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06:14: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知识经济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知识经济具有强烈的流动性,在出版业的框架中,知识的流动是其重要的职能之一,在知识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出版物中承载的知识不断地向全球范围内传播。
2.运营模式更加规范。
我国正积极地追求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要不断增加国际出版交往、从中获取更多的发展契机外,还应与国际出版业的出版模式相契合,通过规范化的运作逐渐缩小,不断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与水平。
3.出版物的载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出版物的载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基于光电子技术的传播媒介正在成为时展的必需,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为载体的出版物因其容量大、检索方便、出版周期短等特征,正在对人们的阅读习惯产生冲击。
二、出版业与知识经济的关联及其对知识经济的推动
1.出版业与知识经济相互促进、彼此制约
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版物是作为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创造的成果存在的,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著作权法》等法律的保护下,知识创新者对自身权益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为了获得出版和作品发表的机会,对出版业的出版动态十分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出版部门的行为和意愿就成为了知识创新者的风向标。当然,出版业与知识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出版业本身很难引导出版的方向,它要与知识经济的特征相结合,在大量的知识创新成果中进行选题,以此开拓出版物的广度与深度,使知识经济在更高层面上运行。
2.通过知识的存储实现对知识经济的推动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任何对社会组织有价值的知识或者知识创新的成果,只有通过编辑和出版,才能将其保存下来。这种“存储”对知识经济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知识不受时空约束,可以在十分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在社会其他资源的“协助”下,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经存储而保留的成果会在累积之后产生创新的意愿,这为知识经济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这个角度讲,出版业不但能够促进知识创新,还能扩大其创新的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作用。
3.重构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经济范式
在知识经济体系中,知识按照自身的结构模式运行着。而这种“自觉”的运行方式需要建立在社会上已有的、得到认可的出版物之上。而出版物作为出版业的产品,这种知识体系也就理所当然地由出版业规定和构建起来。只有经过编辑加工之后,知识才得以出版和传播。从这个角度讲,出版业对于知识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化作用,不但能够存储和重组知识体系,还能够直接参与到知识经济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之中。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出版业的创新机制与构建
如何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不断进行机制创新,构建与其相匹配的运行模式,是我国出版业需要思考的问题。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出版业只有不断地谋求对知识的存储、组织和优化,才能使出版业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为知识经济和人类的精神文明作出更多的贡献。
1.依据知识经济的要求,创新出版观念
观念创新是任何创新的先导机制。在目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出版业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之间还会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需要实际行动去弥补,但在行动之前,却要对整个出版业进行观念上的革新,提升其市场化程度。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做出努力:①强化出版企业的文化建设。在面对知识经济的过程中,只有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在产业(企业)内部确立起共同的出版理念与奋斗目标,这对改善出版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实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②加深对知识价值的认知。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存在的,其价值应该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地凸现出来。对出版业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从业者牢固树立起知识价值的观念,另一方面还要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使知识价值最大限度的得到体现。③重塑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要素,出版业要转变人事管理方式,积极主动地对人才的潜力进行开发和使用,通过多种手段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对知识应用的能力。
2.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任何创新意愿的最终实施,都是要在制度框架下完成。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出版业创新机制的构建同样要以制度为依托,全面深化出版变革:①依据知识经济的要求,全面激发从业者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和主体性,在人事、用工、分配政策方面不断做出调整,使优秀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②放松对出版业的政府规制,全面推行政企分开,分批次地将出版机构(企业)推向市场,缩紧政府对出版业的干预,变以往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逐步完成从“管理”向“领导”的转变。③通过并购、拆分、联盟等方式,适时调整出版企业的规模,优化出版业的行业格局,在转换经营机制,建立法人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尽快组建起一批大型、特大型的出版企业、集团,这对整合和优化出版资源、出版结构,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
3.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努力实现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对经济体系中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企业除了要进行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外,还应在管理创新方面做出必要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出版业的经营战略:①在传统经济范式中,出版业往往追求“规模为王”。实际上,在出版业中,“规模收益递减规律”是长期存在的,一味地追求规模会使出版企业最终陷入到危险的境地。因此,需要适时的转变管理方向,追求“效益为王”,实现从生产型管理向经营型管理的转变,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资本运营的方式,增加产业收入,分散产业风险。②在知识经济的框架下,出版业的发展应该是开放式的,要不断突破出版产业的地域限制,变传统的封闭管理为全方位开放式管理,通过合资、参股等形式,使出版企业不断具备现代企业特征,融入到知识经济的运行体系之中。③对出版业资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估,重新确定不同类型资源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贡献度,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从“以物为本”的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发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热情,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2知识经济发展与图书馆建设之间关系
