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3 17:56: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面试个人发言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精要提示篇
1、得分最高者一定是那个以沉稳的语调提出深刻见解的最后发言者
2、评价者来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洞察力、口头表达能力、非言语沟通能力(如面部表情等),辩论的说服能力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分析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情绪控制能力,领导力。
3、目的就在于考察应试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自发的领导者。
4、小组面试或者小组讨论的实质是一个了解场景、交流想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相互尊重、相互妥协、达成结论的一个过程。
5、不是发言越多越好,如果没有独到、深刻的观点,那么发言太多反而会被扣分。而认真倾听他人观点、不紧不慢表现从容的发言者,往往会获得较高的评价。
6、在面试小组中,每个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别人的风度、教养和见识。这三者都要靠个人的长期修养才能得来。在面试中这三者是通过发言的时机、发言的内容、何时停止、遭到反驳时的态度、倾听他人谈话时的态度等表现出来的。
7、在交谈中,谈话者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
8、考生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和主见,即使与别人意见一致时,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论据,补充别人发言的不足之处
考生应注意,在交谈中表示出诚意来:
1.发言积极、主动
2.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3.把握说服对方的机会
4.言词要真诚可信
5.要抓住问题的实质,言简意赅
6.论辩中要多摆事实,讲道理
7.可以运用先肯定后转折的技巧,拒绝接受对方的提议
8.广泛吸收,以求取胜
对自己充满信心。无领导小组讨论虽然是求职竞争者之间的短兵相接,但也不是特别难对付的可怕事情,因为各个应试者都是一样地公平竞争。
放下包袱,大胆开口,抢先发言。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机会只有一次,如果胆小怯场,沉默不语,不敢放声交谈,那就等于失去了考查的机会,结局自然不妙。当然,如果能在组织好表达材料的基础上,做到第一个发言,那效果就更好,给人的印象也最深。
讲话停顿时显得像是在思考的样子,这么做能使你显得是那种想好了再说的人。这种做法在面对面的面试时是可以的,因为面试者可以看得出你在思考而且是想好了才回答。另外,在电话面试和可视会议系统面试时,不要做思考的停顿,否则会出现死气沉沉的缄默。
论证充分,辩驳有力。小组讨论中,当然不是谁的嗓门大谁就得高分,考官是借此考查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业务能力,夸夸其谈,不着边际,胡言乱语,只会在大庭广众中出丑,将自己不利之处暴露无遗。语不在多而在于精,观点鲜明,论证严密,一语中的,可起到一鸣惊人的作用。及时表达与人不同的意见和反驳别人先前的言论,也不要恶语相加,要做到既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立场,又不令别人难堪。
尊重队友观点,友善待人,不恶语相向。相信每一个成员都想抓住机会多发言,以便突显自己。但为过分表现自己,对对方观点无端攻击、横加指责、恶语相向,往往只会导致自己最早出局。没有一个公司会聘用一个不重视合作、没有团队意识的人。
千万别搞一言堂。不可滔滔不绝,垄断发言,也不能长期沉默,处处被动。每次发言都必须有条理、有根据。
准备纸笔,记录要点。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在别人滔滔不绝地讨论时,你可以作些记录,表明你在注意听。
上交讨论提纲。将最后讨论纪要迅速整理成文,一目了然,上交主考官,既展示了自己流畅的文字功底,又给人办事得力、精明能干的好印象,这样的人谁不爱?
二、评分扣分篇
通常小组面试考察的个人加分项包括:
1.仔细倾听别人的想法或意见并给予反馈
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同时记录对方的要点,抬头聆听对方并适时地给以反馈,比如一个点头示意等,表明自己在倾听其他成员观点。
2.及时地对别人正确的想法或意见予以支持
团队中每个人都具有标新立异的能力,但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支持别人的魄力适时支持其他团队成员有助于团队按时完成任务。支持是相互的。
3.适时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设法得到小组成员的支持
在团队中清晰简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理性地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优点和缺点,以期得到别人的支持。
4.对别人的方案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点
有时候很多成员会发现,前面发言的人有很多点可以说,但是轮到自己的时候可论点已经所剩无几,这时,可以对前面的某些论点予以补充和改进,这样可以拓展某些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会给HR感觉你不止停留在表面,而是挖掘了很多深层次的元素。
5.在混乱中试图向正确的方向引导讨论
有时候小组讨论非常混乱,无中心、无目的、无时间概念。这时应以礼貌的方式引导大家向有序、理性的方向讨论。包括提示大家时间,当前最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是否应进入下一个讨论阶段等。即便引导最终没有成功,但是HR会欣赏你有这样的意识。
6.在需要妥协的时候妥协以便小组在deadline前达成结论
小组讨论通常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在什么场景下,遇到什么问题,运用什么资源,提出什么方案,达成什么结论,这是一个有特定任务和时间限制的团队项目。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一丝可能都要尽量在deadline前小组成员达成一致,得到共同结论。结论没有十全十美的,这时妥协就成了达成结论的必要手段。妥协的实质是大局观,在紧迫的时间点上,妥协的魄力同样会被HR赞赏。
7.具有时间观念
工作中的团队对时间观念非常在意,能否在deadline前deliver the project是很重要的。能够在自己陈述观点、倾听别人观点或是讨论中表现出时间观念是有加分的。
8.能够对整个讨论进行领导
通常这是一把双刃剑。领导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如果大家反对或无人配合,则自告奋勇的充当领导者角色会成为败笔。领导同样可以通过比较隐形的驾驭方式表现出来。
小组面试中个人的扣分项可能包括:
1.完全忽略别人的论述
通常表现为在别人发言时埋头写自己的演讲稿,对于别人的论述一无所知,并片面地认为只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足够了。
2.不友好地打断别人
当别人在论述过程中,听到了与自己相左的观点便打断别人,开始自己的长篇论述。通常正确的做法是记下这些有异议的观点,待对方发言完后或讨论过程中再适时提出。
3.啰嗦
繁冗的陈述会令团队成员生厌,并表现出毫无时间观念。
4.避免太Negative的语言表述
当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时,尽量避免使用我完全不同意XX的观点或XX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等表达方式。更合理的表达可以为,XX的观点虽然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但是在某些方面可能还有改进的地方。这里涉及到了communication skills的一些问题,需要平时的锻炼。
5.搬出教条的模型以期压服别人
在分析某些案例时,很多人喜欢说: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用XX模型来分析,抛出所谓的SWOT、4P等等理论,以期说服别人。可是理论永远是理论,代替不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用理论模型套活生生的案例从一开始就不会被HR所认可,因为这样会显得你学院派味道太浓,不懂变通,与现实隔离。如果团队成员中有人不懂或者从未听说这个理论,则提出这个方法的人肯定会被减分,因为没有考虑到团队的其他成员。可行的方法是,切忌说出这些理论的名字,而是根据具体问题,综合不同的模型,删减之后直接从浅显的地方入手,引导其他成员。
6.否定一切,太aggressive
否定一切别人的观点,只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样很没有sense。
7.充当领导者是把双刃剑
极力想表现自己的决策能力或者领导能力会招人反感;充当领导者的度很难把握,太强则会太aggressive,太弱则又与领导者的应有作用不相匹配。建议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轻易尝试这个角色。
关于小组面试的一些误区:
1.小组面试绝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一个团队与协作精神的展现
团队表现得好,成员都有加分,成员很有可能全部通过这一轮。小组面试混乱,大家争持不下,没有达成结论,则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2.个人标新立异有别他人的性格特点不是小组面试考察的重点
太过独立会被认为不是一个良好的团队成员。所以在通过小组面试这一关后,在一对一的面试中,再表现出自己特立独行的一面也不迟。
三、角色扮演篇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考官评价的依据标准主要是:
受测者参与有效发言次数的多少;
受测者是否有随时消除紧张气氛,说服别人,调节争议,创造一个使不大开口讲话的人也想发言的气氛的能力,并最终使众人达成一致意见;
受测者是否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同时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支持或肯定别人的意见,在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基础上根据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受测者能否倾听他人意见,并互相尊重,在别人发言的时候不强行插嘴;
受测者语言表达、分析问题、概括或归纳总结不同方面意见的能力;
受测者反应的灵敏性、概括的准确性、发言的主动性等。
角色很重要,在整场面试中,角色清晰,并在自己选定的角色方向,贡献值最大,那你就pass了(注意,并不是leader更容易pass,任何一个角色的pass机会都是均等的,只要你在选定的角色方向贡献最大)
如何选取自己的角色方向,需要考虑小组成员之间的能力、性格和专业构成(如你原先选定的方向,在面试中遇到一个更适合更优秀的人,那就没必要争着做了,可以选择其他相近的方向,或者担当这个方向的辅助角色),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平时生活和工作中,更善于做那个角色(与学生会工作中的职位无关,想想自己平时生活是启发别人思考多些呢,还是善于独自思考;是善于总结陈述呢,还是善于表达灵感;是善于遵循和执行纪律呢,还是鼓励自由和创新;是善于思路引导呢,还是执行思路;是善于大局观呢,还是善于解决具体的问题;是善于活跃讨论气氛呢,还是认真发现问题等等)。只有角色定位适合自己惯常的表现,才能更自然地,更出色地,在这个方向上,贡献最大。
参考角色:leader、第二leader、time-keeper、记录总结员(比较适合女生的一个方向)、和事佬(团队剂)、点子王(群面中占多数,在某个知识领域熟悉,有灵感,多建议,善于解决具体问题)。当然还有其他个性角色方向,只要你想出来,结合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知道如何担当,并在这个角色方向贡献最大,go ahead!
同一个角色,不同的人来担任,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在这里,谈的是我理解中的角色,并谈谈如何在这个角色方向,贡献最大。
1. Leader篇
很多人认为leader容易pass,原因是leader的戏分多,表现时间和机会多,容易为自己加到更多的分数(如果职位要求leadership的话,加分就更多了)。
那么群面中,如何做一个出色的leader呢?
面试前,了解清楚参加面试同学的名字,学校和专业背景,爱好和特长等(不用问得太明显,闲聊时熟记于心),面试时,根据个人的专业和特长,恰当分工合作,并恰当地把各阶段的陈述和总结机会,让给恰当的同学。总之,在面试前,让大家认同和信任你,这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往往不是因为某句话有道理而相信,而是先信任了某个人,进而相信他说的话。所以,做leader,面试前,多跟大家熟络尤为重要。
面试中,leader领导团队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我认为思路引领是首选。只有团队成员信任你的思路,能出色解决面试问题时,他们才愿意配合你,一起来充实这个解决思路。这个思路不一定全部由自己提出,可以综合众人心智。你也在引导和总结其他同学思路的时候,体现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群面中,我一般首先说话我们遇到的是一个****问题,目的是要实现****,在讨论具体解决方法时,我们先确定一下总体解决思路。我先谈谈我的想法,大家看看补充和改进一下,好吗?我的思路是这样。往往我说完我的思路后,同学都普遍认同,并在这个总体思路上,加进自己的建议,完善一下,就确定了我们的总体思路。接下来,我们就在总体思路的每个步骤上,讨论具体的执行方法,我也很自然地成为了小组的leader。感谢小组成员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方案解决上,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在各公司的小组面试,我认识了一帮朋友,至今还一直保持联系。wish all of us!)
总体思路确定后,接着讨论具体的执行方法和步骤(有时案例题目较难,涉及很多方面的资源,困难和影响,一时难想到总体思路时,可以大家轮流发言,一起解读案例材料,然后慢慢思路成型。但这种方式,会出现各说各的,耗费很多时间,却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路。这个时候,需要leader记录和总结好各人的讲话要点,及时提炼出思路,并让大家在这个思路上进一步讨论)。
在讨论具体执行方案时,leader的任务不是提点子,而是鼓励团队成员一起讨论,并在这个过程有效控制讨论流程,让讨论总围绕着总体思路,一步步向目标进行。在这过程,要跟组员互动和反馈(比如,你说的是降低成本吗?,那通过什么方式降低成本呢?你讲的是重视员工培训和提高生产效率这两点吗?,其他同学的意见呢?等等,多用疑问句,及时总结和综合团队成员的意见,也让组员积极反馈你)。
leader还要注意的是,机会分配问题。要结合个人的专业优势,恰当地引导组员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解决方案提专业的意见。(比如,****你觉得从营销学上来看这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呢?****你学化学的,你觉得应该怎么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呢?等等。如果某个同学不怎么说话,或者争取不到说话的机会,leader可以说还有其他意见吗?要不我们听听****同学的意见。)
总之,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能力和知识优势,在规定的时间内,整合出完善的解决方案,这是leader的最大贡献方向。
leader开发的交流,宽容,同理心(能理解组员的点子和心理变化),总结能力等,在群面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谈谈,何谓leadership?
leadership并非意气指使,也不是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而是用自己的热情来拉动整个团队的前进,用良好的安排来确保团队计划的进行,以及用自己的知识和充分的分析来促成团队有效的讨论。leadership,永远脱离不了团队,永远在团队利益最大化中贡献最大。
2. Time-keeper
大家不要小看time keeper咯,在很多场群面中,我发现time keeper都pass了。为什么?
因为time keeper的团队合作和团队贡献很容易突显。但是,担当一个好time keeper,却不是简单计算一下时间,那么容易的事情,里面有着学问在。下面谈谈,群面中,如何做一个出色的time keeper。
time keeper 第一任务是时间管理。所以,time keeper 拿到案例题目和时间规定后,浏览一下案例,根据案例解决的困难所在,合适把时间段分块(面试前,通过交谈,可以初步判断那个同学可能是leader,在面试时坐在他旁边,对时间分块前后,跟leader商量一下,争取做到时间分块与总体思路进展相匹配,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法)。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跟组员说说(比如,我们要讨论的是一个****问题,可能在解决****和****问题上,会遇到困难。我建议,在讨论前,我们先根据题目的情况,把面试时间这样分块,大家看看怎样?好吗?,大家先用3分钟来独自思考,写下大概方案,然后我们轮流讲一下自己的想法,每人一分半钟,一共是12分钟,接着,我们用20分钟来讨论,得到综合完善的方案,最后我们选出代表总结陈述,并给5分钟给他整理思路和准备总结。整个过程是3+12+20+5=40分钟,而面试一共是45分钟,我们有几分钟的机动时间。这样时间分块,大家觉得可行吗?,可行的话,好!那现在我们就开始吧!)
