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04 05:58: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

篇1

[中图分类号] C4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238-1

1有效提问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高效的意义

(1)初中地理上课阶段,老师对学生的提问,是增加学生的了解知识和对学生知识的一种巩固,是加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具有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脑力开发具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逐渐深化。

(2)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一个活跃的气氛能使学生最大潜质的发挥自己的智商。教材里面的知识,需要老师和同学一起来探讨、分析和研究,一起来相互交流,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自主获新能力和对知识的应变能力。初中地理课是最有探讨和交流的一门学科,有效地提问课堂教学效率变得更加对知识的了解兴趣。

(3)课堂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也是对老师所教知识的一种回应,使老师在不伤害自尊的情况下更好的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初中地理课是每个孩子开发脑力智商的基础,关乎着每个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

2当今初中地理课堂提问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教育普及的情况下,初中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理解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强,但是,初中地理提问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2.1提问的范围比较大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老师有时候提问的问题过于宽,让学生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听不懂,之恩那个反复的解释,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能力被搅乱,回答问题吞吞吐吐,不知道怎么回答。

2.2弃图提问

初中地理教学就是教材与学生、老师之间的相结合过程。初中地理知识由于点本少,难度小,一般在图上就可以找到具体的位置或者了解知识点,这就个老师一个放弃图提问的机会。有的老师应用在对图片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不让学生对照图片回答,这就造成了学生尴尬、无话可说的局面出现。

2.3封闭式提问比较多

学习知识,就是让学生了解、理解、直到实际应用的过程,老师对这个循环的规律还是比较的陌生,一些地理知识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不能跟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一些老师提问的地理知识疑问比较强,学生无法去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还有,比如初中学生对地理课所学的知识不能消化和领会;在课堂学习的有关地理知识还不理解或者没有学习透彻;某些老师应为某种情况带情绪上课,学生们也以不好的心态来听课,造成了知识了解不透彻;再如中国的教学方式比较灵活,孩子们学到的书本知识不一定能使用在实践中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初中地理课堂提问是具有必要性和关键性的,是课堂教学提问不可缺少的一项环节。

3有效提问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高效的建议

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要抓住关键,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

(1)老师准备新颖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进行提问,把握提问的启发点是指向教材还是某些其他性学科的问题。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2)提出的问题要衔接,思路要清晰。初中地理课堂的学习比较具有衔接性和联系性,对大多数的新知识和旧知识都具有敏感性和好奇性。老师的提问要思路清晰,要抓住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慢慢的将知识灌输于他们,才能为促进学生良好知识的形成。

(3)师生互相交流,用交流达成共识。在初中课堂中,尤其像地理课程,难度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问题还了解的不透彻,这就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对他们的支持,而不是责备或者打骂。这样,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优秀点,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学习兴趣和爱好,能更好的与老师沟通,进行学习。

(4)课堂提问要结合相关的图形。初中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俗话说:无图不成地理。地图贯穿于初中地理教材中,地理知识的每一个点都集中了地图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充分应用地图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以图为依据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养成学生喜欢看图,乐意用图里的知识回答问题,让他们在图上打开自己脑中的“世界地图”。

(5)课堂提问要适度。在许多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一些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大量的时间应用在了对学生的提问上,这种效果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老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有尺度的对学生进行提问,要抓住知识的要点和关键,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让学生既了解了知识,又给可他给添加了学习的气氛。

(6)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在地理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要全满的提问,不能看到那个学生学习差,不好好学习而进行提问,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有所得,才能让地理课堂的变得成功和高效。推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就地理课堂而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加老师的提问,有机会获取新的知识。

4小结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有效地提问,对每个正在成长中学习的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措施,也是师生加强交流的一个反面表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践中,老师要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讲究提问的技巧,真正的发挥自己的水平,来激发学生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们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教学质量提高。我也相信,初中地理课堂的提问对于每个新时代的学生都有利而无一害。