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大量高端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培养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带来了无限契机,基于知识经济与人才资源之间如此密切的关系,必须加大对人才资源的培养力度,然而,人才资源的塑造与培养最终需要依靠知识的汇聚地、文化传播中心——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浩瀚的知识资源,广阔的信息咨询,是各行各业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型人才需求的加大,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的服务中心必须改革自身建设,创建适合于知识经济发展与知识型人才培养的图书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体现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价值。
3知识发现的含义
知识发现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借助于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统计学等技术形成的综合性学科。知识发现是一个数据信息处理过程,从浩瀚数据中获取有效的、创新的,并具应用功能的信息处理过程。知识发现体现出一个信息数据的整合化、归纳化过程,通过对各种数据库、信息库加以归纳、分析、整合,深入筛选与总结有价值信息,探索数据信息内部的联系、规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等等,将被整合的数据信息以及所总结出的规律进行深入发展,使之成为知识资源,从而为更多人提高服务,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整合与知识发现等工作。
4基于知识发现的图书馆系统构建
得益于多元现代化技术,现代图书馆走向了数字化发展,形成了一个数字信息系统,这一系统利用网络这一载体有效集中并联系了来自于各个地域、机构的信息资源,同时实现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利用知识发现技术能够在广阔的信息系统中迅速采集、组织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在对这些知识进行智能化处理,打造出整合有序的专题化知识产品,具有独到的功能与价值,将其提供给用户,实现对用户的知识,促进问题的积极解决,这种以知识产品为核心的图书馆服务为知识人才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了巨大便利,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进科技发展与进步。构建基于知识发现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是发挥图书馆功能与作用的前提条件,能够实现对用户的全方位、及时、高效服务,利用知识发现系统提供直接针对于用户的服务,基于知识发现系统结构打造出一个数字化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这一系统结构主要包括资源层、服务层、知识发现层、用户层等,每一层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
4.1用户层
作为系统的入口,用户凭借网上搜索工具得到各自数据信息、知识资源,难题的处理策略等等,这一层次也为各方人员沟通交流的媒介,例如:高端知识学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信息员与知识人才之间的交流对接等等。用户可以借此同系统进行交流互动,供应高新技术知识,提高知识发现水平。
4.2服务层
服务层是专门针对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平台,利用多种服务工具与服务方法来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例如:集成检索服务、个性化咨询、信息查询等等。确保了知识资源、文化信息的积极优化、全面整合,达到信息的沟通与分享。以知识发现为基础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是直接针对用户,为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系统,凭借这一系统用户实现了参与交互,这一系统会跟随用户需求变化而变化,服务项目、服务方式将会更加健全丰富,各个服务模块相互配合、彼此作用会形成全新的知识服务模块,从而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形式。
4.3知识发现层
是图书馆服务系统的核心,其功能体现为:在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数据库等技术的应用指导下,对图书馆收录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搜索、采集、整合与创造。具体涵盖两大方面:第一,预处理数据,体现为:数据清理、集成、转换、总结等等。对图书馆已有的数据信息资源进行选择、过滤、分析与处理,将无用的冗杂数据剔除,维护数据信息的科学性、完整性,最终打造出一个精炼数据库,能够为信息挖掘、数据发现提供便利。第二,数据挖掘与评价,这一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灵活调动数据算法库动态供应各种数据挖掘方法,例如:数据归类、聚合、关联分析等等,借助数据库来不断研究出新信息、新知识、新模型,利用这些发现来探究规律。再集中对这些新知识、新发现以及新规律等进行优化整合与科学处理,最终存入知识数据库,根据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可视化服务。
4.4资源层
置于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底层,发挥着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多种数据信息,例如:数字资源、成型的知识库、尚未被挖掘与整合的信息等等。资源层是实现知识发现服务的基础性保障。
(二)现有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陈旧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和内容不再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展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改善和创新。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效益增长主要依靠有形资产,增长的幅度较小,为企业创下的效益也仅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和内容在有形资产方面比较详细,在无形资产方面基本不提。但是,如今的企业发展不仅仅要依靠有形资产,而且更需要各种无形资产的帮助。因此,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和内容过于陈旧,不再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了。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财务管理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全球经济发展情况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要创新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下文就对影响财务管理的因素做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建议。
(一)在财务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传统的财务管理活动致力于取得短期效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向企业长远发展靠拢,为获得企业长远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努力奋斗。在客观上,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竞争与合作、知识与管理”的工作概念。“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财务管理人才的价值,为企业培养出一批精英财务人员。在工资发放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平均分配,不受资历和年龄的限制。“竞争与合作”就是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及时规避风险的同时,把握来之不易的商机和科学利用财务杠杆,促使企业在不断竞争中发展。另外,企业可以利用企业的核心资源与其他企业互相合作,争取双赢,双方获益。
