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29 05:11: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

篇1

对于春天,古往今来,太多的诗人用太多美丽的诗句对她进行了讴歌和赞美。是的,在这样的季节,无论用怎样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她、描绘她都不过分。春天一直是文人的宠儿,是他们笔下的骄子。古往今来歌春咏春的诗句便如雨后新芽,不胜枚举。虽然诗人的心情不一,让落在纸上的诗句或热情、或伤怀、或慨叹、或喜悦,但每一首诗句的字里行间都融汇着挥不去的春色春情。

明媚的春光里最适宜读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里有70篇古诗词,其中描写春天的诗词有13篇,从中足以看出从古诗词中感受春天是多么重要。教材的编写者也是用心良苦,一般都会把这些描写春天的诗词编排在春暖花开的第二学期,以便W生能入情入景地感受春天。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在遇到古诗词时,采用诵读中感受春天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口诵心想,咀嚼感悟,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更需要诵读。我国自古就有诵读诗词的传统,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诵读古诗词会创造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诗词诵读中不知不觉感受春天的美,感悟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诵读方法来促进学生实现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对春天的感悟。

一、大声朗读法

大声读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因为大声读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从而可以将这种美还原。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时,让学生大声读,在大声朗读中熟悉诗歌,因为大声朗读,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让学生更快地熟悉诗歌。在熟悉诗歌后,让学生大声朗读时,在大声朗读中体会诗人杜甫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失所的生活后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只有大声朗读,才能体现诗人的“喜”,只有大声朗读,才能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喜”。

二、诵读想象感悟法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作品的形象在大脑的屏幕上描绘成一幅画,然后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蕴含的意义。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涌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是有着大胆的甚至梦幻的想象力。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呈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例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何美?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甚至是闭上眼睛想象,才能感受到春天“红胜火”和“绿如蓝”是如何的美。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张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意的深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想象中描绘它、欣赏它,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真正感觉到春天如诗如画般的美。

三、感情朗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思想,感受春天的美。为了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意境,通过感情朗读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把握诗的节奏、重音和语速,并通过边读边体会,边体会边读,揣摩古诗词中的情感、形象,以实现诵读中感悟春天春暖花开的意境,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例如,教学《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让学生用一种节奏读感受诗人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天,然后再换一种节奏读,再从中感受,让学生仿佛听到不同节奏的“莺啼”,或者快,或者慢,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在重音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变换。例如“多少楼台烟雨中”,先是把“多少”作为重音进行朗读,感受楼台的多;再把“烟雨”作为重音进行朗读,感受春天烟雨朦胧的迷离。

篇2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每每读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感慨,朱自清先生想像的笔触竟将春描摹得如此真切具体,生机勃发,美丽动人。

想象往往才能产生美。有了想象,作者的思想、情感就能腾飞,就能点染、创造出具体、鲜明、富于美感的动人心魄的新境地。《春》的结尾就这样新奇、巧妙地将想象的“经”同现实的“纬”交织在一起,将有形、有限的物象同自己无形、无限的情思交融在一起,勾画出朱自清先生笔下春的“新”、“美”、“力”。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崭新的境地!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唐弢三人在《关于散文创作——答编者问》中所说的:“一个意境的产生,是由作者的经验,配上当前的题材,也就是想象和事实两者揉合而成的新的境地。”

结尾的这一想象,不但构成描写春天的崭新意境,而且使《春》的意境向深处开掘:从形象上说,在前文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写出了春的内在蕴涵;从感情上说,在前文盼春、绘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赞春,抒发了朱自清先生对春的深情挚爱和热情赞美。雨果说过:“想象就是深度。”便是说想象能深化作品意境。

结尾的想象还使《春》产生言虽尽而气不绝、韵不断、味无穷的魅力。气,就是品质、气质,结尾的想象为笔下的春幻化出一首气质歌。韵,就是情绪、情韵,结尾的想象从三个角度赞美春,全文的情感升到最强音,“卒章显其志”。味,就是意味、趣味。结尾的想象超越时空、民族,读者可以依据各自的生活、文化,在再创造中去领略、补充、扩大《春》的情味,在神思飞越中品出旨趣,寻得向上、向美、向前的力量。这样的魅力同样源自想象。

