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08:36: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花园规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广州金地香山湖项目用地位于余家庄水库东侧,用地总面积为1676182.25O。环境优美,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西接新新公路。
西面与高尔夫球场隔余家庄水库相望,地块外东北方向为海拔270米的丘陵,地块外东南面为海拔为200米左右的丘陵,地块外北向为海拔163.2米的丘陵,地块西南地势低洼,形成一片湿地水面,与西面的余家庄水面相连。该地块中间部分及南部均为大面积丘陵地貌,山体植被繁茂。
用地内大部分地表均覆盖着浓密植被,环境安静,景色秀丽。地块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呈自然不规则地形,内绕1000亩清幽明澈的余家庄水库,项目水岸线迂回绵长,拥有绝佳水景资源 ,与万顷绿茵――27洞荔湖高尔夫隔水相望,构筑绿色高尚运动场所 ,外环连绵起伏的自然山系,南望南香山西麓,独具立体坡地环境 ,自然山体上原生林木葱郁繁茂,释放大量对身体有益的富氧离子,形成修养身心的自然宝地 。
一、 规划构思
创造“自然生态小镇”,在设计中强化对自然丘陵植被的保护,对动植物水文的保留和利用,在远离城市尘嚣的山水之间,营造亲切自然的小镇风貌。
1 自然生态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游山玩水,享受悠然舒适的美好生活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本规划着眼于用地内极其难得的自然生态化的环境,把自然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保持绿色生态,营造出湖光山色、青山碧水的美景,打造宛若世外桃源的动人生态社区。保护原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开发过程中积极利用和修复自然资源,维持一个连续的开放的空间生态系统,保留湾区岸线,创造丰富的水岸生活。
2 生态岛风情
本规划设计中入口窄,腹地厚,整个地块可以切分为6个生态大岛的设计,通过一条市政主要干道把六个生态岛串联起来, “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设计主旨在本规划方案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二、 规划布局
1 布局特点
用地内现状环境优美,植被茂密。为了减少开发建设对用地内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规划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地形的原貌及大多数的原生态植被。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多种手段来打造:
1.1 整体布局顺应地形,契合用地形状,一条市政道路贯穿整个地块,通过情景化设计改善道路的呆板的形态,并减低此道路的道路等级,使之形成大盘内的道路,6个生态岛上,高层和低层自成组团,每个组团有各自的出入口,形成居住区完善的道路系统。
1.2 划分住宅和公建主要分布区域,根据地形条件和景观资源,结合建筑类型,打造不同特色的住宅组团,并营造公众参与性强的社区活动空间。
1.3 接近水库的平缓用地内,强调水面景观的利用和开发,设计滨水生态景观带,打造宜人的生态景观人行流线。
1.4 与周围山体临近的景致都被慎重保留,注重山地建筑的布局,特别是住宅都立足于减少对山形坡地的破坏,形成错落别致的建筑群落,突出山地建筑的特色风貌。
1.5 沿山体布置高层住宅建筑组团,靠近水库布局低层及多层产品,结合原有的水文系统,与余家庄水库大片水面联系起来,强化人文与景观的结合,打造人文社区多层次交往空间。
1.6在中部丘陵地区,立足于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布置低层住宅设计,体现规划设计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别墅外形独特,简洁美观,形成山水景观中美丽的风景线,成为余家庄水库和荔湖城新的景观焦点。
三 总体布局
地势沿余家庄水库地势低、四周高,由周边几个丘陵围合成为一个由西北向东南开口的谷地;中部为小的丘陵;在中心区域及地块南部各有1条冲沟,整个地块基本上为一个自然谷地。
最西部新新公路入口区域为商业区和公建服务设施,规划了富有趣味性的商业广场,同时在地块北部冲沟位置,规划了富有褐石风格的风情街,并考虑结合山体做登山公园,冲沟南侧小山坡上规划为五星级酒店。
地块北侧为海拔270-220米的连绵的丘陵主体构成,地块红线位于100米左右的山坡上,中间为几个小丘陵,西接余家庄水库,南部和中部位置为自然冲沟。在沿山体设置高层组团,局部保留小丘陵,通过改造小山丘,布置低层住宅,强化内部绿化环境景观。。由丘陵至水面,形成高层住宅 -低层住宅由高到低的建筑景观层次。
四 户型分配
根据用地中各部分所处的朝向、景观资源、空间形态和整体规划形态,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户型,按组团分布,形成错落别致的建筑空间,突出了规划中由整体到局部的规划思想。
在环境最优美、视野最开阔的临湖平缓用地上,设计了低层住宅。低层住宅强调对水面的最大限度的观赏,建筑朝向多样,组团围合感强,交通便利。
叠拼洋房主要以观山景和远望水景为主,分布在低层住宅外圈靠山体处,组团内部空间变化丰富,交通十分便利。户型设计以标准层一梯两户为基本模式,立面变化丰富,建筑形态整体效果好。
高层住宅是从景观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充分协调好地形和建筑相互关系的成果。在沿着山体公园,设计了高层住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景观资源,减少了地面的土方量,保护了用地范围内宝贵的自然生态。
五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分布新新公路入口及几个冲沟的景观位置较好处和几个分区之间。入口处集中设置了公建商业。南区设置了会所和商业设施,便于居民使用,方便社区内组织活动,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六 道路系统规划
1 完善的车行体系
用地西接新新公路,用地交通出入口比较集中,必须强调环路系统。本规划在基地内有一条贯穿地块的情景化主要市政干道,以及沿余家庄水库有一条车型景观大道,以便将住区内车流快速疏散至城市道路。
贯穿基地的设置一条18米宽的四车道主干道,作为用地内的快速车行道,把低层住宅组团住宅与多层和高层住宅组团住宅划分开来,沿水库出入口6米的道路结合功能性和景观性,沿湖畔而行,可观赏山水美景,绿树红花,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内部环路主要联系低层住宅组团,外部车行直接进入高层住宅组团地库,高层区域仅保留消防车行道,宽度为4米,多层及低层住宅组团区,车行均可到达,宽度均为5米。
用地内部分道路坡度较大,组团外部道路、地下车库与建筑之间的地台高差复杂。住宅组团均设计了环形消防车道。组团内部采用扩大硬地形成回车场的方法,方便消防车的通行。
2 富有韵味的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分为居住区级和组团级两部分。在用地内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中设计居住区级的步行系统,设置趣味性、观赏性强的步行道,引导人流,组织绿化景观,增强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进社区商业和景观的交融,高层组团内除了保留应有的消防车道外,全部考虑景观步行,完全做到生态社区。
3 消防系统
Abstract:In the residen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such as construction, landscape, water, electricity, gas ,etc. , they are linked together.With unified deployment and unified planning, projects could be a virtual circle.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the identity that he is a general planning designer, the author participates in pre-planning and design.