(也见过有同学说,我带表了,计时方便,我来计时吧!,通过这种方式做成了time keeper,简单直接,呵呵。但是如何做好,还是一件认真的事情。)
time keeper 在讨论过程中,要严格按讨论好的时间规划来管理时间,适当打断发言超时的同学(时间到了,同学请先停一下,到下一个发言同学了。),也适当引导大家谈话简洁扼要(****你能用几个词总结一下你刚才的话吗?,简要一些,就说你思考的结论是什么呢?,还可以通过赞扬的方式,比如****讲到 ****这个问题,很有见地,现在的重点是解决****问题,大家觉得怎么办呢?)
time keeper还有个重要责任是,配合好leader,引导组员在总体思路方向前进(这也是第二leader的一个重点)。当意识到leader需要时间和发言机会时,可以下面,我们适当总结一下刚才谈话的内容,听听****是怎样总结的。,或者刚才大家各说各的,我们先回到总体思路上。我们讨论到那一步了呢?。(注意,time keeper 有时要唱黑脸,果断打断罗嗦或偏题的谈话,让讨论有效。放心好了,因为打断后,下一发言机会受益者不是你,所以大家不轻易对你反感的。当然,语气尽量婉转,巧妙。)
机动时间处理,也是time keeper 发挥的时候。
如果剩余时间充足的话,可以把团队往前推动一下(现在还剩4分钟,我们想想方案还可以完善吗?,我们把问题解决了,现在还有4分钟,大家讨论一下,以后怎么避免同样的生产问题发生吧!)。
总之,time keeper 是团队重要的一员,不仅关系到团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充分讨论问题,并得到完善的解决方案(时间划块和协助leader方面),还关系到团队成员机会均等,并发挥各自最大贡献,以实现方案最优化(时间管理和引导发言方面)。
想pass 吗?time keeper 是不错的一个选择!
3. 记录总结员
当团队成员吵得纷纷扰扰时,还有一个女生在认真记录着没一个人的讲话,并不停用各种记号,标记讲话内容的重点。这个女生就是群面中的pass王(做得好经常pass。当然男生也可以担当。总的适合女生多一些)。
我尝试用男生的思维,来讲述一下这份适合女生的工作:群面中,如何做一个好的记录总结员。
(1)记录清晰,重点标明
根据团队时间划块的安排,把一张纸分成几部分,在每一个部分的顶头,写清楚该时间段的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讨论时,要快速而准确记下每个同学的发言(名字和发言内容,不一定全部逐字记录,但完整意思一定要记下,包括好点子和坏点子。)并结合团队整体解决思路,把相关的发言重点,用记号标明。
(2)配合leader,解决盲点,推进讨论(当然,能坐在leader身边就最好)
及时把关系到重要问题解决的发言,有创意的点子,重点清晰地指给或传给leader看。如发现某个重要问题还没讨论结果,就被叉开时,在恰当时提醒队友再讨论一下,也可以通过leader来引导大家再讨论。当团队成员讨论无目的时,要站出来,讲述清楚我们刚才讨论到那一步骤了,接下来讨论那个步骤。
(3)恰当总结发言,争取做代表来总结陈述
所谓结构化的面试,有时又称标准化面试,这种面试对同类应聘者,用同样的语气和措词、按同样的顺序、问同样的问题,按同样的标准评分。问题的结构就是招聘岗位所需要的人员素质结构。
(二)半结构化面试
半结构化面试是指面试构成要素中有的内容作统一的要求,有的内容则不作统一的规定,也就是在预先设计好的试题(结构化面试)的基础上,面试中主考官向应试者又提出一些随机性的试题;
半结构化面试是介于非结构化面试和结构化面试之间的一种形式。它结合两者的优点,有效避免了单一方法上的不足。总的说来,面试的方法有很多优势,面试过程中的主动权主要控制在评价者手中,具有双向沟通性,可以获得比材料法中更为丰富、完整和深入的信息,并且面试可以做到内容的结构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所以,半结构化面试越来越得到广泛使用
结构化面试可以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其特点是客观,有效性高,但对面试设计、组织以及主试的培训程度要求都比较高。半结构化面试和非结的特点是简单、容易组织,但主考官的随意性较大,效度较低,有的甚至低于0.20。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指由一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由于这个小组是临时拼凑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目的就在于考察应试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但并不是一定要成为领导者,因为那需要真正的能力与信心还有十足的把握。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考生进行集体面试。它通过一定数目的考生组成一组(57人),进行一小时左右时间的与工作有关问题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受测者应坐的位置,让受测者自行安排组织,评价者来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的说服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是否符合拟任岗位的团体气氛,由此来综合评价考生之间的差别。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讨论题一般都是智能性的题目,从形式上来分,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开放式:例如,您认为什么样的领导才是个好领导?
2、两难式:例如,您认为能力和合作精神哪个更重要?
3、排序选择:例如,若母亲、妻子、儿子三人同时落水,该先救谁?
4、资源争夺:例如,公司只有500万奖金,不同部门应如何分配?
5、实际操作: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实际操作方案
交通银行面试形式
交行面试大体可分两种类型:一是直接发问型(类似半结构化面试);二是案例讨论型(类似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交行各分行面试形式不一,一般会有两次面试,两次面试形式一般为无领导小组讨论和半结构化面试。
(一)直接发问型:
1、按相关工作人员的指示签到并抽签,决定分组及小组内每个人发言的顺序及被提问的顺序。
2、在备考室等侯,待工作人员通知面试。一组大概有十个人左右。考官大概也有七八个
3、一组人进去后,开始第一轮面试:按抽签顺序每个人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4、第二轮面试:自我介绍完后,由主考官按抽签顺序提问,一般会问一些比较开放性和原则性的问题。 接着其他考官会不时有人再问一些问题,有的也是原则性的,有的是稍微涉及的具体一点的法律制度的问题,但也都是最基本的问题,一般都不是太难。每人问大概两个问题,基本没有多问的。
(二)案例讨论型:
1、按相关工作人员的指示签到并抽签,决定分组,同时决定自己的座次号。
2、工作人员会分发所在小组要讨论的题目,同时提供了几种观点让你做选择。然后给你2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分发的表上写明自己支持的观点,并且简要写明理由。在群面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可以拿着这张纸上的提纲来详细阐述。
3、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领本组的人进去群面。大家按照所抽签的号码按指示就座。
4、第一轮仍然是自我介绍,每人2分钟,最好用中文。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必修课程,以发展中职生潜能为切入点,一方面探讨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确立、构建和制订,另一方面探讨职业生涯管理的提升、实践、调整和评估,深入分析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在深刻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和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订符合自身实际条件的个人发展规划,并付诸行动。
一、分组合作教学法的内涵
分组合作教学法是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异质分组,合理搭配,教学由讲授变为指导,利用小组协作互助的集体优势进行探讨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知识性、逻辑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利用分组合作教学法可以通过组内成员互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掌握知识,真正使学生以致用。
二、分组合作教学法的影响因素
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运用分组合作教学法,受到教学内容、参加人数、教师的组织等因素影响,具体如下:
(一)一定要选择具有合作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组合作教学。
1.学习内容可情境化。要选取那些内容可分解,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教学内容,如“第十课做好就业准备掌握面试技巧的内容”;
2.讨论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究性,如“第四课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中职业价值取向调整、学习状况分析”等;
3.具有实践意义,让学生在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第六课制定发展措施中画一颗职业生涯树”;
4.解答开放性问题或是意见有分歧时,在能求异、能争议、能共存、能综合的问题上进行小组合作,如“制定期末考试目标及措施”;
5.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时,可以开展互教、互学、互助、互检、互评、互测,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合理的分组是保证分组合作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结合教学目标、专业特点、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每组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
(三)分组合作教学法运用成功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参与。
分组合作教学法要求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合作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教师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及时把握各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三、分组合作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分组合作学习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是有效合作的基石。具体操作如下:
(一)创设情境,做好组员培训工作。
1.让学生懂得“发展来自于合作”,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补短,只有发挥集体智慧,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小组学习效益。
2.自我体验,树立合作意识。可设计一些须经过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游戏,促进学生由“心中有自己”向“心中有他人”转变,由为自己争光向为小组争光转变,增添合作的内在需求。
3.自我教育,体会合作的重要性。谈谈合作活动带来的良好效果,进行自我教育,深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二)指导合作方法,掌握合作技能。
掌握合作之法与合作之能是有效合作的保证。如何提高合作之法,具体操作如下:
1.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在组内交流;
2.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3.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
4.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
5.学会,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
(三)健全机制,明确分工,相互检查相互促进。
健全合作学习机制,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与职责是有效合作的基础。相互检查会更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反馈矫正和巩固提高。其操作要求是:
1.制定组长产生的办法,如组员推选法;
2.确定组内角色(岗位),制定角色的职责,明确分工,如组长,副组长,资料员,首席发言人,各司其职。
(四)下达指令清晰、明确。
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合作时,下达指令一定要清晰。如教师在下达制订详细的面试方案任务后,对方案的内容、要求、附属材料、应注意的问题等给予详细指导。
(五)研究和建立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教师要把握好评价标准,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对于小组合作不佳的情况,我通过小组的评价来调控,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对于小组个别学生“搭车”现象,要求小组长给每个成员承担一部分责任,并为之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对每个成员的合作进行评价。对于优胜的小组长要给予额外的奖励,促进小组成员的进一步合作。通过小组竞赛的方法会使优秀的学生帮助组内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合理评价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分组合作教学法对教学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对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学中要把握最佳时机,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现代企业管理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这一课程要求学生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掌握专业的技能,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时下,许多公司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越来越广泛得应用在各大高校的企业管理教学之中。
1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而言,兴趣则尤为重要。案例教学法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管理理念和协作精神。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甚至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却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企业的管理活动场景逼真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与以前的学习相比有了新的体验,自然就会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中,教师起到了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从多个角度考虑和分析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本领
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不断丰富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有限,精力也有限,所以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其根据企业的实际经验编写出的各种案例可以为学生真实还原企业的场景,这对丰富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案例教学方案设计
2.1 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这是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根据目标进行教学材料的搜集、组织和整理,有助于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二,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案例的选择,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某些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教学,因此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由此可见,选择优秀的案例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案例选择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方面可以直接到企业去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搜集典型的企业管理案例,结合教学内容编写,这样的案例又接地气又符合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不要错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无论是对管理理论思维还是对实际的管理活动都会大有裨益。案例选择时要循序渐进,逐渐由浅入深,方便学生理解。当学生逐渐理解浅显的案例后,再过渡到较深层次的案例,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2.2 精心布置教学案例,组织好课堂讨论
