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服装实训报告

服装实训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02 13:41: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服装实训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服装实训报告

篇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51-01

一、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依托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依次提升的层次,突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服装行业的多岗位转化和岗位工作内涵变化所需知识和能力的需要,综合设计开发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专项训练、部件制作和成衣实训三大模块,涵括了半身裙、连衣裙、裤子、衬衫、春秋衫、西服、中山服、大衣、旗袍、礼服10个服装类别的部件制作及成衣制作。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广泛性、实用性和超前性以及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

二、服装工艺实践教学模块设计

按照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先后顺序,设计、开发服装工艺实践教学模块。

三、服装工艺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研讨

(一)服装工艺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区别于传统的固定内容、同一顺序、同一方法的机械训练,采用“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的方式、方法组织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内容、课程组织结构、授课方法、授课顺序都是围绕应用项目来进行。项目目标即课程的综合目标,项目下划分任务、子任务,每个任务、子任务下都有自己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操作要领,以任务为驱动,带动整个实践教学。

(二)“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的服装工艺实践教学课程结构

应包含任务、学习目标、背景介绍、内容及学时分布与能力范围。

(三)“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的服装工艺实践教学课程实施

1、整体把握。

1)依据教学与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适应岗位工作需要为目标,兼顾学生兴趣爱好、设计开发任务。

2)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经验为指导,强化实战技能,激发学生潜能。

2、任务选定。任务,可以是一个小的部件制作、一件成衣实训或者是一个工艺单制作。任务的选定主要依据教学与学生实际,设置同一任务的多课题,满足学生兴趣与能力培养的需要。例如,女衬衫领子的制作就可以有:坦领、立领、立翻领、装饰线、拼接、镶边、滚条、花边、刺绣等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

3、问题分析。针对所选任务与课题的不同,进行主要问题主要分析。例如,贴袋制作的主要问题有:贴袋的外观以及缝型的选用;贴袋的工艺方法、工艺步骤;贴袋的质量控制;贴袋的耗用时间;贴袋的变化工艺。

4、组织形式。模拟工厂实际工作情景,采用多元、动态的组织、训练方式。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操作、项目或任务小组,也可以是工作室的形式。

1)个人独立操作:适用于内容少、操作简单的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基本工艺的能力。

2)项目小组或任务小组:适用于成衣实训或工艺单实训。通过小组研讨、分工合作,培养团组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工作室:适用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研究。由专家带队,进行企业项目的开发研究,激发教、学人员的教、学探索精神,体现专家治学。

5、实训指导。围绕“学生需要我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训指导。

实践教学以其自身的顺序、方法、步骤完成知识能力的养成。实训开始前,指导教师要凸显任务及其背景介绍,增强学生对实训的感性认识,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结果的冲动与愿望。实训中,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做好指导记录。允许学生对同一课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鼓励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答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指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发挥关键、主导作用。对整个工作流程有完整、清醒的认识,对任务的实施过程、质量监督、时间耗用能全面掌控。

针对个体能力基础与任务难易程度的不同,实训指导可以采用技术讨论、问题探究、案例指导、协作完成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解决问题,确保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促进任务阶段性成果的及早出现。

篇2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纺织服装产品长期位居我国出口商品的第一把交椅,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就来自于中国。近几年,我国的服装业又有着较大的发展,这大大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逐步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种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

目前,服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是设计类人才,具有创新意识,能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转化为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技术性人才,能把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方向模糊,对美术设计课程重视程度不足。服装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有机工、样衣工、理单员、跟单员、质检员、营销员、工艺员、采购员、管理员、销售经理、外贸人员、生产经理、样板师、陈列师、裁剪师等工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美育缺失的农村,美术基础差,审美意识弱,对美术设计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2)教学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许多中职服装院校缺少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室条件跟不上教学的需要。服装院校都有工艺室,但大多仅有简单的缝纫机械和熨烫设备,学生即使有好的创意,也很难在课堂上将其变为现实。同时,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社会实践不足。如果只有枯燥的理论,而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学校所缺乏的正是在服装企业第一线从事设计的师资力量。

(3)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模式单一。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主要弊病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设计课等于画效果图。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服装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结构制图和工艺制作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深入人心,但设计课程囿于条件限制,仍主要以课堂说教式为主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市场需要什么,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深化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教学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是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把面向市场、社会办学作为中职的办学方向,我校服装专业提出“3+2+1”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三年制的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在校接受三学期全日制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职业综合能力的教育;两个学期的半工半读,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最后一个学期进入工厂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这既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也实现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在此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服装美术设计的课程目标及模式安排如下。

(1)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这一部分在前三个学期进行。学生首先学习素描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掌握服装人体线描稿的画法,了解服装款式的形式美法则,掌握服装款式图的画法。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要做到学以致用,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在教学上,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与机构设置,以具体的设计需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新的款式,同时对企业的文化与工作机制形成初步的概念。

(2)半工半读。第四、五学期为半工半读,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这一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请进来”策略,“请进来”是指把企业相关设计及管理人员请进学校,使学生向其学习规范的岗位操作技能,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和技术规程,锻炼他们适应企业管理的能力;本校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得以同步提升,为专业健康发展和提质上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企业生产规范引进课堂。

