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10 14:23: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

篇1

三、 调查来源

1、居民生活问卷

2、网上查阅

四、 调查目的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缓解生态恶化。

五、 调查内容

不少的人也有了低碳的意识,不少学校也都组织了宣传低碳的活动,通过在潍城区东方家园下小区的观察,近年来,人们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大人小孩见到垃圾会主动捡起。 6、建议及措施 ①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年度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②严格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生产主体工程与防治污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使用。现在,全国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在95%以上。

③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从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环境/低碳管理机构。

④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展。

六、 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低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碳排放量,通过我们自身对低碳的理解及查阅资料进行宣传,使更多人了解了低碳生活的意义所在,并且开始了低碳生活。从而与以前相比,减少了碳排量。

一、 调查课题: 创造低碳生活

二、 调查人: 张纪巍 李晨琪

三、 调查来源

1、居民生活问卷

2、网上查阅

四、 调查目的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缓解生态恶化。

五、 调查内容

不少的人也有了低碳的意识,不少学校也都组织了宣传低碳的活动,通过在潍城区东方家园下小区的观察,近年来,人们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大人小孩见到垃圾会主动捡起。 6、建议及措施 ①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年度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②严格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生产主体工程与防治污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使用。现在,全国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在95%以上。

篇2

马鞍山市是个工业城市,而金家庄区则又是老工业区,老年人口数量更大,所以为了了解金家庄区市民的生活,为了更好的了解金家庄区的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我们选择了调查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3.11 塘西街道南塘社区概况

南塘社区共有50~80周岁的老人500余人

1、南塘社区地处天门大道北段金家庄区检查院附近,周围商场、超市繁多,菜市场也不远,交通便利,为老年人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小区内高楼林立,环境优雅,道路宽阔,卫生良好,宜于老人晨跑;区内有小亭,可供老年人休憩;亭子附近有一些基本的健身设施,为老年人锻炼身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总之,南唐小区不失为老年人生活的好居处;

2、区内房屋等建筑很新,据调查了解,老人们均对自己的住房及周围环境表示感觉良好!家里做饭都用上了煤气,有的还用电,方便快捷;而且由于管理得当,家里极少出现停水停电情况;家里有什么东西损坏时,只需一个电话,就会有相关人员及时修理!

4、区内邻里相处融洽,平时小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甚是开心。

3.12南塘社区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尽管区内居住条件良好,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小区规模稍大,共有两个出口,一个大概位于小区中央,但来往车辆频繁。特别是高峰期时,上下班车辆、来往学生的自行车或电动车等川流不息,此时为老人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另一门较小,但因为在小区最北边,对大多老人来说多有不便。

2、小区内的健身设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而且至今无人修理!区内道路卫生虽然经常有人打理,但道路两旁却杂草丛生,而且还向居民收取卫生费,老人们提及,颇为不满!

3、紧靠小区南边,有一火车道通过,一昼夜来往车次可达十余次,深夜火车鸣笛,让老人们抱怨连天!

3.13南塘社区的思考及建议

该社区从总体上来考虑还是比较适合老人居住和生活的,老人们生活可以满足基本需求,但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来考虑的话,还有一定的距离。经过对区内老年人的问卷调查,结合大多数老人的意愿,我们现提供建议如下:

2、区内的草地尽量请人定期打理,健身设施,也要及时修理,以免发生意外;

3、银行、学校、医院离小区较远,希望政府能解老人之忧,合理布局,与人方便;

4、火车深夜鸣笛现象,确实为区内老人乃至所有居民带来困扰,希望政府能联系相关部门,让火车在深夜在经过居民区时不鸣笛或尽量少鸣笛。

篇3

首先,必须正确把握关注怎样的现实生活。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关注的生活,大致可以从由点到面、由个人生活到社会生活三个层面来考虑:

一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认知水平逐渐提高。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大众文化传媒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人生、社会的观察思考不断扩展和深入。因而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许多困惑、烦恼和见解。