教师应该提前使学生了解案例,由学生个人先阅读分析案例材料,并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相互讨论交流,拟订发言提纲,为案例教学课做好充分准备。进行正式的讨论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或者选定学生进行发言。学生在讨论之前会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就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平时的发言要与最终的成绩挂钩,要按照案例发言的要求进行,在陈述观点时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发言如果不完善,教师需要加以适当的补充,把握讨论的重点,确定不跑题。讨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总结陈述观点。或者由正、反两方代表演讲,然后展开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争论,通过争论,找到问题的焦点,教师再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分析。在课堂讨论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主持人,讨论的主角是学生,旨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和创造力。
2.3 做好案例的分析、总结及评价
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做总结陈述,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耐心指正。要指出本次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总结经验,巩固学生的记忆。对学生探讨不深入的问题要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感悟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如何将这种启示应用在未来的工作之中。教师要注意激励学生,不要批评过度,对讨论分析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没有参与发言的学生也要予以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最后要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3 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虽然在教学中十分常见,但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1 对学生分组教学的建议
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异。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能力,所以在案例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将不同能力的同学搭配在一组,不要只挑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质量,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对案例教学充满兴趣。
3.2 对课程考核方式的建议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考核时应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结合、理论问题与应用问题结合、笔试与面试结合、开卷与闭卷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检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开展案例教学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广大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案例教学法的精髓,结合课堂实际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丽英,毛志忠.浅析案例分析教学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自主研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信力的目的。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研讨,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学生在一次次的讨论中,迁移、发现并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激发积极思考、自主创新的意识。如我在开展“啄木鸟”活动中,针对中职校学生作业、作文、黑板报等存在错别字的现象,以4人为一小组,寻找本小组成员的作业本、作文本以及教室的各园地、黑板报等存在的错别字。4人小组设主持人一名,每人各负责3个作业本,一人誊写,最后将成果集中在一张大纸上,小组将成果汇总张贴进行交流,总结出常用常错字的类型。这样的活动短时、高效、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特别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更应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班级学生特点,上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组,让学生从图书馆、网上、书上、4S店等途径展开大量调查,搜集了多方面资料。学生通过收集汽车品牌、汽车行业新动向等资料,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以及行业的认识,然后各组再推荐一名代表参与班级交流,其他同学做补充。经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收集、整理、筛选材料的过程中,全部参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还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认同感和自信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小组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充满好奇心的问题要特别重视和呵护,教师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如“你回答得真不错,很有见地,继续努力”“这位同学的想法挺新颖,咱们不妨一起讨论一下”等等。这样的鼓励,让学生课堂上敢问、敢说,问别人不敢问的问题,说别人未曾说过的想法。只要我们科学引导,激发兴趣,适时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必将得到极大提高,也有利于今后就业适应性。
二、以“交流讨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即将走上职场的中职生来说尤为重要,一个能说会道的求职者,往往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大部分中职生都是中考失败后走进职校的大门,有的甚至初中没毕业,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加上知识面较欠缺,因此在课堂回答问题时由于缺乏自信,怕说不好,经常会出现“羞于启齿”、“答非所问”等现象。他们毕业后就将面临就业竞争,口语交际能力成为必备的素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当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把口头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内容。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建立一种积极向上、勤学好问、乐于交流的人生态度,克服上课不爱思考、精神不振、答非所问的现象。学生只有拥有了自信,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其次,营造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环境,提升学生展现自我的欲望。先从课文朗读入手,让学生的口动起来,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课前五分钟即兴演讲、精彩片段作文分享等活动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教师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多鼓励表扬,不断增强学生参与课堂交流讨论的勇气和信心,无论课内课外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课堂发言、交流讨论的氛围则逐步形成。
为了更好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我在教完《我的空中楼阁》这篇课文后,我把“我的家乡”和“家乡美”设计为“演讲与口才”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收集家乡的有关情况,讨论交流各自的家乡事,对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经过这样多次的教学和训练,学生畅所欲言,越说越来劲,连平时挺内向的学生也敢开口了,从说清楚完整的句子到准确、连贯、得体地讲明白一件事。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每个学生都敢动口,真正提高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为日后适应社会需求打下一定的口语基础。在当前就业难、用人要求高的社会环境下,求职过程中面试已成了最重要的一种考核方式,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面试的具体步骤,我还组织了“模拟面试实战演习”,事先出示几个面试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后,上台模拟面试,使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对面试有一个初步了解,并在今后的口语交际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去理解、去充实,而不至于到就业应聘时仍然一脸茫然。
三、以“启发引导”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一、关于招聘的比较研究
1、招聘方式的比较
(1)日本大公司怎样招聘有发展潜质的管理人员。日本大公司对于有发展潜质管理人员的雇佣,固定在每年的4月1日。其招聘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每年的1月至3月,是各公司的招聘宣传阶段。日本各大公司将公司的公共关系材料和宣传册子送到优秀大学生的私人地址,同时各大公司还在报纸、杂志和电视上刊登招聘广告,以此来影响大学生选择他们未来的雇主。由于日本公司对管理人员的聘用奉行“终身制”,公司的高级管理职位一般都从内部职员中挑选填充,而不是从公司外部人员中挑选补充,雇佣来自竞争对手的职员更是十分罕见,因而导致了日本公司都将招聘管理人员的目光聚焦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身上,而某个大学毕业生一旦进入某家公司就等于要在这个公司干到退休,所以大学毕业生对职业和公司的选择都非常慎重。
第二阶段为每年的4月至7月,是各公司与大学生直接接触的阶段。在这些月份里,各大公司将选择以下某种方法直接接触学生:一是通过事先挑选的公立大学教授做中介,在公司人事部和学生之间建立联系;二是在私立大学设立固定的招聘办公室,发挥连接公司人事部和学生的媒介作用。通过这两种接触途径,引导大学生选择职业和公司,并向公司递交符合招聘要求的候选人名单。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公司通过所谓的“酒肉朋友人际网络”来接触大学生,因为已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一般仍然会与母校的在校生保持一定联系。
第三阶段为每年的8月和9月,是各公司与大学生建立紧密联系的阶段。各公司都频繁地邀请感兴趣的学生来公司参观。在这些月份里,通常一个学生会参观10到20家公司。公司也会通过个人遴选面谈,来决定是否让申请人进入书面测试,此举完全取决于公司。看起来特别合适的申请人将再次得到公司的青睐,他们将被邀请参加晚宴甚至是旅行。通过这些活动,公司能够从不同角度来考察申请人,并和申请人建立紧密的关系。
最后一个阶段为申请人和公司之间达成口头协议的阶段。该协议确定来年4月1日作为申请人进入公司服务的第一天。一般而言,学生会同时与几家公司达成口头雇佣协议,即便到了4月1日这个雇佣时间也仍然保持着不同的开放选择。由于这个原因,公司必须使与之达成协议的学生人数超过实际需求的学生人数。直到近年,日本公司还没有废除口头雇佣协议这一传统做法。由于日本公司每招聘一名大学生的费用在1.5万到2万美元之间,所以在目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有人对这种招聘方法提出了质疑。
(2)德国大公司怎样招聘有发展潜质的管理人员。与日本公司相反,德国大公司雇佣有发展潜质的管理人员不是在一个固定时期,而可以在全年中任何时期。由于大学和高级专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所以德国公司更愿意雇佣具有其他公司工作经验的新职员。此外,德国公司对于雇佣新员工制定了具体的流水线式的作业流程,例如对于一个申请秘书职位的新职员,公司会设立一个见习计划或初级员工计划,而对于特别优秀的员工则给予特殊的培训。根据流水线式作业流程,新职员的任务、责任和内部沟通渠道将由预定的、详细的工作说明书来确定。而日本公司则没有这些由流水线式的作业流程详细规定的活动。在德国企业,即使是较高级的管理职位也能够被外部招聘的职员所占有,外部招聘的职员常常通过个人咨询顾问或猎头公司的途径获得。
德国公司一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招聘有发展潜质的管理人员。其一,在各大报章或商业杂志上刊登广告;其二,利用出席所谓工作交换见面会或大学毕业生见面会的机会;其三,公司现有职员向人事部引荐他们的同学或朋友。
然而,德国公司在招聘管理人员方面不像日本公司那样广泛而系统,其遴选程序也没有日本那么繁琐。一般情况下,由申请人向人事部门递交求职申请,然后人事部在这些申请人中挑选合适者参加面试选拔。
在许多公司里,由人事部门和业务主管个人面试甄选雇员的传统方法仍然适用,但是由公司人力资源测评中心对应聘者进行人格测验的方式已变得越来越普及。测评中心将在一段时间内(通常为1至3天)和在多种不同的情况下仔细地观察申请人,通过这种办法取得对于求职者个人的素质和担任某个具体职位的天分印象,以形成公司的最后决定。在成功通过录用程序后,申请人将获得由人事部提供的一个职位。一旦签订雇佣合同,招聘过程就结束。
2、遴选标准的比较
日本公司选择有发展潜质的管理人员的标准与德国公司运用的标准有相当大的不同。下面的例子充分地说明了这一差别:
日本松下电子集团建立了七个指导原则,要求“公司的雇员应努力遵循”。这些指导原则不仅对雇佣新职员的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在招聘完成之后,新职员也将接受特别训练,以期拥有这样的价值观。这七个指导原则是:①努力为国家服务;②公平正义;③和谐与合作;④追求完美;⑤尊重和谦虚;⑥适应与同化;⑦感激。
德国奔驰公司招聘有发展潜质的管理人员的标准是:智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技巧;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处理压力的能力;多学科的学习潜能;独立。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松下集团的标准与奔驰集团的标准只有极少数是相同的,比如松下的“和谐与合作”和奔驰的“团队合作能力”。而松下原则中的“尊重和谦虚、适应和同化、感激”等方面在奔驰的标准之中并没有提到。反之,奔驰的标准中的“积极主动、承担责任、独立”等标准也不在松下的标准中,甚至与松下的“适应和同化”的观念相对立。
松下提出的指导原则将重点放在员工之间的合作上,而奔驰强调个人独立。日本注重团队精神、和谐、平等和公正的待遇,而德国看重个人主义、个人的具体表现及技能。这反映了日本和德国的公司对待员工的不同态度。
由此可知,日本公司选拔人才不太注重申请人的资格,而注重个人素质,强调合作和忠诚。日本公司的新职员一般都没有具体的工作经验,对职员也没有详细的职务说明书,这与德国公司大范围的职责界定完全不同。日本公司不会为一个特定工作寻求专家,而是需要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要求的通才。
在日本,申请人不是申请某个特定职位或职务,而是申请成为某一公司的成员。当问及职业时,日本人肯定会说出公司的名字而不是他占有的职位。日本人首先认同的不是自己的工作,而是他们的雇主。其结果是,在对职员的个人发展、社会地位和生活模式等方面,日本公司比德国公司拥有更强大的影响力。
二、关于培养的比较研究
1、引导培训
