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听力训练

听力训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12 17:52: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听力训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听力训练

篇1

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或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维或行为活动。学习策略可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高阶的执行,指的是语言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而采取的计划、监察、评估等行动,是学习者进行自我管理所采取的措施。认知策略则与学习者的学习任务有直接的关系,它涉及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包括重述、借上下文、推理、联想发挥等策略。社会/情感策略指的是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与别人进行交流或自己控制情绪,消除紧张和不安等。进入90年代以后,主要的学习策略研究者开始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学习策略的培训上来,有的甚至开始研究以学习策略为基础的学习模式(程晓堂,郑敏:2002:13)。

2.听力理解过程及特征

听力理解是言语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们进行交流和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研究表明,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流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听”居首位(rivers,1984,引自vandergrift,1999)。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听力理解一方面是二语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另一方面是二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听力理解能力对二语学习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anderson(1985)的理论,听力理解过程可划分为感知、分析和运用三个相互关联、循环出现、不断选择和修正的阶段。在感知阶段,听者将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储存在感觉记忆并初步将它们辨认为词语。信息在听觉感觉记忆停留的时间不超过4秒。经筛选听者可以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跟当前任务有关的或者重要的信息,并将其输送到工作记忆中进行加工处理。分析阶段是指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重组、编码后,形成有意义的命题。听者要对连续性的语流进行切分,切分的主要线索是意义,意义体现在句法、语音、语义三个层面上。在分析过程中,听者以意义暗示或结构特征为基础对口头话语进行解析,而意义暗示和结构特征则是由单词和信息构成的。运用阶段是指将形成的命题与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相联系,确定命题的意义,当新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相匹配时就产生理解。在运用阶段,当形成的命题与长时记忆中的已知信息相联系时,大脑便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分析、合成、归纳,使其成为连贯的语言材料,从而实现意义的重构。然后将重构的意义,而非原有形式在长时记忆中保留(引自苏远连:2003)。

听力理解过程不仅仅是听话者被动地接收声音信号的过程,还是听话者积极主动地调动已有的语言知识,结合背景知识和语境理解说话者所传达的信息和意图的过程,是听话者创造性地建构意义的过程。由此可见,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技能,它往往是大部分学习者的薄弱环节。此外,它被认为是较难掌握的技能,也是由它的一些特殊性质造成的,如瞬时性、不可逆性等。在阅读理解中,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再读一遍甚至反复读,在说和写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表达之处,就可以回避这些内容或者用其他的词或句子代替。然而,在听的过程中,声音信号转瞬即逝,无法回避其中的词或句子,因而,帮助二语学习者寻找提高听力能力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3.听力策略训练的必要性及需注意的问题

在听力教学中加强策略训练便是提高听力能力有效的途径之一。研究表明越是成功的学习者,他们使用的策略就越多(任素贞,2003)。对听力策略训练的研究结果显示,策略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过策略训练的学生其成绩比没有受训练的好。nunan(1996)还发现,策略训练最受学生欢迎,并得出结论——策略训练应成为外语教学课程的一部分(引自:黄子东,1998)。基于此,策略训练在二语听力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在进行策略训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策略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而不仅仅单纯地传授学习方法,教师要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文秋芳,1995)。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在策略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引导者,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和采用一定的策略,另一方面需要在策略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策略训练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策略训练过程中不能单纯介绍策略的有效性,应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从中了解到策略训练的价值,策略的益处,这要比教师单纯的介绍更具有说服力。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及运用各种策略的有效性,才能调动接受策略训练的主动性。

再次,vandergrift(1999)指出,教师常常用听力活动测试学生的听力能力,听力测试是不适合进行听力策略训练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产生焦虑。应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听力练习的机会,而非听力测试。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在课外进行听力练习。

最后,策略的使用与二语学习者的年龄、学习风格、学习潜能、态度、动机等本体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程晓堂、郑敏,2002:14),因此在进行策略训练时应该根据教授对象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切不可一刀切或盲目照搬他人的训练模式。