参考文献

篇2

自主学习不仅是指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象征。通过将这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予以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自身能力的评价而自主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并进行自我监督和激励。创新能力是在当今社会对各个领域的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它能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及时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融入最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1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地理是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了解基础地理知识、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因为知识跨度大、知识点细、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等学科特点,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加上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理论讲述时间比重大,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比较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地里课堂上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也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2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讲授知识,往往只能顾及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这就会导致部分地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而基础很好的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得到进步和满足。但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学生有了充分的课堂时间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究,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不同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从自身状况出发,更能满足自己对地理的学习需求;最后,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新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3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究,保持自身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往往会注重将地理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而初中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应用地理知识中不仅收获了乐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地理知识。

2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2.1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若想提升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应该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予以落实:第一,根据课堂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比如在学习初中地理中的“国家篇”时,教师可以提前将教学安排传达给学生,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不同国家的情境,引导学生课下收集不同国家的地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第二,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地理知识和水平的差异,实行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教师可以加强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逐步培养其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2.2对地理教材进行系统化改进:教材是课堂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目前的初中地理教材往往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求。主要是在前内容设置上,往往进行知识描述和讲解的模块比较多,设置的探究性课题比较少,也就使得学生进行自学时缺乏资源。因此,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应该增加探究性学习模块,比如在学习各个国家的地理状况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归纳、表述等,并且可以在每一章节设置探索专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难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应该更加重视。教师可以首先将地理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并注重引入新颖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开阔学生的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充分认识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还有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对于提升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作用,因此,及时采取措施以巩固和提升这种效用十分必要。这样最终将实现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化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陈伟超.浅谈初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01-201,202.

篇3

初中学生对地理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便不予重视,这使得地理这一个科目在部分老师、家长以及学生的眼中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科目。部分学校地理课仍由非专业的地理老师担任,使许多学生对初中地理产生怨学情绪,导致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地理这一个科目。为了改变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边缘化”的情况,笔者尝试将导学案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从刚刚开始尝试使用导学案,到现在导学案的应用,我认为导学案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学生总是在期待地理课的到来。下面我就谈一谈导学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设计和运用。

一、导学案的设计

(一)在导学案之首精心设计情境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学生求知欲,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把学生引入探索地理知识的境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教授“火山地震”这一知识点时,播放我国汶川大地震的视频片段,从而引入地震有关知识;通过网络搜索出火山爆发的视频短片,从而引入有关火山知识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惊叹好奇,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这是良好的导入的效果。

(二)在导学案中设计和课本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导读

导读是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图表文字进行分析的一个过程,更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的提问来掌握主要知识。但初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常常出现在阅读课本时前后混乱、思路不清晰、知识点记不住等情况。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是教师在课前的重要任务。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就必须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并了解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自学问题,把课堂的活动流程设计好,并指导学生针对学案中的问题;找出重点和难点做好标记,实施分段阅读、理清结构、看图分析,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

例如在学习地图的阅读中关于比例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比较南宁市和广西哪幅图的比例尺大?2.哪幅图表示的范围大?3.哪幅图上南宁表示得更详细?在比较的同时,让学生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写到图的下面,然后将写在图下面的结论写出来,即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略。接着进行画平面图比赛,教师给每一个小组3张A4纸,要求学生画出教室里第一排到第三排课桌椅的平面图,看哪一组画得又快又美观。这样的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在导学案中设计练习题导练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训练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巩固学生刚刚学到的知识。训练主要以完成练习题的方式来呈现。练习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笔答练习、口头练习、抢答练习、分组练习、互问互答练习。例如在讲《亚洲及欧洲》这一节课时,先组织学生分小组来开展活动。一个小组分别找出亚洲、欧洲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河流特点、人口特点等方面的区别,另一小组计时,然后采用不同小组互问、互答和抢答的形式来完成练习。在这样的情景和气氛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想象力都被激发出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让枯燥的记忆变得更加形象而生动。这种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中对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巩固,从而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导学案的使用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学生没有预习就无法参加在课堂上开展的各种活动,就算参加活动也不知道教师上课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使用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看课文、读材料、参与活动。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将要讲的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堂上学生交流导学案,实现探究,完成讨论得出结论

课上交流导学案,实现讨论、探究环节。学生在预习时,会碰到很多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导学案中要把共性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各组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实现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合作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交流、活动实践的平台,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三)解释、总结、归纳导学案,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小结依然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学生的疑y问题暴露出来,矛盾得以展现,这样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就很有针对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时要兴致勃勃、情趣盎然、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对于刚刚教学的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多次强调和总结。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迁移运用至关重要。

