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22:44: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后现代主义建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
在光怪陆离的当代社会中,不乏一些奇奇怪怪建筑的出现,而对这些建筑设计风格产生深远影响的正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探寻的代表人物是建筑领域的罗伯特・文杜里、查尔斯・詹克斯和罗伯特・斯特恩。他们在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与衍变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与意义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由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1966出版,是后现代主义最早宣言,是建筑领域最重要的理论。罗伯特・文丘里在书中承认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建筑的发展是唯一来开发与此相符合的适应建筑体系和建筑美学的方法。他的理论与米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他提倡多样性取代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并在书中提出要实现建筑中复杂和矛盾的追求必须通过保持传统和流行的方式有两种艺术风格来实现,罗伯特・文杜里随后与妻子合著的《“坎屁达格里奥”观点》成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著作。书中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模糊性和象征性。他的建筑理论在后现代主义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
对后现代主义概念的界定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定义,这取决于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具有多重意义。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人的精神影响是一个全面的,可以肯定的是,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样在思想伦层面上里是可以肯定,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只有在这个“异”中,才会探寻找到自身的规律。
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的一种设计思想和理念。后现代主义的室内设计思想完全抛弃了现代主义的严肃性和简单,往往带有一个历史『生的隐喻,充满了大量的装饰细节,刻意营造了一种感觉模糊、混乱、强调和空间的关系,运用非传统的色彩,它的矛盾往往会使人厌倦,而厌倦了是后现代主义在过去50年的典型心态。
建筑学的现代主义体现在所谓国际主义的设计风格上,美国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建筑为代表,其特点是以功能性和扩大建筑现有可用空间为主要理想,对环境、人文环境、审美的考虑只是次要的。在六十年代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年轻建筑师共同出现,开始了一些人文思考,对强烈的装饰性(即使在巴洛克风格)的探寻,并有一些深层次的建筑景观空间思考。建筑师极其希望通过建筑景观表达古老的文明、自然和梦想的追求。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和现在主义建筑设计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他放弃了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和排他性,强调人的不同需求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在建筑行业,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引起的振动和响应。二十年代70年代,在建筑行业中反对现代主义的呼声日渐强大。对于这种呼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称谓,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在未来的应用比较广泛。到上世纪80年代后,当西方建筑界开始关注后现代主义作品时,它更多地描述了其愿意吸收各种历史建筑元素,并运用折中风格和讽刺手法。因此,他后来也被称为“后现代古典主义”,或者叫“后现代形式主义”的文丘里批评热衷于现代主义创新的建筑师,声称他们忘记了他们应该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提倡借鉴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是美国商业街的自发形成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于艺术家来说,创新就意味着从旧事物中东挑西拣”事实上,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方法。
在上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被西方建筑杂志大肆宣传,但实际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无论在欧洲或美国仍然寥寥无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奥伯林学院艾伦博物馆扩建,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3.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建筑设计中的衍变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历史风格上的传承与融合。其对所有传统都是同样重视的,因此将它们自由地结合起来的过程是有目标、有意愿的模仿。虽然材料来源是非常有选择性的,但主要局限于古典学派(主要是帕拉第奥建筑风格)和一些异国情调的装饰艺术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历史主义和新折衷主义倾向设计过程,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几个大型公共建筑建成后的迅速繁荣。说到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和历史渊源,我们可以说它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对立形式,但它又吸收借鉴了除现代主义以外所有风格的特征。文丘里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推广过程中,主张历史主义倾向和学习当时十分流行的波普艺术,具有强烈的怀旧复古情怀,但复古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对未来的前瞻使历史要素产生形变,从而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建筑符号。
随着多元化思想的发展,基于将“建筑环境,建筑的功能性,使用者的特殊需求”作为混合设计的目标,查尔斯.詹克斯概括后现代主义为:历史主义、直接复古主义、新民间风格、特定性+城市规划专家=有文理的、隐喻和玄学、后现代空间的“激进的折衷主义”,主要是对后现代主义混合现象的概述。另一位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提出的“文脉”、“隐喻”、“装饰”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三种特征。
同时也有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如诺曼.福斯特、弗兰克.格里像等喜欢利用科学技术建设的技术,突出建筑对城市空间隐喻的构建。诺曼.福斯特的融入高新技术的摩天大楼,香港汇丰银行的隐喻,以及瑞士再保险公司伦敦总部,都对城市景观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而弗兰克.格里应用非线性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手法,对当下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很多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应运而生,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正是其中最为有名的建筑之一。悉尼歌剧院的外观由三组巨大的“贝”形外壳组成,矗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宽97米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基础的底座上。较大的两组外壳在西侧的区域,由两组四对外壳布置一列构成,三组朝北,一组朝南,其内部是一个大型音乐厅和歌剧院。第三组在他们的西南部,是其中最小的一组,由两块外壳组成,而这正是贝尼郎餐厅。在基座内部,其他的空间巧妙地散落其中。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位于大台阶之下。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港的便利朗角,三面环水,环境开放,建筑设计特点举世皆知。它犹如面向大海张开的巨型贝壳,又如三只从海中鱼跃而起的海豚,与蔚蓝的海景融为一体美轮美奂。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00-01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原始的审美风格不断向前发展着,当一种风格适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它必然照就人们形成新的审美情趣,于是这个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概念
真正的建筑美学新风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酝酿并于六、七十年代开始劲吹的、经过“二战”结束后的头几年的探索,到现代主义后期,无论是建筑实践还是建筑理论,都在酝酿着对原有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超越“这种超越最典划的实例便是”1955年落成的由勒・柯布西耶设计创作的朗香教堂门这与他的二十年代《走向新建筑》的理论主张迥异其趣,甚至背道而驰正如吴焕加教授所指出的,“勒・柯布西耶二战之后建筑风格上的变化正是表现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新的艺术价值观。概括地说,可以认为勒氏从当年的崇尚机器美学转而赞赏手工劳作之美;从显示现代化派头转而追求古风和原始情调;从主张清晰表达转而爱好浑沌模糊,从理性主导转向非理性主导这些显然是十分重大的风格变化、美学观念的变化和艺术价值观的变化”。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征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受到信息社会极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在商业高度发达、竞争极为激烈的商品化社会,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同时还要挖空心思使产品造型独特,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这不仅导致了审美观念的嬗变,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建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论是建筑本身仰或建筑设计,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商品。因此,在这种价值规律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观点,吴焕加先生曾概括出五个主要方面:
(1)强调建筑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现代建筑要同社会的条件与需要相适应
(2)号召建筑师要重视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关心有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3)主张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中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质
(4)主张坚决抛开历史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的束缚,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
(5)主张建筑师借鉴现代造型艺术和技术美学的成就,创造工业时代的建筑新风格,结合现代主义时期建筑创作实例,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许多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的分析,我们可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主义建筑所刻留的工业化社会的时代烙印、工业化发展时期,人们追求的是技术革新和提高生产效益。
四、后现代主义中的美学研究
后现代建筑的美感,首先是在色彩。色彩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的,它是建筑最直接、明了的表现手段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冲击。产品的包装、工业产品、广告宣传、电视节目都带有非常强烈的欲望色彩,为了迎合消费者,建筑也带着丰富多样的色彩,色彩大胆、夸张,五颜六色的建筑到处可见了,而且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用色。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在市场上的建筑大约有三类:现代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俗称欧式或欧陆风格)和申式风格。从专业角度讲,建筑师应该多做些现代风格的建筑,或是高申国精神的现代建筑,而后现代主义风格不同的理论家有不同分类方式。以罗伯特.斯坦恩的理论演变出以下这几类建筑风格,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这个风格也有人称为“符号性古典主义”。 潜伏的古典主义:它采用传统质 风格为动机,实际多半处于一半现代主义、一半传统风格之间,并且完全不准备拿传统和古典开玩笑,没有任何冷嘲热讽的动机。原教旨古典主义:它主要强调建筑设计必须从研究古典风格的、工业化以前的城市规划入手,现代建筑家的首要任务是把建筑设计与传统的城市规划重新结合为一体。规范的古典主义:顾名思义这是主张建筑设计应在各个方面吸收传统精华的复古派。现代传统主义:这种风格其实与冷嘲热讽的古典主义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是更加讲究细节的装饰效果,因而更加丰富、奢华、艳俗。当然还有好多其它建筑风格及流派包括: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哥特式建筑、功能主义建筑、古典复兴建筑、古罗马建筑、浪漫主义建筑、罗曼建筑、洛可可风格、文艺复兴建筑、有机建筑、折衷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指一种简约、没有装饰的建筑风格。虽然这种风格的构想形成于20世纪初期,并有很多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及其作品有大量的推广,但是很少有现代建筑是建于20世纪上半叶。直到二战后,最终是透过成为各种机构和公司的建筑,才成了居主导地位的建筑风格。在西方强势文化影响的大背景下,符号性明显的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似乎更受广大购房者青睐。但在整个建筑领域,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多元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却是绝对的主流。因此在居佳建筑领域,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变成主流,应该是一个毫无疑问的趋势。就是在当下,现代主义风格的居任建筑也占了一半以上的量。理论上讲, 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更能与当代的居住功能、建筑材料、主流的社会审美相匹配。但在浮躁的行业风气的影响下,大多数设计师更愿意选择成熟、安全的古典样式去模仿,而不太情愿潜心设计原创性更强的一些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由于缺乏创新, 这就造成目前市面上优秀的现代风格住宅匮乏, 客观上助长了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中国近十几年的卷土重来,但历史的趋势是不可阻档的,相信这阵风很快会弱下去的。
新古典主义建筑: 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吸取了类似“欧陆风格”的一些元素处理手法,但加简化或局部使用,配以大面积墙及玻璃或简单线脚构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积浅色为,装饰味比较简化,追求一种轻松、清新、典雅的气氛,可算是“后欧陆式”较之前者则又进一步理性。目前国内这种建筑风格较多,属于主导型的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的灯具则将古典的繁杂雕饰经过简化,并与现代的材质相结合,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风貌,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品位。几十年来,新古典主义建筑传承了很多经典的比例和构图关系。但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基于功能第一的原由,建筑的体型和虚实关系, 与正统的古典主义有较大的差别,尤真是多高层住宅。面对新的功能、形体、材料,当代设计师除了在大量研习经典古典主义作目的构图和审美标准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在构图和审美上应与经典古典主义沿袭一套标准相同脉络,应是在满足当代生活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态。基于中国当代社会如此巨量的建筑实践,在若干年的沉淀后,中国建筑在新古典主义这一风格的建筑发展上应该会有所贡献。新古典主义派的设计特征:讲究风格,在造型设计时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用现代材料和加工技术追求传统样式的大的轮廓特点。对历史样式用简化的手法。注重装饰效果,用室内陈设艺术品。来增强历史文脉特色,往往会去照搬古代设施、家具及陈设艺术品来烘托室内环境气氛。白色、金色、黄色、暗红色是欧式风格中常见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颜色看起来明亮。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在当代居住建筑的体现也是多少年来几代建筑师挥之不去的情结。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和共识,属于文化范畴。传统系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每年都有一些中国传统风格的居住建筑出现,期间也不乏一些优秀的作晶。但由于中国传统的居住建筑层数都较低,因此在多低层住宅产品中产生了一些优秀的案例,但在高层住宅上却鲜有成功案例。同时,随着土地的集约化使用,高层住宅将是今后建筑量最大的产晶。所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当代住宅建筑中路:慢慢其修远兮。即使在多低层建筑中,因为时代背景导致当今的生活方式、建筑材料、技术与传统的完全不同,完全地复制古建筑也已行不通。基于以上种种,在中式建筑中,成功的案例往往是各种冠以新中式建筑风格之名的产昂,不管这些作品是否成功,它们所代表的方向是正确的,是广大设计师不懈努力方向。
建筑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该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讲究人情味并使用非传统的色彩,以期创造一种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元素兼容并蓄,既对立又统一。设计手法因此也可以达到多元化,灵活多变,利用多种不同的材质组合空间,光亮的,暗淡的,华丽的,古朴的,平滑的,粗糙的相互穿插对比,形成有力量但不用生硬,有活力但不太稚嫩的风格。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历史的装饰主义。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运用了众多隐喻性的视觉符号在作品中,强调了历史性和文化性,肯定了装饰对于视觉的象征作用,装饰意识和手法有了新的拓展,光、影和建筑构件构成的通透空间,成了大装饰的重要手段。后现代设计运动的装饰性为多种风格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使不同的风貌并存,以这种共享关系贴近居住者的意义和习惯。主张新旧融合、兼容并蓄的折衷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历史风格,而是把眼光投向被现代主义运动摒弃的广阔的历史建筑中,承认历史的延续性,有目的、有意识地挑选古典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东西,对历史风格采取混合、拼接、分离、简化、变形、解构,综合等方法,运用新材料、新的施工方式和结构构造方法来创造,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形式语言与设计理念。强化设计手段的含糊性和戏谑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师运用分裂与解析的手法,打破和分解了既存的形式、意向格局和模式,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将现代主义设计的冷漠、理性的特征反叛为一种在设计细节中采用的调侃手段,以强调非理性因素来达到一种设计中的轻松和宽容。
结语: 建筑体现了一种文化,它的根立足于其生长的沃土。建筑现代化要突出时代特征建筑要突出时代特征,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和学习优秀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Based on the postmodernism thoughts of architecture form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forms and the East Garden Construction influence,The post modern architecture in focus on the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historical, architectural form and the psychological feelings at the same time, also appeared in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shallow understanding, causing some blindly follow,Reflection of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to modern architecture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will help us to build a real people-oriented social environment.