篇2

(2)听力训练应培养的能力和从上下文猜字的能力,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听不清或听不懂的情况,原因很多,有进是由于说话人发音不清楚或录音效果不好,有时是因为出现了生词或内容陌生的缘故,这就要靠抓字音及从上下文猜字的能力来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初次听《薄雪花》(EDE LWEISS)这首歌时,可能对其中两处的歌产生疑问,一是“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有 人会认为是“You look happy to me,to me”。但若仔细多听,就会发现meet me连读时[t]音部分失去爆破,并不和me相连。另一难点是"Blossom of sm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这句歌词中,blossom一字由于节拍关系,唱得委快,[l]音听不清楚,再加上和后面的of连读,给听者造成很大困难,这时需要运用猜字的能力,从上下文进行分析,这是一首关于白色花的歌曲,后面的动词中又有bloom(开放)这个词,只有blossom(花朵)这个词才比较合适,况且只有blossom这个词包含[b]和[s m]这两个从录音带上可以辨认的声音,这样问题迎刃而解,所以,碰到类似情况时,首先要记住能听清的声音,然后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语法关系提供的线索来进行推测,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根据字音查一下字典,这一能力的培养是听力训练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对独立工作,摆脱困难至关重要。

2)排除杂音和各种干扰的能力:为国培养这一能力,要多听新闻广播,听那些看不见说话人口形的录音报告,要逐渐适应人们说话进加上“well”,“eh”之类填充语(hesitation fillers)的习惯,以及有时说了一半忽然转念另起一句话的现象,还要努力做到能把录音不清楚不一词半语,或者讲演者降低声音,很快一带而过的词句正确地补充出来。

篇3

一、 影响学生英语听力的一些因素。

(一) 文化背景知识缺乏是造成听力困难的主要因素。英语听力教材中的文章有很多涉及欧美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学生对西方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欠缺,就很有可能听不懂一些单词的内在意义,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二) 语法知识掌握不好,影响到句子的理解偏差。英语里有很多句子是复合句,如果学生搞不清主从句的关系,区分不清句子之间的关系,也会造成句子的理解偏差。

(三) 听力训练方法不科学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效果。比如,在听力课堂中的时间过长;或者刚开始听力材料难度过大,影响学生信心;语速过快或者老师没有提前做一些引导语;精听和泛听没有结合,学生提高不大。听力训练中不注意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学生就不能广泛接触各种题材,这样就会影响听力技能的提高。

长期以来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并未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听力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 突破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听是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听者应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英语听力训练时,初学者总会遇到许多难题,如语速太快,噪音太多;有时听得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有的学生碰到生词思维就停留在想这个词丽耽误听下面的内容;有的容易产生焦虑、害怕、缺乏自信心等心理障碍。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为了尽量避免学生产生这些畏难情绪,教师就要尽量的鼓励、关爱学生,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训练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和扎实的语言知识。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说、读、写在交际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张明伦等在《听力入门》一书中指出, 听力理解能力不仅和听力技能、熟练程度休戚相关,还和听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学生在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他们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的局限性。所以听力训练必须和说、读、写三种技能同步进行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句型知识,语言背景知识就显得非常的必要。掌握语音技能较好的方法是听、说、读。利用原声磁带、录像、电影、电视节目或者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进行听、说、朗读训练,可以训练发音、语调、重音、节奏等语音方面的知识。通过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语言知识,他们可以掌握英语词汇的含义和固定用法、了解基本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 熟悉常见话题和文化背景知识。

三、 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兴趣是学习动机方面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精选听力材料时,首先要充分考虑教材的趣味性,枯燥无味的听力材料会使学生全无学习欲望。学生比较喜欢听那些紧跟时展步伐的、有新意的材料。因此, 同步听力磁带、口语磁带都是较好的选择。学生也喜爱有情节的故事、充满幽默感的笑话;可以增添些英文歌曲、绕口令、韵律诗等,其次在选择听力材料时,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实际听力水平,所选材料难度上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这样,听后既能达到听懂文章内容的目的,又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更乐于接触异国文化,对祖国文化也会有更深刻地了解。