二是要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

学生受自己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兴趣爱好、目标追求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着自己关注的热点、兴奋点,如招生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形势与政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治安形势等。同时,出于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也会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表现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不能对学生兴奋点视而不见,只是根据铜识学习的需要指令性地组织探究现实问题。对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引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尽的职责,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本人对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有:

1、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人们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总是源于和基于现实生活。学生也正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要来观察社会、认识世界,进而创造生活、发展自身的。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出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去学习和研究。由于带着问题去研究,学生学习主动,课堂效果很好。

2、让学生在生活中分析问题。

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分析和研究,将会使教育和教学更有针对性。如在学习艰苦奋斗精神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中学生消费面面观”的小论文。同学们对目前中学生在消费中普遍存在的“攀比”、“求异”等现象进行了分析。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已,此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会做人。让学生在生活中去领悟和感受,这要比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去讲要好得多。劳动就业是当前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我让学生开展“寻找当地创业者的轨迹”的社会调查。学生调查的对象十分广泛,有当地著名的企业家,也有自己的爸爸、妈妈等亲友。孩子们在调查中深受教育,有同学在调查报告中写道:“从企业家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企业家应具备的品质那就是肯干、勤奋、自信、诚信以及善良。通过这次调查,我深刻地体会到企业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的重要性,更让我领会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产品的质量才是发展的保证。”

篇4

(一)部分教师思想陈旧,教学脱离实际生活。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自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说明了本课程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更不是为了使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住课本中某些文字片断,而是在教材相关内容的引领下,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去感知,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因此,广大《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认清本课程的本质,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从单纯的“政治理论性教学观念”转变到“实践性教学观念”中去,使孩子们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从单纯的“记住课本中某些文字片断”转变到“知行统一的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去。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严重滞后。

在我们落后的西部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教学设备落后,教室里面只有黑板和粉笔,教师手里面只有教科书,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造成教学过程与方法滞后。

(三)教学评价不科学,传统教育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

作为一名“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者,我对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评价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发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致使很多地区教学评价方式很不符合当前教学的要求。教学中,很少重视课堂因素,很少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察,轻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也很少去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如何而给予肯定,没有做到以上“三个统一”。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评价往往大而空,有的评价还脱离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的评价非常单一,缺乏激励性。

二、应对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每个人的内在需求。本课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互学习、生生交互学习的过程,要在相互学习中随机解决问题。提倡教师要以学者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流,共同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本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具有开放性的课程。教学中切忌死盯教室里面的课堂教学,更加重要的要充分挖掘当地资源,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我非常重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学习写简单的调查报告。要求他们经常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尽量自己做。

(二)课堂教学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1.为学生拓展学习阵地。

本课程教学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拓展教学阵地,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广泛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师在教学中从“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大板块进行归类,并结合当地实际,有计划地指导实践方向,让孩子们有效完成实践任务,从而,使课堂全方位、多角度的展开。

2.培养合作学习和创造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者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有明确分工的互学习方式。对于教学而言,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他更多地是以小组的形式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一是有明确的目的和分工的互学习形式;二是,学习者经过独立思考后完成任务有困难,利用在小组内相互质疑、探讨,从而得出较为合理的一致意见。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形式。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很多孩子他们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只是对玩感兴趣,像电脑、游戏等,孩子总是玩不够。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会想同样一个问题:怎样让孩子对待学习就像看电、玩游戏那样投入呢?

(1)为孩子创设愉悦的《品德与社会》学习情境。

首先是创设故事情境。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不管是老师或父母讲故事,还是广播电台或电视台播放故事,孩子们总是专心致志地听,特别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最能吸引他们。因此,老师引导学生一道搜集身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事例或片断,或者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故事,或者在图书室搜集事故,或者记录别人的讲解,最后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一起分享。这样,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受到启迪,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与习惯。

其次是创设游戏情境。《品德与社会》课程,很多内容都可以编排成“游戏课”,通过各种模拟活动、角色扮演,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良好的体验。例如,“各式各样的接力游戏”让学生体验团队的力量、合作的力量;游戏“别问我是谁”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怎样充分相信他人等等。

