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0 06:49: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纺织专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xxxx 年新年伊始,我们进入大四即将面临毕业,开始为寻找工作而四处奔波,制作了自己的简历、经历层层面试筛选,也开始了从学校向社会的身心全面转变,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其中过程颇多艰辛,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只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真正开始进入工作岗位还是需要很多社会实践和磨练。所以毕业前进行毕业实习,是对我们自己的检验,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提高和锻炼。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在现今社会,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招聘会上的招聘信息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毕业实习对于我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实习任务
通过实习了解自己所学测控专业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并对自己专业在未来工作中的前景和优势有所认识。
三、实习时间
xxxx年 1月——20xx年x月x日
四、实习地点
邓州市永泰棉纺公司
五、实习企业概况
我所实习的单位邓州市永泰棉纺公司是一家中型的民营纺织工业企业,是以集信息、研发、制造、营销、物流为一体的重要纺织布料制造基地,具有棉纺织、印染、色织、毛纺、针织、家纺及服装等集约化生产能力,公司一流的自动化设备,具备从实验、纺纱、织造、染整到服装全流程产业链设备能力,实现了高速度、高精度、高效能、数字化、多功能和环保生产;坚持高技术含量、高档次、高品位、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方向,将产品定位在特殊化、个性化、多样化、功能化和生态化上。以极限技术、复合技术、 功能技术和深加工技术,开发出高支高密、新型原料、特殊后整理、新型色织、多元毛精纺、绿色生态家用纺织产品;具备从原料、棉纺织、染整到毛纺、针织、家纺的产品开发、检测和实验条件,具有自 研发、自主开发、生产转化、技术储备能力,在邓州市享有先进技术创新单位。公司在统一的市场、产品、 技术平台上, 实现了从原料、纱线、面料到服装制造的产业链延伸;在与国际品牌合资合作的平台上,将制造业向服装零售业拓展,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在国际化经营平台上, 实施资本结构多元化, 提升资本营运水平;公司实行现代化管理,积极推进社会责任认证,实现管理标准化、准时化、信息化和清洁化。
公司选用德国、瑞士、日本、法国等国际最先进工艺装备。主要生产高档纯棉精梳无接头纱(线)及转杯纺纱,重点开发高档宽幅家纺面料以及弹力服装面料、新型纤维混纺交织服装面料及高档纯棉服装面料等系列产品。主要产品包括:纯棉精梳纱、纯棉精梳股线、纯棉转杯纺纱等。
六、实习内容
(一)实习的具体内容
1、开清棉
将原棉或各种短纤维加工成纱需经过一系列纺纱过程,开清棉工序是纺纱工艺过程的第一道工艺。本工序的开清联合机完成下列任务:开清棉工艺流程:(1)开松:通过开清棉联合机各单机中的角钉、打手的撕扯、打击作用,将棉包中压紧的块状纤维松解成0.3~0.5g重的小棉束,为除杂和混和创造条件,为分离成单纤维作准备。开松过程中尽量减少杂质碎裂和纤维损伤。 (2)除杂:在开松的同时,去除原棉中50%~60%的杂质,尤其是棉籽、籽棉、不孕籽、砂土等大杂。应减少可纺纤维的下落,节约用棉。(3)混和:将各种原料按配棉比例充分混和,原棉开松好,混和也愈均匀。(4)均匀成卷:制成一定重量、一定长度且均匀的棉卷,供下道工序使用。当采用清梳联时,则输出棉流到梳棉工序各台梳棉机的储棉箱中。
机械设备该车间机器设备比较多,有抓棉机、凝棉器、混棉机、开棉机、给棉机、成卷机和一个大型的除尘设备,耗电量较大,所以每天工作的时间不多,上班的班次也较少,因为机器比较多,所以工人比较少。
主要工艺流程是原棉A002D型圆盘式抓棉机A045B型凝棉器A035B型混开棉机A045B型凝棉器FA106B型豪猪式开棉机A045B型凝棉器FA046A型振动给棉机A076E型单打手成卷机棉卷在车间产量方面,一个标准的棉卷有65个卷,重34.5斤,合17.25kg,除去棉卷中间的轴(重1.6kg),一个棉卷的质量为15.65kg,一台机器每3.3min出来一个产品,1个小时18个,共有4台工作的成卷机,所以一个车间的产量为1126.8kg/h.
在运转生产部分中,由于该车间机器较多,都是自动运行的,所以看管的工人数很少,一般白天2人,晚上3人,负责管理和维护工作。机器工作时,机器内部2小时清洁一次,机器外部每班一次,工作量大时,机器内清洁力度加大。
2、梳棉
梳棉是利用梳棉机,借助针面运动,把小棉束梳理为单纤维状态,进一步去除杂质和不可纺的短纤维,使纤维平行伸直,最后制成棉条盘入条筒中。经过开清棉联合机加工后,棉卷或散棉中纤维多呈松散棉块、棉束状态,并含有40%~50%的杂质,其中多数为细小的、粘附性较强的纤维性杂质(如带纤维破籽、籽屑、软籽表皮、棉结等),所以必需将纤维束彻底分解成单根纤维,清除残留在其中的细小杂质,使各配棉成份纤维在单纤维状态下充分混和,制成均匀的棉条以满足后道工序的要求。
梳棉工序的任务是(1)分梳在尽可能少损伤纤维的前提下,对喂入棉层进行细致而彻底的分梳,使束纤维分离成单纤维状态。(2)除杂在纤维充分分离的基础上,彻底清除残留的杂质疵点。(3)均匀混和使纤维在单纤维状态下充分混和并分布均匀。(4)成条制成一定规格和质量要求的匀均棉条并有规律地圈放在棉条筒中。
3、并条、粗纱
a.并条:梳棉机生产的生条,纤维经过初步定向、伸直具备纱条的初步形态。但是梳棉生条不匀率很大,且生条内纤维排列紊乱,大部分纤维成弯钩状态,如果直接把这种生条纺成细纱,细纱质量差。因此,在进一步纺纱之前需将梳棉生条并合,改善条干均匀度及纤维状态,这道工序叫做并条。并条工序的主要任务是:(1)并合:将6-8根棉条并合喂入并条机,制成一根棉条,由于各根棉条的粗段、细段有机会相互重合,改善条子长片段不匀率。生条的重量不匀率约为4%左右,经过并合后熟条的重量不匀率应降到1%以下。(2)牵伸:即将条子抽长拉细到原来的程度,同时经过牵伸改善纤维的状态,使弯钩及卷曲纤维得以进一步伸直平行,使小棉束进一步分离为单纤维。经过改变牵伸倍数,有效的控制熟条的定量,以保证纺出细纱的重量偏差和重量不匀率符合国家标准。(3)混合:用反复并合的方法进一步实现单纤维的混合,保证条子的混棉成分均匀,稳定成纱质量。由于各种纤维的染色性能不同,采用不同纤维制成的条子,在并条机上并合,可以使各种纤维充分混合,这是保证成纱横截面上纤维数量获得较均匀混合,防止染色后产生色差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化纤与棉混纺时尤为重要。(4)成条:将并条机制成的棉条有规则的圈放在棉条筒内,以便搬运存放,供下道工序使用。
b.粗纱:粗纱是纺织的一道工序,可把熟条加工成不同支数和不同捻度的粗纱,以供细纱工序使用。
(二)实习中资料的收集与总结
刚刚来到实习公司时,由于对工作环境和内容的陌生,工作起初点吃力,并且遇到的状况很多,为让我尽快的了解公司生产生活运行的状况主管安排了我对公司车间运行状况和对办公室有哪些基工作进行了讲解, 在同事的帮助和厂房各科室的配合下大致了解了生产流程,看着庞大的生产机械,这是一条多么流畅的生产线啊,我们学的四测控技术与仪器,正是在大型机械化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在这些车间、生产工序流程、成产机械的参观和初步了解让我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对公司基本运行的状况、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公司运营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公司内部管理,包括员 关系,员工绩效,员工薪酬,以及组织一些相关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积极与其他纺织企业的合作与学习,交流新技术,发展新任务。 近几年,纱线强力增加,纱线光泽性能好,有利于分部工序的生产使用,紧密纺纱比环锭纺纱的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是纺纱设备进步的成果。喷气布机的出现且不断发展壮大,使有梭布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喷气布机有别于有梭布机的是高速度、高效率、高品质和超宽幅。随着市场对超宽幅布的需求,超宽幅布机应运而生。这些都有纺织设备不断创新升级的结果。
学习就是进步的过程,在实习的过程中,和师傅们聊天的时候,我 知道了我们传统的针织染整业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的,资源消耗大, 污染严重,要改变这种状态,提高企业的生命力和发展力是当务之急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生产过程中,着力在选用新工艺和新型设备方面做了时间性的研究和探讨,当然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染色前精练上也做了些许改变,突破了热碱液中进行,再用大量的酸中和并用大量的水清洗,采用酶处理工艺,可明显使我公司染色生产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也符合了环保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自己没有很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事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加上自己的不断学习,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很快适应了公司的日常生产情况和了解了自己分内的工作。自己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充实的同时也获得了领导的肯定和赏识,虽然在工作过程中还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困难和错误,也都在同事的帮助下不断改正与进步。
经过此次实习,对我个人来说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和认识。一个社会的复杂程度不是书本就可以描写完的,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内涵,而一个企业的文化也不是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习就能够理解的。
这次的毕业实习对我的帮助很大,我遇到了许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最终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也使我认识到必须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以使自己尽快适应社会。
实习终要结束,过程是紧张而愉快的,我的工作态度和成效也得到了主管和同事们的一致称赞。 作为在踏出社会之前的为数不多的几次实践中,这次的实践的确给予了我很多。今后,我将继续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高尚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自己,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完善自己, 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好的运用自己的知识,铭记自己这段丰富的实践经历所带来的感悟,更加自信的面对今后的生活。
七、实习感想
实习期间不仅了解了技术, 各行各业中身在职场的必修课在这里也得到了更深的体会:
(一)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工作伙伴。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需要长期的练习。语气,态度都要把握好,稍不留神就可能无意中伤害到别人,人在社会中都要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才会事半功倍, 一起做事的过程是个促进彼此感情的大好机会。别人给自己的意见,我都是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反思自己,加以改正,就会慢慢进步。工作起来也会相当愉快。
(二) 在社会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客户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 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明白只要认真对待就会有收获、有进步,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比别人差。而这样的一种上进心也会为自己施加适当的压力,去激励自己进步,去学习,有自信使自己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 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
这是一次难得的步入社会 进行岗前实习的机会,开始放假的时候,想到自己要在不久就要走上工作岗位,自己心里就会变得有点怵头。毕竟要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觉得会困难重重,自己的社会经验并不充足,要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等种种原因让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往往这样,自己懦弱就会表露出来。而真正到了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和认可,而交给自己的任务,也在不断学习和摸索中完成的不错,这给了我不小的信心,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也不会为了担心做的不好而胆怯。即使做不好,只要努力改正,它依然是一个学习改正错误的机会。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我们,未必是一件坏事。
(四) 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
