,接受X线照射的女性人数越来越多,每年有3000万到4000万妇女接受乳腺X线照射,但美国每年有3000到5000名妇女罹患放射线导致的乳癌,引起美国公众的焦虑和担心。不少专家指出,X线照射给人体带来的危害被低估了,一些医生已建议普通的健康妇女在做常规乳房检查时避免不必要的X线照射,乳腺X线照射已成为公共健康领域的一大问题。为保护妇女健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做出规定:对妇女乳房的X线照射放射总量每次不得超过300毫雷姆,而此前这一数字为360毫雷姆。每吸收一千毫雷姆放射线,患乳癌的概率就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健康妇女而言,接受乳腺X线检查得不偿失。因此在接受乳腺X线检查之前最好“三思而后照”。而对年轻女士来讲,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更快,对放射物的照射更加敏感,何况年轻女士罹患乳癌的可能性不大。
1.3 CT过度检查 CT的检查越来越普遍,主要是因为这种技术快捷、成本相对便宜,而且不会令患者感到痛苦,其生成的三维图像清晰度很高,对医生迅速诊断肿瘤、出血、梗塞、血管和其他病症提供很大的帮助,因此许多大医院已把它作为一种常规检查。CT检查归根到底也是一种X线检查,对人体有极强的辐射性。一次对胸部的CT扫描,辐射量就达到10~15毫西弗特,相比之下,一次常规的X线胸透辐射量为0.01~0.15毫西弗特,乳房X线照射的辐射量为3毫西弗特,牙齿X线照射只有0.005毫西弗特。 辐射量因机器和人而异,过去是单层CT,现在是多层CT,目前还有320层,速度越来越快,理论上来说患者接受的剂量应该越来越小,但医生为了方便诊断经常进行大范围扫描,接受的剂量反而比以前更多。胖人比瘦人需要更强的辐射--而辐射造成的危害能够不断累积,贯穿人的一生。一份最新的美国研究报告警告说,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于CT扫描技术的滥用导致两千多万美国人特别是儿童,遭受不必要的X线的辐射,在过去数十年中,美国有高达2%的癌症病例可能是由于CT扫描的辐射造成的,虽然一次CT扫描就导致一个人患上癌症的风险不大,但长期累积下来给公众健康带来的危害就很大。统计数据显示,自从1980年以来,美国人接受放射性扫描(其中大部分是CT扫描)的平均数字增加了一倍,此前有研究指出,三分之一的CT扫描是不必要的,医学界严重关注CT扫描技术的应用,也引起了人们对于这个可能对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议题的关注。
2 降低X线影像诊断在临床中对人体的危害的对策探讨
可以看出,由于检查的种类和频繁度不断提高,接受X线、CT检查次数和总的辐射剂量的不断增加,对健康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现在人类遭受的辐射,其中一半来自医学辐射,但这个比例过去只有六分之一,当时首要辐射源来自自然环境。因此为了更好的防护患者和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对于因过度照射引发的疾病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①国家立法,规范X线、CT检查:特别是一些健康体检项目,2006年卫生部已明确禁止X线透视作为一种常规体检项目,这将对以往每年都进行X线透视体检的人群起到积极有效的防护作用,因此,严格遵照卫生部的规定,成为每一个临床医生的应尽的义务。②先进技术替代:由于X射线对人体造成的巨大危害,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能不用X线进行体检的尽量不用,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从降低辐射危害上来说,用超声波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体检,可有效的降低辐射危害,因为这两项检查相对来说更安全,不会对人造成辐射,像乳腺的核磁共振成像完全能代替X线检查,只不过价格高了一点,有些患者不太容易接受,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成本必然降低。③降低照射频率:目前,X线影像诊断还是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由于X射线的危害在人体中可以富集的,危害也是长期的,因此,除临床中确实要进行X线、CT检查的,也要在种类和时间上进行严格控制,不要过于频繁,特别是健康体检每年一次,可以改成两或三年一次,再辅助以其他的诊断方式以降低辐射的危害。④做好辐射防护:辐射防护能有效的降低X射线对人体的辐射危害,卫生部2002年1月3日的《国家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用放射线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应当按照操作规定,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临近照野(近似于照射范围)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应当进行屏蔽防护。就是说在X线线检查时,医生应主动向患者提供防护服,同时对陪护人员也应有必要的射线防护措施。医院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应提供人性化关怀,医生也不要怕麻烦,该对患者保护的部位一定要保护,同时对陪护人员也一样要保护。在CT检查时以检出疾病为主要目的,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大范围扫描。⑤建立X射线检查档案:X射线的检查对人体的危害是长期的,不易过于频繁,目前情况下也不能全部替代,因此,建立个体化的X射线检查的档案,有助于全面了解个体的射线照射情况,降低过度X照射造成的危害。
