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15 07:55: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吨的认识比较抽象。吨的认识本身和生活联系是很紧密的。只限于课本教学,无法打开学生的视野,云空间的使用,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对教学目标的思考: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3、师生交流生活中有关吨的问题,通过推算、观察、猜想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对教学重难点的思考: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体验感知一吨有多重。

对教学环节的思考: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异步起点导入新课

通过前置学习,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集中交流,加深理解。

1、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

2、知道吨的用途。

3、理解“载质量”。

观看微课,回顾自学内容。

播发教师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反馈体验作业

通过学习汇报,对1吨有多重有更多了解

随机点开三位同学的云空间,学生自己汇报体验过程

随机点开自己的空间,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体验过程和推理过程。

学生空间的充分展示,让教学资源丰富呈现,学生交流趣味无穷。

推理理解1吨有多重

通过翻牌游戏检查学生对几个几是1吨的掌握情况。

翻牌游戏检验推理能力。

几个500千克是1吨?几个100千克是1吨?几个50千克是1吨?

“抢答器”抢答。

在平板上“作业”,

教学助手中的游戏环节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又充满学习的乐趣。

了解吨和千克的关系及吨的用途

1、学习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2、看图片,了解吨的有关用途。

1、交流恐龙质量16000千克,也就是16吨。统一单位换算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吨。

交流换算方法。

用比较、想像推理某物的质量。

用云空间的教学助手软件出示和吨有关的内容,丰富学习内容。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了解称量以吨为质量的物体的工具

大致了解衡器的历史

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出示磅秤与地磅。

学生自学后进行随机汇报。

利用教学助手,让网络学习最大效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优势互补练习

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连线、选择填空、检测

平板答题

教师推送习题,学生平板作答,学生情况当时反馈。师生互动,课堂效率高。

多维延伸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布置作业。

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实现学习的连续性。

1、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探究任务。

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生活中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和问题写下来。

学生课后探究所得再次上传云空间,为交互学习创造了间接便利的平台。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载质量

篇2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体验意识,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多媒体

PPT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1、复习。

1千克=(

)克

7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克=4千克

8000g

=(

)kg

6kg=(

)g

2、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看一看屏幕上都有什么?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出示课件)

1个苹果的质量50(克);1个大西瓜3(千克)。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板书:1千克=1000克)

这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为单位呢?(吨)

2.

揭示课题:(板书:1吨有多重)

第二环节

1、初步感知“吨”

师:“吨”非常想和同学们交朋友,那我们就听听“吨”的自我介绍,好不好?

师:听了“吨”的自我介绍,你都知道了什么?

2、阅读P47第一部分,小组内说一说1吨到底有多重?它与千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第三环节

1、理解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这个正方体盒子装满水,水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请大家看屏幕说出这些水的重量是多少?(出示课件)

这样一排是10千克,一起在心里数有这样的几排?水的重量是多少?(十排共100千克)100千克,你是怎么想的?(10个10是100)一层是100千克,两层呢?我们一起来说出水的总重量好吗?(1000千克)

2、间接感受体验“1吨”

(1)推算多少袋盐就是1吨。

(2)感受身边同学的体重,推算,多少个同学大约有1吨。

3、说一说:一箱苹果质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质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100千克,一头牛的质量是500千克。

)箱苹果质量是1吨。

)副哑铃的质量是1吨。

)袋大米的质量是1吨。

)头牛的质量是1吨。

师小结:1000千克我们可以用1吨来表示。吨与千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板书1吨=1000千克)吨用字母t表示,上面的等式就可以写成1t=1000kg。

第四环节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

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第五环节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

一辆大卡车装煤10(

(2)

一个苹果约重100(

(3)

(3)三年级的学生淘气体重约是35(

(4)一座大桥的承重量约是40(

2、在里填上“>”<”或“=”。

4000千克20吨

5吨5000千克

200吨200千克

3吨3010千克

920克1千克

1000克10千克

3、5吨=(

)千克

9吨=(

)千克

7000千克=(

)吨

)吨=4000克

4000千克+2吨=(

)吨

200千克-3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2500千克+500千克=(

)吨

4、三只小动物各有多少千克?