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 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每个领域, 每个行业都有它自身的专业知识,无论是管理还是销售,都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去对待,没有一套管理体系适用于所有行业,所有企业,当然,也没有一套销售方式可以卖出所有产品,生产也是一样,各行各业都有其自身的生产流程,只有不断学习,才可以做一行爱一行,发现工作中的乐趣。
(五) 要有耐心和热情。
在工作的时候要经常微笑,微笑是最好的语言,多笑笑,心情也就好了。工作起来自然轻松。
(六) 要勤劳。
这就是上面提到的,要多做一些分外的事,毕竟自己还是一个新人,有很多不会的是还要请教同事们,多做一些事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好的印象, 自然就会告诉你很多知识, 当然,我们做这些实在不耽误分内工作的前提下,如果因此而耽误了本职工作,这一切就得不偿失了。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掌握最先进的技术以及对行业发展正确的判断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在这次毕业实习中,我对纺织企业以及纺织行业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整个纺织行业将朝着绿色环保以及节能的大方向发展,再者就是高自动化,降低劳动力以及劳动密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纤维、新型材料以及新型制造技术将成为各企业追捧的热点以及竞争的工具。或许在未来几年内,纺织业将逐渐品牌化。而新型技术以及新型产品将成为纺织产品新型化的有力工具。通过这次毕业实习我深刻的体会到,虽然现在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但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并不多。在纺织行业的发展中缺乏的将是能从宏观掌控全程的人,也是纺织行业变革所需要的人才。此次实习不仅使我们体验了纺织厂工作的环境以及工作强度,更使我们从心理上得到了调整,使我们踏入社会后能更快的进入工作当中。
在实习期间,经常会下车间办事,接触那些庞大的机械以及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每次进入车间,每次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我佩服他们吃苦耐劳,不骄不躁,一点点发展壮大。其实,每行每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个社会每天都有很多人为着自己的理想奋斗着, 有人成功,就必然有人失败。我们,也正在努力的实现自己的愿望。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他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是我们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一次尝试。我想,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建立自身的十年发展计划已迫在眉睫。十分感谢邓州市永泰棉纺公司,感谢他们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实习机会, 让我对社会、对工作、对学习都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为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增添了信心,让我在大学生活中留下了美好的一页!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我们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通过参观实习,我们也亲身体会到,工人师傅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就如同我们应该对待学习一样,容不得半点虚的,特别是我们学工科,知识的掌握不允许有一点马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是的,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虚心求教。使得这次的实习更加有意义。
2.中职学校纺织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条件有限,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强,实践能力差,毕业后无法更好的走向岗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是,从我国现阶段中职学校教学条件来看,由于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能与市场发展同步,如学生在岗位工作中,面对大量的新设备时会不知所措,无法有效的对设备进行操作,这种教学局面如果无法得到改善,势必会导致中职学校所培养的纺织人才与纺织业的快速发展脱轨。
2.2.现阶段中职纺织专业教学无法适应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职纺织专业教学开展的目的是培养更多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纺织人才,但是,现阶段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比较侧重纺织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所培养出的人才只能纸上谈兵,实践能力非常差,无法适应纺织业发展的要求。
3.中职学校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3.1.强专业技能的考核,实行激励机制。纺织专业的应用就是进行实践操作,在专业教学当中加强专业技能的考核,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锻炼学生更好的操作能力,能够顺利达到就业的目的,我们可以在实践教学当中引入“面料设计师”、“针纺检验工”等技能考核环节,不断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的操作,通过培训考核后,学生不仅加强了对专业识的掌握,同时还让学牛认识到在今后就业过程中应该要做的事情,提早的打下预防针,便于今后在就业中更好的选择。纺织专业教学考核的过程实行教学激励机制,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考核合格的学生采用奖学金评定加分、抵扣选修课学分等机制,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柔性管理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post practice;flexibl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59-01
1柔性管理理论
柔性管理是一种当代的全新的管理理念,近几年来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它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它是21世纪提高管理成效的一种有用的管理方法,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柔性管理属于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则能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发挥其潜能。同时柔性管理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而且愿意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天赋,作出超常的工作成就。柔性管理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对种种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升华。使其不仅20世纪通行的管理模式,如著名的泰勒管理模式。泰勒管理理论就是将人看作“经济人”、“机器的附件”,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人本主义的管理理论,首先以“人际关系理论”的形式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运并发展于40-50年代;60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源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都重视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以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即是一种人本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而不是纪律的强制和物质的刺激。
从实际效果来看,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各有所长。刚性管理易于维持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易于对员工进行量化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主要在于不是依靠权利影响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依赖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
2现阶段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学院缺乏对顶岗实习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管理,有的甚至放任自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章制度的不完善,责权利不可能完全对等,顶岗实习的学生权利难以保证,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面临这种的状态,研究顶岗实习柔性管理成为提高实训质量的必然要求。
3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系统管理顶岗实习
3.1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企业需求的柔性管理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适时调整。企业以效益为要务,效益以质量为保障,企业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顶岗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操作之前就对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解决的预案,以使产品质量不受影响或者质量比以前更高,因此这样的学生企业是很欢迎的。但是,从院校直接走上操作岗位的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了解还比较缺乏、对生产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比较差,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个差距,提高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学生个性职业的发展,提高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适应空间。
3.2 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高端的校内外顶岗实习基地提倡产学研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与企业共同制定有一流水准较为完善的纺织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基本文件,主要有顶岗实习计划,实纲,实习指导书,顶岗实习协议,形成独具特色的顶岗实习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应用学院的智力资源和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成果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并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3.3 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让和院校合作良好的企业得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以提高合作企业的主动性,达到双赢的目的。
3.4 构建企业参与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准确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考核评价是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顶岗实习在考核评价环节上普遍存在问题,大多仅以实习小结等形式考核学生,实习小结一般由带教老师或师傅写评语、盖图章。方式形式单一,方法简单,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整个实习环节的实践技能训练状况无法实现实时跟踪,不能对过程进行考核评价。通过构建企业参与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将素质教育纳入学分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 加强学生导师制的研究实践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氛围为满足学生即时的指导要求,需要考虑给学生有导师一样的指导,具体措施:学院聘请企业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行业导师,给每位学生有行业导师作指导。受聘任课的全职教师都应该有义务、有机会担任学生的导师,优秀高年级学生甚至也可以担任导师。导师要指导学生个性化地选择学习方向、选课,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减少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盲目性,为顶岗实习做准备。
