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职会计教育

高职会计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08 21:28: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职会计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职会计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它直接涉及到课程设置的偏重性,决定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培养出学生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同时,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也是分层次的,因此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上也应有所区别。本科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是企事业会计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这样的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会记账、算账、报账,更重要的是要会用账,所以其发展前途应是财务主管和注册会计师。而专科学校培养的应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者,主要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等具体会计工作。应该说,本、专科院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有所重叠,但还是有显著区别的。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绝不是对本科会计教学的简单化,而是更加强调对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会计实务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只有在实务操作上更胜一筹,才能既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能在与本科生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从现有不同高职院校会计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很多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么是照抄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会计师”或“高级专门人才”等;要么认为高职生是高考落榜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谈不上什么素质和能力,只要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就行了,更谈不上什么培养目标。对到底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会计人才缺乏认真、科学的研究。因此,树立明确、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目标是当务之急。

(二)缺乏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会计管理的本质是提供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可靠性越高,相关性越大,对决策就越有用。然而,会计信息失真由来已久,并且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我们的高职会计教育甚至是本科的会计教育也都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一原因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关系。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在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一般说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会计信息质量成正比。强化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所在,然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能是简单的说教,应该融会于传授知识的全过程,在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点滴渗透。总之,只有在会计教学中加大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保证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适应会计教育的要求。高职会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中职或普通本科会计教学的传统,是一种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工作精益求精,课下认真备课,课上认真讲课,课堂上除了教师讲课的声音,就是学生认真记笔记的声音,教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只教会他们“怎么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扮演着听众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进行机械被动式的知识吸收。也就是说,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还是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旧有教学方法,没有科学的应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学生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多注重会计理论,忽视了理论同会计实务的结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多也只是记忆的高手,而不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考核手段达不到最终目的。目前,我国的高职会计教育中会计专业课程的检验形式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一般要占到80%左右,然而一般闭卷考试的试题相对简单,且大多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为主,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比重很低,这样就致使一部分学生依靠考前突击,背答案、抄笔记也能通过考试,并且还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一来就达不到考核学生会计实务的目的。虽然平时成绩还在最终成绩中占20%左右,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比重偏低,期末考试的重要性依然突出,学生成绩的优劣仍然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必然导致考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这也就表明,通过闭卷考试这种主要的考试形式没有达到对学生会计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五)教材跟不上经济发展。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出现了会计改革不断加速的局面,同时相关的法规也不断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但是,由于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应用的周期比较长,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用的相关教材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在校学的东西等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适用。

二、高职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和会计准则不断与国际趋同的特点,我们应当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即培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经济环境,适应各类企业及非盈利组织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市场需求的做法。为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时,应该认清形势,本着毕业即就业的办学思路,将目标定位在培养操作性、可塑性强,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知识型劳动者”,从而使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在毕业后能较快胜任一般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在组织教学时应从“理论主导型”向“实务主导型”转变,由过去的纯理论知识灌输转变到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上。这种转变,不但要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落实到期末对学生的考核中。

(二)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社会道德教育无法代替职业道德教育。在完善社会道德教育的同时不可忽视职业道德教育。而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无疑是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一个原因。所以,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要加强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明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我国现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规范方面仍停留在原则性规定的水平之上,其本身还需进一步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确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超前意识,而不能局限于现有规定。其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增设的课程。就美国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分析。当前美国许多院校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及《高级会计》等课程之中,而不单设课程,此种方法值得借鉴。最后,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避免局限于职业道德规范的条文注释,而应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

(三)改革教学手法。采用“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求者转变,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会计实务讲授时,设置一个案例背景,提供相关资料、工具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分析、模拟操作、演示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只对理论性问题进行讲授说明,起到点拨、诱导和激发兴趣的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可使枯燥的专业理论变得生动,增强其趣味性。