3 讨论
1 贲门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是在肿瘤解剖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诊断,能做出准确的肿瘤术前分期,帮助临床医师决定治疗计划,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贲门癌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胃镜(FG)、上消化道钡餐造影(UGI)、CT及超声等。其中UGI、FG作为消化道疾病的传统诊断检查方法[1],目前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贲门癌的首选检查方法。UGI与FG检查共同存在的不足是从消化道腔内单纯观察黏膜及胃壁的情况,不能了解肿瘤内部结构、局部胃壁的厚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以及有无局部或远处的转移。
超声检查对贲门癌的诊断也有多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2,3],认为超声检查可了解肿瘤的部位、范围、管壁厚度与外侵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肝脏等脏器的血行转移情况,其准确性敏感性为95%以上[3],可为一种术前帮助判断肿瘤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手段。但超声探查显影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1)肝左叶过小、肥胖横位体形,因内脏位置较高,贲门区结构难以显示。(2)肿块向贲门上区生长,超声显示受限,加上贲门胃连接部长轴呈弧形,造成测值不准。(3)对较小或位置较深(如脾动脉周围)的淋巴结超声易漏诊等。因而对于贲门癌的诊断目前仍以钡餐造影和胃镜为准,超声显像只是作为FG、UGI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应用于临床[2]。
贲门癌术前CT扫描不仅能准确客观地显示病灶的大小、肿瘤外侵范围和程度,以及临近脏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CT可以正确判定肿瘤局部和远处的肿大淋巴结及肝、肾上腺等远处脏器有无血行转移等情况[4~16],CT检查操作简便,无创伤、无痛苦、无禁忌证,具有其他检查不可比拟的优势。
胃的平扫CT横断图像可以显示充盈胃壁的厚度,胃各区的胃壁厚度略有不同,由于胃贲门部特殊的解剖结构,CT平扫横断图像显示其胃壁厚度明显大于其它胃区胃壁厚度,彭卫军[15]等报道口服水对比剂1000ml及肌注654-2 20mg扫描时,贲门区成喇叭口状,胃食管交界处厚度为0.51cm,其他部位为0.16~0.23cm;也有作者[19]认为因食管呈水平走向胃贲门部,贲门部位形成一鸟嘴样外凸,在脊柱左前方与腹段食管相连,当管腔内有造影剂充盈时,可以显示管壁的厚度及贲门的形态,贲门口部凸向胃内的部分在横断图像上,可见局部胃壁轻度增厚并向腔内隆起,特点是增厚的胃壁以贲门口为中心且两侧对称。CT增强扫描时,胃壁成均一强化或多层结构,多层结构多表现为2~3层[15,17,20],内层明显强化,相当于黏膜层,中层呈相对低密度,相当于黏膜下层,外层轻度强化,呈中等密度,相对于肌肉-浆膜层。高剑波等人报道胃壁强化时的多层结构以动脉期和门脉期显示较佳[17],平衡期胃壁强化趋向均匀,多层结构消失;胃壁多层结构的显示有利于准确判断胃癌T分期,多层结构显示率越高,T分期的准确性越高,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壁多层结构的显示优于普通CT。另外Alves[12]等人尝试用人工气腹法螺旋CT(SCTPP)对胃癌分期进行研究,发现人工气腹后采用适当,使胃周及小网膜囊充气良好,增大了胃与临近脏器之间的间隙,提高了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提高了分期的敏感性。
近年来,三维CT(3DCT)技术尤其CT仿真内镜(CTVE)技术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临床研究[21,22],这种技术能直接全面地显示胃癌的腔内形态,对胃癌的Borrmann分型能力优于UGI,与FG相仿,和CT横断面图像相结合可同时获得胃腔内、胃壁及临近脏器受侵情况等多项诊断指标,这为术前制定较准确的肿瘤TNM分期,指导治疗方案的确立具有关键的作用,但由于CTVE等3DCT技术目前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未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且由于贲门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贲门部病变应用3DCT检查技术未见有专题报告。