在日本和德国的公司里,有发展潜质的管理人员的成长过程也大不一样。日本公司的全部雇员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雇用,年龄相仿、教育背景相似、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在任职的头几个月里,所有新职员将在公司接受密集的训练,内容有公司的哲学、工作的过程等等。之后他们将在多个部门(主要是生产和销售部门)工作一段时间,而且他们将参加小组讨论会。大约六个月后,新职员会被分派他们的第一个固定职位。然而,在入职的头3年里,他们被派往另一个新位置将有可能达到三次之多。
而在德国公司,由于往往从外部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来担任管理人员,所以新职员的引导培训时间不会很长,也不会频繁地分派不同的新的工作职位。
2、工作轮换
由于日本公司强调管理人员的灵活性而不是专业化,所有的在职培训旨在培养百分之百忠诚的、通用的、相互合作的雇员,因此,公司各个层级的工作轮换十分频繁。
在德国,工作轮换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公司要充分尊重员工的意愿和决定。然而在日本,雇员在关于工作转换或调往异地方面没有发言权,即使这可能牵涉到他与家人的暂时分离。由于雇员家属的随迁对公司来说成本太高了,于是家人将维持在原居住地,而公司员工在调动时期内将只身前往工作轮换地。这种做法在日本相当普遍而且公司职员毫无异议。显然,在这方面德国公司有发展潜质的管理人员成长的基本状况是完全不同的。在德国,多数情况下职员对于自己工作的转换、是否调往异地等抉择是有发言权的。
3、工作方式
在日本公司,即使流水线式的作业流程也非常强调团队精神。由于没有具体的工作说明,仅仅只有粗略责任的范围,我们很难评估员工个人表现。由于这个原因,团队的表现优于个人表现。对个人而言,重要的是要融入团队。这将构成评价个人表现的主要标准,而且是获得职业生涯进步的最好保证。此外,融入团队将激发团队中其他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个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独立工作的方法并不受到支持和鼓励。
与团队理念相类似,所有重要决定必须通过团队由下而上做出抉择。如有异议,讨论将一直进行到达成一致协议。最后,主管人员将宣布这项决定已获得全组成员的一致同意。虽然这个程序比较费时,但这确保决策得到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其相应的措施实施起来没有任何困难。而在德国,公司则大力支持与鼓励职员个人工作的主动性、独立的工作方法,以及个人的具体表现及技能。
4、职员晋升
在日本公司,职员晋升的机会比德国少得多。一般而言,雇员每6到10年才有可能得到晋升。此外,雇员的年龄、资历、品格、能力将作为可否晋升的基本条件。没有在公司长时间工作的资历、从外部横向进入公司、直接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的情况非常罕见,因为这样做将会严重扰乱内部群体的结构和公司的团队定位。
上级主管对雇员工作表现和潜力的评价形成了晋升的基础。雇员在将要晋升时,与其同一时间被雇佣的职员的业绩表现将作为参照。快速升迁是不可能的,即使初级人员具有突出的工作能力,也不可能比早于他进入公司的“前辈”同事优先晋升。因此,为早日晋升的权力斗争不会发生在日本公司。在德国,个人发展意味着高素质的雇员拥有更高的职位,即纵向发展。相比之下,个人发展在日本意味着不断的提高员工的任职资格,公司通过工作轮换和内部培训来体现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关注,即横向发展。
(注:本研究受中国-欧盟欧洲研究中心项目资助)
“领军”一届:理想主义的“黄金”一代
2006年9月下旬,正是一年之中最宜人的时节,一群带着苏南苏北不同口音高谈阔论同时又行色匆匆的男女行走在北大校园里。他们的年纪明显区别于身旁的学子,那种奋发的意气却并不亚于这座全国最高学府中的“天之骄子”们;他们来自江苏大地最基层的职业学校,是一线的教师、校长,却是经过了层层选拔、要肩负起引领、推动江苏职教事业发展的大任——他们就是江苏第一届职业教育“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
“当年我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全省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种迅速发展的势头,一方面存在着许多教育教学领域的空白点需要去填补、去突破;另一方面,我们的事业发展也非常需要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一句话,需要一批既有想法又有做法的人来上接政策、甚至直接设计政策,下推实践、且能引领示范实践。这样的人不会自动出现,也不能靠常规的‘国培’‘省培’手段来培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借鉴经济等社会领域培养高级别人才的做法,打造‘领军人才’的念头就产生了。”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马万全先生介绍。
在当年关于“领军人才”培养的文件和报道中这样写道,“选拔和培养一批适应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领军人才”;“打造一批掌握国内国际职业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能力的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成长为职业教育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教育的创新者、创新的教育者”。毕竟,首批70名培养对象是从当时全省3000多名校长和40000多名教师中遴选而出,市县推荐加个人研究成果和工作实绩的评定,百千人里挑出一个,应该说,这样的期许是有现实基础的。再看第一次集中学习的课程设计:由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知名专家学者所做“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艺术”“中国宏观经济及长三角产业走势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形成”“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社会转型与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品牌建设与经营”“中西文化之比较”“企业执行力”等讲座,产业、企业的因素较多,还未脱经济界的底子,当然也有举办者“跳出学校看职校、跳出教育看职教”的用意在。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效益,每次集中学习还要求省内各地市教育局的分管局长、职业教育处处长、职教教研机构负责同志都能参加,省厅职教处则是全员参与。徐萍女士回忆,“当时住的地方离上课的教室单程要走半个小时,可大家一路上有说有笑,也没觉得怎么远”。
现在回顾首届“领军人才”的培养,最突出的应是其“首创”精神。比如确定了学习形式:定期集中学习,有国内知名高校的在校学习加参观考察、境外研修和实践锻炼等途径;确定了班额和管理者:校长班30人,由南京大学负责日常学习管理,教师班40人,由东南大学负责日常学习管理;比如人员遴选方式:地方推荐加组织者评选,等等。而最根本的,是在职教队伍建设中确立了“领军人才”这种形式,以培代评,为我省职教事业发展准备了一支生力军。正如2010年10月,基于本届“领军人才”培养成效调查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成长研究》一书面世时,华东师范大学石伟平教授在其序言中所言,这一培养制度所“产生和积累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乃至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必将为江苏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领军”二届:在游泳中学游泳
2011年8月20日,第二届江苏职业教育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清华大学开班。在开班仪式上,江苏省教育厅杨湘宁副厅长对“领军人才”二届学员表达了要求和期望:“目前我省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创建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打造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结构高度吻合的品牌特色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既需要高超前瞻的视野,更需要脚踏实地的作风;既需要苦心孤诣的钻研,更需要热忱忘我的创业。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走出江苏看江苏,下大功夫刻苦钻研政治、经济、科学、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和业务知识,切实提高理论修养、研究水平、实践能力,用新的眼光分析形势,新的思维研究问题,新的思路化解矛盾,新的办法谋求超越,为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新发展积累经验,发挥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正是由于在“十一五”建设期间“领军”一届的出色表现,使得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职业教育的人才储备工作首先被主政者提上议事日程,“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自此成为固定举措并有序延续。
“领军”二届的培养工作在前一届的基础上更为完备:每届学制固定为两年,每年集中培训6周。加强了过程管理,研修全程都有不同形式的考核并将结果填写进《学员手册》中,《手册》包括“研修期间课程记录”“研修期间省集中考察、实践、作业记录”“研修期间个人参加全国、省、市重大活动记录”“研修期间教科研记录”“研修期间获奖记录”“研修期间学习考勤记录”“研修总结”等项,结合各类证明材料形成学员档案,并作为结业凭据。另一重大进展是将“领军”学员作为一支整体专业力量参与到省级层面上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来,突破了只能“领”一地、一校、一专业之“军”的局限。
二届学员参与了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视导、品牌特色专业视导和三项管理规范检查,这些活动,出发之前有辅导、要求,回来之后有反馈、汇报,“既全面了解视导、检查情况,也考察学员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收获”。二届教师班学员许曙青说,平时自己只能在学校里转转,最多也就是到市里,眼界只有这么点宽。在视导、检查这些活动中,就能从一个较高的层面来把握问题,对平时接触不到的领域进行思考,还能吸取其他学校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获益匪浅。
就是常规的考察交流活动,在二届培养中也增加了目的性。在参观了湖南民政学院、广东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情况后,二届学员被要求在“江苏职教网”中率先开设个人空间,这是一项作业,也是一种示范。
集中学习与个人自修互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目标导向,过程控制,这是“领军”二届的特色,也是“领军人才”培养制度的进一步细化与完善。
“领军”三届:实干就是未来
2013年8月19日,又一届“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南京大学开班。
“领军”三届似乎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其务实和严谨的作风。首先,这一届的开班没有追求北大、清华的光环,而是立足本土,脚踏实地。其次,这一次的集中学习,特别邀请了扬州商务高职校校长周俊、常州刘国钧高职校校长王亮伟作为主讲成员,向学员传递现代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与成功做法——这也是职业学校一直以来办学的热点和难点;还有关于“后金融危机”“大数据时代”“中国梦”等一些现实感和时效性较强的主题讲座,立足当下。再次,这届学员从一开班就领了任务,起草省“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以前这类省级标准的设计往往是有限的专家在有限的时间里闭门造车,局限性较大;而现在引入“领军”学员的集体智慧,一方面使他们的“引领”作用从操作层面上升到理念层面,另一方面,这种标准从现实中来,将来再到现实中去,更为实用、有效。这是立足实践。
应用文写作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素质教育基础课程。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己任,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责无旁贷。但由于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的复杂性、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问题,使得该课程的开设效果不够理想。那么,应用文写作教学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注重应用需求,产生学习动力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注重应用需求,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程内容,择选出日常工作、学习中最常用、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的应用文文种,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学生们都非常清楚求职信和个人简历的重要性,也希望通过学习正确得体的写作方式,成功地推荐自己,进而赢得面试的机会;再如毕业实习报告,他们知道这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份作业,是学校对学习的最后一次检验,也是个人一年实习的重要总结,因而希望学习毕业实习报告的写作。
(二)与专业相结合,调动学习积极性
只有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才能真正体现 “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 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通用应用文,还要按专业划分文种,重点突破,应根据各系、各专业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求知需求。当然,与专业结合的前提是应用文写作教师应对自己所教学生的专业有所了解,并能经常与各门专业课教师沟通,掌握一些专业课发展的新动态,以便自己在备课时,能与专业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促成教师成为自觉的终生学习者,从而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广泛收集信息,用新颖的案例营造学习氛围
当前许多教材的例文大都缺乏时代性、典型性,这样很容易造成写作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作为应用文写作教师,不但要致力于应用文写作理论研究,还要善于捕捉时事新闻,社会热点,善于总结自己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将这些鲜活的材料添加到教学中,师生相互探讨,组织学生参照教材将其自编案例进行写作。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文写作的时代气息,也促使学生自觉运用应用文写作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写作问题,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协商、交流,尝试作出决策,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认识。
二、更新教学方法,突出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令人堪忧,而应用文写作又具有规范化和模式化的特点,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由抽象走向直观,教学时空由封闭走向开放,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在平时要求学生把所做的作业,用E―mail发到我们的邮箱里,或上传到老师的QQ上,然后在网上进行批改,学生可以与教师“聊天”――参与批改,提出疑问。这种方式赋予了每个个体在学习时间、内容、方式等各方面的自与参与权,增强了教学的个性色彩,促使了传统教学中心的转移,即教学由原来的生产大批量标准件的“共性化”产品向着生产量体定做“产品”的“个性化”方向发展。
(二)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强化实践技能
行动导向教学, 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由于行为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 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也被广泛运用。首先设定任务项目。把整学期的教学内容用项目任务的形式联系起来。每一项目以任务完成为驱动力, 引导学生进行有由写作, 应用文写作的背景、细节不断充实和丰富, 写作的目的更加清晰和集中,学生领会到应用文写作的应用性。完成任务后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课内实训和拓展实训。在行为导向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 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学生非正常缺勤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 积极思考,改变了应用文写作课教师一言堂的沉闷模式。通过多次的训练,学生对应用文格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古往今来,胜者多为能言善辩之辈,败者则多不善言辞。口才好的人,能够顺利获得别人的认同与帮助。所以,有句话说得好:“是人才的未必有口才,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口才在事业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口才就是资本,口才就是财富。”口才,即说话的本领,学会各种说话的本领,掌握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的技巧,就是拥有了一种财富。口才是一门学问,需要人们去研究、学习、训练,才能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应付自如。一个人若没有具备较好的口才,纵使你有满腹经纶,就像“茶壶里装饺子――有货倒不出”,又像鸟儿失去了羽翼,无法飞上天空似的,很难实现自己的抱负。
