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4 15:44: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考历史答题技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3.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感想启迪类
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
1.词语品味
A.了解词性感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2.句子品味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四、献策举例类
1.问题献策分类
A.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水体污染、生态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等等。
B.社会环境问题:农村城市差别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辍学问题、文明问题等等。
2.问题献策举例类解题注意事项
A.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B.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可行的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忌纸上谈兵空想主义。
C.主张创新
五、句子仿写类
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可以有……”2.可以考虑用“大地、高山、海洋”等来替换蓝天。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六、语言准确类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①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②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③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④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七、文段结构类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环节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类解题模式
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
2.概括段意
答题方式:段意+作用
(二)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
八、修改病句类
(1)用词不当
感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关联词用错。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作用,所以,应删去。)
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语序不当
逻辑语序不当。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关联词语序不当。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5)前后矛盾
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他图片”。)
(6)重复嗦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7)表意不明(歧义)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认识了病句的这些基本类型,我们要把握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1 审题
审题就是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是做好材料解析题的前提,审读设问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的解答材料试题。材料解析题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或结合)材料回答”。这是最常见的提问方式,这种问法的答案一般可有材料直接或间接得出。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提问方式,这类问题的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三是“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回答”。这是近年来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是将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来处理,即提供了题目的思考方向,又设置了新情景,能力要求更高,理解和把我好材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种提问方式是近年来文综考试中比较常见的提问形式。由于文综要考查政,史,地三科的知识,因而可能会出现材料内容与题目要求不是直接相关的信息,而只是提供了答题的大致方向或范围,即使如此,也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去探询问题的答案。
2 读题
读题就是读懂材料,带着所读问题去阅读相应材料和问题,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读材料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前后设问有重点的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3 链接
链接就是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是解答材料题的关键,首先将材料所反应的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判断出材料所反应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确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寻找热点问题和教材的关联点从而将教材内容与热点结合起来。
