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25 00:33: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篇1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08-2

1 现代农业的主要体现

一是体现在对资金和农业科技的集中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明显体现在了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关键生产要素的集中投入,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以及水和其他资源的产出率,特别是在将资金与技术的集中投入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农业独特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特点。二是体现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主导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影响农业资源配置的诸因素中,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求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关键和主导作用。三是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动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务工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四是体现在农业产业经营的高度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产供销服务的社会化,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 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途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顺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和趋势,也符合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设施的装备逐步得到现代化的更新和改造,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得到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用科学的现代经营管理形式和现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建设。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 加强山东现代农业建设应把握的要点

山东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当继续遵循和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紧紧围绕一下三个要点,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紧紧围绕合理增加资金和物质投入这个要点,通过增加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幅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有机构成比率。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耕地质量。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不断提高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紧紧围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要点,大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平。应着力推广良种、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科技成果,不断提高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的科技水平,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深化现行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把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整合现有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构建新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努力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紧紧围绕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要点,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科学管理形式。重点是发挥产业优势,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精心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完整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紧紧抓住转变发展观念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提高用现展观念指导农业的水平。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大生态的理念,树立和运用提升城市的理念提升农村、用管理工业的理念管理农业、用培养产业工人的理念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加快山东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实现形式

加快山东现代农业建设,要突出以下七种有效实现形式:

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最有效手段。设施农业的效益是传统农业的十倍甚至数十倍,应加大对设施农业的重视和投资建设,围绕区域名优农产品大产业,重点发展食用菌、大棚菜、设施池藕及设施林果等产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质增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应重点投入,集中力量,围绕特色和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对粮食、蔬菜、果品及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产品产业集群,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高、抗风险、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符合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品牌农业。品牌农业事关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事关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增收。要重视对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大力提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水平,努力争创国家级,甚至世界级驰名品牌,进一步提升山东农业的地位,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循环农业。要重视对农村能源的建设,进一步抓好对农村沼气池建设的推广和应用,大力提高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把发展循环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推广建设循环经济户、循环经济村、循环经济乡镇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域。继续抓好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的推广工作,从根本上制止秸秆露天焚烧,变废为宝,开发形成新的产业。

观光旅游农业。山东观光旅游农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蔬菜之乡”寿光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上大作文章,突出体现田园菜香和生态农业,精心打造出了 “蔬菜之乡,生态寿光”旅游品牌。今后要进一步结合各地区域优势,大力整合观光旅游农业资源,集中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观光旅游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山东的知名度。

出口创汇农业。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为前提。要注重吸纳外资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大力建设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优化农产品出口创汇的税收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和壮大出口创汇企业的实力,膨胀规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目前山东已拥有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今后要继续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继续扶持现代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5 因地制宜,强化措施,构建山东农业产业新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的上述思想是从全国和山东全省范围内讲的,三个关键要点是现代农业的内涵,具有普遍性,七种有效实现形式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强求一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的快一些,某些行业、产品可以发展的更快一些。围绕上述思路,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优势发展战略,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精加工产业带。大力调整蔬菜产业,重点规划建设菜、果、菌设施栽培优势产业带和蔬菜出口创汇产业带等特色产业带。强化扶持力度,大力创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对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投入,要重点用在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上,同时积极改进和创新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的补助方式,积极奖励农产品创优和鼓励农产品出口创汇,支持多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的扶持范围,逐步形成运作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体系。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富民和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先进技术的入户率,增强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山东农业信息网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向农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延伸,积极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服务新内容。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A].人民日报,2006-04-7.

[2]李娅,刘慧.基于效率的发展现代农业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国土资源情报,2007,(5):47-49.

[3]夏显力,赵凯,王劲荣.美国农业发展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与借鉴[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28(4):467-471.

篇2

中图分类号: F320.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03

1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遵循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注重整合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利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初具雏形。

1.1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在全省经济结构中,虽然农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呈递减趋势,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但农业产值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596.28亿元,增长4.7%,依然是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撑力量。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中,农业(主要为种植业)、牧业是吉林省农业的主导产业,比重较大。特别是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提高较快,初步走上了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以粮食为主、粮食以玉米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逐步向粮、畜、林、绿色经济作物多种生产结构的转变。

1.2龙头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形成

2015年末,培育全省各类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500户,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47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00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60%以上。2015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种植业基地达4000万亩,畜禽养殖量达3亿(头、只),带动210万种养殖户参与一体化经营,农户增收70亿元,直接安排5.6万农村劳动力就业,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基地农户的增收。

1.3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稳定提升

全省基本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农业科技推广领域不断拓展。2015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一些重大的增产增效技术得到应用推广。

1.4农业产业的装备水平逐步提高

201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152.5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17万台。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和玉米收获机保有量增长较快,农作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82.5%,农业机械正由小型化向大型化、由单一生产向综合配套作业方向发展。

2促进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看,吉林省还存在着农业多功能开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原因是缺乏高度发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支撑,农产品比较优势的逐步弱化,导致吉林省虽然农产品数量供给比较丰富,但大部分农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加快吉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是促进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当务之急。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2.1推进优势产业建设,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在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强其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发展畜牧业,转变养殖的传统观念,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支持规模化饲养和健康养殖,打造养殖业生产加工的精品名牌。立足吉林省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并引导加工、储运、流通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集聚。发展特色块状农业,东部重点发展中药材、经济动物、食用菌和长白山山珍食品;西部重点发展瓜菜、油料及特色经济作物;中部重点发展棚膜经济及露地瓜菜。

2.2从农产品精深加工入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农产品精深加工入手,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确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立足农业,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提高其竞争力。在突出主业的前提下,通过联合、联营、兼并等形式,扩大经营规模;二要通过和全国知名龙头企业对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吉林省安家落户;三要鼓励和引导各种能人兴办龙头企业,包括个体生产、加工、运销专业大户和民营企业,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工商企业创办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加产品科技含量