Keywords:residential area;planning and design;general plan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90-03
1 前言
一般的民用建筑设计的周期比较短,通常只要1~2年或2~3年。但是,在进行大型居住区项目设计过程中时,尤其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不单单要注意到建筑设计的美观,还要注意项目分期操作的需求:可实施性和持续性。“东方明珠·世纪花园”是一个设计历时逾7年的大型房地产项目,下面将就该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的一些理念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如何将专业总图技能运用到居住区前期规划设计阶段。
2 项目背景
2.1项目区位
大型房地产项目“东方明珠·世纪花园”地处安徽省马鞍山市,距南京市仅30分钟车程。地块位于城市东北郊,距离宁马高速马鞍山出口仅5分钟车程,距离城市中心15分钟车程,同时紧邻城市核心区,是马鞍山市东北方向的入口门户。
2.2项目概况
整个项目占地约60.57hm2,位于慈河路,江东大道,健康路,葛羊路的围合区域。地块东北角遥望葛羊山,西与花果山公园接壤,自然河道穿行其中,具有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等天然优势,是马鞍山市“东拓南进”的热点区域中最具吸引力和活力的居住生活区域。
整个基地沿城市主干道江东大道南北方向展开,跨越桥山路,长度越1300m;东西方向沿江东大道至慈河路,宽度约730m。以桥山路为界,将桥山路以南分为4个地块,分别为S1、S2、S3、S4地块;将桥山路以北分为6个地块,分别为N1、N2、N3、N4、N5、N6地块。
东方明珠·世纪花园的建筑规模总计72.73万m2,综合容积率达1.2,绿化率不小于37%。住宅类型从高层住宅到多层住宅,从联排别墅到叠加别墅,户型面积从50m2到300m2,多样性的住宅可以满足各种阶层居民的需求。
社区内拥有花园、广场、廊架,水池和极富上海地域特色的商业步行街以及功能齐备的幼儿园、小学、社区中心,农贸市场、医院、体育馆等8大类,近30个类别的高标准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东方明珠·世纪花园是马鞍山市一个配套完善的大型住宅项目。
2.3实施情况
本项目于2005年3月完成整体规划方案设计,正式进入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共分为三个阶段实施:一期包括N1、S1、S2三个地块,其占地14.3hm2,建筑面积共计14.1万m2。一期除了两个居住组团,还包括一座先期完成的社区体验中心、集贸市场和一所九年义务制学校,并于2006年底建设完成。二期的N2、S3、S4共三个地块已于2009年底建设完成。2009年中,根据市场变化及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公司对最后一期用地做了规划调整:将最后一期的原N3、N4、N5地块并入原N6地块,统称N6地块。原N6地块作为N6地块1期进行开发建设,原N3、N4、N5作为N6地块2期进行开发建设。截止2011年12月,N6地块1期已基本竣工;N6地块2期施工图设计已全部完成,现场施工正在进行。整个项目预计于2013年底全部竣工,历时8年之久。
图 1-规划调整前的总平面图
图 2-规划调整后的总平面图
3 以人为本的规划
3.1新都市主义
本着对“新都市主义理念”的实践性探讨,也基于马鞍山市本身是一座城市尺度不大的三线城市,本案没有做成一贯的“大围墙封闭社区”,而是致力于将用地拆分成更小尺度的若干分地块;最终以“开放的街区,封闭的组团”的方式,着力在城市郊区边缘地域“复制”出一种城市中心生活模式。
在这里,有公共开放的街道广场,有更亲近自然的河岸公园,便捷而齐备的配套设施,更多种可供不同家庭选择的住宅产品,还有教育医疗甚至就业机会;同时,却没有城市的拥堵、尾气与喧嚣……。这是一个获得1+1>2效益的和谐社区。
3.2巧妙利用地形布置地库
根据地形图及现场踏勘,我们发现基地周边的市政道路已经施工完毕,现有的道路标高比基地内的自然标高平均高出1m。为了减少土石方工程量,规划设计考虑在多层住宅之间设置若干半地下停车库。半地下车库顶部设计为入户庭院空间,高侧窗为车库提供自然采光,更为其带来了自然通风。节省了机械式排风等设备造价及运营费用,同时也是更为环保节能的做法。同时利用高差处理的踏步与跌落花坛既满足实用需求又是景观亮点。
3.3尊重原始自然现状
基地东侧的慈湖河以及基地内部的原生态水系是本项目得天独厚的景观优势资源。规划伊始就立足于对其进行充分保护和利用,并且因势利导,创造出一座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优质社区。天然河道的处理遵循了以下的基本原则:
1)在基地两端,以保持自然岸线为主,生态处理为基本手段;
2)基地中央,人群活动密集的地方,人工处理的岸线,结合商业铺面、生活广场等,形成生动活泼的生活环境。
3.4先进的社区管理方式
通过对出入车辆的控制,以及对人行的过问,本案将管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考虑,具体可以细化为:
1)公共领域:人、车均自由出入;
图 3-鸟瞰图
2)半公共领域:人自由出入,对车的通行的适当管治;
3)私有领域:只有本组团的住户才可以自由出入。
这也为商业以及相关配套提供了更多的更为合理有效的设置区域。
3.5节约型规划
在社会资源分配日益紧张的现今,如何做到资源节约化、集中化与共享也是本次规划设计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由于在项目的控制性规划中要求设置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本案在规划中充分利用了紧邻用地西南侧的现有安徽省重点高中“马鞍山二中”这一优势教育资源。我们把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规划在沿江东大道东侧二中以北,同时通过建设单位与二中的多次沟通协商,使其成为了二中的附属实验学校。由此,不仅丰富了沿江东大道一侧的城市立面,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教学器材以及教学场地也很好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使得本社区居民的子女就学更加有效便捷。东方明珠·世纪花园规划也是一次对人文的规划。
图 4-踏步和花坛
图 5-原始河道
图 6-整治后的景观河道
4 可实施的规划
管线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是不可轻视的。供电及通讯系统犹如城市动脉,供水及供气系统犹如城市静脉,雨污水处理和排放系统犹如城市的消化及排泄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4.1防洪排涝
基地内存在发达的自然水系。自然河道与外部河道互通,原用来满足农田灌溉及城市防洪排涝的需要。根据地形图所示,在一期工程N1地块的西南角处(江东大道桥山路交叉口)有一处自然河道。经建设单位询问相关部门,此河道起防洪排涝作用。鉴于排洪箱涵(设计长223m,断面4m×4m,埋深1m)的相关技术要求,结合首期“标杆”建筑——社区会所,我们将此处设计成市民广场,与S1学校相呼应,成为桥山路商业街的入口。
4.2污水排放
在建设单位提供的市政管线资料中,周边市政道路下只有江东大道和桥山路下敷设污水管道。在配合建设单位和当地相关部门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①江东大道污水管道的承受能力有限;②桥山路污水管道仅仅是敷设了管道,并未与周边江东大道污水管道连通;③最近的、可利用的污水管道在离基地S4最南端外300m处的健康路上。
针对这些情况,规划阶段就加强对管线综合设计的要求,并将与市政雨污水的衔接点的标高为场地竖向设计控制依据。
在首期项目实施时,建设单位根据管线综合的要求,将S2地块与S3地块之间的规划道路(东塘路)下的污水管道敷设至健康路原有市政污水管道,为本项目的后续施工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5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在进行前期规划设计时,我们考虑到本项目是一个占地60hm2,总建筑面积达72万m2的一座超大型综合居住区,总的开发周期将持续5~8年的时间。这其中,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应的法规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同时市场也会因为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反应。为此,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性”尤为重要。而本项目的城市“街区化”规划方式为这种规划变通提供了最便捷有利的可能。
5.1首期开发:
规划项目的开始需要一个“标杆”,本案的首期开发界定在沿江东大道,桥山路两侧的N1、S1、S2地块。
N1地块的社区会所成为整个项目的先行体验中心,而同处于N1地块的1号小高层也是整个项目面向城市界面的标志性建筑。
桥山路以南S1地块的学校和S2地块的多层组团之间保留下来的原生态河岸则成为了项目一开始的景观实景样板段。
5.2规划调整
1)第1次
随着项目的推进,两年后(2007年)的二期规划实施。鉴于国家出台新的规划政策,市场也有新的反馈,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桥山路南北地块各增加一处邻里中心,S4地块由小高层社区调整为低密度联排别墅社区,区内路网也作适当改变。
2)第2次
2009年根据市场变化及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公司对最后一期用地做了规划调整:将最后一期的原N3、N4、N5地块并入原N6地块,统称N6地块。原N6地块作为N6地块1期进行开发建设,原N3、N4、N5作为N6地块2期进行开发建设。将原N5的联排别墅取消,新N6地块的住宅类型为多层与高层。合并后N6地块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进行统一管理,两个车行出入口分别位于东塘路和望山路,另有一个消防紧急出入口位于江东大道。
鉴于以上规划设计理念的先进性和实现的完成度,东方明珠·世纪花园近年来获得了以下殊荣:
(1) 2007年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2) 2009年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二等奖——马鞍山二中实验学校;
(3) 2010年上海市优秀住宅工程小区设计二等奖——S4地块;
(4) 2006年中国地博会中国名盘最具居住价值社区奖;
(5) 2006年中国人文环境典型楼盘;
(6) 2006年中国城市标志性楼盘。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 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1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 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 1 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1 ]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 ] 。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 2 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 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 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 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 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 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 。
2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 1 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 ] ,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 2 规划设计原则
(1) 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 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5 ] 。
(3)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 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 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 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 ] 。
2. 3 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7 ] 。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 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 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3 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 1 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 2 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 3 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 苗圃尽量多样化。
3. 4 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 ] 。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3. 5 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 6 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9 ] 。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P 多贝尔. 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 . 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李学忠. 景观设计[M] . 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 张国强. 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戴志中. 高校校前空间[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杨志疆. 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 M]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 《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 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 M] . 长
桂花园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区,但它的名字却藏有一个奥秘,这个奥秘只有在秋天这个季节里才能发现,,让我来给你们解开谜底吧!