Key word: Post- Modernism East Lu Park Architectural Design
1.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1.1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重视文脉,重视历史等。在建筑方面,人们对现代主义所奉行的重视技术,重视功能,忽视人的感情需要,忽视新建筑与原有环境文脉的配合,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等的原则开始怀疑。又随着现代主义逐渐向“国际式”发展,一些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后现代建筑思想是在对现代建筑出现问题进行批判性纠正中出现了。[1]
1.2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
后现代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里感受等关系,倡导建筑艺术的多元化,通俗性、装饰性;反对简洁、毫无装饰、功能决定形式的现代主义。它遵循以人为本,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主张新旧揉和、兼容并蓄,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后现代建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文丘里,查尔斯・詹克斯,R・斯特恩等[1]。
1.3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1.3.1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
文丘里在《建筑的矛盾与复杂性》强调后现代主义建筑要即统一又凌乱,即含混又明确,既纯粹又折衷等[2]。他的母亲住宅就是一个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体。
1.3.2装饰主义手法
后现代建筑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反对建筑的单一性,基本上所有的建筑都采用装饰的手法,很有代表性的是佛罗里达迪士尼乐园中的天鹅饭店,他各部分体型大小不一,装饰夸张,色彩丰富,在顶部以贝壳、天鹅来装饰,以增强其视觉效果,主题建筑墙面以波浪纹饰图案相衬托,塑造出新的典型样貌。
1.3.3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文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东西,后现代建筑强调文脉的延续性。如伦敦国家美术馆扩建。新馆的设计在建筑艺术方面采取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手法。新馆与旧馆在尺度上保持一致,壁柱的间距,檐部的处理和门窗的大小形状虽有变化,但总体尺度风格还是一致的[2]。
1.3.4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常采用形象的造型来突出他要表达的东西,如迪拜的帆船酒店,在设计中采用象征的手法,提取了帆船的元素,显示了其造型的变幻性和寓意性。
1.3.5地域主义倾向
主张追求个性以及民族内涵,把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体现在设计上也是后现代主义常用的手法。后现代空间设计重新找寻现代设计中所抛弃的对历史和文脉的思考,更注重人性化的体现,使人心理产生一种归属感。
2.案例分析
2.1东陆园的背景
云南大学东陆园始建于1922年12月,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积淀和凝聚了富有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因此这个园区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空间,即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园内建筑风格、建筑类型都非常丰富,在整个昆明非常具有典型性。据统计,云南大学有27处建筑,其中有法式建筑,如会泽院;苏式建筑,如物理馆;还有很多中式建筑。历史建筑有8处,现代建筑有2处,其余的都是后现代建筑。
2.2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东陆园的体现
后现代建筑在云大东陆园占据很大的一部分,根据他们不同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2.2.1地域文脉主义特点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受法国文化影响特别深的地方,在当地的建筑风格上不可或少的会有当地民族传统风格和欧洲古典元素。云南大学东陆园在当地特有的环境下因地制宜结合运用了当地的民族风格。如云南大学图书馆,和伍马瑶人类博物馆。
云南大学图书馆建于1989年,位于云南大学本部中心广场东部。主入口朝西面向中心广场,采用“口字型”平面,中央为带通风玻璃顶的中庭空间。东侧设基本书库,南北两侧为主阅览室,西侧除交通面积外,安排有开敞式的总目录厅,报刊阅览室及屋顶花园等。立面上采用红色面砖斜挑檐,白色垂直隔片,藕色仿石面砖外墙面,入口处做类似云南傣族传统民居吊脚楼处理,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方特色。
伍马瑶人类博物馆采用斜屋面形式,用青瓦作为装饰,入口处,还有整个建筑的色调都采用本民族常用的色彩,来体现云南的地域特色。
2.2.2文脉的延续
后现代主义通过对民族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对意识的抽象变形,将物质和意识统一化来达到对文脉的延续,东陆园文买的延续主要表现在蛟腾、凤起牌坊。
重建的这两个牌坊是在云南贡院的基础上建成的,上面分别题写“为国求贤”和“明经取士”,内面分别是 “蛟腾”和“凤起”,象征着从这里经过的学子,将成为国之栋梁。牌坊沿用中国传统彩绘的形式,颜色鲜艳,是对文脉的延续。
2.2.3折衷主义
后现代主义建筑反对形式单一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后现代折衷主义风格主张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形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也称“集仿主义”。云南大学东陆园的南学楼,文渊楼,文津楼,经济楼这四所建筑就是折中主义风格很好的体现。
文渊楼建于2002年,是现代主义建筑与古典建筑的结合体,他结构还有整体风格上都是现代主义的风格,而其细部都是采用了古典主义的风格。他的次入口处建造了一个低矮的景墙,用来分割文渊楼纵向高大,以免给人产生压抑感。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建筑考虑人们心里感受的特点;其次文渊楼的主入口处采用巴黎圣母院中的透视门的形式,给人产生又一种深远和多变活泼的感觉;再次,他的墙面上做的有壁柱的形式,檐部的处理和内部的装饰都是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南学楼为了和对面的物理馆保持建筑风格上的一致,采用了苏式建筑的形式,但是他的结构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也算是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