切实落实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体系的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民办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农村专业技术组织和民办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搞技术研究,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建议对全省农业科技机构普遍实行事业费包干和目标管理。不断开拓技术市场,促进农业经费实现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加快良种培育与推广,特别是对适应中低产田的抗旱耐旱品种的开发力求有新突破。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业生产,使农业先进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强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从吉林省粮食生产区域上看,西部地区降水量较少,常年处于干旱状态。因此,必须把加强西部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其抗旱能力。继续加强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和重点小型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和综合整治,完善田间渠系、泵站配套改造。引导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促进有限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提升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特别是粮食机械化的建设,增加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机具的保有量,加快发展水稻收获、机播和玉米播种、深松等机具,提高粮食生产作业效率。发展规模经营,走以机械化为依托的规模化经营模式,促进种植效益的不断增长。

2.5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带动现代农业流通体系的构建

要加强优势产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化的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和功能,包括市场交易、检测检验、产品贮运、配送和信息等。搭建农产品市场营销新平台,发展区域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根据优势农产品的不同特性,在有条件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区,积极推广各种营销新方式,通过订单农业、农产品展销会、网上营销等方式,提高对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促销力度。逐步实现冷链运销,通过建设农产品仓储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和进超市配送中心等流通设施,促进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和方法;加快优势产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2.6增加投入,构建现代农业投入体系

增加资金投入,有效化解农村资本约束。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等资金,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农业融投资体制;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资本投向为多功能农业产业化;三是改造农村发展银行,助推多功能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五是建立多功能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以农村多功能开发的中小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

2.7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

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建设要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可借助公益机构这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渠道,调动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积极性,着力解决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服务公司及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生产经营服务,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政府应支持具有一定资质的经营组织从事农业公益,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招投标、定向委托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供销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参与到现代农业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来。

篇3

[中图分类号] F630 [文献标识码] B

一、“三农”融资问题的研究现状

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面对这样的现实国情,国内学者可以说在研究解决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问题上,不仅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得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在农村金融领域,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研究视角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林毅夫,李永军(2001),在农村中曾经红极一时的乡镇企业逐渐遇到发展难题,就是出现融资困难,造成这样的问题的原因就是我国的金融体制是大银行主导,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韩俊(2003)也通过自己的研究指出农业银行的对农贷款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要高于一般贷款,据统计,涉农贷款不良比率比全部常规贷款不良率高出约八个百分点。周小川(2004)指出,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从广义来看不仅包含国家对涉农资金的配置,还包括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丁志国,徐德财和赵晶(2012)也同样指出,旧有的农村金融组织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承担起服务“三农”的重任,必须要因时因地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通过对许多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既有的研究多是关注农村金融组织(资金供给端)存在的问题,较少关注农村产业化发展(资金需求端)。建立现代农村产业体系才是解决“三农”应问题的出路,也是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目的,也是实现农村金融领域需求端与供给端良性互动的内在需要。

二、“三农”融资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三农”问题中的资金需求可以分为现实需求和政策需求。所谓的现实需求就是农村建设需要资金,农业产业化需要资金,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资金。依据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是走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未来农业发展的模式是产业化发展,商业化运作,这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来支撑这一模式。所谓的政策需求就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激发出的资金需求。政府提出扩大内需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2008年的金融危机证明,我们需要打开国内潜在的消费市场。要让我们的发展从出口型向内需型模式的转变就需要注重农村消费市场。缩小贫富差距,开发农村消费市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完成相关目标。另外,扶持农民和农村企业创新创业实现增收是有着多方面效益的方案,其不仅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还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也还能增加农村吸引资金流入的能力。

另外,当前的城乡二元体系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加剧了“三农”资金需求的缺口。当前的城乡分离的市场体系造成农村和城市金融也为二元的结构。城市相对于农村有着更多的商业机会以及完善的金融服务组织,这就使得资金进入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商业资本在风险偏好和获利机会等方面权衡,加剧的“三农”资金的缺口。农村资金流失的原因复杂多样,最主要的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以税收为主)。

三、“三农”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资金需求方的原因

首先,农业自身性质的原因。我国农村的经济是以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和林业为主,又有乡镇企业(或农村中小企业)为补充的结构组成。由此,我们将农村的经济主体分为农户(包含农户合作生产的团体)和乡镇企业。农户经济主要是依托家庭组织形式,是分散化,非机械化的小规模生产,这种经济形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性和受自然影响属性。另外农户生产获得的产品也具有不宜保存,难以运输的特征。这些因素就使得农户经济相关的金融活动具有了独特的表现:区域差异性和季节性;缺少抵押担保品;信贷规模小。农村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与农业积极密切,所以导致其产生的金融活动也有与农业生产高度相关的金融融资的特点。

其次,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一般农户是以家庭为组织单位,家庭这种组织即作为生产团体又是一个消费主体,它也就需要用于生产的借款和用于生活的借款,比如农户为更新或购买较贵的生产农具,子女上大学,家中老人遇到重大疾病等情形。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农村金融贷款主体也是会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比如更新重大机器设备、建设厂房等所需的长期贷款;购买季节性的生产原料所需的短期贷款。

最后,农户缺乏相应的借款抵押担保品。现在我国农村居民一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二没有市场认可的宅基地所有权证明。这两样资产本应该是农民最有价值的资产担保品。因此,我国农户的金融需求就受到极大地抑制。

(二)资金供给方的原因

首先,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能应对农村金融多元化需求。农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偏向城市金融。其在农村的金融业务一般是接受存款为主而向农户放款的业务十分有限。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助农作用弱化。目前我们在农村建立的农村信用社经过政府改革后更像是商业银行。所以农信社的助农作用大打折扣。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政府专门农业发展设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它通常的贷款对象是符合政府政策目标的企业机构,而且这类贷款多是数额巨大,使用受到较严格的管理限制。民间借贷组织运行欠规范,还不能对正规金融机构有较好的补充作用。这种情形下民间金融就会运作不透明,极容易陷入非法融资的陷阱。。