大象+小狗=895千克

大象+牛=1310千克

牛+小狗=445千克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认识吨

1吨=1000千克

篇3

主备人:

课时:1

审核人:

课型:新授课

审核日期: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探索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初步掌握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能用横式和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

1、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

教师观察

一、复习引入

1、算一算

34×26

方法1:分拆法

方法2:竖式计算

34×26

34×26

34

=34×20+34×6

=34×30-34×4

×

26

=680+204

=1020-136

204

=884

=884

68

884

小结:

(1)利用分拆把一个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个数或整十数减一个数。

(2)在两位数与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中,用哪一位去乘,积的末尾就和哪一位对齐。

二、自主学习

1、PPT出示18页主题图。

(1)

说说主题图提供了什么信息?

(2)

列式:28×112

(3)估算小松鼠为运动员们一共送来了多少袋牛奶?

28×112的结果在(2240)和(3360

)之间,接近(

3360)。

小结:可以把一个因数看作整十数,进行估算结果。

2、尝试计算。

3、揭示课题: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三、合作学习

1、观察比较

方法1:28×112

方法2:28×112

方法3:28×112

=20×112+8×112

=30×112-2×112

=4×7×112

=2240+896

=3360-224

=4×112×7

=3136

=3136

=448×7

=3136

小结:

(1)两位数乘三位数,仍旧可以将其中一个因数进行分拆,把用两位数的问题转化成用一位数和用整十数乘。

(2)因数利用分拆法把一个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方法4:

112

28

×

28

×

112

896

56

224

28

3136

28

3136

观察交流:(1)哪个竖式在计算的时候比较简便?为什么?

(2)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3)计算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在两位数与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中,用哪一位去乘,积的末尾就和哪一位对齐。

2、试一试;(18页练习)三人板演,全班批改。

124×12=

376×34=

25×333=

124

376

333

×

12

×

34

×

25

3、练一练;

54×807=

807

54

×

54

×

807

3228

378

4035

432

43578

43578

小结:

(1)在两位数与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中,用哪一位去乘,积的末尾就和哪一位对齐。

(2)进行竖式计算时,位数高的数写在上面计算会更方便。

4、应用题:小丁丁去超市买15箱牛奶,每箱牛奶223元计算,带4000元钱够吗?

15×223=3345(元)

3345(元)<4000(元)

答:带4000元钱够。

四、课堂小结

小结:

1、两位数乘三位数,仍旧可以将其中一个因数进行分拆,把用两位数的问题转化成用一位数和用整十数乘。

因数利用分拆法把一个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5、在两位数与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中,用哪一位去乘,积的末尾就和哪一位对齐。

五、当堂检测

1、填空

3

6

4

4

8

1

×

2

8

×

5

6

……(

)×(

……(

)×(

……(

)×(

……(

)×(

2、试一试:54×807

3、竖式计算:

213×21=

15×465=

435×36=

篇4

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村长今天带了一些饼干要分给羊村的小羊们。请同学们帮村长算一算。

(1)村长把2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他们每人得几块?(1块)

(2)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他们每人得到几块?(块)

(3)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得到几个?()

小结:1块饼干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把“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2.揭题: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讲述:一天,羊村来了小猴一家——猴妈妈和一对可爱的小猴,村长特意买了桃子招待它们。

出示一盘6个桃子图,提问: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汇报讨论交流结果。

指名汇报,说出想法。

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

(2)提问:如果是4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吗?

让学生把4个桃平均分成2份,表示出。

(3)追问:如果是8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吗?

