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6 02:48: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端午节的重要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18-0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lumbar back muscle exercise combined with the effect of TCM therapy in tone.Method:Selecting hospitals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60 case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ercis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back muscle exercise guidance,the exercise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n tone.The curative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wo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umbar surgery; Waist and back muscle exercise; 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n tone

First-author’s address:Heng County TCM Hospital,Heng County 5303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009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骨科常见病,会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压迫腰神经根,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临床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而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性,容易出现炎性反应,影响康复[1]。中医治疗在既往临床中具有显著疗效,为此特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部分腰椎术后患者采用腰背肌锻炼结合中医五音疗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术后患者,排除标准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伴有腰椎滑脱、腰椎骨折、肿瘤等病变、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严重腰椎间盘突出且伴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及体征者[2]。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锻炼组和对照组,各30例。锻炼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4~80岁;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3~75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会同意,且知晓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腰背肌锻炼指导,锻炼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医五音疗法。

1.2.1 腰背肌锻炼指导 两组均予以锻炼指导,分三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术后第1天开始于病床上完成:(1)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法: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双膝尽量平行贴于床面,双足背伸、背屈。(2)直腿抬高法: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左腿膝部向床面压,足背伸,缓慢抬起至30°~70°后放下,以无疼痛为宜,双下肢交替进行。(3)踝泵锻炼法:患者仰卧,抬起双腿,距离床面5~10 cm,做踩单车动作,腿尽量绷直,回收时足背需尽力回勾,双下肢交替进行。第2阶段于术后第7天开始:(1)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屈膝、吸气,用头、双肘及双足作支撑点,弓型撑起肩、背、腰、臀及下肢,使脊柱处于过伸位,尽可能抬高至最高幅度后,呼气、还原。b.四点支撑法:即在前者的基础上,以双手、双足四点支撑,作拱桥式锻炼。c.三点支撑式:仰卧屈膝,双臂置于胸前,吸气,头及双足撑起全身、离床,呈弓型,呼气后还原。每个动作连续做5~10次,动作到位后每次坚持5~10秒,放松3~5秒,交替重复,活动幅度由小到大,频率由慢到快,循序渐进。2次/d,30 min/次,分别在早上7∶30-8∶00及下午16∶00-16∶30两个时间段开展。(3)第3阶段于2周后逐渐加强腰背肌肉的锻炼,如“飞燕式”功能锻炼,注意腰背部活动的自我保护。同时患者在腰围保护下开始下地行走,进行腰背肌巩固锻炼,教会蹬脚、踢腿、伸展、转腰、悬拉、快速行走、退步行走、慢跑和游泳等运动的方法。

1.2.2 中医五音疗法 由专职护士在术后第7天锻炼指导过程中,针对患者辨证分型予以中医五音法:(1)气滞血瘀型:有外伤史,疼痛难耐,有固定压痛点,舌紫暗、瘀斑,脉弦紧或涩。可选宫、商音,前者可选曲《春江花月夜》、《闲居吟》等,后者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可调节脾肺,顺畅气机,助运化之功。(2)湿热痹阻型:病因不明,腰腿部疼痛明显、加重,天气变化更甚,肢体发冷、怕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可选角、羽音,曲选《牧歌》等,可补益固精,有效缓解肢体寒冷。(3)肝肾亏虚型:患者腰腿疼痛、酸重无力,迁延难愈。偏肾阳虚者畏寒,尿后余沥、失禁,气喘;偏肾阴虚者头昏目眩,面部潮红,口咽干燥,耳鸣或聋,心烦多梦,舌红苔少,脉弦细数。可选羽、角音,能入肝肾,曲选《流水行云》、《梅花三弄》等,乐曲轻柔、节奏悠缓,能疏肝理气、缓解失眠、眩晕、多梦等症。(4)风寒湿痹型:多为闪腰岔气、过度屈曲、跌扑损伤而致病,腰痛难忍,屈伸困难,疼痛有向臀部及大腿放射趋势,舌质紫、脉弦涩。可选宫、商之音,以助气机运化、顺畅,曲选《秋湖月夜》、《月儿高》等。

1.3 功能恢复评定

参照中华医学会脊柱外科组1993年制定的评定标准在术后长期跟踪调查,对锻炼前后残留腰痛及腿痛、腰椎前屈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角度、肌力、皮肤感觉及神经反射、腰椎稳定性、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情况的变化,总分100分,优为大于90分,良为75~90分;可为50~75分,差为小于50分[3]。总有效率=优率+良率+可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锻炼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腰背肌锻炼

