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问题教学论文

问题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29 07:48: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问题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问题教学论文

篇1

求学网为您提供“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问题教学方法”解决您在写物理教学论文中的难题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问题教学方法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问题教学方法”,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2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六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时,在分析“上帝”这个形象时,在学生的思维先是固定在“权威的代表”“正统思想的化身”,“别人思想行为的禁锢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来扼杀世间美好事物的冷面统治者”时,我顺势提出一个疑问: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吗?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走向更远更深。经过积极思考讨论,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见解:不是所有的追求都值得赞赏,当我们所向往的,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时,上帝的“骂”就不是无理的指责,而应是理智的劝告了。而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规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的世界。在《西游记》中,作为叛逆精灵的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压五百年后,走上取经之路,终成正果。而在今何在的《悟空传》里,孙悟空正是要一种绝对的自由,他棒杀唐僧,打破五行的秩序,但是当一切的规则都消失了的时候,他只剩下了自己,所以,他最后只能让最后的自己在焚毁一切的天庭大火之中成为一块石头。一个喜剧,一个悲剧,但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深邃的哲理:规则,是必须的,完全放弃规则,只能酿就悲剧。而事实上,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上帝和孩子的组合,而真正完美的人生,不但应该有一半上帝的理智,还应该有着一半孩子的激情。

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

而另一方同学则认为:婆婆自然也决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的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而从兰芝这一个角度讲,她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锋芒,这种人性之光在婆婆眼中自然是“举止自专由”,成为被驱逐的理由。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在婆婆的统治下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等着“三十年媳妇熬成婆”这样一个轮回,三十年的漫漫光阴里,熬去的不只是如花的容颜,磨去的还是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是兰芝不会做的。

五、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

再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我在小序中拈出“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问学生“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唐代的都城长安则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此时的白居易虽然被逐出这个权力的中心,暂时性地在山水间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忧伤一直是他心上的伤痕。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回想起了往昔的岁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所以才会有后来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会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篇3

石柱县桥头中学重庆石柱409100

【摘要】相对数学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与其本人的用功程度有关,还与老师的导向作用是密不可分,而“问题串”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问题原则设计范例

1问题是数学的关键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科目增多了,由此觉得学习负担很重、对课程无兴趣,从而成绩下降。怎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问题串”。

问题是数学的关键——这是指数学的问题;相对数学教学而言,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影响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一连串相关的问题进行递进式的启发和引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串”。

2问题串应怎样设计

2.1从学生的熟知中设计问题串

从学生的熟知中设计问题串,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对中学生设计一些数字游戏。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需要我们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知识经验相关联的问题串,为他们提供熟悉的生活背景。这不仅能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从数学的严谨中设计问题串

我们可以按数学的逻辑结构来设计递进式系列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新知识。

2.3从知识的探究中设计问题串

在教学中,教师对问题串的设计应当层次分明,不断深入,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属性,不被其表面现象所干扰,不断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而产生思维的深刻和认知的飞跃。

3设计“问题串”的原则

3.1目的鲜明:难易适中,问题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最终解决问题起什么作用?在教学时选择一些繁简得当,难度适中的问题,少提质量粗糙、简单重复、无关紧要的问题。

3.2面向整体:因人而异问题要有层次,照顾到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对整体学生心中有数。

3.3鼓励创新:讲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无疑处找疑,在有疑处解疑。

4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创设问题串

问题1:“甲、乙两人同时出发,相对而行,距离是50km,甲每小时走3km,乙每小时走2km,问他俩几小时可以碰到?”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本题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甲乙相遇时,他们共行的路程为()

从路程角度分析: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

从时间角度分析:甲行走的时间=乙行走的时间。

如果设:甲、乙相遇他们的时间为x,此时等量关系。

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

即甲行走的速度×甲行走的()+乙行走的()×乙行走的时间=()

则可得方程:50=3x+2x

解:设甲乙相遇时行走了x小时,根据题意得:

3x+2x=50

5x=50

x=10

答:他们10小时能相遇。

问题2:老师继续设问:一只小狗每小时走5km,它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时它又往甲这边走,碰到甲它又往乙这边走,问小狗在甲、乙相遇时,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学生继续分析讨论然后教师点评分析:

①画出示意图:(略)

②分析:

小狗走的路程=小狗走的速度×小狗走的时间,现在只需求出小狗走的时间,问题就解决了。

小狗走的时间为多少呢?