解开谜底的最佳时期就是秋天。这样有芳香的桂花在我们小区可是常见的植物。当你乘着汽车,忍受着汽油的味道,开进我们小区,闻到的就是随风飘来扑鼻的桂花香。当你下班走进桂花园时,印入你眼帘的是随处可见的桂花树。环视四周,你会发现沿路的草丛中有数也数不清飘落的桂花。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住宅小区命名为桂花园的缘由吧。你闭上双眼,随便用手指点一棵树,它就是桂花树。远远望去,一朵朵桂花像是在绿色的绣花布上点缀着一粒粒金子,又像是一个个小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往外瞧。绿叶虽丛丛,但却并不怎么起眼,桂花又像少女穿着那黄色的旗袍,仿佛羞羞答答的,贴在茎上不肯离开,只悄然露出丝丝绿黄相间的内衣。我顺手拾起了几朵小桂花,仔细欣赏,桂花有四个花瓣,中心没有花蕊,单单看上去并不显眼。我放在手中,还不到一分钟,桂花似乎等不及了,桂花香就从我的指缝里四散飘了出来。我情不自禁地闻了闻,赞不绝口地说:“啊真香!” 桂花,它没有凌波仙子水仙花那样纯洁。桂花,它没有花中皇后月季花那样秀丽。桂花,它也没有傲霜斗雪的梅花那样被诗人才子称颂,但它却以自己的芳香来吸引人们。记得大人们给我们唱过一首歌“桂花要等贵宾到哎,贵宾来到花才香哎……要让桂花永久的留在我们桂花园,我们作为小区的一员,就有义务来保护这些给我们带来芳香的桂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世界会充满绿色的树木和花香四溢的花。
近几天,我走进大门,看到桂花树旁有一块牌子,上面写了“花儿们要休息了,请大家不要打扰她们!”“爱护树木,人人有责”行动起来吧,让桂花园更加美丽,也希望有更多的“贵宾”来我们小区欣赏这飘香四溢的桂花。
(一)布局和发展思路郑州黄河滨河公园总体规划着力打造“一核、两带、三心、四组团”。“一核”是指黄河文化都市休闲核。位于规划区的中部,以都市风情为基调,在绕城高速两侧形成郑州北部区域的旅游中心、休闲中心,是未来城市新的极核和动力,也是未来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点,承担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集中发展行政管理、旅游信息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职能。“两带”是沿黄生态经济发展带和滨黄河生态修复带。其中,沿黄生态经济发展带沿S314打造一条沿黄河东西向发展主轴,通过道路将城镇空间、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在形态组织上有效串联,形成轴向良好的城市风貌和空间形态;滨黄河生态修复带以生态修复和生态绿化为主要功能,同时也是该区东西向重要的生态旅游景观长廊。“三心”分别是巩义黄河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河洛)、荥阳黄河生态农业发展中心(高村)和中牟黄河生态旅游集散中心(雁鸣湖)。巩义黄河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河洛)充分利用连霍高速、S237的交通联系,发展作为登封、焦作方向游客进入本区域的文化旅游集散点,同时承担规划区与巩义市区的交通联系功能。荥阳黄河生态农业发展中心(高村)充分利用S232、S314的交通联系,构建黄河生态农业的发展服 务中心,同时承担该区与荥阳市区的交通联系功能。中牟黄河生态旅游集散中心(雁鸣湖)以生态休闲度假为核心功能,构建生态旅游集散中心,承担与郑汴新区的交通联系。“四组团”分别是黄河历史文化体验组团、黄河生态农业发展组团、黄河风景名胜休闲组团和黄河生态旅游度假组团。其中,黄河历史文化体验组团位于规划区西端,主要依托河洛历史文化区、邙岭、伊洛河等人文、自然资源,形成区域发展的人文生态核心。以自然山体、水体的保育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为主要内容,同时形成区域的自然文化旅游休闲场所。黄河生态农业发展组团位于规划区中西部,主要依托荥阳农业、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及特色林果业,以邙山、黄河为山水背景,形成山水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农业发展区。同时,结合区内旅游景点、农业,形成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态农业风情。黄河风景名胜休闲组团位于规划区中东部,以黄河风景名胜区、花园口湿地为吸引核,以黄河文化、黄河滩地、湿地、黄河风景等资源为主要保护与利用对象,重点发展黄河风景名胜观光休闲、湿地休闲体验、生态农庄游乐三大内容,整体提升成为综合展现黄河生态风情和文化风情的休闲体验基地。黄河生态旅游度假组团位于规划区最东段,主要依托雁鸣湖、黄河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形成区域发展的生态时尚休闲中心。同时,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形成具有国际品质的生态花卉示范基地。
(二)规划发展目标郑州黄河滨河公园总体规划提出,从规划起始到2015年末,建立3到5个特色旅游集镇,新增1到2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初步打造初具规模的生产经济体系和较强的旅游影响力,争创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到2020年末,基本建成以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会议、休闲度假、体育旅游、养老商住、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经济生态林业等产业为依托,融合多种产业发展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远期到2030年末,形成对郑州市、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乃至中原地区其他省份产生一定的资源牵引力,进而将黄河滨河公园建设成为知名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核心区、跨国文化交流合作重要节点、华夏文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二、对策建议
(一)有序开发,发展和保护相结合黄河沿岸的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都是极其珍贵的。郑州黄河滨河公园的规划建设要坚持保护为先、有限开发,将公园的开发建立在生态和历史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不仅要保护黄河中下游水资源、做好沿黄河生态修复,同时还要保护黄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黄河沿岸的水域、湿地、滩地,加强黄河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规划开发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思路。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特别是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以原地保护利用为主,在维护文物的本体和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在文物保护范围外可以开发旅游和商业活动。
(二)统筹规划,完善交通基础配套郑州黄河滨河公园规划范围1100多平方公里,从东至西达150多公里,因此无论连接外部还是区域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都十分重要。加强黄河滨河公园多样化交通体系研究,优化完善交通体系,使交通道路和旅游道路功能清晰。依托黄河大堤景观路、邙岭道路、生态廊道等区域内交通干网,建设集防汛功能与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的景观道路,带动区域功能提升。规划交通网络以黄河中央游憩区为中心,以主要景观节点为串联,以城市公交为主导,城际公交、区域专线为辅,加上郑州至焦作和新乡的轻轨列车,以及景区内休闲观光的交通工具和线路,形成网状的交通系统。通过交通系统的建设,使得郑州市区群众和国内外游客未来在黄河滨河公园的度假、休闲、观光活动更加便利快捷。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太原大学;圈层式布局;城廓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domestic campus planning. From the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campus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evels to explore some problems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in Taiyuan University campu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aiyuan 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campus, single building design, environmental and landscape approach to analyze this stage Taiyuan 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end, in order to achiev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iyuan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purpose.Key words: university campus planning; Taiyuan University; circle layout; castles
中图分类号:G4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正在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研究性大学是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动力来自于高等教育,因此大学已然成为一个综合中心,联系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学不再是从前产品和用户的媒介,而成为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的机构,改变了传统的生产使用方式。历史上,大学从来都是由聚到散,再由散布升级至新的聚合的过程。但是新的聚合只是一种叫法,从实质上来说,新的聚合具有聚和散两种特点,并不断优化的形式,即在权衡过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聚合方式。在现代,大学正在经历后一个过程,成为一个教学、研究、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大学,不断扩大、发展校园规模,不断调整校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在现在信息爆炸性的时代,只有顺应时展,才能有更好地前景。
二、太原大学现有校园存在问题
太原大学校园从最初的租借,到落脚九中,在九中窑洞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建设,形成旧校区13栋单体建筑,再到现代化的新校区建设三期总体规划,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历经三十多年历史,其从无到有再到跨越发展的校园建筑发展史,是一个高校发展的完成脉络。其研究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从太原大学建筑理念变迁中看到山西乃至全国教育理念的变迁与逐步成熟过程。这种成熟、变迁的过程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暗藏着文化发展的一些规律。
太原大学成立于1984年,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太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从客观实际情况来看,将学校老校区多年缺少详细、连续的总体规划,建设的随意性相对较大,使得整体校园缺少统一的风格,甚至总体功能组织划分关系也模糊不清,建设很不完善,而现有土地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缺少基本的办学条件,直接影响使用,因此学校实现了搬迁建设。
三、太原大学演变历程
