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09:02: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舞蹈毕业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引 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导致高校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的人数也逐年升高。自2003年至200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已从212万人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舞蹈专业毕业生跻身这庞大的就业阵容中,其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以期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影响高校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 主观方面
1.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不少学生表示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 除上述原因外,我认为舞蹈类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舞蹈类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调查显示,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人才”在21世纪已不仅被定义为专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也就是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下去。现在的学生已熟知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2.个人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能力不足是高校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舞蹈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难已经成为制约舞蹈专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如何在教学模式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成为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二)客观方面
1.区域结构不合理
高校舞蹈专业扩招前较为理想的就业坏境无形中抬高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择业心态。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西部志愿者计划”、“支教”等政策措施,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需求量,但是这些地区工资待遇、发展机会、流动性等条件远远比不上经济发达城市,毕业生大多选择“飘”而不愿去这些地区。这就充分说明,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和区域性选择偏好是影响其就业的因素之一。
2.供求关系失衡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历着深刻的变革,我国各高校大规模扩招和舞蹈专业交叉学科的纷纷建立,例如:社会舞蹈学、舞蹈心理学等。高校舞蹈专业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使得舞蹈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在短时期内超出了社会需求度。导致社会的需求由过去的“供不应求”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供过于求”,社会需求量也相对较小,各单位现实岗位少,对质的要求高,这就使得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形成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
3.就业渠道不畅
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所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转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务员的大潮中。“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而这成为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4.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与形式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各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招收舞蹈类专业学生的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对本校培养的舞蹈专业学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办学的局面。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设置艺术管理等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的课程,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就业。
二、改善高校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建议与对策
(一) 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
目前,更多的地方需要毕业生从基础做起,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各种非公有制的企业、艺术团体和机构向毕业生敞开了怀抱,西部地区也给予毕业生很多优惠待遇,向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和舞台。毕业生要对社会现实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要适应新的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值,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大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将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转并为先就业后择业的全新就业观念。
(二)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把“一专多能”教育作为当代舞蹈教育的核心
高校教育要走在深化教学体制改革的前列,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舞蹈专业教学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应该适应时展的需求,开设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打破专业界限,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其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让学生毕业后除了能做演员和教师外,还可以选择其他行业领域。
(三) 设置合理的培养方案
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因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在高等院校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所以大学生们应该加强自己的就业能力,然后根据就业情况反馈、市场需求和国家教育政策调整设置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方向。 (四) 加强内容改革
为了改变目前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应从舞蹈教学的内容上进行大胆地改革:要强调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并重,要多开设舞蹈、文学、美术等艺术讲座,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加大创新实践活动等,来丰富舞蹈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提高舞蹈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四) 加强就业指导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教育专业 体育舞蹈专项 就业意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各类舞蹈专业也争相扩招,越来越多舞蹈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显得格为重要。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较为局限,首先专业技能知识并不突出,其次学习实践时间相对有限。所以大部分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毕业生并未将此专项学以致用,而毕业后则选择了其他项目的教学甚至从事新的领域。但同样也有部分毕业生继续体育舞蹈项目的学习深造,将体育舞蹈项目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
就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念在就业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于就业目的、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体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10级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就业意向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理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基本状况
调查显示,学生对就业政策及相关鼓励措施缺乏了解,39%的学生对就业政策不太了解,39%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17%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就业政策。对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及鼓励措施的不了解,造成学生在就业意向选择上遇到不必要的障碍。21世纪以来,国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相继出台各种加强就业工作的措施,基层就业、取消户口限制、科学研究、困难毕业生援助等等不同方面为毕业生提供方便,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积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跟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加快转变就业观念、创新择业方式,在正确判断形势和自身能力素质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二)就业选择意向
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毕业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主要以读国内研究生、考公务员、体育总局事业单位及自主创业为主,其中读研究生为我专业学生发展的主要选择,比例达到了48%。可见,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已经改变了“一次就业”的观念,把着眼点放在继续深造,再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上。
(三)就业地域意向
国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一些本科生情愿去离户籍地较近的乡镇工作也不愿去西部,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去西部需要人才的地方去,首先考虑国家的需要,然后才是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就业意向特点分析
通过调查资料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基本状况,总结出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一些特点。
(一)就业主体意识比较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y包统分”的毕业生分配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取代。21世纪,高校实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生就业制度积极适应了当前的市场需求,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应积极关注,适时制定好就业策略,不要盲目没有头绪,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二)就业期望呈现多种矛盾
在对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和期望月薪的选择上,有很大部分大学生都偏好于留在大城市发展,愿意去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的人数较多,对月薪的要求也较实际平均水平高很多,这都体现了大学生就业意向脱离实际,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不合理性。
(三)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重视经济价值。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中,在社会地位等情况大致相同时,把经济收入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与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因素。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既认可传统的就业模式,也接受新的就业方式,如自主创业。
四、结论
(一)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国家出台的各项大学生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不太了解,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能带给社会的价值正确看待自己,并不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及发展目标。
(二)目前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就业时的单位意向主要是继续读研深造,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其次是考公务员与体育总局事业单位。
(三)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最关心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发展前景好。在就业的地域意向上主要是以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生源地以及离户籍地较近的城市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出国以及经济较为贫困的西部地区。另外,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于薪金的要求普遍较高。
参考文献
[1] 曹光四,缪丽华.扩招后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3.