显然,小狗往返跑直到甲、乙相遇时才停下来,故小狗跑的时间就是甲、乙相遇前走的时间,问题由此应迎刃而解。

解:(略)

事情还没有结束,老师把这个问题又向学生问了几个问题,学生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了这几个问题。老师紧接着又试试看,你还能行吗?

问题3:学生A提出问题:

如果甲、乙、小狗都从一点出发,同向而行,其速度皆不变,乙和小狗先出发3小时,甲再出发追赶乙,当甲追上乙时,小狗跑了多少米?

学生分组讨论。由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的见解,然后教师点评分析:

①画出示意图(略)

②分析:变换情境后,变成了什么问题?问题的等量关系又是什么?

小狗走的路程=小狗走的速度×小狗走的时间,故关键还是求出时间,而这个时间就是甲追上乙的时间,可由下列追击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求得。

甲行走的速度×甲追上乙行走的时间=乙行走的速度×甲追上乙行走的时间+乙提前

行走的速度×乙提前行走的时间。

问题4:学生B提出问题:

如果甲、乙小狗从同一点出发,同向而行,而甲先出发5小时乙才和小狗一起出发,当小狗追上甲时,甲走了多少米?乙还能追上甲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由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的见解。之后教师引导分析:

显然,小狗和甲又形成了追及问题,由问题4知,设小狗追赶甲的时间为x,则可得到:

5x=3x+5×3。

此时小狗行走的路程=甲行走的路程=5×7.5=37.5千米,乙不能追上甲,原因何在呢?如果乙能追上甲,则肯定有2x=3×5=3x。

解得x=-15。

显然时间不能为负。

篇4

比如,在讲授二次函数的课程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了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y=-2x2+3x-6,就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解析式的开口朝上还是朝下吗?怎么判定的?点评:表面上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这样的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难度一般,教师没有很好地在课前设计出合理难度的问题,使得学生对答如流。课堂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

1.2问题漫无边际,学生无从作答

比如,在讲授逆命题及逆定理这一课的时候,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几个简单的命题与定理来。点评:开头就这样提问,学生就觉得张二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回答。什么命题?什么定理?这样的问题设定漫无边际,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回答是不正确的,是与讲课的内容无关紧要的知识,所以就达不到问题设定的让学生有兴趣回答下午的欲望,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回答,不知道回答这个问题的实际效果,或是老师想要学生进行如何回答的方式。

1.3问题缺乏趣味性,学生被动应付

比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几种吗?

点评:学生就很被动地从课本中找出答案:一元二次方程一共有四种解题的方法。照本宣科,没有针对性、没有趣味性,学生提不起半点的兴趣,探究问题的实践能力就相对比较薄弱。问题常常是困扰学生学习的绊脚石,但好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他们的发散思维,问题如果学生感觉非常有兴趣,会在课堂上展开热烈的讨论,如此一来,学生细心观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如果问题学生没有什么感觉,对问题也提不起一定的兴趣,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问题,那问题的设计就达不到应该有的效果。作为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找出所教课程的中心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问题设计,融合一定的趣味性,让回答显得生趣,学生感兴趣,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