四、 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氛围,尽可能把听、说的机会留给学生。

在一般中学,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零距离地接触英美本土人士。教者应尽可能地创设“仿真” 的环境。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要让学生抓住一切用英语交际的机会。首先,在课内英语老师应以英语授课为主, 以使用母语为辅。因为学生在校学英语的主要场合是在课上,所以老师的专业水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听地道的英语口语后便会直接模仿。在起始年级用英文授课,可以适当放慢授课速度;可适时地重复所述材料:可用浅显易懂的词汇,解释单词、句子;可用不同的句型结构来表达同一句子的意思, 让学生真正地听得懂。当然,这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里,慢慢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日常所见、所闻、所感。其次,英语自由会话和值日生报告是训练学生听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给学生宽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话题。他们可以讲述自己的学校生活、英语学习的体会、班级活动的安捧,趣味故事的启示等。他们可以课前做好准备。当他们积极表述的时候,可以借助手势、表情交流,也可以有错,要不断地鼓励。因为学生们抓住的不仅仅是听说的机会,而且还有战胜自我的勇气。课上,教者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如利用教学原声磁带、广播系统、原版的英文电影、电视节目、VCD材料、电脑等,这些电教手段能使英语课堂生动、有趣、直观、充满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外,可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达到训练的目的。如:要求学生根据课本表演有关角色、举行口语竞赛、做英文游戏、办英语晚会、参加英语角等。

五、 精听与泛听结合起来,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种题材。针对不同类型的听力内容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全国各地的中考听力题型从内容的形式上综合起来可分为四种题型:句子理解、对话理解、短文理解、和听取信息。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训练。

(一) 看图听句子型的理解型听力训练。

针对这种类型的听力题目,可以仔细观察每题所给的图画内容,并预测一下录音内容,同时注意对比一下听到的实际内容,纠正自己对图画的错误理解。

(二) 对话理解型的听力训练。

简短对话的形式通常是一问一答形式,第一个说话者一般提出一个问题,第二个说话者进行回答。针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以在听前预览选项,了解一定的信息,并预测话题及内容;在听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抓住题目的要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要抓住表示句意转折的but,no,nothing等关键词。

(三) 短文理解型的听力训练。

此种题型主要是根据所听到的短文内容,选择答案。我们在听短文之前,一定要抓紧时间浏览内容,对短文进行预测,提前了解短文中可能出现的单词、词组和句子;在听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并简略记下时间、地点、人物;最后,及时归纳、综合、判断,整理出相关信息,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篇4

⑴强烈的兴趣是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听力材料,使学生保持新鲜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听的训练还应与说、读、写等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循序渐进。

⑵严稳的情绪是定力。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听力,就需要一个放松和安静的环境,在舒缓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会增强;相反,在急躁的和紧张的环境下,对于学生来说,听力教学就会困难,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在语言输入中,需要注意情感控制的地方。在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容易产生厌恶甚至抵触情绪,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⑶超强的自信是保证。成长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孩子最需要他人的安慰和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在前进道路上,无论失败或成功,都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都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每周课时较少,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所以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40分钟,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种外语氛围,尽可能地使用简单生动的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坚持用英语上课,使课堂成为一个小小的英语世界,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听英语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的加强了听觉记忆,从而促进听力的提高。

二、 立体的技能

小学生模仿性强,但缺乏自控能力。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边老师向学生演示发音,一边有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大声说出和模仿,由于过于急躁,导致自己的发音不纯正,而且耽误同学们的发音纠正。所以,在开始英语教学初期,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静心听和仔细听的习惯,让学生在听老师发声演示的同时,仔细观察老师嘴的形状,留心口型的变化,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发声训练。我在教学的时候,采用重点记住容易混淆的发音的方法,因为这些都是很容易犯错的地方,比如elephant-telephone,sixteen-sixty,并让学生坚持每天进行十多分钟的晨读发声练习,在课堂上也进行几分钟的辩音训练,其中的形式有:一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来纠正这位同学的错误,并对其发音进行录制,让其自己辨析。此外,我还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同化、重音偏移和连续读的方法和技巧,使其养成准确的发音和语感。通过长久的反复训练,学生可以完全形成自己对于发声的强烈反射,进而使得学生们的听音能力快速稳步提升,为以后的听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立体的训练

