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学小课题论文

科学小课题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22 22:35: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学小课题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学小课题论文

篇1

体育课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体育课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到位。在小学的体育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活跃,但是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的大部分是日常的普通游戏,达不到体育课的标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认为体育课就是单纯地在“玩”,对体育课开展的真正目的认识不足。因此,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首先要转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识,将体育课开展的真正意义告诉学生,从小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正确有序参与体育课的良好习惯。体育课的意义是要让学生在放松压力的同时锻炼身体强身健体,而不是单纯地无意义玩耍。

(二)学校体育课开展的力度不大

学校的体育课是每个学校都开设的一门学科,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的开展力度还是较小的,学校对体育课的开展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得每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出现体育课被“霸占”的情况。学校开展的体育课内容也较为单一,学校对体育课也没有过分的关注和教学上的硬性要求,使得学校体育课的质量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的投入较少,体育课要想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学校就必须从根本上给予体育事业以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学校要认识到体育课开展对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体育课的有力进行能够解放学生的天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学校的体育课开展不仅要老师和学生共同负责,还要有学校的保障才行,学校要从物质和舆论多方面推进体育课的有效推进。

(三)学校体育课的开展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学校体育课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体育课开展的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单调。小学体育课在开展过程中本来就存在学生认识不足,学校重视程度不是特别高的问题,在这样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了学校体育课开展过程中的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小学体育课的开展内容大多数是以田径类的项目为主,很少开展排球、毽球、健美操等运动,使得小学体育课开展内容较为单一,另外,由于学校对体育课的关注程度较少,因此在体育课开设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器材,造成体育课的形式较为单一。另外,体育老师的观念也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的质量,一些体育教师把体育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安全上,这样的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二、营造务真求实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学校体育课的开展对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的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三基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想从根本上落实效果就必须先从学生入手,首先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小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识大都比较浅薄,认为体育课就是让自己充分利用机会好好玩,但是体育课除了让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得以放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中开展体育课时要将体育课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及时有效的灌输,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度。

(二)学校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给予支持

为了使得学校体育课的有序开展,学校要对体育课的开展提高重视,并且给予体育课一定的支持。首先,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对新课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使得体育课的开展不仅是局限于形式,要使得体育课充分符合新时期体育教学的要求,切实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真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学校要给予体育教师大力的支持,学校要认识到体育课本身的特点,要认识到体育课发生意外也是能够原谅的,学校要做好教师的坚强后端,保证教师能够在尽量避免意外事件的情况下大胆教学。最后,学校也要给予体育教学一定的资金支持,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器材,完善相关的训练设备,如:配备毽球、排球、羽毛球等。另外,学校还要充分保障体育课的开展时间,不能让体育课的时间被随便占用。

(三)体育教师要创新体育课的开展内容和方式

在体育课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营造务真求实的学校体育课堂,教师要创新体育课开展内容和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在体育课堂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教学中严格准备和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课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其次,教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活动锻炼内容,开展多形式的体育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可以采取毽球、健美操等方式,丰富体育课的内容。最后,教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的运动量,要使得学生的运动量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要把握好运动时间和强度的配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小学生的运动量要符合生理负荷,在小学生的体育课堂上要重视“学与玩”相结合,要采用中小程度的运动强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课真正营造务真求实的课堂教学。

篇2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

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十分强大,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于体育比赛项目,体育精彩节目等进行学习和观看,这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促进作用。比如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观看国内和国际的一些重大比赛,让学生及时了解目前体育发展的前沿状况,提升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使得小学体育能够获得对学生实施全方位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有利于突出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在以往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动作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都是由老师进行反复示范的,这往往会造成一堂体育课程中的重复知识非常多,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在遇到一些比较复杂和快速的动作时,更是增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而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情况的存在,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影音将动作播放给学生观看,学会的同学可以自己进行练习,而不会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来提升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可以全面、直观和立体的掌握各种动作要领,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实际效果。

四、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体育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能代替老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众所周知,计算机多媒体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也就是说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并不能替代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老师在教学中的讲解、示范、板书等活动目前仍旧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中,老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并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部,而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