4 答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程度在不断提高,初三毕业班老师和同学们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初三历史总复习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开卷考试,采用科学合理的总复习备考策略,讲究科学的解题方法,掌握有效的应试技巧,才能在中考中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初三总复习备考工作,是广大考生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多年从事初三年毕业班教学,对做好2013年中考开卷考试有效复习备考提几点看法。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是实施新课程改革评价制度的一种尝试,目的是为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其特点是减少死记硬背的成分,加大能力的考查,并注重知识的迁移转化,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目的,同时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种考试不是打开课本照搬照抄,简单的罗列书上的知识点,而是通过显性知识透视其隐性联系,它需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知识技能和创新技能相融合,强调学以致用,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迁移能力对固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在新的情境下获取有效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面对中考历史开卷考试,有些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存在着错误看法,认为很简单,到时翻翻书查查资料抄抄现成答案就可以,所以平时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抱着相当轻松的态度,导致考试时许多考生无所适从,考试结果也不尽人意。近几年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实践,要求考生必须转变观念,正确对待开卷考试。首先,克服小科、副科思想,重视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重要性,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安排足够的学习时间,讲究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次,要立足课本,熟悉教材,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夯实基础,注意课本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整理。最后,要重视分析、比较、评价、归纳、运用、迁移、拓展和创新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多做经典习题,及时巩固和提高。
二、采用科学的总复习有效策略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你就拥有制胜的利器,它将使你事半功倍。因此,要想在中考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依据课标,立足教材,吃透考试说明,并制订正确的总复习策略,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全面提高历史总复习效率。
1、全面复习,夯实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硬,万年牢”。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只有把握好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才会做到润物细无声。基础知识是提高考试成绩的保证,所以,在历史总复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基础性的历史知识。
要依据中考历史《考试说明》对课本进行逐册、逐章、逐节地全面复习,各个击破。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要提炼出每章节、每单元,甚至是每册知识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知识网络,特别要注意课本中的图片与引用的文字材料。通过全面系统的复习,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使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提高,至少通过这样的复习能让同学们熟悉教材,知道每个知识点是出现在哪本教材的哪个章节,只要有了印象,学习一般的同学也能在考试时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到最佳答案。
2、单元复习,纵横比较经过全面、系统地复习,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还要进行第二阶段的单元复习,单元复习的主要任务是结合课本和考试说明,对照比较,辨其异同,纵横串联地把知识归类整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之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和对比,既可以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回答历史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复习时,要注意与社会时政热点、乡土历史和记者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思维延伸和拓展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专题复习,培养能力首先,专题复习和单元复习是一脉相承的,是单元复习的深化和系统归纳。
它要求把具有同类型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重新梳理线索和框架,这样有助于弥补单元复习的不足,形成清晰明了的历史脉络感,而且还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限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
其次,专题复习要以历史的主干知识点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并有意识地培养丰富的敏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时把同类型的历史知识归纳起来形成专题。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化和专题化复习,完成教材由厚变薄的过程,不仅能真正地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完成由量变到质的过程。
再次,专题复习不仅要纵向联系,而且要横向联系,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达到学以致用。纲举目张的目的和效果。这种多方位、多角度的复习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能使思维更敏捷、更开阔,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三、讲究科学的解题方法
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提高中考历史成绩,必须掌握科学有效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的审题、答题思路和方法,既省时高效,又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得分率,所以在整个初三复习阶段都要高度重视。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是最好的范例,要有计划地深钻细研,对各类题型、题目、不同的设问方式等的解题方法要进行总结、分类归纳,真正做到熟悉掌握并能灵活准确地运用。为提高应考能力,笔者依据泉州市中考历史四种题型的特点和答题要求,总结出一些解题规律和方法,以供考生们参考:
