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13 15:41: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篇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课堂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十几年前,我们的老师,手拿粉笔,在塑料制黑板上挥斥方遒,声情并茂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那时最吸引学生目光的是老师偶尔画的某幅简笔画。那画尽管是那么的粗糙,但是学生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而如今的课堂,“班班通”在我们这江南小城早已普及多年,部分小学已经用上了电子白板,甚至于部分中学已经用上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老师们把精美的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完美地呈现在所有学生的眼前,课件包含着绚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旋律,有趣的flas,让同学们大饱眼福。现代教育技术完善了教学知识的结构,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音频篇)

一首好歌,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也可以调动课堂的气氛。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但愿人长久》一课时,课前准备了天后级华语女歌手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一曲。课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不仅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也沉浸在那动听的音乐之中。我恰如其分地引出了本文的故事内容: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名篇《水调歌头・中秋》的创作过程,并通过音乐的旋律,使学生初步了解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秋思念离别亲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信息技术中音频的播放,笔者习惯使用酷狗音乐播放器,它集音乐搜索、下载、播放、卡拉OK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目前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音乐播放器。经过笔者精心的准备,通过音乐的播放,可以提升学生上课的热情,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 巧设习题,自主探究(动画篇)

利用Flas技术来辅助教学是现代课堂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Flas中有趣而又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使任课教师大多钟情于利用它来进行日常教学。如笔者在教学苏教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课《天安门广场》一课时,利用flas设计了一道拼图题:预习课文,请把代表天安门广场的五个建筑物的序号分别填入示意图中的方格内,全部填写正确将会出现神秘礼物哦!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所有学生都认真地阅读课文,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文中准确找到表示建筑物方位的关键词语,并按照方位把五个建筑物的位置找对。

Flas色彩鲜艳,而又具有趣味性,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有效地进行利用。

三、 点拨启发,引导创新(网络篇)

网络,也是广大教师喜欢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这里的“网”当然指的是国际互联网。1987年自本金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现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现代人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笔者在教学四年级《奇妙国际互联网》一课时,带着所有学生来到学校的微机室。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感受互联网的魅力呢?当然是让学生在电脑上直接操作。课上,笔者随机找五名学生,让他们提了五个他们不知道但是想知道答案的疑问,如“地球是怎样形成的?”“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等等,让所有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微型计算机在互联网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堂上,同学们热情高涨,都在互联网中遨游,寻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不知不觉间,学生们爱上了网络,爱上了科学。

篇2

一、交给学生“想”的时间

在课堂上,教师要坚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学。每篇课文我都让学生先自学,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想”的时间。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交流。学生们需要体现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等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而读书不只是读一两遍就能理解、表达的,它有一个对文本的内化过程。解剖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阅读中,各种相关知识与生活体验被作品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把文本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使文本语言形象地在脑中“立体化”,并转变为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时间,特别是思考的时间。与文本的“磨合”时间越长,思考就越充分,个性感受才会越深入。阅读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边读边想,也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反复想,更要重视学生的读后静心深思。如果学生长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逐渐钝化。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多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水平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既要面向全体,也要面向个体,给各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想”的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如果没有“想”的因素参与,部分学生就会迷惑不解,就不可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二、让给学生“讲”的过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越来越多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谈谈自己对互联网的认识;接着放手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互联网的奇妙之处以及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民主、和谐。之后,教师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指名学生在班上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讲解过程中相互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这个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学习课文后,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围绕“互联网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问题进行资料的调查和收集,再回到课堂上组织交流。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互联网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在使用时,也要防止误入陷阱,以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在交流中我高兴地看到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交流气氛很浓,他们真正成了语文课堂的主人。

三、还给学生“评”的权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行都给予或好或坏的简单评价,至于这个评价是否恰当,不曾细想。教师的评价变成了“圣旨”,神圣不可侵犯。以至使学生失去了主见和自我,只是拼命地迎合教师,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加强学生的自评能力,让自评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自己的学习和发展。

1.自我评价

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学习的自我评价实质上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意识和行为的反思和调控。当学生完成练习或回答一个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想一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养成自我检验、自我调控的意识。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他们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从而改善学习现状,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个性发展。

2.相互评价

篇3

生:内容丰富。

师:内容怎么丰富?