参考文献: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所受惠最为显著的几个行业之一,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不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民营或私营中小型企业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都是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人才的吸收和利用,二是技术的创新与改革。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高等教育。通过高等教育,可以为企业培养有用的专业人才,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艺改造、数字化建设,加快纺织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转变。
大学的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大学能否履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而且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为例,从当前的专业设置现状入手,介绍了当前高等教育纺织服装的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试图提出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挑战性技术人才的专业设置对策与建议。
1.纺织服装专业设置现状
1.1课程设置现状
当今世界是一个以创造为中心的高度信息化社会。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必须结合当前的实际,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紧跟服装发展的新动向,而且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纺织服装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虽早已被提出,各院校也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但收益仍不理想,原因有多方面:第一,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超前,并且根据形势随时作调整,这样本科生经过四年的在校学习,走向社会时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第二,专业间的知识体系很难形成。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综合的大体系,产业链长,价值链复杂且宽。从纤维的生产开始,到面料,到服装,再到销售。我国纺织服装院校根据专业划分进行课程设置时,只强调个体性,而忽略了整体性的协调。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灵活性,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来的纺织服装专业人才知识面窄,市场意识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第三,课程安排的顺序欠完善。大多数服装院校习惯于把立体裁剪放在平面结构设计之后,认为学生应该先学习理论的平面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立体裁剪。事实上,平面结构设计是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归纳得来的,如果让学生先学习立体裁剪,因为它是直观的、感性的,容易接受,之后再学习平面结构设计,就不会觉得枯燥,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四,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不足。纺织与服装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纺纱、织布、制衣到销售都离不开实践。虽然各院校都设置了实践课,但动手机会少,学时短,实际作用甚小,学生所学的知识始终停留在浅显的理论层面,无法深入研究。
1.2填取志愿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从进入高校开始就已经确定了专业和方向,然而绝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对于职业的意识很浅,几乎都是听从家人、老师或是兄弟姐妹的意见,更有甚者是在填报志愿时服从本科志愿的调配而被分配到一个自己毫无兴趣的专业,很少有人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主动选择的专业,这种填取志愿的体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3学分制现状
普通理工类本科院校的学制是四年,以学分制为主。在我国很少有学生因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只要达到60分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同样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无法体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都存在60分万岁的态度,只要拿到学分就能拿到相关证书,对于个人能力的锻炼及无法量化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则显得漠不关心。
1.4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仍是课堂教学法,以教师面授为主,结合讨论、参观、问答等多种辅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固定、陈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或者使用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下面忙于记笔记。教师和学生都比较习惯于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师不能深入企业、深入实践,则缺少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学校参加工作,对专业生产前线的知识甚是缺乏,由此给学生上课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用理论解释理论,无法深入,缺乏对学生的启发,而学生更多的是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介绍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纺织服装专业设置改进办法
2.1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而且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及时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要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研究当前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课程;考虑将本科四年的课程浓缩在两年的课堂教学内,随后一年可深入企业学习并锻炼,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返回校园补充理论知识的欠缺。
此外,学校还要结合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单位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或增加新生专业方向,如与纺织服装专业相交叉的服装贸易与检测专业,在服装生产和管理的专业基础上增加贸易知识,还可以将贸易与语言结合起来进行建设,如服装英语专业、服装日语专业、服装韩语专业,各专业学生必须结合实际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国际日本语和韩语等级考试的资格证书才可以顺利授予学位证书。纺织工程专业还可以和机械方向、材料方向、化学方向等相交叉开设纺织机械专业、纺织材料专业等。
2.2灵活运用学分制
普通本科院校在授予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时需依据一个可量化的标准,每门课程首先必须及格,才能给予相应的学分,然后再根据课程的成绩排名采取末位淘汰的原则,即使每门课程都达到60分,但因为总成绩排名靠后也同样有可能拿不到相关证书。其次,积极鼓励有能力学生提前修完学分,即可办理校外实践环节,学生带着理论知识进入生产部门,有效地检验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3改进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引入竞争机制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最有效办法。同一门课程配备多名教师,学生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选择。对教师业务能力评估时,一方面要考虑其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考虑所授课程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指导教学的方法,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工厂收集案例教学的资料,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得到更新。同时可增进与企业的交流,可以将企业中面临的一些生产技术上、管理上的问题带回研究领域。由此,可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
2.4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纺织服装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的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一来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企业的赞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来可为高校提供优秀的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适时为在校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或报告,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前市场和社会形势,以及培养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第三,可帮助学校培养和锻炼年轻的专业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获得感性的专业知识;第四,对于企业而言,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使企业获得优秀毕业生,还可加快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对员工的知识培训。因此,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纺织服装专业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经之路。
除上述之外,中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应适当安排专业教育,提前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方向而有效地选择合适的专业,为积极调动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而努力。
3.结语
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大学能否履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而且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纺织服装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所担当的责任甚重,她能否为企业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兴衰成败。因此我国应加快高等服装教育的改革,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有效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80-04
【作者简介】葛鸿鹄,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228)纺织服装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艺术设计。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与课改创建相结合,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探讨课程开发程序、策略与方法,着力解决本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课程结构老化、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等重要问题,建构新的课程评价方法等为中心任务。从接受任务起,我们就成立了江苏省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在这个小组中,有专业负责人和企业相关的行业专家,以及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首先对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进行专业剖析,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熟练从事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质量检测与贸易、纺织设备维护和生产操作的技术工人。