得出:把8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

(4)思考:对比上面三道题,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

2.教学例2。

谈话:如果村长要把这6个桃平均分给猴妈妈、猴哥哥和猴弟弟,那么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6个桃图,让学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交流反馈学生分出的图形,指名说说是怎么分的,并解释表示什么意思。

3.试一试。

出示教材第77页“试一试”题目,谈话:那12个桃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它的几分之一?先分一分、填一填,再和同学交流。绿色圃中小学教育m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学生交流反馈,说说是怎么分的。

讨论:都是12个桃,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为什么不同?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把一些物体和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7页“想想做做”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1份,每个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第2题:让学生填写分数,说说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2.完成教材第7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根据分数,在每个图里分一分,并涂色表示。然后说说分数表示的意义,再独立填写,集体反馈。

3.完成教材第78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

(2)教师提出要求: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和。

(3)提问: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提要求,另一人拿小棒。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的问题,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我并没有直接利用课本例题,而是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分数知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2。进而引出把一些圆平均分,也可以得到分数这一个新的知识。我这样做是想将新旧知识作一个衔接,分圆片比分桃子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然后再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把一些圆看作一个整体在平均分。

篇5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58页至59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主尝试一位小数加减计算。

2.

经历一位小数加减的笔算,能正确进行计算。

3.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把整数加减法计算中的经验迁移到小数计算中来,理解小数进位和退位的道理。

教学难点:计算整数减一位小数。

教学过程:

课堂小研究

1.

买鸡蛋和豆腐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6.5+2.8=

(元)

我的方法是:

2.

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多少元钱?

6.5-2.8=

(元)

我的方法是:

3.

妈妈付给售货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

20-9.3=

(元)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总结:

笔算小数加减法,要(

)对齐,也就是(

)对齐。

小数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

);小数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

)当10,然后再减。小数加减法计算和整数加减法计算的道理是一样的。

教学活动

教学预设

应对策略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2+1.7=

3.5-2.1=

100-25=

180+50=

2.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板书)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1.

出示小研究1

(1)学生自主计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要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过程。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看看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你有什么补充或质疑吗?)

(4)班级展示

研究1中,重点说清:8角加5角等于1元3角,明白进位的道理。

2.

出示小研究2

(1)学生自主计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研究2中,重点说清小数点右边的5减8不够减,要向小数点左边的数借1元,借到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10角,理解退位的道理。

3.

出示小研究3

(1)学生自主计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研究3中,说说自己的算法。

让学生知道:小数退位减法和整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

课后习题。

2.

补充习题。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谈谈你的收获和心情。

预设

(1)6元加2元等于8元,8角加5角等于1元3角,8元加1元3角等于9元3角,就是9.3元。

(2)

竖式计算

预设

(1)6.5元等于65角,2.8元等于28角,65角减28角等于37角,37角就是3元7角,也就是3.7元。

(3)

竖式计算

预设

(1)20元减9元3角还剩10元7角。

(2)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篇6

1、通过复习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的面积单位换算,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过程,会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整理知识点,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建构面积的知识网,发展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面积计算中的铺地砖问题,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

决面积计算中的铺地砖问题。

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学具准备:课件、小方片、面积单位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复习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面积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一下。

板书课题:面积的复习

同学们想一想关于面积我们都学过哪些知识?(生说师板书)

二、回顾整理,建构知识体系

(1)什么是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2)面积单位及换算

师:你能说出关于面积单位的哪些知识?

①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③哪些物体的面积大小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④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你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

面积的计算及应用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如何推导?

三、巩固基础

深化理解

师:看来关于面积的知识点同学们已经整理的很好了,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吧!

第一关估一估

图①的面积是2平方厘米,请估一估,图②和图③的面积各是多

少?①

第二关算一算

2.下图是一块贴了正方形瓷砖的墙面。每块正方形瓷砖的边长是4分米,这块墙面的面积是多少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第三关想一想

3.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彩纸,可以剪成多少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

篇7

1.

通过类比将两位数横式、竖式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减法的横式、竖式计算中,并掌握之。逐步养成类比与推算的能力。

2.选用不同的材料、模型,探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中不断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

三位数减法的横式计算。

2.