再其次是放下老师的威严,与孩子们成为真心实意的朋友。学生的拘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老师的威严。放下老师的架子,放松学生的心情。老师要经常性的与学生一起运动、一起游戏、一起就餐、一起研讨问题,成为孩子们诉说的对象,成为他们解除烦恼的依靠。

(2)带孩子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老师要坚持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老师还要指导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启发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写(画)出来,书写《调查报告》。并鼓励他们阅读有关图书,查阅网络,把提出的问题,从书(网络)中找答案。这样,孩子的兴趣广泛,知识面就扩大了,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品德情操得以陶冶。

参考文献

篇5

人们领悟祖国山水之美的时候,会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对自己祖国的神圣情感。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漓江水美,美在“净”“清”“绿”;桂林的山美,美在“奇”“秀”“险”。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仔细揣摩作者描绘如此精彩画面的文字功力,最后,让学生闭目凝神听教师配乐朗读,遐想自己在一叶小舟上荡游桂林山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的山水之中。

(2)领略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的美。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文中反映社会美的内容,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都激扬着一种昂扬向上的浩然之气。如《七根火柴》中,战士为正义献身,品质高尚,心灵美好,令人敬佩。

(3)洞察科学美

科普文章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美,评价科学美。《眼睛与仿生学》《活板》《会说话的灯》《极光》《人工智能》等都蕴藏着美的因素。

(4)品味艺术美

语文教材中充满着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的丰富内容,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教学途径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得到等等,只要披文入情,披文入理,披文入美,就能使学生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由情入理,由文悟道,由文悟美,激起热烈、积极的审美愿望。

二、构筑审美活动平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美、尝试美

l、在生活中体验美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社会、人,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社会调查,并让学生记观察日记,练习写调查报告,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在社会生活中的审美发现能力。我们身边有很多见义勇为、任劳任怨、与人为善、敬老爱幼的典型,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善于捕捉自己身边的美。

2、活动中尝试美

可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审美认识活动,让学生直觉感受、体验美。如成语接龙、文学欣赏、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编演语文课本剧。近年来蓬勃开展的编演语文课本剧的活动,既活跃了语文教学的过程,又强化了语文美育的效果。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

三、拓宽审美创新途径,让学生在练习、写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1、作业、练习――美的探究和发现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46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课堂教学开展的角度谈谈培养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概述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提高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关于政治学科素养的内涵,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明确的界定,广大政治教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但不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总和。

二、通过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养成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习惯

思想品德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良好习惯。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关于学科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表述为:“(初中阶段)能够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提取相关信息,并运用所学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知识,全面解释、说明相关社会生活现象。”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社会,收集信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

(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榜样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一生影响巨大,教师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若要学生具有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这种素养表现出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性。

(三)注重引领课堂,在对话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师生的思想互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以他特有的“精神助产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弄清问题、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引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实用性。

(四)设置有效作业,回归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在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哲学相关知识的价值,以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意义,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的学习体验”。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并又回到生活指导人们的实践,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探究,更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设置有效的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7

在课程改革不断的今天,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打破了以往思想品德课的概念,学生接受德育的场所从小课堂走进了大社会,它应该包括课前、课中及课外活动这一完整过程。一节课短短几十分钟,除去认知教学过程,余下的时间还有多少能让学生真正去实现自己的行为呢?因此,我们应该更重视学生课前的观察体验和课后的自主实践。只有这样,学生在更广阔更开放的生活实践后,他们的行为才有可能是认知、情感冷凝过后的理性表达。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课前做好活动准备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前准备活动,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为上课学习打下基础。我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新课的准备,这种预习通常有:

(一)查阅、收集资料

课前让学生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既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探究学习等能力。如,在《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一单元施教前,让孩子们收集我们家乡的风景名胜、现代化建筑的图片、照片及文字资料。孩子们在收集的过程中,欣赏了家乡的美景,自我感悟到家乡的变化,同时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可见,课前查阅搜集资料是新德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调查、参观访问