篇4

目前,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采用案例分析编写,这种方法将地理课的综合分析和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教材往往是具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具有世界性的,有的内容学生没有接触到,有的甚至闻所未闻,对教材内容、知识点十分的陌生。地理知识中一些抽象、复杂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难于理解,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形成难点。而有些问题虽然就知识本身并不难,但教师感到难教,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样才能讲明白,这些地方往往也成为教学的难点,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费尽心机,学生还是一片茫然,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问题化难为易呢?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能从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理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对乡土地理耳濡目染,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恰当地选择家乡的地理案例,加以引导,从而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的距离,启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那就迎刃而解,事半功倍,教学效果更为显著。比如在学习世界语言时,课本中的“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其中大约有30%有文字,70%没有文字”。怎样才能让学生容易和真正的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首先请同学们用本地的、不同的方言说出一句话,并用本方言文字写出来,这样就有好多的同学是不能用本方言文字写出来,能写大多是用汉语来写的。再让同学们交流、对比哪种语言有文字,哪种没文字,最后由我来总结出本地的语言哪种有文字,哪种没文字,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又如在讲世界的聚落时,我就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来设置情境问题进行教学。农村学生来自各个自然村坡,有的村坡仅有几户人家、有的几十户、有的上百户,另外大多学生都到过农村的集镇、县城、甚至到过省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村坡有多少户人家,约有多少人口,自己的村坡大还是集镇大?然后我再小结,不管自己村坡有多少户人家,有多少人口都是一个聚落,也不管城镇和城市有多大它同样是一个聚落。

二、结合课堂教学学习乡土地理知识,积累乡土地理信息

农村学生虽然身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可是他并不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教学内容与乡土地理有关的知识点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乡土地理知识,使学生不断地储备乡土地理知识。从乡土地理导入新的知识点,又从新的知识返回实在的和生活中的乡土地理,学生能更容易的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比如,在学习世界气候时,我首先让学生回想几天来学校的天气情况,是否下雨,气温的高低,再让学生回顾一下,我们家乡是春节(过年)冷,还是现在冷,什么时候气温高,什么时候气温低,导入新课程,学习后我又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指出我们家乡是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并以我们自己家乡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作为参照,让学生更能真正地了解世界各种气候类型、气候特征。

三、利用课外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养成观察乡土地理习惯

乡土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善于把在生活中和活动中,发现有与地理课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加以比较、总结。比如:当地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属那种气候类型,农业生产以什么为主;本地区流行多少种语言,是否有文字等等。在每一个章节的教学中,我们要作好备课工作,深入钻研教材,并且思考当地哪些材料与本课内容相关,如何把乡土材料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怎样才能达到那些教学目标等。同时要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给学生如何观察本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如观察的顺序,由近到远,又要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观察后要做比较和总结。

篇5

摘 要:高考地理复习中如何弥补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的“不连续、不顺序、不整合”等脱节问题,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概念图”衔接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策略进行了教学总结。

关键词:概念图 初中地理 高中地理 课程衔接 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1(b)-0000-00

1 “概念图”衔接策略简述

概念图的创始人诺瓦克(Novak)认为:“概念图就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了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这些概念和命题进行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其对某一主题的理解”。[1]概念图是一种可视化语言认知工具,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该工具的各种图型来加深自己对阅读或认知结构的理解。高考地理复习中如何弥补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的“不连续、不顺序、不整合”等脱节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用“概念图”策略解决该类问题从而达到初高中地理课程有效衔接的目的。

2 衔接策略应用

基于“概念图”策略,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以“气候”专题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

3 衔接策略总结

3.1 思路小结

教学实践之后,笔者对“概念图”衔接策略进行了总结。案例中的起始“气泡”为某一中心主题,“子气泡”为中心主题的子主题,级别层次依次下降,各“气泡”之间可以横向联系,也可以纵向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中心主题的知识概念网络。虽然图中的每一个“子气泡”有可能属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也有可能属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但无论属于初中还是属于高中地理课程,它们都通过“概念图”与中心主题相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融合的庞大衔接体,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衔接体对某一中心主题甚至所有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当然,衔接中“概念图”具体如何设计,取决于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脉络。