当我们再去反复诵读《春》的结尾,可以发现,散文佳作的想象,应当准、新、深。

所谓准,就是准确,就是作者要准确地选择、把握客观事物的某一点、某些方面,并由此触发已知的生活经验,进而创造出新形象。《春》结尾的想像紧承前一部分“春早人勤”的描写,接在“‘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句之后,从情理上讲,朱自清先生准确把握了春的内韵特点;从文理上讲,这也是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的正常推移,文脉也通。当然,春回大地,朱自清先生为何写得如此形象动人?那是先生心头奔腾着对美好春光的无限激情!想象的艺术光芒必须由作者的激情来点燃!烛照着作者心灵光辉的想象才是创新!

篇3

有幸聆听了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潘旸老师的讲座《从“教阅读”走向“教生活”》后,让我对语文阅读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阅读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在讲座中,潘老师从教阅读讲起,再讲到教生活,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理论为我们讲述了语文阅读和生活的密切关系,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以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为基准,实现语文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接轨,最终形成开放、愉悦的语文课堂。以下是本人对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实现从“教阅读”走向“教生活”的几点认识。

一、利用生活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学生来说,生活是阅读的主阵地,特别是生活中随时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例如,2011年10月6日苹果公司的缔造者斯蒂夫·乔布斯辞世。因此,无论从新闻、报纸还是广播等到处都是有关乔布斯与苹果公司的新闻,这也成为吸引小学生眼球的材料。于是我在语文课上以乔布斯为例子,讲他和苹果的关系,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接着,我给学生们提出了任务,让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报纸等收集有关乔布斯与苹果公司的材料。到了第二节课,学生们就搜集到了乔布斯的很多材料,特别是乔布斯的一些名言:成功没有捷径。你必须把卓越转变成你身上的一个特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天赋、才能、技巧,把其他所有人甩在你后面。高标准严格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将会改变一切的细节上;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给自己一个培养自己创造力的机会,不要害怕,不要担心……这些材料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丰富了学生们的思想。此外,学生们在进行了上述有关乔布斯的阅读材料的阅读后,我还对学生们提出了写作要求,让学生以乔布斯的启示为主题进行自由写作,学生们都积极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读诗、品诗,让学生体验感受生活

1. 读诗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仍然接近于儿童,因此可以让他们阅读语言优美、流畅、且口语化的儿童诗,这种诗歌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易于儿童模仿和阅读。例如《四季的脚步》,这首诗歌描写了四季的变换,其优美的语言、欢快的节奏,非常适合小学生诵读。诗歌分为四节,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来临时的变化,并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出了四季气候的主要特征,极富感染力与表现力。如诗中 “叮咚、知了、刷刷、呼呼”等拟声词的运用,“悄悄”的反复使用,以及押韵的诗尾,都使整首诗歌处在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明快节奏中,赋予了诗歌无限的音乐美、韵律美。诗中拟声词和叠词的重复使用,也非常直观地传达给学生客观世界的声音和节奏,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使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切身体会诗歌的美妙意境。

2. 品诗

面向儿童的诗歌一般都以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为主,意在促使儿童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直观感受诗歌的表现情境。例如《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针对小学生思维倾向于具象性的特点,将黄叶、大雁、秋风、蟋蟀等能够表现秋天特色的典型事物描写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弥补了学生对“秋”这一抽象概念的模糊认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就是儿童诗歌的魅力所在,它能够借此紧紧抓住小读者的心,吸引他们继续往下读。因此,一首好的儿童诗歌,一般都会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诠释抽象、模糊的概念,促使学生通过对具象性事物的感知来体会诗中的意境,也就是说,意象性是儿童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此外,优美的意境往往是通过形象化的艺术描写,将主观与客观交融为一体,从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情感的艺术氛围,读者在这种氛围中不但能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魅力,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本身就是最富于联想和想象的,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的世界中,一切都是诗化的,如会笑的花儿、会唱歌的鸟儿、会说话的鱼儿等,因此,诗歌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更有助于儿童发挥自身的童真童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丰富多彩的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曼妙优美。