一、通过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剖析,确定四门基础平台课程的任务和地位
江苏省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是五门,我们从中选择了“纺织材料基础”“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染整概论”四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
“纺织材料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是学习和运用纺织技术的基础,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里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的是掌握对常用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织物结构和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指出其前导课程是“纺织材料基础”,后续课程是“织造基础”。“织造基础”是针对纺织品生产的专业技能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机织生产的认知能力、机织产品工艺设计的应用能力,为后续纺织工艺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染整概论”是在“纺织材料基础”“织造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胜任染整工作岗位职业要求奠定基础。
二、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确定课程设计的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指对一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总体谋划。本专业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为: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纺织行业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坚持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叙述各课程设计的思路。
1.课程目标确定的基本依据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对各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及对应的职业岗位和技能要求,对接相应职业资格标准,遵循基础性原则,结合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确定四门课程教学内容。
3.对四门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关系及编排。在这里我们考虑的是在课程目标指导下,怎样遵循现代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习惯,怎样紧贴纺织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和将来的职业发展,精选、提炼课程内容,尤其是处理好模块总量以及模块之间的结构以及衔接关系、纵横协调;如何实现单元之间的梯度结构关系和教学推进关系,显示模块和单元的双重并行和教学匹配,经过权衡后,作出思路性的、高度概括的简要说明或路径指引。
三、通过共同探讨确定本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重点推敲了专业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的问题,我们学习了教育部2015年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于纺织专业的核心素养,我们通过组织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能手和车间班组长,以及专业的专家委员会一起进行座谈和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达成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我们认为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总的核心素养应包括:热爱纺织行业,有为纺织事业的发展贡献的精神;求上进,讲团结,讲科学,动脑筋;掌握相应的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具备动手实践能力;有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兴趣。
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称为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又分为行业的通用能力、职业的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职业能力,由此提出四门核心平台课程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应该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实践素养、发展素养、安全素养和职业素养。
比如,“纺织材料基础”中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表述是:1.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2.能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能够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能熟练计算与换算纤维、纱线、织物的有关指标。3.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4.能独立思考、获取相关信息,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备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严谨求实的精益求精精神。我们认为熟悉纺织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是必备的知识点,辨识和鉴别常用纺织材料是学生必备的技能点,这是这门课程的核心所在。
“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核心是掌握织物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织物组织图的绘制,熟悉三大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能仿制织物组织结构,能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
“织造基础”的核心是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了解机织生产典型工序工艺参数,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
“染整概论”这门课程的名称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概论的提法在中职教育体系中不太恰当,理论化的程度比较高,但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是这样命名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将其作为名称。实际上课程性质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对染整四大工序的了解:在练漂工艺上是掌握织物练漂后各项性能指标检测,在染色工艺上是知道染色方法及工艺要求,掌握染色后织物疵点种类以及色牢度及检测和评级方法,在印花工艺上是了解印花工艺及要求。
四、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反复推敲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我们主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模块化、项目化的形式,突出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又恰当地考虑到节能环保、产业升级等时代元素。在文献的引用上对其相似度作了认真而严肃的检查,相应的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我们强调的是专业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又把在“十二五”期间的规划教材和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结合起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丰富校本教材和规划教材的内容。
“纺织材料”这门课,主要分成七大模块二十五个单元,把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作为该专业的基本知识点,把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作为该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内容上,从纺织纤维类型、性能和基本结构入手,了解纺织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从而鉴别纺织材料,达到会检测纺织材料的目的,使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相应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各个单元的内容与要求中,主要考虑中职生的特点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的需求,用“掌握”“理解”“了解”“认识”“熟悉”“能”“会”等词语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程度。
“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对织物结构的认识,特别是常见的三原组织是纺织面料中的基础,而变化组织和联合组织等是在其基础上的变化和复杂化,以期丰富面料的组织变化。所以,我们在教学要求上是熟悉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的形成与特征,掌握织物上机操作的过程与内容,具有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的能力。
“织造基础”这门课是以纺织面料生产的流程为主线,强调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与纬纱准备工艺,在织造上既照顾传统的有梭织机生产与工艺,又兼顾现代的剑杆、喷气、喷水的生产工艺和要求,最后还带有下机织物的整理与工艺要求,使我们的学生能充分地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及相关专业技能,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在参考课时的分配上也有所侧重,传统的“有梭织机”只安排18课时,“现代织机”安排96课时,也有专家提出把“有梭织机”这部分去掉,但考虑到有梭织机是织造的基础,现代织机是在有梭织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生起初学习的“小样机织造”还是“有梭织机”的原理,所以我们的意见是保留其内容但减少1/4的课时。
“染整概论”这门课强调的是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常用染料的性能,会运用染整的四大工序对纺织品进行处理。特别在练漂上,我们列举了棉织物、苎麻、羊毛、丝织物、化学纤维织物等常见织物的练漂技术要求与工艺,强调染色的基本知识与工艺要求,熟悉四种印花工艺和特点,了解常用五种印花设备和特点,掌握一般织物印花工艺,在整理上突出手感整理、定型整理、外观整理和功能性整理,了解轧光、轧纹、电光、增白整理的加工效果和工艺过程。
五、灵活运用实施建议,讲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信息化的运用
第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能力为本位,推行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
1 指导思想
以“卓越”理念为指导,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专业特色和就业形势,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对专业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各环节进行整合、优化,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设置了“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发展势态良好的专业方向,拓宽专业覆盖面,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及学生自由择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从事基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系统化,按学科类别整合课程设置,力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实践性环节与企业挂钩,让企业与学生尽快实质性的接触,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具体做法