其次,涉农的资金数量和品种的有限性都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当前农户的家庭收入主要是农产品出售或者来自于进城务工所得,而且这两种收入是彼此替代的。这就需要农户的生产不能发生突发性事情(例如重大疾病),否则农户可能是没有足够的储蓄来解决这样的突况。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时需要较多贷款也得不到。有时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购买季节时若资金不足,这也许会引发企业对农户的违约。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三农”融资还存在金融品种难以满足农村中各种融资主体的融资需求的困难。各种金融机构在向农村投放贷款时由于担忧风险偏大往往没有进行金融品种创新的动力。这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可供选择的金融品种单一,人为抑制着农村金融需求。

四、解决“三农”融资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业是弱势产业经济部门,因此需要各国政府提供形式各样的政策扶农村金融的发展。我国农村和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处于让位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的地位。这使得农业金融活动并不活跃,甚至抑制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应该在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体系。政府提供包括法律支持、补贴、税收优惠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政府可以组织相关行政部门牵头建立特别委员会负责筹建本网络体系,还可以推出特别的农业金融扶持政策来吸引各种形式的金融机构。

(二)培育面向“三农”的农村金融组织

首先,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农户之间建立资金自助组织。这样的互助组织就是有限个彼此信任的农户自愿自发组织并只对内部成员贷款的封闭性的民间机构。它有着三方面的优点:即使发生信用风险不会冲击整个社会金融体系;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成的弊端;管理成本小,贷款效率高。

其次,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是有限个股东出资建立,不接受社会存款。一般而言,这类公司不必须有很高的成立资本门槛,只要求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足额且一次性缴纳公司成立资本。这样中小性的贷款他都可以满足,能很好地服务农村,使得农村中的金融供给产品多层次化。

最后,鼓励社会资本成立各种农村金融服务性公司。农村中各种资金供给主体的健康发展必然需要多种多样的服务性组织机构的配合,由此,农村金融才能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体系化道路。

(三)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所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依托现代科技,面向市场需求,由单一农产品生产向集农产品生产,资源开发,文化服务,环境保护等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村经济体系。这种多元化、复合型经营可以最大化利用农村内外的各种资源,形成更高级的市场竞争体,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农村发展,农户增收。只有实现这样的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经济才能摆脱效益低下的困境,农民才有可能获得收入增加。我们要大力促进农业产业体系,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优先扶持当地农业中的龙头企业。要解决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必然要发展工业企业,引进工商业优秀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各地的农业龙头企业通常是有相当的生产规模,一定的资金储备和技术,在融资、用地、税收等方面优先扶持这类企业难度更小,收效更快更好。俗话说,农民增收快,全靠龙头带。农村企业可以和当地居民或村集体达成协议租赁农田创办自己的农产品基地,也可以直接和农户签订供给采购合同。

2.引资增智,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未来的农业应该是向多元化发展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极大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我们需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我们需要向农业经济系统引资增智。“引资”就是利用农村金融体系把各种资本引入到农业经济,用以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或者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增智”就是提升农民的素质水平以及吸引大学生或农业技术人员选择农村就业创业。政府应鼓励农民利用当前良好的国家扶持政策在农村创业,比如利用小额贷款种植药材,养殖野生动物等。政府也应该引导农村村集体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一村有一品,一乡有一业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崔艳娟,孙刚.金融发展是贫困减缓的原因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2(11)

[2]丁志国,谭伶俐,赵晶.农村金融对减少贫困的作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篇4

舒兰市全年降水为682毫米,水量10.7亿立方米,松花江、拉林河等河流密布,水资源充沛;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气候生态尤为适合农作物生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沟深水长,气候湿润,山地海拔平均高度260米左右,为林蛙的养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农作物种类、畜禽品种、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农业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盛产优质的农产品。

这是舒兰的先天优势。正因如此,舒兰才有了现在的水稻、玉米、杂粮杂豆种植和肉牛、林蛙养殖等传统产业。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先天优势,但两者又不是简单的等量代换。巧妙利用现有资源,科学进行产业布局和深度谋划,将传统优势产业转化为特色、潜力、亮点和品牌,建立全产业化体系,进而推动农业增资、农民增收,这成了舒兰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市的支撑和保障。

城北工业园区生物制药、保健品等产业项目唱主角,着力打造“吉林省长白山特色资源及医药产业示范区”;以水稻等粮食深加工企业为重点的平安粮食加工园区,积极开发“舒兰大米”品牌,建立辐射全国的东北大型粮食及食品加工物流基地;依托当地牧业资源优势,法特牧产品加工园区逐步做大做强牧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产业链集群效应。

园区布局板块化、产业集群化,在进行现代农业生态市谋划之初,舒兰市就考虑到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园区“筑巢引凤”,进而形成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现代农业全产业化思路。

打造品牌 农业产业亮出纯金名片

篇5

“建设现代农业水稻产业科学技术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对于有效整合科学技术资源,破解当前存在的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3]。2009年顺昌县被福建省列为试点县之一,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体系健全,措施有力

(1)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由农业局局长任组长,乡镇农技站站长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综合试验站各项工作的领导,围绕项目目标任务,认真审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目标,促进项目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

(2)成立项目技术指导组。由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为组长,县植保站站长、县农技站站长为副组长,以各乡镇农艺师为成员的技术小组,负责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与展示工作的技术方案拟定、组织实施、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集成推广应用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化肥、新机械)。

(3)组建技术示范骨干队伍。由农民自行推荐项目区内农技员、种田技术高的农户3~5人成立技术示范小组,负责指导本村农户准确实施各项技术措施,以科技成果转化率,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2加强培训,坚持核心示范与面上推广相结合