⑴紧抓要点。指导学生快速获取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放弃那些非重点词句,集中获取特别重要的词句,比如关键的数字、人物姓名、地点、时间,等等。这也是听力训练必须经历的过程,老师要引导学生改正每个词都分配时间的错误认识,也可以通过总结内容或者以图写意的方式进行听力的练习。

⑵懂得猜测。即对于即将听力的文章的内容和情节进行推测和预判,并且通过文章的逻辑内容尽心推理,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例如在小学英语听力教材中的第四单元purchasing fruits的测试中,让学生通过已知内容来完善对话:

W:Can I help you?I’d like some ____,please:How________?M:____ ____,please. W:Here you are.

篇5

要理解语句我们首先要识别、理解组成语句的单词知识,这是我们听力理解的基础。首先,在初一起始年段一定要认真教好音标。音标基础的好坏决定了自身语音、语调的好坏,直接影响听力效果。其次,平时应重视词汇教学,每个生词,都要引导学生掌握词的“音、形、义、性”。如果学生词汇量大,听音时,生词碍就小,听起来就顺畅些。此外,语法知识的突破、习惯用法、固定短语和英语发音特点以及规律的正确掌握也十分必要;教师应适当地增加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英美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常识、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必须进行听音练习,盲目地追求多听,求量而不求质,效果也不会好。

听的第一步是静听。首先应使学生明确必须选择合适的好材料。在聆听精听材料时,要利用好其听力原文。第一遍听,把握大意,能听懂多少是多少。当第二遍听时,利用视听双感官,边听边看听力原文,听完后,将生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学会其读音,及其在此语境中的意义。通常,词汇量是妨碍听力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既提供标准读音,又具备上下文的精听材料,称得上是拓展词汇库最好的途径之一。理解通篇文字后,对照听力原文听第三遍,充分理解全文意思,做到音义完全匹配。第四遍听,舍弃听力原文,仅用听觉感官再次理解此英语声音材料。第五遍听,调动耳、眼、口三方功能,边听边看听力原文,边紧随原声模仿朗读。

跟读有利于听说能力的提高。因为,一方面可以训练标准语音语调;另一方面听力材料中出现的一些惯用搭配,可以以语块结构记忆,用于说写,形成语感。

听的第二步是泛听。泛听时,只听一遍,精力主要放在内容上,但不忽略语言形式,无需听懂每一个词,只要能懂大意,把握中心即可。多泛听各方面的材料有助于增加英语语言或时事方面的背景知识,这对听力理解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要真正提高听力水平,还需要学习者在实际使用语言过程中逐渐地提高听力感知的敏感性和丰富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

二、朗读与口头交际训练

无论是一个单词还是一句话,说对、读准和在头脑里建立起正确的音义对应模型是听懂的前提。朗读和说话的训练既可以矫正和强化头脑中音义对应模型的记忆,又可以练习辨音。口头交际由于实用性强,更有利于从中体验语气、语调等方面信息的内涵。听说的突破口在朗读。而朗读的突破口在语调、语音。对读音的掌握最好的方法是模仿。录下你想学的单词或发音,然后把你模仿跟读的声音录入磁带,辨别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当你能听懂时,你就能理直气壮地说英语。如果你只听自己明白的词,那你的词汇量就不会增加,还会因此而误解讲话者的意思。所以学习中应尽量多地模仿。

有时也可以有意选择听自己不感兴趣的语篇,不去在乎语篇的内容,而把精力全部集中在辨别、聆听每个词的发音上,边听边模仿。

三、听力训练要日常化,内容要多样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应尽可能地多使用英语口语表达,例如教师在教“如何买礼物”时,教师先用英语描述礼物的形状及功能,然后让学生来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前安排一位学生进行“DUTY REPORT”,让学生用简短的英语介绍前一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教师备课时,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听力材料;或者积极整合教材,把教材中的内容改成符合教学要求的听力材料;适当补充课外听力材料。

篇6

绝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是使用风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来组织教学的。因而,听琴能力的训练,是最基本的听觉训练,可不夫时机地提高听琴音的能力。