腰背肌锻炼是防止腰椎间盘术后腰背肌衰弱的有效措施,系统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4]。进行加强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锻炼,可增强腰椎稳定性,纠正腰部不良姿势,治疗和防止肌肉萎缩。究其原理是因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早期进行腰背肌锻炼,有助于促进腰背肌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氧供应量,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增强孤棘肌、韧带的力量,使脊柱获得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5]。

3.2 中医五音法

该疗法来自于传统中医阴阳五行理论,通过五行系统借以达到理解身心,治疗疾病的作用[6]。中医五音法包括宫、商、角、徽、羽五种调式,五种不同音调的音乐可以健运脏腑,调理气血舒畅情志,从而起到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如宫调音乐属土,曲风庄重、敦厚,能促进全身气机稳定,调节脾胃升降。商调音乐高亢、优美,能调肺宣,促进气体内收。角调音乐轻缓、柔和,可促进气机条畅、升法,调节肝胆疏泄。徽调音乐欢快、活泼,可调养心气、促气机上升。羽调音乐哀怨、奔放,可养肾气、降气机[7]。

笔者所在医院对30例腰椎术后患者应用腰背肌锻炼结合中医五音疗法,结果显示锻炼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56.67%,明显锻炼组更高(P

综上所述,腰背肌锻炼结合中医五音疗法可提高腰背肌锻炼的成功率,能预防术后卧床期间肌肉萎缩,增强腰部肌肉手术后的力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景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9):65-66.

[2]李燕辉.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9):94.

[3]苏旭,赵小荣.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71-72.

[4]郜风丽,刘淑娟.中医五音宣教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情志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4):883.

[5]张铁新.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0,8(9):131.

[6]罗美文,罗雪琴,谭志雄,等.耳穴贴压联合五音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7):105-107.

篇2

电视综艺晚会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电视文艺类节目。因其演出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所以是电视台在各种节日主要播出的节目类型之一。作为电视综艺晚会主要造型元素的布景和光线,更是创作者们关注的焦点。纵观央视每年的春晚。节目的种类以及演出的风格大同小异,而舞台空间设计则变化很大。从布景样式、灯具种类到布景与布光的观念,无一不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LED显示屏以及各种新型的光源与灯具的出现,更大程度地影响着现代电视综艺晚会舞台空间的设计。如何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来设计现代的舞台空间,将会成为舞台设计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电视技术是树立舞台空间设计观念的基本要素

打造“流动的舞台空间”,是舞台设计者们不断研究,不断尝试的课题。实际上就是怎样体现舞台四维空间中的时间维度。所谓舞台的四维空间,是指舞台的宽度、高度、深度还有时间维度所构成的舞台空间。它是一种能够随着内容和时间的延续而发生不断变化的空间。这时间的维度是要靠光与景的配合,而产生能够适应节目表演的运动空间。当然,要实现这一点,技术因素是关键。

1、机械舞台技术的发展

目前,机械舞台的功能比较多,主要包括升降台、转台、车台、移动车台和台下机械控制室等。升降台的构成是有数个升降块组成,它由机械控制,可以使舞台的某个局部升起或降下。转台是通过机械控制,使舞台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车台也是由机械控制,可以产生横向运动。由于机械舞台受到某种技术条件的限制,运转的速度较慢,再加上缺乏和其它造型手段的配合,所以也只是作为演员的上下场和更换场景使用。

2、灯光技术及控制技术

随着新光源、新灯具用于舞台照明,丰富了光线的造型手段。例如:LED光束灯、LED幻影灯、三基色光束灯、电脑灯、高效追光灯等。电脑灯是众多灯具中最具代表性的。它基本实现了灯光设计人员梦寐以求的在一台灯具上可以控制光的基本属性光线的强度、光的颜色、光的图案、光束形状、光斑大小、光的角度、光束移动、光的频闪等,它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空间。电脑灯的使用是当今电视演播室及舞台照明的一大特色。其空间配光分布比较均匀,且为旋转对称,光束角分级调整,在实际运用中不是用来照明,而是以其光束、颜色和图案的变化取胜。目前,主要有摇头灯和扫描灯两种。LED灯具有节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的优点,目前多用于舞台背景或轮廓装饰。

3、LED显示屏

LED显示屏,它是光与景融为一体的典范。LED是Light EmittingDiode的简写,中文名称是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固体发光器件,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LED显示屏具有亮度和对比度100 n,/?01,高、面积可大可小、面的形状可直可曲的特点。它的每一个像素都由R、G、B三种灯构成,当每个灯的发光颜色不同的时候,这个像素就显现出了不同的混色颜色。因此,它是当今电视综艺晚会舞台上表现力极强的造型手段之一。