生:后面分述的内容,就是解释了内容有多丰富。

师:这种写法经常和我们见面,是――

生:先总写,再具体详细解释。

师:对。也就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详细阐述。这样写既有概括提炼“内容丰富”,也有详细感受“内容怎么丰富”。请大家告诉我:作者具体列举了几种内容?

生读略。

师:你读得很好,大家能告诉我是几种,作者用了一个特别的句式,你能看出来吗?

生:句式是“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

师:那作者详细列举了几种内容?

生: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应该是5种。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应该是四种吧。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甚至可以……

师:大家赞成谁的意见?

生争论不休,拿不定主意。

师:大家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突破,看看标点符号。

有学生立即理解了。

生:作者应该是列举了四种,每个用分号隔开了,最后一个省略号表示还省略了其他方面的内容。

生反驳:那第一句“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用了两个“可以”,不表示两种吗?(看样子是受了句式的干扰)

师:(接说)那按你说的,“看电影”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是不是?作者粗心大意搞错了?

不少学生表示同意。

师:(开始引导)我们知道这几句是作者详细列举互联网丰富的内容的,那好,请大家和我一起看看,究竟有哪些内容。(指着屏幕,边说边板书)

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说的是――学习(学生接);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说的是――工作;甚至可以……说的是――购物;可以在网上读新闻……说的是――娱乐。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聊天、游戏都属于同一个内容――娱乐(学生接),应该归为一类,所以作者把它归在了同一个分号里。

师:最后,考考大家,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可不可以改成:还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甚至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

生:不可以。“甚至可以”有层次更高的意思。网上购物比网上工作更高级,更难。

师:你说得真好。不是更高级、更难,应该是课题中的一个词,更――

生:奇妙。

师:是的。网上可以娱乐,很奇妙;网上也可以学习,很奇妙;网上还可以工作,也很奇妙;网上能购物,则更奇妙。意思有递进关系,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不可以调换。互联网还有更多的奇妙之处等你们去开发,加油吧,孩子们。

二、案例反思

1.什么是基于“怎么写”的阅读教学

假如是基于“写什么”的阅读教学设计,那应该是两个问题:(1)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2)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互联网的内容?而基于“怎么写”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了什么(理解内容型),更重要的是,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关注表达),为什么这样写。如,为何要用中心句和支撑句的形式写,列举的四个分句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排列,随意调换位置可不可以。语文有自己的独当之任――“语言文字的运用”,理解内容之外,还要明白语言文字是怎么使用的。当学生明白了这一点,经常被“语言文字的运用”熏陶,对他今后自己的表达无疑会有积极意义。当他自己写了中心句的时候,他很可能想到我要用分句来支撑它,让段落更详细、更具体;当他自己用到“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这一句式的时候,他很可能会想到是递进关系,顺序不是随意排列的。

2.由“言”到“意”,言意兼得

关注表达“言”,不代表要忽视内容“意”。或者说关注表达“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意”。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按这样的顺序排列,实际上也是暗合了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阶段,由最初的娱乐、上课、工作功能,发展到如今强大的购物消费功能。

当学生对第一句两个“可以”的内容理解有偏差时,“言语形式”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并巧妙地由后一句内容的概括过渡到第一的概括(因为后面三个句子内容理解无争议),这样难度降低不少,学生很快就明白每一个分句概括的就是同一个内容。所以立即就有学生发现:既然是同一个内容,何必用两个“可以”呢,对我们有干扰?老师在他的建议下,临时调整教学预设,请他改成用一个“可以”说说看可不可以,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完全可以,甚至感觉更简练明白。可见,由“言”到“意”,言意兼得,是语文教学的应然。

