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校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创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07 01:05: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校管理创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校管理创新

篇1

    一是学校管理创新基于应试教育的要求,以“绩效”为唯一目的。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校管理创新具有明显的目标单一性,即学校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方式等均围绕着“应试”、“绩效”与“分数”这一目标展开。对于一些校长而言,学校管理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这样的管理创新就失去了提升教育生活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学生过上幸福校园生活这一创新的本来目的。

    二是学校管理创新趋同性明显,同构化现象严重。当前的学校管理中呈现出较强的组织模仿性与管理趋同性,不同的学校出现许多管理的“同构化”、“同质化”现象。一些学校管理者崇拜“教育权威”、追捧“教育明星”,坚持“拿来主义”,打着改革与创新的名号,通过“考察”、“交流”、“学习”、“参观”、“调研”等形式,不顾本校的实际,缺乏自身的理解,完全将其他“明星校长”或“明星学校”的管理模式与内容方法生搬硬套,不做任何的改动,这样的改革创新实为“抄袭”与“模仿”。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坚持这样的改革创新,学校管理的个性将逐渐消失。

    三是学校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相游离,多的是务虚的理论,少的是真实的实践。我们发现,一部分学校的管理创新多停留在务虚的层面上。学校管理创新的理念、意识与方向非常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将改革创新的思想与理念付诸实施,而不是仅仅将其停留在口头上与文字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前学校管理创新出现一种知识化与形式化倾向,理论与实践相互游离,人们在知识领域中会诊学校管理创新的问题,但在实践中仍然坚持因循守旧。这样,学校管理创新多的是名目与言词,少的是实实在在的举措与行动。

    四是学校管理创新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存在着割裂与断代之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管理创新虽然意味着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推陈出新,但是,学校管理创新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过去、否定传统,而应该是学校传统管理思想观念与方式方法的扬弃。当前,一些学校管理者,倾向于改革创新的“休克式疗法”,热衷于推倒重来、另立炉灶。孰不知,如果没有过去的学校管理经验,缺乏学校传统的支撑,一切改革创新举措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创新将导致学校的文化与历史被人为地割裂,造成学校“断代”发展,学校文化建设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五是学校管理创新缺少科学论证,呈现出随意性与盲目性。学校管理创新应该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而当下一些学校管理者没有能够建立起科学的学校管理创新观,造成学校管理创新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一则表现为学校管理者没有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愿景与现实情境进行相应的论证,缺乏科学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创新机制与操作程序。二则表现为学校管理者在改革与创新上的“专制”与“任性”,不愿听取或采纳其他人的意见或建议,从而导致学校改革创新实际上成为管理者个人游戏的实验场。实践证明,这种所谓的改革创新大多不了了之,且以失败告终。

    学校管理创新应该是真实的改革创新、实践的改革创新、科学的改革创新、传承的改革创新、主动的改革创新与完整的改革创新。广大中小学应以这样的方法论为基础,大胆探索和试验,不断创新学校管理的内容、方法与模式,努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大力提升办学质量,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树立正确的学校管理绩效观。学校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必须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校管理创新应该紧密围绕促进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这一理念。以此为目标,学校管理创新应该坚持科学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去除应试教育的绩效观,树立素质教育的评价观,把学校管理创新的目的从提高学生成绩、提升校长声誉、扩大学校影响转移到提升学生素质、提升校长教育管理品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上来。

篇2

前言

基于以人为本模式的学校管理创新,主要是以发展人、解放人、激励人、尊重人、关心人为主要指导思想,将人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大力开发和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为学校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即发展人、解放人。推动学校管理的进步。

1基于以人为本模式的学校管理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方法限制学校管理创新发展:

管理方法对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管理方法的滞后将会限制学校管理的创新发展。目前学校管理中重章法、权利、机构,管理方法也常常使用刚性管理中科学管理方法,强调对教师的监督、控制、定量评价。尤其是通过行政手段,根据行政的职权等对学校进行管理,采用强制性手段,不但没有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限制了管理方法的创新和教职工的管理积极性[1]。

1.2管理制度制约学校管理创新:

学校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据,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则会制约学校管理的创新。传统学校管理制度中缺乏常规管理标准,过于重视学校工作的有序性,往往将学校管理工作设计成环环相连的流程、严密的程序。虽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工作程序的过分重视促使师生员工浪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同时也限制了教师的创新,长期以往不利于学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2]。

1.3管理理念缺失人本思想:

在学校管理中其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管理行为,管理理念中缺失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少数人具有决策权,忽视了被领导者的作用。传统的学校管理通常根据领导者的意愿制定管理目标、计划和实施,实际上实现学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领导者的意愿。例如,教师的管理、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对学生和教师的兴趣特长、爱好、实际需要等很少考虑,缺少管理的民主性;过于强调对师生的管束,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强调管理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化和引导,对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非常不利。最后表现为缺乏服务意识。

2基于以人为本模式的学校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法

2.1创新管理方法:

采用量化管理和模糊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的备课管理进行量化和规范化。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对量化指标的选择应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兴趣等,鼓励教师完成课题任务,将学生的成绩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但不唯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思想品德等。另外可以采用隐性管理的方法,注重隐性文化的渲染和熏陶,营造积极进取、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实现人本式管理。例如在校园中开展栽养盆栽实践活动,设计不同造型的盆景,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另外还可以设计风格迥异的警示牌等[3]。

2.2创新管理制度:

通过创新管理制度的方法,实现决策民主化,为以人为本模式的学校管理提供保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根据管理制度进行活动的积极性,根据他们的意愿和需求改变传统的管理制度,扩大社区、家长、学生、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中的权利。例如建立民主互动机制,首先营造尊重和理解的工作氛围,关心教师的福利待遇、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等,以此来使教师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提高工作热情。其次是使教师认识到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并赋予其监督权,保证学校管理的高效实行。最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设计“校长意见箱”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对学校管理的看法,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管理模式。

2.3创新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理念,首先在管理中应以学生为本,主要创新内容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在对学生尽心教学时改变课程结构,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突出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综合性、均衡性。可以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自由选择,在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价时也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改变传统学生管理中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指标的局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注重教师的发展,在学校管理中提高教师的地位,制定管理方案和计划时,引导教师提出管理建议,并积极参与到管理中去,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4]。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基于以人为本模式的学校管理创新,从中可以看出传统学校管理中严重缺乏人本思想,对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学校管理的创新,融入以人为本模式,提高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满足新时期教育理念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

参考文献

[1]王丽香.以人为本的小学学校管理模式研究[J].才智,2013,33:51.

[2]刘春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8:4-6.