学校初始建校地点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坝陵北街2号,四面临街,地处城市中心位置。太原大学最初选址为太原九中的窑洞建筑。历经三十年规划经历了一个生物进化的完整版。1984年时只有一座大楼,仿佛单细胞生物。建校初期,随着教学楼、宿舍新建等,到了1990年则变成了一个多细胞积聚体,宿舍楼的建成,使得学校中轴南移,生物体因此生成了第一条脊椎;2001年学校中轴脊椎越发硬朗清晰,南北骨架南大道基本成形,环形道见了端倪,食堂、操场等这些功能区器官也大体有了雏形。教学主楼和图书馆的建成,加强了脊椎的稳定性和强度,生物体生长速度趋缓。到了学校搬迁之前,学校道路骨架更为清晰硬朗,各个功能器官已经发育得更为饱满。学校的生活区扩张完毕,新建校舍只能在学校外沿和老建筑间隙建造,由于用地开始紧张,故而特别注重地区建筑之间的关系、环境营造以便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整个生物体己经完全成熟,并且在进一步向外扩张,直至新校区的建成。纵观三十年的规划建设,从校园建设这一点就可见城市化进程,各项工作都在正常轨道上,学校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原则,校园生物体的生长速度呈几何级数增加。太原大学新校区拟规划于太原汾东教育城,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人规模的高等职业综合性大学进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55.9公顷,校园建筑总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不含教工生活区)。太原大学新校区采用了圈层式的布局,中间以“城廓”构筑中央教学区,环绕体育休闲“绿环”,周边布置各个功能组团,既保证了各功能组团的明确分区,互不干扰,又能通过绿化廓道空间使师生活动保持在舒适的步行联系范围内。按照太原大学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办公区、教学区、实验实训区、学生活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服务区等七大功能区的要求对校园空间进行功能分区,主要规划形成教学核心区、校前区、学生生活区、实验实训区、体育休闲活动区、教师生活区、预留发展区等七个部分。功能分区科学的考虑师生日常活动的使用要求,着重处理好教学、实验、学生生活和体育课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动静分离,各分区又可以通过户外公共空间进行便捷联系,相互促进,开放共享。
四、太原大学校园规划构思
大学时光是人们一生中最青春的时光,人们也必定会记住这段难以忘怀的岁月。校园是一个人们享受生活的场所,因此,学校的建筑以及环境的设计意义就非常重大,建筑的外观以及功能的关系,操场和宿舍以及教室的安排布置,窗台、栏杆这一些细节的设计,都会对人们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学院规划的原则是:
1.突出“以人为本”的校园规划设计理念,以人的尺度和行为方式为标准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校区空间必须学习和吸收优秀传统校园的空间要素,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步行优先的原则,满足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学习、生产、生活的需要,形成优美宜人的学习生活场所和具有时代气息的舒适校园环境。
2.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设计原则,以汾东新区的发展为契机,统筹考虑区域资源条件和空间特征。立足学校建设的实际要求,集约使用土地,充分考虑校园规划建设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发展性,优化校园空间结构,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在进行合理设计分区的前提下,校园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统一规划,分期逐步建设完善,力求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平衡,保证校园功能及空间在各建设阶段和最终效果的完整性,实现学校校区发展的有机化和发展型学校的建设要求,同时体现出设计的时代性、经济性和操作性。
3.发挥三晋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特色,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塑造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地方风貌特征的个性化校园主题形象。以整体的景观空间环境设计为原则,创造多层次、多元化的良好校园学习场所和交流空间,通过轴线控制,圈层空间渗透,融汇自然景观等手段,传承良好校园空间的构成因素,采用适应地域气候特征的建筑群体组织形式,创造丰富活泼的独特校园景观环境。
4.突出现代化校园的建设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原则,把握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顺应高校改革发展的要求,创建高品位的现代的、一流的大学。校园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场所,同样也是知识的汇聚场所,校园规划采用集中的教学楼布局,合理进行动静分区,有利于学科交叉,充分体现太原大学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院校这一特点,加强校园内学科互动和资源共享,营造多层次交流空间,通过课堂内外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适应大学向社会开放的要求。
5.体现生态环境意念和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强调人与自然共存,利用当地气候特征和植被,营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适当布置水体和绿地,并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要求,形成整体化的生态型校园格局。建筑布局考虑高效、节能、环保的要求,建成绿色、和谐、具有优质景观生态的校园环境,力求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创造有利于师生学习、活动、交流的生活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
6.创造适应山西本地气候,同时包含着山西传统建筑意蕴的当代校园风格。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因此,运用敦厚质朴的建筑体型,并由此形成校园建筑的统一风格。建筑形态既充满个性,又积极配合整体环境只需要求,力求建筑立面根据内部功能简洁实用,以统一的母题和尺度彼此协调。强调建筑群体的外部空间的层次感及虚实对比,塑造群体建筑不同空间的独特意境。
五、校园规划空间结构
太原大学校园从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的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强调校园功能和交通的合理组织,注重反映山西地理气候特征,突出太原大学的科技人文特点,传承三晋历史文化和古城大院建筑的风格内涵,致力于创造具有鲜明地域气候特征和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人文空间和自然景观。
1.圈层式布局
本规划空间结构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圈层式的布局,中间以“城廓”构筑中央教学区,环绕体育休闲“绿环”,周边布置各个功能组团,既保证了各功能组团的明确分区,互不干扰,又能通过绿化廓道空间使师生活动保持在舒适的步行联系范围内。同时,圈层布局通过十字形轴线进行整体控制,保持校园空间清晰的方向性和仪式感。在保证明确核心区的前提下,圈层式布局在各系馆的组合分布和内部构成等方面也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弹性,可根据校园实际发展的需要进行组团功能的互换和补充,形成多种变化发展的可能性。
2.城廓
教学核心区采用城廓式的四方城形式,隐喻传统山西古城的建筑形成风格,构筑具有浓烈地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色的教学空间。城廓中心围合校园核心的绿化广场,形成中心感明确、厚重典雅的静态书院空间,体现学术气氛浓厚的传统校园空间意象,并满足群体仪式性活动的需要。教学科研楼采用适应地域气候特征的建筑群体组织形式,以院落式单元化的组合方式,形成自成一体的良好交往空间,并通过庭院、广场、廓道等要素与中心绿化广场相互渗透,形成相互支撑、资源共享的教学综合体。单元式组合生长模式也非常适合太原大学分期建设的逐步发展要求。
“城廓”西北角局部打开,向北延伸出一个树木覆盖、气氛安逸的学术文化公园,供师生课余休憩及交往,既打破了传统方院过于封闭的空间感,也与开放式的核心广场相互补充,形成的多层次户外交流场所。
教学核心区中央以图书馆作为统率,形成为方院的中心,凸显校园空间的文化意境。图书馆采用四角方体的组合形式,成为纵横十字形轴线的焦点建筑。考虑太原地区缺水干旱,规划仅结合主要公共空间局部布置蜿蜒转折的曲水景观,并在图书馆广场南侧和入口区形成较为集中的水景。曲水景观有利于加强各公共绿化空间之间的环境联系,在庄重严肃的方院空间背景中烘托出一道丰富于生气、生动清新的自然景致。
3.绿环
绿环绿带围绕在教学核心区之外,实验实训、学生生活组团外环区之内,是学生课余活动的主体空间。圆环弧形的主题景观形象与方城取得形式上的对比,隐喻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空间概念。考虑学生的活动特点,绿环提供的是与方院空间所区别的动态活动场地,与静态的方院空间相互补充,满足学生休憩游玩的需求。因此,绿环内除绿化外适当穿插部分体育场地,结合树木,草坡等人造绿化景观要素,通过校园空间组织,以及流线交通安排,共同形成独特的“体育公园”式的园林环境。弧形景观骨架以体育中心圆形建筑作为空间收束,并合理利用高压走廓用地,形成完整而舒展的景观构图。
4.轴线关系
校园建筑群落以十字形轴线进行控制。南北向为教学区主要景观轴,从仪式性南入口向教学区纵深发展延伸,通过轴线上主要建筑群的围合和空间变化,组织对景和标志性建筑,使各层次公共空间节点形成良好的联系和呼应,形成“起承转合”的空间节奏和景观序列。重要节点包括:南侧入口广场、教学区核心广场、图书馆前广场及曲水景观,学术文化后花园、体育场等收放有序的空间层次,在校区中展示了一副具有传统三晋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画卷。东西向轴线主要连接校园主、次入口,并利用图书馆标志性核心建筑,构筑整体连贯、层次分明的校园空间架构。
六、结语
“以人为中心”将是校园规划设计遵循的基本准则。大学校园应全面考虑到师生的物质、精神需求,必须关心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
本论文从校园规划理论、现代教育理念以及实务等层面,探讨了太原市内大学校园规划的问题。通过分析太原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从校园的总平面布局方面,清楚剖析了现阶段太原大学校园的规划方式及其优缺点。并将各种规划方式的优点加以总结,使之达到改善并且提高太原大学校园环境品质的目的,以促使规划者、执行者、决策者与使用者认清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以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于增加规划的可执行性、理想性以及可信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入土为安”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但是,无序的孤坟野冢在城市边缘随意的扩展会对土资源造成浪费。因此,集中有序的城市公墓是不能缺少的功能用地。但是,当前对城市公用墓地的总体规划却并不系统。上海作为人口大城,在城市陵园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紧迫性尤为突出。在进行现代城市陵园规划时,要把陵园的传统文化同人文纪念功能结合起来,使陵园不再只是悼念亲人、缅怀先祖、弘扬孝道的场所,也可以成为市民休闲游览、接受教育及欣赏美好文化艺术的场所,这样不但能够产生良好的文化效应,而且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应,为城市陵园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上海城市陵园规划的基本概况
科学发展观为上海城市陵园的规划、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在陵园的规划与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保证上海城市陵园的健康发展。要想在陵园规划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要用发展的、现代的、国际的眼光进行长远规划,积极吸收国外成熟的陵园规划理念,寻求各方面专家的帮助,重视与城市经济发展格局间的协调,重视整体规划与局部操作间的衔接,使陵园规划真正具有长远性、合理性与科学性。这就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明了未来上海城市陵园建设的基本方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发展、可持续与协调,发展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然后就是协调其他方面与发展间的关系,在规划上海城市陵园时,也需要把发展放在首位,并把可持续性考虑进来,进行长远的发展规划。