1.辨琴语。辨琴语,是属于常规性的听力训练。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就要经常进行辨琴语的训练。以便形成相应的技能。

2.说音名。?在每次教唱歌曲之前,都要进行说音名的训练。教师用琴弹出一个或几个音符(音组),让学生试着说出其名称来,以便提高感知音符的能力。

3.唱音符。?教师用琴弹奏音符或音组,让学生听后学唱,增强听音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二、听乐曲

让学生经常地听一听有关的器乐曲,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听力训练,是增强听觉器官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1.品乐器。乐曲,固然是由乐器弹奏出来的乐音。可在聆听某个乐曲后,让学生品味出是由哪种或哪些乐器发出的音响。例如:(1)《二泉印月》(二 胡);(2)《我是一个兵》(笛子);(3)《高山流水》(古筝);(4)《雨打琶蕉》(琵琶);(5)《喜洋洋》(唢呐、笛子、弦乐、打击乐等)。

2.讲曲名。让学生在每次欣赏乐曲后,准确无误地讲出乐曲的题目,以利更好地认知乐曲,丰富音乐知识。例如:(1)江南(广东)音乐(《紫竹调》、《步步高》、《十面埋伏>;(2)民族音乐(《信天游》、《小放牛》、《有个金太阳》;(3)西洋音乐(《天鹅湖》、《月光曲》、《斗牛士》)。

3.记曲谱。在识谱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让学生试着记录曲谱,进行较高层次的听力训练,提高边听边记的能力。当然不能超之过急,应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步量力而行,能记多少是多少,哪怕是象征性的也好。教师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指导。激发感知、记忆,再现曲谱的兴趣,强化听音能力的训练。

三、听歌声

在音乐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收录机的作用,让学生欣赏录音磁带上的歌曲,然后进行相应的听力训练。

1.听歌曲。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收录机,播放著名或流行歌曲,让学生在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歌曲过程中,进行感知歌曲的训练。例如:(1)民族歌曲(《沂蒙山小调》、《绣金匾》、《二月里来》;(2)美声歌曲(《我爱你祖国》、《北京颂歌》、《大海故乡》;(3)通俗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好人一生平安》、《山不转来水也转》等。

2.评歌手。在听完录音或学生自己听过歌曲后,可令其评头论足地评议某些歌手的演唱风格及技巧,例如:李谷一、、董文华、郭颂、李双江、蒋大为、毛宁、杨玉莹等,从而增强鉴赏能力。

篇7

注意力是听力的第一要素。学生要听有所得,就要大脑注意力高度集中,捕捉要点,存储信息。听声音不注意捕捉则会转瞬即逝。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声音在大脑中可持续0.25~2秒,若特别注意则能持续5~20秒,所以为了提高听话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听话态度,把他们从无意识的听话状态中引导到有意识的聆听状态中,我采用了“听读、听问、听讲、听记”的训练来加强注意力的自控,训练学生较持久专注的“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他们听得有兴趣、较持久,必须尊重学生的需要、感受,让他们听自己愿意听的东西。可让学生听小美文、相声、散文、散文诗、演讲词;教师可把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的句子、语段、一件事、文章等录制成带子或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放合适的音乐朗读,激发听觉兴趣。再则学生还要注意听的分配性。学生听讲课、听师生的朗读、听同学质疑、听回答、听广播、听报告等,将大部分注意力用在听上,少部分用在记上,不要顾此失彼。在朗读文章时要有意放慢语速,提醒学生耳听手记,训练一段时间后加快朗读速度,记要点,听完后要求学生指出误读的地方,好的地方,精彩的地方。听同学的质疑解答也要抓住要点记,对听到的问题进行辩答,学生学会了边听讲边记录的本领,锻炼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这个训练可在早读、午读时间,也可在课下听报告、听解说、听广播、听电视新闻时采用。