二、光与景的结合方式

在舞台上,景与光的合作关系,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从以布景为主、光线为辅的结合方式,到光与景的完美融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提倡光与景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无容置疑的舞台设计理念。例如华裔美国舞台美术家李名觉先生强调“布景与灯光设计之间必须很好的合作,否者就一塌糊涂……”等。

1、强调运动的布景为主光线为辅的结合方式

景变,是指靠机械舞台的转换或LED显示屏中影像的运动。光不变,是指光线一般不做色彩、光束、光影、光强的变化。这种结合的方式一般适合节奏比较舒缓的歌舞类节目。例如2012年春晚歌曲《万物生》中,景是在变化的。首先,显示屏的影像随着歌曲变化着,其次,舞台的升降块也在随着音乐的节奏,向水一样前后涌动。此时舞台的空间是跟随着歌曲的旋律在变化,仿佛让人们置身于万物变化着的大自然之中。而此时的光线,没有丝毫的变化,似乎不想打扰观赏者。

2、运动布景与运动光线的结合

景变、光变的结合,就是景与光各自选择它们一种或几种变化的方式,这种结合的方式一般适合节奏感强烈的歌舞类节目。例如由机器人跳的舞蹈《机器人总动员》中,景中的形象在不断的变化着,变化的节奏比较强烈。同时,光束也在和着景变化的节奏运动着。

篇3

2发掘初中语文课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

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课文中的民族文化主要汇集在了两个部分,其一是古诗文,其二是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关的近现代课文。发掘这些课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对传承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1发掘古诗文中的民族文化古诗、词、文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凝聚了古人的思想,表现了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学生研究中国古代民俗具有重要意义。古诗文中优秀的民族文化是需要当代中学生来传承并弘扬的,因此,在教学的同时,发掘古诗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是教师的重要责任。如《过零丁洋》一课,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三种方法来发掘诗中的民族文化。一是利用注释,引导学生了解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如“惶恐滩”、“零丁洋”、“丹心”、“汗青”,其中,惶恐滩和零丁洋都是地名,丹心是指忠心,而汗青则是汗竹,即史册。二是利用字句斟酌来感受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如“干戈”、“山河”,干戈是指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即抗元战争,而山河破碎则阐明了明朝所面临的境况。三是利用诗中的故事情节来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如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崇高的品德,等等。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取诗中的民族文化,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2.2发掘近现代课文中的民族文化与古诗文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不同,近现代课文中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利用不同课文所蕴含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向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渗透民族的文化思想,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如《端午日》一课,说起端午节,学生们都不陌生。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很大,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而这篇课文就讲述了湘西地区的节日文化,它的立意在于让学生对“民俗”的概念产生客观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突出湘西端午节的特点。在实践中,教师可将本地端午节的习俗与课文中描述的湘西端午节习俗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其间的差异;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利用多媒体或其它手段向学生介绍湘西端午节“用雄黄酒画字”、“赛龙舟”等习俗的由来,使学生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探究的兴趣。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64-01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精髓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于其中,它既是我们整个人类的瑰宝,同时也是筑就我不朽民族的脊梁。然而,就是这优秀的民族文化却渐渐的在走向缺失,走向消弥。作为值得我们整个民族都为之自豪的“精神食粮”,作为与其他民族与国家最重要的区别标志,民族文化的未来应该由谁来传承与发扬?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学研究者刘国正曾经提出,我国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胶似漆”,密不可分的。由此,语文教育势必要挑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担。于语文教育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已经不再是新课题,传承民族文化既是语文教育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1]。本文基于传承民族文化的视角,全新审视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对新时期语文教学应如何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已任,注重培养中学生民族情结,积极履行育人使命进行了深入研究。

1 让民族文化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中,汲取了很多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反映出了中华几千年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对中学生施以民族文化教育的最佳素材。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民族文化,让学生们在民族文化的徜徉中感知文化的起源,生命的价值,让他们在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在杰出的民族人物中尽情享受民族文化对他们身心的洗涤。