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举办3期优质稻相关栽培技术培训班,培训相关示范户215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20份,让“五新”技术进村入户,切实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科学种田水平。

(1)建立“仙潭村垄尾洋千亩核心片”,展示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有限公司的天优673等十几个主推品种,做好新品种展示示范片(点)的标牌明示工作,便于农民自行参观选种。

(2)每个乡镇建立一个6.67hm2的示范点,在全县共建立12个6.67hm2的示范点。

(3)建立一个666.67hm2示范区,包含大干镇大干、白石、来布,埔上镇埔上、河墩、土丰,洋墩乡路马头、田溪,仁寿镇桂溪、仁寿。

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扩大新品种展示、示范覆盖面,把新品种展示示范点建在农民家门口,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加速新品种推广进程,让新品种、新技术切实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3大处着眼,重点做好农业“五新”的集成推广

(1)推广新品种。主推品种有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有限公司的宜优673、两优航2号、乐优94、宜优1577、川优673、ⅱ优673、天优673 等优质稻新品种,示范品种有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福建省种子总站和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后备品种52个,以为筛选可推广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服务。

(2)应用新技术。重点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湿润灌溉技术、秧苗期治黑尾叶蝉防普矮病技术、水稻根线虫防治技术、直播稻栽培技术、机械插秧技术,应用省区域病虫测报网的病虫情报指导病虫防治技术、机械防治病虫害专业队统一配药、统一防治病虫害等技术。

(3)选用低毒、高效的新农药。用金好年防治稻飞虱,用好劳力、速灭抗防治螟虫、卷叶螟,用爱苗防治纹枯病,用龙克菌防治细条病,用扫弗特进行直播稻化学除草。

(4)施用新化肥。根据测土结果,配方施用由化肥厂根据测土配方结果生产的水稻专用肥,大力推广紫云英、沼液等有机肥。

(5)使用新机械。用拖拉机耕耙农田,用插秧机插秧,用收割机收割。

在核心示范片,突出抓住壮秧的培育、配方施肥、湿润灌溉、及时烤田和病虫防治等环节,培训、组织一支专业防治队,立足保苗、保根、保叶、保穗4个环节,对重大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在秧苗期抓治黑尾叶蝉,防普矮病环节;分蘖盛期抓稻根尖线虫病防治,保根防早衰环节;螟虫及卷叶螟发生危害期防治保叶护苗环节;破口期防治穗颈瘟、螟虫白穗、纹枯病保穗环节,确保稻苗健壮生长,为实现水稻高产提供保证。

4开展竞赛,调动农户学科学、用科学、创高产的积极性

为鼓励农民创高产,充分调动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项目领导小组在核心示范片建立了高产评比奖励制度,在水稻成熟期组织领导小组、指导组、示范骨干10人,对示范片田块进行目测,筛选出前10名进入第2轮实割测产,凡进入前3名的农户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第1名奖励1 500元、第2名奖励1 000元、第3名奖励500元,并发给荣誉证书,要求获奖户总结高产经验,向其他农户推广。通过开展高产创建竞赛,农户学科学、用科学、创高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5邀请专家指导,促进项目保质保量实施

为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实施,省、市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岗位专家主持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多次到田间地头检查指导,促进项目顺利实施。2009年通过向农民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变粗耕粗种为精耕细作,使项目区内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平均产量由2008年以前的不到6 300kg/hm2提高到2009年的8 250kg/hm2以上,增幅31%。

6几点体会

(1)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体系建设,能充分利用本省农业科技资源,促进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接,能大大提高科技成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2)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体系建设,能优化配置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建立从科研到推广、从实验室到田间、从科学家到农户、从科技成果到转化为生产力等环节紧密衔接的有效机制[4]。

(3)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体系建设,能突出研究重点,突破技术瓶颈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和综合试验示范,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转化率。

7参考文献

[1] 张鸿.长江上游片区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研讨会在成都召开[j].四川农业科技2009(11):31.

篇6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07-2

就目前市场来看,烟草产业在我国的农业产业中占有不小的份额,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烟草农业已经成为覆盖面广、资产雄厚、机构健全、行业优势明显的重要现代农业产业之一,且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突出问题使得我们在发展现代化烟草农业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避免这些问题影响和阻碍整个烟草产业链的发展。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使得农业用地、环境与资源的矛盾愈加突出,这是整个农业产业所面临的通病,烟草农业也不可避免,为解决或改善这些突出问题必须进行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管理技术等提高烟草产量和质量,改进现有的烟叶种植生产方式,保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持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意义和基本条件分析

发展现代化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而烟草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进行现代化发展。对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合理解决烟叶、烟区以及烟农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保证烟草产业的稳定高效发展。

1.1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已经转变为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化分工明确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应用进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生产成为必然趋势。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烟草行业的内在需求。新技术、新手段的投入不断推动着卷烟企业向现代化、集中化、模式化方向发展,这就向行业上游的烟草种植业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使得整个烟草行业的组织、资源分配、交易等行为发生了变化,逐步向市场决定资源生产的方向发展。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烟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应用现代化农业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烟草生产环境,增强烟叶质量和产量,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提高种烟收益,稳定烟叶生产,奋力推动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2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条件

发展现代化烟草农业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条件: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以及信息化管理。

规模化种植是指将烟草农业的数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规模化。由于我国的烟叶生产方式为计划生产,故必须应用现代化技术对整个产区进行重新配置,消除或降低原有的分散化种植模式在土地、成本、设备、技术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努力提高适度规模种烟农户的综合收益,推动烟叶种植向优势产区适度集中,努力扩大连片种植规模。