文津楼建于2002年,他的入口处和窗套都采用拱券的形式,入口处的柱子使用了双柱廊的形式,制造了一个入口空间,檐部有花纹还有屋顶的处理都是古典建筑惯用的手法。
2.2.4采用装饰
后现代主义主张新旧融合,兼容并蓄多元性和复杂性,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历史的装饰主义。通常采用图形类和构建类的符号进行装饰,给人一种是雾非雾的非概念性直觉,而又不失当地文化表现及历史的装饰性表现。云大东陆园建筑基本上都有装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屋顶和窗套上面,采用欧洲坡屋顶的形式再加上红色的颜色衬托的一个本很严肃的建筑既生动又活泼,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窗套采用古典形式,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冰冷的外表上是一处点睛之笔,打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单调形式。但是现实中有的建筑元素、符号太多就会很混乱,给人一种浮躁的感觉。
2.2.5小结
通过对东陆园建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陆园无论从建筑空间还是景观环境空间都是遵循后现代主义的,让我们从建筑的一些元素、符号、颜色等让新老建筑有了对话,从而达到学校的更新与原有建筑、环境的联系。
3总结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表现形式以及云南大学东陆园建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后现代主义注重文脉的延续,地域的融合,以及多元发展,但是我们稍作分析,会发现后现代建筑所谓的延续文脉,讲究复杂多样,注重装饰,其实也就是加上一些元素符号来起到这种效果,有的建筑师为了创新,为了实现后现代,完全把许多没有联系的东西放在一起,既不和谐,也不美观。
就像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的:“后现代其实就是一个大杂烩”,“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他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种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么搞就怎么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糅在一起,这种做法也许别有风味然而难以让人信服,也就难以普及”。[4]这充分说明后现代并非是一种稳定的风格,他旨在超越现代主义,其实只不过是在某种情境中复活那些被现代主义摒弃的艺术风格。
我认为后现代尽管讲究多元化,但建筑师做设计时也一定要好好研究当地的环境、文化、经济等各种条件,不要随便加上一些当地的符号做一个造型就以为是后现代主义了,更不应该把文化当做提高身价的装饰,只满足于套用传统文化符合,而应该站在更高的地方充分理解前人的文化创造,要具有开放的、民族的、灵活的和负责任的方式来对待多元文化的差异性,通过更为广泛的建筑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多元性认识,不要为了追求后现代而后现代。
大学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缩影,对于学校的建筑与环境空间首先要和原有的和谐,其次考虑他们的功能和突出他们在学校的意义,突出学校的文化氛围还要考虑经济和他的实用性。
注释:
[1] 罗小末.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文丘里.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 薛恩伦,李道增.后现代建筑20讲[M].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 赛维.阿尔托・阿尔托的作品与思想[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 王丽洁.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J].城市建筑理论研究,2012 (8).
[2] 徐嘉铂,白薇.谈语言及符号的象征作用在建筑中的体现[J].山西建筑,2007,33(3).
[3] 李艳红,陆娟.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和审美[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 (4).
[4] 张仲军,尹涛.后现代主义与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21).
[5] 蔡丽媛.浅析后现代主义建筑之特征[J].今日南国,2009 (2).
[6] 杨健,苏宏志,罗文海.西方建筑思潮对昆明20世纪建筑的影响[J].建筑科学,2009,25(4).
[7] 陈设,陶韬.解读后现代主义建筑[J].江苏建筑,2011(6).
[8] 杜隽,王一明,王林.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思想与创作手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31(4).
[9] 张增琪.云南建筑史[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10] 于秀军.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J].宜春学院学报,2003,25(5).
[11] 张荣生.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J].外国文学,2003(2).
[12] 孟聪龄.高方方.浅析后现代主义建筑[J].山西建筑,2008,34(11).
[13] 张仲军,尹涛.后现代主义与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21).
[14] 谢小英,罗汉军.后现代主义建筑带来的思考[J].建筑,2004(6)
[15] 朱博.浅谈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后现代"建筑的发展[J].华中建筑2008,26(2)
[16] 姚安海.后现代建筑理论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浙江大学.2006.
[17] 牛耘.议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借鉴古典主义风格的后现代主义建筑[J].大众文艺,2010(4).
[18] 朱博.浅谈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后现代”建筑的发展[J].华中建筑,2008,(2).