[2]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1-18.
舞蹈教学是通过各种方法使人掌握舞蹈知识,提升舞蹈能力的行为与过程。经常进行舞蹈训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修养都有积极的意义。高职舞蹈教育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有较大的不同,同时又兼具自己的特点。这些差异体现在教学上主要是在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因此这些差异就要求高职舞蹈教育必须发扬自己的特点,同时在保证自己办学理念不变的前提下,寻求适合自己本校生存的方法,坚持舞蹈专业的教育道路。
1. 舞蹈职业教育的特点
1.1舞蹈生源水平不同,基础环节不扎实
普通高中生在舞蹈素质方面与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然而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学生多是普通高中毕业,这势必造成了舞蹈生源水平上参差不齐。大多数高中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舞蹈知识了解甚少,没有从事过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身体条件上,舞蹈对柔韧性有很高的要求,而许多学生没有尽早开发这些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显得非常吃力,教学难度相应的也会加大。许多舞蹈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身体条件上明显强于普通高中生,在教学过程中舞蹈素质的差异就会一目了然。
1.2学习中缺乏创新意识、学习意识
在刚开始的舞蹈教学中主要以基本功训练为主,基本功的训练疲惫、枯燥,对于刚刚接触舞蹈训练的学生来说极易产生烦躁、无聊的心情,这个时候很容易失去对舞蹈的兴趣。相比那些受过专业教育的学生来讲,基本功训练是极其轻松的一件事情,这时又极易产生骄傲自满、放松懈怠心情。出现以上两种现象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是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些现象又不利于舞蹈教学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学课时少、内容多,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有消极的作用。
2.舞蹈职业教育创新对策
2.1提升学生审美素质
舞蹈是一门美的艺术,舞蹈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反过来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对舞蹈美的感知能力,对于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和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舞蹈知识、刻苦练习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途径很多,例如在教学中播放经典舞蹈视频,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该段舞蹈的情感、美感,向学生讲解舞蹈讲述的故事及其背景,使学生真正领略到舞蹈的魅力。除此之外,提升课堂的自主性,激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舞蹈的见解,对于提升学生欣赏能力和学习兴趣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2.2强调实践
舞蹈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强调职业舞蹈教育中的艺术实践,对于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表演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为了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与动作流程,教师应做好舞蹈的师范,边演示动作边进行讲解,将舞蹈进行合理分段,并分段指导学生进行联系;其次,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应及时指出其不足,纠正常见的错误以防学生在表演中再犯同类失误,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观摩,并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和分析;除此之外,应鼓励学生在课下多加练习,开放舞蹈教室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练习环境,多加练习可使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舞蹈,从而改正错误,提高学习成效。
2.3创新课程内容
以往,舞蹈职业教育多为单纯的”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较为便捷,从而沿用至今,但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舞蹈综合素质的要求,因而创新职业舞蹈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刻不容缓。首先,为了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除了向学生教授经典舞蹈外,还应鼓励学生自主编排舞蹈,从而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其次,教学模式上,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更多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而不再占据职业舞蹈课堂的主导地位,应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情境教学等自主性强、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于舞蹈的自主探索精神;再次,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应提升职业舞蹈教学内容的多远化,不论是民族舞、现代舞还是中外舞蹈,都应被融入舞蹈课堂,并引导学生发掘不同舞蹈种类之间的异同,丰富其基础知识,并使其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3.总结
综上所述,职业舞蹈教育应当是趣味性、自主性、多元化的,但是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模式陈旧,目前的职业舞蹈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职业舞蹈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并强调艺术实践,不断创新课程设置,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表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蔡秀娟.浅谈如何加强舞蹈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J].大舞台.2010(10):196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动,使得我国舞蹈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同时也加快了舞蹈教育的步伐。中国舞蹈教育在迈进21世纪的今天,除了巨大的成功之外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探索艺术规律,寻找发展途径,已成为舞蹈艺术教育继续发展的课题。
一、高等舞蹈教育的现状