2.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2.2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由过去的37周增加到45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近几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二十多项(国家级2项,省级6项);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2.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1)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是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3)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校企结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控制 加强对毕业选题的审核;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时间和工作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文件的检查;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严格答辩环节。
3 创新点
3.1 立足行业,面向企业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3.2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3.3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
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纺织工程学科4个专业共147名学生,发放147份调查表,收回147份。填表过程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及感受可不选或多选,这样每道题目统计的人数有所不同,大致在146~148人次,对问卷分析无影响。具体数据统计见表2。
(二)学生对校内2年教学环节的建议
1.与工作相关的专业课程第7题你认为___专业课对你们未来工作比较重要,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与之有关的专业课程;其次是实践技能课;再次是与之职业生涯有关的其他学科。这些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都有设置,只是课程内容、课时比例有主次之分。通过学生的问卷回答说明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成长。2.与专业课程对应的职业技能第8题你希望开设___技能鉴定,第9题根据顶岗实习的感受你认为___专业课程需要增加技能训练课时,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我院已实施实训课程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或只开设实训课程而未实施技能鉴定且学生希望实施技能鉴定的专业课程,如纺织品检测(与纺织纤维检验工技能鉴定相融合)、纺织品面料分析(与针纺织品检验工技能鉴定相融合)、纺织品研发及小样设计与制作(与纺织品设计师技能鉴定相融合)、针织面料设计(与面料设计师技能鉴定相融合)、针织服装制版、羊毛衫工艺设计、纺织工艺、织造工艺等技能课程;其次是计算机程序、专业英语、销售、机械操作等课程。这些课程我们只开设了课程,未单独进行实训,但有些课程可和专业课结合,如计算机程序在纺织品设计、针织服装面料设计中都有应用;机械操作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与我们专业课程相结合,如纺织工艺中的细纱工,技能鉴定中要求的职能之一就是能清洁保养机器,处理故障。说明顶岗实习中学生胜任的岗位职责已不再是简单机械重复的操作,而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工艺技术越来越多学科交叉,对人才需求越来越突显多元化。3.学生对校内2年教学环节的建议第10题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你最想给本专业的建议___。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刻不容缓;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专业课程应与实践巧妙结合,实践教学先与理论教学,即实践-理论-实践;实训的时间过短,多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学生亲自操作积累经验,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增加课时,讲解透彻;将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增大;多增加社会实践;三是加强拓展与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及技能;如加强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加与纺织贸易的联系;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四是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实训内容太过简单,与生产实际有一定差距;与合作企业做更深入细致地专业交流,有针对性学习;多去工厂实习;多组织些校外参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多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多增加实训硬件设施。
二、我院纺织专业课程改革略见成效
针对上述学生的问卷答案及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我们纺织专业应认真审视当前课程教育教学中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持续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的建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一技多长的全面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取得成绩
由表2题1、题2可知,顶岗实习工作性质与专业对口率达到66%,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人数(36%)和一般人数(55%)共占91%,说明其他问题的回答具有说服力。由表2题4可知,认为用人单位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占72%,重视学历证书的人数占63%,说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重视学历证书,更重视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或公司希望高职学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具备当前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由表2题5可知,认为企业或公司最重视员工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数占35%、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数占40%、社会协同能力的人数占25%,说明同学所处的岗位不同,对能力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应该具备上述三种关键能力,学校必须培养高职学生具备的岗位技能,并激发其创造精神,使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团队合作。由表2题3可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喜欢实践实训技能操练的人数占92%,充分说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法。由表2题6可知,学生对自己就业前景忧心冲冲的人数占14%,有点担心占(39%)和问题不大(33%)共占72%,信心十足占14%,说明学生在学校经过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技能鉴定以及顶岗实习,具备职业生涯的素养,对就业充满自信。
(二)存在问题
由10题学生问卷答案可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一是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化培养,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表2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塑造。二是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传递知识为主,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效能。因为目前我们多数实训课程与理论课是独立的,即先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甚至会不同学期完成,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学理论时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接受;等到理论教学结束后再集中实训时,理论知识又忘了大半。三是忽视教材内容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我国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专家及教学专家只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宏观指导,但对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的指导大部分专业还未落实,以至于我们有些专业课选用的教材还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且陈旧的知识技能比例比较大,而现代化知识技能只是一带而过,造成了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四是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终身学习的培育和适应社会群体能力的锻炼。五是忽视利用社会资源装备实训、实验基地。因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及设备有限,比较先进的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学生参与度不高,往往是以指导教师演示为主。尽管每年学校都在添置实训设备和实验仪器,但很难形成配套的生产线和现代化技术,毕竟学校的装备是只折旧没效益的消耗品,不可能耗巨资配套齐全,这就需要探究如何发挥社会资源的功效,能够借鸡生蛋,突破制约专业课实训实验的瓶颈。
三、深化高职纺织专业课程改革
针对上述我院纺织专业课程改革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还需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具体分析如下。
(一)强化高职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高职课程教学始终遵循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要有本着对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能力。树立纺织专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课程应突出职业技能:注重实用;职业资格:注重资质;职业能力:注重内化,培养的从业者能够依靠自身内化的职业能力在变动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排序应遵循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为辅。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其开发路径应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以行动导向完成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可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工作和学习步骤)”的实践中,习得职业技能,掌握实践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课程实施过程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娴熟地掌握一门技能往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教师的经验可以在学校教学中积累,技能的积累却不能在学校的环境中形成,必须经过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依托行业和实训相结合的手段,积极开展各大类专业教师的培训;二是积极输送专业骨干教师赴境外培训学习,如美国从学校到工作生涯(STC)、德国核心阶梯式(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培训包等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及模式。国内培训不可忽视,学习国家级示范职业院校的先进课程模式。三是持续开展有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活动。如依据国家纺织行业职业标准对各工种职业资格规范要求,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旨在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鼓励专业教师定期下厂实习。实时了解自己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更新教学过程中的技能知识;同时与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中的课题,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三)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