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参观、访问等亲身体验,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帮助他们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知。如开展节约用水、保护环境这一主题活动。我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的水资源,调查河流受污染的情况,并写好简单的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水资源的珍贵,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再如开展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这一活动,我带领孩子们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原料及生产过程,并让孩子们调查全班同学一天的用纸量,每个同学家里每天的用纸量,围绕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组织活动。在参观、调查活动中,节约用纸,保护森林的观念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渗入学生的心里。

课前的活动准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做了必要的铺垫,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三、创设生活情景

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

四、课后开展自主实践

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停止,更应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应该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如:《我是家里小主人》这一活动,主要是教育学生孝敬父母长辈,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来减轻家长的负担,孩子们在课堂中都抢着说自己会做这会做那,可是在家里是否有坚持做呢?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作一些打扫房间、倒垃圾、洗碗、浇花等具体事务,让学生自己制定家务劳动计划,并让他们转给每位家长一封信,请家长指导学生学做家务,并督促孩子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每天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刚开始同学们兴致较高,后来慢慢有所松懈。我又用每周的最后一节品生课,让同学和老师一起当评委,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每周评出爱劳动之星,这样大大激励了孩子们,就这样坚持一周一次的反馈、交流、评比,这样坚持做,使学生良好的行为在激励中实践着。

也就是说,我们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不同的收获和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8

一、注重实践与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学习途径。它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从而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我校地处山区,是一所山区乡镇学校,大部分学生在校住宿,甚至还有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寄宿生。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在家是娇娇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一下子在校住宿,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自理能力就可想而知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会生活自理,是生活指导老师及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同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社会实践的一项活动,学生生活实际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课程资源。通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指导后,这些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还真是提高很快,脸盆放得整整齐齐,手巾晾得井井有条,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也体验到了生活自理成功的喜悦和丰富的经验。又如:我校四至六年级一月一次的黑板报,从板面设计到内容选择都是学生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完成的。这既培养了学生努力探究的学习态度,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注重开放与整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的,课程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并能按照一定的结构将已有的知识系统化和整合化,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我校要求各班教师每月为学生布置一些小小的调查题目,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走入社会进行调查。如:当前国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家长和社会有什么反映?你所在的村森林资源做到了有效保护吗?香菇市场的茹商在交易中有什么秘密?以及学生个人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调查。有些调查内容虽然带有一些学科的色彩,但帮助学生亲近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学生写出的调查报告虽然篇幅不长,但个个能写出自己的观点,从他们稚嫩的手笔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社会得整体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

三、注重观察与发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单一的学科知识系统的局限,发展了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情景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住宿生。农村近年来由于党的惠民政策,经济发展较快,部分家庭由温饱逐渐达到了小康水平,家长每星期给孩子不少的零花钱,孩子们挑食、偏食、浪费粮食现象比较严重,饭菜稍有不合自己口味的就直接倒进垃圾桶。有一次上《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祖国资源的博与薄》中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内容时,我就问学生:“你们在今天早晨就餐时有什么发现?”学生开始茫然不知所措,后来,终于有学生同学们说,有的同学把馒头直接扔进垃圾桶里了,然后去买零食吃。学生发现了问题,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分析浪费粮食的原因和不良后果,制定出了就餐纪律。现在,浪费粮食的现象比以前好多了。虽然问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的,但毕竟是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所处的乡镇一个香菇生产大镇,每年春、秋两季的香菇交易十分火爆,车辆多,人流密集,一派繁荣景象。因香菇市场离学校不远,路途平坦,也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我校曾多次组织学生前去调查,有时是去统计数据,让学生学做数据分析;有时是去调查香菇交易的方式,让学生懂得香菇交易有学问;有时是去考察香菇市场环境,让学生在菇商的文明经商、公平交易的氛围中增强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注重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篇9

目前的政治课教学,教师仍在唱主角,即使让学生讲,也很少包容与教师意见相左的思想。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将活动引入课堂,这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平台,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例如:在初三年级的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重要内容,笔者在课堂上采用辩论的方式,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为辩题。学生分成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为了辩论比赛,班里的每个同学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还真正体味到主人翁的乐趣。