(一)关于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偏低是当今专业艺术院校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严重问题。很多学生入校后,大部分精力都要割舍给自己的专业,尤其像舞蹈这样的艺术门类更需要多磨多练,这就势必减少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仔细想想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观念的转变。一些从事舞蹈专业的人认为只要专业突出就足够了,文化不用太重视。这种观念如果不改变,那么职业舞蹈者就很难摆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样的贬义评价。现实中,很多艺术院校想改善这种状况,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专业课和文化课只能做到“两手抓、一手硬”,这种环境便成为从事舞蹈专业的学生对文化课的轻视的客观条件。
比如在CCTV舞蹈大赛综合素这一环节中,真正靠知识的积累正确回答问题者寥寥无几,很多优秀的选手在这一环节失分。一位舞艺高超的芭蕾舞演员表演完《吉赛尔》变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竟对《吉赛尔》这部作品的内容全然不知;再如:当历史民族舞剧上演几十场后,一些舞蹈演员却不知自己参加演出的这出舞剧的历史背景;一些舞者在跳某个舞蹈心中默数节拍时,却不懂得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难道这些都与舞蹈无关吗?我以为: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决不能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为了演出而演出,当代艺术院校培育出的不应该是技术型舞蹈匠才。先生说,教育的功能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所谓人格也就是今天所讲的素质,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专业舞蹈大学生应该向提高自己专业一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二)狭窄的就业道路
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超过400万人,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即使对于年轻、有冲劲、高学历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要找到一份能让自己满意,又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同年,中央电视台对艺术类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2005年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生存而改行;成为国内知名明星的几率仅为0.003%。这个数据对那些怀着崇高艺术梦想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打击,就业局势如此严峻的艺术之路让人望而却步。作为钻研舞蹈艺术的大学生们,不得不对此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不同,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北京舞蹈学院供需见面会上,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一个比较集中的意见。从就业角度来看,也许从事舞蹈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只能吃舞蹈这碗饭,因为他们仅此一技之长,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很难想象除了舞蹈还有什么更适合谋生的职业,但有不能因此而放弃,因为放弃就意味着扔掉自己擅长的专业重新起步,所以只能硬着头皮走进维谷之中。多种因素导致专业舞蹈人才过剩,就业道路拥挤。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广泛的就业空间,我们必须重新结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与市场脱轨
舞蹈艺术教育同其他所有教育一样,都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着时代和社会对受教者的需求。无论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活动,都要受到经济影响,都要与时代的发展相衔接。王伟提出,舞蹈人才培养应符合市场的需要,针对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否则教学以学院为主,授课以教师为主,必然违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运作规律。过分讲究专业的专门化,使学生封闭在仅仅属于舞蹈行业内的狭小空间里,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的人文主义通识教育。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多向潜能,而且助长了学生一味追求单一知识的片面性。以此次我院03级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例,十几家用人单位都对同学们提出了不同要求,歌舞团需要条件好、功夫好、表演好以及所学舞种丰富的演员;其余少年宫、文化馆、中小学等单位涉及的范围就更广泛了,不仅要能教、能跳、能编,还要根据不同岗位需要掌握不同技能。此时的我们已经见不到在舞台上的那种自信了。对于舞蹈来说,我们只局限于本专业所学的舞种;对于市场来说,我们只局限于舞蹈这一行业。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知识储备都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可见,墨守成规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滞销”,无法与市场接轨。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在改革中寻求方法。
二、多元化舞蹈人才培养的构想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同舞蹈艺术教育相结合是一个长远目标,短时间内无法立杆见影,所以应根据现状循序渐进,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向上的风气和良好的氛围,其难点就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群雁高飞头雁领”,每个班级当中都会出现几个或学习好,或组织能力强的优秀者,老师应发掘他们的能力,在不同层面上树立核心,带动集体。2、重点加强文学课教育,因为舞蹈和文学关系极为密切,西方的舞蹈学校中,文学被设为主课,备受重视。比如说结合文学作品进行舞蹈编创,在编创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便是一种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3、学生们在专业课上的体力支出很大,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文化课堂在有意无意之中便成为他们休息而不是学习场所,所以需要对作息时间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
(二)专业领域的拓展
1.向内拓展
各种不同类别的舞蹈,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舞蹈的表现题材领域和舞蹈形式也相应地有了发展和变化,产生出新的舞蹈体裁和新的舞蹈品种。舞蹈艺术虽然种类繁多,但从运动的规律和动作的结构来说是相通的,因此,我们不能只停步在本专业所学的舞种之中,应借此先决条件学习更多舞种,这里所指的“学习”不是肤浅的模仿动作,记住组合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掌握多个舞种,打开单一的局面,更有效的发展舞蹈专业。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保持所学舞种的条件下多学一些舞种,虽不能样样精通,但可以“一专多能”。