2 贲门癌术前TNM分期的影像学评估
由于UGI与FG对腔外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淋巴结及血行转移等情况的检查属于盲区,对手术切除可能性的评估均属于间接征象的推断作用。随着超声的临床应用,B超的贲门癌术前评估得到了多人的研究肯定[2],可作为术前肿瘤分期、指定治疗方案的依据之一,但由于B超检查存在着前述因素的制约,其对贲门癌的检查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CT检查对贲门癌的术前TNM分期的评估是基于CT横断图像对贲门局部胃壁厚度、各组淋巴结及其他脏器的血行转移的显示。由于CT设备和检查方法等因素的不同,CT对胃癌分期的准确性方面的意见分歧[5,7,18,21,22]很大,普通CT对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性较低[13](72.0%)。近年来国内外多人利用螺旋CT三期强化扫描等技术来增加胃壁分层的显示率(如前述),以提高胃癌T分期的准确性,即CT对胃癌T分期的准确性取决于是否能清楚的显示胃壁各层、浆膜外浸润及临近器官受侵[11]。高剑波[17]的研究表明早期胃癌(T1)表现为局部胃壁内层明显强化增厚,中层和外层结构正常,如果胃壁的中层结构中断消失即被认为是进展期胃癌,因此胃壁多层结构的显示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鉴别的前提,若CT扫描胃壁显示为单层则区分T1和T2是困难的;高剑波等人统计螺旋CT三期强化扫描显示胃壁多层结构的几率为60.9%,而其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82.0%, Takao[4]认为进展期胃癌表现为从黏膜层到外侧浆膜层的逐渐强化最终于平衡期肿瘤完全强化,如果平衡期增厚胃壁的浆膜层没有明显强化,即使胃壁和周围脏器之间的脂肪层没有看到,也不能认为肿瘤向壁外浸润,因此平衡期扫描有利于T3和T4的鉴别[14],另外中间期薄层扫描的MPR技术可多方位观察病灶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纠正因体瘦所致脂肪间隙消失或容积效应造成的过估[5]。文献报道进展期胃癌螺旋CT-T分期的准确性,三期为82%[4],中间期薄层并MPR为77%[5],门脉期为55%~73%[6,7]。
CT扫描对贲门癌术前分期评估的另一优势即为较准确的N分期。淋巴结转移是贲门癌的主要转移途径,由于普通CT对淋巴结内部结构显示欠佳,以往CT主要以淋巴结大小作为评定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标准,所以常规CT做N分期的准确性较低(70%)[14],而常规SCT三期扫描N分期的准确性为85%[20]。多数研究者支持以5mm作为判定淋巴结有无转移意义的阈值,Fukuya[9]认为螺旋CT对5mm以下的淋巴结检出率极低(1.1%),而且未转移的淋巴结80%小于5mm[10],但以10mm作为转移的标准,SCT的敏感性仅为56%[6],造成小转移淋巴结的漏诊[8];诊断淋巴结转移还要同时考虑淋巴结的形态和密度[9,23],因为阈值以上的淋巴结可能是炎症反应增生所致而非转移。Fukuya、工藤明敏等研究表明,转移淋巴结多呈相对高密度,或周边高密度中心低密度,或压迫血管且有更大的短/长轴比值(比值≥0.7);转移淋巴结的检出不仅与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有关,同时与淋巴结的位置、胃周脂肪层的厚薄及SCT扫描的条件有关,如血管旁的淋巴结CT检出率较高,因为肿大淋巴结很容易同相邻明显强化的血管区分开,尤为门脉期对比最明显[20];同时CT对贲门旁特别是肿瘤与瘤周肿大淋巴结融合在一起,难以区分,则淋巴结检出率明显降低,Alves提出的人工气腹法增加胃周与临近器官间隙,提高了胃周淋巴结检出率(93%)[12]。
CT检查也是判定肿瘤远处转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仅能判定肝、肾上腺等脏器的血行转移、同时还能较准确诊断腹膜后等远处淋巴结转移情况,做到明确的M分期。Alves等利用SCTPP可确定腹膜和卵巢的种植转移,其敏感性达100%。
由于贲门部位解剖的特殊性,国内外学者针对贲门癌的术前分期的专题研究较少,但对胃癌影像学系统研究的多项技术,为贲门癌的术前分期评估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如准确了解贲门区CT图像特点及三期增强等技术与贲门区胃壁多层结构显像的关系,SCT和多项增强技术对早期贲门癌诊断的应用价值,再密切结合UGI、VG等传统影像检查及其他临床资料,准确了解贲门癌的大小、病变的类型及外侵的程度和范围,淋巴结及远处血行转移等情况,做出准确的肿瘤TNM分期,为贲门癌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姑息手术和探查手术。
【参考文献】
1 沈镇宙,师英强.肿瘤外科手术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01.