二、听说,培养记忆力与概括力

有些学生听话抓不住要点,以致丢掉了许多主要的东西,影响知识的获取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要训练学生把握学生的听话要旨,了解对方的意思,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所听内容的要点和实质,使人们交流、沟通有针对性。我们主要采用听各类材料,要学生整理,说出所听内容和要点。如,听同学朗读自选的语句、短文、绝句、课文,听课堂上教师、同学的提问,准备一些有关的填空题,选取听到的词句填在相应的空格处;听同学朗读材料说出顺序、论点,老师同学分析某个问题,听后说出此问题的几个方面;听配乐课文录音、同学当堂朗读文章或听同学朗读录音,听后复述听到的主要内容;听他人讲话,概括讲话的要点;听录音文字,概括内容要点。这个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听辨,培养判断力与敏锐的反应力

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是靠语言来体现的。从说话者的语言、气势、节奏、停顿,正确辨别语言的感彩,感受人情的喜怒哀乐,领悟语言的内涵;特殊场合说话人有意模糊所说话的观点,说得含蓄委婉,这都要细心辨别,判断出话中暗含的因素,理解它所包含的深意。比如,说话者说出的句子是否有语病,语言表达是否连贯得体,听后思考辨别做出判断;学生听小说人物的对话,听寓言故事,听相声等,让学生从含蓄的语言中领会弦外之音,探究主旨,推测人物的心境,推测所要表达的感情;在听人讨论问题时,能迅速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明辨是与非,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听评,培养学生鉴赏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对所听读材料的感受,运用已知进行加工、分析、判断、联想、推理后用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既要有感性思维也要有理性思维,这才符合语文重视的“人文性”,又符合学生差异性,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如,课前五分钟讲话,学生可自选所听内容的评价角度,可评朗读者的语气语调和感情调动情况;可评听的故事的真实度,评情节,评人物情况;可评观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有说服力;可评语言的优美,构思的精巧程度;自己也可再设想某一处该怎么处理,用自己的眼光把听的材料说它个精彩绝伦;可评作者的思想、动态等。听课过程中,对教师的导语、创造性的发挥,同学富有创见性的发言,都要认真倾听,细细咀嚼,从他们创造性的思维中受到启迪,悟出更新的东西,进行评价,通过听评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由于积极参与(参与朗读、自己选文、自己选音乐、自己录音、独立思考、自由评价等),兴趣越来越高,创见性的材料、创新性的评价越来越多,扩大了学生阅读面,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篇8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结束,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老师说:“请大家在小组中学习这些生字,读准它们的音。再讨论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未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讨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养成耐心“倾听”的习惯。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设定科学合理的交际时间,从听的效率与价值等方面着手训练。一次,在教学生字时,我发现“聪”的构字很有意思,于是就萌生了将“聪”字引进课堂引导学生重视倾听的想法。我将一个大大的“聪”字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首先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因为‘聪’字把大大的耳朵摆在第一位,会用耳倾听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其次呢,聪明的孩子会动手、动口和用心,其中‘用心’是基础,所以‘心’放在‘聪’字的右下角,而‘聪’字右上角那两点,不正像一双勤劳的小手吗?它告诉我们要先做再说,多做事少说话,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学习生字时,学生果然比平时听得认真,而当他们忘了专心倾听时,我意味深长地指一指黑板上的“聪”字,他们则会意地笑了,马上改正了。后来,这个“聪”字就一直留在黑板上,孩子们舍不得擦,他们说:“我们想把这个字留住,可以时时提醒我们上课要注意听。”

为训练学生养成耐心“倾听”的习惯,我平时注意采取以下策略:1、以身作则。当孩子在发言的时候,我首先带头倾听,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在孩子发言的过程中,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孩子的回答。2、注意诱导。我要求学生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发言的人;听清发言的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等别人发言结束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针对学生没有听完别人的话就插嘴的现象。我总是善意地提醒他们:“请等一下!”课堂上,我还尽量用手势和眼神提醒孩子们注意倾听。针对有些学生既不打断别人的发言,也听不进别人发言的情况,我则问他:“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你们听懂了?”通过提醒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3、及时评价。我还经常让学生扮演“小评委”,对其他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及时表扬会听、会评的学生,让学生体味到学会倾听的喜悦。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再进行指正、补充。结合每周的评价表,对孩子一个阶段“听”的表现做一个总结。对做得特别好的学生,及时鼓励。同时我还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也进步。