2. 向外拓展
巴西足球明星苏格拉底球踢得精彩,但更精彩的不仅于此,他竟是“医学”和“哲学”的双博士。这是否对我们的高等舞蹈教育有所启发?!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拓展现有的专业,很多艺术院校都做出了相应的改革。易中天说:“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太注重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强调培养专门人才,结果很多人除了专业以内的东西,什么都不懂。”基于此,我们可以探索向外拓展自己的专业范围,如舞蹈midi的制作等一些与舞蹈紧密相连的专业。这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的改建,同时突出了选修课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丰富的选修课设置,学生的潜能便难以得到充分的开发,所以学院应该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搭建完整的学习平台。
(三)改变定位观念
学院培养人才就应了解市场了解人才,应有针对性的制定目标,学生也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给自己定位,全面发展才有选择的余地,最终将学院的办学定位观念、学生自身定位观念和市场的价值观念形成一条线,逐步建立起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语
21世纪充满竞争,同时也充满机遇,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就必须要转变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舞蹈教育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新世纪高等舞蹈教育要敢于引领培养多元化的舞蹈人才,从不同层面开发自己的潜能,为培养新一代的舞蹈人才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237.175页
2 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3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7页
4 易中天.《易中天谈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第12页
5张得志.《毕业生就业一本通》.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第6 页
6 柏桦.《全才生存——如何发挥多元才能》.西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7 杨仲华 温利伟.《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第304页
8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二版.第170.179
9 《文舞相融》上海音乐出版社
10《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001年第2期.2006年第4期.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罗雄岩教授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对于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舞蹈学专业大三的学生来说,民族民间舞蹈应该是跳的最多接触最早的舞种,在大学期间舞蹈学院更是安排了多个民族系统的民间舞蹈技法课程,从最熟悉的五大民族――藏、蒙、维、汉、傣的学习,到鲜族、彝族、羌族、回族、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等的学习,学生对每种舞蹈的风格特征、基本体态、基本动律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二、开设该课程的重要意义
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学了这么多舞种和这么多组合,真正在实践和今后的就业当中却很少也很难用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各民间舞蹈的技法,而没有了解到技法、动态形象背后的文化价值,不知道每个民间舞蹈的风格具体是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学生并不会把所学的东西拆开、分解、组合,最后创新出自己的东西。
而教授本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在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技法的基础上,对他们所学多年的民间舞蹈技法课程,用一个学期以民间舞蹈文化理论课的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纳,帮助他们对所学的多个民间舞蹈进行总结,分析各民间舞蹈间的共性与特性。
三、教学内容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要想在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内把所有民间舞蹈全讲一遍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工程量浩大很难完成的事情,这就需要把56个民族进行划分,分版块学习。以往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划分方法有很多,如按地域划分法、按语系划分法、按历史年代划分法等,各有优点,又各有不足。本课程按经济文化形态将中国民间舞蹈划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绿洲文化型民间舞蹈、农耕文化型民间舞蹈和海洋文化型民间舞蹈,这样既可以纵向对比也可横向研究,运用交叉式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好、更透彻地研究本门课程。
民间舞蹈划分为五大板块,每块内容又包含多个民族民间舞蹈,本课程着重总结每一版块间民间舞蹈的共同特征,选取一个代表性民族深入分析,举例说明它的民间舞蹈文化内涵,从民族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语言系属、风俗礼仪、节庆赛会、等方面阐述文化背景,从生活活动、社会活动、礼仪活动三部分分析其民间舞蹈。
四、教学方法
授课中采用开放式、引导式、对比式、发散式以及强制性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
(一)强制性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节有效率的课程必须建立在遵守纪律之上,对于行为较自由的艺术生而言这点尤为重要,可以从考勤、课堂纪律、学生笔记等方面进行要求。
(二)开放式