(四)采用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对于检验学生的知识能力、检验教学效果、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只是强调实践教学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还是用老一套的考核方法显然不能调动学生注重动手能力的积极性,所以必须改变现有的考核制度。现有的考核制度主要是用于考核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题型主要是一些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会计业务题。这样的考核制度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检查。笔者认为,考核制度应该服务于我们的培养目标,也就是要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我们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显然现有的考核制度和考核题型很难实现这个目标。所以,考核制度方面应该有所改进,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制度应该注重对于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核,这是一个标准,任何具体的考核方式和考核题型都应该为这个标准服务。不同的会计课程在具体考核时具体形式不可能完全一致。例如,《基础会计学》除了要考核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以外,更多的应该要考核一些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各种账簿的登记方法,报表的编制方法。说到考试,不要仅仅局限于用试卷,可以更多的使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等等,只要是有利于考核学生动手能力的形式都可以。这种考核形式可以是高职会计教育有别于本科会计教育以及其他形式会计教育的一个很大的不同。这种考核形式更有利于我们去检验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企业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在某些课程考核中可以利用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课程考核,以此提高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五)采用动态课程教学分散环境变革带来的影响。高职院校现有的会计教学计划涉及的学时、内容、教学形式等多是固定的,这种教学计划固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单一僵化的缺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入学前的学习基础、入学后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特点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多样性,加之近几年来我国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更新速度的加快,也要求会计课程内容应随之不断更新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弹性教学计划成为了一种有益的选择。弹性教学计划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学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具有可伸缩性、可调整性和可选择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其自身的情况,在计划允许的弹性内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弹性教学计划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即在照顾整体的基础上又充分尊重个体,同时在内容上也能体现出会计教学与会计准则、会计法则的及时衔接。弹性教学计划有利于提高会计知识传授的质量和速度,从而达到分散会计环境变化带来影响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二、为促进会计行业发展的高职会计教育教学

(一)教育理论摆脱了行为主义,强化了教学的针对性

高职会计教育主要提倡以认知心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力求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结构以及课程目标,结合会计行业目前的发展需求,强化会计专业教学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迫在眉睫。

(二)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了会计行业的综合技术

高职会计教育的课程内容在原来的学科体系上,把握了必要的行业知识和相关理论,重点培养学生在技术上的综合应用能力,加强了实践操作和技能练习的全过程,实现了教学理论和行业发展的“双循环”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在操作和技能考核上的综合能力。

(三)会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行业特色

在高职教育教学设计中,会计专业主要在技术性、经济性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结合会计行业的发展设定案例情景教学,并提供全面的有关会计行业的资料和工具,通过师生互动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会计人才。

(四)借鉴国外的经验,走产学结合的路子

会计教育是一门技术性和理论性全面结合的学科,我国对它的研究还不深,在此基础上多多借鉴外国的职教模式,通过对其他国家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结合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走特色化的产学结合的发展路子是最正确的选择。

篇3

为了保障高职会计教育质量,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而会计又是一份重要的岗位,因而高职会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鉴于这种状况,高职会计教育应当以市场为向导,从就业的角度来实施全新的会计人才培养活动。在过去高职会计教育并没有根据实际会计岗位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也并未以此来规划教学内容,以至于学生所学到的会计知识无处可用。而新的高职会计教育模式,则能够全面把握会计工作的特点,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并且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来开展高效的、具有针对性的会计教学活动。这种以就业为主的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更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之处,能够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

(二)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高职会计教育中,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在素质教育推广的过程中,其要求高职会计教育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会计知识,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自行去探究相关会计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除此之外,素质教育下的高职会计教育,还应当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缩短学生日后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的适应时间,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

新时期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会计能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了解终身教育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应当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为高职会计教育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终身学习应当从两个方面来实施,一个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另一个则是继续教育。

篇4

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涌现出多种类型的经济体,社会对多元化会计人才的需要也逐渐加大,这给传统的会计教育教学和学习观念带来极大挑战。针对传统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需要。但是,创新教育在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实施的状况却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提供科学可行的思路。

一、创新教育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实践的意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其实质在于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会计教学改革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与时俱进,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开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挖掘创造潜能,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和时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反思当前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内容,对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成为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创新教育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的实施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反思这些问题,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

1.教师自身创新意识不高,缺乏创新环境氛围。从目前的状况看,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职或中专升格而来,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加上经费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教师没有进修的机会,仍然秉承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与实践中没有摆脱常规的思维方式,不能积极主动地创设创新环境氛围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受传统教学体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而忽视教育学生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论知识不能在实践中有效运用,使一些学生富有个性的想法只能成为空想,理论与实践二者之间不能良性互动,从而阻碍了学生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3.不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教育改革虽然经过了若干年的改革,但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考试大多仍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测评的内容仍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分数依然是评价学生和教师的标准,这种不健全评价体系让学生从思想上不敢创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教育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实践的基本路径

注重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实施改革是一条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保证创新教育在高职会计教学中优化推进。