当前的中职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一些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推销自己、展示自己,从而影响了他们在面试中的成绩和日后的工作。叶圣陶先生把训练说话这件事看得极其重要,他认为学生时期“如不经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失一把最宝贵的钥匙。”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有机组成。它有如一张桌子四条腿,缺一不可。但目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上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对面临就业压力的职专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说话训练,把他们培养成耳聪目明、能言善辩的人,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提高心理素质,激发“说”的兴趣
美国知识学者卡耐基在《语言的突破》一书中说,所谓“语言的突破”,就是要突破恐惧的心理,释放被束缚的智能,获取自信,增强内心与外在世界的交流,而在这种释放的交流中,沉睡的智能会想不到地发挥出来。卡耐基这段话说明了口语表达能力与心理素质有着亲密的关系。而心理素质指的是人的感情、意志、毅力等内心活动的修养。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在众人面前羞涩,迟疑,乃至恐惧。这些学生有的平日考试成绩优异,可遇到个人公众场合,要他站起来当众说话,往往是面红耳赤,抓耳挠首,扭捏不安,即使说出话来,也结结巴巴,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此时此刻他们的思维是混乱的,当然很难准确地把意思表达清楚。可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训练。
第一,让学生在思想上端正态度,排除恐惧心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性别差异认知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男学生爱“深沉”、女学生爱“文静”,怕说不好在异性面前没面子;有的同学胆小,一让他们开口就紧张,手足无措。有的好不容易开口了,又说的颠三倒四、结结巴巴,引人发笑,便形成了心理障碍,丧失在众人面前讲话的勇气。每当老师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他们个个埋着头,祈求上天不要让这样的机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所以,疏导心理,鼓励开口,激发他们说的兴趣,是训练的第一个目标。
第二,教师要尽量为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创设当众说话的环境。教师可以多让这些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问题或朗读生动优美的语段,让他们能够轻松愉快完成。例如:在讲授《项链》一文时,可以提出这样问题:路凡裁夫人喜欢打扮自己,是天生的爱美还是爱虚荣?讲《祝福》时,可问:祥林嫂有自己的姓名吗?这样,能逐渐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初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喜悦中,还能确立下一次的目标。经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略有提高,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让他们察觉到自己的进步。还可以通过个别交谈,分析学生的优点及提高的原因。并结合生活中许多学生经过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实例,引导启发他们,使他们明白害怕当众说话不仅只有他自己这个特例。课余让他们多与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在这些学生的影响下,无形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说话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创设情景游戏,激发“说”的兴趣。要使学生在课堂像课外那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要打破单一、拘谨的师生对话,走进生活、走出课堂,把生活搬进课堂,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使学生有话可说。例如:再现学生在学校寝室生活的的情景:101室上下铺两位同学,一位爱整洁,另一位却把臭袜子乱扔。两人因此发生争执,其他室友议论纷纷。教师要求学生置身于这一情景进行交谈,全班同学雀跃,说得欢畅,说得痛快。还可以再现这样的情景:子女对父母不满而发脾气、同学误会而不相往来等等,这情景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他们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他们化心声为语言,情至深,言更切。这样不仅撬开了学生的嘴巴,而且开启了学生的心扉。
2 进行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加强“说”的训练
在心理素质稳定后。教师可利用课前3分钟专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笔者的做法是:
第一阶段:让学生上讲台作3分钟自我介绍。要求做到:大胆开口,表达清楚。教师进行典型评讲,指出优劣。使学生明白,人际交往是否顺畅,第一步自我介绍相当重要,目的是让人了解你。因此学会介绍自己,实际上是走向社会,投入事业很重要的第一步。讲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第一次上讲台说话,大多数人会感到脉搏加快、呼吸快速,这是正常的,训练几次后,一切都会逐渐好起来的。操作时,可让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带头,给予榜样的作用,然后给每位学生均等机会,让他们普遍受到锻炼。课后,教师可针对个别较差的学生,单独辅导,适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增强信心,达到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目的。
第二阶段:在有了一定的口语基础之后,可让学生讲述见闻或故事。时间可延长至5分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演讲的表现形式。这方面内容比较广泛,要求学生放开思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掌握的材料、自行选定,教师不加限制,特别强调演讲时的发挥,语音、面部表情、姿势、所讲内容、故事情节等。学生只要有一定的表现,即给予肯定。一段时间下来,每位学生一个学期至少可以锻炼2次,5个学期坚持下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大部分学生上台时,表情自然大方,语言流畅,所说的内容条理清楚。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所说的内容从学生生活到社会现象,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历史到现在无所不及。尤其是在训练过程中又能彼此学习,互相补充,大大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
当然,在训练的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培养锻炼他们的演讲气质、风度、才干,做到诙谐幽默、潇洒自如:能力弱的,尽可能弥补不足,做到神态大方,立意明确,条理清晰。
3 举行演讲、辩论赛,组织“说”的比赛
演讲,是指在公众场合就某个问题向听众发表见解、说明事理,并借助表情、姿势、手势进行交流的一种高级说话方式。演讲者一般在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敏锐的观察力。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就能从普通的生活中获取大量的素材,就有了解听众的表情、心理及场上的气氛变化,就能从周围的反应中综合分析自己的成败得失;二是丰富的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才能将各种各样的事物与演讲主题巧妙的组合起来,讲起来才能文思泉涌,增强演讲的浓度、深度和广度。三是良好的表达力。演讲离开了口语表达是不可思议的。演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演讲稿写得再好,表达不出来仍然等于零。当然,一般通过读讲法的训练,就可以达到口语表达流利舒畅,抑扬顿挫。所谓读,就是默读、朗读、快读;所谓讲,就是在任何场合、地点、时间、机会,都要勇于去讲去练,久而久之,演讲水平自会提高。
辩论,是指参加者就某一个问题,站在对立的立场上,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的一种说话训练方式。这是层次较高,难度较大的训练。要求学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迅速应变能力。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话题,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学校要不要封闭式管理”、“职专生该不该谈恋爱”、“职专生不如普高生”、“读职专是混一张文凭”等,这种论题很吻合学生的情趣。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精心准备,共同策划。因此在辩论过程中,模拟国际大专辩论会形式,分正反双方,每方四位辩手,依次发言后,再进入自由辩论阶段。整个过程由主席(学生担任)主持。另有计时、评委等角色均由学生担任。要注意在辩论前,教师应指导学生一些问题:如材料或依据是否充分、真实,如何联系实际,对方可能会用哪些材料,在辩论过程中怎样以长补短。组织的评委,对辩者评分,不一定要求定胜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赛,了解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水平。
通过激发“说”的兴趣,加强“说”的训练,组织“说”的竞赛的反复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他们积累了口才这笔财富。学生高兴地说:“说话训练是他们战胜自卑、树立自信的法宝。”
总之,说话训练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要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训练,并且长期不懈地坚持下来,培养中职生妙语连珠、出口成章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应变能力,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1. 为失学群体提供教育。在一次社区互动专题讨论中,我们了解到家长与企业对公立教育的支持。除了公立学校和独立学校这些全日制学校外,美国还设有社区学校。他们无条件地接收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以及部分在适学年龄时期因各种原因造成失学的群体到此进修。社区学校主要以提供高中课程为主,进修过程不限学时,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通过在线考试,就能完成相应的学业。
2. 为边缘群体提供教育。纳什维尔大学的绿洲中心是由政府拨款和私人捐赠成立的一个社工组织,内设多个培训项目,为跟父母对抗、误入非法组织、吸毒等“危险”学生提供帮助。中心始创于1969年,两位律在个案中发现了那些濒临犯罪边缘,急需提供帮助的孩子,进而发起这个组织。中心提供为期六周的咨询、食宿以及兴趣特长的挖掘,为年轻人提供发展机会,从“我是怎样的人;我将来想干什么;要成为自己想做的人,我应该怎么做”三方面进行指引。经过帮扶,95%的孩子回到家庭后,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不能被浪费了”的道理。
3. 为特殊群体提供教育。特殊学生全部纳入正规学校的教育。例如纳什维尔大学所设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具高度智障或脑瘫的孩子,也有正常的孩子。正常孩子的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会接受身边人群的差异性,所以让孩子在这儿学习生活。这里的残障中心设备非常先进,用声音、图片为残障人士提供读本,发展他们的能力。再如派德学习设计中心学校(Sylvan Park Paideia Design Center),特殊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10%。该校Susan校长十分重视这10%,要求老师多让这些学生发言并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
美国教育对象的全纳,得到了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一致赞赏,也符合美国尊重人权、受教育权利平等、充分保障残疾人权益等基本价值观念。
二、全纳教育中的多元课程
1. 图森OMA项目学科整合。在亚利桑那州图森,我们先后观摩了凯兰(Kellond)小学的音乐课、数学与视觉艺术整合课、话剧艺术课,以及笛茨(Dietz K-8)学校的立体几何与视觉艺术整合课、数学与舞蹈整合课、音乐与历史整合课。图森学区位于沙漠地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贫穷家庭,墨西哥族、印第安族学生占一定比例,少数族群的风俗根深蒂固。教育工作者为了让贫穷的孩子接触进步的社会,启迪智慧,与艺术教育专家研发了“艺术启迪智慧(OMA)”项目。以脑科学为基础的学习理论及有关儿童神经发展的研究,对艺术课程与语言、数学、地理、历史等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并运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歌剧、舞蹈、美术中学习,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获得对所学概念的体验。
2. 职业教育课程多元贯彻。美国格兰克里夫高中开设的多元课程包括健康科学、福特商店及工程学科三大学科。新生入校之初,学校便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确定职业分类,为以后选读大学做准备。为更好地实施职业课程教育,学校设有医疗健康区域,这里的病床、病人、医疗器械等,让人觉得仿佛走进了真正的医院。同时,学校设有厨艺烹饪专业,帮助学生考取饮食服务证书,取得厨师资格证,并在校提前上岗。此外,政府或商会为高中学生提供模拟面试,有助于学生做好选择,打好基础尽早进入职业生涯。
3. 环境教育课程多元实施。Pine Jog环境教育中心,是被国家野生动植物联合会认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与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教育学院环境教育中心相邻,互为整体。该校的设计与建设均以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能源与环境领导标准作为构建标准。校园内的雨水收集池、太阳能和空调水小渠随处可见,充分体现了对环境的责任担当、能源的有效利用。樱花谷、蝴蝶园等大片的种植基地,乃至所有的标示牌等校园环境布置,都潜移默化地表达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使命追求。
美国教育中的多元课程整合,是学科课程的全纳。课程的多元整合,让受教育者更多地了解自己、自然和社会,没有过多的分数束缚和精神压力,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三、全纳教育中的资源整合
1. 社区资源中心全纳给力。在美国亚利桑那图森学区,我们参观了该学区推广的OMA项目下的Lee教学资源中心。中心资源室配置各式各样教学用的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它们均由这个资源库的老师和学生亲手搜集、制作和开发。该中心与亚利桑那大学密切联系,所有的资源由专人集中管理,运作有序。学区的各所学校老师均可从资源库中借走教具和用品。资源中心还专门设有乐器维修工作坊,由两位音乐专业毕业的维修师傅负责维修。中心负责人介绍,只要学校参与OMA项目,该中心就会积极与学校联系,为项目学校教职员工提供培训,提供项目评价模式,甚至到学校提供专用场室装饰设计,大大减轻了学校教师的工作负担。
东方诚信培训公司的梁冰总经理在职业经理人活动营中,为人事经理及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支了一招。
面试的过程是由开始、结束、以及中间的能力评估三个部分组成,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招聘方式。
面试的开始部分不容忽视,要选择适当的地点,有一个好的开场白,缓和一下面试的气氛。负责面试的人员可以先作一下自我介绍,然后对应聘者表示感谢,要表现得热忱、友善,避免给应聘者造成过度紧张,再由寒喧逐步转入正题。