大学的课堂气氛应当是活跃的,大学生是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虽然《民间舞蹈文化》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是更多的应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散思维,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现场进行示范展示,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先播放一段影像,抛出问题让他们思考,或以身试教,或让学生自己组织一堂课等。开放式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引导式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与实践技法密切相关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较多运用引导式。如讲蒙族民间舞蹈时,首先让学生先描述蒙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然后请学生现场展示,接着请他们思考与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态,讨论完后播放蒙族人民的生活环境,讲解他们的生活习俗等,学生就会明白这种舞蹈的基本体态,是建立在长期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之上,最后欣赏经典视频,让学生知道舞蹈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一种艺术的升华。通过这样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动起来,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主动思考,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使他们知道舞蹈动态形象之下的文化内涵。
(四)发散式
发散式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对于学生掌握以及扩展知识极其重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讲农牧文化型民间舞的“一顺边”艺术特征时,让学生思考他们所学的民间舞蹈中还有哪些也具有“一顺边”特征但不是农耕文化型民间舞的舞蹈。学生经过现场讨论后得出了还有傣族与朝鲜族有“一顺边”的艺术特征,然后让他们进一步发散思维,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经济文化形态下却有相同的艺术特征。通过这种发散式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同时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五)对比式
由于《民间舞蹈文化》这门课程具有特殊性,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对比式教学方法。如以下两种方法。
1.技法的对比。蒙族舞蹈和维族舞蹈的基本体态都具有立腰拔背、抬头挺胸、下巴微扬的特点,但他们本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又非常明显。区别就在于,虽然上身体态相似,但整体动律不同,蒙族舞下肢躺拖长为后脚点地,动作沉稳,气息悠长。而维族舞蹈下肢轻盈多在切分音上做三步一踢快节奏舞步,同时舞蹈表情细腻、柔媚,舞姿多姿。
2.理论的对比。从历史变迁、、生活习俗、地理环境、语言系属等方面进行不同舞蹈的对比。也可就同一民间舞蹈不同地域的舞蹈进行比较,阐述其文化在舞蹈艺术中的积淀。
通过对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每种民间舞蹈的特性,区别不同舞种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实践
作为大三的学生,不仅要储备专业知识,更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本课程利用几周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己组织一堂30分钟的课。这样做的目的如下。
(一)为毕业论文打基础
在教师的提示与指导下,学生知道组织一堂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搜集资料、筛选材料、整理内容、制作PPT、现场讲解等。而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步骤和答辩形式也是如此,所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讲课能力,也为一年后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二)为就业应聘做准备
让学生以老师的角色站在讲台上讲课,目的是通过这样的锻炼在今后的应聘当中会更有优势。作为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毕业会选择教师教育类职业,而讲课是面试中最最重要一关。
(三)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分工协作的方式,发挥团队的最大作用。一堂课有搜集资料、整理内容、制作PPT和主讲等任务的分工,学生可以按自己的专长分工协作把团队力量发挥到最大,最后评出表现最好的一组给予奖励。
六、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对教学成果的判断。作为舞蹈学院理论与实践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理论课程,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如下。本课程一学期内把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按经济文化形态划分成五大类,并选取和讲解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藏、蒙、维、汉、傣五个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派一名组长在这五大民族中抽取一个民族,进行八百字的论述,可以围绕所抽民族进行整体民间舞蹈文化论述,也可着重对所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个舞蹈进行论述,题目自拟。
B阶次的组成情况是一部分未经过专业音乐舞蹈培训,但身体协调能力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入学前对音乐和舞蹈的概念不强,很多训练方式和专业术语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教师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采取适应性的教法进行授课。由浅入深,引导这部分学生逐渐认识音乐,结合音乐理解动作,从对自己的肢体动作陌生不适应逐渐进步学会通过肢体表达思想意图,组织舞蹈。从教学目的来说。B阶学生可塑性较强但学习基础薄弱,就学就业的前景不够明朗,教师对其应进行观察和鼓励,应用启发式教学寓娱乐于学习,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我定位确立职业方向。如在一次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游戏引入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次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节奏与舞蹈动作的配合,从专业基础上说节奏分均分节奏、前八后十六节奏、切分等,往往需要较为深入的课堂教学且学生在感性认识上仍较为模糊。为提高教学课堂效能教师组织学生做了一次游戏,在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背景配合下,进行节奏动作传递。如学生A XX|XX――学生BXX|X XX――学生C……同学们用头部及身体动作编排基本舞步并且记忆前一位同学的作品,分组比赛看看哪组记住的动作多。在游戏的环境中,有一定的竞争感但学生相对能放松地表达自我,不知不觉就能进行节奏学习,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游戏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指出有几组节奏型及动作在之前的游戏中被运用;编排的动作有哪些优缺点还能够如何改进。通过这样化整为零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调动,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C阶次学生的培养应立足其今后的就业需求,按社会与园所的要求进行培养。