(3)顶岗实习。此阶段是中职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同时也是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采取“走出去”策略。“走出去”是指(把教室搬进工厂)选择实习工厂,确定实训时间、实训岗位,制定实训目标、实训安全以及学生实训生活安排,与实训工厂签订相关协议。跟踪学生工厂实训,观察引导学生实训,掌握学生实训动态,督促学生做实训记录和实训报告。记录学生实训时表现,调查了解学生实训时的心理状况、知识技术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学生实训时出现的问题,然后探讨解决方案,解决与实训厂方相关的关系问题,写出学生实训工作报告和相关论文。

开展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对解决中职服装专业的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工业生产,使教育教学紧贴生产需要,有着重要意义。“3+2+1”人才培养模式将充分体现服装中职教育的高效率,重视实践与应用,贴近生产一线的特点。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服装设计课程,只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76-02

高校服装专业毕业生因就业面广、就业方式灵活而具有创业优势。但是现实中,高校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创业情况并不乐观。一份针对河南省三所高校服装专业学生创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有70.36%的学生对创业感兴趣,但是仅有23.08%的学生有把创业想法付诸实施的打算,只有11.49%的学生有风险意识和成本控制意识[1]。这说明,学生现有的综合水平距离自主创业还有一定距离。

一、高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

只有认真分析毕业生创业难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创业能力包括扎实而全面的理论功底、有效的市场运作与控制能力、敏锐的行业眼光和行业预测、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这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仅靠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份翔实而有效的培养计划、一套完备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体系、一个全面而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平台。

以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标准来衡量现行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环节,我们会发现高校服装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各高校服装专业培养的目标基本都是专业定向[2],也就是立足于行业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样就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知识面过窄,当涉及服装生产销售中的其他环节时,就会出现知识上的盲点;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综合能力欠缺,缺乏应对和操控市场的能力。而现在,服装市场早已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创业者单靠专业能力很难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立足。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本科阶段,服装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培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如果想使学生具有创业能力,那么就需要更全面、更深入的能力培养。从这样的角度看来,现行服装专业的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不完善。无法从行业要求出发设计课程体系。现在的服装高等教育,主要着眼于学生设计、生产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也是围绕这两种能力的培养而设置的。尽管也开设了一些营销、管理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和专业主干课的联系也比较松散。实际上,现在服装企业的产品设计、产品生产都是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的,所以消费者心理研究、产品成本控制与价格策略、企业的运营方法,这些都是服装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毕业后服务于服装流通领域的学生,还有必要学习贸易学和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些知识,毕业后就很难创业。

2.课程安排不合理。不能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整合教学体系。基于知识传授而不是能力培养的课程安排,往往忽视不同课程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衔接,因此会出现课程安排顺序不对、关联课程时间间隔过长等问题。从表面上看,该学的课程都学了,但是因为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专业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也缺乏有效的统合。

(三)实训操作平台不完善

服装专业实训环节的教学效果有三个层次,最初级的层次是使学生完成工作室环境中服装的设计和制作,这种实训在学校环境下就能实现。较高级的实训是使学生完成工厂环境下,基于订单的服装设计与生产。最高级的实训是使学生在市场调查分析基础上,自主开发款式,购买原材料,组织生产和销售,并维持企业的健康发展。从以上三种实训的内容可以看出,后两种实训要有企业的参与才能完成,第三种实训要把学生放入真实的市场环境中进行锻炼才能达到训练目的。有志于创业的服装专业毕业生需要经过第三种实训,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以此标准来衡量我们现有的实训环节,就可以看出我们欠缺在工厂环境下和市场环境下的实训。而缺少这两方面的实训,学生就很难完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更谈不上自主创业了。

二、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服装专业教学优化措施

在国家号召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今天,高校的服装专业教学也要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定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更多地考虑服装产业和服装市场对服装人才的要求,培养出满足服装行业需要的,能够根据市场要求完成服装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管理才能的复合型服装人才。新的目标强调两点:第一点是能力培养,考核一个学生是不是达到目标要求,不是单看他一门课程的成绩,而是要看他具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第二点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服装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能够设计、生产,还应该参与到企业运作中去,在具备服装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懂得相关的商科知识。

(二)丰富课程体系

1.通过多元化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服装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且涉及了管理学、信息学、材料科学、心理学、市场学、流行传播学等学科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群系。这一方面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机会,另一方面也对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在校生只有四年的学习时间,要想学习这么多的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采用多元化培养模式解决这一矛盾。也就是学校提供更丰富的专业方向,设立更丰富的课程库,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选几个方向进行学习。在进行一些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的综合实训时,可以让多个方向的学生共同参与,组成项目组,取长补短。这种多元化教学课程体系,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课机会的同时,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它要求学校打破各专业之间的选课限制,提供更宽泛的课程平台,同时建立更灵活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通过模块化教学进行课程重组,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块化教学是指根据能力要求,分析具备这种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环节,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课程群,着重培养学生一方面或几方面的能力。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业打下基础。

根据现代服装产业的需要,结合现有服装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把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分为基础模块、设计模块、生产模块、销售流通模块。基础模块包含服装专业学生必须了解的、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学完基础模块后,各不同方向的学生再选择性地学习设计模块、生产模块、销售流通模块。每个专业模块又包含理论知识子模块和专题实训子模块。理论知识子模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实训子模块的作用是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可以根据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序安排课程。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从业意向选择一个或多个模块。条件允许的话,学校可以把一些课程分为概论和精讲两种形式以适应学生多个层次的需要。学校还可以根据服装行业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模块的划分与各模块的结构。