三、让学生在“写”中,体会生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反过来膨胀了阅读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做到读写并重,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写作的主要源泉,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事件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1. 经常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比如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可以拿来当成写作的原型。作为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使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灵感、感悟生活。在小学生的潜意识中,万物皆有灵,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们要利用儿童的这一认知特点,引导他们学会捕捉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表象细微,但感受深刻”的事物。

2. 真正走进生活

生活与学生的学习密不可分,在儿童的生活中,处处包含写作的基因。其实,儿童的生活充满诗意,只是缺少发现诗意的眼睛而已,儿童自己并不清楚周围的生活中蕴藏了巨大的矿藏,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例如,想让学生描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空旷的地方去放风筝,并引导他们从风筝上寻找春天的影子,有的学生说:“春天就在高高飞翔的风筝上,春天就在小朋友欢快的脚步上。”甚至有的学生还拓展思维,描写出这样的诗歌:“一个个尖尖的笋芽儿,是竹园的春天;一朵朵跳跃的浪花,是大海的春天;一只只舞动的蝴蝶,是花园的春天;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脸庞,是我们的春天。”作为教师,当看到小学生写出这样的诗歌时,内心的自豪感应该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还有一个学生在下雨时这样写道:“雨点在树叶上溜滑梯,在地面上游泳,在天空中比赛跳高。”这些诗句不但富有情趣,且充满了诗意。可见,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蔚蓝的天空中高高地飞翔。

3. 养成随笔记录的习惯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鱼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但是光有奇妙的联想和美好的体验,却没有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再美再好的情感体会也将稍纵即逝。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从小抓起,将培养学生及时、快速记录情感体验的习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从“教阅读”走向“教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陆新宏.浅谈新课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J].吉林教育,2009(17).

篇4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教学反思】

篇5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而在小学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内的古诗词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并使其从中理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外古诗的阅读赏析。

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赏教材上描写的景物外,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同类古诗词。比如说:在学《春日》时,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春天总是让人陶醉。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淡白色的梨花、鲜红的海棠花、开满山野的杜鹃花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唐朝杜审言的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意思是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诗词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写春景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将自己从所有古诗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深化了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二、作者延伸,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中,有浪漫主义、诗风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现实主义、诗风严谨、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国主义、情感内敛的陆游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因此,笔者抓住作者这一素材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兴趣。学过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又给学生补充了《从军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位边塞诗人对边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忧虑;在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之后,补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学生在朗诵、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荡不羁的诗风;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引入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心。学生对诗人的诗风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激发了学生赏析古诗的兴趣。

三、内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抨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离家思乡的愁绪等。我们在进行课外古诗词赏析探索的时候,将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当时相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学生又赏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美好的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品读延伸,感受诗情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思―悟―读”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激发延伸,迸发创造力

新课标把“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作为写作目标的第一要求。“兴趣、想象、感想”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鲜明个性、有自的学习主体来定位的。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也值得一试。

篇6

“兴”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自产生以来一直是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什么是“兴”呢?现在广为大家认同的是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兴”的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1]即诗作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先描写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然后再表达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纵观《诗经》305篇,用于起兴的都集中于山、水、草、木、鸟、虫、兽、车、服、乐等事物之上。而细究周人在创作诗时为什么要用“兴”这一修辞手法呢?因为当时处于农业社会阶段,人们对于自然还十分依赖,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常紧密,于是便滋生了一种以自然为参照物,在自然中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借外物以抒己情的文学创作方式。所以笔者认为,被周人用于起兴的那些事物绝不仅仅是信手拈来的,那些山、水、草、木、鸟、兽、虫等都与周代人的生活和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

从《诗经》文本来看,婚恋诗中的兴主要用来表达三种感情:对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婚恋关系破裂后的痛苦。