政府在城市陵园规划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政府没有积极参与陵园规划与建设,那么城市陵园规划与建设只能驻步于研究阶段。上海市当前对于城市陵园的整体规划以及区域性规划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因为陵园对于周边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仍旧存在,因此政府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在进行上海整体发展规划时,也要把陵园规划考虑进来,陵园作为公共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齐头并进,使陵园规划真正为城市市民排忧解难,把陵园对周围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政府应该从以下两点出发给予城市陵园规划以支持,一是将上海城市陵园规划与建设纳入到上海城市整体发展格局中来,而不是把陵园规划与建设孤立出来;二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海葬、树葬等节地、环保的新埋葬形式。
此外,上海城市陵园规划与建设需要突破过去的行政辖区的束缚,把上海看作一个整体。过去的城市陵园规划把行政区域作为重要的规划依据,这种行政格局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某一时间段内的很多问题,但是随着城市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壮大,行政辖区的划分方式已经很难是时代新形势相适应,必然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匀与过度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尽快改变这种行政辖区划分方式。
二、上海城市陵园的规划建设理念
1. 公园化原则
在进行现代化城市陵园的规划与建设时,要避免出现恐怖、阴森的墓葬感觉,要给墓葬地以重新定义,赋予其宁静、祥和的正面氛围。城市陵园的公园化理念,本意就是把陵园建设成为一个大型公园,通过绿化遮掩、景观设计、墓碑的艺术摆放等,把墓地变公园,使来陵园的人感觉到置身于安宁的花园中,让祭拜增添祥和的感觉,让人们在祭拜的同时,心里能够多一份安宁。
2. 现代风格原则
在城市陵园的规划与建设中,要适当融入现代化建筑风格,使之与人们的审美趋同。如在陵园设计中引入现代样式的桥梁、亭台及回廊等,添加亲水平台、布膜等现代化景观元素,采用玻璃、钢结构等现代建筑材料等,使陵园给人以现代化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3. 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陵园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考虑到人们祭拜、扫墓等必然性需求,在绿化带设计、墓穴布局、车辆管理以及人员流动引导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工作,避免出现陵园混乱无序的情况,打破陵园该有的宁静、安详的氛围。
三、上海城市陵园规划与建设的研究
1. 陵园建设的区域划分
上海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中心经济增长区发展,然后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大规模城市化,因此,在进行城市陵园规划时,要考虑城市中心同郊区间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城市陵园规划间保持协调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同陵园规划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所分配的城市陵园用地数量就越有限,城市陵园对经济与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如果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所分配的城市陵园数量就越多,对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就越小。因此,上海城市陵园规划需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城市中心地域已经不可能再分配出额外土地用作陵园建设,即使有土地,也会让步于经济发展用地,近郊区位置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上海城市化进程的重点发展区域,其土地资源也较为短缺,并且陵园用地的规划也会对未来经济与社会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近郊区也并非理想的城市陵园选择地,远郊区则是目前上海城市陵园规划的重点选择区域。
2. 合理规划葬式结构
当前,普遍的葬式结构是墓葬,从墓葬类型来看,所占用的土地较多,但是墓葬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产物,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废除。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小型墓,通过这种方法来降低土地压力。此外,我们还要积极提倡花坛葬、海葬以及树葬等环保、节地并重的新埋葬形式。逐步构建起“以陵园养林”的科学机制,发展新型组合式埋葬形式,创新陵园埋葬新格局,为节约土地资源、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通过系统化的思想规划上海城市陵园结构,形成紧跟时代新形势的陵园格局,实现上海城市陵园的长远性发展。
总结:对上海城市陵园进行科学的、人文化的规划与建设,把上海城市陵园变成上海的一张名片,是当前上海城市建设需要坚持的一个方向。在进行陵园设计时,要避免营造恐怖、阴冷的墓葬感觉,要给墓葬地以重新定义,赋予其宁静、祥和的正面氛围,把陵园建设成一个美丽安详的地方,使墓地不再是冷冰冰、阴森的地方,让埋葬故者的地方成为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成为一个埋葬着无数故事的美丽圣地,这是我们每一个晚辈都希望看到的,用公园化的设计思维来设计城市陵园,不但为逝去者,也为缅怀者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我们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下,以求实务新、科学的态度对待上海城市陵园的建设,为建设美好上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万里. 上海市――提高社会公益水平 彰显殡葬为民宗旨[J]. 社会福利. 2008(07)
[3] 柴芬友. 园林式的陵园环境营造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3)
1.1哈尔滨群力金河公园规划设计分析 群力金河公园位于哈尔滨群力新区景江东路和景江西路所夹地带,是一个以金源文化为文化背景规划设计的城市带状公园,是群力新区的园林景观代表。据历史记载,现在的群力新区曾经是金代一座古城遗址,金河公园的设计旨在更好的保护文化遗址,展示历史遗韵,再现我国北方民族风情,突显金源文化。金河公园作为金源文化的载体,使用者固然不能从平面构成上体会出文化内涵,但是公园立体的纵深感、公园景观节点的设计以及细部的处理使金河公园现代化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公园内涵更加深远,耐人寻味。公园设计运用了重现的表现手法,金河公园有以“春水大典”“夏日牧歌”“秋山围猎”“白水黑山”为主题的群雕,群雕展示的场景和片段都是女真族传统文化习俗的真实写照,这种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微缩景观作为开放式公园景观文化轴线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是十分常见的规划设计方法。金河公园的主要观赏路线则是以这些铜质雕塑群推进,使整个公园的游览脉络清晰,部分雕塑配以地形处理,山形台地和曲折的水道丰富了公园空间层次。
1.2西安大唐芙蓉园规划设计分析城市主题公园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集休闲、娱乐和旅游景点为一体的城市新型休闲娱乐产品。大唐芙蓉园位于陕西西安,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它是在原芙蓉园遗址之上建造设计的园林。大唐芙蓉园的设计集中了曲江文化、唐代皇家园林文化,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大唐芙蓉园的整体规划沿袭了唐代园林的山水空间布局———南山北水,南园北池。唐代的芙蓉园曾是一座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的设计必定追求君权至上的皇家气派,大唐芙蓉园的设计中依然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同时设计有多级轴线来突显历史上唐代皇家园林“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泱泱大国气派。另外,唐代时期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都已经进入完全成熟的时期,建筑物造型丰富,形象多样。真实反映唐代风韵的建筑群展示就是通过中轴线展开的,建筑群是全园最重要的景观。区域整体布局上将大雁塔、北广场、古城墙遗址公园等与大唐芙蓉园在文化景观游览路线上形成串联,极力打造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园林景观区域。大唐芙蓉园的设计巧用“远借”的造园手法,将大雁塔纳入全园景观营造中。设计力求从紫云楼、仕女馆和彩霞亭廊等多处主要建筑上都可以观赏大雁塔,同时也保证了不同的观赏角度得到不同的观赏效果。
1.3杭州良渚文化村规划设计分析良渚文化村位于杭州市西北部良渚组团核心区,是以1936年在浙江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文化基础上规划设计的。以“当代田园小镇”出名于国内,基于TOD开发模式使文化村远超出文化主题公园的范畴,而是一个旅游城镇。其中良渚文化博物馆、良渚圣地公园是其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将历史文化集中展现的形式充分将文化主题公园与一般的公园区别开来,这种大量的文化知识储备支撑下的休闲娱乐园林景观,使参观人群在亲身体会历史文化的同时放松身心。
2历史文化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园林景观的需求已经不同于古典园林。基于历史文化的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它不仅仅满足了人们对历史的怀旧情结,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是园林景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将历史文化融合到现代园林之中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1)保留和借鉴,中国是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现代园林设计中借鉴历史文化加以创造出符合现代园林美学的园林景观,保留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并且合理的运用到现代园林之中,使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历史文化有所依据,园林主题更加鲜明。2)象征和隐喻,历史文化不仅仅指民族文化等宏观的文化,一些植物的运用、一些传统材质的运用和古代神话寓言等等。例如中国古人也向来喜将“梅、兰、竹、菊”四君子运用在园林造景之中,其中“竹”是坚贞高洁的象征,时至今日竹子依然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景观元素大量使用在现代园林造景之中。
关键词:现代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园林化 生态化 校园 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one of Inner Mongolia Xinganmeng Ulanhot Campu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modern, networked, intelligent, garden,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thinking, the use of proper design techniques, completed
Wulanhaote one campus planning and program design.