这部分同学艺术专长不突出,舞蹈学习经历较短,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机会不多,大多进入社会工作。为他们提供与培养幼师工作需具备的从业能力是重中之重。对这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来说,笔者认为音乐学领域的微格教学模式可引入舞蹈课堂。当然,大多职业学校可能并不具备专业的录像室与录播条件,但由于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及课堂投影技术的改进,短时间的教学录制成为可能。所谓微格教学是指借助现代电子技术以几个小组的学生为对象,以其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的表现为内容载体,通过说课、录制、重放、评价、提出改进要求为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教学手段。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往往重于理论学习的专业艺术院校来说,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更应面向就业实践,着力于拓展学生的执业技巧与面试技巧,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社会幼儿机构在招聘教师时,并不是需要招聘一个专业艺术演员,而是要透过短暂的面试时间在教、编、舞等多方面进行考核,选择出适合自己机构的通才。而C阶学生也许在整体演出素质上不够演出标准,但培养他们后天的从业素质却可以很好地弥补条件的不足,更好地胜任幼儿教师的角色。微格教学在舞蹈课程中的施行应注意几个要点:
1.课前安排学生钻研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在录制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言传身教过程中的随意性及不确定性。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也促使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教育。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如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体条件不一,在学习舞蹈课程时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学习积极性不够。笔者从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已有五年,在此总结一些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积极性的举措。
一、因材施教
笔者认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了解教学的对象,根据教学对象的知识储备情况、身体条件、舞蹈基础确定教学内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非舞蹈院校的学生,与高等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相比存在着身体条件差、底子薄、心理素质差、班级人数多等问题。故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不能照搬舞蹈院校的教学模式。笔者所教班级人数为50人左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统一。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教学难度,先从单一动作,再到复合型动作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实现舞蹈的美育价值。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舞蹈较其他学科相比是一门比较特殊的专业,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尤其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又处在学习舞蹈的入门阶段,长时间的基本功训练单调而乏味,让人承受着身体上的痛苦,导致学生兴趣日益消减,常常萌生厌学甚至放弃的念头。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交替进行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视频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说唱跳结合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三、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舞台表演的机会不多,舞台经验欠缺,因此,带领他们观看相关的舞蹈表演非常重要。观摩可以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今后学习舞蹈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例如笔者曾带一个班观看河源市举办的中央御府杯舞蹈大赛。比赛结束后,学生纷纷表示节目很美、视觉效果好、表演过程中很有感情、想参加类似比赛等。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欣赏舞蹈、评价舞蹈、通过舞蹈表达情感。笔者惊奇地发现,参加观摩的班级与未参加观摩的班级相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领悟性、自觉性明显要高。故为学生提供相关观摩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之一。
四、提供表演舞台,进一步增强自信
观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舞蹈和热爱舞蹈,提高学生上台表演的欲望。为了站稳讲台兼顾舞台,为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是必不可少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岗位是对接幼儿园,因此,利用上台表演塑造其气质丰富舞台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借助各种平台让学生施展才华,不断成长,如以赛促教,利用河源市每一年举办一次的全市幼师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五四晚会、元旦晚会、社团表演、送戏下乡等多元化平台为学生搭建成长通道。
五、增设实习环节
目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需求日益多样化,国内各艺术高校和院系打破以往舞蹈专业“精英”教育的模式,开始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舞蹈教育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生个人的发展铺设了更多的可选道路。毕竟,“精英”或 “明星演员”只是凤毛麟角,因此,舞蹈专业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要根据自身条件、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注重其他科目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修养,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尽早明确发展方向,并在教育、编导、理论、策划、管理、传播、文化交流等与舞蹈专业相关的领域做出多方面的选择,为日后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础。