二、在小组协作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讲授《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湘江河水质状况”调查,并邀请县水文观察站的工作人员作现场说明与指导。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每个小组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

三、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10

多年来,主导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是一种被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学生接受式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对教学的严格管理,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但是也有其弊端,主要在于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极大地束缚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今在新课程背景下,知识传播方式发生变化,知识训练价值凸现,且终生学习体系呼唤学生兴趣和学习能力,超越“双基”应成为教学的追求。但现实中每个班级中学生人数往往较多,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位同学的需求,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当缺乏。时至今日,传统教学中的“三中心”模式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那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必须大胆尝试,在教学中做有心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著名的教育问题报告《学会生存》中,把“培养创造性”作为当代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当代中国正在全力构建创新型、学习型社会。创新教学观念在现代社会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强烈的关注和认可。那么,新课改中作为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又该怎样实施创新教学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1.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形成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权威。政治教师尤其要克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单一教学模式和将理论观点强加给学生的硬性灌输的做法,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就学习中的有关问题与老师争论、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2.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及时开展创新教学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否自觉地开展创新教学,在充分认识到创新教学的紧迫性、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转变教学观念。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人才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主要表现为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独特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等特点。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发展时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受旧框框的影响比较少,应该是培养创造精神的最佳时期。但由于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守旧,教学活动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呆板僵化,练习考试追求惟一的正确答案,这些做法严重影响和束缚了学生的活力,很多创造性精神和思维的火化在课堂上被教师消灭在萌芽状态。

3.以学生为主体,热爱每位同学,尊重每位同学的人格

新时期的中学生们爱好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运用合理的,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同学,尊重每一个同学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架起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桥梁。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励进取。

二、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1.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树立社会生活处处皆教材的大教材观念,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新鲜感、时代感。这样既吸引了学生,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能增强教学效果。

2.通过一个小调查充分了解传统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

有位老师曾就政治课的教法实效在全班48个学生中搞了一个小调查。部分调查题目和结果如下:

(1)你喜欢政治课吗?(22人明确表态:不喜欢。)

(2)政治课对你有无帮助?(48人中有20人认为政治课理论性太强,远离实际,不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

(3)你心目中的政治老师应该是怎样的?(希望政治老师幽默,有时代感,能联系实际。)

(4)你希望通过政治课学到什么知识?(希望学到与社会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内容。)

(5)请你为政治课进一言。(希望政治课要联系实际,课堂气氛应更活跃。)

这个调查结果应该引起每一位政治教师深刻反思;政治课传统教学模式与观念不转变,我们能改变多数学生不喜欢政治课,认为政治课理论性太强,远离实际的现状吗?我们更何以能满足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政治课知识的强烈渴望呢?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的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2.实践性学习

通过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动手动脑,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直接经验,培养锻炼行为品质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通过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的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开发性、实践性、探究性等多种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诸种能力。

3.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指政治课教学应结合所学知识和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篇11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贴近生活的课堂导入,更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教学工作的展开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我在进行九年级《感受科技之光》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用多媒体播放了万众瞩目的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来,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了新课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课程资源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师生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参与者、操作者和开发者。因此,我们要顺应新课程的理念,以教材为框架、以课标为指导,适时地把生活中蕴含的社会信息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对教材中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来改造教学内容,把学生关心的事和身边的事引入课堂,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教学的内容。如我在进行九年级《改革开放的年代》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家中以前用过,现在已经消失的物品;现在仍在使用,但正在改变用途的物品;以前没有,现在却习以为常的物品,并让同学们思考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积极地搜集有关资料,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每个人的真实而深刻的变化,进而很好地理解了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我们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开展生活化教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素,所以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理念上多一些生活意识,采取辩论、角色扮演、游戏、知识竞赛多种活动形式,实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创设特定的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我在进行七年级下册《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以“我的一天”为题,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自己生活中(在学校、家庭、社会等)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并分析其制定的原因或根据。在这一活动中,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树立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增强了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活跃了课堂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