Key word: Modernization; network; intelligent; garden; ecology; campus; Planning
一、引言校园的,并从校内校外分别设置出入口。
随着我国城市和社区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资
2. 校园功能区相对集中的组群式布局 校园各个功
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合理利用的日益关注,中学的校园规划
能区应采用相对集中的组群式布局方式,创造资源共享、
及建筑设计发生了巨大改变。21世纪我们面临的是经济的
交流便捷的教学科研环境。校园建筑相对集中的组群式布
全球化和信息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绿色
局,大大缩短了师生在各个功能区之间穿梭的时间,将极
等新的理念,中学校园的建设必然会受到这些新思维、新
大方便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理念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信息化社会注重学生个性的培
3. 校园人车交通体系的便捷高效安全
养,它的思维模式体现为:让学校从“教育”的场所向“学
便捷、高效、安全的交通体系是形成校园整体性的重
习”的场所转换,并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实施,促使学生自
要保证。校园应遵循“步行为主、人车分流”的原则,以校
主、自发地学习,并在学习中掌握自主、自发的主宰自己
园格局和功能布局为导向,科学布置可达性良好的道路系统
行为及前途的生存方式。因此反映在学校建筑上则是强调
和交通体系。同时,道路的线型兼顾校园的标志性建筑、重
校园建筑的个性化、灵活性。90年代来许多新建中学建筑
要景观的观赏视线与对景形成,强调步移景换的视觉效果。
都在努力突破传统的校园空间、建筑形态,创造有个性的、
4. 分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生活空间。
校园建设应拟定好建设时序,统筹安排,做到“统一
规划、分期实施”,对于超出目前需要的项目应进行缓建,
二、校园规划发展趋势保证校园发展空间的可持续。同时,校园规划与建设应通
1. 校园格局的整体性和开放性 整体性校园首先是过太阳能与风能(包括地温)利用、循环水利用、绿化与
校园功能分区的整体性,其次是校园外部空间的整体性。水体降温等生态手段节约能源与水资源,做到校园生态与
这就要求规划与建设应重视建筑群体关系与外部空间的创环境保护利用的可持续。
造,把外部空间视为与建筑相共生、独立完善的整体,两5. 弹性与动态调控
者间应相互协调统一。而从开放办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出发,在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各项外部条件不可避免存在变
校园各项共享的设施需兼顾校内外的使用,在布局上靠近化的可能,这就要求校园规划具备一定的弹性和应变性。
作者简介:李全瑞,男,1986年1 月21 日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建筑技术科学 2009
级研究生。
任彬彬:女,1970年2 月14 日,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天津大学
建筑技术博士生。
•32•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高教探索•
校园规划一方面需要增加通用空间和可变空间的设计,另
一方面,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因地制宜,对不确定的变
化因素采用动态的调控,在保证校园大格局相对稳定的基
础上,以动态调控的手段求得动态的平衡。
三、项目概况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一中校园位于兴安盟乌兰浩特
新区。 校园东面临近兴安盟盟政府,西面靠近兴安盟体
育中心和归流河风景区,位于兴安盟新区中心位置。校区
总建设用地17.07 公顷,其中规划建设的一期校园约14.47
公顷,本次规划预留用地为2.6 公顷。 项目建设用地现
状为农村居住用地,农田,自然山丘及濒临水体。属温带
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95 一145 天,大部分
地区110---130 天。年降水量平均为400---450 毫米,
雨热同期,适合一季作物生长。
四、总体设计构思
“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园林化,生态化”,是
对乌兰浩特一中校园规划所遵循的设计原则。
1.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结合地形地貌特点,
科学地安排新校区的功能分区, 确保教学区的中心地位
按功能相近的特点考虑各建筑组团的布局, 以利于提
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与生活既相互独立同时也联系便捷。
整体化的建筑群体有利于集中建筑用地,留出更多的大面
积绿化用地,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便于设施的共享使用和
管理。见图1
图1 乌兰浩特市一中规划总平面图
2. 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手法
从城市到校园,从整个校园的生态环境到建筑组群,
到建筑内部庭院,营造多层次的园景观空间。立足于提高
修养,陶冶情操, 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强调生态和
环境优先的理念,充分利用地块内现有自然条件,做足“生
态”文章,构筑整个校园生态系统。尊重自然生态优先,
结合地域、地区特点,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创
造一个现代化态的生校园环境。中心景观带设计连续的水
系,贯穿整个校园,水的浪漫气息自由穿行于理性校园建
筑之间。
3. 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体现在满足教学,生活的需求;满流, 活动,休
闲的需求;满足方便,安全的需求。建筑的单体设计尺度
宜人,以现代建筑艺术为主要建筑特征,在体现时代特色
的同时形成乌兰浩特一中校园的独特个性。见图2
图2 规划鸟瞰图
4. 反映教育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改变校园各区域
独立封闭的布置
把单幢布置与集中布局相结合,以适应科学化教学、
生活模式,创造一个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智能型校园的
教学与生活环境。体现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间的密切
联系。在规划布局、外部空间上均体现网络化的特点,营
造流通、交流、接触方便的交往空间,体现校园激励思想,
创造知识的环境特点。
5. 以整体性为设计出发点
将建设用地与预留用地有机地结合到本次校园的规划
设计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校园整体布局中有效地
实现资源共享,区域交融与学校的统一管理。
6. 建筑形态以内蒙古的地域文化与现代的建筑语言结
合为主要手段
充分体现乌兰浩特一中在新区的个性及时代气息,建
筑的层数大部分为多层,教学建筑最高五层,部分建筑主
体底层架空,作停车和交往空间。(图3)综合楼仪器区
和办公区是全校区建筑的最高点,为8 层,使学校校园的
城市轮廓有了制高点. 结合中心绿化广场与校园食堂等部
位标志塔的设置,使校园天际线得到丰富。(图4)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33•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高教探索•
图3 教学楼效果图
图4 综合楼效果图
五、规划结构分析
1. 功能分区分析
我们将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一中校园大致分为三大
功能区域: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
区域之间的交流与整合,交流空间的产生,督促教学
中心区的布局模式走向集中化。方案采用独立分区,使各
区域既相对独立易于管理,又方便交流资源共享。通过相
对的集中布局,规划有效地实现了土地的充分利用与预留
发展。
全校区建筑群以南北向为主轴线与东西向为辅助轴线
为中心展开。主轴线将各教学区与生活区联系在一起。辅
助轴线将运动区与生活区和教学区凉席在一起,两条轴线
的的交汇处是整个校园的教学区中心--校园标志性建筑
物,综合楼。主轴方向布置中心绿化带,在地理位置与服
务半径上有利于资源共享。
地块上部分布置了主体育运动场区及学生生活区等。
其中学生生活区靠近教学区,有利于缩短学生生活区与教
学区之间的步行距离。生活区内布置配套服务设施。为了
方便学生的体育运动,部分体育运动场地安排在学生生活
区内布置。见图5
图5 功能分析图
2. 交通流线分析 交通流线规划实行区域性人车分
流。道路系统采用一条近似方形的主环路围绕校园,使外
界的交通对主教学区的干扰减到最小,教学区与生活区之
间成为步行景观区( 消防车除外) 这样的道路系统布局,
可以实现具操作性的人车分流,同时可以使主环道的道路
面积与周长尽量减少,有利于控制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在校园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校园主环路为主干道级,采
用18 米宽路,中央及两侧均设绿化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
大道,以屏闭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校园次干道级采用
12 米宽路,联系主干道之间的交通,因车流量相对主干道
减少,只在道路两侧设行道树。校园小型道路采用6 米宽,
一般不行车,以行人为主,必要时贵宾与消防车可通行。
停车场不破坏校园景观,除几个集中室外停车场外,原则
上均放于建筑架空层和地下。见图6
图6 交通分析图
•34•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高教探索•
3. 公共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
在校园设计的主轴线上集中设计绿化,大量集中绿化
形成中心绿化水滨花园,花园内部布置带有内蒙文化元素
的建筑小品,也将选置部分老校区文化元素布置于其中,
使其不仅具有鲜明民族和时代地区特色,同时具有老校区
的文化元素,使人触景生情,产生浓郁的热爱母校的情结。
大面积的集中景观以及蜿蜒穿插其间的几何形水体共同营
造了安宁,大度,景色宜人的校区园林景色。每一座教学
建筑的,都环绕着大面积的草坪,林地与水面,为学
生的学习与自修提供了优美的场所,体现了”环境育人”
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储备了充分的用地
资源。
带状中心水景观绿化不仅提高整个校区的文化特色,
而且其独有的带状形式也加强了校园环境与校园建筑之间
的对话,营造个性化的校园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
体性。学生生生活区,以庭园为核心组织公共空间与景观,
以大小不等的院落组织建筑群落。以亭廊等造园元素,园
与建筑相互借景,营造接近人体尺度的灰空间: 如中庭,
天井,室内绿化,空中花园,交往平台等,达到建筑与园
的完美融合。
在理性规整,几何性的建筑群落基础上融入自然景观,
强调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特色景观。并充分利
用保留的生态山系与水体,使得整个学校融入到自然湖光
山色之中。见图7
图7 景观分析图
六、结语
整个规划与建筑单体的设计,都致力于提供多层次的
交往空间,为现代素质教育提供外部条件。从群体外部空
间到单体内,外部空间的过渡,旨在提供多层次人与自然
融合的交往空间,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遇,
交谈与思辨在环境中得到创造性的升化,学生不仅在课堂
以内受到教育,还能在整个生活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激发创造性的思维。多层次交往空间,提供人与人面对面