二、“听”要细心

听要细心才能抓住有效信息。当然,光靠说教,习惯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有效的指导还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听虽然是枯燥的,但只要加入那么一点游戏的成分,学生听的兴趣就骤然而起,也能做到“正确地听”了。例如“小小啄木鸟”游戏,就是让学生从老师所读的一些词语中找出不同类的一个。因为有了这个好听的游戏名字,学生听起来就特别认真、细心。再如“拷贝不走样”也是深受孩子们欢迎的游戏――老师把一句完整的话讲给第一个孩子听,第一个孩子再轻声传给第二个,第二个再传给第三个……最后一个同学再将这句话说给老师听,没有说错的小组获胜,在快乐的游戏中培养了孩子细心聆听,抓有效信息的习惯。又如,我要求每人准备一盒空白磁带,把自己在家里读课文的声音录下来交给我,利用每周四下午辩才课时间,大家一起听录音玩“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听后全班评议。你觉得他哪里比你读得好?你还想他再读哪一句给你听听?当然,也应该适当提一点建议:读得够不够流利?有没有多字、漏字?听出来了的同学可获“最佳听众”奖,奖一朵会发光的小花贴在班级排行榜上。这样,在愉悦的游戏中,孩子们的判断力和敏感性日益提高。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一定能找出许多引起学生听的兴趣的好方法。听的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听力的训练要有针对性,切入口不宜太大,从小处做起,循序渐进的分项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听”要留心

听的关键是要“留心”,而不能“听而不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强调,学生“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在听讲的同时就把教学的演讲、解说的内容简要记录下来的技能,那就根本谈不上掌握知识。”小学生概括能力和鉴别能力有限。同时还不具备在课堂上边听边做好笔记的能力。对长的谈话往往找不着头绪。在培养学生好“听”的兴趣和习惯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记忆、理解、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例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四年级口语交际“转述通知”中,就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他先说了通知的内容,然后启发学生:“我讲了那么多,其实只是讲了三点。大家要善于抓要点。谁来说说是哪三点?”学生答:“第一是集合的时间,第二是要带的东西,第三是穿戴方面的要求。”于老师立刻表扬他: “你很会听。要点抓住了,转述的时候就不会出大问题。你们回家向家长说的时候,就不会说漏了。”

篇9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does the man probably do?

A. A postman. B. A policeman. C. A shop assistant.

2. How old is the man’s daughter?

A. Six months old. B. One year old. C. Two years old.

3. When did the woman plan to go to Spain?

A. In spring. B. In summer. C. In autumn.

4. Where will probably the speakers go first?

A. A restaurant. B. A cinema. C. A hospital.

5. 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the lecture?

A. Interesting.

B. Long but easy to understand.

C. Far beyond his understanding.

第二(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 Where does the woman want to spend the vacation?

A. On a beach. B. At home. C. On an island.

7. How does the woman feel about the man’s suggestion?

A. Uninterested. B. Surprised. C. Satisfied.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8. What will the man and the woman do to save koalas?

A. Get a fund. B. Start a campaign. C. Hold a meeting.

9. 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Australia?

A. 18 million. B. 50 million. C. 80 million.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10.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street?

A. There are not many people. B. There are many businesses.

C. It is very crowded.

11. What happened to the town?

A. It was damaged by the enemies. B. Many people moved out.

C. It was seriously flooded.

12. What does the government do?

A. They plan a new town. B. They are building a dam.

C. They try to persuade people to stay.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6题。

13. Where do the speakers finally decide to go?

A. To Bergner’s. B. To Penny’s. C. To Lisa’s.

14. When should the woman have called Helen?

A. At 3:45. B. At 4:15. C. At 4:45.

15. What’s the man’s telephone number?

A. 61199621. B. 61299621. C. 61299622.

16.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n and the woman?

A. Husband and wife. B. Boss and employee. C. Friends.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至20题。

17. How long is the speaker staying in Finland?

A. For two weeks. B. For three weeks. C. For the whole winter.

18. Why is the speaker in Finland?

A. To visit a friend. B. To attend a conference. C. To experience the weather.

19. What was the speaker’s biggest problem while preparing for the trip?

A. Getting used to the weather.

B. Getting the right kind of clothes.

篇10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is the woman’s flight number?

