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19:16: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思政元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提出的全新理念——课程思政,是要把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更能突出价值引领,让“立德树人”做细做实,培养出专业素质高,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人格养成方面容易受各种现代思潮的影响,所以,大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师范专业学生的政治思想品质直接影响将来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因此,师范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数学专业课程而言,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高深理论完美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升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促进思政理论与数学专业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需求。文章旨在挖掘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挖掘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强化思想价值引领
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充分挖掘空间解析几何课程内容,或课程背后与专业相关的数学文化、家国情怀、思维创新、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努力把引领价值、提升能力与传授知识同步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为了把思政元素和价值引领等要素巧妙地融入到理论性较强又相对抽象、晦涩的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对课程中涉及的数学文化、数学家、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甚至符号等内容熟记于心,然后查阅资料,搜集相关素材,包括名人传记、历史传承、知识延伸、成果转化等,最后进行整理、分析,找到与所教授知识体系内容的“触点”,做到有机融合。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设计,素材的处理必须做到针对性强,短小精悍。授课教师要精心做好课堂设计,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找到合理的切入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顺理成章地引入,做到和谐统一。将思政元素巧妙、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确保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相辅相成,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1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调动学习热情。数学文化是滋养人的重要资源,内涵丰富,包含了数学史、数学审美、数学与社会及各种文化的联系等重要内容。将文化知识与美学教育融入课程,逐步建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数学文化印证了人类对数学科学的不懈追求,承载了人类利用数学知识改变世界并不断进步的史实。教师努力把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蕴含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融入课堂教学,不断调整授课知识内容,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魅力,并热衷于探索数学知识。借助数学文化讲清知识的由来,掌握其本质,加强学生的真实感受,更好地感知数学的具体作用,并努力提高学生看问题的高度。比如,在介绍二次曲线的切线时,借助极限思想,讲清核心概念并掌握其本质。同时,引入由炮弹弹道的轨迹计算和透镜的设计引起的有关曲线切线的研究。再比如,在空间解析几何绪论课中,教师介绍空间解析几何的发展史,追溯几何内容、思想与方法的演变及发展和应用的过程,特别是一些著名几何学家的科学精神及其发现数学规律的灵感等,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介绍、分析和讨论数学史和美学知识完美结合,体现出知识的和谐之美。例如,在介绍双曲面时,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截割图形,可以刺激学生大脑,使其直观感受曲线曲面的变化情况,将图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同时,给出建筑上单叶双曲面的图形—广州塔,双曲抛物面的图形—“鸟巢”时,学生在惊叹造型之美时,教师分析其蕴含的数学美,并向学生提问这是如何建造的?以此自然地引出直纹面—单叶双曲面和双曲抛物面的直纹性分析。在轻松的授课氛围中,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样的教学环节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1.2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我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杰出的爱国科学家,他们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他们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必不可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将其传承并发扬下去。把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能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及责任意识。在教学中,要积极挖掘相关知识点,润物无声地将家国情怀融入课堂。比如,在空间解析几何绪论课中,可以介绍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方面的辉煌历史,进而介绍中国几何学派创始人,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的苏步青先生在几何方面的成就和其爱国故事,潜移默化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决心。数学家背后的故事与他们崇高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当代大学生有追求有梦想、传递爱国数学家的大爱精神,科学精神,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润物无声地将科学家优秀的品质融入课堂教学,树立中国自信。比如,在介绍球面方程时,联想到“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教师简单普及相关知识,“中国天眼”的建立,让中国在该领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从“天眼”可以看到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强盛,“天眼”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智慧的结晶,这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彰显中国智慧和中国自信。引导学生学习南仁东院士的先进事迹,二十余年不忘初心,执着建造国之重器,体现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以及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1.3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9]。数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其本身体现创新的思想,包含无穷的魅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培育学生解题能力,提升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一题多解”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在课堂讲授中增加“一题多解”的练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构造,提高学生处理问题时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在“平面与空间直线”内容中,很多例题、习题都可以“一题多解”,但教材一般只会给出一种解法。授课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得到不同的解法。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不难发现,“一题多解”既能巩固学过的知识,还能使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一题多解”,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使他们灵活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从而揭示问题本质。在空间解析几何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如果所授内容有应用价值,那既要讲清理论,还要举出实例,以增强学生的几何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比如,向量在物理学、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渐伸线(或切展线)与机器齿轮、齿轮曲线的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旋转形楼梯是建筑师根据螺旋面而设计的,测绘学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利用“平行截割法”得到,探照灯、太阳灶、雷达天线、射电望远镜等都是利用抛物线原理制成的,联想到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际物体,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活跃,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视野,真实体会空间解析几何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不断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持续探索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1.4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育求实精神。数学中包含丰富的唯物辩证思想及辩证内容,广泛运用于数学领域[4],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同样充满了辩证思想及辩证内容,如直线与曲线、平面与曲面、方程与图形、运动与静止、轨迹与方程等。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在知识传授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将唯物辩证法渗透进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空间解析几何呈现的各种位置关系通常都是静止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动态的过程,学生体会不同情形之间的关联,动静结合,明确问题的实质。比如,在介绍曲线的轨迹与方程时,质点运动过程中渗透着数形结合与运动、集合的关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质点运动时隐含的制约条件,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去分析具有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轨迹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寻问题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正确的解题思路。在讲解摆线、内(外)旋轮线及齿轮曲线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注意到不同曲线上的点在运动时受到不同条件限制,同时又满足隐含条件。从而揭示了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动”与“静”的辩证思维正是分析和解决轨迹问题的重要思路,这可以帮助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深刻理解。经常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处理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在变化中寻求规律的能力,渐渐形成周密且严谨的良好思维。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全程渗透着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2]。比如,介绍标架与坐标时,当取定标架后,空间(或平面)全体点的集合或者全体向量的集合与全体有序的数组(或数对)的集合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空间(或平面)向量或点的一个坐标系[2]。利用坐标系、函数、图形和方程等概念密切相连,形成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体。几何学的创立及不断完善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教师一边讲授课堂内容一边引导学生发现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领会运动的观点、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领会有限与无限、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等的辩证观点,便于更深入地接受并运用辩证的思想去处理实际问题。
2结语
进入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新型的授课模式正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慕课、腾讯会议、超星、雨课堂等让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始终,努力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强化育人功能。教师应强化教育教学研讨、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案、实现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目标的融会贯通。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要深化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强化教育教学。要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和风细雨地引导学生。要积极去探索育人途径,具备积极主动的改革态度;要创新育人手段,转变育人理念,做好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表率作用,使学生的德性修养得到逐步提升。在专业课中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触动学生,不仅能增强他们的爱国心强国志,也可以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还能调节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关注课堂,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坚决守好课堂“红色教育”[9]这段渠,种好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田,精心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吕林根,许子道.空间解析几何(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吴慧卓.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大学数学,2019,35(5):40-43.