(三)健全实训操作平台

真实市场环境下的实训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要想达到好的实训效果,为创业学生提供好的实训平台,就必须与企业联合,与社会接轨。

1.密切联系行业,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训内容。密切联系行业,才能使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现实载体,才能使实训项目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训的内容。可以通过 “三明治”模式增加实践环节。三明治教学的特点是把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和实践分阶段或分期交叉进行[3]。它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实践环节的增多,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行业建立密切联系后要做的另一项工作是丰富实训内容,根据学生创业要求增加实训项目。譬如说和服装工作室联手进行服装设计的实训,和商场联手进行服装销售的实训,和服装厂联手进行服装生产的实训。学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正常项目中,也可以由教师虚拟项目来进行练习。

2.密切联系社会,开展服务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基于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训也应密切联系社会,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服务性学习”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服务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自己所学满足社会服务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的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4]。在服务性学习中,在更真实的社会环境下,学生以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锻炼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也有机会锻炼了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往往能收到更好的锻炼效果。但作为一种外来的创业模式,服务性学习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熊瑛.河南省服装专业大学生创业调查分析[J].轻工科 技,2016,(1).

篇4

据麦肯锡报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与其实际表现不匹配。2013年,接受调查的企业反馈: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数据来自CFW中国服装人才网2013年7月5日)这种就业现状普遍存在与聋人大学生群体中,本课题从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入手分析聋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提高聋生职业素质,促进聋生就业,研究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特点

1.服装行业人才需求量大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纺织业劳动力人数为1200万左右,预计到2015年,纺织业劳动力需求将达到2300万左右,(数据来自数字英才网()2012年6月1日)劳动力资源问题直接成为影响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折射出纺织服装业人才需要的紧迫性。纺服企业人才需求缺口大,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一线机器操作工更是陷入招工难的局面。

2.服装行业用人标准不断提升

现代企业更青睐“创新型”、“经验型”、“专业型”甚至“市场型”等高附加值的设计人才需求。比如“量体师”一职,目前该职位薪资高达5-25万年薪,多数企业的岗位描述显示:具备三年以上专业量体经验;可以单独针对不同体型客户进行精准量体,并修改、调整量体数据符合版型工艺。

3.服装行业青睐综合素质全面的毕业生

从诸多企业招聘的信息分析得出,现在企业招聘,除了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经验,更看重毕业生的软实力,比如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学习能力等。很多的企业管理人员业表示,比较青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意识的毕业生。而目前聋生在学校除了学习基本的职业技能外,少有涉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学习和指导。

二、聋生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1.择业带有盲目性,就业心态有待调整

通过对我院聋人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聋生在就业前都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认为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相对于普通聋生有很强的优势,都希望留在省会城市,工作不能太苦太累、薪水不能低于3000、有各种福利等。这样理想化的就业心理恰恰显示了聋人对社会的认识不足,期望值太高,就业心态有待指导。

2.缺乏主动成才的内动力,依赖心理重

调查显示,多数聋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学习生涯没有规划,基本是在盲目和随波逐流的状态中结束了大学生活。即使很多聋生主动意识到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差距,清楚对就业的准备不足,但是缺乏主动成才的动力,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大部分聋生表示不清楚自己将来找什么工作,对待就业持观望态度,依赖家长和学校的心理比较严重。

3.职业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据用人单位和校外实训基地反馈的信息显示:大多数聋生进入企业后,适应期较长,岗位操作知识比较贫乏,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对服装企业中的生产流程不熟悉,样板制作能力较差等,机器操作不熟练,流水线作业速度跟不上,团队合作能力较弱等等,这一系列问题说明:聋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弱,职业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提高聋生职业素质,促进聋生就业

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技能

从近年来我院服装专业聋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多数聋生进入企业后不能满足企业上岗需求,这说明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需要,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市场需要。聋人服装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根据服装行业需求的变动,调节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开展就业指导,提升职业素养

如何指导聋生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个性以及专业特点进行自我塑造,帮助聋生树立职业意识,职业指导起了关键作用。学校应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开设职业指导课,对聋生进行择业观与职业观的系统教育,向聋生介绍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各种职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求职途径等,教会聋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培养聋生的职业决策能力等。

3.加强校企合作,探索顶岗实训的工学结合模式

将顶岗实训纳入课程体系,跟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生产订单,展开实训,聋生在第二学年开始,每个学期都有顶岗实训时间。实训期间,企业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将学生分到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并予以指导。实训完毕返回学校进行理论的深入学习,到下学期实训阶段再进入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聋生可以学习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模式,对企业的用人要求和管理有了直观认识,是进入社会前的一次预演和充电,为将来就业和应聘积累经验和资本,增加就业竞争力。

结语

本课题从服装行业用人特点入手进行分析,研究目前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调查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素质现状,提出培养聋人职业素质的可行性策略――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职业指导、探索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提高聋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聋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韩梅.聋人大学生就业力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1

[2]庆祖杰,周春梅.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6(7):19

篇5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国内五十多家纺织企业成功开展了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开展了校企精神、制度、物质、行为、课程、环境等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采用了渐进式渗透、立体化融合、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对接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校企文化成功对接,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校企文化建设。如下是校企文化对接的一些经验、方法和成果。