篇3

有校长认为,现在的学校之所以管理不到位,主要是因为政府管得太多、太死;只要政府肯放权,学校是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政府放权越大,学校管理越有成效。有些校长以为校本管理就是增大校长权利,学校什么事情校长一人说了算,以便校长“一支笔挥舞”。殊不知这是对校本管理理念的一种误解和曲解。一些校长认为,校本管理就是政府给校长放权,校长在校本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却很少考虑校本管理中校长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问题。目前有些校长权力已经够大,要防止权力下放后校长独揽大权、为所欲为。

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是核心的问题。“权力下放是指把学校管理权从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放到学校,由学校自主管理。从广度上看,下放的权力一般包括学校目标和政策制定权、财政预算权、人事安排权、课程设置权等,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略有不同。从深度看,有的将权力下放给校长,有的将权力下放给学校委员会(各国名称各异),有的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各种各样的专业小组或工作小组。”

权力下故意味着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了传统的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方法,转而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

导、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和学校公正、合理地运用得到的权力。学校也改变了职能,由原来的执行机构变成了决策机构,享有了更多的权力,同时也必须为权力的使用及其结果承担更多的责任。

有专家认为,在学校内部权力体系当中,校长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内部的权力体系安排秉承了教育行政权力的层级制安排,校长权力处于学校权力体系的最顶端,学校内部的其他行政权力来自于校长的授权,而并不是来自于教育行政权力的授权,也就是说校长一人是正统的行政权力,是行政角色,而其他行政权力是相对于学校内部而言的行政权力,并不是真正的行政权力。这样的一种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体系,导致校长权力处于无权力可监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下级行政权力不能监督校长权力。

要办好一所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光靠校长“跳独角戏”是不行的,必须依靠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动教职工一起才能完成。可以说,学校的管理工作就是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以众人的聪明才智来办好学校。所以,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是一件亟待解决又势在必行的大事。因此,校本管理并不是校长权力大就能够顺利实施的。

校本管理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西方教育管理领域影响很大。校本管理的核心是权力下移,它包括财政预算、人事聘任、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决策方面权力的下放。在我国已经实施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虽说有些体制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校本管理为我们开拓了学校管理的新视野,提供了学校管理改革新的生长点。校本管理是与权力下移联系在一起的,但没有注意到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只是提高学校效能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校本管理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调整各层级权力的同时,对学校的内部管理和教学进行变革,以便学校利用自治所带来的各种机会创造性地解决新旧问题的方法。校本管理远不止是一项政策改革,它是“整个学校组织的重新设计”,是包括一系列改革在内的学校的全面变革。如果单纯地把校本管理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的权力转移,那么校本管理就不可能带来学校的任何改进。

校本管理=校本发展?

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是学校组织有相当大的办学自,并根据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它着重处理和解决三个关系,即政府和学校和关系、社会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内部自身的关系,体现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思想和策略。

校本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借鉴西方校本理论而形成的一种重视学校自身力量、倡导学校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它主张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积极参与下,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它要求学校基于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发展定位,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资源建设、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实现学校独特的发展目标,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它具有多种不同的发展指向和发展路径,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

自主发展,是说校本发展的动力来自学校内部,在于学校自身,揭示的是校本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新课程给学校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课程权力的适度下放和学校办学自的逐步增强,学校自主发展的阻抗因素将逐步减小,每一所学校都会有不同的发展机遇,都可以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体现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都具有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在国家有关法规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主动根据社会需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决策,依靠自己努力,争取多方支持,提高办学水平,办出学校特色。

校本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在一些国家广为推行。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先后推行以校本决策为核心的校本管理,成为当代教育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取向。校本管理在我国的实施,应从我国的国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校本管理的理念和体系。在学校管理体制中应注重以学校为决策和发展主体的校本管理,并不是说它与以前的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吸纳、借鉴的关系。校本管理把学校视为一个自我管理的开放系统,实施校本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我们理顺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应成为管理学校的决策主体,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改革主体,从而推进学校工作的改革创新。

管理松绑=管理松手?

篇4

创新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这是学校管理者必然要实践并思考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应转变观念,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增强课程意识,由课程管理走向课程开发,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积极开发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兴趣的校本课程,以满足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教育本质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改革以往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制度,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一项社会活动,成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事业。

以人为本,它要求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智力和潜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发展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已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塑造出知识与能力并重、学习与做人并举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以人为本,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观。一要尊重、信任教师。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要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信任、生活上体贴、情感上沟通、人格上尊重。二要激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爱心对待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三要发展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更不可能有学校的发展。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专业素养创造条件,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体验作为教师的幸福感。

二、遵循规律,强化学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1.制度管理。规章既具有强制性,又具有自律性,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制度第一、校长第二”,学校领导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同时,规章的严肃性要和灵活性相结合,实行人性化管理。

2.民主管理。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不能单纯靠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只能解决必须干的问题,难以解决是否愿意干、主动干的问题。实行民主管理,可使领导和教职工处于平等地位,变上下沟通为平行沟通,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增进了解,使人际关系融洽,更能激发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常召开教职工座谈会、开展谈心活动,认真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设性的议案。所以,校长要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分工是基础,合作是关键,责权利相结合,这样校长才能由一把抓变为分头抓,才能微观放活,宏观调控,运筹帷幄,驾驭全局,才能成为领导集体的启动者,合力的创造者,故障的排除者,团结的维护者。

3.过程管理。管理是动态的过程,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者、被管理者、环境三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学校,可确定不同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管理机制,但是重视过程管理是贯穿学校管理的灵魂所在。各项工作,不仅要有安排、部署,更要有督导、检查、评估、总结。学校领导亲自督查落实情况,督促教师完成阶段性目标,并认真进行评比,将评比结果作为评定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与教师的福利、奖金、职评、聘任、评先挂钩。

三、教研兴校,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为了培养业务精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必须要走教研之路。教研水平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是实施骨干教师带动战略。我校中青年教师多,学校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函授、进修等,学校舍得投入,因为参与就是最大成功、培训就是最大福利、提高就是最大报酬。大力支持省市级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训,现有省级骨干教师1名,州级骨干教师4名,全国优秀班主任1名,他们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要求他们每年培养一名青年教师,制定出一二三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是指导备课、示范做课、听课点评,帮助青年教师写教后记、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差距不足。目前又有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已经成为学校骨干教师群体的第二方阵。

二是支持并帮助教师参加省、州、县、校等各级各类优质课、电教课竞赛活动,观摩、研讨、教改活动,参加“下乡支教”活动。组织教师利用多媒体观看名家示范课并及时举办互动反思教学论坛。组织教师走出去聆听专家报告。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到:只有呕心沥血,才能桃李芬芳,只有和风细雨,才会春色满园,只有学无止境,才可学高为师。

篇5

一个好的领导集体及其所实施的有效管理,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为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从领导集体的角度来看,还要构建领导集体治校的新模式。

一是构建格局上的新模式:变独体式为集体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不仅应当宣传和把科学知识推广到实际工作中去,而且要用自己的创造性的意图和思想把全体教师组织和联合起来”,还应当“力求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校工作人员都全力以赴贯彻这些思想”,即校长宜强化集体行为。因为,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与他人相容,善于合作的人成功机会会更大,事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是构建情景上的新模式:变人为式为人文式。所谓人文管理模式,就是强化文化意识,创建有文化特色的校园氛围,一种宽松、和谐、向上的教育、教学、教研的氛围,使之成为学校一种颇具凝聚力的文化现象。学校及班子成员以平等、真诚、民主的态度聚集贤才教师,以人格力量去影响教师,以心灵力量去吸引教师,以学术力量去带动教师。一句话,就是以学者风范去团结教师,而不是以硬性的规定去迫使教师就范。

三是构建方式上的新模式:变直管式为层管式。真正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机制。化校长一人的职、权、责为学校各层面各人员的职、权、责,进入管理的最高境地――“垂拱而治”。

四是构建观念上的新模式:变因循式为开拓创新式。知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是创新,人才优化的本质也是创新,世界教育改革的焦点是创新,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创新。作为新世纪成功的学校既要有一般学校的共性,更要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这个性就是融理论、研究、实践为一体的一种开拓创造性的教育实践。而学校领导集体观念的更新、理念的领先,往往成为形成独特的学校氛围和工作风格、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的认识与实践的动力。