2.只有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才能够正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价值。在现代教育中,只有正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教学中,体育老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要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还有着比较大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不断地进行探索,认真地开展实践,就能够为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篇3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情绪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要促进职业高中体育的有效教学,关键还是从情绪这一因素出发对学生积极引导,只有当师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享受情绪的高峰体验时,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首先需要阐述的是教师情绪。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情绪,笔者的经验是,不要看职业高中学生有着这样那样的叛逆性,其实只要体育教师真正能够以一个乐观、积极、阳光的情绪进入课堂,那这样的情绪就会点燃绝大部分学生的乐观情绪(极个别的学生则会由于个体因素而难受激发,这需要专题研究)。笔者在体育课堂上,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急于进行体育与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与体育无关的事情去引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只要这样的努力持续五至八节体育课,那就会对学生的心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样就会导致他们一进入体育课堂,就会自然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然后要阐述的是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体验决定着一节体育课甚至是所有体育课的学习质量,如果说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引导还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话,那学生自身的积极情绪激发,则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去客观理性地认识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笔者在教学中从来不教授纯粹的体育知识,而是努力将体育训练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专业技术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只有有了这样的结合,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坚强的心理对于现在的学习(尤其是遇到学习困难时)与将来的工作(尤其是工作遇到挑战时)有多么的重要。一旦学生认清体育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任何一个对前途有希望的职业高中的学生,都会认真对待在校时间的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的学习。经验表明,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就不会浮于表面,而是会有持久的驱动力。而这种产生驱动力且由这样的驱动力又反过来积极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甚至是文化与专业学习时,笔者以为这就是真正的有效教学的境界。

篇4

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素质 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地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

素质教育;智力因素;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地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认为,这关键就是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的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理论知识和数学问题,比如实践第一观点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逐渐领悟并逐步树立的观点之一。再如对立统一观点.小学数学中的大与小、多与少、有限与无限、正比例与反比例等都是对立统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大与小、多与少虽然是对立的.但两者相互依存这就是统一。数学知识同客观事物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这就促成了数学知识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比如除法、分数、比三者的基本特征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相互作用。数学就是在这种联系和作用中得到了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全到相对全面。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加快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成为 现代化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它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浯来表述,并借助于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因而数学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因素。

数学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多种方面.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大都缺少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书本与生活相脱节,在学生潜意识中知识都关在教室里.教室外面没有数学,而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客观世界才是个大数学大世界,它不仅孕育了数学还是数学的归宿。我们的孩子还不能把目光延伸到窗外。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多少年来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天天与书本中的”克”、”千克”打交道却掂不出一盒粉笔或一瓶饮料的大概重量。

原因何在?就是缺少对重量的实际感受.更可怕的是他们压根就无意去获取这种感受,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知汉全在教室里、书本上不在窗外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2、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包括初步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所有这些都与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密不可分,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其中感知和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尤为重要。

3、重视非智力因素发展

在教学中忽视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无助于学生接收知识、发展智力。 教育心 理学认为: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动与智力因素的活动是统一在学习活动中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始终发挥着作用:调动非智力因素能有效的促进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知识本身引起无意注意

随着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增长,学生对知识逐渐对知识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利用新旧知识矛盾,或知识不确定性等等都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有时上新内容的课时,可以旗帜鲜明地提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或提出一个与旧知识相关,但全靠旧知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引入新课,这些都有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效果。

四、适时揭示有用性,激起学生兴趣

篇5

第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概念比较多,逻辑性比较强,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长期下去,学员的积极性没有了,上课也很难集中精力,思想容易开小差,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员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花心思,尽量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比如我们可以尝试转换角色,在讲到极限的概念时,先让学员课前预习,上课的时候找上几位同学,让他们在课堂上向其他学员讲解他们理解的概念,最后由教员做总结点评。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把学员学习的情况及对某一问题的理解能力及时反馈给教员,以便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做些调整,以学员更能接受的方式传授学员知识。

第三,提高讲课技能与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教师除了认真备课外,掌握一些教学技能也是必须的,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等数学的知识,学生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会、由会到能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求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更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教学技能,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从而淋漓尽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必须训练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问技巧、导入技巧、板书技巧、讲授和调控教学的技巧等,。另外一定要把握住课程的主次与脉络,思路清楚,层次分明,基本问题一定要讲透彻,复杂的问题不要讲的太细,只需讲清思路,启发学员自己完成细节。如果讲的太细,反而使学生抓不住要领,达不到好的效果。提问要难易适中,太难损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信心,太容易又让他们骄傲自满,心生浮躁,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时机恰当,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所以,要想使自己的课学生爱听,乐学,就必须训练自己的教学技能。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同时增强自己控制课堂的技巧,使教学进程能按预定的目标稳步进行,提高高等数学的课堂效果。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相比,概念抽象了很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吃力,这样枯燥的概念讲多了,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这样既不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劲,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即使我们讲解的再深刻、再透彻,学生有时还是难以迅速的消化吸收。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题来帮助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够举出恰当的例子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促进,另外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因此,教师在讲到应用时,尽量从生活中发掘熟悉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他们理解抽象的东西。例如在讲到第三章函数的极值时,我们给学生提到这样一个问题:敌人乘汽车从河的北岸A处以1千米/分钟的速度向正北逃窜,同时我军摩托车从河的南岸B处向正东追击,速度为2千米/分钟.问我军摩托车何时射击最好(相距最近射击最好)?

