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03:05: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古诗词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朗读式赏析
洪镇涛先生曾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的要领。”对古典诗词的学习更应如此。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对古诗词的学习应重读、多读。如一首诗词,先由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然后从轻重音的把握、语气的变换到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和谐等多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最后让学生根据朗读要求反复地吟诵。这样,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情思,自然而然,学生也就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掌握了朗读的要领,了解了蕴含在和谐音律中的诗词内涵。特别是诗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它往往是全诗的精华,是最精炼最具意境之所在,更是应多读才能领悟体味的。
二、配音乐赏析
杨竹教授说过: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最容易调动激发人的情感,音乐的愉悦刺激使这些情感伴随学习认识过程不断反复,就促进了智力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诗词讲究平仄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我们在赏析之前,若能让学生先听一遍配上音乐的朗读磁带,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情趣,然后在或舒缓悦耳、或缠绵委婉、或含蓄铿锵的音乐声中剖析诗句,就能使学生自觉地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意义与审美价值,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三、相比较赏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录选诗词的作者已在某些阅读训练的课文中出现过,对于这些人的诗词,在教学中应该密切联系他们的前后作品进行赏析。如第五册教材收录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单元之后又有他的词作《苏幕遮》,前文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后文则表现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两相对照,就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家的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四、图画式赏析
朱光潜先生给“意境”下过定义:“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既然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知和进入意境。把握意境需要的不是感知而是感悟,是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自由和谐活动所形成的审美直觉,透过诗歌形象的“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进而把握宇宙人生的无限意味。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一个秋天的月夜,一位女子久久地站在庭院的台阶上,被露水打湿了罗袜。这是诗歌形象的“形”,见到这一层,还无深意可言。透过第一层形象,去静观景物的内在境象:洁白的玉石,清润的露珠,玲珑的晶帘,明净的月夜。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月夜,普通的庭院,却是诗人灵想独辟构造出来的一个晶莹剔透的世界,一个诗意的创造性空间。穿过幻妙的境象,再去展开新的想象与体验,能够久久地沉浸在这样洁静美好的世界里的女子,她的心地也定然一样的洁净美好。然而,在这样空灵旷远超脱的环境里,她却长久伫立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当我们超越一位思妇幽怨,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这整体画境,反思普遍人生机缘的时候,自己心中是不是领悟到一些不能一语道破的人生真意呢?因此,诗的意境,能启示人们超越具体意象而飞跃到幻妙的艺术空间去驰骋想象,醉心领悟韵外之致。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使古典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反复诵读,让学生积累感悟
古典诗词,精炼含蓄,跳跃性强,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要想真正欣赏古诗词,就要加强诵读,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理解诗意,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即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朗读、吟读、说读等各种诵读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感受诗歌意境之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强调用普通话,清晰响亮地把诗读出来。必要时,老师可范读或放录音,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吟读,强调读出诗味,声音洪亮、舒缓,讲究抑扬顿挫,咬准韵脚,甚至可以让学生摇头晃脑。然后进行说读。如说读《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两句,教师示范为:扬子江畔,春风吹拂,微波荡漾,桃花盛开,杨柳依依。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色,诗人啊,你都无法欣赏,因为你就要和朋友永别了。看着飘飘扬扬的柳絮,你不禁想到了自己即将漂泊天涯的身世,于是你不禁长叹一声,愁上加愁。之后让学生自己说读,说出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补充诗词的意境,感悟体验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最后让学生自然成诵。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能力
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这些声音符号本身并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就靠读者的联想。所以,好诗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于想象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活》中用晏殊、柳永和辛弃疾词中所创造的三种新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对学问、对事业的企望和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种对学问和事业执著专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一种在事业学问追求中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和欢乐。
古诗词的写作年代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作者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想与古人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作者、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古诗词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就会认为是中写了自己和敬亭山相对视,觉得作者很无聊。其实,这是李白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居无定所,是他尝尽人间疾苦,深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