交往的良好互动环境,吸引人从电脑网络的数字化生存空
间中来到真实的社会空间。
参考文献
[1]欧阳露,中学建筑的变革与未来发展趋势初探: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2
[2]张少信,对中小学建筑的回顾与展望,建筑知
识,1989,(4):42~43
[3]中国建筑年鉴编委会,中国建筑年鉴
(1984~198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国家教育委员会政策研究室,教育体制改革重
要文献选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5]张宗尧,闽玉林,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0703
1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1.1相关概念解析
城市湿地公园指位于城市或者城市边缘,将存在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修复或重建湿地生境,按照生态学的原则来恢复、规划和建造,使城市也成为一个“生态城市”[1]。建造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生态理论的现实结晶,其促进了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是指导部分具备强实施性的土地利用类型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园林景观规划等的一种方法论[2]。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其承受阈限时,湿地生态系统将会失衡,就面临着退化。
1.2城市湿地公园现状分析
由于湿地保护观念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同,当前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中国城市竦毓园主要是河流型公园或与河流成因相关的公园[3]。城市湿地公园发展迅速,缺乏规范管理,导致在公园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由于对湿地的认识不全面,过度夸大其社会效益,而无视其生态效益,使得湿地被盲目开发,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部分湿地公园布局重叠,建设内容重复,缺少区域特色。因此,如何将自然景观与特色人文融合在一起,应是设计者重视的问题[4]。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干预,最大程度维持城市湿地系统的平衡发展,而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建设是面对严峻挑战的关键措施之一。
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理论基础
生态承载力指满足在不会导致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前提条件下,能够承受的社会经济活动量的阈值。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其承受阈限时,湿地生态系统将会失衡,面临着退化。可持续性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能力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方面,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保证整个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有十分关键作用。
遵循生态学原理对正在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运用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使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修复与重建,达到湿地原始状态即为湿地的生态恢复[5]。由于人类日益频繁的活动对城市湿地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城市湿地生境逐渐退化,其生态功能和效益降低,为实现城市湿地原始生境的修复,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方法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景观生态学主要探究景观结构―功能―廊道―斑块是其一种基本结构。景观功能就是各景观元素互相影响,即养分流、物种流以及能量流都可以从一个景观元素转移到另一个元素。对于景观结构组分之间的流动,物质、能量以及物种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除了依据景观生态模式外,还应该考虑生态功能分区和结构规划[6]。
3案例分析―梧州沧海湿地公园总体概
念规划3.1场地概况
苍海城市湿地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南部苍海湖边,梧州市位于东经111°51′14″~111°40′,北纬22°58′12″~24°10′14″之间,北回归线从市区通过。苍海城市湿地公园选址位于苍海上游的下小河,北面包括龙母湖的南部,南面沿下小河至苍郁高速交界,东面沿石狮河至僚村北与社学工业园区交界,总用地面积约783 hm2。
3.2问题与挑战
苍海湿地公园规划区域内,北部有石狮河,西南部有下小河通过,河流两侧地势较平坦,中西部和东南部为山地地形,总体地势西高北低,东南高。场地区域内主要有6种地形:水域、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村镇建设用地,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区域内道路总体形成“三横、两纵”网状线结构。梧州城市发展战略调整中,将其定位为粤港澳后花园、区域旅游目的地与旅游集散地、西江经济带核心节点、东部产业转移大西南首要门户。与苍海湖整体定位一致,未来成为苍海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场地内主要的河流有下小河、石狮河,以及一些零散分布的小水塘,与此同时,河流中还有大量从苍海湖流下来的泥沙,水质问题、雨洪问题一直是困扰村民的难题。建筑主要集中西北部,建筑风格较为杂乱,没有体现岭南民族文化特色,需在保留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沧海湿地公园现有的植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观赏性不强、净化水质能力较弱、物种丰富度不高,整个生态系统不够稳定。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渔业,产业较为单一,产业缺乏文化特色,从长远来看,经济效益不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整体偏低。
3.3规划策略
3.3.1文化与地理记忆串写场地脉络
场地中存在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人类破坏自然所造成的,那么针对于被破坏的场地,该怎么去修复呢?根据“呼唤大地的记忆”这一概念,运用“千层饼”的方法对整个场地肌理进行规划,从而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呼唤“大地记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生态环境由于人为破坏,人与自然失衡,通过对场地各大斑块、廊道进行分层规划比如:建筑斑块、水系廊道、湿地斑块、植物斑块、道路廊道等,斑块、廊道相叠加,最后形成了总规图结构、布局。
建筑斑块代表了场地的肌理、文化记忆,水系廊道;水系廊道是场地河床、地形记忆的象征;湿地斑块是结合场地原有湿地,将所有湿地规划为一个整体,相互 “联系”,但又互成 “个体”,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是群落与肌理记忆的现实化。植物斑块是整个场地的初始群落、肌理,个体植物组成植物组团,植物组团组成形成群落,各群落最后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维持着整个场地的生命与活力。道路廊道是生活在沧海湿地公园内部的人们对于场地所留下的肌理、惯性记忆。五种“大地记忆”的重叠,最后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场地记忆,也就形成了沧海湿地公园整个的规划布局。
3.3.2水系与湿地重构
通过对雨水汇水面的分析,了解雨水的大致走向和流量,结合现有的湿地斑块,将分散的湿地串联起来,从而合理扩大水域面积,有效的改善了泥沙淤积以及水质、雨洪问题。最后也形成了水系骨架,以及一部分湿地斑块。湿地斑块可以有效解决泥沙淤积、水质污染等生态失衡问题,虽然现有湿地已经形成了一个个生态群落,但是许多湿地并不是相互联系的,所以综合效益相对较低。所以将各湿地连通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3.3.3植物分级规划
现有植物群落整体观赏性不强,存在外来物种入侵、物种丰富度低、生态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对现存的水质问题改善作用不大,净水能力较低,给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针对以上问题,在已有的植物基A上,合理选取植物种类,以乡土植物为主。规划形成一级群落、二级群落、三级群落,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3.3.4建筑分类保留、改造或新建
场地原有村庄的布局大部分保留,对于建筑主要采取保留、拆迁、整合改造的3种方法,具有龙母文化、骑楼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内涵的建筑予以保留;对于景观性较差或者建筑风格不统一的建筑进行改造;对于景观性非常差或存在安全原因的建筑进行合理拆迁。在满足居住、商业、休闲度假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渗透当地文化记忆,对村落进行布局规划。
3.3.5产业与地方文化相结合
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融入当地文化特色,比如茶文化、特色文化饮食等产业,形成一个较为综合的产业体系,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对于种植业布局,还可以合理与湿地斑块布局相结合,打造经济、生态相结合的规划布局。
3.4规划布局
场地的总体概念演绎,斑块―廊道相结合,通过“呼唤大地记忆”这一概念,对水系廊道、湿地斑块、植物斑块、村落斑块、产业斑块等进行概念演绎规划,形成最后形成苍海湿地公园整体布局。通过对场地的规划结构“一轴线、五区、三十景点”,下小河、石狮河形成的景观轴线,五区分别是植物园山林保护区、石狮河湿地景观长廊、古凤湿地园区(建设开发区、服务园区、古凤湿地园区)、民宿文化区、下小河湿地景观区。
4结语
该案例中营造湿地景观主要是为了涵养净化水源,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在方案中是侧重点,所以在规划中要尽量营造原生态景观。而城市湿地公园中规划不同的功能区域,这样能使湿地区域的生态系统受到保护,湿地中的动植物能够自由生长,人类活动也不会破坏其水源地的环境。通过分析城市湿地生态资源,运用适宜的生态规划手段,从而来保护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同时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需齐头并进,共同发挥生态、经济效益。如今我国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经验相对不足,其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3.