集约化经营可以有效降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实施集约化经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增大现代化机械的投入,合理应用现代化机械可以显著降低工作成本,提升工作效果;二是优先应用现代技术解决用工量需求较大的环节;三是提升整个从业者的知识技术水平,推动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烟草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减工增效的目标。

专业化分工是将原有的独立的烟叶生产环节进行环节分工和技术分工,对每个环节进行技术统一和升级,保证规模化产区的烟草质量。

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对整个烟草农业生产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该管理模式可以将整个烟叶生产过程的农业信息,所需的技术信息以及烟草需求信息等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整合,帮助烟农获得更为精确的、完整的,涉及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信息。

2 现代烟草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时期我国的现代化烟草农业运作模式有:山东诸城烟区的企业加烟叶农场加农业工人模式;黑龙江烟区的机械化耕作模式;福建烟区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云南烟区的专业化烘烤服务模式;贵州烟区的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等等,但是对现有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仍旧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是职业化烟农培育体系尚未形成。烟草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但是当前时期无论是人力构成还是人力水平等都无法与现代化烟草农业相匹配:由于人力成本的升高,烟草从业人员大大减少,且青年劳动力欠缺,中老年劳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现代化烟草农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强的信息获取手段,但是当前时期,烟草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应用现代化技术组织生产的能力不强,所受的专业培训较少。

其次是规模化种植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我国常年种烟面积有120万平方公顷,但是大规模种植所占的比例还未超过50%,这就阻碍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限制了高新技术的集中应用,进而导致烟草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农业用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土地流转所需的成本呈现增高趋势,这也限制了规模化种植体系的形成。

再次是集约化经营模式推广阻碍较大。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种植方式。这种方式下的烟草种植、经营、管理均受限于单个家庭,很难统一应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和管理手段等降低烟草生产成本,若通过市场手段实现集约化经营需要进行土地流转,但是当前时期的土地流转成本过大,不易实现。

还有分工专业化程度较低。虽然社会的进步促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向现代化方向靠拢,在优选育苗等部分领域已经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但是在诸如烟草栽培、产区管理、病虫害防治、烟叶采集与处理等方面现代化程度还存在欠缺。

最后是信息管理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数字信息和网络信息的综合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可以利用多种传输渠道实时向农户提供适合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农业生产信息,还可以将现场生产单元、农业气象单元、专家指导单元、烟草病虫害预报与防治单元、烟叶产区配套销售单元等多个单元进行组网和信息整合,为烟草农业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但是当前时期我国的烟草农业在信息管理方式方面还处于理性认知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较大距离。

3 实现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应对策略研究

为解决上述烟草农业面临的问题,推动整个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推广策略。

3.1 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现代化农业在大范围、规模化种植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而我国的土地经营模式则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可以合理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通过有偿使用等方式促进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化和集中化经营。具体来说,规模经营方与土地所有者可以商定适当的经济补偿方式进行有偿使用,如收取租金或者转包费、以土地入股等;也可以成立专业合作社、利用联合经营的方式扩大烟草种植规模和集中烟草种植区的管理和经营;还可以对现有的低产田或荒芜土地等集中整治为可用于耕种的烟叶产区租给具有经营能力的职业烟农耕种。

3.2 优化人力资源,推进组织管理创新

劳动力是第一生产要素。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优化烟草农业产业相关人力资源,增加烟草农业的经济收入,降低产业成本,提升烟农和职业烟农的劳动积极性。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与烟草农业相关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规范,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整个产业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在充分保证烟叶质量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劳动成本。

特别是生产和技术指导两方面的合理人力分配可以为推动现代化烟草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完善科技研究和推广体系

现代化烟草农业对现代化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因而在现代化烟草农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烟田土壤的改良,增强土地肥力,保证烟草产能和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在有限资源环境下实现最大利用。此外,应该建立以烟农和烟草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的推广体系。该体系可以及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整个烟草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

3.4 发展环境友好型烟草农业

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多数烟草种植地区均或多或少的存在土地不够用,水资源缺乏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水资源治理工作等,保护好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同时,还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整个烟草农业的行业标准,提高整个烟区的思想认识,避免高污染高残留农药的应用,保证烟草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4 总结

现代化烟草农业涉及领域和环节众多,需要多方协力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烟草农业是今后烟草种植业的必然发展趋势。相关人员和部门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吸取先进的、科学的、有效的产业理念指导和完善实际产业经营,解决烟草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实现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卢建雄,牟毅.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4).

篇7

我国科研人员独创的北方干旱内陆河区大田膜下滴灌改进技术集成模式,亩均投入500元,比国外减少投入50%、节水50%、节肥20%、增产20%、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以上,当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超过4亿元。

截至目前,在我国8.3亿亩有效灌溉耕地中,只有3.4亿亩进行了节水技术改造,节水灌溉潜力巨大。按照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国402处大型灌区全部实施节水改造后,在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亩均灌溉毛定额由现在的641立方米降低到507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由目前的43%提高到54%,年可节约灌溉用水300多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农田节水灌溉面积2.3亿亩,增加供水量220多亿立方米,两者合计52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一条黄河的径流量。

抗旱保苗播种技术

项目简介:顶凌播种:在土壤开始解冻,消冻土层达6厘米左右时抢墒早播,将种子播到冻土层,充分利用底墒促使种子发芽。

抢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厚2-3厘米、耕地土壤在播前遇雨时,为了避免失墒后难以下种,可将播期提早10-15天趁墒播种,但要注意随播随拍实地表,以防跑墒,影响出苗。

引墒播种:播种前3-4天打碎土块,用石磙镇压一次,在早晨地皮退潮后播种,随播随搪,防止跑墒,2-3天后再搪一次,使下层水分逐渐上移,以便发芽出苗。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块大、底墒差的地块。