在企业中,对于招聘普通的员工(除高层管理者外),一般都需考察应聘者的沟通与说服力;人际关系及团队合作的技巧;动机与价值观;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这便是面试的中间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口头沟通能力,就是评价应聘者的语言沟通能力,通过与应聘者的交谈,便可做出大概的评估,可分为出色、可接受、不可接受三种评价的标准。如果要招聘营销人员,则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考察应聘者的说服力。作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就必须要具备推理、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技能。“告诉我你所负责的最复杂或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并对项目进行简单的描述。你在项目中所担任什么职位?”“请讲述一个你解决过的最复杂的问题。”这类实用的问题,有利于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考察。“请简述你在学校及毕业后的主要业绩。”“描述你所发展的最有创造力的思想”等问题,则可以对应聘者的动机及创新能力有所了解。
在面试结束后,要问应聘者是否还有别的问题,并告诉他(她)马上可以得到面试结果,最后不要忘记对应聘者表示再次感谢。
有效招聘面试技巧(1)
现代企业徵聘与甄选员工方法探讨
有一位管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要了解一所企业,必先了解其中的人。”换句话说,有怎样的人,就有怎样的企业。这个道理不难明白,企业是由人组成和管理的,它本身虽然没有生命,但其架构及系统之中却充满着各式各样的人,和由那些人所设计的工作、所想出的意念、所颁布的政策、所订立的规则、所制成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研究企业行为的管理及心理学家发现,原来有不少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与生物的发展过程有相同的之处,它们会经历四个阶段:初生、发展、成熟、衰退。有些较为幸运的公司,可能在进入衰退阶段之前掌握了一些重新发展的机会,而再一次进入发展阶段,企业因而能历久不衰。
著名的例子有美国的兰克施乐公司(Rank Xerox),它在五十年明影印机之后,公司有突破性发展,业务情况在五十及六十年代极为骄人,傲视美国企业界。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公司的产品发展开始稳定了下来,市场也逐渐出现饱和,加上日本公司的激烈竞争,施乐在七十年代的业务表现开始渐走下坡,原来的超凡品质形象,一下子变成了代表不思进取公司的典型,被管理界认定必会慢慢步向衰败。正在千钧一发之际,施乐起用了新的高层管理人员,他总结了当时的形势,认为企业内的人的价值取向,并非放在服务客户,及为客户提供优良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之上,企业中人仍然留恋过去的光辉岁月,忽略了有断学习和时刻改善的重要性,整个企业因而堕入了慢性自杀而不自知的境况中,为了令企业重生,施乐做了重整机构服务文化的艰巨工作,经过八年的努力,公司才能走回正轨,重新生产出一些为市场接受的产品,堪与日本影印机生产商匹敌,脱离了企业衰败的阶段。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见,企业发展的过程,是与人的生长过程有雷同之处。人类生长要经过初生、成熟、稳定及死亡几个阶段,身体每天都进行新陈代谢工作,来保持人的生命及健康。若新陈代谢不协调,人的健康便会出现问题。
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血液担当着一个十分吃重的角色,负责输送氧分给身体各组织,并同时收集废物,送往肺、肾及皮肤等器官,然后排泄出体外。在一所企业之内,资金、机器及设备相等于人体中的骨骼、肌肉及各组织器官,而管理者及所有工作人员,便是企业中的血液,负责营运及操作企业内的各个部门,让“化学作用”产生为企业出谋献策,利用各样资源来达成目标。
一间人才不足的企业,与一个贫血的身躯一样,是没办法的承担沉重的工作;在四肢乏力的情况下他只能有限度地表现自已的才干。若情况恶化下去,他的健康会受严重影响,寿命可能会缩短。
一个贫血的人除了要对付引致贫血的病源外,没有好好地滋补身体,或是进行输血,才能促进身体健康。如同企业而言,滋补相等于培训及发展现有的员工,输血即是从外间招揽人才,以补充本身的不足。滋补身体可以说是一项长远的投资而且着重打好基础,因此绝对应该做,但缺点就是欲速不达,需要长时间才能见效,拔苗助长只会令问题恶化。同样,进行输血亦有利弊。利处在于节省时间,弊处则是可能会因为血型不同,或新血含有毒素,而引起身体组织排斥及不适,到头来麻烦更多。因此,在输血给病人之前,医护人员定会进行检验、化验血液及消毒工具,然后才可行事。
如将上述过程放入招聘人才中亦同样适合,因为企业在罗致人才时,为了避免取录不适合的应徵者,一般都会在聘用前先行测试或评量他们。若招聘决定失误,让不适合的人进入企业,他不但无法贡献自己,还会影响企业原来的人,间接及直接地打击企业的表现,与补充新血促进新陈代谢的意愿相连。因此,要有效地挑选人才,便成为了企业中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香港人事管理学会(Hong Kong Limstitut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在调查香港名大小企业的人事管理情况。调查报告中的资料显示,现时香港的管理者,百分之九十三在招聘人才时,着重使用面谈方法。其他的测试及评量方法,如评量中心、个性测验、智力测验等,仍未被广泛应用。
不少人可能会有一个印象:既然招聘面谈管理者,普遍地采用,它一定比其他方法有效。在过去六十年,工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发现,上述结论与事实不符。一些没有经过仔细策划及安排的招聘面谈,其平均的预测效度,只有约0.14。(下表列出了不同方法的预测效度)不同方法的预测效度(附录载有较详尽的解释)
传统招聘面谈 0.14
性向测量 0.22-0.33
评量中心 0.25-0.43
工作模拟测验 0.24-0.54
预测效度越低,意味挑选错误的机会越大。显而易见,一般的招聘面谈,在挑选人才的工作上,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错误的挑选令管理者费时失事,到头来仍不能解决人才问题。第二,招聘成本也白白赔掉,令企业财政雪上加霜。第三,应徵者的条件未被准确地评量,失去了有效地表现自己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了解传统招聘面谈为什么会这样没有效用,心理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面谈陷阱,并且针对性地发展出一些新的招聘面谈方法,来补救传统面谈方法不足。
新的面谈方法中,其中一种为“行为描述式面谈”,其平均预测效度高达0.4。这样一来,“输血错误”的机会便大大地降低了;企业自能更有把握地进行有效的新陈代谢的作用,它的健康也因得到保证。
本稿的目的,是在向各前线管理者介绍“行为描述式”招聘面谈的设计及进行过程,说明其使用方法及限制,并且引用实例来印证其成效。管理者在掌握及运用这个面谈方法之后,便能用更少的时间、更低的成本,及更准确地招聘适合企业的人才,从而引进新的养分,补充企业的不足,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及更新。
有效招聘面试技巧(2)
徵聘前的准备工作----职务分析及订定职务要求
在管理者心中,招聘员工加入企业,是机构新陈代谢和成长的一个必经过程。在招聘过程中,管理者的目标,主要是挑选合适的才,来为企业有效地工作。职位可以是既有的,也可能是新增加的。但无论如何,这些需要人来做的工作,对企业来说不会是可有可无,也不会是随意怎样做也可以的工作。简而言之,管理者对企业内的每一项工作或每一位岗位,都有是有预设的目标,及有一定的表现期望。
因此,管理者在挑选应徵者时,心目中当然早有一些要他担当的工作岗位,以及期望他在未来的工作表现水平,否则,管理者便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应挑选些什么人,才能将工作做得令人满意。
事实上,要清楚而且准确地知道一份工作的要求,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要求,企业内有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级、不同的工种及不同的环境。相同的工作岗位,都会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工作范围,表现水平,及产出标准。这三个来自工作的项目,可统称之为具体的工作要求(Job Requirements)。
若管理者未能掌握岗位的工作要求,那么他在招聘的过程中,便不能挑选人来配合工作,而往往转变为挑选人来满足他自己的理想或期望。外国有一些调查显示,一些管理人喜欢聘用大学毕业生,但其实在那些工作岗位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工作内容,是可以由一些没有大学毕业资格的员工轻易的胜任的。此外,若不同的管理者对相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要求的话,他们在招聘面谈的过程中,便会询问应徵者不同的范围,到头来可能弄至彼此不能互相比较的地步。
因此,管理及工业心理学家一致同意,管理者必须在进行招聘面谈前,先行掌握一份清楚和具体的工作要求清单,然后才按不同工作岗位的情况,来草拟相关的问题,这们才能有效地与应徵者讲通,巨细无遗地评量他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及工作表现。协助管理者清楚及准确地定出工作要求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普遍应用的工作分析方法有五种,它们是:一、工作表现法(Job Performance);二、实地观察法(Observation);三、面谈法(Interview);四、关键事件法(Critical Incidents);五、问卷调查法(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五种工作分析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不同的应用上各擅胜长。
有效招聘面试技巧(3)
讲题:面试前的工作——准备及拟定问题
完成工作分析之后,管理者对一个工作岗位,便会有充分的了解,尤其较全面地掌握那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这在挑选应徵者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回想第二章所描述的十三种面谈陷阱,主要成因是管理者心中没有什么客观地给予评价,“各花入各眼”的情况自然会出现,招聘面谈的准确性,亦因而被拖垮。
相对于一般的招聘面谈而言,行为描述式招聘面谈,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系统,有条不紊地一步一步引领着管理者,将繁琐的工作岗位,像拆洋葱般一层层地撕开,将工作的基本原铺陈出来,让管理者拥有了透视眼,以工作行为做手术刀,逐点剖析应徵者的行为特性,仔细地检查他们在从前工作中的表现,来系统化地预测他在未来工作上的表现,因而大大提高了成功的把握。
现在,我们已经懂得工作分析方法,它为行为描述式招聘面谈打下也一个坚实的的基础,管理者可踏着这片基石,进一步针对性的草拟面谈中的问题。良好的问题尤如探热针,它可以使应徵者把一些往日发生的事例,清楚地铺陈在管理者面前,让他如穿过时光隧道一样,目睹当时的情况,继而根据这些曾经出现的行为,来推测应徵者日后在工作上的表现。这样,整个过程便符合了心理学中“以昔日行为预测将功赎罪来的行为”的原则了。
当然,不良的问题则完全没有上述的成效,它反而会误道管理者,好像放了催泪弹般,令人眼花缭乱,花了精神还是看不清楚,正如电脑术语所谓“垃圾问题徒得垃圾答案”(Garbage in,garbqge out)。故此,草拟良好的问题是进行招聘面谈前的一个重要步骤。不过,如果管理者在工作分析的过程做足功夫,收集了丰富的关键事件,他在草拟问题时便易如反掌了。
草拟行为描述式招聘面谈问题的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简略地综合如下:
一、决定需要预测的是应徵者的最佳工作表现,还是常态工作表现。
二、选择评量方法。
三、草拟发问范围及刺探问题。
四、若应徵者、刚走出校门,欠缺工作经验,需草拟另一些问题来评量他们。
五、将问题分类,在面谈的时逐题发问。
管理者只要根据上述几个步骤,必定可以准备一套良好的问题,来评量及证实应徵者的工作能力。此外,由于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与别不同的工作分析,因此具体的问题亦会有所不同,与一般的招聘面谈的情况迥异,也是行为描述式招聘面谈的特色。坊间的招聘面谈手册及培训班,较难为不同的岗位,个别准备材料,因此尽管应徵者参考了这些资料,也不容易在事前准备答案,他们唯有说刚刚过去的工作经验,加上临场反应,在成竹在胸的管理者面前,坦白回答有关其过去行为的问题。
在下面,我们会分别说明每一个步骤的方法及要点,并辅以从前使用过的工作岗位为例子,来协助管理者掌握草拟问题的技巧。
第一步:预测最佳表现还是常态表现
应徵者在过去及日后的工作表现,可以被区分成“最佳表现”及“常态表现”两类;管理者在评量不同的表现范围时,应使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效的取得可靠的资料,因此管理者的首要工作,便是将一个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最佳表现及常态表现,清楚及准确地分开来。最佳表现是指应徵者的表现极限水平,即是他能做到最好的是什么水平,下面列出一些具体的最佳工作表现例子:
一、最快打字速度:每分钟七十二个字
二、最快点钞速度:每分钟一百万元
三、最快奔跑速度:每百公尺九秒八
四、最长连续工作时间:四十八小时
五、TOEFL最高得分:五百六十分
六、最快书写速度:一小时三千二百字
七、最高产品质量:一万件中有一件次货
常态表现是指应徵者在一般情况下的表现水平,即是在正常状态下,他会做到什么水平,下面亦有一些具体的常态工作表现例子:
一、日常与人打扫呼方法:点头、微笑
二、日常接待客人的行为:鞠躬、问安、请客人坐下
三、每天上班的习惯:十分钟前抵达、吃早餐、看报纸
四、日常接电话的行为:说出自己的姓名、等对方回话
五、日常对客的行为:面无表情、沉默不语
六、日常点钞速度:每分钟二万元正
七、日常打字速度:每分钟三十字
在管理者眼中,应徵者的最佳表现与常态表现都是重要的,但二者也有分别。举例而言,除了面部肌肉痉攀的人外,差不多每一个人在待客时,面间的最佳表现都有是可人的微笑。(在拍团体照片时,不是每人都有是那么笑容可掬吗?)但在平日的一般情况下,表现却不同。有些人眉头深锁,有些人较易动怒,也有些人经常保持笑容,不是每人都愿意随时露出这宝贵的笑脸。此外,两者在工作中起的作用也不同。一般而言,最佳表现多与技术性及知识性的工作要求有关,而常态表现较倾向与人相处、工作习惯、工作态度及性格等有关。为了清楚的分辨两种表现的范围,下表综合了一些例子。
在招聘面谈的过程中,管理者毋须用问答形式来评量应徵者的最佳表现,因为应徵者本人也未必知道自己的表现极限水平,无从准确地回答管理者。尽管知道,也可能会夸大其词。此外,技术性及知识性的工作要求,可选择用其他更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评量,不需浪费面谈时间。管理者应在面谈的过程中,集中查询值得的常态表现范围,用各式各样的刺探性问题,来让应徵者描述他在从前工作的与人相处工作习惯、工作态度等工作表现维度。
总括而言,管理者在草拟面谈问题时的第一项工作,是详细地分析工作岗位的工作表现维度,将与最佳表现有关的技术性及时性知识性范围,和常态表现的范围清楚地分开,成为两种用不同方法来评量的工作要求。
最佳表现 常态表现
一、技术性工作要求:
输入电脑
操作计算机
点算货品
核对文字
装配零件
一、与人相处工作要求:
与人接触沟通
交换意见、立场
共同解决问题、作决定
参与会议、讨论
二、知识性工作要求:
算术运算
字词辩认
二、工作习惯:
工作计划方法
工作组织及控制
汇报、寻求协助
-
三、工作态度:
礼貌、形象
主动性、积极性
按照期限工作
廉洁
有效招聘面试技巧(4)
第二步:选择评量方法
管理者要准确地评量应徵者的工作能力,需要按照一些准则来选择有效的方法,它们包括:
一、先分辨最佳表现与常态表现。
二、决定两类表现的相对重要性。
在评量常态表现方面,招聘面谈不失为一个有效方法,但它却不能好好的地评量应徵者的最佳表现。为了弥补这个缺口,工业心理学家发展了一些其他的方法,来补招聘面谈的不足。这些可用来评量最佳表现的方法是:
一、性向及能力测验(Aptitudes & Ability Tests):
语文能力、算术能力、操作能力、分辨能力、阅读能力、听写能力……
二、工作模拟练习(Job Simulation Exercises):
分辨工作缓急轻重、订工作计划、书写信件、答覆查询、审核工作项目……
以上两种辅助评量方法,可以协助管理者较为客观地评量应徵者的最佳表现,但显而易见,要运用这些方法,必须有额外的资源。这些额外资源,包括在面谈前预留时间,进行测验或练习;准备进行测验或练习的地方及工具;培训人检查及评分;及在事前发展那些测验及练习,或向外间公司购买合适的工具。
如以接待员一职为例,管理者可在招聘面谈前,先行安排一个能力测验,来评定应徵者下列的技术性工作能力:
一、广东话及英语的基本发音。
二、打字速度。
三、聆听不同口音的准确性。
四、核对文字的速度。
管理者可以安排符合基本条件的应徵者,一组一组地接受能力测验,通过了测验的应徵者才给予招聘面谈,来进一步评量常态表现。
有些管理者或许会先行评量应徵者的工作习惯及工作态度,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人,才评量其技术性及知识性工作能力,挑出其中最好的才聘用;倘若没有人可通过第二关,公司便提供职前培训,来协助应徵者取得足够的技术性及知识性的表现水平。当然,奉行这个程序的公司,它们会认为应徵者的常态表现范围,较其他工作要求重要,因而不惜工本地投资在招聘及培训员工上。保险公司挑选员工,以耐性坚忍为先决条件,而把保险的知识留在培训课程中训练,便是一例。
总括而言,管理者在草拟招聘面谈之前,要将最佳表现及常态表现分开,然后根据本身对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公司能提供的资源,来选择评量方法,决定评量程序,及组织评量工作。
第三步:草拟发问范围及刺探问题
在面谈中合适的提问,可以协助管理者深入了解应徵者的常态表现。常态表现维度中,一般包含数项关键事件,具体地反映了一些有效及无效的工作行为。管理者可根据这些行为描述式的工作表现,发出相关的发问范围,以及更具针对性的刺探问题来评量应徵者。发问范围主要围绕着工作岗位的重点要求。刺探问题的作用,是要求应徵者在重点要求内,细致的描述他的具体行为,以及那些行为带来的后果及成败。