二、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竞争进取的师资队伍

人本管理是学校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实行人本管理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价值和教师创造力的开发,这是学校实行创新的根本保证。

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给教师以充分的创造时空。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创新,要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充分地予以支持,让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游刃有余,充分发挥创造力。要关心教师的价值需求和精神物质需求。学校要逐步出台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给予较大力度的奖励。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挂钩,使教师真正品尝到科研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办公室、工会、党团组织等协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工活动,关心教工政治上的成长和精神上的需求。各行政管理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第一线服务,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上的各种需求应尽力尽早获得满足,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各种便利和物质保证。要遵循教师的心理规律,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只有尊重人的志趣,开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长处,发挥人的才干,关心人的生活,才能真正赢得人的信任和拥戴,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

三、把学生当成作人来教育培养,自觉、积极地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学家斯普郎格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教程,这是教育的核心”,即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各种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从现实生活看,人之潜能带来了人之创新、人之发展的可能,也赋予了人在逆境中抗争的信心和毅力。

篇6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新的技术逐渐被发明和应用。在高中学校中,利用新的技术,确保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信息网络下,高中学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合理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校园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积极更新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高中学校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网络的影响,因此,高中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积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努力创新管理模式,逐渐实现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高中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需求,借助信息网络革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质量,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务管理中,高中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管理网站,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排课,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高中学校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教学计划、课程表等,张贴在网页上,让学生自己去查询相关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高中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营造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满足学生学习现代技术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高中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电子阅览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外界信息、收集学习资料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提高管理的水平

信息网络可以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高中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建立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努力实现网络化、无纸化办公模式,以提高管理的质量,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中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网络建设,逐渐实现办公的自动化、无纸化,努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例如,就学生档案管理方面而言,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高中学校主要强调档案的存档和备份工作,忽视了档案的利用价值,导致档案管理的效果较差,而在信息网络时代,高中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学生档案,让教师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状态以及成绩变化等情况,充分发挥档案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在管理过程中,高中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最新的教育动态,积极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另外,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高中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专门的学习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高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图书馆,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自己去网站搜索、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高中学校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地位,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之间通力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只负责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不关注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信息网络下,高中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家长能够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例如,在管理工作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把教学计划、作业安排、考试成绩等情况,到班级群里,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建兴趣学习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等,选择学习内容,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高中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语文兴趣小组、物理学习小组、数学兴趣小组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入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讨论和交流学习情况、学习心得以及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总而言之,高中学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因此,在信息网络下,高中学校应该重视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逐渐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王广帅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夹河中学

参考文献: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探索和研究,在管理中实现管理理念创新、教师成长机制创新、管理文化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评价创新、质量增长方式创新等六大创新,实现学生素质不断增强,教师素养得以提高,教学质量持续攀升,学校特色逐步凸显的根本目标。

管理理念的创新。实践证明,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引领学校跨越发展的关键。所以,学校管理应该做到既要有“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敏感,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探索精神,在内化传统管理理念的同时,确立“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和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落实决定结果、方法决定效益的管理策略是学校快速发展的指南和保障。

管理机制的创新。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学校工作的无缝对接,是管理效能最大化的根本保证。学校要努力做到“三个走进”的教学研究机制的创新:走进课堂,进行现场观察和研究;走进教师中间,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走进学生心灵,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脉搏。为此,还应该进一步完善“一体两翼”的师资建设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着力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适时开展“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等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深刻领会“师以德为本,无德无以为师”的深刻内涵。为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还应该积极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即名师工作室建设工程、青蓝工程、教师基本功建设工程。不断强化训练,使一部分教师得以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学和建设的排头兵。学校还应该努力实现德育管理体制创新。要坚持“成人先成才育人先育德”的原则,全面实施“三全”德育教育工程(全员、全程、全方位)和做到“两个到位”(规范教育措施到位、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到位)。

管理制度的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呼唤教育制度的创新。学校更应在科学甄别、广泛论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各种管理制度,对教学行为的规范、教学管理的创新、教学成果的转化等作出科学全面的界定;要求广大教师通过撰写理论笔记和学习体会的方式,学习和应用制度,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学校健康发展护航。

篇8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2—0016—01

在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管理创新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生存的源泉。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运用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实施科学的现代学校管理策略,从而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是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校长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以先进的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各项工作

校长首先要加强学习,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的职业信念和先进的办学思想。要认真领会新课改带来的新理念,研究学校管理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有了这个前提,才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才可能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和实践等环节去引领教师,明确方向和目标,更新观念,掌握要领,研究方法,以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要将理念作为管理权威的源泉,通过思想引领,和教师、学生、家长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把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转化为群体行为习惯,逐步内化成学校的团队精神和动力,让他们成为学校共同体的成员,让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对学校的成功负有责任。全员参与管理的出现,对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新模式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从根本上说,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和创新教育的新型教师。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首先就要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在学校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就要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的特点和规律,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学生和教师主体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让他们体验到学习、工作的价值和尊严,从而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学校工作学生第一。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目标,一切为了学生,在教育教学管理和各项教育活动中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创造者;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新课改的参与者。要通过学校管理的各项措施,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变学法,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从而促成新课改培养目标的实现。

校长工作教师第一。校长直接的工作对象是教师,“学生第一”是通过教师的努力去实现的。校长做到了“教师第一”,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工作的“学生第一”。课改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广大教师能否既改革旧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改变自己,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向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激发者、引导者和革新者的角色转变。

三、在民主氛围中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不是学习的工具;教师不是被动的雇佣者,不是教书匠。教师、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校长和他们是合作者的关系,合作者之间需要互相支持和配合,不能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命令和指使。

要建立起一种平等、亲切、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力推行教学民主,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彰显人性的本质,萌芽民主的意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质疑、想象、创造、体验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要重视生命化教育,归还学生生命发展的主动权,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给学生生命以温情陪伴,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篇9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98-03

引言

中国现行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建立的,它既反映了政府集权管理高等教育的需要,又体现了党对各项社会事业统一领导的原则[1]。但是,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党对社会事业领导方式改革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高等学校面临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即便是相当有实力的大学也感受到了全球市场竞争的压力。近年来,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没有选择北大清华等高校而选择香港或国外的一些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在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今天,人们不但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希望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这为高校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对高校提出了挑战。21世纪,中国需要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已是一个战略问题而非战术问题。本文将基于营销的视角讨论中国高校管理创新的研究内容。

一、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英文单词为Innovation,它起源于拉丁语,其原意为: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出发,提出了创新理论。在后来的研究中,他把创新引入经济领域,并从经济学的角度界定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在20世纪50年代,管理学家德鲁克又把创新引入管理领域,并认为管理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20世纪60年代后,基于技术的创新理论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已成为企业长期战略的核心[2]。同时,开始于技术的创新理论不断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关于技术创新的系统研究开始在中国受到普遍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学者基于不同角度对创新展开研究,提出诸如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等[4]。

企业的管理创新是指应用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企业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资本预算、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沟通、知识管理。企业的业务运作流程有产品开发、生产、后勤、采购和客户服务等等。通过管理创新,企业可以解决主要的管理问题,重新思考目前的工作方式,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效率,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而要进行管理创新,按照德鲁克的说法,有必要对一些看似简单而容易被忽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问题进行清晰的回答,谁是我们的客户?客户认为什么对他们最有价值?我们在这个生意中如何赚钱?我们如何才能以合适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