1.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营造创新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建立一支拥有较高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自觉地运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2.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训练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传统职业院校大多重视会计理论知识,轻视实践,学生走向社会后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抽象;实践的深入,反过来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2]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把课堂上分散、零乱的理论知识整合起来,通过系统综合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敢于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传统不合理的教学体制导致了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片面性,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要求会计教育者必须探索出新的学习成绩评价机制,这种机制应具有以下特点:多元性,即培养学生多元智能,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3]高职院校应采取综合、多元、灵活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学好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注重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动力,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让创新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篇5

1.2教师方面

1.2.1教师的应用能力缺乏,设备利用率不高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建立了会计专业的实训室,但真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会计实训教学主要局限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训练方面,而大量的涉及会计学原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方面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该机财务会计等),教师还是习惯在传统的教室里进行。究其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教学改革还没有与现代教育技术很好的融合起来。教师对先进的现代教育设备不能充分地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的浪费。

1.2.2教学方法单一,仅局限于多媒体设施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建设配备多媒体教室,但是70%的会计专业教师在对多媒体设施的运用只停留在幻灯片放映的水平上,而会计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却没有很好实施。有的学校从教育软件开发商处购买了若干项仿真模拟会计教学软件,但是许多会计教师还是不习惯或不愿意将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训软件的训练设计相融合,以充分利用会计仿真教学软件上课,导致仿真会计教学软件被闲置。

1.2.3教学模式陈旧,依然沿用知识点灌输教学虽然很多老师都认可对会计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大部分教师早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通过粉笔黑板灌输如何做会计分录,而学生既没有对经济业务活动的感性认知,更谈不上真实的社会实践经历,无论教师怎样将会计实务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掌握会计技能的情况很难尽如人意。比如基础会计教师一般都在课堂上讲过“月末要在调节未达账项,检查记账差错的基础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知识,但笔者调查发现许多高职学生虽然学了三年会计类课程,从来没有在教材上见过真实(或仿真)的银行存款对账单是什么样子,学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如果单位没有安排老财务人员辅导依然无法独立完成该项会计业务。这说明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下,高职学生其实很难快速掌握诸如此类的基本会计技能。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滞后的原因分析

2.1现代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财务会计工作成果是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对于一个普通企业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信息,企业普遍对保护商业机密和财会信息的安全性有较高的敏感度,使得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的瓶颈问题难以解决,能够接纳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单位少、岗位少、即校外会计岗位实习很难满足会计技能训练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大都把精力放在抓校内会计模拟实训上,支撑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基础是充足的对口的资金投入。经调研发现,现代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外部原因之一。有些学校因为资金短缺,不能及时更新教育设施,导致学生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开课率较低,最终直接影响了这个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2.2对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管理模式滞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情况还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是否得当。很多高职院校都普遍存在对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管理很不重视的问题。从宏观上来讲,我国发展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的高职教育时间不长,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在教学中的应用刚刚起步,很多方面都还不太成熟,建设进展也非常缓慢;从微观上来讲,学校没有对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对设施的专门管理,也是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迟缓的原因。如许多学校为节省培训经费,大都是依靠现有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兼职对现代技术设备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与专业课教师的具体教学组织工作难以很好衔接,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

2.3缺乏有效的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因为培训和考核都是相辅相成的,从来就没有无考核的培训,也没有无培训的考核。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既没有建立起关于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会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对学生会计技能实训成绩的评价体系。在调研“影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的主要困难”这一问题时,有52%的教师认为“缺乏相应的推动和鼓励机制”。这就导致教师对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问题上“懒于应对”或“得过且过”。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职会计教学效果的途径

3.1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这就需要增加对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的资金投入。所谓硬件设施,就是指学校的校园网络系统、教学软件的开发系统以及还有其他各种培训系统、应用系统和信息的存储系统。而软件设施就是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和它的应用软件或者教育技术方法等等。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很多学校只注重于硬件设施,而忽视了软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必须要增加资金的投入,用以加强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率。

篇6

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高职会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此在实践中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应用实践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凸显其自身的价值与效能。

一、加强教材建设,完善实践教材

虽然,在整体上来说会计实训教材种类相对较为繁多,但是在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实训教材内容更新相对较为缓慢,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实际的教学需求,不断的更新实训教材内容,这样才可以凸显实训教学的价值与内涵。其中必须要对教材的新颖性、系统性以及综合性起到足够的重视,在进行教材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基于学生岗位中心为重点,综合会计资格考试以及地方经济的实际需求开展,制定完善的、统一的标准以及课程系统[1]。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保障实践教学各个活动以及环节的真实性,让学生在模拟教学中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操作能力,进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技能。