3.2 策略优势

第一,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该策略使学习者很容易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并且很容易使初高中地理知识之间产生横、纵向联系,形成能够融会贯通的庞大知识体系,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第二,概念图使地理知识逻辑关系非常清晰。概念图以核心问题为中心,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建构初高中地理课程关联内容的知识网络结构,使课程衔接的效果更加明显。第三,概念图的“可视化”优势明显,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概念图“一图载万语”,通过“概念图”衔接可以盘活知识点,理顺高考复习思路,在地理教与学中其效果远远超出了用纯语言或纯文字的表述,这样可以使复杂的课程衔接思路变得简单化。与高中地理课程相反,由于初中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在高考的“导向”下,“概念图”中箭头连接的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点往往又必需进行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所以这些地方一般都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衔接点,运用“概念图”策略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可视化”,并且还可以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因此“概念图”衔接策略有助于学生上述高级思维的发展。

3.3 注意事项

第一,“概念图”单独运用往往收效甚微,必需要与初中区域地图结合着使用才能有较好的衔接效果。第二,“概念图”衔接策略使用必需建立在学生对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非常熟悉的基础之上,不然就达不到应有的衔接效果。第三,“概念图”需要精心设计,否则就会出现“无衔接”的情况。虽然“概念图”策略能够让教师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整个初高中地理的知识框架,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也能引导学生对认知结构进行主动建构,促进其高级思维的发展。但是,“衔接概念图”设计时必须能正确表征初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脉络,最好能把初中的“地”与高中的“理”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对“二者”进行主动地拼接和整合,否则很可能就会出现衔接生硬或无法衔接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艳静.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4.

[2]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3]史新强.概念图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杨亮涛.概念图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J].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1期

篇6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69-02

虽然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实行,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消失,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在课堂中大部分老师老师依然按照课本内容教授,没有实践活动。针对目前的状况,加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很有必要。实践活动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

在实践活动教学时,要融合学生日常所见的有关地理知识,如地理现象、一些景观。对于所需时间比较长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可以划分为多节课时间进行。比如在讲授地区降雨量变化时,在安排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注意本地的降雨量和时间,从中总结规律。

通过与实际相结合,让实践活动教学去解决地理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根据当地的地理特色,选择相关联的地理知识进行实践活动教学,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1.设计目的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包含多个方面内容,如设立情景、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等,过程很复杂。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培养兴趣,同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教学课堂更加活跃。

2.设计原则

第一,要把整体思路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整体思路就是在贯穿在实践活动教学中的设计要旨深刻,思维宽阔,有充足的想象空间。具体实践就是实践过程简单明了,便于学生完成。强调立意深远,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突破和创新。

观察活动、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这三方便是促进学生智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观察活动和操作活动是智力技能的奠基石,更高一层次的发展是语言表达能力,开始由外部发展转向内部发展。智力技能是分阶段形成的。每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的整体思路有着指引方向的作用,确保智力技能向正确方向发展。具体实践是实施活动教学的基础,促进学生智力逐步发展。此设计原则能发挥最大作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比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可设计三峡工程探讨活动,就其中的利弊问题进行辩论,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各小组成员自主探索,积极讨论。教师可适时点拨,指导和协调学生。由这种实践活动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二,要把多角度和小难度相融合。问题的设计是多角度的,还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活动问题的设计可以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设计的每步活动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学生年龄段问题,个体差异。所以要注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调,合作与分工。如制作一份不同地域国家经济水平的手抄报,可指导学生从工业、服务业、农业等行业分析比较。不同学生负责不同板块进行搜集资料,还可以选取某个特定地区国家作详细讨论,加深对区域地理知识的了解。多角度和小难度的设计原则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能够很好地见到成效。

三、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方案

对于地理实践活动,要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游戏类、讨论类、搜索类、辩论探讨、海报形式等不同的活动类型。这也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去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课堂的积极性,落实了实践活动教学。

不同的活动类型表现形式不同。讨论活动是以小组教学,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为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地理知识融合在交流问题中,同时要注意讨论的时间,适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作用。动手活动是以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在制作中发挥创造能力。动手内容有地理教学模型、制作图表,绘制地区图形等。