篇4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效的导入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反之,拙劣的导入必将对整节课的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学会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最佳导入法,让课从一开始就趣味盎然。例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教学时,用“实验”导入法:“今天老师带了苹果给大家吃,谁上来给大家分分苹果?”学生都争着抢着要分苹果,喊了2个同学上来切,学生无不惊奇地发现横着切的苹果,苹果核竟然是个“五角星”。于是我板书“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样的导入,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创设情境,体悟感情

情境教学法是李吉林老师创设的,实践表明:教师创设一个和谐宽松切题的教学情境,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习得知识经验、获得情感体验。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文本主题需要并把准学生的情感认知尺度,以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文本情境中,同作者和文本自然地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例如,教《一路花香》这篇课文时,我和几个学生课前在黑板上画了许多五彩斑斓的花,并在教室里喷上了空气清新剂。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黑板上了,学生们头脑中的词纷纷蹦出来:“鸟语花香”“春色满园”“百花齐放”……接着让学生深吸一口气,说说闻到了什么。美丽的花儿,芬芳的空气,整堂课上学生沉浸在浓浓的花香氛围中,心情是愉快的。

三、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因此,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有效的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做到老师自己的心中有数,而且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己的知识阶段性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不断走向高效、走向深入。

例如,《鸟语》一文中的一段是写“我”与布谷鸟对话的:“你做什么?”“种田织布。”“你喜欢什么?”“刻苦勤劳。”这种看上去再简单不过的两句话,其实既显示了作者的童真之趣,同时又表现出了布谷鸟的勤劳、刻苦的特点。对于这两句话,在教学中,我并没有丢开文本的这种“简单”直接讲下文,而是用了这样的提问:“你们也想和哪种动物对话?”“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要和大雁对话,有的说要和孔雀对话……教师只有经常在教学中抓住一些其实很平常的教学点多提出一些普普通通的问题,就会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通力合作,自主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新课改实施以来一直倡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已经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合作学习开展得好,可以使学生分享彼此的经历、知识、经验教训、情感体验,拓宽求知渠道。并且,合作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唤醒沉睡的知识和体验,引发头脑风暴,活跃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什么是国际互联网?互联网有什么用途?学生们边读边画,很快找到了答案,学生们纷纷感慨互联网有如此多的用途,并热烈地讨论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

五、善用表演,活跃课堂

外在的肢体语言也是内化学习的一种方式。喜欢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要想让课堂气氛更活跃、课堂热情更高涨,就必须从小学生所处的特性出发,尽量地挖掘文本中的表演因子,引导、组织学生去表演文本中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生动。

篇5

即在讲课前设计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谈话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老师先说: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是什么吗?它们的作者都是谁呢?学生甲交谈:《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学生乙交谈: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老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正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联系导入,创设情境

对于同一类文章、同一个知识点、同一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联系点,在导课中建立这些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联系学过《赠汪伦》一文中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面。今天,我们要学新课《送元二使安西》,它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学生便会运用自己对此类课文的经验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挂图或幻灯片),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创设情境的基本要点是“情”与“境”,通过“境”来表现和感染“情”,通过“情”来深化“境”。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最本质的要求是根据“情”来创设“境”。

三、设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正确回答。如教学第七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电脑吗?想上网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网上有哪些内容?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