[19] 栗冬梅.概述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征[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1).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39-01
建筑有着自身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是建筑美学却是一个新兴学科。建筑美学融合了美学与建筑学的内容,是艺术美学、建筑学的重要分支。罗杰斯・思克拉顿被看作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建筑美学在中国也算是一个新兴学科,但却处在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建筑美学对丰富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鸟巢”和世博中国国家馆等场馆的兴建不仅给予中国还给国际建筑设计界以极大的震撼,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面对现有的成绩中国建筑设计又要何去何从,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还是跟上国际建筑潮流的发展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的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发展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同时,国内外建筑设计的信息交流让很过国外设计理念和思想不断涌入国内,不仅拓展了国内的建筑设计的形式还丰富了建筑美学的理论内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应该在吸收国际建筑理念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思想,走出一条既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跟得上国际建筑设计潮流的发展道路。
如何吸纳中西方建筑设计理论,融汇中西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建筑设计中华裔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可以说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设计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等观念,凭借酒店周围山势,在房屋高低错落的清淡、静穆氛围中寻求灵动性和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方面,香山酒店区别了国际连锁饭店的统一建筑模式。在考虑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设计师还不乏运用现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轻金属材料;在于自然相结合的方面,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传统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艺术效果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间之中。另外,从建筑的总体格局来看,酒店运用了矩形横式的造型,这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风格。
香山酒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对“后现代”的理解。那么“后现代”对中国建筑设计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 体育文化 艺术院校 后现代主义 文化模式 构建对策
校园体育文化是与学校的教育功能紧密相连的,这一点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同样也不例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艺术院校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分发挥艺术院校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而随着近些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其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及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实践活动中均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也进而因此不可避免的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产生了相应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对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研究,希望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科学构建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后现代主义与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源于西方的一种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目前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已经渗透进入了建筑学、教育学以及法律学等诸多的领域。而近些年来,其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一点在针对校园体育文化而言时亦是如此。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后现代主义中多元性、开放性的风格特点,对我国传统较为单一死板的校园体育文化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到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了目前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还在学校体育教学理念、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理念、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等多个方面均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而这些影响也同样会以间接的方式对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产生作用,使得校园体育文化或多或少的带上现代化的特点和色彩。由此可知,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会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工作,那么如何利用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的理念来尽可能的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工作的科学性?以下就从后现代主义的视野来简要分析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二、后现代主义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和对策
(一)后现代主义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交通、通信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政治意识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多,不同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碰撞。处于社会变革中的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思维敏捷、善于创新,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乐于追求社会新鲜事物,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受到世界各地体育文化的影响,追求多元体育文化,在不同体育文化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这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进步。但是后现代主义所倾向的反传统、反主流、反中心思想也很容易误导学生,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追求标新立异,弱化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世俗化倾向愈加严重,在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中如果不加以引导,体育运动所具有在思想品德、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功能不但得不到体现,而且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危害,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构建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策略
1.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政治教育
针对学生容易产生的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进行引导,在校园的体育活动场地上打一些文明、健康、活泼的标语,在体育课程上根据高校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重点培育学生的身体素质、形体塑造、体育知识、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能够为日后工作岗位,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工作能力打下基础。
2.校园体育文化多元化构建
改革传统的课堂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改变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单纯追求比赛的成绩和名次,让体育运动向娱乐化、健身化、社会化、个性化、大众化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使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性格的学生能够找到自身在体育运动中的位置和兴趣,体验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提高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3.强化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
深度挖掘体育文化的内涵,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研究,发掘体育文化在强身健体,思想品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社会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的功能,并在校园中进行体育宣传,倡导体育精神,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理解参与体育运动的好处,并构建主体式体育文化活动模式,定期的以不同的主体单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强化体育文化氛围,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4.体育文化构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需求有着许多相同共性,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社会需求则是以培养社会有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为出发点,遵循社会整体的发展和完善,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主要为增强国民体质、增加民族气节和凝聚力;而校园体育文化是从个体的围观意识取向为出发点,遵循个人的价值取向,对体育需求不仅是强身健体,更多的则是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和塑造自身形体美,主要从自我身体、形体、娱乐、兴趣等方面的需要。所以在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应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校园体育教育一直是以实现社会需求原则而设里,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个体的体育文化诉求,这样在开展体育和组织体育活动时就很容易导致二者在理念、制度、行为上的脱节,甚至会发生冲突,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体育文化系统,给体育运动的组织、体育技巧的传授、体育文化的引导等方面产生障碍,不利于社会需求的实现。所以在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模式上应将学生个人的意识诉求与社会培养需求相结合,在体育运动项目、组织形式等方面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学生需求,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两者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动力,增强主管能动性,有利于社会需求的实现。