提墒播种:若地表干土层较浅(3-4厘米),可在播种的前天晚上或天黎明时趁露水未干、地面较湿润时,耙耱1-2遍,以保住“露水墒”,降低干土层厚度,随后便可用一般方法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达3-5厘米、但底墒沿好时,可在播种前采用耙耱或镇压的方法提墒,增加上层土壤的水分含量,以促进种子发芽和次生根的生 长,提高幼苗的抗旱能力,确保全苗。

借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超过5-6厘米、但底墒仍较好时,可用犁开一条较深的沟,将种子种在沟底的湿土层中,于灌盖一层湿土;也可先用犁开一沟,然后在沟中再重梨1次,将种子播在湿土内,浅盖土后轻压,并保留犁沟。借墒播种法可使种子能够吸收土壤下层的水分,出苗好。

造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超过10-12厘米、且底墒不好时,为了不耽误农时,就必须采用造墒播种法。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进行浇水穴播。穴播时,播种深应为10-12厘米,每穴浇水1.0-1.5公斤,待水下渗后播种,施有机肥并盖土(先盖湿土,后盖干土),以利水、肥集中,确保全苗。

膜侧播种:采用宽窄行种植法,地膜只覆盖玉米窄行,将玉米播在地膜边沿的土壤里,播后及时镇压。膜侧栽培具有与膜内栽培相似的增温、保墒效果,可促进玉米前期快速生长,解决旱地地膜玉米后期因高温干旱而造成的早衰问题。其种植规格为宽行距83.3厘米,窄行距50厘米,垄高5-10厘米,地膜覆盖在窄行中,种子播于距膜侧5厘米处,株距23-33厘米,密度为4.5-6万株/亩,施肥量及田间管理同常规覆膜种植。

地膜双槽覆盖播种:在已整好的田块上,先按玉米种植行距开两条槽,使两槽中间和两边形成糟埂,再在槽埂上覆盖地膜,槽内播种玉米。双槽盖膜后,由于槽内地势低,可形成聚水漏斗,将床面上的降水集聚到苗孔内,便于植株吸收利用,提高降水利用率。

改垅作为开沟播种:垅作栽培土壤疏松,在春季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易风干,毛细雨管理水供应不足,达不到种子发芽所需水分,造成玉米出苗早晚不齐,干种缺苗严重。山坡岗地缺苗更为严重,达到50%。垅作不适于抗旱栽培。采用原垅开沟播种方法,种子可以落到毛细管没有切断的湿土层上,再加上马上覆土压实,种子发芽所需水分充足能正常出苗,苗齐、苗壮,达到抗旱作用。

“三湿”法播种:播种后墒情在种子发芽出苗下限时,采用种子催芽、粪肥拌水、深播掏墒浅复土的播种方法,做到种子湿、肥温、底土湿,实现全苗。

项目负责:辽宁省土肥站。

趋势意义:在旱情频发地区,抗旱保苗播种技术是一项十分关键有效的措施,各项目区根据各地的墒情特点因地制宜地选用合适的抗播种方法,能有效解决由于春旱造成的出苗难的问题。

玉米地膜全地面覆盖栽培及

“一膜两年用”栽培技术

项目简介:该技术创新点是改变了地膜覆盖栽培作物垄上种植外为垄沟种植。它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旱作农业区玉米种植获得稳产、高产创出了新路,同时也丰富了集雨节灌农业的内容,是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实用技术。该项技术集成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其主要优点是通过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玉米 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春季5mm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播种沟,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旱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玉米正常出苗;全膜覆盖能最大限度的保蓄玉米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保证玉米生育期内的水分供应,使降水利用率达到90%左右;有 效防治田间杂草,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保护生态环境;投资少,技术操作简单,便于大面积推广。

项目负责:甘肃省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趋势意义:避免因刨根茬带走根际周围的土壤速效养分,根茬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

项目简介:“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是利用农村大量现有的行走式动力机械(拖拉机或农用运输车)配带节水灌溉机具在行走过程中进行灌溉作业的一项技术,所以被人们称为“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这种技术包含两项技术内容:一是坐水播种技术,在种子周围土壤局部施水增墒以保障种子发芽出苗;二是苗期灌溉技术,在苗根区土壤灌溉增墒保苗。

项目负责:辽宁省土肥站。

意义:“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以节水为前提,尽量采用高效的局部灌溉方式,以少量的水按需求定量准确地把水施到种子周围或苗的根区土壤中,减少或避免了多种形式水的浪费,能达到滴灌渗灌的节水效果,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一般亩施水量为1-4立方米,与人工刨埯坐水种相比,节水50%以上,比漫灌节水80%以上。目前行走式节水机械灌溉播种技术的主要工艺是用拖拉机牵引载有水箱的拖车,后部牵引播种,同时进行施水、施肥作业,水箱上引出的水管与播种机施水装置相连,播种时可一次实现开沟、施水、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项作业。如果土壤墒情不好,可以结合苗期缺水,进行苗侧施水、施肥联合作业。这项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了农村拥有量较大的拖拉机等动力机械,提高了现有动力机械的利用率,而且配套的播种机具结构简单,多功能,复式作业,造价低,能够适应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解决春旱播不下种、出不了苗、保不住苗的高效节水新技术,是一项保证粮食生产的实用技术,也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干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手段,特别适用于水资源匾乏旱情频发地区。

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项目简介:蓄水保墒耕作技术是干旱缺水地区最重要的防旱抗旱措施,就是通过耕、耙、耱、锄、压等一整套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更好地纳蓄雨水,尽量减少土壤蒸发和其他非生产性的土壤水分消耗,为作物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创造一个水、肥、气、热相协调的土壤环境。耕作保墒包括蓄墒、收墒、保墒三个方面,是干旱缺水地区防旱抗旱的重要措施。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深耕蓄墒、耙耱保墒、镇压提墒、中耕保墒、深耕、深种和深锄等。同时,采取选用抗旱良种、科学施肥、合理轮作等配套措施达到抗旱增产目的。