2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感受意境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是描写童年生活的,对于小孩子来说,虽然时代不同了,但童年的快乐是一样的。如《小儿垂钓》诗人通过诗句写出了垂钓小儿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说说去钓鱼事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再结合说的内容了解课文,学生学起来就非常容易。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借景抒情的好诗。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真切感受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色。如《春日》诗人通过描写踏春时所见,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景色。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春天里。你看见了什么?请把它画下来。在新课之前,跟同学交流有关春天的图片,学生理解课文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3 发挥想象,探索古诗词的哲理美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教学时,要通过想象把其中的空白加以连缀,从而获得全诗的完整形象。如《寻隐者不遇》,诗中“问童子”问的是什么?诗中留下空白,但可以从“言师采药去”的回答想象出问的是“你的师傅去哪儿了?”这样想想诗就完整了。在很多古诗词中,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喻和拟人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了解比拟事物和被比拟事物在形象上的联系。而夸张则需要想象出通过夸张所表达的情感。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想象出瀑布从高处飞落下来的宏观气势,体会诗人的赞叹之情。
4 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同时,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也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小学生学习古诗词,首先必须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必须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学生通过诵读,从整体上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反复通读,文通字顺。即一看到诗或词后,要求学生自己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诗词的一般节奏与韵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就是反复读的重要性。古诗词更是如此,不大声地读出来是很难从整体上去感受到它的语言美、情感美的。因此,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词读得通畅,既是趁学生兴趣所致,也是反复通读,文通字顺。即一看到诗或词后,要求学生自己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诗词的一般节奏与韵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就是反复读的重要性。古诗词更是如此,不大声地读出来是很难从整体上去感受到它的语言美、情感美的。因此,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词读得通畅,既是趁学生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两全其美。古诗词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着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教学生以读古诗词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着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教学生以读为主,积极引导他们探寻诗词的意古诗词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着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教学生以读为主,积极引导他们探寻诗词的意蕴。对于初学者,这是最有效的审美手段。
诵读古诗方法很多,有自读、对读、群读,默读、声读等。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而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必须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斜”在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读xie,若是按照现代的读法,听起来就不和谐,不押韵了。
二、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使得学生成为学习古诗词的主导者,而不是过去的被动接受者。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教学《示儿》时,我采用三个步骤:1、初读诗句,结合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2、精读诗句,结合时事,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3、研读诗句,结合诗题,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这首诗的教学要求在学生初读诗文,确定或喜或悲的朗读基调;然后精读诗文,引领学生在悲凉的基调下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刻的内心世界;最后研读诗文,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
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联想,由此及彼,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最终入境悟情。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通过播放教学诵读盘,让学生感受到全诗的喜悦基调。我抓住一个“喜”字,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诗人为什么而喜?可以看到了怎样的喜人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出诗人喜出望外、喜不自禁、喜极而泣的形象和一家人欣喜若狂、归心似箭的动人场面。
三、启发想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鉴赏诗词的关键要启发想象。古诗词通常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去补充、去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我要求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诗歌的意境。
四、迁移运用,再现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初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诵读――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