三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口算

36-9=

24-7=

65-27=

43-14=

情景引入:

师:我们的上海每年都在长高,今天我们就先来看一看这些年来上海的变化。

(出示四幢高楼的数据)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出示:静安希尔顿饭店比上海国际饭店高多少米?143-78=    (米)

师:你能不能来算一算这道题。

学生用横式计算,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根据之前的学习我们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来计算三位数的减法。除了用横式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尝试把算式写成竖式,不用计算。

师:说一说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生: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师:请你试着计算一下,算完的两个同桌相互说一说。

①从哪一位开始计算?

从个位算起

②不够减的时候应该怎么办?退1作10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从个位算起,3-4不够减,从十位借1作10,13-4=9。再算十位,借了一个1现在是3-8不够减,从百位借1作10,现在是13-8=5.百位上原本是1借了1现在是0,最高位的0不写。

学生小结: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跟进练习

书P36页竖式计算1题

(算完同桌相互说一说算法)

2、探究二:

出示:静安希尔顿饭店比上海金贸大厦矮多少米?421-143=   (米)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小结: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减两位数一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跟进练习

书P37

1题

3、探究三

师:某大楼高78米,联谊大厦比该大楼高多少米?

学生写竖式

师:你在做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个位上7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可是十位是0,不够借。

师:现在十位上不够借,怎么办?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

生:十位上的数借不到再从百位上借,先借来10,再借出1。

师:现在十位上是几?

生:0+10-1=9

跟进练习

书P37

1题

小结:在做三位数减法的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从前一位上退1作10,与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判断

篇8

1.正确熟练进行三位数减法计算;

2.提高发现规律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感悟猜想、验证、尝试等探究的方法;

3.感受数学的神奇与魅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减法计算。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一段魔术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什么?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副扑克牌,想不想知道老师给大家表演什么魔术吗?

师:好,大家看好了。

师:我从中抽出3张牌,请看:1、7、9,这三张牌有什么魔力呢?大家一定很好奇,那就跟着老师一起来探究下去。

师一边板书一边说:将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再组成一个最小的三位数,相减:9

7

1

你会算吗?(请一位学生试着说说计算过程)

1

7

9

7

9

2

师继续边板书边说:现在又得到了一个三位数,请你用这三个数字组成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相减:9

7

2

你会算吗?一起来。

2

7

9

6

9

3

师接下来你猜会干什么?生说师板书:9

6

3

请你猜一猜,这样一直算下去

3

6

9

结果会怎么样?

师:是这样吗?你自己试着算下去。

师:大家觉得有的同学没有算出495是老师的魔力失效了吗?

那是什么原因呢?

师:对呀,是你们的计算本领还没过关。所以要把我们的计算本领练练好以后,再来玩有趣的魔术。出示课题:三位数的减法练习

二、专项练习

1、师:那同学们到底在计算时出现了哪些错误呢?出示学生平时计算中的错题进行纠错。

如:

师:老师的想法跟大家一样,我编了首儿歌,是不是说出了你们的心声,对你以后的计算有没有帮助呢?出示:

相同数位要对齐,

认真仔细排第一,

记住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上不够减,

前一位上退一作10再去减。

2、方框里该填几?(请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7

8

6

2

9

4

5

6

4

6

2

3

4

4

5

1

4

3

-1

3

5

2

1

4

1

3

3

7

8

4

2

5

4

4

6

4

3

2

3

6

4

9

1

5

3

-1

6

5

8

1

6

9

3

9

7

3、师:现在你对自己的计算本领有信心了吗?让老师来考考你:(出示几道题请学生竖式计算)

701-610=

500-155=

610-314=

944-242=

校对后师:现在大家对自己的计算本领有信心了吗?继续我们刚才的魔术好吗?