[4]祁卫红.浅谈唯物辩证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1,(24):58.
[5]牛英春,张天宇.思政元素在《复变函数论》混合课改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6):204-205.
[6]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39(10):59-63.
[7]阎昕明.如何激发大学新生对数学专业课的兴趣——以高等代数第一节授课为例[J].大学数学,2018,34(06):37-40.
面对高职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目标设置相似、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水平不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受限等问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专业课程特点、思政育人要求等,从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明确、思政元素的选取等方面,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研究了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类课程,它是以科目为载体,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里的“课程”指的不是思政课程,而是通识课、专业课等,但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而课程思政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专业课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温度。因此,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独具优势。课程思政只有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模式之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连续地、系统地渗透思政内容,才能拓宽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渠道,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此,抓好专业课程这一“主战场”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华中师范大学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是具有特定结构的育人计划和育人信息的载体。也就是说课程是一种育人的载体,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价值观等,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而这也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要体现知识性和育人性,有理论教育也要有实践教育。只有将学习科学理论、掌握技术技能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结合,才能在高职专业课中发挥出课程的最大价值,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课程的教育意义。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将这些专业知识与社会形态、历史文化、道德规范、时事政治相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认识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和课堂内外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之中,既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又强化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只关注本学科所涉及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课程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和育人目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从理论到概念,这样的教学是冰冷乏味的。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心怀家国天下的情怀、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素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适时地把体现新时代中国社会“温度”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用鲜活的事例、时事热点及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考和探究中形成价值判断,进而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价值认同,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思想政治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深入,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是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重点是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原理、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运用与实践,在课程思政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发掘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元素,以促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课程思政绝不是将思政内容简单地进行“移植”,不是在课堂上单独开辟一段时间讲授思政内容,也不是硬性灌输和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思维,从专业课程中提取内在的文化、价值基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及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与理想信念等。教学设计围绕课程的实施进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决定了课程思政效果的达成度,本文以《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首先结合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性质、职业能力要求等,重新梳理了课程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其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特点,总体把握课程思政育人方向,分析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思政目标;最后以思政目标为中心,深入挖掘鲜活典型事件案例、时事热点话题等支撑思政目标的达成。整个过程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结合《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特点梳理课程内容《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是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调、系统检测、故障诊断、回收利用等工作岗位的,课程教学内容与1+X智能新能源汽车证书相应模块衔接,根据职业要求重新进行梳理,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制造及服务相关企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教授给学生电池的分类、原理、性能参数、制造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动力电池的结构、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的组成与原理等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动力电池的拆装方法、单体电池的性能测试、电池系统元器件的性能检测及电池管理系统综合故障分析的能力。在培养目标中应遵循职业教育特点、紧扣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模块化重构,将《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内容确定为五个项目,十四个子任务,如表1所示。表1课程知识结构2.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看,在动力电池的更换等教学任务中,除教授职业技能外,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工作中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高压维修过程中要遵守规范,在装配检修过程中要精益求精,遵守7S管理规范等。从动力电池自身的结构原理特点来看,其是由多节单体电池组成的,由电池管理系统统一控制、管理、协调,这就类似于班级、企业的组成,需要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同时,BMS通过采集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再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以了解电池状态,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使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从课程设置的目的来看,其是为了破解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动力电池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而发展以电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实现汽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融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通过讲述中国技术的崛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综上,以爱岗敬业、节能减排、创新报国等思政点为支持,明确课程育人主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报国精神、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养成科学思维方式、树立绿色发展观念等。3.挖掘思政元素支撑思政目标思政元素的融入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要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优化,还应以思政目标为出发点,深入挖掘能与课程内容相互支撑的思政案例、生产实践所遵循的精神、规范和能力等,在知识点的讲授、技能的培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进行“动力电池的更换”教学任务时,引入全国劳动模范一汽-大众高级技师金涛的事例,从刚毕业的操作工到汽车智造的领军人物,他通过主动学习,前瞻思考,凭着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埋头苦干、拼搏创新,在进口的生产线上对数以万计自动控制信号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了传统车型和新能源混合动力车型共线调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向学生讲授、演示动力电池更换流程和方法时,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实践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要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分析具体子任务教学内容的内涵,细化思政育人主线目标,确定各教学任务的思政点,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支撑思政目标的案例、素材等,将专业知识、能力点和思政素材紧密联系起来建立点连成线,进而形成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如表2所示。1.“显”“隐”结合,宜“精”宜“透”课程思政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会极大地影响课程思政效果。依据“显”“隐”结合,讲“精”讲“透”原则,构建“有温度”“有思考力”“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使课程思得更加顺畅和有效。在课程思政中,“显”和“隐”相结合,其中的“显”并非强行嵌入,而是在适当的知识点(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的知识点)、恰当的时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具体做法如下:在某些涉及专业思政教育内容的问题上,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讲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时,通过话题的讨论理解名词和政策的内涵;在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事件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可以通过导入事件或案例,从特定的角度阐明案例内部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要素,例如在进行触电急救流程教学内容时,导入见义勇为案例,增强学生勇于救人的意识;在专业知识点讲授中导入人物事迹,例如通过我国锂离子电池技术国产化研发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进行电池技术的学习与探索;比较导入则可以通过中外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情况的对比,导入“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精神”等思政教育内容。而“隐”则是在教师的行为示范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同时,思政内容要保持合适的体量,内容宜“精”宜“透”,思政案例讲授以5分钟为宜,思政案例讨论5至10分钟为宜,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变化。2.以学生为中心融入信息化技术教学组织采取小班分组教学,将教、学、做结合起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通过学习典型事迹案例、专题讨论、实践操作,牢牢把控掌握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智慧职教、雨课堂、智慧树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拓展教学空间,结合课程特色,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理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合理穿插图片、动画、媒体报道、视频、仿真等信息化资源,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同时,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环节的问题导入、知识迁移、能力拓展等阶段加入思政元素,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思政理念。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将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进行融合,利用校企合作、技能实践、专业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结语
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良好的课程思政在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和温度。面对高职专业课程专业性强、融入思政元素困难等问题,从专业课程特点出发,充分讨论分析课程内容、思政目标、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合理选取教学方法、融入体量等,同时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大思政”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6.