1开展精神文化对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精神文化为重点,开展德育工作对接,开展感恩、励志、创业、生存教育等主题活动,对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1.1工学交替下开展德育工作对接研究

1.1.1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德育教育的合作框架和体系

具体的做法是:加入学校德育领导机构,企业参与制订学校对于进企业学习的班级的德育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德育活动内容和德育评价体系,营造校企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氛围。另外还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先进员工、对口部门到校进这些冠名班级做报告,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言行。

1.1.2引入企业用人标准和培养人才的标准,丰富德育评价的内容和体系

1.1.3深化德育工作的教学、教材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大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编写德育校本教材、企业教材;多层面、多渠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拓宽德育教育思路,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我们在合作企业广西鹏达服装公司和广西立盛茧丝绸公司各挂有两块牌子“广西纺校实训基地”、“广西纺校德育教育基地”,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德育工作有事半功倍之妙。.

1.2开展励志、创业、感恩、生存教育等主题活动实践

1.2.1开展校企精神文化建设活动

我们以学校和企业为载体,以学生和企业员工为主体,在学生与合作企业的班组之间、员工之间开展多种文娱活动、思想交流座谈会,利用服装专业特长开展服装设计制作小型展示和表演,企业派人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庆祝活动和校企交流活动,到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等等。

1.2.2献爱心活动

通过本班级师生向患病同学捐款、向旱灾水灾和困难学生等爱心传递活动,激发学生相互帮助的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

1.2.3苦练岗位技能和爱岗敬业

举办“我为公司添砖瓦”等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创业和励志等主题班会与活动,提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纪律。

1.3开展冠名实习企业的双向选择活动对接实践

每年秋季新学年开学,学校就着手组建企业冠名班,开展入学新生或在校二年级学生与企业的双选活动:企业文化推介、学生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学生,成立如“广西鹏达服装班”等十多个冠名班开展工学交替办学。

2开展制度文化对接模式实践

2.1制度文化对接的内容

我们结合广西鹏达服装公司和广西立盛茧丝绸公司等合作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分别构建、创立和完善了“1+1”、“2+1”等工学交替冠名办学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重点放在教学管理、德育工作、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和创建上。如:工学交替实习学生德育工作管理和实施方案、冠名班主任考核评定办法、工学交替教学管理制度、文明班级综合考核、文明教室评比办法、冠名班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教学责任事故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准员工管理制度等。

2.2教学实训制度对接

冠名班的教学由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探讨、制订方案与实施并分析改进。第一学年在校学习期间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开展5S现场管理活动;模仿企业制订学校实训管理制度,如打卡上班、实行劳动值周制等。第二年起在企业学习实习期间完全按照企业准员工管理制度执行。

2.3日常行为规范及企业管理制度对接

推行严格规范管理模式,如采用刷卡上下班制度、生产车间管理包括安全操作、环境卫生、严禁烟火等规定。对教师考勤、上课纪律、课堂效果、学生评价等进行规范管理,对违反者实行较严格的处罚。对学生寝室、教室、实训实验场所、公共场所等,均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布置和管理。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企业的公共场所,统一按照纺织行业的安全生产要求,比如在师生当中开展禁烟运动,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

2.4学生考核、考证制度对接

学校制订并实施了校企双向管理的有关规定,包括学生接受学校制定的学习、生活及纪律管理,同时也接受企业考勤、考核、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的教育与约束。按高素质员工的要求来培养、考核、评定学生。

2.5签订相关合约协议的对接

协商并签订订单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合约:校企合作协议、订单式教学合作协议、定向生福利政策协议、实习生(干部)招聘协议、企业与定向生合约、竞业限制合同等。

3开展物质文化对接实践

3.1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企业投资实训设备和部分资金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深度参与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从方案的制订、安装调试、实训教材的编写到培训过程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跟踪。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用人标准要求通过自编教材、参与授课、教师座谈等方式体现进去。校企先后共同创建江苏景盟、上海伟航、深圳鄂尔多斯、宁波雅戈尔、浙江新阳、广东溢达、香港中大实业等实(培)训基地,企业捐赠设备价值约500万元人民币,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所需人才。

3.2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基地

建设具有多媒体教学、演练实训、实验、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的专业实训基地。教师边授课边示范,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如服装实训基地、针织CAD实训室、图印实训室等。

4开展行为文化对接模式研究

4.1举办校企文化交流会等大型活动

大型活动内容包括开展主题大会、校企座谈会、企业推介会、学术交流会、专题报告会、组建冠名班、文化交流会、工学交替洽谈会、项目签约、大型校庆等内容,促进有效对接。

4.2举办毕业生双向选择会

就业双选会的企业规模和人才需求量很大,吸引到自治区内外100多家的企业报名参加,招聘岗位覆盖了我校所有专业。既为企业提供了合适的技术人才,又满足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自主选择的要求,达到“共赢”效果。

4.3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

举办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专业技能竞赛。如广西“福汇杯服装技能比赛”、广西“富怡杯服装技能比赛”等,成为校企行为文化对接的成功模式。