游戏类活动主要为竞赛方面,旨在提高学生反应能力,对知识的熟记能力,以及准确度。这种游戏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在赛前制定好游戏规则,结束时做出评价,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在开展此类实践教学活动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实践活动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学习中。

合作和交流是这些活动进行的基础。学生之间、老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能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四、小结

通过对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将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贯彻其中,增加了教学的探究性内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寻求真理,在探讨中学习知识。除了达到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实践活动教学融合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特色,做到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50-1

课堂小结不单是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求新的知识,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从而自觉学习更多知识。有时一个课题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必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在做小结时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思考,造成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导下主动预习新课,悬念成为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和桥梁。这样不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付出就会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提高它的有效性,我认为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运用板书来小结新课

【案例一】 第三节《民族》板书设计

(一)民族的构成:

1.民族总数有56个(除汉族,其他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

2.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2%

3.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

4.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9个:壮族(人口最多)

(二)民族的分布:

1.大散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

2.小聚居:(1)汉族: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和中部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西北

3.交错杂居:全国没有单一民族的县或市

(三)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

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板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漂亮、规范的书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是学生不可多得的学习助手。上述板书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条理清晰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轻松、明确地感知和领会所学内容。所以利用板书进行课堂小结,不仅有利于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的地理知识,增强识记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思维导图来小结新课

【案例二】 第一节《大洲与大洋》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以图文并重的形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关系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在地理课堂小结中的应用,十分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可以将其头脑中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运用歌谣来小结新课

【案例三】 第一节《地球仪》小结歌谣

地球模型地球仪,经线纬线看仔细;

经天纬地辨方向,SNEW是缩写;

向北变大是北纬,向东变大写作E;

向南变大为南纬,向西变大自然西;

特征纬线有五条,赤道、极圈和回归;

半球划分是难题,二妞六姨分东西;

小小为东大大西,判断半球金钥匙。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小结歌谣

黄河源 来自巴颜喀拉泉

黄河水 来自山东渤海水

上中下 河口桃花分三段

河上游 高山峡谷急水流

河中游 黄土高原水土流

河下游 华北平原地上河

地理知识丰富,范围广,识记点多,学生记忆难度较大,在地理教学中可根据具体内容优化编写歌诀。教学实践证明,适时采用歌诀进行小结,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记忆效率,使学生在愉快欢乐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编写歌谣,不仅教师可以编,还可以让学生编,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写歌谣,可以仿照熟悉的歌曲,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在课堂小结的时候,以歌谣为纽带,以地图为核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自然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智能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篇8

【中国分类号】G633.55

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成了广大地理教师希望的目标。由于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校培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初中地理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性的接触地理知识,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理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以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印象和兴趣。无论是国家,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积极寻找良好的方法。

1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哪门学科,必须拥有真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的教学方法才能成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和主体,如果学生不感兴趣,不想学习,懒得学习,那么真个课堂教学都变成了一个空壳,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因此,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是王道。那么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呢?首先地理就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应当尽量举与现实贴近的例子。如在学习经纬度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工具和同学们一起测量出当地的经纬度来,然后将其标注在地图上,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真真实实的存在地球上的感觉。其次,教师应该尽量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少一点否定,多一点赞许,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尊重。很多学生是因为教师的关系才会对该教师教授的科目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其对地理产生兴趣。

2要有有效的课堂规则

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做“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的规矩和游戏规则,课堂上也是如此。我们还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虽然这并不是主张让老师体罚学生,但是人都有一些不好的天性,比如懒惰,比如自我,如果教师不去树立威严,而是一味的寄希望于提高教学质量上,那也是难以被学生接受的。身为教师,要有教师的威严,不是要用这威严去压制学生,而是要用这威严让学生信服,从而让学生甘心听从。其实不光是学生,任何人都是有人性上的缺点的,否则怎么会有自律,他律这一说呢。绝大多数的学生是能够摆脱他律,做到自律,教师应该相信学生。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事实上,地理这门学科是非常直观,具有可视性的。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运用现代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来给学生更真实的地理印象。如在学习地震,海啸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播放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时的拍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和无情,让他们能够深刻了解地理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给学生的视听方面形成冲击远比单纯的看相对枯燥的课本知识有效,既能够了解真实的世界,又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