[2]欧阳慧敏.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思政后的回馈进行了分析。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是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抱负的高层次合格人才,所以高校的所有课堂、所有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有关专业知识的需要,做到“授业”与“解惑”,还应该训练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做到“传道”,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注入思政育人的元素[2]。在此前提下,对于测绘类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该结合测绘专业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测绘工程师的价值观和责任担当,时刻强调测绘从业者的职业精神,逐渐形成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体系,在专业知识教学中逐步融入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测绘工程师的品质培养[3,4]。《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为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经典平差理论的局限性,掌握常用的近代平差理论及运用方法,能够对改善测量精度与测量效率等复杂计算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对不同类型测量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建模和分析的能力。该课程在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有利因素是: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效果长期获得好评,即这门专业课的教学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可以利用课程对学生的覆盖面广、课程量大、教师与学生接触比较深入的特点,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规律和可行性进行探索。
1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提取
1.1将科学发展观引入课程
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从认识误差的分布开始:在本科阶段,学生知道观测误差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用经典平差的方法处理测量数据是合适的。到了研究生阶段,会学习到观测误差可能服从P范分布族中的某一种分布,不同的误差分布类型将对应着不同的参数估计准则及参数估计公式,而且参数估计方法具有的抗粗差能力也各不相同。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参数估计信息,就应该深入分析观测误差的来源及分布,从而可以有效减弱误差的干扰。所以,在介绍误差分布规律及参数估计准则的课程中引入科学发展观,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和区别,总结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课堂上通过公式演绎和讲解,强调数据处理中尊重事物客观规律、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是与当代测绘人的职业精神一脉相承的。
1.2课程教学中对“四个认同”元素的融入
在课程中讲到多源数据融合问题时,可以以汶川地震救灾为例。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西北部突发8.0级强地震,在全国上下合力抗震救灾的同时,测绘部门紧急建立了航天、航空、低空三位一体的灾区观测和遥感影像获取体系,迅速制作灾区重建选址规划所急需的系列影像地图,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测绘学者们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进行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的评估[5],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这次救灾充分体现了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一切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重,集中各种资源办大事。在讲到用EIV(errorsinvariables)模型构建方程对变形的规律性进行分析时,可以以安徽省和县万寿塔(见图1)保护性修复工程为例,由于观测手段不能直接得到古塔的中轴线倾斜度数据,需要通过计算方法完成[6],进而介绍中国在古建筑保护上的曲折历史,原先是拆除旧建筑建造新城市,后来经过多年的反思认识到,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是文化的载体,是旅游的资源,于是对古建筑保护制定了法规条文并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修缮了很多濒危的古建筑。这也体现了有关部门善于总结历史经验,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尊重历史,尊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起到了助推作用。在介绍周江文先生创立的拟稳平差理论时,可以穿插介绍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对平差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弘扬他们专心科研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为国家建设只争朝夕的家国情怀。可以相信,如果宣传的榜样人物的工作内容学生们能够理解并能学以致用,这会更加激发他们的亲切感和发自内心的尊敬。
1.3课程中对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引入
在课程中应该时常提及测绘人应具有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7],如:要有责任心和职业操守;要具备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要有吃苦耐劳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创新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并达到业务精通;要严格执行测量工作的技术规范,得到的每一个数据都必须经过实际测量和正确计算,决不能弄虚作假;涉及机密的测量资料和结果要严格保密,绝不能泄露;做外业应熟练掌握各种测绘仪器的使用;做内业应熟练掌握各种常用软件、设备的使用等等。课程中还结合真实案例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加深认识研究生论文写作弄虚作假、抄袭他人成果等错误行为对人的一生带来的严重影响。以上海长江隧桥工程为例,说明在重大工程的控制测量中,测量数据的精确与否对工程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强调要具备确保提交数据万无一失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担当。该工程隧道段总长7.5km,是上海当时一次性掘进距离最长的隧道,其中贯通测量是难点之一,常规布设的控制导线难以确保贯通。因此,工程采用了导线测量加陀螺仪加测部分线段方位角的方法,并在到达贯通面前50m处加设竖管并导入地面控制点数据,利用这3种数据相互检核、共同平差来提高控制点的精度,确保了隧道的准确贯通,如图2所示。
2课程思政中教师主导及学生评价分析
目前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教师本身的思想素质及教学能力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即教师对专业课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以及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首先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在课程思政的思想性、亲和力及针对性等的设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其次,教师也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及历史知识、时事政治等多方面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也能够在课程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思政元素的引用[8]。课程思政取得的效果要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从2020年9月开始,在研究生《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的课程教学中融入了课程思政,在进行了13周的教学以后,对学习该课程的全部研究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共有14题,部分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图3中各项内容分别为:A表示在高校专业课中开设课程思政是有一定意义的;B表示思政教学可以与专业课知识结合起来;C表示《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内容是合适及感兴趣的;D表示《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课程的主旨是以教学为主、兼而融入测绘学科的科学伦理(如应尊重数据的客观规律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中不弄虚作假等);E表示课程思政应该有助于培养专业素养;F表示课程思政发挥的主要作用应有助于提升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们还提出了对课程思政改革的建议,如“在上专业课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会比单独进行思政教育更有效果,而且可以缓和上课的氛围”“可以结合一些由于计算失误导致工程失败的案件,在课程思政方面很重要”“可以多分享学长们的成长经历、职业选择来增强专业自信”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说明他们是愿意接受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对所有的问卷答案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时代的研究生们有高度的国家认同感、有理想信念、有文化自信,对感兴趣的思政内容也会自己找资源了解和学习,自我要求也比较严格,希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三观正确、具有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合格人才。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3)04-0022-03
如何提高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使之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变成他们所理解、关心和喜欢的东西?为此课题组在湖北美术学院、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问卷结果,课题组发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和将关心教育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调查数据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属无记名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分别来自4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的学生占43.3%, 高职院校的学生占56.7%;男生占55.4% ,女生占44.6%;学生所在年级:大一占79.1%,大二占21.9%;其中98%为团员,党员仅占2%。此次问卷由35个题目构成,其中34个选择题,一道简答题,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79份,回收率在95%,回收的数据量非常大,课题组克服困难,认真统计,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并逐一进行图表分析。调查内容具有代表性,调查对象具有广泛性,调查数据具有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从问卷显示的结果来看,在479名被调查者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总体印象”满意的占24.5%,较满意的占47.5%,而不满意的占27.5%,在调查“你是否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仅有21.6%的同学选择了喜欢,52.9%的同学觉得一般,12.5%的同学不喜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勤率调查中从不缺席的只占68.5% ,偶尔缺席的却占27.5%,经常缺席的占4%。在问到缺席的原因时,回答“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的占65.8%,或说“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的占46.8%。在问及“你希望改变目前的授课方式吗”?回答很希望的占53.5%,无所谓占37.5%,只有9%的同学不希望。
这几组数据说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总体是满意的,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兴趣都没有被调动起来。到课率也一般,即使来了,听课的实效性也不大,部分大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存在偏差,学习目的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改变目前的授课方式。