(二)在财务管理内容上进行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要将财务管理内容从有形资产管理转变到无形资产管理上,迎合当今时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社会,主要是以专用技术、专利权、商标和信息等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另外,在财务管理上也要重视人力资产这一方面,人力资产既是有形资产,也是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支柱。因此,在知识经济改变生产方式的前提下,要对财务管理内容进行创新,将发展重点转化到无形资产上,不断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三)在财务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下,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快、全、准的信息情况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许多决策活动也是在瞬间完成,这就需要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在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上,企业可以通过调节财务机构设置,使其具有高速、灵敏、便捷等特点,方便财务管理工作。另外,可以通过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科学知识和综合财务素养,为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做出贡献,造福于企业。
2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
2.1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前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但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非常严峻,而每天又有许多新的人口诞生,这就意味着竞争的压力也随之增加。现在正是讲究效率和优胜劣汰的社会,对人力资源来说不但是机遇也是挑战,不仅具有高竞争,而且存在着高压力。这就要求当前的人力资源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强大的压力仍然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力资源应用坚强的意志来面对这些压力,用乐观自信的积极态度为企业创造利益。
2.2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们要有不断向前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只有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技术、新的理论才能推动企业的进步。在现今的社会中,一个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要经过一个必要的循环周期,在这个缓慢的循环周期中,可能就有新的产品生产出来,慢慢地就会取代之前的旧产品。也就是说,没有一样产品能够永远占领市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才能更长久地占领市场从而获得收益。由此可见,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企业的进步,而且能够使企业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3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事物产生。这些新的技术不断地取代了旧的技术,人们只有不断去学习,才能不被这个不断进步的社会所淘汰,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新知识的掌握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素养,而且能够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一个国家要想进步,就必须接受外来的新事物、新技术,在封建社会中,清朝政府就是由于固守陈旧,不接受新技术,固步自封,最终只能任由西方国家的欺凌。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具备学习的能力,不断接受新鲜知识和事物,才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成为有助于企业和社会的优质的人力资源。
2.4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力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市场环境也越发复杂,优质的人力资源需要有应变的能力。应变能力不仅表现在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上,还表现在面对大量工作压力时,自己对压力的排遣能力上。其实,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的发展,都会面临突发状况,例如一个国家在面对突发的金融危机时,或一个企业在面对竞争对手突然的竞争营销手段时,这都要求有专业的人力资源来化解这些突发的危机。因此,应变能力也是人力资源应该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如果企业中的员工都只会在生产线上重复单一的工作,而完全没有应变能力,那么这个企业始终也只能是做生产加工,完全没有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实力。
3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企业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同时,要注重每个人的培训,因为人是科学和知识的最终载体,而每个人具备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时候,就应该注意观察每个人的特点,根据个人优势进行培训,然后使其充分发挥特长,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起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变成整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不仅能够留住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也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进步起到带动和推进的作用。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个新时代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所提出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条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首要生产要素等。知识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并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M·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由于知识经济导致世界产业经济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形成,将创造出许多过去完全想象不到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包括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国内学者在研究知识经济对会计影响时,往往多集中于阐述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大假设的冲击影响。研究的逻辑起点无非是从会计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出发,阐述它的不适用性。有的学者如殷志刚、邱景忠提及到其对会计目标、历史成本、资产概念的冲击。但都浅尝辄止。对作为会计研究重要方面的会计本质,却很少有文章系统论述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