一、以起兴表现爱情婚姻的美好

《诗经》中《关雎》是流传广泛的一首婚恋诗,该诗一开始先以雎鸠和鸣起兴,由雎鸠和鸣引出男女相恋。古往今来,学术界对雎鸠的解释有很多,《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说:“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2]朱熹《诗集传》中记载:“生有定偶而不相乱”。[3]就是说,雎鸠生来配偶是固定的,绝不会任意更换,所以雎鸠历来被看做贞鸟,被当做忠贞爱情的象征。诗人之所以用它来起兴,就是因为雎鸠是鸟类中忠贞之鸟,有似于后代文学作品中鸳鸯意象。诗人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来到河边,看到成双成对的雎鸠和鸣于河中,不由触景生情,从而产生了婚恋的想法,并且在大脑中勾画出女子的形象:漂亮、娴雅、忠于爱情。然后《关雎》通篇就表现了小伙子对心目中美好对象的追求。以雎鸠和鸣起兴之后,作者又以事起兴,即以采摘荇菜起兴,用采摘荇菜的过程来引出小伙子对心中所爱的追求过程。诗中采摘荇菜的过程分别是“流之”、“采之”、“之”,随着人对荇菜采摘过程的一步步跟进,从而引出了小伙子追求姑娘的过程,先是“寤寐求之”,因为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然后终于找到接近心上人的途径,约会时“琴瑟友之”,最后“钟鼓乐之”,就是把自己的心上人迎娶进门。用采摘荇菜起兴,引出小伙子与心上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爱情越来越美满,这样由前者引出后者的起兴用法,过渡自然,意蕴深厚,还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让读者在脑海中不自觉地构思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郑风・溱洧》中以溱水和洧水起兴:“溱与洧,方涣涣兮……溱与洧,浏其清矣……”[4]溱水和洧水均在郑国,此诗描写了郑国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上巳节。上巳节是指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这一天,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互赠礼品以表达爱慕之情。《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5]就是说仲春三月间,男女可以纵情相会,连私奔都不加以禁止。这么重要的社会活动之所以选在春天,是因为古人和自然界之间紧密无间的联系,自然界的动植物都在春天繁衍生命,春天万物复苏,所以春天被认为是一个体现生命意义的季节。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和风煦暖,众多单身男女聚集在这里,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伴侣,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和憧憬。关于上巳节的记载在《风・桑中》、《郑风・褰裳》中也都有所体现。

二、以起兴表达男女相思之情

思念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天然情感之一,诗经中涉及男女恋爱婚姻的思念诗也占了很大比例,这样的诗在诗经中俯拾即是。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这是该诗四章中的第一章,前两句先描写了妻子采摘卷耳的景象,后两句便不再写采摘卷耳的事情,而是写妻子思念远在外的丈夫。这首诗用“采摘卷耳”起兴,引出下文对丈夫的思念,且这样的起兴还能很恰当得推动感情的抒发:妻子“采采”卷耳,即采了又采,可还是“不盈顷筐”,还是装不满筐子,随即下文写思念远行人,可见妻子之所以总是装不满筐,是因为心不在焉,因为思念远行人而不能专心采摘行为,这样,一个心神不宁的思妇形象跃然眼前。由此可见,这些采摘活动是寄托了思念之情的,这在很多诗中都有所体现,如《王风・采葛》以“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起兴,从而引出下文强烈的思念之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小雅・采薇》就以采薇起兴,该诗虽是戍边战士思念家国之情,但却印证了采摘行为作为起兴象征思念之情一说。《小雅・采绿》也是以采摘草木为起兴引出思念之情。

《诗经》中的相思诗有些是作者看到身边景与物的美满而感怀自身的,用起兴事物的美好来衬托自身处境的凄凉,读来不禁使读者生出许多心酸之情。《陈风・泽陂》中以“彼泽之坡,有蒲与荷”起兴,生发出下文女性的思念之情,即她看到岸边蒲与荷相伴生长,而自己却形单影只,不禁黯然神伤,感叹心中所求不可及,就像池泽相隔一样。《秦风・晨风》中以“彼晨风,郁彼北林”起兴,即鸟飞倦了尚且回到自己的窝里,而丈夫却没有回到自己的身边,表达了妻子思念久别的丈夫。