1.4提问没有层次,学生忘问生畏

教师在上八年级上册的平行线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对学生提问:第一,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有平行线存在的实例、东西。第二,同学们,你们认为火车的铁轨是平行线吗?第三,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认定两条线就是平行线呢?点评:这样的问题设置就没有层次性,学生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就直接回答了第二,但是第三个问题与前面两个问题没有层次性,学生在第一、第二个问题之后,被动地回答第三个问题,却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是回答得不清晰,不明报。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的过程。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纳入,都取决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然后再考虑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提出问题,确保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数学知识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发现过程,学习数学家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让学生明白问题的关键点所在,让学生感觉问题有答的必要性,而不是对着问题茫然不知所措。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2.1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呈现问题情境的诱惑力

教师设置一个悬念或质疑情境,能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质疑、大胆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例:《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资料显示: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米。有人说,若有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mm的纸,连续对折30次后的厚度就能超过珠穆朗玛峰,你相信吗?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基本是摇头,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张纸对折后,厚度不会增加很多,所以对折30次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均表示怀疑,这就产生了认知冲突的矛盾,引起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马上饶有兴趣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张0.1mm厚的纸对折30次后的厚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在此情境中引出新课内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2.2创设直观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形象性和现实性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有些数学概念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创设具有形象支持的“直观式”问题情境,使其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创设直观式问题情境,能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和现实性,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实现新知识的同化。

2.3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有序性

数学情境是形成数学问题的土壤,是引发探究活动和数学思考的源泉。创设情境,要充分考虑它对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作用。关于线段、射线、直线这节内容我听了四位教师的课,有两位教师都是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有一位教师只是口头叙述情境让学生作答,这位老师却先是让学生由圆、长方形来联想生活中的物体或现象,再给出大家熟知的三个图形线段、射线、直线,让学生由此来联想生活中的物体,这样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有一位学生认为可以将孙悟空的金咕噜棒看成是直线,当时不仅仅是许多学生不理解,教师没有立即给予答复,而且现场的许多教师都感到不理解,紧接着他说明了金咕噜棒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这个时候同学们和教师才恍然大悟,这说明学生们都在认真地思考,这时教师才展示他的图片,很自然地引入新课。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的综合产物。其中有预先设定的、计划的、规定性的东西,但在实际过程中会结合实际使教与学发展为学生的发展,从而去整体把握,综合渗透,驾驭动态的生成过程,并运用动态的特有的特征———主动、潜在与差异,为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突出问题情境的方向性和策略性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出使学生跃跃欲试、寻根问底的情境,不仅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利用反思创设反思型问题情境

篇5

1.1充分调研调整预防医学教学内容

改变以前“费力不讨好”的面面俱到的全套内容,进行精简调整。既体现高职高专教学内容的必需够用,又要适应当前岗位需求,还要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适应国家当前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预防医学教育内容则从传统教学内容转向以包括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常见病防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公共卫生防护监管等当前关注热点为主。

1.2分析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效率直接决定教学效率。高职高专医学生普遍基础较差,自学能力不强;加之文理兼收,致使注重逻辑理性思维能力的医学教育对部分文科生来说有了相当的难度。学生基础不同,对相同知识的理解就有差异,容易出现不能理解甚至理解偏差。然而高等医药院校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其潜质,学习效率定会提升。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创设较好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问题”就在学习情境中自然提出,顺势引导,学生则可从中个性化理解。然而“问题”的难易程度则要适合学生能力范围,难易适中,让学生既有能力解决,也要通过适当的知识积累才能得出答案。

1.3“问题”的趣味性及实用性处理

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载体提出,体现其实用性及趣味性,以吸引学生兴趣。如通过“模拟岗位情境”、“政策法规”、“公共卫生事件”、“科学研究”、“媒体新闻”等形式提出敏感“问题”,吸引眼球,因势利导,学生就像是身临其境完成了任务,让学生即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好像完成了实际发生的一个事件,即可部分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又提升了教学效果。如在社区预防服务与社区健康促进章节,以国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制度及目前的现状为背景,抓住核心内容,通过处理成“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是什么”、“人人享有怎样的卫生保健”、“如果你是一名社区医生,你怎样让社区居民享有健全的卫生保健”等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既了解相关政策制度,也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学习变得主动而积极。