本质是决定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是由会计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是会计这一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会计本质也是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会计研究首先应解决会计本质问题。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风靡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存在于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即“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这是对其进行长期研究的逻辑起点。人们对会计本质和内涵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迄今为止仍是三派鼎立,没有能够达成一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人们价值意识的转变,都迫切要求我们对会计本质重新加以思考。
(一)会计信息系统论
余绪缨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他认为:“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真实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金绪缨,1980,1982)。此后,这种观点得到了葛家澍教授等人的支持。他们给会计所下的定义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葛家澍等,1983)。
(二)会计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这一观点是我国学者首创的提法,由杨纪琬教授利阎达五教授率先提出。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两位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论文,首先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观点,并认为:会计管理在微观经济中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价值管理;在宏观经济中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价值运动就是个别资金的运用,会计管理是对这种运动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控制活动论
“控制活动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为调和上述两派的论战而出现的一个新兴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杨时展和郭道扬两位教授。杨时展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会计微观领域,其建立的基础是受托责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计控制论。他认为:自古以来,会计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反映、控制经济活动,离开现代会计这一控制系统的运行,要提高经济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郭道扬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宏观会计领域,他从会计史学视角出发,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现代会计的全面控制观点。他认为:会计是人类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是一个全面控制系统,必须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在一起;必须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结合在一起。尤其到了现代社会,会计更是现代经济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中通过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以期对即定目标的控制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将会计界定为一种控制活动,优势在于: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揭示了会计的本质,阐明了现代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并且将受托责任与会计控制系统相结合,同时明确了受托责任与决策的关系。二、知识经济下对会计本质三种观点的辨析
(一)按照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会计活动确实是生产制造信息的行为,但知识经济环境下这种信息的内涵却在不断地扩大
具体表现为:1、知识经济下,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了解财务信息,还要了解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另外,非财务信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团队的背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业的竞争形式等,这些信息单纯依靠财务信息是不能充分反映出来的,而这些信息往往只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2、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诞生的新的信息记录、采集、聚合、分析、整理、传输、公示技术等均产生了质的飞跃,现在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使海量的信息能够得到处理,并且能够即时为使用者所取得。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3、知识经济下单纯认为会计是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的看法只体现了会计的反映职能,忽略了监督、预测和分析等控制职能。因为财务人员每天要依靠自己的职业判断去分析确认各种资产,选择不同资产的计量属性等等,这种判断性决策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被界定为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这是对会计本质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强调了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双重职能,是我国进行会计改革以来。体现在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在知识经济下。扩大了企业管理的范围。也深化了管理的内涵。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更加丰富了管理的手段。所以。原有的会计本质的认识有点模糊,范围过大,无法区分会计管理和其他管理的界限。因为会计管理毕竟不同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生产管理、知识管理等等,会计管理也非财务管理,所以该概念应该予以深化、细化。
(三)会计被界定为一项控制活动
二、知识经济时代秘书信息能力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幕在我国揭开,互联网、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如雨后春笋般瞬时遍布神舟大地,各种迹象无一例外的宣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1.秘书信息的收集能力有待提高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信息快速传递的同时,也扩大着信息收集的范围。广播、电视、报纸早已不是信息收集的首选,同一主题的信息来源由狭窄变得宽阔,枯燥呆板的案例也因为信息范围的扩大变得更鲜活。广阔的信息范围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庞大的信息量在增加可选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加大了秘书的工作量。不论从广播、电视、报纸中收集获取,还是利用互联网,信息鱼目混杂,若要甄选出对工作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不得不挑灯夜战,即使结果称人心意,可其中的工作量之大,繁琐度之高也只有秘书工作人员知道。
2.秘书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不够全面