第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使得教和学分开,教师只管按照自己的进度教学,而不与学生交流,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知识,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毫无生机,死气沉沉,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些就无法实现,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数学相对较难,许多学生对数学有一种恐惧和厌烦心理。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感,愿意把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告诉老师,吐露他们真实的想法,这样便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克服学生各种消极的思想,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正确评价,及时表扬和鼓励

正确评价,及时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员的上进心,自尊心,评价必须公正,注重学员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尤其对于学习较差和信心不足的学员,更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不要对他们的要求过高,注意循序渐进,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所有学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及实践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得到贯彻实施。由于各地方、各学校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体育传统等存在差异,教育部制订的《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中只是将小学体育课程划分为5个领域,给出了课程总体目标、领域目标及各领域内的水平目标,并没有提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而是允许各地、各校和教师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这使各个学校进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可能。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自2004年底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过系统学习及对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制订了学校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步骤。经过4年的实践和探索,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日趋成熟和完善,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

一、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一)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选定、补充的内容及创编的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到了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经过连续几年对学生体质的健康测试表明:身体强壮的学生多了,肥胖的学生少了;在体育课及其他体育活动中,合作的场面多了,旁观的人数少了,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已经表明,校本课程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专业的自,而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课程专家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学校的每一个体育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或随从,所经历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研究活动”,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理论,自主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及教学方案,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思维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专业发展就落到了实处。

(三)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体育学科的校本课程不仅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开发和研究,也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到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范畴,整体定位学校各类体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重新规划,逐渐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目前,学校的大型体育活动,如体育节、田径运动会、跳绳比赛、运动队的训练等各项体育工作已经做到了系列化和常规化。

(四)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相同,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都是针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适应性改造,同时也自主进行一定范围的特色课程开发,在此过程中发现和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校课程资源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配置,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

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可划分为选择模式、调适模式、整合模式、创新模式。基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实际情况,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用了课程调适、课程整合和课程创新等模式。

(一)课程调适模式

课程调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科教学规律对课程的目标、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教学方式的修改、补充和调整。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是以一种教材为蓝本,针对学科课程的某一领域或某个知识点,教师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已有课程加以修改,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根据国家课程总体要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教材内容体系为参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着重进行了“跳绳”和“软排”两单元内容的补充和改编。具体的调适策略如下:

第一,完成课程内容的阶段划分。在年级的确定和内容选择上,确定“跳绳”在2-6年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主要是2-4年级跳短绳,包括并脚跳、单换跳、单摇双跳、花样跳、合作跳等;5-6年级跳长绳,包括“8”字跳、正摇反跳、多人跳、双绳跳等。“软排”则参照排球的课程内容标准及教学要求,在1-6年级按照3个水平进行内容改编:水平一阶段的内容是玩软排,通过抛接球、地滚球等游戏熟悉软式排球的球性;水平二阶段的内容是学软排,即掌握发球和垫球的基本动作,学会下手发球、自垫和互垫球;水平三阶段的内容是赛软排,即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制订比赛规则,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比赛。

第二,进行了课时的总体调整与分配。经过试验和调整,将“跳绳”和“软排”确定为每学期8课时,同时为了解决总课时不变而这两个单元课时增加的矛盾,重新调整学期教学计划。例如:将一年级的软排内容与体育游戏内容有机整合,以软排作为游戏教具;将中年级跳绳内容与投掷内容进行整合,把跳绳卷起来当作投掷的教具等。这些新的调整与分配,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了较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练习时间,确保了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专项技能。