1、选择题
一般考查基础知识,如果失误较多,就很难达到A级,所以做好选择题是历史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常见的选择题主要有肯定型、否定性、最佳型、因果型、组合型、比较型、材料型、图表型、时空型等几种形式。
首先,通读题干,领会题意,判断是肯定型还是否定型,锁定选择方向和对象,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失。解题时,不管提干长短,紧扣引导语,抓住“关键词”,注意限制条件,不要被题目创设的情景迷惑。
其次,细读四个备选项,根据题意能直接选出答案自然最佳,不能直接选出可采用排除法,即先排错,再排乱。先排错是指先排除说法有错误的选项,减少干扰,降低试题难度;再排乱也即排除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规定的选项,直到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再次,否定型选择题可采取逆推法,即根据题意,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的三个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另外,一般选择题都有两个选项与题意明显不相符,可立即排除,剩下两个选项较难选择,当你确定选不出时,可选一个你觉得最有可能的选项,千万不要放弃。即使四个选项都无法选择或排除,就是随机选择一项也还有25%正确的希望。
2、辨析题
辨析题是多数学生最感头痛的题型,特别是说明理由使很多学生无所适从。从2009年开始,辨析题从4小题改为3小题,6出错误改为3出错误,但要求双向说明理由,题量虽减,但分值增加其实是增加了难度。辨析题一般可分为“时间混乱型”、“张冠李戴型”、“因果错乱型”、“前后矛盾型”等几种形式。
首先,通读全题,理解题意,找出错误的地方,最佳方法是把错误的关键词提炼出来。切忌把全题当成错误抄录下来,如果题目只有一句话,可用缩句形式提炼错误部分。
其次,一般情况下,前提条件不能当成错误,否则会违背命题者的意图;也不能把辨析题做成改错题,如把错误的关键词替换成一个正确的关键词;更不能用否定式说明理由,如“不能”、“不可能”、“没有”、“还没有”等。
再次,说明理由时,先说正确的,即把题目正确的答案完整叙述出来,尽量使题目能完整地表达它想要表达的意思;后说错误的,就是分析或说明错误的原因,或者说出能与错误相符合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此来证明错误的地方与本题是互相矛盾的。有的辨析题的设计很难双向说理,说理时尽量理由充分,有理有据;有时说理要先分析原因,然后再得出结论。
3、材料解析题
通过材料创设情景来设置问题,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以此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取有效信息和综合运用等能力。
第一,先看问题后阅读材料,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而且有目的性明确,准确度也高。有时看问题后不用看材料,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即可回答问题。
第二,阅读材料时,既要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又要重视材料出处。把材料给出的信息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回归到教材的相关章节中去搜索相关信息。
第三,审清题意,理解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根据提出回答问题。如果是“根据材料(或依据材料)......?”那就要从所提供的材料里去找答案,如果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就要把材料和教材内容综合起来提炼答案。
第四,答题时有问必答,问什么答什么,逐一回答,注意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答案尽量要点化、条理化和序号化。
4、综合题
综合题的解题方法与材料题基本类似,但综合性更强,对考生要求更高。综合题一般是分层设问,逐步加深。有时也附有图表或文字材料,要学会从图表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于开放性问题,一定要紧扣题意,言之有理,有的放矢。许多考生对开放性问题有畏难情绪,其实大可不必,开放性题目,只要意思相近或有点沾边即可得分,尽可大胆作答,争取得分机会。
四、掌握有效的应试技巧
中考是人生中的一个人重要十字路口,在目前应试教育的转型问题,中考成绩的好坏对自己的以后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基础上,还必须调整好考前心理状态,掌握有效的应试技巧,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相信自己,树立中考必胜的信心,克服怯场现象,以平常心对考试往往能考出自己的正常甚至超常水平。
第二,进入考场前5~1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或备考材料,使自己提前进入学科状态,保证一开考就达到答题兴奋点。
第三,要懂得利用考前5分钟阅卷,通观全卷、审清题意,答题时先易后难、先熟后生,答题文字要简洁,观点要明确,层次要分明。
1.抓准考点,落实基础,搞好第一轮复习(2月初~4月初)。教师和学生在复习前首先必须依据《考纲》,抓准考点,然后按单元梳理和掌握好基础知识,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教师还应教会学生记忆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死记硬背上,要在梳理和整合知识点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来强化记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2.抓住重点,适度扩展,做好归类和专题复习(4月~5月初)。学生在做好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基础上,在重点知识、热点问题上下功夫,特别是对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方面,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一个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实行小切口,深分析、大跨度、高概括,多层次、多角度地复习,以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思考,同类问题比较思考,中外问题对比思考,热点问题综合思考等方法复习。
3.强化训练,学会答题,进行第三轮复习(5月中旬~6月中旬)。进入第三轮复习,应每天有适度适量的强化训练题,通过训练题来检查复习效果,及时查找问题并查缺补漏,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审题、答题。不断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答题方法与技巧,做到强化中巩固,在练习中强化。学会审题,首先要审准中心词和限定词(如时间、国家等),其次要学会规范答题,答题应做到要点化、顺序化、重点化和规范化。
二、抓好各环节复习,重在落实检查
第一轮复习都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做到学生在掌握好考点的同时,学会理解审题和答题方法技巧,关键在于落实。