四、悬念导入法

篇6

疑为思之始,学之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质疑,探究遇到的问题,可以活跃思维,让思维变得缜密、严谨但又富有灵活性,从而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具有说服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细细研读某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质疑问难,如文章当中的矛盾之处,推敲文本当中的逻辑是否合理。比如学习《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课文最后讲到命令枪毙最后的六头牲口,给战士们充饥;而战士们知道大黑骡子为革命立过功,和的感情很深厚,都舍不得开枪击毙大黑骡子。这时很生气,严令副官长开枪,大吼一声:“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此时学生就发问:“如果副官长真的舍不得开枪,会真的开枪吗?难道在的眼中,人的生命居然没有骡子重要吗?”学生发问之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学生讨论后认为不会真的开枪,他只是敦促副官长开枪,他爱大黑骡子,但是更爱他的战士。这一句狠话与彭总粗犷豪迈的军人身份是相符的,也是当时彭总难受心理的见证。通过质疑与答辩,能够让学生的头脑更灵活,思维更缜密,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锻炼,口语表达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开展辩论活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的时候,可以就文本中的矛盾之处或者特定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思路。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一论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论之后可以指名让学生进行总结性发言,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时候,教师就互联网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理由,进行辩论。有的学生认为:互联网是有益的,我们可以从网上搜集资料,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即使这个事物从来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也可以在网上获得直观的认识;它方便了我们和朋友的交流,即使朋友远在天涯,也可以通过QQ等进行视频和通话,让你感觉朋友近在咫尺……有的同学就提出反对意见:互联网尽管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危害更大!比如网络游戏都做得很精美,人物漂亮,音乐动听,情节生动曲折,会让我们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即使在学习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游戏当中的人物。文本学习与辩论活动的有机结合,可以深化孩子的思考,锻炼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引导学生复述所学内容,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篇7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新一轮的教改中得到了应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对于今天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的教改,能够提供启发和借鉴;而对于身处教改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有着参考与对照的作用。

1、坚持教师的生活教育理念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理念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是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下来的并不多。一方面,语文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是由于生活的需要才得以诞生的;另一方面,语文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人文学科,具有其独特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强调语文特点,就是强调独立的学科性;而强调生活化,则是淡化这种学科性,将语文学科边缘化。偏偏这又是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能力的必经途径,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作引导,将课文与学生生活自然地联系起来,将学生带入课文情景,那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就总是隔着一层膜,甚至是一堵墙,这是由于教师对生活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那么如何才算是深刻的生活化理念?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要尽量让语文走进生活,如在识字教学中,可以经常布置一些“放学路上找朋友”的作业,让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寻找自己学过的字,并记下来。因为识字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所以这种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字在生活中立竿见影就能够用上,效果远比要求学生“每个字抄一行,最后组词并注音”的方式要生动得多,给学生的印象也要深刻得多。每次都让学生抄字,是教师最省事的做法,也是制造识字机器的做法。在学过了第三册四单元的童话之后,可以布置学生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写下自己对其中某个童话某个人物的评价,这是对课文生活化的拓展。清楚地预见自己所使用的生活化的教法,能够在什么样的学生身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教师具有深刻生活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知是行之成”教育能否来源于生活,又能否服务与生活,全看教师是否有同样的理念并贯彻于教育,因为理念指导着行动。

2、倡导体验式语文教学方式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营造接近真实的氛围、设计与教学目的相关的主题活动,或者直接带学生走入现实生活,以使他们亲身体验,从而获得真实或相对真实的情感感受,发现隐藏的、抽象的知识,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形成长久的学习经验。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他们需要图画、音乐、视频、真实的生活场景等,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在涵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寻找或者构建出适合孩子们思维的体验环境,其教学效果比常规教学要好很多,即使同为体验式教学,也会有体验的深浅之分。

《乡下孩子》是一首以浪漫的手法表现乡下孩子美好生活的诗歌,这首诗的内容距离城里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如果按照常规教法——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感知课文)、分析课文(用多媒体播放乡下孩子的生活、逐句理解诗歌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总结全文——这还是难以让城里孩子走进农村生活,真切体会乡下孩子“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捉一只蝴蝶”就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开放式的生活化的答案,让孩子们深刻而真切地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给予的爱,自己平时生活的幸福,这正是在生活教育理念主导下的语文教法。

两种体验式教法一比即现高下,因此坚持生活教育理念,在实际的运用中,不仅是把课文中的内容以形象的视频、画面等方式展现给学生以帮助理解,而且要将课文内容以直线或曲线的方式拉近学生生活,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获得的内心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借助外部环境,来引发学生心底的感受,以达到打动他们心灵的目的。