二、严格管理,增强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基础保障。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加强对会计教师的控制与管理,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对此可以基于以下几点开展:首先,在进行会计教师招聘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应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历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从业经验等因素进行系统的管理,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保障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为会计实训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必须要在企业中引入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让教师对其进行专业的辅导,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与专业的教师进行共同授课,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活动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最后,鼓励会计教师在企业中开展实践,真正的了解会计工作实践状况,进而在根本上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构建,提升学生核心竞争能力

1.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会计实践教学系统主要就是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共同构建而成,因为校外实训基础具有一定的限制。会计实践教学系统主要就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训室以及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为主,其主要的实训内容与资料,基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工作报表的实际流程组织工作流程开展实训活动[2]。同时,必须要保障会计实训课程包括了会计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内容,为各种专业课程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校内教学以及实训场地。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

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主要就是基于校外顶岗实习作为主要内容,进行项目的建设。在实践中可以以下几点开展:(1)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顶岗实习岗位,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际的锻炼,对会计业务、核算以及审核等工作进行系统的学习,进而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会计实践能力;(2)教师可以在企业中任职,通过实际的工作开展提升自身的会计技能,进而在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融合一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3.校企合作构建“校中厂”,组织开展各种实训课程

因为会计专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会计专业山于专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一些校外实训基地形式化问题较为严重,无法成功的凸显其教育作用,学生无法在顶岗实习中了解会计方式与工作的流程,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要合理的应用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开展实践教学。而“校中厂”实践基地的构建、会计教学公司的成立是一种可以有效的解决实践基地流于形式,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与手段[3]。学校通过引入一些企业在校内构建,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会计工作岗位,让学生了解最为真实的会计工作,进而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这样才可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而对于企业来说,利用学校的场所、设备以及学生开展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营的成本,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用人短缺等问题,可以真正的做到共赢发展。同时,教师与企业中的专业人士也可以合作开展各种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际能力,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为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在实践中要想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就要深入践行课程改革的各种思想与观念,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就要加强教材建设,完善实践教材、严格管理,增强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构建,提升学生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以及校企合作构建“校中厂”等方式,不断的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雪.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基于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7,5(3):74-76.

篇7

高职教育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具体体现在教育性、职业性以及层次性三个方面。教育性是高等教育的共有特点,也就是人才培养。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高职业技能的人才。层次性则是教育的不同阶段,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不同,要做到与时俱进,层次分明。这三个部分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培养技能型、职业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与社会需求契合,这是高职教育的优势,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个宗旨不放,而当前“3+N”的集团化教学模式是最为热门的高职教学模式,虽然在初级起步阶段,但其优势已经展露无疑,这种教学模式基于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实现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办学,也是对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完善,在高职会计专业中引入这种教学模式,突破校企合作的困境,实现高职教育的一体化办学,并最终推动高职教育的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一、“3+N”集团化模式概述

基于集团化理念下的“3+N”教学模式,在中高职链接教育方面做得更好,首先集团化教育模式本身能够实现学校、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极度整合,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及时分享,资源结构的优化与资源功能的拓展,极大提升了高职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与效益。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将中职与高职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捆绑为一个集团教育体系,实现了中职与高职的纵向连接,这对于中、高职业院校的教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有着巨大的作用。而“3+N”的集团化模式,将集团化进行了深化,是依靠三个牵头学校,或者是三大产业,实现对中职院校的托管,包括对中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设置,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技能,配合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与社会现实现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专业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实习实训一体化、创业就业一体化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而基于集团化视野下的高职会计“3+N”集团化模式,就是针对会计行业所实现了中高职教学一体化,会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的同步,将教、学、做融合为一个整体;综合实训与分岗实训相结合;电算化与手工账实训的结合等等,针对这些内容开展中高职的衔接试点工作,目前中高职会计教育的衔接可以通过联合举办“3+2”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以及开展“3+3”联合培养两种模式进行。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现状以及问题

1.中高职专业非对口衔接。现阶段的高职学生生源基本有两个途径,首先是已经完成了高中学业的高考生,其中包括文科学生,也包括理科学生。其次就是中职毕业的学生,通过了升学考试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高中毕业学生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虑,因此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比较重视,而中职直接经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主要以会计专业课以及实践课的学习为主。高职会计专业中这两种生源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文化知识的吸收以及实践动力能力的参差不齐,在一体化办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难以适应新学习内容与环境的问题。