A. NH 395. B. NH 953. C. NH 935.

2. What is the man doing?

A. Watching TV. B. Repairing the TV. C. Answering the phone.

3. What does the man mean?

A. The woman has got a lot of shoes.

B. He will buy the woman a pair of shoes.

C. The woman’s shoes match her new dress well.

4. When will the train leave?

A. At 9:00. B. At 10:00. C. At 10:30.

5.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

A. Leaving early for the airport.

B. Checking the flight schedule the next morning.

C. Listening to the weather forecast the next morning.

第二(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 Where will the two speakers deal with the woman’s paper?

A. In the school. B. In the man’s house. C. In the woman’s house.

7. 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 Doctor and Patient. B. Brother and sister. C. Teacher and student.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8. How old was probably the man when he got his PhD?

A. 16. B. 26. C. 34.

9. When did the man begin his research on the cancer drug?

A. When he got a job in a medical lab.

B. When he worked at a medical company.

C. When he was in the process of getting his PhD.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10. What is Henry going to do in the evening?

A. Go to the movie. B. Go to a party. C. Stay at home.

11. What does Henry think of the coming exam?

A. Harder than the last one. B. Too difficult.

C. Easy to pass.

12. What does Henry mean about his present job?

A. He is bad at it. B. He likes it. C. He isn’t satisfied with it.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6题。

13. Why was the boy a bit nervous?

A. He was a newcomer to the school. B. He was afraid to get up early.

C. He didn’t prepare for the exam.

14. What time does the first class begin?

A. At 7:50. B. At 8:00. C. At 8:20.

15. What must the students do before morning reading?

A. Turn in homework. B. Do morning exercises.

C. Copy words and expressions.

16. How long can the students rest between classes?

A. 5 minutes. B. 10 minutes. C. 15 minutes.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至20题。

17. What does the woman do?

A. A photographer. B. An explorer. C. A professional traveller.

18. What did the woman like doing in Africa?

A. Meeting the native people.

B. Seeing animals run freely in the wild.

C. Enjoying the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19. Which country has the woman visited?

A. Spain. B. Ireland. C. New Zealand.

篇11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en will the man visit New York?

A. Next Monday. B. Next Tuesday. C. Next Friday.

2.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A. Windy. B. Cloudy. C. Rainy.

3. How soon will the match start?

A. In three hours. B. In four hours. C. In five hours.

4. How many fish did the man and his father catch in total?

A. Nine. B. Ten. C. Eleven.

5. What doesn’t the man like?

A. Concerts. B. Books. C. Video games.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 Which city did Michael just go to?

A. Beijing. B. Shanghai. C. Hangzhou.

7. How long did Michael stay in Hangzhou last year?

A. A month. B. A week. C. Half a year.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8. Where are the two speakers now?

A. At a department store. B. At a bookstore. C. At a restaurant.

9. What food does the man like?

A. Beef. B. Fish. C. Chicken.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10. Where did Jack go this morning?

A. To a post office. B. To a hospital. C. To the school.

11. What subject does Mrs Brown probably teach?

A. Math. B. Physics. C. Chemistry.

12. What will Jack have next week?

A. A school party. B. A chemistry experiment.

C. An exam.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6题。

13. 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 Classmates. B. Husband and wife. C. Brother and sister.

14. How much is the rent of the present apartment?

A. 350 dollars. B. 400 dollars. C. 450 dollars.

15. Where is the apartmen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A. Near the man’s company. B. On Bridge Street.

C. Near the present one.

16. What kind of apartment does the woman prefer?

A. One with a large living room.

B. One near the subway.

C. One with only one bedroom.

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至20题。

17. What makes shoppers tired?

A. Queuing for electrically-driven cars.

B. Looking for what they want to buy.

C. Carrying shopping around.

18. What is the problem in building moving walkways in the store?

A. The space is not enough. B. The center requires redesigning.

C. There is no technology for it.

19. Where will the computer system send the things shoppers b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