如“社戏”一课,这篇课文是描写解放前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作,而其中的民族文化,是对江浙地域文化浓浓的描写,因此,在这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乡情”描述中去寻找江浙习俗,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是地域特色词汇的寻找,在课文中,“鲁镇”、“归省”、“太公”、“本家”、“伊”、“渴睡”、“向午”、“中吃”、“包票”等等,无不透露着民俗文化,引导学生将这些词汇找出来,以其来品读课文的内涵,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课文,并提升学习兴趣;其次是解读课文题目,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构课文的叙事手法,例如:第一部分(1~3),主要描写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这一概念;第二部分(4~30),突出“看社戏”这一主题;第三部分(31~40),主要描写看社戏后的余波。那么,“社戏”是什么呢?它在少年鲁迅的心里留下了哪些印象?引导学生解读这些问题,则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题目,体会课文中浓浓的乡情,提升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发掘初中语文课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

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课文中的民族文化主要汇集在了两个部分,其一是古诗文,其二是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关的近现代课文。发掘这些课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对传承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1发掘古诗文中的民族文化

古诗、词、文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凝聚了古人的思想,表现了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学生研究中国古代民俗具有重要意义。古诗文中优秀的民族文化是需要当代中学生来传承并弘扬的,因此,在教学的同时,发掘古诗文中民族文化的闪光点,是教师的重要责任[2]。

如《过零丁洋》一课,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三种方法来发掘诗中的民族文化。一是利用注释,引导学生了解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如“惶恐滩”、“零丁洋”、“丹心”、“汗青”,其中,惶恐滩和零丁洋都是地名,丹心是指忠心,而汗青则是汗竹,即史册。二是利用字句斟酌来感受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如“干戈”、“山河”,干戈是指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即抗元战争,而山河破碎则阐明了明朝所面临的境况。三是利用诗中的故事情节来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如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崇高的品德,等等。

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取诗中的民族文化,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2.2发掘近现代课文中的民族文化

与古诗文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不同,近现代课文中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利用不同课文所蕴含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向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渗透民族的文化思想,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如《端午日》一课,说起端午节,学生们都不陌生。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很大,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而这篇课文就讲述了湘西地区的节日文化,它的立意在于让学生对“民俗”的概念产生客观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突出湘西端午节的特点。在实践中,教师可将本地端午节的习俗与课文中描述的湘西端午节习俗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其间的差异;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利用多媒体或其它手段向学生介绍湘西端午节“用雄黄酒画字”、“赛龙舟”等习俗的由来,使学生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探究的兴趣。

3 结语

总之,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更关系到了民族的延续,乃至国家的存亡。因此,利用初中语文来渗透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不仅具有教育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

篇5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篇6

多媒体课件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带给孩子更加深刻的感知觉刺激,为幼儿园集中教学活动的实施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色彩鲜艳逼真的画面、柔和动听的配乐、适时适度的语言提示,帮助孩子愉快地将学习活动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动态化。幼儿园围绕主题目标先后开展了“我发现的春天”“我爱妈妈” “我爱剪纸” “快乐的端午节”等主题活动。在开展“快乐的端午节”主题活动时,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利用课件《快乐的端午节》让幼儿观看有关端午节来历的传说及屈原的故事等,丰富了幼儿相关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幼儿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播放视频《多姿多彩的端午节》,让幼儿通过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画面和浅显易懂的解说了解了全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等。通过欣赏视频《赛龙舟》,幼儿知道了赛龙舟习俗的由来,而且对赛龙舟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教师还把赛龙舟场面的图画做成PPT,并结合画面配上生动形象的解说,让幼儿欣赏。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感受和体验赛龙舟游戏,知道了要想得第一,大家需要喊着口号,步调一致,团结一心,奋力向前才能赢,充分感受了与同伴合作进行游戏的快乐。游戏后幼儿自己动手画“赛龙舟”,他们把自己的亲身体验都画了进去。多媒体手段把抽象的传说和端午节的民间习俗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幼儿不仅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性、趣味性活动,感知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二、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满足了幼儿自主学习的需求,而且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受年龄和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自主学习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有些难度。而信息技术教育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界面。动画、声音、影像刺激了孩子的多种感官,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比如在了解端午节的故事、传说和赛龙舟、吃“五黄”、挂“五端”等习俗后,通过看视频《粽子的故事》,幼儿知道了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有多种形状、多种口味,于是对怎样包粽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是在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促进幼儿美德的发展,于是幼儿园开展了包粽子活动。在包粽子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包粽子?需要什么材料?等等。幼儿与家长交流,并在家长和教师放映的端午节影像资料上获得了初步的经验。在操作时,教师给幼儿分步示范并详细地讲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幼儿包粽子的兴趣特别浓厚,个个都奋勇当先,大部分都能包好,最后教师帮助系彩线,很快就装满了一盆。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欢呼:“我们太棒了,马上就能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了!”幼儿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了动手能力的发展。