古诗词讲究形式美、节奏感和韵律感,结合汉语言文字特点,诵读起来抑扬顿挫,既可以让学生以美的体验,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例如反复诵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之美。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全诗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开篇,营造了冷落暗淡的环境氛围,使人既心生苍凉惆怅之感,又有清新幽静的体会。紧接着“古道西风瘦马”将秋风萧瑟、苍凉怅然的意味进一步渲染,使人很自然的和诗人心中的无限愁思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枯、老、昏、瘦等字对事物的细致刻画,以诗人的视角给其蒙上了凄凉愁苦的色彩,更是诗人心绪不佳的间接体现。最后,全诗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篇,以点睛之笔,直抒诗人心意,将诗人怀才不遇、心生寂寥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刚开始诵读的时候,可以先整体感受诗词的优美和意境,然后在反复的诵读中,细细品味作品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词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而强化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作品的透彻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鉴赏――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学生要想通过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体验,不仅需要对古诗词作品进行大量的诵读,更需要了解与古诗词相关的知识,掌握鉴赏的正确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古诗词的体裁、题材和艺术风格流派等。以李清照的《醉花阴》为例,其体裁为发展于晚唐,成就于宋代的词,在题材内容中属于记事咏怀之作,表达自己重阳佳节,思念亲人而心生百无聊赖质感的伤怀之情。李清照的词作大多文笔委婉,感情细腻,多为抒情叙事之作,如《如梦令》、《武陵春》、《一剪梅》等,因此世人常将其划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以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用典故等。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其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两句,诗中的“子规”即是借用蜀王杜宇禅位臣子,死后化为杜鹃而啼声凄切的典故。诗人李白借用典故,描写了朋友落难后,自己的满怀忧愤,以及自己与朋友患难中的真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诗人灵活应用典故,既可以增加诗词表达的含蓄性,又可以增强作品的渲染力。而学生对典故背景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更好地鉴赏作品,更好的体会作品中的深意。
三、积累――强化学生记忆能力
初中古诗词数量多,学生很容易出现记忆错误或混淆的情况,因此提高学生记忆能力,使之正确的理解古诗词、背诵古诗词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加强诗词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积累和记忆古诗词。教师在运用归纳总结方法的时候,可以以古诗词的某一特征将其归为一类,以利于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以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将相似的诗词归纳总结在一起,以利于学生记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等等。
教师将古诗词以不同的特征归纳总结在一起,当学生想起这些特征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曾经学过的诗句,既可以准确把握诗词的特征,也利于学生背诵记忆,从而为更好地理解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 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e,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笔者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笔者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小学古诗词有着丰厚的内涵和意蕴,内容大都形象鲜活,感情强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遗憾的是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导致古诗词在教师逐句逐字的解读中变成了枯燥的文字。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该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体会古诗词独特的神韵呢?为此,笔者作了以下一些思考。
一、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
教学古诗词,如果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得到的应是支离破碎的词语;如果把它当作散文去欣赏,就忽略了诗词的意象、语言韵律的组合。古语说得好: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因此,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应该是深入解读、感受古诗词意境的绝佳途径。如《题临安邸》教学片断,老师问学生:“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应该怎么问?”学生回答:“西湖歌舞几时休?”学生读出了质问的口气。接着老师又引读:“让我们再一起去痛斥、问问他们吧!”学生立刻带着气愤的语气读出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语气饱含怒斥。教师在学生层进式复读中,不断引导学生读出痛斥的语气。以上的教学片断,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求。教师满腔激情,以情引读,运用层进、排比等方法进行追问的渲染,让学生设身处地指着权贵的鼻子“质问”读、指着南宋皇帝的鼻子“怒斥”读,由“质问”到“怒斥”,再升级到“痛斥”,教师变着法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个个激情满怀,融情入境,酣畅淋漓。
二、创设场景,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情感世界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充分挖掘古诗词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由此让学生深入地走进古诗词的情感世界。且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李白等啊,等啊,直到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用现在的时间计算,大概用了多长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生:可能接近半个小时。
师:到底多长时间?
师(继续设问):作者视野中最后浏览到的是什么?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还在那里看长江水滚滚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这样送过客人吗?请带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
之后,老师又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地读,读出了“目送”的感人场面。
以上教学片段,传神之处就在于教师抓住了“见”字做文章,把诗中所蕴含的离别深情具象化为“目送”的感人画面。李白到底“目送”了多长时间?教师把本来很模糊的时间长度,借用电脑里的特写镜头,启发学生去还原成具体的小到一分钟、两分钟的令人断肠的“目送”离别场景。教师先让学生走进这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诗中的意境联系起来去“想诗”,从而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情思和联想,为诵读提供了感情依据,学生自然就能主动、深入地去体会诗意和文字背后的韵味,读起来也就随诗词神驰目眩,充满畅想。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诵读中把握古诗词神韵
古诗词的感彩,因为学生感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时,只要学生能表达出自己所理解的感彩就行了。各种各样的视角、切入点,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情绪,没有规定的标准,只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再创造,就能在诵读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享受古诗词带给自己的美感,从而把握古诗词的神韵。请看《忆江南》教学片断。
师:诗人感慨的“能不忆江南”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
生:能不忆江南?!
师(深情地):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与赞扬!
生(小声读):“江南好!”