2 寿化山,杨鲲鹏,张珊宇,等.钡餐造影B超探查对贲门癌切除可能性的对比研究.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6,12(2):93.
3 张淼源.食管贲门部的超声检查及意义.广东医学,2000,21(5):412.
4 Takao M, Fukuda T, Iwanaga S, et al.Gastric cancer:evaluation of triphasic spiral CT and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Comput Assist Tomogr,1998,22(2):288-294.
5 Fukuya T,Honda H,Kaneko K,et al.Efficacy of helical CT in T-staging of gastric cancer.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7,21(1):73-81.
6 Dux M,Ritchter GM,Hansmann J,et al.Helical hydro-CT for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gastric carcinoma.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9,23(6):913-922.
7 Sohn KM,Lee JM,Lee SY,et al.Comparing MR imaging and CT in the staging of gastric carcinoma.AJR,2000,174(6):1551-1557.
8 Noda N,Sasako M,Yamaguchi N,et al.Ignoring small lymph nodes can be a major cause of staging error in gastric cancer.Br J Surg,1998,85(6):831-834.
9 Fukuya T,Honda H,Hayashi,et al.Lymph-node metastases:efficacy of dectection with helical CT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Radiology,1995,197(3):705-711.
10 Monig SP,Zirbes TK,Schroder W,et al.Staging of gastric cancer:correlation of lymph node size and metastatic infiltration.AJR,1999,173(2):365-367.
11 Davies J,Chalmers AG,Sue-Ling HM,et al.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operative staging of gastric carcinoma:a comparison with histopathological staging.Gut,1997,41:314-319.
12 Alves FC,Goncalo M,Abraul E,et al.Induced pneumoperitoneum in CT evaluation of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Abdom Imaging,1995,20:52-56.
13 Minami M, Kawauchi N, Itai Y, et al. Gastric tumors: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and accuracy of T staging with dynamic CT.Radiology,1992,185:173-178.
14 Cho JS, Kim JK, Rho SM, et al.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gastric carcinoma:value of two-phase dynamical CT with mechanical iv injection of contrast material.AJR,1994,163:69-75.
15 彭卫军,周康荣,沈继章.正常胃CT应用解剖和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6(6):348.
16 彭卫军,周康荣.应用水充盈技术行胃癌CT分期及术前评估.临床放射学杂志,1994,2:78.
17 高剑波,郭华,周志刚,等.胃癌螺旋CT三期,双期和单期增强的比较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9):763.
18 Kadowaki K, Hori S, Sakai Y,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of gastric cancer.Rinsho Hoshasen(Japanese),1989,34:1549-1554.
19 朱斌.贲门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10):600.
20 高剑波,杨学华,李荫太,等.进展期与早期胃癌螺旋CT三期增强的应用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253.