三、巩固升华

师:你们自己想不想试一试呢?组长那里有一副牌,你们试试自己的魔力吧。

师:大家都算出了495,你们觉得这个魔术怎么样?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

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过程与方法: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与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教学重点:

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学会画出在方格纸中三角形底上的高。

教学准备:

例1中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三角形纸,1副三角板,用木条做1个四边形框架和1个三角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第51页主题图,观察后回答: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根据学生回答贴出例1

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教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教师:观察这些三角形,(隐去实物,显示出三角形图形)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

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2)教师: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3)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4)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练习十第1题

2、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在日常生活中,桥梁支架,自行车车身,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形状的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学生分组活动:

①用木条做一个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框架。

②拉三角形的框架和四边形的框架。

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这种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讨论,怎样才能使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呢?验证:

现在老师在这个四边形的对角处再加一段木条,再请一个同学上来拉拉看,会发现什么?(不变形)这又是为什么?

(3)教师:找找你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练习第54页第4题。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

先看书第53页例2后,拿出锐角三角形纸片,按书上的方法折一折,折完后互相检查。

检查方法:折痕的一端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所指的边被分为两段,折后这两段要重合。

(2)

观察折后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说明折痕与三角形的一条边是什么关系。

(3)

打开被折三角形,介绍高和底。折痕就是三角形的高,与折痕相交的这条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在折的三角形中标出底和高。

(4)

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教师示范画高的方法。

(5)

学生观察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第54页练习十第2,3,5题。

2、第53页课堂活动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7页的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用实验操作探索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根据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到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感。

教学重点:发现任意三角形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在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猜想引入:

教师: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任意给你3条线段(小棒),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猜测)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找寻规律:

1、教学例3:(初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师:每人用3根、5根、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在摆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摆时每两根小棒要首尾衔接,相离相交都不对。

(学生在猜测与交流中发现4根同样长的小棒无论如何都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2、教学例4:(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

要求:4人一组开展量、算等操作活动,讨论三角形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

①每个人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条边的长。(可用mm作单位)

②4人依次把自己所画三角形的各边长记录在下表中。

③计算并填空。

三角形(1)三角形(2)三角形(3)三角形(4)每边长任意两边之和

与第三边比较

(2)

讨论。

①结合量、计算、比较,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②解释为什么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③3根小棒的长分别是10

cm、4

cm

和18

cm,用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注意:答案不止一种)

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任意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就可以肯定这3条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2、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知识?采取了哪些方法学到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8页例5,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体验用猜想、验证等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据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6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创设情景

(1)“啪——”的一声响起,学校花架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飞来的小球击碎了,一下子围上了许多同学。小勇看着地上的碎玻璃着急地说:“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赶紧配上一块,可是,玻璃已经被打碎,尺寸大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真急死人!”同学小聪的眼睛盯上了其中的一块碎玻璃,高兴地说:“我有办法了,只要拿一块玻璃,就可以去配上与原先完全相同的玻璃。”同学们,你认为应该拿哪一块呢?(2)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后,再请学生口答:应该拿哪一块呢?为什么?

学生1:拿第一块,因为那块最大。

学生2:第一块虽然最大,但是沿着一个角的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就会发生变化,无法确定。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拿只有一个角的这块玻璃去配,其形状大小是不确定的,另外的两个角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学生3:选择有两个角的那块,因为这块有两个角,延长两条边会相交于一点,就能得到与原来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进行演示:延长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形成一个三角形,并使形成的角与原来的角重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相邻两个角确定了,它们的夹边也就确定了,得到的三角形与原来三角形完全相同,第三个角也就被确定了。)

2、揭示课题

教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三角形中两角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确定了。说明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中蕴含了某种规律,到底是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探究新知:

教师: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

1、讨论验证的方法教师:现在我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先想一想自己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可能有下面的方法)

方法:

(1)量角。

(2)把三个内角对折或剪、撕下来拼合成一个平角。

(3)通过图形的转化得出结论。

(演示:两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我们知道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同学们现在有什么发现?(等于把正方形的内角平均分成2份,360°÷2=180°)

2、学生自主操作,验证猜想(课件出示探究任务)