二、挖掘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近些年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反馈的信息表明: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普遍参照的选择依据。许多用人单位反应,一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存在“心浮气躁、恃才傲物、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等现象;有的受自身素质或就业方向的局限,产生改行和放弃的念头;有的因为受不了工作单位的严格管理、善意批评或难以适应理想与现状之间的巨大差距;有的沮丧之余,不能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审视,陷入了频繁“跳槽”却依然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尴尬处境,给用人单位与个人都造成了巨大损失。
由此可见,舞蹈专业大学生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更需要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只有将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培养创造思维,适应时代需要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49-01
对于生理和心理均处于发育阶段的幼儿来说,系统的舞蹈训练大有裨益。舞蹈可以促进幼儿的骨骼生长,培养其挺拔优美的身姿。练习充满节奏感、韵律感的舞蹈动作,有助于增进幼儿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需要集中注意力,积极调动想象能力,其智力相应地得到了开发。舞蹈的反复排演,要求幼儿克服惰性和困难。因此,舞蹈对幼儿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提供了外部条件。
基于此,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舞蹈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被广泛地采用,各类幼儿舞蹈培训机构更是层出不穷。在此,笔者要指出,我们大力推崇的幼儿舞蹈教育,应该是一种成系统的普及教育。幼儿舞蹈要以科学、规范、系统为指导原则,在编排和教学上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
一、幼儿舞蹈普及教育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症下药”。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非常强烈,对外界的感知和模仿能力也很强。在舞蹈教学中,不妨充分利用其心理特点,调动起他们的兴趣点和求知欲,在幼儿有了模仿兴趣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进行舞蹈练习。同时,幼儿的身体也还处于生长阶段,体力和耐力都比较薄弱。教学过程要做到“少而精”,“少”指每次教授的内容不复杂,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练习的时间不冗长,不让幼儿感到过分劳累。“精”指每次动作要集中注意力,掌握要领,切忌重复纠缠于一个动作。科学性,还体现在舞蹈的编排上。舞蹈的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除了上述对舞蹈本身的要求之外,音乐和道具等元素,也要与幼儿的心智发育程度相吻合。活泼、简单、欢快明朗的音乐节奏和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卡通道具,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二、幼儿舞蹈普及教育的规范性
所谓规范性,就是要求幼儿舞蹈教育行业各方面具有清晰可量化的标准。据调查,目前我国从事幼儿舞蹈教育的教师多为各大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毕业,接受过专业幼儿舞蹈教育的人凤毛麟角。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教学实践中将幼儿舞蹈与专业舞蹈相混淆的错误屡屡发生。加上某些家长的急功近利,迫使教师很容易在教学中拔苗助长,片面追求舞蹈的难度和复杂性。这样的训练,无疑是对幼儿身体心灵的双重摧残,与我们的初衷相去甚远。为此,笔者建议,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幼教事业发展,让更多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投身到幼教行业中。对于跨行从事幼教工作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应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和考核,使其具备从事幼儿舞蹈教学的基本资质。
三、幼儿舞蹈普及教育的系统性
教师是幼儿舞蹈教育的引导者,教学方法则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规范,而且要系统。幼儿舞蹈教育应该遵照认知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合适的训练步骤则是幼儿舞蹈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对此,笔者总结了十六字口诀——“从一做起,化整为零,化虚为实,配合表情”。“从一做起”,就是说对于刚刚接触舞蹈的孩子,可以先练习拍手,踏步等非常简单的日常动作;“化整为零”,就是说在教一套复杂动作时,先拆分成几个分解动作,单独练习之后再组合;“化虚为实”,是说幼儿的舞蹈要配合音乐时,教师可以用打拍子的方式强化音乐的节奏感,让孩子们找准节拍;“配合表情”是指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情绪,让幼儿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得到和谐的统一。以上几点,本身也体现出难度要求的提升。
一套体系完整而规范的幼儿舞蹈教材十分重要。它能够解决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的困惑。笔者认为,一套好的幼儿舞蹈教材,从纵向上看,应该是衔接紧密的,幼儿在起步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都有对应的内容,能够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从横向上看,应该是完整的,不仅可以供学生学习,还可以供老师研究参考。现在市面上的相关教材很多,但几乎都是“单打独斗”的类型,不成体系。更有甚者,将拉丁舞、肚皮舞直接套用给幼儿舞蹈,这是我们上文已经指出并且要坚决阻止的错误。
四、结语
不过即使我的专业再好,毕业后还是要找工作的,我学的是师范类专业,毕业后要是能当个舞蹈老师就很不错了。当然去实习时很必要的,这可以提高我的舞蹈能力和教学能力。我找到了一个地方,实习两个月。
两个月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两个多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辛苦和做一位舞蹈老师的乐趣以及责任,使我的教学经验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它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原先颇感忸怩的离开大学的围城生活,现在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或许更应该是一种叹息,谁能说得清呢?回顾两个多月的工作,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
首先,我将实习期间的工作收获总结如下:
一、政治理论认识得到提高