2.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交差重复。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所招生源中普通高中毕业学生比例大,中职学生数量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也往往都是依据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而定,并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特点,这就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交叉重复的现象严重。比如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会计基础,而普通高中毕业生不具备这样的基础,但是高职会计课程都是从零基础开始,这样一来中职毕业生,很难在吸收到新的知识,高职会计课程与中职会计课程内容上相似程度大,层次差异并不明显,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之后,依旧要从头开始学习基础公共课程以及专业课程,这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阻碍了学生技能的持续提升。

3.职业资格证书错位断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必须要凭借职业资格证书证明自己的职业技能。中职以及高职院校目前是采用会计从业资格证获得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认定,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必须要在中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都是是零基础的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样一来,那些从中职院校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原本就拥有了一定的会计基础,在从业资格证上是无法体现出高职衔接中的职业资格证书为途径的职业技能认定。

4.实验实训脱节、专业技能倒挂。目前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计划与方案中都忽视了学生毕业之后升学通道的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是立足于高中毕业生的基础上,这样就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失去了连通性,无法实现专业基础的衔接和关联。中职院校本身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是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所培养出来的中职毕业生,在进入了高职学习阶段后,却要在高等教育的模式下进行学习,这样的情况使得中职学生在实务操作,专业技能方面无法继续提升,高职教学中零散的技能培训,不但桎梏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也荒废了中职学生原本良好的会计基础,会计专业技能倒挂的现象十分严重,非常不利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高职会计“3+N”集团化教学模式的思路分析

1.托管领办,实现中高职会计教学衔接。“3+N”集团化教学的特点就是能够有效确保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能够真正克服中高职会计一体化教学中的脱节问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分别组建三个产业的职教体系。比如,选择托管学校、领办专业以及挂牌分院等形式,提升中职学校的内涵建设与教学水平,并围绕当地的三大主流产业构建现代茶叶发展体系,牵头学校分别与对应组建三大产业的企业组建企合作联盟。实现被托管中职学校与牵头学校实现管理服务一体化、专业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一体化、创业就业一体化等等。

2.打造双师型的会计专业群教学团队。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落实“一师一企”制度,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认真落实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各大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手共同培育教师,借助“中小企业会计人才基地”平台,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积极贯彻落实“一师一企”制度。教师通过在站内进行工作与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素质教师;教师通过企业工作站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提高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3.实验实训相挂勾、提高专业技能。以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确定相关能力领域。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应突出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全而掌握,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则应突出对会计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通过建立财务管理、ERP沙盘等仿真模拟实训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打通学生由中职到高职阶段会计专业技能提升的通道,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会计专业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4.开展“3+2”、“3+3”分段,积极培养试点。会计财务管理专业获准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试点项目,高职院校以及当地政府要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省级教育改革项目。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对会计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实现了学院高职本科办学的新突破。有效地促进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学历阶段、不同教学层次的教育衔接。

四、结语

高职会计课程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构建“3+N”集团化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架起沟通社会与学校的桥梁,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也能够完善中高职会计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这对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亚琴.高职会计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SWOT分析[J].中国市场.2014(44).

篇8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高职会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转变会计教育理念、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师资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从而真正实现高职会计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高职会计;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05-0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杨寿有(1984-)男,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会计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益完善,新情况、新问题逐渐出现,会计工作逐渐变得多样化,这对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会计职业的就业标准不断提高,而传统的高职会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只有对我国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

一、高职会计的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目标的定位是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培养目标的设置和规格的确定。市场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所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时注重技能应用的培养,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来讲,会计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会计高技能人才。会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应该是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强,毕业后基本能够上岗的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够应用会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会计相关的岗位,达到初级会计师应该具有的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高的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记账、做账等基本工作,更包含财务相关的很多重要技能,诸如会计报表分析、统计报表分析,相关的预测分析也十分常用,因此狭窄片面的教学内容会让进入工作岗位的会计人员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失业率的激增也与会计人员所学的专业知识内容和掌握的专业技能不够有着直接关系。

许多学校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会计基本理论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这种看似合理的教学安排其实存在很多不足:教育设计错位现象,在课程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课程设置追求多而全,教学内容追求全和深。会计专业课程都是各自为政,侧重在学科的某一个方向,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衔接和过渡,更缺乏综合应用和训练,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更加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合理定位,导致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教学的强度、综合度不够,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不够突出,学生实习只注重形式,没有很好地掌握技能水平,没有学会复杂的专业知识,没有掌握好最基本的专业技能。