三、让信息教育技术成为家园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效果显著

为了更好地与家长沟通,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在网络BBS上和家长建立飞信等联系方式,并用数码照相机将孩子的学习活动、完成的作品等用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及时上传到班级的BBS或者飞信空间,使家长既能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生活和学习状态,又感受到了幼儿教师工作的辛苦,他们协助幼儿园继续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相应增强了。家长资源是丰富的。开展主题活动之前,教师用BBS向家长介绍活动的目标,主要活动和需要家长配合的内容,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如开展“我爱妈妈”活动时,家长积极为幼儿创设做家务的机会,帮助妈妈、奶奶、姥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扫地、拖地,端饭菜,擦桌子、椅子,给妈妈、奶奶、姥姥捶背、端水,给妈妈洗袜子等,不仅增进了亲子情感,也培养了幼儿热爱劳动、尊老敬长的美德。在“我发现的春天”活动中,幼儿通过观看视频《清明节》不仅了解了清明节的习俗,还知道这是春耕种植的时节。教师请家长积极参与种植活动,和幼儿协商种什么,并带幼儿一起买种子。幼儿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把种好的种子做好标签:姓名、种子名称、种植时间等,并把它们带到幼儿园的“自然角”一同观察种子的生长变化。在“我发现的春天”系列活动之一“春天的活动”中,许多家长利用周末带幼儿到公园去寻找春天,观察植物的变化和人们的活动,给幼儿买了风筝并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共同欣赏和开展游戏。结合春季气温的明显变化,班上还开展了天气预报活动,值日生的家长帮助幼儿做天气预报记录,每天由值日生为大家说天气,包括日期、最高气温、风力、穿衣指数等,使幼儿学会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在“欢乐的端午节”活动中,家长与幼儿收集了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习俗等资料,并打印出许多语言通俗易懂,画面生动形象的相关资料。教师创意用“一条龙”的形象把它们串联起来,用动态十足、形象逼真的龙头和龙尾相连,组成了一条活灵活现的“端午习俗龙”,把传统习俗和中国传统的龙的形象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端午的文化内涵,使幼儿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和经验。教师把开展的系列端午活动的照片发到BBS上,同时制作成PPT向家长展示,与家长共同分享端午节的快乐。通过唱唱、跳跳、讲讲、尝尝等亲子活动,使家长进一步体验幼儿、家长共同过端午节的快乐,进一步增进了亲子情感和合家团圆共度节日的欢乐。家长的参与使得班级的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幼儿获得了直观感受以及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受益匪浅。

四、信息教育技术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与环境互动,促其发展

篇7

《新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模块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历经岁月淘洗和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负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蕴含在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德育渗透,这是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如先秦《荀子・劝学篇》中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的经典论述,唐韩愈《师说》中对“师”的经典定义及其“尊师”、“重道”的师道观的精辟阐释,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及师道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陈情表》对亲情情真意切的陈述可以让学生理解亲情,学会感恩,加深对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理解。又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通过叙写文人雅士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盛况而发出的对生死问题的感叹和思考可以启发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生命观;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描写主客月夜泛舟、诗酒放歌的逍遥而抒发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观可以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历史兴衰的规律,写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至理名言可以启迪学生以史为鉴。这些传统经典篇目无论对学生的读书求学、为人处事,还是道德情操的塑模和审美趣味的养成都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书法练习为抓手,在教学中穿插汉字书写训练与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育中,汉字书写是基础,然而很多学生到高中阶段仍然写不出一手规范漂亮的汉字,这尤其表现在平时的作业及考试的卷面上。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用专门的课时进行书法训练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之余利用一定时间,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具有示范性的硬笔书法作品,讲解一些基本的书法常识,指导学生在作文书写中有意识地练习书法。书法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说“书乃心画”,练习书法能让人修身养性,使人变得沉静,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和毅力等优秀品质,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常言道:宁静致远,静能生智。当一个人的心灵处于宁静状态时,其思维质量和办事效率是最高的;反之则心浮气躁、思绪混乱或语无伦次。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变快,人心普遍浮躁、做事马虎、缺少耐心和毅力。通过书法,可以弥补。书法又是人的品格、意趣、学养的体现。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王羲之的“骨鲠”,颜真卿的刚正忠烈,柳公权“心正则笔正”,苏轼的豪放旷达,都令人高山仰止。而且,书法中的一些典故和书论也可以作为很好的作文素材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三、以传统节日及相关民俗文化活动为契机,在生活情景中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这些传统节日不仅节俗纷呈,而且富有文化内涵。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也自然而然处在传统节日的周期性循环之中。在春季学期春暖花开的四月天气,清明节如期而至,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搜集描写清明节的诗词文章进行诵读,营造节日气氛,感受节日文化气息,在假期结束后可以布置以清明节为主题的作文,描绘春景和乡土风情、追思先人。在初夏五月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的起源、别名及端午节和屈原故事相结合后产生的一些文化习俗,通过搜集诗词,诵读《离骚》,观看话剧《屈原》等形式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在秋季学期开学不久,又会迎来中秋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那些与思念故乡、中秋团圆、饮酒赏月有关的诗词进行诵读赏析,感受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和审美趣味。总之,传统节日既是人们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文化形式,又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生活资源,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又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篇8