4.4与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开办各类技能培训

每年都与国内知名缫丝企业、广西丝绸协会联合开办茧丝绸各种技能培训班,与合作企业开办针织横机工艺培训班、服装设计与制作培训班等。

4.5共建师资培养模式

从理论提高、技能培训、岗位研修三个模块进行培训,要求老师每年到企业实践2个月以上,深入对口企业顶岗实践操作。

5课程文化对接研究

以课程文化为亮点,依据“订单”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实施项目培训,强化实践教学;构建精品课程、改革核心课程、编写生产性实训教材和校本教材;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创新教学内容;以“应用性”为主旨,以职业岗位为参照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追加员工礼仪规范、职业道德基础、企业文化、工作技能、操作规程等岗位需求课程,补充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课程。

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构成教学板块、制订教学大纲;考核形式等。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

6开展环境文化对接模式研究

6.1营造特色实训场所

实训楼、实验室等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模式。按合作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张贴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融人企业文化氛围。并以冠名班形式命名和布置实训场所。

6.2突出职业特征

在整个校园环境中营造突出职业特征的校魂、校风、校训、名言牌、经典言论,营造出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6-3弘扬企业文化

在全校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营造校企文化的宣传图片、画册和相关内容。如“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企业文化。

7工学交替模式下文化对接对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

7.1对学校的积极作用

夯实了校企合作的基础,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凝聚力,解决中职学校实训基地、教育基地场所、办学硬件和软件不足等问题,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推向纵深开展,提高学生实习和就业稳定率,提高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

7.2对学生的帮助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上进心、吃苦耐劳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知识基础、协调的人际相处关系、团队合作精神等,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中职生迅速适应企业,实习、就业稳定,流失率低,促进学生更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真正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工学交替有益于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

7.3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使合作企业增加了高技能人才的来源渠道,有益于帮助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活动。

8校企文化对接中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篇6

近年来,服装系以“统筹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推进、重在实效”为理念,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着力建立与理论教学平等、独立且复合型、应用型的实践教学体系[1]。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服装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收到了较好的办学效果。在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实习+就业”、“产、学、研”一体化,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完整的实践体系,具体情况如下:

一、实践教学科学体系的构建

1.规划服装专业总体建设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完整的成衣设计和成熟的纸样设计能力,熟练掌握成衣的制作工艺,通晓各种服装面料性质,熟悉服装生产流程,并能解决生产工艺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服装设计能力及工艺制作技能。

2.实践教学领导责任负责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以专业培养方向、实践教学大纲为依据,建立以院系主任负责,各职能部门主任和教研室主任齐抓共管的机制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的特色,提供支撑和机制保证。

3.师资及实践教学指导力量。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服装系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在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致力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方向和培养方法的研究,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联系,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参与科研;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使教师把科研项目内容及时融入教学之中,教师科研学术水平和科研积极性逐步提高[2]。

4.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建立了丰富的校内、校外实践共享资源。专业现有服装教学实习车间360多平方米,建立了服装CAD室、服装材料实验室、服装工艺中心、立体裁剪室等多个专业实训中心,拥有各类先进实验仪器,如大型裁床、西服后整理系列设备。除此之外,还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与国人西服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兰雁服装有限公司建立了6大校外服装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大部分学生在这些校外企业和实习基地完成实习任务。

5.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逐步形成了“实习+就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紧密协作型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根据实际条件,个别实习项目由教师做示范或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演示。一般实习和实训均分成小组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教师对每次实训预做,以保证实训的顺利进行及结果的正确性。实训结束前,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操作及最后结果进行小结,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印象、加强理解。实习项目完成后批改实训报告,并评定成绩。针对一些特殊实践活动,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系指定教师实习带队巡回指导。

6.实践教学的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实习基地管理。为保证实习质量,使实习工作有章可循,首先制定了《服装系学生生产实习工作暂行规定》及《服装系毕业实习工作条例》。其次,明确规定实习时间、方式、程序、考核方法。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方面的时间分别30天。第三,系严抓实习环节,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随时跟踪指导。第四,抓检查督促。在学生实习期间,组成检查组,深入实习现场。第五,抓总结与考核。实习结束时,教师、学生都要写出详细的总结报告,上交教务处。同时严格按照标准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对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3]。

二、实践教学科学体系的价值

服装系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学生年就业率均达100%,例如:2006届、2007届等毕业生,已经成为服装企业的技术骨干,正在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1.实践教学体系中心地位的确立。在实践教学中着重研究与更新了实践内容、方法、实践手段,强调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重点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同时以职业与岗位分析为依据,在横向上拓宽了专业口径,纵向上延伸了专业内涵,围绕从事服装行业各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技术项目及能力标准,构建了以较广泛的基础培训为起点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课程内容与素质教育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课程内容优化、整合面广,专业方向选择灵活,能力结构宽泛的目标。

2.多种实践教学形式的开展。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毕业实习、艺术考察活动、市场调研、风景写生、生产实习。实践课有计划、有实践指导书、实习日志、实结,并评定实习成绩,而且在保证实践教学时数的同时,研究和安排实践教学的具体项目和内容,有层次,实践教学时数达到具体化。

3.校企联袂 创新共赢。实行开放式办学,与企业合作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先后建立了临沂国人西服、淄博兰雁集团、东连制衣有限公司等6大实训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满足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企业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把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完善了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机制与考核制度。企业指派优秀的服装技术人员担任服装系的校外指导教师,与学生实现双向选择,进行对口指导与培养。企业将学生纳入相关企业见习技术员,完成规定的学习与设计任务。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解决了企业许多迫切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关于企业发展的建设性的意见。实践表明,此举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发挥智力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立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主动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利用本土资源,进一步充实、创新了实践教学内容。如今,在共建的基础实验室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实验课程的比例得到了提升。在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服装结构、实验管理等领域,教师以实验室、实践基地为依托,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多项省级市级科研立项,百余篇。此外,利用科研优势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先后为东连制衣有限公司、德棉集团外贸公司提供纸样输入、修板、放码、排料、打板等技术支持;派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项目攻关,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等,打造校企合作模式。