(二)职业素养培养不突出

诚信对于会计这个职业来说,是一个会计人所必须背负的责任,因为会计本身就有着监督职能。如果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计造假,财务报表对投资人就失去了意义,这不仅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而且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但目前的职业教育机构,甚至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在培养会计人员时,都把传授会计专业知识技能放在了第一位,过分依赖课本上的东西,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珠算演练,向学生注入了很多的理论性的原理、制度和准则,但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却完全不够重视,不仅没有安排相关门类的课程,并且在平时的授课中也不予以教导,同学心目中没有形成会计职业道德或者职业素养很低,以致有些人可能会在未来在工作中犯下经济上的错误,甚至导致经济犯罪,毁掉自己的前途,造成企业、社会经济利益的损失。

(三)专业实践教学不到位

各类应试教育最终导致受教育者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略实践知识,针对性不强,使学习者无法从中掌握太多实用的知识。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会计职业教育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会计实践等途径来实现,其核心是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为了仅仅通过各种考试。会计职业教育机构在设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时应该先与各类会计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从而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才能找到职业教育的真谛。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同步

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会计系教授指出,社会缺少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育经验的教师的挖掘和培养,以致会计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之路越走越窄,无法满足会计从业人员的需要。[1]目前我们国家从事会计职业教育的教师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一方面具备高学历和高职称的许多高校会计教师虽然有很深的理论功底和很好的教学水平,但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和经验而使一些在职的会计从业人员无法信服其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实务人才却因为可能没有经过正规的教学训练或理论水平欠缺无法为被教育者提供系统而又规范的教育内容。所以我们国家急需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育经验的会计高级培训师。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改革建议

(一)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内涵

职业教育是一个多形式、多层次的立体化教育,多形式表现为课堂集中教学、网络教学、函授、随时辅导等多种教学形式,多层次包括面向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学历教育以及面向普通会计从业人员、主管会计、注册会计师等非学历教育[2]。改变高职会计教育理念,首先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性转变。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而是应该着眼于培养具备较强的再学习能力,有创新意识和很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

(二)实现高职会计教育信息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创新高职会计教育的技术和手段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会计教育必须登上信息网络技术的快车,尽快实现会计信息化。会计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会计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高职会计信息化不是计算机、网络、高职会计的简单相加,而是会计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为一体的动态系统。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途径,改变专业教学方式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提问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互动法。提问式教学法是指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同学讨论给出解答,随后老师解答,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主观上想要去学习会计的知识。案例教学法是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同学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学校应重视案例教学的师资培养,鼓励教师在考试中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重。[3]小组互动教学法,将班级同学分成几组,通过完成某些模拟实验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各组由于有竞争,同学们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学习,争相为小组获胜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式活跃、热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练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从事高职会计教育的师资,一方面应该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水平,即对相关的经济管理及会计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国家的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有很强的解读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具备一定的会计实务经验,能够为被教育者预先指出将来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灵活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高职会计教师在加强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会计实践工作,如鼓励会计老师每年拿出半年左右的时间到事务所、企业进行审计、会计咨询、、记账等工作,以此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将宝贵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周云.我国会计职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现代商业,2007(4)

篇9

根据市场需要,仅定位于某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这样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的开发,也不利于职业岗位的变动。

2.培养目标笼统模糊

在培养目标的制订上,表述过于模糊和笼统。如“,动手能力强”“高素质人才”等表述。

二、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

1.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

我国教育方针的总体思想是,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结合生产劳动,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必须以这一方针为总方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应当以其作为重要的参照标准。这一方针概括了当前的科学、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的时代要求,全国各级学校都必须严格地贯彻执行。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除体现这一统一的教育方针外,还应将其具体化,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外,还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高职教育的特色主要是指职业导向性和社会应用性。在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时,应当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这两方面特色,这也是确立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高职会计教育应当是对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与技能型的中职教育和短期的会计培训不同的是,高职会计教育是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当是在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上,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和思考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普通会计人员。作为职业教育,高职会计教育与研究型、学科性的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它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中的大部分学生将很快面对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因此,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是从事一线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质。高职教育中,为适应以后的岗位需求,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锻炼,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到会计教育,就是要求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毕业后能立即从事会计工作而无需再进行大量专业的培训。这是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最基本要求。