[2]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1302
1引言
植物园是搜集培育和种植植物,供研究和游览的场所,植物园里展示了模拟的自然景象,可进行国内外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和培育、植物新品种的选育、植物学新成就的宣传等工作。本文简要论述了铜川市植物园的规划设计方法,期望能对我国西北部中小城市的植物园规划建设模式有所裨益,同时对植物园规划理论的完善有所促进。
2国内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2.1植物园发展现状
科学意义上的植物园是随着植物学和与之密切联系的医药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建立最早而且至今尚存的植物园是意大利比萨大学植物园(1543年)。自此植物园以惊人的数量在增长,在16世纪新建的植物园只有9个,17世纪增至17个,18世纪35个,至19世纪96个,而进入20世纪,1963年由哈佛大学P.A.Howard教授,英国皇家植物园P.S.Green教授和B.L.Wagenknecht教授等人历时多年共同编制的《世界植物园名录》中登载有69个国家和地区共544个植物园。1983年第4版增至798个,1990年第5版增至1536个。而我国植物园的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所建的上林苑,园里栽植了各地所献的珍惜果木、奇花异草、名木等2000多种。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植物园有:英国的皇家植物园邱园、美国的纽约植物园、德国的大莱植物园、俄罗斯的莫斯科植物园和日本的京都府立植物园等。我国现在约有140个植物园,分别隶属于城建、林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部门。
2.2植物园发展特点
(1)区域分布不均衡。植物园在20世纪后总数急剧增加,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以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19和20世纪搜集世界很多植物物种,建立高水准的综合植物园或专类植物园,如收集植物种类最多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保存了4万个植物分类学单位,而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所占比较少,发达国家呈现出植物资源极大丰富物种竞争激烈的特征。美国纽约植物园和密苏里植物园、德国柏林植物园、加拿大蒙特利尔植物园在植物的种类上都保留了1万种以上,德国大莱植物园保留了2万多种,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有2.6万多种,莫斯科植物园保存的活植物有3万多种,墨尔本皇家植物园是目前世界上植物园保留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其保留的各种植物种类约4.9万种。伴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全球植物保护战略》和《大加那列岛宣言II》的完善和实施,竞争将会趋于规范化。
(2)规划设计多样化。世界上许多植物园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了新的突破,在以传统的满足植物园基本功能的同时,一些植物园还提出了一些更人性化的设计。如为方便盲人游览设计的导盲牌、盲文铭牌和能发声音的铭牌及标识系统,还在园区合适的位置种植了可以触摸的芳香植物和肌理触感较强的植物;意大利Bologna植物园展示了现代的植物并将考古中发掘的植物化石和相关的文物也一并展出,还有他们的一所大学专门设立展览馆展出低等的植物;英国剑桥大学植物园专门展出栽培植物的引种年代和来源;欧洲有些发达国家专门设置为了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的植物园,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迁地保护方面做了很多贡献。当前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植物园是以城市园林绿化服务为主的植物园,无疑展出了花草、绿篱、行道树和花坛花境,栽培示范放在了首位,但是在“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之类的研究、实验、论文、学位等方面还很薄弱。
3铜川植物园概况
3.1铜川植物园现状
铜川植物园位于陕西省铜川市新区长丰路北段咸丰路十字(现铜川市中心苗圃),距市政府3km,地理位置北纬34°50′,东经108°45′。园区北接金达路,南至咸丰路,东起规划路,与矿物局住宅小区相邻,西至长丰路,东西长320m,南北宽310m,总面积99200m2(约150亩),是一个以引进林木新品种与繁育乡土树种相结合的新型苗木繁育基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2名,已引进繁育雪松、白皮松、红豆杉、银杏、栾树、樱花、玉兰、柿子、核桃等苗木百余品种,年均可出圃苗100万株。
3.2铜川植物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植物种类匮乏;
(2)园区景观缺乏吸引力;
(3)科普活动较弱;
(4)科研实力较弱;
(5)缺乏现代化的管理;
(6)缺乏对外合作与交流等。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全 磊:植物园地域规划建设研究园林与景观
4对铜川植物园规划建设的设想
(1)强化植物多样性保护。据初步统计中国西北约有3000种为管束植物,处于濒危状态,其中又有1000种处于灭绝的境地,而保护植物多样性在当前尤为重要。铜川地处黄土高原台塬位置,地势北高南低植物生境多样,近年来生态急剧恶化,许多植物频临灭绝,对于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和就低保护迫在眉睫。植物园为了便于管理、保护和研究,园区采取分区建设,分为科研保护区、森林植被区、低山丘陵植被区、平地植物区、生境展示区、水生植物区、濒危植物保护区等;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为保护植物多样性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
(2)提升植物园景观层次。植物园是一处教育休闲空间,应当要有丰富的景观内涵。在园区的布局上尊重规划区域北高南低的原始地形,局部塑造了微地形,丰富了空间,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并优化了小气候环境;在园区竖向空间分化上主要分为高山区、平地区和水生区,每个区域分为若干个小的专类园区,满足竖向不同景观层次观赏需求;在水平空间上东边主要以办公区和科研展示区为主而西侧主要为观赏区;在园路规划方面主要分三级园路,满足消防、管理车辆、行人残疾人单个人多人的游览,园区的北面森林区最高处规划了观景平台,可以俯瞰全园,东侧设计了景观廊道,营造了极好的景观视域,水生区设计了木栈道和亲水平台,为游客营造了良好的景观视线和较好的景观视角。
在趣味性设计方面考虑到游人互动性专门开辟了专类园区供游客亲自动手栽培植物,绿篱区设计了迷宫和仿生绿篱是儿童的好去处;在景点设计方面规划了入口主题广场、孙思邈药文化雕塑、观景平台、种植岛、湖景水系、瀑布水景、草花花境展示、花坛展示、雨水花园、光热花园、家庭园艺展示、绿篱体验等景观节点;在植物搭配上考虑到植物的自然生境,将乔灌木以自然群落搭配。平地区的草花地被植物和常绿灌木搭配,避免冬季的黄土现象。水生植物与湖岸置石结合,营造湿地生态景观效果。乔、灌、草合理的配置营造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生态化园林。
(3)建设地域鲜明的植物园。植物园因区位所在环境的不同而应有所差异,植物园作为城市公园的一部分,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的体现主要分为地域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景观两方面。我们在铜川植物园地域自然景观的塑造时,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特征,合理发挥地形、地理优势。结合铜川植物园地形特点,充分尊重现有地形地貌,用微地形、微生境分布诠释铜川地形植被特征。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时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塑造文化景观,建立文化专类园,例如将铜川地区的特色植物园和当地文化名人塑像、民俗风情和造园艺术有机结合。
(4)强化经济植物的培育与引种,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铜川是一个药文化大市,是名医孙思邈的故里,境内有中草药683种,大量采集收购的164种,该市人民很大一部分经济收入来源于药材,在此良好的条件下,植物园应经常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合作,搜集国内外植物的应用资料,提高对经济植物的迁地培养、推广、宣传,促进植物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5)推广科普提升教育水平。推广、宣传植物、林木、生态绿色营造等科学普及是植物园的重要职责之一,植物园应加强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引进一批具有较高水平专业科学知识和教育推广的团队,完善科普宣传硬件设备,吸引公共社会、学校、社会团体,获得较大的社会收益;②植物园应与旅游观赏相结合,提升对大众的科普宣传;③建设专类园区、主题馆,对植物化石、进化历程、生态系统演变、植物标本、植物培育种植方法、照片等进行展示,让人们认识并了解植物系统,达到人与植物的和谐。
(6)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今天,全球化协作已经是必然趋势,植物园的全球化要求植物园之间的合作除了国内的合作,同时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合作的内容与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进行信息资料、植物物种、科研成果、种子等的互换,定期组织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培训。其次是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了多学科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开发、保护、利用好植物资源,维持好生态的平衡稳定。
5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也日益重视,植物园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中小城市植物园合理地规划建设已迫在眉睫,希望相关部门早日重视。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余树勋.植物园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贺善安,顾姻,褚瑞芝,等.植物园与植物园学[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1,10(4):48~51.
[4]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