在调查“请挑选5个形容词来描述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受”时,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枯燥、无聊、疲劳”。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1.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缺乏“关心”元素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幸福,教育使人们成为有道德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注重灌输先进思想和科学真理,帮助学生转变错误的立场观点,可是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内心,在教学内容上没有与他们探讨他们真正关心的事物,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不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主要是“大道理多,离自己太远,说一套做一套”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没有讲到我们所关心的问题”,选择这两项的同学达到了77.5%。在问到“目前你在校园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时,关心个人发展进步的占71.8%,关心学习的占17.5%,而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仅占7.7%。在调查你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状况时,选择“相互关心,人际关系良好”的占32.7%,“相处平和,人际关系较好”的占60.2%。在访谈中我们还发现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更关心人际关系的处理、未来职业的选择、心理健康,以及如何对待异性,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教育大学生讲礼貌,讲公德,这些内容早就在中小学就学习过,教育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
在问到“你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时,选择“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的占42.7%,选择“个人家庭的幸福”的占38.8%,而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占14.2%,选择“金钱”的仅占10%。在问到“您对国内外时事是否关注”?回答“经常关注”的占24.2%,“偶尔关注”的占69.4%,“从不关注”的占5.8%。在问到“你关心武汉的城市发展吗”时,很关心的仅占25.8%,多数是一般或不关心。
这说明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非常清晰,并能够树立基本正确的价值观,但也不难看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关心程度并不高,对他人的关心不够,更加关心自我。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一方面应多涉及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应该引导学生关心自然环境,关心他人,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
2.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缺乏“关心”元素
造成大学生只关心自我,而疏于对他人对社会的关心的原因还来自我们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是端正人的品行,完善人的人格,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依托一定的环境。当今高等教育的硬件环境是越来越好了,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大学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而且都优先给思政课使用;但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课堂信息量大,同学们难以消化,课堂的互动减少,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而思政教育的人文环境其实就是“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的位置是相当关键的,在问到“如果你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那么喜欢的主要原因是”,回答“关键看老师,与教材关系不大”的占37.9%,而选择“关键是教材内容好,与老师关系不大”的仅占4%;在“你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增强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吗”的调查中,回答“会”的占44.2%,回答“有一些影响”的占45.3%,而表示“完全无关”的仅占8.5%。我们意识到师生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师生交流不仅是学校人际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文环境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平台。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多方面的,有思想、生活、学习、情感等。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启示,学到课堂上不能学到的东西。老师的政治理想、人生阅历、生活态度、治学精神、价值观念、人格因素等等,无一不在交流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发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太少。课下老师忙于备课或科研,而很少与学生交流。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少了,老师所讲解的内容也不是学生最关心的,有时候老师关心学生,可学生对于老师的关心毫无反应,使得老师不愿意再去付出,如此恶性循环。课堂上见到老师,课堂外见不着老师,师生之间仿佛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在“当你遇到问题或遭遇较大挫折之后,你会向谁诉说”时,选择向老师诉说的,只占到5.4%;在问到“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最近一次找你谈心是在什么时候”,是“一周前”的占9.8%,“一个月前”的占12.9%,“半年前”的占18.5%,而选择“从来没有”的占58.2%。而问到“您在课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是否联系”时,选择“经常联系”的仅占6.5%,“偶尔联系”的占28.3%,而“从不联系”的却占到65.2%。
这说明大家都能感受到教学人文环境“润物细无声”的重要性,而老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更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现实情况是老师付出了很多,收效却很少,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关心。可见我们思想政治教师在课下应主动找学生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感受到我们的关心,我们的备课与科研的真正目的也就永远都达不到了。
3.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关心”元素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而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十分单一,“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黑板”,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但在教学模式的变革中,我们忽视了“关心”元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您认为教师不定期使用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对增强教学效果是否有帮助”,选择“有帮助”的占58.8%;在问到“您最愿意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的教学方式”时,选择“纯理论”的只占4.1%,而选择“社会实践”的占53.2%,其中有38.1%的同学更喜欢“志愿者服务”的实践方式。在问到“您对于教师课堂上组织的案例讨论或要学生课后制作电子课件并在课堂上讲解的看法”时,选择“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乐于倾听其他同学的讲解”的同学占47.3%,选择“能扩大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值得提倡”的占32.1%,而选择“不感兴趣,无所谓”的仅占16.5%。
这说明学生渴望和老师平等交流,因为教学互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能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正如列宁指出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交流必然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关注人们心灵的课程。所以我们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注入“关心”元素。首先,教师角色应当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在与学生的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完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其次,让学生“动”起来,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客体也可以成为主体,让学生来关注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去关心课程的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应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再者,教学过程应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教师应从讲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与关心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最后教学评价也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8.3%的同学认为现在考试对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22.7%的同学认为完全不能。可见教学评价系统也是我们改革思政教育的重点。
三、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而人是有感情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要以诚相见,动之以情,将心比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才能产生相互间的理解感、亲密感、平等感、尊重感、信赖感,从而让学生愉快的接受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由认知系统和情意系统构成的,只有二者协调一致,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一过程。强制性教育只强调认知系统而忽视情意系统,使教学效益难以提高。因此,好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以热烈的期待、充满真诚的信任和坦诚的爱去点燃学习困难生心中自信的火种。这种期待流露于言谈举止,甚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使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融为一体,师生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也就是让“关心”充满于我们的课堂。
社会的进步和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踏入了职业教育的校门。就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基本上都存在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起着方向性作用,其重要性程度不容忽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导致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自我定位模糊、缺乏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获得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针对其实效性不足的制约性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应对措施加以解决。
1.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1.1高职院校重技能培养,轻思想导向
受传统式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依旧注重培养高级专门性技术人才,因此普遍存在重视技能培养培训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大都流于形式,实质性教育内容较少,教师和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意识缺乏。因此,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较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欠缺,思政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这种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地位低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教育教学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成就感低下,教学改革停滞不前,职业倦怠随之出现。
1.2教师思想意识薄弱,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不足
高职院校中缺乏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很大部分是由行政领导兼职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由于领导工作繁忙,精力有限,不能较好的满足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得不到及时更新,对那些追求时尚和人文素养元素的学生来说,起不到有效的教育性作用和意义。这也必将导致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无法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思想沟通和探讨。
1.3思想教育方式落后,创新性和针对性不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大部分是大合堂教学,利用的是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统一学生思想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大合堂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会因为教育对象人数过多导致师生难以有效互动,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泛化使得教师不能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学针对性不强。灌输法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导模式,但这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缺乏与实践知识的结合,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使学生很难产生共鸣。