信息范围的扩大使秘书信息工作量加大的同时,也加剧了分析处理方法的复杂性。信息的收集只是对信息进行最初步的筛选,信息成为信息资料的过程是利用有效方法对其分析、提炼、整合的过程。过去的信息处理只拥有较少的信息资源,因而分析处理的方法即便有详细的步骤,秘书工作人员也没必要参照要点来实现。随着信息量的逐渐增大,最后成文的信息资料要求逐渐提高,因而信息分析处理的方法便缺一不可化。
3.秘书信息的反馈能力不能满足领导需要
信息的反馈有助于正确决策的进步实施和完善,更有助于新决策在经验教训上的总结与制定。决策的执行如果没有恰当的回应,组织者便无法明确信息的传递阶段和信息接受者的反应,决策的有效实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秘书工作的主动性和超前性的重要性油然而生。而主动和超前的反馈沟通在推动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对秘书自身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秘书信息能力的对策
信息能力的提高给秘书工作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面对这场信息革命,如何消除秘书信息能力的缺陷,切实培养信息能力是当务之急。培养秘书信息能力,推进高效决策辅助,也是社会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1.提高思想道德,强化保密意识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信息媒介的多样性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入了发射者的主观意识,与此同时,在虚拟空间的隐蔽下无政府状态也有可能产生。如果没有自觉自律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约束,便极易使人在享受信息网络快捷便利的同时,衍生出与日常道德伦理,甚至与法律规范相悖的行为。秘书工作者在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同时,应该提防信息获取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泄密事件发生。只有提高思想道德,强化保密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信息失密和泄密事件的发生。
2.转变固有信息理念,运用科学信息网络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办公系统自动化的普及,使管理体制得到调整,决策得以高效实施。然而信息化社会的来到也使得各种消极负面信息通通扑面而来,一场场激烈却没有硝烟的战争时时刻刻在网络上展开。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掌握争取的理论观念,遵循“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精神理念,才能树立正确坚定的立场,不受不良信息干扰。这要求秘书工作人员应用知识,创造知识,在掌握理论概念的前提下,更新知识结构,具备工作需要的政策理论水平、协调综合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从容不迫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3.强化信息观念,增强公关传播意识
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职能和行为,它在管理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现代社会组织内部的公众关系复杂多样,公众关系的处理不好势必会削弱组织内部的发展动力。秘书公关意识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协调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需要。公共传播关系意识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影响,能帮助秘书工作人员顺其自然地融入秘书与公关的双重角色,从而积极高效地完成各项信息任务。
二、会计计量模式的创新
会计计量在任何时候都是会计的核心,历史成本原则计量模式由于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可验证性等优势,其在会计计量模式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即便是在以知识资产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历史成本原则计量模式仍然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知识资产在企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企业的报表反映的资产总额与企业实际市场价值差额相当巨大,例如拥有著名商标“苹果”品牌的苹果公司,“苹果”商标的市场价值越来越大,但是苹果公司并没有将这一部分知识资产反映到报表上。所以,对于知识经济时代大量存在的商誉、商标等无形资产必须通过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且反映到资产报表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完全资产。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历史成本原则与公允价值原则有机结合对知识企业进行会计计量,才能够准确的反映一个企业的投入与产出。
三、会计确认基础的创新
传统会计的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产生是以目前现有的会计期间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为前提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很多知识型企业无法满足这种会计期间及持续经营的假设,企业如果继续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必然会导致会计核算的不准确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型的会计确认基础———现金流量制就顺理成章的产生了。现金流量制是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以盘存制思想为出发点,对企业会计处理期期初和期末的净资产现金流量进行确认和计量。并且以期末净资产现金流量与期初净资产现金流量的差额,即以当期净资产现金流入或者流出量来反映企业的效益。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历史现金流量信息,也可以提供未来现金流量信息,更加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四、会计记账方法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同样会计行业也必然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核算工作过程中。目前我们会计记账方法主要实行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会计恒等式,即在日常核算过程中,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就要按会计科目借贷方向进行记账,这样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也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复式记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型会计的发展需要,必然会引入新颖的,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记账方法———I/O会计记账方法。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确认基础已经由权责发生制转变为现金流量制,即以盘存制思想为出发点,对企业会计处理期初期末的净资产现金流量进行确认和计量。所以会计记账方法也要根据会计确认基础进行设计,在造成净资产现金流入的业务发生时进行流入(IN)记账,在造成净资产现金留出的业务发生时进行流出(OUT)记账,通过IN和OUT记账的加减确认净现金流量,也就是I/O会计记账方法。I/O会计记账方法仅仅通过对于净资产现金流量的流入流出进行记账,不在考虑借贷恒等式,这样便于实现计算机自动处理会计信息,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记账融为一体,这样不仅能够减少会计记账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
五、会计核算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与会计核算的高度结合,将促进会计核算多元化发展,使会计核算更加宽广、更加灵活。与计算机信息技术高度结合的会计核算模式能够更好的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1.会计核算集中化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与会计核算的高度结合,使得会计记账不再是简单的复式记账。在新型的记账模式下,计算机自动记账不仅记入经济活动所涉及的数量金额,而且记入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各种辅助信息,能够反应经济活动的各种有用信息,这样就可以使会计活动集中反应到会计核算业务中,这必然要求会计核算的集中化。