师(小声叹):我听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时,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以上片段,学生如同一个个小白居易,畅游江南旖旎风光后,发出了一声声赞叹,或深情地、或强烈地、或小声地叹,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根据处理诵读的抑扬、节奏、语调、音色,即表现词句的神韵,以读来检验学生对词的语言的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入情。
四、注重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融情
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都是千古绝唱,语言精练深远,但它们并不代表唯一、全部的古诗词教学资源。因此,要尽一切可能,恰当地根据古诗词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情感、同一景点、同一作者的几首诗词,优化整合资源,尽可能地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且看《忆江南》教学片段。
:诗人满怀激情地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词: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青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生自由读,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
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诗人又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分别回答了“忆杭州,在灵隐寺、天竺寺中散步寻找从月亮上飘落桂花的故事”“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江南美酒、美女”,等等。老师进而归纳出了诗人之所以对江南忘不掉的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对江南有深厚的感情。之后再由学生反复地朗读和默读,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以“情”字贯穿起来,在学习第一首的同时,带动学习另外两首。学生通过对比品读,不仅拓宽了阅读面,认识了词牌的特点,还更深入地感悟到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总之,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只要教师千方百计把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出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有可能把古诗词的教学引向深处,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文字背后的韵味。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晓冰.情理交融,小学生古诗阅读的审美关照[J].语文教学通讯,2010(5).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背诵和记忆,诵读古诗词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语感最基本的途径,新课标也规定,学生须背诵优秀古诗文240篇(段)。当然,我们强调背诵古诗词,应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一些简单的、琅琅上口的古诗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诵读和品味古诗词的美;若是遇到晦涩难懂的古诗词,教师在学生背诵前,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疑难词句进行适当的解读,即从理解古诗词着手,切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可取。
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臾,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即是说学生在熟读古诗词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感悟其中的内涵,心口一致,才能领会到古诗词中的神韵,才会有所收获。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尤其重视学生对经典的诵读,不仅要求出口成诵,还要对其加以理解。比如,在讲授《诗经・蒹葭》这一课时,我在班里组织了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展现方式。在比赛时,有的学生自行用多媒体播放器放了背景音乐,伴随着音乐声、淙淙的流水声、诗人的洞箫声等大自然的声音,学生缓缓地展开了诵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为。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不自觉地在口中吟唱着,眼里陶醉着,脑海中仿佛真地浮现了一幅芦花飘荡,伊人悠悠地划着小船,似近似远,一片水波荡漾之景。学生们仿佛也听懂了诗人对伊人呼唤中的无奈、急切与怅惘。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文字,独特的文学魅力一次又一次让人折服,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语感也会越来越精到,伴随着大量古诗词的诵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由画入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有人说,诗与画本就是一体的,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借助语言文字间接表达画意,画借助线条色彩等要素展示静物,促使人有表达的欲望。虽然并不是所有诗都可以用画表现出来,但是毫无疑问,诗画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画入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诗中描述了一幅生动的早春西湖的明媚景色,尤其是其中两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为了使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诗人所展示的早春西湖美景,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边画边想:一场春雨刚过,在一个明媚的春日里,想象自己信马来到钱塘湖畔,呼吸着草木发出的清香,眼见湖上云气氤氲成一片,像是要贴近水面,与岸平齐,远近处几只黄莺叫声婉转,争抢着飞上向阳的枝头,北归的燕子也开始衔拾起泥土做巢,沿途的花儿一丛丛、一簇簇让人眼花缭乱,煞是好看,路边的春草刚刚钻出土来,刚好能够淹没马蹄,尤其是湖东一带,绿树成荫,在这里欣赏玩耍,悠闲自在,都要流连忘返了。随着想象的推进,学生画笔下黄莺、燕子、绿树、浅草、鲜花等一系列景象一一呈现在画纸上,那美丽的湖色春光也映在了学生的心里,通过诗画的结合,学生对诗人融情于景的喜悦心情理解得也更加深刻到位。