3.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地方或者行业的经济发展。高职毕业生主要是在人才市场,通过简历投递、面试,得到企业认可后,才真正地走上工作岗位。当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完成了职业选择,其作为人才的价值才能在形式上得以体现。由此看来,人才市场的选择,也可以作为定位培养目标的标准之一。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精英化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各个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数量也急剧增加,使得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面向基层,培养出用得上的会计人才。从横向来看,应当定位于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从纵向来看,就业岗位应定位在会计、出纳、报税员、统计员、仓库管理员、收银员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发展岗位应定位在财务主管、税收策划师、主办会计、理财师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

4.体现知识的结构定位要求

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知识的要求可知,会计人才掌握的知识不是越多越越好,而在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由此看来,高职会计教育需要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配置。高职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储备: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其次,应当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再次,还应当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三、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意义

1.为高职会计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高职会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问题是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主要涉及了“培养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两个方面,包括培养内容方式体系、培养保障体系和培养目标体系。培养目标的确立对培养模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篇10

引言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会计职业的竞争更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然而,五年制高职的生源基本为普通高中选择后的学生,客观地讲成绩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何况会计成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伴随着不断变迁的客观经济环境,层出不穷的业务创新,会计知识的更新呈现明显的“加速度”态势。因此,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具备一定竞争实力的会计从业人员?如何缩短会计教育与实务的差距,追踪会计发展的步伐?高职会计教育的改革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1 高职会计教育的反思

回首五年制高职的十年发展历程,其会计教育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果,但困扰会计教育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致使高职会计教育举步维艰。时至今日,盘点高职会计教育,存在下列主要问题:

1.1 会计教学设计的缺陷 第一,现在颇为通行的会计教学模式仍然是一种陈旧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教科书为授课依据,教师按部就班逐章逐节地讲授课本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参与度较低。

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因客观条件制约或主观因素,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仍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填鸭式”灌输教学。因为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呆板,不能有效地吸引求知欲并不强烈的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佳毋庸置疑。

第三,教学方法缺乏新意。会计教学的重点理应定位于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必需的思路和技巧,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科学地设计并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此目标的实现。但在众多情况下,上课时以讲授课本知识点代替了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简答题、名词解释和选择题、填空题等代替了分析性的问题。这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四,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在现行的会计教育方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编制分录,了解了凭证、账簿的结构和格式,懂得了报表各项目的编制方法,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完整地处理一个企业的业务,进而生成会计信息方面,常常一筹莫展,更不要奢谈利用信息支持日益复杂的企业管理高层的决策。

第五,学时安排不合理。现在很多会计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没有充分考虑各课程的知识容量,也没有顾及高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因此,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常显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难以发挥案例教学的魅力,因为这需要充裕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教师也无暇为学生融通课程知识框架。更兼高职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以至学生所学知识往往是一章一节的知识,难以系统化,无法对各门课程形成总体认识。

1.2 会计专业教材设计的缺陷 第一,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主干课之间内容重复较多。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价值、存货管理、利润管理以及投资决策等方面存在严重重复;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及责任成本会计方面不乏诸多的重复;西方财务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内容重复更多。即便是《经济法》与《税法》,《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彼此间也存在类似问题。

第二,教材编写形式缺乏趣味性,不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只注重对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刻板地阐述,而没有辅之以生动形象、读者可直接感知的全真或仿真的案例,难以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积极性;偏重对会计制度解释,将教材视为制度的说明书,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与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转贴于

第三,会计专业教材的内容应新颖、具有适度的前瞻性。在会计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会计专业教材理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然而现在高职的一些会计专业教材版本明显滞后,严重地制约了会计教学工作。

2 高职会计教育的对策

面对高职会计教育的种种弊病,其改革已时不我待,但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持之以恒地着力解决下列问题:

第一,会计教育理念的突破。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必然会影响到会计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如果将会计视作一个信息系统,认为会计只是记账、算账和报账,那么,会计教育只要传授会计核算技术和方法。如果把会计理解为一项管理活动,会计教育就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核算技能,还会涉及职业素质、决策能力、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的培养。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会计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管理活动论”,而这种观点也确实反映了会计的本质内涵。因此,会计教育的改革应以此为基点,统筹考虑课程设计,内容的编排,以便培养的学生能胜任未来的会计工作。

第二,教学模式应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启发式、探索性的教与学。采用师生间交互式、研讨式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反馈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对一些问题的观点和见解;老师也可以随时有针对性的答疑,适时性地进行引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广泛开展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会计专业教学手段的改革。高职会计教学,因为生源质量缘故,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尤显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和会计教学软件进行讲解,广泛开展演示教学;将某些现实问题借助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再现,广泛开展虚拟现实教学。让学生在动感的、多彩的教学氛围中感悟会计知识、接受会计知识。由于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必须继续提倡开设有关会计教学模拟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会计环境,提高学生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在会计课程改革中,必须安排足够的课时,让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更好衔接会计实践。