2.会计核算信息化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对会计核算宽度、深度、灵活度和时效性的要求,会计核算实行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会计核算信息化,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深入核算,完成各种复杂报表的编制工作,满足各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可以将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各项指标数据纳入会计核算当中,可以实时、随机核算,大大提高会计核算的灵活度;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数据处理及传输,随时生成财务报告。
3.会计核算规范化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会计核算内容扩大了、灵活度增加了、随机性也增强了,为满足会计核算可比性和一致性原则,必然要求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按一定的标准、手段和措施进行核算。这就要求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也要有统一的核算标准,这一会计核算标准可以根据知识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修改和充实,使其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要求。
4.会计核算国际化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会计核算国际化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要想跟国际接轨,会计核算就必须满足与国际相适应的、规范的手段进行核算,这样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可比的信息报告。
六、会计报告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会计计量模式、确认基础、记账方法、会计核算等各方面的改变及创新,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这就必然引起会计报告的改变与创新。
1.实时会计报告的提供更加及时,随时满足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行的月度、季度、年度会计报告周期明显不能满足决策者的需求,企业决策者需要随时了解企业的各种信息,以确定下一步企业如何运转。这就要求会计报告的提供具有及时性,随时可以出具各种会计报告。会计记账方法由传统的“借贷”记账转变为I/O记账方法,由于其记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信息不再受会计确认条件的限制而具有及时性,这就为及时提供会计报告提供了基础条件。
2.会计报告披露内容更加全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资产在企业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力资源及商誉等无形资产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更加巨大,所以对于人力资源及商誉等无形资产的风险及不确定性要加以评估,并且在会计报告中加以披露。
3.会计报告要具有标准化、国际化的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多元化跨地区经营和跨国经营将会成为多数企业的选择,在会计报告的披露上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实行标准化、国际化的会计报告提供模式,这样就可以使得全球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准确的读取各种所需信息。
对于人力的支配缺少计划,提前对人力进行一个预算是企业进行各项工作的前提,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计划来支撑,工作就很容易陷入被动。如果在对人力的分配中,不顾及实际需求的真实大小,只要上头一签字就进行支配工作,对于滋生腐败,降低执行力是非常有害的。
2.实施绩效考核方式不科学
部分企业仍坚持传统的考核制度,阶段或者年度性考核无法对员工进行一个科学准备的业绩考核,除此之外,对企业考核主体只限制在某一个部门之内,大众参与程度低,无法对员工准确考核。当下,也有一些企业只是把工作业绩和经济,部门裁员挂钩,也有的把绩效考核当成一条谋财获利的途径,未能发挥执行效能。考核人员缺少与考核管理员这件充分的沟通,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很难形成部门与员工业绩之间的制度制约。考核结果也不能及时进行公开,无法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3.员工能力有所欠缺
因为国内诸多企业一般采用的是行政管理体系,诸多岗位的聘用要求不能给出明确的细则,对市场人才的需求分析力度不够,安排出来的岗位和要求脱节。没有一个完整的规范制度很难培养员工职业素养,对于员工正确理解和运用自己岗位的权力意识鲜有帮助。在国内诸多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岗位错位或实质意义重复飞情况,虚设现象不断,这就导致一些人投机取巧,在规章制度的范围内打“球”,常常越过自己的职能范围。
4.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健全
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不能只停留在利益层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员工的态度也是比较重要的。工作人员需要上级领导的适当奖励,如果长时间的辛勤工作也未能得到领导赏识,就可能会心生离开之意。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员工集体罢工。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下要想做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就必须做好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二、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工薪的诱惑确实强大,但对于部分员工来说物质也不是万能的,适当适时的精神奖励有时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健全完善的企业激励制度必定是综合了物质和精神两项激励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者可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员工进行实质奖励,并表达对员工的认可与激励,让员工从心底感受到成就感与存在感。这些物质激励正是广大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在物质激励满足的条件下适当配合精神激励,更能触动员工内心。
2.设置各岗位工作细则
人力资源竞争战略的制定必须要设立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岗位日常工作细则就是对新员工行为的约束,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员工迅速的开展工作,加快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另外,管理员要对公司企业岗位流动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和落实,防止出现公司业务延时现象。管理者自身在制定工作细则的时候要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不可片面的偏向于某一个群体的利益。岗位交替时不仅要做到新旧技能的交叉,而且员工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技巧交流,加快办事效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其中的关键在于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得员工之间的关系可以融入企业这个大集体中,毫无保留的传授自己知道的工作技巧。对于出现或收受贿赂的情况,要切实落实匿名举报和赏罚分明制度。
3.明确绩效考核频率和力度