1.知识点应落实到章节,要让学生清楚各知识点所在章节,决不走“过场”,以避免知识点与教材“脱节”。
2.检查应落实到人,按6~7人一个小组,组员由组长检查,组长由科代表检查,科代表由教师检查和教师对学生随意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对各轮复习检测题进行背诵记忆。
第一轮:“精耕细作法”
教师引导学生按课本复习,通过仔细地阅读教材,一方面唤起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点的记忆,另一方面以防在中考中出现过细过偏的题。这一轮复习一定要在“细”字上下工夫,看书时不遗漏任何死角,全面细致地复习所有章节,舍得花时间。但复习不是上新课,不能只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和机械整理,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分散的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脉络,从而在已知中发现未知进而达到新知。
第二轮:“借题发挥法”
这是四轮复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按照一定的历史特征,找出具有共同性的历史知识要点,进行横向纵向比较,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旨在提高学生归纳和提炼相关联历史知识的能力。每年到复习阶段,我和同级的其他任课老师就研究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分析出题的动向,然后筛选课本,归纳出一个个复习专题,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课本的基础上再按照专题进行复习。如以中考中常常出现的中国近代化探索专题为例:先引导学生搞清楚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四次运动:、、和;再让他们理解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认识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经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再如:我分析出每年中考题中九年级知识所占比重较大,而九年级课本中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的两次思想大解放运动等知识考得最多,所以就以专题形式把这一块块知识放到一起,并辐射到中国历史上相关联的知识,形成一个个知识框架,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复习。
第三轮:“巧炼成钢法”
主要以综合练习的方式进行查漏补缺和答题技巧的训练。我是以学校选定的《中考指导》的练习为主进行复习的,这本习题集编得好,抓住了初中三年所学六本书的重点,出题非常典型,难度又不是太大,所以在第三轮复习中紧扣《中考指导》,辅以模拟试题和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先让学生自己系统地做一次,检测自己的复习情况,然后根据对历年中考试卷的研究,筛选题目,勾画重点,加强训练。在此基础上,从历年的中考卷和学校进行的五次模拟试卷中选择综合性强且考试可能性大的题进行答题技巧的训练,如针对马虎、片面、错题等方面展开一些专题训练很有必要。需强调的是,越接近中考,选题一定要精炼,且训练难度一定不能太大,以免使学生心慌意乱、丧失信心,搞一些难度不大的训练,反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答题能力。
第四轮:“促短补拙法”
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做了如下的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其中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历史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是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培养中关键的一环。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还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为以后高中阶段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材料解析题在考查《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这些能力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成为各地中考的主要题型。训练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如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呢?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概念,建立关联
首先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史料,教材中的史料有哪些,史料在历史学习中有什么作用。
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上引用了大量内容丰富的原始材料,比如图片,包括人物照片、人物画像、情景图片、历史地图、图表等;文字资料,包括史书记载、人物名言、碑刻题字、报刊等。
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和呼应,使大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读到这些材料,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通过明确概念建立起史料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正确历史观。并由学生动手实践,从课本中找出几则史料,并说出它们分别印证、呼应、补充了课本中的哪一部分知识。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史料和课本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在做材料题时离不开课本知识,因此,做好材料题掌握好课本知识是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题型分类,探索方法
在明确了概念,找到关联后,对材料题按考查的不同方式分成五种类型并归纳出各种类型的解题技巧:
类型一:答案在材料里。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现在材料中,所以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答案。一般有“根据材料回答”的标志。
类型二:答案在课本中。
解题技巧:这类题要结合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中寻找相关答案。
类型三:联系实际,谈谈启示或感受。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往往要联系国家的时事热点或我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来回答。
类型四:归纳材料的主题。
解题技巧:运用语文阅读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去解答。