4使用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用图习惯

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有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地图和地球仪。这两样东西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能够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地理事物,记忆所学知识点。比如在讲日本自然环境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日本地图。比如日本处于全球太平洋地震带上,因此地震,海啸频发;再比如日本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位于因此气候偏海洋性特点;再比如说日本东岸是冲击型的海岸,因此海港众多,渔业发达。这些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地图来直观的反映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多看地图,胸中有天下。

5课后认真批改作业

因为地理是比较偏理科性的学科,因此让学生多做一些随堂练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而且课后批改时,也需要教师注入很多的心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掌握状况,对于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应该注意多加讲解。另外,也要注意学生的用心情况,必要的时候要进行提醒和鼓励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能够对学习更加用心。对待成绩不太良好的学生,可以进行单独的交流和培训,让他们能够跟上老师的步伐,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6小结

初中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他们会开始接触一些全新的科目,会开始多科目的学习,会养成对很多知识的第一印象和感觉。同时他们的身心也处于急剧成长期,需要更多的尊重和关爱。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除了运用更好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比如学习中的问题,比如生活上的难关。我们都知道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初中时期的他们还只是一个孩子,并没有多少恶念,他们更多的只是调皮,只是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教师要了解这一时期孩子们的特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耐心才对。

【参考文献】

篇9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已成为同行所关注的问题。通过近年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各校都在校本要求下建立起了自有模式。然而,在考察这些教学创新成果时也必须认识到,单一从教学手段和形式上做文章,仍难以形成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长效机制。毕竟,新课改的目标在于构筑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并能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可见,深挖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则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那么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信息释放呢。笔者认为,这需要建立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之上。从总括层面来看,教学内容重组应遵循现有教材的体例,而在内容拓展和提炼上进行创新;针对信息释放而言,则须结合当前已有的教学创新成果了。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初中高效课堂实质的理解

若要构建高效课堂,首先需要对其实质进行理解。围绕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以下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1.知识点的吸收方面

对语文知识点的现场吸收(习得),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所谓现场吸收可以理解为,对于课文的知识重点能在课堂40分钟内被消化。这就意味着,需要通过唤起学生已学知识点,来支撑起对新学知识点的学习。从而就暗示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在新旧知识逻辑连贯的同时,努力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具体体现为,将历史、地理等初中课程知识纳入到语文新知识点的结构中。

2.知识点的应用方面

实现对知识点的应用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建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难点。如何在40分钟内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对考察对语文知识应用的范围问题。众所周知,文字应用能力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而在课堂范围内更需要建立起学生的模仿、类比能力。因此,这也就成为了对“应用范围”的回答。

二、理解基础上的思路构建

在上述理解基础上,建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开展思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1.实现跨学科知识点的融合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进行了优美的景物表现,通过描写为学生展示了济南冬天的独特景象。若按照传统教法,教师往往追求从文学角度对课文写作技巧的挖掘。然而,这种看似正统的教学手法,却难以调动起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因此,在课文讲解中可将人文地理知识贯穿其中,进而在唤醒已学知识的同时,能全面掌握课文景物描写的技巧。

2.建立模仿、类比学习机制

作为景物描写的典范之作,将为学生在该领域的作文写作提供方法导向。但是若要全方位的掌握景物描写的逻辑结构,则主要在于学生日后的实践积累。为此,在课堂中应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建立起模仿和类比的学习机制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选取某一段落,在完成新知识点的讲解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在地的冬天景象,依照段落逻辑结构进行现场口头作文。当然,这一形式也可以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

三、思路引导下的实践

在上述思路引导下,以下将以《济南的冬天》教学为例进行课堂实录。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从整体上展现济南冬天真实景象;同时,还可以从网络上收集有关老舍先生当年在济南的照片。这样就使济南的冬天以及作者本人,生动、具体,并且直观的反映给了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后,要求学生构建起本地冬天的特征:如有学生就说:我们这里的冬天有时会起雾,站在家里的阳台看去朦朦胧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本地冬天的特征进行景物描写。这样一来,学生在配合以往所学习的背景知识,就能对课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主线有了整体的把握。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的高效课堂的建立,还需要不断适应新课改的价值取向。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开展思路的构建中可围绕着:实现跨学科知识点的融合、建立模仿、类比学习机制等教法来进行。但需要强调的是,高效课堂的实现只是推动新课改的发端,而不断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则是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2地理教师讲课要做到图文并茂,思路清晰