第四,整合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注重教材间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知识重复;改进教材编写形式,增加具有针对性且实用性强的案例;关注会计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篇11

引言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会计职业的竞争更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然而,五年制高职的生源基本为普通高中选择后的学生,客观地讲成绩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何况会计成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伴随着不断变迁的客观经济环境,层出不穷的业务创新,会计知识的更新呈现明显的“加速度”态势。因此,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具备一定竞争实力的会计从业人员?如何缩短会计教育与实务的差距,追踪会计发展的步伐?高职会计教育的改革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1 高职会计教育的反思

回首五年制高职的十年发展历程,其会计教育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果,但困扰会计教育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致使高职会计教育举步维艰。时至今日,盘点高职会计教育,存在下列主要问题:

1.1 会计教学设计的缺陷 第一,现在颇为通行的会计教学模式仍然是一种陈旧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教科书为授课依据,教师按部就班逐章逐节地讲授课本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参与度较低。

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因客观条件制约或主观因素,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仍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填鸭式”灌输教学。因为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呆板,不能有效地吸引求知欲并不强烈的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佳毋庸置疑。

第三,教学方法缺乏新意。会计教学的重点理应定位于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必需的思路和技巧,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科学地设计并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此目标的实现。但在众多情况下,上课时以讲授课本知识点代替了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简答题、名词解释和选择题、填空题等代替了分析性的问题。这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四,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在现行的会计教育方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编制分录,了解了凭证、账簿的结构和格式,懂得了报表各项目的编制方法,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完整地处理一个企业的业务,进而生成会计信息方面,常常一筹莫展,更不要奢谈利用信息支持日益复杂的企业管理高层的决策。

第五,学时安排不合理。现在很多会计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没有充分考虑各课程的知识容量,也没有顾及高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因此,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常显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难以发挥案例教学的魅力,因为这需要充裕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教师也无暇为学生融通课程知识框架。更兼高职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以至学生所学知识往往是一章一节的知识,难以系统化,无法对各门课程形成总体认识。

1.2 会计专业教材设计的缺陷 第一,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主干课之间内容重复较多。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价值、存货管理、利润管理以及投资决策等方面存在严重重复;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及责任成本会计方面不乏诸多的重复;西方财务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内容重复更多。即便是《经济法》与《税法》,《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彼此间也存在类似问题。

第二,教材编写形式缺乏趣味性,不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只注重对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刻板地阐述,而没有辅之以生动形象、读者可直接感知的全真或仿真的案例,难以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积极性;偏重对会计制度解释,将教材视为制度的说明书,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与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第三,会计专业教材的内容应新颖、具有适度的前瞻性。在会计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会计专业教材理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然而现在高职的一些会计专业教材版本明显滞后,严重地制约了会计教学工作。

2 高职会计教育的对策

面对高职会计教育的种种弊病,其改革已时不我待,但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持之以恒地着力解决下列问题:

第一,会计教育理念的突破。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必然会影响到会计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如果将会计视作一个信息系统,认为会计只是记账、算账和报账,那么,会计教育只要传授会计核算技术和方法。如果把会计理解为一项管理活动,会计教育就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核算技能,还会涉及职业素质、决策能力、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的培养。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会计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管理活动论”,而这种观点也确实反映了会计的本质内涵。因此,会计教育的改革应以此为基点,统筹考虑课程设计,内容的编排,以便培养的学生能胜任未来的会计工作。

第二,教学模式应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启发式、探索性的教与学。采用师生间交互式、研讨式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反馈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对一些问题的观点和见解;老师也可以随时有针对性的答疑,适时性地进行引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广泛开展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会计专业教学手段的改革。高职会计教学,因为生源质量缘故,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尤显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和会计教学软件进行讲解,广泛开展演示教学;将某些现实问题借助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再现,广泛开展虚拟现实教学。让学生在动感的、多彩的教学氛围中感悟会计知识、接受会计知识。由于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必须继续提倡开设有关会计教学模拟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会计环境,提高学生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在会计课程改革中,必须安排足够的课时,让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更好衔接会计实践。

第四,整合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注重教材间的衔接,减少不必要的知识重复;改进教材编写形式,增加具有针对性且实用性强的案例;关注会计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