第三,编写“跳绳”和“软排”单元教材及教学方案。在确定内容、划分课时后,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师集体研讨,编写了“跳绳”和“软排”两个单元各个年级的教材,并按照教材内容制订了教学方案,对各个动作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及操作建议,为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第四,进行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并逐步建立评价标准。学校体育学科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进行了3年多的教学实践,采用边实践、边反思、边修改的方式,对调适的内容进行完善,并初步建立了评价标准。例如:“跳绳”单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制订了具体的评价量表,用以检测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学校在选择和确定课程调适内容及进行实践时,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学校体育课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内容调适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领域所占的比重,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另外,开发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二是迁移性原则。学生在开发和调适的内容学习中所掌握的体育常识、获得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等应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体育学科其他相关技能,迁移到其他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内容中。三是实用性原则。在改编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经济条件、场地环境、时间空间限制等,所选择的内容应简单易学,适合于全体学生学习与掌握。

(二)课程整合模式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课程的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割裂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体育学科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也积极探索了课程整合模式,既有在体育学科内部进行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整合,也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的社会本位的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同学科异年级的课程整合。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由几个领域构成,一些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同一个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需要在各个年级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才能熟练掌握,这就为学科内进行不同年级的课程整合提供了条件。例如:在学习“并脚跳远”内容时,让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一起来学习,在五年级学生的帮助下,二年级的学生逐渐掌握了“并脚跳远”的技能技巧,而五年级也在对二年级学生的帮助和指导过程中对此运动技能进行了巩固和提高。

第二,同年级异学科的课程整合。同年级异学科的课程整合主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来进行。例如:与数学学科整合完成二年级教学内容《认识10000》,在体育课上由教师协助,家中由父母协助,让刚刚学习并脚跳小绳的二年级学生每天累计跳小绳的数量,直至达到1万次为止。这个过程学生既加深了对10000这个大数的体验,更强化和巩固了并脚跳小绳的技能,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另外,体育学科还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在学生练习篮球运球动作的同时,加入不同节奏的音乐,体验节奏在运球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得到发展。

(三)课程创新模式

课程创新是指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以充分体现学校课程的特色。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调整已有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强了对学校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活动内容的研究,将这些内容作为学校体育学科活动课程的领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新的开发和探索。

第一,特色课间操及课间活动。课间操是增强学生体质、完成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操场面积有限,所以将学生按年级特点划分为两组,在两个时间段分别做课间操,这就满足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另外,除了国家规定的广播体操和在全国推广的小交警韵律操之外,学校自主创编了时尚动感的搏击操、刚柔并济的武术操、活泼欢快的韵律操,在冬季还增加了各种形式的体能运动。学校将滚圈、捉尾巴等传统体育活动纳入到学生课间活动中,由学校制作和提供相应的运动器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组织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课间操和课间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间体育活动模式。

第二,体育节系列活动课程。学校本着“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精神,对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及运动会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造,已经形成了以“金秋体育节”为载体的系列体育活动课程。在每年九月最后一个星期进行的体育节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耐力、速度和柔韧性等特点,设计开发了适合全体学生参与、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儿童趣味的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如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穿越隧道”“春种秋收”“迎面接力”,适合中年级段学生的“手舞足蹈”“传递圣火”“喜获丰收”,适合高年级段学生的“中国龙”“龙腾虎跃”“寸步不让”等游戏项目,同时,增加了适合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的游戏项目,如“团结一家亲”“二人同心”“运球接力”等。形式新颖的游戏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与家长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家校一体、共融同乐的体育运动精神。

第三,体育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成立了体育兴趣活动小组10余个,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跳绳等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也包括独轮车、轮滑、跆拳道等近年来新兴的体育项目。兴趣小组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各级体育竞赛做好准备。在这些兴趣小组里,独轮车、轮滑等项目备受学生们的青睐,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小组。以独轮车这项运动为例,正因为它对锻炼学生的平衡协调能力、发展下肢力量、磨炼意志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国内鲜有学校开展此项运动,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借鉴国外经验,大胆开发并设计了该运动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成功地使之在学生中推广。

三、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基本保障

(一)组建团队,赋权增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之前,先组建了学科委员会,各学科委员会被赋予课程自主决策的权力,全面负责本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自主地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并进行内部的分工与协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科研引领,提升质量

篇7

二、课堂提问语的优化策略

(一)准确性

准确性是对教师课堂提问用语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模棱两可,使用的提问用语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如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呢?更不用说是缺少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低年级小学生了,他们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问题时,更不能够正确回答问题了。因此,在课堂提问的环节中,教师应注意所使用的提问用语规范、准确。比如说,在比例尺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提问是:“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尺,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没有给学生指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向,容易造成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与教师期望的答案大相径庭。但如果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尺,比一比、想一想,你们能够发现比例尺的哪些特征?”这样,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就有一定的方向、依据。