教师的对地图的灵活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地图是学好地理这门课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记忆地理中的许多知识时,最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于地图进行记忆。地理中的大部分内容很繁杂,但基本上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相关图的相关位置上。因此,要求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学会看书的同时,一定要看图,把其结合起来学习,把文字知识在相关图上逐一查找并落实熟记;平时也要多看些地图(或是自己做一些绘图填图),把地图深记于脑海中,并且可以使知识再现在图上。这样,我们在解决地理问题的时候,脑海中就可以浮现出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地图:“地球的运动”、“分层的大气”、“洋流的流向”、“山河的分布”、“国家的地域位置”、“铁路公路干线”,“工农业中心位置”......于是,学生们就能从中有效并且准确的提取相关的知识信息,从容应对。因此地理这门课的学习就是要学会看图。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05-01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众多、繁杂,对学生而言,学习负担仍旧较重。那么,在当前少课时、轻负担,却仍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形势下,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就成为广大地理教师所必须认真考虑的。通过十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一切,那么教师就必须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了新的师生关系――民主。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赞赏的关系。只有这样的关系才是和谐的,只有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和学。 有的时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教师抓的越紧他越不肯学,他们就是不想屈服于教师的威严。所以只有师生关系变的民主了,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就会自愿去学习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感兴趣,他学习起来就很快,也会学得很好,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就是指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效率就能提高不少。学习兴趣可以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2.1 教师首先得对地理感兴趣。教师对地理有兴趣,上课就会有激情,就会去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教师的情绪,行动就会感染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学生们听起课来就比较有精神,学习效率就会有所提高。

2.2 教师必须得有丰富的知识,这里不仅仅包括地理知识,还有其他,比如历史、化学、物理、政治等等。地理知识本来就包罗万象,我们的初中学生好奇心又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只有这样教师上课才有话讲,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听",昏昏欲睡,课后再去背诵。这样没有活力的课堂,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他们会对这样的课反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讲的东西,而没有兴趣,这样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课堂效率就比较低。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把学生吸引过来,让他们对地理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1)借古诗文教学。古诗文,词语琅琅上口,运用古诗文,也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讲地球自转的时,可以用"坐地曰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两句诗词形象说明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讲天气时,可以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明夜里下雨了,这就是很明显的天气状况,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了"一山有四季"的景观,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里就不再多举例了。

(2)巧借歌诀、谚语、顺口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相关联的知识编成简洁明快的歌诀,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记忆也较容易,再适当引用一些民谣、谚语、顺口溜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内陆地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时可以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两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内陆地区温差大的特征,在讲内蒙古高原时可以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景观特征,形象生动。在讲长江时,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这段顺口溜告诉了我们长江的源头,干流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分界点,注入的海洋,这么多的知识点,用几句短短的话概括了,简明扼要,学生比较感兴趣,又易记忆。

3.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几大因素

3.1 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设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上更是这样,如果想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那么首先要让学生对你的课堂充满兴趣,所以说,上课前的情景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3.2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好的课堂提问应该能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疏通学生的思考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所提出的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思考能得到答案的问题。也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3.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一个主导作用,但不是一言堂。讲的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不能过多,节奏不能过快,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学生能讲的学生讲,学生能想的学生想,学生能做的学生做。

3.4 课堂上的"讨论"。地理有效课堂是建立在课堂上的有效讨论学习基础上的,老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广度,给学生足够的谈论时间,而不是急于走形式,简单化、随意化。

3.5 查补缺漏,提高能力的练习。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是地理教学法的重要原则之一。首先要精选练习的内容。精选的原则是:①从学生实际程度出发,面向多数兼顾两头;②以复习进度为依据,以认识规律为准绳,由浅入深,从易到难;③重点和难点部分要反复练,不选偏题怪题,否则要使学生迷失方向,丧失信心;④紧密结合教材。其次多练 "多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且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再次,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因材施教。

3.6 课堂小结。凡是都要善始善终,地理课堂也不例外,也应该有课堂总结。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的同时,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强化,而且也能引导学生在课下主动收集资料解决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