项目负责:辽宁省土肥站。

旱作节水新技术

项目简介:1.行间覆膜技术。

行间覆膜技术是抗旱保苗的关键技术。大豆行间覆膜技术是应用大豆行间覆膜机进行的播种、施肥、覆膜、镇压等作业环节一次完成的大豆平播垅管技术。覆膜后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留住天上水、保住地表水、勾起地下水,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天上降水留在苗眼内不流失,留住这部分水,对缓解后期干旱,保证植株正常开花、结荚、鼓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助肥威,化肥施于膜下,可减少化肥的挥发和淋溶,从而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该技术是十年九春旱地区实现大豆一次播种保全苗的有效措施。其主要技术要点是:隔行覆膜;选用良种;种子包衣;合理施肥;适时早播;化学除草。

2.振动深松技术。

利用大型拖拉机牵引深松振动犁,深松30公分,振动土壤,使其疏松,却土层不乱,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

篇8

此次考察的杨梅种植基地正是通过流转荒废的山丘贫瘠土地,以先进的土壤改良技术、灌溉技术和管理技术,在贫瘠的山丘上“勾画”出漫山遍野的“梅绿图”。走进“梅海”,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株高不过2米、修剪如盆景一样杨梅树,繁茂的枝丫上挂满了鲜活饱满的果实。据基地负责人介绍,每一株成年的杨梅树每年产值达1500元-2000元。基地常年高薪聘请专业的枝剪、浇灌、施肥等技术人员对杨梅树进行科学化管理,到杨梅成熟期,又聘请周边农民进行果实采摘,分级装箱,并对接省内外商家直接到基地进行收购。从过程上看,该基地初步实现了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上看,还实现了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双河街道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战期和决胜期,我们要真正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篇9

1 现代农业金融特征

现代农业金融融合于整个农业产业环节中,打破了产业行业限制。其产生是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产物。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能够满足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发展的需求,带动农户增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新型金融体系[1]。杨朵轶(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融合于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的金融服务 [2]。杨亦民(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对整个农业产业起支撑保障作用的金融服务体系[3]。

现代农业金融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产业性、创新性、效益性特征。产业性是金融渗透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生产环节各个核心节点的服务支持,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杨朵轶(2014)认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是基于农业全产业链之下,研究重点放在流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形成、现代农业金融对农业的支撑、城镇化对现代农业金融的影响来阐释其提升农业产业的过程[2];张云(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多元化需求,融合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4]。创新性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中心,创新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产品,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王小翠(2009)指出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满足新型主体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统化金融服务,实现农业的高速发展 [5];李建春(2012)指出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多种信贷品种,满足农业对资金多元化的需求,保证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6]。效益性是通过发展和完善金融风险服务,保证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金融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效益[1];马西亚(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连接农业产前产后,实现产地与市场对接的载体,以整个产业为基础,追求农业产业利益的最大化[7]。

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趋势与瓶颈

2.1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特征决定其发展趋势。现代农业金融呈现出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发展趋势。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发展,要求快速整合农业资源和完善金融服务。杨亦明(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完善整个金融体系,快速配置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3]。围绕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尤其是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创新农业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特色的金融服务。曹丽萍(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是金融产品丰富,体系完善,能够迅速适应现代农业主体发展要求,将农业放置于整体链条当中的金融服务[8]。围绕现代农业效益,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是现代农业金融的落脚点。李璇(2015)通过对北京市观光农业的实例分析,提出现代农业金融将会对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成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纽带,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效益[9]。

2.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瓶颈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发展,当前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在现代农业产业、产品创新和效益风险保障方面存在瓶颈。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金融的支持密不可分,金融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成为制约现代农业产业提升的主要瓶颈。鲁靖(2005)指出农业金融服务不能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片面的金融体系,成为了农业产业提升发展的瓶颈。[11]。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样,传统单一的金融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急需创新性农业金融产品。余欣荣(2014)指出高投入、高产出的新型农业主体对农业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僵化是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12];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农业资金、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农业金融的资金投入与金融服务创新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的需求[13]。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农业增产增收,金融支撑保证了农业的健康高速发展,目前金融的支持力度落后于农业发展速度,风险加大,农业金融环境恶化,经济效益提升缓慢。马西亚(2014)指出农业产业有利润是现代农业金融产生和发展的条件,金融对现代农业的风控不足导致资源不合理配置是农业产业利润低下的根源[7];陈丽霞(2015)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金融的授信风险和风控额度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14]。

3 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对策

围绕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瓶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宏观调控,完善金融体系

现代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利支持,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今后发展的关键。曹丽萍(2014)指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构建满足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组织体系,不断优化体制创新工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打造一个高效、持续、可控风险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同时运用投资手段直接推动现代农业金融市场的形成,完成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的直接联系,是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8]。李建春(2012)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应当发挥其“普惠共荣”的职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构建国有金融与民间资本双腿走路,完善金融资本市场,促进整个农业金融体系完整,从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6]。张云(2013)指出由政府主导加大农业金融的扶持力度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必然选择[4]。李巧莎(2014)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支持与引导,加强银行支农力度,鼓励民间金融发展,实现金融资源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完整配置 [1]。陈丽霞(2015)指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分类推进金融机构的改革,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向整个农业产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14]。

3.2 创新金融产品,实现市场对接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样,丰富创新适应现代农业主体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快农业与非农产产业的融合对接,是实现农业金融的市场化现代化的关键。杨亦民(2013)指出以市场为需求,创新农业金融产品更好的适应于现代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加速完成产业链接,从而推动金融的市场化进程是非常可行的措施[3]。王小翠(2009)指出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改变传统金融产品面对农业市场滞后性、固化性的缺点,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条龙服务,创新出满足农户需求与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可以更快的实现农业金融的市场化与现代化[5]。张云(2013)指出开展现代农业金融服务,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链模式、特色质押模式、多方合作支持模式的创新金融模式实现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4]。李巧莎(2014)指出根据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需要推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金融产品,针对现代农业主体多样,环节复杂的特点,应及时调整创新金融产品,更好的适应农业市场的需求[1]。