类型五: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
解题技巧:根据提问在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再结合课本有关知识,通过划分知识板块来回答。
根据材料题的不同类型,归纳出各类型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并采用例题的形式给学生进行讲解分析,指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掌握题型的分类及解题技巧。但是在很多材料题中,经常会出现上述几种类型的综合。而且答案在课本中的情况占绝大多数。所以我们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做起材料题来才能得心应手。
三、过程分解,归纳步骤
在明确了材料题的五种类型与答题技巧之后。下面就是答题了。答题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一读,二找,三联,四答,五查。
一读,就是读材料和问题。读材料要注意读全,不要忽视题前的说明性文字,它往往决定答题的大方向。还要注意材料后面的注释性文字,如材料的出处、作者、时间等。这里面往往隐含着重要信息,有可能成为我们解题的突破点。再就是读的顺序,读完材料后,如果不能完全明白材料的意思,我们可以先读一下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出题者的考查意图,每一问互相呼应,与材料密切关联,往往弄清了一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二找,找就是找材料的关键词。材料无论多么长,核心都会体现在几个关键词上。尤其是对较生疏的材料,我们不能完全读懂。但只要找到关键词,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三联,联就是把问题和所学知识对接在一起,建立材料与课本知识的联系。一般来说,材料题无论多么灵活,都与课本知识密不可分,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影子。“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读完材料、找到关键词之后,必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
四答,答题是做好材料题的关键。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什么答什么,要言简意赅。
2、看分答题。考试时赋分一般根据答案要点,一点一分或二分,两点二分或四分,三分就要答三点。分多就要详细,分少就要简略。
3、分条陈述。对于内容较多的题目要分条表达,不要混在一起,没有条理。
4、对于一题的几问,回答时不要颠倒顺序。如果有不会落下的题目,其他题目一定要标明答的是那一问,以免让人产生歧义而失分。
五查,就是在答完题之后,一定要检查一遍。看答案是否和题目要求相对应,有没有漏题。
初中历史中考时采取开卷考试,许多人都认为历史简单易考,平时不用学,只需考试时临场发挥,翻翻书就够了;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及中考历史成绩来看,开卷远比闭卷难多了,而且每年成绩也不容乐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复课中达到“高效”,在中考时取得理想的成绩,让在中考升学中比重不大的历史成为“拉分”学科呢?这是我们每个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对历史复习的几点思考,恳请批评指正。
第一,一定要利用好“上课40分钟”。由于历史在中考中所占比例小,根本不可能指望学生在下课后去学历史,所以能不能利用好“40分钟”,是历史复课能否实现高效的关键。
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会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中国革命的开端”等等;
二要注意每个阶段特征,比如中国古代史战国时期的特征就是社会变革,明清的特征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危机,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等等;
三要多研究中考题,在复习到某个知识点时可能会怎样考,可能会跟哪些知识综合,都尽量要跟学生提到,在复习到后边知识点时时,可以把前边的知识再回顾一遍。比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以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等。
四要注意对一些重点知识应反复强调,对这些知识不能指望学生下课去背,但又必须要掌握,如果我们上课时强调的多了,学生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第二,一定要注意“提问”技巧。在中考时是开卷,很多学生都认为不必要记知识点,但找准关键词却是做材料题时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在提问时就要注意“变通”。对一些时间、人物、意义、口号等等,直接说出来答案让学生判断是哪次历史事件。比如提问、,我们不直接提问两次运动的口号,而直接提出关键词“变法图强”“民主共和”让学生判断是场运动,直接提问“中华民族由失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以及在考试时经常出现的一些表述“陷阱”,以及学生经常犯的一些错误等。给学生树立“平时不注意记,考试翻书都翻不到”的意识。
第三,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现在学生基本上一碰到题,就要翻书,有些学生,甚至都不看题,就在书上乱抄一段就作为答案,结果往往浪费时间,浪费笔墨,却一分都得不到。以下是我自己研究中考说明,总结出的一些做题方法,仅供参考。
1.选择题分虽少,却是提高成绩很快的一个途径,做题时切记“细心”可先看选项本身是否正确,若错可直接排除。
(1)组合型选择题,最好用排除法;(若遇到自己没见到过的内容,不必“心急”,可不看;只看自己会的!)
(2)选择题选时找准“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且多以“时间”为主!
(3)若选项中出现“彻底”“根本”“完全”或“初步”“已经”等等之类的词,一定不可放过,而是要认真“推敲推敲”。
2.非选择题鼓励学生应敢想,但一定不可“胡思乱想”,而是有根据的去想”。
(1)看到题时,先看问题:
①若问题是:“根据材料指出(概括分析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题,答案可以在资料中找到一部分,在材料中也可找。
②若问题是:“根据材料指出(概括分析等等)”这类题,那你就别费心在资料中找答案了,应直接从材料中分析,甚至可以直接找答案。
(2).从一些问法上看:
①若问题是:“某个朝代(或某个国家),在某一段时间内兴盛(衰败)的原因”这类题,多半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来分析。
②若问题是:“某个地方称为什么的中心的原因”此类问题,一般可从其地理位置,经济,历史沿革等方面来分析(当然,可在材料中找到答案的除外。)
③若问题是:“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的特点”此类问题,在材料中找出与其特点相关的“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了。
④若问题是:“分析……的影响(注意既要答其积极影响,也要答出其消极影响)或历史作用”此类问题,一般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
(3).看图题一般都是很“单纯”的题,你看到什么就答什么就是了,而不要想多了!