3、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教育,这些都是个人与社会接触时所使用到的交流方式,因此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而小学语文课文的选择,一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所以这些课文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实践。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在教学中会非常注意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识字3公园》教学时,我们在教室学习的基础上,又去到公园实地学习,将卡片上的字与实物一一对应;上《母亲的恩情》时,我让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自己觉得最能体现感恩之心的事;上《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让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到学校微机室打开电脑逐一体会其中的神奇之处:发送邮件到美国、读新闻、看电影、听音乐、进入聊天室聊天、查资料、逛商场等等,原来他们也有使用国际互联网的,但一般都是玩游戏,很少用到其他功能,这次学习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了国际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方便与快捷。

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本来就是为服务于生活而产生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一度脱离了实际的生产生活,结果造就了孔乙己、范进式的人物。而今的回归生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在今天教育归真的改革中,小学语文教育获得了强大的社会生活的支撑,使学生们在实战或模拟实战中获得了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的能力。

篇8

1. 给予自主选择的自由

如果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学习热情会格外高涨。除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阅读的对象等,让学生自始至终决定阅读目标的认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效果的达成。

(1)把阅读材料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他们原有的阅读水平与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阅读基础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阅读材料,这样,他们能在阅读中找到快乐,进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由老师让他们读到自己主动去读,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小动物过冬》一课的阅读时,就可以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段落,不喜欢的可以一眼扫过,这样,就不会有阅读吃力的感觉。

(2)学习方式由自己来定。每个学生对于学习的方法运用都有所不同,也就是他们的学习方式有所差异,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对于不好的方式,教师要加以指导,这样,学习效果就会大增。比如,《云房子》的一文学习之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可以有表情地朗读,可以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边表演边阅读,充分表达文章的意思。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画成一幅美丽的画,读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 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

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畅所欲言,尽量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定学得轻松、愉快,学得主动、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他们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把强行灌输变为师生之间的沟通

1. 给学生创造多维的思维空间

学生在阅读时,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边阅读边想象,把自己所看所想大胆地表达出来,自己的见解可以与教材不一样,也可以与老师不一样,要有批判地进行思考,这样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教学《掌声》一文时,我在文章的情感体验上花了大量的力气,我引导学生想:为什么同学们为英子鼓掌,两次掌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英子,此时此刻有什么话想和同学们说呢?同学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有的说:“同学们在鼓励英子,所以给她鼓掌。”有的说:“我上课也不敢发言,我多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给我鼓励的掌声呀!”有的说:“我们周围有许多残疾人,他们多想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都来关心他们吧!”至此,文章的主题已水到渠成。

2. 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共享,碰撞思维的火花

阅读讨论中,要给学生鲜明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大家之间的智慧共享,他们可能因这个智慧而发生另一个智慧,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富有创新性的想法。学生在阅读中自己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与实践。他们在讨论中情感得到了沟通。比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之后,我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围绕“互联网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问题做些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再回到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这时我相机引导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互联网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和人们息息相关;有的学生谈了一些人因为迷恋网络而误入陷阱的故事。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同学们为此争论不休。在这样的激烈争论中,让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认识到互联网不利的一面,从而在引起了他们的高度的重视。

三、变“否定”为“鼓励”

篇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研室课题“语用视角下学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编号:2015JK11-L09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08-02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由于认识的模糊与交错,我们的课堂仍没能突破“以教为主”的传统束缚,没能实现“以学为核心”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不同,它不是立足于教师的“教”,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始终坚持学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根本旨归。站在语文课程的教学高度,以此来审视学本课堂教学,有着属于自身的意蕴向度和实践意义。

一、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学本课堂必须遵循的价值向度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站在语文的高度,也就站在了语文课程的高度,以此来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学生的发展,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不仅需要聪明的头脑,更需要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能言善辩的口才,更需要文通字顺的书面表达能力;不仅需要单方面的才能,更需要多方面的素养……我们的课堂应当让学生会学习,会生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对此,笔者认为: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以及人的发展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学本课堂必须遵循的价值向度。