举一个例子,推销员的其中一项重点工作要求,是与新客户建立关系。在这个工作表现给度内,其中一落千丈项关键事件,描述了推销在首次约见一名客户时该名客户下忙碌地指导下属工作,他不大理睬推销员。这是推销员面对的一大难题,于是他有耐用性地等待,直至客户中途小休时,他才有机会交谈。由于推销员看了整个工作程序,他的推销建议符合客户的需要,结果顺利地达成了一项小交易,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基于上述的关键事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发问范围:
“请你告诉我,在过去六个月内,你在接触新客户时,曾遇上那一个你认为是最难应付的困难?”
有了发问范围之后,管理者便可以想出一些相关的刺探问题,来要求应徵者描述他的相关行为。这些现时探问题包括:
一、你在该次推销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阻?
二、那么,你说了些什么?
三、你做了些什么来克服困阻?
刺探问题与日常谈话的问题有显著的不同。下图列出了四类问题的性质,可让管理者作为参考。
- 开放式
封闭式
寻求事实
寻求感觉
甲类问题--开放式/寻求事实:“你今天早餐吃了些什么?”
乙类问题--封闭式/寻求事实:“你今天有没有吃早餐?”
丙类问题--开放式/寻求感觉:“你觉得早餐应吃些什么才算健康?”
丁类问题--封闭式/寻求感觉:“你认为今天的早餐好吃吗?”
刺探式问题主要是甲类问题。开放式的发问,容许应徵者发挥,但也必须围绕事实来描述,才符合行为描述式面谈的要求。管理者在草拟问题时,可参考上图的问题分类,减少使用乙、丙及丁类问题。
要完全掌握草拟问题技巧,管理者还必须多作尝试。
有效招聘面试技巧(5)
第四步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徵者准备问题
在日常的招聘工作中,管理者有时需考虑聘用一些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甚至刚毕业的应徵者。若按照前述的方法来刺探这些新进之士,他们无论如何搜索枯肠,也是不能答出个所以然。例如不少公司,聘用中五毕业生来担任初级推销员的工作,那么管理者应如何发问,才能有效地评量他们呢?
首先,我们还是列出推销员的重点工作表现维度,及其中相关的关键事件,然后加上一个步骤,将关键事件的背后精神概括出来。例如在“与新客户建立关系”一项中,那关键事件的背后精神,在于推销员锲而不舍,有耐心地等待客户休息,加上从观察中了解客户的需要,来与客户建立关系。据此,发问范围可改变成:
“我们每人都曾经与人产生误解,对方不明白我拉一些做法的作用及原因。请告诉我一件这类确实不容易处理的事情。”
相关的刺探问题可以包括:
一、你在说明的过程中,遇上什么困难?
二、你做了些什么,来促进双方了解?
三、你现时与他的关系怎样?
这样一变化,那些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应徵者,也可从日常的生活中,取出实例来,为管理者描述其中的具体情况。当然,生活与工作是不尽相同的,最理想还是要求应徵者描述工作上的行为,不过这招“移形换影”仍是符合以过去时行为预测未来行为的原则,只是行为的背景有点不同,以致预测的准确略打折扣而已。
第五步:将问题分类,组成一个模式
草拟面谈问题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将不同的问题分类,组成一个系统,编排好问题的次序。由于不同的表现维度中,包含变化万千的关键事件,因此而发展出来的发问范围及刺探问题,也会牵涉不同的层面,可能形成了杂乱无章的状况。管理者若随意发问,应徵者或会被弄至晕头转向,不同有承先启后的秩序感。
为了好发组织问题,管理者可用下列四个方式来将问题分类。
一、近期的直接工作经验
二、与工作有关工作经验
三、教育经验
四、与工作有关的人际关系经验
管理者将问题清楚地分类后,还要组织发问的程序。管理者要特别留意,他必须给予每名应徵者,相同的正面及负面发问范围的数量。假如你要求张三讲述他曾如何处理一次最丢脸的事(负面),如何和一名最难相处的同事周旋(也是负面),及最近一次给上司褒奖的原因(正面),便也向李四提问时,保持这二对一的负正比例,才能保证管理者对应徵者的评价,不受题目的类型影响。以下是一个例子:
管理者询问甲君下列问题:
一、最近曾如何处理一名刁难客户?
二、如何排解最近一次同事间的纠纷?
三、上次工作危机发生的前因后果?
管理者询问乙君下列问题:
一、昨日发生了什么?
二、上周三如何会见第一名客户?
显而易见,甲君在解答问题时遇上之困难,比乙君大得多,若两人能力相差不远,乙君大有可能取得较高分。管理者只需在组织问题时留意这一点,他是可以轻易地避免这个人为的错误。
总而言之,管理者必须将问题分类,按四个模式组织问题,在面谈过程中,对应徵者一视同仁,询问相同数量的正面及负面的发问范围,以确保评量公平,及可将不同人的得分比较。
有些管理者心中可能有一个疑问:应徵者在回答时会虚构事件吗?管理者在使用上述的面谈方法时,可避免发问一些内容含糊的问题,和因此而引来模棱两可的答案。面对行为描述式的问题,应徵者必须谈及他从前的经历而非想象他会怎样做。这样,应徵者是难以杜撰一些事件来瞒骗管理人的,因为总是围绕过去发生过的事件,种类极为多样化,如过去三个月内碰到最难应付的客人,最近一次与上司争论工作的情况,春节前一天在公司内发生的事,上次工业意外发生后采取的措施……。除非应徵者有临时编话剧的天才,他实在难以预先虚构故事,,令管理者相信。而且,若一个人没有真实的经历,他很快便会露出马脚,有“我会……”,而非“我曾经……”来回答问题。
总而言之,管理者在发问了具体的行为描述式问题后,他应细心聆听应徵者的答案,及观察他的行为反应,这样便能有把握地判断应徵者的答案,及观察他的行为反应,这样便能有把握地判断应徵者是还说真话,还是在大话西游!
有效招聘面试技巧(6)
面谈前准备
在面谈前的准备阶段,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设法令自己及应徵者放松。显而易见,两名陌生人互不相识,开始接触时难免要花一些时间来适应对方,心理压力自然比平常时大。应徵者投函应徵,他当然希望有被取录的机会,为了要表现得最好,他必定会较为刻意地打扮一下,及十分注意自己的礼仪,精神亦会因而紧张起来。管理者也不例外,因为并非每一位管理者都经常要进行招聘面谈,他一方面希望快一点聘请合适人,一方面害怕技巧生疏,不能从芸芸应徵者中选出最佳人选,有时不免有患得患失的感觉,精神状态也一点都有不放松。
此外,有些管理者喜欢利用招聘面谈,来向其他高级同事证明他有高明的面谈技巧,或令应徵者无言以对的口才,他们可能会发问一些极难回答的问题,令面谈气氛向负面方向发展。也有一些管理者自以为可操生杀大权,手握尚方宝剑,态度因而较为倨傲,不乐意用亲切友善的行为来与应徵者接触,无形中为面谈加压,令应徵者心理负上额外的担子。
以上的现象对招聘面谈完全没有好处,反而会令管理者分心,难以集中精神准备面谈,这样一为,有经验的应徵者便会乘虚而入,带引管理体制者堕入面谈的陷阱,到头来作出了错误的招聘决定。管理者应首先要令自己放松,否则他会影响应徵者的反应,经验较浅者会被带动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而经难丰富者,便有可乘之机,趁管理者自顾不暇之际将准备已久的台词背诵出来,令管理者觉得自己还可以应付,对应徵者的印象加深,无形中被人操控了。
下列方法可协助管理者,在进行招聘面谈前,令自己平静下来:
面谈前十五分钟,完结其他工作,从会议中走出来,或放下手头上的文件;到洗手间走一趟,整理一下衣装,慢慢地走回办公室。
取出应徵者的资料,翻看一遍,不要强逼自己记忆,只需记着姓名,便足以顺利地打开话匣。
将原先拟好的面谈问题,放入档案夹内,现翻看“面谈评量表”(详见第十章),重温要在面谈中了解的各个工作表现、维度。
若面谈室没有纸和笔,准备两枝笔及一些纸张。
准备名片,应徵者可能会索取。
开始面谈前,心中念一遍:“我已准备好了。”向自己微笑,然后请人通知应徵者准备。
一般而言,应徵者会比管理者较为紧张,一些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表现会因此而大大地失准。管理者也许以为,他看看应徵者如何在面对陌生人的压力下作出反应,会有了解其日后的工作表现。但实际的情况是,公司中只有很少数岗位的工作,是要求员工在陌生人前有敏捷得体的反应,大多数工作都会与“处变表现”无关。管理体制者大可翻阅前面的工作分析,便会明白卷中道理。倘若你主持的面谈往往使那些处变不惊的人胜出,那么你的机构便未必有其他特长的成员了。所以为了较为准确的评量应徵者的日常工作表现,管理者应千方百计令他感到舒服自在,从而渐渐适应了面谈的气氛,将自己发挥出来。
令应徵者放松的工作,应在面谈开始前,而非在面谈过程中运用,否则应徵者阵脚已乱,要重新镇定下来并非易事。我们在下面简单列出一些方法,可协助应徵者放松自己:
一、通知应徵者来面谈时,除了要清楚说明日期、时间及地址外,还要说明下列事项:
1.向谁人报到
2.带什么证明文件、附加资料
3.公司联络电话
4.重申他应徵的岗位名称
二、预早知会接待员,应徵者约在何时到此,应往何处等候。
三、预留房间,让应徵者静静地等待,不会被其他访客及同事骚扰。
四、若需要应徵者在面谈前填写资料表或接受技术性测验,必须预留充分时间,及准备有效的文具。
五、徵求应徵者的同意,给予饮品。
六、不要让应徵者等候超过十五分钟。
七、将已接受面谈的应徵者,与未接受者分开。
八、若管理者希望将面谈过程录音或录影,必须先行知会应徵者,及徵求同意。
一切准备就绪,招聘面谈便可以在压力最低的情况下开始,双方的表现都会因而保持水准
有效招聘面试技巧(7)
讲题:招聘面谈的利与弊
现代的管理者,在招聘人才时,亦喜欢选用面谈方法,来评量应徵者。香港人事管理学会(HKIPM)在一个调查中发现香港的商业机构,仍然十分依赖使用招聘面谈,作为挑选人才的主要方法。调查结果综合列于下表:
挑选方法
使用百分比(%)
1 .面谈
93
2 .测验
46
3 .查询咨询人及应徵者从前资历
45
4 .身体检查
32
5 .其他
1
传统的招聘面谈,确是有一些行政上的优点。
一、它节省了管理者的事前准备的时间。不少管理者在看过应徵者的履历表后,便立即进行面谈,然后作出决定。这样做既省时、又省力、因而很受忙碌的管理者欢迎。
二、管理者觉得它易于掌握。大部分管理者认为,他们在岗位上的丰富经验,令他们很容易便分辨出应徵者是否适合,而无须另行学习及运用什么特别技巧,因而节省了培训使用特点方法所需的时间及成本。
三、很多人视它为唯一可靠的方法。由于很多管理者在从前被别人招聘时,他们是经过差不多一样的招聘面谈的,而没有接过其他评量方法,因此他们心中一直认为,面谈是理所当然和唯一有效的招聘方法。
四、它所需的时间较具弹性。招聘面谈的时间长短,较其他方法更具弹性,忙碌的管理者便可以按自己的时间表,来延长或缩短面谈。这样一来,他们便会觉得,招聘面谈是一种十分方便的方法。
除了上述的方便之外,传统的招聘面谈,其实有多弊处。它的主要问题在于三方面:
一、它的可靠性不高;
二、它的预测效度不高;
三、它不符合行为一致辞性原则。
以上问题的原因,大多数来自面谈过程之中,管理者没有充分地掌握好招聘面谈的技巧因而堕入了面谈的陷阱,或被那些有丰富面谈经验,或受过培训的应徵者所迷惑,最终作出了错误的招聘决定,选用了并非适合的人,徒然浪费时间和精神。
心理学家曾进行了数百个实验,来研究招聘面谈的过程。他们的研究目的,是希望清楚知道是什么因素,在面谈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着管理体制者作招聘决定。通过这些研究,心理学家发现,不少管理者在不自觉情况下,堕入了面谈陷阱,令他们糊里糊涂地聘用了不适合的人。
大部分管理者,在过去都是或多或少堕入过面谈的陷阱,但这样并非表示他们称职。其实在面谈进行期间,管理者与应徵者是面对面的接触,彼此在不停的互相影响着;应徵者一举一动,及一言一笑,都有会反复地刺激管理者的情绪、感觉和价值观,反过来说,在面谈过程中,应徵者也不断地受管理者的行为刺激,而作出各种各样的他也不能完全控制的反应。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那些应徵高手,便可利用一些行为来引导管理者堕入面谈陷阱。
陷阱一:“坏事传千里”效应
在招聘面谈过程中,管理者在聆听应徵者陈述之后,会倾向较为相信负面性的资料,而交正面性资料的份量调低。例如,应徵者解释他辞去上一份工作的原因,是他不喜欢沉默寡言的老板,和希望找一找一份更具挑战性的工作。管理者的脑海中会形成一个印象,认为应徵者不擅于与内向的确良人合作,而较为忽略了他追求更大挑战性的态度。
上述现象与俗语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吻合,人们对负面的事物有较深印象,也有兴趣知道更多。但在招聘面谈时,这个现象会令管理者“偏听”作出招聘决定时会有偏差。
陷阱二:“大型交响曲”效应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对资讯的记忆能力,与接收的时间性有密切关系。在面谈刚开始时,管理者会受先入为主效应(Primacy Effecf)影响,对面谈内容会记忆较牢。然后,他的记忆会逐渐下降,直至面谈完结前,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开始生效,他对最后听到或发生的事情印象较深。这好像在听一首大型交响曲时,有些听众会集中欣赏开首及结束丙部分,对中段较为陌生。因此,若应徵者懂得在开场白及综合发言时多下一点功夫,他取得良好印象的机会便会提高。相反而言,那些秩序渐进,在中段表现良好,但结束前又归于平淡的应微者,可能会被管理者评为表现平平。
陷阱三:管理者“心中有剑”
调查研究发现,不少管理者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应徵者形象,或称为典型。他们或会主观地认为,,应徵者必定要高大才能威猛,有美貌才具智慧,或口若悬河大才可吃四方。那么,当他们遇见一名高大的应徵者时,管理者便会在有意无意之间,从应徵者身上发掘威猛的证据,将一些原来没有太大关连的事件,也接受了下来。
这种现象亦可称为“光环效应”(Halo Effect),武侠小说则称之为“心中有剑”,意思是说,大侠无须手中有剑,他只要心中有剑,也可伤人于百步之外。管理者也经常心中有剑,若他认为没有美貌便没有智慧,那么一名姿色平庸的应徵者,便很难突破这个典型,来证明自己的智慧水平。
有些管理者心中的典型是十分具体的,他会在招聘面谈过程中,将注意力放在一些他主观地以为应与工作表现或能力有关的细节上,而不是能客观的地评量一名应徵者的工作能力
有效招聘面试技巧(8)
陷阱四:脱线风筝现象
有些管理者喜欢在面谈时,与应征者谈一些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如业余嗜好、管教子女方法、时事分析等到等。除非应征者将来的工作与这些内容有关,与此否则管理者是在浪费时间。
尤其是那些经验较浅的管理者,他会因闲谈太多而令面谈失支方向,让应征者有机会天南地北胡止一番,像脱线风筝般随处飘,甚至反客为主地带动着面谈,向他喜欢的方向发展下去。会谈结束时,能够与管理者谈得投契的人尽占优势,而谈话甚趣味性的人便给比下去。其实,若管理才希望知道应征者在工作以外的生活情况,他便应该好好的利用面谈前的时间,仔细地阅读应征者填写的个人资料表,而非在面谈过程中去了解。
陷阱五:好眉好貌效应
各应徵者都有不同的个人特徵,如高矮肥瘦、头发,有些管理者虽然嘴巴说没有,却不自觉地以貌取人,这种做法有个大问题,若招聘面谈由几名管理者共同参与,他们对个人特徵的喜恶,便会出现分歧,要取得客观准则来评量个人特征是一件十困难的事。不单如此,若该特征(如美貌、面型)与工作表现其实无多大相关,管理者凭此而生的直觉来挑选,自然不会有助找到合适的员工。
有些工作也许需要应征者拥有一些特定的个人特征,如身高及体重,这些条件通常会设定一个范围,让管理者在初步筛选时,已将不符合者排除,故此到了面谈阶段,管理者不该再将精神,放在这些不能定下客观评量准则的项目上。
陷阱六:盲侠“座头市”现象
在面谈过程中,有些管理者为了加深记忆,会记录应征者的房产科内容。他们作记录时,通常会犯两个毛病。第一,管理者在发问之后,便集中精神聆听,并且写下应征者的回答,他们的视线会经常停留在记录表上,而非看着应征者回答。不少曾接受面谈训练的应征者,他们心中早已准备了标准答案,来答复各样问题。他们在背诵答案时,身体语言会教人知道,他们不是衷心地诉说,真实经验。因此,管理人必须努力地看,不要像盲侠“座头市”般只听不看,而是要全心全意地观察应征者的反应行为,来印证他的说话的内容,检查两者是否一样。
此外,若管理者只记录应征者的说话的内容,而所略了他的行为举止,在面谈结束后,管理者再翻阅记录时,他便会难于分辨那些答案相关不远的应征者的实际表现。到那时,他只好凭印象来作决定。
陷阱七:同声同气易商量
有些心理学研究指出,管理者与应征者,在态度上及种族上的类同,与招聘面谈的结果有关系。若管理者认为,应征者与他有相同的特人处事态度,或来自相同的种族,他会倾向作出较高的评价,及建议付出较高的薪金。在经验的应征者,便会利用这个情况来自抬身价。当他发现与管理者有相近之处时,便引导谈话集中在该话题上,在取得管理者的好感之后,他便可以提高要求,而不怕影响被录用的机会。
陷阱八:以性别印象来作决定
管理者挑选应征者时,除了会以个人能力、性格、经以等因素作考虑之外,他们还会倾向凭个人对工作岗位的印象来作决定。若管理者觉得他公司的中的秘书多数为男性,他可能会因而产生一个印象,认为男性较适合该公司的秘书职位。这种个人主观的理解,并不一定来自价值观,主要是管理者通过观察而得来的结论,形成了一种性别歧视。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管理者与应征者有相同性别,对挑选的结果没有多大影响,他对工作岗位的性别印象,才是一个令管理者不能在面谈时客观地评量应征者的因素。因此,不少人认为男性才胜任推销工作,女性才能做秘书,主要因为管理者在挑选人才时,早已有先入为主的印象,不大愿意招聘与其印象不符的性别的应征者,他们(或她们)自然难有表现机会。
陷阱九:随意评分难分高下
由于并非经常进行招聘面谈,因此少有作面谈前准备,他们较为随意地发问,没有什么计划及组织性。调查发现,他们对应征者的评分会偏高,评分的分布也较窄,准确性也因此成疑问。此外,若管理者使用已拟好的指引来进行面谈,他对应征者的评分便会散一点,因而较能区分适合与不适合的应征者。他们给的分数,往往比没有面谈计划的管理者的评分更严。评分的狭窄分布造成一个问题,就是难以将应征者筛选,管理者因而要反复思量及面谈,浪费了工作时间,也未必可挑选出合适人选。
陷阱十:心血来潮创新话题
管理者在接见一连串应征者之后,可能会感到沉闷或疲倦。有些人心血来潮,想出一些新颖及轻松的话题,来与应征者交谈。这样一来,管理者之间便不可能参考别人的面谈记录,因为他不知道另一位管理者究竟创新什么问题,来评量应征者。
管理者都按照面谈大纲来进行面谈,那么他们对不同应征者的评分,便可让其他管理人参考省却了再次面谈的时间。
管理者在清楚了解上述各式面谈陷阱之后,可以针对性的评核自己的缺点,然后运用“行为描述式”面谈过程来加以纠正。那么,整个招聘面谈的可靠性及预测效度,便可以大大地提高,从而协助企业选用合适人才,进行有效的新陈代谢作用。
有效招聘面试技巧(9)
讲题:审定面试结果 - 评分及雇用决定
工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显示,若管理者要在进行面谈时,同时作出招聘决定,他们会倾向早作出决定,大部分管理才会在面谈的最初的四分钟内,决定是否招聘该名应征者。显而易见,在四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少应征者还没有好好地 热身 ,有还在努力地适应管理者的发问,管理者就在这时下决定,实在要冒很大的风险。此外,调查资料显示,若管理者要在面谈中作出选择,他便会十分留意应征者的申请信及履历表,而非应征者的现场行为反应。这样一为,管理者便是评量应征者的背景资料,如学历、年龄、工作年资等因素,而不是应征者在面谈时所述的工作行为及工作表现。那么,管理者倒不如放弃面谈,从文件上作出比较,然后挑选好了,何必劳民伤财呢?