2教学环节的把握

2.1提出问题

“问题引导教学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所以,课前首先给学生布置问题情境及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或主动提出问题解决。给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学习,变传统的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究式学习。

2.2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后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步骤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潜能。首先是学生通过自学,收集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初步答案,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解决;其次课堂上教师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成员头脑风暴法的讨论、总结,互相补充完善;还有就是向教师及其他专家请教。这样,学生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使其对教学内容也有了初步的认知,提升其认知能力及学习成就感。

2.3归纳概括

通过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后,课堂上教师再及时归纳概括,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提炼、归纳,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特别是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理顺纷乱的头绪,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及时归纳概括可以使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逐渐向正确的结果及方向靠近,尤其是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学生。

2.4拓展与创新

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临床问题,使学生不仅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把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进一步升华,在完善认知结构中,进行拓展应用。医学知识博大精深,预防医学联系深远,所以,课后问题则要求学生课外时间围绕相关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后续学习、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教学评价模式的健全

传统的期末考试单一的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数不能代表能力。所以,教学评价和考核中应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首先,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教学效果不单看分数,而应多因素考核;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不是分数论英雄,学习重在过程,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的纪律要求、勤奋的学习毅力、团结的协作精神等才能在过程中体现出来;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学习的结果就是要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发挥出来;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教学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所以,从过程的考核角度就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其次,“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因为采用了自主学习策略,除了掌握知识的多少可以通过传统考核评价出来,然而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等无法得到评价。所以评价体系中应增加个人自我评价,评价的内容,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而是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篇6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其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都得到了提升。为此,今后应实施顺势而为的策略,进一步利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第一,根据学生目前的思维方式,提出较多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在类型题的练习中,应尽量促进学生应用较多的方法来解题,不要总是局限在一种概念或者是一种方法上。第二,应利用问题教学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学生的思维与教师有很大不同,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创新、记忆方式的创新,切记死记硬背。以高中物理人教版为例,例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探索过程中运用数学方法,理论推导证明。也可通过运用光电门、刻度尺等实验仪器进行实验验证。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进一步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求异”思维的活动中,发展创新能力。第三,为了保证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升,还应该对学生展开一定的拓展训练。高中学习是整个人生学习的重要阶段,物理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的提升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因此,在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时候,还应该注重拓展问题的训练,教师可尝试留一些比较有特色或者是新奇的课后问题,作为下一节课程的开头问题,实现问题教学法的良性循环。

篇7

广告学中艺术类课程的构成

由于广告学是一门独立且新颖的学科,它的组成结构还处于探索之中。我们以开办此专业较早且影响较大的北京广播学院为例进行分析。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开设了广告学方向,同年9月新闻系正式招收广告学专业本科生。就广告学学生的构成而言,主要是文科类的毕业生。1994年广告学系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广告学系,下设广告学基础理论教研室和广告艺术设计教研室。此后又增设了硕士学位点,学科的构成更为完善。广告学本科生的课程结构主要由五大类组成。它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广告学专业课;广告艺术表现课;选修课。其中,广告艺术表现课又分为:广告设计概论、广播广告、影视广告赏析、广告美术基础(1.2)、构成设计、印刷设计、电脑图文设计(1.2)、多媒体动画设计(1.2)、广告摄影(1.2)、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1.2)、电视文化学。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虽然各有千秋,但也大同小异。从理论和实践上,我们不难看出广告学是一门完整的学科,广告学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支学科。它的分支学科包括:理论广告学、实用广告学、市场广告学、广告设计学、广告写作学、广告语言学等等。广告学专业除了在新闻传播学院里开设以外,有些高校在人文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历史系等院系开设。这当然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这也说明了广告学的外延非常广阔。广告学比较合理的是开设在概念比较广的学院的范畴之下。如果涵盖面过于狭窄将不利于广告的教学与研究。广告人的素质应该是多方面的,创意没有行业之分。