三、结语

服装系以服务地方经济来赢得地方经济的支持,获得了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同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服装系在省内同类型、同层次专业领域争创一流夯实了基础,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未来的新形式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三个面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办学,突出“学术性、综合性”特色[4],在为振兴山东西部服装经济、服装文化的发展与腾飞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04-02

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是政府及各地职业教育办学的一个共识。随着广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各地区的各类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及产业一线工人。因此,广西的中职学校应加大力度培养中职人才,满足本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开发西部、发展西部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我国西部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资源,更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过去30多年,广西各地大量的人才流动到珠三角地区及其他省份,为珠三角等地区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前,随着广西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广西许多地区积极主动接收珠三角地区及其他先进地区的产业迁移,各类本地企业对一线生产员工、各类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作为与地方经济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中职教育,其必然要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为地方经济服务。

目前在人才市场上,高级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相对来说比较充足,但许多地方的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初、中级技术人才相当紧缺。例如,设在广西藤县的梧州市陶瓷产业园,近年来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中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达上万人。因此,中职学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注意根据本地企业发展的需要,定位专业发展方向。例如,近年来梧州市出现了不少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如宝石加工、茶叶加工、陶瓷生产、岑溪石材、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等。根据这些产业的需求,梧州市不少中职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相关的专业,满足了企业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要。但与产业的发展势头相比,人才培养的速度、质量等还远远不够。

总之,中职学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献策出力,应根据本地发展的需要,开设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适应本地发展的各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学生进入本地相关的企业工作,从而为本地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加强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做好“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宣传工作,加强中职生就业思想教育。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要使其全面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职学校应利用多种形式做好“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宣传工作。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开展“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主题宣传活动。“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是中职学校办学的一个宗旨。中职学校可以在每年的“三下乡”活动中积极展开“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宣传。特别是在每年招生开始的时候,进行大篷车职教进校宣传以及利用各乡镇圩日进行下乡职教宣传,一方面展示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宣传本地的重要企业和特色企业,使初中学校的师生及乡镇的人民群众了解和认识到读职校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是为了家乡的经济繁荣。

2.加强对中职生的就业思想教育,特别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就业指导教育分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技能的教育,二是就业思想教育。中职学校要在抓好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就业思想教育。可以围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主题,利用班会课、校园广播及黑板报宣传、就业指导课等对中职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也可以请在本地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作创业成就或服务地方经济的报告,或邀请为本地经济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劳模来校岗敬业的报告,使中职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教育,受到鼓舞,从而树立为本地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思想。

(二)全面开展校企合作,让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实现无缝对接。承担职业教育的中职学校可以说是企业的大后方。中职学校可与相关的企业全面开展校企合作,让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与各类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中职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应与本地的相关企业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建立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方面,更要与各类企业紧密合作。如服装专业,多设立一些服装工艺实训室、服装板样制作室、服装电脑设计室等实训实操场所,平时邀请服装企业的专家来校指导。企业生产任务紧时,校企双方协商,让中职生利用校内的实训场所为企业生产服务,学生既得到专业技能的实操练习,又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但仅仅有校内的实训基地是不够的,要与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就应在校外设立多个实训基地,真正与企业单位“联姻”。这不仅为中职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场所,而且也方便企业选拔技能型人才。

2.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企业文化,增强中职生到企业发展的信心。为了让中职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企业,毕业后更好地投身到企业的工作和建设中去,中职学校应积极地引进企业的文化。第一,经常组织师生到本地知名的企业或与各专业相关的企业去参观或见习,让中职生从企业的环境、文体活动、橱窗宣传乃至贴在墙壁的员工制度、各类标语口号等,实地感受企业的文化。第二,在校园文化中加强本地企业文化的宣传,可利用广播、黑板报等介绍本地的企业文化。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可以把一些企业的规章制度或企业员工手册作为课程开设,让中职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感受企业气氛。第三,在适当的时候举办讲座,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作报告。直接宣传企业的文化,使中职生直接从企业管理者身上以及他们的宣传中体会企业文化的内涵、感悟企业丰富的文化,从而热爱企业的文化。第四,多订阅一些与企业文化相关的书刊,指导中职生有目的地去阅读。

3.探索订单办学的新路子,为企业输送“适销对路”的毕业生。订单办学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职教为本地经济服务的一条直接途径。中职教育要为本地经济服务,就要积极探索订单办学的新路子。首先,在本地范围内寻找适合中职生专业发展方向的各类企业,共同探索订单办学的新路子。如酒店服务管理专业、烹饪专业等,可以与一些星级酒店合作,特别是为一些准备两年后开张的大酒店,与酒店商议“订单式”培养协议。其次,根据需要人员的多少,组织报名的中职生让企业的人事部门去进行面试,最终确定双方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最后,根据本地企业发展的状况,通过向有关部门申请,调整课程,增开一些与订单办学企业相关的实践课程。

4.加强校企互动交流,灵活开展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职的教学及实践活动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改革,使中职校与企业达成真正的合作。例如,可在企业繁忙和最需要人的时节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适时地调整实践教学计划。