基于这一思路,高等学校的管理创新应是应用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高等学校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由此,必须对高等学校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是什么和它的效率和效果如何进行考察,而考察的基础必须对下述问题进行清晰的回答,高校的消费者是谁?消费者认为什么对他们最有价值?高校的收益是什么和如何获取这些收益?一所高校如何才能以合适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

二、高校管理创新研究现状

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高等学校的管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侯光明等从系统科学出发,把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认为其核心管理系统应该是决策管理系统与行政和学术管理系统的结合,这才能提高效率[5]。杨力行的研究认为,健全的内外监督机制对高校这样一个有机组织的高效运行是必须的[6]。陈功平研究认为,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引入竞争机制既有利于实现人和岗位的双向优化,又有利于物力资源的利用,提高工作效能[7]。

有研究者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对高校展开研究。洪志钧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教师管理角度探讨了现代高校教师组织管理创新问题[8]。余雅风研究认为,将契约理念引入高校学生管理不但可以促进高校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进程,而且对于保证大学理念以及高等教育的功能的实现,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和服务于学生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9]。彭秋发认为,考试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对于改变学生的学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关键性的意义[10]。

梁雪松等从高等教育体制角度的研究认为,大学应该定位大学理念、内涵以及它的法律地位和完善组织管理运作机制,系统制定高等教育的法律与规章,使之能够摆脱政府行政任命色彩和特殊地位,学校办得好坏由市场说了算,政府只做宏观调控[11]。柯佑祥从高校资源获取角度出发,研究认为,国家应转变高等教育投资观念,创新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依法加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深化高等教育投资领域改革,促进多种形式的优质高等教育发展[12]。谢仁业研究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应由政府单一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提出建立多元开放的公共治理结构[13]。

刘承波等研究认为,高校应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形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激励机制,特别是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手段,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4]。

以上从高校的运行效率、学生或教师、体制、质量角度等对高等学校的研究就其本质而言是基于“生产”导向或“产品”导向的,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需要基于市场导向或消费者导向提品或服务的营销阶段。因此,有必要基于营销视角对中国高校管理创新进行研究,有必要把基于消费者导向为核心的营销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引入到高校创新管理的研究之中。

三、基于营销视角的高校管理创新研究的内容

高等学校有一般组织的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其共性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的消费者接受高等教育仍然是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作为产品的提供方或管理者有必要为消费者提供完全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开设课程和传授知识,其特殊性主要是高等教育具有某些公共产品的特征而不能完全按私人产品进行研究。因此,营销的思想如何与作为研究对象的高等学校相结合将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质是对研究内容作出界定,提出研究框架。

从目前的认识看,市场营销已不再只是商业组织的事,科特勒和列维早已把营销拓展到非商业领域,他们认为,市场营销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社会活动[15]。市场营销的职能就是使组织能够与组织的消费者时刻保持联系以观察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与消费者建立沟通。营销的重点也从产品和作为分析单元的公司转移到持续发展的关系中的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进程上来[16]。科特勒从社会角度出发对营销的定义是: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或者可以简短地定义为有利益地满足需要[17]。营销的主要任务是辨别和满足人类与社会的需要。营销管理可以描述为在目标市场上达到预期交换结果的自觉努力,其理念从着眼于传统经济学框架的生产效率和广泛的分销覆盖的最古老的生产观念和高质量产品的产品观念以及刺激销售的推销观念发展到着眼于顾客满意和为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的营销观念。其核心为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对产品进行定位。市场营销要求顾客导向而不是产品导向,这样经济活动所要求的效率和高尚的社会目标就自然联系起来[15]。

笔者认为,基于市场营销的高等学校管理创新研究首先要解决下述基本问题:高等学校营销的是什么?其“产品”是有特色的教学、高素质学术型的教师、高校自身还是某些先进的办学理念,或是几个方面相互协调一致的集成?高等学校的利益相关群体有哪些?学生及其所代表的家庭、其他高等学校、政府、高校校友、一般公众等利益相关群体是如何对高等学校产生影响?高等学校在处理与这些相关群体的关系中应重点考虑的是什么?最根本的问题是高校的消费者是谁?是高中毕业生还是其家长。高校目前是消费者导向的吗?高校应该基于消费者导向吗?高校如何进行消费者导向的管理?总之,关注市场、关注消费者、关注消费者获得的价值、关注消费者满意是高校管理创新所必须考虑的核心内容。因此,基于营销的对中国高等学校创新管理的研究应包括下述内容:

中国高等学校所面临的市场与私人产品市场的区别与联系研究;高等学校面临的市场结构研究。

中国高等学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研究,怎样的产品和服务才算是优质高效的?怎样才算是基于消费者导向的?高校的产品和服务需要基于消费者导向吗?

中国高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影响研究,现有的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高等学校的消费者分析,包括消费者的构成、消费者的取向和偏好,高等学校与消费者的关系,消费者满意。

高等学校间的竞争与合作研究,高校间如何成为伙伴关系?不同学校的学院之间如何成为伙伴关系?高校的学院之间的竞争分析,这包括招生市场分析、目标市场、产品定位。

高校的市场营销组合的构成研究,市场营销组合如何与产品、定价、促销和分销对应?

高校与高校学生的高中毕业学校、招收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的关系研究。

高校学院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基于消费者导向的协调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诚.论高校管理体制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7,(7):8-11.

[2]Veugelers,R.and Cassiman,B.Make and buy in innovation strategies :Evidence from Belgium manufacturing firms[J].Research Policy,

1999,(1):63-80.

[3]Edosomwan,J.A.Integrating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M].John Wiley and Sons,1989.

[4]张炜.高等教育创新的范式与管理:集成创新[J].中国软科学,2004,(2):1-7.

[5]侯光明,等.高等院校的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11):11-14.

[6]杨力行.中国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2):147-149.

[7]陈功平.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32-33.

[8]洪志钧.基于复杂性科学的高校教师组织管理[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6-39.

[9]余雅风.引入契约理念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J].教育研究,2007,(6):48-53.

[10]彭秋发.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与考试改革[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9-151.

[11]梁雪松,等.高教体制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从战略高度审视并重构[J].成人高教学刊,2007,(4):4-9.

[12]柯佑祥.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54-59.

[13]谢仁业.高等教育:从政府单一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转变[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6):5-9.

[14]刘承波,等.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协调发展――在新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事业[J].中国高教研究,2007,(7):61-63.

[15]Kotler,P.and Levy,S.J.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69,(1):10-15.

[16]Webster,F.E.,Jr.The Changing Role of Marketing in the Corporation[J].1992,(10):1-17.