广告学中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虽然广告学属于文科类招生,但是它的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决定了它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审美和艺术表现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针对广告学和文科类招生的特点进行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一)加强艺术理论知识灌注:我们发现,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很多的课程是通过“转移模写”来完成,让学生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来指导感性创作的。因为大多数艺术类的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强,对形态、结构、比例、色彩这些元素的感觉比较灵敏,而对于一些文字的、理论的、抽象的表达往往不敏感。可是文科类的学生对文字表达的把握能力比较强,因此,我们必须把一些设计原理尽可能多地表达给他们,仅靠案例教学效果往往不好。那些原则积累多了,融会贯通了,他们的灵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艺术家需要多方面的素质,创造艺术美是困难的。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上只需要从一般的、普遍的美入手,让广告这种特殊的艺术品高于生活但不脱离生活,从而实现它的商品价值和行业价值(二)加强逆向思维训练:联想是一种经常性的心理活动。联想并不神秘。它是人们知识的积累,它也是可以培养的,联想的丰富直接导致灵感的产生。广告是一门需要奇特灵感和特殊联想的科学。不少的学生在刚进大学的时候,由于知识面比较窄,生活阅历比较浅,对社会的接触比较少,所以联想也比较单一,创意也比较干涩。联想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通常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正向的,一种是逆向的。例如: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图形,让同学们从正向的方式进行联想。黑色代表夜晚,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春天,春天代表温暖等等。这是一种惯性的思维,它比较的正面、积极,大家掌握也比较快。但是对于逆向思维,有些同学就掌握得不好了。逆向思维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它利用人们的逆反心理和潜意识的渴求,正话反说以获得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类的广告往往更具有震撼力,更容易记忆。万红丛中一点绿,要的就是这种异乎寻常的穿透力。这一种方式的联想对于广告学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广告需要“坏小孩”,我想逆向思维也是让你坏起来的方法之一吧?广告是创意与联想交织起来的。在广告的图形设计和文字创作中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所有这一切的目的都是销售,“除了销售我们什么也不是”。(三)加强新技术条件下的基本功训练:首先,加强对新技术的掌握。现代平面设计几乎都涉及到了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由于很多广告学的学生本身没有绘画的基础,因此这些工具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与可能。计算机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绘画技巧的不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空间的布局上,而不是具体的画面上。实践证明,广告学的同学在版式设计上和设计类的同学的能力是相同,或者说是相当的。在相同的课时和相同基础的情况下,对于计算机的掌握能力也基本相同。除了艺术性非常强的广告招贴以外,广告学的同学和设计学的同学在版式的设计与商业广告的创作上处于同一水平。其次,加强色彩的教学。色彩和色调以及所产生的色感是广告学教学中的难点。颜色的搭配是一种既有法又无法的东西。有些同学可以比较快地找到感觉,但有的同学却总是不着调。因为他们缺少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训练与筛选。我们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引导,二是灌输。让他们看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慢慢加以体会,或者干脆让他们看一些颜色搭配的规范,生搬硬套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的方法。虽然匠气了些,但积累多了却也有了些体会。总之,在色彩的把握上,广告学的同学要弱于设计学的同学。

篇8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课件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助手,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确实使我们的课堂容量加大,促进了学生的接受,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但技术从来都是把双刃剑,其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有很多的弊病,阻碍了学生一部分能力的培养。有些课堂使用多媒体课件,甚至起到了反作用,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一切以课件为中心,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

现在有些教师上课,从开始上课一直到下课都在用着计算机,完全以“计算机”为中心,而忽视其它一些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我们应该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的作用有些地方是多媒体课件无法代替的。首先黑板有很强的重现力,可以随写随看,所显示的摘要抬头一看,便可对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