课程的设计上突出实践和技能部分。实施“模块整合化”[1],将一个课程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技能知识组合在一个单元内,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在相关领域范围内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材对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将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灵活组合的模块编排。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企业向学校提供最新的生产技术资料,学校根据模块式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整合,编写出更适用的高职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实训,力求更贴近就业岗位群与现代化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及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
(四)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富于创新
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如“一体化”教学[1],是以技能为主线,理论知识穿插其中,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把理论课和实训课放在一个课程体系中全盘考虑、融为一体,以避免二者相脱节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要将关注职业教育的外在目标转向注重学习行为,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内在目标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2]。由于学生学习独立性、责任感、团队合作、求知欲的增强,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学习和进行科研的积极性、自觉性,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同时要发挥社会的力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成套的工艺设备、财力优势,不断扩大办学经费来源,改善办学条件,使学生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实训演练,不断完善教学、培训、鉴定三种功能为一体的高技能培训条件。
产业集群地专业市场
产业集群地市场,首先要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企业和重点产品,建立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这样才足以支撑一个大规模专业市场地产的发展。产业集群地市场主要具有低成本、低风险、高效集约、工商联动等优势;根据国内服装产业水平,服装产业集群地市场具有产品档次相对较低的劣势。
在产业集群地市场中,存在城镇式和群体之独立式两种模式。
城镇式是指整个集群地就是一个专业市场品牌。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濮院羊毛衫市场等。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地处江苏盛泽,素以丝绸纺织业而闻名,通过数轮大规模技术改造,盛泽丝绸纺织装备和生产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国内有名的生产基地。依托盛泽丝绸优势而创建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交易品种也从单一的丝绸化纤面料、原料拓展到装饰、家纺、服装、纺机配件等10余类数千个品种,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成为规模大、品种全、价格低、运输畅、服务优的面料、里料采购地,成为丝绸化纤薄型织物集散地。
针对濮院市场销售产品以外地产品为主,“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特点,桐乡市委、市政府认为,濮院羊毛衫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必须要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作为依托,与市场互促共进,共同发展,形成强大的羊毛衫产业。2000年3月,建设毛衫特色工业区的决策应运而生。濮院羊毛衫市场是政府引导、民资参与、社会共建、市场运作的典范,建有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市场管理委员会代表市人民政府行使管理职权。濮院羊毛衫市场尽管有知名品牌的进驻,但其交易的货品总体上层次偏低,品牌孵化能力不强,市场对本地产业和本地品牌的升级贡献不大。
对于城镇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最重要的是要尽量做到政府引导、民资参与、社会共建、市场运作。
群体之独立式是指在一个产业集群地中有多家专业市场,彼此是独立的实体,一个市场品牌不能代表整个集群地。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虎门富民时装城等。杭州是中国女装生产集群地,其中,除了比较典型的四季青服装市场外,还有其他服装专业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是国内首批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专业市场,开创性地在行业市场内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并结合丰富的市场运营经验,使“四季青”在全国的同行业和商户中享有很高的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市场健全的制度与不断提升的服务内涵,全心全意为广大经营户着想;多方位的商品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上市服装品质,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市场商户及物业管理全部采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从服装经销的来源和方式上看,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自己有加工厂的经营户都在积极地考虑注册自己的商标,目前注册品牌商标的经营户仍在继续增加,这说明经营户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这不仅有利于品牌自身的发展,也将有助于市场更好地发展。同时,杭州四季青服装专业也存在一些自身劣势,市场经营业态水平有待提高,市场发展也受到地区结构调整的挑战与现有经营场地的限制。
虎门已经形成了自己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中包括企业集群、市场集群等集群。自1993年富民时装城开业以来,虎门现已拥有大型专业服装批发商场21个,大中型布料市场9个。虎门富民服装城核心的经营策略就是抓住机遇,应需而动。包括应需起步——低租金,培育品牌、应需扩张——品牌和资本,双管齐下、应需升级——商贸物流,国际接轨。虎门服装集群效应明显,整体实力较强,但是服装专业市场孵化知名品牌能力不足,经营服装档次偏低,与浙江相比有一定差距。现代物流的需求阻碍着富民时装城的进一步发展。虎门服装城周边环境和交通比较混乱,既影响了物流,又不利于服装城档次的提升,为此富民在周边寻求空地来兴建停车场和物流配送中心。
对于群体之独立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最重要的是在依托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应需而动,提高自身档次,提升自身品牌,首先在产业集群地站稳脚跟,继而资本品牌输出,模式复制,连锁经营,寻求更大发展。
总之,产业集群地市场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依托产业集群,提升集群地市场优势;二、规范经营管理,开拓高附加值领域;三、寻求工商联动,增强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后劲等。
集散地专业市场
尽管产业基础薄弱,没有产业集群效应,集散地市场所在的地区一般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高成本、高风险、工商分离的劣势。
集散地市场可分为升级改造式和新型专业市场两种模式。
升级改造式是指为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要求,在原有老市场品牌的基础上对软硬件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形式包括退市进楼和局部改造。比较典型的例子有郑州银基服装批发市场、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等。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郑州历来就是重要的内陆商贸城。在郑州火车站附近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服装批发市场集群。国内服装厂商在向北向西扩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华北或华中总首选银基服装商圈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期,银基斥巨资打造“楼宇式批发”新模式。另外,让商户参股,建立“银基财富俱乐部”,财富俱乐部是银基商贸城股份改造的一种有益尝试。租赁经营形式是一次性投资,分期收益;出售产权则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实物型资产向货币型资产的转化,从而回笼巨额资金。银基选择兴建12年后出售部分商铺的产权,是非常科学的商业行为。经过12年培育,这些商铺除了具备较低的房产价值外,还成倍地增长了商业附加值。银基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定期举办大规模的广派、汉派、海派等服装交易会和时装展览会,为厂家和商户朋友宣传自己的产品提供舞台。银基商圈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与郑州的区位优势有关,但这种优势伴随电子商务及交通网络的发达将削弱,所以,郑州服装加工业的崛起相当关键。
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商业重镇,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荷花池市场坐落在成都市的北大门,是一个集多种经营形式、经营方式、经营品类、管理服务功能和多地区客商并存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成为成都市和四川省乃至整个大西南的重要商品流通渠道,是外地商品进入四川市场的一个必须占据的阵地。成都荷花池羊毛衫批发市场的成立填补了这一市场的空白,成为西南地区首家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配送化、现代化针织品批发市场,吸引了国内外多家知名品牌入驻。
对于升级改造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货品质量,树立市场品牌,增强市场辐射力,扩展市场空间,构建完整的现代分销环节,打通产业链,加快发展速度。
新型专业市场是指在缺少老市场基础的情况下,按照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实际要求,规划和建设先进的硬件设施,制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所形成的全新专业市场。比较典型的有哈尔滨红博世纪广场、北京百荣世贸商城等。北方服装交易中心趋向“北移”,在中国服装界已经形成了“南有广州白马,北有哈尔滨红博”的新格局。全面推行新商业模式ShoppingMall的红博世纪广场整合市场资源,以大会展带动大物流,以大物流拉动大经济,实现红博“辐射全东北,面向大欧亚”的远景战略规划。
ShoppingMall,意为大型购物中心,号称“第六代商业业态”,是超级市场的升级,属于一种新型的复合型商业业态。与其他业态比较,它有如下特点:第一,将购物和休闲、娱乐及餐饮结合起来,营造出了一种深化的购物体验。第二,在购物中心,商店的组合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第三,对于不同的零售商而言,Mall提供同样的外部经营环境,如统一的营业时间、橱窗展示,外部标志也遵守统一规范等。缺陷主要在于:与独立的商店及中心商业区相比,Mall的租金较高,租房经营还会受到诸多来自物业管理上的不自由,另外,商业竞争可能更加激烈,小型的专营店很难与大型百货商店直接竞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Mall还有着不同的“类型”,如:地区购物中心、折价商品和过季商品中心(如纽约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一个占地120万平方英尺的工厂过季商品大厦)、历史名胜购物中心(如加利福尼亚MountaiView的老磨坊中心)等。购物中心与旅游度假区相结合,对我们的一些著名旅游地商业的发展,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在我国,大型购物中心这两年一直处于一种狂热状态之中。由于购物中心建设牵涉过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已暴露出种种问题,切忌贪大求“洋”,在高层或多层、超大面积、豪华、张扬上做文章。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曾特别提到:“特级商场……购物所需的长距离行走也使许多顾客感到不便。”我们已经有了“大商厦热”的教训,要讲究“以人为本”,重视生态环境,珍惜国土资源。另外,ShoppingMall的模式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经营理念和模式。