[17]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Marketing Perspective

CHEN Dao-ping

篇10

张乃文(原成都市教育学会会长)

对话参与:

张家民(成都市龙潭小学校长)

赖晗梅(成都市少城小学校长)

李 强(成都市茶店子小学校长)

曾 蓉(成都市成华小学校长)

张友红(成都市沙湾路小学校长)

余 强(成都市川大附属小学校长)

朱祥烈(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校长)

任 硕(成都市三圣乡小学校长)

黄敏洁(成都市天涯石小学校长)

蒲春艳(成都市娇子小学校长)

记录整理:

陈兴中(《教育科学论坛》编辑)

主持人:各位校长,上午好。今天对话的主题是“学校管理,怎么创新”。过去,大家在这方面都有所探索,但都是关起门在做。这次讨论是大家窜一窜门,交流一些认识和做法,有利于相互了解和启迪。好,下面请先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张家民:很高兴能参与这次研讨活动。作为基层学校的校长,我们的确需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学校管理创新什么?从创新内容上可分为行政管理创新、德育管理创新、教学管理创新、科研管理创新和后勤管理创新;从创新取向上可分为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创新、优化工作方式的创新、提高管理效益的创新等等。但是,总的来说,学校管理创新的重点是关于人的管理的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学校管理?给出的理由会很多。我认为最本质最核心的理由是解放教育生产力,具体到学校就是充分激发教师的热情,开掘他们的潜能,启迪他们的智慧,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一句话,学校管理创新是为了人的发展。明确了这点,才不会为创新而创新,才会更自觉地遵循规律,理性地创新管理,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曾蓉:我赞同张家民校长关于学校管理创新是发展人的观点。学校管理是否科学合理,要看这种管理是否是触动了人的灵魂,是否促进教师的思想、观念、精神、行为以及由此而带来教育对象的积极变化。如果没有促进和变化,创新就失去了意义。现实中出现较多的关注事而非人,出现迎合上级要求和为扩大“影响力”的贴标签式的创新。这样的创新远离教育本质。

赖晗梅:创新动机不纯,也属无奈。这与学校管理者被社会浮躁之风绑架,沉不住气有关。上级要看这个,要检查和评价这个,当然出发点是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我们需理性对待,如果仅仅为了创给上级看,那些有利于师生和学校长远发展但不属标新立异或不能立竿见影的创新就难以坚持。理顺创新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需要增强三点认识:其一,学校管理创新的最高目的是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其二,学校管理创新是基于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对过去管理的智慧传承和改良;其三,学校管理创新需落实到日常工作的过程中。

主持人:刚才,几位校长表达了对学校管理创新的认识和诉求。人们在这方面是有差异的。我对当前学校管理创新的状况做了一个分析,可用”二三四“来描述。即,二种态度:其一是为化解办学矛盾,优化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水平的“自主”创新;其二是你要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的“他主”创新。三种方式:一是脱离实际的无根创新,二是基于传承的有根创新,三是智慧开拓的植根创新。四种表现:一是不说不创,二是只说不创,三是只创不说,四是又说又创。不同状况,反映出学校管理者的创新认识和实践差异。其中不尽如人意处,既受客观存在的环境因素影响,又受人的意识与态度等主观因素影响。关于环境因素的改善有待时日,但改变自身,走好学校管理创新之路,则无须等待,可从眼前做起。请大家就此展开交流。

张家民:刚才,张会长谈到无根、有根、植根等三种创新方式,其中具有挑战性的是植根式创新。植根创新贵在开拓,是做过去没有做过的事,但一定要有适合它的土壤。怎样才能做到这点?我认为创新一定要有问题针对性,应基于现实问题解决的需求。比如,在教学与研究的管理中,我校所推行的“教学研究周”就是基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我校班级数多,管理条块部门多,行政人员各忙各,投入教学管理与指导的精力不足,加上一些突击性的的工作牵扯精力,因此不同程度地淡化和弱化了教学管理。针对此问题,我们形成“教学研究周”制度,即轮流聚焦一个年级的各科教学,开展为期两周左右的调查、诊断、研究等活动。参加人员为全体行政、教研组长和本年级教师,有时还外聘专家参与。

操作方式是:第一是现场调研。通过听课、作业检查、与师生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该年级教与学常规和过程质量;通过参与该年级教学研讨活动,包括每位教师必须上的一节研究课,了解教学研究和改革情况。第二是信息反馈。通过集中交流该年级的学生发展情况,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经验梳理和问题诊断,并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形成教学改进的建议书。第三是跟踪指导,学校行政和教学骨干分头跟踪教学问题的解决落实情况,指导教学改进与优化,

“教学研究周”的实施,虽源于管理者意志,但符合教师教学改进和专业提升的意愿,因此全体教师能主动参与研究,反思改进教学。就连两位即将退休的教师也积极承担教学研究周的研究课任务,并全程参与研究周的活动。

主持人:龙潭小学在繁杂的管理中强化教学管理,在教学监控与指导这个点上创新,改变了教学被弱化的现状,使管理者赢得教学指导的发言权与主动权,教师羸得教学改进与优化的机会,学生赢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从教学管理的内容看,“教学研究周”策略是延续性的有根创新,从教学管理的方式看,是开拓性的植根创新。这种根牢牢地扎入现实的土壤。

李强:学校管理的有根创新或植根创新其本质是服从人的发展需要。拿教师管理来说,必须更多地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职业幸福体验,尤其是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拓宽自主发展的空间。我们通过中层干部项目责任制的运作,改革中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让教师拥有施展管理才能的机会。同时,使教师在参与管理工作中理解管理,消除与管理者之间的情感隔膜和认识反差,形成齐心协力办好学校的和谐氛围,并且解决了中层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教师自己提出申请,通过民主测评、竞职演说成为学校工作项目员,履行中层干部的管理职能,但不减少原有的工作量。一年的考察周结束后,根据工作情况与效果,决定是否正式作为中层干部。总之适应者上,不适应者回归原位。目前,已有4名中层干部项目员被选拔为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成长中心主任,有2名正处于考察期。

中层干部项目员工作职责是:拟定中层干部项目工作计划、期末撰写总结;认真完成好班主任(副班主任)及学科教学工作;协助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成长中心工作;独立完成中心交办的项目任务;协助校级干部工作,完成学校交给的临时性任务;协助、协调年级组工作。

中层干部项目员制度对教师的发展促进很大。例如夏峥纶老师,在担任项目员前承担18节体育教学工作。被确定为学生成长中心项目员后,在没有减少原有工作量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南区大队辅导员工作,协助学生成长中心工作,承担南区落成典礼的主持工作,带队参加全国小学生棒球比赛,承担全国第二届校园电视节参评节目制作。短短一年时间,他由一个普通老师成为优秀项目员,2011年6月民主测评满意率达到94%,2011年9月被任命为学生成长中心副主任。

曾蓉:干部是学校管理创新的主体。如果干部队伍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管理创新就无从谈起。李希贵先生说得好:时代变化了,课程变化了,学生变化了,就连我们的教师也变化了,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不改变自己,调整自己,却想去改变学校、改变老师、改变学生,那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所以,我们本着“动脑工作、丰富思想、完善行为”的宗旨,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我校年轻干部多为教学业务骨干,有思想,想做事,但在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实践上还欠火候,他们需要不断提高,因此我们有的放矢,将干部培养的重点放在对岗位职能意识的增强和岗位履职能力的提高上。

首先,问题诊断。通过个别交流、干部民主生活座谈会,以及利用教师对干部的反馈信息,让大家意识到自己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自我剖析这究竟是管理理念的问题,方法的问题,还是情感性格的问题,找准了原因,才谈得上改进工作。

第二,具体指导。除了借助专家引领,主要领导还为教师提供各取所需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推荐学习书目,有选择性地全程介入某一部门某项管理工作,在工作之前、之中、之后密切关注部门管理者的工作,在他们的“短板”上加强指导,而不仅仅是分任务,要结果。