2、多媒体课件使用盲目、无目的性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先进辅助教学手段,我们用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决不是为了追求一种时尚。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现在有些教师并不考虑自己所教课程的实际教育教学论文,对多媒体课件有种盲目崇拜,认为不管什么教学内容,只要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课堂效果就一定好。没有考虑到如果所讲授的内容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课件,使用之后往往结果会事与愿违,画蛇添足。譬如,在一些理科科目的教学中,有些老师喜欢把模拟实验的过程也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然而他却忽视了实验的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取知识。因为它是真实的实验过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操作过程和掌握操作技巧,但如果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演示,这些都无法做到。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演示一些不容易观察、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或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实验,对于这些实验,多媒体课件演示可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过程过度依赖课件,导致教学形式僵化

由于有些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一般,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认识也有限,也是为了图方便,把教学内容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先后出现顺序照搬到课件上,在上课使用时只需轻轻点击鼠标,所有内容就按顺序从头到尾顺序播放下去。这样就把一节课完全变成为了“流水课”。教师的教学思路固定下来,上课时教师就得想方设法让学生的思路跟着电脑的流程走。把传统教学模式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教师+ 电脑”为中心,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及学生的被动性。

4、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用”与“做”的矛盾突出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要求制作者不仅要有比较高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同时要对多媒体课件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有所了解。而现在很多学科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是找计算机专业老师,二者共同制作课件。但存在的问题是:一方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但不清楚具体制作内容是什么;而另一方又对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不了解,也不知道所要制作的内容如何才能表达出来。双方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很难找到共同语言,这样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效果可想而知。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以服务于教学为目的,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时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时,决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要尽量避免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内容,有些内容只能在屏幕上“昙花一现”,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成。这个时候,用上传统的黑板,有一个系统的板书,再加上教师系统的讲解,知识体系就很容易在学生脑中形成。这些都是学生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外部支撑点,同时也是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桥梁。因此,我们在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时,应该注意与传统教学中板书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取得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最佳效果。

2、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要尽可能地避免多媒体教学中的不利因素,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中的概念、公式、定理、例题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它们显示出来,这样即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而对于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所有例题的演算过程教育教学论文,我们尽可能不在多媒体上演示,因为这些可能在推导和演算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我们最好使用在黑板上一边推导、演算,一边讲解的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这样特别有助于学生对这些定理、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可以尝试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3、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讲解时一定要让学生跟上自己的思路,并能及时回答出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就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多媒体课件中交互性的设计,在增加交互的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才能真正发挥学生自身的交互性和创造性。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教师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新的教学模式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是符合时展要求的,它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多媒体课件有优点同时也存在缺点,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缺点而不用,更不能因为它有优点就滥用,一定要实事求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充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伟.网络多媒体课件存在的利与弊[J].电化教育研究,2005(6).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9

1.选择理论空白

所谓理论空白,就是指该选题尚未有人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论述不多,还没有此类,是学科研究的理论空白区。既是理论上的空白,往往容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有理有据,文章容易被采用。所以,只要有可能,写专业论文就要另辟蹊径寻找空白,一方面容易突破,容易出成果,另一方面也容易在此基础上立稳足跟,循序渐进,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一系列成果,从而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和权威。这也是做课题研究的重要选择。

2.选择学术争论

所谓学术争论,是指对某一学术观点有不同的看法而进行的辩论、阐述或说明。往往是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研究和思考,并有了一定看法,在遇到别人不同的学术观点时,觉得自己有独到的观点需要与之商榷,从而使问题得到进一步澄清。比如对“放羊式”教学的辩论,比如对体育课标的理解与运用偏差的争论等,这种学术争论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是学术范围内的争论,而不是人身攻击,要就事论理,不能恶语中伤,甚至挑起事端。写作学术争论,在推倒对方论题或观点的同时,还要提出自己的独到观点,发表新颖的见解,有破有立,如果仅是反对或推翻对方的观点,而提不出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文章是缺乏说服力的,也不可能被发表。有些是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听别人说新课标存在如何问题,自己就跟着呼喊口号般地说如何如何不好,这样是不能写成论文的。