传统节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人们对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解,本文就如何通过在幼儿园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实践教育中探索出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对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解读

我??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节气、历法、天文、重大事件以及一些古代先贤有关,这些在一些诸如《尚书》等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传统节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与节气有关的祭祀、庆祝的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等;另一类则是纪念日,例如端午节等。

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日子就被当时的人们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但是当时这些日子的内涵还不够丰富,经过时间的沉淀,这些日子从最早的迷信禁忌以及原始崇拜逐渐演化到现在的寄托情感、祈求幸福的日子。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神话故事为节日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一些历史先贤的在节日中被赋予了永恒的纪念意义,因此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厚重的历史感[1]。

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节日文化教育可以使人们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我国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凝聚力,更能使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基础。

二、在幼儿园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建议

1.了解本地历史并加以利用

我园处于山东地区,境内曾存有齐、鲁、曹、维等诸国,齐鲁大地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历史造就了这片土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如今的山东更是一个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大省。我省的古代先贤更是不胜枚举,有齐国大夫晏婴,政治家、思想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学生曾子,名医扁鹊、建筑巨匠鲁班、军事家孙斌等,在文学界有蒲松龄、辛弃疾、李清照。众多的文化思想汇聚到一起,在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山东曲阜的孔子文化节,该节日正式设立是在1989年,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所以时间定为每年的9月26日到十月十日,现在每年的这个时期都会在孔庙大成殿前举行大型的歌舞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弘扬东方文化,在世界各地更有许多孔子学院,我园依托孔子文化节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例如让幼儿回家收集孔子的生平事迹,在每日十分钟的经典诵读中,师生共同诵读《论语》,让幼儿选择一条自己最喜欢的一条,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并对其他的小朋友进行讲解,使幼儿了解孔子的思想,树立更远大的理想抱负。

2.在庆祝传统节日时在幼儿园内创设节日环境

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环境的利用十分重要,因此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更营造一个浓厚的传统节日气氛,根据具体的节日在园内建立一个合适的节日环境,例如,在春节期间在园内走廊悬挂一些亲子制作的灯笼、布艺鞭炮;在元宵节来临,家长陪同幼儿上街看丰富多彩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活动,将孩子们拍到的精彩镜头来布置教室、走廊;在端午节来临前夕让小朋友自己搜集有关于端午节的挂饰,我园也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香囊和龙灯,营造一个节日的气氛,师生还针对不同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幼儿讲一讲与节日相关的神话传说、民俗习惯等等。通过环境对小朋友产生影响使其对我国传统节日产生兴趣,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印象,从而主动的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2]。

3.开展适合幼儿的节日活动

我国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节日活动,但是一部分节日活动并不适合在我园开展,所以我们对一些节日活动进行选择,例如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组织中大班的孩子包饺子、汤圆、粽子,让幼儿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节日的气氛,老师趁机向幼儿讲解食物的由来,例如,粽子就是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河以后当地人向河里投放粽子,喂食河里的鱼虾,防止其破坏屈原的遗体。由于小班的幼儿不具备自己制作食品的能力,所以将家长们邀请来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食品。而对于一些其它节日活动也可以选择性的使用现有条件进行替代,例如,原来在春节的时候都要燃放鞭炮,考虑环保和安全因素,我园购进一些电子鞭炮供孩子们玩耍,幼儿在放鞭炮时老师告诉孩子鞭炮的由来,既让孩子充分体会到节日的快乐,又不污染环境卫生,还不用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对传统的节日活动进行选择并进行创新,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使幼儿充分体检节日活动带给自己的快乐。