(二)简洁性

简洁是课堂提问必不可少的特点,也是优化教师课堂提问用语的内在要求。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提问用语过于啰嗦,甚至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重复提问内容,导致学生对课堂提问产生重复单调、枯燥乏味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课堂提问对活跃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在课堂提问教学中,教师应当自觉摒弃多次重复、频繁强调问题的提问习惯,简化提问用语,确保课堂提问用语的简洁性。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答案做出适当的点评,也可以让其他持不同意见学生谈论一下自己的观点、思路,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针对性

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能够避免学生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琐碎问题,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因此,课堂提问用语应当具有针对性,能够使得学生产生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从而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对于乘法教学,教师可以引入加法教学,如7,7+7,7+7+7,7+7+7+7……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应当避免让学生回答诸如“2个7,3个7之和”等简单的加法运算问题,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系列的式子,发现区别,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的教学。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找到加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生活习惯。

(四)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当其冲的是引领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数学课堂提问流程中,教师应当创建良好的提问情景,巧妙使用趣味性的提问用语,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这样一个趣味数学题:“一个人提着一个0.5斤的篮子去买鸡蛋,买了10斤,但是称过之后重10.55斤,于是这个人就说老板少给了他一斤,为什么?”答:设老板称得10斤鸡蛋的实际重量为x斤。根据题意,得x/10=(x+0.5)/0.55,解得x≈9(斤)10-9=1(斤)所以老板少称了大约1斤鸡蛋。通过这样一个来源于生活中买鸡蛋的趣味性事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8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问是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教学改革创新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只有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明确提问切入点与教学目标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关注适当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关注问题的适当性就是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度。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以及思考能力,更要关注语文教学目标。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如果课堂提问的难度过大,会挫伤小学生的学习信心,因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课堂问题的难度过小,小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问题,这会让小学生变得懒惰,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难,那教师最好将课堂提问的难度适当降低,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比如,在讲解《东方明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东方明珠是什么?为什么它被称为东方明珠?”这样的问题,引导小学生仔细读课文,从文字中找到答案。如果教师这样提出问题“东方明珠是不是在上海?是不是一个电视塔?”就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不利于学生思考。了解与把握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点。

二、关注明晰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关注课堂提问的明晰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清楚地提出问题,让小学生能够听懂。这主要是考虑课堂问题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思维逻辑,课堂提问的方式不同,小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回答。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是否会对这一问题有疑问,会进行怎样的思考,会思考到什么样的深度。

比如,在讲解《小河与青草》的时候,教师提出“文章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难度,也会让小学生一头雾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步一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小河与青草在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能够像我们一样对话呢?”从而促使小学生意识到小河与青草都像人一样在交谈,进而引出“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促进问题有效性的提高。

三、关注趣味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趣味性的课堂是小学生期待的课堂。在课堂中进行趣味性提问,有利于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成长时期,同时,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较强,但耐力较弱。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利用学生可以回答的问题进行提问,尊重小学生的自尊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问题趣味性的增加,可以通过教师面部表情的丰富以及语调的调节、手势的应用来达成。教师利用多种课堂技巧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小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

比如,在讲解《美丽的丹顶鹤》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并为他们布置一个“了解美丽的丹顶鹤的特征”的学习任务。当小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提问“下面哪些动物可能是丹顶鹤?”在说出每一个选项的同时,为学生进行一次模仿。如在说“A”选项的时候,教师可以模仿长颈鹿,说“B”选项的时候,教师可以模仿大猩猩等。这样一来,提问就变得十分有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也被教师所吸引,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关注启发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的问题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得他们不能喘气。但是,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虽然有时具有难度,但却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小学生创造思考的平台,促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比如,在讲解《木兰从军》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花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可能具有难度,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她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样具有阶梯性的问题会引导学生逐步找到那个难度较大问题的答案,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课堂提问就是其中一个。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直接关系着小学生进行的思维运动。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点拨为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内容,成为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篇9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这严重限制了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打破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问讲式的主体课堂”向“研讨交流式的自主学习课堂”转变,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坐井观天》时,可以给学生设计“青蛙说的话是真的吗?”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再用纸折一个青蛙进行试验,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此一来,教师便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的留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创新空间,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如此不但对教师的主动授业有所帮助,还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大大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教学艺术的水平和成果,也让学生得到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教师在教授老舍先生的优美散文――《草原》时,可以先让学生将这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的散文进行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文中的草原,欣赏草原美景并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等。在讲解“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话时,教师可以设计“老舍先生会低吟什么呢?”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如此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了整堂课的质量,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紧跟当今教学体制改革的步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着主导的地位,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节奏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是被抹杀掉了的。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主导地位的相应教学结果就是造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面对这种教学的现状,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很有必要,也是很迫切的一件事。下面笔者来谈谈一些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方式