1.4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特色,与高职院校相脱离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依旧采用全国统一版本的思政教材进行教学,虽然这套教材理论性知识较强,内容也比较丰富系统。但其空洞的知识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内容缺乏,不能很好的起到思想教育的结果。
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制约因素
2.1当前多元文化下的社会因素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走向了多元化发展。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环境中,企业过分看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将工资待遇与技能水平相挂钩。这就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重视技能训练,而轻视思想教育的观念。尤其是在当前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的环境下,学生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忙于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而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也就不难理解了。
2.2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院校素来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培养任务,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就在于学生技能技巧的培训,以便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一味强调满足于社会需要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在这种办学模式下,教师必然会忽视思想政治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想素养要求也会相应的降低,这就必然会影响到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3学生家庭环境与个人因素的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社会上各种负面消息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认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对毕业后的就业工作影响不大。在学校里面只需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就行,所获得的职业从业资格证书越多越好。这就导致学生无暇顾及思政教育,最终导致思想教育被学生家长和本人忽视的现象。
3.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3.1转变教育理念以思政课为主阵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单纯的灌输思政知识都难免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网络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思政课的讲授,或结合最新的案例,更加直观的剖析道德问题。将职业技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讲述就业后的思政问题和职场规则,力争使思政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2以“典型引领”的教育方式变灌输为引导
“典型引领”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方法,李素丽、许振超等来自基层工作岗位的模范人物被树立起来,引导和鼓舞学生奉献社会,提升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从班级中的学生党员和班团干部入手进行思政教育。学生骨干先接受思政教育,进而影响周围同学,可以为思政教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以人文本,关注学生的合理需求,不要求学生放弃自己的合理需求和利益,而只要求他们放弃非合理的要求和利益。因为只有一个人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他才会体会到满意和幸福,才会健康快乐的成长,才会主动负起更多的责任。
3.3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关注学生需求完善培育机制
学生良好的思政素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共同构建,高职院校要使这四方面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良好的学生品行仅仅依靠几年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家长和社会进行积极的感化和引导,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改善和优化学生的思想体系。疏通家校联系的渠道,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齐心协力对学生进行监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良性循环态势,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至关重要。只有针对其制约性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的找到解决途径,共同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政工人员;专业素质;思政工作
随着企业现代化管理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而这需要的便是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具备专业素质以及处理业务处理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企业的核心素质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企业的思政工作水平。因为这个影响着企业这个大团队的执行力、凝聚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所以说,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政工人员素质,充分、积极发挥他们在提升思政工作水平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员工素质水准的全面提升。当然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企业的自身的额特殊性不断的做出调整。
1目前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在思想上的不重视
就目前来说,很多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政治思想觉悟,未能够对提高政工人员素质重视起来,仅仅重视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企业的利润率上面,忽视了政工人员素质的提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目前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竞争了,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竞争。在思想上的不重视,一方面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的不够,未够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相关的政工人员也不愿意花费相应的时间去进行各种创新,而具体的工作也不能够落实。最终导致思政工作的开展步履维艰。
1.2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很多企业领导层面的不重视,便直接造成了缺乏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因为没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一个指导,也没有人员参与进来,将具体的工作落实下去,从而造成了整体政工队伍比较松散的局面。对企业今后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在只有利益捆绑下的凝聚力,是不会长久的。因为所有的工作人员没有同样的目标,在精神层面未能够达到统一。长期下去,具体的工作压力大大降低,无法把握后期处理工作的目标制定,最终将制约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3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
最终的落实效果还是需要一定的考核机制的,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接下来的思政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来说,政工人员的考核工作不够细致,为能够实现相应的量化管理让很多政工人员都长期在岗位毫无建树,未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展相应的工作。没有评价机制,做好做坏一个样,内部建立的竞争机制便成为了空壳,人员自我培训与加强工作长期处于一个偏弱的环节。在当今的形势下,对于员工的专业素质的又在不断的提升的。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如果不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组织,最终两者失去平衡,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因此内部企业必须不断强化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培训,保证整个政工队伍建设工作的先进性以及综合性。
2提高政工人员素质以及思政工作水平的措施
2.1建立高效的评价机制
首先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创新,建立思政工作评价机制,从而为提高政工人员素质以及提升思政工作水平奠定相应的制度基础。因为评价机制的转变,在某一种程度上说,能够为接下来思政工作的内容以及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导,使其明确思政工作的重要性。
之前的思政工作是简单的思想教育,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思政工作的内容也具备了很多新的内容要求,评价机制的转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和促进改革等多方面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当然了,评价机制的建立还是需要创新意识的,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满足现实需求。
2.2不断提升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目前的工作最终都是通过人来实施的,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这些制度的最终的执行效果,所以说,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其业务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首先,政工人员应该具有较高思想认识水平,能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思想层面要求政工人员,能够进一步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修养。并且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能够树立起的榜样带头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其他人员的积极性。充分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指导原则,从而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只有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他们在提升思政工作水平的作用。
2.3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首先,应该让企业的领导者转变错误的思政工作理念,现如今的思政工作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员工思想道德层面的提升,还有在企业中的贡献值等等。同时展开思政工作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简简单单的思想教育。领导者转变思政工作理念,才能够为接下来思政工作工作的具体开展,奠定相应的基础。其次,便是企业领导自身的提升。因为这些人员是整个政工人员中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仅在思想上重视,还能够具体的落到实践中,身体力行,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够具备更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更能够发现问题,从而及时的调整思政工作的具体实践。
3结语
其实,思政工作的开展效果与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是相关联的,所以说要想思政工作的开展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需要我们能够提高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为思政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而在其他方面,一方面要重视创新,无论是评价机制、还是思政工作的内容方面,我们都需要与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能够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的创新机制。另一方面,在提升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时候,我们应该重视到他们的引导作用,而不仅仅是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此同时还需要引导他们将这些专业素养,能够落到实践中,真正的发挥出作用。
1、对单位及个人愿景低,缺乏作为高速公路职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由于单位性质和用工性质等原因,很多职工往往自我定位较低,对于自己在本行业发展前景丧失希望,从而丧失高速职工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甚至不能胜任自身工作。