4.在日常教育中插入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作品

篇9

引言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通过情感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一、情感教学被引进牛津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作为语言的作用逐渐被凸显出来,所以,为了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不断的转变,情感教学模式逐步被引入牛津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其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改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方式,降低汉语的思维模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形成良好的语言熏陶环境,从而促进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次,把学生从英语语法、词汇和句式分析的英语学习模式下解放出来,逐步重视英语的交流运用能力。情感教学方法在牛津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开展,不仅符合英语学科学习的特点,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规定,最重要的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二、新课标下的牛津初中英语的教材结构适合情感教学模式的开展

在初中牛津英语新的教材结构上,淡化了语法、单词和句式分析的内容,侧重英语交流运用的培养。通过教材结构对英语交流篇幅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能发挥英语的实用功能性,对英语的听、说技能进行全面的培养。在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上,教材的内容更加生活化,各个单元之间的内容是与生活密切相关,并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但是每节课的内容自然的过渡,而且文章的选材内容新颖多样。例如,通过Eddie和Hobo两个卡通漫画人物之间的对话,引出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每个单元的内容结构均包括Comic strip,Reading, Grammar, Integrated skills, Task等内容,通过各个模块之间的学习,可以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情感教学在英语课堂上的运用

(一)创造气氛

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决定着学生的参与情况,影响着教学效果,英语教师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预设,引领学生进入课程的主体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视频资料的方式引入,或者是展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以及实物。例如,在讲述《Let’s celebrate》的课时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庆祝圣诞节目的电影《圣诞怪杰》中的片段,来引出西方的重要节日,通过电影的方式导入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创造一种欢快轻松的氛围,并且搜集相关图片,在Smart Board上展示西方国家圣诞节日的活动内容,装扮圣诞树,准备丰盛的晚餐,穿着节日服饰与朋友家人相聚,制作南瓜饼。通过视频和图片资料,讲述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日。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浓郁的节日气氛,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过一个有意义的圣诞节日。

(二)融入情感

在牛津英语的教材内容选择上,更加贴近生活,单元中的内容均与生活中的事物息息相关,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将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课时内容中传递的欢乐、悲伤、郁闷等思想情感,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情感进行传递,激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Let’s celebrate》课时内容时,要将欢快的节日气氛,欢乐的情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中国的端午节、春节等节日引入教学内容中,在春节的节日讲述中,展现家庭相聚,团团圆圆的家庭氛围,展现着人们对家的渴盼,同时也展现春节这个节日对人们的重要性,在讲述端午节的内容时,要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教师将情感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不仅促进英语的学习,同时还对中外节日有所了解。

(三)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内容和结构的对比,找出不同,从而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程度,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结构。例如,教师在讲授《Let’s celebrate》课时内容时,将中国的春节和圣诞节日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的方式,讲述两国在节日上存在的不同。在中国的春节,节日的主食为饺子,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为火鸡,并且两种事物的主要来源和意义进行讲述。在中国的春节,孩子会收到压岁钱,西方国家的孩子会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在各种对比环节中,融入本节课学习的单词、语法和句式结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要纠正学生的发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

结论

新版牛津初中英语在结构上和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入口低、中间宽,出”的是初中牛津英语最主要的特点,这种教材结构有利于情感教学模式的开展和运用。教师通过在教学课堂上创造课堂学习的气氛,融入课时情感,并且采用对比的方式促进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提升英语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47-01

一、民间传统游戏挖掘的途径

(一)深入挖掘祖父辈的传统资源。深入到农村去,寻访村里的老一辈人回忆并讲述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民间游戏,并加以文字和图谱记载,进而筛选出符合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进行整理和归类。

(二)深入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在幼儿园发放调查报告和问卷,让家长填写三到四种玩过的民间游戏以及传统玩具,了解幼儿感兴趣的传统民间游戏。

(三)利用现代化途径寻求资源。在现今信息社会,教师还可以从书籍、网络上寻找适合幼儿的传统民间游戏,将现代化和传统有效结合。

(四)利用幼儿园教具评比活动深入挖掘民间游戏材料。除了寻求外援,我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了许多的民间器具。