篇10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04-02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对于现代农业,最笼统的说法是,发达农业就是现代农业。是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受科学指导的、以商品生产为主的一种农业。它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其中,高产出是目标。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等。它实现了生产的全面机械化,经营的高度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企业化。

从各国情况来看,每个国家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农业发展的外在特征各不相同。但是在总体目标方面,都是相同的,都是着眼于生产出数量充足和安全优良的产品,促进农民的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地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

二、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把农业当作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从农业自身的发展出发对现代农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即采用工业发展的各种手段,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现代农业模式,是在农村改革和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体系的主导。在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形式一般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建设规模化、加工系列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

2.农业产业化是要在农村实现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促使农民增产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整体水平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已经在不断地改革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采取措施加快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比如,四川省成都市市郊农村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试验。在这里,国家允许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自由地进行出租或转让给有实力的个人或企业开办工厂或者发展观光农业,企业与农民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四川科亿林业生态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王成兵对农业领域的成长性坚信不疑,他认为投入2000万元,5年之内就可收回成本,而且利润丰厚,他的目标是“要把全国的富人都吸引过来”。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除当地企业外,福建、上海的企业也纷纷前来洽谈。当地政府已经挂牌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除了开展农村土地和林地使用权的交易,还可以进行农民房屋财产权的交易,方便双方交易。

政府的这种试验如果证明了效果好,那么不排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可能。

三、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内在关系

现代农业的内容大体可以归结为三大体系:一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三是现代农业保障体系。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三大体系建设中最基本的任务,其余两大体系是分别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它是一种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组织形式;二是具体的组织形式内经营管理制度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很好地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制度载体,和谐地容纳了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的制度内涵。这是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规模化生产并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业组织形式。但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这一程度。就黑龙江省来说,由于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迫切需要引进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来达到产业化经营的层次。

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10以上,全省现有耕地11.78万平方公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他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一级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但是,目前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市场化水平低,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弱等。

四、以产业化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1.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区特色。要从本地实际条件出发,发挥地区优势,挖掘资源潜力,黑龙江省有全国领先的垦区9个、农牧场113个,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粮食种植面积3450万亩,总产量284亿斤,年总产值454.5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鉴于此,应该确立和发展一批以肉类加工、乳制品、豆制品或其加工品为主导的产业、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一批辐射面广、经济性强、社会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产业,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格局。

2.合理规划,规模经营。在土地使用方面存在着乱占乱用、不合理使用土地,重用轻养、用养失调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同时,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和残留造成土质污染严重。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制止掠夺经营,做到用养结合,改善土地的水肥条件、作物品种和农药使用程度,尽快恢复和增进地力。同时做到规模经营,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的合理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3.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要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或者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逐步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也可以通过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到农业研发与推广中来,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队伍的综合科研力量。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4.引进市场机制,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质量效益为目标,实现生产、加工与销售专业化和一体化。这就要求一定要把市场放在首位,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在的、真正的龙头来看待。发达国家的实践早已证明,在现代农业中,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生产和供给。因此,各企业和农户所有的经营方式和行为都要从市场出发,由具体的市场结构来确定,注重市场调研,特别是研究国内外同行的经营状况。同时,还要根据市场体系的发育状况来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市场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先进,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有利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引进人才项目成果,项目名称: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姜作培,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经济问题,2007(6)

2.李炳坤.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3.王玉波,魏延军,王兰凤.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0;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引言

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因此,对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及价值链延伸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促进石家庄农业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价值链中的利益最大化。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石家庄市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五大产业建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359.2亿元,较同期增加39亿元,同比增长12.2%。到2017年,每个县(市)、区着力打造1-2个规模万亩以上,投资亿元以上的生态富民园区,构建“山绿、果丰、农民富”的西部生态发展格局,到2020年,东部“六次产业”集群发展,成为环京津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形成规模,成为京津和周边地区生态休闲旅游聚集地。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多年来,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长足M步,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第一,农业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土地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流向城市,留守人员以老、弱、妇、幼为主,平均素质不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缺乏,也造成人工费用增加。第三,龙头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欠缺,辐射带动作用偏弱,还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第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单一,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大部分农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农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三、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规划思想与指导原则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生态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的主线,全面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以美丽农业为主体,以品质农业、循环农业为两翼。

把创新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经营主体引入农业,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激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活力,持续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二)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石家庄成为全省乃至全面的现代农业化示范地区。

第一,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地区特色。持续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积极打造产业新兴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并结合石家庄地区禀赋与实际,持续巩固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二,突出休闲农业的统领作用。以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思维为统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休闲的理念贯穿到石家庄现代农业建设的始终,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双链提升”。第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影响力与知名度。第四,打通农业流通环节。加快石家庄批发市场、直销点、代购点以及电商平台的建设,与物流园区形成实时联动的市场体系。

四、石家庄农业产业价值链延伸分析

根据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将其应用于农业产业价值链中,农业产业价值链上游至下游依次是由农业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生产、农产品储运、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售后服务五个环节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观看的好坏,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一般来说,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创造产品价值,与农产品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创造顾客价值,失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服务。

第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一批休闲园、观光园、采摘园、示范园、文化园、创意园,大力开发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第二,大力培育加工龙头,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资源整合,通过组建集团企业或企业联盟的形式,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构建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顾客的流通网络。第四,大力实施“互联网+”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第五,发展乡村旅游,培养现代农业美丽文化。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2]魏玲丽.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育战略[J].农村经济,2011(2):47-49.

[3]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的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4]李世新.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J].甘肃农业,2006(2):42-43.

[5]养菊.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