2、懒散心理严重,缺乏必要的上进心和主人翁意识。由于京珠高速开通将近,相当一部分老员工对于自身工作存在疲塌现象,工作浮躁不安、华而不实、言行散漫。往往是“指到哪里打到哪里”,不会主动发现工作存在的问题,不知道怎么总结工作,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
3、孤独感增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沟通。由于高速公路跨地域广,职工在一年中70%的时间要在单位度过,职工在单位内除去上班时间之外,业余生活单调、乏味,从而在工作出现怠工现象,甚至会蔓延到工作范围以外。
4、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在日常工作中,一部分收费员出现了问题直接找班长,票管直接找主任,主任找所长,对于工作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长此以往,工作效率变低的同时,个人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2 加强当前高速公路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1、 增强政工意识,转变教育模式
政工在当前大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进行观念上的创新,使其成为政治工作的基础,改变以往对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单一的方式,将抽象的政治工作观念抽象化,使之更加适应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领导要转变观念,带头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定期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教育,使员工可以积极的应对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同时需要政工人员树立一种实效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可以通过对员工本身利益的满足,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的为公司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
2、建立完善的政工制度
政工工作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政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保障高速公路企业的良好发展,政工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也就是要在激励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不断地使企业经营在非常重的竞争压力下,关注政工工作,并形成制度保障,这样才能使政工工作更加常态化,使政工工作可以在人力、物力上得到保障,从而使政工工作和企业日常经营工作共同发展。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效的思想政治奖惩体制,可以通过对先进的表彰,对落后的批评对单位及员工进行激励,从而使高速公路上政工师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得到真正的实现。
3、坚持正确疏导、体现预见性
疏导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有效方法,通过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就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有预见性,只要抓住思想问题的苗头,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工作,就能防微杜渐,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如在我公司在节假日很多不放假,要加班,工作辛苦,职工肯定有思想,针对这样的实际,公司就开展了形势任务教育,把思想教育关口前移,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起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4、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
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管理中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人为基准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员工的人格,保障员工的利益,维护员工的权利。做到既要随时关心员工的思想动态,同时还要随时关注员工的多种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解决好人的思想问题,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思想,随时做到理解人、尊重、关心人、激励人。
理解是沟通思想和感情的桥梁和纽带沟通才能理解,理解才能协作,协作才能共同完成目标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它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认识、利益等。做思想政治工作,说得更明白,就是做人的工作。在与员工的沟通、接触中,要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看事物、想问题,充分肯定员工所提要求的合理性,理解员工的想法。只有这样,员工才能视我们为知己和朋友。
尊重人是人最起码的品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把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自尊和自律统一起来。在与员工接触过程中,要虚心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权利。一个有着尊严的人,他一定会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当他的工作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时,他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对员工感情投入,只有对员工充分尊重,员工才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才能把领导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
关心来自对员工的深厚感情。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交往频繁、方式复杂。经济越发达,物质越丰富,员工对感情的需求也越强烈。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关心员工,爱护员工,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时刻把员工的冷暖记在自己的心上,做到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学习上指导、工作上帮助,从而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
激励是一种工作方法和手段。常言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生在世,总有一定的追求,只不过人与人之间所追求的目标不同罢了。这就需要我们对员工不断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哪怕员工只取得了很小的成绩,我们都要给予充分地肯定,从而进一步激励员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5、建立起完善的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
关键词:戏剧教育 教学策略 个性化课堂
邢永芹,女,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中教高级教师。
当前戏剧教育为广大青少年普遍接受和认可,戏剧教育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凸显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现代教学观念,成为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借鉴戏剧教育的理念,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真正的个性化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戏剧教育元素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直观性、综合性的特点。戏剧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而教育的本质是强调教学生“如何做人”,教育的本质与戏剧的本质可以合二为一。
戏剧教育(Drama in Education)的理念是把戏剧的结构化解为一个个要素,如剧本创作、角色模仿、戏剧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等等,融人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戏剧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功能。戏剧教育,“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的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之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的关系中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在实作中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和生活技能。因此戏剧可作为语文、史地、社会科学等诸多课程内的教学活动,提供较具弹性、活泼的教学。”香港教育专家黄婉萍先生研究认为,“戏剧教育的性质包括了两个主要的元素:(1)透过参与戏剧活动而培养语言交际所需的技巧(例如发声、肢体、表情等技巧);(2)个人的全面发展(例如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创造能力、社交技巧、认识情绪EQ、注意力集中等)。”现代教育理论一再强调:若要学习有效果,则其过程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即所谓的“学生中心论”。有效的教育是让学生自己去发掘、体验、解决问题,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自己,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思想政治教学本质上还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因而戏剧教育的理念完全可以为高中政治教学所借鉴,戏剧教育元素也完全可以用来改革现有高中政治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真正的个性化课堂。
据黄爱华教授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教师运用戏剧化手段进行教学,因为这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从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思维的认知习惯。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的理性判断思维日趋成熟,富有独创性,更渴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课堂活力不足,教学效率低下。而高中思想政治,从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来看,它理性、抽象,甚至比较深奥(堪称人文学科之最,“政治是灵魂”),“高、大、上”最需要接“地气”。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策略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教学实践证明,“戏剧教育”是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可是,目前国内对于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实践操作更是处于自发摸索状态。
我校是一所艺术特色普通高中(于2012年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办学已逾十年,戏剧教育在我校取得累累硕果,承担的市级课题《以戏剧教育促进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我校坚持专业型(面向戏剧文学表演专业学生)和普适性(面向普通高中班学生)相结合,戏剧教育在各个学科的渗透普遍展开。我们政治教研组经过多年探索,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探索运用戏剧教育元素来创新高中政治教学,旨在通过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创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多年来的课堂教学探索实践证明,采用戏剧教育方法手段构筑新型课堂教学策略,既是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生动体现,也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运用戏剧教育元素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的实例
现代教学策略立足于学生认识的主动建构,立足于人的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改革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问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观的指导之下,我们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表演等戏剧教育元素,合理处理思想政治教学中主、客体的关系以及影响政治课堂良好生态建立的各方面因素,来构筑高中政治新型课堂教学策略。
在教授“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一课时,笔者选择在我校新落成的“社会实验场”(有中央舞台、三台各自投影的电脑、多部ipad、几部幻灯投影仪、白板、茶馆式桌椅……)进行。笔者的教学对象是高一戏文班学生,虽主修专业是戏剧文学创作,可是有好几个学生表演的热情丝毫不逊于隔壁的表演班,学生普遍个性突出、感情丰富、乐于表现,形象思维见长(用一个男生的话来说:“不让我动起来,我会上课睡着的!”)。一个月前他们在政治课上精彩演绎了央视“3. 15”晚会上的小品(“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现在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表演现成的作品——他们要自编自导自演。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前端分析,笔者决定采取戏剧小品导入,用三幕剧贯穿整节课。
戏剧小品:工地上的遭遇
第一幕剧:方科建筑公司一工地上
【小宋正在卖力工作,此时,砖头落下,砸伤小宋脑袋】
小宋(尖叫十倒地用手捂住脑袋)
【工友帮忙送小宋去医院,小宋头破血流缝了5针,还因为轻微脑震荡留院观察一天,两天后拿着医药单挣扎着回到工地】
小宋:赵老板,我受工伤了。(拿出医药单)你要付我该有的医药费、营养费,还有我前两天没能上班,要有赔偿金、误工费。
赵老板(不屑的眼神):头砸破,哼!明明是你自己没戴安全帽!