抽象的诗和直观的画充分释放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诗歌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三、由情入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教会学生各种答题技巧,让学生利用万能公式,即使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诗词也可以生搬硬造,长此以往,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就会降低,学生就容易将品读古诗词当作是一个差事,一个公式化的程序,体会不到古诗词的内在美、意蕴美,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很难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强调古诗词教学一定要从理解诗人的情感出发,引导学生引感共鸣,加深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杜甫自己已经自身难保,住破旧的草房,被孩童欺凌,却还要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于是我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了杜甫的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让学生理解杜甫不屈的意志和高洁的品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纷纷表示杜甫可真是一位可敬的爱国志士。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古诗词进行感悟和积累,并能对其加以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古诗词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当然,古诗词在初中的各类考试中都是重点和必考点,由此可见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是,现行的初中古诗词读解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具体表现为:
1.语文教师只注重语言传授,轻视古诗词诵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广大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格外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把古诗词最为本质的东西――吟咏和诵读给忽视了。他们普遍认为古诗词的语言与我们现行的语言已脱节,学生对古诗词不易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往往把古诗词当作文言文来讲解,将其逐字逐句翻译成白话文,把解词释义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难点。讲解完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后,整首古诗词的学习就宣告结束了,很少有教师给学生吟咏和诵读的机会。但是,对于古诗词来讲,吟咏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到古诗词的灵性风韵之中,有助于陶冶学生的身心和人格品质。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问题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关,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2.学生对待古诗词的态度不端正
学习古诗词对初中生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底蕴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强调背诵的做法没有科学依据,有些教师甚至把对古诗词的预习变成背诵,而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了诗词的含义。这种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会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消极态度,甚至有些学生会形成反感的心理。这样一来,将直接影响到古诗词的教学。由于学生每天要完成繁重的各科作业,因此,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古诗词的韵味,对诗人就更没有兴趣了。虽然古诗词在考试中是必考项目,但是它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很自然地会选择分值较高的数、理、化来进行学习。
二、解决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相关策略
1.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古诗词教学理念
对于诵读,古代贤人曾有经典的不朽的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特级老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60篇,《语言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词篇目44篇,足以见得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应该注重诵读。
一、古诗词诵读现状
现状一:老师对古诗词诵读重视不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但是仍有部分老师因为诸多原因,不敢放手让学生积极诵读。他们有的因为课时紧张,为赶教学进度而疏于诵读;有的为了应试教学,诵读成了象征性的走过场;有的没有掌握古诗词诵读技巧,教师范读、播放录音或学生齐读一遍后,便匆匆进入课文讲解;更有甚者,教师以“独角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塞整个教学课堂,而学生则鸦雀无声一片。
现状二:学生学习古诗词多为应试强行背诵记忆,而忽视了诵读。初中学生课程繁重、科目多、中考压力大,语文容量大、课时紧,加之老师引导不力等种种原因,学生的古诗词诵读只停留在表层。他们多认为学习古诗词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强行背诵记忆,但遗忘很快。或者是对古诗词学得肤浅,了解甚少,从而忽视了古诗词的诵读。
现状三:缺乏古诗词诵读的环境氛围,应用太少。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人贤士建诗社,开诗会,吟诗作词,相互交流,书信互往,其乐融融,有着古诗词诵读和应用的良好环境氛围。如今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环境只停留在晨读和少数语文课堂,诵读环境氛围微乎其微,应用更是少之又少,着实令人担忧。以上现状,导致了古诗词诵读的欠缺,让学生学得不快乐,老师教得不舒畅,大大影响了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好好反省。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了解古诗词诵读现状,发现缺点和不足之处,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对症下药,改变教学方法方式,古诗词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授古诗词诵读的方法
古诗词诵读教学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让学生掌握诵读方法和技巧。“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古诗词诵读教学应注重传授学生诵读方法,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读准字音,掌握含义
明代朱熹曾说:“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诵读古诗词就必须如此,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准确,不可多读、少读、错读、倒读一个字,这是诵读的标准要求。古诗词中有些多义词、通假字学生很容易读错。如王维《杂诗》中“寒梅着花未”的“着”应读“zhuó”,含义为“开”。王磐《朝天子・咏喇叭》中“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那”同“哪”,应读“nǎ”,“甚”同“什”,应读“shén”。我在教学生古诗词诵读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若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同时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理解诗意,把古诗词读得自然流畅。