为提高全局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局领导组织全局进行时事政治学习,特别是十七大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使我知道文艺骨干是最积极和最具影响力、凝聚力的组织者和示范者,我们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创造出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使人们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进一步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
保护和利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字、录音、护工作的实效,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质量,完成好普查和保护的历史重任。
三、丰富了民间艺术知识理论
实习期间,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除了认真完成局里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初步了解了民间举行社火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形式,简单掌握了二人台的节奏动律、舞蹈动作特点和风格特性,弥补了自己在民间艺术知识方面的不足。
四、舞蹈教学方面的收获
做老师容易,做好老师难,除了备课、上课,其余都是琐屑小事。有人说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儿,我看有道理,做教师不需太大的办事能力,却是极其精细的话,就像艺术家对于他的作品一样要想自己的作品趋于完美,的确得花一番工夫。通过实习期间的舞蹈授课,我发现在教授新舞蹈时,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讲解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和要领,制定有效的练习步骤。按照由简至繁的教学原则,首先让学生熟悉音乐节奏,随后是动作练习,最后才是情绪表达。在动作练习中,将组合动作分解成单一动作,难度较大的单一动作还分解成局部动作(上肢或下肢动作)。
五、其他方面收获:
为营造浓郁的节日文化氛围,跟随文化馆工作人员精心组织了200*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并有幸成为文化馆辅导小组的一员。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是每年群众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保证活动顺利完成,我们成立了系列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加强辅导部人员力量。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系列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实施,并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各部室,责任到人。
这次实习的收获真的很大,我更加坚信了我自己学舞蹈的选择,好的不一定是适合你的,适合你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所以我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
两个月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日子的匆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两个多月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辛苦和做一位舞蹈老师的乐趣以及责任,使我的教学经验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它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原先颇感忸怩的离开大学的围城生活,现在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或许更应该是一种叹息,谁能说得清呢?回顾两个多月的工作,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
首先,我将实习期间的工作收获总结如下:
一、政治理论认识得到提高
为提高全局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局领导组织全局进行时事政治学习,特别是十七大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使我知道文艺骨干是最积极和最具影响力、凝聚力的组织者和示范者,我们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创造出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使人们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进一步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
保护和利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字、录音、录象、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地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纪录,并建立了!作重点、明确任务,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效,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质量,完成好普查和保护的历史重任。
三、丰富了民间艺术知识理论
实习期间,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除了认真完成局里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初步了解了民间举行社火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形式,简单掌握了二人台的节奏动律、舞蹈动作特点和风格特性,弥补了自己在民间艺术知识方面的不足。
四、舞蹈教学方面的收获
做老师容易,做好老师难,除了备课、上课,其余都是琐屑小事。有人说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儿,我看有道理,做教师不需太大的办事能力,却是极其精细的话,就像艺术家对于他的作品一样要想自己的作品趋于完美,的确得花一番工夫。
通过实习期间的舞蹈授课,我发现在教授新舞蹈时,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讲解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和要领,制定有效的练习步骤。按照由简至繁的教学原则,首先让学生熟悉音乐节奏,随后是动作练习,最后才是情绪表达。在动作练习中,将组合动作分解成单一动作,难度较大的单一动作还分解成局部动作(上肢或下肢动作)。
五、其他方面收获:
为营造浓郁的节日文化氛围,跟随文化馆工作人员精心组织了200*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并有幸成为文化馆辅导小组的一员。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是每年群众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保证活动顺利完成,我们成立了系列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加强辅导部人员力量。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系列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实施,并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各部室,责任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