第三,互动交流。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驾着自己的车,走着共同的道。我们通过组织管理论坛活动让他们相互切磋交流,共享管理经验,使大家在管理的道上谁也不掉队。比如,我们组织集团内学校行政开展“提升管理品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论坛,九位管理者相互交流,形成一些共识。例如,明确了校长首先是教育者,第二是管理决策者,第三是管理执行者,第四是研究者;管理者与教师是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关系,管理是引领和服务于教师。具体地说应实施“服务心、尊重心、关爱心、赏识心、分享心”的“五心管理”。

另外,通过建立干部个人成长档案,让干部形成管理成就意识,象珍视专业成就那样珍视管理工作点点滴滴的进取与成绩,从而拥有踏实感与成就感。总之,想法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培养工作能力,他们就会主动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张友红:促进教师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不是管理的机制、制度,而是文化。文化是精神的维生素,是人的发展的隐形推手。文化作为,才能管理“无为”。有校园文化的泽润,教师的发展才走得自然走得远,学校管理才能进入无为而治的境界。但是,如何设置文化落地的点位?基于“把与文化相关联的事做好做精”的思路,我们启动教师发展训练营,通过滋养教师精神和智性的各种活动,达成“外力驱动”与“内力发动”的协调统一。

教师发展训练营是自主性宽松式的组织方式,在操作上实行项目负责制,每个项目由4至6名教师负责,在学校协调统筹下确定活动内容(即课程)和选择师资,制定课程菜单。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但全期必须修足基本“学分”。在训练营里老师们既是学习者,又是各展其长的培训者。同时,我们外聘专家、学者及家长作为培训者。

训练营活动丰富多彩。每周一大家相聚在“读书时光”,有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有学科教学讲座,有国学经典、古诗词欣赏,还有电影与自然风光赏析,大家感受着书籍的魅力与精神的快乐。周二的“动感地带”给老师们一个释放活力,调适身心的机会。中华武术、拉丁舞、快乐大绳、跳皮筋、篮球对抗赛、乒王争霸赛、气排球比赛、搏击操、街舞等让老师们在挥汗如雨中尽情享受着运动的乐趣。周三的“快乐英语吧”,则为大家打开另一扇知识的大门,这里既有最基础的音标入门,日常教学及生活用语,也有生动有趣的经典英语歌、难度较大的口语对话。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会虚心请教、认真练。周四的“美丽生活馆”,更是精彩纷呈。名画赏析、古琴艺术、厨神演绎、线描、粉笔字练习、盘头、化妆艺术……这一系列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活动,使老师们感受到生活的多姿,享受着精神的乐趣。

我校的教师发展训练营已历经整整四个年头,总计有几百场活动,计上万人次参与。我们也邀请兄弟学校及联盟学校参与训练营活动。教师发展训练营营造了相互合作,相互欣赏,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的专业自信度得到提高,更加大气,更有品味,从而有助于减少职业倦怠,避免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情绪抵触和个人得失计较与纠缠,学校重大的发展决策都能获得广泛支持和有效落实。

余强:你们开劈了一个教师学习提升的渠道。但如此密集的业务之外工作时间之内的文化建设性活动,是否有教师没有时间来参与的问题?

张友红:我们不做硬性规定,这样教师会不开心。每次活动四十分钟,达到基本的次数即可,因此不存在时间安排上的矛盾。我们是用内容来吸引教师,让教师选择参与,自觉提升。

余强:这种提升是缓慢的。这种缓慢,正是文化的渗透性特质。而文化育人,是需要有耐心的。没有耐心是不屑于这样做的。但是,耐心时常受到功利心的挑战。当前,校长们对学校管理创新是有压力感的,这种压力来自于上级的重视。上级重视,既可以成为动力,又可以成为阻力。成为阻力在于我们性急地向上“交差”和“创业绩”,而忽略了对下“满足”。不为教师所需和认同的创新,注定是会夭折的。因此,合理创新、有效创新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符合校情,尊重师生的发展需求,具有改善现状的持续性。前面所交流的内容,无论是制度退后,“人文”上前,或者是管理“无为”,文化“作为”,都体现了这个特质。如果我们的管理做到了这点,就等于找到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管理创新就会变得简单和容易起来。

朱祥烈:余强校长从文化浸润和现实需求的角度谈学校管理怎么创新,关注的是教师心理与情感接受度,这实际上是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这又回到前面所讨论的以教师发展需求为本的根柢式创新。回顾我们学校的管理,也没有脱离这个框架。具利地说,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抓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即利用和创设能强化教育认知或引起认知冲突的关键性教育事件,营造抵达教师心灵的交互场,让教师在唤醒、碰撞、反思、感动中自觉、主动地发展。现从两个方面谈。

第一,根据教师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创设关键性教育事件:针对青年教师利用和创设新异性专业事件。为引导青年教师树立专业发展标高,激励不断进取,我们通过层层推荐,选拔各学科的五名青年教师进京“赶考”,与北京五所名校的优秀青年教师同台交流。进京前,进行了“一师一课一团队”的课例研究。整个过程对于进京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的专业进取心和自信心增强起到很大的作用。

针对中年教师利用和创设提升性教育事件。主要是创设研究平台,以研究唤醒他们沉睡的专业进取心,提升专业水平。例如我校主动参与和承办各级各类教学研讨现场活动,推出骨干教师展示教学实践与经验;以中年教师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让他们的专业优势在研究中固化和强化,并逐步形成教学特色或风格。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利用和创设奖励性事件。例如为新教师设立才艺奖,为成熟教师设立各类先进和标兵奖等,为年长教师设立成就奖,以此增强他们的专业发展自信心。

第二,发挥好不同类型关键教育事件的功能价值:用好碰撞型关键事件,激活教师创造智慧。碰撞型关键教育事件的价值在于生发灵感,激活创造智慧。碰撞型关键事件的创设与利用须注意三点:一是确定碰撞对象,如与专家碰撞、与同事碰撞、与学生和家长碰撞等,但教师始终是主角。二是选择碰撞主题,如,关于教育本质理解的问题,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操作的问题。三是选准碰撞时机,如一次教育科研组长会,有的组长和教师对学校课题研究意图不明确,我们当即组织关于课题价值、目标、思路、策略的碰撞,以增强教师的认识和理解。

用好反思型关键事件,磨砺教师专业技能。针对骨干教师,组织成功型关键事件的反思与总结,以放大经验价值;针对青年教师,在关注成功型关键事件的同时,抓过失性关键事件的反思,以促进其专业自省和发展。

用好感动型关键事件,滋养教师教育性情。创设感动型关键事件,在于使教师获得持续的愉悦体验,以滋养教育性情。创设这类事件须注重“四化”。其一,专业发展管理情感化,如精心设计程序严谨、庄重,气氛热烈的师徒结对仪式,通过徒弟献花、献礼让师傅感动,师傅对徒弟的真心祝愿让徒弟暖心;其二,教师成就表彰公开化,及时地为教师专业进步和成就而喝彩,并尽可能多的让师生和家长知晓;其三,职业关怀“家庭化”,创设别致的生日祝福、新年祝福、节日问候、喜事慰问等关怀性关键事件,以家庭般的温暖感动教师,提升职业幸福感受指数;其四,情感联络社会化,联系外部门、社会群团组织或家长,创设跨行业情感互动的感动型关键事件,增强教师职业的自豪感。