三、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两点建议
(一)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从多个层面同时着手
受后现代主义中开放性特征的影响,多层次、多阶段、多途径的来进行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也成为了当今校园体育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而如果具体针对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工作而言,此处的应从多个层面同时着手,具体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要从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以及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着手来进行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工作。其中,首先是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和优化是构建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其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在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同样也要重视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构建问题。而在构建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时,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注意引导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充分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和意义,让大家对体育以及体育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其次是艺术院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构建。要确保学校的体育文化模式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就必须要对学校的体育行为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也就是说要重视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构建工作。具体来说在构建校园的体育行为文化时,不但要积极的加强与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相关的研究工作,还要有计划的加强学校的体育课程建设工作,并积极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以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艺术院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有效优化。
最后是艺术院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构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投入与建设是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物质基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与校园的体育物质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时,同样也要注意从物质文化的层面入手,在加强组织管理水平的同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意识的加大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在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多元化的问题
要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下开展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构建工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摆脱传统的、过于单一的方式,重视多元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以全新的知识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等多方面内容为载体的校园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所构建的校园体育文化也同样需要多元化的内容,同样需要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具体来说,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过程中,要实现这一点不但要注意改革以往的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把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与日常的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艺术院校,还可以有意识的、巧妙的融入艺术的细节和因素,从而改变以往以竞技为主的校园体育活动形式,让校园体育活动在具备健身性的同时,同时具备趣味性、娱乐性、特色性等特点,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高校是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的重任,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应该作为一种实现学生丰富业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构建和谐校园和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效手段。在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兴起的当今社会,艺术院校的学生追求时尚、新奇的事物的特性,使得学生更容易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校园体育构建模式上应该遵循学生个性体育与学校体育共同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科学的心理引导和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多元化构建,促进体育教育改革,强化体育文化建设,将体育文化构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对后现代主义思想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益的思想引进来并放大,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Y2013034。
参考文献:
[1] 崔伟.后现代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观念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设计思想日趋成熟和完善,但后现代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定论。部分学者认为这两种流派是完全对立的,而也有人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继承的关系,认为后现代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延续与超越。因此,在对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研究工作中,对其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作一下综合性的比较是很有必要的。
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产生是以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反叛面貌出现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性:
第一、艺术追求的差异性。作为建筑思想的一种发展趋向,后现代建筑思潮不注重建筑的实用功能、技术经济等物质方面的实际问题,它所关心的是建筑形式、风格、建筑艺术表现和建筑创作的方式方法等。这些方面固然是重要的,但并不能代表建筑的全部问题。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所解决的问题则是全面的,它回应了在社会生活、思想上的各方面的变化,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建筑工程技术的相应发展,建筑理论与设计方法的更新以及建筑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满足现代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等重大问题,都为现代主义建筑所考虑到和努力解决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历史上空前的伟大的建筑进步,是建筑界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这一方面来说,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总体而言,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基调是崇尚机器之美的,强调现代主义的批量生产或复制。而与之相对的后现代建筑思潮则试图重返人本主义,以实现人与自然、历史及机器的和谐交流情感,其作品的表现的是无中心的、不集中的、零散的、碎片的。
第二、艺术形式的差异性。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志和最主要的特征是功能主义。它在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设计注重对空间和建筑成本的考虑。从早期的伦敦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建筑师帕克斯顿设计的“水晶宫”中体现的现代主义建筑的雏形,到芝加哥学派的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从德国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建立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调经济效益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到米斯追求的“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的经典的主张,无不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功能主义的显著特征。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后现代建筑思潮的对形式和装饰的追求。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从文丘里主张建筑的复杂与矛盾的宣言,到詹克斯归纳的装饰主义的特征,从后现代建筑对形式的专注和纯粹的表面装饰,到解构主义建筑的形式上的怪诞及对传统原则和秩序的颠覆,都表现了后现代建筑思潮的注重形式的立场。
现代主义建筑以单纯的几何形式即“少”为手段,以实用性为目的。后现代建筑则主要以审美判断力为主导,包容了实用目的,手段丰富多样,通过矛盾规律来营造多样性的艺术形态。