(4).图表题最重要的是要看“时间”和看标题、看变化(横向、纵向)
(5).最后一道综合探究题应先看清楚这道题的“主题”,答题时应时刻围绕其“主题”来答。
①特定的时间;
②特定的历史人物;
③特定的历史本质或主要内容;
④特有的历史特征,如结果、作用、意义、影响等。
我们可以将历史知识概括为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过程)、结果和影响(意义、作用)。在学习相关历史事件有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些要素找出来和写出来,让学生先从总体上将事件的脉络划出来,形成对事件的总体认识,既便于对该事件的认识,也有利于和其他事件的区别。而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概括历史事件要素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对历史知识的轮廓的认识,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
一、以单元或专题形式,落实知识点
第一轮复习应以单元划分的方式抓基础知识为主;以单元为主的复习,注意概括历史阶段特征、梳理主干知识,此阶段复习应主要以课本为主,认真输理知识点,做到围绕单元特点分课或知识结构总结知识点,注意对知识的梳理应以历史基础知识的特点为主,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名称、过程、结果、影响、意义等历史要素,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可灵活运用多种记忆手段,以填空的方式来落实知识点,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字的规范书写,防止记忆和书写的正确之间脱节,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争取做到复习的有效性。同时还可将知识点整理成线索,帮助学生尽快地将知识具象化,加快记忆和应考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主;教师应考虑设计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专题复习,内容包括中考热点、重点知识的整合与拓展。可采用设问的方式、综合训练题的方式、材料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区别识记等。如:《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对比记忆,要求学生学会从作者、主要内容、题材等要素方面去区别;如: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可从名称、文献、主要历史事件、影响、相关人物等内容上分点区别和记忆。
复习的目的应重在巩固考点知识,教师在平时测试及训练中应注意试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形式要与中考题型一致,题量适当,以利于学生对考点知识的落实,促进学生查漏补缺,训练学生答题的方法、技巧及速度等能力。另外复习工作应尽量具体到进度、每课的具体安排,做到每节课的任务具体化和落实、每一轮复习要求和完成程度的量化,并根据学生在复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做及时的弥补、训练或调整,使整个复习工作有目的、有序的按计划进行。
二、抓知识点的落实,注意答题方法和技巧的介绍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与试卷情况,将他们在作业和试卷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复习效果和质量 。练习题的选择尽量切合中考题型和难易度,对学生的应考及能力的训练做到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在平时的训练和每次的模拟考试时,应强调答题方法和技巧。如:精心审题、联系所学;逐问作答、看分给点;历史名词(术语)、答案书写规范等。
中考选择题在试卷中所占分值较大,从2007年开始基本都在15题共30分左右(历史试卷总分70分),比例较大,切题的内容均以基础为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平时及考前训练中,常应强调对选择题的做答,加强学生对知识点从时间、事件名称、相关人物、影响等这些基本要素方面去用心审题、抓关键词,充分利用排除法。对考题应常关注和研究,对一些常规题、易错题,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平时的训练中分阶段逐步抓落实、逐步解决。:
三、选择好辅练习册等资料,抓好复习教学重点
有关历史的中考辅助资料较为有限,应注意平时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中考的各类试题,尽量以省、市的题为主,能使我们在平时教学复习中可以题代练、以题落实知识点;另外选择好平时的训练习题册也很重要,可将学生在课堂学习、复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也可将教师在教学中遗漏的知识点或问题进行补充。这样教师、学生就可以做到共享信息,提升应对能力。
四、关注课本小字与辅助栏中的图文资料,加深对课本相应大字内容的理解
重要史事与主干知识是中考考查的重点,是近几年中考反复出题考查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各式各样的题目来锻炼学生的能力。如近几年中考中“中国近代化探索”章节的问题、“三大资产阶级革命”“日、俄近代史的改革”“三次产业革命”等问题,为中考曾反复出题考查的重点知识点。在复习这些部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反复强调,必须全方位掌握相关知识点及其基本要素,如:名称、国别、开始的重要事件、转折、影响、区别(特点)等。在复习过程中,应围绕重要史事与主干设计问题,丰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突出对主干知识的掌握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其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典章制度等。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或知识板块。
无论从任何角度出发,复习时突出主干知识的掌握过程,应注意对教材的回归,必须注意三个“必须”和一个“了解”。
(1)必须掌握每册教材目录中的知识结构性、框架性的历史概念,如“秦汉大一统”“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革命”“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必须掌握教材主干知识上的历史名词和历史概念等基本知识。如“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商鞅变法”“科举制”等。
(3)必须掌握能展现和解释教材中存在的历史名词和历史概念的图文信息。如:重要的历史事件相关的人物图、采用历史资料中的原文内容、历史文物的实物图、绘画图等。
二、工作目标