三、以起兴传达婚恋关系破裂的痛苦

《诗经》中关于婚恋的诗作,除了男女间相恋的甜蜜,相思的牵挂,不得不提到还

有很多令人感到惋惜的描写婚恋关系破裂的诗作。

在《诗经》中,《卫风・氓》是一首著名的反映婚姻破裂的诗歌,它以一个女性的口吻道出了自己从相恋、结婚到分手的全过程,然而每一部分中都有起兴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个起兴都是正衬,用桑树来引出女主人公的处境。前者通过描写桑叶的滋润、茂盛衬托下文姑娘正年轻,风华正茂,后者以桑叶的枯黄、凋零衬托女子人老珠黄,被丈夫抛弃的凄惨境地。“吁嗟鸠兮,无食桑椹,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朱熹《诗集传》中:“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6],桑葚虽是甜的,但鸠多食则容易致醉,引出下情虽是美好的,但如果人过于沉浸其中则容易上当受骗。“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个起兴则是反比,淇水滔滔也有岸,洼地再宽也有尽头,以此反衬下文――我的哀愁怎么就多的无边无际。诗中所用到的起兴物,都是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桑树,桑葚,淇水,洼地,这些自然景物是主人公每天都见到的,她看着这周围的景物,便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触景生情,便歌唱起来。这些比兴的运用,更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突出主题。

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兴”作为《诗经》中一种很重要的修辞手法,对于诗经中婚恋诗感情的抒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丰富了画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所传达的感情。

【参考文献】

[1][3][6]朱熹.诗集传[M].中华书局,1958:1,1,37.

篇7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____李白《清平调·其一》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____刘方平《春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____朱熹《春日》

2、关于春天的优美句子:

(1)满院的迎春花扭动着身躯,张开渴望已久的嘴巴,贪婪地吸吮着春天的雨露。

(2)这一片,那一片,绿得发亮的红花草,自然地绣上了几朵小紫花,好看极了。

(3)水里的鱼儿纷纷跃出水面,一时间水面扑通作响,和着小河欢唱的歌声、小草的沙沙的朗读声,便谱写成一首阳春三月的交响曲。

(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5)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夹在柳树中间的桃树也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绿的柳,红的花,真是美极了!

(6)春天到处是人们辛勤的身影,人们用本身的双手底下种着她们的坚定的信念以及永恒不变的希望,下种着真执的情以及无私的爱。

篇8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关于作者:贺知章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主要擅长写绝句。另外一首《回乡偶书》也广为流传。

2、这首《咏柳》是一首咏物的诗,通过对于柳树的描写,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3、相关考题

(1)本诗中妆的意思是_________(打扮),丝绦________(用丝编成的绳带)

(2)本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设问)的修辞方法。

(3)诗人把(春风)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一个乐府古题。李白用了这个题目所以叫“古朗月行”,但李白并没有袭旧,而是自成以风格。尤其是前四句,通过简单的文字写出了儿童对于月亮懵懂的认识。

2、李白是我国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同样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的巧妙结合,表现了一个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意境。

3、相关考题。

(1) “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怀疑)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古朗月行)和(静夜思)

(2)李白的这首小诗写得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3)诗中(又疑瑶台镜)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三、《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又叫《悯农》,作者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共两首,这是其一。诗的重点是写农民的辛苦,并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2、相关考题

(1)这首诗当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2)诗的开头描写了烈日当头(农民)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歌表达了对农民(敬重与同情),诗人范仲淹《江上渔者》中也有两句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饥苦,这两句诗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请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四、《悯农》其二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译文:春天中下一粒种子,秋季能收万颗粮食,全国都没有闲置的土地,但仍然有农民饿死。

很多学生,直译这首诗是没有问题的。但农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既然收了那么多粮食,为什么还会有农民饿死呢?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造成的悲剧。