(1)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验证一下。

(2)

把你的想法和操作过程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当发现学生采用“量”的方法完成后,一定要激励学生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提示:还可以通过折、剪、撕,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进行观察。

4、汇报交流

学生:(量角)量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测量有误差,实际结果可能在180°左右。(板书出三类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加法算式)

教师:为什么要测量3个三角形?(要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而所有的三角形有无数个,三角形按角分,一共有3类,我们就一类一类地进行验证)教师出示3类三角形粘贴在黑板上。

教师:刚才,同学采用的是“量”的方法。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对折或者撕下三角形的3个角拼成一个平角。)

及时请该生上台展示拼的过程。

教师:同学们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验证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直角三角形下面板书:180°),现在请大家也采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来验证其他两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都是180°学生验证完后进行展示,同时教师分别在两类三角形下面板书:180°教师用课件完整地展示三类三角形拼成平角的过程。

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5、取任意两个三角形进行比较再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右边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左边三角形的面积。(

(2)因为右边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左边三角形的面积,所以右边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大于左边三角形的内角和。(

6、知识回顾:

现在,你能回答“为什么要拿有两个角的那块碎玻璃去配”了吗?(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其中两个角被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被确定了,取其中有两个角的碎片,延长两条边得到的三角形就与原来的三角形相同。)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第5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小结: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如果知道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2.第57~58页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篇10

1.教师节是(

A. 1月1日                              B. 9月10日                              C. 6月1日                              D. 8月10日

2.小芳和小红相约一起看电影.电影19:30开始,经过1时40分结束.电影结束后,小芳和小红平安回到家.电影结束时间是(

A. 9:10                                     B. 20:70                                     C. 21:10

3.一个星期是7天,一个月里最少有几个星期日?

A. 3个                                           B. 4个                                           C. 5个

4.钟面上的时间是

A. 6时                                   B. 2时                                   C. 13时半                                   D. 14时半

二、判断题

5..15时是下午3时.(

6.每一年都是365天.

7.1900能被4整除,所以1900年是闰年。

8.

8月1日的前一天是7月31日。(

三、填空题

9.填空(1)7月份有________天

(2)5分=________秒

10.小明晚上做完作业看下钟表,如图,这个时间用12时计时法表示是________。再过15分他就睡觉了,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________。

11.1年半有________个月,24个月是________年。

四、解答题

1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上午8时出发,下午2时到达,甲乙两地相距810千米,这列火车平均每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13.连线:

1950年

1992年

2400年

1800年

2010年

平年

闰年

五、应用题

14.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从上午9:00到下午3:00,每小时加工65个,还剩下123个没有完成,请问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解答】教师节是9月10日。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对年、月、日的认识可知,教师节是9月10日,据此解答。

2.【答案】

C

【解析】【解答】解:19时30分+1小时40分=21时10分

电影结束时间是21:10.

故答案为:C。

【分析】电影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电影结束时间,据此解答。

3.【答案】

B

【解析】【解答】解:平年:28÷7=4(周),

闰年:29÷7=4(周)……1(天),

30÷7=4(周)……2天;31÷7=4(周)……3天;

有余数的只要前几天(余数)里不要有星期日即可。

所以一个月里最少有4个星期日。

故答案为:B。

【分析】用一个月的天数÷一个星期的天数=有几周,据此进行判断即可。

4.【答案】

C

【解析】

二、判断题

5.【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按24时计时法

15时是下午3时。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根据24时计时法,下午3时等于12加上3就是15时,据此判断即可。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由分析知闰年有366天,只有是平年的情况下,才是365天.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考查了年、月、日及其关系,明白平年、闰年的区别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7.【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因为1900÷400=4……300,所以1900年是平年,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一般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整百年份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据此判断。

8.【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8月1日的前一天是7月31日;

故答案为:√.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判断7月有多少天.

7月是大月,大月有31天,所以7月有31日.据此解答.