上面这两类人医生经常碰到,前者觉得经济负担重,“太贵没必要”;后者却陷入“多多益善”的误区。临床上不少人都会有这两类极端的错误观念。
盲目选择影像检查危害很大,有时还会耽误诊断和抢救时机。如头部急性外伤的患者往往伤情凶险,经常从外部看不出损伤程度,如果仅做简单的透视或头颅照片,查不出脑部出血、颅骨骨折等情况,一时半会儿虽然没事,但可能会贻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最后要确诊还是必须再做CT,不但浪费了卫生资源,更增加了病人的负担。
检查方法无贵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医学影像学发展速度很快,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新的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层出不穷,不单是病人搞不清楚,事实上不少临床医生也不一定都清楚。其实,各种检查方法在价格上确有贵廉之别。但应该指出,在医学上,它们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只有应用是否恰当。比如以CT或MRI来检查一些轻微的损伤,用途并不太大,其正当化原则也会受到质疑;再如,若首选用超声检查去观察肢体外伤骨折,也给人以“吃错药”的感觉。
临床上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
X光片:摄片曝光时间短,放射防护容易实施,患者接受的辐射远比透视要少。更重要的是影像记录于胶片等介质(如刻入光盘)上,便于医生反复研究病变细节,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医生或专家的会诊而大大地减少漏诊、误诊的可能性,还可作为疾病档案以供前后对照。但摄片所得到的只是平面的、静止的影像,无法看到相关部位的动态状况。
B超:没有辐射,操作简便,价格低廉,能观察到许多脏器的功能状态,如心脏的收缩舒张、胆囊的收缩、膈肌的运动等,从而判断其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也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扫描。另外,鉴别病变是囊性还是实质性,即判断病灶中是否存在液体也是它的突出优势。但超声图像显示相对较粗糙,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也像透视一样有较大的依赖性。
CT:能将人体组织以一层层的图像显示出来,加上有计算机的帮助,密度分辨力特别高,又消除了影像重叠,实现了将活生生的人体在轻松舒适、毫无痛苦的状态下像切萝卜一样自上而下地一片片“切开来看”的愿望。但存在辐射,且层层显示的整体观较照片要差,价格也较贵。
病情复杂,应联合检查,减少漏诊误诊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影像学检查在疾病诊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合理选择针对某一位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检查方法,一方面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出疾病,尽早解除患者身心方面的痛苦,另一方面能够尽量减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尽可能减少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遭受的痛苦与伤害。
2 合理选择针对某一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于一个临床医生来说,为正确诊断疾病选择针对某一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虽然是必要的,然而较为详细的病史询问以及有针对性的体格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及重要部位的体格检查,才能对患者的疾病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从而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上少走弯路,避免重复检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及减少检查设备给患者带来的不必要的痛苦与伤害。
为合理选择针对某一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我们有必要对常用的一些检查方法的原理、优缺点、适应症与禁忌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常用的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普通X线检查、CT、磁共振成像、超声检查等。
首先说普通X线检查(包括普通X线透视和摄片以及造影检查),普通X线检查,它是利用X线的穿透性、荧光特性及感光特性,实现在荧光屏和胶片等成像媒介上实现成像的一种检查手段,它的优点是价格低廉,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一种检查方法,而且检查方法简单,检查结果出来的也较迅速,基本上能够满足一般常见疾病的诊断需要,如一般的骨折,肺部的炎症、肺结核等。它的缺点是图像质量欠佳,密度分辨率低,属于二维平面成像,对一些疾病检出的阳性率低,检查的特异性也不高,而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也较大,还有X线辐射会对患者及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损害,当然这些可以通过加强防护、提高成像介质的敏感度加以改善,目前逐步广泛使用的CR、DR成像技术,使普通X线的这一缺点得到大大改观。
CT,计算机体层摄影,是人类在使用X线成像用于临床诊断上得到了质的飞跃,大大提高了X线使用效率,它也是利用X线成像,且明显优于普通X线成像,它是利用计算机控制下的X线横断体层摄影,避免了人体前后、左右重叠对图像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图像质量,尤其是提高了图像的密度分辨率,对细微疾病的检出率大大提高,而且可以在计算机上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的黑化度、对比度进行后处理,可以获得比原始图像更为清晰、对比度更高的图像。利用CT值的测量,量化分析,在病灶的性质鉴别方面可以获得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如鉴别一个颅内高密度病灶是新鲜的出血还是钙化等等,另外还可以通过三维图像重建,获得多部位、多平面、多层次的图像,使病灶的显示更为清晰、直观。这些都是普通X线成像无法实现的。它的缺点是空间分辨率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专业人员对横断解剖比较熟悉,而且价格相对较高,并且也存在X线对患者及工作人员的辐射损害。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对软组织器官特别是颅脑、肝、肾、胰等实质性脏器的肿瘤有特殊的诊断价值,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也有一定的价值。
磁共振技术是近年来发展并普及较快的一项影像学检查手段,是继CT之后影像学的又一次突破,它与CT相比又有独特的优点如成像参数多(质子密度、T1、T2弛豫时间、流空效应等),软组织分辨率高于CT,图像无骨质伪影,安全可靠等。
它缺点是价格昂贵、检查需要时间长,不适于急症患者的检查如急性颅脑外伤等一些需要尽快出结果的患者,而且对骨病及一些含钙病灶的敏感度不及CT,另外它还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如大的静磁场引起的铁磁性物质损伤,带有起搏器的患者是禁用的,带有铁磁性假体安装者慎用,还有静磁场有可能带来的生物效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