主持人:利用关键性教育事件是一种务实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通过一次次具有实质性作用的关键事件促进教师发展。请你谈谈如何界定关键性教育事件,如何处理好关键性事件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朱祥烈:这正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学校管理与教育实践中的事件很多,但不一定都是关键事件。只有那些对师生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效力的事件,才成其为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需要结合学校和师生发展的规划进行预设。预设要选好点,这个点最好是学校和师生发展的节点,要有对认识与实践的提升价值。这样的事件才有生命力,有好效果。关于关键事件的生成问题:关键教育事件多有不可求但可遇的特点,需要管理者敏锐地判断或捕捉其价值,并合理地运用。这离不开教育管理者对教育事件的价值敏感。培养这种敏感,有助于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

主持人:朱祥烈校长从关键事件的视角对繁杂的教师管理做了聚焦和梳理。过去我们的管理很少从关键事件的创设和利用方面思考,因此对关键事件的价值发掘与利用不够。学校管理聚焦关键事件,其本质在于用“人的发展”这把尺子度量教师的成长需求,并“量身定制”和利用有价值的关键事件,让教师感受关键事件的“利我”性,从而乐在中,发展在其中。任何的学校管理创新,当回到人的发展这一原点,步子就可以迈得更大更踏实。

任硕:现代社会心理亚健康和不健康的人越来越多,教师同样如此。如何防范与减少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导至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如果仅以制度规范与师德说教促使教师调控行为,克制情绪,效果未必良好。教师一旦烦恼积压,遇事怒火爆发,可能会将积怨转嫁于学生。我们通过“精彩赏析十分钟”这一自主性与制度性相结合的活动,让教师展示各自生活中美好的另一面,使他们在相互欣赏中感受到除了紧张繁忙的工作,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和耐人寻味的美好细节。

每周一次的精彩赏析十分钟安排在常规工作会议时间内。开学初,由教师申报赏析主题,教科室根据内容形成本期安排表。赏析内容不仅涉及自身专业方向,而且包括艺术欣赏、兴趣爱好、常识分享、旅游见闻等多个方面。我们提倡赏析形式多样,强调风格性化,除了PPT、视频、现场操作、朗诵、演唱等形式,还可别出心裁。我们还希望主讲人设计1—2个互动环节(如主讲人可以邀请教师共同完成一件制作,可以提出1一2个需共同探讨的问题等)。每期,由学校工会主持评选出精彩赏析十分钟活动的“最有风格”、“最有影响”、“最有趣味”、“最优雅”等四类奖项,让教师在被欣赏中增强团队归属感。

这样的活动,使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单一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的教师有机会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用欣赏的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同事、看待自己,感受生活的的美好和幸福,从而逐渐成为心情舒畅,富有情趣的快乐教师。同时带来的是,学生逐渐发现老师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天天盯着自己分数升降的严厉的学习监控者,而是带领自己走进多彩世界的朋友和师长。早读时,老师会同孩子们一起分享《丁丁历险记》和《哈利波特》,午会时,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欣赏来自不同学生家庭的小书架照片。总之,教师的阳光心态增强了激情与爱心,改善了职业态度,优化了师生关系。

黄敏洁:任校长介绍的精彩赏析十分钟,是悦情入心的活动管理。它释放的是人文情怀,奉行的是人本理念。当然,人本管理并不排斥制度规范和引导,但如果制度没有对人的尊重与心灵关照,就难以获得管理对象的认同,难以促进人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以“共建”和“自构”的策略进行管理制度的建设,让教师以“自我”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参与到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中,使制度的形成因为“我”的参与而少些冰冷刚性,多些人文温情。

制度文本共建:制度文本是促进教师行为规范、科学履职的参照,我们充分考虑不同层面教师的需求,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共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共同制定出以《天涯石小学教师行动指南》、《天涯石小学教师专业化考核评价方案》和《天涯石小学学科专业引领人评选办法》三项制度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

历经五次共同修改的《天涯石小学教师行动指南》,引导教师走进学校,了解学校历史,感受学校文化,明确办学宗旨,熟悉工作准则。《指南》不仅从教育思想和理念方面加以引导,还从如何关爱学生,如何备课,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给予指导,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既不偏离航向,又有切实的可行的参考。同时,还留给教师自主创造的空间。

《天涯石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考核评价方案》从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方面制定出不同层面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起到检验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新进教师快速成长,合格教师特色发展,骨干教师努力拔尖的作用。

《天涯石小学学科专业引领人评选办法》明确了学科专业引领人的标准、权利、责任与义务,通过评选形成骨干教师间的良性竞争,并对评选出的专业引领人重点培养,再通他们的作用发挥反哺其他教师。

岗位职责自构:2008年,我校围绕包括中层管理、基层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不同学科教师等20类岗位开展大讨论。老师们围绕岗位价值、岗位职责、岗位能力、岗位考核四部分对各自的岗位职责进行思考,用书面的形式进行描述。接着开展岗位自我分析——年级组交流共享——学校综述点评——按岗位分组再论——专家指导评议——岗位说明书形成的“大讨论”。大讨论激发教师主动认识岗位,主动认识自我,寻找实践差距,化被动地服从要求为主动地承担责任。这样,基层管理者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和创造空间,形成了校长负责宏观决策,中间层抓服务、指导,年级组长抓执行落实,教研组长则对质量负责的“接力式”管理。

赖晗梅:当前创新口号多,行动少,规划多,落实少。一个看似很新的东西可以因做得不扎实而速旧。基于反思,我们既看重管理的“翻新出新”,又信奉管理的“守旧出新”。比如在学校特色发展的管理上,我们力避功利、作秀、迎合,以淡定、平和的心态做好应该做好的事情。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日渐被忽视。我校依托少城文化保护区的历史积淀,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发展写字教育特色,让孩子在写字中练手、练眼,练脑,练心,实现写字育人价值的迁移与扩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管理实践中,我们着重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

学校层面:不断完善写字校本课程,修订“写字课”校本教材并优化实施过程;加强师资的培养,提高“写字课”的教学质量;每学年开展“书法节”活动,通过开辟学生的“涂鸦墙”、“我的书法空间”、“汉字演变廊”、“名人名帖柱”等营造特定的文化氛氛,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学生层面:保证每生每天20分钟的写字时间,训练书写能力;制定各科作业的书写质量标准,并严格要求和监控;定期开展优秀作品展(包括学生的写字课的作业,平时的各科作业展示等),开辟班级的优秀作品展示阵地;在学生中评选“写字星”,“书法星”。

教师层面:在办公室开辟教师的书法作品展示阵地,创设“写好字,育好人”的氛围;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三笔字”的培训和指导;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的粉笔字、钢笔字比赛或展示活动,并评选教师“写字星”,“书法星”。

家长层面:家长进课堂,开展家长与孩子共同练字的活动,促进家长对写字教育的重视;每学期组织一次亲子写字比赛或作品展示活动、书法艺术鉴赏活动,提高家长对学生的指导能力。

正是持之以恒的行动,学生书写更规范,质量不断提高,审美能力逐渐增强,品性人格得到培养。学校也成为成都市的写字特色学校、四川省的书法特色学校和语言文字示范学校。

主持人:赖晗梅校长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观点,即“守旧出新”。有了这种认识与态度,我们就可以从追“新”的情结和精神负担中解脱出来,在创新轰动效应的追求中冷静下来,不再为一时没有找到创新“好由头”和“大主题”而内心不安,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务实的作为,有效的策略,费心做好教育的每一件事。这难道不是创新所追求的功效?