1、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安排好教研组研讨活动、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等各项工作,并制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并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教学进度,制定好本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3、积极开展组内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10节,教师校内开课1节,不定期开设组内研讨课,在教研活动中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对课堂教学过程、方法等方面提出评课意见;加强组内交流,采取随堂听课的开放模式,听课教师负责将听课意见及时反馈给被听课教师;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组织上好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等。
4、进一步抓好课题研究工作和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工作。扎扎实实搞好课题研究,制定好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合理分工,落实到人。用课题带动学科组集体教学研究,由课题研究扩展到日常教学中具体教学问题的研究,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率,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
5、初三教师要认清形势,明确努力方向,感受到身上肩负的重任,树立提高历史教学成绩,重塑龙山品牌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的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现在一天要上10节课,在校时间较长,长时间学习,学生不可能一直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难免中间会有疲倦,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效率低下的情况。教师要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搞活课堂,比如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容易困,可以
给学生讲述一件奇闻轶事,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一则短小的笑话,来个智力大比品快速抢答问题等活动。
6、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要质量。现实情况是历史学科课时较少,在有限的时间内只有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来提升教学成绩,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课堂做到紧凑,安排科学合理,教师少说废话,精讲精炼。提前进入课堂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快下课时稳定住学生急躁情绪。特别是后期复习课的课堂教学,稳定好学生的兴趣,情绪对提高成绩尤为重要。
7、关注中考动态,研究中考范围,分析中考试题,搞好后期中考复习。从各种渠道获取中考的各种信息,以便调整教学,教师熟知中考范围以便复习有目的,有针对性,避免画蛇添足。研究近3年中考试题,从中分析出试题的特点,比如各册知识的分值分配,基础知识的考察方式,学生分析对比,综合能力考察的方式,课本插图考察的出题模式,横向纵向知识比较的跨度等。以便复习能有针对性。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中考富有生命力的题型,要求学生分析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题型对于考察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结合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检验方式。现在历史考试材料题跟问答题有逐渐融合的趋势,材料题跟问答题现在在考试试卷中统称为非选择题。有的问答题里面也有材料,有的材料题设好几问也可以跟问答题一样思考。所以这里面不好完全切断他是材料题还是问答题。有一个逐渐融合的趋势。现在材料在考试中越来越重要,材料解析题中经常出现的问法 变化(或发展趋势)、原因(或背景)、特点、作用(或影响)启示(或认识)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或结论?材料间有何联系?比较二者之间有何区别(或异同点、优缺点等)。 既然材料解析在考试中越来越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解析题解题。
科学的答题方法和步骤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迅速、全面、准确把握住命题方向,最大限度的提高分数。答好材料解析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还应有较强的驾驭史料的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一、审清设问规定,明确取舍方向
大多数同学都不太习惯这样的答题顺序,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先读材料后读问题的答题习惯决定的,但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同学们不知道读问题该读什么?读问题我们需要挖掘两个信息。第一,数问题,看分数,初步估算答题要点数目。中考文综历史材料解析题实行按点给分,采分点的分值基本是一点2分或4分,这就给予我们以启示,我们将该大问涉及考查的几个小问数清楚,再用该问的总分进行相除,大致会得出每小问的分值,然后利用分值除以2或4估算得出每小问大致的得分点。第二,抓住有效设问点。一般历史材料解析题易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趋势、异同点、举例说明等方面进行设问。我们在读问题的时候抓住这些关键的设问点,以便带着问题读材料,有助于快速准确的找到并提炼相关信息。
二、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材料新、问题新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单元、哪一课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能否提取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并恰当地进行提炼整合,是学生准确解答试题的关键。因而要有目的地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三、联系课本相关知识,归类对号。
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平时学习当中很难接触到的,当时没有见过的材料背后必然至少有一个学过的知识点。任何材料虽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是不可能的。换而言之,材料题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新应用。做材料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单元哪一课的内容,缩小范围,根据题目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将材料分析透彻,注意回想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 另外一点是可以规范我们的答题语言。语言规范化,答案要用专业的历史语言.