3.选择案例与反思

针对某一个小问题入手,切口小易把握,就教育教学中某一件小事,课堂中某一成功与失误的环节,做成案例进行分析与反思,写成文字,与同行展开讨论,从中总结出经验与教训。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找出教育教学的真知与规律,从简单中寻找不简单,这是锻炼青年教师观察思考、辩证分析能力有效途径。大型养路机械网从微观教学起步向宏观教育迈进,这是青年教师快速发展的成功之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弥足珍贵的。选择案例,一定言之有理,表述实在,避免空泛,从案例中你认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给同行提供了什么借鉴等,编辑老师也会对青年教师抱着爱惜、保护、扶持的态度优先考虑你的稿件。

4.捕捉灵感闪光点

篇10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教学论文课题研究日益完善,教师素质也今非昔比。大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需把自己的探索、体会、经验写成教育论文,因此撰写教育论文已是时展的要求。

但在具体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是停留在实践阶段,不善于总结的占多数。那么,在写教育教学毕业论文的时候,选题定题如何把握度呢?分享以下信息。

第一,题目难易要适当。

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如果急于求成,选择的题目过大,那么即使勉强定题,也不知从何下笔,不但力不从心,往往举步维艰,久攻不下,则常常是半途而废。

第二,题目大小要适中。

初学写作的老师在选题上最易犯的毛病是贪大求全,以为题目越大越有分量,其实论文的分量与题目的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题目太大,反而由于自己学术不足,导致研究深度不够,问题解决不清。

因此,若能抓住本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是小问题,深人展开,从各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见解,把问题解决了,那么论文就很有分量。所以我们选择课题,应尽量具体一些,范围小一些,宁可小题大做.也不要大题小做。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些金融专业的毕业论文研究题目:

1.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税政策分析

2.粮食安全与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3.地方政府财政公开与信息透明的研究

4.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5.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探析

6.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与措施研究

7.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8.公共财政构建过程中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0.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讨

11.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12.国内外财政理论与政策比较研究

13.社会保障税研究

14.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15.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研究

16.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和运营研究

17.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研究

篇11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论文格式。下面是这类应用题一般题型的解题思路。

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其思路就是:求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就是谁除以谁。

例1:六一班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教学论文,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②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分析列式:

问题①就是女生人数除以男生人数:列式为20÷30

问题②就是少的人数除以男生人数:列式为(30-20)÷30

二、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论文格式。

其思路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根据单位“1”来确定运算,单位“1”已知是“×”单位“1”未知是“÷”;第二步根据“具体的数据”和“分率”是否对应来确定是一步计算还是两步计算,“具体的数据”和“分率”对应就是一步,不对应就是两步。举例如下:

例2:一个县去年造林2000公顷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教学论文,是原计划的,原计划造林多少公顷?

分析:第一步,单位“1”(原计划)未知,所以是“÷”。第二步,“分率”()和“具体的数据”(原计划造林多少公顷)是对应的所以是一步计算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教学论文,列式为2000÷

例3:一个粮店有大米180吨,第一天运走,第一天运走多少吨?分析:第一步,单位“1” (粮店有大米)已知,所以是“×”论文格式。第二步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教学论文,“分率”()和 “具体的数据”(第一天运走多少吨)是对应的所以是一步计算,列式为180×

例4:王大爷家今年收稻谷4800千克,比去年增产,去年收稻谷多少千克?

分析:第一步,单位“1”(去年收稻谷)未知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教学论文,所以是“÷”。第二步,“分率”()是增产,和“具体的数据”(去年收稻谷),不对应所以是两步计算,列式为4800÷(1+)

例5:一种耳机原来一副80元小学教学论文小学教学论文,现在降价销售,现在每副售价多少元?

分析:第一步,单位“1”(原价)已知,所以是“×”。第二步,“分率”()是降价和“具体的数据”(现在每副售价)不对应所以是两步计算,列式为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