5.举办毕业生技能展示会,向企业推荐各类技术人才。经过两年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中职生即将进入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阶段,这时,不少中职学校会将顶岗实习与学校的毕业推荐就业结合在一起。因此,为了让中职生更好地展示自己两年来所学到的技能,以及本地企业更好地选拔各类人才,学校应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举办各种毕业生技能展示会。例如,服装专业举办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展暨模特时装表演、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的五项技能(弹、唱、跳、讲、画)比赛、烹饪专业进行糕点制作和烹饪技术比赛、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进行广告设计毕业作品展等,举办这类活动可多邀请一些相关的专业人士、本地区用人单位的领导和招聘人员参加,以更有效地向本地相关的企业推荐各类技术人才。

(三)加强学校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实用的中职人才。为了打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中职学校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建设。第一,切实抓好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有较好的实训场所和优良的师资队伍,中职生才能真正学到职业技能,学校才能为地方企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很大的投入,中职学校应争取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争取地方企业的配合与援助。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注重引进企业文化。中职校园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在校园广播、墙报、海报、班级环境布置、各种文艺汇演及社团活动等方面凸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由于中职生毕业后绝大部分是要到企业工作,因此,在打造校园文化的同时,应注意引进企业文化,这样中职生毕业后可以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中。第三,教学科研侧重“职教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方面的研究。中职学校应加强科研力量,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职教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为探索中职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第四,专业设置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这个中心。只有把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例如,梧州各地近年来兴建了制药工业园区、宝石加工园区、电子加工园区、石材加工各大中小企业、陶瓷工业园区、林产林化园区等,梧州市的各职校应在市有关部门的协同下调整好各职校的专业设置,根据地方企业的实际,急地方企业之所急,切实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各类初中级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谢粹明.职业教育的市场发展趋势[C]//扬起风帆——梧州市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篇8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拥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和推广意识,经常开展信息化教学研讨和实践。专业教师每人建设了2门以上的空间课程,包括授课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总结、讲评提纲、互动答疑、教学课件、理论讲授视频等课程资源,并在“学生中心、工学结合、多方共建、动态更新”四个原则的指导下将各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链接形成了服装艺术设计系空间课程大观园。空间课程大观园教学实践应用反响很好。师生通过“世界大学城”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实现教学和学习资料共享,网络课程资源的开放、互动、透明性与及时性,满足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和在线交流的需要,使空间课程成为一个“永不下课的课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时代在发展,现代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新的时代对教育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信息化教学应用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引入,标志着学校将教育信息化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同时,学校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来保障空间课程、特色空间等项目顺利实施,以达到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有相应的管理与之相适应,这种管理必须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空间教学进行有效的督查、并能有效调动教师利用空间教学的积极性,使空间教学改革能形成共建共享、互通有无、良性发展、开放包容的的学术氛围。如何进一步提升空间教学管理建设和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一、空间教学依据云技术手段,教学管理也应该网络化、数字化,以形成节约型、现代型、开放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学校的教学管理已经迈出了空间管理的步伐。如十项检查中五项:“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成绩、讲评提纲”已经上挂空间。教务处督导、系部督导已经利用空间进行常规教学检查了。空间教学管理可更进一步在空间展开。例如优秀作品展,除了每课结束后,在实训室进行展出外,教师在自己的空间设立优秀作品展出区,各系部将网址发给学校教务处教学空间管理站,管理站将全校各系的优秀作品集中展出,可形成一个永不落幕的优秀作品展示区,供学院及校内同行交流学习,相互提高。如:实训报告单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以往的实训报告单,有些学生不认真对待,有相互抄的现象。课程结束,实训报告单上交后,老师很少能有机会再与学生就课程进行交流与互动。如果采用空间方式提交实训心得,由老师在个人空间发贴,学生跟贴。学生所有的实训报告单排列在一起,学生也能自律而真情实感表达对课程实训的体会。老师就学生的留言,可以进行互动交流。由传统方式转向依托空间进教学管理,一方面,可节约办公成本,另外,也可形成开放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增加管理透明度。教学的评价,除学生、督导、系部外,老师可通过空间了解其他教师的空间教学实施的优秀之处,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空间教学管理应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并制度化

精细化管理要求对于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精细化管理制度,需要我们研发一些管理表格,理清一些工作程序,使各系部在管理过程中,管得住关键点,管得住细节处、并提高管理实效。空间课程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之前没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几年的实践,涌现了很多在空间课程建设方面的优秀案例,如空间学情调研、表格化教学流程图,实训流程步骤详解图,学习小组,抢选任务、抢沙发等,这些行之有效的空间教学实践的成功范例,应该到了将其总结提升为管理制度的时候了。在空间课程评审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教学资源关闭不开放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空间课程资源应该是为学生而设,为交流互动而存在。教师如果不具备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个开放学习的心态,这终将影响教师自身成长,影响其教育教学水平。对于此现象应该有相关制度出台,进行规范化的要求。

篇9

《服装工艺》是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在服装裁剪、服装设计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的专业课,是集综合性、设计性、技术性于一身的特色课程。自1994年开设以来,通过十多年教学历程与教学积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为推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教与学方法的更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探索出了适应产业需求、与产业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调研。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追踪反馈信息及本专业对教学的要求,确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改革思想,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的原则,结合企业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大胆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设置建立在职业行为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课程模式