北京以其无可替代的首都地位,成为商家将地方品牌提升为全国性品牌的必占之地。北京百荣世贸商城交通便利、定位明确、功能完备、服务到位、分行排市、布局合理,最重要的是经营模式独特,交易方式和商户多元化、多层次和立体化。市场管理者打出了服装零售批发市场的升级版——高档商场式零售批发市场的概念,保持商品低廉的价格,又追求舒适性、休闲性的购物方式,无论从购物环境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目前,这种新型专业市场在国内多存在于集散地,当然,在产业集群地也应该是适用的。
新型专业市场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有软件建设上,都有几分舶来品特有的现代味和先进性,这就要求引入者不能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本地实际,实事求是,创新经营理念和具体的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先场后市”,高起点谋发展。
其他模式的专业市场
高等工程教育兴起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而来的。中国工程教育体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培养的合格工程师质量和数量相对较少,人才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据调查,中国目前有210万左右的工程师,但符合全球化需求的仅有16万,占不到总数的1/10,而同是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符合标准的工程师占到总数的70%左右,中国要想改变“世界最大加工厂”的现状,就要发展科技含量高、拥有自己真正品牌的产业,就要努力提高工程师培养的质量。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发展不景气,很多小企业面临着倒闭或者被吞并的现状,更多的企业也将海外工厂关闭,这些现象更加催生了纺织行业技术人才的出现,纺织行业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应运而生,它的发展没有模式可以照搬,只能靠改革、靠创新,一方面要面向世界应对共同的挑战,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国情,寻求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扎实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科技革命,朝着“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方向培养合格的纺织专业工程师。
二、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证
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力量,在很多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长久以来都将教育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对教育的投资也是国家的重要支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孕育了不计其数的世界杰出人物。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变革时期,中国在这个特殊时期也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壮举,中国梦寄托着14亿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优先发展教育,通过教育提高现代化水平,消除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化深入发展所引发的矛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因为前期发展所引发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改变相对落后的教育理念,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将会有力地改革中国目前教育的弊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工程师。
三、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激发探索人的潜能,促进社会发展文明、健康、持续进步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美好愿望。100多年前,创始人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使人类的美好愿望变成一个科学体系。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不断提高,更是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可能会被遗忘,有些能力可能会退化,但是自身所拥有的素质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对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是探究新时代如何提升人才素质,探究产业不断升级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模式、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并找出对策。
四、是现实条件下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在教育思想和理论上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时代和社会背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是时代潮流下教育改革的产儿,担负着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任,二者在此基础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代学者经常将人才成功必备条件归纳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并重的,甚至于素质教育要在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新的时代条件下,针对工程教育的特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卓越工程师何以“卓越”的问题。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具备充足的知识积累,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得他们更加卓越。
【关键词】
纺织染整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生源不足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起步比我国早,其办学模式之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已相当成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和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挥极大的作用。
国内“纺织服装染整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起步较国外晚,目前处于发展中状态。曾一度,被视为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品。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作用,把“职业教育”地位提及关乎民族职业民生的高度,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这就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出全新要求,这些新要求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注重于培养工程师、高技术技能型的人才。故在教学上应更多注重于技能实践操作,目前国内很多纺织染整相关专业都实现与企业“校企合作”办学,甚至有闽台高校实现“校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在中国面临较多困境:
(1)缺乏政府政策支持;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认识问题;
(3)印染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层次低,积极性不高。
望我国能多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取其精华、深化改革、发展壮大我国的高职教育。
1 纺织染整企业面临的问题
1.1纺织染整厂的工作环境一直都是比较不尽人意
温度湿度都较高,噪音大,污水满地流;
1.2连续工作时间偏长
由于纺织染整企业生产特点――连续性生产,供热的连续性,导致生产不能中断,只能依靠生产的员工轮岗换班来保证企业的利润,形成“机器不停,员工轮岗”的局面;
1.3社会福利待遇跟不上
后生代对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比较重视,也是一种企业人性化的体现,但是大泉州大多数企业对这方面企业不是很重视,政府对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没有要求强制性执行。
1.4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科研领域严重短缺,需求量较大
自身无法自给自足,需要借助高职院校纺织染整等相关专业力量提供理论基础、技术研发,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
这种情况,老一代的贫困地区来的员工由于观念、习惯等没有形成尚能接受工作环境,但他们毕竟会老去,而且随着科技的发达,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已不能满足。故很多企业现在都到相关的职业院校招聘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毕业生。85~90年出生的学生由于当时的观念没形成尚能接受这种环境,但“成活率”也不是很高。随着90后新生代的出现,这种环境更不能为他们所接受,很多城市出生的独生子生源排斥到工厂实习工作,以至于纺织染整专业近几年生源严重不足。
2 高职院校纺织染整专业面临的问题
2.1高职院校生源规模的不断缩减
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90后的生源出生量大幅下降,而且由于“公务员热”,本科院校的大幅扩招,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染整技术专业的招生状况就更不乐观,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素质,不喜欢从企业的一线基层做起,对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做大做强做特造成了冲击;
2.2高职院校“双师教师结构”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的染整技术专业教师大都擅长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等企业实践背景,再加上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影响,教师还需要花大量时间在学术期刊上,削弱实践技能的提高;
2.3行业前沿信息较缺乏;
2.4教学资源设备缺乏。
3 生源问题
由于社会原因,生源的就业观影响着他们的择业,也就影响着他们填报志愿时选择的专业。因此,生源问题也是解决“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关键点之一。
综上进行社会观察、访谈调研发现社会用工难、纺织服装染整企业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结合总理的“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主导思想、我院及其他院校纺织服装染整技术专业生源锐减现状,深入企业访谈,与学生深入沟通,掌握一线信息,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生源现状――难以支付“昂贵”的学费,提出我院纺织染整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
具体操作情况如下:学校负责到贫困地区招来生源,企业为定向的生源支付学费,解决了学生的学费问题,另外寒暑假节假日,学生可到企业为学生专设的实训厂房实训,与员工同工同酬,解决了学生的生活费问题,也为定向学生的家长减轻了负担,毕业之后学生拿到了省教育厅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可以获得企业为其提供的理想工作岗位,真正实现了与岗位的“零距离”链接,毕业即可上岗。
随着社会的发展,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令一经发出,强调“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要加快,纺织染整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办学”的脚步也要加快,才能紧跟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纺织染整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办学”的是必要的、是可行的也是很紧迫性的。
4 纺织染整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办学”需要突破的“瓶颈”
第一,破解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善枯燥的理论教学气氛。
第二,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引进企业能工巧匠的资源,带来企业前沿技术和信息,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其技能水平。