二、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学本课堂必须教会学生学习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也就站在儿童发展的立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学本课堂追寻的美好愿景。叶圣陶先生曾经描述过这种愿景。他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为:“教会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教会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按叶老所示,语文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和自能作文。培养这种能力,达到这种愿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下列三点尤为重要:

1. 把握学情,让学习真实发生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首先就要站在儿童学的高度。衡量儿童学的高度,那就是学情,这是教学的立足点。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知多与知少,浅知与深知,真知与假知,正知与偏知,苦知与乐知等都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一切正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它影响着教学的成效。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关注学生的存在与差异;课堂,绝不是少数学生展示的平台,而是所有学生共同的学习场地;课堂,绝不是教师作秀的舞台,而是学生提升素养的“练兵场”。一位老师执教《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上课伊始,他不是从学生已知的热萑胧郑而是引导学生从预设的两个问题按部就班展开教学:“什么是互联网”“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儿”。殊不知,互联网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不再陌生,它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因此,学生学得味同嚼蜡,毫无兴趣。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巧妙利用课文的例子功能,就是要寻找学生学习上的盲点,发现学习上的弱点,利用好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教学回归到自然、本真的状态。

2. 优化学程,让学习扎实推进

传统的教学,教师主宰课堂,把原本充满探索与创造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简单的“告诉”。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在当前的课堂上还普遍存在。在语文课堂上,具体地表现为“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说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 要优化学习过程,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课堂要“让学于生”,教师要“助力于学”。课堂按照“自学――互学――导学――展学”的步骤扎实推进。其次,课堂要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是一个“慢”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水平、领悟能力不是一点就透的,它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请看贾志敏老师执教的《两个名字》教学片断:

师:(拿起一本语文书)我有一本语文书。

生:(拿起自己的语文书)我也有一本语文书。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本语文书。

师:(指着自己的鼻子)我有一个鼻子。

生:(也指着自己的鼻子)我也有一个鼻子。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个鼻子。

师:(指着自己的眼睛)我有一双眼睛。

生:(也指着自己的眼睛)我也有一双眼睛。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双眼睛。

师:(指着自己的嘴巴)我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生:(也指着自己的嘴巴)我也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师:好,现在你说,我再说,你要说我有的。

生: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长大可以做医生。

师:哦,你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我也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我可以培养出很多很多优秀的学生。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生:我有一个快乐的家庭。

师:我也有一个快乐的家庭。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个快乐的家庭。(走向另一个学生)

生:我有一颗爱心。

师:我也有一颗爱心。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

从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学生的言语能力的生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它还需要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习成效,更要关注学习的整个过程。

3. 习得方法,让学习取得实效

教学虽倡导教无定法,但我认为必须有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写法”。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崔峦先生也指出,“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方法是从研究文本的表达中来,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在形式表达上独有的特质。例如《司马迁发愤写》(苏教版教材五下)这一课,作者没有按照常规的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上刻画人物,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了司马迁受宫刑后内心的想法: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教学就要抓住特有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体会情感,习得表达方法。方法从言语的实践中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读,在写中学会写,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发现言语表达的规律和习得言语运用之妙。当前课堂教学套路,大多是随文而教,教师见到生字教生字,见到句子教句子,见到比喻教比喻,见到拟人教拟人。这种以文本内容为板块的设计,使得教学活动呈现出随意性和碎片化。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不再以课文内容来组织教学,而以主要的言语实践来设计学习活动板块,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践中慢慢提升。

三、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学本课堂必须扎根语用实践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聚焦W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来看,语文素养的形成十分重要,然而它的内涵却又非常丰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慧、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等都是语文素养。哪些才是核心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是言语能力。因为其他修养皆可以依附在言语能力上来发展。而言语能力形成有三个标识:言语积累、言语思维和言语智慧。要提升言语能力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丰富言语的积累

言语积累,是语文素养的根基。根基厚了,将来才能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积累多了,言语特点和言语规律自然就积淀下来,化为了自己的言语经验。少学如胶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5~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趁着年少,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一些书。除了国学经典和经典诗文,还要引导学生看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因为这些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 注重思维的训练