小学生由于正处于好动、思维活跃的生理期,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做小动作、说悄悄话等行为,这必然会降低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太过单一,根本无法调动起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自己的教学方式获得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接纳,这样才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第一步。教师要了解小学生在这个年龄当中的思维特点,然后对症下药。小学生既然有着好动、思维活跃的心理特点,那么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讨论和争辩的自由,这样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呆板的弊端,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和改善。

二、努力创设语文课文中的情境,发挥学生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一直都是重难点所在,很多教师也都在抱怨阅读训练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等一系列的问题。既然这种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有必要为这个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奇思怪想,而且还比较喜欢幻想。那么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妨努力创设出课文中的一些情景,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再创造。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文本之间的交流,走近文本,加深他们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经得起检验的箴言。一旦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他们必然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投入精力和时间,学习的效果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小学生的年龄小,对教师总会有一种畏惧的心理。老师一旦说话声音大了点,表情严肃一点,就马上噤若寒蝉,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会降到冰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解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能忽视。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式,都应该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千万不可本末倒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原有的呆板的灌输式教学,加入其它形式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慢慢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学生一旦在教师面前可以自由表现,那就必然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随之也会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这样,就使得学生可以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了。

四、教师要在对教材内容充分掌握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教学中的重难点

每个人都有一条记忆曲线,在课堂教学的不同时间阶段,他们的记忆能力是不同的,小学生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内,他们往往是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十几分钟内,注意力较集中,记忆力和接受力都很强,显然在这个时间段内,最适合教师进行重难点的教学。可很多教师在课堂刚开始的时间段内,总会说些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这就浪费了这段时间的学习价值。所以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了教材内容之后,合理安排自己教学流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给课堂教学加入了新科技的元素,而多媒体因具有图文并茂和声像具备的特点,尤其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小学生心理特征较为活泼,尤其喜爱动画和音乐等动感元素。针对他们的这种需要,多媒体走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图片和音乐,当教师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时,学生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议论纷纷,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然,虽然多媒体具有很多优势,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分的清教学重难点,不能将自己的课件做得太过花哨,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达不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的。多媒体毕竟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制作合适的课件,要突出教材中的重点部分,这样才能在多媒体教学时,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可以说,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不仅限于上述这些,显然,上述的内容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只要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就会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这点是无可置疑的。当然教师要积极探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篇11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手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提问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较低,师生之间的交流不顺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沟通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联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合理安排提问对象

教师有目的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然而,不同的回答对象就有不同的回答效果,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问题安排给不同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其树立自信,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开启其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其思维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所有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分组动手测量不同三角形的角的度数,然后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通过测量和简单的相加会很容易得出是180°,教师可以让基础稍差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去测量,提问“等腰三角形内角和有什么特点?”可以让基础好点的学生回答,紧接着提问“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一个内角的■,求顶角的度数”,这时,可以让几个能力强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这样的提问既不会挫伤能力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启发能力强的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形成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

二、创新问题设计和提问形式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由于数学的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师可以把数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使提问的问题生活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欲望。比如,在教一年级学生认识时间时,教师可以通过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地走,叫我学习和休息。请问这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是钟表,教师接着问:“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时间,教师紧接着问:“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这样,就为课堂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要设计多种提问形式,提高回答问题的有效性,把反问、疑问、侧面追问等有效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点进行提问,为学生解惑变通。在讲“圆的周长”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学校工具测出各圆的周长,当学生想到滚动的方法测周长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反问学生这个圆可以用滚动的方法吗?学生会想到用绳子来测量,接着教师用手比划一个圆,提问这个圆的周长该怎么测量?激发学生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有没有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加强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

问题反馈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及正确性的反馈,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主要方法有重复学生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问题或加入一些新见解等。表扬和激励是最常见、效果较好的反馈方式,言语激励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树立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会学生提问,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创新提问策略和提问形式,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