小宋:可是是你说安全帽不够,过几天去买,我才没有戴的啊。
赵老板(狡猾的眼神):你说了那么多,怎么能证明你这伤是在我工地所造成的呢?谁知道你是不是在外面受了什么伤,然后谎称是受工伤来索取医药费的。
小宋(惊讶的表情):什么!我就是在你的工地受的伤!而且我没有骗人。我前天受伤的时候有其他工友们在旁边,他们就是人证!还有那块沾着我的血的砖头,那就是物证!
【小唐,小苏,小刘赶忙来到赵老板面前帮着小宋作证】
小唐:我能作证(拍胸脯),前天我亲眼看到小宋在工地上受伤的。
小苏:是的,是我们帮忙一起把小宋送到医院的,是我打的120!
小唐,小刘(附和):嗯嗯。
赵老板:就算是这样,我现在也没钱!……(顿了顿,转而又冷笑):不对啊,我怎么知道你们是不是联合起来一起骗我。(瞥了一眼小宋和工友们)咦?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
小宋(急了起来):怎么可能,赵老板,你不要乱说。我和你朝夕相处那么长时间,你肯定认识我的!!!
赵老板:谁说的?每天进进出出工地的人那么多,我怎么会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怎么会记得清楚每张脸。这么说吧,你根本不是我工地上的人!
小宋(生气):你瞎说,你……
赵老板:怎么,觉得我说的不对么。我们之间签过合同吗?谁能证明你就是我工地上的工人呢?
小宋(无言以对):……
唐诸葛(挺身而出):你想耍赖!欺负我们,以为我们不懂法吗?当初我们至少五次想要和你签合同,可是你说不要签,没关系的,工资奖金之类的一分不会少,我们这才一直没和你签合同的。
小宋:就是啊。我们在这里工作了3年,每天没日没夜辛辛苦苦地给你工作,没周末,没休假,没奖金,工资也时时拖欠,还没给我们办保险!给你那么卖命的工作,现在怎么翻脸不认人了呢?!
赵老板(作哭相):告诉你们,我最近真的没钱!不要说最近工地没有接到新项目,前面的工程款全部在拖欠中。没有新项目,我们全体老少都要喝西北风!这样吧,只要有一家拖欠的款项给我,我马上赔你医药费。我身边有300元钱,你先用着吧。
小宋(接过钱):可是……
赵老板:好了好了,散了吧,别在这里浪费我的时间,走走走!
【小宋和工友们只好散开】
第二幕剧:方科建筑公司工地门口(略)
双方僵持不下,赵老板一方不肯赔偿小宋医药费,小宋一方也不肯就此罢休,双方都不肯退让。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小宋呢?
第三幕剧:(略)
说这个“王牌”编剧才华横溢毫不夸张,可是她却表达了创作中的苦恼:原先第二幕剧的场景设计是在法庭上,小宋和赵老板原被告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可是因为法律知识和体验的缺乏,她编不下去……笔者眼前一亮:这不是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好问题吗?!谁说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仅仅出现在课堂上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22-02
我国思想政治辅导员发展的时间不长,辅导员作为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的直接实践者。因此,新时期的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能力与职位相匹配,便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进而构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和谐。
服务的意识。思想政治辅导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者已经不是教育的主体,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学生比教育者接受更多的教育,但绝对不意味着现在的学生比教育者当初受教育时差,学生可以通过很多的途径来获取知识,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敢拼敢闯,也更加的关注自我。大学也绝对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学生在学校不是接受管束,而是接受服务,这种服务是全程、全面的、全方位的,没有差别对待,没有优差等级的划分。总而言之,思想政治辅导员一切教育行为都要围绕学生的需要而展开,思想政治辅导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为学生开展便捷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坏境,使学生接受合理的管理服务,生活得到保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受到尊重,才会乐意在学校中开展学习活动。
辅导的能力。学生来学校是学习的,大学是进入大学中的人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开展职业生涯的基础阶段,某种程度上,大学是大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关键环节,决定了他们将来发展的高度。所以,思想政治辅导员就要辅导学生如何开展学习、生活、如何处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等等。思想政治辅导员能够扮演好辅导这个角色,就要思想政治辅导员自己本身有足够知识与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者的威信越高,说服力越高教育效果越好,而教育者威信的培植职业因数是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只有足够的理论支撑才可能辅导好学生。
同时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是严格执行制度的执行者,是良好行为规范的体现着,师者,以身为范,言传身教。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强调的就是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重大影响。思想政治辅导员要辅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结合专业,辅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开展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处理好人际交往,形成健全的人格。
引导学生发展的能力。高校教育的作用在于育人为本,关注学生,认同学生,创造条件发展人。很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盲目性,对专业的缺乏了解,进入大学之后,面对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而大学生自身不能很好的调整心态,加强自律,就会加速学生的厌学情绪,对前途迷茫,学习目的不明确。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辅导员就要加强自己所管理的专业的理解,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思想政治辅导员需要强调每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鼓励学生通过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先天素质与潜能,形成正确的个人核心价值观,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帮助学生寻找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兴趣和才能;帮助他们理解专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规划学习,确定职业定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识自我,了解专业,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良好校园环境及氛围制造的管理方法。人类文明的表现之一就是越来越规范的制度。思想政治辅导员是一个学校校风、学风、班风的直接缔造者和和维护者,因此,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要规范管理,严格要求学生,这既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学生,也是教师责任社会责任的需要。
关键词:国学 政治教学 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张焕强,男,北京市育英学校,中学政治高级教师。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其教育理念已突破民间走向政令,国学的教育模式也已从传统说教踏上与市场结合的快速通道。作为肩负着培育“四有”新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重任的政治教师,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为提升新时代的新公民的新素质倾注自己的热情和心血。本文尝试探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国学元素。
一、《经济生活》的国学元素
1.中华民族的节俭观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是我们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色彩斑斓的生活,我们要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学会量人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智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家主张“节用”、“节葬”,以为“厚葬靡财而贫民”。儒家对节俭是认同的,《论语》中讲“节用而爱人”,孔子自己一向崇尚节俭,所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秦汉以后,人们普遍接受儒、墨两家的观点,二十四史中对于能够节俭的人物大加称赞。《后汉书·吴祐传》称“祐以光禄四行(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迁胶东侯相”,尤其是官吏的升迁考核,将能否“节俭”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同志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诚信观念与市场经济。“诚信”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的国学资源中不乏推崇“诚信”的论述。孔子主张以信任为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或前提,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孟子则把孔子提出的“信”,提升到终极价值目标的高度,提出“诚”的观念,“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观念具有超历史、超时代的恒常价值,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世界,这就更需要讲诚信。消费者要讲诚信消费;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国家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让儒家的诚信观念成为我们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基因。
二、《政治生活》的国学元素
1.人本思想与党和政府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科学发展观是党和政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思想。追溯历史,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所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诗集《诗经·大雅·抑》也有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则强调“民为贵,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尽管诸多国学资源中的“人本思想”是基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阶级立场上的,但在今天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因此,我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和谐思想与我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倡导君子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孟子也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可见,我们的国学文化是以和谐为目标,而弘扬国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和谐。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政府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三、《文化生活》的国学元素