(二)停顿恰当,读出韵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诵读要得法,停顿恰当就至关重要,古诗词诵读更是如此。为了把握好诵读节奏,我教学生正确划分停顿,读出韵味。
1.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五律五绝、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停顿划分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按意义单位划分,第二类是按音节划分。我们现在诵读五律五绝一般采用意义单位的停顿读法。
(1)按意义单位划分,分为“二三”式,共两个音节。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按音节划分,分为“二二一”和“二一二”式,共三个音节。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二二一”句式中的“一”主要是对前面的内容作补充说明,“二一二”句式中的“一”是动词,与后面的词构成动宾结构。
2. 七律七绝的诵读停顿,基本采用“二二三”“二二二一”句式和“四三”句式断句。(1)“二二三”句式划分: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二二二一”句式划分: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其中,“巴山/夜雨/涨秋池”只能用“二二三”句式,这是根据句意“涨秋池”句意不能分开而断句的。(2)“四三”句式。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停顿,就用“四三”句式。我们现在诵读一般都采用“四三”句式。
3.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数是四言诗,诵读一般采用“二二”式停顿,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 词的诵读停顿是按意义划分的,朗读时节奏灵活而无定数,读起来长短相间,抑扬顿挫,韵味无穷。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古诗词诵读只有停顿恰当了,才能诵读出韵味。
(三)读好节奏,读出美感
读好古诗词的节奏,要注意把握好节奏的三要素。
首先是读出轻重。声音的轻重是构成节奏的第一要素。重音轻音处理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听起才会动听。重音响亮,多表达喜悦、兴奋、紧张之情;低音低沉,多表达悲哀、失意之情。如读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时,其中两个“故乡”要重读,这样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他乡遇故知”时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因此,古诗词轻重诵读恰当,才能准确生动地传递出诗句中表现出的诗人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
其次是把握好语速。声音缓急是构成节奏的第二要素。语速与古诗词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情绪息息相关,因此选择缓急快慢要合乎前后语境,要合乎情理。如诵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时语速要快速急促,表现出词人矢志报国、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再次是声音的抑扬顿挫。声音的抑扬顿挫是构成节奏的第三要素。中国古代诗歌讲究音韵和谐,平仄相从接应。我们诵读时要平声扬,仄声抑。以诵读《关雎》为例:参差()荇菜(),左右()耄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通过这样抑扬顿挫的诵读,就读出了整齐的韵律、和谐的音韵,读出了音乐般悠扬的美感。
(四)读出语调,把握情调
语调是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为了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处理好语调的升降、高低变化,读出韵味。如诵读王维《杂诗》中“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时,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读“着花未”时语调轻柔而略有上扬,韵味无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诵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时,“商女”要读得平缓,“不知”要读上升调,“亡国恨”读要出高音、重音。通过语调的表现,激起读者心中的忧愤,从而领会诗人的情感。另外要把握好古诗词的感情基调,如李煜的《虞美人》感情基调是悲慨,辛弃疾的《破阵子》的感情基调是悲壮。学生把握好古诗词的感情基调,读出了古诗词中活泼逼真的情调,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寄寓的诗人的丰富感情。
三、培养古诗词诵读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良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
(一)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
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古诗词诵读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指导诵读应采取灵活多变的诵读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古诗词诵读的积极性,激发诵读激情。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我采用了多种诵读方式。首先用配乐录音范读,让学生一下子陶醉于美轮美奂的意境中,品味优美妙词佳句。接着单个学生试读,其余同学听。再接着分组读,齐读,自由朗读,最后配乐诵读。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在愉快惬意的诵读中,加深了对词句内容的理解和对苏轼情感的把握,不知不觉走进词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美妙的意境中,也加速了学生对课文背诵的速度。正如特级老帅钱梦龙说:“教师要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打下的比较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教师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兴趣是何等重要。
(二)创设古诗词诵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良好习惯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积极探索、追求创新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兴趣是学生获取感情体验色彩的真正动力,兴趣是学生诵读古诗词获得美的享受的法宝。而创设诵读情境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长久的诵读兴趣。创设诵读情境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营造宽松愉快和谐幸福的课堂浓郁氛围。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宽容体谅学生,面带微笑,表扬鼓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诵读的强烈兴趣而乐此不疲。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求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因此,对学生在诵读中出现不足与缺点切忌加以讽刺和打击。