2、相关考题

(1)《悯农》二比《悯农》一更加深刻,对农民的辛劳及悲惨命运做了真实的描写,你有什么感想请说一说。

(2)诗中第(1)句写春种,第(2)句写秋收。春华秋实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辛苦)。“一粒粟” 和“万颗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农民劳动(创造的巨大财富)。

五、《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作者:王之涣 字季凌。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2、重点词语解释:

(1)鹳雀楼:是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在上面栖息而得名。

(2)依:傍着 尽:消失 穷:达到极点 更:再。

篇9

在老家的房前屋后,一阵春雨之后,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次第地盛开出一大片李花来。远远望去,那片李花就像云开日出时的一片雪域,一团一团地散落在半山腰。而向这片雪域走过去,还在老远,就有一股暗香扑面而来,清新淡雅,不着痕迹。行走在李树下,这些如飞雪似的李花,在你不经意间,常常会悄无声息地飘落在你的发上或者肩上,送你走出很远,伴你一路芬芳。

关于李花,历代文人墨客多有称颂。宋朝诗人朱淑真的《李花》诗云:“小小琼英舒嫩白,未晓深紫与轻红。无言路侧谁知味,惟有寻芳蝶与蜂。”这里描写了李花的冰清玉洁,展示了李花的淡泊与高洁。宋朝诗人汪珠的《李花》诗亦云:“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风。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这里描写了李花的俊逸潇洒,展示了李花的纯净与孤傲。其他关于李花的诗词也琳琅满目,俯仰皆是。

在我看来,春天的第一花当属李花。不是吗?唐朝诗人贾至在《春思》中描写到:“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这里写了桃花与李花,桃花红艳、瑰丽、纵情,李花洁净、典雅、含蓄,虽各有千秋,但一个“乱”字,却让桃花相形见绌。隋朝的谜楼语:“杨花飞去落何处?李花结果自然成。”尽管杨花与李花都同时竞相开放,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杨花开后,是潸然空落;而李花之后,却是硕果满枝。还有一句诗:“二月繁英山水路,李花零落春无主。”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一副生机盎然的画面;但李花零落之后,春天就没有了主角,就没有了基调,就没有了真正像样的风景。因此,在整个春天里,李花才是一枝独秀,技压群芳,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花。

篇10

2、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3、通过朗读和感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春光。

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村居》是一幅描绘春天里孩子们在芳草地上放风筝的美景图。前两行描写了早春二月,小草长出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是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诗人妙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行写的是孩子们放学回来,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那一只只五彩斑斓的风筝翩翩起舞于蓝天白云之间。是啊,被严冬抑郁了很久的儿童们,在这风和日丽的初春时节,怎不纷纷跑到户外,去放飞自己愉快的心情。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取的人和事,都在为美好的春光平添几分生机和希望。儿童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同时,也映衬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使整首诗意境悠远,富有情趣,令人陶醉。教学时,应重点抓住诗中词句,引导品读,由此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诗人歌颂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读好韵脚:“天、烟、鸢”,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春天在哪里》音频、放风筝录像、有关风筝和诗人的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意境引入,感受春天美

1、播放配乐CAI课件,师生感受春天的美。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春天景象以及自己的感受。

3、说说:在这美丽、可爱的春天里,你最想做什么?

4、所老师范读,说说古代的小朋友在春天里最想做什么。

5、简介作者和风筝。

6、描绘情境,导入新课: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傍晚,农家炊烟袅袅。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村居》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7、板书课题,读课题;学认“村居”两个字,可引导学生口头拆字组词;理解题目意思。

(设计意图:优美的画面,悠扬的乐声,动情的语言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奇妙无比的想象空间,想象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营造一种“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和认知基础。)

二、品析诗句。感悟语境美

(一)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流畅;把不懂的字词勾出来。(注意“莺、拂、堤、柳、醉、趁”等字的读音。力争读出诗句的节奏。)

2、学生边看课文中的插图边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3、同桌交流,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4、自由读,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草儿萌芽,柳枝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诗中哪几句写了这优美的画面?