第三、艺术语言的差异性。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追求的是理性主义、禁欲主义,认为建筑作品的高度的装饰是美学上的反功能和腐败。它的典型结构是规整的六面体、高大的钢筋圆柱和玻璃外墙,致力于用纯正的建筑语言、标准的结构取代建筑的社会意义。现代主义建筑认为只有形式的精确性、艺术语言的严格性才是建筑的本质和意义。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反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装饰上的单调和极度的贫瘠,将建筑的装饰视为一种符号和标志,是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丰富的装饰的体现传统文化、地域与民族特色以及历史文脉等建筑内涵。它提倡建筑与城市的形象有生动的意义,使得人、建筑与历史之间产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唤起人们丰富的审美体验。
现代主义艺术语言较为单调,以纯几何手法和技术来代替一切手法,以实用性代替一切目的,甚至不免以样式和用途的简单来代替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所有主导,即以知性感性的形式功能来代替其他方面。后现代建筑理论家斯特恩将后现代建筑思潮概括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其包含的意思是,建筑的设计与实施两个阶段不是孤立的,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建筑式样、风格的艺术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建筑风格与所在城市的历史关联,等等。建筑是被自觉地作为一个符号设计的,它有着比较明确的意义表达。无论在其内部还是外部,除了功能和材料工艺等技术的必要性,建筑设计要有审美的安排。因此,后现代建筑思潮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较为丰富的艺术语言。
在分析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差异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统一性:
第一、在功能方面,由于建筑艺术的独特性,其最终的目的是人居住的场所,建筑作品的使用功能在任何建筑运动中都不可能被忽视。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强调了功能的首要地位,而后现代建筑思潮更为强调形式的丰富,而没有将功能方面突出出来。这些并没有阻碍二者建筑功能的统一,它们的建筑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心理的需求。
第二、在材料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的发现和生产出新的材料,可以运用于建筑领域,满足经济方面或是功能方面的要求。而后现代建筑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因而在一些新材料的运用上会有所差异。但建筑的基本材料,如沙、石、水泥和钢材,在任何建筑的建造中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建筑都是如此。
第三、在技术方面,建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类型,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的发展,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形成了非常规范的建造工艺和技术。无论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还是后现代建筑思潮中,总体的建筑技术都是相同的,有区别的只是某些细节的工艺手法。
总体来说,在建筑的发展史中,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这个共同的基础是近代科技文明所提供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及自文艺复兴以来所积累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因此,它们不应该被理解成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而应该被理解成为现代建筑运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3-0112-04
如果说伦理生活和道德生活是人之为人所特有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一生活方式的确立必然包含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秩序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的建立。对于人类当前的生活而言,前者虽然具有种族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差别,但总体上的秩序已经基本确立,而具有某种程度上普遍性和合理性的后者却尚未形成。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确立生态伦理观?如何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性互动?“建设性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科学的、道德的、美学的和宗教的直觉的新体系。它并不反对科学本身,而是反对那种允许现代自然科学数据单独参与建构我们世界观的科学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中蕴含着一种必然性的选择——人与自然之间生态伦理观的重建,并以生态伦理重构为基石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生态文明的不断确立。
一
生态伦理观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目标。一种思想观念的确立,特别是生态伦理观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观念,其普遍性认同和普世性影响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的重要一环是思维方式的确立。
思维方式对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施加的影响潜移默化但却至关重要。一种思维方式的确立往往会左右和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生态伦理观的确立也是如此。区别以往西方社会既成性的思维方式,生态伦理观强调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怀特海将其概括为“万物皆流”的流动性,并认为流动性包含有三重内涵:其一,强调“流动性”本身的重要意义;其二,“皆”表达流动性本身具有万事万物之间的共同性和共通性,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共有特征;其三,“万物”作为流动性的主体。三层内涵以递进的方式表达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完整性特性,这一完整性并非是凝固化的,而是过程性和转化性的。怀特海要以“过程性”作为构建生态伦理观的思维方式,以此规约整个人类社会未来伦理规范的走向。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伦理规范的过程性,首先是产生的过程性,是“合生”的过程。“‘合生’是某种过程的名称,在这种过程功能中,许多事物构成的宇宙,通过把‘多’之中的每一个要素确定地整合到新的‘一’的构成中的次要成分中,获得某个个体的统一性。”合生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即事物通过相互“和合”而实现共生的过程,是事物现实存在的状态。如果说“合生”是现实世界生成的结果,那么“转化”就是现实世界生成的过程,这一生成过程包含着生命灵动的过程性,更包含着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共存共生性,自然和其他物种相对于人的先在性和共存性便使得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规范成为可能。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伦理规范的过程性,其次是一种认识和感受的过程性。实际上就是由种种感受的过程所造成的合生,是能感受的人感受到自然的时间先在、血缘传递、和谐共生、相伴发展的历程性,使人在认识和感受自然的过程中呈现一种尊重和敬畏的态度。这一态度伴随着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认识的统一性为目标。这一统一性并非仅仅是人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和自然知识的丰富,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自然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立足于人的生活认识自然之于人的价值和意义,使人类的感受的过程性建立在人对生态状况的自觉维护上与对生态伦理与生态道德的自觉践行上。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伦理规范的过程性更是一种审美的过程性。对自然与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一方面体现为求“真”的过程。“真”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把握,必然包含着“善”意义上的合理性内涵;另一方面“真”与“善”的统一必然体现为“审美”的过程性。自然并非仅仅作为人的认识对象、人的行为作用的对象,更重要的是作为人的审美对象。在美的形成过程中,人对自然的认识之真与自然对人的伦理之善融汇于人对自然的审美过程中,实现真与善在更高层面上的统一。也就是说,认识自然的过程成为审美的流变过程,生态与自然的确定性流变为审美的不确定性,人看待世界与审视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情感要素,流变为人的审美的眼光成为对自然生态进行创造的重要原初动力。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伦理规范的过程性还包含通过过程将直接的感受性转化成为间接的感受性。在生态伦理观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中,既包含着从现实的世界中提炼和形成思维方式,也包含着以某种思维方式关涉现实的内容,后者是生态伦理观形成的前提。“前一过程造成了从‘现实的’到‘纯粹实在的’转化;后一过程造成了从实在的到现实的增长。前一过程是直接生效的,后一过程是目的论的。……前一过程提供了那些实际上支配着获得的条件;而后一过程提供了现实地所获得的种种目的。”人对自然的感受性和审美过程的现实性最终因这一思维方式而达到统一,这便是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思维方式重新回归现实世界的起点。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生态伦理转向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3-0108-04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是与以否定和解构为特征的激进后现代主义相对而言的,是以一种既批判又超越的立场转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潮。后者对因工具理性的单面诉求所造成的环境恶化、生命意义的丧失进行彻底解构,然而因为缺少建构,倡导多元、价值虚无的缘故自身也面临被解构的危险。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为确保‘换汤不换药’的情况不再发生,为确保思想霸权、方法霸权永远不再建立,为‘使王位的空缺成为常态’”,倡导多元整合的思想,在有机联系的基础上,将传统、现代、后现代和当代有机整合,关注与人类存在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试图用生态伦理这一新的思想向度突破现代工具理性机械计算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冷漠敌对的关系,积极寻求重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新世界,以一种积极乐观、富有创见的全新运动为人与自然建立新的伦理秩序,将“真”、“善”和“美”还于人和自然,在人与自然重归有机整体基础上谋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一
包括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内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意在颠覆传统的理性与伦理的扭曲,实现生态伦理转向。伦理原本作为内在于人的道德规范,其基础性和规范性在现代主义的视阈下,逐渐被理性取代——理性成为一切法则的基础,伦理成为外在于人的禁令,道德行为者由自我审视的道德关注转向外在伦理原则的权威与规定,最终导致人的道德自信力缺失,拒绝道德判断力,活生生的个体之间的伦理关怀变为缄默与冷漠对视,现代主义的伦理悲剧由此出现。“一方面它力图以普遍道德理性构建各种形式的普遍伦理规范,以保障现代人的生活自由和价值追求;但另一方面这种规范化的伦理约束又在客观上制约着个人自由,与现代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追求相悖。”