第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或者管理人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前沿。
第四,提高教师自身职业素养,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
第五,增加教学资源设备,提升教学设备质量。
“校企联合办学”,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现场生产经验、行业前沿信息,充实专业建设的现场实践操作内容;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理论基础、技术研发,提供企业的科研水平,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同时为企业提供更优秀的毕业生资源。
5 纺织染整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办学”拟达到的目标
为此,我院纺织染整技术专业要主动走出校门,与周边企业合作,要“接地气”,已与泉州地区多家印染公司实现对接,多家印染企业已成为我院纺织染整技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教学基地”,如分别与福建龙峰纺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石狮鸿泰织造漂染有限公司、南益纺织有限公司、晋江华宇织造有限公司、石狮市三益织造染整有限公司石狮市华联针织有限公司、向兴(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凤竹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争取与以上公司联合办学。
在此基础上,我院纺织染整技术专业拟达到以下目标:
(1)校外实训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3个,争取与其成为校企联合办学单位;
(2)为企业技术培训达200人次;
(3)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比例;
(4)争取与企业合作开发1~2横向项目;
(5)形成1~2个“校企联合办学”冠名班
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坚持以"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原点,通过对学生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培养、对具备发展后劲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徐徐拓展学生心智的扇面。这种由点、线、面构成的"扇形人才"培养途径,正日臻成为高职院校发散型和开放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
综上论述,企业和校方都面临着各自的问题,如若双方能资源互补,合作办学,有利于提高纺织染整技术专业师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纺织染整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企业优质的新鲜“血液”的注入并为企业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有利于拓宽纺织染整技术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渠道。同时,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熟悉一个将来可能会为之奋斗的企业,这无疑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学生们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和契合度,也在无形中渗透了企业的文化,对于企业来说,是一场优秀的自我营销,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高效的优秀人才来充实企业的员工队伍。纺织染整技术专业还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开展“产学研”等深入合作,实现为企业谋求更大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及人才竞争。
纺织染整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办学”是可以实现高校和企业双赢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全社会对校企联合办学的认识,创新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才能完善校企联合办学的机制,促进纺织染整技术专业及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此同时,解决了贫困地区生源的就学就业及其家长的后顾之忧,社会的的更相关方面也得到解决,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张俊.高职院校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2,31(31):260-261.
1.1调研方案及调研主题
通过走访盐城、南通、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上海、徐州和宿迁等省内及周边地市纺织及相关产品制造企业、检测机构和贸易公司30家,开展网络调研35家单位,同行院校5家,采取实地考察、现场交流、资料查询、专题研讨、电话、网络、QQ群、查阅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平台数据和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多种调研方式,对调研单位的人才资源部主管、企业专家、毕业生的直接上级领导、院校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带头人,部分毕业生或所有毕业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了调研,确保调研数据和结果准确。调研的主题为:地区纺织行业发展,产业政策调整及其影响,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分布,岗位升迁经历及升迁年限,就业岗位工作项目,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企业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意见反馈。
1.2调研实施及成果分析
根据专业调研和麦可思调研数据可见,我国纺织产业东部快速升级,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明显,行业人才需求旺盛。盐城及苏北地区每年纺织技能人才需求就达8000人,其中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4000人。尤其是对专科层次的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类人才需求递增达到40%。由于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由原来的“橄榄型”转为“哑铃型”,即大量生产型企业纷纷转变为生产贸易型,近年来纺织行业中从事操作工的岗位逐年减少,而从事纺织品检验、贸易跟单类的岗位数目逐年增加。现代纺织专业(群)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纤检所)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经济组织。对于江苏纺织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苏南向苏北转移速度快,盐城产业规模增长快,学生就业岗位层次高,多数学生毕业后就业于产品检验、工艺设计、基层生产管理、设备检修及跟单销售等技术、业务与管理岗位。从业得到岗位升迁后能胜任生产主管、销售主管、业务主管、质量主管、工艺主管和设备主管等岗位。根据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社会需求及对人才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群培养规格定位为面向江浙沪、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于纺织生产行业,纺织产品检测,纺织生产与贸易,纺织电器等现代纺织相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调研发现,企业对准员工的职业经验与职业素质要求较高,这些都是在构建课程体系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现代纺织专业群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职业岗位人员。主要工作岗位有纺织产品质量检验、纺织产品分析及工艺设计、纺织品跟单及销售、纺织设备保全、纺织企业车间生产及管理人员;次要工作岗位有纺织企业设备管理、纺织品电子商务、办公文员和生产计划调度;其他工作岗位有纺织检测仪器营销、纺织专件销售、研发设计员和人力资源助理等。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和分析,掌握学生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非常关键,表1是现代纺织专业群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基于典型职业岗位“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现代纺织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本校结合基于专业群的单位典型岗位及任务的调研,继续实施“岗位引领,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构建基于典型职业岗位(工艺、生产、设备、贸易)任务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项目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根据专业群职业典型岗位任务,根据共性要求,形成“底层共享”的专业群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课程;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形成“中层分立”的各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训练模块课程;注重职业成长能力,形成“高层互选”的职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
3“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现代纺织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要点
基于典型职业岗位能力系统化开发课程及其教学内容,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引入企业第三方评价多元化考核机制,建立“多方同评,闭环控制”的质量保障体系,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及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相对应,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项目和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并通过课程标准及教学方案设计加以体现。专业群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是针对高职学生基本情况,并以专业群内的现代纺织技术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两个核心专业为龙头,并协调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进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改革和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达到服务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目的。同时,对通用能力课程模块中的纺织导论与入职训练、纺织材料检测分别开发不同的学习项目和内容,以达到各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且与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学习内容实现良好衔接。专业群核心能力课程是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运用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项目化课程开发理论,重构以典型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依据区域纺织产业的特点、企业生产实际及发展趋势,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同时结合各专业综合训练课程分学期开设综合实训项目,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并通过开设技能鉴定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纺织管理、纺织外贸业务操作和纺织机电产品制造等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技能。专业群拓展能力课程旨在学生掌握通用职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核心能力基础上,依据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态势,削减生产型人才需求量,同时逐渐增加营销贸易型和产品开发与设计型岗位,分别在三个专业开设产品开发类课程、营销贸易类课程、机械制造类课程等可供交叉互选的专业群拓展课程平台,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及岗位迁移能力,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