6、轻声朗读诗歌,想一想,这么美的诗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在四人小组中轮读,读出诗的美。读后交流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读。

7、指名学生和着配乐朗读这首诗。(提醒读出韵律,读出感隋。)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深入朗读,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在想象中再现熟悉的生活,这有利于学生把握诗的整体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联系已知,体味诗境。

1、cAI课件显示: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快乐地唱着歌,河堤上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轻柔地摇曳,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

2、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儿童的表情、神态、动作,体会他们的快乐。)

3、诗中是怎样写的,该怎么读?(教师引导学生用轻缓的语气读。)

4、联系生活回答:你见过的风景有哪些?你放过风筝吗?画面中的儿童心情怎样?你从诗中哪个词看出?(重点引导理解“忙趁”。)

5、如果你就是图中那几个刚放学归来的小孩中的一个,你会怎么想?请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设计意图:经典古诗均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课件给学生提供动画,把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如身临其境,获得真切感受,这就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自读自悟和视、听、读、讲、思、议有机组合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三、拓展延伸,追寻春天美

(一)交流欣赏。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赞美春天的古诗,师生共同欣赏、评价。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2、集体(或小组,或自由组合)配乐吟诵。

3、个人自由背诵。

(二)拓展生活画面。

1、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作画。

篇11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大多学生并不会应用教材中的素材,如以青春年华为主题的写作中,学生多是记叙往事,而没有突出对美好的青春的赞美主题,也很少有学生会结合教材中的《往事依依》《十三岁的际遇》等课文来写作。结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来看,每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以七年级下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所选文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童年的可贵,而在文章阅读后,也可整理关于童年的素材。

在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整理时,要分单元分课文进行,要根据单元主题和具体的课文而进行整理。如要写“至爱亲情”类的作文,那么,教材中选择了哪些文章,每篇文章又是如何表现至爱亲情的,这在整理中就可分类进行。如《背影》中通过记叙父亲送“我”去车站过程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写父子情深,学习该文后就可整理出父子情深的素材。同时,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选课文的方法进行整理。如《松鼠》《松树金龟子》等课文的学习后,就要对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进行整理。

二、分点整理,逐点积累

在素材整理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是显得较乱。如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江山多娇”的学习后,学生在整理过程中要么是记下一些风景名胜,要么是积累一些描写祖国山水的句段,不够系统。提倡分点整理,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教材所选文章或材料而逐点归纳,形成积累。如以“咏物抒怀”为主题的文章学习中,先整理作者所采用的咏物抒怀方法,再结合具体的文章,从词汇、句子、诗句、段落等方面进行整理。如《海燕》中对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方法的积累,如摘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句子,摘抄后写出自己的感悟。

分点整理中,要引导学生逐点进行整理。如学习关于描写春天的文章,要学会积累描写春天的诗句、词汇、好句、好段。如“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如“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在整理这些素材时,不能简单的抄写,要抄写的同时识记,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如描写春天的诗句的整理,哪些是写初春的,哪些是写暮春的,引用时要如何选择,都可做好相应的标记。

三、分类整理,归类积累

分点积累素材是为了让学生把握好零散的素材,这是素材整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分类整理,所谓分类整理是要结合素材而把素材分类,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整理。如分为人物类、景物类、抒情类等不同的类别。又如按生命、道德、人生、社会、自然等类别来进行整理。整理好大类后,要对不同的大类进行细分,如对生命素材的整理,又可细分为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惜健康、生命教育等不同的小类,结合小类而整理相应的素材。如生命教育的素材整理过程中,可选择一些富有典型的案例。

在分类整理素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分析。以“珍爱生命”的素材为例,素材来源于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面对失明,命运多舛,但她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选择热情地对待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向我们展示的,是一段生命的拼搏史,是一首和生命抗争的颂歌,告诉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那么,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就可有“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感恩生活”“对世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的写作角度的启发。如此,学会分析素材,在写作中才能灵活应用。

四、系统整合,应用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