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管理者须将面谈阶段及决策阶段分开。换句话说,管理者不应在进行面谈时,同时评量应征者,或作出招聘决定。在进行招聘面谈时,管理者必须努力地发问行为描述式问题,然后小心地聆听、观察及记录,有需要时则解答应征者的问题,及有礼貌地结束面谈,余下的工作,要待面谈结束后才进行。
行为描述式 招聘面谈的最后阶段——评量及决策可分为五个步骤,整个过程包括:
一、审定各维度之重要性
二、详细地记录应征反应
三、填妥评量表
四、检查评分与记录
五、作招聘决定
第一显:审定各维度之重要性
管理者在评量应征者之前,他道德要思量一下,工作岗位的工作表现维度,是否可以按重要性分类,有些维度,是否比其他的重要。
我们引用接待员的工作分析做例子来说明。
工作岗位:接待员
工作表现维度:
一、按照公司规定办事。
二、能迅速及有效地解答来电问题,而非因语言若其他原因延误了解来电的转达。
三、热情地接待访客,及明白其来访目的,而不会让不速之客骚扰同事。
四、有礼貌及清楚地使来访及来电者明白事情的进展情情况,而非半途而废,及冷漠地拖延工作。
五、主动地工作,及令客人感到满意,而非在工作上犯错及拖延工作进度。
若管理者认为,上述五项工作表现维度的重要性不相伯仲,他便不需为它们定优先次序,可以使用没有加权的应征者评量表,每一项目的分数,会得到均等重视。
若管理者认为,有些工作表现维度,较其他的更重要,他便需要先为它们定优先次序。管理者可将工作表现维度分作两类,其一为 必须 ,其二为 可有 。在两类维度中, 必须类 比 可有类 重要,因此获分配的分数会较多。换句话说,管理者更重视应征者在 必须类 工作表现维度中的行为。
管理者可运用表一,来评量没有加权(Unweightesd)的工作表现维度。至于表二,则可用来评量经过加权(Weighted)工作表现维度。在表二中, 可有类 的分数被人为地调低,那么究竟要调低多少才合适呢?这个体户问题完全视乎管理者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而定。举一个例,在总部担任接待员,与在分公司一个部门当接待员,虽然工作岗位相同,但工作要求肯定不分别,管理者在挑选合适人才时,可以按不同的要求,来调整评量应征者的分数比重。
在招聘面谈进行之前,管理者应为每一名应征者准备一份评量表,而且在事前填上工作表现维度,定下不同的重要性,及分配管理者认为合适的权重,才开始进行招聘。
表一:应征者评量表(没有加权)
工作岗位:
应征者:
管理者:(面谈员)
面谈日期:
-
>较差表现
-
>中级表现
-
>顶级表现
>工作表现维度
表二:应征者评量表(加权)
工作岗位:
应征者:
管理者:(面谈员)
面谈日期:
-
>较差表现
-
>中级表现
-
>顶级表现
>工作表现维度
有效招聘面试技巧(10)
第二步:记录应征者的回答
管理者在准备了评量应征者的表格之后,他便可以开始进行招聘面谈,用预先编排妥当的行为描述式问题,来查询应征者在各个工作表现维度内的经历,从而取得有效的资料,预测应征者在未来工作上的可能表现。
由于“行为描述式”招聘面谈要求管理者在面谈过程中暂不作招聘决定,因此除了发问之外,他还要细心的聆听和观察应征者的言行,并且详细地记录下来,作为面谈后的评分依据。
徵聘面谈记录与一般记录的要求不同,管理者不能写下主观及概括性的及词,也不应将应征者说话用自己的文字来描述,而是用:“逐字记录”方式来写,若管理者真的不能抄下应征者的每一句说话,他也需要记录下那些与工作表现维度有关的回覆,其中涉及行为的部分。下面有一些记录的例子:
一、“我三个月前最忙碌,同时推出四个推销项目,只有三名助手帮我,连续两个星期工作至晚上十时,才赶得及在限期前完工。”
二、“我这样对客户说:‘对不起,现时没有存货,我可为你预留下一批货,你可否留下联络电话,到时我立即通知你。’之后,客户说不需要,然后买了另一款产品。”
三、“我将文件打好后,立即跑往大堂,将它交给同事,然后速返往美国,全组人都有松了一口气。”
逐字记录应征者回答内容的目的,是用来将不同的应征者的表现予以区分。很多时候,管理者会在评语上写下一些词句,如热诚有礼、意见中肯、待客态度不佳、意志坚定等任人演释的词汇。若有超过一位应征者取得差不多的的评语,管理者解决问题,一则它可唤起管理者的记忆,二则管理者可将不同应征者的回答相比较,看看那一个更切合工作的要求,然后才作招聘决定。
有些管理者为了专心地聆听及观察,他们在征求应征者同意后,会使用录音机来协助记录。这个方法可确保记录完整无缺,但管理者也要亲手记录,以免在翻听时茫无头绪,不知在何处开始,徒然浪费时间找寻。
第三步:填妥评量表
招聘面谈结束后,管理者有礼貌地将应征者送走,他便即时根据面谈记录,来填写评量表,在每一项工作表现维度上评分。因此,管理者应在事前安排面谈时,预留几分钟时间,让自己可独自静静地评量应征者。
“行为描述式”招聘面谈的优点之一,是它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尽量客观地评量应有尽有征者,仔细地看清楚他们是否适合一个工作岗位。若管理者面试后不立即填妥评量表,那么无论他的记录多么详细,他在一段时间,或经过几个面谈之后,便对之前的应征者表现的记忆,也会逐渐模糊,到最后才评分,岂不是将整个面谈系统搞垮了!所以,除非管理者在一段时间后重复聆听面谈录音带,否则他必须在一个面谈结束后,不做任何其他工作。只根据刚才的面谈记录,来为应征者填妥评量表。
管理者在评量一名应征者时,尽量不要翻阅其他应征者的评量表。他应根据原先订下的工作要求来评分,而非尝试在这个步骤中作招聘决定。他要将工作表现维度逐一考虑,每次为一项评分。管理者在评分时,应参考面谈者的记录,重温应征者的回答重点,留意与该工作表现维度有关的问题,然后写下评分。
在评分过程中,管理者要极力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他要从记录中找寻证据,来支持自己切勿凭印象及个人喜好作准则。若记录没有支持证据,该项工作表现维度便应获低分,管理者在评分时,要竭力保持客观,脑海中应只有应征者的行为表现,而非个人相貌、学历、身材等到背景资料,否则会严重影响招聘决定的质素。注意表一及表二中的“顶级表现”,是指应征人在该特征上算是最佳的百分之二十;“较差表现”代表该人在十人中,属于最差二人中之一。
此外,管理者在填写评量表时,紧记清楚填上刚才那位应征者的姓名,若遗漏了这一点,到头来这张评量表便会成为废物。
“行为描述式”招聘面谈的关键时刻,是管理者仔细地为应征者评分。一般的招聘面谈大都没有评分这个环节,管理者只需写下一些评语,然后决定是否聘用应征者。若那些评语写得不具体,其他人根本不街道管理者凭什么来作招聘决定。倘若管理者在日后翻看记录,他也可能会忘记了那些评语的背后意思。
一个有根据的评分,不单可让让管理者在日后翻看评量表时,有参考价值,而且还可将评量表给予其他管理者,让他们看看那些工作表现的得分,是否适合其他工作岗位的需要。当然,其他管理者不通俗将别人的评量表直接应用,但可作为初步节选之用,若发现有看来龙去脉合适的应征者,他们大可进一步了解他的背景资料,一旦发现合适便安排再次面谈,来引证应有尽有征的能力。
总括而言,管理者在评分时,须紧记下列各点:
一、面谈结束后即时填写;
二、独立地填写每一份评量表;
三、将工作表现维度逐一评分;
四、参照记录,引用应征者的言行作支持;
五、保持客观。
第四步:检查评分与记录
管理者在完成所在地有的招聘面谈后,便差不多也填妥了所有的应征者评量表,完成了评分工作。到了这时,他应该取出记录来核对一遍,看看不同的应征者则否有相同的回答。若真的有类似的答案出现,管理者还要进一步检查评量表,看看他是否给予相同的评分。
相同的行为表现,应该给予相同的评分。换句话说,无论应征者是谁,只要他曾作出一些与工作要求符合的行为,管理者便给予高分,反之则给予低分。
此外,管理者还要从评量表中,将一些关键性工作表现维度的评分检查一下,比较高分者与低分者的答案,重新看看他们的行为表现,是否与评分匹配。若有需要,管理者在此时可调整评分。
管理者在检查评分时,须紧记:
一、留意相同的行为表现;
二、比较高分与低分者的行为表现;
三、查看记录找出根据。
第五步:作招聘决定
“行为描述式”招聘面谈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将评量表的评分加起来,然后将应征者名字,按分数高低排列出来。如此,管理者只须按着名单,招聘最高得分的应征。
在同分的情况下,管理者需要翻查;评量表,若他使用加权量表,那名在“必须类”取得较高分的应征者,便可首先得到聘用机会。
有效招聘面试技巧(11)
题:招聘面谈发问策略——“行为描述式”问题
“行为描述式”招聘面谈,在三方面比传统面谈优胜,它们是可靠、预测效度及符合行为一致性原则,因而被认为最有效的方法。
在下面,我们会详细解释“行为描述式”招聘面谈,为什么会在上述三方面,比传统招聘面谈为佳,从而证明这方法的可行性。当管理者遇见一名陌生的应征者时,他们总希望能在一段不太长时间的倾谈之后,对应征者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作出判断,看看他是否适合企业中现有的岗位空缺。
无论企业采用招聘面谈或考试,它的第一步工夫,便是给予应征者一些刺激或提示,如面试问题或笔试问题。应征者为了取得聘用机会,他们在受刺激后,便会作出一些反应,如填写答案或口头说明及解释。管理者在收到应征者的答案后,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原先拟好的标准答案,或个人喜好,来评价应征者是否适合,并且作出判断。若应征者被聘用,他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自会产生实际工作表现。
面谈的可靠性
我们可以视在面谈过程中,管理者的问题、面容、手势、姿势、发问语气及眼神等为刺激;不同的应征者在面对相同的刺激时,会作出完全不同的反应,这样管理者便可以根据不同的应征者反应来评价他的适合性。
但是这些反应,是否单来自刺激?例如测谎机是测量疑犯在接受询问时的生理反应,其中包括血压、心跳速率及呼吸再度。这些以应的改变,除了因为疑犯对问题作假答案时会有影响之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气温、询问者的态度、疑犯的精神状况及疑犯是否接受过训练等因素。不能控制的因素越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可靠性便越成疑问。
在招聘面谈过程中而言,可靠性亦是十分重要的。有些问题的可靠性是十分低的,如要求应征者处自我述说他的优点和缺点,他多数会因不同的岗位,而作出不同的反应;他也许会猜测管理者的喜好,而出不同的答案。这样一来,相同的刺激在不同人发问下,或不同的场合下,会得到显著不同的答案。
从另一个例子再看一遍,若我们想量度一个人的游泳速度,但放他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去我们便说这个方法可靠性不同,因为顺水逆水的不同改变,会影响他的速度时快时慢,让我们看不清楚他的真正实力。
在传统的招聘面谈中,有些因素是会损害可靠性的,它们是:
一、评价应征者的装扮及外表;
二、要求应征者作自我评价;
三、临时加插问题;
四、评价应征者的价值观;
五、询问一些应征者在面谈训练课程中早已学过如何应付的问题。
相反而言,管理者询问应征者一些与行为有关的问题,则会取得很高的可靠性。举个例子,管理者问:“你上一次与上司开会是在什么时间?大家讨论了什么议题?”无论发问者用什么态度来询问,应该不会受到外间因素太大的影响,因此可靠性会相应提高。
管理者对应征者所作反应(行为、回答等)的解释,也未必完全可靠应征者说他的日常嗜好是玩模型飞机陈经理的理解为这人除了工作所需学识外,尚有物理学常识。张经理可能会认为,这人只懂一样玩意,兴趣狭窄,难与客户交往。孰是孰非,便关乎效度问题了。
面谈的预测效度
其次,在应征者回答问题之后,管理者便会根据经验、价值观、及喜好,来评价应征者,并且判断他的性格、能力或其他个人素质。这个评价是否能反映日后的工作表现,我们称之为“预测效度”。
假设我们询问应征者他平常喜欢吃什么水果,他回答说喜欢吃西瓜,接着我们便判断他是一个爽快的人;若他说喜欢吃橙,我们也许判断他是一个随和的人。假如每名爱吃西瓜的人都有爽快,每个爽快的人也爱吃西瓜;同样若是爱吃橙的人都有随和,所有随和的人都爱吃橙,这问题便有预测效度。以后在挑选人才时,大可放心地询问这一条问题。
有一些方法有极高的可靠性,但预测效度却不同。例如量度一个人的四肢长短,然后用以预测他日后在学业上的成就。量度四肢长度有很可靠的方法,四肢长短与日后学业成绩却没有什么关系。
预测效度是指在招聘面谈中,应征者作出的反应,与一致性原则,才可算是有效的挑选人才方法。
有效招聘面试技巧(12)
行为一致性原则
行为一致性原则有两方面,第一是应征者在近日所做的行为,较他很久以前的行为,对预测其将来同样的行为,有更大的参考价值。第二是应征者的行为密度(次数)越高,预测其将来行为的准确性便越高。
若应征者正申请一份零售推销员的工作,日常有机会遇上顾客投诉的手法,他便要知道应征者从前是怎样对待投诉的顾客。因为他在日后应付投诉的表现,与过去如何做,有最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的行为不但反映他的态度,而且还会进一步加强他的态度。若应征者在从前应付客户投诉时的行为草率,除了解反映出他的待客态度不认真之外,管理者还可凭此知道,应征者在将来遇上相同的处境时,他极有可能会抱持相同的态度来与客户周旋。
从前的管理及心理学研究人员相信,行为是由一个人的态度所决定的,但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行为与态度是互相影响的。一些反复的行为,至终能左右一个人的处事待人态度。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清楚的知道应征者曾经做过什么行为,我们便有把握预测他在未来工作上的一些行为。在这里,行为是包括说话的内容、用字、语气、手势、姿势、面部表情、动作及眼神,即一切可被观察的反应。因此,管理者在询问应征者时,范围可包括所有与行为有关的资讯,而非一些个人感受、情绪或价值取向。
若管理者发现应征者过去的行为出现频率相当高,譬如他喜欢与客户谈论私生活问题,那么我们便可以相当有把握地预测,他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询问客户的私生活。
当然,人的行为及态度,有些时候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管理者在进行面谈时,应当注意应征者近期的行为,而非很久以前的行为。随着个人经验的增长,成熟程度提高,应征者极有可能会从别人身上学到一些新的行为,随而在态度上也会得到启发而改变。若应徵者曾在三个不同企业内任职,他在上一个岗位所作的行为,参考价值最高。越早的行为,在预测日后表现方面,不及较近期之行为那么准确。
此外有些管理者喜欢询问应征者的工作经验,他们也许觉得有经验代表有表现。但事实上,曾经担当过一个岗位,与曾经有贡献没有必然关系。应征者要转换工作的其中一个理由,正可能是他不能胜任上一份工作。
还有一些管理者喜欢询问应征者的个人目标,他们也许认为有目标的会较易成功。但实际上有不少人胸怀大志,却从来没有试图去实践他的目标。此外,应征者一般都会在面谈中,将自己的个人目标说得具体和崇高一点,来博取管理者的好感。
以上几类问题与应征者在未来岗位上的工作表现,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其预测效度也相应地甚低。唯独应征者在从前的工作行为,可以让管理者预测他的表现。
由于招聘面谈的首要目的,是希望借着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来看看应征者对发问的反应,从而决定他在未来的工作表现,是否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管理者的询问内容,应集中于一些需要应征者描述从前一些行为的问题。
换句话说,管理者要在面谈过程中,尽量搜集应征者在从前工作上曾作出的行为的资料,来协助估计他未来的工作表现。因此,应征者必须在回答中描述过去他的行为,而非感觉、情绪、想像、判断、猜测或意见。
行为描述或问题的例子如下:
请你告诉我,你在上一份工作中的最大成就是什么?请你由如何取得那个工作意念开始,然后谈谈你如何计划,如何执行计划,在推行过程中遇上什么困难,及怎样克服那些困难?管理者可以将上述问题,放入不同的处境中来询问。
当然,管理者也可以从相反的方向来问,例如:
请你告诉我,你在上一份工作中的最失望的项目是什么?你在推行过程中,遇上什么困难,如何处理,成效怎样?
管理者在发问题,必定要留意用词。可以用的发问语,是“怎样”、“如何”、“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因为当管理者问为什么时,它便引导应征者去解释,一旦开始了解释,应征者便可在答案中引入他的个人意见、感觉、判断,甚至猜测,而毋须描述他的行为。
以下举一些行为描述式问题的例子
请你告诉我,你昨天的工作情况;请你由一踏入办公室开始,说到你启程回家为止,其中包括所有你曾参与的事项。
请你谈一谈,你上一次遇上不能做好工作的员工的情况。那是什么时候,他做不好什么工作,你如何处理,你怎样对他说,他又怎样回答?
请你告诉我,你与上司争论工作最激烈那一次的情况。当时争论些什么,他说了些什么,你如何回答,你最后怎样处理?
请你谈一谈,你曾遇上的最好的下属是怎样的。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有什么成就?请你告诉我,你上一次在公众场合结识朋友的遭遇。那是什么场合,在什么时候,你们认识的过程是怎样的,双方做了些什么?
请你说说,你最不喜欢的同事,他是怎样工作的。
应征者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必须要回想从前的经历,并且详细描述他当时的行为,及其他有关人的行为。这们一来,管理者便好像正在工作地点看着应征者工作一样。若应征者的答案不够具体,管理者得进一步用类似的问题来追问,直接索取未经过滤的第一手行为描述式资料。
管理者在取得上述资料后,可以独立地分析及演释,而无须理会应征者个人的解释,免除了价值观的投射,及经过包装的良好印象的影响。
管理者在发问有效的行为描述式问题时,他必须注意三个条件。
一、问题必须是询问应征者的行为,或事情的过程,而非个人的感觉、情绪、判断或意见。
二、避免问“为什么”改为问;“如何”、“怎样”或“什么”。
三、问题中含有最大限度形容词,如“最好”、“最高”、“最近”、“最差劲”等等。
若问题中含有最大限度形容词,那么应征者的答案亦会较为具体和肯定,因为他只而要回想一个处境及事例,其他一般的情况可以不理。其次,最大限度的处境及事例,正好给予管理者一个定点,用以比较各应征者在类似处境的表现从而预测将来可期望的最高表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