绩效考核周期的制定要进行准确调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以月考为主的绩效考核频率效果最佳,这样考评者可以清晰详尽的记录被考评者的绩效和工作完成度。有利于及时有效的对人力进行管理,并及时反映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随后作出准确的判断实施有效地管理措施,提高个人与集体绩效的同步性。并通过调查制定以半年或一季度为周期的绩效考核标准,注重于提升员工个人素质能力,摒弃员工之间的恶性竞争局面。肯定其绩效,激励个人发展,找出问题所在,实现个人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更好的体现绩效考核功效。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1、加强职业教育立法,规范职业教育发展,实现办学主体的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职业教育的产业化、集团化、品牌化。职业教育需要高投入并具有很强的市场性,必须由政府主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机制来约束和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密切产学联系,职业教育才能健康发展。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框架内,职业教育主体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厂商、行业或产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设定专业培养方向、能力素质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
2、推进终身教育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融通机制,既保证学生有层次上的提升,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方向,转入普通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适应新形势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应树立大教育观,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际化的现代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互为补充的灵活的现代教育体系,修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融合网络技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克服纯技能目的的职业教育,将关键能力等作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条件贯彻落实到终身教育的理念中去。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职业教育的技术和手段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职业教育必须登上信息网络技术的快车,尽快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在课程开发中,既要保证学历教育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又要保证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要求,更要体现终身学习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服务于学校、学生和社会,并面向世界,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机构以及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工作需要按照相应的法律规范来进行,其中会计核算的法制化不仅是要以法律为核算的基础,还要参照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行政法规来进行会计的核算,并且会计核算中的各项基本会计制度和法律规定也要做出相应的决定和指示。
2.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会计核算的规范化需要按照相应的规范制度来进行,避免出现非法的操作行为,从而保证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合理性。规范化的会计核算重点在于对于会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并且要有利于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要更加注重对核算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运行能力。
3.会计核算可持续化
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从而保证能够各项业务都能够保持长期的良性发展,因此对于会计核算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业务的标准化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推行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长期有效的规划,并且建立起相应的管理目标责任制,这样也能够有效的保证科学的会计核算机制的建立。
4.会计核算的国际化
我国的会计核算具有我国独特的会计特征,然而在世界经济环境逐渐统一的前提下,企业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也更多的参与到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中,并且各项承包工程以及劳务合作都与国际经济相一致,因此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也要实现国际化的目标。会计核算国际化主要是指会计人员、会计机构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国际规范的各种特征、途径以及手段来加以完成。
5.抓关键点和薄弱点的原则
会计核算工作需要按照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具体执行,其中要重点做好影响管理效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等各项关键的环节,这样也可以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先进性。同时,要重点做好会计核算内部的各项控制与制度的建设,从而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的具体化,将岗位责任和具体的工作进行交接,使风险控制管理和绩效考核评估更加规范。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措施浅析
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会计信息安全
会计核算体系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人员管理制度、操作制度、安全保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内容,会计核算体系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的保证会计操作的安全性,并且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为了防止会计操作人员出现操作不当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安全问题,还要建立起相应的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这样每个部门的职能也可以实现实时的监控,从而保证会计工作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来进行。而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也能够对会计工作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多级备份,同时按照我国规定的各项业务操作来进行设置。
2.引入权责发生制,实现与收付实现制的结合
全责发生制也是完善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手段,通过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好的加强对资产和负债管理,从而控制财务风险,在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上相比收付实现制也有着重要的优势。特别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财政公共制度主要借鉴了国际通行的做法,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基层的预算单位在核算过程中一部分实行了权责发生制,同时政府等部门的固定资产核算也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国有资产权益的管理在政府的各项活动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政府会计工作的主体,需要将其作为政府会计理财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样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资本化,政府部门在财务运转过程中所消耗的固定资产成本就可以通过分期提取的方法来进行相应的确认和计量,而在一些比较难以确认的政府资产部分就不能够纳入到核算的范围内。但是在这种制度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质量就会更高。而实际上权责发生制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可以更好地帮助经济决策,而收付实现制则能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存量,以弥补权责发生制在披露现金流量信息方面的不足,从而能够为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提供更为合理的环境。