我们对诸多服装专业职业岗位进行了职业分析和界定,设计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课程。从该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出发,了解并分析服装企业对中初级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特别是制板、裁剪、工艺、质量检验等实际需求量较大的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我们确立具体岗位应具备的职业专项能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调节实际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帮助不同特长和就业方向的学生掌握不同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使专项能力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同时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强化学生服装设计能力和服装制作技能的基本训练,选择相应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教学内容整合为模块:通过女装、男装、职业装、童装、创艺装等教学项目,进一步拓展校外“产、学、研、训”基地,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校内实训逐渐过渡到校外实训,从单一的课程实训到综合性技能实训,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课程内容中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以实践操作为主

我们原有的教学内容陈旧。尤其表现在工艺教材上——由于受到时间性、灵活性、地区性的限制,目前中职服装专业工艺教材所采用的款式主要是考虑到它的代表性,对学生来说,只能起到入门作用,和实用性联系不紧。实际上,服装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永远走在时尚的前列,服装的款式千变万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服装专业教材的编写永远跟不上服装行业发展的步伐,但如果以此为借口,不去主动靠近、贴合服装行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学无所用”。

由此校本教材编定就成了重中之重了。就服装专业而言,因为其日新月异的进步,教材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教材应及时反映服装专业科学技术与行业的发展进步,在校本教材中应该及时体现出知识、技术与观念的更新;同时校本教材也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校本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完成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内容上应当包括具体项目的操作所要求的场地、设备、安全注意事项、操作规范和考核标准等。为了紧跟技术进步,吸收最新的动态,为适应先进实践教学手段的运用,服装专业的校本教材也必须做好多媒体配套工作。同时应根据企业所需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服装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达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课堂设在实训场地,教师边授课边示范,学生边学习边操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训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学生成长的舞台,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重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学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服装造型的过程与规律,体会人体与服装的相互关系,并从实践中得到理论的升华及动手能力的提高。较好的解决了服装组合、服装造型、服装设计与制作等重点与难点问题。职校生的能力差别很大,尤其是技能课的教学方法很忌讳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双师型”教师要求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利用先进的教法,根据每个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法,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和训练,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来感受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意识,让每个学生得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任务去练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共同练习、发展评价完成教学任务。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组建校内服装实训基地,教师学生双重身份的教学形式,创造模拟仿真教学环境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四、采用多媒体视听、计算机辅助等先进教学方式

利用现代化教具辅助教学,教学手段主要通过大量的图片、课件、案例,同步展示进行教学,直观性地传达知识内容的信息。在实际的操作训练过程中,教师采用案例分析和示范操作等手段进行教学,建了“部位操作——整体把握——艺术造型”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和示范动作、技巧,将课程知识内容直观性地传授给学生。即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进行服装的部件练习、组装整件服装的技能实训,直观再现了从服装部位小综合到服装整体综合到艺术造型大综合的渐进过程。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做到训练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强调立体造型思维,突出方法的应用,坚持“从实践中提出问题,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设计、打板、制作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空间。

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可以在网上寻找大量素材,了解流行时装会的信息、动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外它互动的教学形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和丰富学生形象思维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五、教学考核也是本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

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训练是以技能项目为单位进行的,是以掌握服装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也要围绕单个项目的考核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操作等综合考核方法,单纯笔试的形式应该减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应该与社会技能证书考核相结合,可以以职业技术中级工证书(具体服装专业中级工证书,如服装工艺中级工、服装表演中级工)作为主要考核项目来评价教学效果。

效果预期:80%学生初步具备了服装企业的职业素质特征;掌握成衣工艺设计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对应市场开发成衣产品的设计能力;70%左右的学生能对成衣品牌类型、品牌风格、品牌运营策略及流行信息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并形成报告;掌握工艺设计元素、风格在不同成衣类型的应用设计,了解和遵循企业的设计与生产规范,并独立完成单项和系列化的设计,包括策划、设计方案、生产设计规范图、工艺生产流程文件、成本预算等,达到了企业的标准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要科学而具体,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社会的需求来随时调整。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探索,勇于实践,让课改的步伐更好地合上时代的节拍。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与实践,一定会把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崭新的高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10

做好服装实习室、教室的卫生管理,上课教师切实负责,搞好所使用场地的卫生清理,保证上课有一个好的卫生环境,这也是每位上课教师所应负的责任,从而也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管理员要做到常转、常看,教学设施有损坏的及时上报维修不拖延,上课教师与管理员认真填写好实训场地报告单。

三.重点工作

1.积极充分地备战市技能大赛。

2.加强毕业班的教学过程管理,争取升学率不低于90%。

3.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中级工考试,强化过程,注重结果。

4.毕业设计展示。10级学生在5月下旬举行一次毕业作品汇报展。

5.扩大我校服装品牌效应,宣传服装专业近几年取得的成绩;通过服装工作室,及时了解服装流行趋势和市场行情,为服装教学提供参考。

6.招生工作,人人有任务,个个有目标,做到走进千家万户,道近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确保完成学校下达的招生任务。

7.努力开拓新的招生市场。认真思考宣传策略,制定本部门相关专业招生小册子,做到与学生及家长面对面,务求实效。

8.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要求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开设。

9.筹备“益达班”冠名和开班工作。

篇11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双向互动的路径——双元一体模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