现代主义的伦理生活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逻辑的延续,以物的增殖为逻辑的“增长的逻辑”是理性逻辑的现实呈现。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它以全球化的势头迅猛占领全世界,以机械计算为特征的现代主义价值观被大肆宣扬——对世界以认真的观察、精确的测量和技术的分析实现利益的最大合理化。“面对巨大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科学或宗教,都不能独立应付。如果每个人和每个国家都只是一味地争取经济的利益和生活的舒适,生态系统就会凋零,物种就会继续灭绝,也许上亿的人类会丧失生命。如果不将科学与世界的精神传统结合为一体,人类纵然可能活过现在这个世纪,但留给后人的将是一条千疮百孔之路。”现代主义的以工具理性为本质的价值观从根本上排斥价值,以功利、实用的价值观为主导,以“知识就是力量”的价值目标仅限于利用、控制和征服自然。在现代主义价值观的作用下,道德被严重“物化”,卓越与崇高相对缺失,缺乏终极关怀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道德现象。在这种状况下,以单纯物质提升为生活目标的价值取向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处境,相反物质生活富裕的背后却隐藏着更为严重的危机和矛盾。一方面,破坏性的开采,自然资源濒临枯竭,生态失衡;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又把生产中出现的有害物质排放到自然界,进一步恶化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的空间逐渐缩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以损毁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现代主义价值观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史无前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人类生存家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现代社会出现新的危机——生态危机。现代主义所推崇的旨在为人类谋幸福的夙愿并未如期而至,所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并未给人类带来任何福祉,相反却加剧了社会的危机和矛盾,越来越落入了马克思曾经表达的“异化”的状况之中,人对自然的征服依其惯性走向了人对人的征服,其直接的呈现就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一系列战争给人类造成空前的灾难和痛苦,人性的残忍和堕落与其大力宣扬的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形成强烈反差。
1.极简主义概述
极简主义设计不是简单或简陋的设计,而是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和技巧,以呈现出对象最接近木质的纯粹和精华,简约而绝不简单。那些看似极度简约的线条和形状,其背后包含着深层复杂的思考及精准的计算,有时为了达到对“简约质朴”的精神追求,甚至不惜费时耗料,以实现形式与功能、设计与素材、物质与精神的精确平衡。从这一点来说,极简主义并不是简单地“朴素”,而是一种极度物质享受过后,反过来追求“清心寡欲”的另一种形式的“奢侈”。
极简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与日本的禅宗文化是相同的。日本人将禅宗思维和审美情趣深深地融入到品包装设计“无中生有”的设计理念正是禅宗“无念为宗”思想的反映,其设计以自然、简约为设计原则,追求素朴的禅味,营造了富有现代意味的“禅境”。
2.关于“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MUJI)这个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的日本品牌主要从事的是商品的制造和销售,作为日本的本土品牌,最开始是1980年西友百货的自有品牌,像顾客提供一种“经济实惠”的产品,使品牌能更加贴近日本的生活,不浮夸崇尚潮流。“无印”在日文中的意思是没有花纹的含义,引申为无品牌;而“良品”则是优质产品的含义。它的成功一方面来源于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追求自然,还原产品的本质;以朴素的态度来对待消费者;在精神上赋予产品独特的“禅”文化,表达了对“禅”文化的崇拜和敬仰。
“无印良品”,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于它倡导了一种生活的哲学。它不强调所谓的流行,而是以平实简约的设计原则还原商品价值的本质意义,并将其品牌理念升华至文化层面。虽然“无印良品”标榜平实,反对浮华,但它的售价其实并不是特别低廉―比起奢侈品牌来当然要低得多,但比起人多数人众品牌来还贵出很多。这也说明了人们对极简主义精神上的追求的认同。
3.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
无印良品(MUJI),无印在日文中是没有花纹的意思,日本店名“无印”意为无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以“无中生有”为设计理念,即设计源于平淡的生活,又以极简主义的形式、自然质朴而适用的设计服务于生活。具体表现为设计的“真、朴、素”思想,“真”指设计的合理性,注重以人为本,以理性的态度利用资源,简化生产过程和制作程序,“致力于实现的是一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接受的深入而细致的合理性”;“朴”指设计的自然性,设计回归本性,去除浮华而还原本质,简单的设计让人一目了然,十分贴近生活;“素”指设计的形象性,摒弃华丽,删繁就简,无论是形态、材质还是色彩都力求纯净简单,以极简主义的包装形象寻求新的设计美学观。
4.自然朴实的材料美
当代极简主义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同时只对材质进行最低限度的加工,以保留材质本身的美感。为了带给人平实、放松、自然的感受,人量使用天然材质,如棉、麻材、月旨、藤、再生纸等;为追求简洁的质感,也常选择玻璃、木、树、不锈钢等光滑平整的材质、选用何种材质的原则是能让材质木身特性最人化地发挥出产品的功能性,同时能把这种和谐的感受带给使用者。
5.纯净简洁的色彩美
无印良品包装的色彩设计讲究单纯化,除了无印良品红色方块白字的品牌标识外,在每种包装中一般采用单一的色相,很少使用几种色彩的并置与对比,而对半透明材料的偏好使整体呈现了异常纯净的色彩意象,“隐喻着设计师对于揣测使用者的需求,并想象其与环境的互动融合关系,既隐晦暖昧不明确又似乎隐约可见的一种朦胧美感”。
6.简约精炼的形态美
无印良品的创始人原研哉说:“我的设计概念是删除多余的东西,不需要多余的东西让设计变得复杂。”无印良品包装设计正是遵循了简约的原则,以渐趋近于“无”的包装形象展现出来。从造型设计来看,无印良品的包装造型基本采用规则的常用形态,没有任何艺术的夸张与渲染,力求形式简洁,以商品本色示人。无印良品的很多日用品多采用统一、简单的打包方式出售,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包装将商品的内容直接显现出来,包装的形可谓简约到极致。从包装结构来看,淡化日本传统包装设计中纤巧、别具匠心的折叠意识,减少包装结构的复杂性,使商品尽可能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装饰设计来看,无印良品的包装设计以“素饰”为主,即设计中淡化一切装饰的意味,没有繁褥华丽的设计图案,没有柔美精致的装饰线条,没有新颖别致的文字设计,其包装设计中唯一可见的装饰也就是印有无印良品标识的商品标签,一切装饰语言都趋向于“无”。
7.结语
今天,在许多人的眼里,极简主义己不再仅仅是一种设计风格,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极度的物质享受为中心的价值观被抛弃,物欲也被淡化,追求的是清心寡欲以换取精神上的高雅与富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极简设计是目前的潮流,也是未来的趋势。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过度设计充斥市场,无印良品的设计可谓是由绚烂至极中归于平淡,以其特有的素朴美学反映了质朴纯粹的生活方式设计,对当代的设计美学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和影晌。(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后现代主义”20世纪50年代以文学术语的形式出现,到80年代作为一个批评术语被广泛应用,后现代主义反对同一性、确定性、和总体性,强调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和多元性。就从这一点而言,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非常吻合的。“后现代主义”更多的宣扬自由创造精神和彻底批判精神。很值得我们吸取和赞赏的并恰当运用到我们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去。这对于改革我们当下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 博学的教师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上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思想僵化、突破解析思维、强调创新思维、多元思维、方法多样化、注重实际应用,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教育发展,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博学者,能够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善于分析各种情景和正确应对,换句话说我们首先应该先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2 解构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体系,重构以后现代主义理念为基础的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本位重在提升心理素质水平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
基于后现代主学教学内容的整合。首先是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为四大模块,模块一、走进浩瀚的心海,包括心理健康概论,自我意识与人格三部分,模块二青春的探索;模块三、生命的绽放,包括直面挫折、情绪管理、走出困境。模块四主要内容是团队合作。每一模块的教学都注重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通过各种活动引导让每一个学生讲述与自己有关的生命故事,注重分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通过语言的重构改变自己的认知。除此之外还用体验教学法,心理测评、情景模拟、以问题为导向等多种教学法,通过活动触动学生心灵,情感态度发生转变。热身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冥想、绘画等各种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进行深入自我探索,在活动中感悟知识。案例分析教学法,选用典型案例激励学生课堂讨论,通过登台阐述观点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此外还有头脑风暴、辩论赛、情景剧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主题参与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3 运用故事绘本
后现代主义从文化历史和整体论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通过阅读分享故事绘本的,比如从唐传奇、聊斋志异、等女性在形象塑造方面许多共性,将她们在各自社会制度下或曲折,或悲或喜的命运遭遇真实地描绘出来,她们共同的人格特征是面对生活挫折从不逆来顺受,通过各种途径和自身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她们坚忍、善良,明辨是非,求真向善,守义重情的美好品德是广大女性都需具备的优秀品质。通过阅读然后结合自己生命故事讲述、分享,从而提炼出优秀的人格品质。
4 纸笔练习
自由书写,是一种很随兴的纸笔练习,这个练习不仅适合每个人而且非常随意,不用去思考中心思想,在心灵的指引下写到哪里是哪里,只要具有写的勇气,比如写下自己的最喜欢和最烦恼的十件事,写完后学生会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发现,从而引导他们去思考。然后通过分享交流,注意自己所用的语言,通过交流、分享通过同伴教育认清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最终了解自己的心理现实是如何被环境建构从而找寻到自身重建的动力和能量。
另外一种纸笔练习比如在人际关系中通过人际关系中的我,分别写出父母严重的我,朋友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恋人严重的我、现实中的我及理想中的我来进一步认识自己并不是社会中孤零零的个体,我们时刻被生命中爱我们的重要他人包围着。
5 主题绘画
在压力管理中通过压力圈圈的练习,了解自己的压力源及如何管理自己的压力,通过交流分享找到压力管理的方法。
6 团体心理辅导
团队合作,要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展现,通过热身、游戏互动比如突围与闯关,来体验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心有千千结来了解团体中每个人应该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