好的课堂一定会呈现出很好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离不开思维训练。在语文课堂里,既要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更要重视形象思维训练。而言语能力的提高、言语智慧的发展与思维训练是紧密相连的。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逻辑思维强的人,语言表达必然深刻、有条理;形象思维好的人,语言表达必然生动活泼,富有感召力。问题,是情感的导火索,是思维的催化剂。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善于解决问题。学本的课堂,是一个问学课堂。在问中学,在学中问,以问启思,以问促思。课堂一定要走向语言与思维共舞,情感与素养共生的美好境界。如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整节课引导学生就围绕一个问题来加以探究――林冲的为人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是哪个字?学生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才发现是“温、良、恭、谦、让”中的“让”字。

3. 强化言语的运用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言语的运用能力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凭借文本资源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学本课堂特别强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用观,认识到扎扎实实的字词学习是语用,绘声绘色的课文朗读是语用,恰到好处的练笔补白也是语用。课堂要给学生营造言语运用的氛围,搭建言语运用的平台,创造言语表达的时机,通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言语表达规则,习得言语运用本领,创生出更富表现力的言语方式和言语形式。强化言语运用,并不是摒弃文本的内容。言语训练离不开言语内容。言语训练要植根于文本内容的土壤,不能游离于文本内容之外。

站在语文及语文课程的高度关照学本课堂的实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让学本课堂聚焦核心素养,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创生言语表达的智慧,使学本课堂的意蕴更丰盈,内涵更深刻,逐步抵达高远的教学境界。

篇10

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过多偏重书本内容,脱离了生活和学生实际,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做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其有效性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更需要有效地作业设计。因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作业设计应能达到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其灵活性

传统教学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工具,偏重于重复训练。而我认为,作业应当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以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1.设计自主性作业。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

(1)教师考虑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对于家庭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2.设计生活化作业。“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把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1)结合家庭生活,给家长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家长的陪同下尝试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同学相互交流或练习上网发电子信件。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体验,不仅了解到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精彩。

(2)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如,快到国庆节了,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小国旗,搜集诗、办电子小报等,这样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会乐于学,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3.设计趣味性作业。小学语文作业要讲究形式丰富、多样,既要有基础知识练习,也要有延伸发展练习,如:

(1)描一描。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文本资料让学生把燕子的外形及它们在电线杆上休息的形态画出来,感受这种小动物的可爱。

(2)做一做。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如,学了《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还可以用目标设置来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对未知事物进行想象。如续写、补写、改写,就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其针对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存在极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此外,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差异也是存在的,针对这些情况,在布置作业时,就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如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自由练习”型。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的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这样,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各得其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会慢慢地提高。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152-01

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传统的作业设计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过多,忽视了作业质量的优劣,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作业,偏重书本,不但脱离了生活和学生实际,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改变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看法: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其有效性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更需要有效地设计作业。因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作业设计应能达到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其灵活性

传统教学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工具,偏重于重复训练。而我认为,作业应当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以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1.设计自主性作业。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可以这样做:一是教师考虑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二是对于家庭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2.设计生活化作业。“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把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可以这样做:一是结合家庭生活,给家长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家长的陪同下尝试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同学相互交流或练习上网发电子信件。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体验,不仅了解到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精彩。二是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如:快到国庆节了,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小国旗,搜集诗、办小报等,这样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会乐于学,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3.设计趣味性作业。小学语文作业要讲究形式多样、丰富,既要有基础知识练习,也要有延伸发展练习。如:在学习《唱脸谱》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文本资料制作自己感兴趣的一种脸谱面具,感受祖国文化的韵味。还比如: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学了《生命与水》一课,我让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学会科学饮用水。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其针对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存在极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此外,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差异也是存在的,针对这些情况,在布置作业时,就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数量和难度。如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作业超市”。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的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各种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满足了他们不同的求知欲望。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各得其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会慢慢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