3.加强从业人员的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信息网络技术也成了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各项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能够更好的替代以往的手工操作,这样也进一步的减轻了从业人员工作负担。而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也相应的有所转变,由以往的围绕凭证、账簿等财务工作逐步转向了会计与管理上来,因此,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的会计知识,同时也要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辅助,能够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
作为备受关注的群体,自高校上市公司出现以来,知识资本对高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起显著促进作用。知识和技术、资本市场在高校上市公司中结合,使它既有高校雄厚的科研机构做后盾,又能在市场上募集资金,具有高校科技产业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特点,体现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承认高校上市公司作为知识经济引领者的地位,看到其在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家经济增长方面的显著作用。但是从近几年高校上市公司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校上市公司的业绩并没有体现其依托高新知识的独特发展优势,没有代表我国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甚至一些较早成立的高校上市公司存在着较大的经营管理困难。一直为学者们看重的业绩问题显示出高校上市公司的潜力并没有充分显现。
(二)知识能够转化为生产力,但效率不高。
高校上市公司将产品投放到市场上才真正体现了知识到生产力的转化。它的优势体现在依托高校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借助新产品的经营,能反过来为高校提供经费和生产基地,并推动校办企业产业化、市场化和资本化,加快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但是,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国高校,高校科研体制存在着机制僵硬的弊端,很多教授和科研人员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要求发表的论文数、课题数上,以并无实际意义的研究替代了科学研发,造成了知识在转化过程中遭遇瓶颈,致使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产业化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很多高校上市公司并没有将高新技术作为主要经营业务,未能发挥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导致知识资源浪费,市场竞争力不足,如由36所高校共同组建的中国高科,由北大方正入主后主营业务已经与“高科”没有关联。
(三)运转整体可行,但存在管理风险。
在现有的高校上市公司中,有的已经有20余年的经营历史。但高校上市公司没有实现业内外人士的预期成为中国股市迅猛的力量,与公司内部管理不无风险。高校隶属于国家机构,政府机关和国家机构特有的效率低下、官僚作风、机构臃肿的现象在高校中也有所体现。有的高校上市公司高校控股与高校参与管理同时进行,结果可能出现企业经营管理呈现政府化的低效率。应该说我国高校上市公司存在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出现问题的情况,但这种问题不是高校上市公司独有的特点,而是国有控股公司的通病。当前,我国高校上市公司中缺少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缺乏既了解先进技术又能掌握市场需求的管理人员,不能同时具备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是高校上市公司的重大缺陷。
二、高校上市公司发展对策
高校作为高科技汇集的场所,兴办科技产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形式,高校上市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上市公司要更快更好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处于不败之地,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企业经营体制不规范、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慢、对市场认识不充分等。要解决其不足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加速知识到生产力的转化过程。
按照预期,在高校上市公司中科技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不需要经过市场上的技术转让和出售,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和比例,还可以节省市场上的交易成本。但是从实践来看,由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仍存在效率不高问题。针对转化的效率问题,我们应做到: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以高科技产业推动经济增长。据相关专家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换率在30%左右。要改变知识成果被束之高阁现状,高校上市公司必须实现高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高校为公司提供知识、技术与产品,公司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与科研方向;高校学者与科研人员应该改革传统的高校科研体制,减少基础性研究数量,做到高校科研力量以市场为导向,充分体现知识经济的优势,为高校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自建或加强建设高校的研究与开发机构,重视对于知识的有效转化,增设研究与开发人员,设立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提高科研人员的激励水平等。
(二)进行科学的经营与管理。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上市公司,高校的发展背景会为公司带来更多的信任与投资。高校上市公司作为利益的创造者,要求经营管理主体在科学技术知识外熟练掌握科学管理知识,成为具备全面知识的企业型科学家。高校要实现上市公司的良好运作,要在对高校产业全新认识的基础上探寻新的高校产业模式。即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长项发扬广大,加强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风险投资的经营与管理。坚持以高新技术为特色,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之间的制衡关系,实现政资分离、政企分开、监管职能与资产经营职能分离,将高校上市公司建成产权清晰、权责分明、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组织。在经营管理上应抓好主营业务。在目前高校上市公司所经营的业务中,既有涉及高技术项目,也有其他非高技术项目,高技术项目始终应该是高校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多元化经营固然迎合市场需要,但对于高校上市公司而言,多元经营意味着经营业务分散、资金周转率下降、单项经营规模缩小、易产生资金风险等,这将给原本竞争力不强的高校上市公司带来风险。只有使主营业务规模达到相当水平,才能取得较高的收益,吸引投资者,进而实现公司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