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学校管理创新,对这个“创”字的解读不可太局限于“标新立异”、“另起炉灶”,还应理解为对日常工作的“弃而不舍”、“精益求精”。有了这种精神,你不提创新,一些新思考、新点子、新举措自会不断生成。总之,希望创新成为一种日常状态和自然状态。其实,前面所交流的“精彩赏折十分钟”和学校制度建设中的“共建”与“自构”,都是学校管理创新日常化、常态化的体现。创新走向常态,这是当前和未来教育创新的理性追求。

蒲春燕:“守旧出新”,是辨证地处理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在应继续做的事情上做出新意来。这也是创新。但关键是,我们能否认识到过去的不足。如果有所认识,才能有所改进和创新。回顾一下,过去那些能谓之“创新”的行为,都是被日常工作的不足、障碍和困境逼出来的。比如,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时常困惑:为何一些好的想法难以变为做法,规划难以变为现实?经反思发现,除了其他一些因素,还有一个时间管理的因素。著名管理学泰斗彼得·杜拉克说:时间是最稀有的资源,除非能有效地管理它,否则其他的资源就更无法管理。基于效率的追求,我们在学校项目工作管理中,从以下几方面强化时间管理意识。

在制定项目计划中强化时间进程意识:制定项目计划,不仅关注学年、学期、周计划工作完成的时间设定,还关注各类工作完成的时间,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时间和进度调控,促进严格按照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并对影响工作进程的问题形成对策,及时补救。由于强化了时间管理,行政和教师能根据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工作时间,落实工作计划,达成工作目标。

在合理授权人力中节约时间成本:合理授权,人尽其才,才能使项目高效运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

授权中层,促进主动作为:学校中层管理者位置处于“兵头将尾”,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其能力实际,使“错位”的“归位”,“缺位”的“补位”,在解决工作胜任问题的基础上,充分授权,强化其角色意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有序地组织工作和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授权教师,落实责任:为使教师在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项目任务,我们综合三种因素授权教师。第一是将难度不同的工作分别交给经验积累不同的教师。注意将较难又很重要的工作交给愿意做并能做得最好教师,同时鼓励其充分发挥自主性,充满自信地完成任务。第二是清晰地告知权力范围,表明任务完成时间,并阐明该项目的重要性和要求。第三是“监控”任务完成情况。不要一分配任务就撒手不管,在执行过程中有效监控与指导。

在项目会议中追求单位时间效率的最大化:有关项目工作会议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完成质量。我们从三方面提高项目会议的效率。第一是会前充分准备。会前合理商定议题,准备好硬件,参会者做好思想准备。第二是会中单刀直入。紧绕会议目标,聚焦主要问题,形成解决方案。第三是会后总结跟踪。项目会议结束时,须总结要点,落实责任,会议结束后,行政分工跟踪方案落实情况。

加强时间管理,有助于提升项目实施效率,对此我们还将深入地研究下去。

主持人:学校管理的内容多、方式多,要做到管理有效,还需落到时间的点上。过去管人管物管事情,但很少想到管理时间。大家都很忙,要做到忙而有序,忙而有效,的确应在时间管理和时间这种宝贵资源的利用上加强研究。娇子小学的这一做法,同样体现了管理创新的常态化。

好,今天各位围绕“学校管理怎么创新”的话题进行了交流,基本的方式是认识切入,观点呈现,案例佐证,既超越了就事论事,又避免了空谈。讨论前,我有点担心这个话题难以把握边际,但后来发现对话时,学校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认知向“人文”、“人本”聚焦,在管理创新实践的案例呈现上向“务实”、“务本”聚焦。这说明大家在学校管理创新上是理性的,智慧的。理性和智慧的管理创新能抵达教师心灵,温暖教师情怀,启迪教师智性,释放教师潜能,促进教师做好教育本应做好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这些事情无论怎样盘根错结,但最终都归结到人的发展与价值实现的“主根”。有此主根,创新的花才艳,果才甜。

“创新”流行于各领域,但日渐理虽直却气不壮。那是受虚张声势、娇情作秀而遭冷眼的“创新”的株连。但创新却又不可或缺。包括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教育,需要通过创新的理念、思路和举措来化解转型期间的新旧矛盾冲突,扫清教育向现代迈进的障碍。而统观各级教育管理者,在创新的问题上虽未沉睡,但认识难免模糊,行为时有偏差。总之,创新话好说,路难行。尤其是基础层面的学校管理创新,迷困更甚。如何走好学校管理创新路?此次校长对话所碰撞出的几个观点,值得我们关注。

管理创新需扎牢根基:事在人为。人发展,教育才发展。学校管理,欲走出见事不见人的怪圈,摆脱孰轻孰重的迷困,只有根植于实践现实和师生发展需求的土壤。抓住人的发展之根本,施以顺人心,遂人愿的管理良策,才能实现人的内部动力与外部推力共振,从而在情感生温、潜能释放中走向主动发展。

篇11

在长期的学校管理活动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质量的稳定在于它蕴含着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只有当人们从文化视角对教育管理创新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时,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文化进行教育管理的创新。教育管理创新也应当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应性。北海小学是百年老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为了从传统中挖掘、从实践中提炼、从未来的期望中设计学校文化,我们积极寻求“传统、现代、本土”的最佳结合点,多管齐下创新学校管理文化。

首先,适时更新办学理念,调整学校工作目标。我们确立了“主体参与,促进素质和谐发展”的基本办学理念,进而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积极实施“参与”策略。让师生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强化生命的独特体验,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其次,营造和谐的软环境,实现师生关系协调化。我们以“敬业、奉献、尊师、爱生”为核心,加强教师的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师师合作、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我们以教师发展为本,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倡导教师发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互助精神,规范了教师的职业行为,使更多的教师爱岗奉献。

另外,我们将抽象的校园精神物化成具体的、显形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校品”系列,使校园精神为广大师生所理解、内化,进而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制度管理创新――瞄准“规范、有序、灵动”的平衡点

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切实规范师生行为,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生活的积极、有序和高效。为此,我们制订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但刚性的制度约束只能解决“不可以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也不允许学校以一个固定的标准为目标,竞争的激化、时空的变迁、观念的更新,要求学校作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一句话,如果管理制度不创新,就不会有学校发展的新气象。

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制度创新。通过“定量、求质、考绩、奖优”等措施,激发教师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第二,课题研究制度的创新。学校确立了一个主课题,辐射8门学科的36个子课题,形成了五级课题网络。第三,教师评价制度的创新。学校从“师德、师知、师能、师质”四个方面指导教师专业进修,创新“星级教师”的考核评比制度,以详细的条文引导教师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提高和自我评价。

质量管理创新――建构“多元、立体、发展”的生长点

没有质量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首要意义在于学校要直面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期望,进行切实的、前瞻性的改革。为此,学校三管齐下抓质量管理创新。

第一,改革评价体系,创新教育评价的基本模式。教育创新首先应该是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创新,因为教育评价直接引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此,我们进行了评价观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途径、评价作用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建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出由学生参与的自评、互评、学校考核的三方评价方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单科免考重考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