1.“仁礼、兼爱、法治”等国学思想促进文化发展。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的“礼”与“仁”思想,墨子“爱人若爱其身”的“兼爱”思想,以及韩非子“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的“法治”思想等“百家争鸣”,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相互独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从而促进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仁礼、兼爱、法治”等思想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2.“孝道”美德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是对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使孝道进一步政治化;曾子“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孝道”是我国千年一脉历久不衰的传统道德,也是国学精髓的重要内容。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对君主的忠,甚至变成“愚孝”、“奴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对传统孝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国学经典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瀚五千年,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成为了传之千古的智慧结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诸子百家、诗赋、《周易》等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中华文化,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同时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四、《生活与哲学》的国学元素
1.国学中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之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从哲学角度看,其中无疑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例如,《苟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突出的是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唯物主义思想。
2.国学思想中的辩证法智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得如此绵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得益于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原则。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阴阳鱼太极图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离开阴阳更无道”,看到了总是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彼此关联,这两个因素共存共生、相辅相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只有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才能显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蕴含着普遍联系、在整体中把握事物联系的辩证法观点。《易传》主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终日乾坤,与时偕行”,同时又反对“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要求人们“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饱含了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而道家创始人老子则留下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等名言,阐述了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矛盾观点。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公共职能加强,行政权力特别是行政自由裁量权随之迅速扩张,行政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共工程建设、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和促进社会公平竞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行政乱作为、不作为或不当作为的几率大量增加,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一样,越来越受到行政侵害的威胁。为此,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无原告既无诉讼,行政公益诉讼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确定原告资格问题,传统的以自身权利受到侵害作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确定标准已不能适应现代行政公益诉讼的需要,笔者系就此原告资格问题作一浅显探讨。
一、行政公益诉讼简说
马怀德先生认为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公益应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社会公共利益,即为社会全部或者部分成员所享有的利益。例如社会公共安全利益,清洁社会环境利益等。公益的第二层含义是国家利益,例如,国家税务机关拒绝查处偷漏税的行为侵害的是国家的税收权,也就是国家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是可以区分的,但有些情况下,这两种利益是交织在一起的[2]。当此公益受到侵犯时,救济途径是多重的,既可以由上级行政机关查处纠正,又可以由人大监督纠正,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其他社会监督力量纠正。但是,当上述所有的监督机制均不能发挥作用时,必须有一个合格的主体提讼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因为这种公益诉讼通常是针对国家行政机关提起的,所以属于行政诉讼的一种。
从世界各国行政公益诉讼来看,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非在于个人权力的救济。第二,行政公益诉讼的被诉行为侵犯了一定范围内民众的利益或者说公共利益,其不利影响范围较广。第三,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不必与被诉的行政行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与被诉行政行为有间接利害关系或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人根据法律的规定仍可以享有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第四,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就损害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
目前我国学者对行政公益诉讼的定义不太一致。有的学者认为,行政公益诉讼是“当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侵害之虞时,法律容许无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1]。还有学者认为,行政公益诉讼,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享有资格的当事人,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对违法或不当侵犯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活动。[2]
笔者倾向于后者的定义,前种定义将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限于“无直接利害关系人”,有排除直接利害关系人享有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之嫌。后一种定义强调人的原告资格和人的诉讼目的,至于原告与被诉行政行为是否有利害关系,不是行政公益诉讼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有权利才有救济”,这是司法程序的一项传统准则。就行政诉讼而言,各国最初往往把自身权利受到侵害作为取得原告资格的先决条件,不具备该条件则无法启动司法审查程序。然而,自二十世纪尤其是二战以来,西方法治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放松原告资格限制的过程,即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行政争议,允许更大范围的人将它诉诸司法解释。具体而言,西方国家大致有三类主体有资格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一)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的原告
检察机关享有公共利益代表人的法律地位,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其根据是“公共信托”理论和“私人检察官”理论。“公共信托”理论产生于罗马法,根据这一理论,非属私人的水、空气、河流等自然资源和财政税收等是国民的共同财产,为了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用之目的,国民通过委托方式由政府管理这些财产。政府作为被委托人必须管理好这些财产,未经位推人的允许,不得自行处理,不得滥用权力损害受托人的利益。如果政府未尽善良保管人的义务,公民都可以主张权利,请求政府来履行受托人的义务,为全体公民保护公共财产。公共信托理论引申出行政公益诉讼信托,即国民委托政府管理公共财产的同时,将自己的一部分诉权也托付给国家,作为公安共利益代表机关的国会可以根据它的意愿将运用司法保护公共利益的人物托付给检察机关。
“私人检察官”理论产生于1943年纽约州工业联合会诉伊克斯案件。[3]法官在审理这个案件中,遇到了一个最大的困难:原告主张公共利益,但他与被告没有构成宪法所要求的“案件”和“争端”。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法官从公共检察官那里引出了私人检察官理论,即国会为了保证行政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以维护公共利益,可以授权检察总长对行政行为申请司法审查,同样国会也有权以法律制定其他当事人作为私人总长,对行政行为申请司法审查。“私人检察官”理论使很多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可以侵害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