2. 搭建学生古诗词诵读的平台。我们要做成任何事都需要时间和空间,都需要展露才华的舞台。为学生搭建古诗诵读的平台,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和培养良好习惯的又一重要途径。首先,在班上,我常利用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诵读经典诗词,也常利用开课前几分钟时间让男女生各一名诵读同一首古诗词,看谁诵读得更好。其次,我班每学期至少举行3次诗歌诵读比赛。方法是:①确定朗诵比赛的时间、地点。②确定朗读篇目。③制定评比标准。④推举主持人。⑤聘请老师和同学共同担任评委。⑥颁奖。再次,我每学期都要推荐朗诵优秀的同学参加语文组组织的朗诵比赛,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二・九”朗诵比赛,甚至参加区级、市级组织的朗诵比赛。这样的比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中收获喜悦,还能增加学生古诗词诵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良好习惯,古诗词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四、建立有效的诵读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我要求学生除了记诵积累课内经典古诗词外,也扩展到课外经典古诗词的记诵。我还建立有效的诵读评价机制,制定诵读评价表格,从音色、停顿、轻重、缓急、语调、韵味、情感等方面着手测试学生的诵读效果。我常常组织古诗词诵读比赛,从中评出班级诵读之星,以此激励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诵读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感知古诗词意境,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诵读中,学生能激发兴趣,增加记忆力,增添丰富的想象力;在诵读中,学生能体悟诗人丰富、美好的情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诵读中,学生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建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培养较高的汉语言素质。总之,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诵读教学,让古诗词这朵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绽放得更加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古诗词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学生浮躁的学习心态以及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古诗词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其固有不变的讲读背诵,再辅之以白话文教学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尽管教师针对古诗词教学策略也进行几番修整,但是,“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纵向相比,反而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退步”。基于此,对古诗词教学改革思路进行探索,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塑古诗词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受古典文化熏陶,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成为了教育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的意义
1.1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显著的效果。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学国优秀的文化,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多彩的人生,更能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这些不仅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而且对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1.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认识过程。”在欣赏古诗词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探寻作者形象化的思维活动过程,把握作者的联想、想象来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作品的意蕴、作者的情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中传统文化的逐步重视。但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学生虽然默写部分得分率较高,但是诗词鉴赏部分却不尽人意,尤其对课外诗词理解学生更是无从下手。根据调查报告,初中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学生普遍缺少对古诗词学习兴趣
除了在教材中出现或要求背诵的篇目外,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涉猎课外相关的古典诗词。当最纯最美的诗词语言变成了书面作业和考试题目,古诗词学习变成了字、词、句的练习,应付考试往往成了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全部动因,少了诵读,没了感悟,少了欣赏,缺了品味。学生原本仅有的一点审美情趣,最后也会被枯燥的练习消耗得兴趣索然。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疲于应付,收效甚微,诗歌赏析题成了学生的老大难。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成为了广大教师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2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方法失当
由于古诗词在试卷中所占比重的关系,教师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过于简单处理古诗词,存在以下不当的教学方法:
(1)重背诵默写,轻诵读赏析
考试中古诗词默写的分值远高于诗词鉴赏的分数,因此不少教师为保证试卷得分率,就是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体味以及赏析。急功近利的古诗词教学让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化解成一道道枯燥乏味的试题,当教师不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领悟古诗词中的情感与美好时,属于诗词的那些特质被一个个晦涩难懂的问题所替代,对诗词的美感体验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2)重一元解读,轻多元品读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初中阶段学生提出“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每个学生有着独特的阅历和情感,完全可以从自己的经历经验去理解古诗词。然而教师往往依据参考书,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用独断专行的一元解读代替了学生的多元品读,使得古诗词失去了其特有的魅力,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日渐低下。
3.改进初中古诗词教学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