二、民间传统游戏和幼儿园各领域活动的融合

(一)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情况,确定传统民间游戏目标和玩法。

1.小班:激发幼儿兴趣、提高参与民间游戏的积极性。

2.中班:培养幼儿勇敢、合作精神。

3.大班:培养自主学习、激发创新欲望,通过活动促进其多方面的发展。

(二)民间传统游戏和幼儿园各领域活动的有效融合

1.健康领域的融合。为了让幼儿乐于参与游戏,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们选择了明间游戏《跳房子》。在画好的房子里有很多窗户,每一扇窗户里都住着不同的小动物(贴上动物卡片),让幼儿丢掷沙包,丢到哪个小动物头上,就跳到小动物相应的窗户上给小动物送爱吃的食物。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房子里都住着谁?它们都爱吃什么?篮子里哪些食物是小动物爱吃的,从而让幼儿掌握小动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2.艺术领域的融合。在《包粽子》的明间游戏活动中,首先从认识端午节开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有着多种多样的节日活动,更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并通过知识介绍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幼儿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幼儿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愉快的体验,幼儿就会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3.科学领域的融合。科学是幼儿每日经验的一部分,每天发生的随机经验对幼儿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义、最具体、最容易了解的,也是最不容易忘怀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也是会成为过眼烟云,不会产生任何学习效果。

三、民间游戏与区域活动的有效融合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区的创设中,教师注意创设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明间游戏的各种探索活动。在活动区中投放游戏材料,鼓励、启发、引导幼儿自主地开展游戏活动,如投放石头、树叶、树枝等材料。

四、幼儿园深入开展民间传统游戏的重要意义

(一)明间游戏能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中去。民间体育游戏内容广泛而丰富,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

(二)明间游戏有利于口语的表达。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

(三)明间游戏能让幼儿形成良好个性和情感。每个人都有虚荣感,包括我们的孩子,因此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中,教师运用鼓励性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能使幼儿更为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并维持对活动兴趣的持久性。

(四)民间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

(五)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多向交流。民间游戏可以成为幼儿园、家庭、社区多向沟通的桥梁。

总之,明间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教师应带着一颗游戏的心去参与幼儿的明间游戏,在组织明间游戏中以幼儿为主体,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适时.适地点。适宜的转换角色,才能充分发挥良好有效地教育作用,才能识别幼儿的情感并接受他们的情感,营造起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心理氛围。明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愿我们充分挖掘明间游戏的精华为培养幼儿所用,在幼儿园广泛开展明间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篇11

(一)深入挖掘祖父辈的传统资源。深入到农村、牧区,寻访那里里的老一辈人回忆并讲述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民间游戏,并加以文字和图谱记载,进而筛选出符合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进行整理和归类。

(二)深入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在幼儿园发放调查报告和问卷,让家长填写三到四种玩过的民间游戏以及传统玩具,了解幼儿感兴趣的传统民间游戏。

(三)利用现代化途径寻求资源。在现今信息社会,教师还可以从书籍、网络上寻找适合幼儿的传统民间游戏,将现代化和传统有效结合。

(四)利用幼儿园教具评比活动深入挖掘民间游戏材料。除了寻求外援,我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了许多的民间器具。

二、民间传统游戏和幼儿园各领域活动的融合

(一)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情况,确定传统民间游戏目标和玩法。

1.小班:激发幼儿兴趣、提高参与民间游戏的积极性。

2.中班:培养幼儿勇敢、合作精神。

3.大班:培养自主学习、激发创新欲望,通过活动促进其多方面的发展。

(二)民间传统游戏和幼儿园各领域活动的有效融合

1.健康领域的融合。为了让幼儿乐于参与游戏,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们选择了民间游戏《跳房子》。在画好的房子里有很多窗户,每一扇窗户里都住着不同的小动物(贴上动物卡片),让幼儿丢掷沙包,丢到哪个小动物头上,就跳到小动物相应的窗户上给小动物送爱吃的食物。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房子里都住着谁?它们都爱吃什么?篮子里哪些食物是小动物爱吃的,从而让幼儿掌握小动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2.艺术领域的融合。在《包粽子》的民间游戏活动中,首先从认识端午节开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有着多种多样的节日活动,更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并通过知识介绍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幼儿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幼儿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愉快的体验,幼儿就会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3.科学领域的融合。科学是幼儿每日经验的一部分,每天发生的随机经验对幼儿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义、最具体、最容易了解的,也是最不容易忘怀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也是会成为过眼烟云,不会产生任何学习效果。

三、民间游戏与区域活动的有效融合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的创设中,教师注意创设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民间游戏的各种探索活动。在活动区中投放游戏材料,鼓励、启发、引导幼儿自主地开展游戏活动,如投放石头、树叶、树枝等材料。

四、幼儿园深入开展民间传统游戏的重要意义

(一)民间游戏能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中去。民间体育游戏内容广泛而丰富,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

(二)民间游戏有利于口语的表达。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

(三)民间游戏能让幼儿形成良好个性和情感。每个人都有虚荣感,包括我们的孩子,因此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中,教师运用鼓励性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能使幼儿更为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并维持对活动兴趣的持久性。