三、填空题

9.【答案】

(1)31

(2)300

【解析】【解答】(1)7月份有31天;

(2)5×60=300(秒).

故答案为:31;300.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7月份是大月,有31天,依据单位之间的进率,1分=60秒,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进率=高级单位的数,据此解答.

10.【答案】

下午9:05或晚上9:05;21:20

【解析】【解答】解:这个时间用12时计时法表示是下午9:05或晚上9:05。再过15分他就睡觉了,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1:10。

故答案为:下午9:05或晚上9:05;21:10。

【分析】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时,既可以表示上午的时间,也可以表示下午或晚上的时间;

因为再过15分他就睡觉了,所以这个时间表示的是晚上的时间,即用12加上钟表上的时间即可。

11.【答案】

18;2

【解析】【解答】解:1年半有12+6=18个月,24个月是24÷12=2年。

故答案为:18;2。

【分析】一年有12个月。

四、解答题

12.【答案】

解:下午2时=14时

810÷(14﹣8)

=810÷6

=135(千米)

答:这列火车平均每小时可行135千米。

【解析】【分析】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中午12时以前的,直接去掉限制词,12时以后的,去掉限制词,加上12,据此可知,下午2时=14时,然后用到达的时刻-出发的时刻=行驶的时间,然后用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行驶的时间=火车的速度,据此列式解答。

13.【答案】平年:1950、2010

闰年:1992、2400、1800

【解析】【解答】平年:1950、2010

闰年:1992、2400、1800

【分析】如果年份除以4,结果是整数,没有余数的话,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的话,就是平年。闰年的特点是二月份有29天,平年的特点是二月份有28天。

五、应用题

14.【答案】

解:下午3:00是24时计时法的15:00

15:00-9:00=6小时

篇11

912÷3=

44×49=

562÷9=

780÷6=

72×65=

35.6-14.9=

二、脱式计算

723+390÷3

16×18+154

243-56÷8

45+155÷5

三、解决问题

1.

李阿姨经营着一家小超市。最近5天,她卖了25箱饮料,每箱24瓶,每瓶4元钱。

(1)李阿姨这5天卖饮料收入多少元?

(2)

李阿姨平均每天卖了多少瓶饮料?

2.

物业公司改建小区内的一处花园,将原来长85米,宽40米的长方形月季园改成了边长是58米的正方形园,园子的面积有变化吗?如果有变化,是增大了还是缩小了?请你通过计算来比较。

3.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1.8千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少修0.2千米,还剩下1.5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三年级数学下册——暑期复习题(3)--解析

一、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912÷3=304

44×49=2156

562÷9=62……4

780÷6=130

72×65=4680

35.6-14.9=20.7

二、脱式计算

723+390÷3

16×18+154

=853

=442

243-56÷8

45+155÷5

=236

=76

三、解决问题

3.

李阿姨经营着一家小超市。最近5天,她卖了25箱饮料,每箱24瓶,每瓶4元钱。

(1)李阿姨这5天卖饮料收入多少元?

解析:25箱

24瓶/箱

4元/瓶你

25×24×4=2400(元)

答:李阿姨这5天卖饮料收入2400元.

(2)李阿姨平均每天卖了多少瓶饮料?

解析:25箱

24瓶/箱

5天

25×24÷5=120(瓶)

答:李阿姨平均每天卖了120瓶饮料.

4.

物业公司改建小区内的一处花园,将原来长85米,宽40米的长方形月季园改成了边长是58米的正方形园,园子的面积有变化吗?如果有变化,是增大了还是缩小了?请你通过计算来比较。

解析: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原来:长方形面积=85×40=3400(平方米)

现在:正方形面积=58×58=3364(平方米)

3400㎡>3364㎡,有变化,缩小了。

答:园子的面积有变化,是缩小了。

5.

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1.8千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少修0.2千米,还剩下1.5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解析:

全长=第一天修的+第二天修的+剩下的

第一天:1.8千米

第二天:1.8-0.2=1.6(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