四、构筑提纲要点,准确组织答案
料题主要有两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 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一种答案比较简单,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答出,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第二种问题答案不仅要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部分答案还必须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联系课本知识总结答案。 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解答问题要力求做到提示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让人一目了然。
①提示化。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回答时,每一小问写清楚答的问题,即清问题的关键词,例如原因、目的 、过程、影响等。这样答卷不仅给阅卷老师带来很大方便,而且答题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②要点化。答题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使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
③段落化。把题目分若干层次,大题化小题,每层一个自然段。切忌一大段文字写下来,没有段落。
④序号化。答案行文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依此展开,且在每要点前标明序号,标记上1、2、3、4较明了,使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五、认真检查。
题目答完后,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检查一下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史实是否准确,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历届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平时不重视对政治课的学习,对“开卷”考试的要求认识不足;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基本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欠缺良好的思维习惯,审题不清,分析材料时思路狭窄;学习方式落后,灵活运用知识和思辨能力不足;平时不注重书面表达的训练,不能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河北省初中升学思想品德科目的考试实行“”以来,学生的认识中还存在不少误区,如:开卷考试不需复习;开卷考试不用记忆;翻翻书就可找到;试题容易;试题要求高,难度大;开放试题答案不唯一,多抄几段就行了,等等。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开放性试题,取材都比较新、比较广,紧密联系时政热点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多样,有文字叙述、图表、漫画、案例等,设问多方位、多层次、灵活宽泛,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诱导性。各类开放性试题将是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发展方向,在试卷中将占主体地位。
2 注重对教材全面的掌握,夯实基础知识,做到“抓大放小”
2.1 抓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基础。思想品德教材是教师进行日常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工具,“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中考试题不是主观臆造的,它的命题材料取自时政热点、历史资料、名人名言等,但它却深深植根于思想品德教材中,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只有积淀深厚的思想品德学科知识,才能为有效地解决中考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
2.2 抓时政材料中的基础。时政材料是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主要载体。历年来的中考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较多是使用当年发生的国内国外重大时政作为命题的情景,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特别是中考实行“”以来,更是如此。但是,中考思想品德课的复习在抓基础的过程中应做到“抓大放小”。所谓“抓大”,就是要牢牢抓住学科内核心的、基本的知识,特别是那些反映时代特点,体现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对这部分知识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讲透,从而增强对问题的应对能力。学生用少量的时间复习,就可以牢牢抓住知识的核心、主干部分,可谓事半功倍。至于教材中一般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梳理一遍,只作了解,不宜讲得过深,此之谓“放小”。
3 精选练习题,进行多元化的复习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纵观近年来文综中考趋势,开放性试题强调学科的渗透、交叉和综合,考察的是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分析、比较、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以古鉴今、以近推远、以所知推所想、以所学为所用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所以,平时讲课时在对知识进行“梳辫子式”的归纳、整理的系统复习之后,还要结合考试题型,精选习题,对答题方法和技巧做多元化的复习训练,着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咬住热点焦点问题不放,做好专题复习,专题应“大材小用”
考试会继续坚持“题目在课本之外,答案仍在课本之中”的命题原则,而题源往往是以时政热点问题、政史结合问题以及政史时的有机结合为素材,突出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配合党的宣传教育。考查国内国外时事,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直是政治学科中考的特色。因此,我们政治教师应积极关心时政,结合教材知识讲解时政,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时政问题的能力。例如,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实现公平正义,构建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关注未成年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热点问题,都有可能作为命题的立意中心。为此,在复习中同学们要努力寻找对这些问题的切入点,做到心中有数并着力贯通,围绕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命题进行训练和考查,做好专项复习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